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02 11:24: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教师方面
1.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更新。
教师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的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教师应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与差异,用新的知识和方法来调整、替代原有的认知结构。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台阶”,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中加强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教师要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尽量采用直观演示,多注意启发诱导,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活动,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模型,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3.转变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要注意让学生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中最重要的,也是比较困难的。教师应改进课堂教学,每一节课都设法创造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从而让学生能主动地去取得多方面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眼界。
4.重视习题教学,活化概念规律的巩固。
教师要使学生真正掌握概念规律,应用自如,还必须通过活而精的习题训练,让学生多练习,进一步打开思路,深化所学知识,才能实现。能力的高低,一定意义上表现为掌握方法的多少和运用方法是否灵活、熟练。在解题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反思:反思解题思路和步骤,反思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反思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由此培养学生善于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学生方面
1.培养对物理的兴趣。
物理来源于现实生活,物理知识可以用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应在课外多动手做一些器材简单的物理实验,如利用自己所学的电学知识安装一盏电灯或开关,或分析某一简单电路不能正常工作的原因。在课堂上学生要大胆说出自己对教师所提问题的分析与解答。另外,学生应多看课外书和关于科技方面的电视节目和报纸,如《走近科学》《环球军事》等。
2.养成课前预习、课后温习的习惯。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可以带着问题听课,做到有目的地听课,带着问题听课,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预习时不妨看看辅导书上有关栏目和知识点的要求,将课后的习题试着做做看,这样也能起到检测预习的作用。上课时要及时做好笔记,尤其是记下自己有收获的要点。下课后要及时巩固,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可知:及早、多次复习有助于巩固知识点。最好是将当天笔记上的例题再独立做一遍。
3.认真对待作业及平时的考试订正。
教师布置的作业一般为基础,务必独立、按质、按量、按时完成。不懂要多问,在学习上要发扬务实的作风。考试后认真听教师分析试卷,做好笔记,在扣分的地方随手做好错误分析,同时准备一个错题本,将错题用自己的思路订正一遍,如果仍不会可以参照上课记下的笔记,力争弄懂,在有空的时候再看看。
4.精选一本辅导书。
一本好的辅导书如同一位无声的老师,那么怎样选择和使用辅导书?第一,资料在精不在多,最好买正版的,同学之间可以买不同的书,这样大家可以互相借阅看。第二,辅导书课后习题最好配有详细的解答过程,这样可以了解自己出错的地方。不过即使有答案也不要盲目相信,当自己不确定时,最好向教师或同学请教,并且向他们讲清自己的分析过程,让他们帮助找出错误的地方。第三,对于书上的知识点的分析要自己先思考,先理解。对于例题部分要先做一遍,如果自己的解法与书上的一致,表示该知识点已掌握;如果采用不同的方法做对了,就写在旁边。
5.经常归纳总结解题方法。
将笔记上的例题进行归类总结,可以使自己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并可以减少重复同样类型题目的练习,使得自己解题的能力上升到一个更高水平。
6.考试时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关键词:初高中;物理;衔接
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就登上了一个新台阶。就物理这门学科而言,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理论性都比初中物理有跳跃式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高一新生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对于稍微难一点的知识点一用就错,一放就忘。众所周知,高一物理难,难就难在初高中物理衔接出现的“台阶”。弄清“台阶”的成因,认识初高中物理衔接的必要性,并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策略是打开高中物理教学新局面的第一步。
一、初高中物理学习上产生“台阶”的原因
(1) 知识量增大。相比于初中物理,高中物理的知识系统更为庞大,仅以力学这一知识板块为例:初中物理力学的知识点约60个,而高中力学知识点增至90个,这无疑使学习难度有了很大提高。
(2)理论性增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于很多知识点教材只要求学生对其进行初步了解,作定性研究;而进入高中后则要求学生对其进行深层次理解,进行定量研究,这无疑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初中物理“什么是力”这一部分内容中,它只要求学生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而在高中物理中“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者使物理发生形变”。这既拓展了力的概念,又提高了理解的难度。
(3)知识结构性增强。初中物理各知识点之间相对孤立,没有形成严密的结构体系;而高中物理常以特定基础理论为指导,按照一定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4)应用数学知识的要求增强。分析计算物理题,要具备数学的函数、解方程、图像处理、极值求解等知识技能。甚至,高一物理上半学期要应用的数学三角函数知识要到高一下学期才能学到。
(5)能力要求提高过大,学习方法没有适时转变。 一是高中要求学生在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运算能力、实验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上要提高。而这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这得需要有一个艰苦的培养过程。二是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是:跟着教师转,死记硬背教师布置的内容,没有预习教材和进行有关的课外阅读及实验的习惯。缺乏课上勤思考,课后注意观察、分析,把知识学活,举一反三的独创精神。
二、做好初高中物理衔接的必要性及有效策略
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高中物理的神秘世界充满了幻想,他们满怀希望、饱满热情地投入到高中物理的学习之中,但是,当他们一次次经历着“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无奈后,学好高中物理的信心受到严重的打击,于是,一批批的学生在诸多的学习障碍面前退缩了,在一个又一个台阶面前举步维艰……这种现象的发生使我们认为到,能否做好初高中物理衔接工作,学生能否尽快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要求,并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是能否开创高中物理新局面的关键因素。
我提出以下几点有效的指导策略:
(1)规划足够的教学时间,编写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材,适当进行一些知识点的补充。一是在高一教学计划别规划出一定的教学时间,专门进行初高中工作,有条不紊,循序渐进;二是组织教研组专家借鉴有关学校的资料和成功做法编写一本《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材》,以其作为衔接工作的重要载体;三是在讲到相关章节时,先对初中的知识进行复习,使学生找到知识结构的联系。
(2)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非智力因素在物理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偏失和良好学习习惯的欠缺,刚入高中的学生普遍感觉物理学习困难。所以,除了知识与能力,我们要更加地注重过程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排除非智力因素的负面干扰。例如,在对一节课文处理时,老师一开始就要指导好学生的预习、听课、笔记、作业、复习、总结等环节,使学生养成规范书写、常规思维等习惯,最终达到“授之以渔”,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
(3)灵活应用教学环节,设计螺旋式上升知识系统,让学生逐步“摘到越来越大的桃子”。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不能操之过急,对所学知识不能要求一步到位,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放慢教学速度,增加教学层次,灵活设置教学环节,注重知识的梯度,增加知识的广度。比如,教学“牛顿第二定律”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将力的概念、加速度和“牛顿第一定律”等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将其作为预备知识,扫除新课知识障碍,最后才开展“牛顿第二定律”的相关实验和理论的讨论,循序渐进,有效过渡。
(4) 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在实际学生认知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合理进行演示实验,适时安排分组实验,甚至是联系生活的小实验,往往能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力的分解过程中关于被分解的力(合力)有哪几个作用效果是一个十分抽象的问题,学生由于缺少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因而对此问题感到很困难。
教学中突破这一难点的最好方法是设计一些实验,如:(图1)台秤读数的减小显示了斜向上拉力F具有竖直向上的作用效果;用软板可演示铁块由于重力对斜面的作用效果(图2)以及让学生通过(图3)体验重力对支架的作用效果等,强化感性认识,继而顺利地向理性思维过渡。
(5)关注学生心理状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高中学生心智还不够成熟,患得患失,不能客观和科学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自信心容易受挫折,一旦学习赶不上,便自暴自弃。为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助其消除疑虑,克服心理障碍,重拾学习信心,使他们成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全的学生。
当然,初中和高中物理的衔接工作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多方合作、统筹安排。要从教材、从学生方面找原因,也要从教法、教师方面想办法。在实际教学中又会产生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但是,只要我们高度重视,以学生为本,灵活应用教育教学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教学工作,打开高中物理教学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乔际平,邢.物理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高一;物理;策略
高中物理较初中物理,不论在知识的深度上还是在知识的广度上,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知识性、逻辑性、抽象性和应用性都要强,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学习基础、学习方法等因素的影响,普遍感觉物理难于学习。特别是高中一年级的新生,大都感觉由初中到高中物理学科的跨度比较大,不适应。当然,这种所谓的跨度有内容上的原因,也有心理上的因素。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好高一物理教学呢。
一、高一学生物理学习特点分析
在高一物理教学中了解学生的学情至关重要,备学生是关键。高中物理教材文字叙述比较严谨,学生有时虽然能够读通文字,但是并不理解其含义,从而产生理解教材的困难。 高中物理在探究问题时不仅要从试验出发,有时还要从建立物理模型出发,从已经存在的概念出发,建立抽象的物理概念。学习过程也不一定遵循从感性到理性。学生在开始学习时不很习惯,自然感到物理难学。高中物理学习中物理现象往往比较复杂,而且与日常生活现象的联系也不向初中那样紧密,同时在分析问题时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索和研究,造成学生理解方法的困难。在高中物理学习中,抽象思维多余形象思维学生对思维方式一开始就不易跟上,由此产生思维上的困难。高中对于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掌握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同时还要灵活运用。如果学生仅仅做到记忆而不求理解,则不能灵活运用,那么概念规律就难掌握。高中物理练习题有时不但需要通过发散性的分析,搞清物理过程,而且还需要辐射性的综合,才能建立方程和求解,一般直接代入方程求解的很少,所以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并不顺利。
二、采取的教学策略
(一)正确引导,消除心理障碍。很多学生反映高中物理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这说明学生对所学知识了解不深刻,掌握不全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对所学的知识不能要求学生一次到位,而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放慢速度,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螺旋式上升。
(二)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在新课程普通高中教育培养目标别强调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自学能力是这一能力的基础,培养自学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在初中大部分同学是在老师的督促检查下学习的,没有自学习惯,但进入高中后老师对学生的个别督促检查明显减少,而代之的是学法的指导。这就需要同学们自觉加强自学的能力。
(三)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物理实验。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尽量多安排一些实验,并注意提高实验效果。物理教学要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同时教师要在上课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课前应认真备课,列好简明扼要的提纲,上课板书要清晰,层次应分明,必要时可将思维的逻辑过程作出图解。例如,对于复杂的计算题材可列出问题的思维流程,在分析电路变化问题时作出分析过程的图示等,使解题脉络清楚,思维过程一目了然,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四)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培养能力首先要讲清讲透概念和规律。对每一个概念和规律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弄清来龙去脉,弄清规律的性质、单位、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如:静力学中的合成和分解、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动量和冲量、理想气体与真实气体等,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同时,要重视物理思想与物理方法的教学。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现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1.在平时教学中要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好基本知识。
首先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对每个概念都能弄清来龙去脉。同时在讲授物理概念和规律时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了解概念、规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如运动的描述中的位移和路程的联系和区别、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注意强化训练和针对性训练,加深学生对所学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点,并帮助学生克服物理学习中的障碍。
2.在教学中要重视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解题技巧的训练。
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而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就是讲解物理习题。讲解习题时应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上,并把抽象的物理过程用示意图或物理情境来表现使其具体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物理习题画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在平时训练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画示意图的能力。如:匀变速直线运动中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公式的推导和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一些特殊规律的推导,单纯用公式推导较为复杂,但结合图像则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并能让学生较容易地得出结论。同时在习题教学与训练中注意要求学生画运动过程示意图,并让学生学会在审题时边读题边画图,养成习惯。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不同类型的习题要利用不同的物理方法,某些特殊类型的习题也有相应的解题技巧,在讲解习题时要强化这些物理方法和解题技巧的讲解,并帮助学生掌握这些方法和技巧。建立物理模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分析讲解,使学生领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
3.平时要注意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有部分学生对物理很感兴趣,肯动脑思考,接受能力也比较强,但课后下的功夫不足,有的学生凭借小聪明课后从不看书看笔记复习,作业也要催着才能交上来。有的学生由于基础较差,思想上太浮躁,因此在上课和课后辅导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提出不同要求,让每个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另外,就学生总体来讲都存在“懒”的特点,懒得动笔,懒得动脑总结。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尽量做到以下几点:(1)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要求学生应尽量独立完成作业,独立钻研教材,课堂教学中也尽量多地给予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分析的时间与机会,使他们逐步学会思考。(2)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应注意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使他们以自学课文为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3)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作业,及时归纳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关键词:v-t图像;耕读;斜率;正切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12-0018-2
经过近几年高一物理(教科版必修1)的教学,可以看出编者还是煞费苦心的,他们利用教材的正文、小资料、插图、交流讨论、发展空间等板块将较难的知识点分条块、分层次展现出来,教材编排中做到了适时、适度、适变,尊重了学生的成长规律、认知发展规律和学科特点,遵循了“耕”的规律,从而形成具有“耕”的特色的教材编排风格。接下来,笔者结合耕读理念谈谈高一物理教材(教科版必修1)如何编排加速度方向的判断:
1 从加速度的定义出发,判断加速度的方向
加速度的定义:加速度(Acceleration)是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通常用a表示,单位是m/s2。加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是物w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由此可知,只要学会确定物体速度变化(量)Δv的方向就能判断加速度的方向。在教材安排上,教科版必修1第16页图1-4-5介绍了Δv,第17页由 知加速度的方向总是与速度变化量Δv的方向相同,从而归纳得出:在直线运动中,沿物体运动方向建立一个坐标系,若Δv>0,则a>0,表示加速度的方向沿x轴正方向;若Δv
【耕读理念】此处引出加速度的方向体现了“适时”的理念:教师与学生以“耕”的精神从事教学实践与学习过程,追求质朴的、自然的、勤劳的、和谐的教学生活。学生通过学习了坐标系和Δv的知识,引入加速度方向的判断很自然、适时。
2 从运动的类型出发,判断加速度的方向
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运动类型不是加速就是减速。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的条件是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同;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的条件是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反。在教材安排上,教科版必修1第20页图1-5-3就介绍了匀加速和匀减速两种不同的运动类型并结合vt是t的一次函数,对应的v-t图像是一条斜线,其中斜率 表示了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通过v-t图像的学习,从而归纳得出:若 ,加速度为正值,表示a与v0同向,速度随时间增大,物体做加速运动;若 ,加速度为负值,表示a与v0反向,速度随时间减小,物体做减速运动。
【耕读理念】此处引出加速度的方向体现了“适度”的理念:“耕读”既包含边实践边学习,实践求知,知行合一的自我提高和完善的过程;也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科特点,因材施教、尊重个性,从而实现以少胜多、以慢胜快的教学境界。学生通过学习加速度的定义知道了加速度的方向总是与速度变化量Δv的方向相同,此处进行运动类型结合数学函数的讲解,对加速度的方向判断进行了适度的加深,构建了遵循教与学的客观规律,用最小的教学行为获取最大的教学效果的教学生态文化。
3 从实验的纸带出发,判断加速度的方向
经过前面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规律、推论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加速度的概念了如指掌。在教材安排上,教科版必修1第36页,课本安排了“实验: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将加速度的认识提高了一个台阶。实验中,不仅回忆了前面所学的关于加速度的知识,还推导出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相邻的相等时间间隔内位移差为一定值:即Δx=aT2,从而可以通过测量位移的大小就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并可以判断出加速度的方向。并通过讲解和练习教会学生作v-t图像,学生能够通过比较自主总结出如何快捷、准确地判断加速度方向的规律:v-t图像向上倾斜,加速度为正;v-t图像向下倾斜,加速度为负。
【耕读理念】此处引出加速度的方向体现了“适变”的理念:“耕读”理念要求教师教学既要挖掘人的学习潜能,实现人的学习本性,又要满足人的学习需要,从而去传播知识、优化生命、美化生活。让实践、读书、反思的有机统一成为学校的本真状态,让“实践求知,读书益智,知行合一,怡情淳品”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为学生学习、实践、成才提供土壤,为学生的精神成长提供养料,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夯实幸福人生的基础。教材在此处引入实验,将前面学习的从加速度定义、运动的类型判断加速度方向进行了适当的改变,一是通过纸带计算出计数点的速度进而判断Δv>0还是Δv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物理教师,必须掌握各种基本的教学技能。教学技能是教师必备的一种职业技能,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与教学有关的知识和经验,实施教学活动的行为方式。物理教材分析能力就是各种基本的教学技能之一,只有通过泛读、通读、细读、精读才能真正理解编者的编排意图,才能设计适当的教学方式或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
参考文献:
[1]俞晓明,韩爱明,何捷.例谈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实施过程[J].物理教学探讨,2014,32(5):11―13.
一、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在课堂上,教师的讲解能使学生抓住重点、排除难点,从繁琐的内容中找出线索,突出中心和精华,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内容多且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必修2“平抛运动”这一节,在教学中,教师首先教给学生实验探究的思路,即弄清实验装置的设计思想;其次引导学生对频闪照片进行认真、仔细、全面的观察,主动获得对平抛运动两个分运动的认识;最后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已学的知识,分析推导出平抛运动的位移和速度公式,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不死记硬背公式。本节阐述的内容虽多,但通过老师的讲解、分析,以及学生的参与,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平抛运动的处理方法:先把运动分解为两个分运动,再运用直线运动的知识解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提高。
在课堂上,如果学生不集中精力听讲,不能利用好课堂时间,则课后往往要多花几倍的时间和精力,但往往收不到良好的效果,抓不住重点内容。正所谓“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尤其自学能力差的学生更应该利用好课堂时间。
二、学思结合法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是说只顾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蒙蔽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空泛的危险境地。孔子对学与思这一辩证关系的精避论述,体现了他对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的重视,强调了学与思二者不能偏废,必须紧密有机地结合,才能使学习不断向更深的领域发展。在学习中,学思结合,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敢于思考,才能提出问题。把所学知识向深、向广扩展,避免把知识学得过死,实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提高对知识的认知能力,用一个知识点把相关内容纵向和横向联系起来,把知识穿成线、织成网。
三、模糊学习法
所谓“模糊学习法”,就是先整个吞下去,然后再慢慢消化。我们在学习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书本上或教师对某个问题的解释使你不够清楚,感觉模模糊糊的,总不能真正理解。通过后面知识的学习和相关学科的学习,随着知识的丰富,再回头看这个问题,就豁然开朗、不解自明了。因此,在学习中遇到类似问题,不必负担太重,也不要过于深究,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暂且放下,以免打击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例如高一物理图像的斜率,并未讲解曲线的斜率,学生对斜率很难理解,即使教师讲解了,因为知识的欠缺,学生可能还是模模糊糊的,不能真正理解,但通过后面知识的学习,就自然会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样,模糊的疑点就迎刃而解了。
四、理论联系实际法
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是人类通过长期生活、生产实践,包括大量科学实验总结出来的,在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如果我们将它看成呆板的条条框框而死记硬背,这种学习必然索然无味,使学生失去学习信心。反之,一旦我们将日常生活、生产中丰富多彩的现象与我们所学的物理知识结合起来,能够用我们学到的物理知识认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大千世界,进一步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体味到应用所学知识认识未知世界的喜悦,这种从理论到实践,再用实践的丰富理论学习的方法,可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如讲稳定时,可联系装运货物时,总把重的物品放在下面,轻的物品放在上面;还可联系杂技团的“走钢丝”表演。这样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五、类比法
类比法是指由一类事物具有的某种属性,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方法。其结论必须由实验来检验,类比对象间共有的属性越多,则类比结论的可靠性越大。类比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起到重大作用:1.运用类比法教学,能沟通新旧知识,深化、丰富教学内容。2.运用类比教学,建立知识网络,能使知识条理化。3.通过类比,介绍知识的新领域,提出新问题,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开发引向科学的前沿。如在“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这一节中,通过重力场与电场的类比,找出共同点――电场力和重力做功都与路径无关。为此,首先引入重力势能的概念,再用类比法引入电势能,得出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使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掌握学习这节课的方法。
六、归纳总结法
归纳总结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条理分明。用一线索把一节或一章或相关、相近的知识串起来,便于温习,易于记忆。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或运用图表式,或概括成条理式,完成重点知识的深化和再现。如高一物理“相互作用”这一章,可把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大小、方向等列入表格,经过加工、整理,把整章内容归纳在一起,一目了然,实现知识的有序化、系统化。找出共性问题,分析差异,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高中 典型例题 讲解
初中生经过中考的奋力拼搏,刚跨入高中,都有十足的信心、旺盛的求知欲,都有把高中课程学好的愿望。但经过一段时间,他们普遍感觉高中物理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易学,觉得物理这门学科太抽象,在做习题、课外练习时,经常是磕磕碰碰、跌跌撞撞,常常感到茫然一片,不知从何下手。有的越学越困难,甚至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造成学习成绩不良,影响学生全面发展。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那么,如何让学生顺利的过渡到高中的物理学习当中呢·
背景:
1.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差别显著
物理教材的编排是由浅入深的,初中物理教材难度较小,比较重视感性的认识,物理教材,趣味性较强,注重生产和实际,一般都是从生产、生活实际、实验及有关自然现象等具体的生动事例引入课题,经过对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出简单的物理规律,学生有较多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便于接受,而高中教材作为基本的物理知识体系没有很多改变,但对分析、综合、推理能力方面,尤其是对应用数学工具的能力有明显提高。这就使得不少刚升上高中的学生感到物理知识相当抽象、难懂。另外,初中物理教材则重于对物理规律的定性讲解;而高中教材则在定性描述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定性分析、定量研究,一些公式,单位复杂多变,从而使新生在学习过程中明显表现出从定性到定量、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上认知的差异,从客观上导致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学习要求而产生学习上的困难。
2.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不适应
初中物理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要求较低,因而教学进度较慢,对于某些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从而各个击破。但是进入高中以后,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进度快,知识信息广泛,题目难度加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像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而且高中教学往往通过设导、设问、设陷、设变,启发引导,开拓思路,然后由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解答,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生过程,侧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使得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就存在思维障碍,不容易跟上教师的思维,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了高一物理的学习。
目前高一学生学习科目繁多,课业负担比较重,作业量很大,很多同学并不能及时的完成所有科目的作业。因此,教师应该优化作业设计,尽量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基础上,能够使学生在课后较短的时间里,将知识点“消化”。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为学生选择题目时,要选择典型的例题来讲解。我认为有这样几个步骤。
1.做题。现在每一位老师的手中都有好几本资料,我们是不是随便选取几个看似很好的题目就去拿给学生做呢·我认为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不是把学生培养成做题机器。所以我们饿目标是少做题、学生学。要求学生做一些比较典型的例题。具有概括作用的例题。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前要把自己手里的资料进行梳理、做题。
2.选题。我们选择题目的时候,是不是选择越难的题目让学生做,效果就越好呢·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我们本身的基础不一样,那么对于上课的知识点掌握情况也就会有差异,他们在学习物理上面的能力也就有了差异。所以我们要选择简、中、难三类题目成比例的给学生做。对于简单的题目,所有学生必须掌握;对于中等难度的题目,学生可以在讲解两到三遍后能够掌握;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我们要求一部分学生掌握,因为现在的高考制度,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去选择物理学科。
3.讲题。对于典型例题的讲解,是不是我们把每一个步骤、每一道题目的做法都告诉学生比较好吗·答案是否定。
(1)点拨法。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的问题正是他们思维的困惑点,当学生对于在做题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时,他们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疑问,现在解释他们提出的疑问,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上课效率,对于一些学生都已掌握的问题,我们就不会重复罗索,学生对于新知识总是有一种求知欲望的。
(2)及时巩固。学生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是有一个下降的曲线的。时间越长,学生遗忘的也就越多。所以,我们教师对学生做完的习题要进行及时的讲解,而不应该等待很长的时间,这样学生再来熟悉题目又会需要一段时间,并且自己当时为什么会做错,时间长了,也就遗忘了,这样他们下次还是会做错。这样就达不到我们的训练的效果了。所以,及时讲解与巩固。
(3)问题拓展。是不是我们在讲解练习的时候就是针对学生做过的题目了·现在考试的题型是千变万化的,想让学生做完所有的题目,即使放在以前的高中学习,用题海战术,想做完所有题目,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当我们讲解某一个题目时,可以对所讲的问题进行拓展,和本题相关联的知识点、会出现哪些问题来考我们,可以让学生来思考,这样,虽然我们只讲了一个题目,其实我们是讲了一类题目,那得有多少题呀·
(4)学生讲解,教师补充。对于一些题目,班级肯定会有一部分学生会做,一部分学生没有做出。此时,我们可以让已经做好的同学上黑板来为大家演示,板书,可以树立学生的一种模范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关键词】物理教学 概念 有效性
中学物理概念是构成物理知识的基础,理解掌握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基础,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概念的教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认为学生学习物理的概念的困难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概念教学的目的不明确。忽视概念建立的条件和背景,断头取尾,取其表而不能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结合物理概念的教学特点,其教学的过程笔者将物理概念教学总结成以下三个阶段:概念的领会(包括概念的摄取和理解)、概念的巩固和概念的运用。
一、概念的领会
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选取适当的方法,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同化新概念并选择信息的呈现方式,促进学生选择性知觉,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的概念简单化,密切新概念与原有知识的联系,降低学生在对概念的知觉与认同上的难度。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较为常用的方法有:
(1)用实验的方法描述概念的特征,刺激学生的知觉选择。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语言、文字、图象及不同的呈现信号,对学生的选择性知觉反应的效果不同,并且这些信息在大脑中存储的时间的长短及提取的速度都不同。比如:高一物理的力的合成和分解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概念。仅仅通过逻辑推理得到并让学生理解,如果在课堂上用一个演示实验,或者设计个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来进行动手操作。实验可将理论和实践比较完整的结合起来,更能引起学生的选择性知觉,并能使概念在运用中更容易被激活被记忆。
(2)利用生活中的亲身体验,寻找概念理解的捷径。
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常通过人体的触觉所得到一些体验,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记忆。在学习时一旦被激活,回对新概念的理解和新知识的学习带来正效应。比如:摩擦力的概念,学生对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对运动趋势)相反”的认识最为困难,若让学生用手在桌面上滑动,并根据手用力的程度和方向的不同,感受滑动摩擦力的方向。通过触觉的亲身感受,不仅使学生对概念有了具体的认识,而且从中体会到将感念具体化的一种方法。
(3)设计先行组织者,促进新知识的同化。
根据已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新知识均可以通过前概念、新概念和先行组织者,寻找它与旧知识的联系作为新概念的增长点,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在分析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寻找新概念的悬挂点,使新概念在新知识与旧知识的比较和联系中逐步学习。比如:在高一物理中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时,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可知它是速度的新概念,具有速度的一般特性,与其并列的概念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平均速度相比较,瞬时速度解决了如何秒素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运动快慢和方向问题,使速度的内涵进一步扩大。
二、概念的巩固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概念的组织和辨别,使概念的多维度属性在概念内和概念间建立多种关系,防止概念的混淆和遗忘。巩固的过程不应通过机械的重复和强化训练来实现,而是要通过概念的变式,重组学生认知结构,简约和减轻记忆负担的方法来实现。
(1)运用概念的变式,使新概念立体化。
学生对概念的认识 往往是机械的、孤立的记忆,不能全方位的理解一个概念,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概念的变式,对同一个概念从多角度进行分析,揭示不同的描述方式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从本质上认识所学的概念。比如:磁场的方向的描述上,对于这个概念,如果直接讲解,就等于把一个知识点硬灌输到学生的脑袋里面去,不利于概念的掌握和运用。但是如果运用概念的变式加以认识,“磁感线的切线方向就是磁场的方向”变式为“磁场的方向是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的说法其本质的一致性,他们都是根据磁场的基本特性得出。
(2)比较概念的异同,促进新旧概念的相互作用。
在物理学中若干物理量的比值定义式,比如:压强p=F/S、加速度a=F/m、速度V=s/t、密度 =m/V、电阻R=U/I,若干形式相似而反映不同关系的表达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混淆,必须加以辨别、分类。当我们要进行新概念的学习时,首先对所学的概念进行分类,看它属于哪一类,如学习电场强度E=F/q时,对电场中的某一点:F与q的比值为恒量,F、q的变化并不改变E的值,E是由产生电场的电荷决定,因此电场强度E=F/q也是操作定义式,与密度、电阻归属于同一类。F/q的比值确定某点场强的大小,但不能反映影响场强大小的因素。如:力学中“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万有引力”与“库仑定律”、“振动图象”与“波动图象”等的异同比较。
三、概念的运用
概念的运用是概念学习的高级阶段,一般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指学习者在掌握领会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学得的概念用于解决同类问题。二是学习者对所学概念的融会贯通,运用所学的概念解决情景新颖的实际问题。我们可结合物理概念在生活、生产及科学技术中的应用编制针对性的物问题,检查学生对概念应用的灵活程度,看其能否熟练地将实际问题概化为物理模型,并运用已经学习过的物理知识解决问题。通过概念的应用,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发现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局限性,以及知识网络中的缺陷,及时调整教学过程。
从我自己的亲身实验教学中可以说明前面概念教学理论的科学性,概念的领会、巩固、运用三个阶段教学过程的优点在于:有利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并使其设计的教学过程具有与学生认知心理水平和学习目标相适应的层次性。在物理教学中三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不仅适用于概念教学,而且也适用与规律、实验等新课的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学物理教学法》 许国梁 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