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03 16:21: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毕业设计是机械类专业教学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对学校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前接受的一次综合性实践训练,是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系统的必要环节。它是学生接受设计任务,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工程实践,获得基本训练并取得成果的过程,它是评估毕业生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关键一环,也是结合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需要。
一、机械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问题
目前大部分学校学生毕业设计通常在学校进行,由专业教师提供毕业设计课题。
1、毕业设计环节中有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由专业教师指导的毕业设计实践环节,除部分老师带学生到工厂进行毕业实习外,大部分学生没有进行毕业实习环节,导致学生对于很多设计的内容理解不够深入。
2、由于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有教学和科研任务,甚至是非常繁重的任务,导致到教室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没有保证,部分学生反映指导老师很少进行指导,沟通交流的时间较少。
3、部分指导老师反映学生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不够积极主动,有些学生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再加上就业面试等,用于毕业设计的时间很少。
二、企业中进行毕业设计的优点
1、学生方面
由专业教师指导的毕业设计实践环节,学生没有进行毕业实习环节,直接进入毕业设计环节,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以及设计出来的产品没有通过实际生产检验,学生不清楚绘制的图纸是不是规范,结构合不合理,工艺可不可行等,答辩老师在毕业设计答辩过程中的提问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学生对知识把握效果不好。
毕业设计在企业中进行,毕业设计课题联系生产实际和工程应用,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于是真做实干,他们就会主动去了解、熟悉有关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的去分析实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2、企业方面
学生在学校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学习机械设计软件诸如PROE、UG、Cimatron等,到企业后可以与企业技术人员交流,提高企业的自动设计能力,同时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联系自己所学专业知识根据企业生产情况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三、合作毕业设计操作措施
以模具专业毕业设计为例。
1、毕业实习内容及时间安排(一个月)
(1)钳工操作:每个学生发一份图纸,按图纸尺寸要求划线根据实际工件选择基准,学生正确使用量具实际测量工件,并进行攻螺纹、套扣、钻孔等工序。
(2)模具铣操作:学生熟悉机床的操作与保养,故障分析与排除,铣平面、铣直角、开推、铣台阶、铣斜面、铣T型槽。
(3)数控车铣操作:学生熟悉设备面板功能及手动操作与自动运行。进行成形面加工、内外螺纹,锥形螺纹的加工。
(4)数控系统、加工中心、线切割、电火花操作:熟悉机床面板及工件装夹、校正与分中。熟悉三菱,法拉克等数控系统,熟练使用加工中心、线切割、电火花等设备编制典型的型腔、型芯的加工程序,并联机加工。
2、毕业设计内容及时间安排
(1)模具工艺结构及拆装操作(1周):分析模具工艺、结构的合理性、拆装模具,掌握拆装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模具组装。
(2)模具设计及制造(11周):学生分组在企业技术人员指导下学生自己进行特定零件的模具综合设计,在企业师傅指导下学生动手操作设备进行模具综合加工。
四、合作中注意的问题
加强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交流,刚开始由于企业技术人员对毕业设计要求不是很了解,对课题的难易程度把握不是很清楚,学校指定专业老师作为第二指导老师,相互配合。
结 论
制造类企业与学校机械类专业合作进行毕业设计,公司委派技术人员负责指导学生的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从设计到加工的全过程。学生可以把自己设计的产品,亲自操作机器加工出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在毕业实习及毕业课题选择、指导方面真题真做,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刘秀玲.强化毕业论文的教学与指导[J].中国高等教育,2006,(9).
文章依照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基于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经验,探讨设计制图规范在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中的重要性,希望能为建立合理、规范的毕业设计教学管理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
设计制图规范;环境设计;毕业设计
一、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国内的环境设计专业起步比较晚。改革开放之后,由于经济的蓬勃发展,环境设计专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当下,社会对于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加,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热门话题,环境设计专业成为一些学校的热门专业。怎样将这个专业办好并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是该专业的教师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环境设计专业学生要想在以后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就需要注重创新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是新的时代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而毕业设计作为环境设计专业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一关,是整个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如何建立合理、规范的毕业设计教学管理形式,指导学生完成规范的设计制图显得尤为重要。当下,一些学校的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管理不到位;部分教师的责任心不强;一些学生的毕业设计敷衍了事;等等。针对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明确设计制图规范在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中的重要性,从而建立起有效、合理的教学监管体制。
二、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中设计制图规范的重要性
毕业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在设计毕业的过程中,毕业生可提高自身的综合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毕业设计体现了学生的艺术水平与社会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与创业精神的重要方法与核心环节,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毕业设计中,设计制图的规范化尤为重要。目前,一些学生的毕业设计制图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规范问题。设计制图规范要求严谨,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设计制图规范教学环节容易出现问题。同时,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为了突出效果,往往把毕业设计的重点放在效果图的制作上,而忽略了施工图方面,导致施工图不规范、学生敷衍了事等问题。如,CAD制图一般以毫米为单位,只有标高以米为单位,一些学生在书写时不规范,将标高单位按照毫米计算,导致本来层高3米的楼房变成了3000米的问题。再如,轴标号不统一的问题。一些学生随心所欲地标号,有从右往左标的,也有从上往下标的。设计制图不规范造成了很多基础性的错误,而这些基础性的错误对于一套设计来说往往是致命的。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想使学生的制图更加规范,就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测评体系。在这个测评体系中,教师可将学生的毕业设计作为一个主体看待,设计制图规范就是这个主体的中心环节。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设计制图规范的重要性,不能为了突出美观而忽略了实用性。其次,教师要让学生以国家制图标准设计每一套设计图纸。完成每个阶段的设计后,指导教师组织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小组式测评。测评内容包括设计制图规范、国家制图标准、设计中所应用到的文字规范等。测评本身要准确、合理,真正体现出毕业设计的价值。教师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测评标准,从而帮助学生巩固自身的理论知识,为他们答疑解惑,这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还能及时反映出毕业设计指导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结语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下,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必须与毕业生就业接轨,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设计是一门语言,任何好的想法都需要规范地表达出来,否则只能是空谈。规范是设计制图的重要准则,只有规范设计制图,才能进一步完善毕业设计。设计制图规范性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教师要通过总结经验,有计划、有目标地改革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规范教学,从而有效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为学生走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赵亮 单位:长春光华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璇,张璇.认知•思维•应用——从培养学生能力谈环艺专业《建筑制图》课程教学改革.大众文艺,2012(15).
[2]陈莉.适用为主够用为度学以致用——以中职《建筑制图》课程改革为例.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2(7).
[3]杨光辉,曹彤,万静,樊百林,许倩.《机械设计制图》新教学模式探究与实践.图学学报,2013(6).
1深化改革选题方式
1.1拓宽选题范围,结合本校优势,鼓励跨学科选题
1)长期以来毕业设计的选题简单化和形式化的现象突出。
主要体现在:将一个机械问题一分为多,一人做一套简单机构。通常情况下,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经常出现如:“揉捻机构1”、“揉捻机构2”、“揉捻机构3”的现象。此类毕业设计过于简单,只能考察学生某一个科目的学习情况,不能体现综合水平。而且同一个导师指导下的不同学生毕业设计题目常为纯机械或者纯电子的,缺少综合应用。导师给同一组的学生分配毕业设计题目时有意让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共同完成一个机械系统,故在分配任务时经常出现一位同学做结构设计,一位同学做控制系统设计,如A同学题目:卷门系统机构设计;B同学题目:卷门系统控制系统设计。学生完成后的毕业设计结果就有可能出现A同学的方案是电机,减速器,卷筒构成的简单驱动硬件系统。B同学的方案就是实现了电机正反转控制。最终使得“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没有实际的学习效果。
2)毕业设计题目过于机械化,学科局限性较强。
长期以来,毕业生多、指导教师少是一直存在的问题。而毕业设计题目多数来源于指导老师短时间的想法,一个指导教师需要在短时间内想出十几个毕业设计题目,才能满足学生毕业设计选题需求。而且由指导教师“瞬间出题”产生的毕业设计题目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教师本身的综合素质和对工程应用的认知程度。但多数的教师只对自己的机械行业有较深的认识,因此,毕业设计题目大多偏向纯机械,内容单一。为培养出专业性强的应用型特色人才,在毕业设计选题中,遵循“就业导向”的原则,突出技能性和应用性,使得毕业生所具备的职业技术能力与就业岗位所需的职业技术能力相适应。因此,农林院校机械类专业的毕业设计,必须针对该行业特殊性以及技术规范性强、专业知识更新快等特点进行综合选题,尽可能结合生产实际,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挂钩。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选题,结合本校农学、林学等专业特色,进行农业机械、林业机械等方面综合系统的设计。并结合自己将来的就业实际,不照本宣科,使得毕业设计课题来源于市场,来源于工程实践。设计成果应可以直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以利于增强学生的工作责任心和专业自豪感。学院应注重课题资料的积累,尽量选取既适合教学内容又贴近生产实际的课题,建立资料库,为课题的不断完善打下良好的基础。
1.2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鼓励自主选题
对于毕业设计选题,目前遵循的传统模式是指导教师分配题目、学生被动接收。教师给学生下达设计题目,学生分成几个人一组设计相同的题目,指导教师给出总体设计方案和具体要求,学生按规定的步骤进行设计。这种传统方式表现出很强的主观性、随意性,学生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专长、兴趣和爱好,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挫,很难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为改变这种现象,指导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结合所学知识,充分利用在校参加的各种竞赛项目、创新项目,进行自主选题,以此让学生对毕业设计产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教师只对学生所选题目的难度、综合性进行把关,使得学生所选题目难易适中、自成体系,不至于只是重复别人的工作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2优化培养方式
2.1注重自学过程,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目前的毕业设计一般是学生被动学习,完全参照往届学生的成果,将其改头换面而成的,多数属于“拿来主义”。长久以往,这种培养方式使毕业设计成为一种形式,完全体现不出毕业设计对学生提升自己学习能力、获取知识的重要作用。如前所述,结合农学和林学的特点,鼓励学生跨学科选择毕业设计题目,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对自己所不熟悉的领域进行前期学习,了解该学科的相关知识。通常情况下,文献资料的检索和应用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合理利用文献资料可以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深入探索新的知识,避免重复劳动。期刊论文往往都是比较新的研究成果,学生通过查阅这些文献,可以归纳出有用的信息,学会对文献资料的分析、综合、鉴别和判断,学习别人好的经验方法,少走弯路。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需要学的知识越来越多。在跨专业进行选题后,学生在一般情况下不但需要应用己学过的专业软件,如CAD、PRO/E、ANSYS等,还必须学会应用其他学科所需的软件技术,比如林学常用的仿真软件Matlab、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数据分析软件Spss等。因此要做好跨学科的毕业设计,学生必须进行自学,再进行简单的实验验证。指导教师应对学生自学和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及时进行指导,解决设计中的疑难问题;同时可进一步指导他们做好归纳和总结、撰写科研论文,使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并以此和将来的社会工作要求相适应,提高学生的实际工程应用能力。
2.2了解学生倾向,实行双向选择的差异化指导模式
传统的毕业设计指导通常采用“一刀切”形式,所有学生均到大四下学期才开始进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对自己名下的同一批学生同时进行同一方式的指导。这样的指导方式无法区分出学生的个性和特点,短时间的毕业设计环节也没办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质的提升。指导教师应对毕业设计环节实行差异化指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个性化毕业设计教学方式。多数学生采用应用型培养模式,培养其就业能力,这部分学生在接受专业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多注重实操训练,包括在企业实习、参加工程实训大赛等,最终毕业设计环节课在企业完成或者根据自己平时实操内容进行完善,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另一部分学生采用研究型培养模式,鼓励学生从低年级开始跟随导师先行进行毕业设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充分了解各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后进行毕业设计导师的选择,同时导师通过面试筛选出有意愿、有能力、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提前加入到自己的科研团队中,参与自己的课题或者企业研发、科技创新项目,最终实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毕业设计则从导师的科研项目、企业研发或者科技创新项目中产生,水到渠成。
2.3校企联合培养再创新
由于农业机械企业或者农场的管理和运行机制的限制,学生的毕业实践一般以参观为主,实际动手机会很少,校企联合实行毕业设计多流于形式。因此,应当采取适当措施,实现校企联合培养的再创新。
2.3.1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资源,共同建立校外专业实践基地
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方式,一方面,企业将专业实践基地建到学校内,由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共建农业机械和林业机械的实践基地。基地既承担学校的实践教学,也向共建企业开放,为企业培训在职员工,并进行技能鉴定、技术开放和工程试验。另一方面,“校企合作”企业将专业实践基地建在校外,如建立了西芹实习基地等,结合企业具体生产任务,学校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及动手能力。
2.3.2完善毕业设计教学内容及方法,实行“双导师”制
践行毕业设计双导师制,即校内一名指导教师,校外一名指导教师。校内指导教师主要负责毕业设计的规范化指导,保持与校外指导教师、毕业生的联系与沟通;校外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具体技术、技能指导。最终由包含有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的答辩组教师成员,完成毕业设计答辩。双导师制充分利用了企业的人力资源,与学校教师工程认知的缺乏进行互补,同时又拉近了学生毕业设计课题与就业岗位的距离,推动了学生就业。
2.4建立大学生实践训练基地,实现毕业设计可承袭性
多数学生的毕业设计时间为3~6个月时间,很难设想,一个学生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完整的机械系统并能实现工程应用。同一届学生设计的机械系统不够完善,下一届学生设计的机械系统与往届无关联性,这是现行学生毕业设计间断性、无承袭的表现。事实上,对于机械系统,如森林择伐机械设计,如果从通用机械设计出发,仅从功能上考虑,可能很简单,但在实际应用的设计中,除实现择伐功能外,还要考虑强度、防振、防尘、防水以及实际使用工况等,加上优化设计的内容,即便是花费了大气力仔细学习研究书籍、资料,以及前人的设计方案和现有装备上的各种机构,形成了初步的设计思想,也还要在设计、加工、调试、装配、试制、定型中反复几轮才能基本形成一个能实用的设备。学校应综合利用各方优势,设立各种资助项目,完善资助体系,帮助建立校内大学生科研训练基地。多数本科毕业生通过科研训练基地的训练,能初步了了解科研方法,完成毕业设计。科研基地的存在,使得毕业设计的学生能紧跟课题组中的研究生进行实践训练,完成部分实践项目,使设计出可行的农业机械成为可能。下届学生可依托基地,对上届学生的毕业设计项目进行深化设计、优化设计,如此循环往复,直到一个完善的设备完成,实现了毕业设计的可承袭性。
3实行青年教师实践锻炼,全面提升指导教师工程应用能力
学生能否从毕业设计中收益,能否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等到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教师本身的工程实践能力。50年代出生的老教师,大多经历过了实际锻炼,具有较强的工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60、70年代出生的教师,大多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攻读了研究生,教学能力与工程能力同时成长,教书、读书、项目同步进行,传承了前辈的技能和工程能力,在实际的工程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这两大类指导教师都能对学生工程能力的提升起到指导作用,然而他们将逐渐退出教学舞台,新进的80年代教师几乎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的博士毕业生,多数没有受过工程训练。目前,青年教师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与人才培养要求的差异已日益显现,各校都已充分认识到提高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同时也是青年教师自身成长的需要。对青年教师实行有计划的分批次实践锻炼。通过专家组对相关企业进行考察,确定合格基地企业名录。利用寒暑假时间让青年教师到基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并实行汇报考核制度,最终将实践锻炼环节纳入职称评定考核指标,严格将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应用能力。通过实践锻炼,指导教师能深入企业、开阔视野、增强感性认识,熟悉生产环节、了解目前生产技术和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从而在毕业设计指导中能及时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和新方法,有利于结合生产实际进行指导,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4结语
关键词: 毕业设计 过程控制 创新思维
毕业设计是高校实现教学目标、造就合格人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创新思维与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本科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对学生四年所学知识和专业素质的全面检验,也是对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估。
对于机械工程类学生来说,毕业设计是巩固、联系、充实、深化、扩大所学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的重要过程,也是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关键环节,更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机械工程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加强毕业设计环节的管理,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对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独立工作能力与创新能力非常重要。笔者作为大学里教学和科研的一线教师,通过多年的毕业设计指导,总结出一些心得。
一、创新思维培养第一关:选题
选题作为毕业设计的龙头,是毕业设计的战略起点,也是确保毕业设计具有创新性的开始。但是目前选题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
一是毕业设计选题大多单调地重复前几届学生做过的设计课题,选题缺乏新颖与创新,学生对毕业设计缺乏足够的兴趣与责任心。
二是由于教师本身的原因,毕业设计课题脱离真实环境与实际需求,模拟课题居多,基本不考虑所设计的设备能否装卸、能否运行、寿命如何、工况如何,等等,导致设计脱离生产实际,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性。
三是课题难度过大,一些针对博士生和硕士生的课题,研究性较多、工作量过大,对本科学生显得不合适,由于太难而难以深入其中,以至于无法激发学生兴趣,更不可能发挥其创新性。
因此,毕业设计题目选择应贯穿创新性原则:
1.题目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新颖性,并且难易适度。课题应该结合指导教师的研究领域,只有在指导教师自己研究的领域内,才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新颖性,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成就感,指导教师也有能力在后期课题指导上更好地辅导学生,使学生在规定期限内经过努力实现课题目标,同时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2.老题可以新做,但一定要差异化,在某些环节上突出变化。原则上这样的题目适合成绩相对差的学生,因为他们的智力和思维水平相对弱,对他们更多是尝试性的,也有新的创新点,这样有利于提高这类群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3.原则上一人一题,这对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是有好处的。但对有实际意义且工作量较大的题目,可数人共同完成,每个人要分配不同的侧重方向;相互之间,互相借鉴的比重不能太大,尽量使每个学生的毕业设计相对独立,有助于每个学生自身的创新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创新思维培养第二关:毕业设计任务书
毕业设计是对学生综合技能进行训练和检验的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分析理解能力、文献资料查阅能力、工程技术规范资料(手册、图表等)使用能力、计算和设计数据处理能力、计算机绘图能力、设计说明书撰写能力等。要把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包括创新能力在内的综合技能作为毕业设计任务书的出发点。
毕业设计任务书帮助学生对选题有更深入的理解与认识,是学生完成开题报告的第一手资料,也是课题设计能够达到的深度和广度的风向标,更是毕业设计是否具有创新基因的引领核心要素。
通过向学生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告诉学生毕业设计课题要干什么?创新点的技术与质量要求是什么?要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并且对课题的进程也要有明确要求。
通过对毕业设计任务书的认真阅读,学生才可以提出课题设计的初步设想,搜集、整理与毕业设计有关的、充分的、准确的信息资料,扩充查阅范围,分析、筛选已有信息,提出设计构想与设计计划,拟订基于现状并超越现状的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为撰写开题报告、拟订总体方案、合理安排设计时间做好充分准备。因此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指引课题走向具有创新性的基础。
三、创新思维培养第三关: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学生毕业设计中非常重要的起步环节,学生通过撰写开题报告,借助调研所获得的资料,可以了解课题的来源及现状,可以明确课题的设计要求、研究内容,通过对毕业设计课题进行综合性分析,提出自己的研究方法及拟采用的研究思路,制订毕业设计的具体方案和技术路线,并在开题报告的具体方案和技术路线上体现创新性思维,合理安排与掌控设计时间进度,最终实现毕业设计课题的预期目标。
通过课题开题,指导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于毕业设计课题的理解深度和准度,了解学生能否把握住毕业设计过程中的重点、难点,了解学生是否在课题设计中具有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设计,修正学生在课题研究和设计中可能出现的偏差,指导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创新思维培养第四关:计划管理
对机械类的毕业设计,课题大都来源于工厂实际,毕业设计的进度及每阶段的设计内容和成果,均应有详细的安排和严格的规定,必须构建有效的时间管理模式和监控制度,通过清晰的毕业设计工作流程和时间节点控制,确保毕业设计有序完成,也符合未来生产实践需要。
要做好计划进度管理。毕业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时间跨度达到4个月,需要合理的时间分配和时间投入。学生必须每周填写毕业设计计划进度表,内容包括每周所需完成的设计内容、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并提交指导教师审阅、评价。同时要建立监控制度。教师要每天考勤,确保学生的时间投入。
学生要通过毕业设计学会如何系统性、完整性地思维,学会将书本知识与工程设计实际有机结合,要进行现场调研、资料查阅、结构构思、校核计算、总结说明等,也会反复探索、优化课题设计总体思路,比较国内外设计方案的优劣,提出最优组合的解决方案,都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以及相对充裕、合理的时间,把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充分挖掘出来,才能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
五、创新思维培养第五关:设计计算
课题设计阶段是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核心部分,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系统考查的重要阶段。通过毕业设计,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而且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调研借鉴、改进设计,想象力及创新力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在调查研究阶段,要根据课题的技术要求进行方向性调查,对比与之相近的产品设计,发现现有产品设计的不足,设想新的产品和技术,改进已有产品,自然地就产生了创新的意识。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哪怕是一个技术环节或者是技术参数的小改进,都是一种创新思维的体现。
怎么改进?怎么实现?学生要依据自己的知识进行构思,有了创新意识的萌芽,再加上指导教师给予的鼓励和指导,这种创新意识就会通过不断的、反复的构思,形成可行性设计方案,并最终得以确定。
方案确定之后,进入技术设计阶段,学生采用工程语言将创新思维表达出来,绘制图表,通过不断校核验算,不断优化技术设计,将创新思维落实在设计工程中,最终得到最优化的产品设计。
六、创新思维培养第六关:设计指导
合理指导毕业设计,可以有效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引导创新思维的落实,指导教师在这个环节的角色很重要,既要严格把控,又要留有空间。
首先,要求指导教师与学生一起研究课题设计的主攻方向,引导学生了解相关课题的前沿领域与创新成果,并按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提出不同难度的毕业设计要求,有利于学生较快地进入角色,找到毕业设计的恰当切入点,使得各类学生都有可能发挥其特点和创新思维,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在指导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和差别化。指导过细,学生自身专业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其创造性能力都有可能受到局限,不利于学生创新。指导过粗,学生在知识结构、认知深度方面存在一定欠缺,因而提出的方案可能不合理,这反过来又会约束学生的创新思维,限制学生的发挥空间,不利于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指导教师要合适地进行指导,应该以创新性思维为指导原则,根据每个学生题目和进度的不同,以及学生知识结构水平与接收能力的不同,进行启发式答疑,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让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和创新,并通过指导过程,优化自己的思维和能力,引导学生将创新精神融合到毕业设计内容中。
七、创新思维培养第七关:设计说明书(论文)
设计说明书是毕业设计的纲领性文件,是毕业设计的课题分析、理论论证、模型建立、计算校核、设计说明、系统总结的全过程,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设计说明书的撰写过程中,学生同样需要应用专业知识,对课题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和梳理,可以再一次起到学生对专业知识“查漏补缺”的功效。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把创新思想、方案结果、应用价值总结表述出来,从而真正感受到自己在毕业设计中的创新价值和成就感。
八、结语
创新不仅体现在学术前沿的科学成果上,在思维上的创新意识、技术上的革新改进、参数上的优化设计、计算中的模型调整等也都是可以体现创新的。
按照创新性设计的要求,在毕业设计中,首先需要老师打破常规教学模式,探索创新教育管理、创新教学的新模式。同时,要培养学生开展创新设计的兴趣,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创新实践的过程中。
毕业设计从“选题”、“开题”到“技术设计”、“设计说明书”的整个过程,都可以渗透创新思维的培养。在这些环节中,应引导并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创新思维,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思维,检验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毅力,是一种拼搏。毕业设计阶段,在开发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在未来工作中刻苦、坚韧、务实、不怕困难的奋斗品质。教师具有创新的思想,学生为实现创新而努力,这样的毕业设计会使学生更有自信与实力迎接未来新技术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马才,李把超,陈立.工程类学生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2]刘大,周福君.机械类本科生毕业设计创新性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关键词:地方综合性高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毕业设计;创新和实践;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孙宜华(1970-),男,湖北宜昌人,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副教授;李力(1964-),女,湖南汨罗人,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教授。(湖北?宜昌?443002)
中图分类号:G642.4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101-02
毕业设计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一项常规性科目。当今,毕业设计的指导思想必须大力倡导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克服传统工科教育“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端。[1]而地方综合性大学更应该结合自身所处的区域位置,积极探索一条毕业设计的创新与实践之路。
一、毕业设计创新与实践的背景
为加速培养造就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转变,教育部于2010年6月23日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采用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本科阶段四年学习中在企业学习工作时间必须累计达1年。[2]卓越计划的启动无疑为地方综合性高校的毕业设计创新与实践指明了方向,即:大学生毕业设计可以尝试走一条校企合作的创新实践之路。
毕业设计环节的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和整合学校、企业的教育资源,使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既能得到学校导师的专业理论指导,又能结合自身就业方向开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生产实践。毕业设计的校企联合充分响应了国家教育部卓越计划倡议精神,同时也顺应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的愿望。为社会培养人才,提高教学质量,培育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是学校发展目标之一;学生则希望能够在毕业设计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参加到实际生产劳动中去,实现理论知识向社会财富的转移;而企业则欢迎动手能力强、进入角色快、职业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3]校企合作既能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又能较好地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出高素质、强能力的优秀人才。
三峡大学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确立了“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全校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建设与发展,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大学生毕业设计环节的校企合作上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通过认真学习并吸取国家教育部卓越计划精神内涵,笔者探索在安排学生毕业设计时积极采取校企合作方式,并针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环节中的校企合作开展了实践和调研分析。
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环节创新与实践
本次调研分析的主要内容有:如何在毕业设计环节中实施校企合作,怎样保证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对学生进行完善的指导,校企合作对大学生毕业设计有什么作用,校企合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调研对象为三峡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一名大四学生。本文将结合毕业设计课题选定、研究方法确定、企业实践和毕业设计成果输出等四个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阐述。
1.毕业设计课题选定
在毕业设计环节中实施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提高大学毕业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发现、分析、解决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担负专门技术工作或参与工程设计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1]使高校毕业生能够迅速适应今后工作岗位的需要。因而,在拟订毕业设计课题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方向,尽量贴近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实际。这样,能够使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同时也对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把握。
本次调研中,该学生毕业设计最初拟订课题为《焊接结构超声波探伤及影响因素研究》,而该学生的就业单位是一家专门从事电力系统智能化记录分析和时间同步相关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该生就业后的主要工作内容为产品的结构设计。显然,原定毕业设计课题与其毕业后的工作内容关联不大,对提高学生的应用型能力作用也不显著。况且,就业单位也希望学生毕业设计环节结合企业实际,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专业技能,毕业工作后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基于上述原因,在与就业单位进行多次协调商议之后最终确定该生毕业设计采取校企合作方案,并拟订毕业设计课题为《ZH-XX型电力故障录波器典型钣金箱体构件的结构设计》。于是,该生毕业设计在达到学校毕业设计选题要求的同时也能深入到其就业后的具体业务工作中去,使得该毕业设计更加具有实际意义和现实价值。
2.毕业设计研究方案的确定
在毕业设计的校企合作中还有一个必须得到妥善解决的问题,那便是如何充分利用和整合学校与企业的教育资源,保证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能得到完善的指导和充分实践。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校企合作才能在大学生毕业设计中起到应有的创新和实践作用。在校企合作毕业设计中,既需要学校老师的理论指导和进程监督,又需要合作单位的实践指导和实时督促,二者缺一不可。然而,学生在企业实习就不可避免地远离学校,这对理论指导和监督造成不便;而企业毕竟不是教育单位,不可能像学校那样专注于学生的培养和教育。针对上述问题,要求在学生离开学校之前,由三方共同确定合理的毕业设计研究方案,并借助互联网等通讯工具随时进行信息反馈和指导。
针对该生的毕业设计,我们拟订的方案流程如图1所示。其中,需要学校教师指导的主要有:相关文献资料查询、要求制订、结构设计、三维建模等。需要合作单位进行实践指导有:要求的制订、高温测试、EMC测试等。
3.企业实践环节
学生在企业进行生产实践是指学生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环境设备,结合自身岗位的工作内容,在选定的毕业设计课题内进行实践与探索,完成“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中加深对理论认识”的过程。通过企业实践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既加深了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
在该生毕业设计企业实践中,先是通过对各种电气用钣金箱体结构设计行业标准的学习,加深对钣金箱体结构设计的了解。同时,通过对SolidWorks等结构设计软件的学习,掌握基本的结构设计方法和软件。然后,参与到实际产品的结构设计中,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电器用箱体结构设计的要求、技能。最后,经企业测试人员培训,掌握高温测试、静电脉冲测试、雷击浪涌测试、震荡衰减波测试等测试方法,明确这些测试对产品结构设计的必要性。在完成上述生产实践的基础上,该生对电器用钣金箱体的结构设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与掌握。在此基础上,该学生所设计的ZH-XX型电力故障录波器典型钣金箱体构件基本能够满足产品所需的安装尺寸要求、工艺性要求、使用强度要求和EMC电磁兼容性要求,使得毕业设计质量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4.毕业设计成果输出
当学生在企业进行生产实践达到预定要求之后,学生便需及时返回学校完成毕业设计的成果输出。毕业设计成果输出主要包括:相关图纸绘制、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打印装订以及毕业答辩的准备工作。毕业设计成果是检验毕业设计完成质量好坏的直接指标。在完成毕业设计成果输出时,学校老师需要按照学校相关的毕业设计要求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监督,保证学生按时保量提交毕业设计成果。
在该生的毕业设计中,该生于5月初返回学校并及时向老师汇报实习情况和毕业设计完成情况,由老师对前期成果给予评价,并对后续工作提出安排和建议。在老师的指导下,该生于5月中旬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初稿的撰写,提交老师审核。老师在审阅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初稿后提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修改意见。最后,学生修改论文,5月底提交打印并装订好毕业设计论文,6月上旬完成毕业答辩。其间,该生对毕业设计成果进行总结凝练,撰写出期刊论文稿,论文《基于SolidWorks的钣金箱体结构逆向设计实现》在年内公开发表。[4]
三、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毕业设计环节中引进校企合作机制有助于培养出具有创新和实践精神的优秀高校毕业生。通过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环节创新与实践典型案例的调研分析后可以看出,在毕业设计环节中引入校企合作机制,合理安排好毕业设计中的环节和流程,结合学生就业方向和就业岗位的实际开展课题研究,既能够较好地保证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同时,也为毕业生参与到具体工作中打下一定的基础,使高校毕业生能够迅速适应今后工作岗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史增喜.高校本科毕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7(3):49-52.
[2]赵韩强,郭宝龙,赵东方,等.国外大学产学合作教育对我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1,(4):49-52.
化学专业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巩固学生理论知识,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结合,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化学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却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本文深入分析了化学专业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和意义,并针对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相应办法和简要措施。
关键词
毕业设计;重要性;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化学本科毕业设计是大学生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其学习内容包括:文献检索、选题、课题调研、方案设计、开题报告、方案实施、方案优化、方案完成、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整个毕业设计过程能很好地体现出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学以致用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总结能力、论文撰写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答辩能力等,同时,也能检验出教师四年专业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水平。由此可见,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不仅如此,毕业设计还是专业技能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的纽带[1]。然而,从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显示,大学毕业生刚进企业时的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相对欠缺。因此,在大学生毕业设计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一套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为适应社会需求打下坚实基础就显得十分重要。
1毕业设计的作用
1.1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化学专业毕业设计离不开实验操作,并且需要运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多门课程的理论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因此,整个毕业设计过程能起到巩固学生基本专业技能(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的作用,甚至能将学生从掌握基本专业技能提升到具备自我创造和创新能力阶段。
1.2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化学专业毕业设计除了能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之外,在选题和开题阶段能培养学生文献检索、市场调研和方案制订能力,在实验开展阶段能培养学生动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析总结和创新的能力,在撰写论文阶段能培养学生专业软件(Chemdraw、Origin、End-note、FTIR、NMR等)使用、办公软件(Word、Powerpoint等)使用、数据处理、科技论文撰写、语言组织的能力,在答辩阶段能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回答问题、临场应变的能力等。因此,整个毕业设计过程能起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1.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不会凭空产生,是建立在积累大量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整合已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结合自身毕业设计课题的要求不断补充和完善知识体系,在不断的实验探索中发现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不是所有化学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都能获得创新性的成果,但是通过毕业设计过程的锻炼,希望所有化学专业的本科生都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1.4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毕业设计过程既能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和动手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另外,由于课题的差异性,还能培养学生学习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如何运用储备知识快速制订完成新课题的方案,并通过实践优化方案完成课题内容。这些技能都是工作中所必备的能力。
1.5检验高校的教学质量一份优秀的毕业论文既体现了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努力奋斗,又体现了指导老师、任课教师和学校管理的质量。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体现,是最终的汇报总结。因此,毕业设计完成的质量可以用来衡量本科全程教学的效果和质量[2]。
2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2.1时间较短高校的毕业设计一般在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开始选题和准备工作,但是多数是在第四学年的第二学期才开展课题研究。由于在毕业设计期间涉及毕业实习或见习、求职、考研、考公务员等占用了大量的毕业设计时间,使得真正开展毕业设计的时间大大缩水[3]。
2.2学生积极性不高由于毕业设计的时间与求职和考研的时间冲突,学生的思想压力增大,厌学情绪提高。加之,多数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且没有经历过系统的研究训练,对本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以老师为主体的被动式教育。
2.3选题缺乏自主性一个好的课题需要具有研究价值、可行性和创新性。传统的毕业设计选题是从指导老师事先拟定的题目中选择,或者是参与指导老师研究生的部分工作。这样选定的课题能有效避免学生自定课题时存在缺乏研究价值、可行性和创新性的问题,但是缺乏学生的思想和自主性,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2.4经费支撑不足长期以来,教学经费投入的增长跟不上实际需求的增长,经费不足一直是困扰毕业设计环节的难题[4]。多数化学专业学生开展毕业设计所花费的原料试剂费、测试费、加工费、资料费等远远超出划拨的毕业设计教学经费。对于自身科研经费充足和责任心强的指导老师,只有通过花费自己的经费和收入来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对于经费不足甚至没有经费的指导老师则很难保证学生毕业设计质量。如果想要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来完成学生的毕业设计,经费更显困难。
2.5缺乏校企联合培养条件由于多数高校教师缺乏工程实践指导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技能与工程实践需求衔接不好。另外,多数高校缺乏与企业联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条件和基础。因此,高校教育普遍存在“学”和“研”与“产”脱节的问题,使得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快地适应企业的需求,并延长了毕业生创造价值的时间[5]。
3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3.1提高学生对化学和科研的兴趣化学是一门应用较广、用途较大的学科,然而,由于化学专业非近年的热门专业,某些高校化学专业生源不足,调配生居多,学生的专业思想不稳定,导致学生对化学专业的学习缺乏兴趣且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因此,任课教师在开展基础理论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一些重大的化学发现和研究,特别是最新的科研动态渗透到教学当中,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科技常识,并对化学学科的发展前沿产生浓厚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魅力并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6]。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灌输一些研究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打开学生的思维,不要让学生按照课本机械式地完成化学基础实验课[7]。为了提高学生对科研的兴趣,鼓励学生多参与学术活动,并在大三的时候开设创新型实验课或者让大三学生参与到研究生的课题当中,让本科生在研究型实验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从而起到激发学生科研兴趣的作用。不仅如此,学生大四时开展毕业设计的内容可以延续其大三参与的研究工作,既能有效克服毕业设计时间较短的问题,又能提高毕业设计课题的质量,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8]。
3.2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储备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仅仅通过毕业论文实验的努力是无法实现的,它是一个四年的长期任务,应该贯穿于整个本科大学教育。因此,提前储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前提,其中还包括文献检索、专业软件(Chemdraw、Origin等)和办公软件(Word、Powerpoint等)的应用、科技小论文的撰写等能力的储备。
3.3鼓励学生自拟课题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可以采取两种方式:第一,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和自身研究背景拟定课题,并向学生介绍每个课题的意义和价值所在;第二,学生将专业背景与兴趣爱好结合拟定自己喜欢的课题,并与指导老师讨论课题的研究价值、可行性和创新性。若学生设计出的课题没有价值或不具可行性,则在老师拟定的课题中进行选择。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拟定课题,既能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3.4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毕业设计过程的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文献调研、实验方案和开题报告的检查及讨论。这一部分工作的管理是在第四学年第一学期开展,通过定期检查讨论的方式督促学生开展文献调研工作,并根据拟定的课题设计实验方案撰写开题报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进行开题报告答辩,最终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制订出具有研究价值、可行性和创新性的开题报告。第二,毕业设计实验开展过程中的交流、讨论与指导。指导老师通过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的方式跟踪学生的毕业设计实验进展,及时开展交流讨论,指导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培养其独立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第三,毕业论文的修改和毕业答辩的指导。指导老师通过仔细修改学生毕业论文,提出毕业设计实验和论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反复的修改,直到合格为止。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指导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事先进行预答辩。
3.5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基地与化学专业相关的工厂、企业和研究所较多,学校或学院应尽量争取与本地区的化学相关单位(工厂、企业、研究所)建立联合培养基地,提倡跨单位指导和多单位合作指导学生,指导老师持认真负责的态度切实为学生毕业设计做好指导工作。通过跨单位或多导师的指导方式,增强毕业设计内容的应用价值,同时锻炼学生从事工程实践工作的能力。
总之,毕业设计作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重要环节,是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专业学生通过毕业设计过程的学习,不仅能增强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能培养工作中所需要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化学专业毕业设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但是通过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毕业设计质量肯定会大大提高,为化学专业学生的大学生活画上一个满意的句号,同时也为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捷.提高理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实践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4:436-437.
[2]李志勇.影响应用化学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117-118.
[3]杨维清,刘期凤.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12(3):76-78.
[4]周智华,易平贵,于贤勇,易清风,徐国荣,刘立华,唐安平,聂会东,赵艳敏.校企联合指导工科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探索与研究
[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3):87-89.
[5]戴友志,张翠央.产学研结合的应用型化工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改革探索[J].山东化工,2015,44(1):125-126.
[6]黄静.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意义和作用[J].科教文汇,2015(8):48-49,
[7]王颇.在本科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J].科教文汇,2014(11):53-54.
机电专业应用数学项目化教学设计一、课程定位
“机电专业应用数学”是机电工程专业一门必修课程,其先修课程是初等数学,后续课程为:机械零件数控加工、机电设备维修技术、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力学、数控编程及操作等专业课程。这些专业课程根据岗位不同,主要分研发岗位课程、生产岗位课程,学习期间学生还要参加各类技能比赛、考取技能证书,毕业前要进行顶岗实习、撰写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学生通过对数学基本知识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还可以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数学支持,为专业问题的解决提供思想方法,所以本课程定位是: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服务,为工作岗位的需求服务,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机电类专业毕业生岗位及能力分析
机电类专业毕业的常见就业岗位是:机械(模具)设计、制造、安装、检测、维护及调试,技术改造,产品开发与营销等。
机电类专业毕业生需要具备的与数学有关的岗位能力有:能够正确选择加工工具与设备(机),能够灵活操作数控机床进行零件加工(机),能够正确选择、组装、检修设备的元器件(电),能够对产品的质量进行检验,能够对设备状态进行正确判断(综合),企业决策与管理能力(综合)。
机电类专业课程中与数学相关的能力有:刀具角度、零件尺寸的计算能力、数控机床加工零件时的参数计算能力,会计算机床电流向量,会对零件各类数据进行分析等。
三、设计思路
“机电专业应用数学”课程设计,就是通过以上分析,提炼出机电类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数学能力,以及支撑这类数学能力所需的数学知识,将机电专业应用数学教学内容按项目进行划分。采用以实际问题解决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辅以案例、任务驱动和问题导向教学法,教学环节采用项目式情境引入――数学新知学习――项目解决导出。整个教学遵从数学课程的基础性、针对性、现代化、互动性和层次性原则。
四、教学目标
(一)通识能力目标
1.具有概念互译能力,能够将机电类概念与数学概念对接;2.具有问题转化能力,会将机电类问题转换成数学问题;3.具有运算能力,能计算出数学模型的解;4.具有回归能力,会将数学解回归成实际问题的解决办法;5.具有迁移能力,会将一个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迁移成其它问题的解决方案。
(二)专项能力目标
会利用各类方程对凸轮、齿轮、连杆等机械构件运动轨迹进行描述、分析与计算,会利用微积分对电路、电机的电流、电压等的变化进行定量分析与计算,会利用微积分计算工程机械中受弯构件的刚度、强度,会利用微积分对机械元件进行设计和性能校核,会用解析几何知识对数控编程中的基点与节点进行选取与计算,会利用数理统计知识对加工零件的质量、误差做数据分析。
(三)知识能力目标
掌握函数、三角函数、参数方程、极坐标基本知识,充分理解极限、连续、导数、微分、积分概念,熟练进行极限、导数、微积分基本运算,理解常微分方程的概念及求解方法,掌握空间直角坐标系、向量、空间平面、直线、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本知识。
(四)素质教育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树立学生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形成敢于创新的职业习惯,养成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内容
整个教学内容以数学知识体系为主线,以岗位与专业课程需求的教学项目为引领,构建项目化教学内容。“机电专业应用数学”分为四个教学项目,分别是:项目一:机械构件运动轨迹的描述、测量与计算。项目二:机电工程中受弯构件的变形计算,机械元件的设计计算、性能校核和优化设计。项目三:机械零件的绘制、测量及加工计算。项目四:零件测量精度分析。
四个教学项目对应四个教学模块,分别是:初等数学(函数、参数方程、极坐标)、微积分学(极限与连续、导数与微分、不定积分、定积分及其应用、常微分方程)、空间解析几何和空间角度的计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随机事件及概率计算、随机变量、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六、情景设计
在项目四(零件测量精度分析)中采用的情境是:要对一批零件的加工精度进行统计分析,通常首先对每个零件的尺寸进行测量并记录,然后将尺寸划分成数个等长度的区间段,统计各个区间段内的零件数目,最后在平面直角坐标系里,以每个区间的中点为横坐标,以该区间内的零件数占总零件数的百分比为纵坐标,画出若干个离散点,将这些离散点用光滑曲线连起来,就得到了零件尺寸的正态分布图。由此情境进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的学习。
七、首末次课设计
(一)第一次课设计
环节一:畅所欲言
学生自由发言,介绍对机电类专业的认识、对本门课程的认识、希望从本课程的学习中获得什么等。
环节二:项目展示
展示机电专业中需要的数学知识,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
环节三:课程要求
教师介绍本课程的特点、学习方式、学习要求,考核标准。
环节四:分组交流学生分组交流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目标。
(二)最后一次课设计
环节一:谈谈收获
每个学生谈谈本课程的学习收获,老师补充,进行课程总结。
环节二:秀秀实力,分组进行
1.计算交流电路中电阻元件从电源吸收的平均功率
2.用微分方程知识分析机械运动中的阻尼现象及特点。
环节三:评评成果
各小组之间开展互评打分,教师参与评价并进行评分。
八、考核方式
1.学习态度考核:10%。学习态度包括课前预习、课堂纪律、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
2.完成项目情况考核:30%。包括完成项目过程中表现出的数学互译能力、模型构建能力、计算能力、创新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期末考试考核:60%。期末进行闭卷考试,考查一学期所学基本数学知识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设计效果
通过项目化课程设计,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由被动变主动,由消极变积极,学习热情大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提升。授课内容由原来的单纯数学知识变为与专业有机结合的数学知识,因此知识结构由一元变多元,由枯燥变丰富,又因为增加了相应专业课知识,课程改革后对数学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单一变综合,由闭塞到开放;要从过去以纸上推演、证明为主的数学操作,转变为以专业软件为主进行运算的数学操作。不仅要熟谙数学知识,还要了解机电行业专业知识;不仅要会解决数学问题,还要会发现数学问题。
关键词:顶岗实习;毕业设计;高职日语;一体化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外语人才越来越受到企业欢迎。《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拓展,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实践育人特别是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还有差距。”[1]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都是高职院校教学计划中的重要课程,是对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础技能的综合检验。从高职日语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出发,依托顶岗实习、基于生产实践总结真实案例,实现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的互相渗透、互相支持的一体化创新。
一、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发现学生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无论是毕业实践手册里填写的文字资料,还是毕业视频中的企业环境和工作流程展示都体现了两者的紧密结合,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仍有待改进。
1.“脱岗”或“无题”的选题方式毕业设计选题是决定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能否一体化的关键环节。以往国内许多高职院校都采取“一人一题”原则,但由于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间存在一个短暂的时间差,所以很多院校提前启动毕业设计方案,使大部分学生的选题来源脱离了顶岗实习的实际工作岗位。有的毕业设计甚至没有标题,没有标题就没有核心内容,填写内容过泛,只是简单地收集和填写,失去了毕业设计的真正意义。
2.“双师”但“平行”的指导方式毕业设计是由学生自主地开展课题研究和项目实践的教学活动。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通过专业技术应用及实践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深化知识、提升素质、培养能力的目的[2]。要达到这一目标离不开指导教师的指导,但很多情况是校内外指导教师并没有交流,分工过于明确,校内教师负责毕业设计要求的电子材料填写和收集,校外教师指导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和方式等,校内外教师实行“平行”式指导,没有相互交流,效果较差。
3.“结合”但“内外”的评价方式由于指导方式的两条平行线直接影响到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毕业设计是由校内指导教师的评价和顶岗实习企业的指导教师评价两部分组成,由于两条线的指导,学生在实习时需要兼顾两项任务(校内外指导教师的任务),压力大,进步小,效果不理想。加之学生在就业和顶岗实习期间的工作压力较大,有时无法顾及到毕业设计任务,不可避免地出现抄袭、造假等现象。
二、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一体化创新的措施
部分高职院校日语专业近几年开始实施“2.5+0.5”模式,这意味着毕业设计的时间更短,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并行发展趋势更加明显。指导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过程中,加强与企业指导教师的合作,扩大毕业设计范围,力求考查学生的语言应用与生产实践能力,使学生完成带有企业工作一线内容的毕业设计。
1.课程一体化创新———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为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一体化创新提供课程保证。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人才,因此,在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时,在课程方面可安排与商贸类相关的日语专业课程,如商务日语写作、商务日语口笔译、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商务日语礼仪、外贸函电等课程;在目标设定方面,明确是为了培养能从事涉外商务业务操作,并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专业技能和持续学习能力的复合技能型外语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寒暑假专业社会实践课程,课程目标是使学生在毕业设计之前对相关企业、行业和商务贸易有初步了解,为毕业设计选题打下基础。在毕业设计前开设“统计学”“资料处理与分析”等讲座或指导,在指导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收集、分析和归纳能力,注重对学生进行提出问题、研究目标取得数据和说明数据、得出结论等能力的培养[3]。
2.时间一体化创新———修改毕业设计教学大纲修改毕业设计教学大纲,为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一体化创新提供时间保证。国外职业教育院校毕业设计有几个突出特点:一是工科大多是以团队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二是启动时间从二年级开始,时间比国内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时间长;三是从选题、工程预算到最后完成作品,整个过程管理规范、学校支持力度大[4]。修改毕业设计教学大纲,提前启动毕业设计,深化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途径之一就是提前毕业设计的开始时间。结合寒暑假的社会实践,督促学生提前了解感兴趣的行业状况、了解企业对毕业生和员工的要求、了解真实岗位的工作流程和职责等,把寒暑假调研作为毕业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3.岗位一体化创新———确定毕业选题来源确定毕业选题来源,为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一体化创新提供岗位保证。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经历实践和理论的碰撞和磨合,所选题目和范畴可以是相应的企业设计、生产和检验的实际问题。基于顶岗实习平台毕业设计流程的重组,改善了以往毕业设计中出现的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较差、与企业发展和建设脱节、选题的盲目性及创新能力不足和现实意义不明显等问题。选题可以根据实际工作岗位的任务项目确定,如日语专业学生在工作岗位从事业务跟单员、BPO方向录入员、现场口译、日语导游、前台接待等工作,把实际生产工作中的案例作为选题来源。
4.内容一体化创新———收集生产实践案例收集生产实践案例,为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一体化创新提供内容保证。相对而言高职院校的学生收集信息能力较弱,如果避开这个现实,换个角度让学生利用顶岗实习参加生产实践活动,并撰写参与生产实践的报告,收集真实岗位上完成的具体任务和项目,可遴选优秀的生产实践案例并制作成册。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使学生更有努力的目标和成就感。
5.质量一体化创新———建立有效的指导和考核机制建立有效的指导和考核机制,为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一体化创新提供质量保证。毕业设计的指导和考核一般是由校内外教师共同完成,有相对明确的分工,如果毕业设计的内容与顶岗实习内容相近或一致,“平行”指导就会有交集。在“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方针的指导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价值取向是为区域经济和用人单位服务。基于顶岗实习平台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是动态的,教学过程也是动态的,抓住动态中不变的东西才能确定评价的框架[5]。高职日语专业的毕业设计可以包括若干环节,毕业答辩也可以改变以往简单严肃的一问一答形式,设计一个展示学生经过顶岗实习半年后有所进步和变化的场景,如答辩会变成企业面试或接到客户的订购、投诉电话等形式,或可以让学生在毕业设计时把收集到的生产实践案例制作成PPT或微课,注重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毕业设计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它既能全面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并行一体化机制是提高高职院校日语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今后高职日语专业应结合企业和行业的发展状况,依托顶岗实习,采取全方位渗透的一体化毕业设计新模式,不仅能够培养出更具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外语人才,而且有利于促进校内外指导教师间的交流、沟通和合作,有利于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作者:段丽娟 单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Z].
[2]马文殊,白凤臣.依托岗位实习的高职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和探索[J].价值工程,2013,32(2).
[3]李小琴,叶章勇,李薇.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的教学现状及改革探讨[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