首页 优秀范文 资源税论文

资源税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1-22 04:17: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资源税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资源税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资源税改革完善

一、资源税的现状分析

现行资源税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征收资源税调节资源级差收入,使各个资源开发企业在较为合理的盈利水平的基础上开展公平竞争,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但没有表达政府对资源的所有权和管理权,无法通过征收资源税表达保护资源、限制资源开采的意图。单纯的级差性质的资源税没有正确反映资源的价值,不但不能体现资源本身的内在价值和不同资源在经济中的不同作用,而且不能将资源开采的社会成本内在化,无助于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不能将资源开采的可持续成本内在化。不利于资源的可持续使用,也就无法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现行资源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设计思想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悖

我国现行资源税的指导思想为调节级差与普遍征收相结合,但实际上却以调节级差收入为主,属于级差性质的资源税。单纯的级差性质极大地局限了资源税应有的作用。一是它没有表达政府对资源的所有权和管理权,无法发挥保护资源的作用。二是单纯级差性质的资源税没有正确反映资源的价值。不但不能体现资源本身的内在价值和不同资源在经济中的不同作用,而且不能将资源开采的社会成本内在化,无助于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无法起到遏制资源被掠夺和浪费的作用,不能达到促进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目的,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三是纳税人具体适用的税额主要取决于资源的开采条件,而与该资源开采造成的环境影响无关。资源税这种立法精神、设计思想显然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不相符。

(二)资源税课税范围狭窄

我国资源税只囿于矿藏品,对大部分非矿藏品资源都没有征税。范围过窄的资源税难以保护所有的资源,致使大量的资源遭到掠夺和破坏,造成资源后续产品价格的不合理。

(三)资源税的计税依据不科学

从量定额计征方式使资源税丧失了对资源级差收入的“自动调节”功能。这种计征方式割断了资源税与应税产品价格的联系,使资源税对应税产品价格变动完全丧失了“弹性”,国家失去了对企业因价格变化而产生的利润调节手段,公共收益流入小集团手中,产生了新的不公平。

(四)资源税单位税额总体偏低

目前,应税资源品中最高税额60元/吨,最低税额0.3元/吨,税额偏低而且多年来很少调整。资源税单位税额偏低导致资源税在公司销售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比较低,企业承担的税负较轻,不利于资源税对资源的保护作用。

(五)资源税调节级差收入的作用难以发挥

资源税调控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调节级差收入,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资源税单位税额各档的差距过小,使资源税调节级差收入的功能不能很好地发挥。

(六)资源税费关系混淆,征收不规范

我国现行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的性质作用趋同而且关系紊乱。在资源税费并存的局面下,税和费由不同的部门征收,尤其是收费,各地在管理上不一致,缺乏规范性。其结果导致各地资源企业的税费负担高低不同,无法在资源企业之间形成一个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

(七)征管体系建设不完善,征管漏洞依然存在

从近几年的税收征管情况看,税务部门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征管手段,使资源税的税收总额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但在实际中,依然存在许多征管漏洞,税收流失现象比较严重。一是纳税人纳税意识淡薄。二是资源分布分散,征管部门不重视。三是资源税征管基础薄弱、征管手段落后。

三、资源税改革的设想

为了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必须进一步完善和改革资源税。通过调整资源税税率,影响资源成本、资源价格的变化。间接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市场,杜绝一切非法占有利用资源和浪费资源现象的发生,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完善资源税的立法宗旨

资源税的立法应当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资源税在原有调节资源开采企业级差收人的基础上,更好地体现资源开采的外部性成本,使外部成本内部化。同时,对于资源开采者所发生的任何环境保护或恢复支出在计税时给予相当扣减。构建起“监督合理、激励有效”的资源开采和利用机制,从根本上提高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效率。

(二)扩大资源课税范围

从世界各国资源税的征收范围看,资源税税目可涉及到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以及海洋资源、地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等,其中以矿藏资源、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为主。我国现行资源税的征收范围显得过窄,仅限于7种矿产品和盐。应按照公平税负的原则。将资源税的征收范围逐步扩展到所有自然资源,按照“宽税基、低税率、少优惠”的基本思路设计。资源税的征收不但要包括矿产资源,还应逐步包括土地、森林、山岭、草原、水、动植物、海洋、空间等自然资源。基于目前的征收管理水平,可以考虑先将国家目前已经立法管理的一些资源纳入其中,如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海洋资源、渔业资源、滩涂资源等。对现行资源税范围进行重新调整,将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水资源费等并入资源税,成为资源税的一个税目,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所有权性质的生态物质资源税制。

(三)合理确定资源税单位税额

在确定资源税的单位税额时应充分考虑和认识到以下因素:

1政府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让渡价格应以劣等资源为基础:

2政府作为资源的所有者应将自然赋予的利益收归国有,根据优质资源高税、劣质资源低税的原则制订单位税额:

3表达资源的稀缺度越大,政府对该种资源的限制程度就越强。资源税税率就越高:

4反映资源开采形成的外部成本,即资源的有害物质含量越高,在开采过程中给予环境造成的损害越大,资源税税率就应当越高:

5应考虑资源再培育的资金需要。

(四)完善资源税的计税依据

现行资源税按应税资源产品的销售量或自用量作为计税依据明显不合理、因为自然资源被开发后,无论资源开采企业是否从资源开采中获得收益,资源都遭到破坏,对不可再生资源尤其如此。因而,规定资源税的计税依据应当使资源开采企业或个人为其开采的所有资源付出代价,而不仅仅是已获利的被开采资源。最理想的办法应当是按储存量计税,即接照开采应税资源的单位或个人实际消耗的可采储量作为计税依据,这样,开采企业如能合理有效地开采资源,等量的资源储量消耗可以生产出较多的产品,单位产品的税额也就相对较少,企业可以获得较多的利润,这就能促使企业合理地开采资源。这种方法尽管符合资源税的立法精神,但其操作难度较大。:

目前,现实的选择是以应税资源的实际产量为计税依据,而不必考虑该产量是用于销售或自用。这样能够从税收方面促使经济主体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以销定产,尽可能减少产品的积压和损失,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五)合并资源税费

就资源税而言。已形成地方固定收入;就矿产资源补偿费而言,其收入已构成中央和地方矿产资源勘查、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项资金和矿产资源使用费征收机构的经费。将矿产资源补偿费并入资源税的关键是:1,顺国家对矿产资源所有权的财产权益的经济关系和级差收益的关系,要求以资源税取代矿产资源补偿费,维护国家作为矿产资源所有者的权益:2,行资源税按照资源产品的销售数量为计税依据普遍从量征收与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实质含义类似;3,家目前已对矿山企业实行探矿权、采矿权有偿使用和公开出让制度,应将矿产资源补偿费并入资源税,实行国际通用的权利金。

(六)减少资源税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保留《资源税暂行条例》中规定的优惠政策,明确可以享受优惠减免的条件和优惠减免权的归宿,杜绝资源税中各种非法减免和越权减免的发生。同时。将税收优惠政策重点由鼓励资源开采转为鼓励资源节约,制定必要的鼓励资源回收利用、开发利用替代资源的税收优惠政策,提高资源循环再生的利用率,使资源税成为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功能的税种。此外,适当调整消费税、出口退税、企业所得税等相关机制,以协调发挥资源保护效应。

第2篇

模糊数学是近三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门崭新的边缘学科,它不仅扩充了经典数学的内容,而且在人工智能、信息处理、自动控制、系统分析、预测预报和经济管理等科技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模糊综合评价用于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作出一个总体评价。

1.1综合评价模型建立当评判中因素较多时,采用多层次综合评价法较佳。具体步骤为:

第一步,对因素集合X进行划分,将其分成k个子集X={X1,X2,…,Xk},当然它们应当满足Xi=Xi,且XiⅠXj=φ(i=j)

这样,我们得到第二级因素集合Xi(1≤i≤k),并记Xi={xi1,xi2,…,ximi},Xi中含有mi个因素,且mi=m。

第二步,就每个Xi的mi个因素,按模糊六种评价法之一作单因素评价,得Bi={bi1,bi2,…,bin}=Ai·R(i)

其中Ai={ai1,ai2,…,ain}(1≤i≤k)。

第三步,把每个Xi作为一个因素,Bi作为Xi的单因素评价,按第二步中的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按第二步中的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得B={b1,b2,,bn}=A·R

其中A={a1,a2,…,ak},R==(bij)k×n,则可由A于与R求得

二层次综合评价B。若对Xi再作划分,可得三层次以至多层次的综合评价模型。

1.2评价指标的确定水资源除了本身的自然性外,还具有社会性、环境性和经济性。本文选取从水资源量、社会经济、供水、需水、缺水和水环境6类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其中每一因素都有不同的指标,水资源量包含有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每公顷水资源量、径流系数和干旱指数四项指标,社会经济包含有人口密度、人均GDP、工业产值模数、耕地率、灌溉率和人均灌溉面积六项指标,供水因素含有供水模数、人均供水量、水资源利用率和地下水供水比例四项指标,需水因素包含需水模数、生态用水率、单位GDP需水量、耗水量、春灌引水率五项指标,缺水因素用缺水率指标,水环境因素由水质等级、污径比两个指标来进行评价。

隶属函数的确定有模糊统计实验法、二元对比排序法、逐级估量法和与模糊分布拟和的方法。本文所选取的隶属度是表示水资源安全度,取值在0~1,隶属数值越高说明该项指标对水资源安全影响程度越大。根据水资源的紧缺程度,并参照前人所做的文献,将隶属度分为5级1.3安全程度评价标准根据评价指标综合隶属度D的大小划分为非常危险(D≥0.56)、不安全(0.50≤D<0.65)、临界安全(0.35≤D<0.50)及安全(D<0.35)4个级别。根据评价结果,若评价指标中某类指标的隶属度数值较高,说明在该地区该类指标对水资源安全状况的影响较大。据此可对地区水资源安全状况进行障碍诊断并提出相应的整治措施。

2应用实例

西安市位于黄土高原渭河二级阶地上,面积9983平方公里,人均地表水资源量约为330立方米,仅相当于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耕地面积477万亩,其中设施灌溉面积330万亩,多年来,西安市的农业灌溉用水一直占大头,达7.58亿立方米,占全市总用水量的42%。跟据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以及今年西安市水资源数据资料,西安市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权重、含义及隶属度值数据显示

注:括号内数字为权重值。

3西安市水资源安全综合评价结论

根据上述方法,计算得到西安市水资源安全状况综合水平隶属度为0.45,(评价结果见表3),属于临界安全状态。从以上指标的计算中可以看出,人均水资源量、每公顷水资源量、工业产值模数、水资源利用率、春灌引水率、污径比的隶属度均高,达到0.9;生态用水率、地下水供水比例、人均灌溉面积、径流系数、人均GDP的隶属度很低,为0.1。

从我市水资源的安全评价来看,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上还有很大的空间,应对我市大部分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强节水设施建设,开展以提高用水效用率,建立高效有序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促使西安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贾嵘,薛小杰,薛惠锋等.“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综合评价”[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999(11):22-24.

[2]夏绍玮,杨家本.《系统工程概率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

[3]曹炳元.《应用模糊数学与系统》[M],科学出版社

[4]张岳.“中国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M].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5]许广明,张燕君.“西北地区大型内陆盆地地下水系统演化特征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4(11):701-706.

[6]蒋水心.“水资源价值量的实用计算方法”[J].水利经济.2001(5):43-49.

[7]李晓峰,张宏业等.“天津市不同后备水资源对比评价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6(1):16-23.

[8]顾圣平,林汝颜,刘红亮.“水资源模糊定价模型”[J].水利发展研究.2002(2):9-12.

[9]贾绍风,张军岩,张士锋.“区域水资源压力指数与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J].地理科学进展.2002(2):538-545.

[10]水利部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21世纪中国水供求[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第3篇

加强对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的宣传,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领导进行培训,使其认识到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性。从源头上对水资源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充分发挥水资源管理制度在调节水资源利用方面的作用。增加水利部门在经济发展之中的分量,使其具有参与决策的权力,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将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之下,对水资源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对水资源管理工作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安排,通过水利部门对区域水资源环境进行具体的论证,将评估结果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依据。

2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的法制建设

在进行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相关法律体系的建设,加快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法制化进程。提高政府和水利部门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增强其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能力,使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能够有法可依,使创新制度的执行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需要提高社会参与度,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之下,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水资源管理朝着市场经济方向发展。广泛的社会参与可以使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创新得到更加全面的落实,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和水资源保护意识,使水资源管理成为全民的责任。

3对监督体系和考核制度进行创新

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创新需要建立全新的监督体系和考核制度,全面、科学、系统地对水资源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考核,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有效激励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实施和节水工作的开展。创新的监督体系需要对水资源管理的各项管理制度进行监督,通过不同的监督形式,对不同领域的水资源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对水资源管理成果和管理的决策者进行考核,通过制度创新对水资源环境代价进行严格的控制,将决策者的政绩加入到考核体系之中。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需要对管理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对制度实施起到十分关键的激励作用。

4结束语

第4篇

在城市解决暴雨内涝问题时,从前至现基本上一直采取以疏为主的措施,对如何蓄住天上水考虑的很少,或根本不考虑,老城改造如此、新区建设亦如此。针对这一问题,把如何蓄住天上放到了突出位置。在城市解决暴雨内涝问题时,如果变疏为蓄,就可以通过收集雨水来满足室内冲洗、户外用水、绿化用水等,节水效果将非常明显,水资源紧张状况也可以得到缓解。从源头截蓄大量的雨水,在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同时,也可以降低供水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的压力,可谓一举多得。

二、城市雨水利用工程的设计应用与方法

城市雨水利用设计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很多方面,如机关企业、住宅小区、道路两边、停车场、城市广场和现有坑塘都可以进行这种设计。

(一)以机关企业、住宅小区为例

(二)在停车场、城市广场内

(三)在道路两侧绿化带内

(四)在现有坑塘周边修建多个过滤池,以收集不同方向的雨水。以人民公园人工湖和西营坑为例。

(五)在老城改造、新区建设时,把大型雨水控制系统工程列入规划内。

(六)以长藤结瓜的形式做好系统工程。把机关企业、住宅小区、道路两边、停车场、城市广场和现有坑塘的节水工程作为单元工程,用现有的排水主管道尽可能的把各单元工程都串联起来。这样,如果遇到特大暴雨,各单元工程不能消化的多余雨水也能及时排出。

三、城市雨水利用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关实验资料表明:通过城市雨水利用设计,一般可以节约用水30%,有望达到45%,同时还可以相应地减少每户供水开发成本约900元左右。安阳市区人口70万左右,约20万户,以此推算,可相应减少供水开发成本1.8亿元;以2007年来说,安阳市生活用水1.3032亿立方米,可节约用水0.39亿立方米左右,按市价2.25元计算,用水户最少节约水费0.87亿元。

四、对雨水利用观念内涵的延伸

(一)城乡供水一体化是雨水利用的另一途径

水库的蓄水主要来自泉水和雨水两部分。目前,据有关资料统计:安阳市境内的彰武水库年平均供水量为2.5亿m3,工农业用水为1.15亿m3;河南、河北交界处的岳城水库每年分水量为2.54亿m3,实际供水量为0.12亿m3。资料显示:两库尚有3.7亿m3的水得不到充分利用,这里面当然也包括相当量的雨水。

促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的建设发展,是缓解城市供水压力、解决城市地下水持续下降问题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其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随着地下水的持续下降、水价上调以及生活、生产节约用水带来用水量的减少,在一定时期内必将加大城市供水企业的开采成本和净化成本,最终导致企业亏损。

2.更主要的是随着地下水的持续下降,必将带来地面沉降的问题,造成社会公众财产难以估量的重大损失,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3.跨区域调水的职责以及地表水管理(水库)属于水利部门,当问题产生时,且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时,城建部门与水利部门最终会坐到一起,协调解决。

如果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使两库的供水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那么安阳市的地下水开采将每年减少3.7亿m3,是安阳市年取水总量的1.4倍;节水效果十分明显。

(二)现有的引水工程不能充分发挥其供水能力

目前,安阳市已建成的引水工程有两项,一是以岳城水库为水源的五水厂引水工程,一是以彰武水库为水源的环城河引水工程,归口单位属于安阳市水利部门。市区现有的五个水厂,归口单位属于安阳市城建部门。除第五水厂外,其它四个水厂都是以地下水为水源,进行着无节制的开采。第五水厂的供水水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岳城水库,一是地下水。虽然如此,五水厂引水工程仍不能达到满负荷运行。因为五水厂如引用岳城水库的水,会加大购水成本和净化成本,企业利润也会相应地减少;为了降低供水成本,五水厂并未完全利用这部分水源,而是采用开采供水成本低的地下水。这样虽然降低了部分供水成本,但是却对地下水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费。目前,五水厂引水工程供水量仅占五水厂供水量的25%,其供水能力不能充分发挥,是设计能力的三分之一。

(三)治水思路应提升到法制层面

目前,安阳市水利局提出了治水思路是:用足境外配额水,设法蓄住天上水,尽量拦住过境水,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提高标准抗洪水,水土保持涵养水,处理利用污染水,关键措施搞节水。把如何蓄住天上水放到了突出位置。但目前情况的是,这只是水利部门提出的治水指导思想,对其它部门行业基本上起不到约束作用。如果把整个治水思路,从指导性文件提升到以政府提案的形式,报人大讨论批准后,成为地方条例、法规,使节水工程的实施具有强制性,那么将大大提高其可操作性。例如,将报批的生活小区或其他建设工程项目,同时必须到市节水办审批,看其设计是否具有节水设施,设计的节水设施是否合理,经过节水办审批的工程项目方可实施。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5篇

一、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的特点及技术要求

什么是“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呢?这个系统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运用各种高新科技手段,对流域或地区的水资源及相关的大量信息进行实时采集、传输及管理;以现代水资源管理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对流域或地区的水资源进行实时、优化配置和调度;以远程控制及自动化技术为依托对流域或地区的工程设施进行控制操作。

这种系统的主要特点是:①对水资源进行实时监测。监测的内容包括水量和水质。实时监测的意义在于:只有掌握瞬时变化的水量信息,才能科学、准确地进行资源配置及调度;只有掌握瞬时变化的水质信息,才能对环境质量进行动态评价和有效监督,也才有可能应对水污染突发事件,保证供水安全。②这种系统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框架,除了采集水资源信息外,还广泛采集流域或地区内的气象、墒情等自然信息,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信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信息以及需水部门的需水信息。③它不同于以往的水资源监测系统,仅仅具有监测功能。这种系统更重要的功能是进行实时配置调度。它是在监测的基础上,以大量的综合信息为基础,采用现代水资源管理数学模型,为水资源的实时配置、调度提供决策支持。这种模型势必突破“就水论水”局限,体现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的协调统一,体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则,体现“依法治水”的原则。④这种系统应是高新技术的集成。系统的设置应充分吸收国际上最新技术,坚持高起点。它包括监测技术、通信、网络、数字化技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计算机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人工智能、远程控制等先进技术。⑤它的设置应是因地制宜的。针对不同流域、不同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基础设施状况,水资源管理中不同的重点问题,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的设置也应具有不同的特点。系统的设置还应与防洪调度指挥系统的建设相结合。

这种系统的技术要求是:①以现代电子、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实现监测数据的自动采集、实时传输和在线分析,有效地提高监测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率,确保监测信息的有效性。②充分掌握所在地区水资源供需状况,建立相应的资料库和水量、水质模型、供需水模型及生态环境分析模型。供水方面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主水、客水、污水回用等等,需水方面包括: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态环境用水等。③充分运用现代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高度技术集成,快速、高效、准确、客观地分析处理大量监测数据信息,并根据已建立的供需水模型和水环境分析模型等,动态生成水资源优化配置、调配计划等辅助决策方案。④以综合分析和辅助决策为基础,实现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远程控制和科学管理等,即实现水资源调控的现代化。⑤系统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动态可扩展性,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二、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的基本结构

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应具备水资源实时测、水资源实时预报、水资源实时调度和水资源实时管理等功能。其功能概要详见图1。系统的总体结构又可分解为以下主要部分(参见图2):①数据库(包含图形库、图像库和CIS系统),②模型库(包括方法库),③知识库,④在线数据采集子系统,⑤综合信息管理子系统,⑥综合分析与决策支持子系统,⑦实时控制管理子系统。其核心是综合分析与决策支持子系统以及数据库、模型库、知识库。其他各部分则为系统核心的补充、延展和支持。

系统总控目的是建立系统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控制各库和各子系统的协调运行。

在线数据采集子系统提供相关水资源与水环境监测数据的自动化采集和数据可靠性在线分析功能。其重点是对地表水和地下水(水量、水位、水质及水温等)的实时动态监测和监测数据的自动化采集、监测数据预处理,以及监测数据可靠性的实时在线分析处理等。该子系统还应提供与各类监测仪器衔接的数据采集接口,通过接口模块动态收集监测数据资料,确保存入数据库中的监测资料的有效性、完整性和可靠性。

综合信息管理子系统管理各种水资源水环境监控项目的数据资料,具有监测数据资料的输入、存储、整编、查询与传输等功能,对水资源监控数据资料进行综合管理和处理。该子系统还应提供对综合分析与决策支持子系统以及实时控制子系统的数据传输接口。

实时控制子系统主要完成两个功能:一是将系统综合分析与辅助决策的成果以实时报告(如水资源预报、水质分析公报、企业排污超标警报、水资源调配建议方案等)和多媒体报警信号(如大屏幕指示、声光警报等)的形式进行动态输出,以供决策部门进行水资源配置和管理参考;二是将输出指令直接作用于可控自动化水资源调配和控制设备(如给、排水闸门等),通过有线/无线/远程控制技术对系统所涉区域内的重点给、排水设备及重点控制工程进行远距离的调节控制。

综合分析与决策支持子系统对实时监测获得的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其主要功能就是运用模型库中的相应模型对监测数据资料进行智能化的综合分析,参照知识库中的专家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程规范,形成水资源(包括水量、水质、水情和水环境等)动态状况的分析成果;并根据分析成果,产生辅助决策报告或直接控制指令。系统还应专门设计有多库协同器,进行各库之间的协调。多库协同器提供系统各库的协同规划、综合调度、人机交互、资源共享、冲突仲裁和通信联络等处理功能。

综合分析与决策支持子系统是本系统的技术核心,它将以国内外近年在水源、水环境和农田水利等方面的科研成果为基础,结合现代高新技术进行综合开发,形成技术先进、功能完善、实用性强、又便于扩展和更新的具有决策支持能力的智能化综合分析系统。

数据库是整个系统运转的基础,准确高效地收集和及时处理大量复杂的监测数据资料是整个系统设计和开发的重点。数据库及综合信息管理子系统是面向数据信息存储和信息查询的计算机软件系统。本系统的数据库内容包括:①水利工程档案库,②监测仪器特征库,③原始监测数据库,④整编监测数据库,⑤监测网站资料库,⑥人工巡视检查资料库,⑦数据自动采集参数库,⑧模型输入输出数据库,⑨成果数据库,⑩实时控制日志数据库等。图形库和图像库是数据库的延展和补充。

模型库及其管理子系统提供相应分析处理使用的处理模型和计算方法的例程库。包括各种时态和空间模型、在线数据可靠性分析算法等。包括水情预报模型、水量评价模型、水量预测模型、水质评价模型、水质预测模型、水污染模型、需水模型、生态环境分析模型、洪水演进及仿真模型、决策支持模型等等。

知识库及其管理子系统是用于知识信息的存储及其使用管理的计算机软件系统。本系统的知识库内容包括:①各监控项目的监控指标,②日常巡视检查的评判标准,③监测数据误差限值,④专业规律指标,⑤专家知识经验,⑥水利法律、法规,行业规程、规范的有关条款等。

三、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的实施

第6篇

南阳市东部岗丘区位于唐河以东、三夹河以北,伏牛山余脉以南,涉及方城、社旗、唐河三县24个乡镇,土地面积2761km2,耕地211.83万亩,人口114.75万人,俗称“东大岗”。

东大岗处于山地与平原的丘陵垄岗过渡带,长江、淮河流域分界线,南阳盆地与黄、淮海流域分界线,桐柏、伏牛山脉分界线,又是盆地的东北风口,“四界一口”的地理位置,自然灾害频繁,洪涝、干旱、风、雹灾年发生,甚至一年几次。近年来,东大岗区域的自然灾害以旱灾最为频繁和严重。

1.1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根据2002年底统计,东大岗区域现在中型水库1座,小型水库56座,机电井2958眼,提灌站24座,堰塘坝1296处,可供水量1.953亿m3,其中地下水6080万m3,地表水13450万m3。

东大岗区域现状水利开发利用存在问题:

1.1.1水利工程基础设施薄弱,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现有工程2002年利用水资源量占总资源量的33%,占可利用量的39%,且工程老化失修严重,配套面积少,遗留大,标准低,就渠道防渗而言,几乎全为土渠,无防渗措施。水库均存在不同程度病害,提灌站严重损坏,完好率不到10%。

1.1.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开发利用不平衡。由于汛期水量占全年68%以上,而枯水期较少,工程性缺水严重,在现状开发中,井灌开发较为迅速和集中,而提港口、坑塘发展较少,且分布普遍不合理。

1.1.3地下水开发已产生环境问题。由于岗地坡度大,土壤渗透性差,加之55%垄岗存在不透水的钙质淋积层,降水入渗补给困难,造成地下水呈下降趋势与1985相比,岗丘下降5~30m,深层水已出现超采,社旗—陌坡、饶良—丁庄出现两个下漏斗。

1.1.4工程管理跟不上,效益衰减严重。由于东大岗区域地形条件关、经济实力薄弱,工程管理和维护投入较低,工程效益衰减严重。管理经费困难,机构不健全,影响管护工作,造成很多工程报废、失效。

1.2水资源量及可利用量

根据东大岗区域水资源分区计算,P=75%后份降雨量721.9mm,年内6~9朋占62.2~64.6%,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953.4mm,多年平均径流深264.7mm。地表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7.31m3,P=75%年份为4.16亿m3,地下水资源P=75%可开采量1.75亿m3,其中浅层水1.68亿m3,P=75%年水资源总量5.91亿m3。过境水P=75%年为5.99亿m3,最枯月平均流量15.97m3/s。

可利用水量,根据资源和可能的工程措施,推求各类工程的可利用水量,P=75%年为5.02亿m3。

1.3用水预测及供需平衡

根据现状和发展计划预测人畜数量、工业产值、规划用水定额和万元产值取水量,推求2010年工业用水0.682亿m3,人畜用水0.468亿m3,可用于发展农田灌溉的水量3.986亿m3,其中地下水8541万m3,水库9570万m3,,引河2578万m3,提灌7737万m3,引泉519万m3,坑塘堰坝集雨工程10914万m3。依水量平衡原理和P=75%保证率,灌溉定额226.1m3/亩,灌溉水利用系数0.7~0.85,灌水率0.38m3/s/万亩,推求灌溉面积123.39万亩。

2.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原则

依照国家水法、水利产业政策,以供定需、以资源定规模、以效益发展,用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原理,多水源联合运用,农、林、水行业并举,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全面规划,以蓄为主,合理利用,系统治理,远近结合,分步实施。实现资源优化、管理规范化、利用科学化、开发系统化。

在开发利用中应贯彻7个结合,4个优先,处理好5种关系,建立4个体系。

七个结合为:地下水开发和地表水利用相结合,灌溉用水和人畜生活用水相结合,水土保持与工程水利相结合,灌溉兴利与防洪除涝相结合,地下水开发与补给相结合,节水技术与农业种植相结合,工程建设与管理相结合。

四个优先为:优先解决农村生活用水和乡镇供水,其次是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优先浅层地下水开发,其次是适度开发深层水;在灌区建设中,优先自流灌区,其欠是井灌和提灌;在实施规划中,优先恢复已建工程,其次是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和新建水源工程。

五种关系:处理好资源开发与保护关系,兴水节水与生物配套关系,生产和生活用水关系,蓄水与防汛、除涝关系,水利发展规划与总体开发关系。

四个体系:建立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关系,水资源利用和农业节水技术体系,工程管理与经济供水体系,多元化投资兴水体系。实现区域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的良性循环新环境,持续高效的农业生产基础。

3.东大岗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

根据东大岗区域水资源赋存条件和开发利用原则,规划7种模式;

3.1水库自流灌溉模式

东大岗区域现有中小水库57座,新规划4座,总库容14641.19万m3,是区域主要灌溉模式之一,对于有拦蓄条件,地质、技术和社会因素许可的区域优先发展水库灌区,尤其是现有中小水库灌区建设。实现一座安全的大坝,一库特色的水产和一处高效节水的灌区。

3.2拦河坝引河灌溉模式

引河自流在运行成本、工程管理、水源条件、运用灵活等方面都比较优越,拦截河道径流,发展灌溉对于地形、水源许可的地区最经济议案。

3.3提灌站提水灌溉模式

东大岗区域唐河、三夹河、泌阳河、淠河都有较大的入境径流,枯水期月平均流量15.97m3/s,是区域可供利用的主要辅助水源。虽然与自流灌区相比,运行维护费用较高,管理要求高,易老化,但强化管理,随着用水需求增加,提灌模式作为地下水资源保护的手段仍有较大的可持续可利用价值。

3.4饮灌结合的地下水开发模式

东大岗区域P=75%年份可利用地下水1.75亿m3,是农业发展的主要水源之一,同时地下水良好的水质,分布的广泛性,成为人畜饮水的主要水源。因此在地下水开发中,实行饮灌结合模式,使农业灌溉与生活用水相结合,水源开发与高效利用相结合。以饮养井、以井促灌、饮灌结合。

3.5塘堰坝蓄水灌溉模式

东大岗区域地表拦蓄骨干工程为水库,辅助工程为塘堰和集水池,充分拦蓄地表径流,缓洪减峰,防止水土流失,增加供水量。布置在缺水骨干工程的“水利死角”以及靠近村庄、综合效益好的地方,其特点规模小、维护运行费用低、便于承包和租赁。

3.6集雨节灌工程模式

沿路边布设防护网和排水沟,将现有集水沟拓宽加深成滞洪条带。增加过水断面,减少流速,在不影响排涝前提下蓄水、沉沙。利用滞洪条带汇集路面、林网、坡地水流,经滞蓄沉淀,一部分容蓄在蓄水池中,灌溉农田和牲畜用水,另一部分回补水,另一部分回补地下水。该模式实现路、林、水有机结合,布置在路边地头,又可利用滞洪带立体养殖,最大限度利用天然雨水。

3.7引泉串塘“长塘结瓜”灌溉模式

引泉串塘主要分布在山前区,现有泉眼8处,主要来源为境外压力水。泉水在供给乡镇用水后,水量减少,仅利用自身的泉流发展灌溉面积有限,因此沿渠系规划坑塘,实现引泉渠系流量和坑塘容蓄水量的联合灌溉,可充分利用泉水在非灌溉季节的充蓄、重复利用,引泉工程是较为经济的灌溉模式。

4水利发展规模

4.1农业灌溉

以各乡镇为单元,按其可能规划的工程种类、规模、数量计算地表水可利用量,结合地下水可开采量,在保证人畜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前提下,按保证率的灌溉定额,节水型农业标准,可发展灌溉123.29万亩。其中井灌32.36万亩,水库灌区26.23万亩,引河灌区7.67万亩,提灌站14.77万亩,塘坝堰坝及集雨工程40.21万亩,引泉灌区2.05万亩。

4.2人畜用水及乡镇供水

东大岗区域现有人口114.75万人,尚有50.85万人存在饮水困难。根据人口发展计划,预测2005、2010年将缺水人口分别增加至57.47万人和61.73万人。供水的主要形式为机电井、提灌站及坑塘等集雨工程。

4.3水土保持

东大岗区域现有土地面积2761.55km2,林木覆盖率不足5%,现有水土流失面积1376.6km2,规划治理1051.3km2,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也是东大岗开发的一项主要措施。奔着“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通过修、填、开、挖等方法,把农用梯田、林草整地、水利工程有机结合,通过削、垫、筑、淤等办法改造沟坡,兴建蓄水池、谷坊、塘堰坝等蓄排水工程。

5农业节水技术体系

节水农业是从资源利用和经济生态效益出发,以节约用水为中心的农业类型。包括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节水灌溉、田间节水技术措施、适水种植、耕作措施和节水管理。

5.1节水灌溉工程措施

针对现状工程淤积冲刷、渗漏较大,渠系水利用系数低等问题,应对现有灌区骨干渠系进行以衬砌为主的技术改造,减少渗漏损失,建一处,成一片,达到节水渠道要求。渠道衬砌采用;明渠砼衬砌,明渠改造以砼管道为主,支渠以U形衬砌和土工织物防渗。渠道防渗率1万亩以下灌区不低于70%,井灌区全部采用节水工程措施。

5.2田间节水技术措施

田间节水技术主要是平整土地和喷灌、渗灌技术、喷灌主要推广应用在高效经济作物种植区,如花卉、蔬菜种植区。喷灌和管道渗灌在果林、花卉、蔬菜等经济作物区推广;鼠道灌和盲沟渗灌技术,结合田间排水工程推广于各类灌区:地下渗灌可推广在地下水埋深小于2m的自流灌区;沟灌无论是一般沟灌,还是分段沟灌,只适应于砂姜黑土区;畦灌技术宜在区域沿河两岸推广。

5.3节水农业技术

5.3.1适水种植: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和布局,水资源丰富区可以适当种植耗水量大的农经作物,合理密植,提高复种指数;资源贫乏区,培育耐旱品种,发展烟叶、辣椒、花生、红薯耐旱适生作物。

5.3.2节水栽培:主要是低损耗的保水裁培技术。地膜覆盖和秸杆覆盖,抗旱保墒;化学制剂保水节水,促进根对土壤深层储水的利用;水田的浅灌、晒田和湿润灌溉技术;水稻旱种技术。

5.4耕作措施

横坡耕作:沿等高线横坡耕作,增加降雨入渗,也可防止水土流失,沿坡度方向,可加作田埂和截水沟。

耕作保墒:深耕松土,中耕除草,改善土壤结构,增大活土层,切断毛细管,减少土壤水份蒸发。

机耕深翻,增加有机肥,建立土壤水库,保持水土。

坡改梯:结合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坡耕地改为水平梯田,蓄水于梯田,保土于梯田,增肥于梯田。

轮作、间作、套种技术

6工程管理与经济供水体系

科学管理的目标是宏观决策信息化,用水管理自动化、工程管理规范化、管理人员多学科化。

6.1工程管理体系

确定工程管理范围,确权划界,完善管理设施,健全管理机制。

工程管理设施:维修新修管理房屋,整修管理道路,配备通讯设备,墒、雨情测报及数据处理系统,完善和配置量水设施和量水建筑物。

工程管理机制:结合区域实际,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服务农业、因地制宜”。做到组织机构、专业管理、供配水三落实,建立精干、高效运行管理队伍,实行承包、租赁、拍卖等多机制的管理模式,推行SIDD经营模式,坚持“谁投资、谁受益、谁开发、谁保持”的原则,使工程建设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加快节水及管理工作科研,普及节水教育,完善健全法制体系。

6.2经济供水体系

经济供水体系建设主要包括水费制度改革,科学输配水制度,努力提高单位水体效益。

6.2.1水费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水费核定计收体系,理顺水费征收机制,加快市场化进程,实行分区、分项计价,新水新价,统一计收,货币结算或实物计取,建立健全财务制度,管好用好水费,充分发挥水费的杠杆作用,以水养水,节约用水。

6.2.2科学输配水,服务好农业生产。建立完善的配水,用水、信息系统,实行实时用水、配水计划,精确供水。根据墒情、雨情、动态用水配水、蓄水。同时引导农民节约用水、科学用水,调整产业结构,提高附加值较高的作物种植比例,鼓励用水,增强水效益观念,实现农与水的“双赢”。

7多元化投资兴水体系

在工程建设资金筹措上,采用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筹措方法。国家、地方和群众相结合。申请国家投资,主要用于饮水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地方匹配用于灌区建设和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及新建水库、提灌站建设,群众自筹或申请贷款主要用于灌区面上配套,机电井、集雨工程。采取股份合作、拍卖、承包等形式,引导和鼓励农民发展高效农业,投资经营水利工程。加大投资与受益的挂勾。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

8结论及实施意见

东大岗区域水利发展做为一项利国利民的综合性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工程,造福百姓,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应以供定需,以资源求发展,从水利、水保和农业综合开发角度,促进农业升级,改善生存环境。

东大岗区域水利发展可新增有效灌溉面积90.9万亩,达到123.29万亩,且61座中小水库新建、恢复以及除险加固,在兴水灌溉同时,使区域防洪标准也得以提高。预测总投资19.8亿元,年增社会效益3.753亿元。从国民经济评价角度,经济上是可行的。

东大岗区域水利发展项目数量多、范围广、投资大,在实施过程中,按照先易后难、先少后多、先恢复配套、后续建、新建,先解决对国民经济影响较大的项目,先安排投资少,见效快和水源条件较好的项目。

参考文献

1、施成熙主编《农业水文学》,农业出版社,1984。

第7篇

水价是微观上配置水资源的重要手段。水价的变化过程,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及国民经济政策密切相关。随着国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水价也经历了从福利定价到商品定价的过程。综观黄河流域水价的变化过程,总体上可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1.1公益供水阶段

1980年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水利工程供水一直执行福利性政策,实行无偿供水。水管单位的运行费完全依靠国家拨款维持。在高扬程灌溉地区,只象征性地收取一些电费,其余由国家补贴。该阶段,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国家只管水利工程的投资建设,管理单位仅对工程进行简单维修和管理,对水资源在宏观和微观上基本上没有调配功能。从而造成水利工程维修管理、设备更新费用严重不足,许多单位连简单的再生产都难以维持。

1.2低水价供水阶段

鉴于国有大中型水利工程运行不良,举步维艰的局面,1980年国务院提出“所有水利工程的管理单位,凡有条件的要逐步实行企业管理,按制度收取水费,做到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根据这一精神,各地拟定了水费标准。黄河流域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差异较大,水价标准并不统一。黄河上游水源充足,地势平缓,灌溉用水自流方便,水费标准较低。如内蒙古河套灌区为0.00114元/m3。黄河下游,引黄渠首水费也开始起步,但标准很低。此阶段尽管各地制定的水价标准极低,仅作为行政事业性收费,但供水管理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水利供水从无偿到有偿,走上了按量计费的起步阶段。

1.3成本水价低级阶段

1985年7月22日,国务院以国发【1985】94号文批准并颁布了《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办法规定“水费标准应在核算供水成本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经济政策和当地水资源状况,对各类用水分别核定。”按照这一规定,各地分别对自己的水利工程供水成本进行了测算,并制定了本地区的水价标准。但由于原有标准太低,按当时物价水平测算太高,二者相差较多,用户一时难以接受。所以各地核定的水价相对较低,离实际成本差距很大。如内蒙古农业用水自流为0.009~0.018元/m3,提灌0.002~0.005元/m3,工业用水0.003~0.004元/m3,城镇供水0.05元/m3(斗渠口);河南省农业用水自流为0.008~0.018元/m3,工业用水0.04~0.045元/m3,城镇供水0.015~0.02元/m3(总干渠口);引黄渠首农业自流为0.003~0.001元/m3,工业0.002~0.004元/m3。

1.4成本水价阶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1994年水利部提出水利进入市场经济的“五大体系”建设。同年财政部以【94】财农字397号文“关于颁发《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财务制度》(暂行)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会计制度》(暂行)的通知”。1995年水利部以水财【1995】226号文颁发了《水利工程供水成本费用核算管理规定》。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各地在进行成本核算基础上,以供水成本为目标,根据物价指数变化不断调整水价,对新建水利工程按产业政策要求,按工程类型和用水性质实行新水新价,这些措施推动了水利工程管理逐步向良性轨道上运行,水价管理体系正逐步形成,各地水价标准都有较大幅度提高。据统计,现行标准较1985年平均提高180%,最高达300%。

2现行水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供水价格偏低

目前,尽管黄河流域的水利工程均按照新的供水成本核算办法进行了核算,水资源的价格比成本低水价阶段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甚至有些省区的水价调整幅度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了连续上调,但与水利工程的供水成本仍有较大差距。如2000年黄河下游引黄渠首1~11月份,农业供水价格,河南4~6月份0.00675元/m3,其它月份0.00507元/m3;山东4~6月份0.00649元/m3,其他月份0.00487元/m3;工业及城市生活用水4~6月份0.0045元/m3,其他月份0.0025元/m3。从12月份开始执行国家计委调整的新水价,标准为农业用水0.01元/m3,工业用水0.039元/m3。引黄渠首供水价调整幅度较大,但农业水价仅为成本的30%,工业供水价格只占其成本的1/2偏上。

供水价格长期偏低,水价严重背离其真实价值,造成了工程管理单位亏损严重,供水工程维修困难,工程老化失修严重,效益低下,导致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不利于工程及管理单位的良性循环和国民经济发展要求。水价偏低,用水缺乏有效的经济制约手段,用水户节水意识不强,加剧了水资源利用的无序竞争,造成了有限水资源极大浪费。如目前的引黄灌区的渠系水利用系数仅为0.4~0.5左右,高的也不过0.55,工业水重复利用率仅为50%上下。这种现象使得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不利于黄河水资源的科学配置和可持续利用。

2.2现行供水价格没有充分反映水资源的价值内涵

供水成本是水价核算的基础。现状条件下,供水成本费用是根据水利部《水利工程供水生产成本费用核算管理规定》,按“供水生产”、“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四个科目进行成本费用核算的。在此基础上,供水价格按照供水成本,对各类用水分别核定。农业水价中,粮食作物按成本核定,经济作物和水产养殖等可适当高于供水成本和费用;工业用水按供水成本和费用加4%~6%的利润及税金确定,城镇生活用水可略低于工业用水。

目前,就我国水资源价格体系而言,主要包括水资源费和水费两种。第一项是使用者获得的水使用权,第二项是商品水的终极价格。水价作为一种反映水商品的价格,它应该包括水资源费、水资源加工成本费用和合理收益以及水资源使用的消极外部性补偿。因而按照这一水价结构,即使现行水费完全按各类水价标准执行也仅体现了水价中的水资源加工成本费用和合理收益部分,而水资源费和水资源使用的消极外部补偿则没有被体现出来。这表明,水价改革仍然有较长的路要走。

2.3缺乏科学有效的水价形成机制

水价机制涉及水价的核定、执行,水费征收和管理等环节。由于目前我国的水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国家、地方政府、工程管理单位和用水户之间的责、权、利并不完全清晰,尤其是国家和地方政府之间。受此影响,尽管各省、市及独立核算的供水管理单位都制定了水费计收标准,但真正到位的不多。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物价指数的变化,水价的增长远低于供水成本增长幅度,而在具体核定水价时,还要考虑用水户(主要是农业用水)承受能力,征收的可能性等多种因素,造成了新的价格、价值背离现象,这就是水价调整缺乏科学的联动机制的具体表现。

目前,黄河流域的水费征收工作与水利基础产业地位不适应,严重滞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现行的水价标准尽管已将供水水价与供水对象的利益联系到了一起,但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水费计收方式,且受黄河流域水资源分布及地域性差别影响,各省区的水费计收方式并不统一,如有的地方按方收费,有的按亩收费;收费制度和办法不完善,不仅造成水费征收困难,而且降低了水资源利用效率。水费管理上,出现了多头管理,如有水利部门,财政部门、计划部门等;加之收费机构不完善,缺乏检查与监督措施等。导致水费管理处于低水平、低效率状态,不利于水利工程和水管单位的良性运行和持续发展。

3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3.1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价核算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商品的价格反映其价值的变化规律和要求。水资源作为一种商品,其价格的变化也应反映市场规律的变化要求。针对目前水价偏低,水资源经济内涵反映不充分的实际情况,根据目前我国水市场的发育状况,在完善现有水价核算办法基础上,逐步建立起完全反映水资源经济内涵的水价核算体系。黄河流域涉及地域较广,水资源在时空上和地域上的分布有其自身的变化规律和特点,沿黄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要求程度不同以及不同行业对水资源保证率要求的差异性,增加了黄河水资源水价核算的复杂性。根据黄河水资源的变化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及水市场对水资源的配置要求,黄河流域水价应以资源水价、工程水价、环境水价核算作为主要内容,结合水资源的用户性质将水资源进行分类,提出各类用水的水价核算方法;同时依据水资源的紧缺程度,丰枯变化特点,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水价核算办法和标准。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水源费。即使用者从资源所有者中获得使用权的成本。水资源作为一种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和战略物资,其所有权属国家所有。尽管水资源的所有者和使用者是相同的,但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责权关系在水资源上尚不十分明晰,如果不征收水资源费,则导致流域上、下游,资源贫、富不同地区水资源使用上的不公平,不利于理顺资源使用、管理等诸多环节中的利益关系。

(2)水资源的加工成本费用和合理收益。成本费用应包括基建投资、管理费、运行维护费和税金。合理收益是投资利润,可根据工程类型,目标及发展阶段提出利润率的大小。管理费除供水工程的日常管理费用外,还应当包括水资源的管理费用,主要有水资源勘察、调查评价、规划、管理等内容。

(3)根据水资源的时空变化和稀缺程度,确定其丰枯价格,体现市场调节功能。

(4)水资源使用的消极外部性补偿。主要指水资源过渡开发使用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工业废水的过量排放造成的水环境失衡和下游水体利用功能丧失等补偿费用。

3.2建立水价的补偿调节机制

水资源属竞争性消耗品,上游区域耗用多,则可供下游消耗的水资源量就相对减少,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就变得更加突出。黄河下游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持续发生的断流现象,实质上就是流域各用水区对水资源需求增加,水价调整不到位,水市场调配功能脆弱,从而导致水资源供需失衡的结果。1998年之后,黄河水利委员会对黄河流域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在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的情况下,确保了黄河下游河道不断流,取得水资源管理的新突破。但这种管理和调度主要是行政手段的作用,缺乏市场规律的调节,黄河上的主要水利工程和水调部门为此都付出了巨大代价。如2000年为确保黄河下游不断流,山东局在调水期间发生的调水费用就高达1100万元。今年,小浪底水库为缓解下游旱情及确保下游不断流,于6月底就停止了发电。所有这些费用支出均没有在现行水价中予以体现。因而,为提高黄河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水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应在确定黄河流域各省区水权的条件下,摸清黄河水资源的家底,提出沿黄各省区河道生态用水,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等用水控制指标。在此基础上,结合水资源的核算方法,逐步建立起水权转让,资源流动(包括质和量两方面)的水价补偿调节机制,促进黄河水资源的有序流动和高效配置。

第8篇

(1)需水分析。可将洞庭湖流域需水部门分为农业、工业、居民生活、城镇公共及生态环境5种类型,统计2010年洞庭湖流域14个主要城市各需水部门用水量,汇总结果见表1。由表1可看出,在洞庭湖流域14个主要城市中,长沙市工业用水量及总用水量最大。

(2)供水分析。2010年洞庭湖流域14个主要城市总供水量为1907.00×108m3,比2009年偏多36.20%,比多年平均偏多12.90%,其中地表水为1899.31×108m3,地下水为7.69×108m3。统计2010年洞庭湖流域各城市水量情况,结果见图2。由图2可看出,洞庭湖流域水量充足,但作为湖南核心经济区的长株潭城市群水量相对于其他城市较少,特别是湘潭市,水量仅为48.98×108m3。整个洞庭湖流域地表水丰富,地下水量远少于地表水量,且地表水量几乎等于总水量,14个主要城市供水水源几乎全部来自地表水,基本不考虑地下水供水。

(3)缺水分析。洞庭湖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汇总结果。洞庭湖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最高值尚不足50%,在洞庭湖流域14个主要城市中,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最高的城市依次为湘潭市、长沙市。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一方面总用水量逐渐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逐渐提高,如2010年洞庭湖流域总用水量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2009年均略有提高。随着用水量增加,供水设施建设规模及数量随之增大,用水消耗量也会增加,如管道漏水量;另一方面污染越来越严重,水环境破坏程度加大,水质下降严重,总水量中的可用水量日渐减少;由此引发工程型、设施型以及污染型水资源短缺风险。

2评价指标的选取

以洞庭湖流域水资源短缺特征为依据,结合代表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的指标选取原则,建立了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3循环组合模型的构建

3.1构建原理

首先选取几种评价方法分别对同一问题进行综合评价,然后用Kendall和谐系数法检验这几种评价方法是否具有一致性。因为对同一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应该具有一致性。若不具有一致性,则说明权重有误,应重新计算或选取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和检验,直到具有一致性为止。任何一种组合评价方法实质上均可近似视为所涉及的各种评价方法的线性加权组合,其差异仅在于权系数确定方法不同。若每种评价方法的方差均已知,则可用优化的方法一次求出组合权重系数,事实上各种评价方法的方差未知,只能采取逐步优化的方法以取得合理的评价结果。当验证所选取的几种评价方法具有一致性后,对单一评价结果排序,基于第i个评价对象在第j种方法下的排名,分别采用平均值法[6]、Boarda法以及Compeland法3种组合方法进行组合评价,若3种组合评价结果仍存在差异,按照循环思路,再将3种组合评价结果进行组合,在这个过程中,3种组合评价结果差异逐渐变小,即标准差逐渐减小,直到标准差为0,3种组合评价结果完全相同,即得到最终评价结果。

3.2循环组合评价中单一评价

(1)指标标准化。正、负效应指标标准化处理的计算公式分别为:pij=xij-xminjxmaxj-xminj(1)pij=xmaxj-xijxmaxj-xminj(2)式中,xij为指标j在i状态下的实际值;xmaxj、xminj分别为指标j的最大实际值、最小实际值。

(2)指标权重的确定。本文分别采用主观评价法中的层次分析法(AHP)和客观评价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法以及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并由此对水资源短缺的风险度进行单一评价。(3)风险度F计算。本文采用的风险度F计算公式为:F=∑mj=1wjpiji=1,2,…,n;j=1,2,…,m(3)式中,wj为权重值;pij为标准化处理后的值。

3.3Kendall和谐系数法

W检验原假设H0,m种评价方法不具有一致性;备择假设H1,m种评价方法具有一致性。假设m种评价方法对n个不同地区进行评价,tij表示第i个被评地区在第j种评价方法下的排名,检验统计量W计算公式为:W=12∑nj=1∑mi=1ti()j2-3m2n(n+1)2m2n(n2-1)(4)当n>7时,可应用大样本近似法计算卡方值,卡方值计算公式为:χ2=m(n-1)W(5)式(5)服从自由度为n-1的"2分布,给定显著性水平α,当检验统计值大于临界值时,拒绝原假设,则认为m种评价方法具有一致性。

3.4组合评价方法

(1)平均值法。若设tij为第i个被评价对象在第j种评价方法下的排名,将其转换为分数Fij:Fij=n-tij+1(6)式中,n为被评价对象总数。均值法组合评价得分为Dij=1m∑Fij。

(2)Boarda法。Boarda法是一种少数服从多数的方法。若评价认为被评价对象i优于被评价对象j的个数大于被评价对象j优于被评价对象i的个数,记为qiSqj。定义Boarda矩阵为:B=(bij)n×n(7)其中bij=1qiSqj0{其他

(3)Compeland法。Compeland法是一种区分优与劣的方法。若评价认为被评地区i优于j,记为qiSqj。若评价认为被评地区j优于i,记为qjSqi。定义Compeland矩阵为:B=(bij)n×n(8)其中bij=1qiSqj0其他-1qjSq烅烄烆i被评价对象按Boarda法和Compeland法组合评价得分为Dij=∑bij。按组合评价得分重新排名,得分高排前面,得分低排后面。若重新排序出现排名相同时,计算3种评价结果排名标准差,标准差小者排前面。

4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价结果与分析

采用建立的循环组合模型对洞庭湖流域14个主要城市水资源短缺的风险度进行评价和排名。分别通过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及熵值法计算得到17个评价指标权重。各指标权重分布集中在0.02~0.20之间,3种赋权法确定出权重最高的指标分别为年均降水量、水利建设投资比和水质综合合格率,表明降水、水质和水利设施建设是引发水资源短缺风险的关键因子。将17个指标权重值和标准化值按式(3)进行计算,得到各城市水资源短缺的风险度和排名。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评价洞庭湖流域水资源短缺风险均处于中低水平,但评价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如张家界市,3种评价方法得到的排名分别为8、1、5。计算Kendall和谐系数W检验统计量值得0.624,卡方值得24.333,给定显著性水平0.05,查得临界值为22.362,卡方值大于临界值,拒绝原假设,即3种评价方法具有一致性。可对3种单一评价结果进行组合评价。首先对单一评价结果进行第一次组合评价,并计算3种组合评价结果标准差。经第一次组合评价后,14个城市中8个城市在3种组合方法下得到的风险度排名均相同,如郴州市。但还有6个城市在3种组合方法下排名不完全均相同,标准差不完全为0,其中岳阳市在3种组合评价方法下的风险度排名系列标准差最大,为1.886。故还需对3种组合评价排名结果进行再次组合,计算结果。经第一次循环组合评价后,株洲市风险度在3种组合方法下排名均相同,且14个城市中10个城市在3种组合方法下得到的风险度排名均相同,在3种组合评价方法下排名差异更小,此时,只有长沙市、衡阳市、岳阳市以及张家界市在3种组合评价方法下的风险度排名系列标准差不为0,为0.4714。还需对3种组合评价排名结果进行再次组合。经第二次循环组合评价后,14个城市在3种组合方法下得到的风险度排名均相同,得到最终评价结果即风险度高低排名依次为湘潭市>娄底市>长沙市>衡阳市>张家界市>岳阳市>益阳市>株洲市>常德市>邵阳市>郴州市>湘西自治州>永州市>怀化市。可见14个城市中水资源短缺风险度最高的城市依次为湘潭市、娄底市、长沙市,最低的城市依次为怀化市、永州市、湘西自治州。洞庭湖流域虽然水量充足,但存在中低水平的风险度。采用循环组合优化模型得到的风险度评价结果与现实状况一致,说明循环组合优化模型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5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