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资源税论文

资源税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1-22 04:17: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资源税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资源税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资源税改革完善

一、资源税的现状分析

现行资源税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征收资源税调节资源级差收入,使各个资源开发企业在较为合理的盈利水平的基础上开展公平竞争,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但没有表达政府对资源的所有权和管理权,无法通过征收资源税表达保护资源、限制资源开采的意图。单纯的级差性质的资源税没有正确反映资源的价值,不但不能体现资源本身的内在价值和不同资源在经济中的不同作用,而且不能将资源开采的社会成本内在化,无助于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不能将资源开采的可持续成本内在化。不利于资源的可持续使用,也就无法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现行资源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设计思想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悖

我国现行资源税的指导思想为调节级差与普遍征收相结合,但实际上却以调节级差收入为主,属于级差性质的资源税。单纯的级差性质极大地局限了资源税应有的作用。一是它没有表达政府对资源的所有权和管理权,无法发挥保护资源的作用。二是单纯级差性质的资源税没有正确反映资源的价值。不但不能体现资源本身的内在价值和不同资源在经济中的不同作用,而且不能将资源开采的社会成本内在化,无助于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无法起到遏制资源被掠夺和浪费的作用,不能达到促进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目的,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三是纳税人具体适用的税额主要取决于资源的开采条件,而与该资源开采造成的环境影响无关。资源税这种立法精神、设计思想显然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不相符。

(二)资源税课税范围狭窄

我国资源税只囿于矿藏品,对大部分非矿藏品资源都没有征税。范围过窄的资源税难以保护所有的资源,致使大量的资源遭到掠夺和破坏,造成资源后续产品价格的不合理。

(三)资源税的计税依据不科学

从量定额计征方式使资源税丧失了对资源级差收入的“自动调节”功能。这种计征方式割断了资源税与应税产品价格的联系,使资源税对应税产品价格变动完全丧失了“弹性”,国家失去了对企业因价格变化而产生的利润调节手段,公共收益流入小集团手中,产生了新的不公平。

(四)资源税单位税额总体偏低

目前,应税资源品中最高税额60元/吨,最低税额0.3元/吨,税额偏低而且多年来很少调整。资源税单位税额偏低导致资源税在公司销售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比较低,企业承担的税负较轻,不利于资源税对资源的保护作用。

(五)资源税调节级差收入的作用难以发挥

资源税调控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调节级差收入,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资源税单位税额各档的差距过小,使资源税调节级差收入的功能不能很好地发挥。

(六)资源税费关系混淆,征收不规范

我国现行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的性质作用趋同而且关系紊乱。在资源税费并存的局面下,税和费由不同的部门征收,尤其是收费,各地在管理上不一致,缺乏规范性。其结果导致各地资源企业的税费负担高低不同,无法在资源企业之间形成一个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

(七)征管体系建设不完善,征管漏洞依然存在

从近几年的税收征管情况看,税务部门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征管手段,使资源税的税收总额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但在实际中,依然存在许多征管漏洞,税收流失现象比较严重。一是纳税人纳税意识淡薄。二是资源分布分散,征管部门不重视。三是资源税征管基础薄弱、征管手段落后。

三、资源税改革的设想

为了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必须进一步完善和改革资源税。通过调整资源税税率,影响资源成本、资源价格的变化。间接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市场,杜绝一切非法占有利用资源和浪费资源现象的发生,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完善资源税的立法宗旨

资源税的立法应当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资源税在原有调节资源开采企业级差收人的基础上,更好地体现资源开采的外部性成本,使外部成本内部化。同时,对于资源开采者所发生的任何环境保护或恢复支出在计税时给予相当扣减。构建起“监督合理、激励有效”的资源开采和利用机制,从根本上提高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效率。

(二)扩大资源课税范围

从世界各国资源税的征收范围看,资源税税目可涉及到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以及海洋资源、地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等,其中以矿藏资源、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为主。我国现行资源税的征收范围显得过窄,仅限于7种矿产品和盐。应按照公平税负的原则。将资源税的征收范围逐步扩展到所有自然资源,按照“宽税基、低税率、少优惠”的基本思路设计。资源税的征收不但要包括矿产资源,还应逐步包括土地、森林、山岭、草原、水、动植物、海洋、空间等自然资源。基于目前的征收管理水平,可以考虑先将国家目前已经立法管理的一些资源纳入其中,如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海洋资源、渔业资源、滩涂资源等。对现行资源税范围进行重新调整,将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水资源费等并入资源税,成为资源税的一个税目,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所有权性质的生态物质资源税制。

(三)合理确定资源税单位税额

在确定资源税的单位税额时应充分考虑和认识到以下因素:

1政府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让渡价格应以劣等资源为基础:

2政府作为资源的所有者应将自然赋予的利益收归国有,根据优质资源高税、劣质资源低税的原则制订单位税额:

3表达资源的稀缺度越大,政府对该种资源的限制程度就越强。资源税税率就越高:

4反映资源开采形成的外部成本,即资源的有害物质含量越高,在开采过程中给予环境造成的损害越大,资源税税率就应当越高:

5应考虑资源再培育的资金需要。

(四)完善资源税的计税依据

现行资源税按应税资源产品的销售量或自用量作为计税依据明显不合理、因为自然资源被开发后,无论资源开采企业是否从资源开采中获得收益,资源都遭到破坏,对不可再生资源尤其如此。因而,规定资源税的计税依据应当使资源开采企业或个人为其开采的所有资源付出代价,而不仅仅是已获利的被开采资源。最理想的办法应当是按储存量计税,即接照开采应税资源的单位或个人实际消耗的可采储量作为计税依据,这样,开采企业如能合理有效地开采资源,等量的资源储量消耗可以生产出较多的产品,单位产品的税额也就相对较少,企业可以获得较多的利润,这就能促使企业合理地开采资源。这种方法尽管符合资源税的立法精神,但其操作难度较大。:

目前,现实的选择是以应税资源的实际产量为计税依据,而不必考虑该产量是用于销售或自用。这样能够从税收方面促使经济主体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以销定产,尽可能减少产品的积压和损失,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五)合并资源税费

就资源税而言。已形成地方固定收入;就矿产资源补偿费而言,其收入已构成中央和地方矿产资源勘查、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项资金和矿产资源使用费征收机构的经费。将矿产资源补偿费并入资源税的关键是:1,顺国家对矿产资源所有权的财产权益的经济关系和级差收益的关系,要求以资源税取代矿产资源补偿费,维护国家作为矿产资源所有者的权益:2,行资源税按照资源产品的销售数量为计税依据普遍从量征收与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实质含义类似;3,家目前已对矿山企业实行探矿权、采矿权有偿使用和公开出让制度,应将矿产资源补偿费并入资源税,实行国际通用的权利金。

(六)减少资源税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保留《资源税暂行条例》中规定的优惠政策,明确可以享受优惠减免的条件和优惠减免权的归宿,杜绝资源税中各种非法减免和越权减免的发生。同时。将税收优惠政策重点由鼓励资源开采转为鼓励资源节约,制定必要的鼓励资源回收利用、开发利用替代资源的税收优惠政策,提高资源循环再生的利用率,使资源税成为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功能的税种。此外,适当调整消费税、出口退税、企业所得税等相关机制,以协调发挥资源保护效应。

第2篇

模糊数学是近三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门崭新的边缘学科,它不仅扩充了经典数学的内容,而且在人工智能、信息处理、自动控制、系统分析、预测预报和经济管理等科技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模糊综合评价用于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作出一个总体评价。

1.1综合评价模型建立当评判中因素较多时,采用多层次综合评价法较佳。具体步骤为:

第一步,对因素集合X进行划分,将其分成k个子集X={X1,X2,…,Xk},当然它们应当满足Xi=Xi,且XiⅠXj=φ(i=j)

这样,我们得到第二级因素集合Xi(1≤i≤k),并记Xi={xi1,xi2,…,ximi},Xi中含有mi个因素,且mi=m。

第二步,就每个Xi的mi个因素,按模糊六种评价法之一作单因素评价,得Bi={bi1,bi2,…,bin}=Ai·R(i)

其中Ai={ai1,ai2,…,ain}(1≤i≤k)。

第三步,把每个Xi作为一个因素,Bi作为Xi的单因素评价,按第二步中的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按第二步中的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得B={b1,b2,,bn}=A·R

其中A={a1,a2,…,ak},R==(bij)k×n,则可由A于与R求得

二层次综合评价B。若对Xi再作划分,可得三层次以至多层次的综合评价模型。

1.2评价指标的确定水资源除了本身的自然性外,还具有社会性、环境性和经济性。本文选取从水资源量、社会经济、供水、需水、缺水和水环境6类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其中每一因素都有不同的指标,水资源量包含有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每公顷水资源量、径流系数和干旱指数四项指标,社会经济包含有人口密度、人均GDP、工业产值模数、耕地率、灌溉率和人均灌溉面积六项指标,供水因素含有供水模数、人均供水量、水资源利用率和地下水供水比例四项指标,需水因素包含需水模数、生态用水率、单位GDP需水量、耗水量、春灌引水率五项指标,缺水因素用缺水率指标,水环境因素由水质等级、污径比两个指标来进行评价。

隶属函数的确定有模糊统计实验法、二元对比排序法、逐级估量法和与模糊分布拟和的方法。本文所选取的隶属度是表示水资源安全度,取值在0~1,隶属数值越高说明该项指标对水资源安全影响程度越大。根据水资源的紧缺程度,并参照前人所做的文献,将隶属度分为5级1.3安全程度评价标准根据评价指标综合隶属度D的大小划分为非常危险(D≥0.56)、不安全(0.50≤D<0.65)、临界安全(0.35≤D<0.50)及安全(D<0.35)4个级别。根据评价结果,若评价指标中某类指标的隶属度数值较高,说明在该地区该类指标对水资源安全状况的影响较大。据此可对地区水资源安全状况进行障碍诊断并提出相应的整治措施。

2应用实例

西安市位于黄土高原渭河二级阶地上,面积9983平方公里,人均地表水资源量约为330立方米,仅相当于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耕地面积477万亩,其中设施灌溉面积330万亩,多年来,西安市的农业灌溉用水一直占大头,达7.58亿立方米,占全市总用水量的42%。跟据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以及今年西安市水资源数据资料,西安市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权重、含义及隶属度值数据显示

注:括号内数字为权重值。

3西安市水资源安全综合评价结论

根据上述方法,计算得到西安市水资源安全状况综合水平隶属度为0.45,(评价结果见表3),属于临界安全状态。从以上指标的计算中可以看出,人均水资源量、每公顷水资源量、工业产值模数、水资源利用率、春灌引水率、污径比的隶属度均高,达到0.9;生态用水率、地下水供水比例、人均灌溉面积、径流系数、人均GDP的隶属度很低,为0.1。

从我市水资源的安全评价来看,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上还有很大的空间,应对我市大部分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强节水设施建设,开展以提高用水效用率,建立高效有序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促使西安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贾嵘,薛小杰,薛惠锋等.“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综合评价”[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999(11):22-24.

[2]夏绍玮,杨家本.《系统工程概率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

[3]曹炳元.《应用模糊数学与系统》[M],科学出版社

[4]张岳.“中国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M].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5]许广明,张燕君.“西北地区大型内陆盆地地下水系统演化特征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4(11):701-706.

[6]蒋水心.“水资源价值量的实用计算方法”[J].水利经济.2001(5):43-49.

[7]李晓峰,张宏业等.“天津市不同后备水资源对比评价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6(1):16-23.

[8]顾圣平,林汝颜,刘红亮.“水资源模糊定价模型”[J].水利发展研究.2002(2):9-12.

[9]贾绍风,张军岩,张士锋.“区域水资源压力指数与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J].地理科学进展.2002(2):538-545.

[10]水利部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21世纪中国水供求[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第3篇

加强对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的宣传,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领导进行培训,使其认识到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性。从源头上对水资源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充分发挥水资源管理制度在调节水资源利用方面的作用。增加水利部门在经济发展之中的分量,使其具有参与决策的权力,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将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之下,对水资源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对水资源管理工作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安排,通过水利部门对区域水资源环境进行具体的论证,将评估结果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依据。

2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的法制建设

在进行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相关法律体系的建设,加快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法制化进程。提高政府和水利部门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增强其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能力,使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能够有法可依,使创新制度的执行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需要提高社会参与度,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之下,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水资源管理朝着市场经济方向发展。广泛的社会参与可以使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创新得到更加全面的落实,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和水资源保护意识,使水资源管理成为全民的责任。

3对监督体系和考核制度进行创新

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创新需要建立全新的监督体系和考核制度,全面、科学、系统地对水资源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考核,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有效激励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实施和节水工作的开展。创新的监督体系需要对水资源管理的各项管理制度进行监督,通过不同的监督形式,对不同领域的水资源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对水资源管理成果和管理的决策者进行考核,通过制度创新对水资源环境代价进行严格的控制,将决策者的政绩加入到考核体系之中。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需要对管理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对制度实施起到十分关键的激励作用。

4结束语

第4篇

论文摘要:为了研究20个城市的分配水问题,首先我们假定生活,工业以及综合服务业用水的增长率保持不变,然后使得每个城市个人生活用水标准都一样,这样可根据人口加权计算,即生活用水(r为2010年个城市的人口,Q为总的掉水量110亿立方米,为第i个城市生活用水),为了让北方的经济发展尽量的快,我们在此把总的经济效益当成目标函数,由此得第一种模型,然而考虑到污染的问题,设每种水的污染程度不同然后减掉污染情况,我们采用单位体积污染水的净化成本来衡量每种水的污染程度,由此三者对单位体积的水所带来的污染程度(污染后单位体积的水的净化费用)分别记为

,则总的污染损失最后得到第二种模型的目标函数

结果证明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快速的算出分配水的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水利工程建成后,预计2010年年调水量为110亿立方米,主要用来解决沿线20个大中城市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综合服务业的用水,分配分别为40%、38%和22%。这样可以改善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推动经济发展。用水指标的分配总原则是:改善区域的缺水状况、提高城市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用水效益、改善城市环境。根据2000年的统计数据,各城市的人口数量差异大,基本状况和经济情况也不相同,各城市现有的生活、工业和综合服务业的用水情况不同,缺水程度也不同(如表所示)

二.问题的分析

2.1关于背景的分析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且分布很不均匀,南方地区水资源较为丰富,占到全国的80%以上,而处于干旱半干旱的北方地区,水资源十分匮乏,许多学者调研提出要彻底解决中国北方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不需采取跨流域调水,即“南水北调,南水北调工程2002年末正式动工,此举将极大化解北方城市的供水压力,在为工业服务业提供水资源的同时,也将大大提高居民的生活和城市环境,它不仅可以长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其长远的社会和生态效益更无法估量。

2.2问题一分析

要综合考虑各种情况,给出2010年每个城市的调水分配指标,使得各城市的总用水量情况尽量均衡,我们考虑让每个城市都能供上足够的水,首先假设110吨全部用来解决这20个城市的用水问题(其中包括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及其服务业用水),“尽量均衡”的意思就是说让更需要水的城市多得到供水。由此为了更好的分配110吨水资源我们分别预测2010年的人口,工业情况以及服务业情况,再假设人均生活用水量,万元,服务业用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均保持不变,即可预测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及其服务业用水的情况,再根据相加求和即可得到该城市总用水量,再根据求权重依次分配。

2.3问题二分析

由于各城市的基本状况和自然条件不同,对相同的供水量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不同,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要注意到,每个城市的工业和综合服务业的发展受产业规模的限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无限制的增长这一特点,我们采用logstic模型进行分析。工业产值及其服务业均可用灰色系统模型进行预测。

三.模型的建立

3.1预测2010年人口的模型

3.1.1模型的假设

1)假设各个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不变。

2)假设个个城市间人口数相对平衡,相互独立,互不影响。

3.1.2符号说明

1)x(t)为第t年某个城市的人口数

2)r(x)为自然增长率,是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3.1.3模型的建立

于是有:

(1)

对的一个最简单的假定是,设为的线性函数,即

(2)

设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当时人口不再增长,即增长率,代入(2-2)式得,于是(2-2)式为

(3)

将(2-3)代入方程(2-1)得:

(4)

解方程(2-4)可得:

(5)

3.1.4模型的求解

为了对以后一定时期内的世界人口数做出预测,我们首先根据所给的数据依次求的全部城市的人口数。记为x=x(i,t)为第i个城市在第t年的人口。

将2000年看成初始时刻即,则2001为,以次类推,以2010年为t=10作为终时刻。用函数(5)对表3.1.1中的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运用Matlab编程得到相关的参数,可以算出可决系数(可决系数是判别曲线拟合效果的一个指标):

3.2预测2010年工业总产值和服务业总产值的logstic模型

3.2.1模型假设

1)工业产值和服务业产值也按logistic模型增长。(经过大量的资料证明工业产值和服务业产值的增长率在前面是逐渐的变大,后逐渐变小这符合logstic模型的增长趋势。)

3.2.3模型的建立

把上面第i个城市第t年的工业产值和服务业产值分别记为I(i,t){industry}S(i,t)[],则把第i个城市的人口增长模型中的x(t)改写成工业总产值和服务业总产值的logstic模型。

3.3综合调水问题

3.3.1模型的假设

1)个城市之间相互独立互不影响。

2)假设个城市人口,工业产值,服务业产值增长率保持不变。人口用水量不随时间变化,工业万元增长用水不变和服务业万元用水不变。

3)水只能一次性利用,不考虑循环利用。

4)个城市都处于缺水状态,都从外地调水,之间并不存在互不调水的问题。

3.3.2符号约定

3.3.3模型一的建立

为了使最大限度的使该地区的经济达到快速发展即

已知生活用水,工业用水以及服务业用水分配时所占的比例0.4,0.38,0.22

所以得

我们将人的生活用水按个城市所占人口平均分配,即

设人均产值为k则

(其中x为工业产值,y为综合服务业产值,rwei人口数)

设第i个城市的人均产值增加为

令为第i个城市在第n年的人均产值

(式中的n不是次方,而是第n年的含义)

设c为贫富差距,(一常数)为起初的贫富差距

贫富差距C定义为

为了不使贫富差距拉大我们要求

则得到一个规划问题

目标函数:

然而,我们考虑到居民日常生活用水,工业用水以及综合服务业对水的污染程度有所不同,我们的出了第二个模型如下

五.模型检验及其结果分析

5.1模型的检验

随着时间的增长我们发现人均产值在变小,人民生活用水质量不会差异很多,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小。

5.2模型结果分析

结果较为准确,到2010年20个城市工业调水最多的是第20个城市

六.模型优缺点分析

6.1模型的及其不足之处之处

模型一中按城市人口平均分配生活用水,虽然有所不足,但是能化简问题,使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模型一可以看成模型二的特例,当很小时,可以忽略。的值要具体分析应用,由于地域不同可能会不一样。

模型没有考虑增速变化的情况,而且没有考虑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问题,在全国实行科学发展观的今天我相信的值会越来越小。

6.2模型的优点

1)用logstic模型人口,预测工业和服务业较为准确,因为增长率按照时间在降低,就像美国的经济一样,总有一天会出现停滞状态,也就是说增长了最后会变成0,但是不是说绝对的这只是一个阶段的变化而已。

2)本模型考虑了环境污染的问题,用单位体积净化的成本来表述污染的程度,此处为本模型创新之处。

七.模型的改进

7.1关于2010年个数据的预测

可以用灰色系来预测2010年的工业产值及其综合服务业总产值,由于计算复杂所以采用简单的logstic预测。

7.2关于线性规划模型

计算过程中遇到了的的大小,可已经一步修正。

7.3运算运用矩阵

可以用matlab7.0直接求出二十个城市的情况。

参考文献

[1]姜启源等,数学建模(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郑錬,当代数学若干理论和方法[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3]中国水利资源公报2009./WaterRes/2009

第5篇

1许昌市水资源概况

许昌市属暖温带季风气候,近25年平均年降水量700mm左右,年最大降水量1068.1mm,

年最小降水量430.6mm;多年平均年蒸发量1550mm左右,年最大蒸发量1811.9mm,年最小蒸发量892.6mm。蒸发量大于降水量,蒸发量随降水量的增大而减少,反之依然。降水量分布极不均匀,50%以上的降水量多集中于汛期的7~9月份,蒸发量是降水量的1~2倍,严重影响市区地下水水位自然调节,造成供水紧张。

1.1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本市区处于豫西山地与黄淮海平原西部的结合部位,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缓慢倾斜。地表无基岩出露,完全被新生界地层覆盖,总厚度600m以上,含孔隙水;下伏基岩为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及太古界变质岩系地层,含裂隙水。根据含水层的岩性特征及水文地质条件,由上而下将深度60m以浅的地下水划分为浅层地下水,埋深60~130m之间的地下水划分为中层地下水,埋深大于130m的地下水划分为深层地下水。因中层地下水水量小,分布不均匀,单独开采较少,多与深层地下水混合开采,故在地下水评价中将二者合二为一进行论述。

1.2地表水资源

地表水资源主要包括两部分,除直接接受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年平均降水径流量经计算约为0.09万m3;还包括邻区入境河流的地表水资源量,其中入境河流主要有清潩河、清泥河、运粮河、环城河、及颖汝北干渠,除颖汝北干渠外,目前诸河流均已断流或被严重污染。

1.3地下水资源

目前地下水资源主要分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及中、深层地下水资源量,区内的地下水含水层多为细粒、薄层并呈透镜体状分布的第四系松散砂层,按其富水性进行划分为三个富水区。经评价计算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开采量为1646.67万m3/a,中、深层地下水的弹性释水量为358.6万m3/a,开采量为年平均1492.10万m3/a,平均补给量为1451.77万m3/a。

1.4水资源总量

市区内的天然水资源总量主要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目前作为许昌市城市供水水源地主要有三处:一是规划区88.02km2范围内的地下水资源,年均可采量2879.44万m3;二是直接接受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每年输水0.09万m3和周庄水厂年最大供水能力1460万m3;三是许昌市境外南部榆林及襄城县麦岭水源地的地下水资源(简称南水源),年均可采量2555万m3,其中榆林水源地可采量为730m3/a,麦岭水源地可采量为1825m3/a。目前许昌市总供水能力为6894.53万m3/a。

2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1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量

由许昌市地表水资源现状分析可知:市区内目前可利用的地表水资源有两处,一是直接接受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0.09万m3;二是由周庄水厂向市区输送的1034.13m3/a,据周庄水厂资料自1992年至2003年,共向市区输水12409.56万m3,平均每年输水1034.13万m3,年最大输出量1248万m3(2003年),从而大大缓解了市区供水紧张的问题。

2.2地下水资源开采量

2.2.1浅层地下水资源开采量

在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水以前,浅层地下水主用于农业灌溉农村人畜饮用和少数私营企业用水,市区浅层地下水水位在2m左右。自上世纪50年代,尤其80年代有规模开采地下水后,井位由稀到密,开采深度由浅到深。至2003年(2000年和2003年是丰水年故不参加计算)浅层地下水多年平均开采量1646.67万m3/a,年最大开采量2041.10万m3,平均补给量1316.68万m3/a,平均超采量326.99万m3/a,平均开采强度18.18万m3/km2,最大开采强度23.19万m3/km2。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超量开采浅层地下水(2000年和2003年除外),使得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至2003年,浅层地下水多年平均水位理深8.29m(见表1)。

表1许昌市浅层地下水资源历年开采状况表

Table1AnnualdiggingcaseonXuchangupperlayersgroundwaterresource

年份

开采量

(万m3)

补给量

(万m3)

超采量

(万m3)

平均水

位埋深

(m)

与上年相比下降极大值

(m)

开采强度

(万m3/km2)

1992

2041.10

1158.31

852.79

6.71

1.41

23.19

1993

1790.00

894.43

895.57

6.71

0.67

20.34

1994

1815.20

1433.10

382.10

8.59

1.09

20.62

1995

1791.30

1751.74

39.56

8.47

0.85

20.35

1996

1770.20

1507.27

262.93

8.52

0.69

20.11

1997

1586.36

1089.92

496.44

8.20

1.23

18.02

1998

1582.60

1430.47

152.13

7.85

0.64

17.98

1999

1508.67

1460.59

48.08

9.10

1.23

11.91

2000

1227.77

1969.89

-636.62

8.96

1.99

15.15

2001

1363.58

1359.10

4.48

9.04

1.15

15.49

2002

1217.65

1081.88

135.77

9.71

1.46

13.83

2003

796.33

2257.49

-1461.16

7.30

均上升

9.05

平均

1646.67

1316.68

326.99

8.29

1.04

18.18

2.2.2中、深层地下水水资源开采量

中、深层地下水的开采主要是工矿企业的自备井及城区地下水供水井,多用于城市工业和居民生活用水。12年来,共开采市区中、深层地下水资源量为27231.19万m3。平均开采量1492.10万m3/a,平均补给量为1451.77万m3/a,平均超采量40.33万m3/a,平均开采强度15.88万m3/km2,最大开采强度21.54万m3/km2(见表2)。

多年来由于市区超强度开采中、深层地下水,使得地下水水位急剧下降,中、深层地下水多年平均水位埋深60.23m,多年平均下降极大值17.61m。逐渐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的降落漏斗,漏斗面积年平均达75km2,至2003年枯水期漏斗面积73.63km2,漏斗中心水位埋深达85.42m。

表2许昌市中、深层地下水资源历年开采状况表

Table2AnnualdiggingcaseonXuchangmid-deeplayersgroundwaterresources

年份

开采量

(万m3)

补给量

(万m3)

超采量

(万m3)

平均水

位埋深

(m)

与上年相比

下降极大值

(m)

开采强度

(万m3/km2)

1992

1895.71

1710.00

185.71

65.34

5.86

21.54

1993

1690.00

1660.00

30.00

54.56

3.38

19.20

1994

1760.80

1410.00

350.80

55.54

17.61

20.00

1995

1611.70

1524.00

87.70

54.70

1.09

18.31

1996

1615.80

1676.40

-60.60

51.33

0.67

18.36

1997

1501.51

1335.95

165.56

50.41

7.44

17.06

1998

1399.40

1204.16

195.24

47.71

2.89

15.90

1999

1427.20

1353.69

73.51

49.75

3.06

16.21

2000

1375.13

1369.50

5.63

52.09

7.86

15.62

2001

1124.37

1271.11

-146.74

87.67

均上升

12.77

2002

894.51

1372.37

-477.86

85.31

1.37

10.16

2003

578.09

1212.07

-633.98

46.01

均上升

6.57

平均

1492.10

1451.77

40.33

60.23

4.34

15.88

表3北汝河径流量及可调水量表

Table3NorthRuheRiversamountofwaterpassingandofavailablewaterdischarge

时间

多年平均

75%

95%

径流量

(万m3)

可调流量

(万m3)

径流量

(万m3)

可调流量

(万m3)

径流量

(万m3)

可调流量

(万m3)

1

2105

2001

1656

1611

800

675

2

1763

1026

1184

216

709

3

2836

2603

1372

404

413

115

4

4820

2478

187

845

5

4904

2718

183

711

6

903

567

1245

617

120

84

625

376

2421

365

93

57

7

3300

432

507

126

6195

768

4443

2682

168

5392

742

7704

3108

2147

1377

8

10605

622

8449

2827

807

560

8964

894

3864

3205

222

4935

1072

5077

2896

1054

325

9

3574

1296

1032

1014

5534

1176

3829

1242

913

895

1334

1310

4446

923

499

481

322

304

10

8978

4346

14850

1476

950

932

11

4424

3919

4328

4283

1088

1043

12

2732

2333

2504

2459

886

合计

88371

30964

45600

27632

18800

8193

3水资源潜力分析

3.1过境地表水资源潜力

地表水资源由于污染严重,大多不能利用,少量用于农田灌溉。目前,仅能利用除直接接受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和邻区入境河流的地表水外,就剩下颖汝干渠。北汝河多年平均径流量88371万m3,可调水量30964万m3,P=75%时中等干旱年,其径流量45600万m3,可调水量27632万m3,即使P=95%时干旱年,径流量18800万m3,可调水量8193万m3(见表3)[1]。如果把中等干旱年(P=75%)可调水量的10%用作许昌市区供水,则每年可供水2763.2万m3,如果以多年平均可调水量的10%用作许昌市供水,则每年可向许昌供水3096.4万m3。周庄水厂改造后的日供水能力为10万m3,一年按300天供水则年可供水3000万m3,而2003年周庄水厂实际供水仅1248万m3,只占其供水能力的41.60%,如果供水能力提高到80%,则年可供水2400万m3,仍然小于中等干旱年可调水量的10%,说明北汝总干渠的供水潜力还很大。[2]

3.2地下水资源潜力

3.2.1市境外地下水资源(简称南水源)

襄城县麦岭和许昌县榆林地下水源地(南水源)开采北汝河冲积扇地下水,设计日供水能力14万m3,而两水源地自1992~2003年,平均每年向市区供水1200.53万m3,最大供水量1518.71万m3,2003年供水量为1111.80万m3。如果以日供水能力14万m3,年供水300天计算,则年可供水4200万m3,而2003年供水量仅占供水能力的26.47%,如果供水能力能够达到80%,则年供水量可达3360万m3。

3.2.2市区内浅、中、深层地下水资源

许昌市区内浅、中、深层地下水资源量历年来一直处超量开采状态,自1992—2003年(2000年和2003年是丰水年除外),共向市区输水34080.38万m3,年最大输水量3469.56万m3,年平均可采量2443.89万m3,年平均实采量3138.77万m3,年平均超采量411.63m3,最大开采强度44.73m3/km2,年平均开采强度35.66m3/km2。(见表4)

年份

可采量(万m3)

实采量(万m3)

超采量(万m3)

平均开采强度(m3/km2)

1992

2898.31

3936.81

1038.50

44.73

1993

2554.83

3480.00

925.17

39.54

1994

2843.10

3576.00

732.90

40.63

1995

2832.80

3403.00

570.20

38.66

1996

3183.67

3386.00

202.33

38.47

1997

2425.87

3087.87

662.00

35.08

1998

2635.00

2982.00

347.37

33.88

1999

2813.69

2935.87

122.18

33.35

2000

3339.09

2602.90

-736.19

29.57

2001

2630.21

2487.95

-142.26

28.27

2002

2454.25

2112.16

-342.09

24.00

2003

3469.56

1374.42

-2095.14

15.16

年平均

2443.89

3138.77

411.63

35.66

表4许昌市地下水资源历年开采状况表

Table4AnnualdiggingcaseonXuchanggroundwaterresource

4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及预测

4.1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2005年许昌市的供水量、需水量与缺水量,是在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增加过境水量的开发、外流域调水和节约用水条件下的平衡结果。经平衡后,“十五”期间许昌市仍缺水,至2005年P=50%时可利用水资源量为1.14亿m3,其中地表水0.75亿m3,地下水0.39

亿m3,需水量1.26亿m3,缺水量0.12亿m3。当P=75%中等干旱年可利用水资源量1.09亿m3,其中地表水0.70亿m3,地下水0.39亿m3,需水量1.42亿m3,缺水量0.33亿m3[3](见表5)。[4]

表5许昌市2005年水资源供需情况预测表

Table5TheCalculationforsupplyanddemandofwaterresourceinXuchangcityin2005

P

供水量(亿m3)

需水量(亿m3)

缺水量

(亿m3)

地表

地下

农业

灌溉

工业

用水

城镇

生活

农村

生活

50%

0.75

0.39

1.14

0.11

0.75

0.31

0.05

0.04

1.26

0.12

75%

0.70

0.39

1.09

0.23

0.75

0.31

0.08

0.05

1.42

0.33

4.2关于2005年许昌缺水(P=50%)时0.12亿m3、(P=75%)时0.33亿m3的预测

取水工程设施能够取出的水量与需水量不等于水资源允许开发量,取水量只能等于或小于水资源允许开发量,否则长此以往,将会造成水资源枯竭,引发地表沉降、地下水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超采量也应属缺水量。由表4可知,许昌市地下水的多年平均允许可采量为2443.89万m3,多年平均实采量为3138.77万m3,平均每年超采量为411.63万m3。这样的话,至2005年许昌市P=50%时的缺水量为0.172亿m3,P=75%时的缺水量为0.382亿m3。

5超采地下水诱发的地质环境问题

5.1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

许昌市浅、中、深层地下水均呈下降趋势,据1992~2003年历年统测资料:浅层水水位埋深已达5~15m,中、深层水水位埋深一般20~80m。

5.2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逐年扩大

由于连年超量开采地下水,浅、中、深层地下水均形成了降落漏斗,面积在逐年扩大。尤其是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浅层地下水的水位降落漏斗面积已从1992年的12.40km2增大到1996年的27.80km2;深层地下水的水位降落漏斗面积也从1992年的18.69km2增大到1996年的87.00km2,几乎覆盖整个规划区。近几年来由于限量开采地下水,才使降落漏斗面积稍微缩小,到2003年为50.00km2。

5.3水资源污染严重

由于绝大部分工业废水、生活废水未进行处理直接排放,使得市区地表水已严重污染,除颖汝干渠外,其它河流均不能使用。地下水污染严重,据1992~2003年水质监测资料,按照《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对区域浅、中、深层地下水水质进行评价:主要污染物有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氯化物、氟化物、硝酸盐氮、大肠菌群和细菌总数等。

6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措施

6.1节约用水

在水资源使用上,应通过政策扶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降低水资源的消耗量,提高工业生产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在农业用水方面,通过改变种植结构,利用该区大气降水的时间差,在雨季种植喜水作物,在非雨季种植耐旱作物等措施。在生活用水方面,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树立节约用水光荣的观念等措施,以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6.2充分利用过境水资源

颖汝干渠为地面人工河,主要调颖汝河水,由北汝河襄城县大陈闸枢纽工程起,自西南流向东北,穿越文化河、运粮河、颖河、小泥河等,至许昌县苏桥乡石寨汇入清潩河,全长43.20km,渠道宽48m,最大输水量56.50m3/s。北汝河多年平均径流量88371万m3,可调水量30964亿m3。

6.3开辟寻找新的水源地

为了解决许昌市水资源缺乏问题,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都把许昌市供水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先后于1995和1996年在河街~五女店一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水源地普查工作。2001年又利用矿产资源补偿费项目进行了河街~陈化店中、深层供水水源地普查工作。

6.4限量开采市区内地下水

在市区近郊,浅、中、深层地下水历年来一直处于超量开采状态,自1992~1999年,年均超采523.44万m3,(2000年和2003年是丰水年未超采),已导致大面积地下水水位下降、降落漏斗面积逐年扩大。据多年监测资料可知,市区内地下水资源开采量应限制在2800万m3以下,其中浅层地下水开采量不得大于1376万m3;中、深层地下水,以市区中、深层地下水含水层顶板埋深70m为界限划分禁采区和限量开采区。即水位埋深大于70m地下水为禁采区,水位埋深40~70m之间的环形地带为限量开采区。使地下水水位下降趋势得以控制。

第6篇

水资源保护的目的和开发利用的产品很多,决不只是水能的利用所产生的电能产品;防洪、饮水、灌溉、航运、养殖、生态、旅游、替代能源、减排等“产品”效益甚至可能远远大于电力产品效益;当然,电能是目前最直接可以准确计量和交易的基础性产品。

水电是兼有一次与二次能源双重功能的优质能源;水电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迄今可以大规模商业化开发和最重要的替代能源;大水电、小水电都是自然的、清洁的,都应该以可持续的方式加速发展。国内外一些机构和人士坚决支持小水电,而坚决反对大水电,实际上这在科学道理上来讲是不通的。大水电也有可能是低坝,小水电也有可能是高坝,都要因地制宜,多方面兼顾并综合利用。

水电开发是一项典型的具有社会和环境等综合效益的事业,水电建设和运用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水电是一项成熟技术,包括环境风险在内的工程风险都可控。

2健全水资源保护和科学利用的保障体系

科学利用水资源必须同时兼顾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坚决制止无序开发和过度开发,尤其是主要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要科学、全面规划,以经济发展和减少贫困为切实目标,必须考虑多功能、跨区域的综合利用,坚持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环境负面影响最小化代价换取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

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程序的保障作用。健全和完善相关法规、条例,包括公约,尤其是关于水利和电力、能源和环境、水库和土地、移民等,特别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及专业部门的协调性和连贯性,避免政策法规冲突,防止短期行为和本位主义。

无论是规划、设计要求,还是建设、运行规定,无论是政府部门制定政策调控或市场机制导向,还是投资开发组织或运营机构职责,都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措施和考核指标,以便监督制约保证统筹兼顾。

把生态环保作为工程贯穿于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全过程。规划设计的系统性统筹兼顾,包括坝址、坝型选择,引水方式选择等。尽量减少淹没、减少地震、控制滑坡,保障生态流量和水体安全,并保证流域开发和运行统一、有序。

工程建设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与恢复,尤其是生态脆弱地区。尽量少明挖,并保证及时支护、恢复或改善。把环保工程与枢纽工程同等对待,概算要保证,使用要到位,效果要考核。工程运行中以综合效益最大化,兼顾多功能并科学、合理运用,保障流域梯级(防洪、航运)安全调度、(泥沙、水质)生态调度、(发电、供水和蓄水)经济调度。控制流速、流量、水位,减少泥沙淤积;增加水体交换和防止污染;与此同时多发电。

3完善水资源保护和科学利用的长效机制

从国家战略利益出发,按照系统工程要求,全方位加大力度,继续实施休牧(或轮牧)还草、返耕还(山、坡)林,营造湿地、草甸、林地、植被等,提高水涵养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继续实施退田还湖、筑坝蓄水、疏浚河流,综合治理、开发利用,以保护水体、控制调节水量,保障供水、防火减灾。

但是,各地在“退耕还林、还草”、“筑坝蓄水”中存在的问题、土地的承载能力问题和移民搬迁与安置的长期稳定问题、地方政府与相关企业的措施不足问题以及国家宏观政策导向和具体配套措施不足的问题、各责任主体和责任目标的趋向与实施保障不足的矛盾等等问题的存在,一方面说明了水资源保护与综合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正好说明了其系统性、全局性和长期性、艰巨性。

健全移民补偿和安置长效机制。对于因实施休牧还草、退耕还林的草原和山地移民和因兴修水利、筑坝蓄水的移民,为保证其移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除及时、足量到位(一次性)失地补偿和迁移安置补偿费用外,移民后扶植发展,更需要长周期、稳定、透明以及直接和间接的政策措施到位,而不应只是制定一些短期(十年,再延十年)或不明期限的保障“政策”。

完善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保投入和运行补偿机制。或政府公益(财政)投入,或财政补贴(税收返还),或产品加价固化相关成本,补偿“公益”投资或运行成本及损失。财务保障生态投入。

注重水利水电工程经济功能指标和公益功能指标考核。科学确定工程经济效益指标和社会公共效益指标,不仅指导规划、建设可行性评价,也指导运行绩效考核。

制定流域生态、安全、经济调度统一机制。建立流域统一调度机制,统筹水情、电力、供水、水运、生态环境,保障“社会公益”和“多产品”功能。既要防止洪水灾害和水质污染,又要防止断流、断航,安全、优质、高效利用水资源。

明确水资源产品利益和税费分配机制。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上游区域与下游区域,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投资收益、税收和资源费分成),包括相关循环产业(结构)支持机制,平衡当地和关联区域的损失和受惠。

第7篇

水价是微观上配置水资源的重要手段。水价的变化过程,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及国民经济政策密切相关。随着国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水价也经历了从福利定价到商品定价的过程。综观黄河流域水价的变化过程,总体上可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1.1公益供水阶段

1980年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水利工程供水一直执行福利性政策,实行无偿供水。水管单位的运行费完全依靠国家拨款维持。在高扬程灌溉地区,只象征性地收取一些电费,其余由国家补贴。该阶段,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国家只管水利工程的投资建设,管理单位仅对工程进行简单维修和管理,对水资源在宏观和微观上基本上没有调配功能。从而造成水利工程维修管理、设备更新费用严重不足,许多单位连简单的再生产都难以维持。

1.2低水价供水阶段

鉴于国有大中型水利工程运行不良,举步维艰的局面,1980年国务院提出“所有水利工程的管理单位,凡有条件的要逐步实行企业管理,按制度收取水费,做到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根据这一精神,各地拟定了水费标准。黄河流域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差异较大,水价标准并不统一。黄河上游水源充足,地势平缓,灌溉用水自流方便,水费标准较低。如内蒙古河套灌区为0.00114元/m3。黄河下游,引黄渠首水费也开始起步,但标准很低。此阶段尽管各地制定的水价标准极低,仅作为行政事业性收费,但供水管理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水利供水从无偿到有偿,走上了按量计费的起步阶段。

1.3成本水价低级阶段

1985年7月22日,国务院以国发【1985】94号文批准并颁布了《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办法规定“水费标准应在核算供水成本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经济政策和当地水资源状况,对各类用水分别核定。”按照这一规定,各地分别对自己的水利工程供水成本进行了测算,并制定了本地区的水价标准。但由于原有标准太低,按当时物价水平测算太高,二者相差较多,用户一时难以接受。所以各地核定的水价相对较低,离实际成本差距很大。如内蒙古农业用水自流为0.009~0.018元/m3,提灌0.002~0.005元/m3,工业用水0.003~0.004元/m3,城镇供水0.05元/m3(斗渠口);河南省农业用水自流为0.008~0.018元/m3,工业用水0.04~0.045元/m3,城镇供水0.015~0.02元/m3(总干渠口);引黄渠首农业自流为0.003~0.001元/m3,工业0.002~0.004元/m3。

1.4成本水价阶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1994年水利部提出水利进入市场经济的“五大体系”建设。同年财政部以【94】财农字397号文“关于颁发《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财务制度》(暂行)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会计制度》(暂行)的通知”。1995年水利部以水财【1995】226号文颁发了《水利工程供水成本费用核算管理规定》。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各地在进行成本核算基础上,以供水成本为目标,根据物价指数变化不断调整水价,对新建水利工程按产业政策要求,按工程类型和用水性质实行新水新价,这些措施推动了水利工程管理逐步向良性轨道上运行,水价管理体系正逐步形成,各地水价标准都有较大幅度提高。据统计,现行标准较1985年平均提高180%,最高达300%。

2现行水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供水价格偏低

目前,尽管黄河流域的水利工程均按照新的供水成本核算办法进行了核算,水资源的价格比成本低水价阶段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甚至有些省区的水价调整幅度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了连续上调,但与水利工程的供水成本仍有较大差距。如2000年黄河下游引黄渠首1~11月份,农业供水价格,河南4~6月份0.00675元/m3,其它月份0.00507元/m3;山东4~6月份0.00649元/m3,其他月份0.00487元/m3;工业及城市生活用水4~6月份0.0045元/m3,其他月份0.0025元/m3。从12月份开始执行国家计委调整的新水价,标准为农业用水0.01元/m3,工业用水0.039元/m3。引黄渠首供水价调整幅度较大,但农业水价仅为成本的30%,工业供水价格只占其成本的1/2偏上。

供水价格长期偏低,水价严重背离其真实价值,造成了工程管理单位亏损严重,供水工程维修困难,工程老化失修严重,效益低下,导致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不利于工程及管理单位的良性循环和国民经济发展要求。水价偏低,用水缺乏有效的经济制约手段,用水户节水意识不强,加剧了水资源利用的无序竞争,造成了有限水资源极大浪费。如目前的引黄灌区的渠系水利用系数仅为0.4~0.5左右,高的也不过0.55,工业水重复利用率仅为50%上下。这种现象使得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不利于黄河水资源的科学配置和可持续利用。

2.2现行供水价格没有充分反映水资源的价值内涵

供水成本是水价核算的基础。现状条件下,供水成本费用是根据水利部《水利工程供水生产成本费用核算管理规定》,按“供水生产”、“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四个科目进行成本费用核算的。在此基础上,供水价格按照供水成本,对各类用水分别核定。农业水价中,粮食作物按成本核定,经济作物和水产养殖等可适当高于供水成本和费用;工业用水按供水成本和费用加4%~6%的利润及税金确定,城镇生活用水可略低于工业用水。

目前,就我国水资源价格体系而言,主要包括水资源费和水费两种。第一项是使用者获得的水使用权,第二项是商品水的终极价格。水价作为一种反映水商品的价格,它应该包括水资源费、水资源加工成本费用和合理收益以及水资源使用的消极外部性补偿。因而按照这一水价结构,即使现行水费完全按各类水价标准执行也仅体现了水价中的水资源加工成本费用和合理收益部分,而水资源费和水资源使用的消极外部补偿则没有被体现出来。这表明,水价改革仍然有较长的路要走。

2.3缺乏科学有效的水价形成机制

水价机制涉及水价的核定、执行,水费征收和管理等环节。由于目前我国的水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国家、地方政府、工程管理单位和用水户之间的责、权、利并不完全清晰,尤其是国家和地方政府之间。受此影响,尽管各省、市及独立核算的供水管理单位都制定了水费计收标准,但真正到位的不多。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物价指数的变化,水价的增长远低于供水成本增长幅度,而在具体核定水价时,还要考虑用水户(主要是农业用水)承受能力,征收的可能性等多种因素,造成了新的价格、价值背离现象,这就是水价调整缺乏科学的联动机制的具体表现。

目前,黄河流域的水费征收工作与水利基础产业地位不适应,严重滞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现行的水价标准尽管已将供水水价与供水对象的利益联系到了一起,但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水费计收方式,且受黄河流域水资源分布及地域性差别影响,各省区的水费计收方式并不统一,如有的地方按方收费,有的按亩收费;收费制度和办法不完善,不仅造成水费征收困难,而且降低了水资源利用效率。水费管理上,出现了多头管理,如有水利部门,财政部门、计划部门等;加之收费机构不完善,缺乏检查与监督措施等。导致水费管理处于低水平、低效率状态,不利于水利工程和水管单位的良性运行和持续发展。

3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3.1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价核算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商品的价格反映其价值的变化规律和要求。水资源作为一种商品,其价格的变化也应反映市场规律的变化要求。针对目前水价偏低,水资源经济内涵反映不充分的实际情况,根据目前我国水市场的发育状况,在完善现有水价核算办法基础上,逐步建立起完全反映水资源经济内涵的水价核算体系。黄河流域涉及地域较广,水资源在时空上和地域上的分布有其自身的变化规律和特点,沿黄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要求程度不同以及不同行业对水资源保证率要求的差异性,增加了黄河水资源水价核算的复杂性。根据黄河水资源的变化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及水市场对水资源的配置要求,黄河流域水价应以资源水价、工程水价、环境水价核算作为主要内容,结合水资源的用户性质将水资源进行分类,提出各类用水的水价核算方法;同时依据水资源的紧缺程度,丰枯变化特点,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水价核算办法和标准。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水源费。即使用者从资源所有者中获得使用权的成本。水资源作为一种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和战略物资,其所有权属国家所有。尽管水资源的所有者和使用者是相同的,但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责权关系在水资源上尚不十分明晰,如果不征收水资源费,则导致流域上、下游,资源贫、富不同地区水资源使用上的不公平,不利于理顺资源使用、管理等诸多环节中的利益关系。

(2)水资源的加工成本费用和合理收益。成本费用应包括基建投资、管理费、运行维护费和税金。合理收益是投资利润,可根据工程类型,目标及发展阶段提出利润率的大小。管理费除供水工程的日常管理费用外,还应当包括水资源的管理费用,主要有水资源勘察、调查评价、规划、管理等内容。

(3)根据水资源的时空变化和稀缺程度,确定其丰枯价格,体现市场调节功能。

(4)水资源使用的消极外部性补偿。主要指水资源过渡开发使用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工业废水的过量排放造成的水环境失衡和下游水体利用功能丧失等补偿费用。

3.2建立水价的补偿调节机制

水资源属竞争性消耗品,上游区域耗用多,则可供下游消耗的水资源量就相对减少,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就变得更加突出。黄河下游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持续发生的断流现象,实质上就是流域各用水区对水资源需求增加,水价调整不到位,水市场调配功能脆弱,从而导致水资源供需失衡的结果。1998年之后,黄河水利委员会对黄河流域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在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的情况下,确保了黄河下游河道不断流,取得水资源管理的新突破。但这种管理和调度主要是行政手段的作用,缺乏市场规律的调节,黄河上的主要水利工程和水调部门为此都付出了巨大代价。如2000年为确保黄河下游不断流,山东局在调水期间发生的调水费用就高达1100万元。今年,小浪底水库为缓解下游旱情及确保下游不断流,于6月底就停止了发电。所有这些费用支出均没有在现行水价中予以体现。因而,为提高黄河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水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应在确定黄河流域各省区水权的条件下,摸清黄河水资源的家底,提出沿黄各省区河道生态用水,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等用水控制指标。在此基础上,结合水资源的核算方法,逐步建立起水权转让,资源流动(包括质和量两方面)的水价补偿调节机制,促进黄河水资源的有序流动和高效配置。

第8篇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学

1建立水资源管理学的必要性

水资源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一,是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资源。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短缺成为世界关注的重大资源环境问题。

我国水资源问题更加严重。目前我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影响工业产值2300亿元,农业灌溉每年缺水达到300亿立方米,直接影响粮食生产稳定和发展。据预测,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届时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750立方米,水资源开发利用将达到极限。水污染加剧了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目前,50%的地下水被污染,70%以上的地表水属于四类以上的水质,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此外,地下水超采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部分地区出现海水倒灌,如华北地区形成的地下漏斗世人瞩目。

上述问题的解决,一靠科学技术,二靠科学的管理。技术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加强科学管理能起到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大的作用,何况水利科技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管理的制约。

应该承认,目前我国很重视水资源管理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必须承认,目前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与现实的要求相差甚远,开展水资源管理系统研究,系统总结水资源整理水资源管理的知识体系,建立水资源管理学,指导我们的工作,迫在眉睫。建立水资源管理学是十分必要的。

2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2.1水资源管理与水资源管理学

关于水资源管理的概念,尽管我们用的很多,但目前学术界尚不统一。《中国大百科全书》是权威的工具书,在不同的卷中,有不同的解释。

水资源管理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组织、协调、监督和调度。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等手段,组织各种社会力量开发水利和防治水害;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处理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用水矛盾;监督、限制不合理的开发水资源和危害水源的行为;制定供水系统和水库工程的优化调度方案,科学分配水量”(陈家琦等)(水利卷)

为防止水资源危机,保证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运用行政、技术、立法等手段对淡水资源进行管理的措施。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内容包括调查水量,分析水质,进行合理规划、开发和利用,保护水源,防止水资源衰竭和污染等。同时也涉及水资源密切相关的工作,如保护森林、草原、水生生物,植树造林,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防止土地盐渍化、沼泽化、砂化等(李宪法等,)(环境科学卷)。

运用、保护和经营已开发的水源、水域和水利工程设施的工作。水利管理的目标是:保护水源、水域和水利工程,合理使用,确保安全,消除水害,增加水利效益,验证水利设施的正确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工作中采取各种技术、经济、行政、法律措施。随着水利事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水利管理已逐步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李石等)

作者认为,目前关于水资源管理的概念很多,但在内涵和外延上存在不同的差异。水资源管理具有时代的内涵,不同时代,水资源管理概念是不同的。在古代,偏重于干旱洪涝灾害的管理,此时一切活动都围绕其进行,大禹治水的故事流传至今,不仅仅说明了大禹治水的精神可颂扬,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洪涝灾害依然是威胁我们中华民族生存的大问题。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经济的迅速发展,淡水相对于人的需求供给不足,水向水资源转变,水具有了经济内涵,此时,人类面临的问题除了干旱洪涝灾害之外,增加了水资源短缺问题,为了增加水资源供给,人类加大了水资源开发力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但同时带来了新的问题: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环境恶化正在蚕食人类的文明。目前,人类同时面临着干旱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多重危害,水资源管理必须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仅仅以水论水,解决我们面临的困境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水资源管理中的“水资源”,不仅仅包括通常我们所说的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而且应该包括能够被人类可利用的一切水,如海水、污水、微咸水、洪水等,只有将水资源管理放在与水有关的复合系统之中,从综合的角度出发,采取协调的手段才能解决人类对水资源需求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上述概念都存在存在时代的烙印,与现代水资源管理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陈家琦的定义偏重于开发利用,而且对水资源管理的内容进行了部分阐述;李宪法的定义,是以解决水资源危机为出发点的;李石的定义最终落实在“开发的水源、水域和水利工程设施”上,范围更加狭窄。用现代认识水平来看,这些概念既有一定的合理性,也存在完善补充的问题。

从整体上来看,这些定义以水资源开发作为主线,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开发,保护为开发服务,“保护”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次,视野相对狭窄,此概念大多只局限于水资源本身,缺乏复合系统下对水资源的综合认识,以水论水;第三,生态环境的概念缺乏;第四,资源高效利用问题没有提到应有的地位;第五,概念尚需要进一步精练,在解释水资源管理概念的同时,有的将水资源管理的包含的内容也纳入进去,需要进一步提炼。

作者认为,所谓的水资源管理,就是为了满足人类水资源需求及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和。

目前,关于水资源管理,我们开展了系列的工作,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形成了大量的知识,但水资源管理否能已经成长为“学”呢?,尚缺乏系统的探讨。作者认为,水资源管理学是否成立,主要取决于水资源管理学是否具有明确的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研究对象,只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水资源管理才能渐渐成长为水资源管理学。

作者认为,水资源管理学已经清晰的研究对象,就是研究水资源高效利用保护的各种措施规律,水资源是管理的对象,也是水资源管理学管理的核心。水资源管理学是管理水资源知识体系,其理论基础包括系统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超生命周期理论等。

2.2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

水资源管理学作为一门正在成长的学科,研究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诸方面:

(1)水资源数量管理和质量管理

其包括水资源数量管理,水资源质量管理,以及水资源数量和质量综合管理。

(2)水资源法律管理

水资源法律管理,是通过法律手段强制性管理水资源行为,在水资源管理学中,水资源法律管理占有重要地位,其主要内容包括国内外水资源法律的比较、水资源法律演进、水资源法律具体内容、水资源法律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等等

(3)水资源权属管理

水资源权属管理是水资源管理学的重要内容,包括水权的分配、交易、管理等。

(4)水资源行政管理

水资源行政管理,是通过行政手段对水资源管理的行为,是以水资源管理行政体制为研究核心,重点研究中央和地方行政关系、以及涉水管理部门协调管理的问题,实现政府管理“到位”而不“越位”等。流域管理和水务管理理论与方法也是行政管理的重要研究内容。

(5)水资源规划管理

水资源规划,是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未来科学描述。水资源管理学中的水资源规划,主要研究水资源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如水资源规划的内容、原则、水资源规划的方法、水资源规划实施的保障等。

(6)水资源配置管理

水资源配置,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核心内容之一,他是以水资源承载力为基础平台的水的的分配,在水资源配置过程中,由于我们长期挤占了生态用水,必须给予认真的考虑和回补。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与方法能为水资源配置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南。

(7)水资源经济管理

水资源经济管理就是通过经济手段对水资源利用进行调节和干预。包括水资源价值理论、水资源经济管理体系、节水效益分析、水资源折旧、排污收费等等。

(8)水资源投资管理

水资源投资是维护水资源的重要保障,水资源投资管理主要包括与水资源投资有关的资金的筹措、资金的利用效率、资金的回收、资金的增(保)殖、资金投入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等等。

(9)水资源风险管理

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既有自然风险,如干旱、洪水等,也有由于人为的作用产生的人为的风险,如设备出现故障导致供水中断等,水资源风险管理研究这些风险的产生、降低甚至消除,提出风险发生情况下采取的应急对策措施。

(10)水资源利用保护技术管理

主要包括城市节水技术管理(工业、城镇生活节水)、农业节水技术管理、污水处理技术管理以及水资源配置技术、水利技术发展战略等等。

(11)水资源工程管理

我国的水利工程遍布江河南北,这些工程布局是否合理缺乏全局性的分析和研究。水资源工程管理就是结合社会、经济、环境等特点,研究水资源工程如何布局的理论与方法。在水资源工程布局过程中,要将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产业制度和产业规模等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谋划优化的水资源工程布局,取得高的综合效益。

(12)水资源数字化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水资源的管理必将有传统的管理走向数字化管理,“3S”技术在水资源管理中将日益普及。水资源数字化管理就是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管理的效率。数字河流(湖泊)、工程仿真模拟、遥感监测、决策支持系统等是水资源数字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13)行业水资源管理

水资源具有多种功能,不同行业由于水资源利用方式、利用技术、利用效益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对水资源管理也不相同,水资源管理具有一定的行业特点。行业水资源管理就是分行业研究水资源管理,如农业水资源管理、水资源景观管理、工业水资源管理等等。

(14)国际水资源管理

世界有众多的国际河流,国际河流的开发利用,由于涉及到相关的国家,上下游之间的矛盾处理更加复杂,水资源管理更具有特殊性。国际水资源管理,是以国际河流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开发、利用、保护和协调等相关问题。

(15)水资源综合管理

涉及到水资源部门、行业和领域极其广阔,对水资源管理不能就就水论水,必须将其放在社会、经济、环境等复合系统中进行处理。森林管理、湿地管理、妇女在水资源管理中作用、WTO条件下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根据水资源状况通过国际国内市场进行水资源贸易(包括间接贸易,如进口高耗水产品,出口低耗水商品等),等等,是水资源综合管理的重要内容。

3、水资源管理学与相关学科关系

3.1水资源管理学与水资源学的关系

水资源学是一门综合叉性学科,目前该学科还没有完全定型,正处于成长时期。通常认为,水资源学是对水资源进行评价并制定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规划,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以及对水资源实行科学管理和保护经验的系统总结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水资源学的基本理论体系是建立在水资源本身存在、运移、转化和调控的基本规律与系统论的基本观念和方法的结合上,研究的重点是建立在系统论基础上对水资源系统评价、开发和最优调控的基本规律。

水资源管理学与水资源学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他们在研究方向上有一定的交叉性,交叉点是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叉科学,在形成水资源学的过程中,也渐渐形成了水资源管理的知识体系,水资源管理学渐渐成长。他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水资源管理学所涉及的面更广泛,而且水资源管理学与管理学存在密切的关系。

3.2水资源管理学与管理学的关系

管理科学是一门应用多学科与多领域理论、方法、技术和知识的综合叉科学,其目的就是研究人类利用有限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活动方面的动态、复杂和创新的社会行为及其规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1995)。人的管理是管理学重要研究内容。

水资源管理学中的管理对象是水资源,而管理学中管理的对象是人,这是两者的主要区别,但管理是要靠人的智慧。因此,管理学的原理可以为水资源管理学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水资源管理学的发展为管理学延伸提供新的增长极。

水资源管理学也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

3.3水资源管理学与水文学的关系

水文学是研究地球上水的时空分布与运动规律并应用于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科学,作为水利科学的一部分,水文学的重要内容是地面水与地下水的观测、评估与预测,并为规划与管理提供依据。

水资源管理学需要水文学的支持,水文学为水资源管理学提供基础数据,水资源的管理就是以水文学提供的各种数据为依据进行调控管理水资源,水资源管理学的基础是水文学,两者关系非常密切。但水资源管理学所涉及的内容比水文学研究的范围更广泛。

4结语

水资源管理学是多学科交叉的年轻的学科,其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推动力和潜力,目前学术界尚未引起高度重视,相应的研究成果也不多见。作者初论水资源管理学,意在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探讨,推进水资源高效利用和保护。值得说明的是,作者及其同事合作成果《水资源管理学导论》即将完稿,并出版发行,但愿能为《水资源管理学》的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姜文来,水资源价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姜文来,杨瑞珍著,资源资产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王浩,王建华,秦大庸等,现代水资源评价及水资源学学科体系研究,地球科学进展,2002,12(1)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服务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