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2-24 16:13:2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电子类专业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社会环境对专业英语的缺乏重视限制了专业英语教学的发展
社会环境对专业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是一直存在的问题。不光是学生认识不够,甚至老师、学校都认识不够,所以学校开设的专业外语课学生逃课现象十分严重,这固然有学生对该课程不感兴趣和教学过程太过枯燥等方面的因素,但学生自身对公共英语课存在认识上的偏见是导致“大量逃课现象”的根本原因。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在走出校门后将会发现,继续深造的学生如果专业英语没有学好,他将无法查阅顶尖的学术论文,无法听英文讲座,看英文原版书,参加国际交流,甚至无法撰写英文论文,那自然也就不能在高水平的期刊上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这甚至会影响他的硕士、博士毕业。而直接参加工作的学生可能因为看不懂外文产品说明书,外文技术手册,无法用英文进行工程设计,方案设计,撰写工程合同等等。好的企业不能进,驻外工作培训的机会争取不到,从而限制了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
2.优秀的电子类专业英语教材的匮乏
目前,很多课程都有大家公认的经典教材。但是电子类专业英语却没有一套大家达成共识的高水平教材。这些教材大多是将英文书刊的文章简单地汇编起来,在内容的选择上有的专业针对性不强,例如通信专业,电子专业的专业英语教材却包含了太多的计算机方面的文章;有的缺乏系统性,连续性;有的教材所选内容涉及的专业知识太过肤浅、陈旧。所有这些教材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专业英语教材中可使用的英语听说教学音像资料十分有限,与本科生教材完全不能同日而语。
3.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是以单一的“老师讲,学生听”为主
目前,绝大多数的专业英语教师其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是采用满堂灌的形式。仍然由教师主导着整个教学过程,从教学材料的选择到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很少参与,缺乏小组讨论、演讲、模拟国际会议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很多教师把专业英语课当做一般的英语泛读课来上,把专业英语演绎成语言学习课程,教学变成静态的口头授予过程。唯一与过去不同的地方是教师将板书变成了PPT。这样做的结果是老师很幸苦,学生很乏味,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二、利用网络媒介进行电子类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
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中有两个根本性的问题,第一教什么?即选取什么样的教学内容。第二如何教?即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下面本文就从这两个方面着手探讨利用网络媒介进行电子类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路。
1.教学内容
要弄清楚“教什么好?”,首先要弄清楚“为了什么教?”。这就需要知道专业英语教学和基础英语教学的根本区别在哪里?目前,英语教学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通用英语,即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它的目的为了满足我们日常生活交流的需要;另一类是专门用途英语ESP(GE,GeneralEnglish),专门用途英语如果再一步细分,又可以分为学术英语EAP(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即用于学术交流的英语;和职业英语EOP(EnglishforOccupationalPurposes),即具体职业所使用的英语,如旅游英语、商务英语等。所以专业英语的实质就是一门专门用途英语ESP。
教育部在2007年修订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包括三个级别的教学,最高的一个级别正是ESP课程教学。该级别要求能听懂用英语讲述的专业课程和英语讲座;能够较为流利、准确得就一般或专业性话题进行对话或讨论;能在国际会议或专业交流中宣读论文并参加讨论;能比较顺利的阅读所学专业的英语文献和资料;能用英语撰写所学专业的简短报告和论文;能借助词典翻译所学专业的文献资料。这一要求自然也是百分百适合电子类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学。那么“教什么”能够满足这一要求呢?我们来反思一下。
为了满足上述要求,那么我们的教材首先要专业性强,对于电子类专业而言其教学内容要聚焦在电子技术、通信、或信息技术的专业领域,要针对性强。第二,所选的教材要内容符合目前技术的发展阶段。电子类专业有其自身特点,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更新速度快。很多十年前的技术到现在就可能早已作古了,五年前的技术也可能要过时了,毫不夸张得讲电子类专业领域每一到两年就会冒出一些新技术、新概念和新名词出来。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学内容要跟上时代,与时俱进。第三,教学内容既要有“深度”还要有“广度”。“深度”是指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在专业知识上不能太过表浅,否则内容接近通用英语,无法提高学生对专业语言的理解力。“广度”是指内容应当涉及到各个应用方面,具体来说就是教学内容既要涵盖学生进一步学术深造将会遇到的查阅专业文献,撰写专业报告和论文等方面的内容,还应该涵盖电子类专业毕业生在工作时候可能遇到的查阅技术说明书,进行工程设计,方案设计,撰写工程合同等方面的内容。第四,要增加听说方面的内容。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可以看出,ESP的课程教学要求是不仅包含了阅读和写作方面的要求还包含了听力和对话方面的要求。然而我们传统的教材是“一本书到底,几篇文章搞定”,如此单调的内容完全忽视了听说方面的要求。培养出无法开口的“哑巴英语”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我们传统所使用的教材由于其自身的单调性、局限性和教材编写周期和使用周期的问题,是完全无法满足电子类专业英语教学的要求的。而网络媒体的发展是个利器,为我们专业英语教学内容改革带来福音。这是因为网络媒体可以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有机得结合在一起,打破了传统教材单一文字的形式,使教学内容立体化多样化。而且网络媒体还具有信息量极为丰富、打破了语言地域的界限、容易检索、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可以很好的满足以上对教学内容的四点要求。现在我们可以在网上搜索到IEEE、SCI和其它高水准的英语学术论文,可以找到国际会议的网站和视频资料,可以下载到电子类专业课程的各种国外经典教材,可以找到哈佛、耶鲁等许多世界顶级名校的公开课视频和顶级讲座视频等等。这些都是教材的延生,都可以多元化、多层次的配合教学。当然,在具体操作上如何进行取舍,各部分内容比例如何合理得安排,这是度的拿捏问题。
论文摘要:基于现有高等学校电子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形式的分析,提出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改革思路和方法。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性教育越来越成为当代教育的适应性选择。只有创新,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只有深化教育改革,才能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随着高校教学改革和实践的深入,专业课的实践化已经成为培养知识面广的复合型人才的必要要求。而电子类专业课,是相对实践性很强的一类课程,因此,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着手的新形势的教学改革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方法上,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内容上如何跟上相关科学技术发展,在教学理念上如何评价教学成败,是值得我们探索和思考的。现就从此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实验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标准等几个方面浅谈一些思考。
1、丰富教学内容,适应现代教学
对于此类教学内容,应该适应当前高速发展数字信息时代要求,在原有的电子类课程内容设置基础上,精简模拟部分的教学内容。对于数字通信技术的内容,具体到基本概念,表示方法,数学语言,应该采用国际通用的表述方法,这对于将来学生阅读外国先进外文文献十分重要,同时,统一标准有助于提高学生交流学习心得的效率。因此,丰富教学内容,紧跟电子信息发展步伐,更新知识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2、深化实验改革,基础与创新相结合
目前国内各高校已经开设一些综合性,研究性和设计性的实验,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同时,应该强调的是,基础与实验的结合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有了牢固的基础,创新性实验才能做起来得心应手,防止学生眼高手低,忽略打牢基础的重要性。在基础实验掌握的基础上,创新性实验大胆放手去做,循序渐进,才能提高专业素养。基础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在其基础上,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意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者的结合,才能将传授知识,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当前的一些实验,很多都是基础实验或验证性试验。在实验中,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地方很有限。比如,实现设计好的实验结果,实验数据,实验电路也都已为学生准备好,甚至实验操作的具体步骤也都有详细叙述。学生不自觉的就会对实验兴趣缺失,很少动脑思考,丧失预习复习的主动性。因此,实验环节我们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方法,调动学生分析总结的积极性。仔细分析实验原理,过程,结果,总结教训,这个实验才是有意义的。而学生的讨论内容也为实验室工作人员提供了实验改进的素材。
3、调动学生兴趣,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比单纯的填充教学内容有意义。由于电子类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多媒体工具,可以有效促进此类课程的演示效果,显现诸多优点:
(1)可以提高效率:首先可将授课从简单重复的环节中解
脱出来,避免低效的板书,从而使教师可以把重点和难点内容的讲解时间节省出来,使得单位时间内传播的信息量大大增加。(2)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的图像、声音、动画,使原本不易表述,板书无法呈现的知识内容可以生动展示,授课的内容变得多样有趣,从而可以使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能更加集中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3)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有机结合可以提高教学的层次感,动静结合有助于教师融入更多的自我展示平台和空间,提高教学质量。
另外,在传统教学的“讲授----考核”模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沉闷的听众角色,而现代大学教育提倡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就要求我们将学生还原到教学实践的主体地位,老师仅仅是引导学生认识知识,提高能力的中介和桥梁。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还应该采用“阅读教材----讨论重点和难点”的教学模式,对属于学科前沿知识,学术上尚未定论的问题进行引导性分析,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者,是学生养成独立分析的治学习惯。当然,阅读讨论式教学前提是专业课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理论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然后再深入的对所学此类专业课进行讨论式教学方法。
4、教学标准多样化,人性化进行教学改革
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势必会带来大学生素质的差异,而现代教学中,尊重差异是科学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体现,正确认识这种差异,就需要非单一标准的教学目标,即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比如考核方式的改革。成绩不仅仅是理论成绩的参考,而是成绩的组成多样化,提高学生平时成绩的积极性,避免考前突击,这样既重理论,又重实践的教学标准也将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考核形式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专业素养的基础上多元发展,如多样式课后作业。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作业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思考,此外,针对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专业基础知识和科研能力,可以结合教学布置一些带有研究型的题目。可以包括理论部分,技术部分和应用部分,采用习题作业、专题论文和专业案例分析等多样形式,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学生,来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使不同基础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应与时俱进,着眼于培养适应快速发展的新型人才。在围绕数字化的主流趋势的基础上,重视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教学内容和实验环节的丰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迫切需求,教学标准的多样针对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全面发展的个性和开放的专业理念。作为电子类专业课程的改革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为之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关洪斌、王晓兰.知识经济时代实验室改革与管理策略[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5,第24卷第3期,95-98.
1从电子设计竞赛中得到的启示
1.1以竞赛为导向,紧跟电子科技发展的潮流
通过历年国家级或省级的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题目可以看出,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竞赛涉及到的内容也进行不断的调整。尤其是近几年,除了传统的模拟、数字电子技术应用及测试测量类题目外,无线传感、自动控制、单片机及嵌入式等类型的内容比重越来越大,很多题目已经不是单纯的电子技术课程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多方向,多学科的综合知识。这些恰好反映了目前电子科技发展的一大潮流,传统的模电、数电虽然依然是电子系统的骨干,但是电子系统的范畴正在不断扩大,涉及到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功能正在进一步强化[4]。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如果能更多的接触到新技术、新知识的相关内容,拓宽知识面,将对其今后的知识架构和职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1.2以竞赛为参照,寻找院校教育转型的突破点
通过我校历年组队参赛的情况和对兄弟院校了解的情况分析,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在参赛时也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不够深入。高职高专院校基本上都是施行三年学制,能够参加竞赛的学生多为在校的二年级学生,有些一年级新生也会参加。大多数学生都是刚学完电子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程,所学知识有限,知识面较窄,尤其对于模电、数电、高频电路等内容大多还局限于书本上的内容,甚至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程度,更不用说和实际电子系统建立联系。因此在竞赛内容更新快,涉猎面拓宽的大环境下,感到难度增大,无从下手就不难理解了。
(2)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自主设计能力偏弱。从当前的院校教育模式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来看,不同程度的存在“重理论知识,轻实践动手”的情况。由于很多院校的实验课还是采用事先告知详细的实验步骤,仅仅验证理论教学中简单电路的“验证型”模式,学生从中接触的综合性、设计性的任务缺乏,对自主思考能力和独立实践能力培养不够。并且由于实践机会有限,还有不少学生对常用仪器仪表使用不够熟练,这些不仅影响学生参加电子竞赛的成绩,从更高的角度来看,还对很多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带来不利。因此,寻找更加合理的教学方法是院校教育需要解决的重点。
2应用和创新并举,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
电子信息类专业是一个注重实践,强调创新的专业。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学生的方向是具备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能在相关的领域从事开发设计、制造、设备操作、运营的中级以上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将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紧密结合是院校教育应该积极探索的方向。通过电子设计竞赛的方方面面提供的启示可以知道,学生在校期间不仅仅要学习理论知识,更要紧跟时展,拓宽知识面,培养独立的学习能力,锤炼过硬的工程技术能力,建立起良好的工程素质,以更好的适应今后工作岗位的需要[5]。以培养工程师的基本素质为目标,以锻炼综合应用能力为主旨,以激励创新性思维为突破,深化教育模式改革,优化教学环境,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加强院校教育、科研和社会需求的结合是高职类院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此,笔者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教学环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上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坚持宽口径、跨学科设置课程,并紧密结合电子科技发展和电子专业应用实际,突出重点、难点问题的探讨研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前瞻性,实用性。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研究讨论、案例分析、模拟训练、工程实践等多种形式。建立“课堂教学、实践训练、模拟演示”一体的训练模式,利用多媒体演示教学、网络教学、案例教学、课堂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应用训练因素,达到训练效果。拓展实践训练方式,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提升创新能力。建立以“课题式、研究式、自主式”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通过安排课题、设置专题的形式,使学生尽早接触相关工程环节,加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为学生提供课题研究平台和环境,组织开展课题研究。开展自主式学习,增强学生自主发展的后劲,真正实现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建立“知识、能力、素质”多维评价模式。采取多手段、多层次评价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和素质结构等模式,确保对学生培养、评价和激励的科学性、公正性。
(2)课外环节注重多渠道,多方位的模式融合。可以尝试组建校内工程创新基地,建立开放性实验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组织学生观摩或实习企事业的生产环节;指导暑期社会实践;指导学生参加各项专业竞赛;加强对毕业课题和论文的把关,多选用具有工程背景,应用性强,技术含量高,符合电子信息类专业发展的相关课题,使得更多的学生尽早体会工程应用的环境,增强学习的指向性和针对性。创造多渠道、多方位的立体式培养模式,充分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3)建立灵活完善的师生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级别的竞赛和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制定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例如:对在各级竞赛活动中获得佳绩的学生给予课程分数,学分等优惠奖励,在允许的范围内给予学生和指导老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激励老师的工作动力和热情。对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成果的师生提供必要的环境,尽可能的保障他们在教学,科研和应用实践上的需要,推动应用实践探索和创新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实践教学 电子类竞赛 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177-01
坚持教育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是我党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总书记就加强实践育人工作先后四次作出了重要指示。2012年1月,教育部又会同六个中央部门联合印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常态化、长效化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指导意义。对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等电工电子类相关专业而言,电子类竞赛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电路分析、设计、组装和调试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是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
1 实践教学在高职电工电子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于高职高专院校而言,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适应行业企业实际岗位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而高职院校中的各个电工电子专业作为典型的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更是重中之重。我院电子电气工程系的所有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环节所占比重均在50%以上。
根据多年教学改革的经验总结,电工电子专业的实践教学应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理论付之于实践之中,以贴近企业实际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场所,将课程中抽象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成具体的实践操作。在整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专业实际岗位所需技能的培养为重点,通过实践尝试、基本技能应用和技术创新等环节,最终实现学生的专业技能、分析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培养与提高。
2 电子类竞赛对高职电工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的推动作用
高职院校积极参加电子类竞赛,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以及工程实践素质,还有利于实践教学手段的创新,有利于今后持续进行教学改革和新的教学体系的形成,对于培养符合行业企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1 参与电子类竞赛有利于提高专业教师和学生的整体素质
学生在培训过程中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实用技术,培养了科技创新能力这一核心竞争力。学生在竞赛过程中需要进行选题、分析、确定方案、查找资料、浏览文献、选择元器件、电路板设计加工、安装、调试、论文撰写、参加答辩等过程,心理素质和职业能力得到历练。更重要的是,在培训、调试、竞赛的过程当中,指导教师也能不断进步,不仅专业技能水平得到提高,还开阔了眼界,为以后的竞赛积累丰富经验。
2.2 参与电子类竞赛能够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不仅为学校争得了荣誉,提高了学校知名度,另一方面更是为自己争得了荣誉。参加竞赛有助于培养和锻炼高职高专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这些都是职业竞争力的几大要素。经过锻炼,他们在面对就业时的表现必定更加优秀。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下,根据我院近年来的就业情况反馈,用人单位特别是大型知名电子和IT企业在招聘毕业生时,往往会优先选择竞赛获奖的学生。
2.3 参与电子类竞赛将进一步促进电工电子专业教学改革
教师在带领学生参赛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一些欠缺,从而发现教学改革中的一些不足和问题。同时,教师在竞赛过程中总结得出的一些专业知识技能结构、培训方法和竞赛研究结论等也能够为电工电子类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可以参考的依据。
3 提高高职院校参加电子类竞赛实力的措施
3.1 做好竞赛培训平台的开发建设
培训平台是课题研究的硬件保证。通过课题组成员多年的分析研究,尤其是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的分析解读,结合多次参赛经验,最终总结出竞赛培训平台应该是集电子技术、单片机、可编程逻辑控制和嵌入式开发系统相结合、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场所。我系在建设所主管的学院“十大文化阵地”之一“电子制作与维修中心”过程中,完全按照竞赛培训平台的需要进行软硬件搭建。我系竞赛教师团队在2010年、2011年多次在该平台上进行学生参赛前的指导和训练,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在2010年7月的“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中,我院学生获得全国二等奖、湖北省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在2011年9月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学生获得湖北省三等奖。学院还利用本平台,多次成功举办“电子技能大赛”等电子类校内竞赛活动。这些竞赛成绩证明,电子维修与制作中心已经基本具备培养我院电工电子类学生职业素质的能力。
3.2 强化教师培训,提高指导能力
教师的设计制作能力是指导学生提高竞赛能力的前提条件。要提高教师竞赛指导能力,必须采用院系教师校内全员培训和校外重点培训两方面结合的措施。在校内培训过程中,我系聘请了“湖北省楚天技能名师”做培训教师进行指导,要求被培训教师按照往年竞赛题目进行项目实做。在校外重点培训过程中,选派实力较强的教师参加校外竞赛的相关培训,回校后传授经验。除此之外,还应加强校际交流,到具备参赛经验和成果的院校进行学习。在多项措施联合作用下,提高竞赛指导教师的整体专业技术水平。
3.3 重构竞赛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结构
纵观这几年电子设计竞赛的题目可知,竞赛内容逐渐从以往单纯的模块电路搭建转向基本知识的拓展应用及创新,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涉及光电技术电路、555电路专集电路、电源电路、控制电路、微机单片机应用以及PROTEL在绘图、制作封装库、画出PCB、布线方面的应用。在竞赛之前,竞赛组必须从竞赛需要出发,结合往年竞赛题目,从不同的课程中将这些具体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拆分、总结和重构,针对重要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重点培训。
参考文献
[1] 刘思远.2010年吉林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实战经历[J].竞赛园地,2011(5):64-68.
【关键词】高职 拔尖人才 素质 培养平台
从1958年苏联提出“英才教育”的口号开始,世界各国竞相开展拔尖人才的培养,1973年美国通过《天才教育法》为天才及有天赋的儿童教育提供了保障,20世纪70年代,我国逐步展开拔尖人才的教育研究,目前拔尖人才的培养及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型大学,有三种主要方式,即:数理提高班、学科大类培养、专业教育试点班,对于高职阶段开展拔尖人才的培养研究甚少。李延伟、王芳在《三本院校中拔尖应用人才培养初探》中指出了河南财经学院的具体做法,而我院连续多年专科招生分数线位居江苏省榜首,并超越三本分数线,其中学生通过综合素质选拔进入电子特色班学习,他们在各类专业比赛中,多次超越本科院校夺冠。学生拔尖能力可见一斑,基于此,我们展开了在高职院校开展电子类拔尖人才培养的研究。
一 高职电子类拔尖人才的特征
1.身心素质
拔尖人才的身心素质是其成功的首要因素。
第一,心理素质。拔尖人才的拔尖首先是目标上的拔尖,表现在其心理素质:即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理想和生活理想,较强的抗挫能力,积极乐观,善待他人;具备良好的情感、意志、性格等;能较好地感知世界、想象力丰富;思维敏捷,同时还要求有较强的抗挫能力,能积极对待成功和挫折,具备节制和坚韧的态度,对待自己、他人、集体和社会的态度平和。
第二,生理素质。拔尖人才不可忽视其本身的物质性,作为一个人,首先是物质的人,身体是其思想和行为的载体,生理素质要求其具备良好的身体基础,能充分调动身体的各部位功能,同时能正确地认识生命,积极地锻炼身体,构建强有力的体魄。
第三,道德行为素质。“大胜靠智,小胜靠德”。要能在拔尖道路上顺畅,首先需要遵循政治和道德的规范,具备正确的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合格的伦理导读、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没有基本道德的专业理想和生活理想是社会所不能容许的;具备社会公认的主体意识、超越意识、契约意识等;并能在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观念下做出正确的价值取向。行为素质也是其意识层面的要素,针对拔尖人才的培养,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有高雅的生活格调、健康的生活方式,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和能力、行为举止文明而朴素,并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时间习惯。
2.知识素质
拔尖人才的知识素质应该包括专业知识素质及科学人文知识素质。
第一,专业知识素质。谈电子类拔尖人才,其所谓的电子类就是其专业素质的要素,对电子类拔尖人才而言,专业知识素质主要表现在:专业理论知识是否扎实,工程实践能力是否完备,团队协作精神是否具备。
第二,科学人文素质。拔尖人才的专业发展是在一定基础之上的专业发展;而这个基础就是科学及人文知识素质基础。要求具备一定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能不倦地追求真理,理性地对待事物,为真理不怕牺牲;关心、尊重人的价值、需求和发展,理解集体、社会责任感的意义;拥有相对厚实的知识基础,包括物、化、生、史、地、政、天、经、法、哲、文、艺、美等多门类学科的基础知识。
在此,其强调的科学知识素质中以算机使用为基础的软件使用知识、信息检索加工知识、知识产权知识及阅读外文文献的英语知识等,他们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拔尖人才能达到的高度与速度。
3.能力素质
能力是身心素质作用下知识的外在应用,能力素质的大小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拔尖人才从理论到实践的应用能力。能力素质的大小按照其助推拔尖人才的成长,分为基本能力素质、专业能力素质、发展能力素质等。
第一,基本能力素质。从学习、工作、生活方面谈,各方面的基本能力是拔尖人才必备的能力基础;在信息爆炸的新时代,信息处理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已是基本能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
第二,专业能力素质。高职阶段的电子类拔尖人才还应表现为其知识和技能同等提高的前提下更加具备一定的技能优势。
其专业能力中专业能力素质概括为传统知识、技能识记、传承能力;具体应表现为:电子产品装配、调试能力;电子产品设计、制作能力;利用电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复杂电子类研究开发等问题的能力;解决复杂电子类研究开发等问题的能力;利用电子知识对电子产品进行检测、维修、维护的能力。
第三,发展能力素质。拔尖人才的拔尖更多依赖于发展能力素质,其主要内容包括其思维及非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性开展工作能力、创业实践能力、新知识与新技能的掌握能力,提出问题、继续学习研究的能力;同时发展能力素质还应包括管理能力,尤其是技术及团队项目引领的能力。
二 高职电子类拔尖人才的培养
在电子类拔尖人才的培养方面,我们首先搭建了素质体系;其次完成了平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在培养平台的建设上结合新四块课程体系、研究性学习、竞赛培训构建互动平台,培养高职电子类拔尖人才。
1.新四块课程体系
新四块课程体系是:职业素质课程、岗位能力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个性拓展课程四部分课程。该课程体系是我院经过一定的研究和实践提炼完善之后展开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在拔尖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个性拓展课程部分,尤其为学生参与科技类兴趣小组、兴趣课题的学习提供了好的路径,而这些也成为拔尖人才成长的必经环节。
2.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为广大拔尖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实体环境,是其检验所学、钻研专业、交流研讨的重要形式。
研究性学习内涵定义为:“以项目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研究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模式,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专业知识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积累实践经验,体验项目研究过程,强化学生技术应用与解决现场技术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院建立的各个专业方向的研究室,其雏形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目前研究中心共有20个研究室,可以容纳约200名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3.技能竞赛培训
电子类竞赛主要包括:院系组织的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江苏省ti杯模拟电子系统设计竞赛; 430单片机设计大赛;altera杯数字电路设计大赛等诸多专业类竞赛。这些竞赛的开展都为拔尖人才构建了良好的舞台,对吸引拔尖人才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另外学校在组织相关竞赛时的培训工作也为拔尖人才的成长提供了较好的服务。
三 总结
基于此互动平台下,我们以拔尖人才的素质体系为抓手,从身心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方面展开,通过培养平台的建设将培养工作落到实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申报各类专利18项,获得中央电视台《我是发明家》50强,参加第六届世界发明博览会一览5项大奖;全国信息技术类创新与实践活动一等奖;5年来获得电子类竞赛类全国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省级竞赛一等奖近8项。
参考文献
[1]史建平、杨金观、林光彬.以五种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财经拔尖人才[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9(6)
[2]黄艳梅.基于调查的应用英语专业“新四块”课程体系的优化[j].科技信息,2009(31)
[3]沈淑雯.加强理科基础建设,培养拔尖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
[4]李嘉曾.拔尖人才基本特征与培养途径探讨[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5]李延伟、王芳.三本院校中拔尖应用人才培养初探[j].计算机教育,2008(24)
[6]秦书生、韩雪冰.高校拔尖人才培养探析[j].党史文苑,2010(6)
[7]宋伟.论拔尖人才培养中的道德建设问题[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7(8)
[8]彭豪、钱扬义.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科学研究性学习:模式、实施与成效——以“数字化微型气象站”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为例[j].远程教育杂志,2011(2)
[9]蒋华勤、潘杰.浅议民办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a]教育部中南地区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教学研究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案(上册)[c],2010
[10]兴志、刘磊.高职院校学生科技活动探析[j].科技资讯,2009(35)
[11]李志巧、陆芳.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网络研究性学习模式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
[12]尚仁成、阮东、熊家炯.物理学及相关学科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清华大学基础科学班简介[j].物理与工程,2006(3)
[13]王晓晶.研究性学习与大学生主体性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8.
[14]廖湘楚.浅谈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3)
在学院、学校的全力支持下,我系进行了多个专业实验室的整合。目前已投入使用的实验室包括:模拟、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室、微机接口技术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单片机应用实验室、电子技术实践实验室、PLC设计实验室、EDA实验室、课程设计实验室,以及与物理学院共建的通信原理、传感器设计和高频电子线路实验室等,确保实践课程的顺利开设。此外,我系还与向阳电子公司联合建立“HOLTEK单片机实验室”,除弥补了学校实验设备不足外,更让学生及时了解电子技术的发展动向及前沿技术,并把这些新技术应用到自己的创新设计中,探索出一条校企合作与创新实践相结合的新路子。
2.开设新型实践课程,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既要强调知识与技能的融合,又要强调思维与能力的培养。在综合设计型课程上,要力求做到产品设计实用、有趣、创新并且理论联系实际。既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又要将电子专业的新技术引入教学中,以适应信息时代对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和创新意识的要求。我系开设的选修型实验,则主要包括应用型和创新型内容,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可组成电子制作小组,也可单个学生独立完成。在实验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在实验教材中选择实验题目,也可以上网查阅相关资料,选择与自己研究内容相关的设计题目,将课外科技活动、科技项目申报、科技产品竞赛纳入教学内容中来,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我系还开设了网络实验室,改变传统的单一元件搭建模式。利用ELECTRONICS、HOTLAB、EDA技术等电子电路仿真设计软件,和准确的实验模型直观地进行实验练习,这些新颖的实验方式除了缓解由高校扩招暴露出的实验设备紧张、实验成本高、实验学时少、实验教学任务重等矛盾外,还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对电子技术发展的好奇心,从原来的被动做实验,到现在的渴望和主动要求到实验室验证自己的各种设计题目,积极要求参加电子设计竞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加强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电子产品竞赛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电子类专业之间的师生交流,全面推进电子类专业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促进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我系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这些电子竞赛的活动,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宣讲会和经验交流会。在近几年的电子竞赛中,系主任、教师和学生一起,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竞赛前的培训,使学生们对新电子器件的灵活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也使具有不同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我系学生在近几年的我学院、我校举办的电子产品大赛、河北省单片机设计竞赛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机器人比赛中频频获奖,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此外,鼓励学生踊跃参加科研项目申报,在项目选题、课题申报、课题具体实现过程和项目最后的总结各主要环节上适度引导,培养学生科研意识,逐步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职教育 基础课程 实验 改革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完善高等教育层次、满足社会需求的一种教育方法。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与变化,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及相应的课程设置也在快速的调整,作为高职电子类专业基础的《电子产品认知》《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等课程在教学内容、实验方式也都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实验中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设计能力,并为学生设计相关的实训,为实现“应用型”“技能型”的培养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基础课程实验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作用
专业基础课大多数安排在第一学年授课,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从事电子技术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作为之后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基础课中的实验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可操作性,可以从入学初期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对本专业的学习欲望;同时,与其他课程的实验类似,基础课实验也具有很强的验证性、实践性,学生可以在实验过程中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检验及应用,进一步加强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专业基础课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程内容、研究的对象,还可以通过实验对一些重要的理论进行验证,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推动理论教学的开展,同时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了解常规仪器设备的性能、使用方法、应用场合,为在此之后的专业课实验、实训、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验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勤奋负责的工作作风;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创作灵感,在发现-思考-总结过程中提高研究能力,是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观察力、分析能力及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电子类基础课实验现状及改革趋势分析
(一)实验教材内容新颖、针对性强是教学目标实现的基础
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大多数院校在教学计划中都适时修改实验教学大纲,加大了实验教学的比例,目前部分院校基础课程中,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之比已达到1∶1。
高职院校中,即使同样是电子类或偏电类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但在细节方面,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加具体化,“项目式”“订单式”培养模式使得教学培养目标不尽相同,因此对教材的要求也不一样。目前理论课的教材种类较多,选择的余地大,而实验教材则主要以实验器材为基础,总体而言简单、与专业联系不够紧密、部分内容存在知识老化、新技术含量不够的缺陷。实验教材不但受到教学重点变化、社会需求、就业方向调整、学生的入学基础、实验设备的更新等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应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程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展,只有这样的教材才能具有独立性的特点和风格,才能有效地提高实验课的效果。因此,根据培养目标编写适时的、针对性强的、内容新颖丰富的、易于理解的实验教材是教学目标实现的基本保证。例如:可以利用当前较为流行的DIY微型电器(DIY收音机等),让学生边实践边进行学习,在电器的组装过程中可以进行元件辨识、手工焊接技巧等知识的教学,而在调试过程中还可以进行对电路分析、晶体管特性等知识进行穿插,在整个组装、调试过程中,让学生一步步了解与电子相关的信息和技能。此外,在对电子器件、产品的介绍中,还应当加强对当今新器件、新产品的说明。
(二)实验设备量足质优是实验教学质量的保障
实验室的建设投入对保证实验教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由于高职院校建校的时间普遍不长,底子较薄,经费的投入不足,有的实验教学设备不但超期“服役”,而且在使用时大幅度的“过劳”。老的仪器设备不能及时更新等是造成高职实验教学仪器不足和不精的原因,这使得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方法受到限制、实验数据不准确,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判断,造成知识更新速度慢、实验手段无法跟上社会生产的发展速度。有的因为仪器设备的缺乏而影响了专业基础课的开启。因此,加大投入、更新设备、改善实验教学条件,使实验设备先进化、易操作化,利于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教学计划的实施。例如:现代电工技术实验装置、通用电子实验与电子技能实训设备,模电、数电、通信原理成套设备等,较为先进的实验教学设备既可以满足基础实验的要求,也能满足部分专业课程实验的需要。虽然这样做也增加了办学成本,但这些可以通过合理安排实验、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来降低。
(三)实验项目设计的科学化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高职教育的教学重点、教育方向、培养目标虽然与普通高等教育学有着极大的区别,但是职业教育绝不是培养廉价的劳动力。当前,国内已经有了相当多的跨国公司、独资、合资企业,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进入我国,而培养掌握最新技术的人才是我们的目标。因此,加强实验教学管理,科学设置、灵活调整实验,满足“必须”“够用”是基础课实验的原则。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需要更新教育理念,不必拘于系统性和完整性,科学的设计实验项目和内容,让重点基础理论的验证、基本实验方法的掌握、实验数据的获取和处理、仪器设备的操作等贯穿实验当中。
加大综合实验训练的力度,将单一性、验证性实验发展为研究、探索型、技能型的实验,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在综合实验中既有巩固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专题设计,又有完善实现设计方案的制作,既培养了学生的设计与创新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综合试验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实现了理论—实践—理论提升的过程,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论研究分析及动手能力、扩展知识面。但是,实验需要的时间较长,接触和使用的仪器设备更多。综合试验的内容及安排可进行如下的尝试:模仿毕业设计的模式,让学生按照题目自行设计一个电路,完成组装、调试并撰写小篇论文,这样锻炼了学生的设计能力,让学生学会使用软件进行仿真,温习手工组装电路的技巧,还可以让学生熟悉论文的撰写方法和过程。
在内容的安排上:
结合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定题设计与制作。包括完成设计方案,绘制设计图纸,进行材料、元器件的分析、选择,进行产品模型的制作及性能测试,完成总结分析报告。
将有故障的仪器设备进行拆修、研究,并写出专题分析报告。
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程度自定题目,指导教师审定后实施。
在时间的安排上:
增加综合实验的时间,采用实验的部分内容在课内完成、部分内容在课外完成的方式,视课题的难易程度及工作量的多少,可以一个人完成也可以一小组的形式完成。
设立开放性实验室,建立开放式实验室制度,在课外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随时到实验室使用相关的仪器设备,任课教师定时到实验室进行指导,小群化、个体化的指导更具针对性,更便于师生的交流。
(四)教师的悉心指导、严格要求,改进实验考核制度、提升学习主动性
电子基础课程中的实验大多数与电戚戚相关,实验中既要保证仪器设备的安全又要防止实验中的人身事故,除了教师要对学生严格要求、悉心指导外,还要规范实验操作过程,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独立完成实验项目。一方面,由于电子类基础课程的实验,多数涉及电学知识的检验,学生在实验中会经常的接触和使用到电力和发热设备,不够注意会造成设备的损坏,降低实验效果,学生的人身安全也可能受到影响。而另一方面,过于注重“防止仪器设备受损”“防止事故发生”,又会直接导致重要实验变成教师的演示,同样也会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助长抄袭实验报告的不良风气。因此制定完善的实验教学管理体系,在实验中严格纪律、规范操作,悉心指导及时沟通、解疑答惑,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在实验中既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又也提倡互相交流扩大思维。
“到课考勤+实验报告+考试”是实验成绩评定的老规矩,在这种考核制度下学生应付实验、抄袭实验缺席实验时有发生,不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改革实验考核方式、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实行单项实验抽查、综合试验答辩、笔试口试相结合等灵活的实验考核方法,有助于克服以上的弊病。实验中不仅注重实验的结果,更注重实验的过程,将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敏锐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准确性、实验总结的完整性作为实验成绩评判的重点,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五)理论、实验教师合二为一,减少教学脱节,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高职教育的特点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是:具备宽厚的行业及职业基本理论、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了解、掌握本专业应用技术动态,通过专业授课、实训、实习,使学生掌握就业岗位所需的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具备实践修养,通过项目的研究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目前能完全达到以上要求的并不多,培养“双师型”教师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
理论课实验课教师合二为一的好处在于理论和实验在教学内容上的衔接、教学时间的安排能得到很好的协调,同时也为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三、结论
综上所述,实验教材内容新颖、针对性强;实验设备量足质优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实验项目设计的科学化、教师的教育理念、悉心指导及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保障,理论、实验教师合二为一,可减少教学脱节,更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实验教学在改革中前进,勇于改革才能实现培养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人才的目标,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勇于改革学校才能办出特色和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2006-11-16.
[2]赵爱萍.大学生工程实践技能培养之-实验, 2008(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委员会. 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教职[1998]1号,1998-02-16.
[4]黎素云. 电子实验课教学方法的探讨[J]. 成才之路,2010(17).
关键词:地方高校;分层培养;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12-02
一、地方院校的特点
地方本科院校科研成果往往较少,以本科专业教学为主,分布在省会以外的中等城市,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提供智力保障和科技服务支持,生源往往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中处于劣势地位。就山东省而言,办学历史较短及学校在学科建设、师资类型、生源层次、办学传统等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地方本科院校无法与研究型大学(北大、清华等)和教学研究型大学(老二类本科)在人才的培养上进行竞争。但地方院校的优势就是了解地方的需求,知道地方需要什么,错位发展,着力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成为地方院校的必然选择。
二、电子类专业的特点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电子、通讯、计算机、数控人才显得缺乏,社会急需大量这类应用型人才,而山东省多数理工科院校都设有电子信息类的专业,并且学生在校数相比其他专业是比较多的。但教学模式单一,教学体制等诸多方面都与培养现代电子信息产业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要求存在着许多的不适应。山东高校中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基本相近,只是在课程的深浅度上有所不同,无各自的特点。现有的课程体系尤其理论系统性强、知识结构较完整的优点,但弊端是理论性占学时偏多,需较高的数理基础,不适应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中偏重实践能力的需求,分层次培养不能在教学过程中体现。
三、调整培养模式,分层培养
我们借助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的先进理念,采取分层培养,大一、大二基础课、主干课统一要求,拓展课、考查课根据学生的兴趣培养。
1.首先鼓励学生考研究生,给他们继续深造创造条件,加强专业课、基础课的教学,从时间、学时、师资上给与政策倾斜,安排优秀的辅导教师,安排专门的教师指导学生面式,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师资源、图书资源、实验资源,提高考研录取率。
2.调整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的学时,课程安排紧密。联系学生顶岗实习半年,解决学生大三、大四学生课程相对偏少的问题。
3.鼓励优秀学生考取公务员、村官、选调生等,安排有经验的老师作专题报告会、辅导会。
四、校企联合,顶岗实习
联系企业,举办各种形式的招聘会,实现企业走进学校,学生走进企业,既可以为企业培养员工,同时又让学生了解企业,更好地服务社会。利用教师的社会经验和关系、往届学生在企事业单位上的作用,通过培养方式的调整,可以让学生在企业上顶岗实习,短则三个月,长可以半年,对于学生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写作起到积极作用。
五、多渠道增加实践教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实践教学计划的设计上,为了更好地体现专业培养目标,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建立了由课程实验、综合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验课程设置,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实践教学,把实践课程进行了分类。在开设的实验课程中,按照实验类型可分为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实践环节课程四类。基础实验为:计算机操作实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验、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为:多媒体技术、MATLAB、信号与系统实验、现代电子设计系统实验。实践环节为:软硬件知识与实践、课程设计、电子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在培养思路上,还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强化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
1.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不断线:设置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及应用、面向对象编程与应用实验、MATLAB语言等。基本保证学生每个学期都有上机实践的课程,同时通过和社会上的劳动部门、职能鉴定部门联合,使学生获得全国计算机维修合格证。
2.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实践动手能力,体现理工科特色,分阶段实施。从一年级开始,基本每学期都设置有带实验学分的实验或实践课程。具体如下:
一年级:C语言编程仿真设计;大学物理实验;加强实验教学。二年级:实验教学、实训教学、课程设计同步进行,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软硬件知识与实践、创新活动。三年级:实验教学、实训教学、课程设计、顶岗培训、技能培训同步进行,信号与系统、高频电子线路、微型计算机技术、计算机通信与网络、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电视系统、电子设计自动化、Protel设计、高频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电子实习、微型计算机技术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四年级:在三年级的基础上,增加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工作,现代电子系统课程设计、综合训练、学年论文、电子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六、多种形式实现人才的创新培养
1.构建学生的创新实验模式。创新是灵魂,对于电子信息类学生尤其如此。学生通过课堂上、书本上的学习,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创新教育的形式非常多,应该说是不拘一格。
2.多证教育。学校利用与社会劳动部门的关系,让学生取得一些职业资格证书。鼓励参加各种专业技术培训,如计算机维修培训、电工技能培训、电子工程师培训、焊接培训等。通过培训,学生不仅可以拿到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学位证书,还可以拿到劳动部门认可的计算机维修证、高级电工维修证、电子工程师中级证等。通过业余时间培训、办证教育,既增加了动手能力,又提高了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3.大学生竞赛。国家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时期,针对大学生教育,也开展了很多竞赛。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电子工程师大赛、山东省物理实验科技创新大赛,鼓励学生参加培训,凡是获奖的同学都非常受社会的欢迎,即使没有拿奖的同学,也在社会上得到了认可。
4.科技创新项目。随着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启动,很多大学生展示自己的科学素质,提高了自己的创新能力。学生每年从泰安市申请到科技创新项目十几项,学生完成项目,写论文,并且必须有自己的创新点,有的学生通过科技创新项目发明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及发明专利。
参考文献:
[1]赵华君,程正福,朱家富,等.石东平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7(1):73-75.
[2]李陶深,苏一丹,胡强,等.地方综合性大学工程型、创新型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3]乔闹生,等.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24):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