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体育学习经验总结

体育学习经验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5-31 20:01:5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体育学习经验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体育学习经验总结

第1篇

【关 键 词】反思;体育;积累;专业成长

任何学科的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体育反思也是如此。然而我们大部分体育老师对于教学反思的认识比较片面,教学反思仅仅体现在课后的感受,认为体育教学反思并非学习,或是认为体育教学反思就是自我反思、体育教学反思就是教后感。及时的课后总结和反思对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更为重要,对促进教师的业务水平能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因此,反思,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广大教师的重视。

一、反思中积累 积累中成长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教学过程+ 反思”的成长公式。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我们都可从中得到一个结论:反思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

课后反思有利于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课后反思是一种对教学过程的自我回味,它既记录着曾经的失败,也见证了教师洒下的汗水。反思中,蕴含着自我诊测和自我提升的功效。因此,我们要将反思成为一种习惯,记录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为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借鉴。

记得笔者在一次的公开课上,教学的是“直退后滚翻”的内容。学习中,教师的讲解很到位,学生练习的参与兴致也很高。可是,到了让学生分组训练时,学生兴趣高涨,个各争先恐后,挤成一团,场面特别混乱,课堂近乎失控。笔者很是尴尬,下课后大声训斥学生不配合,煞了课堂的“风景”。其实,这样情形在平时的教学中是经常遇到的,当学生的热情被激发起来后,为了避免活动过程中的混乱和无序,教师必须及时调节和控制学生的情绪,这样才不会导致“乱成一锅粥”的情形。最后总结出,是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缺乏这方面经验的总结和积累,遇到这种情况手足无措,结果造成课堂局面的失控,导致课堂教学的失败。

课后反思有利于教学经验的升华。进行课后反思,可以将平时教学中的点滴感受及时总结、升华,上升为经验。它能使教师在形象、直观、具体地教学中发现长处,摒弃短处,及时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和解决的办法,重新审视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如耐久跑教学,历来是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也是令体育教师感到棘手的教学项目。因此我在进行耐久跑的教学时发现,如果让学生在运动员进行曲的音乐中进行练习,学生的兴趣便很浓厚,运动的持久性也变得很强。于是,我将这一发现进行了整理、完善,并且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多次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自己也收获了一定的心得。

反思有利于提升学校体育工作的科研能力。体育教师在多年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心得,但是教师如果对这些经验不善于总结,提炼,这些宝贵的心得只能停留在浅层的经验上。而如果教师在平时做个有心人,注重对经验的积累,能及时将其上升为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则会大幅提高学校体育教学的质量。

比如,我们在平时体育教学中发现,体育课堂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利用其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体育参与热情,还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于是就提出了德育体育,通过在体育课堂渗透德育内容,不仅发挥了体育课堂的德育效果,还有效地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效益。如果教师不注重对这些经验加以归纳,那么将会有更多有价值的东西不能得到推广和运用,从而造成一种资源的浪费。

二、反思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它既是学生获取体验,不断发展自己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提升的过程。因此,教师有效地进行反思,才能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重视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不强,评价水平也较低,他们更多的是依靠教师对其进行评价。因此,体育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自评、他评,将其与教师评价结合起来,建立良性的评价体系,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能使教师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自己的教学,完善和改进自己。

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写课后反思是为了发现课的长处,总结课堂教学中的缺陷,以求更大的进步,千万不能将它流于形式或将其看做负担。相反,教师更应将其视为一种需要、一种乐趣,一种心灵感悟的记录。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记录问题时要言之有据、客观真实,切忌东拉西扯,言之无物。另外,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对待课堂中的亮点和缺失。

比如在体育课时,因为防护措施的不当导致了学生的意外伤害,教师就应客观实在的反思自己的失误,只有充分认识到问题存在的根源,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注意纠正,避免重复发生;反之,对存在的失误回避或轻描淡写,不但对其经验的积累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毫无意义,而且更易导致类似事件的发生。

建立反思档案。定期重温和整理反思档案,一方面可以让教师汲取以往课堂上的得失,及时补救,另一方面,更能使教师练就发现的慧眼,从而使教师捕获每一节课的闪光点和不足。因而,适时回味,不断总结反思档案,意义重大。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的真正内涵,这也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源。体育教学反思可以是教师的个人反思,也可以是集体反思,可以是自己教学常态工作的后续,也可以是优质公开学习后的经验总结、学习体会……有人说:“一个人工作20 年,如果没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经验的20 次重复。”可见,没有反思,就没有感悟;没有反思,就没有发展,没有反思,就没有升华。在新的课程理念不断深入的教学过程中,作为认知过程中的探索者和思想者的教师,有很多需要我们不断反思的地方,只能坚持、一如既往的继续,经常利用教学实践及时思考,有效反思,才会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成为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民教师。

参考文献:

[1]刘加霞等.国外教学反思内涵研究述评[J]

第2篇

关键词:跨越式跳高 中职院校学习习惯 教学策略

1.新背景下课题的提出

跨越式跳高教材是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重点教材之一,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跳跃能力,发展速度、力量、协调等身体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果断、积极进取的优良品质。但是跨越式跳高这一简单的运动项目却得不到学生的重视,本人认为学生是否有兴趣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来,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先行设计,体育课的教学设计就应该让体育课成为学生们渴望参与其中的空间,成为孩子们运动的乐园,多增设一些体育比赛氛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这样,学生们能够亲身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逐渐把教师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坚韧的意志品质,树立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本人在实践教学中认真钻研、虚心请教,致力研究一套能够对学生有积极帮助的跨越式跳高教学策略。

2.研究方法

2.1教育行动研究法

在中职一年级1―4班(所教班级)的体育教学中大胆创新,尝试这套教学策略,经过观察,总结实践效果。

2.2问卷调查法

经过实践操作,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该种教学模式的感受,为今后进一步改进或完善提供根据。本次问卷共发放147份(1-4班学生人数),有效问卷138份。

3.跨越式跳高学习模式产生的基础

3.1尝试、体验性学习(儿时经历的启发)

儿时一群小伙伴开始流行跨越式跳高的比赛游戏,随意2―3人一组,拿上一根长绳子就可以进行了。一组利用绳子席地而坐,采用耳朵,头顶,头上一拳、两拳,直臂等作为高度标准,另一组进行跳高,直到某一高度全部淘汰或最后一个高度跳过,两组进行轮换。儿时的游戏让我记忆犹新,仿佛就像昨天的事情一样。这种经历激发了我后来从事体育的激情,锻炼了我跳跃的素质,培养了我积极进取、敢于拼搏的精神。

在跨越式跳高教学中我将儿时的游戏方法引进课堂,在向学生初步示范、讲解后,将学生分成8个组,每组4―5人(我所任教的班级人数为40位以内),按男女生分组进行抽签,两个组相互结合进行跨越式跳高的比赛游戏,分出胜负再进行相应名次的对决。这种方法很好的让学生在学习跨越式跳高技术之前充分的尝试、体验,加强自身对跨越式跳高技术动作的认识,同时奠定了后面学习跨越式跳高技术的欲望。

3.2前辈的经验传承

非常庆幸,毕业后遇上了几位德高望重、业务精湛的老教师,从他们的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的教学方法与经验。尤其在跨越式跳高的教法中,王嘉庆等老前辈向我传授了很多教学技法,例如:斜皮筋教学法、双皮筋教学法、组合跳高架的教学方法等等。

3.3“分工式”协作学习经验的积累

在研究跨越式跳高学习模式之前,在短跑、掷实心球、山羊分腿腾跃等教学项目都先后试验了“分工式”协作学习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结果和经验。

4.跨越式跳高学习模式实践操作步骤

结合前辈的经验、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以及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教学策略:小组跳高游戏(体验尝试)――技术性学习――“分工式协作”(小组探究)――小组跳高比赛(巩固提高)――自主协作考核。

4.1小组跳高游戏(体验尝试)

分组:将每班按男、女生进行分组,利用长绳进行两组轮换的跨越式跳高游戏。

高度的设计:学生坐姿耳部、学生坐姿头顶、学生坐姿头顶上一拳、学生坐姿头顶上两拳。

轮换方法:每一高度每人三次机会,完成所有高度后比成功的人数。

4.2技术学习:

将男、女生分为四组,采用分组同时的组织形式。在教学中利用节拍式助跑提高学生助跑的节奏;利用斜向皮筋(前高后低)纠正摆动腿技术动作;利用双皮筋(加大横向宽度)帮助学生改进起跳腿外旋的技术动作;利用组织跳高架加大练习密度,同时便于教师指导以及学生间的相互观摩和交流。此外在每一节课加入腿部力量练习和身体协调性练习。

4.3“分工式协作”(小组探究)

4.3.1“分工式”协作学习的自述定义:在初步规范教学的前提下,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在体育学习、练习及竞赛中,按照不同的分工需求,轮换进行角色的互变,相互协作、相互服务、相互促进,以提高学生综合体育能力,拓展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方式。

4.3.2跨越式跳高“分工式”协作学习的“角色”分工为主裁判员、记录员、丈量员、扶竿员(两名)、技术分析组。

4.3.3“分工式”协作学习的具体操作步骤为:

第一步,通过技术的学习,在学生较好掌握跨越式跳高技术的前提下,并能够说出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培训“分工”(包括裁判和指导)技能,例如:主裁判员、记录员、丈量员、扶竿员(两名)、技术分析组的工作方法和技能;第二步,通过教师的引导、设计确定不同的“角色”分工,指导分组进行讨论分配工作;第三步,根据“分工”各负其职认真工作、技术分析组提示指导,分组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巡回检查各个“角色”的工作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帮助不断完善,提高工作能力和跨越式跳高的运动技能。

结语

以上是我对当前中职院校跳高教学的设计与反思,总而言之,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看待学生在跳高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制定相关的策略,进而保证学生能够尽快地提高自身的体育技能。

参考文献:

[1]方镇中 ,余白龄;背越式跳高教学中易犯错误动作的观察与纠正[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3年03期.

[2]汤利军,苗志刚,潘绍伟;浅论“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J];安徽体育科技;2003年03期.

[3]唐静萍;张传峰;;关于高校田径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沈冬林;;背越式跳高起跳时过早倒杆的原因与纠正方法[J];考试周刊;2011年55期.

第3篇

关键词:体育教师、教学能力、体育科研、课堂教学、课余体育活动

研究内容

现任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的调查,教学能力分为课堂教学能力、课余体育活动组织能力、体育科研能力、卫生保健知识科普能力。其中课堂教学能力还包括:1、教材搭配2、教法运用3、组织调动,情绪调动。4、课堂调控。通过对228所小学的调查问卷的研究,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五年制体育大专班体育专业课程的设置。

研究方法

2.1问卷调查法

2001年,向黑龙江省的228所小学校发出660张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347份。

2.2实地访问法

利用九九体育专业教育见习的机会,用问卷和谈话的方式调查了34所小学。

2.3研究讨论法

与参加调查的同学讨论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研究未来学校需要体育教师具有哪些能力,要求每个同学都发言。

3、结果与分析

3.1 课堂教学能力

课堂教学能力是体育教师在完成每堂课时,所表现出的多种能力,包括编写教学文件、组织教学、运用教法、知识更新、教学效果等部分。调查反映,各院校毕业的体育教师大多数基本素质较好,有一技之长,但存在着知识结构不完整;能上课但不会写教案;能够示范但说不出其要领;能够认真工作但不善于总结,致使小学体育课枯燥乏味不适合学生的特点,不能很好的完成《体育与健康课大纲》的要求,宝贵的经验得不到及时总结。出现有热情没水平、理论知识薄弱、实践水平一般的格局。

具体情况见下表:

从表中不难看出,体育教师在编写教学文件和知识更新两方面较差(33%的教师没有教案,30%的教师自工作以来没有参加过各种业务学习)。致使很多学校得体育课内容陈旧,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更有甚者“一堂课两个球,学生老师都自由”,这说明体育教师理论水平和文化修养还需要加强。

3.2 课余体育活动组织能力

课余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缺少的。在调查的262所学校中有64所农村小学没有在课程表中安排课外体育活动,有140多所学校课程表中虽有体活课,但不能经常性的组织活动,60多所学校能够较认真的组织课余体育活动,其中只有11所学校有完整的课余活动组织机构和活动计划。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第一是学校领导对升学率抓的很紧,对体育的作用价值认识不足;第二是部分体育教师不能正确认识课余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工作热情低,没有奉献精神,拜金思想严重;第三是学校场地小,器材少,经费短缺,专业师资力量不足。

上述情况中,城市的中小学课余活动好于农村,同时体育器材和经费情况城市也好于农村。

3.3 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是小学体育教师工作能力中最薄弱环节。科研基础水平差,科研成果少,甚至有的学校根本没有成果。现有的科研成果质量也很低,70%多的成果只是一般性工作经验总结,在省级各种学术会上获奖论文只占24%,只有6%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

3.3.1 最近几年体育院校才开设体育科研课,起步较晚。

3.3.2 有关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资料、杂志、书籍较少,收集信息、更新知识较难。

3.3.3 体育教师本身认识不足,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工作,缺少科研意识,不能虚心学习他人之长。

3.3.4 小学科研设备少、条件差。

3.3.5 缺少学术交流,各种先进经验和科研成果得不到推广。

综上得出,体育教师在思想品德方面是良好的,为体育教育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教师知识结构不完整,理论水平低,教学组织方法单一,科研能力差,教学中体育课与健康课比例失调,重技轻能,基础知识被基本技能、基本技术所代替,脱离不了传统体育观念,适应不了现代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结论

4.1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4.2 尤其是主管学校体育工作的职能部门,4.3 务必从教学战略发展的高度去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4.4 真正把“健康第一”作为工作的指4.5 导思想,4.6 把体育教师的岗位培训、教学文件的编写、科研能力的培养作为工作重点,4.7 力争使中小学体育教学到本世纪末达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提出的目标4.8 。

4.2 加强师范院校体育专业的理论教学,开设科研课和课余训练辅导课,把编写各种体育教学文件作为毕业考试内容,严格把关,注意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4.3 认真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体育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的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做好“考试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设立专门考试体育的领导机构实施,并及时检查督促。这样可以促进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认真对待体育课和课余活动,让体育教师有压力,让社会重视,促使教师认真研究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第4篇

关键词:逃生;自救;技能教材;研究;编排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8-0049-02

一、缘起

《体育与健康》教材对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安全意识、动作技能与技术、模块教学等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与合理的教学理念,通过体育教学工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的积累,已经形成了合理、规范的教学体系。

随着《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化,一个新的课题出现了――逃生、自救技能的学习与逃生、自救能力的培养。从逃生、自救的技术结构上来审视,体育教学实践中许多项目与逃生、自救技能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把学生逃生、自救能力的培养列入到体育教学目标与教材中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与任务。

二、分析与研究

生命高于一切,社会对一个人具备逃生、自救能力的呼声日益高涨,希望学校把此内容列入体育教学、教育中的意愿也十分强烈,作为体育教学工作者,不能站在圈外看热闹,应该在第一时间投入到逃生、自救技能教材的研究与教学中去。近几年,笔者对逃生、自救技能教学实践作了一系列的尝试与研究,积累了逃生、自救技能的一些基本知识,形成了一系列的教法,写成文章与大家共享。

1.逃生、自救技能与安全教育的区别

学校安全教育的重点体现在预防工作上,学校必须在预防上下足功夫,虽然预见性措施可防止一些意外发生,但有些意外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去面对。在这些无法避免的意外面前就需要学生具备逃生、自救的技能,用自己掌握的技能去化险为夷。

2.逃生、自救技能、技术与体育技能、技术的联系性

从体育教学实践课中去分析,跑、跳、攀等技能与逃生、自救有着必然的联系性,逃生、自救中要合理掌握一些跑、跳、攀等技能与技术,而这些技能与技术是体育教学实践课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与技术之一。

三、逃生、自救技能、技术教材的编排

1.逃生、自救技能、技术与跑的教材教法

针对遇到动物的攻击与山洪、潮水、落体出现等情况,需要掌握S型、曲线、变速、迂回跑的技术。

课的安排:采用情境教学法,在教案预设时,创造设计上述情况的出现,紧密结合一些实践课内容,也可安排在课的导入(准备部分)、结束部分,编排成游戏。

案例:

(1)山洪爆发:在篮球场,一部分学生站在中线,几位学生从底线拿垫子冲向中线的同学,要求中线同学迅速向两边跑动。

(2)动物攻击:在田径场地,几位同学(速度快的同学)扮演动物的角色,如扮演蛇的角色,只能直线跑动,其他同学在前面进行逃生,两者距离5米(可根据情况而定),发令后,“动物”进行攻击,逃生的人进行S型、曲线、变速、迂回跑动,以求逃生与自救。

目的:锻炼学生的灵敏性、反应能力、急停急起爆发力、判断能力、跑的能力,与逃生、自救相结合。

2.逃生、自救技能、技术与跳、攀的教材教法

针对掉进陷阱、被水沟隔开的情况,需要掌握攀爬、跳技术。

案例:

(1)掉进陷阱。

器材:平梯或者双杠。

方法:要求力量好的学生先爬上平梯,然后协助力量、身体素质差的同学爬上平梯,可利用体育实践课中掌握的各种攀爬技术进行逃生、自救。分组进行比赛,看哪个组成绩最好,既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又锻炼了学生的上肢、腰腹力量等。

(2)受到攻击逃跑时遇到水沟。

器材:大、小垫子。

方法:用一米的垫子两块(距离近)做成水沟,跑动跳(与跳远技术基本一致),要点是在落地的时候要注意缓冲,或者落地时做滚翻动作,重点教学生落地的方法,保护自己,避免落地造成的伤害。优秀学生在先,过垫子后帮助其他学生进行落地缓冲。

距离远一点的,用金属撑竿,与撑竿跳技术相似,但要求有远度,要点和重点与前面一样。

目的:锻炼与培养学生的灵敏性、协调性、判断能力、上肢力量、腰腹力量、团结互助的品质等,与逃生、自救相结合。

3.逃生、自救技能、技术与游泳的教材教法

案例:

碰到大水突发被隔离、乘船时落水或者船沉陷。

器材:游泳装备。

方法:利用各种游泳技术,进行逃生、自救。

离岸距离近的,问题不大;离岸距离远的,要求学生注意体力的分配,尤其要学会仰泳,把握好方向,静止在水面上漂移。掌握出现痉挛时处理的方法,救同学时要在侧面进行救助。

采用陆地上练习与游泳池练习相结合,同时图片与理论课结合的方式进行。

目的:锻炼学生各项身体素质、临危不乱、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等,与逃生、自救相结合。

4.逃生、自救技能、技术与纪律的教育、教法

在生与死之间,人都会失去理智,逃命时乱了分寸,反而会造成更大的伤亡。从一个报道中知悉,某学校一个运动队出去比赛,乘坐的汽车突然起火,由于运动队的队长指挥有方,队员临危不惧,秩序井然,安全脱离危险,没有造成伤害,可见纪律与秩序的重要性。

案例:

楼层起火。

器材:运动场地看台。

方法:迅速逃离现场,进行逃生、自救。

方法与要求:可以利用教学楼,设计楼层起火,要求体育委员、班干部立即进行指挥,女先男后逃离现场,按照交通法规,从右面楼梯迅速下去到安全的地方,留出自己的左面作为救援人员的通道。

体育教师用秒表计算时间,看哪一次速度快。有序指挥下的逃离与没有指挥下的逃离进行对比,得出结论,进行纪律教学。

四、逃生、自救技能、技术教材编排的四点要求(注意点)

1.设计合理的逃生、自救教学方法。

2.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逃生、自救技能学习。

3.运用比较方法,促进学生逃生、自救技能学习。

4.积累资料,总结经验,编写逃生、自救教材。

预设要达到的教学、教育效果,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逃生、自救技能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逃生、自救能力,克服学习的负迁移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身的学习能力。

五、逃生、自救技能、技术教材的编排研究的基本策略

1.确立研究的教材―成立教材组―制定研究方案―分阶段实施研究―综合研究。

2.理论指导―实际试验―阶段分析―反思改进―总结推广。

3.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法,实践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本教材编排的实施分阶段进行,预设时间为两年。课题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运用逃生、自救技能知识,掌握逃生、自救的本领。

六、结语

1.逃生、自救技能、技术教材在研究、编排时要注意预设与生成之间出现的不同点,在课后要注重小结与反思,积累经验与教训。

2.过程设计分两步:其一是开展有针对性的公开课活动,提前安排青年骨干教师带着研究课题备课,然后开设公开课,课后教师评课;其二是总结研究成果,把从公开课活动中的所学、所得进行整理,上升到理论高度。

第5篇

关键词:技工院校 体育 结合型教学模式

为了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的基本目标,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融入到技工院校体育教学中,笔者根据在学校内多年的工作经验,结合一些实际的教学案例,对在技工院校内推行结合型教育模式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一、结合型教学模式的含义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即教师在课堂中向学生传授一些基础性知识,根据学生基本的学习情况,制订出一些有效的课外学习计划,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结合型教学模式是将传统三步骤学习法转换成六步骤学习法,即转变为提出问题―学生探索联系―回答问题―示范讲解答疑―纠正错误、巩固提高等五个阶段,以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结合型教学模式的应用

1.提出问题阶段

教师要对学生提问:一些关键的篮球技术要领,如篮球的关键技术是什么?此时,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的答案可能比较多,如:配合、传球、运球等。或者让学生思考投篮的方式,以及如何进行投篮更容易得分等问题。

2.学生探索联系阶段

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分组进行练习,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多种途径找出最佳的解决方式。对于篮球运动而言,需要找出最佳的投篮时间与投篮点。而后,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对自己的答案进行验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同时,也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友谊不断增加。

3.回答问题阶段

教师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在篮球运动中,学生出现的错误主要有:对罚球线、篮圈正面以及45?角的认识。对于女生,需要将手举到胸前投篮,而男生则是将球举过肩投篮。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4.示范讲解答疑阶段

教师需对整个投篮过程进行讲解,将每个动作进行示范,以便让学生完全明白动作要领,从而使运动技能不断提高。

5.纠正错误、巩固提高阶段

教师提供平台,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清自己的错误,及时纠正错误,并且在练习巩固中提高运动技能。比如,老师应该让学生了解投篮的方法、关键性动作、如何进行投篮以及投篮角度等,让学生进行比对,然后在运动中纠正自己的错误,从而巩固提高投篮命中率。

三、结合型教学模式的实践经验总结

笔者将结合型教学模式应用于2013届技校学生,经过实践后,对于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以及提高学生的兴趣发挥了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全校学生进行期末短跑测试中,整体合格率较上几届学生相比有了较大的提高,如男生千米跑步的及格率得到提升。二是在出勤率方面,与往届学生相比,体育课出勤率明显提高。三是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课堂气氛更为活跃,结合型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实施结合型教学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教师根据课程改革的主题内容,用新颖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代替这部分传统的、通俗化的问题,使学生整体思维更为活跃。教师根据实际特点对教学内容做出调整,使整个教学过程丰富,也可以将一些与实际联系密切的问题渗入其中。

二是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定时或不定时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套完整的篮球动作。对于篮球,学生掌握一套完整的动作技巧是做好篮球运动的关键,教师应当根据实际的动作对整个运动过程做出适当的调整。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一些兴趣小游戏,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是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选出一些典型案例,向全班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展开交流。由于每个学生对问题回答的方式与得出问题的答案都不相同,所以,教师可以选出几种典型的答案,在全班进行展示。学生与学生之间要进行积极的讨论与交流,使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一些基本的动作要领,这样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

第6篇

关键词:说课 训练 高校体育教师

1. 前言

21世纪的高校教师不再是传统的“教师匠”,应该是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完善的知识结构,不断创新的学习能

力,乐于研究教学、研究学生的“科研型”、“研究型”教师。说课是一种新兴的教育科研形式,作为一种教学、教研改革的手段,最早是由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教研室于1987年提出来的。它是一种能够集中地、简约地表达教师的教学认识、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的一种教学形式,又是融备课、上课、评课于一体的一个有机的结合。它对于提高高校教师的从教能力、促进教育科研,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推进教育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说课的概念

什么是说课?许多教师现在还处于摸索阶段,对说课的定义解释可谓各抒己见,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说课是教师在一定场合下,分析教学任务、陈述教学目标、讲解教学方案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并从其理论与实践上作一粗浅探讨的教研活动;有人认为,说课,是让对教材某章节有准备的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进行全面的设计和阐述,然后让听者评说,达到共同提高之目的的教学形式;还有人认为,说课是指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某一节课,按某种具体要求,向听者进行全面讲解的一种授课方式。“说课”是一种新兴的教研形式,指执教者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某节课(或某单元)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者答辩,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趋于完善的一种教研活动。说课也可以说是一种教学的艺术表现。说课不仅要说清“怎样教”,而且要说清“为什么这样教”。这是提高教师教学素养,增强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活动,现在已经成为师资培训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

3. 说课的种类

说课作为一种“虚拟教学”,是体育课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之一,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从教学过程看,体育说课可分为两大类型、三个层次、四种课型。

3.1 两大类型――课前说课和课后说课

课前说课指教师在备课后、上课前对一堂课的教学方案设计的阐述。课后说课指教师在上课后对一堂课的教学方案设计的分析和介绍。一般情况下,体育说课通常采用课前说课。

3.2 三个层次

说课可分为说一节课、说一个教学单元、说一本书三个层次。一般而言,说课重点是说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

3.3 四种课型

说课一般可具体分为研讨性说课、评比性说课、研评结合型说课、示范性说课。

3.3.1 研讨性说课

研讨性说课,研究是目的,讨论是手段、是关键。只有讨论,才能将中心议题展开,才能最终解决问题。讨论时应有充分的时间保证,不搞“代表”发言,当然也不能不分主次、漫无边际。从某种意义上讲,说课成功与否是相对的,而讨论才是绝对的。如果只说课,不讨论,那么这种说课便不是研讨性说课。研讨性说课的优点是有利于将个体优势转化为群体优势,变个人智慧为集体智慧;有利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它是大面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研讨性说课的规模可大可小,便于组织。它的不足之处是没有实践环节,不能及时看到实施效果;另外对具体某一个教师来说缺少针对性。

3.3.2 评比性说课

评比性说课是指以说课方式进行的评比、竞赛活动,是纯粹的说课。要求说课教师按照指定的教材、规定的课题,在限定的时间内写出说课讲稿,然后依次登台演“说”,由评委评定比赛名次。这种类型的说课主要目的是评价教师的说课水平以及教学基本功,非常注重说课的艺术性,注重教师各项技能的发挥。评比性说课有时还要求说课教师将说课内容付之课堂实践,通过上课实效来评价说课质量,最后由评委决定比赛名次。评比性说课是树立典型、培养骨干教师的有效途径。它的特点是激励作用大,有利于树立典型、培养骨干。它的不足是背靠背评比,无针对性的信息反馈,无相互交流。

3.3.3 研评结合型说课

是上课前先进行说课,然后大家研讨,提出修改或调整建议;教师根据大家的建议,对教案进行修改,优化教学设计;之后付诸实施(上课)。实施后再进行评价,找出成功与失败之处,对教学设计再进一步优化,如此反复就能形成最佳的教学方案。它的优点,一是能充分利用群体力量,发挥集体优势;二是理论和实践能紧密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实践又能验证理论;三是对教师的指导直接、全面,针对性强,效果好。

3.3.4 示范型说课

示范型说课是指由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组织,聘请专家、优秀教师、素质较高的中老年教师作专题报告、经验介绍、上优秀课后的说课等。示范性说课的目的是帮助教师认识说课规律、掌握说课的方法、步骤,是提高教师说课技能的重要形式。示范型说课是向广大教师提供范例,传授先进经验,扩大受益面,帮助更多的教师提高素质和水平。示范性说课是培养教学能手的重要途径。进行此类说课活动一般规模较大,示范性强,受益面广,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4. 高校体育教师加强说课训练的意义与价值

4.1 加强说课训练是高校体育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

说课能够全方位地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这是已开展说课活动的学校公认为效果最显著之点、受益最大之处。首先,在说课活动中促使教师无论参与说或评都能得到明显的提高。作为说课者,说课准备和实施的过程,也是提高说课者素质的过程,锻炼了钻研教材的基本功,锻炼了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基本功,提搞了学习和掌握教学理论的水平,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等。作为听课者,说课活动也为自己提供了直接学习的机会,听课者从说课者说教材中熟练掌握了教材,从说课者那里也学到一些具体的教学理论和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因为说课者在说的过程中真切地层现出了他统筹教学的整个思维过程,反映了其特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特色,这是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难以体现出来的。通过说课这种有效的信息交流,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互相切磋,互相学习等良好风气的形成。总之,说课活动中同行教师和专家的“评”把授课教师关于课题设计的静态的个人行为转化为动态的学术讨论。尤其是富有经验的同行专家的指导,对授课教师本人教学业务素质的提高提供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为这样的“评”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全方位的特点,切磋、交流、评议、讨论贯穿始终,具有适时性、针对性、论证性等优点,而且对授课教师本人来说有较广的反思空间,从而所得到的益处是深刻而有效的。

4.2 加强说课训练是促进高校体育教师实现教育创新的形式和手段

说课的精华就是把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融为了一体,把教学中的一些关键环节,比如备课、上课、评课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它反映的是教师最主要、最关键的教学认识、教学策略和对教学设计的一些思考;它所做的是最集中的、最简略的、同时也是最关键、最本质的一种教学提炼概括。因此,说课对教师的触动,引起教师思考所达到的深度是非常独特的。它有利于引起和促进教师对教学进行比较系统和深层次的反思,有利于激发课堂教学的创新。这样就可以使得教师在反思基础上,发现问题,找寻新的突破点从而激发教学上的创新。

4.3 加强说课训练为优秀教学经验的总结、交流提供了一个广阔平台

教学经验总结的方式,交流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以往的教学经验总结与交流一般都停留在上几节课,再请几个人评评课。上课的老师处在一种完全被动的地位。听课的老师也不一定能理解授课教师的意图,导致了教研实效低下。通过说课,让授课教师说说自己教学的意图,说说自己处理教材的方法和目的,让听课教师更加明白应该怎样去教,为什么要这样教,从而使教学经验的推广更具实效性。

4.4 加强说课训练是优化教学管理,改善教学评估的重要手段

说课在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素质、促进学校整体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很多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已经把说课纳入到教学管理、教学评估之中,说课己成为重要的教学管理和评估手段。在短短十几年时间内,说课作为一个研究成果迅速大范围内转化为政府教育部门、各级学校管理的手段和考核的依据,转化为教师们的实践行为,它对中国的教育实践和改革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尧,王少愚.说课与示范课结合是提高授课质量的有效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7,(6).

[2]董春华.论高师生说课训练的有效策略[J].语文学刊,2004,(5).

第7篇

关键词: 体育教学 自主学习 调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国很多学校都建立了学校体育俱乐部模式。学校体育俱乐部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产物,在培养学生体育行为和锻炼习惯的养成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不仅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体育需求,更能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课堂体育教学存在一些弊端,一是重知识轻方法,二是重技术轻素质,三是重应试轻应用,四是重继承轻创新。这些传统的教学弊端严重阻碍了体育教学的发展,因此必须打破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格局的束缚,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的课堂格局,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自主学习,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时间和教师等,获得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产生创新的兴趣;在身体素质与心理、社会交往方面得到明显的提高,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我院一年级学生800人,其中男生450人,女生350人。

2.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发放800份问卷表对学生进行调查,分八个内容进行调查,回收率100%。

(2)问卷调查内容:学生对体育教学、自主性学习的意见,学生对体育的理解、参与情况及运动器材等。

(3)经验总结法:广泛征求、搜集第一线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按科学研究的规范要求将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和概括,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4)数据统计法:所有测试数据均用spss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统计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1.体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问卷调查。

对调查问卷内容进行了整理分析,发现学生对自主学习、自主锻炼的概念有所了解,但不是很清楚,部分学生将自主学习与自学概念混淆了,对自主性学习的方法、模式及形式都了解甚少;学生对教学模式表现了不同的反应,强调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相当大一部分赞同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研究证明随着教学模式的改变,学生对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学生比较喜欢内容新颖的课,教学手段要求多样,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喜欢自主锻炼,由于缺乏运动设施,挫伤了一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四、体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1.建立平等师生关系,提高学习兴趣。

自主性学习和自主锻炼首先要有一个和谐的氛围,教师和学生是创造和谐氛围的主体,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新环境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才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才能理解学生的想法和做法,才能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并加以正确的指导和引导。学习兴趣的提高,关键在于恰当地激励学生。学生对体育教学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就能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情绪,专心听讲解、看示范,认真参加体育锻炼,并从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学时,首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搭配,所选择的内容应尽可能地符合学生的兴趣,可多开展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体育小竞赛、游戏等活动。其次,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生动活泼的组织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只要学生对体育活动建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从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主动的学习动力,就会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地锻炼、自主学习。

2.认真做好“三备”,做到“精讲多练”。

在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对学生自主锻炼、自主学习的内容进行安排。首先,要做到认真备课,了解学生,课的结构合理,改变以往教师的“主讲”地位为“主导”地位,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展示个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其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其次,师生所处的地位也是主要因素。教师要用多种教学手段、精练的语言不断引导学生积极学习,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活学活用,引导学生善学、会学、爱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变机械接受为创造性学习,使老师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使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3.依照运动教学规律,正确使用指导方式。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能否实现自主学习,教师指导方式的正确与否很关键。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老师的精心指导,使学生获得主动表现的机会,从而创造性地学习,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这样在很大程度上给了学生自己学习和创新的空间,为自主学习的实现提供了方便。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变课堂组织形式,满足学生对体育学习的需求。

4.发扬拼搏精神,消除消极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随着运动条件与学习结果的差异,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一方面由于客体的吸引作用和意义而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另一方面可能会由于挫折、失败、产生失望、自弃的消极情感。对于好的情感我们要保持、培养,而对于有损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消极情绪,则应尽量避免或帮助消除。在教学中,对于那些难度大、技术复杂的教材内容,采取精讲多练、循序渐进、减少运动量等方法,使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克服困难,最终掌握动作要领。另外,加强学习练习中的保护与帮助,增强他们的安全感,这也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

5.重视个体素质差异,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使每一个学生全面充分地发展,就必须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针对学生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运动能力等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措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其个体发展。这样,能力较弱的学生能树立自信心,接受能力较好的学生能更迅速地提高,即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教学方法、手段上,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类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措施,为不同程度的学生创设“差异性”的学习机会。

五、结论及对策

1.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定要循序渐进,切勿随心所欲。

2.在自主学习、自主锻炼教学过程中,教师宜采用以启发式教育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观察,及时纠正错误动作,控制局面,加强保护,严防伤害事故的发生。

3.自主学习要求不断地提高教师的技能,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种专业技能。教学方法与手段,要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摸索经验,及时改进。

4.自主学习教学,要使每个受教育者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使每一个受教育的对象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毛振明.学校拓展心理训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

第8篇

一般身体能力除包括身体的基础活动技能(走,跑,跳,投,攀蹬,爬越)外,还应包括对动作的判断,分析,理解,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只对学生进行生物学改造和单纯的传授知识、技术,使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的“填鸭式”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主动性受到抑制,反过来影响知识的掌握和接受。我们体育教师应把发展学生智力和心理品质融汇到教学活动中,充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智力和各种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意志)的作用。

1.1利用各种运动项目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

1.2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等方面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过去教学中的“要我学,要我练”改变为“我要学,我要练”。使体育活动成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从而养成自觉的、经常锻炼的习惯。

2.独立进行锻炼的能力

以往的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上课完全依赖教师,课堂教学始终都是按照“一讲解,二示范,三练习,四纠错,五提高”进行,学生至始至终都在按照教师的意愿行事,使学生离开教师就不知该怎样进行锻炼。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运动技术并不等于具备了独立进行科学锻炼的能力,我们不应过多束缚学生,在把各种技术方法传授给学生后,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按照自己对技术的理解进行活动,并在练习活动中得到提高。

2.1教师传授了一定的技术方法后,让学生自己按照对技术的理解进行活动。比如,学生掌握了篮球投篮的各种方法之后,可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按照对各种方法的理解进行练习,教师督促指导。

2.2体育课的准备部分、整理部分可让学生轮流带。

2.3课外活动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选择组织。

3.培养审美和自我监督与评价能力

良好的审美素质有助于人追求真理,发扬善性,增进健康,从而促进人的各种素质的提高。通过审美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净化人的心灵和陶冶人的心性。

体育教学通过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来塑造健美的形体,培养学生养成站、立、行、走等良好的身体姿态。通过竞技比赛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良好行为,通过各种不同项目所表现出来的千姿百态的人体运动,使学生不仅会欣赏美的旋律和动作,更重要的是学会正确的动作技能,使自身的各种动作正确而富有美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应注重知识性与健身性相结合,在理论课上既能让学生掌握运动文化知识,又能掌握运动原理和运动保健方法。也就是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锻炼方法在锻炼中进行自我监督与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在锻炼中运用医务监督的习惯。

3.1通过学科类教学,让学生深刻的认识体育的意义及身体全面发展的作用。

3.2生物、健康、卫生方面的知识。

3.3运动营养、医疗保健知识。

3.4运动原理,运动文化,科学锻炼的方法,原则,规则裁判知识。

3.5自我医务监督与评价的方法等。

总之,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孤立进行的,两者具有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功能。能力和技能是概括化和类化了的知识,知识是能力和技能的经验总结和基础,在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形成的能力和技能,直接影响着知识的吸收,消化和迁移,直接影响着知识的扩展和运用。正因为这种关系,在教学中我们既要传授知识,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当学生具有了一定的体育能力,才会逐渐养成自觉锻炼、良好行为、自觉支用医务监督自我保健的习惯。在教学中将知识、技术、提高身体素质与能力教学体系有机的统一起来,冲破传统的框架,建立一种体力与能力并重的教学体系,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体育运动学》

[2]《医疗保健学》

[3]《体育基础理论》

[4]《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