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18 05:23:5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钢琴艺术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钢琴表演艺术据其特性及其作品的需要,表演者采用单独、侧面对观众的表演形式。这种传统的表演形式为表演者创造了一个对音乐更好地理解和阐释的艺术氛围,在突出表演者自我意识的同时,向观众传达对音乐的逻辑性和严谨性的理解;也正是这种传统的优秀的表演形式,我们才能欣赏到各种不同风格的表演。风格既表现于内容,又表现于形式,它是由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所表现出来的总体的特色。对于一首作品,表演者根据自己想表达的思想内容,选择能够反映、表达自己心理的表演形式。不同的表演形式,也是表演者风格和修养的体现。例如演奏贝多芬的《热情》,表演者除了根据作品给予指定的表现形式进行表演创作外,施纳贝尔突出了严谨、理性的古典学风;李赫特尔感情激荡,气势恢宏,风格浪漫;鲁宾斯坦呈现了温文尔雅的气质;霍罗维茨则表现了炉火纯青的技术和强烈的个性;肯普夫表现出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和成熟的技巧。正是有了这些不同风格的创造,《热情》才会像钻石一样始终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价值。这对于有音乐素养的听众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
在钢琴表演过程中,个性与共性不可分割地存在于一个有机整体里,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也就是说,表演者把对作品的整体理解和感情寓于他们不同的表演形式之中。作品给演奏者提供了创作的基础,但也有许多潜在的不定点和空白,给了演奏者填补、再创造的空间。演奏者就可以借助一些手段,创造另外的一种音乐审美效果,拓展音乐表演的视界和话语空间。茵格而顿指出:“像绘画那样的‘原作’在音乐中是不存在的,音乐作品本身只能提供一个多层次的未定点。只有通过一次次的音乐表演来实现一个变体。每一个变体都包含有表演者的独特创造,并使音乐作品成为表演者和作曲者共同创造的艺术复合体。”[1]表演者在这个多层次的未定点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内心体验的思维活动,进行抒发人类思想感情并赋予音乐作品生命力的二度创作,尽量完善音乐意境,表现音乐情感与内容,并使其成为联结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的纽带。
钢琴表演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更应突出个性化的艺术表演形式。任何艺术如果脱离了创新与发展,就会变得苍白无力,没有生命力和活力。这就对传统的钢琴表演形式有了更高的要求和迫切的需要,同时对表演者来说,除了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外,还要有跟上时代的敏锐头脑,来丰富自己个性化的钢琴艺术表演过程。
二、时代化表演是推动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因素
“美”产生于人——主体的愿望,而主体愿望的产生则源于他的“社会性”![2]任何创作活动都有一定的社会性,同样,钢琴艺术的表演形式也不能脱离社会性而存在,它与时代的不断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
钢琴表演艺术传统延续下来规范化的表演模式可以被真正有音乐修养的少数群体所接受,是“精英”“贵族”式的欣赏方式。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网络传媒等现代交流手段方式的迅速发展与改变,使钢琴音乐面对的是更多、更为广泛的群体,钢琴表演艺术应从音乐表演多元化角度,积极探索如何在表演形式以及音乐表现上使广大观众更好地接受。这也是推广钢琴音乐、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教育和音乐修养,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享受音乐的“准精英”式钢琴音乐的推广方式。
钢琴表演艺术发展至今,由于现代社会文化、观众对象的不同,“阳春白雪”式的钢琴表演艺术在后现代文化的特征上应有所突出。由于“观看并不是一面一成不变的镜子,而是充满生气的理解力。”[3]所以根据观众理解的差异,对于作品的艺术表演再现做出的反映,有可能正确、有可能歪曲。当然真正的艺术是不能以大众的喜好和接受能力作为艺术的标准的,这违反了艺术的原则。正如戏剧界所认同的:“观众不一定都是对的,但无视观众的艺术家却永远是错的。”[4]为了让社会能够更为广泛地接受和认同严肃音乐,我们可以在钢琴音乐的表演过程中采取更容易被大众心理所接受的传媒方式和艺术表现手段。人是精神和肉体的结合物,所以每遇到一种运动,不仅视之而已,同时还有意用我们自己的动作来表出它们。……”[5]所以表演者在钢琴表演过程中,由于从内心生发了音乐的感受并产生了肢体动作,从而更好地表达作品内容及抒发自我情感的手段,即表演形式。它是音乐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作品和观众思想产生共鸣的必要手段。作为媒介,表演形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帮助表演者创造一种情景,通过观众的想象来产生感情。随着时代、网络、高科技的发展,观众对钢琴音乐特别是适合现代钢琴作品新的表现手段有着强烈的渴求和愿望,希望表演者具有时代感、与生活体验相接近的表演形式,表现与观众共有的对现代生活的体验与感受,从而感染观众,同时也给钢琴表演艺术注入新的血液和生命力,使钢琴表演艺术从不同角度更完美地获得其美学体验。这也是现阶段社会发展对钢琴表演艺术的迫切需要,也是钢琴音乐、钢琴教育和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和目标。
三、民族化表演是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灵魂
21世纪更是一个在不断发展中求生存的时代,音乐的审美价值趋向多元化、开放性,但总的文化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体现着一种民族精神,闪耀着华夏祖先的文明和智慧。
李凌的美学思想认为,“所谓‘民族风格’,它包括了这个民族的思想、情感以及它要表现这些思想、情感所选取、缔造的音乐形式上的一切特色的总和。”[6]追求表演艺术的民族风格,应该成为钢琴表演艺术遵循的一个美学原则。中国第一位在国际上获得西洋音乐演奏奖的钢琴家傅聪,正是因在他的钢琴演奏中充满了中国灿烂文化的诗情画意般的境界,以及中西贯通的音乐表现力而享有“钢琴诗人”的美誉。他演奏的肖邦被认为“赋有肖邦的灵魂”。傅聪之所以对西洋音乐理解得深刻,“大半得力于他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认识与体会”。因为“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民族的优秀传统精神,具备自己的民族灵魂,才能彻底了解别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渗透他们的灵魂。”[7]这也是傅聪在钢琴表演艺术上能做到真正中西融合贯通,用中国的古典文学表现西方音乐意境的精髓所在。
中国古代对音乐美学的研究源远流长。儒、道、法家对音乐美学都有系统化、理论化的研究。傅聪的父亲傅雷非常重视对傅聪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自小用近乎私塾的方式,从孔孟先秦诸子、《国策》《左传》《晏字春秋》《史记》《汉书》《世说新语》上选教材,以富有伦理观念与哲理气息、兼有趣味性的故事、寓言、史诗为主,以古典诗歌与纯文艺熏陶结合在一起,亲自对他施教。“我的东方人的根,真是深,好像越是对西方文化钻得深,越发现蕴藏在我内心里的东方气质。”[8]所以在傅聪的演奏中有蕴含中国音乐美学的“无我之境”。这和他自小得益于中国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成熟的领悟力是分不开的。
民族性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是艺术再创造的土壤和源泉,是创造具有特色的表演艺术的动力所在。中国的钢琴表演艺术要坚持发扬民族性,与时代共进,突出个性意识,才能使钢琴表演艺术在社会发展潮流中始终保持活力,在时代变革过程中展现新的魅力。
内容摘要:钢琴表演艺术作为一门理论实践性的艺术学科,它的发展趋势与社会发展时代化、个性化及民族化有着必然的联系。钢琴表演艺术应密切关注时代化、个性化以及民族化的时代特征,与时俱进,从而更好地推广钢琴作品、音乐艺术,使钢琴表演艺术学科日趋完善、成熟。
关键词:钢琴艺术表演时代化个性化民族化
钢琴表演艺术是一门理论实践性的艺术学科。钢琴表演艺术作为艺术作品的二度创作过程,是建立在遵循作曲家原意的基础上、具有表演者个性风格特点的作品再现。钢琴表演艺术学科的实践运用和音乐美学的审美观是密不可分的。在音乐的表演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方向的运动:一是表演者把内心的精神转化为音乐,即精神变物质的过程。二是观众把这种音乐再通过大脑的理解转化为精神,即物质变精神的过程。好的表演艺术形式总是可以通过自己的表演,积极地影响和感染观众,帮助观众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调节观众的欣赏角度和趣味。任何表演艺术的存在都脱离不了时代、个性以及民族这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对钢琴表演艺术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个性、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钢琴表演艺术除了在原有的优秀传统表演基础上要不断发展,还要考虑出新,结合不同层次群体的心理需要,从现代社会人们希望出现新事物的角度,以及对钢琴表演艺术、钢琴文化传播途径的新需求,真正使钢琴表演艺术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赵保清《浅谈音乐表演艺术》南京艺术学院院报2001年第2期
[2]《论音乐表演艺术的创造性——从布莱希特“陌生化”表演艺术理论得到的启示》冯效刚人民音乐1997年第11期
[3]艺术风格学:(瑞士)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著、潘耀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251页
[4]《试论音乐表演艺术中表演者主体地位的确立》张放音乐探索1999年第1期
[5](德)罗采《卡里哥纳》H·里曼著缪天瑞译
[6]彭根发《李凌音乐表演美学思想初探》交响——西安音乐学院院报1996第4期
(一)传统教学目标定位不明
传统意义上的高职艺术院校的钢琴教学是以培养演艺事业和舞台艺术的专业人才为培养目标,但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服务面向都未能做出合理而充分的调研和论证,或者说论证的不够充分。当市场、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专业化,越来越凸显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时,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艺术院校的教育之路越发显得步履维艰了。这种状态下的高职艺术院校的钢琴教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地方经济、文艺舞台上的丝毫不具备竞争力,更谈不上在岗的持久发展与创新发展,因此要想摆脱目前的困境,只能对社会需求和服务面向加以充分调研,对培养方案进行严密、科学地论证。只有准确把握形势和定位,才能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二)教学设计逻辑框架不清晰
教学目标的定位不明了,导致高职艺术院校钢琴教学内容结构逻辑关系比较混乱,具体表现如下:
1、基础内容不牢固
高职艺术院校的钢琴教学的基础内容是指对钢琴课程的基本乐理、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进行系统介绍和必须掌握的专业素养类内容和知识,这类基础知识不仅是学习钢琴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对学习者的艺术能力产生重大影响。具体来说,钢琴教学的基础内容包含:乐理知识、视唱练耳能力与知识、钢琴演奏、音乐史论知识等。由于高职艺术院校的学生在入学前都不是十分注重乐理与视唱练耳、音乐史论知识的学习,因此如果在本科阶段不夯实学科基础知识的话,那么很难想象学生在将来的钢琴艺术演奏之路上越走越宽,可能会相反甚至找不到对职业身份的自信。而从传统的高职艺术院校的钢琴教学的课时安排来看,基础课程在大一新生的课时计划中的比例显然不高,就教学内容和效果来看,许多本科生对乐理知识的学习只停留在认识音符、节奏以及演奏演唱记号层面,没有深入到和弦、调性调式的知识,而视唱中又过于强调五线谱的识读与听记,对音乐史论知识则不作要求,这样的知识结构的搭建,对学生职业、专业能力发展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不学习和声就无法培养学生的编创能力,不学习简谱,则无法灵活应对音乐活动中丰富的简谱伴奏、简谱编配等表演情境。对中、西音乐史论学习的缺失,更不能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音乐素养,音乐表演、艺术表现则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因为我们缺少了最起码的音乐认同和音乐审美意识,以至于在日趋激烈的艺术人才竞争中,高职艺术院校的毕业生被贴上“乐盲”、甚至“文盲”的标签。
2、核心课程地位不凸显
核心课程是指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专业能力的主干课程体系,核心课程的作用和地位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在学科规划中所占比重最大,二是对学生的专业素养产生最为深刻的影响,三是地位最为突出,四是课程成体系。用这四个标准来衡量现行的高职艺术院校的钢琴课程的设置,则显出一系列的不适应,首先表现在核心课程的核心地位不凸显,在现行的高职艺术院校钢琴课程的安排表上可以看出:核心课程如音乐创编课、伴奏与重奏、正谱伴奏、即兴伴奏等课程并没有开设或者有的课程虽然开设了,但是也没有相应的保障措施加固其核心地位,致使课程的核心地位无法体现;其次是核心课程不成体系。核心课程之所以能够体现其作用,因为课程体系的建立和健全,由理论与实践课程、表层课程与深层课程、能力课程与素养课程等诸门课程成立体网状结构,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其核心作用,体现其核心地位。但就目前高职艺术院校的核心课程的设置情况看,只有零星的点状课程,不见线,更难以见到立体框架,所以难以体现核心课程的价值。
3、教学特色不鲜明
。高职艺术院校的专业发展定位离不开“职业”二字,这也是其特色所在,这种特质也使得其能于师范类院校、专业艺术院校的平行发展中,找到错位发展空间。那么如何体现出高职艺术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呢?笔者认为应该抓住两个关键词“专业”和“职业”的关系,如钢琴方向的特色就应该是钢琴演奏与演艺职业之间的良性发展关系的建立,就是要在毕业生进入社会之前,有足够的前职业类课程和活动来模拟职业情境,提升职业竞争力,拓展学生的职业空间。无疑“职业类”课程是极具特色的内容之一,即与钢琴伴奏、钢琴演奏、音乐创编、音乐编辑等职业相关的活动和课程就是其特色内容。现行高职艺术院校的音乐学科培养方案大多模仿师范类院校与专业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从培养目标到课程设置、从培养规格到活动实践都难以体现其“职业”方向和特色,这些高度相似或基本一致的课程内容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是高师或专业院校的“复制品”。从而在从业方向、职业发展上出现低水平重复和人才浪费。由于没有注意到特色建设和错位发展,因而像活动课程这类能体现特色的教学单元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重视。
(三)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由于专业设计的框架不清晰,带来的必然后果就是师资队伍组建的无序性,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因为培养目标和专业设计轮廓模糊不清,不能回答培养何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人才的问题,那么由何人来执教的问题势必就是一个大问题。高职院校的定位不清,师资队伍出现盲目引进、重复引进的现象,致使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层次不清晰。具体表现在:专业无区分度、科研能力偏弱、职业实践能力欠缺。
1、专业无区分度
高职艺术院校钢琴方向的师资队伍组建大多是靠引进人才和单位培养等途径来实现的,就人才现状来看,出现了钢琴演奏方向人才扎堆、专职教师队伍庞大、行业资质的专家技师不多的状况。这样的师资队伍在专业上无区分度,课程设置上种类单调,面临捉襟见肘的困境。
2、科研能力偏弱
由于过分培养和引进表演方向的教师,加上传统上对学科理论认识的偏差,导致师资队伍整体上科研能力薄弱,科研成果不丰富。无科研则无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弱势必会制约行业持续发展能力,行业的发展就难以有保障,就高职艺术院校的音乐专业的科研统计来看,存在着立项层次较低、立项水平不高,项目成果则更少的尴尬境地,科研成果多集中在对某一学科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论证上面,对职业与专业的思考则基本很少涉及。这样的科研现状难以为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更谈不上科研是行业发展的孵化器、助推器。
3、职业实践能力欠缺
职业实践能力指的是教师除了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之外,还要能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职业实践活动的指导,这里包含对职业艺术院校教材的改编和选择能力、指导学生举办艺术实践的能力,为学生就业和实习搭建平台的社会服务意识和能力。但就高职艺术院校的就业和实习情况以及专业实践课程的实施情况来看,教师参与这些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实践能力也无法得到大幅度提升。与高职艺术院校钢琴课教学密切相关的活动不能得到有效指导,实习单位与学校的联系不紧密,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情况制约了钢琴教学的良性发展。
二、教学改革新思路
高职艺术院校的钢琴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涉及与师资队伍上都存在诸多的滞后性和与行业发展的不适应性,这也为钢琴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当然钢琴教学改革也只有认清自己的专业与职业定位,重新规划教学目标,调整钢琴教学内容,建立健全一支科研、教学、艺术实践能力过硬的师资队伍,教学才能有实质性进展,才能推动高职艺术院校钢琴教学向着良性方向发展。
(一)重建技能、理论与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目
标由于社会对钢琴人才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不仅需要技术型的演奏人才,更需要适用的应用型人才。高职艺术院校应该给现在的钢琴教学重新定位,调整教学理念,拓展教学新思维,重建技能、理论与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实现高职高专艺术院校的钢琴教学与社会需求对接,培养应用型钢琴演奏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高职艺术院校要高瞻远瞩,调整钢琴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基础课抓起,协调相关教学科目,共同研究协同培养,形成以钢琴教学为中心辅以相关理论与实践的教研中心和科研中心,加大科研、教研建设力度,做到科研、教学、实践三个方向齐头并进,真正为钢琴教学保驾护航。
(二)以提高实践能力为方向,重构教学内容
所谓实践能力为方向,就是指充分发挥职业艺术院校的教学特色,把握市场、社会的人才需求方向,及时调整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并以此为着手点,重新设计基础课、核心课以及方向类课程的比例和内容。
1、加大基础课比重
(1)提倡首调唱名法与固定调唱名法兼顾、五线谱与简谱兼顾的教学模式。高职高专艺术院校的学生不仅要会唱固定调更要会唱首调,不仅因为简谱是首调唱名法的变通形式,在我国基层普及甚广,而且在一些音乐演出场合、群众文化活动场合、社区文化节目演出中,往往用的多是简谱,因此只有熟练掌握简谱视唱、简谱视奏、简谱创编,才能在群众艺术活动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拓展职业空间;(2)和声课程与键盘课程相结合:培养具有编创能力的实用型钢琴人才,和声课的教学是最重要的一环。按照音乐专业的传统培养模式,各个高职高专艺术院校音乐专业一般都开和声课,但大都教的是传统的四部和声,这种形式的和声是以人声四部合唱为基础,这种和声知识体系是以严密性、逻辑性和理论性为特点,对于高职艺术院校的学生来说,无疑具有较大难度,也没有全面开设之必要。高职艺术院校要培养出合格的钢琴实用型具有编创能力的人才,和声课教学目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都要作适当的调整。首先是教学目的要调整,和声课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辨识和声、使用和声,不仅要学生学会合唱中的和声编配,更要学会钢琴作品中和声编配,培养学生在钢琴键盘上的和声应用能力是形成钢琴应用能力的根本。教学内容上可以适当摒弃那些陈旧不适用的教学内容,精简四部和声的内容,建立以键盘为载体的键盘和声,增加作品和声分析的内容,从分析作品中获得知识。
2、合理布局核心课程的教学框架
前文所说,要培养出合格的钢琴方向应用型人才,核心课程的开设与知识传授是必不可少的,要在现有的课程基础上增设必要的课程,增加音乐编创、伴奏与重奏、作品和声分析等课程,使得核心课程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音乐编创课程主要是提高学生的钢琴应用能力。音乐编创能力是钢琴应用能力的核心,通过开设这门课程,教会学生如何把简谱或五线谱单旋律配上织体和声,使之成为织体合理、和声丰富的简易的钢琴曲。增开伴奏与重奏选修课,重奏练习的内容,包括四手联弹、双钢琴演奏等。在钢琴课内增加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丰富钢琴学习内容,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视奏与协作能力。曲目的选择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钢琴技术程度而定,既可以是学生之间进行协作也可以是老师和学生进行协作。伴奏练习的内容,包括正谱伴奏和即兴伴奏。高职学制一般是三年,在学生进入大二下学期时,学生有了一定的弹奏能力,增加伴奏练习的内容是有必要的。伴奏与重奏的开设旨在给学生一个实践的课堂,通过伴奏、重奏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作品和声分析课程即对音乐史上、现行音乐会上的优秀钢琴作品进行和声、曲式分析的课程,该课程既可以提升学生的音乐创编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作品审美能力。
3、创新活动形式,强化实践技能
钢琴方向的学生要想在职业准入、职业发展上挣得成功机会,不仅需要对基础、核心课程的认真学习,更需要能将积累的学习成果在活动中得到检验,通过学习—检验—再学习—再检验的良性循环,使得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专,为钢琴应用积累经验。因此可以通过举办音乐会、汇报观摩、比赛等,增加学习动力,也可以通过演出,发现自身的不足,提升舞台经验。
(三)重塑重科研、强能力的师资队伍
1、重塑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提升高职艺术院校的钢琴教学水平,离不开一支科研业务能力过硬的师资队伍,能科研就是建设一支能够把握新时期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发展新动向、钢琴学科发展新领域、钢琴教学新思路的师资队伍,因为一个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素质的提升,高职艺术院校钢琴教学要想获得长足进步和良性发展,就必须摸清发展规律,认清自我定位、找准发展途径、理清发展思路。而这一切都必须要一支懂得研究意义、有研究能力的师资队伍。从高职艺术院校现在的科研现状和科研储备来看,显然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应该是加强引进一批学科带头人,以此来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从而确保一批科研、教研能够立项,提高立项层次,在后续的发展中,能够把科研成果转化为行业前进动力,使得职业艺术院校的发展不断涌现新思路,引领院校良性健康发展。
2、打造双师型教学队伍
双师型师资队伍,即高职艺术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中,为了体现职业特色,使得人才培养贴近职业需求,而提倡教师获得行业技术等级证书和各类相应的专业资质证书。可以说“双师型”队伍一方面强调专业教师的资格,另一方面强调“行业技师”资格的获得。对于高职艺术院校来说,要想推动学科的良性发展,就要摸清发展规律,找出错位发展空间。职业艺术院校的发展空间恰恰就在“职业”的思路延伸和拓展上,钢琴教学的创新、钢琴课程的设置、钢琴实践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职业导师的参与。只有花大力气去打造一支高学历、高职称、强能力的双师型队伍,才能为职业艺术院校的发展提供保障,高职艺术院校的钢琴教学的良性发展更离不开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队伍。
三、结语
演唱与伴奏在舞台实践中本是一个整体。“唱与和”是同时展现的,缺少了任何一个部分,均是不完整的。双方在平时练习时,需要在歌曲伴奏方式、演唱方式、舞台效果等方面不断地磨合,最终达成两人的共识。钢琴伴奏首先要熟悉歌曲的表现意图,表现内容和演唱者的演唱风格。钢琴伴奏最好是有着丰富的伴奏经验,在练习中应紧密结合演唱者自身的演唱特色,选用适当的音色、音乐织体为其伴奏。我们运用钢琴伴奏较多的还是专业性较强的作品。如美声唱法歌曲、民族唱法歌曲。一般情况下,短小篇幅的作品具有精炼的特质,二段体、三段体较为常见。往往在短暂的时间里,给观众带来小巧精致和灵动的感觉。如《包楞调》《、问》《、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槐花几时开》《、南泥湾》等,作品大一点的歌曲往往从叙事开始,逐渐展开到,最后把作品推向升华。如《黄河渔娘》、《不能尽孝愧对娘》、《孟姜女》、《风萧瑟》、《黄河怨》等。这些经典歌曲往往在舞台上经久不衰。小型歌曲在配合上因短小精悍,钢琴伴奏不会十分复杂,在理解和配合中较为容易。这些小型歌曲在配合中,钢琴伴奏方面主要是在前奏中把握乐曲整体的风格,速度、曲调、音乐尽量精炼。和声处理中也要考虑乐曲主要表现的内容与乐曲特色,尽量在主题句用精准的音乐就抓住人们心灵,不易用复杂的音型和乐句为之编配伴奏。配合中,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双方要及时的商定,不要拖沓。这样在配合的进程中,双方很快就能把作品的合作价值提升。在篇幅稍微大一点歌曲,不管是对祖国、家乡、亲人的依恋和热爱之情还是叙事、饱含赞美之情的歌曲。无论在音乐处理和歌曲演唱中的情感把握方面,每一个字、每一个音符都传递着深深的感情,如歌曲《不能尽孝愧对娘》的前奏部分中,钢琴伴奏在这时为了渲染气氛,应把握作词作曲的真切情感,双手采用震音和大幅度琶音的形式,把乐曲的气势推向。演唱者在钢琴伴奏音乐气氛的推动下,酝酿好情绪,使声音与情感统一,在乐句开始时自然地表达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配合不是我们所想象的在基本的节奏、乐句、音符、情感表达上简单的应和。还有对乐曲曲式结构、对音乐的理解层面、文化素养等多方面的配合和搭配。时间和效率往往是歌曲演唱者和钢琴伴奏配合工作的支撑点。配合是综合能力的展现,也是彼此文化、音乐、素质等综合水平的体现。配合是需要默契为前提的,需要耐心磨合的。
二、临场发挥的重要性
舞台艺术实践中,临场发挥是展现艺术水准、心理素质、舞台实践经验的综合体现。临场发挥水平的高低,往往决定了表演实践的成功与失败。对于歌曲演唱者和钢琴伴奏是在双方配合的基础上,在熟悉和充分把握作品的基础上,在舞台上表现作品的时刻。一般情况下,有着丰富经验的表演者在临场发挥中常常能正常或超常发挥出自己的水平。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没有任何一个演唱者可以完全保证自己在舞台实践中发挥正常。因为实践的时间、场地、音响、听众、舞台配合、个人状态等许多因素的不同,也会给表演者思想和精神方面带来一定的影响。作为表演者的歌曲演唱者和钢琴伴奏,每一次的发挥都不尽相同,这就是临场发挥。临场发挥最重要的是调整好舞台实践者的状态和心态。良好的状态和心态,是需要自我调整的。在每一场舞台实践之后,我们需要的是好好回味和总结、思考。更多的方法和经验对于应对舞台现场所发生的实际情况是非常有效果的。舞台实践前夕,我们可以用意识和回忆的方法,放松身心,逐渐使自己融入所要表达的音乐中。还可以用深呼吸调整气息、用跳跃的方式放松身心。对于演唱者在舞台实践中,临时与音乐配合不上,忘词、跑调等一些现象我们不能完全避免。但遇到这些情况时,我们可以将失误率降到最低,或者说找到一点补救的措施。譬如当演唱者与钢琴伴奏配合不上时,钢琴伴奏充当映衬的角色,就要找到节奏和音符上能够应和演唱者的内容。遇到忘词的演唱者需要钢琴伴奏辗转一下音乐,让音乐回到开始时或能够衔接的音乐部分,音乐不能停顿下来。如遇到有跑掉的演唱者,钢琴伴奏亦可根据演唱者的调式,编配适宜的和声和节奏型积极和主动的配合演唱者。临场发挥不仅是思维与状态在头脑中飞速运转的表现,同时也需要从容地沉浸在表演之中。
三、综合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