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户外教案

户外教案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7-19 00:08:4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户外教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户外教案

第1篇

【关键词】外科护理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

【中国分类号】R248.2

外科护理既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兼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因此,学生仅学习课本当中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锻炼综合能力。而案例导入法正是一种为学生在课堂上创造一个仿真环境,使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创造性地解决实践中的护理问题的重要教学方法。基于此,主要从案例导入法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作用、教学基本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基本问题等3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案例导入法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作用

1.1案例导入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案例导入法需要学生主动思考,相互讨论,才能最终解决问题。这需要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更多的书籍、报刊、杂志,开阔视野,学以致用。为此,学生变被动地聆听为主动地查阅,积极地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将有所提升。

1.2案例导入法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案例导入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最明显的优势在于使学生的视野更为开阔,思维空间更加宽广。因为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往往是教师作为主导,以教师的想法为基础,教师的思维水平决定了授课过程的空间感,学生往往也存在着依赖心理,很难真正达到思维水平的进步。而案例导入法,给了学生广阔的平台,学生可以借助自己的能力,提出更有创造性的见解,充分提高思维水平。

1.3案例导入法将理论结合实际,做到学以致用

传统的教学方法局限于课本,从理论到理论,学生学得再好也无法很快适应实际工作。而案例导入法在理论与实际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使学生很快能够理解知识、熟悉知识、运用知识, 在进入医院之后,其适应能力也可以大大增强,这与案例导入法的运用是密不可分的。

2.案例导入法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基本环节

案例导入法在外科护理教学中包括3个基本环节:教学案例的选取与编写、教学案例的课堂分析与讨论、教学案例的总结与归纳。

2.1教学案例的选取与编写

这个阶段是整个案例教学过程是否成功的前提和重要基础,因此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准备,精心选取。如果之前已经建立相关案例库或有很多相关资料,那么应当从中仔细甄选,认真选取和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相符的案例。如果目前没有非常适合的案例,那么可以将身边的故事或报刊、杂志、网络上刊登的事件进行整合,编写案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具有相当的文字功底,并对教学知识有较好的认识,从而提高案例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2.2教学案例的课堂分析与讨论

这个阶段是整个案例教学过程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首先应当将案例进行介绍,必要时应配合纸质文本或幻灯片,让学生切实了解所要分析的场景。接下来,学生们可以分组初步讨论,完善自己的观点,之后全面向大家阐明自己的解决方案及原因。最后是学生互相点评,共同制定最合理的方案。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做到控制时间,积极引导,合理安排进度。

2.3教学案例的总结与归纳

讨论阶段完全结束以后,教师应当就整个过程以及讨论的最终方案进行点评,这个过程既要解决案例中提出的问题,同时还要针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及讨论水平提出建议,以期在下一次案例教学过程中有阶梯式的进步。

3.案例导入法在外科护理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3.1教师应调动学生课前准备和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学生的参与热情是案例教学法是否有效的重要前提,所以教师应在课前大力宣传,课中积极引导,课后给予肯定。这样一方面保证学生有参与的热情,另一方面学生也会仔细体会,多次回忆,加深印象。

3.2教师应控制课堂节奏,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案例教学法在外科护理课程中所占的时间比例并不是很多,30%左右即可。每一次的时间也以30分钟以内为最佳。在这有限的时间中,教师要合理分配时间比例,力求不超时,也不冷场。在案例教学过程的第一阶段,也就是教师介绍案例、提出问题及推出规则阶段,一般以5分钟为宜。第二阶段,思考及分组讨论阶段的时间也不宜过长,5分钟左右就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思想,完善方案。第三阶段,集中方案阶段,因为是利用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所以至少需要10分钟的时间来完成。最后,教师的总结发言,5分钟可以将结论及评价进行完毕。

3.3教师应充分准备及合理点评

案例设置之处,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将文字、图形、图片、声音等直观展现给学生,创建模拟场景。讨论之中,教师应合理过渡。讨论结束,教师的点评应客观准确和积极鼓励。一方面要客观评价案例教学的过程及结论,另一方面也要对学生正面鼓励,保护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期今后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课堂讨论、主动学习。可以说,这种方法是一种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采用启发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它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以案例为基本素材,通过教师的引导,不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从而对案例当中的现象及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得出结论,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实践情况的了解和处理能力的的一种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第2篇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人民医院科教科,山东淄博 256300

[摘要] 目的 探讨案例教学法在肿瘤外科护理带教中应用的研究。方法 随机整群抽样法选择2011级、2012级、2013级3个护理学院来我院实习的专科学生120名,随机分为案例式教学组和传统教学组,各60例,观察比较两组学生接受课程后对学习收获的自评情况和接受课程后理论和操作技能评分。结果 案例式教学组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基本实验操作的能力、提高掌握理论知识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抬高自学和组织能力上都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案例式教学组的理论得分、操作技能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观察组的总分(79.9±6.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62.0±7.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肿瘤外科护理带教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有效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关键词 ] 案例教学;肿瘤外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3(c)-0085-02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进行了教学改革,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以分析典型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1]。该院于2011年9月—2013年9月在对该院护理学院部分学生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探讨案例式教学在肿瘤外科护理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整群抽样法选择2011级、2012级、2013级3个护理学院来我院实习的专科学生120名,随机分为案例式教学组和传统教学组,各60例,案例式教学组其中男性20例,女性40例;年龄19~24岁,平均(20±2.1)岁;传统教学组其中男性15例,女性45例;年龄20~23岁,平均(21±1.9)岁;统计学分析,两组学生一般情况(性别、年龄)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李梦樱编著的《外科护理学》[2]作为教学内容。严格把握大纲要求,突出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教师通过口述,板书或PPT进行讲解,学生通过耳听、笔记。讲解后老师演示后学生模仿,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答疑。课后开放实验室学生练习。案例式教学组通过结合肿瘤外科教学特点,选择不同系统常见的、多发的典型案例引出课程内容,师生共同探讨所学内容的基本概念及其原理,要求学生根据案例情境收集资料,通过所学的肿瘤外科知识,经过思考,提出问题所在,研究解决方法。在实践课中根据案例的具体情境研究解决问题的相关技术,如肿瘤科多数患者需要进行静脉化疗,护士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腹腔灌注、静脉滴注化疗。此外,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不尽相同,带教老师可以结合具体案例和药物指导护士进行全程观察和护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主动观察和综合判断能力,然后要求学生总结汇报,进行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考核同时进行总结验收,拓展原来的案例介绍新的案例。

1.3观察指标

于2013年10月对两组学生进行自评式问卷调查和相关专业技能考核,比较两组学生接受课程后对学习收获的自评情况及专业技能掌握情况。调查问卷主要依据社会问题解决修订量表[3]自行设计,主要包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问题解决修订量表[3],共52个条目,有5个分量表:正性问题定向(Positive、Problem Orientation);理性问题解决(Rational Problem Solving);负性问题定向(Negative Problem Orientation);冲动/疏忽风格(Impulsivity\Carelessness Style);回避风格(Avoidance Style,AS)]、提高基本实验操作的能力、提高掌握理论知识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抬高自学和组织能力等方面内容;技能考核主要考评两组学生在接受课程后理论和操作技能(随机从相关专业题库中选题,其中急症护理理论和操作技能各计50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接受课程后对学习收获的自评情况比较

共发放调查文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20份,回收率为100%。治疗组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基本实验操作的能力、提高掌握理论知识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抬高自学和组织能力上都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接受课程后对学习收获的自评情况比较[n(%)]

2.2两组学生接受课程后理论和操作技能评分比较

案例式教学组的理论得分、操作技能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观察组的总分(79.9±6.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62.0±7.1)分,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学生接受课程后理论和操作技能评分比较(分 )

3讨论

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我们称之为案例教学[4-5]。案例式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它将乏味的讲说形式转变为热烈的讨论,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和巩固理论知识[6],在本研究中,采用案例式教学的学生,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对于学生整合利用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具有重要作用,大量研究已证明其在教学授课中的重要作用[7-8]。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案例式教学组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基本实验操作的能力、提高掌握理论知识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抬高自学和组织能力上都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组( P<0.05);案例式教学组的理论得分、操作技能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总分(79.9±6.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62.0±7.1)分,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传统教学法即传授-接受教学模式,主要是由教师对所传授知识进行讲解和说明,多采用灌输性教育,导致学生消极被动的心理状态和求知状态,进而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并且很难将所学知识付诸于实践中[9-10]。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案例式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不但增强教学效果,加强知识的应用,还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专业素质和较少临床的差距[11]。

案例教学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的要求很高,需要老师用大量的时间来精心策划符合教学需要的病例,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对典型的案例加以说明,让学生在情景的创设中对病例进行分析、推断和判断,来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提出适当的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能力[12]。综上所述,肿瘤外科护理带教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独创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有效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参考文献]

[1] 贾淑平.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在护理《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中的教学效果比较[J].现代预防医学,2014,40(6):1199-1200.

[2] 李梦樱.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11:41.

[3] 梅碧琪,周英,周薇.案例式教学法在护理本科生传染病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2,11(11):57-58.

[4] 顾志华.案例学习对护生职业态度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9,24(2):13-14.

[5] 鞠昌萍,喻丽,陈香.小组讨论案例教学法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医药,2010,36(23):2868-2869.

[6] 朱珠.案例教学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637-638.

[7] 李久霞.浅谈案例教学法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0,7(31):146-147.

[8] 马素慧,窦娜,陈长香,等.临床运动疗法学病例导入式教学法效果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5):454-456.

[9] 郭贵龙,李卓英,胡孝渠.案例教学法在肿瘤外科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2010,9(9):1219-1220.

第3篇

1.1研究对象

我校2010级三年护理专业120名学生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60名。两组均使用同一统编教材、同一教学大纲、同一授课计划,由同一位教师授课。A组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法,B组学生采用病案引导-情景模拟教学法。

1.2方法

1.2.1A组: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写出教案,依照教科书的程序进行讲解。采用多媒体教学,以教师讲授教材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感性认识。

1.2.2B组:采用病案引导-情景模拟教学法,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以典型疾病为主线,由外科护理学教学组教师联合临床带教老师集体备课,讨论外科护理学教学大纲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病例,如乳腺癌、腹外疝、肠梗阻、阑尾炎等,提供病例相关疾病的多媒体资料和参考书籍。学生以10人为1组,分为6个学习小组。课前1周将病例资料发给各组,小组长负责组织病例相关问题的讨论、分工合作及查阅文献,学生结合课本和查询的资料预习相关知识。课堂上每组选派学生模拟真实的病例,授课教师按照病例资料内容,依据教学组编排的诊疗护理评价规范引导学生根据病例设置若干临床情景,每个情景提出若干问题,由每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各组互相补充、取长补短。最后,教师引导、补充、完善、总结并提出要求和改进措施。各小组在每次课后相互评价,以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1.3考核方法

期末理论考试从本校题库中随机抽取试题,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70%;实训操作考试由学生抽签选取两项操作,占总成绩的30%。同时,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B组同学对病案引导-情景模拟教学法的评价,问卷统一发放,当场收回,发放问卷60份,回收60份,问卷有效率100%。

1.4统计分析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B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和实训操作考试成绩均明显高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比两组学生的成绩及问卷结果可见,病案引导-情景模拟教学法较传统教学法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有助于在以下方面提高学生及教师的综合能力:

3.1调动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病案引导-情景模拟教学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授课模式,学生需要亲自查阅文献、搜集资料,参与备课和讲课等活动,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向主动学习、积极探究。这样不仅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习的辅导者和引领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2提高了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病案引导-情景模拟教学法促使学生完全自主利用学习资源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这种教学法给予了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以便形成他们自己的临床思维。学习过程中,在教育者不断地启发、引导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提高自身的知识能力和水平。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共同探讨交流,充分体验相互协作的重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病案引导-情景模拟教学法通过教师设立的问题情境,学生获得了广阔的探索空间,也引导和激励了学生的探索欲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3.3有助于改善学生的临床处置能力

提高学生的竞争力病案引导-情景模拟教学为学生提供的是临床典型病例,情景也大多为临床上遇到的真实情景,使学生仿佛处于医院工作任务的实际情景中,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角色扮演等方法将理论与实践、认知与情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教与学巧妙地结合起来,把课本知识和临床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在学习中身临其境,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有助于改善学生的临床处置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相互评价的环节,既能保障学生基础知识达标,又能提高学生对自己的认知,以促进他们竞争力的提高,使学生成为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护理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不同服务对象提供个性化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3.4有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第4篇

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中国登山协会副主席续川,2014年度巡讲承办单位代表、安全教育计划工作组成员、讲师团代表、赞助商代表以及媒体代表等共24名代表参加了本次研讨班。

研讨班回顾了2014年全国户外安全教育计划的活动总结,讲座活动承办地的代表交流分享活动经验,积极建言献策,给讲座的承办、活动的形式以及媒体的宣传提出了十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沈阳、深圳、宁波等地的代表都表示在全国性的巡讲带动下,他们也在户外爱好者的强烈要求下尝试组织了几场市级、县级的宣讲活动,反响热烈,建议2015年工作组将这样的模式逐级逐层的推广下去,扩大受众范围,争取让“计划”走进校园、走进社区。

媒体代表则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提出 “计划”的推广一定要把握好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信息传播的特点,适时推出与“计划”相关的APP,网络课件等依托手机、电脑客户端的电子宣传品,将信息真正传递到大学生等热衷户外的主要核心人群。

据统计,2014年全国户外安全教育计划共在沈阳、天津、上海、东莞、广州、深圳、成都、西安、宁波、温州、济南、绍兴等全国16个城市举办了巡回讲座及3期安全宣导员培训,共有超过5000人的直接受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宣传效果。同时,工作组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全国户外安全教育计划的核心宣传材料《登山户外手册》及折页,于年中推出“计划”启动以来的第二版材料,截至年底已通过各类渠道免费发放2万余册。11集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的户外安全知识普及片――攀岩系列也在2014年完成拍摄并在CCTV-5播出。

第5篇

陈鹤琴的“活教育”教学方法、陶行知的“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等,都具有体验式学习思想的重要价值。“野外寻宝”是幼儿园开展的户外教学活动,从体验出发生成的教学,是带有浓厚的生命关怀气息的教学。它的实施,无论是对幼儿还是教师来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一、体验式学习“野外寻宝”的多样体验

1.情景体验,促进互动

情景体验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种学习模式,教师创设条件利用各种情景,使幼儿获得的情感体验迁移到新的情景之中,再度重复体验或创造性地体验。通过外部条件的不断变化和更新,帮助幼儿内化,促使幼儿的情感体验,在不同的情境、范围,不同的客体、对象中不断地扩散、泛化,也就不断地内化和迁移。

2.行为体验,内化认知

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走进户外活动,让幼儿感受和体验行为的意义,让幼儿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不但能掌握社会行为规范。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而且能学习不同的角色间的交往方式,获得有效的感知,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方式。

3.情感体验,获得经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社会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尤其是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学习,往往不是老师直接`教'的结果,幼儿主要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的经验和体验而学习的。”要想使幼儿在教育活动中获得有效的经验,就要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体验活动,在与活动提供的语言环境充分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的经验。

二、体验式学习“野外寻宝”的多元成效

1.园本特色的发展

随着体验式学习“野外寻宝”活动融入幼儿园的实践过程中,幼儿园结合本园的办园理念等出发,开发出适合本园的园本教材。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教案,并对这些教案进行了整理与记录,逐渐地形成了本园的特色。

2.教师队伍的提高

幼儿园体验式学习是一种价值取向,指引着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促使教师关比幼儿在教学中的独特体验、感受与个性化发展,关注幼儿知、情、意的协调发展,而不再单纯追求静态知识的学习。

3.幼儿身心的发展

体验是生动的、鲜活的、整合的,包含情感、态度、能力和知识等,所以体验式教学有助于幼儿完整的发展。幼儿的学习与亲身体验是分不开的。体验式学习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情感发展,更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4.家长桥梁的巩固

第6篇

1UA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特点

新西兰于1999年颁布了《中小学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该标准取代了原来的健康教育、体育和家政学等课程,从而使得这门课程更具综合性,因此,也对体育与健康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奥克兰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由奥克兰大学和新西兰教师委员会批准设立,学习时间为4~6年,全日制和兼读方式均可。该专业的主要目标是为新西兰培养未来体育和健康教育领域的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通过注册的方式可以成为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师。除此之外,毕业生还有可能从事与户外教育、社会体育等相关职业。总体而言,该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目标有以下3个特点:1)注重体现教育的专业性。在该校体育教育专业中,认为核心概念包括“教育”和“体育”二者,所以,要求学生掌握“教育”和“体育”2方面的知识;但也并非是将二者割裂开来,而是强调对学生体育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应置于整个大教育之中。具体强调4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应扎根于教育背景之下;应着重于培养学生对教育教学核心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培养学生对知识质疑、辩证思考和行动能力;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反思、实践和反馈能力。2)注重满足国家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新西兰国家教师协会对全国所有的注册教师在职业素养和应掌握的知识方面有明确的标准,奥克兰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将这一标准细化为针对体育教师的标准,包括:掌握扎实的体育教育专业知识;对健康和体育教育课程有良好的专业认知并能教学环境下运用;对人体发展知识的认知;对不同文化、法律和政治背景下的教师实践文化理解;对教育实践下教师角色的认知;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了解;理解研究及其体育教育中的贡献和应用。3)培养学生对毛利民族文化的敏感性。在奥克兰大学都非常强调学生对民族多样性的尊重和满足不同种族学生的不同需求。体育教育专业特别重视与毛利文化和多样文化的联系,要求学生认识新西兰毛利民族在整个教育中的特殊位置,全面了解毛利教育,并且鼓励学生努力朝少数民族体育教育方向发展。

2UA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特点

2.1课程结构与特点

学生如果进入奥克兰大学的体育教育专业,4年共要求学习480学分(每门课程均为15学分),其中核心课程420学分,选修课程30学分,通识教育课程30学分。每个学期均学习4门课程,即每年学习8门课程,年均学习120学分(见表1)。从表1可知,该校体育教育专业以必修课程为主,选修课程和通识课程很少。在必修课程中,健康与体育教育类的课程所占比例较高,且呈现出逐渐深入、从简单到复杂的典型特征。这样的课程设置更有利于培养针对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的专业人才,保证了课程的深度,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

2.2课程类型与特点

在该校体育教育专业设置的课程中,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5种类型,即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教师教育课程、选修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每种类型的课程都具有各自的特点(见表2)。

2.2.1学科基础课程注重基本知识学习

学科基础课程主要由运动技术课程和学科理论课程构成。其中,共60个学分的体育教育实践系列课程即为运动技术课程,占总学分的12.5%,主要学习田径、游泳、球类、体育游戏等科目。运动技术课程的课时较少,且对技术的练习和熟练程度要求不高,注重对技术的概念学习。与运动技术课程相比,理论课程比例较大,占总学分的25%,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类与社会科学类的基础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涵盖了与健康和体育教育相关的生物、物理、解剖等学科知识,而社会科学类课程则包括与健康和体育相关的文史哲相关内容。通过学科理论课程的学习,为未来体育教师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保证其知识体系的广度和全面性。该校体育教育专业认为,未来体育教师被雇佣的原因并非是他们拥有专业运动员般的运动技术,而是因为他们具备相关知识的教育素养。这种理念很好地避免了因为大量的运动技术练习而带来的时间消耗及对学生造成的巨大压力,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

2.2.2专业教育课程注重毛利民族教育、健康教育和户外教育

专业教育课程是奥克兰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提供平台和基础。从表2可知,专业教育课程主要侧重于3个方面:一是毛利民族的体育教育。毛利族是新西兰最大的少数民族,奥克兰大学每年都会招收一定比例的毛利族学生;因此,该专业专门开设了“毛利民族体育教育”的课程,主要介绍毛利族的体育文化以及如何针对毛利族开展体育教育。在该课程中,学生不仅学习相关的语言、文化、等理论知识,还要参加毛利族的体育活动、舞蹈、游戏、集会等。这不仅强调了毛利文化在新西兰体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减少未来体育教师对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时可能产生的隔阂和对其体育文化认知的缺失,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弘扬。二是强调健康教育课程。从该校体育教育专业设置的课程可以看出,绝大部分课程都是针对健康与体育教育,这说明健康教育是专业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新西兰《中小学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对健康与身体发展相关知识有明确的内容要求,包括心理健康、性特征与教育、食物与营养、身体养护和安全等[4]。通过在专业教育课程中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整合,加强了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相互联系,突出了体育对健康的促进作用。实践表明,该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毕业生,部分在中小学或社区从事健康教育工作,这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就业方向。三是注重户外教育。新西兰被誉为“户外运动天堂”,户外教育的历史已有150多年,现已发展成为成熟的产业体系。从教育角度而言,新西兰的户外教育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良好的教育环境、完善的户外教育设施。奥克兰大学体育教育专门开设了户外教育教学课程,不仅包含户外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教学方法,还安排学生参与户外露营的实践体验,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这对于拓展新西兰的户外文化及推动和完善新西兰户外运动教育产生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2.2.3教师教育课程强调教学技能培养

教师教育课程主要是为学生就业做准备,也是教师教育类专业的特色,是专业性与师范性的结合[5]。该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教育类课程主要由3种类型组成:一是教师教育理论类课程,如学习和教学评价、健康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旨在从理论角度培养学生对教学的理解和认识;二是教学方法与技能课程,包括体育教育教学法、健康与体育教育教学系列课程。教育方法与技能课程特别强调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相结合,在“体育教育教学法”课程中,教师向学生介绍不同的教学方法,而每一种方法都有课堂模拟,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备课与模拟上课。“健康与体育教育教学”课程则更加侧重于实践教学,要求学生理解教学方法理论知识并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三是教学实践课程,主要是在中小学进行见习和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在不同的学校担任多种教学任务。实习从大二开始至最后一年,共3门实习课程,从简单到深入,教师指导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大力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

2.2.4选修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重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奥克兰大学体育教育专业选修课程所占比例较小,学生在大学4年期间仅需选修2门课程,且选修时间为大四第2学期。从表2提供的娱乐与休闲、教学与教练运动、健康与体育教育中的研究课题、健康教育者这4门选修课程可知,内容与体育相关,但不局限于体育教育。实际上,这4门选修课代表了体育领域的4个典型方向,即休闲体育、运动训练、体育科研和健康教育。虽然选修课程以体育为主,且选择较少,但这对于扩大学生在体育学科其他方面的知识面很有好处,加深了学生对整个体育学科的认识和兴趣。除了选修课程之外,该专业还设置了30学分的通识教育课程,时间为大一第1学期和大三第2学期。通识教育课程在全校范围内进行跨学科选择,对学生的专业背景与知识没有任何限制,包括人文学科类课程、社会与行为科学类课程、生命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语言文学类等课程,涉及金融、科学、语言、艺术、文学等多个方面,具有明显的多样性。以社会与行为科学类课程为例,学校提供了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地理学、人类学、犯罪学等课程供学生选择。通过学习通识课程,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2.3课程学习的评价与特点

该校体育教育专业非常重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评价,评价方式多种多样,比例灵活,尤其强调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在课程评价方式方面,主要采用从A+到D-的等级评价。从表3可知,不同课程会用到很多评价工具,如小组作业、实践报告、课堂汇报展示、论文、课堂测试、期末考试等,平均每门课程选择2~4种。评价方式的多样选择能够从多维度有效地检验学生通过学习不同课程所培养的能力。在评价比例方面,不同年级差别较大。在大学一年级,期末考试所占比例约为60%,课堂测试为20%~40%。随着年级的增长,考试和课堂测试所占比例明显降低,课后作业、研究课题、小组汇报、论文等所占比例逐渐增加。不同比例的选择与学生所学课程类型密切相关,如大一主要为学科基础课程,以记忆和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为主,期末考试和课堂测试能更有效地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并督促学生自主复习,故所占的比重较大。到了高年级,专业教育课程和研究类课程增多,对学生对知识的实践运用、合作、交流和研究能力要求提高,而以研究课题、小组作业、论文、课题汇报等评价形式更能反映学生的能力,故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大,部分课程到最后甚至取消了期末测试。评价方式的灵活性与针对性,使得教师能够根据课程的需要有针对地考核和评价学生。除此之外,对学生的课外学习要求较多,比如每门课的课堂学习时间约为40h,但课外学习时间约为100h,主要用于完成作业、课题、论文等。有些作业需要独立完成,如论文等,而有些则需要以小组的方式完成,如研究展示,小组汇报等。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沟通表达等能力。另外,每门课程都要求阅读大量的书籍和文献资料,从表3可知,一、二年级的平均要求为10篇,三四年级为15~20篇,少数课程则要求学生自行查找文献资料。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大,其阅读能力、效率和自主搜索信息的能力也会不断提升,学生就需要掌握基本的信息和文献检索的方法。通过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与视野,养成阅读的习惯和科学探索的精神。

3UA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活动与特点

奥克兰大学体育教育专业非常注重学生开展实习活动,通过实习有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学校和教学,提高教学技能。一般而言,实习主要在初高中和相关体育部门。在实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在不同学校尝试多种教学任务,从而提升了教学工作的胜任能力。首先,在实习的时间安排方面,分布在大学4年之中,实时间为19周,学校配备了专门的实习联络员。从表4可知,随着年级的增长,实习时间呈阶梯式增长,且实习中需承担的教学活动与任务也逐渐增加。比如,第1年实习活动以见习为主,教学任务较少,主要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与监督下备课并尝试教学。而到了高年级,随着教学技能与经验的增长,学生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备课的内容和难度逐渐增加,并需要独立完成教学并学会搜集课堂评价、学生表现等数据和信息。总体而言,实习时间充足且安排合理,符合学生知识结构、教学技能和实践经验循序渐进的增长规律。其次,在实习地点选择方面,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学生在大学一年级的实习在初中,而二年级以后则可在高中和相关体育机构实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学校,如高等分或低等分学校①、混合或单性别学校、小型或大型学校、公立、综合或私立学校、多种族或单一种族学校等,体验不同的教学方法、风格和文化,丰富教学经历。到了大学三年级的第2学期,学生还可以选择到体育相关机构如户外教育中心、体育行政机构、各种教育机构(如残疾人教育)和社区健康中心担任与体育或健康相关的工作。实习地点的多样性,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教学经验,能满足不同学生的特长与兴趣,丰富工作经历,拓宽就业渠道。第三,在实习监督与评价方面,奥克兰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实习联络员给每位学生都安排了实习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来负责学生的备课、教学、评价等。如果学生在实习期间发生旷课、事故等异常情况,指导教师会及时与大学联络员联系,保证问题随时得到解决。在实习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实习评价在不同年级有所区别。比如,在大学一年级学生实习结束时,学生需要上交指导教师签字的考勤记录表、任务表和评语,自己的听课记录和自我总结;二年级则增加了小组互评,即学生被分成2人一组,互相观察实习表现与教学活动,给出反馈意见与评价。同时,实习指导教师需要直接向学校上交评价报告;到了大学三年级,在实习结束的前2周,学生需要和奥克兰大学实习联络员沟通,预约大学老师前来听课和评课,大学教师需要从教案、备课、课堂教学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大学四年级的实习结束之时,学生将会获得一个实习档案,里面包含所有的评价记录以及实习的综合评分。对于那些没有达到标准的学生,则需要重新安排实习。由此可见,该校学生的实习评价体系完善、客观公正、科学有效,为学生的实习提供了直接反馈。除了教育实习之外,学生还有机会参加户外露营实践活动和毛利民族集会。以户外露营实践活动为例,时间为3天左右,由专业教师带队前往新西兰的某些山区或森林,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并运用户外生存技巧。而毛利民族集会一般为一周,学生可以亲身接触毛利族,了解毛利族的舞蹈、传统体育活动、等习俗。这些丰富的实践活动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塑造健全人格[6]。

4UA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资格证认证情况

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教师教育专业的毕业生通过各种途径在毕业之时均可获得教师资格证,而在新西兰却不一样。新西兰的教师资格认证非常严格[7],比如,奥克兰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完成学校和学院的规定学分后,只能获得教育学学士学位,但并不颁发教师资格证书。如果学生要想从事体育教师工作,则他们在毕业后需要向“新西兰教师协会”申请并缴纳一定费用,协会将会对毕业生的学位证书、成绩单和个人背景进行认证,若所有条件都合格,协会将会向申请者颁发有效期为5年的临时教师资格证,从而成为临时注册教师。在获得临时教师资格证之后,毕业生才有资格被中小学聘请为体育与健康教师或实习教师。在获得临时教师资格证并进入工作岗位之后,他们需要在工作岗位上接受为期2年的入职指导,合格之后方可申请正式的教师资格证。在入职指导过程中,临时注册教师可以在就职或实习学校选择1名拥有正式教师资格证、有能力和意愿指导自己的老教师作为入职指导导师。在2年入职指导期间,导师需要按照国家颁布的指导纲要要求为临时注册教师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使其尽快达到新西兰注册教师的标准。在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对临时注册教师进行评价,并保留与指导工作相关的证据。2年指导期结束后,临时注册教师需要向“新西兰教师协会”递交相关材料来证实自己已经达到了新西兰注册教师的标准。协会在证实材料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之后,将会授予其正式注册教师的资格证。由上述教师资格证获得程序可知,在新西兰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如果要获得正式教师资格证并非易事,整个认证过程非常严格;但这样能够督促职前体育教师或者临时注册教师认真完成各项学习活动,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和素养。通过从临时注册教师过渡到正式注册教师,进一步规范了入职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有力地促进了中小学新体育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提升了整个教师资格证的含金量,这对于塑造体育教师良好的专业形象、提升专业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

5结束语

第7篇

1 研究背景

1.1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在享受了都市文明所带来的便捷中,逐渐感受到来自于社会、工作、学习中的各种压力和挑战。他们往往在感觉到疲备不堪和力不从心之后,便开始渴望远离都市、远离繁华、远离喧闹,回归自然,多数人会采取旅游或野外生存等运动方式来释放压力。

1.2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学校体育教学一直注重学生的达标,进行着以达标为重点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运动项目的动作技术,而不太注重学生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的发展。

1.3当前高校普遍出现因扩招使体育场地、设施不足问题更加突出的情况,体育课排课困难困扰着许多高校。野外生存训练的开展,使体育课程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把传统意上的体育课堂搬到社会和大自然中,最大限度地拓展了体育课程的空间和时间,也为今后体育课程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开阔了视野。

2 国内外研究现状比较

据国内外的文献资料显示,在国外发达国家野外生存活动和课程开发得较早,并在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中予以强调。野外教育能促进学生发展个人生存和社会技能的掌握,使学生在野外充满活力,对保护和关注环境提供了机会。国外的体育课程标准指出,参加野外教育的学生应发展自身能力,这种能力使其既能迎接挑战、又能享受乐趣。如:日本把野外生存能力作为青少年必须具备的一种生活技能,建立了专门的训练基地,积极采用诸如冰上游戏、滑雪、溜冰等与大自然紧密相联的活动作为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并且结合学校的一些专门活动来开展;澳大利亚体育学院开设了野外生存课,该国维多利亚的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强调,体育课程的教学要让学生有创新、冒险和挑战,激励、培养学生在处理冒险和安全关系等方面的技能。其它一些国家也提出了野外户外课程的要求和规定,给学生展示自己和创造性的价值体现提供了机会。

目前国内开展和涉足野外生活的旅行社和俱乐部有上百家,但其组织活动大多是以赢利为目的,方式也以休闲娱乐为主。部分高校已开始野外生存训练课程的实验研究,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林业大学、浙江林学院已作为第一批实验学校,参加了2002年7月由教育部立项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在东北帽儿山、湖北神农架、浙江大明山三地开展了野外生存训练的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开展野外生存训练课程,教育部体卫司司长杨贵仁谈道:野外生存训练对当代青少年而言是一个重要课题。现代社会逐渐城市化,青年学生生活在高楼大厦的丛林中,生活安逸舒适,与野外的接触越来越少,他们与大自然抗争,在艰苦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比较差,通过野外生存训练就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能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潜力。

3 高校开展野外生存训练课程的创新

3.1在体育课中,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野外生存训练。例如:登山、滑雪、负重定向越野、郊游、漂流、攀岩、信任背摔、搭绳过界、判定方向、复杂地形行进、觅食、识别野生植物及中草药、寻找水源、野外露营、野外自救等各项内容。要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实施教育。

3.2有意识地通过野外生存训练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例如:要求大家分工合作,修建营地、架设帐篷、寻找干柴、埋锅造饭、点燃篝火、安全保卫、清扫营地垃圾等。这些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在直接的体验中自我学习,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动手能力及创造能力,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培养学生重视资源的意识和保护资源的习惯。

3.3在体能训练中,无论是负重徒步越野,或者是负重登山等项目的练习,要求所有参训的学生不许掉队、不许弃包、互相帮助、团结协作,通过体能训练使学生体验人生的艰辛,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责任感,创造成就感、自豪感及增强必胜的信念等。

4 高校开展野外生存训练课程的意义

学生在野外生存训练中除了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都得到了锻炼之外还学会了什么呢?

4.1生存生活能力。野外是一个相对较原始的环境,要在野外能够很好地生存下来,一定的生活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野外与现实社会环境有着很大的区别,学生除了带上少数几样必备的工具之外,其它的都需要靠自己动手解决。如何利用自然、开发自然,是能否良好生存生活下来的关键,这些都是在平时的训练和实战中所需要学会的。学校体育很难做到这一点,学生通过野外生存,掌握了生活能力的必备常识,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能力。

4.2应变和适应能力。野外是一个变化多端复杂的环境,有很多事先预料不到的意外情况可能发生。如何面对并处理这些意外,是对每一位学生的严峻考验。要处理好这些意外情况,不仅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镇定的情绪、高度的注意力和坚强的意志),还需要灵活善变的思维能力。在学校体育中,一切都是根据教师的教案事先安排好来进行的,很少会发生意外。而在野外,每遇到一次意外,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思维能力都会经历一些锻炼和考验,有利于应变能力的提高。

第8篇

一、做好幼儿一日生活常规的培养。

为了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合作、参与、探索意识,培养幼儿行为规范、自理生活能力、自我保护、生活卫生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幼儿在晨间锻炼、进餐、教学、睡眠、离园等一日各项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幼儿进餐时,教师要精力集中,注意观察,精心照顾幼儿,轻声地、和蔼地指导和帮助幼儿掌握进餐的技能,培养文明行为习惯和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根据幼儿的进餐情况向伙食委员会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提醒幼儿多喝开水,学会节约用水,让幼儿学会使用、收放自己的物品。

2.指导幼儿用正确的方法洗脸。饭前、便后要将小手洗干净,不吃不干净的东西。

3.鼓励幼儿积极参加晨间锻炼活动,坚持穿园服入园。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学会将废旧物品分类回收,进一步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4.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教幼儿学习穿脱衣服、鞋袜,整理自己的床上用品。开展小、中、大班级“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比赛。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给花浇水、擦桌椅等。

5.精心照顾好幼儿午睡,做到不离岗,及时帮幼儿盖被子等。在各种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加强幼儿的自律性,培养幼儿良好的活动习惯。

二、在保教中要做到有机结合,纠正幼儿的一些不良习惯,如打架、争抢玩具等。开展幼儿之间的“大带小”活动,采取大、中班幼儿帮助小班幼儿完成某项任务的活动,培养幼儿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质。

三、幼儿的户外活动是增强幼儿身体素质,提高身体抗病能力的重要活动。要确保幼儿活动的时间,保证活动的质量,增强幼儿的体质。坚持在活动前给幼儿带好汗巾,活动中及时帮幼儿擦汗,根据气候的变化为幼儿增减衣服。在活动中开展一些班级之间的体育比赛,如自行车比赛、羊角球比赛、接力比赛等。

四、加强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杜绝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

让幼儿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安全标志,知道遇到困难时一些简单的自救方法。老师们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时刻让孩子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排除一切不安全因素,同时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培养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和高度的应变能力。

五、加强保教人员的保育意识,认真学习“保育员工作职责”,明确保育工作目标。保教人员要做到人到、心到、眼到、口到,在组织活动中,注意观察幼儿的神态、情绪,发现异常及时询问。保教人员认真做好每周一次玩具的清洗消毒工作,活动室、午睡室紫外线消毒等。平时做到一日一小搞,一周一大搞,园内无纸屑、果壳,室内物品摆放整齐,窗明地净,走廊、楼梯地面整洁、无死角,厕所无污垢、无臭味,节约水电,勤俭持园。

六、强化安全防范意识,确保幼儿安全。开学前,全体教职员工对大型玩具、桌椅、床、玩具等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并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强化及时的防范意识,杜绝事故隐患,让家长放心。认真做好晨检工作,做到一摸二看三问四查,并作详细记录。坚持早、午、离园时的检查工作,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处理。有病的幼儿及时通知家长,做好有病幼儿的隔离工作。做好体弱幼儿的护理,坚持开病号餐,按时填写出勤报表,做好各项卫生保健的记录工作并做到按时上交。每周坚持清洗幼儿的被褥,进行消毒。

七、保育员队伍的建设。

1.定期组织保育老师进行业务学习。时间定于每双周周五下午3:00—4:00。总结保育工作的情况,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习保育知识和技能。

2.积极参加园内组织的“英语”、“普通话”、“电脑”、“手指快算”的培训。

3.保育老师开展“我是如何组织幼儿午睡的”征文活动,坚持撰写心得体会。

以上是本学期的保育工作计划,保育组全体成员将认真贯彻实施,请园领导给予监督和指导。

附:每月工作安排

二月份:

1.协助教师做好入园新生的情绪稳定及家长工作。

2.搞好班级的环境卫生,接受园内卫生大检查。

3.清点好班级财产,领取幼儿各种物品。

4.制定学习保育工作计划,积极完成园内的各项任务。

5.学习如何做好春季传染病的预防知识。

三月份:

1.积极配合教师对幼儿进行常规、环保教育。

2.学习《教师一日活动操作规范》、幼儿突发事件的处理。。

3.小、中、大班级“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大赛。

4.认真做好各项卫生消毒工作。

5.积极参加教师制作教玩具比赛及幼儿一日常规培养活动。

四月份:

1.积极参加园内的游戏活动评比活动。

2.积极学习新纲要,将纲要精神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当中。

3.认真备好教案,撰写教育笔记,接受园领导的检查。

4.积极参加“五一”劳动节组织幼儿进行“清除垃圾、杂草”等环保教育活动。

5.学习学习《如何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如何清洗伤口。

6.接受园内卫生大检查。

五月份:

1.积极配合教师完成庆六﹒一游园活动及大班级英语童话剧、中小年级“分享阅读”专场表演活动。

2.积极参加园里的对外教学观摩活动。

3.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本班主题活动。

4.积极参加各教研组展示活动观摩及研讨活动。

5.“我是如何组织幼儿午睡的”征文活动。

6.幼儿怪癖的纠正方法。

六月份:

1.积极参加“幼儿一日常规教育之我见”论文评比活动。

2.协助填写家访记录、家园联系工作及反馈。

3.搞好室内外外环境卫生及各项消毒工作。

4.积极参加“文明班”经验交流活动。

5.积极配合教师完成

6.学习“如何辨别幼儿腹痛”。

七月份:

1.认真完成学期工作总结、个人论文、个人总结。

2.做好环境卫生迎接园内卫生大检查。。

3.积极配合教师完成幼儿大合唱暨兴趣班汇报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