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乡村规划

乡村规划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0-30 00:53:3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乡村规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乡村规划

第1篇

关键词:现代乡村规划;公共政策;调研;分析;应用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6-1292-05

Public Policy and Planning for Modern Countryside

LI Bao-hua1,2,CAO Kun-zhi3,DU Xing-liang2,ZHANG Xin-li4

(1.School of Architecture,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 Technology, Xi′an 710055,China;

2. Henan School of Finance & Tax,Zhengzhou 450002,China; 3. School of Architecture,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1,China;

4. Construction Company of Changge City in Henan Province, Changge 461500, Henan, China)

Abstract: The technique route of modern countryside planning was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 of public policy to represent the benefit of farmers. And analysis on the early survey and investigation materials was emphatically expatiated. The issues needed to be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during the planning were found out in order to make the planning more pertinent and exercisable.

Key words: modern country planning; public policy; survey; analysis; use

城乡规划具有公共政策属性的观点由来已久,业内许多学者对此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在城乡规划的制度化和法制化以及城乡规划是协调公众利益的机制等方面都有涉及。有学者在公共政策的基础上对城乡规划进行了重新定义,并通过和其他多方面的公共政策对比,指出城乡规划是一种具有综合目标,以空间为载体,过程开放,衍生效应极强,刚柔并济的公共政策[1];有学者认为城乡规划要在公共政策的视角下进行评估,要重新审视城乡规划评估的政策维度,理顺方案的技术评估、规划主体的价值评估、规划过程的实施评估和规划结果的效绩评估之间的关系[2];也有学者提出城乡规划是公共利益的实现途径,通过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核心目标――公共利益的界定,以及对协调的公平性,协调的基本准则、基本内容、基本方法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协调原则[3]。大多数学者在理论层面和管理层面对城乡规划是一种公共政策的理论进行了论述和探讨,并且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而就其操作层面和具体的实践层面研究得较少[4-9]。

基于这种状况,通过实例调查,以规划行业的最基层细胞――现代乡村规划进行阐述,以期达到现代乡村规划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具有公共政策的属性,并对其他规划有一定的借签作用[10]。

1 具有公共政策属性的现代乡村规划技术路线的制定

现代乡村规划的制定者是县级或镇级的主管人员,但最终的服务对象是规划村庄的村民,因此村庄规划的主体是村民,村庄规划村民最具有发言权,最具有参与权。

基于村庄规划最能体现村民的意愿,最好地为村民服务的原则,设计了一套技术路线(图1)。

2 现代乡村规划的前期调研

2.1 问卷内容的确定

问卷内容是否合适是决定调研成功与否最直接最根本的因素。问卷里面所涉及的内容应对村庄规划有帮助,首先是要发现村庄里面存在什么问题,以及就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制定的解决方案,另外,关于村民下一步的投资方向以及村民对自己居住空间的要求等内容都应有所涉及。村民意见调查表内容设计情况以及对每个问题设计的目的如下:

第一个题目为村民对现代乡村规划所涉及的内容了解的程度,第二个问题为村民对现代乡村规划所持有的态度,这个问题是表明村民对现代乡村规划的重视程度如何,以便于下一步规划的实施;第三、第四、第五个题目分别涉及的问题是现代乡村规划建设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以及公共设施建设的重点,这几个问题主要想搞清楚村民认为现代乡村建设的重点内容是什么,同时这些问题也能折射出目前村庄建设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第六、第七个题目是涉及现代乡村规划建设模式以及村民对迁村并点的态度,主要是从整体方面来说的,用于对下一步现代乡村规划建设模式进行指导;第八、第九个题目是村民对村容村貌现状的满意程度以及居住条件的满意程度,也是为下一步现代乡村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第十、第十一个题目是关于现代乡村建设的个人经济承受能力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筹措方式的问题,主要是针对规划实施的可行性来说的;第十二和第十三个题目是村民对房型的要求以及对室内空间的要求,其内容也为下一步规划房型的选取提供依据;第十四、十五、十六个题目关注的是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以及村民下一步的经济投资方向,主要是关注村民经济的走向问题;第十七个题目是关于现代乡村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问题,主要是为现代乡村的产业选择打下基础;第十八个题目是关于耕作半径的问题,主要为下一步现代乡村居民点的布局提供依据;第十九个题目是村庄搬迁后腾出的土地如何利用,主要是为下一步的村域土地利用规划打下基础;第二十个问题是一个发散性的问题,是村民对现代乡村的发展和建设有何想法和建议,主要想让村民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提一些建议,让村民直接了当地发表意见,不受任何约束。

2.2 调研表格的发放与收集

为了使调研的结果更充分地反映村民的意见,采用了随机发放与重点发放相结合的方法,这是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主要是考虑操作性和可行性。

重点调查对象主要是村干部,相对村民来说,村干部对问题的回答有一定的全局性和客观性。村干部在村委会工作,对村里的问题有全局性的把握,考虑问题的全面性和整体性比较强,他们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村里的问题。

随机调查的对象主要是村民。大部分村民主要从自己的切身利益方面考虑问题,关系到村庄规划的具体实施和操作,和村干部的意见具有互补性。

重点调查对象和随机调查对象的比例为1∶4,为了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大部分调查采用现场问答的方式。

2.3 调研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表500份,每个村庄为20~30份,其中收回有效调查表400份,占调查表发放总数的80%。统计结果显示,对村民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以及村民所关心的问题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具体情况如下:

1)村民对现代乡村规划持欢迎的态度,认为现代乡村规划就是修路、建房、装自来水。图2、图3结果表明,村民对现代乡村规划是100%的欢迎。村民对现代乡村规划的理解程度大部分处于一般水平,按他们的理解,现代乡村规划就是为他们修路,为他们建公共设施(医疗卫生站、公共活动中心等)或者为他们装上自来水。所以,村民认为现代乡村规划建设的重点内容是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内容是修路和装自来水;村民走泥路感觉很不方便,就希望路面硬化,村民吃水很不方便,有的饮用水还导致地方病,因此他们就希望吃上干净方便的自来水;村民看病难,就希望多建医疗卫生设施。村民对自身健康及文化娱乐的需求比较大。从公共设施建设的重点内容――文化大院和健身广场来看,村民对身体健康的需求即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占的比例比较大。说明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村民的生活水准逐步向小康靠近(图4)。

2)对迁村并点大部分村民还是持欢迎的态度(图5)。他们只知道迁村并点是个新鲜的东西,并不知道操作起来的难度,尤其是在用地调整方面和资金运作方面。对现代乡村规划建设模式的态度,大部分村民选取了近期整治、远期新建(图6),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在这方面的选取还是比较理性的。

3)从对住房改建的经济承受能力来看,大部分村民是勉强承受,表明农村住房建设用去了村民的大部分资金,村民们省吃省穿就是为了建房(图7)。

4)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单一,村民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关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筹措方式大部分村民选取政府和集体投资,村民想走好路,想吃上自来水,就是不愿意出钱(图8)。

5)村民能够理性选择自己的房型,能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具体对待。对房型的要求是适度超前,对室内空间的要求是具体对待,可见村民在建房选型时还是以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为基础的(图9)。

6)村民的经济来源目前主要以打工为主,对下一步的投资方向大多倾向于子女教育和自身健康(图10)。大部分村民的经济来源以农业生产和打工为主,并且打工收入的比例超过了农业生产收入的比例,可见打工确实为农民增收不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以及村民下一步的投资方向还有村民的主导产业的发展没有共性,具体的村庄有其特殊性;下一步主要的投资方向也有明显的前瞻性和务实性――为子女教育和自身的健康着想。

7)耕作半径不是制约居民点选取的主要因素。村民对耕作半径持无所谓的态度,说明随着机械化作业的普及,村民对田地的依附力减弱(图11)。

8)村民对土地的感情依旧很深厚。对搬迁村庄腾出的土地大部分村民认为应该还田,可见村民对土地耕作还是有一定感情的(图12)。

9)村民对方便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比较强烈。大部分村民认为现代乡村规划应加强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前面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另外,通过现场的踏勘以及征求部分村民和村干部的意见,也从中发现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将作为现代乡村规划的依据。

2.4 调查问卷的分析结论

1)村民对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求比较强烈,因此在现代乡村规划中要加强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认真做好每项专项规划。

2)村民对自身健康和文化娱乐的需求高于其他方面,这在公共设施的配置中应重点考虑。

3)房型的选择、经济的承受能力、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筹措方式以及现代乡村下一步主导产业的选择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争取做到一村一品,真正体现现代乡村的特色。

有了这些结论,制定现代乡村规划初步方案就有了一定的基础。初步方案的讨论应由镇政府牵头,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预期的目的。

3 方案的汇报、评审与公示

3.1 方案的汇报

方案汇报是现代乡村规划必经的一个程序,因为在汇报之前所有的想法和方案对于村民来说还只是停留在脑海里,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图面上,其效果如何,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层面上是否合适没有直观的感觉;同时,对前期调研中所发现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法是否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另外,规划范围的确定对村民来说是非常敏感的,在规划人员看来,只要符合地质地貌方面的要求就行,但对于村庄本身来说,村与村之间的调地以及生产队之间调地都是非常困难的。

通过初期的方案汇报,找出方案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在某些关键的问题上,要对方案进行调整,一般来说,方案的调整力度还是比较大的,方案调整之后,再让村民看一下是否按照他们的意图和想法进行了修改,是不是把他们的想法和意图都落实到了图纸上。

在规划方案符合了村民的意愿,解决了村庄现存的问题,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并且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基础上,现代乡村规划的方案才可进入评审阶段。

3.2 方案的评审

现代乡村规划方案的评审一般是一次评审多个村庄方案,由于时间原因,专家们缺乏对村庄现状和村民相关发展规划的了解,他们一般不会对方案本身作出评价,有些专家和领导有时会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对村庄的发展定位和定性做一番论述,另外也会对小的方面做点评,方案评审会一般应请村民代表参与[11]。

3.3 方案的公示

方案评审后,应根据专家和村民代表以及有关领导提出的修改意见,修改后进行公示。公示一般在村委会进行,公示的时间一般不少于15个工作日。公示的目的是让村民对方案本身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告诉村民村庄未来的发展情景,另外村民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方案提出局部的修改意见,这也是现代乡村规划具有公共政策的属性、让村民们参与规划的具体体现。

4 结论

现代乡村规划要体现村民的意愿,过程看似有些复杂和乏味,但这正是最基层规划所要做的最基本的工作,是中国社会中最基层的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体现,也是现代乡村规划具有公共政策属性的具体体现。

致谢:和红星教授对该文进行了修改,参加前期调研的成员还有谢海滨、王甲加、王晓天、张亮亮等,在此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1] 何 流.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解析[J]. 城市规划学刊,2007(6):36-41.

[2] 欧阳鹏. 公共政策视角下城市规划评估模式与方法初探[J]. 城市规划,2008(12):22-28.

[3] 梁晓农,赵 民. 论城市规划公共政策中的“协调原则”[J]. 城市规划学刊,2007(5):47-52.

[4] 何子张,李 渊. 城市规划的政策属性[J].城市问题,2008(11):93-96.

[5] 丁 楠,张 亮. 公共政策下的城市规划[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11):52-53.

[6] 雷 诚,范凌云. 试论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地位与制约[J]. 规划师,2008,24(1)::87-90.

[7] 吴志城,赵 民. “物权法定”与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属性关系之辨析[J]. 北京规划建设,2008(1):15-18.

[8] 彭海东. 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特征[J]. 规划师,2007,23(8):47-51.

[9] 范小梅. 基于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实施模式探析[J]. 科技信息,2007(15):249.

第2篇

一、编制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民意”原则。根据村庄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广大群众意愿,编制规划。重点解决农村的“脏、乱、差”和基础设施不配套的问题,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2.坚持“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原则。引导拆旧建新,整治“空心村”,利用荒山、荒坡地建设为主。严格按照《省村庄规划导则》的有关规定控制村庄建设用地规模和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3.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原则。要尊重客观规律和农民群众的意愿,科学编制村庄规划,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合理控制好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各项经济技术指标。

4.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要注重山区不同村庄的地域环境、经济条件和民俗风情等特点,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村庄建设规划与自然环境和谐共融,突出南地区的传统建筑风格,丰富当地的文化内涵。

5.坚持“基础先行、务求实效”原则。要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引导村庄建设从改善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入手,集中力量搞好村容村貌的整治、水利、文教、社会福利、医疗、卫生等基础、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

6.坚持“现代与传统相结合”原则。对保存较完好的传统村落形态和风貌的村庄提出具体整治和保护措施,对已构成影响和破坏传统村落形态和风貌的局部地段和建筑物,提出整改措施,处理好建新村与保护古村落的关系。

二、编制任务

主要包括:①全县未编制规划的村庄;②年以前编制规划需要修编的村庄。详见附件《县未编制规划的村庄和年(含)前编制规划的村庄分布表》。

三、组织领导

此次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单位要强化统筹协调,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按时完成。成立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规划建设局、财政局、县委农办、国土资源局主要领导为副组长,规划建设局、县委农办、国土资源局一名分管领导及各乡镇人民政府乡镇长为成员的县村庄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县规划建设局,办公室主任由县规划建设局分管副局长兼任,规划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技术指导作用,加强对规划编制单位的引导和督查,及时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有效推进规划编制工作,并做好村庄规划技术审查和依法报批等相关工作;各乡镇要成立领导机构,指定专人负责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四、规划经费

规划编制经费主要由规划编制主体单位负责筹集,财政将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适当补助,确保规划严格按照《省村庄规划导则(试行)》的深度和要求进行编制。

五、编制主体

全县未编制规划的18个村庄中有1个村(石山村)在县城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范围外,根据规定,由县规划建设局组织编制;有2个村(龙翰村和大坂村)在县城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范围内,根据规定,由县规划建设局组织编制;其余15个村庄规划由相关乡镇组织编制。

年以前编制规划需要修编的123个村庄中有1个村庄(仙境村)在县城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范围外,由我局组织编制,其余122个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由各乡镇负责。

以上村庄规划应由县规划主管部门按照成熟一批评审一批的原则,集中组织专家开展技术审查工作,确保规划编制质量。

六、编制进度

各相关单位应制定村庄规划的编制计划,根据计划抓紧开展编制工作。2012年12月底前完成未编制规划的18个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并于2013年4月底前完成村庄规划技术审查、成果验收和报批等工作;2013年底完成年以前已编制规划的123个村庄和需要提升规划的村庄规划修编工作。

第3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乡村规划

1背景

由于我国城乡发展存在不均衡性,因此,为了改善这种局面,政府提出了“新型城镇化”以及“美丽乡村”两个概念,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乡村建设本身存在复杂性,加之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对乡村提出了更高的规划建设要求,从而使乡村规划难度增加;美丽乡村规划与建设模式的应运而生,极大程度上改善了乡村的生活环境,但在推广与规划设计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因此引发了思考。

2传统的村庄规划问题

2.1传统的村庄规划设计不科学

现在大多数乡村规划建设生搬硬套地模仿城市建设模式,将村庄规划成“住宅集中布置、形态、村庄道路布局整齐规整、并配有宽敞的广场及公园”的城市模式,将乡村规划建设成现代小城市,忽略乡村原本具有的形态特征。有时为了过分强调村庄规划布局,不惜推山填湖,破坏原有的生态地貌。生态、和谐乡村规划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首要原则,而那种过分强调布局形态的规划方案,不仅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也与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基本原则相违背,规划者仅仅只是从自身设计角度出发,没能够将乡村现状融入到规划设计中,盲目模仿城市建设模式,很难有效地实现美丽乡村建设。

2.2风格特色缺乏统一

在传统的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多方面的原因使得乡村整体建设缺乏统一风貌。首先,在周期长的乡村建设过程中,经常遇到村长或者书记换届调任,对乡村建设的专业角度解读不同,导致村庄在建设过程中缺乏统一的风貌。其次,当地居民根据自主意愿来建设房屋,这就导致凌乱的建筑风格,失去了村庄特有的传统风格。长期的村庄建设活动,需要全体村民自觉把控村庄文化精髓,保持传统建筑特色,在满足房屋的实用性条件下,实现村貌统一的韵律美感。

2.3产业和文化特色不鲜明

目前,多数村庄通过亮化、彩化等方式来改变乡村旧貌,村庄整体生活生产的局面未能得到全新的改善,整体村庄文化内涵无法得到诠释,此种速效的村庄规划设计的持续性不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规划设计前期,没能考虑建设有乡村特色的产业,在传统乡村规划设计周期性长的情况下,仅仅依赖政府财政支持,很难实现美丽乡村的目标;其次,规划设计时未能结合村庄的传统文化,致使村庄的文化特色消失,而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乡村传统的文化元素。

3美丽乡村规划的建议

3.1根据现状地貌,整体布局设计

在村庄的整体空间布局规划中,除了参照乡村原本的地形地貌,还应充分考虑村庄现状的居住分布。充分把村庄特有的山川河流、绿化植被以及农作物等元素融入到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中,打破原有整齐划一的布局模式,从而规划设计出符合当地地形地貌的布局方式。目前,多数乡村充分地利用自身的特征进行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有的根据自身良好的生态环境规划设计出生态村,有的根据自身悠久的历史古镇从而规划设计出历史古村,因此,只有充分地融入自身具有的优势,才能规划设计出具有特色的美丽乡村风光。例如长乐市江田镇南阳村在规划设计美丽乡村时,因地制宜,充分考虑自身具备特有的元素,同时结合山水以及独特的山川河流元素,进而规划出具备自身特色的美丽乡村。

3.2利用地理优势,完善自身产业链条

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具有周期长的特征,它既要实现生态上的完善,还要实现经济的稳步发展,美丽乡村规划建设需要完善的产业链条提供资金的支持。传统的乡村发展模式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从表象上来看,乡村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相互制约,而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不仅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还要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因此,在规划设计时,需结合乡村的本土地理特征打造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形成独具自身特色的乡村品牌,实现乡村的知名度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例如城郊村凭借靠近城镇的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从而为城镇提供生活便利,其道路、住宅、公共服务设施均按照城镇标准来规划设计,能够更好地实现与城镇的对接。

3.3统筹配套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与城镇在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给水、排水、采暖、燃气等市政管道的敷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前要先做好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规划。因为配套设施建设需求资金较大,一般乡村无法独立完成建设要求,因此要求乡村与城市之间、相邻乡村之间应统筹考虑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规划设计。如江田镇邦上村在配套规划时,对接上位规划,对村庄市政配套规划整体考虑。

4结论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美丽乡村规划与建设要想得以实施,必须有一套完整的、适合乡村发展以及具有乡村特色的规划方案。它需要从美学、历史学、生态学等多方面学科着手,既做到不破坏乡村的自然肌理,又要满足乡村经济发展,除此之外,还应融入文化内涵及乡村特色等等。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为美丽乡村实施建设做好铺垫,才有可能规划建设出生态美、百姓富的美丽乡村。

[参考文献]

[1]刘建.美丽乡村要表里如一[J].西部大开发,2014(11):1.

[2]谢汉能.探究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09):1.

[3]王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美丽乡村的规划与建设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4.

第4篇

【关键词】乡村规划;制度化;规划实践

我国土地辽阔,乡村众多,在发展过程中,会有许多乡村逐渐消失在历史中,应当如何对待那些即将消失的乡村,应当通过何种措施将即将消失的乡村能够得以保留,使乡村的地域空间特征和文化得到传承,这是历史予以乡村规划的一个使命。

一、我国乡村规划的焦点

目前,乡村规划不在是简单“土地资源权益、以及区域内建筑的拆建问题”,在乡村规划过程中更多的要考虑人民的意见,要坚持“民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在乡村规划过程中,需要合理的将城市的发展成果应用到乡村规划中,从而使乡村的生活质量能够得到一定程度提高,同时在规划过程中需要关注邻里宗亲所承载的文化,以及传承路径等问题。

现代乡村规划中包含了大量的环境生态、物质空间等问题,这在一定长度上将会导致传统的乡村规划模式与时代的发展造成了脱轨,传统的乡村规划技术和规划模式因为其目标和内涵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而难以得到落实。因此,在乡村规划方案中、价值取向、规划方法等内容应当将谁作为主体,将谁作为规划实施的重点就成为了现在乡村规划实践中的焦点问题。

二、我国乡村规划实践面临的问题

(一)乡村规划中的空间问题

乡村规划过程中的空间问题主要表现在:规划过程中因为考虑不周,对当地的实际情况考察不足,经常将城市的空间状态直接“搬运”到乡村中,从而导致乡村原有的空间环境特点遭受破坏,使乡村丧失原有的文化和活力。乡村中的各种建筑都是居民长期生活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适应社会的历史产物,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如果对其进行移植,将会形成“千村一面”的“奇观”,导致乡村失去其原有的外貌,降低了乡村的多元化特征。

(二)乡村规划中公共服务建设达不到标准

我国乡村规划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公共服务数量达不到标准,特别是在医疗、教育、购物等各个方面的便捷性,无法令人民满意。在乡村规划过程中,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立受财力的影响,导致其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乡村规划中,应当适当使居民的居住变得集中起来,从而使居民能够共享公共服务,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政府在财政上的投入,另一方面,也可以适当的缩小乡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

(三)依赖规划实践路径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无论是相关的管理人员还是村民对规划都抱有较大怨言,多数村民为在规划过程中很多实际问题得到不到应有的解决;而相应的规划人员也经常抱怨村民在规划过程中不配合,从而导致乡村规划的经常受到制约。

从实际情况来看,乡村空间实践具有自身独特的机制,如果在乡村规划过程中不从内在逻辑出发,很难使规划得达到理想的目标。

三、解决乡村规划存在问题的措施

(一)健全规划实践理论

乡村的空间环境归根结底还是人在空间中的各种行为的作用的结果,对于空间问题的解决就是对人的问题的解决。乡村的空间是人长期的行为造成的改变行程的,人在价值体系中对社会有着支配作用,价值体制是人来在长期生活过程中,思想所发生的变化,因此乡村规划过程中,需要建立在乡村理论认知基础上,需要对乡村自身的特点进行详细的考察,从特征入手,要了解村民价值观和乡村地域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对乡村秩序的合理梳理,解决乡村规划中的空间问题。

(二)公共服务的建设

乡村规划实践中要做好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现代人们愿意选择城市居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中具有良好的医疗、教育、购物环境。乡村规划实践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注重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和质量。农村人口密度小,公务设施建立成本高,效益低,但之所以要对农村进行规划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使农村具备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措施,如果规划后的农村,在教育、医疗等多方面仍然落后,那么则是一次失败的规划。因此,在农村规划过程中,需要选取适当的空间点,依据安排完成相应的空间开发,尽量避免公共服务设施发生累积和叠加,从而有效的控制成本。

(三)从机制上确保乡村规划的合理性

乡村规划被赋予了许多希望,从规划编制上来说,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主要包括:空间建设、产业发展等多方面的内容,同时与之相关的土地、资金等问题也都有待解决,看似简单的目标,在完成起来则需要通过多条路径完成,单纯的依靠村民的配合和政府的扶持很难实现最终的规划目标,而且可能会导致每一个目标都无法得到实现。

乡村规划过程中,村民的住、行与规划有着很高程度的关联,因此乡村规划中要做好空间安排。乡村规划的最终成果,对居民在住址上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规划过程中,需要使用动态图纸,从而将乡村空间规划转变成一种合理的协商机制,使村民可以对住宅地址进行自由选择,这样一方面保证了村民空间形态与社会之间融合,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土地空间的集约应用。

乡村规划中,对于新建筑的建设应当尽量在原住址上进行,在建设前需要对建筑使用的最小面积和最大面积进行规定。乡村规划中,需要对新住宅质量、层数以及施工过程中采用的建造技术进行合规定,禁止强制要求工期,从而对工程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尽量通过村民的自主建设和自行选择,将人口增长和土地应用联系在一起,帮助村民判断社会、空间的价值体系,从而最大程度降低外部因素对乡村文化空间形态造成的影响。

四、结束语:

乡村规划会对农民的生活造成直接影响,同时也会对乡村的发展造成直接影响。国家倡导新型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就体现了一种新型城乡关系,乡村的发展与城市有着密切联系。乡村规划需要针对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尽量减少在乡村规划中出现的错误,从而留住“最美丽的乡村”,避免我国“美丽的乡村”消失在历史中。

参考文献

[1] 李迎成.后乡土中国:审视城市时代农村发展的困境与转型 [J].城市规划学刊,2014(4):46-51.

[2]周岚,于春,何培根.小村庄大战略―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江苏实践 [J].城市规划,2013(11):20-27.

第5篇

赵燕菁:存量规划说到底,就是如何发现现有资产的潜在价值,并使其实现。只要农村不拆除,村庄规划就一定是存量规划。随着城市规模扩张趋稳,除了城中村、郊区村外,大部分农村都是以存量状态存在。怎样盘活村庄的潜力,发现村庄的价值,就成为规划的主要内容。

海峡旅游:您觉得,城市的规划和乡村的规划有什么不同?

赵燕菁:城市和乡村的差别,就在于公共服务的多寡。公共服务越多,档次越高,城市化水平就越高。但更大的差别在于城乡公共服务提供的方式。在城市,公共服务由政府提供。政府有强制的征税权来确保公共服务交易的完成。但在农村,缺少集体权利的概念,信用只存在于个体特别是血缘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差序格局。因此,城市规划你知道你的业主是政府――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而在农村,你不知道规划的业主是谁,因为没有人协调集体行动,也就没有人使用规划。

海峡旅游:可否从宏观的角度谈谈,目前的乡村规划模式,有哪些问题?当下的乡村规划,应该怎么做,才有出路?

赵燕菁:乡村治理水平的提高,本质上讲,就是集体行动能力的提高。在历史上,国家治理在乡村层次上,基本上都是以自治为主。所以,直到民国,县级政府规模仍然非常小,古代甚至县长带一个书童就上任了。因为在广大的农村,都是乡绅、宗族等自发的结构协调村内事物,包括公共服务的提供。这时,为村里集体消费贡献最大的“大户”,往往是基层自治的组织者。这种“小政府,大社会”的“超稳定”治理体系,极大地降低了国家治理的成本。但也阻碍了公共服务水平的升级。

随着工业化的开始,这种乡村结构开始破碎。首次将国家政权延伸到农村最底部。原来的自治体系被外力破坏。解体后,村民开始通过选举决定集体事务。但集体经济并没有解散,加上外力的村庄财务的干涉,比如,宅基地无偿分配的规定,耕地转让的限制等等,村民自治无法自生。

特别是2002年全国农村税费改革,“三提五统”――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提留和五项乡镇统筹(教育附加、计划生育费、民兵训练费、民政优抚费、民办交通费)被取消,村级财政崩溃,公共服务一落千丈。农田基础设施废弛,垃圾遍地,污水横流,除少数集体已经发达的村庄,村级组织不是软弱无力,就是被“大户”控制。而政府补贴公共服务的村庄,反而造就一堆懒人,政府服务无限加码,稍不如意,就被大众指责。

取消“三提五统”就好比取消小区物业费一样,表面上是在“为民减负”,实际上是对交易制度的破坏。比农民负担重更大的危害,是农民基本公共服务的缺失。一旦取消,甚至成为法律、规定,重建新的公共服务来源就变得极为困难。从历史角度评价,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很可能是一场我们现在还没有意识到的,影响深远的灾难。

海峡旅游:您曾说,新乡村建设,要重建公共服务制度,可以具体阐述这个观点吗?

赵燕菁:没有公共服务的或集体消费的村庄,不过是个体农户的堆积。规划在这样的村庄根本不需要。因此,村庄治理的水平,首先就是建立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是村民提供,还是政府提供?如果是村民自我提供,就必须还权于民,恢复乡村自治;如果是政府提供,就要回答是有偿还是无偿?如果是无偿,钱从哪里来?如果有偿,钱怎么收?建立起公共服务制度后,乡村规划才知道规划什么?为谁规划?由谁委托?否则,再高水平的设计,也只能是“墙上挂挂”。政府不看,农民也不会看。因此,乡村规划的核心,并不是设计,而是设计被村民接受的新的制度。

海峡旅游:2015年,您主要关注什么?2016年的乡村热会有哪些新的动态?

赵燕菁:2015年乡村热,有一正一负两种趋势。正的趋势,就是农村的价值正在被重估。由于城市消费升级,农家乐、乡村游、生态环保产品消费(食品乃至大气),特别是互联网降低了城乡交易的门槛,农村的价值迅速提高。市场正一个一个挖掘出农村在农业生产之外的价值。这些价值和资本结合,极大地扩大了农村地区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为农村高水平公共服务的提供创造了可能。

第6篇

关键词:美丽乡村;景村融合;景观规划

1 引言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勾画的“建设美丽中国、打造生态文明”的宏伟蓝图中,美丽乡村建设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自然景观和人文客体为核心的乡村旅游在我国呈现出磅礴的发展态势,同时也涌现出村庄边缘化和空心化、生态环境恶化、传统农业衰弱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要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对乡村的具体情况进行理性判断,因地制宜地选择美丽乡村的发展模式。本文旨在探寻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契合点,以推动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融合发展。

2 景村融合模式探研

2.1“景村融合”的内涵

乡村旅游是借助游客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乡土亲情的需求为游客提供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但当前乡村旅游纷纷涌入因追求短期利益而导致乡村旅游核心资源破坏、文脉断裂、传统村庄沦陷的行列。以旅游景区的标准建设美丽乡村,以旅游景区建设带动乡村发展是避免以上情况的有效措施,即用“景村融合”的方式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景区建设融为一体实,实现乡村与景区的协调发展。

2.2“景村融合”的模式

“景村融合”是将景区与村庄视为一个系统,通过村庄内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村庄的生产活动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村庄与景区的空间互应、资源共享、要素互补、利益互显是“景村融合”的主要模式。

2.3“景村融合”的路径

“景村融合”的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平衡居民与游客的利益诉求,要求美丽乡村的建设与旅游景区的建设同步规划。“景村融合”的主要路径有:明确村庄功能定位,优化村庄空间布局,树立景区与村庄的主题形象,创新旅游产品,完善村庄公共服务设施。

3 实践:河南省登封市少林街道办事处雷家沟村美丽乡村规划设计

3.1 项目概况

登封市少林街道办事处雷家沟村位于登封市西北十三公里处,地处嵩山腹地,三面环山,与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隔路相望,自然风光优美,名胜古迹众多,是一个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文化旅游型美丽乡村。现状雷家沟村地势险要,用地复杂。村庄呈小片长带状、零星点状分布,基础设施薄弱,居住条件较差。

3.2 规划思路

本规划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为切入点,修缮改造古民居群及历史文物,美化亮化村域环境,整治山地农耕设施,建设“禅修”养生基地,借鉴“景村融合”的开发模式,以实现宜居、宜业、宜游的目标。

3.3 总体定位

雷家沟村紧邻千年古刹少林寺,区域内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少林寺的发展无形中带动着周边旅游文化的建设,雷家沟村则占有天然的地理优势。雷家沟“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总体定位以少林文化为背景,将雷家沟村打造成一个集农、禅文化体验、生态旅游观光、佛学禅修文化教育和商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旅游目的地。

3.4 组织结构规划

本案根据村庄的具体情况将整个整合结构划分为“六区、一街、一园、一中心”:

3.4.1农业体验观光区:村庄入口现有土地为一般耕地,在此处打造农业观光园。在该区域中开展牛犁地,石磨磨面,石碾碾米,男耕女织等游客互动项目,体验原汁原味的农家生活。

3.4.2民俗文化体验区:以废弃的雷家沟老居民区为依托,依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通过修缮整治农家老宅,建造民俗文化体验区,将几近绝迹的农村民俗、耕作农具、农家技艺、本土手工艺制品等的现场制作、体验等展现在游客面前,使游客特别是中老年游客找到儿时的记忆、久违的乡愁……

3.4.3农耕休闲采摘区:以雷家沟东洼及百草岭的丘陵、坡地为主,就地取材将田埂进行梯田改造,美化生态环境以提升观赏效果。以原生林果、苗木为基础,联合农、林科研单位,在保留村庄原有林果业种植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农副产品,逐步形成以休闲采摘、农耕体验为主的多功能旅游休闲体验区。

3.4.4禅修养生区:将废弃的养鸡场区域改造为禅修堂、文化艺术展馆、道德讲堂等,集中形成禅修文化养生区。聘请得道高僧、知名传统国学文化学者到此讲禅论道,并定期举办书法、古典音乐、国学讲堂等活动。

3.4.5传统武术研修区:“禅”、“武”是少林寺的精髓,雷家沟村位于“禅武圣地”的腹地,具有非常浓厚的禅武文化底蕴,亦是村庄的特色和灵魂所在。本案以太子沟下现有的武校“少林罗汉院”为依托形成武术原生态展示区、传统武术研修区,定期举行少林武术研修、表演,以此作为吸引游客光临的一大闪光点。

3.4.6现有文物保护区:雷家沟现有的永泰寺、永泰寺塔及其附属景点已基本成型,具备接待游客的能力,针对这些重要文物进行保护性开发,后期再加大宣传力度,并引导游客有序游览。

3.4.7素食文化街:为最大限度的开发资源,充分利用沟壑的现状地形,计划在雷家沟的沟壑底部内依沟而建素食文化街,招商引进各具农家乡土特色的风味美食,打造素食文化专区。建筑风格与改造的居民区保持一致,以青砖灰瓦的明清建筑风格为主;街区步行道内由上而下潺潺细流曲折而过流入荷花池,在景观荷花池旁设置以少林禅武文化为背景的雕塑小品。

3.4.8传统体验园:将刁家沟老村庄和现有土地做为传统产业基地,在此展现农业农庄特色,用比较原始的农耕方式,让人们可以回归田园生活。

3.4.9社区服务中心:作为景区的第一门户区,为游客提供停车、问询、租赁等旅游服务。建设与景区相配套的多功能商务服务区,以特色美食、禅武文化为基础,打造一个集住宿、度假、会议为一体的商务服务中心。

4 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涵盖范围很广,涉及村庄美化、环境提升、景观塑造、生态保护、村庄文化品质和精神面貌的改善等方方面面。基于“景村融合”的美丽乡村规划在规划旅游景区层面通过对村庄的功能及形象定位、空间布局、旅游开发和基础设施配套等,丰富了现行村庄的规划内容。关于雷家沟美丽乡村的规划依托村庄的区位优势、自然风光和纯朴民风,把民俗文化、禅宗文化和传统的姓氏文化作为项目的核心资源,走“保护-开发-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期以乡村旅游发展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以美丽乡村建设保障乡村旅游发展,从而推动了乡村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樊亚明,刘 慧.“景村融合”理念下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路径[J].规划师,2016.

[2]邵剑杰,黄淑娟,李先富.“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 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以桂林市阳朔县新寨村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住宅科技,2014.

[3]黄震方,陆林,苏勤,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 [J].地理研究,2015.

[4]林若琪,蔡运龙.转型期乡村多功能性及景观重塑[J].人文地理,2012.

作者简介

第7篇

结合“新常态”的特征,以郴州市“三合村”旅游景观规划为例,从旅游景观意象规划、旅游产品的体验性设计,旅游景观基础设施建设、景观空间的概念规划四个方面探讨乡村旅游景观如何传承历史文脉,创造新的商业模式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新常态 乡村景观 景观规划 传承 创新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129-02

1 概念解读

1.1 何谓“新常态”

新常态的“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新常态的以下几种特征与乡村旅游景观规划密切相关:

1)“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要求打造有地域特色的、个性化的乡村旅游景观。

2)“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提高新技术、创建新的乡村旅游产品、新的乡村旅游消费模式成为必需。

3)“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建设差异化的乡村旅游景观、提高安全与卫生质量标准是提高竞争力的前提。

4)“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生态性与景区承载量是保证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基础。

李迪华教授说,新常态下景观设计学行业必须实施“反规划”,保证城乡建设项目的生态内涵和生态游憩功能。乡村旅游行业可持续发展唯有主动转型、继承传统并坚持创新,才能冲出传统发展方式的“重围”,实现提质增效的“新生”。

2 郴州市“三合村”旅游景观规划实践

2.1 规划背景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业部办公厅启动了“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美丽乡村”创建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最终确定了1100个乡村为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郴州市北湖区三合村有幸入围“美丽乡村”创建试点。2014年,三合村又被中国生态文化协会评为“中国生态文化村”。

在国家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在市统筹城乡发展示范村的帮助下,三合村积极整治西河河堤,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合作社,建设绿色农庄等,村容村貌持续改善。目前,三合村正为创建4A级生态旅游名村做全面规划。

2.2 三合村概况

北湖区华塘镇三合村位于郴州城西北面,距市城区21公里,盛产粮食、烤烟、林果、瓜菜、煤炭等,是生产农业重村。三合村建于明清年间,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风景秀丽,鸟语花香,西河两岸古木参天,古桥古戏台隐于青山绿水之间。近几年,他们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开发设计出集乡村休闲、婚庆摄影、蔬菜观光、古文化欣赏等为一体的农家乐旅游模式。建设标准化农家屋28家,完成了村内环境绿化美化、道路改造、供排水设施等基础设施及服务配套设施建设。

但三合村离创建4A级生态旅游名村还有一定距离,留下了诸多问题使现在的评价标准大打折扣:

1)村庄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在景区中却感受不到浓厚的文化氛围。村中原有一排古老的大青石板台阶反映了村庄的历史与沧桑,现已经被破坏殆尽,反映村庄文化的节点太少;

2)村民住房被“穿衣戴帽”,丢失了原有的古香古色的韵味,也可用“古韵新风”自圆其说;但部分住房被整体重建成安置房形式,“小洋房”代替了“炊烟袅袅”,缺少“乡土气息”;

3)基础服务设施比较落后,加油站、诊所等公共建筑缺失,环境卫生不达标;

4)旅游开发类型比较单一,仍然以观光为主,游客在村中的滞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目前为村民创收的途径仅有现在的蔬菜主题餐厅。

以上所存问题直接影响了三合村旅游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三合村必须把握好现有资源,做出相应的规划整改,打造新型乡村旅游景观。

2.3 三合村旅游景观规划策略

2.3.1 三合村旅游景观意象规划

意象是由“每一个感官产生反应,综合之后形成的”,一个可加工的意象必须与周边事物有可区别性和它作为独立个体的可识别性。这与“新常态”下追求差异化、多样化的特征相吻合。提起江西婺源的景观意象,就会想到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以及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提起周庄便想到集驳岸、拱桥、水巷、古宅等水乡之美于一身的“中国第一水乡”。

笔者认为,三合村的乡村意象应以本土自然风光为基础,以乡村文化为核心,使人们头脑里形成整体感觉和印象,应从以下四点规划:

(1)三合村村名的由来。三合村是由三条河汇聚在村前而得名,现今人们依然可以欣赏到汨汨的河流拍打撞击,不得不对三合村的历史产生漫无边际的联想。因此,可在村口立石注明三合村的由来,引导游客前去参观,并把三河交汇处设计成特色景点。

(2)三合村的“五古”元素。三合村的“五古”是最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其一,古名人。据说历史上这个小村庄曾出7位省部级干部,可以通过村中老人的叙述将名人故事记下,起到教育感化作用。其二,有三百年历史的古戏台(目前正在修葺)。可将古戏台作背景,在不影响古戏台功能的情况下表演当地的昆曲,作为招牌节目。其三,树龄达几百年的古树群,古树多以侧柏、枫杨居多,树龄高的已达460年。古树群的规划已经较成熟,目前划分出了爱之林、爱之路,并将两树相依的婆娑姿态定为“情投意合”、“珠联璧合”、“百年好合”,成为恋人喜爱的婚纱摄影基地。其四,流淌在村头的古西河。人们都有亲水性,但目前的西河还属于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姿态。沿着西河设一条健康步行小道是非常有可取的,适当点缀一些亲水平台。其五,建于清代的古花桥(如图1)。古花桥用石木建造,桥亭相间,不仅可以过河通人,还可避风挡雨。桥身中躯设有观音送子的神座。桥身由七个大石墩支撑着,在每个石墩上均雕刻有雅致的龙头,其寓意为龙在风浪中追波逐浪的雄风壮态。走在古桥上可以感受到三合村前辈石艺家高深的文化和艺术水平,体会祖辈们劳动与智慧的结晶。

(3)三合村的村落建筑。乡村建筑反映出乡村居民生活的某一侧面,是乡村历史发展的见证。三合村村落建筑因山就势,建造随意,不同于北方乡村规划整齐的布局形式。建筑青瓦屋顶,青砖砌墙白泥灰勾缝,马头墙顶上点缀着白色线条。部分建筑已被粉刷装饰,暂且可当作是古村新貌。而被推倒重建的“小洋房”若布置成城里的小旅店,便会“农味不浓”,使得体验乡俗民情的成分降低,必将成为制约旅游发展的瓶颈之一。三合村不是浙江的诸葛村、不是皖南的宏村、西递,新常态下必须塑造出典型的湘南民居特色,才能给游客留下鲜明印象。

(4)三合村的景点设计。三合村应该把反映传统农耕文化、农村生产的典型景象提纯、集粹,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地再现于景区中。在民居建筑与道路之外的空间上,布置一些“软组织”景物,如井台、石碾、篱笆、菜园、水塘等,以过渡和缓解民居和道路之间的生硬冲突。景点的夜景照明宜突出明月的清辉、星光闪烁的夜幕掩映,正是时时处于光污染包围中的城市游客所追求的新奇体验。景区停车场的建设可对车位进行隐性处理:可设计成“稻谷堆”,使停车场呈现“稻谷场文化”;可设计成拱顶绿坡,使乡野大地呈现起伏之美;也可荫蔽于豆棚瓜架之下。

另外,三合村的产品体验性设计也是形成乡村意象的重要方法(将在下一节讲述)。

2.3.2 三合村旅游产品的体验性设计

经济“新常态”下,要想在激烈的乡村旅游市场中获胜就必须创新,营造新奇的、具有浓厚地域文化背景的产品,形成主题明确、个性突出的风格。三合村的旅游产品设计应给游客带来丰富的体验性。例如,做豆腐是常见的农家活,但湖南南岳开办“农家乐”的农民却吸引游客参与豆腐的加工制作过程,让游客一边学习做豆腐,一边品尝鲜豆浆,引起游客的浓厚兴趣。笔者认为三合村的旅游产品创新设计应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仍然以观光性、体验性较强的采摘柑橘、草莓、蛇瓜等蔬果活动为主;其次,依托烤烟生产基地,创造供游客参与熏烤农家烤烟的全过程,并让吸烟人士品尝乡土气息的香烟。也可以依托湖南传统陶瓷产业的优势,再现陶瓷制作活动。如收取合理费用让游客动手制作自己想要的坯体形状,并在坯体上绘制图案,并参与烧制的过程,不仅可以体验到无穷的乐趣,并能了解传统陶瓷的生产工艺;最后,景区中再现村民制作本土特色清明糍粑的农家活动:古朴的农具,农家的稻米,充满乡野气息的野菜,穿着整洁朴素的村民用精湛的手艺将这一活动不断演示,将大大提高游客参与的积极性。总之,村落中天人合一的环境,健康、朴素、简单的生活,可以读到的历史,可以看见的美德,正是其独有的魅力所在,形成了乡村与现代化城市间的巨大差异,从而大大提高了乡村的旅游吸引力。

2.3.3 三合村旅游景观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旅游地的发展分为介入、探索、发展、稳定、滞长和衰弱(或复兴)等六个不同的时期。三合村旅游还属于探索、发展的起步阶段,基础设施由于经济不发达,建设也比较落后。三合村应从以下三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建设加油站、医疗所、商店等公共场所,外观形象上维护和突出浓郁的乡土气息;路灯、垃圾桶、公厕的数量应适度增加,卫生情况需要定时检查并设专门的监管室。

(2)村落内建设垃圾转运场、集体沼气池,进行环卫处理、污水处理。

(3)三合村旅游景观的食宿设施建设虽然不能追求“原汁原味”,但也不能一味地追求高档次,应与当地的民情风俗、乡土特色相吻合,在保证安全、舒适、卫生的前提下,在“奇、野、土、特”等方面别具一格。提供给旅游者一种“完全的乡村的生活”。

2.3.4 三合村景观空间概念规划

三合村拟规划面积5520亩,总体规划沿着西河布置成折线形状(如图2),三合村的主题定位为打造“唯美三合・森林湿地生态村”,“爱尚三合.婚纱摄影艺术村”,“和美三合・绿色发展特色村”。

第8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

一、前言

近几年来,我国雄厚的经济基础不停的给城乡规划建设提供经济来源。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区特性的差异。在城乡规划建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了城市化的进程。

二、现阶段我国城乡规划建设的具体要求以及工作探索分析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但是其各地区的发展是非常的不平衡的,我国城乡发展也是相当不平衡的,中国现在存在的城乡发展不平衡状态,十分不利于我国的现代化发展,而城乡之间存在的巨大的差距,也不利于实现我国制定的城乡发展目标,所以,相关部门一定重视城乡规划建设,那么我国城乡规划建设的具体要求以及工作探索是:

从我国城乡规划建设的具体要求的角度上讲,城乡规划建设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分别是系统协调以及科学整合,系统协调指的是城乡规划建设发展一定要和区域的发展相协调,对资源以及基础设施等的应用和建设一定要是相协调的,一定要极大的促进对区域发展中的旅游资源、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等资源渗透到城乡规划建设的协调发展中去。科学整合指的是一定要在我国的各个区域之间要实现辐射点是中心城镇和核心城市,进而实现整个空间的规范化发展,与此同时,还要优先整合小城市的中心城乡的重点区域和交通,进而实现小城镇以及区域城乡整个空间等方面的城乡一体化建设。

从我国城乡规划建设的工作探索的角度上讲,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就十分重视城乡规划建设,经过我国各个地区。各个单位的努力,我国的城乡规划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然而,以前我国城乡规划建设的过程中采取的策略是城市以及乡村两者独立发展的一种二元规划策略,不是十分重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

协调和统筹,城镇以及乡村规划建设的《管理规定》和《城市规划法》对我国城乡规划建设的相关工作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这种城市和乡村的二元规划建设方式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2007年的下半年才打破这种局面。在2007年下半年,我国颁布了《城乡规划法》,在这个文件中明确的规定了以后我国城市和乡村的规划建设一定要协调发展,正是这部法律的颁布使得我国城乡规划建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使得我国城乡规划建设工作步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我国城乡规划建设工作当前存在的具体问题

1.城乡规划建设法律体制不够完善

我国虽然在2007年针对城乡规划建设出台了具体的法律规定,但是,城乡规划是以时展为指引而处于流动状态的工作,各种新的规划发展的需求层出不穷,这就要求国家必须具有详细的不断完善的新型规划方案及专项法律保障。这就使得我国现存的法律体制不够完善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从而制约了呈现规划建设各个方面的协调统筹平衡状态的实现,因此,要想真正地推动城乡规划的优化建设,国家还面临着法律体制等方面的极大挑战。

2.城乡规划建设缺乏科学合理指导

我国当前在进行城乡规划建设工作时,普遍缺乏一种全局整合、长远利益的目光,简单地应对某个城市或者乡村地区的开发需求进行随意的开发建设,普遍不能真正地将每一项开发工作纳入到长远城乡规划建设工作中。从具体方面来讲,这是由于我国目前尚缺乏以区域和城乡科学整合、协调发展等为依据的具有针对性的系统长远规划方案所引起的,国家相关的城乡规划的负责部门无法严格地依照科学合理的指导方针对每一项开发工作做出详细的审核与有效的指导,从而使得城乡规划建设落入了一种对空间布局不够合理、规划区域功能较低、产业与人口密集程度搭配不均的状况中。

3.城乡规划发展的协调平衡不足

我国进行城乡规划发展牵涉到经济、政治、文化、资源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只有全面地将这些问题统筹起来实施协调的建设,才能够保证国家的城乡规划在整体方面实现协调。但是,目前我国存在的城乡发展严重不平衡的问题,直接地阻碍了各种规划因素协调性的不足。同时,我国对于城乡规划建设工作的开展,往往将重点置于城市发展方面,对城市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完善城市各种投资环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但是,乡村的建设与发展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经济发展活力不够、基础经济活动缺乏等问题普遍存在,这就使得乡村在城市快速发展的状况下更加地落后于城市水平。

四、城乡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的改进措施

我国现阶段的城乡规划建设的基本工作仍然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因此来说所面临的问题依然非常多。为了有效的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的效率,我们必须针对现阶段城乡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从而实现我国现阶段城乡规划建设快速的发展。

1.坚持城乡规划建设“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

对于这一原则必须经过紧身的考虑和分析,必须基于某地区的城乡规划建设进行考量,而不是一味的照搬照抄,盲目的遵循其他的城乡规划建设的良好经验。这样虽然道理漫长,但是未来是非常光明的,这样经过一些比较繁琐的考察工作,得到的结果是此地区的城乡规划建设得以快速健全的发展。

2.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依据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指导思想。在城乡规划建设中也是如此,我们不要知识一味的注重当前的利益,必须以长久的发展为最终的目的,因此来说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依据,对城乡规划建设进行统筹的安排分析,从而尽可能的适应科学发展管的要求。并且严格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对城乡资源进行科学配置,从而尽可能的促进城乡规划建设的以最有序、规范的姿态发展。

3.城乡规划建设严格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

在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政府相关的人员要自始至终坚持在对城乡进行基本规划的过程中,意识到民意调查的重要性,切实为人民服务。这样通过对娱乐设施、安全防护设施的设置就会最大程度的提高全民的生活质量。

4.始终贯彻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

使城乡建设有过去的单一化发展向现在的经济和文化共同发展的转变,这就需要在城乡规划建设的过程中不仅仅实现工业与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这样提高城乡的经济竞争力,而且要注重城乡的文化建设,注重城乡的文化氛围建设。通过对城乡的经济和文化的建设,不仅能提高城乡规划的质量,而且提高了城乡的知名度和国际竞争力,使城乡规划建设逐渐向现代会、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的品味。

五、结束语

通过以上详细的分析,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当前城乡规划建设存在的各个问题,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所以,我们要运用好解决问题的措施,让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能发展的更快更好。

参考文献

[1]田洪刚.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建设问题探讨[J].重庆工学院学报.2012(6):22-24

[2]李晓琴.小城镇规划建设中不可忽视的若干问题[J].中国建设信息.2013(8):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