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2-28 14:19:2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八年级下册历史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中国工笔花鸟画;彩铅花鸟;勾线;彩铅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3-0067-01
中国工笔画历来被列入初中美术课本的“欣赏・评析”“造型・表现”或“综合・探索”课中在新课程美术教材中,以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七、八年级为例,涉及的中国工笔画内容就有四课,它们分别是: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抒情与写意――中国花鸟画》;七年级下册第一课《抒情与写意――中国人物画》;七年级下册第五课《仕女・簪花》;八年级下册第二课《轻描重彩总相宜》。不难看出,课改中越来越重视传统中国工笔画对初中生的艺术熏陶。
一、以彩铅入手激活农村初中工笔花鸟画课堂的意义
1.渗透思品教育
中国工笔表现形式的手段是用线,而中国工笔画的用线历经上千年的锤炼,表现力十分丰富。在手绘线条课的教学之余,让学生练习工笔画,不仅可以巩固学生手绘线条的基本技能,还能使学生体会到线的神奇表现力。通过对中国工笔画的作品赏析,让学生体味工笔的艺术美,感悟其中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
2.激发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中国工笔学习中,工笔花鸟画比较容易入手,对学生技能要求相较于工笔人物要稍容易一些。工笔花鸟画在中国历史悠久,以其清新脱俗、精细雅致的风貌深受人们喜爱。初中生学习工笔画,尤其是相对简单的工笔花鸟画,只要肯下功夫,勤于练习,还是比较容易出效果的。学生看到自己临摹的工笔作品,对培养学习美术的兴趣,激发进一步涉及其他绘画形式是十分有帮助的。
二、以彩铅入手激活农村初中工笔花鸟画课堂的教学策略
1.现状
虽然我国中小学长期应试教育造成的忽视美育的现象目前得以改观,但是在农村还存在大量忽视美育的现象。例如,主课教师占用美术课时有发生;美术功能室中硬件设施不足;校园美术活动开展不足;农村中学生接触艺术作品机会相对很少;学生没有查阅相关艺术作品的时间;等等。长此以往,在实际教学中,农村初中生对“欣赏・评析”中工笔花鸟画课程的讨论环节,明显提不起兴趣。由于他们对工笔花鸟知识缺乏了解,往往被“教师牵着鼻子走”,难以形成强烈的探究欲,更无法完整地临摹一幅工笔花鸟作品。
2.教学策略
首先,以八年级下册第二课《轻描重彩总相宜》为例,将工笔花鸟与彩铅花鸟绘画特色进行分析比较,不难看出两者除了绘画工具的不同之外,在绘画步骤上基本相似,都是勾线、染色、罩色、细节刻画。可见,针对农村中学生工笔花鸟基础薄弱的现象,在学生作业的表现形式上,我们可以将“造型・表现”中的工笔花鸟课程用线描彩铅的形式来替代。以图示对比《出水芙蓉图》中工笔与彩铅两种艺术形式的特征,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彩铅花鸟也能到达到工笔形似逼真的艺术效果,彩铅花鸟也能做到“形神兼备,赋色华丽逼真、凝重而不失雅逸”。
其次,在《轻描重彩总相宜》课中,教师在荷花线描稿上演示彩铅涂色技法时,首先分析荷花的色彩(荷花――白到粉红,荷叶――浅绿到墨绿),介绍荷花中粉红是玫红、淡粉红过渡的结果,荷叶中深绿是深蓝、墨绿、草绿渐变而成的,嫩绿的荷叶是由一种淡草绿渐变完成的。学生观察教师演示步骤,教师提出彩铅花鸟渐变涂色的技法要求,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彩铅涂色的要领,并能处理好彩铅花鸟画的明暗层次关系。
启情点 角色扮演 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A-
0110-01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之一。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开展情感教学,要寓情于史、寓情于理,使得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相互兼得、相互促进。下面,笔者结合实际教学例子,谈谈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开展情感教学的方法。
一、选择恰当的启情点,激发学生的情感
这里说的启情点,即能够激发学生情感的历史事实,它可以是整个历史篇章,或是一个史实的某一侧面。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以真实的史实为基础,挖掘教材中能启动学生情感的点,释放正能量,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另外,同一个史实,启情点不同,传递的情感也会有差别,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所选的史实其本身就具备相关的情感教育因素;二是要根据使用的对象(即学生的心理实际发展水平)选择教学内容。
例如,笔者教学《》(人教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时,以的林则徐作为启情点,讲述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由来及相关史实。林则徐的伟大形象深入学生内心,与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产生共鸣,同时传达给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由于笔者找到了适当的启情点,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该事件、该人物传达的精神和价值观,体会到了鸦片的危害性和林则徐的爱国情怀,收到了情感态度培养和知识掌握相兼得的教学成效。
二、进行角色扮演,强化学生的情感
在情感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感悟其中蕴含的情感。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学相关的教学内容,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自主选择适宜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最大程度地展示出角色的特点。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并及时地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和指导。故事情节较丰富、人物特点较鲜明的教学内容才适宜进行角色扮演,教师要谨慎地、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切不可一概而论。
例如,教学《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人教版历史教材九年级下册)时,笔者请学生根据巴黎和会的史实进行角色扮演,3个学生分别扮演英、法、美的角色,1个学生进行旁白,具体过程如下:
生A(英国):我们希望得到海上霸权、殖民霸权,而且希望欧洲大陆各国实力均等,即大陆均势。
生B(法国):我们希望得到欧陆霸权。
生C(美国):我们要世界霸权。
生D(旁白):每一个国家都与另两个国家互为对手,而又都能与另两个国家中的任意一个联手。所以,这场会议足足开了5个多月……
生A(英国):你们法国占50%,我们英国占30%,怎么样?
生B(法国):不行,绝对不行!这次大战,法国的损失最大,我们应该占58%。
生A(英国):太过份了!我们不同意。
生C(美国):我们美国一分钱都不要。你们两国都牺牲一些,让别的国家也得点好处,法国占56%,英国占28%,这样可以吗?
……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表演各战胜国代表争吵的情形,反映出会议存在的矛盾和争端,还原了当时的情景,懂得了“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振兴本国,才能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道理,产生了“为中华民族强大而奋斗”的情感。这样教学,还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新鲜感,教学效果显著。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拓宽学生的情感渠道
多媒体融合了声音、文字、图像等要素,能对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的展示,给学生以多感官的刺激。在情感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史实。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全方位地搜集与之相关的图片、歌曲、影片等资料,选取最适宜的内容,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拓宽学生的情感渠道。
例如,教学《最可爱的人》(人教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课堂伊始,笔者用多媒体展示了“最可爱的人”的照片,先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然后,笔者用PPT总结和展示“最可爱的人”的英雄事迹,播放访问抗美援朝老战士的视频,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最后,笔者播放歌曲《志愿军军歌》,让学生跟唱。另外,笔者利用课余时间播放电影《英雄儿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史实。这样教学,学生的爱国情感更加浓烈,加深了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
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取代传统的教授方式,而要做到取长补短,优化教学过程。
文学作品经过了艺术手法加工,用具体、直观、形象的方式来真实地展现和反映历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运用文学作品去创设历史情境,在情境中活化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借用历史人物形象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人格教育等思想教育,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例如,教学“三国鼎立”(人教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能够认识到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乱世,教师可以引入北宋著名词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让学生在这首大气磅礴、意境辽阔的词中,感受到周瑜的飒爽英姿和赤壁之战的激烈。之后,教师再对教材中所描述的赤壁之战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了解战役的具体情况、当时著名的历史人物以及此战役对当时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又如,教学“”(人教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的片段,让学生切身感受的历史,并且体会到邓世昌等爱国将士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惜牺牲生命的爱国主义热情。这样,激活了历史事件中英雄人物的形象,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二、用文学作品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究兴趣。在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历史知识栩栩如生的描述和抒情,而这些文字往往引人入胜,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文学作品的这一特点,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热情。例如,教学“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人教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的内容时,教师应重点说明从明朝中期以来,在江浙的苏州一带的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了雇佣关系,这是一种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而在明清小说《警示恒言》中,讲述了一个施复夫妇通过做生意发家致富的故事,正是这种资本家雇佣关系的具体表现。教师可以讲述这个故事,让学生探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为什么能在江浙的苏州一带兴起,以及研究为什么这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没能得到发展壮大。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既加深了对明清历史的认识,又培养了创造力。
【关键词】初中 历史 故事化 教学
对于初中历史学习来说,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课堂中去。故事化教学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课前进行历史故事搜集让学生逐步了解历史;课中进行历史故事演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后历史故事交流增加学生的历史素养。这种故事化教学法全面地将学生历史学习热情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极大提高了历史教学效率。
一、课前收集历史故事
历史具有真实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对历史讲解的真实性往往会把学生带入一个乏味无趣的氛围中去。所以故事性教学法把历史事实通过故事述说的方式呈献给学生,极大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首先去搜集一些历史小故事来作为课堂学习的“热身”训练,收集历史故事的方法也帮助了学生更快地去了解历史,调动学生学习欲望。例如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中的“科举制度的创立”,教师则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搜寻一些关于科举制度的小故事并且摘录下来,然后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这些“科举”小故事。同学们在搜寻科举制度的故事时,会接触到一些历史名人、历史重大事件等,而这些内容正代表着当时时代的突出特点,对学生把握历史阶段特点有着直接的帮助作用。学生对历史上科举制度时期、关键人物等的把握也为科举时代的历史学习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学生接受历史知识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在人教版初衷历史八年级下册中的“不怕远征难”的学习中,学生课前收集的历史故事更能代表着本课题的真实性。“”这个主题涉及到太多感人事迹,也有许多民族英雄的壮举永远成为历史的定格。学生收集这篇主题的历史小故事扩宽了教材内容,把更多真实的历史信息呈现给老师同学,加深了师生对历史的认识,对历史人物的敬畏,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小组合作,演绎历史
初中历史的学习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表现,故事化教学提供给了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编排历史故事,把真实的历史故事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呈现给师生。这种演绎历史的教学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将历史事实通过更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述给学生,帮助学生认识历史。例如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中的“原始的农耕生活”这一课,学生就可以分成两个小组分别代表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小组合作过程中制作道具、服装和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等都要体现出两种不同类型的原始居民所代表的不同生活方式和生活用具。比如河姆渡居民使用磨制石器,生产水稻,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使用耒耜,种植蔬菜,住半地穴式的房屋。这两种类型的原始居民不同的生活方式就要通过小组演绎充分体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甚至可以编排一些小情节、小故事来体现原始居民的生活状态,帮助学生去理解远古时期的历史。学生参与与合作,共同构建这样一种生趣的历史课堂也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着促进作用。
又比如七年级下册中“贞观之治”这一课,学生也可以采取故事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讲述历史。学生们可以演绎“唐太宗”,通过小故事创编来表现唐太宗在选用治国措施的过程,并且列举出贞观之治中采取的具体措施。这种小故事表现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下贞观之治的历史概况以及唐太宗治国之道的方法,对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起到帮助作用。所以故事化教学通过历史演绎的方式能够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课堂,更能帮助学生在演绎故事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
三、课后交流历史故事
学生在经历课前、课中的历史故事性学习后,形成了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认识,所以教师此时也应该鼓励学生去再次加强历史性认识,对历史事件进行归纳总结。达到对历史更加客观、深度地了解。比如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中的“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时,学生可以举出明清时代的历史故事,比如青花瓷制造的故事、李贽离经叛道的故事等。在这些故事的背后,教师要强调的是明清时代的经济、政治等的特点促使着这些故事、现象的出现,所以历史的发展具有必然性。学生通过历史故事交流达到这种认识也是一种历史学习的成就,通过现象反映实质,通过具体问题总结出历史概念。所以,课后交流历史故事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刻认识了历史事件这种现象性的问题,更给学生启发性的思考机会,到达对历史表象地总结性认识。从而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对于教师教学而言,学生参与历史故事交流同时也给了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机会,间接地推动着教师教学手段的创新。
对历史学科本身而言,它是一门严谨、真实的学科,但学生对其的思考所产生的批判性思维对历史事件的评述和抨击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评述历史、批判历史现象的过程中才会具有创新精神,运用创新思维,因此对学生创造性发展也有着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文倩. 历史故事:从聆听、理解到神入、对话[D]. 华东师范大学,2012.
现代诗语言充分凸显陌生化特征,具体表现在语言的关系换位和荒诞感两个方面。关系换位指诗中描写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人、事、物之间关系的相互交换,形成一种崭新的秩序。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入选的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诗人将路上的街灯与空中的星星进行关系换位,学生读起来会产生丰富的遐想,带来新鲜的陌生体验。荒诞是对事物极度夸张的一种手法。如长春版九年级下册入选的食指的《相信未来》。“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灰烬”这一意象代表着死寂与绝望,是万念俱灰的象征,但诗人还是铺平灰烬,高喊到相信未来。学生读到这一节,荒诞感油然而生,引起他们对现代诗的感悟兴趣。
二、现代诗抒情角色的转换
抒情角色指作家在表现情感时所处的地位,分为第一人称角色、代言人角色和叙事者角色等类型。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往往引导学生从抒情角色的角度入手体会诗人的情感态度。比较古诗词与现代诗中的抒情角色,我们会发现古诗词中的抒情角色不外乎上述总结的几种类型。如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即第一人称抒情角色,诗经中的《氓》通过弃妇之口表情达意,即代言人角色,《孔雀东南飞》在讲述故事中抒情,即叙事者角色。现代诗的抒情角色与古诗词相比得到了丰富转变,可以从人转换到物象,如长春版七年级上册入选的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诗人从鸟的视角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使学生读起来眼前一亮。现代诗中这种从人转换到物的抒情角色不仅局限于一种物象。在有的诗篇中,常常通过几种物象承担抒情角色。如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入选的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臂膀”。抒情角色依次由破旧的水车、熏黑的矿灯和干瘪的稻穗等物象担当并形成转换,层层递进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效果。
三、现代诗逻辑上的变异
一、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九课《改革开放》
本课的内容顾名思义,主要讲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对内改革包括在农村的改革:主要是推行,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对城市的改革:主要是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对外开放包括四个步骤: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人教版教材的安排是这样的:1.;2.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3.国有企业的改革。的推行是从1978年后开始的;对外开放,建立经济特区是从1980年开始的,开放沿海城市是从1984年开始的;而国有企业的改革是从1985年起步的。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虽然大多数一线老师都能感觉到本课的内容是以时间为线索的,但是这样的教材安排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按照逻辑体系建构知识框架。因此,不少一线教师认为本课的内容安排有些零乱。如果按照对课文标题的理解,将本课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将原先的时间顺序改为逻辑顺序:第一部分专门讲述对内改革,第二部分专门讲述对外开放。在这样的调整之下,也更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了。
二、九年级下册第七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根据教材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过程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本课涉及世界各国对法西斯国家侵略进行抵抗的方式的转变:从单一作战到联合抵抗以及法西斯集团由胜转败的过程。主要讲述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雅尔塔会议的召开,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人教版教材安排的顺序是这样的:先讲述抵抗法西斯侵略方式转变的两个重要史实: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和雅尔塔会议的召开,然后再具体阐述战争取得胜利的过程。从逻辑上来讲,这样更符合认知规律,更能让一线历史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理解和实际操作。
关键词:网络环境;初中历史;自主学习;个性化;启发性;合作性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培养和发展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成为广大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下面,我就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对此话题与大家进行详细说明和探讨。
一、网络环境下基于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应该是主动获取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是参与者、指挥者。而且初中阶段的学生,智力水平已发展到一定标准,有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同时也已有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我们应该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解除对他们的强制和管束,这对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而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恰好可以有效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比如,我们可以运用网络技术向学生提供具体的教学目标以及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学习资源、检测练习等,让学生根据个人情况和个人爱好等进行合理选择,教师则在其中起到指导和帮助作用,以便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这种富有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方式对提高历史课堂效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一学习主题“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时,我就运用网络技术向学生提供了具体的学习步骤建议,让每位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确定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如,重点阅读内容、完成作业方法等,老师也可通过网络对学生的阅读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指导。
二、网络环境下基于启发性的自主学习方式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指出:“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教学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维空间,避免网络“一言堂”“满堂灌”教学方式的出现。另外,教师也可将本节课要学的知识点分成若干个具有启发性的小问题,让学生通过搜索引擎和相关网站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这样既充分使网络技术的应用和价值得到有效发挥,同时也冲破了课本的束缚,给予了学生充分思考和学习的空间。比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这部分内容时,我给学生设计了“如何理解和掌握的性质和破产原因”“如何客观正确评价”的思考题,然后让学生自主搜索有关这部分知识的相关资料,如,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所起的作用等,然后使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观察图片等得出正确结论,并运用网络软件向老师和学生阐述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想法和意见。
三、网络环境下基于合作性的自主学习方式
网络环境下,我们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把学生链接成不同小组的学习团体,利用网络技术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这种新颖、有趣的教学马上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内的每位成员都会主动、认真地探寻,然后把自己的搜寻结果分享给组内其他成员,最后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总结发言,教师根据代表的发言进行适当分析和评价,这样既给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适宜空间,同时也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环境。比如,在教学九年级下册第五学习主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我就编制了有关本节内容的网络软件,并且设计了网络讨论功能,使每个小组的组员发言都能显示出来,这样每位学生的想法都能够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综上所述,运用网络技术进行历史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模式的改革,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当然,网络环境下中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还有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研究、不断总结,以生成发展出真正适合学生、能为学生所接受的自主学习模式,从而使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变得亮点纷呈、活力四射。
以上就是我对网络环境下中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几点探索和研究,在此将我的想法分享给大家,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良好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初中历史;模块化教学;小班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3)22-043-1
一、学(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学生自学可以分为课外预习和课内预习两种自主学习类型。在课外自学过程中,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搜集整理相关历史素材、自主阅读课外资料等方式去呈现。一般情况,课外自学内容是在完成一课内容之后布置的,这类预习题要尽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学情。比如在上完第5课之后,我安排学生走访身边的老人,搜集整理与第6课“”和“化”相关历史素材,并在下一节课的课堂上分享各自的成果。这种课外自学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让学生对本课的相关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对下面的教学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课内自学,首先是教师要根据课标编写特定的预习题――呈现在《讲学稿》或《导学案》上。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讲学稿》、《导学案》中的自学题主要是根据本课教与学的重点,以填空题和选择题形式呈现,这些内容在课本上一般都能直接找到。编写这些自学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能够通读课文,对本课所学内容有一定地了解。课内自学一般安排课堂教学的第一步,给学生5-8分钟左右的时间快速阅读课文内容,再找部分学生上黑板将自己所填写的内容写在黑板上,由教师直接在黑板上进行批改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议(课堂讨论、合作学习)
课堂是教与学的主阵地。这就需要我们面向全体,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保证每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可做,积极投入到课堂的思考当中去,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堂讨论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堂讨论可以分为生生讨论和师生交流两种。
课堂讨论的效果,除了靠我们如何保证讨论的参与度,还在于如何设计讨论的内容。这要求我们在备课时根据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设计一些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问题设计应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将重点与难点层层分解,形式多样,这样易于学生消化吸收,同时要兼顾到前面的学生自学,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最后各小组选出代表分享各自讨论结果和心得。
当然在课堂讨论中,教师绝不能置身事外,做一个旁观者,也应该积极地参与其中,做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总结者。
当然课堂是千变万化的,我们不能教条,只局限于预设问题,而忽视了在实际学习和讨论中暴露出来的有价值的问题。古人云,学贵有疑,学须有疑。疑是引发讨论的起点,有了疑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参与讨论的思想基础。我们压迫及时抓住这些对课堂学习有价值的“疑”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导(教师参与、引导学习)
教师引导主要是针对每一课的难点。这些难点要么是学生没有亲身体验,缺乏感性认识;要么是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这部分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但又是构建本课知识体系必要的环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引领学生去学习、探究,而不是呈现现有的结论,在引导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造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突破难点的问题设计需要注意其梯度性、层次性、连贯性,不能有太大的跳跃性。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不仅是问题讨论的重要推手,同时还肩负着在讨论过程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升华。在引导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住一个度,在学生没有出现思维障碍的情况下,教师要做到“君子引而不发”。
本课我主要设计了三道题目:(1)仔细阅读教材P27小字部分有关农业生产“放卫星”的材料和“”的壁画,从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2)对这些信息分析,你认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严重失误的原因有哪些?(3)通过对这些原因的分析,对如今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有何现实意义?
在讨论第二个问题时,学生的困难就比较大了,学生很难将感性上的认识深化到理性上的认识,这就需要教师从过程中进行引导。关于第三个问题,其实是对以上两个问题的一种内在升华和提炼,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次熏陶,是将历史和现实完美结合。我把失误的原因呈现在黑板上,形成对比。我最后总结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吸取历史教训,总结经验,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之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
四、练(当堂巩固、及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