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生阶段目标总结

大学生阶段目标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4-27 23:49:2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阶段目标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大学生阶段目标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7-0278-02

0 引言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因此,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对不同阶段的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做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工作。

1 目标设定

在校大学生要制定职业生涯目标,因为目标是个人主观希望实现的客观结果,目标是个人的、目标是主观的、目标是希望实现的;对大学生来说,职业生涯目标的确是复杂而又艰苦的过程。我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从大学生的学业学习能力为近期目标,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中期目标,以提高学生持续发展能力为远期目标,在校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能使他们对其职业目标和实施策略更加明确,在目标的指引下,科学合理地规划大学生活,调动主观能动性及学习积极性,来迎接今后工作的大学生活,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对大学生能起到内在的激励作用,还可以使他们产生努力学习、主动实践的动力,激发自己不断为实现短期目标和终极目标而努力。因此,目标的设定对在校大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内容

高职院校大学生为了更具体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大致可分以下三个阶段。具体内容如下。

2.1 第一阶段:大学一年级 刚入学大学生可以说是在心理上是高中后、大学前阶段,在经过几个月的大学校园生活后,他们对大学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对自己有了一定的认识,大学一年级下半学期,经过基础课和少量的专业课的学习,他们各自在能力方面和对自我认识方面逐渐加深,开始注意职业发展方向,这一阶段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如下:①了解社会职业和职位的设置,对自己将来希望从事的职业与自己所学专业有了初步的了解;②对大学生涯进行了初步规划;③制定大学期间阶段性目标并积极实施阶段;④积极参加院系活动和社会兼职活动;⑤积极参加挫折成长训练。

2.2 第二阶段:大学二年级 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完全适应了大学生活,掌握了大学生活规律并建立了一定的人脉关系,这时期的大学生从现实角度真正关心自己的成长,积极参加院系和实践活动,主动进行能力提升训练,于此同时,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性格、能力、优劣势、职业兴趣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方向和社会需求及社会各职业发展的趋势的探索更加积极;同时,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对自我评价和社会认识达到一定的水平,职业生涯规划进一步明确,更加切合实际和更具有可靠的操作性。此时,该阶段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任务如下:①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确定职业发展方向;②完善并落实职业生涯计划;③参加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④参加模拟招聘会和每年一次的校园招聘会,提升实现目标的行动力。

2.3 第三阶段:大学三年级 大三是个分化期,大部分同学对自己的出路应该有了规划,这一阶段的大学生由于志向的不同而产生了职业生涯发展方向的不同,有的同学在做专升本的准备,有的同学则更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将来的工作而做准备,经过前二年的专业课和实训课程的学习,掌握了一定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在人际交往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经过学习实训课程和大型作业设计,他们逐渐发现自己专业的具体化并能确定将来职业的具体化,特别是在大学三年级下期,他们到各自的单位实习,更加具体自己的职业生涯,他们面临毕业,即将走入社会,真正开始进入自己的职业生涯,从职业生涯规划的层面上而言,能否适应将来的工作及工作环境已成为每一位大学生关心的问题,这个阶段大学生职业生涯目标的特点是:目标更具体,体现为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训练。该阶段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任务如下:①了解相关就业及创业信息;②参加相应快速提升训练;③与用人单位建立稳定关系。

3 走向职场前的准备

3.1 职业生涯规划步骤

①确立志向,志向是事业成功的前提,如果没有志向,就无法谈起事业的成功,因此,大学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首先要确立志向,这也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

②认识自我,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做出正确的选择,要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价值观及其他性格特征。对自己了解越多,选择职业越容易,个人与职业的契合度就越高。

③了解社会,大学生走向社会要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大学生希望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就要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趋势有所了解,了解社会职业发展的状况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社会职位设置的状况,这样对即将走向职业的大学生更能全面把握职业方向。

④行动,在确定了大学生生涯目标后,行动变成了关键的环节,这里所指的行动是指落实目标的具体实施,包括在学习、实训、社会实践、培训等方面的措施。

⑤评估,对自己要有正确评估,对职业生涯要有正确评估与修正。

3.2 用人单位看重什么 一般企业在招聘会上最看重大学生有以下几条:①沟通能力强、有亲和力;②诚信/正直(忠诚、政治觉悟高、遵守原则问题制度,乐于付出);③有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④人际交往能力;⑤有敬业精神和强烈的职业道德;⑥有专业技能力。总而言之,用人单位看重大学生既有扎实的专业素养,又有富有竞争力的其他综合素质。

3.3 确定求职目标 在找工作中要明确自己的求职目标,适合自己的工作才是好工作,要发现自己内在需求,了解社会及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人职匹配”,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职业。

3.4 认真求职 求职过程中要沉着应对,要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要调整求职心态,应注意以下几条:①恰当的自我定位,不好高骛远;②求职是持久战,保持平和心态、培养抗挫折能力;③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灵活调整对策;④一步到位是理想,多步到位更现实。

3.5 调整心态由“校园人”成长为“社会人” 初入职场的大学生对新的工作是一个新的挑战,对待第一份工作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能否顺利完成从“校园人”到“职业人”及“社会人”的转变,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要做好四种重的心态:①主动负责的心态;②自信的心态;③学习的心态;④包容的心态。

4 职业素质的要求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一般说来,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职业素质是大学生走向就业的基本条件。所以,职业素质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

在工作中,我们大学生应重视内职业生涯,所谓内职业生涯是指从事一项职业所需具备的知识、能力、经验和内心感受的组合及变化过程;外职业教育生涯是从事一项职业的工作内容、条件、待遇、职务、地点等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的过程。作为大学毕业生在工作中要重视不断提高内职业生涯,不断靠自身探索获取。

总之,科学合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我们每位大学生都要应清楚地知道自己目标的设定及自己喜欢什么、适合做什么、应该怎样做,高职院校要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作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推动职业生涯规划,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能力及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郝晓丽,仲爱萍.辅导员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2).

第2篇

[关键词] 餐盘广告 大学生

在市场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品牌商们通过捕捉人们生活中的细节,来全面地建立和塑造品牌形象。大学生是极具代表性且个性鲜明的群体,也是市场中不容忽视的消费群体。通过大学校园食堂的餐盘广告在大学生消费群体中进行公益宣传和品牌传播是一个极富创新性的设想。本文即是对在大学校园食堂中进行餐盘广告实验的实验设计、研究及结论的描述和总结,也是将创新性思维化为实践的成功典范。其中实验地设计和实施是难点;实验的实施、后续推广及结论是重点。

一、研究背景

1.创新意义

项目创意创新:利用大学生一日三餐的时间――每天不得不经历的空闲时间、每人不得不体验的放松时刻,于不经意间自主、愉快地接受广告信息。

广告手段创新:广告以食堂内取食的餐盘为媒介,将颇有特色的广告纸铺在餐盘内,从而达到广告宣传的目的。

广告形式创新:广告纸的内容将突显大学生时尚,寻找大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平面设计新颖独特,生动活泼,清晰明了。

运作模式创新:采用与校园食堂、企业三者合作的运作模式。

目标群体创新:专门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广告形式。

接受形式创新:在给大学生用餐时间带来信息、娱乐、视觉冲击的同时,使其不由自主的获取广告信息。

2.应用价值

项目成功的必然性:一日三餐是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生活组成,利用此时间段,可以使广告的接收人数达到最佳效果,同时依靠创新的广告设计,使广告的信息传递达到最佳效果。

项目执行的可行性:

(1)通过独特而不偏离大学生风格的设计,是企业/品牌宣传的有效途径。

(2)充分利用大学食堂内闲置的资源,是食堂创收的有效途径。

(3)创新而合理的设计,将丰富大学校园生活。

二、实验设计及实施

1.实验刺激物的选择

本实验选择东华大学在校大学生(包括研究生)为对象,在东华大学学生食堂为(两层)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实验。实验内容以“餐盘广告”为主。

2.实验设计及实施

实验内容以餐盘广告为主,辅助以海报和X架,旨在宣传广告内容的同时,对餐盘广告本身进行宣传。“餐盘广告”即将设计精美的广告纸铺入大学食堂内用于取食用的托盘内。广告主题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公益广告为主。如:献血、节约粮食及各种资源、救助贫困山区的学生、支援西部等,旨在丰富、净化大学校园生活,并在引导大学生关注并参与公益活动、提升社会责任感的同时,使“餐盘广告”本身的品牌形象成功定位于大学生消费群体之中。

第二阶段:宣传企业及产品的商业性广告为主。在第一阶段的成功铺垫之后,广告设计侧重于企业及品牌的传播,其信息便于接受。

3.实验广告设计内涵

主题:动物保护

文案:没有他们,我们就没有了一切

意义:与大学生们内心深处的对社会、对环境的责任感产生共鸣

作用:提升“餐盘广告”价值,树立“餐盘广告”形象,拓展大学生群体的想象空间

4.实验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项目前期分析阶段

市场分析、营销环境分析、竞争分析、目标受众行为分析。

第二阶段:项目设计及测试阶段

(1)制定完整的项目营销策划案;

(2)制定项目时间、进度表;

(3)广告策划与测试性设计阶段

先以大学食堂为广告对象,为其进行广告设计。

将设计作品打印成餐盘广告纸张,全面投入测试阶段。

通过调查问卷与实际广告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展开问卷调查及广告测试工作。

统计调查问卷,得出结论

第三阶段:项目可行性分析及实施阶段

(1)对项目进行全面的可行性分析。

(2)利用可行性分析结论,全面展开项目招商工作。

招商广告设计阶段

招商广告投放阶段

招商评估与选择阶段

第四阶段:项目收尾阶段

如下图所示:

三、实验结论

在项目的创新意义方面,本项目是一个很有创意的策划案,其创新性表现在:

找到了一个很有潜力的传播资源。

与分众传媒不同的,在大学校园食堂的传播载体上是可以有内容有内涵的,形成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是一个小中见大、小中有大的项目。

在项目的实践意义方面,表现在广告设计本身从公益性到社会性的有序过渡中;

第3篇

[关键词] 本科生;专业兴趣;专业导论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2)01-0039-03

对高校来说,学生综合素质决定了学生将来在事业上能否有所成就,而综合素质中的关键是专业素质,作为一名大学生学好基础课和专业课是素质建设中最基本的要求。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围绕着专业方向组织的,因此,专业兴趣的发展对带动学生整个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地方高校本科生专业兴趣的现状

高中生往往对未来充满着理想,然而很多时候,也显得变幻不定,有许多学生想得很多,做得很少。由于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惯性影响,大学新生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正确、专业兴趣不足等问题;对专业缺少学习兴趣、不适应大学课程学习、部分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等都是影响大学生发展的因素[1]。通过与兄弟院校的一些教学活动交流,笔者发现,在不少地方高校,大学生专业兴趣不高的现象相当普遍,具有学生所占的比例高、专业覆盖范围广的特点。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首要的原因是高考前对专业不了解,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将来的职业定位模糊。当前,由于我国相当长一段时间来的高考制度,使得大部分大学生在高中阶段只把考上大学当作一个目标,并未认真思索过自己的专业兴趣和将来的职业定位,导致在填报志愿时感到茫然,据报导,有80%左右的学生不是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填报志愿的。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这些情况:(1)根据父母的愿望,或者干脆由父母越俎代庖,而父母往往是根据经验或同事亲戚朋友的介绍;(2)通过咨询老师,但是老师在面向这么多学生的时候,也不一定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3)由社会近几年的需求,哪个专业热门就报哪个专业,而社会需求与某一个阶段的政治经济发展紧密相关,例如2000年左右,计算机、网络等专业形成了全球性的泡沫,以至于很多学生不顾自己的兴趣而选择了此类专业,随着泡沫的破裂,其结果可想而知。而那些真正有兴趣并投入很多精力钻研的,仍旧在从前的专业岗位上工作的卓有成就,泡沫破裂并没有影响到他们在职场的辉煌;(4)随便选几个专业填上去,认为上大学与高中差不多,不就是老师教学生学嘛,到哪里都一样。填志愿时的随意含着目标模糊或目标不清,从而导致专业兴趣低或者丧失专业兴趣,学习主动性明显不足,他们尚未意识到志愿对今后的职业去向有决定性的作用。

2)对于大学阶段学习的艰巨性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由于高考竞争激烈,因此在高中阶段学生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在辛苦一点,争取考上大学,等考上了大学,会比现在自由、轻松。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引导,实际上即使在国外,本科阶段也是最需要学生们努力的阶段,许多学生甚至需要有1/3左右的时间通宵达旦地学习。在我国,情况刚好倒过来了,浙江大学的郑强教授曾经说:“中国的大学生在该玩的时候没有好好玩,该学的时候没有好好学。”大学阶段需要学习的知识广而深,课程门数达到几十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需要打实基础,又需要开拓创新。没有较强的专业兴趣难以圆满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

3)本科阶段正处于逆反心理较强的阶段,使得学生对于学校的各项约束制度采用简单的抵制、不配合的态度。大多数学生第一次离开家庭,虽然离开了家长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刚开始时会不适应,但是一段时间以后,感觉大学生活相当自由,本科阶段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多。这段时间是给学生自学和参加各类社团活动的机动时间,但是如果学生不加以合理利用,会产生很大的副作用,学生会将这些时间投入到网络游戏、视频和聊天中,渐渐地沉迷于此,甚至发展到连基本的教学环节都不参加,夜以继日,然后开始厌弃学习,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4)没有及时调整学习方法,不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高中时代几乎就是教师不断灌输,学生不断练习,学习较为被动。而大学阶段的学习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主动性,除了课堂教学外,需要学生自主安排时间,自主选择课外读物,到高年级要进行自主创新的实践活动。部分同学刚开始时感到无从下手,有点落后时又逐步丧失了信心和兴趣,最终选择应付的态度。

2 激发专业兴趣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曾指出:“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个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启发并加强青年人的这些心理力量,我看是学校中最重要的任务。只有这样的心理基础,才能导致一种愉快的愿望,去追求人的最高财富――知识和艺术技能。”可见专业兴趣主导着大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得大学生主动增大对专业学习的投入,专业兴趣也能带动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2]。因此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首要任务,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需要教育工作者广泛、持续、深入的工作。激发专业兴趣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促使学生加大投入,引领学生寻求高效的学习方法,激发探索专业的好奇心。笔者把激发兴趣当作新生入学后专业教师的首要任务,并把此项任务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和每一个教学任务之中,为学生日后的发展打下牢固基础。本文以激发大学生本科阶段的专业兴趣为目标,讨论引入专业导论课的重要性和采取的具体实施措施。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及早树 立人生的中长期目标

从前文的原因分析可见,大多数学生刚进校时尚未形成专业兴趣,需要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并通过大学的课程学习过程来培养[3]。因此,笔者认为,将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作为贯穿学生本科生涯的主线,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学质量。特别是对于一年级学生的专业兴趣的引导,直接影响到此后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此,对新生采取以专业导论课为主线的兴趣引导。一年级的课程基本上是公共课,与专业几乎没有显而易见的直接关系。但是如果到二年级以后再来建立专业兴趣,难度更大,而且有可能由于对专业失去兴趣导致恶性循环,因此必须要在学生入学后马上开始专业兴趣的培养。导论课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工作性质、发展前景、市场需要及社会意义,引发学生的专业兴趣。然而,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接受的信息多,一味地强调专业的重要性有时反而会起反作用。因此摈弃了原先的一开始就介绍专业和课程体系的做法。

由于学生只具备一些中学里所学的基础通识,如果在他们刚入学就讲述一些难懂的专业技术,有可能打击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为此,首先介绍专业的应用范围、就业前景。这过程中,要采取独特的手段,迅速激发学生好奇心,并造成深刻印象。例如对于通信工程专业,先介绍了一些常规的通信手段,例如手机、网络、电视等,然后用自然风景照片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此时学生就特别好奇,然后慢慢出现一句话:“通信能告诉我们美丽的大自然所蕴藏的秘密吗?”由于通信已无所不在,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可以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监视自然界,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

有目标则不偏。在导论课中,帮助学生树立目标,有目标才不会迷失人生方向。强调有目标的重要性,针对他们目标理想的真空期,引导他们树立一个合理的目标。为此,在第一次课中就布置写一份报告,在课程结束时交上来,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兴趣爱好、就业状况、职业环境、生存环境、家庭背景等因素确立一个大学阶段的中期目标和人生的长期目标,然后制定一个为实现目标的中长期规划。这个任务促使学生主动去思考未来的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付诸实践的计划,从而加大学习时间的投入,逐渐培养出专业兴趣。高年级的学生反映说,正是老师的引导,使得学生尽早地去思考了人生目标和规划,因此促进了专业兴趣的培养。

针对学生学习上无从下手而感到迷茫的状况,由系主任对一年级的每门课的具体情况,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逐门课介绍学习方法,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有了一个好的开端以后,学生想了解专业的意愿大大增强,这时,开始安排专业中的有经验的教师,分别以科普的形式介绍专业领域中的现代技术。例如对通信工程专业来说,无线网络技术、电话技术、互联网技术、数字电视技术等等,在讲述中避免涉及深奥难懂的理论和技术问题,主要从应用的角度,展示通信技术的无所不在和魅力。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也是多种多样,有些老师用视频的方式,有些老师用Flash多媒体课件,用丰富多彩的动画生动地演示通信新技术。

在最后一次课请高年级的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介绍他们的成长经历,并分享学习体会以及求职过程体会,这次课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由学长说出来的话他们觉得少了说教的味道,更有说服力。

导论课总共只有16学时的时间,它的作用却是四两拨千斤,是顺利开展后续教学环节的基础。

4 结束语

通过专业导论的一系列讲座,学生了解到原来通信技术大大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了解了专业行情、课程体系等,大部分学生都深入考虑了本科阶段的目标,有些学生在总结报告中说到:“专业导论课让我思索了很多未曾想过的问题,也领略到了奇妙的专业领域,只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热情,一定会有美好的前景。同时老师对于每一门课的学习方法的介绍就像及时雨,使课程学习中不再感到无从下手、无从提高。”由此可见,专业兴趣比入学的时候明显提高,为今后学习专业知识打下了必要的心理基础。

由于提高了专业兴趣,明确了大学阶段的目标,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大大增强,增大了学习投入,乐于探索专业研究,有良好的业绩反馈,更加增强了自信心和兴趣,形成良性循环,教育工作者的目的也达到了。

参考文献

[1]渭南师范学院化学化工系大学生主体性发展实验研究课题组.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大学生主体性发展实验研究报告之一[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19(2):82-88.

第4篇

关键词:学业规划;现状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074-02

一、引言

大学生的学业规划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全新理念,是一种新型的人才成长观念,它是指大学生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从自身特点和兴趣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制定大学学习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步骤和实施方法[1]。大学生学业规划对于刚入学的大学新生来说是第一堂必修课。目前,国外(如美国、英国和日本等)某些高校的教学计划中已经将学业生涯规划辅导教育列入必修的课程,并始终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作好大学生学业规划不仅有助于大学生自我定位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还可以培养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效地提高大学生活的质量,为职业前途作好准备。因此,有效引导大学生挖掘和认识自己的特点,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进行科学的学业规划意义重大。

二、现状分析

通俗地说,大学生的学业规划就是大学生在认识到“我是什么样的人”基础上,通过大学的学习和发展后“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因此,自我认知是大学生学业规划的前提,目标的制定则是学业规划的核心。大学生只有在全面认识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兴趣,性格,全面思考当今社会需要和个人责任感的基础上,才能确定有效的学业目标,并激发内心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效能,为今后的职业规划奠定基础[2]。

通过对北京工业大学建工学院本科生的调查和访谈发现,大学新生在制定学业规划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1.自我认知能力差,导致学业规划目标趋同或脱离实际。大学生学业规划的实质是铺设一条从现在的我到将来的我的桥梁,需要大学生在认真分析自己的优缺点、性格特点、能力特征、心理素质、抗压能力、家庭经济情况等前提下进行自我定位,从而确定今后一个较长阶段内的奋斗目标。但是,目前很多大学生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制定出“远大”的目标,而在执行过程中部分学生又缺乏耐力和毅力,遇到困难就放弃计划和目标,最终结果往往是在困难面前消极逃遁,随遇而安。

2.学业规划目标太过泛泛,缺乏具体性。大学生学业规划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发地去思考和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明确自己的责任。有的学生在制定目标时仅仅将学业规划概括为“认真学习,过好每一天”、“广泛学习,活出意义”、“学业上有所成就,生活上充实度过”等等,这种学业规划目标是对自己未来没有严肃认真思考和不负责任的表现,无法改变学生无所事事的状态,无法真实地落实到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根本起不到自我管理与规划的目的,这样的学业规划只是一张白纸。

3.学业规划缺乏阶段性。大学生的学业规划目标与学习生涯相呼应,包括总体目标和阶段分目标。为了能够实现总体目标,必然需要制定多个阶段性的分目标来给予保证。大一为试探期,这个阶段的任务首先应弄清楚我怎么样,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应该干什么,明确自己将来可能面临的职业选择;大二为定向期,逐步规划自己的未来是继续深造还是就业,并努力尝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大三为冲刺期,考研的要全身心准备,就业的要考试提高求职技能,搜集人脉信息;大四为分化期,可以检验自己制定的学业目标是否明确,前三年的学习及生活准备是否已经充实[2]。只有明确学业规划的阶段性目标,才能实现总目标。

4.学业规划缺乏专业性,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认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3,4]。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并不是根据自己的特长及兴趣来选择所学的专业,或者听从长辈和老师,或者是调剂,有的甚至想转专业。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决定了很多学生在进行学业规划时不能依据专业来科学合理的规划。

5.学院或学校层面缺乏具体正确的引导。当前高校在“学分制”的管理模式下,对于学生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学业成绩、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班级建设、社团活动等几个活动,忽略学院或学校层面的正确引导教育,还没有形成学业规划自身的理论体系和教育模式。尤其是对于大一新生,目前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开设一门针对大一新生的学业规划引导方面的课程,学生对学业规划的理解也比较模糊,根本起不到学业规划在大学四年生活和学习中的真正作用。

三、对策

1.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班主任)的指导学业规划的能力。辅导员(班主任)是学生工作队伍的主力军,也是指导学生学业规划的骨干力量。高校辅导员或班主任大部分未进行过专业培训,与学业规划相关的理论知识有限,且平时拥有繁重的事务性工作和教学任务,直接影响到学业规划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学校要采取切实的措施,制定出一套适用于大学新生学业规划指导的制度和相关规定,并通过一系列培训等工作,提高辅导员(班主任)的专业性、有效性,培养一批具备学业规划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队伍[5],其对于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学业规划具有重要作用。

2.提高学生进行学业规划的意识。大一是大学生活的起步,也是直接影响大学四年最关键的时刻。如果大一时能够客观地进行自我分析和认识,明确大学期间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时候做等问题,对其以后合理地制定职业规划能够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但实际是很多大学生认为进入大学就逃离了高中时代的“苦海”,不需要埋头苦学,认为“大学是恋爱的天堂”,“大学是睡觉的摇篮”;还有同学则是突然脱离了高中时代的“保姆式”学习,面对新环境和新的学习方式显得比较迷茫,不知所措。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学业规划的制定使大学生迅速明确学习的目标,变被动为主动,量身定做出适合自己的学业规划,通过阶段目标的实现从而实现总目标。

3.加强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大一新生在进入大学生活后,首先必须弄清楚自己属于哪个类型的人,起点是什么,明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明确自己想往哪方面发展?可以往哪方面发展?鼓励新生利用SWOT或霍兰德理论等方法来正确地认识自己,全面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和能力等,客观的评价自己能够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在社会中适合担当什么样的职位?应该学习什么样的知识?具备什么样的能力?避免盲目地制定学业规划。只有这样,才能量身定做出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业规划。

4.明确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到大学,面对新的学习方式和丰富的课余生活,不知道如何驾驭自己的时间,也不知道除了学习还应该做些什么,面对未来显得十分迷茫。大学生应该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加强对市场需求和职业发展的了解,明确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因此,大一新生在入学时,就应该有效地进行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设计,从起点做起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明确自己将来对个人、社会以及国家的责任,以便更好地迎接社会挑战。

5.加强大学新生对专业的认识。由于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导致很多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一无所知,甚至都不知道毕业之后会从事什么类别的工作。因此,急需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新生的专业教育,让大学新生对所学专业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并邀请资深的专业教授来介绍专业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了解,使学生对自己和专业的未来充满热情和信心。同时,也可以通过新生研讨课这种开放式课堂,让学生自主去了解学校、学院、专业的相关知识,增强专业兴趣,明确专业学习目标。

6.正确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业规划。学校可以通过聘请专家或者从事心理咨询和职业生涯指导方面的专业教师等担当本科生的学业指导工作,并依据不同阶段大学生的特点,采取集中教育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指导。辅导员或班主任必须协助新生意识到学业规划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全面自我认知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优势、特长和不足,制定出明确、合理的学业规划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并监督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执行学业计划,指导学生对学业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阶段总结和分析,及时修订自己的学业目标,真正充分发挥学业规划的作用。

四、结论

大学生学业规划是制定职业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合理有效地制定学业规划是成功度过大学生活的保障。一份科学有效的学业规划必须建立在大学生正确自我认知和全面思考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具有合理性和前瞻性。而其能否真正发挥作用,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涯和职业规划提供有力的指导作用,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执行能力,能否将总体目标分解为分目标,并逐步变为现实。因此,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应该在学校、老师的科学指导下,认清自我,增强自我学习的意识,通过学业规划的制定和执行,实现自我价值,保证顺利完成大学学业,适应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温多红,姚苗苗.大学生学业规划的国际借鉴及目标有效性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10):76-78.

[2]杜联合.我国高校大学生学业规划研究现状及其思考[J].大学教育,2015,(05):27-29.

[3]刘志英.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学业规划调查研究――以福建省某高校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31(4):30-31.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

自我职业规划

培养策略

这些年,针对高校扩招的提高,毕业生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在就业时必然面临着专业不对口乃至起码的就业工作都没有的困境,这种现实需要引起高校教育的重视。一方面提高他们专业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还有让他们在大学期间培养他们的自我职业规划能力,以便进入社会后有所方向,提高自我的综合竞争力水平。目前的大学生缺乏自我职业规划能力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高校教育队伍的缺乏,教育部门不重视,也有学生在思想上的不重视。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可见,我们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自我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大学生自我职业规划的具体策略有以下内容。

一、培养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就先要看清自己,可以说,自我认知是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具体的指导思路:了解自我—发展自我—成就自我。认识自我并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在一些很明白的事情上,往往自己很迷糊,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这个道理。高校教育应该对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进行培养与指导,让他们尽可能寻找获得与职业规划有关的信息。首先,大学生要主动参加学校学院的活动并积累经验,在活动中要发现自己所具有的优势,同时还要通过身边的人对自我做出客观的评价,让自己真正明白你是个什么样的人,经过这些认知之后,就可以较为明确“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有什么优势?还需要在哪些方面提高?”等问题,这样就可以客观的认识自我;其次还可以借助于相关的测评工具如智力测试、职业能力测试、人际关系测试等来认识自己。在按照这两种方法进行自我认识的时候还需要将自己身边发生过的或知道的事情相联系,考虑事情的来龙去脉,培养自我认知能力。如此可以逐步提高自我职业规划能力,为以后独立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最好准备。

二、培养分析当下的就业环境的能力

要对当下的就业环境做出准确分析,首先要对相关的就业政策做出了解,大学生就业政策是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总体指导思想,在不同时期所对应的内容不尽相同,目前的就业政策以市场调节为主;其次要了解大学生目前的就业形势,这是做出更好自我职业规划的必须条件,每年大学生就业人数不断增加,这导致劳动力市场供求发生变化,同时还有些单位在实习期期间的工资水平很低,甚至于没有等,这些都是严峻的就业形势,这样侧面说明了自我职业规划能力的重要性;最后,要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这是自我职业规划能力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就业时,一定不要有从众心理,盲目攀比,而是要从自身特点、自我能力与社会需求出发,适时地调整自我的就业期望值,莫要坐失良机,更不好讲择业寄托在走关系等他人之上,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就业心态才能为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确立职业目标的能力

大学生在制定职业目标时,要遵循科学的原则,具体来说有:制定的职业目标要具体明确而简洁;职业目标能够量化处理,这样才能评估在一定时间内是否达到目标;指定的职业目标应该可以给自我带来成就感,有利于自我发展,就有着较大的发展价值;制定的职业目标要结合自己的能力特点,具有一定的难度性,需要经过一定努力才能实现,但又不能是不可实现的;制定的职业目标具有可控性,在自我能力范围之内的,都在超出可控范围的职业目标只能是无法实现的。

四、培养职业计划的指定能力

在确定了职业生涯目标之后,为了实现此目标与各个阶段的具体目标,便需要制订出详细的职业计划。职业计划的制订与职业目标确定有着相似之处,也需要遵循一些原则:在职业计划中每个阶段的计划需要在一定要求时间内完成;制订职业计划需要有着明显的层次性,由易到难,层层增加难度;在每个阶段层次的目标应该有着具体的实施途径策略等;制订的职业计划要结合实际情况,具有着较强的可行性。

五、培养反馈能力与修正能力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职业目标在最初也不一定是准确的,需要根据自我的能力与周边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尤其是实际实施中,我们会发现之前的目标有不适当之处,这是要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来修正职业目标,这就是大学生所要提高的自我职业规划的反馈与修正能力。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工作或时间之后,大学生要自觉地总结经验教训,适时纠正职业目标与分阶段目标之间的偏离,保证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实施。

此外,对于高校教育部门来说,还要设立些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课程、职业咨询建设、职业测评建设与建立高素质的职业规划教师指导与教育队伍等,只有在高校教育部门与大学生自我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培养大学生真正的自我职业规划能力。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社会需求

一、引言

根据教育部、人事部综合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超过212万人,2004年达到280万人。2005年达到338万人,2006达到413万,2007年预计达到495万人!然而,据统计,按照历年的就业率,截至2000年6月,我国各类高校毕业生中待业人数有30万人左右,2001年超过34.5万人,2003年52万人,2004年75.6万人,2005年达到98.2万人,2006年达到123.9万,2007年将达到148.5万!

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就业机会大约为700万至800万个,而每年大学毕业生平均人数则大约在300万左右。就这一数字对比而言,大学毕业生理应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但无良好的职业管理意识,不能充分根据社会需求来规划管理自身大学生涯,正是造成现今就业难的罪魁祸首!

2004年4月,北森测评网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新浪网联合进行的《当代大学生第一份工作现状调查》表明,在找到第一份工作后,有50%的大学生选择在1年内更换工作;两年内,大学生的流失率接近75%,比例之高令人震惊;33%的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第一份工作仅仅是由学校到社会的跳板;16.3%的人“没有太多考虑”就“跟着感觉走”选择了第一份工作。

一项针对北京市人文经济类综合重点大学在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62%的大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及工作、职业生涯没有规划,33%的大学生不明确,只有5%的大学生有明确的设计。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当代大学生面对的问题关键不在于就业,而在于如何去谋职,即通过尽早对自己的大学四年职业生涯进行管理,从而在进入社会时能顺利实现社会需求的对接。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研究现状及理论

1.美国的职业生涯规划学说

美国最著名的职业生涯管理研究专家当属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研究院的E.H.施恩教授。1978年他出版的《职业的有效管理》率先从职业发展观出发,勾勒出了个人与组织相互作用的基本图式,为我们认识个人成长和发展,组织发展与变革,管理角色与管理功能等领域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工具。由于他在书中首次提出职业锚的要领而成为职业生涯管理的经典著作。

美国著名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专家、尤他州立大学管理学系教授布鲁克林.德尔1986年出版的《管理新职业者—当代工作者的多种职业生涯成功向导》论述T职业生涯的多样化,将职业生涯定位分为进取型、安全型、自由型、攀登型、平衡型五种类型,并对这五种类型职业者的特点及其管理进行了研究。

2.法国的职业生涯规划学说

让.M.普雷地教授在1990年出版的《人力资源》和1995年出版的《人力资源管理》两书中都发表了同样的论述:企业中的职业生涯首先表现为一系列工作职位,而职业生涯规划则是指企业结构中一个员工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职位连续。这种对职业生涯规划及管理的定义在1995年出版的里昂高等商业学校教授F.丹尼所著《干部管理》一书中被称为传统定义而受到批判:职业生涯的概念不应仅局限于它的客观含义,还应包括个人对其职业生涯发展的见解和期望。职业生涯开辟了实现可以令一些员工满意的职业生涯发展的新道路。他们要面临各种不断丰富自己知识的职业尝试,其职业生涯与他们和客户关系的发展而非和他们的新职业紧密相关。可见,职业生涯规划及其管理在法国得到重视和积极研究,其定义和内涵的不断更新,向侧重于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转化。

3.中国的职业生涯规划学说及管理理论

在中国,职业生涯管理的研究基本还属于引进、介绍阶段。台湾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中山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黄英忠教授在1997年出版的《人力资源管理》专著中论述了职业生涯开发管理的意义,职业生涯规划与人性需求的关系、开发的阶段、影响职业抉择的因素、职业生涯管理等内容。张添洲著的《生涯发展与规划》对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可以说,这是中国学者中对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研究的开创之举。

我国的职业生涯管理理论以厦门大学廖泉文教授的“三三三”理论为代表,“三三三”理论将人的职业生涯分为三大阶段:输入阶段、输出阶段和淡出阶段,每一阶段又分为三个子阶段;适应阶段、创新阶段和再适应阶段,而每一个子阶段又可分为三种情况:顺利晋升、原地踏步、降到波谷。按照她的观点,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管理应该属于输入阶段的关键部分,是输入信息、知识、经验、技能为从业做重要准备的;认识环境和社会,锻造自己的各种能力的关键时期。

三、浙江省人力资源的社会需求趋势

2006年,作为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浙江人才市场大盘较为稳定,人才供需良好。从省人才交流中心2006年度人才交流统计数据来看,共有2.8万家(次)单位招聘信息,累计各类专业岗位70余万个,有近300万人次求职,供求比例为4.2:1。岗位对学历的要求为:大专学历的占41.0%;本科学历的占22.3%;高中、职高、技校的占14.1%。

2007年浙江地区五大热门行业人才需求强劲。据业内人士预测,2007年根据浙江省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布局的总体需求,将有五大行业成热门:计算机行业、金融投资行业、信息管理咨询行业、新型能源行业、高科农牧行业。

根据省人才交流中心的报告,技术型人才需求量有持续增长的趋势,就业歧视现象不断变化出新形式,但总体有所减少。但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顶替工作经验的重要形式,大学生职业素质的训练应该引起更多高校的注意。

同时,专业加外语等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多,这也要求大学生要注意学好专业同时,加强另外一个关联知识的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复合型毕业生.特别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生,在专业之外,加强外语和计算机能力训练,使自己成为一个复合型管理人才,真正具备管理者的职业素质。

四、基于社会需求的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模型

按职业生涯阶段理论,大学四年处于职业生涯准备阶段,也即是尽量吸收各种知识,信息和技能,为未来的职业做好充分的准备的时期。

从大学校园的一名学生到作为独立的成年个体加入社会之中,这一人生巨大的变化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面对的。埃里克森将这一变化称之为“危机”,即发生必要变化的时间。他认为成年期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一危机的处理结果。在大学阶段职业选择在学校经历中占据越来越重要地位,大学生采取何种方式加以应付未来将向何处去的问题,实际上就取决于大学生如何理性的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管理,如何去完成自己的职业目标。在学习期间,大学生对个人的发展计划并不明确,而职业生涯管理理论能够指导学生规划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督促学生提前准备,准确定位。

我们从职业素质培养这个核心出发,建立一个基于职业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模型。把大学生的大学职业生涯分为四个阶段,个体职业分析、职业认识培养、确立阶段职业目标和职业实践,而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始终,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必备内容。

我们知道社会对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需求中,以职业素质为最重要,职业素质包括熟练的读、说、写能力,应用型计算机、外语能力、敬业素质、团队精神等。因为管理类工作是实践性十分强的职业,在笔者的一次关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工作需求调查中,47家企业要求工作经验的占了38家,占总数的八成以上,其中人力资源专员平均要求2.1年,人力资源副主管平均3.2年,人力资源主管平均4年。而不做工作经验要求的企业对职业素质的要求非常高。因此把职业素质培养做大学职业生涯管理的核心的基于社会需求的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必然要求。

1.个体职业分析

从高中选专业是已经初步进行了个体职业分析,但是这还显粗略。进大学后,可以基于学校或社会的专业测评或咨询机构和人员,对自己进行更为专业的个体职业分析,掌握自身的各种信息,了解自己的特质并重点发展,为接下来培养自己核心职业能力打下基础。

2.职业认识培养

在充分掌握自身信息的基础,也已调整好自己的专业及方向后,可以就目前的专业或方向进行了解,收集相关知识,咨询相关人士,形成对自己将来职业的一个完整直观的认识体系,开始有目的的重点学习相关知识技能。

3.确立阶段职业目标

在了解自己将来职业信息的基础上,有了职业方向就可以确定职业目标了。根据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需要进行目标划分阶段,先进行自己个人的职业SWOT分析,根据社会需求,首先确立短期职业目标(即大学毕业时要达到的目标)。

4.职业实践或深造

确立职业目标后,就要针对性地训练自己的职业素质,按照工作的胜任力模型,有目的参加相关培训和实践,形成自己的核心职业竞争力,以顺利进入社会,融入职业环境。或者感觉知识储备不够,需要进一步充实则可以选择深造。

当然,职业实践是一个过程,不是短期的事情。大学整个期间都要求进行不同形式的职业实践,这即是职业素质培养,需要贯穿整个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的始终。

五、总结

大学生职业生涯处于人的整个职业生涯的准备阶段,也是各种知识信息输入阶段。基于社会需求的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模型的核心是职业素质的累积,以至形成个体核心的职业竞争力,顺利从学生的角色转变成职业角色。作为职业生涯关键阶段的大学四年,有目的地合理进行管理,充分利用和整合校园和社会的资源,为自己的打下坚实的职业基础,才能真正的实现职业目标,迈向职业成功。

参考文献:

[1]廖泉文:《人力资源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27-234页

[2]杨河清:《职业是生涯规划》,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版163-164页

[3]汪长江:2007浙江人才市场五大行业成热门,浙江日报-浙江在线,2007年02月07日

[4](美)杰弗里·H.格林豪斯,杰勒德·A.卡拉南,维罗妮卡·A.戈德谢克:《职业生涯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7篇

关键词:职业生涯教育;实施原则;评估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课题编号:JYZX201010)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建立完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实现最优化发展的需要。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高校依据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通过系统性教育内容、多种教育途径和方法,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为其一生的健康和谐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其教育目标是以学生为本,提升学生未来的幸福感。而在高校建立职业生涯教育体系,首先必须明确学校定位与学生培养目标,准确把握不同层次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脉搏,制定出更加适合本校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一、构建职业生涯教育组织体系

组织体系构建是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有力保障,其中包括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经费保障等支撑内容。队伍建设是职业生涯教育有效进行的根本保证,要建立校级、(院)系级、授课教师、学生志愿者四级联动的人员保障,同时要明确各级职责,相互分工协作,更重要的要吸纳学生志愿者加入,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间思想、情感、心理等贴近的优势,通过朋辈辅导、榜样作用,达到既助人又自助的目的。制度建设使职业生涯教育的运转更为常态化,要从教师的培养培训与职称评定、课程教学的考核、各项激励政策等方面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建立长效机制,确保职业生涯教育的正常运转。而充足的经费更是职业生涯教育高效运转的最有力保障。组织体系的构建,使职业生涯教育向着职业化、专业化、全员化、专家化的方向迈进。

二、构建职业生涯教育运行体系

运行体系构建是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内容,包括教育和服务两个系统。体系中的其他各系统都要围绕运行体系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职业生涯教育的最优化,才能确保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效性。

(一)教育系统包括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第一课堂主要是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的开设,这是职业生涯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大学教育中,第一课堂永远是主阵地,在学生的成长成才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要建立以通识教育必修课为核心、选修课与专题讲座为辅助的第一课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快速直接、受众广、可以灌输理念的教学优势,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建立分年级分阶段的授课模式,实现全程覆盖、全员覆盖。可以采用心理测验、提问互动、引用寓言、故事或名人典故、案例分析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目的是激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多元的成才观,促使学生理性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

第二课堂主要是学生活动和社会实习实践,一方面要大力倡导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新创业大赛、模拟面试、职业规划训练营、职业访谈、科技文化节等,使学生提高就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另一方面要根据学校专业特点,努力开拓实习实践渠道,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有真实的职业体验。要用第二课堂学分认证的方式来管理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育引导学生在参与中注重体验,在体验中学会总结与领会,在总结后将其运用于现实的职业生涯中,进而对自我和职业的认识不断地进行修正与调整,最后来逐步完善自己的行动方案。

(二)服务系统包括生涯辅导与咨询、就业信息提供、网络平台建设等内容。生涯辅导与咨询是对教育系统的重要补充,是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服务的集中体现,它可以帮助学生走出困惑,找回自信,明确目标,积极行动。但是,这项服务内容目前是高校的薄弱环节,教师的缺乏与能力较低是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各高校要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探索适合本校的生涯咨询的理论与技巧。前期,可以通过本校学生案例、分层次分团队地进行指导,关注一些特殊学生等途径,不断积累生涯辅导与咨询的技能,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

充足的就业信息提供是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非常重要的一环,各高校要根据本校专业特点和学生情况建立较为稳定的就业市场,并跟踪服务毕业生,不断完善行业信息。同时,进一步将这些就业信息分行业、分专业、分地区进行整理,供在校学生参考查阅,以便让学生能够较早地了解就业去向,帮助学生尽早按照自己的兴趣、特点选择未来的方向,确定职业目标。网络建设是职业生涯教育非常有效的途径,符合新时期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与生活习惯,要更加注重就业网络的功能化,科学理性对待职业测评。

三、构建职业生涯教育评估体系

评估体系构建是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方向引导,科学合理的全面考核与评估体系是职业生涯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职业生涯教育不只是简单地追求就业率,而是要提高就业质量,提升学生的就业满意度。终极目标是立足学生一生的发展,提升学生未来的幸福感。首先,要建立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要从在校学生、毕业校友、用人单位等三个层面,就服务项目、服务水平、服务态度、资金投入、人员配备、工作条件、工作职责、工作内容等角度全方位设立量化指标,以便全面考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其次,要建立完备的评估监督制度,高校不仅要定期接受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高校内部更要进行自查,在不断查找不足,分析总结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教育水平。完善的职业生涯教育评估体系,有利于促进全体教职员工的重视与参与,有利于提高整体工作水平,更有利于引导学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改革。

四、职业生涯教育实施原则

完善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构建,使职业生涯教育得到了有效推广与开展,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要根据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等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身心特点,遵循一定原则,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使职业生涯教育取得最佳效果。

(一)学生主体性与教师导向性相结合的原则。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既是一个合乎客观规律的发展过程,又是一个主体性得以发挥的过程。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并不单纯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它始终体现着教育者的影响、努力和期待;同样,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也并不单纯是一个被动塑造的过程,它始终渗透着主体的判断、选择和追求。因此,在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时,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的同时,也要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另外,我国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学生主要以升学为目标,目标单一化,有关生涯教育的内容涉及较少。而进入大学后,目标的多元化,选择的多样化,还有学业、就业等压力的增大,再加上信息探索的严重不足,学生会变得茫然与困惑,感觉无所适从,此时如果教师加以正确引导,可以收到非常好的效果。结合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与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在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时,必须坚持学生主体性与教师导向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全程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学生成长中,随着知识的增长,视野的开阔,对自我和职业的认知在不断深入,在学生发展的不断阶段,要对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和开展不同的主题活动。同时,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决定了职业生涯教育需要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因此,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职业探索的内在规律,要坚持全程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

(三)学生个性需求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从人生历程角度看,大学时期正值人生发展的青年中期,它既是人才成长的定向阶段,也是人才由继承期向创造期转化的过渡阶段。从职业发展的角度看,大学时期又属于个体未来职业的前期准备阶段,是为个体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重要基础的阶段。因此,我们要教育引导学生全面深入挖掘自己的能力、兴趣、价值观等,对自己能够准确定位,树立发展的眼光,使自身发展与社会进步相契合,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四)学校指导与社会指导相结合的原则。职业生涯教育社会性的特点决定了必然要借助社会的帮助与指导,以增强其实效性。在实施职业生涯教育时,可以根据学校专业设置的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聘请相关行业的专家或毕业校友作为学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外聘教师,通过讲座、座谈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指导,使学生了解各行业的发展前景,这种方法是对学校职业生涯教育的有效补充,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必须坚持学校指导与社会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职业生涯教育是一个涉及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的新兴领域,是一种整合性的教育行动。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它不仅需要学校自身构建完善的体系,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未来,相信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做保障,我们一定能够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为实现人力资源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征,陈国祥.职业生涯教育: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

第8篇

一、我国高校创新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课程体系是实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活动任务的重要载体和基本途径,是为了实现教育教学目标而精心设置的课程结构,而不是对课程内容的简单堆砌。不同国家的教育体制、不同学科专业在课程体系结构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既是一个创新过程,也是一个改革过程,但是,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诸多新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创新教育课程理念滞后,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我国高校创新教育课程的实施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提出的,开展实施的较晚,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创新教育课程理念和创新改革的意识不足,教师依然沿袭传统既定的课程模式和方法照本宣科,缺乏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课程改革规律的现实思考,以及重专业轻通识,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结构使整个课程体系缺乏弹性。其次,从目前我国高校课程设置来看,主要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内容庞杂、结构混乱,课程定位模糊,创新类教育课程设置较少,课程辐射面较窄,学生选择的自由度较小,难以达到有效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效果。第三,我国创新教育课程实施较晚,创新教育资源匮乏,课程资源的共享程度较低,同时,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人文素养、实践经验和学术造诣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兼职的教师较多,而专职的教师较少,教师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内容上,多以理论讲授加案例分析的形式展开,教学的组织和评价形式单一,这也是制约我国创新教育课程开展的主要瓶颈。

二、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特征

(一)课程组织的灵活性

大学生创新教育作为一门现代教育课程,应当说没有固定的教育范式,不同的专业设置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课程的门类和教学组织形式较多,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公共专业课程、专业技术与实践课程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开课的形式也没有一个固定的程式结构,可以通过大型综合课、小型独立课、专题研讨课、专题讲座、创新实践课和交流课等多种方式灵活展开。另外,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组织可以打破传统的班级建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灵活地选择专业,实行自主选修课,同时,还需要打破传统的学分制度,构建创新教育弹性学分制度,积极开设双学位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体系的开放性

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要遵循市场规律,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征不断地调整、充实和变更课程内容,这种对外界信息的接纳也体现了创新教育课程的开放性,增加了课程内容的弹性,这样才能解决大学生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3】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的开放性还表现在各类课程要素要打破专业限制,体现当前的时代特征,引导关注社会发展动态和前沿信息,使之能够随着外界信息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由此形成一个动态平衡的逻辑过程。

(三)课程体系结构的整合性

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结构中,各课程要素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共同组成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由此决定了大学生课程体系结构的整合性。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结构的整合方式上,可以分为纵向整合和横向整合。在纵向整合的课程结构中,可以把大学阶段创新教育课程根据不同阶段的学习任务和教学目标分阶段实施教学,最终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在横向整合的课程结构中,要根据创新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合理设置课程内容比例,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评价标准。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结构的纵横向组合关系的相互协调,各类要素资源的相互整合,由此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结构。

三、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的基本原则

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总体框架相一致,保持一致性的基本原则;其次,创新教育课程体系需要适应多种专业的人才培养,所涉及的课程门类较多,因此,要坚持普适性的原则;第三,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对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价值观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分阶段、分层实施,遵循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课程的组织活动过程一般从创新实践开始,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最后到创新价值观的教育;第四,坚持开放性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要把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根植于一个内外开放的系统当中,建立与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或其他社会机构之间的联系,形成高等院校创新人才联合培养的模式。

(二)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需要从重组优化嵌入开始:第一步,重组思路。大学生创新教育意味着打破常规、开拓创新,重新组建结构完整、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调研了解各行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特征,建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结构;第二步,优化思路。组建的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体系需要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在实践中发现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问题的成因,在此基础上不断对现有的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第三步,嵌入思路。在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优化的基础上,需要按照国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关要求,把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嵌入到学校教育体系当中,同时,还要向校外延伸,形成校内外一体化的创新教育课程模式。

(三)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模块

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模块的设计需要根据国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4】同时,创新教育课程还要根据学校现有的课程结构进行统筹规划,并按照创新教育理念来设置课程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结构和学时分配方案等;另外,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体系还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要求来建设,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基于此,本研究对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的模块进行了设计,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的模块,即:项目任务模块、原理方法模块、实践创作模块和考核评价模块。【5】其中,项目任务模块主要是明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制定项目任务,做好创新教育课程的科学选题工作,课程内容主要有项目引领课程和发现问题课程;原理方法模块的课程内容主要有创新谋略课程、创新原理课程和创新技术方法课程三类,其目的在于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学习创新技术方法,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践创作模块主要开设创新心理训练课程和创新实践案例课程,旨在进一步探索发现问题,形成创新心理,塑造创新人格,学习创新工具的应用知识;考核评价模块主要开设的课程内容有调研报告课程、作品创作设计课程和产品制作课程,并对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回顾总结,评价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而起到激励和导向作用。

(四)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

前文也有提到,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结构包括横向结构与纵向结构,因此,对于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也应当从横向目标与纵向目标维度来加以确立。其中,横向目标是建立在高等教育目标基础上的,也是教育目标的一个子系统,因此,以创新能力和个性化人才培养为基点,构建大学生的创新知识目标、创新人格目标和创新智能目标。大学生知识创新目标的实现不仅具备宽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一定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这也是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展开探究性学习的基础;创新人格目标需要从创新个性目标(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好奇心,形成自主探究的兴趣)、创新精神目标(主要培养大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求异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的超越意识和进步意识);创新智能目标需要从创新智力(培养大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新颖、独特的智力品质)。纵向目标体系的构建需要根据不同学习阶段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来加以制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的培养目标,第一个阶段为模仿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在专科、中职、高职院校创新教育课程中实施;第二个阶段为综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在本科院校创新教育课程中实施;第二个阶段为开创型创新人才培养,一般在研究生阶段创新教育课程中实施。其中,专科阶段的创新教育目标需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化为技能,模仿技术应用问题,做到触类旁通;本科阶段的创新教育目标应当以大学生求取新知识的方法与能力、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问题的处理能力,使之成为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专门性人才;研究生创新教育课程建设需要把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作为目标价值取向,在知识方面,除了要具备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外,还要掌握多学科综合知识,增强社会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在能力方面,要培养创造能力、交往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在综合素质上,要具备科学精神、务实精神、严谨求实精神、兼容并包精神、开拓进取精神,以及敢于批判质疑的态度和较高的科学素养。

(五)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

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展开:第一,创新教育管理与制度评价。首先,要对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计划进行评价,分别对创新教育课程理论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计划的短期、中期、长期的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其次,对创新教育制度进行评价,需要从创新教育管理制度、监督制度和考核制度进行评价,这些制度的建设是否具有推动和促进大学生创新教育效果;第二,创新教育投入的评价。首先,对创新教育人力资源投入情况进行评价,重点针对创新教育教师的薪酬、补贴、资助、培训等方面,旨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其次,创新教育物力资源的评价。主要是实施创新教育课程教学的场地、仪器设备、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情况;第三,创新教育内容评价。首先,在课程的开设上,是否能够体现不同阶段的创新教育课程特点,课程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满足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其次,创新教育学习能力评价。主要通过自评、他评和教师评价的形式展开,旨在了解课程本身对大学生创造性、独立性、合作性,以及在创新观念、品质、情感、习惯、个性和创造力等方面的教学效果;第四,创新教育成效的评价。主要是针对大学生的个体教育和集体教育成效展开,其中,在个体教育成效的评价中,可以对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活动的频率,以及学生个体参加创新性活动的获奖情况进行评价;集体创新教育成效需要从学校科研论文的发表数量和创新教育竞赛组织情况进行评价。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