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4-17 09:07:1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第1篇

1.财务管理职责混乱现象较为严重

管理职责对于我们企业而言是发展的基石,同时也是确保每一位员工能够恪尽职守的规章和约定。财务管理职责更是要充分的发挥这一点。而在很多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中财务管理的职责划分很不明确,同时很多财务管理人员对于自身的这则范围并不是很了解,这样财务制度就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其主要作用。比如说忽视财务制度、财务纪律的严肃性,任意干预企业日常决策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平时进行企业内部财务制度制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也是我们财务管理主要的缺陷所在。

2.日常操作过程不够严谨规范

在很多企业和单位对于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管理过程中,涉及到账目管理工作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例如:滥用会计科目,账目不清,信息失真;账外设账,弄虚作假,私设小金库;不定期盘点财产物资和库存现金,不经常核对银行存款和债权债务,造成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不符。等情况,这样严重影响了企业和单位的收支平衡,使得企业资金出现亏空的状况,导致企业今后的发展频频出现异常。这些都是我们对企业内部财务制度管理不善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我们还应该加以充分的重视。

二、解决以上存在问题的主要方法

1.加强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对于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而言我们首先则是应该做到近乎完美的内部控制。主要还是在于对财务人员的控制以及决策人员的合理分配进行入手,这样在进行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中才能够得到良好的效果。我们通过对企业内部财务人员进行合理分配过程中我们则是应该本着合理分配科学管理的原则进行管理过程,同时对于管理制度也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这样财务人员才能够真正做到有条不紊的工作,同时也能够达到我们对管理制度完善的目的,使得企业内部管理过程能够走向积极正确的发展道路。

2.充分完善会计体系

会计体系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部分应该进行科学建设。在企业资金的不断流动过程中,会计的角色十分重要同时也是保证自己流向正确的主要环节之一。在对于企业内部财务管理过程中我们对于会计体系的建设应进行逐步科学规范的建设过程,首先是会计岗位的设置合理性,其次就是对于会计岗位管理的目的性以及管理目标的明确,在此之后就是会计广为人员流通过程的准则,最后则是会计岗位只能要求。这样的体系建设才能够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过程起到积极的作用,管理制度也会具有一定的具体性和针对性。

3.财务职责进行明细划分

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之中,对于财务职责的明确是我们财务管理的根本要求。在进行财务指定的同时我们对于职责的划分应该做到十分的明确,将责任到人的原则能够得到重视并且进行落实。在财务管理各个岗位我们首先应该明确其业务范围包括哪些,这样我们才能够对其细化管理制度才能起到积极作用。比如说对于会计人员工作范围的明确,财务监督人员的监督机制是否得到完善等等,这是我们进行企业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根本所在,这是我们逐渐使得财务制度得到完善的必然要求。

4.日常操作过程达到认真严谨

第2篇

【关键词】 内部管理 公正、平等、民主 伦理道德建设

Abstract : 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s how to reinforce the enterprise internal management and establish the virtu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1.企业管理运行中制度德性的相关界定

所谓制度德性,一方面是指制度设计与安排的合伦理性合道德性,是人们从既定制度的本质规定和运作框架中引出道德价值、道德规范;另一方面也包括以伦理道德作为尺度和标准,对一定的制度作出道德评价,看其是否合伦理性、合道德性,以及合伦理性合道德性的程度。这是企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要求,也是企业创新自身发展策略和思路的有益举措。

2.企业管理运行中实现制度德性的重要性

对于企业来说,只有企业的各种制度规范本身是符合伦理道德的、符合普遍人性的,才有要求员工遵守的必要,才能使员工发自内心地信服并践行。借助这样的制度,能够很好地优化企业的管理手段和高效地实现企业的目标,同时,对于团结员工、提升企业的凝聚力,以及改善员工道德风貌、提升其道德素质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2.1保证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

企业管理可以划分为人力资源管理、文化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采购管理、营销管理等许多方面,企业通过这些管理内容以实现最终的管理目标,即经济利益。而经济利益这一目标的实现在极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员工的辛勤创造和劳作。只有企业在制定及落实内部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迎合员工的多种需要,才能促使员工为实现企业管理目标而努力。在现阶段来说,人们进入企业获得一份工作,主要是为了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和物质利益。但是同时他们还有各种社会的、精神文化的、伦理道德上的需要和追求,人们希望企业不仅是一个劳动场所,还是一个接触社会、交往他人的社交场所,要求企业、车间、办公室不仅具有工作劳动的环境,而且具有精神的、文化的、伦理道德的氛围。

2.2 提升企业对于员工的凝聚力

企业管理运行中的各种制度是企业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制定的,要求相关内部成员共同遵守的办事程序或行动准则,同时更是维系企业内部成员行为的无形力量。企业成员严格遵循企业制度,将会受到表扬、鼓励;反之,则会受到来自其他成员的压力和批评,迫使他重新回到遵守企业制度的道路上来,否则,就会受到惩罚。因此,企业制度规范是形成企业凝聚力的动力。一个缺乏制度的企业对员工是没有约束力的,企业管理上的制度化不仅可以使员工在企业内部得到锻炼与提高,而且能够创造并实现企业公平。

2.3加强员工的个人道德建设

对于企业制度来说,如果企业的制度结构不合理,制度本身就不道德。那么,一方面,要求员工做出道德行为就是不道德的;另一方面,员工即使做到了“道德”,也起不到多大的组织内带动作用,或者只能独善其身,或者助长组织内部的不道德。反之,如果企业制度本身设计合理,符合道德的精神,一方面,它有“权”要求员工做出道德的行为;另一方面,它也有助于员工做出道德的行为,并能对不道德的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因此,制度德性是个体德性的基础和前提,企业制度合乎道德性有利于加强内部员工的个人道德建设。

3.企业管理运行中实现制度德性应遵循的原则

现代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是处理企业同员工各种关系的原则、方式、方法的经常化、稳定化、制度化的体现。它的建立和完善既要有经济上、技术上的根据,又要遵循合乎伦理道德的原则,实现内部管理的制度德性。

3.1企业制度的制定及落实需立足公正原则

公正也即公平正义。“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一种理论,无论它多么精致和简洁,只要它不真实,就必须加以拒绝或修正;同样,某种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和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一项正义的制度安排就是使其最大限度地实现某种平等。”制度公正是制度德性诉求的首要美德,表现在两个方面:制度的内容公正和制度的形式公正。

企业管理运行中制度的内容公正主要指考勤制度、奖惩制度、培训制度等具体制度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考勤制度公正就是应以制度保证每个员工都受同样的考勤方法和考勤原则约束,而不应该存在源于职级层次的高低不同而出现的特殊考量标准。奖惩制度公正指,当员工顺利高效地完成企业规定的生产任务或对企业做出了一定的突出贡献时,能得到应有的奖励,而当其损害企业荣誉或出卖企业经济利益时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培训制度公正则以保障不同职级不同工龄的员工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和机会,以制度来保证教育培训中的公平竞争,公正地对待每个员工。

企业管理运行中,制度的形式公正主要指制度的公开性与参与性。制度只有实现公开才能成为员工的公共认识,企业的各类制度不应成为绝密文件,而必须要最大限度地公开,只有这样员工才能对照明确的制度要求控制自己的行为,进而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以免于违反制度将遭受的损失和惩罚。参与性要求则保证每个有资格的人能参与到制度的制定、实施、监督及评价过程中。每个员工都是企业的一个细胞、一个组成部分,他们有权参与制定企业的规章制度,也有权对于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必须保证员工对于制度的参与性。

3.2企业制度的制定及落实需尊重平等原则

平等是制度伦理的重要范畴,也是衡量制度是否具有道德性的重要价值尺度。制度平等是指企业的管理制度要维护员工在企业的考勤、奖惩、培训、晋升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平等,以及程序意义上的机会的平等。

制度平等体现为机会平等。机会平等是每个员工自由发展的权利。“机会平等是所有的人不分高低贵贱、穷富美丑,只要付出了足够的努力,满足了相应的条件,达到了规定的标准,都有同样的机会来赢取同一个社会职位,也就是罗尔斯所说的‘使所有职位对所有人开放’的原则。”为此,企业在制定及落实内部管理制度时就必须要保证员工不分职务高低、工龄长短,只要符合标准,就应该享有平等的机会。

3.3企业制度的制定及落实需彰显民主原则

民主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一种基本诉求,也是企业制度德性发展完善的有效形式。虽然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企业一切活动的出发点首先是考虑对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贡献,但是也不能忽视管理中的民主原则。企业内部相关管理制度的民主,主要指保证员工能参与管理和决策企业管理体制和制度的设计、实施、监督及评价。企业要在制度上保证所有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和决策,要在制度设计上确保民主的方式、手段和渠道,使广大员工的真实意见、愿望和要求及时反映到企业的领导和决策部门。

制度民主的价值诉求在于实现真正的民主,而不是形式上的民主,更不是口号上的民主。企业在内部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落实中必须将这种民主落实到实处,保证员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民主。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必须在经济上是有效率的, 在技术上是科学的,在社会文化上是文明进步的,在伦理道德上是公正合理的。

结束语

企业伦理道德建设是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所不可缺少的基础建设、软件建设,企业伦理道德中的根本原则应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理论基础中的重要构件,企业伦理道德中的各种具体规范、规则应成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考虑的因素。企业管理运行中的制度德性将具有日益显著的地位、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这是当代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的一种明显的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参考文献:

[1]林浩.制度伦理和我们的任务[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3.

第3篇

一、加强内控制度的必要性

企业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企业管理的“家规家法”依据,也是衡量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对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信息披露制度,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并保证资本市场有效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部分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以传统经验代替规范化管理措施和手段,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在制定环节上还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对企业经营某个或几个关键点的控制。常见的企业分口管理制度下,企业内部管理形成条块分割,这样的内控制度设计没有渗透到公司的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没有覆盖到所有的部门和岗位,未能实现立体交叉、多角度、全方位的风险预防监控,使内部控制建设不成体系。同时,一些企业管理人员或对经济活动进行越权干预的现象比较严重,岗位设置及权限、审批程序等重要环节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相背离,这是造成内部控制制度的失效,进而导致舞弊行为的发生、管理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说,内部控制在企业制度安排中担任内部管理监控的角色,是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国家法律规定,还是从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的需要,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都是非常必要的。

二、内部控制的基本特点

内部控制的基本方式有组织规划、预算控制、授权批准控制和实物控制四种形式。

(一)组织规划控制

即对单位组织机构设置、职务分工的合理性及有效性进行控制。一是组织机构的相互控制。应当使每一项业务的全部处理过程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不是一个部门单独办理,而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在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共同完成;二是不相容职务的相互分离。不相容职务的相互分离就是要求那些不相容职务分别由几个人担任,互相监督以减少舞弊或差错发生的风险,如实行钱账分管,账账分管,账物分管等。

(二)预算控制

是对单位各项经济业务编制详细预算或计划,并通过授权,由有关部门对预算或计划执行情况的控制:一是编定的预算应当体现单位经营目标,并明确责权;二是定期及时反馈预算执行信息;三是预算执行中应允许经授权批准对预算调整,以切合单位实际。

(三)授权批准控制

即单位内部部门或职员处理经济业务必须经授权批准方可进行,以防止,保证既定管理方针的执行。授权批准控制包括一般授权与特定授权两种形式。

(四)实物控制

即对单位实物安全所采取的控制措施,主要包括限制接近、定期进进行财产清查。除以上四种基本方式之外,内部控制还包括成本控制、风险控制、审计控制等多种方式。

三、企业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内容及形式上的差异

建立我国的内部控制体系,要充分考虑到中国传统文化等对企业文化、管理者素质、品行等的影响。现行的企业内控制度至少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弊端

(1)内控目标上的差异

现行内控制度的目标,不以经营目标的实现和确定为着眼点,而是重宏观调控目标轻自身管理,重速度和规模轻产品质量和效益。从决策层和各管理部门以及各位员工,都把落实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各项规章作为其业务活动目标,各环节、各部位缺乏沟通和相互联系,对完成企业的经营目标形不成“提供恰当保证”的观念,把内控制度理解成一般的规章制度,理解成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实施国家法律规章的具体细则。与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相差甚远。

(2)内控内容上的差异

现行内控制度的内容,多数对工作纪律和岗位责任制以及奖惩制度要求甚多,对企业组织的任务和目标不明确,管理组织的设计不科学,强调了检查性,忽略了预防性和指导性。因此,使内控制度很难发挥其控制作用,导致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

(3)内控形式上的差异

由于现行内控制度游离于管理之外,在形式上与管理格格不入,表面文章多,不注重提高内控制度的效率和效果,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缺少有效控制,因而没有足够的约束力。

(二)内部控制的执行不力及认识上的不足

一是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领导的管理意识淡薄,不遵守内部控制的规定,不按程序操作,导致内部控制威慑力下降。再加上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执行人员责任感不强,造成制度落而不实,有章不循的状况;二是不相容职务未分离。在国有企业中,部门,职务,岗位的设置基本已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划分。但有的环节较为薄弱,如审计环节,许多企业,审计与财务分离不彻底,内部审计行同虚设。这样极易导致财务部门违法违纪经济活动发生;三是产权关系不明。产权制度改革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而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关键要看董事会能否充分发挥作用。董事会成员和经理成员高度重叠,使得国有单位产权主体缺位,权责不清,增加了内部控制受益主体的模糊性;四是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企业的用人政策直接影响着企业能否吸收有较高能力的人员来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因会计员说量不足,素质不高而造成了记账随意,手续不清,差错频繁和会计资料严重失真;有的会计人员违反会计职业道德,不认真行使会计监督职权,甚至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等等。要杜绝账户设置不合理,记录不真实的情况,必须重视对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人员的选用和培训,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

四、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对策

(一)所有者职能要到位

就政府而言,所期望的是就业和税收,经理人员和工人期望的是工资的多少,而所有者最终承受企业的亏盈。所以,关心企业经营情况和推动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应当来自于所有者,避免市场风险的约束力也来自所有者。所有者避免经营风险的谨慎和追求经济效益的动机,形成了对企业的约束和激励。因此,所有者职能到位,是强化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因素。

(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促使所有者对经营者形成控制和制衡机制,强调不同部门,岗位之间的权责分明,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最大程度上遏制经营者权利滥用。

(三)强化控制环境建设

控制环境是对企业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影响因素的统称。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控制的实施和效果。控制环境的要素包括:员工的正直、职业道德和进取心;企业单位的组织结构;管理部门的经营理念和风险;对企业单位经营实践的各种外部影响;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对特定审计委员会和风险评估委员会的关注和要求。

(四)建立内部牵制制度

是指凡涉及款项和财物收付(发)、结算及登记的任何一项业务,均须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分工办理,以起到互相制约作用的一种工作制度,如现金、存款支付应由会计主管或授权的人审核批准,出纳付款与记账员登账不能由一人同时担任;出纳不能兼任稽核、做到财务有预算、管理有制度、业务有流程、过程有监督、落实有措施、执行有考核。

(五)加强内部审计制度

企业内部审计具有评价,监督和防范功能。除了帮助提高经营效率,堵赛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欺诈舞弊行为,保护企业财产完整外,还可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它是一个组织内部对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的独立评价,以确定既定政策和程序是否得以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得以遵循,资源利用是否合理有效,单位经营目标是否实现。它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独立于会计机构之外,对会计工作实行控制和再监督。

(六)建立信息技术内部控制,强化内控制度实施情况

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是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公司控制的载体。因此企业必须建立一个涵盖其全部活动的管理信息系统,并定期对其进行测试,确保其安全可靠。应根据《会计法》的规定及时进行表彰和奖励,并逐步形成常态机制。使内部控制不能成为印在纸上、挂在墙上的空文。建立配套的奖惩制度。

第4篇

一、督察原则与方式[文秘站网-]

1、督察工作以生产经营、基本建设目标的完成情况为核心,与现场管理工作相结合,以强化执行力为重点,切实把各项管理措施落到实处。

2、实行两级管理督察。一是各分场(厂)对各自所属单位进行督察;二是总场对各分场(厂)进行督察。以各单位内部督察为主,总场定期对各单位的督察情况进行调度。

3、采取专业督察与综合督察相结合的方式,不定期、不定时、不定点的全方位督察。

二、督察内容

对各单位生产、经营、基本建设等各方面的管理制度贯彻落实情况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察。主要包括:

1、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

主要内容:对集团公司、总场的各项管理制度、规定是否及时进行贯彻落实。包括:贯彻传达情况,根据总场的要求制订的适合本单位实际的制度、意见、措施,以及在本单位的实施情况。

2、企业管理情况

是否存在着管理不严、标准不高、管理粗放、随意性大的问题。

3、招(议)标管理

内部招标管理制度情况;对额度以上的物资、设备采购和土建安装等是否进行规范招(议)标;限额以上的招(议)标是否按规定程序报批;招标记录是否齐全。

4、工程项目管理

实行项目经理责任制情况;项目管理制度制定情况;基建、技改、大修等项目的质量、工期、投资额度控制情况;项目是否按期达产达效,是否存在盲目投资造成浪费问题等。

5、应收账款

促销促收措施制度及实施情况;应收账款年度控制额完成情况。

6、原材物料的管理

主要内容:内部关于原材物料的采购、保管、出库、库存定额管理等管理制度的制订、执行情况;闲置物资、清欠物资的管理、串换、变现情况。

7、产成品的库存、销售管理

主要内容:单位产成品的库存、销售管理制度的制订情况,及具体执行情况。

8、生产过程中的工艺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

主要内容:单位生产过程中的工艺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制度的制订情况,制度执行情况;是否杜绝了装备的跑、冒、滴、漏现象。

9、人力资源管理

工资定额的控制情况,工资性费用的列支情况,员工及临时工是否按规定雇佣等。

10、现场管理

主要是指生产、办公、生活现场的环境管理。主要内容:现场达到"环境整洁、物流有序"的要求;单位内部建立健全有关部门规章制度情况;内部现场管理开展情况;是否存在长流水、长明灯现象;内部现场管理检查、奖惩情况。

11、劳动纪律

主要内容:单位在劳动纪律方面的制度制订情况,单位职工个人遵守劳动纪律情况,岗位责任制的落实情况(迟到、早退、脱岗、睡岗等),内部监督检查情况。

12、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情况

是否按照盐场的信息系统管理规定使用。

13、生产经营工作中的其他方面。

三、考核及处罚

督察小组对各单位生产经营管理情况认真进行督察,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分析,着重查找主观原因,并及时通知该单位限期整改。如发现未按督察组要求进行整改的,通报批评并扣罚主要负责人及单位年(岗)薪。对存在严重违章、违纪和管理混乱的单位,由督察组提出对该单位主要负责人或班子进行调整或诫勉意见,报总场研究后按有关程序处理。

四、组织领导

为了保证管理督察制度的贯彻实施,总场成立督察领导小组,成员组成如下:

组长:__*

副组长:__*

成员:__*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企管处,__*兼任办公室主任。

五、其他

1、各单位都要成立相应的由单位负责人为组长的督察小组,配备督察人员,负责本单位范围内的督察工作。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各自的督察制度和办法,要简便易行,注重实效。

第5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现状局限

内部控制是在内部牵制的基础上,由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创造、并经过长期理论总结而逐步完善的自我监督和自行调整的体系。它是对传统管理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一项政策性、综合性很强的管理制度,其内部监督和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当前企业内部财务舞弊案、违法违规事件频发,如“三九事件”;2005年下半年,奶业巨头伊利集团掌门人郑俊怀挪用公款案;上市企业创维集团董事局主席黄宏生等。最典型的“中航油事件”等都是现代企业高速发展过程中企业内控失调的典型案例。

本文借鉴朱荣恩等的调查(2005年)的数据,从企业规模角度对内部控制的总体应用效果进行考察。

内部控制的总体应用效果情况(企业规模比较)

总体上看,较大规模的企业,其内部控制总体效果要好于规模较小的企业。调查的样本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总体应用效果“很好”和“较好”的有88家,只占57.9%。总体水平较低,情景堪忧。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局限分析

1.内部控制环境不理想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之间,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经理层与一般员工之间都存在着关系。通俗地说,公司治理就是指股东、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形成的权责分配、激励与约束、权力制衡关系,其中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终控制主体,董事会接受股东大会的委托,决定公司的政策方针,对经理层进行监督,监事会则对董事会的行为进行监督,他们各负其责,协调运转。而内部控制是企业董事会及管理层为确保企业财产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而建立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措施和程序。

内部控制的辐射面图当前我国很多公司虽在形式上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聘任了总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但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未真正落实。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董事会人员构成不合理,下属机构设置不完备,实际监控不到位、监控作用弱化,并且在具体运作上也存在不少误区:董事会中高管人员等内部董事比例过大,常有实施决策及监控的董事会与从事公司日常经营事务的总经理班子在企业管理中职责重复、“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内部人控制”现象相当普遍,使内部控制制度形式化,从而大大降低了内部控制的效果。

Treaday委员会于2004年颁布全新的COSO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EnterpriseRiskManagement,简称ERM)中指出:董事会既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风险管理重要手段,董事会要在企业风险管理方面负总体责任。但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仅仅限于公司总经理对中层管理人员和其他员工以及公司内部各项具体事务的控制,而把董事会排除在内部控制的主体之外。虽然从内部控制日常运行的过程看,企业管理层是内部控制的主体,但现实中企业所面临的是一个不确定的环境,管理者的工作就是对这些不确定性做出反映,由于这种用头脑进行非程序化工作的特点,管理者的行为变得比普通员工更加难以监督,为了抑制高级管理人员在获取短期利益中的机会主义倾向,及时辨认、防止经理们可能的逾越控制等弄虚作假的行为,董事会应该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完善和有效运行负责,通过“不丧失控制的授权”来保证企业有效运行,实现企业的目标。

2.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在企业中,管理人员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或现实条件的制约,往往容易对内部控制产生误解,忽略企业管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企业中的每一个成员来说都是有效的,必须遵守,没有特例,包括制定内部控制的高级管理人员在内。管理者是内部控制的设计者和执行者,对内部控制负最终责任,他们也必须遵守相关规定,不能绕过有关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有效与否,与企业领导有直接关系。一些企业之所以内部管理混乱,很大原因是一些领导破坏现行制度,导致职责分离、控制制度失控,宽以待己,严以律人,认为内部控制只针对一般员工,和自己没有关系。事实上,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保证内部控制系统有效运行是管理当局良好地履行对资产委托者的受托经济责任的有效方法。

3.具体环节的设计实施不合理

完善的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应具有:

(1)全面性,即控制触角涉及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没有控制死角。

(2)可操作性,即事权划分明确,有很强的操作性。

(3)规范性,内部控制要形成科学规范的机制,通过控制,防患于未然。

(4)有效性,内部控制制度的功能可得到有效发挥,有良好的实际效果,而不仅是“贴在墙上,挂在嘴上”。

为了确保制度被贯彻执行,管理当局要制定相应措施和程序,包括授权和批准、职责划分、设计和运用恰当的凭证、恰当的安全措施、独立的检查和评价等。为了保证控制目标的实现,企业必须制定控制政策及程序,并予以执行,管理阶层必须确保其辨认并用以处理风险的行动已经有效落实。

4.组织内部信息沟通不畅

要有效实施内部控制,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不可缺少。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能确保组织中每个人均清楚地知道其所承担的职责。每位员工都必须了解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方面,以及如何生效,在控制制度中所扮演的角色、所担负的责任以及所负责的活动,怎样与他人的工作发生关联等;员工必须知道企业期望他们做出哪些行为,在执行职责时,一旦有非预期的事项发生,除了要注意该事项本身之外,查询、解决导致该事项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流程。总之,现有的内控制度是否合理,实施的情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都要透过这个渠道向实施内控的上层管理机构如实畅通传递,可以有效降低风险的发生。

第6篇

关键词:强化;企业;统计;制度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231-02

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的生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断提速,企业统计职能正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对统计数据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并赋予了全新内涵,统计数据质量已不仅仅是数据准确性的不断提高,更表现为时效性、科学性、全面性、可获得性等等诸多内容。企业的统计体制和制度的改革只有顺应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统计事业才能发展,才会富有生命力。才能更好的为企业提供咨询、监督和服务。

一、当前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国有企业多年来逐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正规的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在生产企业,以产值产量统计为核心,从班组起,就建立了规范的登统制度,严格地按统一规定的口径、范围、计算方法进行核算。但近年来,企业统计基础工作明显减弱;一是统计工作得不到企业领导重视,统计部门和统计岗位被撤销或合并,多为兼职,统计人员变动频繁。二是企业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统计数据质量下降。三是统计法律意思薄弱,各级领导对统计法律法规认识不足,为了夸大自己的成绩在总产值方面做文章,在统计法法制监督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给统计数量的准确性带来越来越大的危险性,越是领导关心的指标其水份有可能越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由单一的国有、集体发展到包括私营、个体、股份制、外商投资等多种形式并存,经营方式与管理模式也日益多样化,许多新企业应运而生。在这些新成立的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像老企业那样建立规范的企业统计制度,甚至没有明确设立统计职能部门和统计工作岗位,国家统计报表由财会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代填代报,一些统计指标也难以准确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计算填报。

二、针对问题,采取措施

针对目前企业统计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考虑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建立完善更为有用有效的统计制度:

(一)设立综合统计部门并明确其职责

不论何种行业的大中型企业,都应设立综合统计机构。如果企业从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的目的出发,不设独立的统计机构,那么也应在其他机构中设立综合统计岗位,明确其职能,并使其保持相对独立性。综合统计机构或综合统计岗位应具有以下职能:

设计并制定本企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信息的报送要求。要充分考虑企业经营与管理的需要,考虑企业面向市场、参与竞争的需要,把政府统计部门、企业主管部门的要求同本企业的实际相结合,提出完整的指标体系并分解到各个部门、单位,明确其报送或提供的时间、内容及方式。明确各部门的统计责任。

收集、审核、汇总、提供各种统计信息。一是要对应由综合统计部门负责且由各级单位层层上报的信息进行审核,而后加以汇总;二是要收集审核本企业其他职能部门负责汇总的信息;三是要搜集分析本企业以外但对企业生产经营有参考价值的各种统计信息。在此基础上,该部门一方面应完成各种统计报表的对外报送任务,另一方面应负责向本企业领导和各有关部门提供其所需的统计信息。

利用各种统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一是利用某一种信息进行简单分析,如分析生产进度情况;二是利用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如利用生产、盈亏、质量、市场情况等多方面的统计信息分析;三是利用各种统计信息对企业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分析研究的方法、形式可因研究内容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其结果应以分析研究报告的形式体现。

统计的宗旨是服务,首先要求数据真实,所以要加强统计队伍建设,逐步培养具有较高素质,事业心强、业务熟练,掌握统计理论与分析方法,熟知本企业业务工作流程和各部门职能,掌握一定的经济理论和计算机知识、现代管理知识的统计人员队伍。

(二)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能及责任

在现代企业中,无论何种体制形式的企业,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统计信息都决不仅限于计划统计部门内部。如劳资部门掌握机构人员数字,基建部门掌握投资数字,技术部门掌握技改数字,营销部门掌握销售数字等。因此,为确保企业统计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应该在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中明确相应的统计责任,要求其按统一确定的口径、范围及时间提供相应的统计资料及分析报告,要特别重视一些被忽视的部门的信息。

(三)将统计信息自下而上的单向运行变为上下左右之间的多向运行

(上接第231页)

这种信息运行方式应该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各种基础信息由各基层单位向各职能部门运行,满足各职能部门的汇总需要;二是各职能部门的专项信息向综合统计部门横向运行,满足其综合对比及分析研究的需要;三是经过加工、分析的各种综合信息由综合统计部门向企业领导、各职能部门及基层单位多向运行,分别满足其管理决策、研究问题和了解情况的需要。

(四)加强统计法律,疏通统计渠道,强化统计规范化基础工作建设

统计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走向法制化,只有依法统计、依法监督统计、以法治理统计,疏通统计渠道,才能保障统计改革的顺利进行。

(五)完善统计内容和方法

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已有的内容。目前,国家基层报表制度要求一定规模以上企业填报的内容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企业主营业务的生产经营情况,财务情况,人员及工资情况,能源及原材料消耗情况,科技开况及附营业务情况。这套指标体系已经比较简要地反映出企业产供销、人财物、投入与产出的基本情况,企业统计人员及领导者都应深刻了解认识这套指标的涵义和作用,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这套指标反映、分析、研究生产经营中的问题。由于这套指标是从国家宏观监测需要考虑的。国家统计制度尚未包括的内容,从对企业生产经营的作用影响看,企业还应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管理与决策需要,尽快建立完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统计指标体系。减少不必要的统计指标,各种数据一律进跟市场。建立一套数量不多、组合功能强、易于操作,能“快、精、准”反映市场经济运行状况的统计报表制度。对集中起来的诸多数据进行排列组合,生成新的有用的统计信息。如将企业资产、负债、成本、费用等财务指标,以及人员、工资、技改投资等指标与产值、产量、销售、盈亏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将本企业情况与同行业企业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将企业微观信息与宏观经济社会信息进行相关研究分析等等,从而为企业的发展与决策提供全面、准确的参考依据,强化企业管理与决策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M].

第7篇

一、加强资金管理

财务管理以资金为中心,企业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围绕资金来完成的。(1)增强效益观念,企业经营不善的集中表现就是资金短缺,制约了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坚持对资金先筹后用,量入为出,并保持一定的储备是非常重要的;(2)统一管理和使用资金,对单独核算的下属企业,严格规范支用现金,杜绝白条抵库,借资挪用现象,把资金管好用好。(3)坚持资金使用一支笔制度,堵住“:各用各的权、各批各的钱”的纰漏,使资金能集中调度使用,防止乱开口子、巧立名目乱花钱,使有限的资金形成合力,充分发挥作用。(4)加强备用金管理,严格控制购物、出差借款,实行前账不清,后账不借,杜绝借新账不还旧账,加速流动资金的周转。

二、建立考核指标制度

具体内容包括:(1)资本保值增值指标,防止企业行为短期化,维护出资人利益。(2)净利润指标,其中税前利润,销售净收入,销售成本,期间费用应按不同部门或商品结构比例进行分解。(3)资金指标,其确定原则是与保值和净利润完成率挂钩。

三、强调成本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的目的是追求最大的利润,成本每降一分钱,就等于利润增加一分钱,只有低成本的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如果放松对成本的管理,费用不加控制,成本将不断提高,导致企业走向濒临崩溃的边缘。为此,在企业成本管理过程中,需要建立必要的控制方法及相应的分析、考核制度。

1.加强目标成本管理。根据企业总效益目标,首先将目标分解成子目标,要以产品成本形成的全过程为对象,结合生产经营各阶段的不同性质和特点,进行有效的控制,并层层落实到各经营责任部门,进行管理控制,同时要不断推广先进经验,采取有效改进措施,以求降低成本,保证目标成本的实现。

2.建立成本分析制度。首先对目标成本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的差距,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其次是分析科技进步对成本的影响,促使科技与经济管理紧密结合;最后是与过去不同时期的同类产品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生产条件和实际消耗水平,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通过成本分析,可以正确认识和掌握成本变动的规律,有利于实现降低成本的目标,并为编制成本计划和制定新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3.建立成本考核制度。首先企业将计划成本或目标成本指标进行分解,制定企业内部的成本考核指标,分别下达到各内部责任单位,明确他们在完成成本指标上的经济责任,并按期进行考核;其次,成本考核要与一定的奖惩制度相联系,如完不成任务不得奖,或进行处罚,完成任务进行嘉奖等方法。以调动各责任者努力完成责任成本的积极性。

四、加强期间费用的管理

期间费用主要包括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如果放松对期间费用的管理,就会导致当期费用的上升,就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其表现为“增产不增收,增收不增利”的现象。因此严格控制费用开支标准,把费用分解到各单位、落实到人,这是向管理要效益的一条途径。同时,企业的技改投资管理,也是财务管理的重点,现在不少企业想搞技改,但不进行技改分析和论证,从而造成盲目投资,甚至造成资金的浪费,这应该引起高度的关注。

五、促进销售,加强资金回笼

即销售部门应根据岗位经济责任制的要求,规定每个销售人员对每一笔合同业务,必须做到从订合同到回收资金的全过程负责,以彻底改变销售部门只管卖货不管收款的片面做法。销售部门人员负责销售贷款的回笼,有利于减少三角债和经营风险,能加速资金的周转速度,促进资金循环。同时,加快营销队伍建设,提高营销人员的素质。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营销队伍,要求懂经济,会管理有一定经济头脑,能够驾驭市场经济,还有必要对营销人员进行素质培训,这样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动作中掌握资金的主动,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

六、强调企业财务监督管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第8篇

[关键词] 内部控制制度 组织保障 决策 执行与控制 监督

企业在产权结构上实行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最主要的特征,随着这一特征的产生出现了委托关系。在委托关系中,当人追求自己利益时,有可能造成对委托人利益的损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委托人必须设立一套有效的制衡机制来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而作为委托关系中的主体:董事会,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在组织保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最近几年,上市公司财务管理混乱,信息失真状况严重,已经引起了社会及民众的广泛关注。上市公司因财务信息失真而引发的金融案件频频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扰乱了证券市场的秩序,错误的信息还误导了政府对金融的监管与调控,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健全公司财务信息的内部监督机制,解决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失真问题刻不容缓,我国企业迫切需要规范组织保障理论的设置并推动其有效的运行。

一、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组织的现状分析

(一)决策不力

1、董事会形式化。在国内,很多上市公司经营权与控制权没有彻底分离,董事会形式化是众多公司普遍存在的问题,改革董事会便成为公司治理革命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司完善治理结构,复兴董事会制度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设立审计委员会。为达到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审计委员会的成员大多为独立董事,因为只有独立于公司管理层之外,才能客观公正的评价公司经理层的表现。目前,很多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都为“三会一制”,三会即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一制是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受我国原来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大部分公司都是行政改制划拨的,存在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象,国家虽然作为大股东,却并没有专门的部门来行使股东权利,使股东大会流于形式。有的公司只是在形式是引进了“三会一制”,并没有真正落实转化。虽然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治理结构,但作用不大,没有发挥其监督及制约作用。有的企业董事长权限过大,集多项职务为一身,互相兼职,违背了自己监督自己的要求,导致治理结构有形无实,流于形式。

2、压制和侵害中小股东利益问题严重。现下在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法规条例来保护上市公司中小股东的利益,保护机制不完善给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以可乘之机,很多上市公司都存在着压制和侵害中小股东利益问题。大股东捞财,小股东掏钱的现象相当普遍。究其原因,无非就是中小股东股权过于分散,对公司没有控制权。在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人控现象严重的背景下,中小股东的命运只能随波逐流,任人宰割。

(二)执行与控制不力

经理层作为董事会的人,是公司董事会与员工之间沟通的桥梁,主要是传达、执行董事会的决策,管理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等。在内部控制中,经理层也是被监督及考评的对象,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董事会成了经理人员手中的“橡皮图章”,从而形成严重的内部人控制,董事会只不过成了例行表决的机器而已。随着独立董事的引入,董事会与经理层的博弈格局可能会发生某些细微变化,但短期之内应该不会发生变化。

(三)监督考评不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公司内部控制的重心已发生转变,不再是对一般业务的查错防弊,而是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现有的监督评价体系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在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监督不力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监事会+审计委员会”是目前很多上市公司采用的财务监督模式,这一模式在制度的安排存在很大的缺陷,原有的监督审计部门独立性不高,不能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监督管理手段单一,覆盖面不够,在对相关业务人员进行督察检查时存在死角和漏洞,助长了违规人员的犯罪心理,达不到监督检查的预期效果;监督、稽核及监察等部门,各自为政缺少沟通,有的业务重复监管,有的业务无部门过问,降低了监督效率;内部控制评价部门与监督部门没有形成严密的体系,监督部门只局限于在过程中查找具体问题,而内控评价往往只看重结果不重视过程。

二、提高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组织保障的措施

(一)决策方面

1、改革董事会的提名机制提升董事会的权威地位。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代表性和专业化程度,适度控制董事会规模,优化董事会结构。提高董事会的决策效率和团队凝聚力,强化董事的激励结构(信誉关注和报酬奖励)和责任约束。董事会的独立性可以通过透明的董事遴选程序和外部董事的加盟得以强化。董事会可以通过增补小股东代表和独立董事来增加其代表的全面性。独立董事应该多站在小股东的立场,为小股东的利益着想,联合小股东代表积极进行对大股东和CEO的外部监督

2、公司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有选择地设置专门委员会。有很多公司没有目的,盲目模仿其他公司,竞相成立诸多委员会部门,由于没有结合公司本身的实际情况,很多委员会都成了走过场的形式主义,不仅发挥不了作用,还变相的浪费了公司的资产。首先上市公司应逐步增加独立董事的数量和所占比重,为设置专门委员会创造适合的基础和条件。目前,很多企业根据自身情况相应设置了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提名委员会,战略委员会和价格委员会等等,但要达到设置这些委员会的初衷对于各企业来说还是任重道远。

3、建立有效的董事会业绩评价体系和对董事及经理层的激励机制。首先,董事会先对其自身结构的合理性、会议制度、对经营者监督的有效性等方面进行自评并形成书面文件,然后,在股东大会上进行公开述职;建立有效的对董事的激励机制,可采取以股票期权为主的动态化、长期化激励制度。且要对股票期权的行使限定一定的条件,如规定股票期权相对应的比例对上市公司来说不应过大,但对于董事个人又具有足够的驱动力。

(二)执行与控制方面

积极培育经理人(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对那些有前科的、的经理人坚决不予聘用,让其在经理人市场上无“立足之地”,促使其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减少其、、中饱私囊的现象发生。同样的,对工作负责成绩优秀的经理人及其员工要给予适当的激励,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可采取以股票期权为主的动态化、长期化激励制度。具体有:1、提高经理人素质。所有部门应该依据企业需要人才的状况,加强对所有员工的培训工作,通过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采取多种方式,从不同的层次来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尽力人处理各项业务的政策水平、理论水平、业务技能和知识层次。还要加强对所有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使他们开阔视野、获得比较新的治理企业的理念的同时,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念。

2、创造培育经理人的现代机制。与国外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国内在培育员工的机制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今后应该加强对以这个阶层的监督,包括社会、上级组织,加大社会公开招聘力度,使利益同员工本身的贡献挂钩,使相关制度更加正规化、标准化,并确保制度建立和执行的关系。

3、加速经理人选拔市场化的发展进程。通过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经理向职业经理人的迅速转化。在当前,应该加速经理人员与行政部门脱钩,彻底切断作为企业经营者的经理与政府部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实行经理及中层以上干部聘任招标方式,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市场评定。真正用契约方式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经理的聘任问题,使经理人真正成为不依附于任何社会其他阶层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社会劳动者阶层。

4、建立科学的报酬结构模式。通过建立科学的经理报酬结构模式,改变当前上市公司经理层福利待遇较低的现象,用高薪酬调动经理层积极工作、科学管理的劲头。对其业绩进行认证和评估,对优秀的经理人员在各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反之不合格的加以惩罚,在有条件的公司中,可以成立经理报酬评估组织,对经理人员实行必要的考核,并对考核结果给予相应的报酬和奖励。要建立激励机制,留住优秀的经理人才。

(三)监督方面

1、明晰公司监事会的监督权边界。公司监事会的监督权范围不仅是监事会监督董事会的权利依据,还应该被视为是对监事会监督权边界的界定。加强职权和进行限定都必然要求尽可能明晰公司监事会监督权的内涵,并予以制度保障。

2、完善监事会的组成制度。公司监事会成员应当由具备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员来担任,我国的公司法应当尽快完善监事的资格要求制度,以保证监事会成员能够“在其位谋其政”。另外,还应当要求监事会成员定期培训和学习,并且定期进行考核。公司监事的多元化已经是目前的一个趋势,公司监事的多元化可以让监事会内部聚集多方监督力量,既有利于相互监督,又有利于弥补彼此专业和能力上的不足,从而让监事会整体提升监督能力。

3、全员问责,监督不留死角。明晰各部门的职责,相互制约,一级对一级负责。为了防治企业内部出现“庸、懒、散”等不良现象,建立健全全员问责制,针对不同岗位人员的职位特点,结合可能出现的问题,列举了诸多应当问责的具体事项,设定了问责的启动程序、问责方式。全员问责制把问责的对象从领导干部扩大到一般员工,工作业绩日清日结、考核公开全员监督,实现全员、全面、全程覆盖,做到了监督不留死角。

参 考 文 献

[1]伍中信,郑杰.独立董事的现实难题与对策建议[J].财会月刊,2004(6):18-19.

[2]李连华.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链接与互动.会计研究,2005(2):65-69.

[3]杨有红,胡燕.试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对接.会计研究,2004(10):14-18.

[4]乔春华.我国审计委员会的科学定位.审计研究.2003(6):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