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17 23:38:5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企业出口贸易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在国际贸易中,出口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是指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出口企业的债务人由于信用问题,恶意拖欠,不及时偿还负债,从而给出口企业带来经济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恶性竞争,国内没有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内部的职责不够明确,风险预警机制不完善,从而造成信用风险。
二、出口企业应对国际贸易风险的对策
1.调查交易对象的资信状况出口企业在社会转型期进行国际贸易时,规避贸易风险的前提是对交易对象的资信状况进行调查,考察其真实性,从而选择较好的交易对象。主要应从以下方面进行调查:一是对对方企业的营业执照进行查看,了解其货物情况以及注册资本等信息,确定其进行的经营活动真实合法;二是对对方企业的资产信用和主体资格进行查看,了解其经营管理能力并对主体资格进行辨别,确定对方的身份是自然人还是法人,或者是其他身份;三是对对方企业的信誉度进行调查,查看对方企业是否存在不良行为。只有通过对对方企业进行调查,明确交易对象具有良好的资信状况,才能更好的规避国际贸易风险。
2.加强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在社会转型期,为了更好的应对国际贸易中的风险,出口企业应当加强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体系。首先,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在风险控制的过程中,出口企业可以将风险分为不同的等级,比如可以分为预警级、警告级和上报级。风险管理部门可以根据不同等级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其次,出口企业要提升员工的风险管理能力,因为员工是出口企业进行国际贸易的核心和关键。出口企业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员工进行培训,传授关于风险管理方面的知识,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以及风险处理能力。最后,出口企业应该加强自身的信息收集能力。只有收集了更多的信息,才能更充分的了解国际贸易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才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措施。
3.充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社会转型期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为了防范在社会转型期进行国际贸易的风险,出口企业应充分并合理得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从而增加企业的附加价值。首先,出口企业可以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对交易过程中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和控制,从而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其次,出口企业在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国际贸易时,可以选择与等级和信用较高的金融机构进行合作,这样一方面可以防范金融风险,另一方面也能从对方企业获得有益的指导和建议。最后,出口企业要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进行评价和分析,从而对其进行内部制衡和风险管理。
三、总结
论文关键词:贸易结构,实际有效汇率,协整检验
一、引言
2010年福建省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087.8亿美元,年均增长21.13%,总体规模比1985年扩大了121倍。其中出口额达到714.93亿美元,年均增长21.43%,扩大128倍;进口额372.87亿美元,年均增长20.62%,扩大109倍;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从1985年的1.3%上升为2010年的3.7%,2010年进出口总值位居全国第七位,其中出口名列第六,在全国对外贸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①进出口贸易是福建省经济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动会对全省经贸产生较大影响。
自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表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以来,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从汇改前的1:8.2765到2011年9月30日的1:6.3549,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30.24%。②人民币的不断升值给我国外贸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许多企业本来就很低的利润率被汇率升值侵蚀殆尽;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国外需求的锐减更使这些企业雪上加霜,出口企业面临整体“洗牌”。但人民币汇率升值也降低了我国进口的成本协整检验,强势的人民币增强了我国企业应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其带给我们的增强的国际购买力如果利用得当,也许能够成为我国贸易结构升级的动力。在这种形势下,福建省出口贸易结构与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关系如何,人民币汇率变动特别是人民币持续升值究竟会对福建省的出口贸易结构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影响程度如何,这些问题,无论是从现实意义的角度来看,还是从长远发展的需要出发,都是值得分析和研究的。
二、相关文献综述
汇率是一国货币单位兑换他国货币单位的比率,是一个国家进行国际经济活动时最重要的综
合性价格指标。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它的变动对一国对外贸易的平衡与国内经济活动的波动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它将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相互联系起来,使得世界经济贸易发展顺利进行论文服务。目前国际上检验一国和地区的汇率波动与进出口之间的关系比较常见的研究方法是运用“弹性分析法”——马歇尔一勒纳条件是否成立,即进出口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则本币贬值可以改善贸易收支。大部分学者以此条件为基础,进行研究。
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贸易结构取决于经济体内部各种贸易产业或贸易产品的产出结构变动,在产出水平受制于贸易竞争力的状况下,贸易竞争力成为推动贸易结构调整的根本力量,如果汇率变动对经济体内部各种贸易产业或贸易产品的贸易竞争力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就会带来贸易结构的变动。目前国内学者对人民币汇率与进出口贸易关系影响的研究存在着三种观点:第一,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刘传哲、陈寒凝和贾彦利(2004) [1]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江苏省出口贸易额的增长与汇率变动明显正相关。沈丹红、寿志敏(2007) [2]认为人民币升值将激励出口企业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附加价值,一些只靠低成本竞争,技术含量低,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可能因为人民币升值被挤出市场,从长远看,人民币升值有助于我国外贸增长方式从原来的粗放型转向高质量和高效益的集约型,这会带来出口结构的改善。第二,两者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马丹、许少强(2005) [3]认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贬值能够改善中国贸易收支;而中国贸易结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化。郭晶、洪诗茜和应汇康然(2010)[4]通过Granger 因果检验以及协整检验等计量分析方法,发现人民币汇率与浙江出口贸易为负向关系。第三,一些学者认为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结构的影响并不显著。欧元明、王少平(2005)[5]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以及协整、误差修正模型、多元回归模型等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对中国内资企业出口与汇率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实际有效汇率与中国企业内资出口间没有因果关系, 并且无论在长期和短期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都不能有效地解释内资出口的变动,说明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对内资出口影响非常小。林筱文、黄劫、宋保庆(2010)[6]在对汇率的基本概念、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影响关键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协整分析的方法协整检验,对福建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和福建外贸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以往学者的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分歧,且大多集中于汇率和贸易流量的关系,汇率变动对贸易结构的影响只是作为附带结论,缺乏对这个问题深入的实证分析。本文从出口商品结构角度出发,采用协整分析等计量经济学方法深入考察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省贸易结构的影响,进而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三、 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设立
根据一般经济理论,影响一国进出口贸易最主要因素是进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而影响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的关键因素就是汇率。除此之外,由于在1985年~2010年的几十年间, 我国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例如郑月明、吴青青、程雅思(2009)[7]采用实证的方法,认为FDI对于我国初级产品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而FDI对于制成品的出口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这个效应因地区和时间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本文在协整分析时考虑三个重要变量:贸易结构,汇率和FDI,为避免经济数据时间序列的异方差性,对各个序列取自然对数,建立模型:
lnYt =β0+β1lnFDIt +β2lnREERt +μt
其中,t为时间,Yt为出口贸易结构,FDIt为外商直接投资,REERt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β0为常数项,β1、β2为回归系数,μt为随机干扰项。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
1.本文采用的数据是年度数据,样本期为1985—2010年。福建省出口总额、工业制成品和FDI均来自《福建统计年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国际金融统计。
2.本文研究的是狭义的贸易结构,即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论文服务。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和附加值的高低,出口商品的构成可以分为两个大类,即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相比初级产品而言,工业制成品附加值高协整检验,竞争能力强,较高水平的集约型外贸增长方式和国内产业结构多以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为主。因此本文取我省工业制成品在总出口中的比重衡量贸易结构。
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划分,贸易结构有十类商品: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SITC0),饮料及烟类(SITC1),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SITC2),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SITC3),动植物油脂及油脂(SITC4),化学品及有关产品(SITC5),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SITC6),机械和运输设备(SITC7),杂项制品(SITC8),未分类的其他商品(SITC9)。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将SITC中第61章、65章、82—85章和894章的工业制成品归入劳动密集型产品,将SITC中第5类化学品及有关产品,以及第7类机械和运输设备中的绝大部分门类归入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因此,本文中我们将SITC 0,1,2,3,4类定义为初级产品,第6,8类定义为资源与劳动密集型产品,第5,7类定义为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
3.按汇率是否经过价格调整,人们通常把汇率分为名义汇率和有效汇率。在实证过程中,又把有效汇率分为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与名义汇率、名义有效汇率相比,实际有效汇率不仅考虑了一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货币的变动,而且剔除了通货膨胀因素,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一国货币的对外价值。本文采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来研究汇率变动对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
(三)平稳性检验
由于实际汇率(1nREER),FDI(1nFDI)和出口贸易结构(lnY)为时间序列,为了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相关实证分析,首先需要对这些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否则可能导致伪回归。本文采用单位根ADF检验的方法,对各变量及其差分分别进行检验,利用Eviews5.0得到ADF单位根检验结果如下:
表1ADF检验结果
变量
检验模型类型
ADF统计量
ADF临界值
是否平稳
C
t
p
AIC
SC
1%
5%
10%
lnY
原值
-2.62
-2.52
-4.44
-3.72
-2.99
-2.63
是
lnFDI
原值
1.87
1.97
-1.43 **
-3.72
-2.99
-2.63
否
一阶差分
1.42
1.52
-5.5
-3.72
-2.99
-2.63
是
lnREER
原值
-1.99
-1.9
-3.97
-3.72
-2.99
[关键词]长三角 珠三角 外商直接投资 机电产品 出口
长三角、珠三角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和受益者,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两地已然形成了两大经济圈,成为主宰我国经济的动向的领头羊。2000年以来,两地实际利用外资额占据全国90%以上,两地出口占据全国出口总额的40%以上。2009年长三角、珠三角两地机电产品分别占据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64%和71%,作为两地出口主要构成商品,根据SITC分类标准,机电产品出口额可以作为衡量两地贸易结构中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的高低、进而考察两地出口贸易结构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基于小岛清的投资贸易互补理论,结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大量的理论衍生和实证结果,从地域分割的角度来研究长三角、珠三角两大经济圈FDI对出口贸易规模的增长以及贸易结构优化的影响。
一、长三角、珠三角两地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情况分析
两地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无论是从总体规模还是外资企业的角度考量,都呈不断发展的趋势,其中长三角尤其明显,2005年长三角的机电产品出口与外资机电产品出口双双超越珠三角。两地的机电产品占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也呈快速上升趋势(EXJ/EXM)。珠三角EXJ/EXM指标额在2000年之后发展势如破竹,1999年超越50%,2001年突破60%,2005年突破70%,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点71.96%;长三角在2003年、2004年连续突破50%、60%,并在之后的6年中指标额一直保持60%以上的水平微幅增长。机电产品在两地的出口商品结构中占据了较大份额,是拉动两地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的主力军。
指标EXJf/EXJ代表外资企业机电产品出口额与该地区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比例。由该指标可以判断外资企业对于该地区的机电产品出口的贡献率,进而可以推测外资对当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以及工业制成品出口的贡献率。两地EXJf/EXJ指标的发展与前一个指标并不一致:长三角的外资机电产品出口比重要大于珠三角,且发展较为迅速,2002年突破70%,2007年、2008年相继突破80%、90%,2009年为历史最高点达到93.32%;相比之下,珠三角的机电产品比重发展趋势较为平缓,总体比重在65%左右浮动。总体来说,长三角外资企业机电产品出口的比重在不断上升,长三角机电产品出口总额中,外资出口的比例越来越大,占据了90%以上的份额;而珠三角的外资企业机电产品出口占机电出口总比重较为稳定。长三角地区的外资出口倾向大于珠三角,长三角FDI对于机电产品出口的增长以及出口结构的优化贡献较大。珠三角外资出口结构中,机电产品虽占据较大比例,但并非全盘皆是,从另一个侧面可以反映出,两地出口贸易结构还是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珠三角外资企业出口结构更为多元化,而长三角外资企业出口结构相对单一。
二、长三角、珠三角FDI与机电产品出口实证分析
考虑到时滞问题,以及变量的平稳性,本文选取、
分别代表机电产品出口额、外资企业机电产品出口额,作为解释变量。以 为被解释变量, 构造机电产品出口与FDI的模型。同时,设机电产品出口与出口总额的比重为,设外资机电产品出口额与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为,以 、 为解释变量,为被解释变量构造出口结构模型。
机电产品出口总额与外商直接投资关系模型:
外资企业机电产品出口总额与外商直接投资关系模型:
机电产品出口结构与外商直接投资关系模型
(机电电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
各变量与外资存量的相关系数均较高。说明外商直接投资的长期效益对于机电产品出口的规模以及结构的影响作用比较大。经过ADF单位根检验,各变量原序列均不平稳,差分之后为平稳序列,可进行下一步回归分析。
珠三角机电产品出口与FDI回归方程如下:(方程1)
LNEXJ = -12.3559 + 1.7243*LNFDIC(-1)
(-7.3862) (16.9976)
R2=0.9569ADR2=0.9536F-statistic=288.9197
珠三角外资企业机电产品出口与FDI回归方程如下:(方程2)
LNEXJF = -14.2381 + 1.8138 *LNFDIC(-1)
(-7.0793) (14.8714)
R2=0.9444ADR2=0.9402F-statistic=221.1588
长三角机电产品出口与FDI回归方程如下:(方程3)
LNEXJ = -17.13251 + 1.9911*LNFDIC(-1)
(-10.1535)(9.6128)
R2=0.9697ADR2=0.9672F-statistic=384.6649
长三角外资企业机电产品出口与FDI回归方程如下:(方程4)
LNEXJF = -20.5856+ 2.1822*LNFDIC(-1)
(-11.9032) (20.9731)
R2=.9734ADR2=0.9712F-statistic=439.8741
方程1、2、3、4的调整拟合优度分别为0.95、0.94、0.96、0.97,变量对方程的解释程度较高。方程自由度均为12,各方程F值均大于FO.O1(1,12)=10.04,说明以上方程总体线性关系在99%水平下显著成立,方程解释度较高。方程解释变量LNFDIC的t值均大于
tO.O1=2.68,变量99%水平下显著成立,可以用来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
方程1、3的自变量系数为1.72、1.99,该值反映截至上一年实际利用外资存量分别对于两地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程度。说明珠三角地区FDI存量对于机电产品的出口弹性分别为1.72,即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外商直接投资累计额,便能拉动1.72个单位的机电产品的出口。长三角出口弹性略高于珠三角,每增加一单位的FDI累计额能拉动1.99个单位。
方程2、4的自变量系数为1.8138、2.1822,该系数代表截至上一年实际利用外资存量对于两地外资机电产品出口的弹性系数。经济意义可解释为每增加一单位的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就能分别带动珠三角1.81个单位、长三角2.18个单位的外资企业机电产品的出口。
珠三角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与FDI回归方程如下:(方程5)
Y = 0.3674 + 1.4228*FDIC(-1)
(11.8315) ( 8.0478)
R2=0.8328ADR2=0.8199F-statistic=64.7676
长三角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与FDI回归方程如下:
(方程6)
Y = 0.3467 + 8.6262*FDIC(-1)
(10.2362)(5.7034)
R2=0.7305ADR2=0.7080F-statistic=32.5293
方程5、6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0.83、0.73,方程解释优度相对前四个方程较差。方程自由度为12,两方程F值为64.76、32.52,均大于FO.O1(1,12)=9.33,方程总体线性关系在99%水平下显著成立。tO.O1=2.65,方程5、6的变量在99%水平下显著成立,可以用来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自变量系数分别为1.4228、8.6262,该值反映截至上一年实际利用外资存量对于两地出口结构(机电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的影响程度,可以理解为出口结构优化的效度系数。经济意义可解释为珠三角地区每增加一单位的外商直接投资累计额,便能使出口结构优化1.42个单位,即珠三角出口结构中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上升1.42个单位;长三角地区每增加一单位的外商直接投资累计额,便能使出口结构优化8.6个单位,即出口结构中机电产品出口的比重上升8.6个单位。
在机电产品总体出口规模以及外资企业机电产品出口规模上,FDI对于长三角、珠三角两地的作用都呈正向促进作用,验证了小岛清的投资出口互补理论。在出口结构优化程度上,虽然都呈正向效用,但长三角珠三角呈现了较大的差异性。长三角FDI出口结构优化效度系数为8.6远高于珠三角的1.42。外资存量对于长三角机电产品出口比重的增量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结合前文机电产品出口规模描述性分析,两地出口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长三角出口结构比较单一以机电产品为主,该地区近年来外资行业投向一直聚焦于以机电产品为代表的制造业;珠三角的高技术、高资金密集的产品结构相对趋于多元化。根据珠三角地区近二十年来的发展,高新技术产品作为高技术、高资金密集产品的代表逐渐成为了珠三角出口的主力军之一,2000年其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的比重为19.23%,2009年达到了39.59%,其中75.58%的出口份额是来自于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拉动。虽然两地的出口贸易方式中加工贸易都占据较大比例,不能否认珠三角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有一部份是出于加工代工的电子组装产品。但从两地外资行业投向进行分析,两地的区别显而易见,珠三角外资有一个全新的投向--科学研究、技术服务:1995年外资额为442万美元,2009年飞跃至66764万美元,十五年间增长了150倍之多,珠三角FDI的行业投向直接地影响该地出口结构,而长三角两省一市的外资投向分析中,此项目的FDI投入金额很少。由此可见,在珠三角的出口结构中,除了传统的机电产品,还有一股新生代的出口支持力――高新技术产品,外商直接投资对于该地的出口结构的起到了无可比拟、无可替代的优化与升级作用。
长三角、珠三角两地FDI对于机电产品出口起到了――致的正向推动促进作用,其中,外资的投入、外资企业的设立对于出口的规模的扩大以及出口结构的优化都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但长三角出口结构中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种类相对单一,而珠三角显得更为丰富多元,高新技术产品已经成为了珠三角地区出口商品的主要构成之一。珠三角地区在引资政策的健全与完善、引资环境的创造、"质""量"并重的引资战略高度都值得长三角地区的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文东伟.FDI、对外贸易与中国区域产业发展. 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J],2007,4,1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中国对外贸易条件恶化问题探讨
学生姓名:
系别:经济与管理系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指导教师:
2006年3月5日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1)国内外研究动态:
贸易条件恶化论是阿根廷著名经济学家普雷维什在一份名为《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的报告中提出来的。在该报告中,他考察了英国自1870年至1938年间进出口贸易条件的变化,发现初级产品相对于制成品的贸易条件在70年中下降了35.9%。由此他得出结论: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在不断恶化,那些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愈来愈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并提出了改变贸易条件恶化的进口替代战略。贸易条件恶化论经过辛格、伊曼纽尔等人的发展,其影响愈来愈大。他们认为,自由贸易并没有带来普遍的富裕,反而造成马太效应,使富者愈富,穷者愈穷。发展中国家要改变这种命运,只有实行工业化,更确切的说是走进口替代战略之路。经过经济学家们长期实证分析,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已经对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价格贸易条件长期以来趋于恶化的论点不再表示怀疑。在传统的国际贸易格局下,发展中国家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进口以制成品为主;而发达国家正好相反,出口以制成品为主,进口以初级产品为主。由于发达国家对初级产品的进口需求趋于疲软和发展中国家对来自发达国家的产品和技术进口需求持续强劲,发展中国家价格贸易条件也就自然趋于恶化了。由此可以看出,贸易条件恶化论比较正确地揭示了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事实,并得出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实际利益分配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这样一个正确的结论。
既然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是不断恶化的,那么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他的贸易条件又如何呢?是否也存在贸易条件恶化的情况呢?为此,国内许多部门和学者进行了研究。商务部的研究表明:1993—2000年,以1995年为基期的中国整体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13%,工业制成品价格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14%,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2%。2000年后贸易条件仍有恶化的趋势。2003年价格贸易指数下降了4.6%。收入贸易条件指数上升了22.7%。目前国内各方人士对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事实已经没有大的争议,但如何看待这个事实却有争论。北京大学宋国清教授认为贸易条件恶化是货币汇率扭曲导致的;厦门大学国际贸易系教授范良聪指出,我国出口的产品大多数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为主的,而外贸企业在出口时竟相压价,导致“价格战”硝烟四起,出口上出现增量不增价的现象;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进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原油价格飙升和我国对原油进口依存度的提高、我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间接提高了国际原材料价格,这些使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应当指出,这些都是对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解释,但缺乏系统全面的分析。
(2)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选题依据: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贸易条件恶化的程度、原因和影响三个方面。我国对外贸易是否已经陷入“比较优势陷阱”;是否应该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来制定对外贸易政策,还是改革进出口产品结构,发展竞争优势;贸易条件恶化一定带来贸易利益的损失还是也存在不确定性的一面,这都有待于进一步的分析。本文正是基于以上争论,系统全面,地分析我国对外贸易现状,贸易恶化的原因以及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并研究了改善贸易条件的对策。
研究意义: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本文试图能够帮助读者加深对贸易条件的恶化理论和我国贸易条件现实状况的认识,完善对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研究。另外通过研究我国对外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和对策,能够给我国外貌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促进制度创新和结构创新提供理论参考,并为改变我国粗放型进出口贸易模式、实现我国乃至世界各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指导作用。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本课题主要研究四个方面的内容:
(1)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发展及影响。通过对此理论的分析,介绍其对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指导作用。
(2)实证分析我国对外贸易条件变化的现状,列举近期贸易条件指数数据,并据其列表说明我国贸易条件的变动趋势。
(3)全面分析我国对外贸易条件变化的原因。
(4)根据变化原因拟订可能的政策措施。
2、拟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以上四个方面问题的研究,希望解决对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程度、原因、影响的认识偏差问题,以至于能寻找更合理的对策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对外贸易恶化的状况,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一)研究步骤
课题主要从资料收集、撰写开题报告、草拟提纲、论文初稿反复修改、论文定稿及答辩几个步骤去完成。
(二)研究方法及措施:
研究方法:案头文献资料研究、案例比较研究、分析归纳法、数据模拟分析法、实证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等。(根据文章研究的需要,选用合适的研究方法)
研究措施:社会调查、文献查阅、老师指导等
(三)研究进度安排
2009年10月;确定选题收集资料写开题报告
2009年11月—2010年2月通过对资料进行进一步研究撰写论文初稿
2010年2月交初稿接受指导老师审查
2010年3月—4月上旬通过指导老师对初稿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
2010年4月接受指导老师再次审查对论文再次修改
2010年5月交论文终稿准备进行论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郝红.景华扬,谈如何在我国建立有效的薪酬激励公有制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034,24—25
[2]井士锌,现代企业的薪酬激励煤矿现代化20043
[3]樊钱涛,如何运用薪酬激励员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2003327—28
[4]王少东,张国霞建立自助式整体薪酬体系人力资源200435—36
[5]徐晓明,公司管理中的薪酬激励机制河南化工2003645—46
[6]张涛,如何发挥薪酬激励的持久性中国人力资源开发72—74
[7]程瓯,将员工激励进行到底人力资源39—40
[8]胡盈,交换中的刺激人力资源53—54
[9]董玉森,当前部分国企薪酬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10]刘颖,走出薪酬激励的困境通信企业管理2003956—57
[11]林新奇,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
[12]企业员工管理方法研究组企业员工激励方法中国经济出版社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
论文关键词:银行贸易融资现状情况
一、我国贸易融资现状
国际贸易融资是外汇银行围绕着国际结算的各个环节为进出口商提供的资金便利的总和。与其它业务不同的是,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集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于一身,无论对银行还是对进出口企业均有着积极的影响,已成为许多国际性银行的主要业务之一。有的银行设在国外的分支机构,主要的业务就是开展国际贸易结算与融资,其业务收入可占到银行总收入的八成。此项业务的发达程度与否,已被视为银行国际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我国,90%以上的企业是中小企业。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和发展前景,银行对风险的控制能力较弱,资金扶持和贷款投向普遍向大企业倾斜,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融资难、担保难的发展困境。由于受到人才、资金等方面的制约,中小企业希望银行能够提供一条龙式专业化贸易结算和融资服务。华夏银行就推出了这样的一系列创新产品。比如针对台资企业推出的两岸汇划直通车、美元汇款全额到帐和去年推出的出口票证通等等。其中,出口票证通是以出口收汇权为担保,为客户提供银行承兑汇票和进日开证服务,组成??以应收帐款权益为保证手段、还款来源的业务,也就是说基于应收帐款基础上的贸易金融服务,这是在物权法基础上的一个业务创新,也体现了进出口贸易的自偿性特点。还有近几年推出的华夏贸易宝是为解决中小企业出口结算环节融资难,担保难等问题而推出的出口押汇、出口贴现、福费廷和信保融资四种出口贸易融资产品的组合套餐,这是第一期,第二期还要推出进口产品的服务组合就是在进口环节对进口商进行金融产品组合,进口商可以从产品组合的篮子里选择能够适合他们需要的服务以及产品组合和打包。
众所周知,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一起被称为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的三大支柱,中间业务的发展是商业银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国内各商业银行都把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列入重要发展内容。据统计,股份制商业银行近50%的中间收入是国际业务带来的。而贸易融资业务能促进国际贸易结算业务的开展,进而拉动中间业务的快速增长。贸易融资以其在风险资本占用和交叉销售等方薅的优势,正日渐成为各家银行竞相发展的业务重点之一,已成为各银行竞争的重要领域。外资银行首先是在中国开展跨国公司的国际结算,然后是做所有外币的贸易结算,接着是傲中国公司的本外币贸易结算,现在才开始人民币零售业务。外资银行在国际业务方面有相当的市场实力和产品优势,比如在上海地区,大概有一半以上的国际业务是被外资银行瓜分的。
中资银行在国际业务方面很早就和外资银行直接竞争,在竞争过程中,中资银行逐渐提高了能力,外资银行也了解了中国。不过由于中国市场潜力巨大,整个盘子也越做越大,所以中外资银行更多的是处于发展状态。并没有太多的激烈竞争。
二、我国银行在贸易融资方面反映的情况及对我国银行贸易融资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 生产成本 技术创新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贸易的自由化趋势,我国的对外贸易受到了发达国家越来越强的及时性贸易壁垒。本文通过分析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贸易的影响,给出了来应对技术贸易壁垒的对策。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近年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极力采取技术性贸易壁垒来保护本国经济,给我国出口设置高门槛,增加了我国出口贸易的成本,严重削弱了我国出口贸易竞争力,损害了我国贸易利益。对于出口型企业,它的固定成本中还包括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TBT)的成本,要降低TBT增大贸易的自由化程度可以通过一些国际协定,比如美国欧盟相互认证协定,欧盟新方法指令中的产品标准。降低TBT就降低了出口的桥头堡成本,桥头堡成本降低,市场的开放度增大,对经济贸易会产生与降低边际成本同样的效果。
二、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措施之一是技术创新
1.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的概括。大部分关于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措施的文献中,都是从政府和企业两方面说的:政府方面,要强化国家有关的政府部门和非政府标准化机构的职能,建立规范的政府认证管理机构,对所有政府或非政府的认证、安全许可、质量许可和所有的合格评定机构与部门进行授权,明确他们各自的工作范围和职责。按照WTO的要求,建立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咨询机构。既对外传递我国制定、采用和实施的有关技术性措施的信息,接受合理的咨询,又与国外的咨询机构加强联系,建立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数据库,及时向国内企业预警信息。
企业方面,首先认清我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潮流的形势,只有全面、准确地了解WTO规则,才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基本条件,特别是要了解WTO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等文件,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合情、合理、合法。其次企业要认识到加强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的重要,因为建立一个好的质量管理体系不仅对参与经济全球化是必要的,而且对新产品占领国内外市场是有益的,理解实施产品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工作,能有效去除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壁垒,可以为企业创造一个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的意义。
2.技术创新的经济分析。在开放经济系统中,一国技术创新能力不仅取决于本土技术研发,还受国外技术溢出的影响。随着各国经济之间联系日益紧密,通过技术溢出的外部效应促进本国技术创新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对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通过各种技术溢出途径获取外部技术资源,并对其消化、吸收、改进以带动本国技术创新,已成为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所在。
技术外溢的传递渠道主要有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FDI)、劳务输出、人口迁移以及信息交流等。其中以国际贸易、FDI为最重要的两个技术传递渠道(Keller,2001)。国际贸易的技术外溢主要是通过劳动力的流动,竞争效应和产业链的效应等途径发生的。
3.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作用。(1)技术创新是企业谋求发展的基础。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 Porter)在分析经济增长方式的阶段性时指出:就世界范围来看,工业化国家包括工业化过程中的国家,大多数企业已经走出了资源推进型增长方式,发达国家企业则已经经历了投资推动增长方式,而进入了创新推动型增长阶段,而工业化过程中的国家大多数企业则仍处在投资推动阶段。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要实现经济的发展就要求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出口竞争力。(2)技术创新是促进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企业技术创新,只有持续不断地推进创新,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如飞利浦公司是有着百年历史的老企业,纵观它一百年发展的历史,正是由于一系列的技术创新,为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使飞利浦公司长盛不衰,不断发展。所以,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可以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利润还能推动企业的不断发展。(3)技术创新可以使企业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认为,就世界范围来看,大多数企业已经走出了投资推进型增长方式,并开始从投资推进型向创新推进型转变。而大规模的生产往往意味着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这是大多数企业所难以承受的,同时由此带来的高资产专用性使企业的刚性增加,难以适应快变的市场环境,所以企业的成长发展应着眼于核心能力的培育,立足于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创新成为企业成长的根本依托。
参考文献
[1]Keller W.Knowledge Spillovers at the World ’s Technology Frontier[R].CEPR Working Paper.2001
[2]Grossman GM,Helpman E.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M].Cambridge.MA:MIT Press,1991
一、中国蔬菜出口贸易概况
(一)出口总量分析
蔬菜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地位,是种植业中最具活力的经济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全球蔬菜贸易量不断增加,我国蔬菜出口贸易也呈现出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发展势头良好。中国作为世界蔬菜生产第一大国,现已成为世界蔬菜出口大国,且出口远远大于进口。
1995年至2005年,我国蔬菜贸易发展迅速,出口量由213.49万吨增加到680.19万吨,增加了2.19倍。中国的蔬菜贸易自2001年起进入加快发展阶段,尤其入世几年来的几年增速迅速,2001年—2005年期间,出口量由394.02万吨增长到680.19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4.53%,出口额由23.42亿美元增长到44.8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6.68%。特别是2001年—2003年期间,蔬菜出口量的增长极为迅速,2004—2005年期间,增长速度开始下降。尽管如此,蔬菜出口额依然保持强劲增长势头。这说明2004—2005年期间,我国出口蔬菜的平均价格呈现上升趋势;进口量由1.86万吨增加到9.75万吨,增加了4.24倍;进口额由0.14亿美元增加到0.82亿美元,增加了4.86倍。虽然,蔬菜进口上升较快,但是其基数较小,所以在我国蔬菜贸易中的地位远远低于蔬菜出口贸易。
(二)出口市场分析
中国农业部贸易促进中心2006年的研究报告表明,从我国蔬菜出口金额的区域分布来看,亚洲居支撑地位。2005年中国蔬菜对其出口额达到30.01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66.91%,但是与1995年的77.08%相比下降了10.17个百分点,是我国蔬菜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比重唯一下降的区域;其次是欧洲,中国蔬菜对其出口额达到8.23亿美元,比1995年的2.99亿美元增加了175.25%,占总出口额的18.35%,比1995年的13.82%上升了4.53%,是蔬菜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比重上升最高的区域;2005年,我国蔬菜对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出口额分别为3.86亿美元和1.35亿美元,分别占出口总额的8.61%和3.01%,占总额的比重分别上升了1.63%和1.72%;非洲是我国蔬菜出口金额上升最快的地区,从1995年的0.04亿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0.95亿美元,增加了2275%。然而,由于其起始金额较低,所以在我国蔬菜出口总额中所占比例依然较低,2005年为2.12%;大洋洲是我国蔬菜出口最少的区域,2005年的出口金额为0.45亿美元,仅占总额的1.00%。从国家和地区来看,1995~2005年我国蔬菜出口的国家和地区由64个猛增到176个。上述数据说明中国出口多元化局面逐渐开始显现,这种出口区域分布的形成是大陆蔬菜出口企业多年来坚持充分发挥价格和地缘优势,优先占领周边蔬菜输入国和地区市场的重要成果。
(三)出口产品结构
我国蔬菜出口产品主要有三种,分别为鲜冷冻蔬菜、加工保藏蔬菜和干制蔬菜。其中,鲜冷冻蔬菜和加工保藏蔬菜是我国主要蔬菜出口种类。鲜冷冻蔬菜在我国蔬菜出口中所占比例最大,2005年出口408.4万吨,同比增长12.63%,占蔬菜出口总量的60.06%。加工保藏蔬菜237.88万吨,同比增长15.38%,占蔬菜出口总量的34.98%。但是在2006年,由于日本实施《肯定列表制度》,两者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尤其是加工保藏蔬菜,出口量为251.4万吨,同比增长仅为5.7%,比2005年降低近10个百分点。然而,干制蔬菜2006年的出口量为37.7万吨,同比增长11.89%,占蔬菜出口总量的5.15%,增长速度明显快于鲜冷冻蔬菜和加工保藏蔬菜。在现有的发展阶段,鲜冷冻蔬菜和加工保藏蔬菜是我国的主要出口种类。与此同时,在国际蔬菜贸易壁垒越来越严峻的背景下,随着我国蔬菜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附加值高、生产效益好的干制蔬菜必将成为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四)市场需求分析
自给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产品的总产量减去出口量之差与国内供应量之比。它通常用来描述一个国家的产品自给状况。随着世界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各国对农业的保护也逐渐减少,各国趋向按照比较效益的原则安排农业生产。作为劳动密集型的蔬菜产业,不适合机械化作业,加之劳动强度大、工效低,劳动力缺乏且昂贵的发达国家开始转向从事机械化程度高、规模效应高的农产品生产,蔬菜生产日渐弱化,自给率趋于下降。
另一方面,随着发达国家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追求,国际上对蔬菜的需求将会很大。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发达国家的蔬菜进口量不断上升,使世界蔬菜需求量剧增。由此可以看出,蔬菜的国际市场需求呈上升趋势,这为我国蔬菜出口贸易发展提供契机。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分析
论文关键词:出口信用保险;出口贸易;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一、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现状
出口信用保险具有防范收汇风险的作用,同时具有融资条件宽松、手续简便易行的特点,日益成为中小企业贸易融资模式的首选。随着出口信用保险制度的建立和专业化发展,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和出口贸易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出口保险的发展速度来看,根据中国信用出口保险公司的统计数据,中国信保在2002年的承保额仅为275亿美元。而2009年,中国信用保险及担保的承保金额达到1166亿美元,同比增长858%。其中,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保额806亿美元,增长2053%;投资和租赁保险保额543亿美元;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保额8413亿元,新增担保金额9亿元。2009年,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规模达到987亿美元,是过去七年(2002-2008年)出口信用保险承保总额的69%。到了2010年中国信保累计实现保险及担保业务保额为19643亿美元。
从保险产品的种类来看,最初主要承保短期出口信用险、中长期出口信用险,而后扩大为国内贸易信用保险、投资保险、信用保险贸易融资业务、资信评估服务、账款追收服务、担保业务等。
从出口保险的渗透率来看,2002年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渗透率(即支持的出口信用保险额占同期全国一般贸易出口额的比重)仅为22%,而截止到2009年,我国出口保险的盖渗透率已达到179%,较2002年增长了813倍,并且渗透率179%也已超过了近几年国际平均渗透率15%左右的水平。
(二)当前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监督机制不完善
出口信用保险并不属于商业保险的范畴,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及其业务活动也不受针对商业保险的一般保险法的限制。各国出口信用保险的经营都有专门的法律作指导,如美国的《美国进出口银行法》、英国的《出口担保和投资法》、日本的《贸易和投资保险法》等。各国政府通过单独制定法律或法规对出口信用保险的性质和宗旨、地位和作用、经营目标、财务核算等进行规范。在中国,不但在中国人保公司和中国进出口银行经营出口信用保险时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规范与保障,而且新成立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迄今仍然没有相应的专门法可依。现行的《保险法》只是一部商业保险法,其中第156条规定:“本法规定的保险公司以外的其他性质的保险组织,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2004年7月实施的《对外贸易法》也仅仅是在第53条中对出口信用保险作了简单的一般性规定,即“国家通过进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出口退税及其他促进对外贸易的方式,发展对外贸易。”因此,出口信用保险立法的滞后,导致了难以有效保障和规范中国信用保险的业务运作,从而严重影响了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2、出口信用保险预算问题
(1)出口信用保险费率偏高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平均费率基本上在08%~1%之间,对东欧、南美、非洲等风险较大的国家和地区,平均费率高达2%。如此高的信用险费率使得大部分外贸企业望而却步。尤其是不少外贸公司认为,出口信用保险作为国家政策性保险业务,是国家出钱办保险,本来就应该坚持盈亏基本持平的经营原则。我国现行一年期的短期出口信用保险费率平均为15%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平均费率在1%以下。再考虑到出口信用保险规定的一旦出现保险责任事故,保险公司只负责赔偿承保额的80%~90%左右,外贸公司得自己承担10%~20%左右这一实际。在当前整个世界市场都处于买方市场、外贸出口只有微利的情况下,出口信用保险的保险费用实在太高。
(2)风险基金不足导致承保能力有限
风险基金严重不足,缺乏有效补充和透明的预算管理机制也影响了出口企业的积极性。近年来我国外经贸业务总体规模迅猛增长,但目前我国财政资金对政策性贸易金融的支持力度不够,影响了外贸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体系作用的发挥。保险机构往往在超风险的状态下承担保险责任,制约了承保“蛋糕”的扩大。2003年,我国出口贸易额为362879亿元,国际上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责任总额与风险准备金的合理比例一般为15:1左右,而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现行比例为20:1,即使按扩大1:22计算,我国承保机构的最高承保水平仅为25%。要达到世界平均12%的水平,保额将应达到435455亿元。1:22的承保风险下,需要接近两百亿的风险基金,我国缺口一百多亿。由于我国迄今仍未建立透明的预算机制,导致政策 性出口信用保险缺乏财政保障。这是出口信用保险机构无法顾及政策目标,实际上沦为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深层体制原因,也是与其他国家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最大差异。
3、出口信用保险政策不完善
出口信用保险政策不完善首先表现为业务品种较少,承保方式单一,缺乏灵活性。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成立以前,出口货物短期险品种主要是“统保”,即要求出口企业就其一定时期或一定区域市场上的所有出口业务都一次性办理出口信用保险。这样做的好处当然很明显,它使出口商的优良业务与较劣业务均纳入保险范围之内,保险机构因此可以将风险分散,对一些风险较大的业务予以承保并可适当降低整个出口信用保险的保险费率。但这一方式不利于出口企业开拓市场,不能很好地为出口企业从事风险较大的出口业务提供保障。随后,为改变这一局面,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设计出十余个品种来适应市场的需求,形成了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海外投资保险及与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相关的担保等几大主营业务,但还远没有满足国内出口企业的需要。
4、出口信用保险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信息不畅通、信息不对称已成为制约我国出口信保发展和出口企业发展的瓶颈。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对象为出口应收账款,如果出口企业的国外买家因为信用问题无法支付货款,那么信用保险就需要对出口企业赔款。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为降低理赔率,需要在承保前对国外买家进行信用调查并且给出相应的信用额度。
二、完善和发展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对策及建议
(一)出口信用保险专项立法
健全立法是国家出口信用机构经营运作的前提,许多国家也是利用法律来约束出口信用机构的行为,明确其应尽的义务。
(二)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1、降低投保费率
不少外贸公司认为,出口信用保险作为国家政策性保险业务,是国家出钱办保险,本来就应该坚持盈亏基本持平的经营原则。发达国家的平均费率在1%以下,而我国现行一年期的短期出口信用保险费率平均为15%左右。再考虑到出口信用保险规定的一旦出现保险责任事故,保险公司只负责赔偿承保额的80%~90%左右,外贸公司得自己承担10%~20%左右的损失。在当前整个世界市场都处于买方市场、外贸出口只有微利的情况下,出口信用保险的保险费用实在太高。
2、将出口信用保险收支纳入国家预算
美国进出口银行的年贷款限额、保险和担保限额都要经国会批准;法国每年在编制国家预算时,都要列支用于政策出口信用保险的费用,费用支出根据执行机构(法国对外贸易保险公司)对一年内保费收入、理赔支付以及追索还款等项目的预测来确定。英法德的经验表明,出口信用保险不会给财政增加很大负担。我国应把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经费收入、合理赔付和索赔收入等纳入国家预算,并进行年度审核。
(三)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政策
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也应大力开拓新的商业信用保险险种,满足外贸企业多层次的需要,如装船前后信用保险、汇率波动风险保险、成本增加风险保险、贸易展览会风险保险和各种担保、追账等业务;还要大力开展中长期业务,以更好地推动机电设备等资本性货物的出口,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的融资功能,降低企业资金成本,解决业务融资需求。
(四)建立国际信用信息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