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13 15:51:4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干部人才交流工作计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我国运动员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运动员档案中存在内容不完整现象
在运动员的人事档案中,有些内容过于简单,对某些登记表等填写的过于草率,没有完整填写,且形式化严重;同时,运动员的表现及考核资料只流于形式,没有真实的反应出运动员真实的特点;此外,由于运动员在日常中以训练为主,相关的学习资料填写不确切、不全面等。
(二)档案利用率低
自运动员进队起,其人事档案就存于人事部门,只有在遇到比赛等事件时,才会进行人事档案查阅,通常情况下只是被搁置,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三)运动员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
运动员的人事档案在整理及传递的过程中都没有遵循一定的制度及流程,查阅混乱。同时,在对运动员的人事档案进行管理时往往只是依赖于人工管理,没有将现代化的技术全面的应用于档案管理中来,管理手段落后。
二、对运动员档案管理工作几点建议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单位主要领导应高度重视档案工作,正确认识运动员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一名领导主要分管档案工作,将档案工作纳入年初工作计划,档案经费列入年度单位财务预算,档案工作纳入单位正常的议事日程,使档案工作成为基础性、常规性工作,单位从人力、物力方面对档案工作给予大力支持。
(二)重视档案管理人才培养
(1)建立学习、培训、交流制度。单位应建立良好的学习、培训、交流制度,并形成长效机制,每年都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业务学习和集中培训。除培训档案工作的基础知识及政策外,还应培训政治理论、管理学、领导学、图书馆学、情报学、写作能力、计算机基础等方面的知识,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可组织各单位进行档案工作定期评比,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可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定期组织学习其他部门比较好的工作经验;可采用请专家授课或现场观摩学习等方式,学习系统外其他档案工作的先进管理经验,提高本系统档案工作人员的整体水平。
(2)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工作与职称、绩效工资挂钩。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需要档案工作管理人员要具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应支持本单位档案工作达省级管理目标要求,鼓励工作人员、进行业务交流,申报课题,宣传和号召大家学习先进典型爱岗敬业、默默付出、无私奉献的工作态度。
(三)加强制度建设,严格细化流程
档案制度建设是档案工作安全的重要保障,应实行集中统一和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制定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对人事档案查阅(借用)、保管整理、转出接收等档案工作程序进行明确规定。在日常工作中,应严格按照档案归档、查阅、借阅、转递等工作程序工作;对查阅档案人员坚决做到“五不查”“四不借”;上报、转递档案要由专人送达或通过机要交通转递。遇有不明或紧急情况时,应及时向领导及上级分管领导请示汇报。
(四)扩大对外宣传,提高社会影响力
近年来,我省运动员在各项大型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运动成绩,受到了国家及省级部门的多次表彰奖励。运动员档案如实记载了他们的荣誉,合理开发利用运动员档案资源,通过报纸、媒介进行多方面宣传,可以促进人们对运动员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精神的学习,转变对运动员的态度,更好地促进体育部门的文化建设。
(五)创新档案工作管理方式
(1)集中整合,统一管理。目前,运动员档案根据干部管理权限实行分散管理。因档案专兼职管理人员较少,其大部分精力忙于运动队Et常事务性工作,对档案管理工作投入时间相对较少。针对这种情况,可根据档案管理权限,集中整合人力物力进行集中管理。
(2)主动联系各级人才交流中心,及时转出档案。运动员流动性较大,一般运动员的流转周期为四年,运动员退役后可参加公开招考、招聘,或上大学、自主择业。参加公开招聘、招考合格的及上大学的运动员,档案可直接转到录用单位或学校;自主择业运动员需将档案转到各级人才交流中心,档案主管部门可主动与各级人才交流中心沟通联系,建立档案转出长效机制,方便运动员档案及时转递。
(六)建立电子档案,根据权限查询
为便于档案的查阅流转,逐步将运动员人事档案通过计算机、扫描仪等设备整理输入计算机,使运动员档案实现数据化和信息化。在档案的查阅、借阅、归档、统计等日常工作方面逐步实行微机化操作。建立档案分级查阅制度,根据干部管理权限实现分级查阅。
一、基本情况
县工商联现有在职人员7名,主席1名、兼职党组书记1名 二、工作与措施
(一)、抓好“三大工程”坚持服务立会的方针,充分发挥商会服务政府、服务会员的职能,通过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精心抓好“三大工程”。 2、抓好服务创新工程。重点搭建好五个服务平台。(1)、搭建银企对接平台。我会进一步加强与各相关金融部门的交流与沟通,研究好、利用好国家的金融政策,为会员企业提供有效的融资服务。今年以来,先后与县人行、中行、建行、工商行、农发行、农行、信用联社、村镇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九家金融机构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共同探讨为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并一同深入到14家企业进行实地查看,力促银企对接,目前达成意向贷款协议10家。(2)、搭建法律维权平台。积极探索维权新模式,加强与公检法司、政府各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吸收优秀律师、职能部门主管领导加入,组建县工商联会员服务中心,力争在维权方面实现新突破,切实维护会员企业的合法权益。(3)、搭建政策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工商联的政治优势、网络优势,加强与政府的沟通联系,把企业需要的政策及信息通过网站、简报等方式及时传达到企业。在省工商联帮助支持下,开通了××县工商联网站,为企业与外界交流沟通搭建起信息平台。为了尽快发挥网站作用,我们还组织召开了网站建设培训会。目前已有30个会员企业注册成为县工商联网站的会员,并在网上相关内容宣传企业。(4)、搭建沟通交流平台。一是继续实行不驻会副主席轮值制和驻会副主席、机关干部重点联系制,加强工商联与企业、相关行业企业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二是召开各类座谈会。通过政企对话、会员交流,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今年我们先后召开两次座谈会,邀请40多名民营企业负责人参加,就我县现阶段面临的旅游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管理、重大项目建设、城乡统筹发展、文化产业发展及融资情况、服务环境等多方面问题进行了广角度、深层次地交流座谈,并对今后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针对民营企业负责人反映的20多条意见和建议。我们能当场解答的当场解答,未能解答或需要时间落实的,及时向县委政府提交,并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确保件件有回声,事事有落实。值得一提的是县委李书记在和企业家面
对面交流时,现场为部分企业解决了有关问题。会后工商联还重点帮扶了大缸坊酱菜厂协调解决土地,融资问题,使该企业得以发展壮大。(5)、搭建人才信息服务平台。与人事劳动、学校、人才交流中心等有关单位保持沟通与联系,掌握各方信息、动态,为企业提供人才、信息服务,累计为会员企业提供人才信息60多条。每年我们都要组织会员企业参加张家口市工商联与市劳动保障局、市教育局、市扶贫办、市总工会联合举办的人才招聘周活动。
3、抓好组织建设工程。我会在8月份为“××县总商会”揭牌,同时成立“会员服务中心”,服务中心设立维权服务中心、融资服务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培训中心等机构。工商、国税、地税、质监、人事、中小企业、发改、总工会等部门主管副职,县内六家银行副职和部分律师选为我会执委,担任各服务中心负责人,从生产、经营、维权、融资、培训等多方面为企业提供服务。建立了会员数据库,并按时完成了工商联执常委数据库建立和向全国工商联网上上报电子表单工作。
(二)、搞
好“四个活动” 3、开展全民创业宣传活动,实现民营经济的基数提升。我们与县文体广电局联系,在县有线电视台开办了有关栏目,定期宣传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我会还全国、省、市工商联网站上发表信息宣传我县工商联工作和企业动态50篇,在省级刊物《新冀商》刊登3篇,在县委信息中心、政府网站及《新××》发表信息58篇。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引导作用。并推荐张家口现代科技中专副董事温登云、××县坝上蔬菜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范恩路、张家口启源进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长牛启元为××县第五届十佳青年候选人,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宣传其先进事迹。 (三)、当好参谋助手 (四)全力以赴,认真做好全县的阶段性工作
1、恪尽职守,做好国庆安保工作。县国庆安保动员会召开后,工商联及时召开执委会议,并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了责任。进一步规范了单位值班安排制度,在单位办公用房十分紧缺的情况下,腾出一间办公室专门用于值班室并安装了值班电话,单位人员少,但机关干部克服各种困难,确保全天24小时值班电话畅通。
2、入情入理,做好集中拆迁工作。按照我县“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的总体要求和安排部署,在全县集中拆迁工作中,单位动迁人员逐户逐人地分析情况,耐心地讲政策、举例子、帮算账。真诚的态度和辛劳的工作,终于赢得了被拆迁户的信任,工商联和全县所有的拆迁组一样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实现了文明拆迁、和谐拆迁。
三、2012年工作计划
2012年,工商联将继续抓好“三大工程”,搭建“五个平台”,开展“四项活动”,全面履行工商联职能,履行商会职能,竭诚为企业服务,以服务增强工商联的凝聚力。
一、抓好素质提升工程
认真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思想政治工作。重点把帮助企业苦练内功,提升企业竞争力作为一项首要任务。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对会员企业进行培训。充分利用××邻近北京的优势,加大与北京高校的对接,通过培训,提高创业激情、坚定创业信心。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结对帮扶工作的组织领导
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从贾悦镇与沙河站镇的情况来看,贾悦镇区位优势明显,农业基础较好,近年,在工业发展上也有一定优势;沙河站镇在畜牧业和农业的保护地栽培方面拥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工业经济相对薄弱,双方具有一定的互补性。通过结对帮扶,彼此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能够共同实现镇域经济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基于此,我们把结对帮扶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党委、政府联席会议进行研究,并由一名副书记和一名副镇长具体靠上,专门负责与沙河站镇的结对帮扶事宜,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坚持以项目扶持为切入点,变增加输血总量为增强造血功能
结对帮扶绝不是单纯的送钱送物,要想从根本上产生实效,必须在思想上求突破,在增强造血功能上做文章。对此,我们围绕沙河站镇提出的“畜牧富镇、工业兴镇、旅游强镇、商贸活镇”的奋斗目标,以项目扶持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双方在畜牧、工业、农业、商贸等方面的合作,相互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一)立足贾悦镇在畜牧业发展上的传统产业优势,组织我镇的营子、杨家水墩、王庄、葛家同等畜牧业专业村与沙河站镇的沙南、冯洼、李村、辛庄等村结对子,引导他们发展家兔、山羊等“短、平、快、省”的发家项目,加快农民增收步代。
(二)针对沙河站镇的工业以化工、建材、印刷、建筑安装为主的实际,我们对号入座,组织我们镇的家乐木业、红蓝俊杰涂装材料两公司分别和东平天成家具厂、东平泰山鹰化工有限公司结成对子,产业上互帮,市场上共拓,资源上互补,有效的促进了企业发展,壮大了镇域经济实力。
(三)在商贸发展上,镇党委、政府通过到沙河站镇考察论证,决定于近期投资100万元,在东平县设立东方帅领服装超市,主要销售东方帅领公司及诸城菲比特制衣有限公司生产的各类服饰,该超市的建立,既能宣传诸城,提高贾悦的知名度,又能促进东平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把经济协作与全面交流结合起来,全面推进结对帮扶工作
一是派员挂职交流。
__年5月21日至7月20日,沙河站镇副镇长孟华到我镇挂职副镇长两个月。挂职期间,我们安排专人靠上,陪同该同志全面考察我镇的综合情况,并重点围绕工业发展中的经验做法及存在问题进行调研,形成了专门的调研报告。挂职交流结束后,该同志高兴地说,挂职交流,不仅增强了自己抓项目运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工作作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实现了根本转变。
二是互相参观学习。
沙河站镇组织机关干部、部门负责人及农村支部书记组成的代表团,对诸城及我镇进行了参观考察。我们也组织了党委、政府成员、管区主任等组成的考察团,主要领导带队,到东平县进行考察学习,我们互相听取了对方的情况介绍,并围绕如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进行深入探讨,理清了工作思路,并将人才交流、劳务输出确定为双方对接的结合点,为下步有针对性地开展协作帮扶活动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是突出协作重点。
根据双方在前段对接中达成的协议,我们计划下步主要在人才交流和劳务输出两方面加大帮扶协作力度,根据沙河站镇工业企业的需求,我们选派有经验的管理人才直接为其服务,并免费培养各类技术人才。同时,协调企业提供部分岗位,让沙河站镇的各类人才到贾悦传经送宝,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献计出力。针对沙河站镇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就业不平衡的实际,与沙河站镇初步达成成立诸城菲比特制衣有限公司就业介绍中心的合作意向,为沙河站镇部分闲散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为诸城菲比特衣有限公司补充劳动力资源,实现相互交流,共同繁荣。
教育帮扶工作总结
为认真贯彻落实《ll区教育局开展中小学校“城乡结对帮扶活动”》文件精神,我们坚持求真务实的原则,精心组织,周密实施结对帮扶工作,现就本年上半年阶段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领导重视活动有序开展
根据区教育局文件和会议精神,我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结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小学与中心小学城乡结对帮扶工作实施方案》。领导小组成员两次到对口学校走访,了解对口学校现状;两校领导多次碰头,商讨、制订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确保帮扶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城乡结对师生相互得益
为避免结对帮扶活动流于形式和走过场,我们注意结合帮扶学校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通过多次走访和交流,我们确定了与之合作交流的工作思路:从需要入手,从问题入手,从自身优势入手,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合作共赢。
提供岗位帮扶。通过两校之间的相互了解,我们得知wt中心小学在校干的培养与发展上急需得到提高,而我校在教师人员方面比较紧张,校干配备也缺乏人手。在此情况下,经过两校协商,wt中心小学派出于春建副校长到我校挂职锻炼,我校也将教学管理方面的集体备课、课堂教学秩序、班主任管理等工作安排由于春建校长负责。在一学期的交流中,于校长将yy小学当作自己学校,将学校的工作当作本职工作,认认真真,恪尽职守,获得了学校老师好评。同时,作为一名挂职锻炼教师,他也对我校的管理的方方面面有了充分了解,对其学校今后的管理有了很好的借鉴。
教科研合作。帮扶活动开展后,两校领导感到,只有开展教科研,教师专业水平才能得到提高,学校发展才能有动力。经过沟通,两校领导达成共识,利用yy小学的教科研优势联手行动,共同破解教学难题,共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本学期中,yy小学结合本校的语文学科优势,举办了语文辩课进校园活动、语文学科“三读三段”生本高效课堂研讨会,邀请到了wt中心小学的老师到校指导,并与该校的骨干教师进行了智慧的碰撞交流。同时,学校还邀请wt中心小学的全体班主任到yy小学参观指导学校的班级管理常规工作,两校的班主任进行了热情交流,收获匪浅。在以上基本活动的基础上,学校领导还多次联系,就两校的问题进行研究,为以后的活动做准备。
学生结对。yy小学和wt中心小学两个学校都各具优势,各有学习借鉴之处,特别是学生的学习优势方面都各有所长。如,yy小学虽是一所新校,但在城区具有较好的音乐体育美术等教学方面的资源,特别是学校今学期开展院团建设以来,取得了优异的成绩:4、5月全区百灵艺术节比赛活动中,学生参与的6个节目全部获得一等奖,振奋了师生士气。5月30日,全区中小学生篮球比赛中,学校女子篮球队一举夺得全区第一名。6月,尚德电力杯太阳能小车比赛鲁中赛区选拔赛中获得团体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两个。为此,学校邀请了wt中心小学的学校到校观摩交流,参加活动。wt中心小学的篮球是传统项目,一直在全区。我校就把学校的男子、女子篮球队派到wt中心小学进行交流对抗,让学生在比赛中获得了友谊,让两校的感情也更加深厚。
开展城乡结对帮扶工作是一项根本性的战略举措,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从实际从发,注重实效,使两校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优质资源共享的目的,为逐步改变农村簿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不懈努力。
教育帮扶工作总结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的。教师就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法,特别是要关心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不但了解了每个学困生的特点,而且认真的分析了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并且制定了“学困生转化工作计划”。一学期以来,在我的努力下,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一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更好的总结经验,更好的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尊重需要特殊关爱的学生。
帮助他们找回自尊和自信。
需要帮助的学生在集体中往往受冷落,不被重视,大都存在自卑感,失落感,缺乏自信;孤独、烦恼又不便诉说。他们更加渴望得到关怀、同情、理解和尊重。因此如果对他们冷眼相待,甚至讽刺挖苦,只会伤害他们已经脆弱的自尊和自信、损伤他们已经很小的学习积极性,使需要帮助的学生困上加困。因此,我对需要帮助的学生首要的工作是尊重他们。
第一,和需要帮助的学生交朋友,多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指出前进的方向。告诉他们生活中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能够战胜他们的人才是生活中的强者,鼓励他们敢于正视现实,扬起理想的风帆,发挥自身潜能,战胜困难和挫折,找回自尊和自信,做一个快乐的人,一个自强不息的人。
第二,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也能享受成功的快乐,找回自信和自尊,激起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力争上游。
第三,多宽容需要帮助的学生,允许他们有失误、有反复。学习本身就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需要帮助的学生由于基础差、能力弱等原因,学习好就更不容易。他们对于较浅显的、比较容易掌握的知识,学习兴趣更浓一点,学习效果也搞好一点。反之就会又产生畏难情绪,导致作业错误多,或者停滞不前。这时,最需要老师真诚的关心和体贴,实践证明,谁能在需要帮助的学生心田上种下自尊、自信的种子,谁就能找到开启需要帮助的学生心灵的钥匙,谁就能为他们铺设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
二、改进教法,指导学法,提高需要帮助的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代杰出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回答教师“怎样教”这个问题时提出:“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教师启发引导他们自悟明理,尝试成功,感受乐趣,给他们注入学活知识的灵丹妙药,从而充分发挥脑力功能。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联系实际,讲述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讲课时注意增强趣味性,重视课堂练习的教学。
2、借用有关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意境,提出有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
3、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需要帮助的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
4、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吸引需要帮助的学生的注意力,注意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用顺口溜、故事等引导需要帮助的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
5、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需要帮助的学生合理定标,分层分组,加强辅导。平时布置作业、考查区别对待,平时布置作业、考查区别对待。
6、许多需要帮助的学生不愿动脑思考,一遇问题就问老师和同学。例如我班的同学,意志力较差,平时做题在学习上遇到难题总不能认真思考,只想从老师和学生或家长那里寻求帮助。为培养该生良好的意志力,我平时就注重对该生单独进行训练,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统计管理体制;统计基础规范建设
所谓基层统计工作是指县级及其以下乡镇、村从事统计业务的单位或个人利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关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资料的工作的总称。基层基础工作是统计调查立足之本,是统计系统根基所在,是统计事业兴旺之源。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不仅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环节,更是打造“科学统计、依法统计、阳光统计”的关键所在。
一、基层统计工作的现状
1、统计指标体系滞后,缺少应变对策,难以适应当地政府部门的需要
目前,统计指标主要是为了满足开展全面调查的需要而设置的,下级实施业务以上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领导为主,执行全国统一的基本统计报表制度相关指标。由于整体统计制度中全面指标相对滞后,而普查和抽样调查方案设计初衷就是为高层服务,因此,国家统计局在制定基本统计调查时主要考虑自身开发统计数据结果的需要,忽视了基层党委政府部门的需要,使得基层地方政府对部分统计数据难以进行开发利用,而地方政府需要掌握的指标,基础统计部门又难以准确去统计和反映。与之相对,基层统计部门为加强服务职能要制定本地区统计调查计划却又受到基层统计人员整体素质,办公设备条件,特别是经费不足的制约。
2、领导不重视,统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比较严重
部分领导普遍认为:统计不是直接的经济管理部门,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也就是没有物质产出,所以统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可以不要。特别在基层部门,统计人员往往抽调到其它各部门,在完成各项中心工作之后,才来完成统计工作,这样就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3、向主管部门报送统计资料与向政府统计部门报送统计资料重视不够程度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由于统计数字是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促进工作的同时,不得不看到对数字的负面效应。“数字出宫”,“宫出数字”的现象屡见不鲜,数字跟着计划走,年初计划有多大,年底完成就有多好。甚至个别地方出现领导直接干预,多报或瞒报,篡改统计数据,造成统计信息失真。
4、《统计法》的违法处罚不明确,依法治统力度不够
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的地方,劳动者素质也相对较差。目前新《统计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不够具体,对迟报、瞒报、拒报等统计违法行为的处罚没有明确的限额,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又由于诸多因素的干扰,案件查办难落实,影响了统计法律法规的严肃性。这样,难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统计管理体制影响了基层统计工作的独立性
在现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下,统计业务领导与行政管理分离,地方统计机构直接受同级政府的领导,人事、财务等事项也由其管辖,这就给县、乡两级政府以“人、财、物”权影响统计人员“事权”留下了操作空间。因而这种体制对抵抗行政干预的能力较差,在逐级综合汇总统计数据过程中,统计信息的真实性容易受到地方利益的某些不利影响。如一些地方领导一方面为得先进、争荣誉、个人升迁等,需要政绩作铺垫的时候,就虚报主要经济指标,如GDP、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外贸出口额、招商引资、财政收入以及城乡居民收入等;另一方面为了争取政策的扶持而假报有关经济指标。如虚报贫困户、贫困人口、粮食生产面积及良种面积等,瞒报地方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一些地方领导为了完成名目繁多的责任状,更是把上级部门下达的指导性计划当成指令性计划指标来完成,造成这些指标的统计结果是计划部门将任务层层分解,乡、村统计又按计划数层层上报。统计工作的实践也已经证明,现行的统计管理体制是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根源所在。
(二)部门协调不力加重了基层统计工作的负担
长期以来,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之间关系一直没有理顺,联系不密切,缺少强有力的协调:一是政府综合统计系统缺乏与政府部门统计系统的横向联系。当上级综合统计部门需要统计资料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向下级综合统计部门布置,而不管同级政府部门统计是否已取得此项统计资料;二是不同政府部门统计机构之间在职能上交叉、重叠,如主要农产品产量、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人口等指标均有多个政府部门统计机构在同时统计;三是部门统计自成体系的内向运行,阻隔了与综合统计部门的有效配合,部门统计的统计指标、计算口径、指标代码等都由部门自主决定,缺乏与综合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协调,多头向下、重复调查、报表多乱、数出多门的现象较为严重,不仅加重了基层统计负担,而且影响了基层统计数据质量。
(三)系统内部关系不顺降低了统计工作整体效益
从2004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对所属城市、农村、企业三支调查队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将三支调查队的机构和人员整合在一起,成立国家统计局各级调查队。由于对改革方案缺乏通盘考虑,宣传力度不够而且操之过急,目前已暴露出一些明显问题:一是局队相互完全独立,协调机制不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可操作性差,已造成了新的各自为政的局面,对统计部门的地位有一定影响;二是调查队内设机构设置不合理,与地方统计局机构重叠,职责不清,进一步割裂了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权威性;三是部分县(市、区)局队分设,进一步加大了基层统计工作成本,降低了统计工作整体效益。
三、以科学发展观统筹统计基层基础建设
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想走出当前面临的困境,从根本上扭转统计工作“弱在县级、冷在乡镇、空在村居”的局面,必须把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转化为谋划统计事业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统计事业发展的有力措施,转化为领导统计事业发展的实际能力,理顺关系,扎实推进,使统计基层基础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一)加快统计管理体制改革,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改革现行统计管理体制,是统计工作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更好地为党政领导和社会公众服务、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的客观需要。目前实行的“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体制,事实上就是“统而不管,分而无责”。基层统计不能从源头上确保统计数据的质量,在客观上造成了对“上”不负责。没有时间和精力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进行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客观上也存在对“下”不负责。要改变这种局面,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统计工作实际,实行“业务上全国统一领导,机构、人员、经费省以下垂直管理”的体制,同时调整政府统计系统的内设机构和专业统计分工,理顺与部门统计的关系,是一种比较现实的选择。垂直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统计的抗干扰能力,从过去和现在来看,对统计数据的干扰主要来自地市、县区和乡镇,由省统计局对下垂直管理,操作上更可行,易被各级政府接受。同时也可使基层统计人员切实履行好统计管理和监督职能,形成对政府负责、对公众负责的强势统计。
(二)加强统计制度方法改革,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卸下沉重的包袱
目前基层统计报表数量越来越多,指标不断增加,报告期也越来越短,基本上是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基层负担越来越重。实际上有些报表和指标基本没用或已经过时。因此,必须把改革统计指标体系、减少基层报表工作量提到重要日程。一是精简报表。重点是剔除那些已经过时或不经常用的报表和指标,对有些变动不大,或不常用的报表、指标,扩大报告期,不要每月或每季都统计。二是实施基层统计“一套表”制度。对现行的各项统计调查项目进行清理整合,消除重复矛盾的内容,实行基层统计“一套表”制度,不管是统计部门还是行业主管部门,统一向下布置,做到“下去一把抓,上来再分家”。三是扩大抽样调查领域,可以使用抽样调查方法取得数据的项目,尽可能进行抽样调查。要强化抽样调查的培训、设计和操作能力,使抽样调查在社会更大范围派上用场、树立信誉、发挥作用。
(三)完善统计规章制度建设,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基层统计既担负着统计调查的使命,也担负着统计服务的使命,更担负着统计监督的使命。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是基层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内容,各级统计部门和基层统计机构应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有关业务管理、纪律管理、学习管理、财务管理等一系列便于操作落实的规章制度及统计工作规范化流程,强化依法行使统计的监督权,并做到严格执行,落实到位,坚持用规章制度约束和规范行为,使统计业务工作高效、流畅地向前推进,彻底改变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计划,就统计而统计,就数字而数字的工作格局,使统计工作更好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运行情况,科学开展统计调查,积极开展优质服务,依法行使监督职权。
(四)夯实统计法制建设基础,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树立坚强的后盾
实践证明,要抓好基层统计工作,法制是最有力、最有效的手段。各级统计部门要坚持一手抓统计基础工作,一手抓统计法制建设,充分依靠法制手段规范统计行为,维护统计秩序,改善统计工作环境。一方面,要加大统计普法宣传的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开展多种形式的统计法律法规宣传,不断增强基层领导干部、统计人员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统计法律意识。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让各级领导干部和社会公众进一步提高对弄虚作假行为的严重危害性的认识,让县级统计人员明确自己的合法权利和法定职责。另一方面,要严厉打击各类统计违法行为。对虚报、瞒报、迟报、拒报及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等统计违法行为,一定要严肃查处。对于基层代填代报统计报表的问题要进行重点执法检查。并且要把机构人员是否到位,统计台帐是否建立,登记是否及时,资料是否可靠,工作程序是否规范等基础性工作,列为统计执法检查的重要内容。
(五)深化统计基础规范建设,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构筑坚实的根基。
规范化建设是从微观上、从技术层面做好基层统计工作的必要手段。在改革完毕、体制顺畅的情况下,规范化建设不能松懈。在尚不能对统计管理体制进行彻底变革的情况下,规范化建设更是举足轻重。一要加强统计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各级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基层统计工作的现代化和信息自动化水平。当前,要重点解决县乡之间的联网问题,做到县、乡两级统计机构网上互联,实现统计资料的网上传输,逐步实现统计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应用和管理的现代化。二要加强统计资料的档案化建设。基层统计机构应当统一管理统计资料,建立、健全统计资料的审核、报送、保密和档案管理等制度。统计工作中形成的统计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基层统计表、统计调查分析以及其他有保存价值的统计资料,都要及时整理归档,妥善保管。三要加强统计机构的网络化建设。要切实采取各种措施,督促各乡镇建立健全统计站,配备专职统计人员,切实把乡镇一级的统计工作开展起来。在此基础上,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大胆创新,最大限度地保证统计队伍的稳定性、统计工作的连续性、统计资料的完整性、统计信息的时效性和统计标准的一致性。
(六)强化统计队伍素质提升,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搭建人才的平台
加强统计队伍建设,事关统计事业的长远发展,建设一支“思想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湛、清正廉洁”的统计队伍是做好基层统计工作的前提。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统计人才的培养,下大力气造就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结构优的复合型统计人才。一是“筑巢引凤”,引进优秀基层统计人员。以感情凝聚人,以待遇留住人,以事业召唤人,确保优秀统计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活,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统计干部队伍的潜力;二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县乡统计人员身处统计工作最基层,既是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者,又是统计业务的具体操作者,要求具备全面的素质。各级统计部门要把统计、经济、法律、计算机等知识的培训列入统计工作的重要体系,通过开会、办班、讲座、函授等多种形式,组织统计人员学习,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三是建立合理的人才交流机制。一方面把有培养前途的人员输送出去锤炼锻造,使得统计人才能走出去拥有更多更广阔的空间,拓展视野、丰富经历、积累沉淀,通过挂职锻炼和基层体验,提升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实行系统内部的轮岗交流,让干部到多个岗位接受锻炼和挑战,多方培养,全面成长。通过有步骤地轮岗交流,力争培养出一批熟悉几个专业以上的统计业务骨干。
【参考文献】
[1]刘春才,翁祥桂,王桑根.基层统计的特征及存在问题[J].中国统计,1999,(1).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管理机制,全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取得主动权,不仅要靠资金和实力,更要有一支实力雄厚的人才队伍。为此,我们公司始终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健全组织,强化领导。为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公司及时成立了由总经理牵头挂帅,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人才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人才工作专题会议,研究公司人才培训、使用、奖励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和人才开发利用的政策性措施。同时,为了强化对专业技术人才的服务,专门建立了由公司的技术人才骨干组成的技术委员会。总经理兼任主任,直接听取意见并作出决策。委员会定期对技术人员进行考核,根据业绩决定每位技术人员的聘任等级,从而形成了人才工作立体化的领导和管理机制。
二是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公司积极创造条件,完善人才机制,以制度建设来激发人才的聪明才智。尤其是不断健全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如近年来先后出台了《专业技术和科研人员年薪制考核办法》、《专业技术和科研人员聘用和职称评定办法》、《设立专利基金帐户及专利申请实施奖励办法》和《改善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生活条件管理办法》等制度,为优秀人才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学习环境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是制订规划,明确任务。2001年,我们研究制定了“十五”期间人才工作规划,并分年度制订了人才工作计划。结合电子行业特点和公司生产经营状况,把引进和开发专业水平高、懂市场营销的人才和强化人力资源的整合作为人才工作的重点。制定了《2002-2006年人才开发规划》,对现有的人才政策作了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使人才工作思路更加符合企业发展要求。
二、坚持科学人才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扎实做好引才、用才、留才文章
一流的企业必须依靠一流的人才。21世纪是人力资源的世纪,人力资源将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之一。公司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响应“人才强县”战略,着力做好引才、用才、留才文章。
一是多管齐下“引”人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越来越感到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壮大,就必须有一支实力雄厚的优秀人才队伍来支撑。公司一直把引进人才作为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的关键,不断拓宽渠道,切实加大引进各类优秀人才力度。依托省、市、县人才网,建立企业人才网页,向全社会“求贤”信息,通过网络招聘各类专业人才;向有关职业技术学校定向引进技能型人才。同时,通过参加各类人才招聘会招聘各类优秀人才。近年来,公司多次参加省、市、县人事局组织的人才招聘活动,远赴西安、武汉、哈尔滨、杭州等地招聘人才。仅2004年通过公开招聘,就有20名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被录用,并安排在主要技术和管理岗位。
二是搭建平台“用”人才。公司一贯坚持以发挥员工技术专长来鼓励人才,为他们搭建良好的创业平台。根据人才的素质和综合能力,量才使用,用人之长,把人才放到最合适和最能发挥作用的岗位。如1990年,公司招聘了一名毕业于洛阳工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大学生贝伟斌,贝伟斌与公司同舟共济十五年,刻苦钻研,不懈努力,为公司开发了五十多种彩电用声表面波滤波器,近百种通讯用声表面波滤波器及谐振器,为公司创造了2亿多元收入,创税利5000多万元。
与此同时,公司不断深化和拓展“德清模式”,善借外“脑”,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目前已和国内多所知名大学及研究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和浙江大学生物医学与仪器科学学院共同承担了省级科研项目《基于呼吸检测的肺癌早期诊断仪的研究》,还参与了其国家863项目《基于SH-SAW阵列传感技术的海水毒污染监测系统的研究》;和浙江大学物理系合作开发《高掺镁铌酸锂晶体及相关光学元件》;和山东大学共同承担了国家863项目《化学计量比铌酸锂晶体》的研制;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一起开展了全息存储材料的研究;和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共同开发新的晶体生长技术等等;另外,我们还和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在声表面波技术的研究上有着长期的合作。同时,公司积极寻求和国外的技术合作,曾先后和法国、德国的两家公司签订了产品合作开发协议,目前已开始运作。通过这一系列的合作,不仅为企业现有人才参与科研提供了平台,而且为企业的科技进步开辟了一条快车道。
三是创优环境“留”人才。公司各级领导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人才服务理念,努力营造有吸引力的人才环境。1998年开始,我们实施了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聘用及考核制度,创新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政策。对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给予一定的股权奖励,并在量化考核的基础上,确定职称等级,享受相应的职称津贴和其他福利待遇,鼓励专业技术人才以专利、技术参与收入分配,充分激活人才的创新细胞。2004年,为规范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管理人员的聘用和考核,结合管理岗位和特点,公司对从事管理岗位的专业人员进行评聘,充分体现出人才的实用价值。并在有序的人才开发和管理机制中,使各类人才充分享受到实现自身价值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同时,公司还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改善生活环境和待遇,经常与专业人才交流谈心,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公司专门购买了7套公寓住房,配齐必要的生活设施,为引进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创造条件。每逢重大节日,公司都安排与外来人员一起会餐、谈心,关心年青人才的婚姻状况,帮助解决其子女就学、家属工作和户口迁移等实际问题。切实做到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
三、切实强化员工教育培训,努力为企业发展做好充足的人才储备
教育培训是造就人才的根本途径,只有搞好教育培训,充分挖掘内部人力资源潜力,努力盘活人力资源存量,才能从根本上蓄足企业发展后劲,在竞争中取胜。我们着重抓了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突出重点,狠抓岗位培训。公司将知识、技能和素质三方面的培训作为员工教育培训工作的重点,坚持教育培训与企业发展实际相结合,力争做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并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年龄的员工,提出不同的要求。2004年度,公司培训中心按照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总体部署,以“提高员工素质,适应市场发展”为目标,积极探索培训新思路,尝试培训新方法。培训重点针对干部的集中培训,聘请相关专家和教授以及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上课,公司领导亲自参与授课。同时,还通过不间断地安排高层管理人员参加有关大专院校的专业培训,使公司经营管理层的整体能力和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到目前为止,共组织外派培训21次,参加人员达56人次;组织内部培训92次,参加人员达1650多人次。
二是强化考核管理,激发学习积极性。公司要求所属各单位,把员工教育培训工作列为工作重点,做好对培训结果的跟踪考核。自2002年以来,公司统一为员工建立了教育培训档案,真实记录员工参加各类教育培训的情况,培训档案作为员工职业发展的基础资料,为员工绩效考核、上岗、晋升等提供依据。
一、加强修养,明确责任,不断提高政治业务素质
一年来,自己作为后勤总经理,能积极参与学校和集团组织的各类学习和干部培训,能自觉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通过学习调研,自己深刻认识到,随着学校快速发展下后勤集团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因为高校后勤服务涉及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关系学校改革、发展和安全稳定大局,范围广、任务重、难度高、责任大。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新阶段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有中国特色的新型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我们高校后勤安全等工作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所以,增强了自身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明确的认识到后勤集团的发展必须紧紧依托学校,围绕学校的发展,坚持服务宗旨,把握“服务经营型”后勤集团改革战略目标,加强集团资源一体化,服务标准化,队伍专业化,管理规范化建设,构建集团文化,着力提升后勤服务质量、水平和科学发展能力,坚持规范管理和服务创优的发展方式,着力提高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使高校后勤工作能够有定位、有目标、有作为。
二、强化培训,岗位练兵,持续打造能征善战团队
自己非常重视员工的日常培训,常抓不懈。坚持以人为本,把600多外聘员工当成自己家人一样,帮他们办实事和好事,关心他们的生活。同时,注重后勤文化建设和家园文化建设,使员工真正融入到高校后勤这个大家庭,把校园当做自己的家。使大家与单位共呼吸,同命运,激发主人翁责任感,共同推动高校后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对他们的业务培训,教育大家规范作业,注意安全,质量第一。在全体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培训提高上,实行外出参观与本单位培训相结合、单位组织集训与个人自修相结合、学习政治法律与学习业务专业相结合,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创新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并且完善了人才交流引进及干部考核,聘用轮岗等制度,打造一支特别守纪律、特别能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后勤铁军。
三、围绕保障,创新机制,建立符合发展的后勤管理体系
为了适应广大师生对后勤工作的需求,在自己的倡导下,我们以服务保障为中心,建立和完善了适应学校改革要求的后勤管理运行机制。具体做法是:一强化服务,规范经营:过去的一年,中心按照“服务经营型”建设发展思路,工作重心逐步向服务保障工作转移,对原办理有工商执照的公司,根据经营情况进行了清理,先后注销了江明文化公司、江达节能公司、江勤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和褔祉物业管理公司等,规范了中心经营管理机制,强化了相关部门服务保障职能。二理顺服务机制,配套实施机构调整:学校机构设置调整成立了后勤服务保障中心,明确了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和思路,在坚持集团运行机制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校内服务保障职能和要求。为了更好适应学校发展要求,中心及时进行了机构设置调整,在原二级机构保留的同时,按校内服务体系进行了更名,原各公司印章统一由中心管理,加强经营性活动、合同和各类文本的审核和管理,对外经营性活动的管理不断规范,重要是各部门服务保障职能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和加强,校内服务机制得到了理顺,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的方向更加坚定,目标更加明确。
四、服务创优,狠抓落实,彰显优良后勤服务传统
1、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创建活动,传承良好的中心文化特色。将中心制度建设、管理建设、队伍建设等全部纳入活动,进行部署和要求。活动开展几年来,逐步形成了中心服务质量优质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一方面,在“争先创优”活动中,中心群众广泛参与,用“争先创优”活动内容和要求指导中心服务工作实践。另一方面,在优质服务创建活动中,党支部给予行政组织开展的创建工作大力的协助,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我们把活动的创建与表彰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中心组织的“党员示范岗”、“优质服务窗口”、“绩效管理工作先进单位”以及“服务承诺制”等创建活动形式多样,各部门还分别组织有“优质服务示范岗”、各类专业技能竞赛等创建活动,在创建中,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得到提升。在活动中,特色的中心文化悄然形成。
2、抓好日常服务保障基础工作,全面落实绩效目标任务,保持和发扬了“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的后勤服务传统:日常服务工作是中心的基础工作,保障着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和师生生活,中心在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的同时,将学校下达的年度责任目标纳入日常管理加以落实,工作中,始终把学校的需求放在首位,坚持把师生的利益作为前提,务实地计划和解决好了“实惠于师生”的几件实事,切实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理论研究成果落实在了一年的服务保障工作实践之中。在过去的一年里:物业服务部大力倡导和践行适应时展的服务管理理念,从制度化管理入手,努力提升教室管理、环卫工作和维修服务效率。在圆满完成各项基础工作同时,花房自产各类草花502万余盆,培育各类植物1500盆,为美化校园环境奉献了辛勤汗水。水电保障部坚持实行行业化的规范管理,水电设施维修维护到位,运行确保正常。巡查检查制度化,责任严格落实。节能降耗工作常态化,取得一定成效。在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巨幅增长,教学办公设备大量增加情况下,全年学校用水110.28万吨,用电1374.1万度,用0#柴油160吨,实现水电回收226万元,水电用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呈合理性增长。
五、精细管理,强化标准,建立了后勤绩效考核机制
2014年,中心实施工资增量的绩效考核分配,同时进一步加强了检查考核力度,完善了检查考核细则,严格了发放规定,中心各项工作在以前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推动。部门工作计划性不断增强,劳动纪律管理更为严格,岗位责任和工作流程进一步完善,文明服务和规范化服务有所加强,办公和服务环境大为改观,取得了明显的管理成效。全年,中心自筹发放绩效工资40.95万元。在廉政建设方面,没有出任何问题。
六、下一步有待提高的问题
1、更进一步加强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加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大胆创新与后勤广大职工一起努力办好教职工、学生满意的后勤服务和后勤保障工作。
关键词:不在编人员 人事档案 构建
一、“不在编人员”概述及其人事档案现状
地方高校“不在编人员”,是指存在于高校事业编制以外的聘任制人员,地方高校不在编人员总体分为三大类: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由于“不在编人员”身份各异、学历职称层次不一、签订的劳动合同期限不一、工作稳定性较差等诸多特点,因此,学校对他们的管理就成了临时、被动的管理。
目前,“不在编人员”的人事档案材料的管理现状主要是:一是管理不规范。“不在编人员”的人事档案没有纳入学校的正常人事档案管理,一般是由学校的劳资部门代管,更未按照在编人员的人事档案规范整理。二是档案材料不齐全。这类人员的人事档案资料仅是身份证、职称证,以及来学校后招工录用情况、劳动合同、工资发放资料等,而来校前的档案一般仍留在原单位或在人才交流中心,因其属于临时人员基本无档案材料。三是没有形成按人建档。这类人员的档案材料仅是简单存放,没有按照人事档案每人一档,仅仅是将材料分类存放,如:工资表一类、招工表一类、劳动合同一类等等。四是“不在编人员”存在“弃档”的情况。由于不在编人员在与学校合同到期后,人事档案资料仍然留在学校,个人一般不调转。甚至遇到诸如社保补缴、工龄连续、失业救济、养老退休等实际问题本人也不会来找回,形成所谓的“弃档材料”“死档材料”[1]40。
二、规范管理“不在编人员”人事档案的必要性
新形势下,如何通过规范管理“不在编人员”人事档案,以保障这类人员的切身利益,充分降低学校的用工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学校各项事业顺利发展,已成为地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课题。“不在编人员”作为学校事业编制的有益补充,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也为学校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特别是发展较快的地方高校,“不在编人员”队伍正逐步壮大。一方面,“不在编人员”人事档案的缺失,会直接导致他们在办理工资、退休、医疗、工伤、养老保险等事宜时,无法提供有效的依据,使自身利益受到损害;另一方面,这类人员人事档案的缺失,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如有些地方高校作为“被告”被告上法庭,也有的会因此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规范管理“不在编人员”人事档案工作, 不仅可以为学校领导、组织人事部门对“不在编人员”考察了解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和依据,更能为地方高校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人事纠纷,有利于地方高校健康快速发展。
三、合理构建“不在编人员”人事档案的建议
(一)出台关于“不在编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
地方高校可以根据现行的《干部人事档案材料分类目录》,参照在编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办法,结合“不在编人员”的实际情况,将这类人员的人事档案收集范围、整理方法、存放档案的库房地址、专业的管理人员及人事档案管理的职能部门等都加以明确,对这些“不在编人员”,要建立相应的人事档案,并以“人”为单位进行归档,严格制定材料的归档范围,并由学校人事处统一规范管理[3]71。
(二)“不在编人员”人事档案的构建要方便实际应用。
这类人员人事档案的构建,要突出他们的岗位特点,不仅仅局限于普通人事档案材料,设计的人事档案的类目,要能真实反映“不在编人员”的个性信息,真正发挥人事档案的价值。并且,人事档案中要增加有个人参保、享受福利待遇等项目,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劳资纠纷等问题,做到有据可查。
(三)“不在编人员”人事档案材料的收集要个人和部门相互配合。
人事档案材料的收集离不开个人、用工部门和人事档案部门的配合,定期对“不在编人员”在具体工作中形成的档案材料进行收集,及时追补和不断补充新的材料。人事档案部门要对个人提供的材料进行审核甄别,提交的复印件必须对照原件,确认无误,并标明与原件相符字样,才可入档。用工部门提供的录用审批表、拟安排岗位工种情况表、劳动合同书等资料,也要是有盖章负责人签字等材料才能入档。
(四)“不在编人员”人事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
“不在编人员”的人事档案的管理要实现信息化。采用合适的人事档案管理软件,设立具有针对性、完善的电子目录,在收集纸质文档的同时注重电子文档的收集,逐步实行信息化管理,最终使这类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也纳入地方高校办公自动化系统中。从而使相关部门的利用在符合相关手续的前提下更简便,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校管理工作效率,也体现了这类人员档案的价值。
(五)“不在编人员”人事档案实行动态化管理。
“不在编人员”人事档案的管理应随着招录、聘用而构建,随着辞职、辞退而调转。地方高校在进行“不在编人员”档案管理时,一定要动态化地随劳动合同的续约或终止及时地确立人事档案归属,以避免出现劳动用工管理的问题。
四、保障“不在编人员”人事档案合理构建的基础
(一)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不在编人员”人事档案合理构建的前提。
依法治档是一切档案工作的前提,以《档案法》为基础,建立健全严密的切实可行的“不在编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规范归档、收集、整理等各环节的管理,使“不在编人员”人事档案管理走上规范化、制度化。
(二)领导重视是完成“不在编人员”人事档案合理构建的必要支撑。
领导重视是构建“不在编人员”人事档案工作的前提条件。学校领导要将“不在编人员”档案管理工作提到议事日程,对该项工作要给予重视和支持,并将其纳入整个人事档案工作计划之中。学校应配备足额的高素质档案管理人员、提供必要的“不在编人员”人事档案用房、配套设备、管理软件、经费等。
(三)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员是构建“不在编人员”人事档案质量的保证。
档案管理人员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熟悉关于党和国家在档案工作方面的方针和政策,还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要熟悉学校“不在编人员”用工及岗位分布情况,这样才能在工作中打破常规,创新工作,使“不在编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更加规范、合理。
总之,在地方高校“不在编人员”人事档案构建中,一定要打破传统的档案管理误区,本着有利于促进地方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提高人事管理的专业化水平的宗旨, 主动承担新劳动合同法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对“不在编人员”档案材料采用科学规范的收集整理。在此基础上,对“不在编人员”档案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为地方高校提升管理水平、完善人力资源的配置、减少和避免劳资冲突、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斌.论聘用制环境下地方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完善[J].兰台世界,2010(14).
[2]叶丽宝.健全地方高校临时工档案管理促进档案服务民生[J].办公室业务,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