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12 00:20:1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导师工作计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应用型 学分制 双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4.021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Tutorial System"
in the Credit System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GONG Jingfang
(Jiyang College, Zhejiang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Zhuji, Zhejiang 311800)
Abstract Independent college is facing for the comprehensively deepen reform to the development of application oriented transformation and credit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tutorial system plays a vital role to improve the credit system and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The article explores that constructing to applied Independent college of the dual tutorial system which under the credit system. It puts forward "1 + 1" double tutor system model and implementation method, emphasiss on strengthening the employment of students and entrepreneurship guidance, as well as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application oriented personnel training.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applied; credit system; double tutor system
我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由零散到系统,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和深入的过程。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本科生导师制理应成为高校教育管理研究的对象。现阶段我国高校推行的学分制,已与选课制、导师制、学籍管理制度、学分互通换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随着学分制的全面启动,建立适合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已势在必行。由此看来导师制可以说是学分制顺利实施的制度保障之一。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根据应用型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指导学生学业的同时,更要不断加强学生就业、创业的指导。
1 “1+1”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背景及优势
1.1 “1+1”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背景
学分制管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自,学生可以按照自身意愿,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技能自由发展,但由于对专业知识结构缺乏了解,无法按照教学计划要求,制定完善的学业规划。同时,在全面推进高校应用型转变的大背景下,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互通的桥梁,在帮助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对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1+1”双导师制的目的是为深化学分制改革,充分发挥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全体、全面和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结构,也具有融入社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创业人才。
1.2 “1+1”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1)有利于推动“创业型”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独立学院师资短缺,通过聘请企事业单位专家和高级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可以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本校教师在与校外导师共同指导的过程中,经过密切沟通合作,可以增加教师实践经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2)有利于加强与企事业的产学研用结合,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校内指导教师在负责学生学习指导的同时也可作为企事业单位的兼职技术顾问,为单位解决技术难题,积极开展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建立学校、学生与企事业单位一体化的教学培养模式,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构建共享、互利、共赢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3)有助于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加强专业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融合。企业拥有一线的生产设施、工作环境及管理制度,与学校共建实习基地,提供较好的实训平台。学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边学、边做,检验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掌握的技能进行实践训练。通过企业实习基地,使教学在企业真实环境中进行,培养学生的应用技术能力与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技能。
(4)有利于学分制的全面深化改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引导、学业规划指导、专业学习指导,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的培养规格和要求,培养学生增强专业学习兴趣与专业自信心。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选择专业发展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指导学生选课、合理安排学业进程,实施学业规划和学习计划。
(5)有利于实现学生实习与就业岗位的对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学校和企业搭建了交流平台,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同时培养,有效促进了知识与技能的融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逐步实现学生由毕业到就业的零过渡。
2 “1+1”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1”双导师指导机制即为在校学生同时配备1名学业导师和1名创业导师,负责学生学业、科研、学科竞赛,以及社会实践、职业发展、社会能力等各方面的学习和指导。
2.1 导师的选聘和聘任
导师的聘任由学校统一安排协调,依据聘用条件对全校教师和企事业单位相关人员进行资格审查和全面考核,确定聘用人选,建立导师名册。每学年开学初,按照各新生班级人数,为学生配备导师。
2.1.1 学I导师的选聘范围和聘任条件
担任学业导师须符合以下条件:第一,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有高度的责任心,严于律己,为人师表,身心健康,关心学生的成长与成才;第二,要具有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懂得教育规律,熟悉本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及各教学环节的相互关系。熟悉学校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有关规定,具有较强的的专业指导能力;第三,要熟悉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了解专业发展动态,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宽广的学术视野;第四,原则上具有中级职称或有硕士以上学位。
学业导师聘任范围一般为本校专任教师。进校二年(含)以上的专业教师符合条件的,必须担任导师。为保证指导质量,进校两年内符合条件的教师,最多同时指导学生不能超过15人。
2.1.2 创业导师的选聘范围和聘任条件
创业导师选聘范围一般为企事业单位相关专业高级职称或高级管理人员。首先,要具有丰富的实务操作和较高的理论水平;其次,能够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提供技术和就业创业知识咨询与培训等;第三,能够为学生创业提供指导和有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咨询。
2.2 导师的职责和工作要求
导师按照培养方案制定指导计划,根据教学计划执行进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定期的指导。
2.2.1 导师的基本职责
导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指导学生自主选学和自我发展,帮助学生制定学习方法和创新计划,解答学生的学业和专业等方面的咨询,引导学生就业和创业。要对学生选择专业、学业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计划和职业生涯规划。
学业导师和创业导师各施其职、相互沟通。学业导师重在引导学生专业学习,负责理论知识指导、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并做好与创业导师的沟通。一、要做好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的培养规格和要求,培养学生增强专业学习兴趣与专业自信心。二、指导学生制定并督促实施学业规划。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科偏好和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选择专业发展目标、制定中长期学习计划,指导学生逐步实施学业规划和学习计划。三、指导学生专业学习。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介绍专业方面的最新动态、学科理论和实务的新变化。指导学生参与科研立项、创新训练、学科竞赛等科技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学业导师的课题研究。四、关心和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帮助学习出现问题的学生寻找努力方向,提出改进措施,制定课程重修计划,落实学业帮扶措施。五、为创业导师提供专业的理论指导, 解决实务中遇到的种种难题。
创业导师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实践能力,为学生实习和社会实践、就业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一、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实习单位,建立产学研实习基地。学生通过观摩,充分了解实务和一般工作程序,提高专业认识。二、指导学生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训、毕业设计(论文)、就业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竞赛等实践教学环节,将理论与实务相结合,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精神,引导学生在某一专业领域精益求精,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三、参与学校学科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结构优化调整、实验室建设等工作,帮助学校不断提高应用人才培养质量。四、按照教学计划要求,定期到校内开设实务方面的讲座。
2.2.2 导师的工作要求
导师要熟悉学生,关心学生,根据学校要求和学生特点,制定导师工作计划,并严格按照导师工作计划执行。学业导师和创业导师之间具有相对固定的对应关系,即指导同一批学生。学业导师可以通过电话、走访等方式与创业导师保持联系,并将相关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 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学业导师要主动联系学生,和学生保持相对稳定的接触,每学期初必须与学生见面,每月对学生的指导不得少于1次/人。并于每学期末提交一次对所指导学生的评价和工作总结。
创业导师的指导采用集中或分散的方式。辅导期间,学生按导师工作计划到创业导师所在单位进行实践锻炼,参与创业导师的工作和业务活动。要求每月对学生的指导不得少于2天。
2.3 学生的职责
学生要尊重导师,主动与导师联系,寻求导师的指导和帮助;按照导师指导计划和学业规划,执行学习计划;认真、积极参与导师确定的各项活动,完成导师布置的各项任务;客观、公正评议导师的指导情况。
2.4 导师的管理
导师一般任期四年,学生毕业后即可自动解聘。由二级学院负责导师的聘任,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和工作细则,负责导师的管理。
2.5 导师的考核与奖惩
对导师工作的考核可每学年进行一次,由学校组织,各二级学院具体实施。考核一般采取导师自评、学生评议、学院考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学业导师和创业导师分别进行考核,评出优秀、称职、不称职三个等级。 (下转第44页)(上接第42页)
根据实际情况,为学业导师计算一定的工作津贴。学业导师考核一般包括导师的政治思想表现,敬业精神;指导学生选课的质量及效果,指导的次数;指导学生写作论文的篇数及发表情况;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学习竞赛和科技活动的获奖情况;外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以及计算机二级通过率等方面。按一定比例,确定考核等级为“优秀”的导师,学校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给予奖励。
考核结果可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岗位级别提高和年度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考核不称职的导师,不应计工作量,并适当取消导师资格年限。
创业导师的考核可由导师所在单位负责人和学院负责人通过定期抽查导师的工作记录、走访学生等形式了解导师工作的进展情况来进行。考核侧重对“勤”和“绩”的考核评价。在“勤”方面考核导师是否经常主动联系自己的学生进行专业等方面的个性化交流、工程实训、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等。在“绩”方面考核导师所指导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竞争力、创业能力等。考核为优秀的导师,颁发荣誉证书。
基金项目: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2014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YJGYB201404)
参考文献
[1] 苏益南.完全学分制下的本科生导师制管理[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3).
[2] 周萍,樊如放.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实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研究,2002(12).
[3] 张仕英.浅谈本科生导师制模式的构建[J].药学教育,2005(6).
[关键词] 本科生导师制 植物生产类 实践
牛津大学的导师制以“世界上最为有效的教育关系”而备受世人赞誉。正如法国现代史教授马蒂亚斯•夏尔曼所说:“在牛津大学,我们不培养绵羊,而是培养具有负责精神的人。”这些人今后无论在什么形势下,都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在长达600多年的历程中变化发展,足以显示它的独特教学模式的重要地位。在剑桥大学、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著名院校也实行各具特色的大学生导师制。在我国,浙江大学、北京大学等曾在2O世纪30年代进行过大学生导师制的尝试。目前的大学教育主要以学分制为主,实行学分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本科生导师制是完善学分制的需要,伴随着学分制而出现的,其宗旨在于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探索学生教育和管理的一种新的培养机制,增加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机会,让本科生充分接触高层次、高水平的教师,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把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结合,严格管理与人格感化结合,创造集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就业指导于一体的教育机制,更加关注本科生个性化的成才环境。
植物生产类学科是在广义农业背景下研究农业、林业高产、高效、优质、低耗和安全的科学,目的是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应用”的复合型植物生产类类人才。作为一门专业口径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植物生产类本科生在学分制下实行导师制具有重要的意义。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包括农学、植物保护、林学、园艺、园林设计和资源与环境6个本科专业,学院于2003年9月尝试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对象是2003级的本科生,新生入学的第一学年,经过6年的实践,本科生导师制现已取得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就植物生产类本科生实行导师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植物生产类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
1.以本科生导师制为载体,采用全程――分阶段――分对象导师制的模式
农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定位,是以教学、科研为纽带,帮助学生选课、学业设计和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的一种教育互动机制。形成了全程――分阶段――分对象导师制的模式。
全程是指通过对学生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和院、系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多个层面的宣传动员,学生从二年级就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及教师申报与专业相关的“科研小组”,学生进校所在的班级即“自然班”,每个学生至少在“自然班”或同时在“自然班”及“科研小组”接受专业导师的指导,可从入学一直持续到大学毕业。
分阶段是指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设置“班级导师制”(辅导员+班主任)。刚入学的低年级大学新生基本接触的是基础课,并不会马上接触专业课,班级导师将本专业的特点、就业情况等及时告诉学生,同时向学生介绍相关专业书籍,让学生由浅人深地去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去熟悉并逐渐地喜爱上自己的专业。并请本专业知名导师开设与本专业相关的讲座,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自己想学专业的认知程度。
二年级进入SRP和毕业论文选题阶段,实施“科研导师制”。实行“双向选择”由导师提出申请计划,包括研究方向、科研课题名称和所需学生的人数及具体要求等,经院系审核同意后,向学生公布导师申请计划,符合条件的学生填报个人自愿。通过师生“双向选择”,确定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数,一般每位导师每年指导3~4位学生,最多不超过5人,以保证实施过程中导师指导的有效性。
分对象指的是农学院在校学生基础和兴趣不同,需求不同。因此,导师在“自然班”及“科研小组”的指导过程中,应因材施教,分类指导。
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行自然班+科研小组的组织结构,即不仅为每一个自然班配备导师,而且为对不同专业方向感兴趣的同学组建科研小组,并配有相关专业的导师进行指导。体现“兴趣导向、注重过程、巩固专业、强化能力”的人才培养要求。
2.完善导师的选择,建设高素质的导师队伍
选拔合格的本科生导师是实施导师制的基础。学院在导师的选拔过程中,除了对导师的品德、知识、素质等方面权衡评价外,特别注重导师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制订了农学院本科生导师的遴选办法和相关表格,使本科生导师的选拔做常规化和制度化。同时,为确保指导的成效性,邀请知名学者、博士生导师从事本科生导师工作。定期召开导师会议,组织开展经验交流,不断提高指导水平。
3.建立导师管理模式,加大监管力度
为使导师制有章可循,不流于形式,建立健全了学院本科生导师制运行管理机制。建立了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导师管理条例,制度化本科生导师工作,规定本科生导师的选拔条件、任用程序、工作职责等,以形成良好的导师制运行机制。
成立了导师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汇报,了解情况,完善管理。院教办等职能部门,定期、不定期地检查各系导师制的运转、执行情况,将导师制的运转情况和检查结果作为院系教学管理评估的重要内容。
明确了导师指导任务。指导教师必须对学生建立个人档案,明确指导任务、阶段目标,并根据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指导方案,使指导工作有计划、有目标、有效果。同时,规定导师在每学期开学初对本学期指导活动做好安排,并向学院提交工作计划。当然,指导计划在执行中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调整。每次开展的指导活动,不论是个别指导、集体指导,导师都要做好活动记录。
4.健全相应的导师激励机制,促使本科生导师制顺利地开展
学院制定了导师考核评估体系,从职业道德、履行职责、工作绩效3大类涵盖德、能、勤、绩4个方面对导师工作进行考核,看导师是否真正做到引导学生“做人”、“做事”。导师在受聘期间,与教师的岗位津贴挂钩,导师的工作要按指导学生的数量、质量计入其教学工作量。
科学地确定了本科生导师多元评价体系。采取学生、导师本人、导师之间、领导和专家“五位一体”的多元考评的方式,使考评结果全面、客观、公平、准确、有效。特别是导师自我评价。对照德、能、勤、绩4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既肯定成绩,又要找出自身能力素质、工作状况与目标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达到完善自己、改进工作、提高质量之目的。另一个就是学生评价。学生应是导师工作评价最重要的主体,对于导师的工作成效,学生最有发言权。
通过以上方法将激励机制与监督与评价机制并举,促使本科生导师制健康、规范的发展。
二、植物生产类导师制实施成效
导师制的实施和导师的敬业精神感染着学生,导师的言传身教和教学科研的丰硕成果激励着学生,近年来植物生产类专业毕业生中有60%以上的学生报考攻读硕士研究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由不足10%提高到近30%。教师的科研工作有力地带动了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2004年以来,共承担SRP项目180多项,在教师的指导下有500多名学生进入了科研训练计划,学生受益面超过30%,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据不完全统计,近年学生参与在公开期刊发表的论文达20余篇,其中学生以第一作者有10篇。教师们的言传身教培养出了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作风朴实的合格毕业生。据2009年全校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用人单位对我校农学类专业毕业生持满意度达95%以上。在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下,植物生产类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逐年升高,2009年达到85%。在这种模式培养下,许多学生在本科阶段及早地找到了专业切入点、兴趣点,为自己今后的发展找到了明确的方向。有相当一部分获准免试攻读研究生的学生,在攻读研究生时仍在原本科阶段的导师指导下对其早期进行过探讨和实践的专业方向、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三、进一步完善植物生产类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设想
经过6年的实践,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与研究生导师相比,本科生导师的工作报酬偏低,特别是科研导师,3年工作量为10学时,研究生导师为40学时,指导工作大多数情况是责任心及奉献精神的体现。由于长期工作付出得不到合理回报,导致部分本科生导师整体士气不高,指导积极性受到挫伤。另外,导师能力差异、精力投入不一,指导效果千差万别。导致那些教学科研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指导效果好,那些缺乏教学科研经验或有经验但精力投入不够,责任心不强的教师指导效果较差,班级导师与科研导师存在职责冲突等问题。为此就进一步完善植物生产类本科生导师制提出了一些设想。
1.完善激励机制,实行导师津贴制
导师制实施中对导师的报酬及激励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目前,运行的导师制对于导师的“责”规定较为明确,但在导师的“权”和“利”方面的规定较为含糊,尤其是“利”不明确,这势必影响导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影响到导师制的运作效果。学院在无条件增加工作量的前提下,参照研究生导师的激励方式,探寻设置导师津贴的可行性和方法,以提高导师工作成效。
2.进一步加强对青年导师的培养,使其尽快胜任导师职责
学院的青年导师大多数是才出校门的博士,缺乏教学科研经验,学院计划通过组建国家、自治区和校级教学、科研团队,提升青年教师的业务素养。
3.正确处理“科研导师”与“班级导师”的关系
学院明确了二者的分工,“班级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科研导师”侧重于学业指导。在实践过程中如何使两者的合力效果大于1,以确保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案既能解决社会对该类专业人才需要的持续性问题,又能解决该专业艰苦性对人才需要的稳定性问题。
总而言之,导师制是顺应时展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有许多工作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索,从而寻求一条切实可行而富有成效的途径。相信随着教学改革、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导师制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对本科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起到更加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聂迎庆.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意义和困惑[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2]高丽丽,史琳.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10).
一、团组织、班干部队伍建设
1、做好08级新生的班委会选拔工作。
2、坚持每周的班级例会制度。
3、实施班干部学期考核制,希望以此提高同学们工作的热情与责任心。
二、常规工作
(一)主题活动
1、思想政治工作计划教育
1)对于学生群体,我们不能开展同一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把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我把学生分类,在进行统一的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有重点的、分层次的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教育。通过对学生们的不断观察,及时了解每位学生的情绪和思想状况,一旦发现学生有思想波动就及时找他们谈话,尽早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
2)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水平。通过政教课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培育、集体荣誉感等相关活动的开展,以及学院的“三风”建设工程的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通过组织学生观看一系列教育影片、讲座,加强学生的自我素质的提高,提高学生们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水平。
2、新生军训工作和评优表彰
配合学院的新生军训工作的同时完成以下任务:
1)迅速了解班级,了解寝室的情况,遇到问题做到及时、迅速解决。
2)观察班级的班风形成,及早改正陋习,加强班级荣誉感。
3)督促《学生手册》的学习,要求人人过关。
4)帮助进行新生职业规划,制定3年的学习计划,尽早适应大学生活新环境。
5)配合学院组织的各项工作
以学生评优表彰的契机,树立典型、激励榜样,真正营造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学风建设
宽松和谐的环境能使学生心情舒畅,良好的班风能促使学生互帮互学,优良的学风能推动学生们刻苦学习,奋发向上。具体工作如下:
1、完成各班班级口号、班歌的征集
2、组织同学们校纪校规学习,加强班级的学习风气。
3、同学们遇到学习上的问题及时与各班导师反映。
(三)文明修身工程
努力挖掘实现“目标激励与行为养成相结合”的具体形式,通过目标引导和激励逐步提高学生文明行为养成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具体工作如下:
1、坚持08级学生的早操、晚自习的制度。认真做好学生的学习常规纪律检查和寝室卫生检查工作,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有一个轻松干净的生活环境。
2、将制度管理和人文关怀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同学们感受到学校对于他们的关爱,而不仅仅是对他们的各种限制。
3、组织各班级积极参加系内、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同时观察每个人的特长,侧重培养。
(四)安全工作计划
1、做好学生的入学安全教育工作计划
2、在每一次的节假日,提前做好班级学生的离校、留校情况统计。在节假日结束前要提前回来了解情况,知道各班级未返校人员名单以及原因。
3、配合学院宿管部的要求,每周至少三次深入寝室了解学生情况。不仅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更能加深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同时对宿舍进行安全隐患排查。
(五)服务工作
1、配合学院的勤工俭学、助学贷款等工作的实施,统计各班级贫困生名单。
2、做好思想内向学生的思想跟踪教育和服务工作。
3、加强心里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丰富学生的日常工作。
4、及时协调学生的课程冲突、变化的问题。
5、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并做好相关记录。
6、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及时解决。
三、重点工作
1、迎新工作
2、班干部选举工作
3、学生的入学安全教育稳定问题
关键词 大学生 创新项目 自动化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0.022
Research on the Undergraduates Innovative Projects for Automation
YANG Jing[1], YANG Ping[2], YANG Xiaoliu[1], WANG Xiao[1], LUO Xuemei[1]
([1]Guizhou University,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ollege, Guiyang, Guizhou 550025;
[2]Guizhou University,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Guiyang, Guizhou 550025)
Abstract Aiming at the demand of the undergraduates innovative projects,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innovative ability of undergraduates, the paper introduces some methods, such as project application, project implementation, project acceptance. The paper also gives some good results about the undergraduates innovative projects for students and teachers.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innovative project; automation; practice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开展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国家教育部、教育厅和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中直接面向学生的、涉及面和影响力都非常广的项目之一。对于自动化专业大学生来说,科技创新是十分重要的科技实践活动。①②我校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宣传和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并从人力物力上给予相应的支持。下面结合指导自动化专业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情况,对过程给予介绍,并给出建议。
1 组织实施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过程以学生为主,导师为辅,强调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个性潜质的培养。
1.1 项目申报
1.1.1 学生组织
为了调动学生参与创新项目的积极性,需要学校、学院和各个专业进行大量的宣传和鼓励,阐明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目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我校自动化专业为例,为了更好的开展大学生创新项目,首先,在新生入学教育之时,给学生介绍一下大学期间能参与的科研项目情况,让学生对大学生创新项目有初步认识。其次,在大学第三学期开始专业课学习之时,可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讨论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热情。再次,在大学第五学期中期,导师应组织大三的学生开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动员会,介绍下一期的申报题目,同时组织有兴趣的同学组建项目团队,并开始项目的调研。最后,鉴于申报时间是每年的4月,因此在第六学期开学之初,应确定下创新团队的正式成员,同时动员创新团队开始开展申报工作。
1.1.2 选题
选题是大学生创新项目申请最重要的一环,直接决定了项目的研究内容是否新颖,最终关系到申报是否成功。在选题过程中,需要考虑学生所能投入到项目的时间和项目难易程度,因此,选题可采用学生自主选题和根据导师科研项目选题两种方式。③
针对学生自主选题,首先,可由导师介绍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指出研究方向,然后,学生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基础上提出一个课题,导师加以进一步的指导和完善;最后,确定学生选题。也可根据学生自身爱好,结合已学知识,提出一个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完善。
针对导师选题,首先,导师可根据自身科研情况拟定一些研究课题;然后,将每个课题涉及的主要研究内容介绍给学生;最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确定研究题目。
考虑到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当前,我们专业主要采用导师选题为主,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虑:一是可促使学生更快地进入角色。因为学生对如何申报项目和开展项目没有经验,由导师根据承担科研项目选题,可使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很快找到研究的关键点。二是能较好地控制课题的难易程度,因导师对自身科研很清楚,所以容易控制选题的难易程度。三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参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导师通常都承担由科研和教学任务,如果创新项目与教师科研相结合,学生不但可以使用导师的科研设备,也可直接参与到导师的研究工作中,真正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1.1.3 申报书撰写
申报书撰写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项目申报是否成功,因此,在确定了研究课题的题目以后,导师首先要组织学生开项目组组会,在会上导师介绍项目课题研究内容的当前发展趋势。然后,根据项目研究背景,安排学生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找出课题的创新点。最后,根据项目申报书模板,按申报内容要求完成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内容。
在申报书撰写过程中,导师需对申报书内容架构提出建议,由学生独立完成相关内容。以自动化专业为例,在项目申报之初,导师会安排时间和学生讨论申报内容,然后指导学生将研究内容分解为小的知识点,要求团队成员进行分工,分别查阅不同的知识点的研究现状并进行相关内容撰写;在撰写过程中,安排学生开课题讨论会,每个成员都介绍自己所完成部分的内容;最后,指导团队负责人将每个成员的材料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最终形成申报文本。在撰写过程中,导师应持续关注学生的完成情况,根据学生已写文本提出修改建议。
1.2 项目实施
项目实施需要创新团队的所有成员发挥自己的长处,进行合理分工,在团队成员的协同努力下,完成创新项目。项目实施的主体是学生,根据项目进度安排,学生需要按时在规定时间完成相应的研究目标,完成阶段性材料的汇总。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除了需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外,也需要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项目的执行,逐步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导师的工作是组织、协调、督促和指导。以自动化专业为例,在项目实施时,导师会指导学生制定项目开展计划和进度安排,组织学生开展课题汇报,帮助学生解决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导师也会根据项目开展情况,实时进行项目总结,指导学生撰写科研论文。当学生遇见问题时,导师要引导学生尽可能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引导学生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1.3 项目验收
项目验收是对项目的总结,是对项目的展示,也是对项目工作的总结,需要认真准备。主要内容涉及结题报告,结题答辩幻灯片等。在项目验收阶段,我们除了会组织学生按照验收所需材料收集整理项目验收材料,如模型、图片、文章等,并形成验收结题报告外,也会组织学生试讲结题答辩幻灯片,根据试讲效果适度调整幻灯片内容。
2 体会
2.1 完善的研究进度安排
完善的研究进度安排,是大学生创新项目顺利实施的可靠保障。因参与项目的学生还必须参加课程学习和别的一些课外活动,所以,在项目获批的同时,导师集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全体成员,根据项目研究内容和学生自身的能力,对研究内容进行细分,按时间顺序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计划制定时要保证一定的弹性,需考虑学生的学习和娱乐时间。为了更好地督促学生按时开展项目研究,导师应该至少每月组织一次项目进展研讨会,听取学生项目进度情况和解答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但切忌时间安排太紧凑,导致学生觉得整天都是在做一件工作,从而影响学生开展项目研究的兴趣和信心。
2.2 兼顾学习与项目研究
参加创新项目的学生以大三、大二的学生为主,从教学计划中看,大二和大三的教学主要采用课堂教学的方式,因此,在申报项目之初,导师就应考虑学生这一年会参加哪些课程学习,根据课程计划指导学生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马上得到应用,这样既能保证课堂学习效果,又能有效促进项目的开展。以我校自动化专业为例,在不影响教学计划合理性的基础之上,通过将嵌入式开发的相关课程安排在大三,达到了学生边学习理论知识,边开展项目研究的目的。
考虑到本科生初次参与创新性项目,对相关开发设备、仪器等不熟悉,结合学生所开设课程的课内实验,导师可在相关仪器设备等使用上给予学生指导。例如,我们专业在确定了创新团队人选后,即安排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熟悉相关开发设备的使用方法。
2.3 指导教师的定位
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实施首先是本科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课题选题、完成项目申报书撰写。从项目的实施过程来看,项目的主体是学生,即项目的实施者和完成人是学生,教师不应该代替学生完成项目的内容。导师的角色应该是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引导。例如,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老师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解决方法上帮助学生,但具体怎么实现应由学生完成。
3 结论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是国家、省和学校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平台之一,目的是通过参加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育工作者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作为指导老师,我们除了提升自身科研能力之外,也应将自身科研与学生培养相结合,促进科研和教学同步发展,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注释
① 盛云燕,李丹丹,刘芳.园艺专业大学创新实验项目实施浅[J].教育教学论坛,2015(4):229-230.
[关键词]教师教育 合作共建 双导师 双主讲
[作者简介]叶萍恺(1960- ),男,浙江义乌人,丽水学院教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Finsler几何、矩阵理论和教师教育;梁国建(1956- ),男,浙江丽水人,丽水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文教育、教师教育。(浙江 丽水 323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浙江省教师教育基地立项课题“高师小学教育专业与地方小学合作共建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浙教师[2009]202号)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6-0079-02
中小学教师培养,经历了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转变,实践教学也从单纯的“教学实践”演变成今天的“合作共建”,中小学教师培养跨入了前所未有的一个崭新时期。
传统师范教育的人才培养,是一种“大学主导型”的师资培养模式。一方面,师范本科生在校四年,除见习两周和实习六周之外,其他时间基本上不再与中小学有什么联系。除教学法教师与中小学有较多联系之外,一般教师最多只是在学生见实习期间到中小学听几节课,很少有更深入的联系。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处在职前阶段的师范生,对中小学的认识模糊,专业知识技能与教学实践相脱节。另一方面,已经在教学一线工作的中小学教师,也因为与高校没有深入的交流与合作,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教师专业发展遇到教育理论研究瓶颈。
师范生综合素质的形成,特别是学科教学技能的形成,需要传统意义上的学习,也需要在教育一线的观摩、实践与反思。近几年,一些高校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改革,提出了“双导师”的人才培养模式。《关于小学教育本科学生推行双导师制的思考》和《基础音乐教育与高师音乐教育携手发展》,分别介绍了他们的实践与理论思考,认为这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架起了高校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合作共建平台,拓宽了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渠道,为师范生的专业发展开辟了新途径。“双导师、双主讲”是“双导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和发展,本文从教师教育平台建设的角度探讨其内涵特征和运作方式。
一、“双导师、双主讲”合作共建平台的主要内容
相对于“大学主导型”的师资培养模式,20世纪 80年代美国提出了由大学和中小学共同创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又称“伙伴学校”)的概念,彻底改变了传统中小学师资培养模式。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培养教师是“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概念的核心思想之一,通过大学和中小学的联合办学,把教师教育的职前职后融合为一体,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融合为一体,大学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出更好的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教师获得更好的专业发展,形成一个崭新的教师教育体系。我们把这样的体系称为“合作共建型”的师资培养模式。
教师教育的“合作共建型”师资培养模式,涉及合作学校、实践教学、教师教科研交流等多个方面。“双导师、双主讲”针对师范专业教学法课程教学和师生交流而设计,是高校与中小学合作共建师范专业的一个实践教学工作平台。
(一)“双导师”的含义
“双导师”的含义有许多表述,百度百科这样描述,“双导师制”的含义就是在大二时配备校内导师,实施导师制,在大三时配备校外导师,实施“双导师制”。朱华在《关于小学教育本科学生推行双导师制的思考》中指出:在小教本科学生中实施双导师制, 就是要引入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中, 从入学开始到毕业离校每学期均配备校内和校外指导教师为其提供参与科研实践和其他实践工作的机会, 关心并指导学生, 使学生感受到哲学思辨的乐趣, 加强老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达到学以致用, 以提高小教本科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确切地说,教师教育的“双导师”做法,就是要求师范专业学生除了在校内有指导师之外,让中小学的教师也成为其指导师,同时要求学生抽出一定时间,以新教师身份参与校外指导师班级力所能及的教学活动,形成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共同来培养学生的“双导师”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在学校期间接受以校内指导师为主的专业学习,在校外接受以校外指导师为主的专业实践。从安排校外指导师开始,正式进入“双导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直至学生毕业。
(二)“双主讲”的含义
“双主讲”是“双导师”人才培养模式的补充和延续,是指师范专业的一些教法类课程由校内指导师和校外指导师共同主讲的教学形式。
脱离中小学一线教学、注重教学理论教学是师范专业教学法课程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中小学一线教学名师走上师范专业讲台,发挥他们熟悉中小学实际、掌握第一手教学素材和课堂教学经验丰富的特点,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法课程的教学效果,使教学法课程教学紧密联系中小学实际,让学生在教法课中直接感受来自教学一线的鲜活实例。
同时,通过“双主讲”教学形式实行,可以有效促进大学和中小学相关教师的专业发展,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双导师、双主讲”合作共建平台的现实意义
加强高师院校与地方中小学的合作共建,不仅能有效地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高校和中小学校各自在培养师资力量中的不同作用,而且能够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为培养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一)能有效地促进师范生的专业发展
在这一模式中,师范生获得了以一个教师的身份参与中小学正常教学的机会,他们可以较多地接触教育实际,尤其是获得了同有经验的教师交流并得到他们指导的机会。师范生在参与备课、观摩教学、参加各种研讨会等过程中,认识了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情况,发展了必备的教学技能和处理日常教育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自己对教学工作的自信心和专业意识,为日后走上教育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专业素质基础。
(二)能大力促进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根据要求,大学指导教师要经常到合作的学校去听课、指导,与中小学教师进行交流并开展一些合作研究等。这些活动有利于大学教师把自己的学术研究与中小学的教学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大学教师在参与中小学的研究、与中小学教师合作、指导师范生等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同时也有助于及时了解当前小学教育的现状,为教学研究和课程改革提供一线的材料。
(三)能有力地推动中小学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
由于中小学教师要经常性地加强对学生的教学指导,参与教学法课程的教学,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挑战自己的教学假设,改变和纠正自身当前的教学实践,这为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很多有效的途径。另外,小学在职教师通过参与这一平台建设,增大了参加学术交流、业务进修等活动的机会,这对于提高他们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修养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三、“双导师、双主讲”合作共建平台的运作机制
(一)参与对象确定
参与对象包括师范专业学生、校内外指导师和其他相关人员。一般情况下,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双导师、双主讲”合作共建平台运作,条件允许时可以涵盖全体学生,也可以有选择鼓励性的挑选学生参加,每4~6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参加活动,直至学生毕业。据文献记载,“双导师”工作也有从大二开始启动,但一般限于配备校内指导师。
校内指导师主要来自本年级课程主讲教师,通过师生双向选择确定校内指导师与被指导学生的关系,负责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学年论文和毕业设计。校外指导师主要来自教育实践基地的优秀教师,根据学生意愿由工作小组指派校外指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教学实践、强化专业技能和专业意识、熟悉中小学日常教学工作。进入大四后,教学计划安排的学习课程和教学活动都会有较大的变化,可以根据这些变化适当调整校内外指导师的配置。
(二)“双导师”工作方式
校外指导师的工作,从指导学生层面上理解更像是师傅带徒弟。我们不能像要求校内指导师一样规定他们教些什么,更多的是让他们在学生需要时有针对性地指导,在带领学生参与具体教学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学到需要学的知识技能,体验教师的工作过程,逐渐树立切合实际的专业意识。按“双导师、双主讲”工作计划安排,部分校外指导师还要参与教学法课程的教学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校内指导师的工作,由指导学生专业学习、联系校外指导师和全面掌握所带学生情况等组成。一般要求校内指导师通过开展个性化培养工作,指导学生做好大学生涯规划,及指导学年论文和毕业设计等具体工作指导学生专业学习;通过带领学生深入中小学听课,参加教研活动,联合备课上课,及座谈会等交流方式与校外指导师进行联系与交流;为了方便“双导师”这样的联系交流与协作指导工作,更好地把握他们所带学生的学习实践情况,根据一些高校的实践经验,同一小组学生的“双导师”要求相对固定,由一位校内指导师和一位校外指导师组成。
(三)“双主讲”教学计划
“双主讲”教学计划与平常教学相比较,主要区别在于要对教学法课程内容进行适当划分,根据两位主讲教师的特点安排教学。一般情况下偏重理论的教学内容安排给校内主讲教师,偏重实践应用的教学内容更适合校外主讲教师。另外要注意两位主讲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和执行教学计划过程中的交流与协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与特点,达到1+1>2的预设效果。
(四)考核办法与激励机制
每学期每位同学根据实践期间的表现和任务完成情况,填写学生、指导师基本情况、学生自我小结、校外指导师意见和综合成绩评定的“双导师、双主讲”实践成绩鉴定表,综合成绩由“双导师、双主讲”工作小组评定。考核成绩与实习成绩挂钩。
校内导师的激励、考核,可采取导师自评、学生评教、学院评估以及学校职能部门评估等方式进行。给校外导师发放导师证、鼓励校内外教师教科研交流合作、提供学习进修机会等做法,是吸引校外教师积极参与“双导师、双主讲”工作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蔡志良,赵青文.教师教育校地合作模式探微[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6(2).
[2]经柏龙.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ABC[J].教育科学,2008(5).
[3]金奉.基础音乐教育与高师音乐教育携手发展――首都师范大学“双导师”人才培养模式浅析[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9(2).
[4]潘煜双.“双导师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以嘉兴学院财会本科专业为例[J].嘉兴学院学报,2008(4).
[5]王平.名师名校长培训中“双导师制”的探索与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0(2).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教书育人
1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概况
1.1本科生导师制的起源与背景
本科生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随后本科生导师制也在世界高校中得以广泛推广。所谓本科生导师制就是指经由指定导师个人或群体具体指导特定对象的个别化教育实践,以促进个体不断创新发展的程序范型。而这种个别化教育在西方可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在我国可追溯到先秦私学。
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发生了很大变化: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分制普遍推行。新的变化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学生自主学习空间扩大,另一反面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当今高等教育和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来看,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竞争和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引导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环境,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职涯规划、心理疏导等工作都显得更为迫切。
1.2我国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概况
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许多高校在借鉴国外高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探索学生教育和管理的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其宗旨在于增加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机会,让本科生充分接触高层次、高水平的教师,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把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结合,严格管理与人格感化结合,创造集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就业指导于一体的教育机制,更加关注本科生个性化的成才环境。
1.3我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及成效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从2001年开始扩大招生,2006年转外延发展为内涵建设,注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学合理整合专业、学院,发展相关专业、方向。商务信息学院即在此背景下,于2008年6月正式成立。学院下设两个新专业,即统计学专业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由于目前学生人数少,生师比相对合理,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有一定优势。学院首先出台了本科生导师制的指导性意见,明确了导师的工作目标及职责;设计了指导过程记录表,使指导工作能够形成文字记录。虽然本科生导师制实行至今只有一个学期,但从整体情况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加快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速度。由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大多数处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状态,任何事情均由班主任及家长全面负责;进入大学阶段,在学习方法、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疑惑,好像失去了前进的方向。特别是针对现在的大学生已进入独生子女阶段,自理能力较差、心理承受能力差等问题日益凸显的现状,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显得尤为重要。
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结合。本科生导师制的目的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的需要”,符合“以学生成才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采取各种形式的指导,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教学相长,更好地实施了因材施教,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本科生导师的责任是塑造一个人,特别是塑造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学术品质,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
增强了职业发展的指导工作。本科生导师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职业目标、职业发展道路、将要进行的准备工作等,并从专业角度分析自身的竞争优势,明确职业发展的总目标。导师还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为学生搭建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的平台,为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导师组织所指导的学生成立了课程读书小组,针对当学期的专业课程进行课外讨论与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发掘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习更有积极性。
2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作为高校教学体制改革的一项新尝试,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在今后的工作尚待不断完善。
2.1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
学分制条件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不是孤立的,它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来相配合。而现在很多高校都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教学指导条件、选课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实习实验制度、导师指导制度等学分制的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另一方面,高校的人事制度、学生工作、财务管理、后勤保障服务等方面不能配套跟上,使学分制条件下本科生导师制难以推行。
另外,目前许多高校导师制实施效果不佳的最大原因就在于疏于管理,缺少有效的管理系统,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往往导师工作安排下去,以后的事也就“无人问津”,导师制基本处于一种游离于管理之外的“自由”、“随意”状态,更谈不上考核与评价工作。久而久之,造成“做好做坏一个样”,导师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本科生导师的考核制度与激励制度还不够完善。大多数导师所得到的报酬远远不能反映他们对学校教育做出的贡献,本科生导师制的报酬相
对来说普遍偏低。
2.2部分导师缺乏积极性
导师们虽然对学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目的、意义有一定的认同,但由于多数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再承担导师工作,尽管许多教师非常愿意与学生交流,却难免力不从心。
受聘导师的整体素质虽然比较高,但是对于学分制下导师工作的认识和态度还是参差不齐的。有极少数的导师对导师功能工作性质和目标仍没有非常清楚的认识和把握,对学分制中各门课程,特别是对选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了解有限,这些都导致了其工作状态不尽如人意。2.3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性
刚刚进入大学的部分新生还沉浸在喜悦和放松的状态当中,来不及思考大学生活的规划,对于大学学习的方式方法还没能适应,甚至关于已经开始的学习、生活还提不出像样的问题,更不会主动地利用导师制提供的新学习指导方式。这些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热情和兴趣,影响了导师制实施的双向的互动过程。
3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
3.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配套的考评体系
构建有效的管理系统。导师制的建立与推行是一个综合性工作,由导师、学生、管理人员三者构成导师制工作的基本组成部分。导师制要在教学中体现出明显的效果,则必须由相应管理系统组织开展,必须多方面齐抓共管。要有组织保证,成立导师制工作小组,以确保导师制的正常运行。
制定科学的导师制评价体系。首先制定导师制工作制度。明确导师的权利与义务,导师的组织管理等,从制度上规范导师制工作,确保考核评价工作有章可循。其次,建立导师制考核制度,定期准确评价导师的工作绩效,包括检查导师工作计划、工作记录、工作总结及学生指导记录等,指导和监督导师各阶段培养计划的完成。再次,通过《导师活动调查表》、定期召开各层次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及时掌握导师职责履行情况及学生的反映,完善导师的约束机制。但学校在制定评价体系的同时,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合理需要,给教师提供独立思考和自我表现的空间,培养导师自我管理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3.2建立导师培训制度
学校应建立导师培训制度,提供有关信息,使导师懂得如何去导。要让导师获得充分的信息,包括国家、学校、学院的教育改革、招生就业、学生培养等方面的新动向及有关政策,使导师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指导工作更有效率。信息还包括被指导学生的有关情况,如学习、奖惩、家庭情况,以便于导师因材施教,达到本科生导师制个性化教育的目的。
除此之外,还可以定期举办导师工作总结会或经验交流会,激励优秀的导师,并使导师们有一个共同研究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的空间,取长补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导师的整体工作水平。
3.3转变学生观念,拉近导师与学生的距离
在导师和学生的关系中,学生希望导师既要关心学习,也要关心思想与生活,成为自己的良师益友;而事实上,师生之间“有事联系,无事不联系”是最普遍的关系现状,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导师制要有效实施并可持续传承下去,是学生和导师共同的事情。学校在实行导师制之前,应对学生和导师预先进行导师制阐释,使双方都明晰导师制的宗旨、意图,清楚自己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在落实中也好更默契地配合、互动。
【关键词】医学本科生 导师制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59-02
1 引言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导师制由来已久,早在十九世纪,牛津大学就实行了导师制,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他们的学习,还要指导他们的生活。近年来,国内各高校都在探索研究生教育以外的高等教育也能建立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制度――导师制,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这种制度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1]。
导师制从制度上规定教师具有育人的责任,使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以外,将对学生进行学习、科研、思想、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作为其工作的另一部分。要求全体教师关注学生从入学至毕业整个教育过程和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教育环节,对学生的教育要有整体性和一贯性的观念,自始至终和任何环节都不放松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2]。
医学生是特殊群体,特别是医学生必须有临床实习阶段,而临床实习是培养医学专业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医学导师制有益于抓好毕业临床实习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提高临床教学质量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 医学导师制的实施目的
2.1 帮助学生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学生到医生的转换,明确学习目的、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尽快适应临床环境,指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个人临床实行计划”。
2.2 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自我学习和实践能力。导师制互动教学,共同发展达成共享、共识、共进目的,提高医学本科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导师结合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特点与特长,对学生学习各个环节进行指导,指导学生正确进入临床。
2.3 提高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心理问题。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正确的处理学习、工作、考研、就业心理之间的关系,有效的安排学习时间。处理好师生关系、医护关系、医患关系等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导师与学生在长期交往中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通过以身作则的行为示范以及及时、有效的交流、引导,使学生接受制度化、规范化的医疗工作,严格执行医疗管理制度,防范医疗差错和医疗事故的发生,增强自我管理意识从而适应实习工作融入临床实习生活,找准自身定位。帮助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形成良好的个人素质[3]。
2.4 构建新型的学与教的关系。因材施教的教学培养模式,使因材施教的原则得到充分的发挥,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临床学习兴趣,兴趣教学是学生学好临床学科的关键,确保了教学质量,使学生拥有收获感,充分体现了教学价值。
3 实施方法:
3.1 导师的确定
每名学生由一名具备相应资质的临床教师担任导师,导师可以为副高以上主任医师或高资专科住院医师,导师聘任采用本人自荐与教学单位聘任相结合的办法,任期两年。
3.2 导师的职责
应根据学校要求和学生特点,制定导师工作计划,每周必须与学生交流1~2次,了解情况具体指导。熟悉本专业的培养计划及我校教学管理的有关情况制度,结合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特点和特长,指导学生科学合理的选择专业方向及考研指导等。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主动获取 、掌握技能的能力,为在学习过程中和不同学习阶段提供咨询和指导。坚持教书育人,在对学生进行临床指导的同时,注意对学生品德和思想的教育,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4]。
负责大学生创新学分的考核、记录,并填写导师工作手册。
4 导师制的作用
4.1 是引导学生转型。对学生加强从学校到临床阶段过渡的学习方法及心理调适的指导,帮助学生培养专业兴趣,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及专业情况。对学生专业学习提出明确要求;详细介绍研究方向,并根据培养方案,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制定培养计划,根据学生的自身特长和志趣,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发展方案。
4.2 是辅导学业。对学生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和撰写文献综述、翻译外文资料、完成课题研究论文等科研素质训练。为学生讲授专业课程或开设反映当前本学科发展前沿的专题讲座。对学生报考研究生、毕业设计(论文)、就业发展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4.3 是指导科研。导师加强对学生教学实验、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指导,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吸收学生参与自己主持课题的研究工作,积极为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发表科研成果创造条件。
4.4 拓展学生的视野。导师通过对本专业领域的了解,为学生提供专业前沿书籍、文献、科研动态等,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4.5 教学相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导师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同时能够以学生为镜子,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缺陷,将临床教学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不良习气杜绝在临床教学工作中,真正体现教学相长。
5 实施后的效果
5.1 加快学生适应临床实习生活的速度。由于在学校阶段的学生大多数处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状态,进入临床阶段,在学习方法、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疑惑,好像失去了前进的方向。特别是针对现在的大学生已进入独生子女阶段,自理能力较差、心理承受能力差等问题日益凸显的现状,导师通过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了解,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更快的适应临床实习生活。
5.2 学生的临床思维和操作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导师系统的、全面的评估学生的整体素质、理论水平以及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责任心及沟通能力;能够更及时的发现学生在临床中存在的不足,及时提出实习效果反馈、整改意见,督促学生改正,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
5.3 学生的思想教育有了进一步提高。通过经常沟通与交流,导师成为学生的朋友,及时排解学生心理矛盾和烦恼,将学生的消极心理及时疏导消除,把学生的精力转移到学习上来。
5.4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导师组织所指导的学生成立了讨论小组,针对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课外讨论与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发掘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习更有积极性。 6 结语
医学本科生导师制注重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与技能的培养和提高,真正实现了教书育人、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创新,也是新时期学生工作有效实施的强大保证。而本科生导师制在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5]。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使其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我们更加任重道远的不断尝试与革新。
参考文献
[1]齐皓. 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的探索和思考[J].职教探索2010.11(2).
[2]李双喜,佟矿.基于医学八年制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师制探索[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4).
[3]刘桂芬,覃丽燕. 本科生导师制――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有效探索[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6.28(6).
一、结合企业发展新形势,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青工的思想道德素质。
1、创新学习载体,丰富学习内容。上半年,团委针对当代青年的特点开设了轮司青年博客,通过网络登载评论形式,切实提高了青年学习政治的热情,有效提高了青年的政治素质。
2、根据公司青年的特点,通过团员大会,工作例会以及座谈会、青年论坛形式,引导青年立足企业寻求发展,立足岗位成才奉献。
3、上半年以“读书修身?践行成才”为主题,积极开展“读好书 荐好书”学习交流活动。
二、贴近生产,创新工作方式,提升青工业务技能素质。
1、3月份公司团委会同安全监督部、技术设备部以及人事部、拖轮队结合“导师带徒”活动,开展了 “抓安全、强管理”青年成长发展课堂。
2、春节过后,针对2.5事故,会同公司安监部组织约30名近年当班的青年驾驶、轮机人员到后所船厂开展现场安全警示教育专题团课,切实提高青工工作责任心。
3、针对一些安全意识淡薄、工作责任心不强的青年进行安全重点家访活动。
4、进一步深化海港青年携手平安行活动。上半年协同引航站、以及公司业务部对宁波港引航员与拖轮驾驶员操作联络办法和口令进行规范。
5、在青工中开展“节能环保”主题短信征集评选活动,切实提高团员青年节能环保意识。
另外,各团支部还开展了青安岗“六个一”以及“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应急演练”等活动,努力营造“人人讲安全”的氛围。
三、服务青年,不断提升公司青年的精神风貌。
1、建立多元化用工联系人制度,定期深入多元化用工中了解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和他们做朋友,引导他们爱岗敬业,共创和谐企业。
2、积极创建文明寝室, 在集体寝室举办了“温暖2008迎新春茶话会”以及“亲情寄千里,情暖异乡客”寄一份家书活动。开设了寝室宣传窗,建立了团委信箱。
3、会同工会于4月份成立了职工文学艺术协会,开设了“海星星”博客和海星星qq群以及海星星邮箱。
4、拖轮队成立船舶电器兴趣小组,机关团支部成立电脑兴趣小组,并进行了授课培训、活动交流及技术比武。
5、五四青年节前夕,和引航公司、妇儿医院,组织80余名男女青年赴东钱湖陶公岛,开展“携手迎奥运青春添光彩” 共建联谊活动活动。此外,还举办了“庆五四迎奥运”青年羽毛球赛,与镇海号角队进行了一场迎奥运足球友谊赛, “迎奥运青年乒乓球比赛 ”。
四、立足企业,服务社会,积极开展青年志愿服务活动。
1、继续深入开展“学雷锋上街为民服务”、“敬老助残”以及“为奉献者奉献”志愿服务活动。
2、在电工班设立的“青年志愿服务岗”为职工修理电器30余台次,修理自行车50余辆次。
3、带领突击队员,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一月份组织青年突击队员对码头积雪进行清扫以及铺设防滑麻袋。在台风来临时。组织突击队员进行了三次应急演练,确保遭受台风时,防抗台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大胆创新,加强团组织建设。
以拖轮队团支部获得“宁波市团建示范点”为契机,积极创新思路、强化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团工作机制。先后建立健全团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团支部量化考核制度、团支部**议事制度和多元化用工联系人制度。
上半年,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还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如:个别团员忧患意识不强;团委对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的创新还需进一步提高等。下半年将继续努力,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做好工作,现将下半年工作计划汇报如下:
1、以“国际航海日”为契机,与海事局、引航公司开展技术比武,稳步推进宁波海港青年携手平安行活动。
2、做好与宁大外语学院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3、在团员青年中积极开展开展技术比武,进一步提高技能业务技能素质。
4、进一步加大青年突击队的训练,完善应急方案,做好防台抗台等应急工作的准备。
5、协助集团团委、公司安全部门做好新进港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
6、对导师带徒活动进一步完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