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6-30 08:50: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数字化用户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大数据;医学信息;资源建设;资源共享
大数据时代,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科技文献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是国内外普遍关注并积极推进的重要课题,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呈现出跨地域、数字化、网络化的趋势。医学信息资源建设是通过医学图书馆与信息服务机构的信息资源服务体系,收集、整理、加工、分析与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从而促进医务工作者或医学科研人员对信息资源的利用、理解、认识与分享[1]。医学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医学信息服务机构的核心工作内容,随着医学信息的不断更新,其内容繁多与重复成为了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提高大数据环境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2]。大数据环境下医学信息资源是指当前应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采集、开发、组织与整理的与医学相关的信息资源,主要依托互联网存在的医学信息资源,是目前应用范围最广的信息资源[3]。大数据环境下医学信息资源经采集、整理与加工,可存取并满足人类医学知识的各种医学信息的集合,是依托互联网存在、与医学相关、可下载存取、可编辑整理的信息集合[4]。
1大数据环境下医学信息资源的特征
1.1医学信息急剧增长,资源类型多样随着数据库技术和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环境下医学信息资源急剧增长。相关文献显示,医学文献信息资源占全部学科文献的第一名[5]。医学信息资源载体类型逐渐增加,包括中文文献资源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外文文献资源数据库(Pubmed,Sciencedirect等)、各种电子出版物及网络医学信息资源等[6]。1.2医学信息内容分散重复、交融渗透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交叉,形成医学信息学、医学文献学等新的学科。医学信息学是指医学科学与信息学相互渗透交叉的结果[7]。1.3医学信息代谢频率较快,半衰期较短相关文献表明,大数据环境下医学信息半衰期约为4.8-7.7年,最短则仅为3年,而其他学科信息的半衰期为5.0-16.1年[8]。
2大数据环境下医学信息资源的建设
2.1完善医学信息大数据环境大数据环境下,信息检索手段更为灵活与简便,注册用户通过互联网充分感受医学信息资源检索、下载与利用期间所带来的方便性,从而提高了医学信息服务的水平。医学信息资源建设需不断完善检索体系与下载速度,并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虚拟信息系统机制[9]。2.2重组学术信息交流体系网络信息技术不断促进图书情报技术体系的发展,同时对图书馆运作提供信息环境的重组,因此医学院校、医学研究机构、医学信息交流环境、医学信息服务商与图书馆等机构均发生了明显改变。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Elsevier,Springer,JohnWiley等出版商逐渐成立与完善期刊数据库、图书数据库、学位论文数据库等全文数字化文献数据库,并向用户提供免费检索服务[10]。部分出版商将集成数字化文献服务体系逐渐替代文摘索引数据库,其中集成数字化文献服务体系通过融合检索传递系统与全文期刊数据库,改善大数据环境下医学信息服务质量[11]。UN-COVER,EBSCO,ProQuest等文摘索引或书目服务商建立并完善了全文数字文献数据库,提高了医学信息资源的检索质量。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医学文献检索逐渐应用于临床医学的教学活动中,大量检索工具日益丰富了医学信息资源,不断改进了集成化信息服务、个性化信息服务、检索技术与信息组织能力[12]。医学科研工作人员通过项目网站大量学术信息资源,并在数字化学术交流体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大数据环境下医学信息资源共享的经济效益分析
大数据环境下医学信息资源的共享是指利用互联网,医学工作或学习群体共同享用医学信息资源的行为,有助于医学信息资源较为方便与经济的运用。经济效益是指经济活动期间投入与产出的比值[13-14],医学信息资源共享的经济效益是指利用、采集医学信息资源所付出的人力、费用、资源与医学信息资源被利用后所带来的有益于社会的广泛结果的比值,体现在新服务产生的经济收益、新信息产品产生的经济收益、节省时间产生的经济收益与节约资源产生的经济收益[15]。与其他市场经济效益相比,医学信息资源共享是服务于大众,以产生社会效益为主,并产生间接性的经济效益[16]。因此,对于医学信息资源共享的经济效益的监测是医学学术界与医学理论界的研究难点。医学信息资源共享是以医学院校与医学信息研究所为依托,并以上述机构为医学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节点,充分利用全国信息中心开展信息服务,同时,基于大数据环境下建立医学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医学信息资源的优化[17]。医学信息资源共享活动主要分两个层次进行:医学图书馆、医学信息研究所参与文献传递、国家科技文献图书文献中心(NSTL);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AcademicLibrary&InformationSystem,CALIS)服务,参与国家科技部关于“文献共享与服务平台”项目,构建医学信息资源共享与服务平台。从用户角度分析,医学信息资源共享的积极效益可表现为信息用户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采用较低的投入成本采集更多高质量的医学信息资源[18]。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近几年建设了广东医学数字图书馆共享服务平台,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整合省内现有的医学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资源库,构建门类齐全、结构合理,面向全省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学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协同保障体系和网络快速传递服务体系。数字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采用“资源、管理、服务”三位一体模式,提供一站式自主检索及全文获取、远程医学查新及引文咨询、参考咨询、深层情报分析及推送、原文传递等专业权威服务。数字图书馆与各地医疗机构图书馆(室)通过互联网进行连接,形成以广东医学数字图书馆为中心(中心馆)、各地医疗机构图书馆(室)为节点(地方馆)的星状结构。中心馆与地方馆免费共享数字图书文献资源和文献服务,地方馆像访问本地一样方便地获取中心馆的资源与服务。医学文献共享与服务平台是医学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活动之一,截至目前,已经成功构建外文医学全文分类数据库、医学古籍数据库、医学导航数据库、博硕士论文数据库、医学视频多媒体数据库等医学文献检索数据库。作为医学信息资源共享的信息产品,其主要投入为技术成本,包括信息包装成本、信息传递成本、信息更新成本、信息日常维护成本与信息技术装备等。文献传递服务还包含文献发送成本、用户搜寻成本和等待成本3个经济成本组成部分。用户所需文献资源在最短的时间内送达用户,最大程度上减少用户搜寻成本和等待成本,是目前文献传递服务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的。另外,通过数字图书馆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统一为全省医务人员提供医学文献信息资源,从而降低了各基层医院的采购成本,减少了重复采购的损耗,为政府节省了不必要的经费开支。同时,基层医疗工作者将获得适合其自身的丰富医学信息资源,减少了通过其他途径进行继续教育的费用。
4结语
随着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当前国内外各类出版单位及数据商不断开发出新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全方位提供各类知识推送服务,越来越多的学术资源被电子化,从而形成了网上无所不有、信息无所不在的信息环境,这种信息环境即人们所称的“泛在知识环境”。 这种“泛在知识环境”下,网络已经成为大部分用户获取学术资源的最直接和最主要途径,从而导致图书馆作为信息集散地和知识传播者的地位被削弱。对高校图书馆而言,这种信息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了传统用户对实体图书馆依赖程度的降低。
因此,新形势下图书馆要充分认识到环境变化所提出的新要求,及时采取措施迎接挑战,加快服务理念、服务模式的更新和变革,尽快将图书馆动态地融入用户环境,开展“嵌入式学科服务”,使自己成为用户手边即时可用的“信息专员”,使馆员从信息中介者转变成教师教学、科研工作的伙伴。
二、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内涵
所谓“嵌入式学科服务”是指学科馆员通过积极融入用户的教学、科研,将学科服务嵌入用户的物理和虚拟空间,构建一个满足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的信息保障环境的新型学科服务模式。其核心就是要融入用户的信息环境,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发挥馆员在信息获取、信息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将个性化的定制信息服务直接延伸至用户的学习、教学和科研过程中,用专业化的服务在个性化用户需求与高品质信息之间,搭建起一条高速信息通道。
三、嵌入式学科服务方式探讨
(一)嵌入式教学服务
嵌入式教学服务,是指学科馆员通过与教师的沟通与协作,参与实践教学工作,为教师提供和推荐与课程相关的资源,与教师一同完成课程、教案、作业等的设计,帮助教师完成课堂教学活动的服务。
即学科馆员应当以协作者或教学助手的身份融入和渗透到全部的教学活动?中,在教师接手一门课程到完成全部教学任务为止的各个教学环节,学科馆员不仅要为教学工作提供相关教学资料和素材,还要协助教师完成课后作业的设计、课后答疑,辅助学生完成课程论文的写作,指导学生进行与课程相关的阅读等等。学科馆员要对整个课程的设计、规划以及相关教学素材和教学案例的选取等提供专业意见。还要亲自指导学生自行查找有关本课程的相关文献信息,主动向学生介绍图书馆的相关资源情况、数据库使用方法,指导其检索和利用。
这种嵌入式的教学服务,其实是将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学习结合起来的很好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逐步了解和掌握信息检索的相关方法和技巧,提高其利用相关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嵌入式科研服务
嵌入式科研服务,就是要求学科馆员以合作伙伴的身份 ,深入院系,进入科研团队,保持与各科研单位的不间断的联系,随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研究方向,研究进展、研究动态和科研需求以适时调整服务方向提供有针对性的跟踪式科研服务。
嵌入式学科服务应渗透到课题预研、申请、研究、成果发表、结题、评奖以及社会影响评价等科研的各个环节。首先,学科馆员要为课题研究人员提供相关研究的详细背景资料,对学科发展现状和发展态势等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提供给用户作为其确定科研战略的重要依据。其次,选题过程中,要协助科研团队组织相关材料完成项目申请书的撰写,并协助其明确研究方向、研究重点、难点及意义等;研究过程中,要随时掌握科研进展情况,及时为课题组提供相关文献资料;对完成学术成果的教师要帮助其规范论文写作格式,提供投稿指南,协助完成科研成果的发表和结题等工作。再有,科研项目结束后,学科馆员还要对科研成果的影响力等进行跟踪调查,为后续成果的评介、评奖以及衍生项目的再次申报等提供佐证材料。
(三)嵌入式学科资源建设
资源建设图书馆赖以提供服务的基础,而学科服务又会反作用于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发展。因此,只有将学科服务与资源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有针对性的发展馆藏建设,提升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水平,从而提高学科服务能力。学科馆员要在学科服务过程中全面搜集和了解对口单位师生的资源需求,参与对口专业、学科的资源建设,对相关资源的引进参考意见,确保学科资源建设的系统性、实用性和完整性。
1 背景
网络时代,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逐渐多样化。面对网络的强烈冲击,地方高校图书馆应改进各种服务,提供更多的优质特色资源。我国地方高校图书馆在特色资源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作为地方高校图书馆,营口理工学院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建设,图书馆各项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信息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可提供参考咨询、阅览、外借、资源检索等多类型、多层次的服务,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步伐逐步加快;图书、报纸、期刊、电子资源的订购量逐年增加,已初步实现了文献信息服务的标准化、科学化[1]。我馆已发展成为营口理工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的文献信息中心,成为一座现代化、多功能、综合性的图书馆,在学院各项教学和科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为了促进学院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辽宁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2013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新设本科专业评估工作的通知》《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修改稿)》(依据教育部教高[2011]3号文件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三十九条的规定制定)等国家、省级文件为标准,我馆在特色资源建设发展方面制订了发展规划。
2 营口理工学院图书馆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馆的成立时间不足6年,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现有藏书52.4万余册,中外文期刊、报纸452种,购买电子资源10个,试用电子资源40个。馆藏资源初步形成了以理科、工科、管理学科为主,法、文、史、综等多学科兼?的格局,并形成了以印刷型资源为主,电子资源为辅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较好地满足了学院师生的基本信息需求。
“十二五”期间,我馆的各项基础设施和服务工作已基本完备,这为图书馆的长远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我馆的发展建设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馆藏资源结构还需优化。根据学院《2016―2020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表》,我馆对学院今后重点建设的机械、材料、化工与制药、自动化与信息技术、物流管理与工程类5个专业集群的学科文献保障力度有限,还需要根据学院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外文资源相对匮乏,部分学科收藏不精、不全,缺少顶尖学者的精品[3]。②文献资源采购工作有待创新。目前,我馆纸质文献采购的方式主要为现场采购及通过网络书单采购,采购方式较为单一,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发挥专家和学者在纸质图书采购中的主导作用。我馆对于电子资源的采购力度虽然也在不断加强,但目前我馆电子资源的获取途径单一,对于学院开设的重点专业保障力度有限,且外文电子资源匮乏,因此电子资源的采购方式也需要发展和创新。③知识信息和文献服务手段有待提升。图书馆的信息和文献服务手段目前还停留在图书借还、入馆教育及信息检索课这些传统的服务上,没有开展个性化信息定制与推送服务,没有建立数字文献资源传递平台,也没有开展文献信息定题检索、科技查新、信息编译和分析研究、最新文献报道等信息服务工作。④图书馆网站建设还有待加强。目前,我馆网站还停留在介绍型的阶段,网站没有开展实质性的网上信息服务,仅仅是介绍图书馆提供的传统服务、部门设置和规章制度等一般性的内容[4]。⑤多元文化服务工作有待开展。图书馆的文化服务工作目前仅限于“世界读书日”的系列活动,没有融入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文化服务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还较为单一,活动影响力有待提升。⑥特色资源体系有待形成。我馆拟建的营口人地方文献库虽然形成了建设方案,但具体工作还有待开展;教师教材库初具规模,有待形成一定的体系;学位论文库、院系优秀教师授课视频收集等工作还没有开展,相应的数字化推广平台还未建立。⑦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的转型还在探索。在目前泛在信息环境和大数据的热潮下,图书馆如果还遵循传统的运作方式,只会被时代淘汰,因此建设开放型图书馆的想法还有待落实。
3 加强营口理工学院图书馆特色资源的建设
在实施“十三五”规划期间,我馆将以《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修改稿)》为纲领,以学院的总体发展规划为建设方向,紧紧围绕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中心任务,以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开发、利用为重点,以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为方向,建立与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发展相适应、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互为补充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提高学校教学和科研的文献保障水平,使我馆在现代化管理、信息服务等方面均达到省级高校图书馆先进水平。
3.1 启动“营口人地方文献库”的建设
特色文献建设是本科图书馆评估的重要内容。我馆拟以地方文献为突破口,建立地方文献库,并从2014年起已经着手这方面的资源建设,拟定了建设方案。在“十三五”期间,我馆准备有计划地系统搜集地方文献资料,对包括营口人写的、写营口的、与营口有关的各种文献资料、各单位的宣传资料、营口地区史志资料、地理资料等进行加工处理,成为反映营口政治、经济、人文、地理、历史等多方面的文献资源的一个窗口,并建立数字推广平台,对“营口人地方文献资源库”进行推广。
3.2 对具有专业特色的馆藏资源进行数字化建设
我馆计划建立并完善教学文献资源数据库(包括课程教材、教参、教学课件、教学视频以及与该课程相关的优秀论文等)、职业型文献资源数据库(包括职业资格认证教材、教参、在线培训等)、实习实践文献资源数据库(包括学生论文及实习实训成果、教师科研成果、实习实训实践视频、网络虚拟库等)等,为广大师生、企事业单位提供检索、浏览、借阅及下载等信息服务。
4 建设特色资源采取的主要措施
4.1 增加馆藏数量,形成多元馆藏结构
4.1.1 保证图书馆藏书总量达标。在保证图书馆藏书达到教育部规定的藏书量标准(生均100册,每年生均购书3册)的前提下,合理调整纸质文献和数字资源的比例。根据学院建设教学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标,我馆拟增加应用技能类、创业类图书及配套资源的采购比例,积极支持学校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强化相应馆藏建设,使图书馆成为学院师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料基地;稳步加大电子期刊、图书等数字资源的采购比例,在资金有限的前提下重点采购综合类电子资源,强化复合图书馆服务的资源保障;增加图书馆视听资源的数量,增设纸质藏书文献评价体系,加大工具性软件采购数量并与技术发展基本同步,不断引入新资源类型,强化纸质、电子、网络等各类型资源的整合;注重网络虚拟资源建设,整合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体系,逐步形成馆藏文献资源丰富、网上资源占有一定优势的综合性特色馆藏体系。
4.1.2 加大采访力度,提高馆藏质量。纸质图书及数字资源采访应征询各学科带头人的意见,设立理工学院图书情报委员会,在每年采购文献资源之前,组织专家组对拟采购的资源进行讨论,决定采购资源的种类及数量;图书馆网页开辟“文献资源荐购”专栏,对于读者购买需求旺盛的文献资源、少量图书可即时采购,数字资源可在理工学院图书情报委员会会议上讨论。我馆将逐步把图书馆资源采购?嘟桓?学院师生,千方百计满足学院师生的文献需求,提高文献资源采访质量。
4.2 强化数字主导型图书馆,实现便利、完整的远程服务
4.2.1 建设数字图书馆门户,引进统一检索平台。我馆要提供异构电子资源一站式检索服务,简化用户利用数字资源的操作,并向集成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平台发展;开通移动图书馆,利用移动图书馆实现图书馆各类馆藏和数据资源的统一检索、统一导航、统一调度,让用户随时随地、方便灵活地查询、浏览与获取所需资源[5]。
4.2.2 构建基于网络的学科导航数据库和教学教参数据库。我馆要提供数字化教学所需的电子教学参考书;建立网上素质教育平台;通过调研、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估等,及时了解读者的需求;建立读者电话、短信、微信、网络咨询平台,迅速响应读者的咨询请求;引入高效、规范的服务管理系统,处理读者意见、建议和投诉,提高服务质量和读者满意度[6]。
4.2.3 不断推动图书馆个性化深层次服务。我馆应改变大量的数字资源仅仅显示在主页上及存储在机器里,被动地等待用户来选择的服务模式[7],形成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个性化定制和推送服务;构建较完备的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做好资源整合,并通过开展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信息服务,来补充馆藏资源的不足[8]。
4.2.4 开展科技文献网络代查代检服务。我馆将积极与省内具有查新资格的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学院从事科研工作的教职工提供网络代查代检服务,服务内容包括查新服务、课题代检索服务、国内外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情况查询并出具检索证明服务等。
4.3 调整馆藏资源布局,形成图书馆有效空间
4.3.1 馆藏布局调整。我馆通过对图书借阅频率的统计,有计划、有步骤地剔除阅览室内流通率偏低的纸质图书,将其转移到特定的物理空间集中存放,解决图书馆增量图书无处可放的困境。逐步调整现有物理空间的布局,释放利用率较低的空间的使用面积,进一步扩大学生自主学习、创业、交流空间的面积。
4.3.2 电子阅览室调整。我馆将改变现有电子阅览室的用途,并逐步取消电子阅览室,将电子阅览室的电脑根据学生的喜好摆放在图书馆一楼大厅、各层走廊,随时随地方便学生查阅资料。设立专门的数字资源体验区,让学生对图书馆现有的电子资源一目了然。图书馆一楼设立电子读报屏,并与学校主页连接,方便学生随时随地了解学校近况,加深图书馆与学校的联系。
4.4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图书馆工作效率
4.4.1 开展自助借还。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我馆可以小范围逐步开展自助借还设备建设,实现图书馆24小时自助借还;逐步改革现有书库的资源布局及工作分工,利用RFID(无线射频技术)实现书库无人值守、学生自助借还,拓展图书馆的服务区域。
4.4.2 使用自习室选座系统。通过图书馆自习室选座系统,可以实现图书馆自习室座位资源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对座位进行合理调配,提高座位资源的利用率,解决长期困扰图书馆的占座问题[9]。
4.4.3 开展学科服务等。我馆通过各类先进的技术手段,将图书馆员的工作重点逐步转向学科馆员、文献传递员、信息咨询员等可以助力学生及教师工作的方面上来。
4.5 加强图书馆宣传推广力度,提高馆藏资源利用水平
我馆需深入研究读者心理变化和需求变化,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宣传和推广图书馆资源和服务,保持现有的宣传讲座、网站宣传、印刷品宣传、主题活动宣传等,拓展微信、短信平台、实时咨询等新的宣传方式与手段,提高图书馆资源利用和服务水平[10]。
4.6 加强馆员培训力度,构建专业高效的管理与服务团队
凯里学院是新升格的本科院校,该校图书馆在期刊信息化服务介入学校学科建设的实践上做了积极的探索。图书馆根据自身实际,从信息化服务的基础做起,不断介入教学科研一线,不断改进服务方式,不断调整服务策略,在内容和形式上逐步推进本馆期刊信息化,从而达到服务学科建设的目的。主要有四项举措:
(一)刊藏信息化一是刊藏建设向学校学科建设倾斜。一定能量的专业期刊①是进行期刊学科化服务的必要保障。图书馆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学科建设以及专业设置进行了期刊馆藏建设,建立起以教师教育学科门类为主,以工学等应用型专业为重点,以民族学科群专业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文献保障制度。同时,注重馆藏期刊类型的多样化和多方位,兼顾印刷型与网络电子资源的相互补充与结合。我馆现拥有纸质期刊合订本4.8万册,每年订有纸质期刊1500余种。购买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等多种期刊数据库,依托CALIS、超星数字图书馆、贵州数字图书馆等平台,为全校师生提供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为学校学科建设提供进一步的文献保障与服务。二是开展馆际期刊资源的共建共享。为了让有限的期刊经费能够获得更多期刊资源,我院图书馆积极主动加强馆际期刊交流,利用我院编辑出版的《凯里学院学报》《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与百余所高校学报进行了刊物交换,拓宽了收藏范围,增加了期刊品种,尽量地满足了学科建设的需求。
(二)信息开发深层化一是挖掘重要的学科信息资源。凯里学院图书馆在进行图书馆期刊信息化服务学科建设的过程中,一直把期刊文献的挖掘作为常态工作,将挖掘深度视为努力方向。我馆围绕学校特色学科与特色专业的文献需求,结合当地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进行了以苗侗等民族文献及黔东南地方文献为重点的特色馆藏建设,并由此开展搜集、整理和开发利用工作。我馆不只是停留在收集层面上的提供篇目和论文索引上,而是进一步对每期每种民族类期刊去粗取精,深入到期刊所载论文的内容中去,把分散的某一学科、某一专题,最大限度地集中起来,为学校特色学科教学及科学研究提供文献信息支撑服务。由此,我馆将收集到的带有地域性和历史人文特色的民族文献、地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加工,紧紧把握“原生态”“苗族”“侗族”元素,自建了“苗族侗族研究论文、资料全文数据库”“苗族侗族文化专题数据库”“清水江文书全文数据库”等,使之成为凯里学院图书馆文献资源收集、保护、开发、利用中极具特色之亮点。其中,“苗族侗族文化专题数据库”2012被教育部评为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特色数据库建设三等奖。在我馆的特色学科数据库服务支持下,我校获得了多项民族研究方向的国家科研项目立项。2011年我校与贵州大学、中山大学同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立项,我馆承担其中一个子课题“清水江文书全文数据库建设”的研究任务。二是构建起符合自身特点的学科链。构建能够体现学校专业特色的学科导航,对于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科研是极为有益的举措。凯里学院图书馆注意挖掘重点学科的网络信息,收集、整理揭示该学科主题的数据库、电子期刊、研究机构等网络资源的信。读者可以在图书馆的主页上利用超链接来进行学科导航。
(三)服务功能多元化读者对信息的索取方式和目标不尽相同,我院图书馆尝试着用尽可能多的服务措施来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从而达到服务学校学科建设的目的。1.人性化、常态化推广期刊信息服务。我校图书馆实行“藏借阅咨”一体化大开间、大流通服务模式,更好更快地把信息传播给读者,更好地发挥出期刊阅览室的教育职能和信息职能。期刊室每天开放14.5小时,每周开放101.5小时,节假日不闭馆;图书馆期刊数字资源全天24小时提供服务。这种无障碍、无缝连接服务使图书馆期刊信息化服务在时间上得到了保证。此外,图书馆还专门设立了学科研究交流室3间、能容纳200多名读者的电子期刊阅览室2间、能容纳300人的考研自修室1间、能容纳70人的多媒体文献检索教室1间、能容纳300余人的讲座报告厅1个。其中,学科研究交流室中的文献特藏室已成为研修民族文化课程学生的培养实习实训基地。这些场所的设立为图书馆常年开展期刊信息化推介服务提供了空间上的保障。读者群有共同语言,有趋同性,开辟多间各具特点的阅览室可以促进交流,利于读者学术视野的拓展和学科建设促进,有利于图书馆成为读者心中神圣的学术中心和文化中心。2.期刊管理自动化。期刊管理自动化,指在图书馆系统集成管理软件的支撑下,对期刊资源实行计算机网络管理。其中既包括对电子期刊、网络期刊的管理,也包括对印刷型期刊的自动化管理,以便于开展馆际协作,进行联机检索,实现资源共享。这方面,我院图书馆主要进行了两方面的探索。一是印刷型期刊管理自动化。以读者学科专业需求为出发点,将图书馆印刷型期刊以学科为单元进行分类布局和计算机排序,规范标识,使读者能更加便捷、准确、最大限度地利用馆藏期刊信息资料,充分实现一站式查找资料。二是信息著录规范化。图书馆检索功能是服务模式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因此期刊信息著录务必规范化。在当前高校图书馆的“传统”与“数字”并存的阶段,高校从传统的服务管理模式,转变成为数字化模式,逐渐用计算机系统的检索功能,取代原有的目录卡片查询模式,使信息的检索效率更高、检索范围更广、检索内容更精细,使读者在选择文献时有的放矢,避免了盲目性。期刊信息著录规范化是期刊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为此,我院图书馆多年来按照《中文连续出版物机读目录著录细则》对期刊信息进行了规范著录。3.信息推广多样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强化用户网络意识和信息能力的培养方面,图书馆常年举办“数字资源进分院”“新生入馆教育”“文献检索”等讲座和课程,走进各学科分院宣传和推广期刊资源,并帮助读者提升信息的获取和利用能力,把读者信息素养教育嵌入到学科课堂教学中。二是采取多种形式密集宣传,如图书馆读书月、网页报道、展览、接待参观、提供咨询服务、有奖活动、公益活动、发放宣传资料等。三是坚持走出去、迎进来推介思路,实现互动式信息化服务。图书馆除了在一楼大厅设立参考咨询部满足现场咨询外,还通过电子邮件、QQ交流群、电话等多种方式增加与读者沟通的机会,提高读者咨询服务质量,实现了全方位、多角度、即时沟通,交流的效果非常好。这种关系密切的互动式信息化服务,使得期刊信息化服务学科建设的质量不断提高。4.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学科馆员通常是指图书馆根据某一学科专业的需要而指定的信息服务人员,负责一个或多个院系的学科联络,在学科专业与图书馆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为用户主动地、有针对性地收集和提供信息服务。其服务对象是院系或学科(教学单位)、科研项目团体、教师。[5]凯里学院图书馆自2010年开始,以院级重点学科为起点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由图书馆馆长负责规划和管理学科馆员的工作,不设独立的业务部门和学科馆员岗位,工作人员在现有岗位上兼职学科馆员。学科馆员负责定期征求对口分院对图书馆资源建设和服务内容的意见;与分院定期交流,为分院提供图书情报方面的咨询和指导;根据学科用户的意见协助图书馆制定资源建设策略与规划,评价电子资源;课题开题前的查新、文献检索及原文传递;定题服务(课题的长期文献跟踪)。通过建立学科馆员制度,达成了图书馆与教学单位、科研项目团体、教师的经常流沟通,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充分发挥了图书馆服务教学科研服务学科建设的职能。值得一提的是,我馆在执行学科馆员制度中,坚持开展的“定题跟踪服务和课题服务”是富有成效的一个工作亮点。学科馆员到科研处和各学科分院系统收集我院的科研课题目录,掌握我院整体的科研动态,为有效开展学科化信息服务提供方向指导。并以此为参考,确立重点服务对象;根据院系的重大课题,为教师的各种具体研究项目提供深层次的咨询服务,配合科研人员的科研方向和要达到的科研目标,进行课题跟踪服务。这项工作使图书馆真正成为学校教学和科研的中心,使图书馆期刊信息化服务学科建设全面化和深层次化。
(四)工作人员专业化高校图书馆有着特殊的读者群,它既要满足专家学者对高精尖学科的研究需求,又要满足正常教学需求,还要满足广大师生广泛的课外阅读需求。这就对图书馆员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我馆加强了图书馆员的素质培养。图书馆根据信息化服务学科建设的工作特点,制定了针对馆员素质提高的规章制度,同时引入绩效管理机制,促使工作人员不仅要熟悉馆藏和图书馆专业知识,还要涉足其他学科专业领域。同时馆内每周举行各种业务培训,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通过采取这些措施,馆员素养不断提高,信息化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二、结语
[关键词]媒体融合 可视化 CSSCI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自此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成为当前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的一项紧迫任务。就国内当前媒体融合研究而言,陈昌凤将之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融合的必要性、迫切性;什么是媒体融合、如何融合;在大型活动的报道业务中如何运用融合手段;国内各类媒体的实践和探索;国际媒体的经验介绍与分析;融合中的版权与伦理问题;媒体融合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与人才培养;融合带来的表达方式、传播话语的变化 。综上,学界目前对进入新千年以来的媒体融合研究综述分析较少,基于此,本文拟通过CiteSpace Ⅲ软件工具,以CSSCI辐射整个学术场域,对2000年以来国内媒体融合研究现状进行可视化分析,勾勒媒介融合知识图谱,为学界、业界今后相关学习、研究和实践提供基础借鉴。
一、研究工具及过程
CiteSpace Ⅲ是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于2004年开发的一种用于分析和可视共引网络的信息可视化软件,该软件可以通过共被引和关键词共现来探测某一科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趋势,揭示科学动态发展的规律,展现该领域的知识地图和发展全貌。根据研究目标,笔者于2015年10月19日利用CSSCI数据库的高级检索中的“来源文献检索”功能,以“媒体融合”、“媒介融合”作为关键词,确定检索策略“媒体融合or媒介融合”,检索2000-2015年间的文献,共检索到相关记录635条。将符合条件的文献全著录格式下载,文件另存为UTF-8格式,并以download.txt为其命名。利用CSSCI格式转换工具,将检索所得的记录进行格式转换,进而将条文献记录导入至CiteSpace Ⅲ,新建项目,设定各项参数。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媒体融合研究进入爆发阶段
衡量某领域发展的重要指标就是学术论文数量的变化,对其文献分布作历史的、全面的统计,绘制相应的分布曲线,为评价该领域所处的阶段,预测发展趋势和动态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可将2000年以来国内媒体融合研究分为四个阶段:萌芽阶段:2000年至2005年,5年时间仅有两篇相关论文,2001年至2004年发文量0篇,体现出该研究领域在该时段基本处于真空状态,媒体融合远未引起学界的重视。起步阶段:2006年至2012年,文献数量突破个位数,首次显现平缓增长态势。爆发阶段:2013年至今,相关研究进入大幅增长时期,包括新闻传媒学界在内的许多人文社会学科广泛探讨媒体融合的发展方向,掀起媒体融合研究热潮。本轮“媒体融合热”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背景。成熟阶段:2016年乃至未来几年,随着国家政策导向及业界转型需求,有关媒体融合研究的论文数量将会持续大幅增长,迎来媒体融合研究的井喷,此阶段将呈现螺旋迭代深度发展特征。
(二)基于CiteSpace Ⅲ的研究结论分析
在CiteSpace Ⅲ中,将时间跨度设为“2000-2015”,time slice设为1,选择网络节点类型“Cited Author”,设置三个参数的阈值分别为(2,2,20)、(4,3,20)和(3,3,20),确定前、中、后3个时间分区中的被引次数C(Citation)、共被引次数CC(Co-Citation)、共被引系数CCV(C-Citation Variance),其余时间分区的阈值由软件利用线性插值算法自动生成。分别绘制作者共被引知识图谱、期刊共被引知识图谱、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1、高影响力作者。
在知识图谱绘制中,节点年轮代表作者在不同时间的被引用情况,年轮越厚意味着相应时间被引用次数越多,因此节点直径与作者被引次数成正比。在媒体融合主题研究领域产生重要影响的学者有蔡雯(频次49,中心度0.24),作为第一位把“媒体融合”概念介绍到国内的教授,可谓媒体融合研究领域的先行者和拓荒者,在媒体融合研究的早期便及时将媒介经济学、流程管理、新闻实践等众多研究媒体融合的信息融会贯通,整理成文。后续研究更多关注了媒体融合时代下的融合新闻,提出了“内容重整与组织重构”、“整体策划与内容共创”等事务建议。在该领域影响力较高的作者依次如彭兰,在早期研究指出融合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合”是为了更好的“分”,通过融合达到更高层次 ;喻国明,在《媒介经济学》中从传媒经济学的角度思考了媒体融合现象及其影响,指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王菲、高钢、宋昭勋、孟建、匡文波、许颖、陈力丹、熊澄宇等。
2、高被引频次期刊杂志。
《国际新闻界》以55被引频次在媒体融合主题研究相关期刊中排名第一,首次被引时间是2005年。《中国记者》、《新闻与写作》、《新闻战线》、《当代传播》、《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传媒》、《新闻记者》、《青年记者》、《传媒观察》的被引频次分别为43、23、20、19、19、18、16、15、10。不难看出,新闻学和传播学领域下的期刊在媒体融合研究领域中的主体和核心地位。不过对比国外的研究可以发现,国外对媒体融合的研究除新闻传播学科外,还包括广义的信息管理学科、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教育学等。由此可以得到启发,当前国内关于媒体融合的研究在研究广度和深度上仍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要充分l挥本学科优势,更要突破学科专业藩篱,吸引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吸纳更多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拓宽研究范围,细化研究粒度。
3、高被引文献。
在被引文献图谱中,被引频次越高,则对应节点直径越大。此外,中心度指标反映的是文献对应节点在整个网络中的中介和桥梁作用。它与被引频次不同,是与时间无关的一个指标。中心度大则意味着该文献在相应知识领域中有更重要的贡献,甚至反应、代表着该知识领域的研究转折点。通过研究发现,高被引文献有以下两类:媒体融合核心概念、关键假设、本质定位、特征趋势的学理性溯源,如通过追溯Convergence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历史演进,阐释了不同传播语境下该词所表达的6种不同涵义 ,再如将媒体融合分成媒介互动、媒介整合和媒介大融合三层次,强调内容和服务应该是关注重点;国内外融合成功案例、经验进行详细介绍,从理论上探讨媒体融合主题研究发展方向,如“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从美国新闻传播的变化谈起”,在国外先进经验个案详述基础上,从新闻传播业务角度指出国内融合新闻的研究角度有“传播业务整合和流程管理”、“新闻人才需求的变化”等。综上基础理论性研究为后继学界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4、热点研究主体与客体。
鲁道夫・斯得博指出媒介进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技术、文化、经济和法律与政治。每一个方面都可被视为一个分散的、独立的平台,都依据自己的规律运作,但同时四个方面又相互影响。以此区分为基础,结合研究论文的相关内容信息(题名、摘要)及研究关键词词频数据得知,2000年以来,媒体融合领域的研究主体分别涉及新媒体、全媒体、传统媒体(含广播电视、电视节目)、新闻教育(含新闻学)、社交媒体、微博、自媒体、网络媒体、数字出版及传统出版等。热点研究客体如技术面向的三网融合、数字化、数字技术;文化面向的媒介素养、互联网思维、传播力;经济面向的文化产业、媒介生态、产业融合、内容生产、传媒产业;以及法律与政治面向的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舆论引导、媒介环境。
5、研究前沿趋势分析。
Burst值,即在一个时段内发表文献中突增的节点,中文翻译为引文突增点,可用于表征某研究前沿的发展趋势。本次运行探测出该领域下共计13个膨胀词。首先由于2000年至2005年媒体融合领域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因此未见膨胀词出现。2006年的膨胀词分别是“新媒体”和“数字媒体”。新媒体是2006年最流行的词语之一,也是歧义最多的词语之一,2005年数个新闻传播学领域杂志期刊开设新媒体专栏后,该关键词在2006突变属意料之中。三网融合几经波折后,于2010年12个试点城市名单及方案得以公布,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因此该词在这一年成为膨胀词,该结果与中央顶层设计、政策导向、实践探索高度相关。2011年的膨胀词分别是“全媒体”、“媒介融合时代”和“新闻学”,体现出学界除了关注时代变化、产业动向外,对新闻学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如何创新发展、如何教书育人做出了深入、积极思考。据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国内微博用户规模达3.09亿,在网民中的用户比例达到54.7%。“微博”如是成为2012年膨胀词。2013年理论界回归冷静思考,“传媒”的发展、走向,传统“报业”、“出版业”何去何从等问题集中爆发,该趋势一直延续到2014年,如“电视”关键词的膨胀。
纵览近年媒介融合研究,始终紧密围绕在国家政策,业界实践左右。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媒体融合领域的前沿趋势将集中于以下几点:传统媒体在融合发展下的崩解与坚守,如在两微一端运营中存在新闻同质化、经费来源受限、疏于管理规范、服务意识淡薄等问题;媒介形态重组;传统媒体转型过程中如何做好数据新闻、抢占移动入口、与自媒体融合共生、强化用户思维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媒体平台与自媒体创作者融合、多媒体内容与场景融合、媒体内容与社交和服务融合。新型媒体、青年及现象媒体、智能媒体、未来媒体、互联网+等。
参考文献:
[1]陈昌凤:《“媒体融合”的学术研究态势与业界变迁方向――21 世纪以来媒体融合研究的文献分析》,《新闻与写作》2015年第3期,第43页
[2]Chen, Chaomei. CiteSpace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T 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2006, 57(3):359-377
[3]Chen C. Searching for intellectual turning points: Progressive knowledge domain visualization. Proc. Natl. Acad. Sei. USA, 101(suppl), 5303-5310[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4, 101:5303-5310
[4]邱均平、杨思洛、宋艳辉:《知识交流研究现状可视化分析》,《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2年第2期,第78-89页
[5]王俊超:《解读2014“媒介融合热”》,《新闻战线》2015年第1期,第7页
[6]蔡雯:《媒介融合趋势下如何实现内容重整与报道创新――再论“融合新闻”及其实施策略》,《新闻战线》2007年第8期,第42-45页
[7]彭兰:《媒介融合时代的“合”与“分”》,《新闻与写作》2006年第9期,第22页
[8]宋昭勋:新闻传播学中Convergence一词溯源及内涵,《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第51-53页
[9]许颖:《互动・整合・大融合――媒体融合的三个层次》,《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7期,第32-36页
[10]蔡雯:《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从美国新闻传播的变化谈起》,《中国记者》2005年第9期,第70-72页
[11]RudolfSt&ober撰,《媒介进化是什么――新媒介历史的理论化阐释》,《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10期,第55-56页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院校的教育科研水平和规模越来越成为一项反应高等教育院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同时伴随着国家对高校教育科研资金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大部分高等院校也都日益开始重视本校的教育科研管理工作。由于高校每年的教育科研活动产生了大量的专业学术论文、专业著作、专利成果、科研项目、奖金奖励等大量成果数据需要保持归类整理等工作,倚赖传统的手工分类保持或者借助Excel等办公软件进行分类管理变的越来越困难。传统的管理手段、方法无力应对越来越繁杂庞大的数据量,这就要求教育科研项目所产生的大量数据必须依靠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来实现。因此高校教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被广泛应用,并取得很好的效果。本文重点分析教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具体设计与应用效果,借此为教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推广到全国高校提供必要的经验。
关键词:
教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
0引言
先进的管理技术与方法是教育科研改革项目顺利进行实施的重要保障之一。但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由于传统的教育科研项目管理方面还非常落后,还仅仅停留在以word、excel等为核心的单一文档管理的阶段,无法满足高校教育科研项目日益庞大的巨量信息处理需求,因此教育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变的越来越繁重,效率确是越来越低下,信息数据的准确率也变的越来越差。显然,倚赖传统的手工分类保持或者借助Excel等办公软件进行分类管理变的越来越困难。传统的管理手段、方法无力应对越来越繁杂庞大的数据量,这就要求教育科研项目所产生的大量数据必须依靠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来实现。因此教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上述过程管理问题。
1教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目的
用现行的相互孤立、相对分散的文件夹管理方式对这类繁杂、大量的数据信息进行查询与管理,显得十分费时费力,已不能适应现代信息化管理需求。为此,有必要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开发一套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方便地实现教研对学校有关教务活动的管理和服务,从而达到提高教务管理水平的目的。于是高校教研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被提到了日程上来。教研管理系统可以作为大学教学管理系统的一部分,方便学校对于教师进行全面的信息化管理。由于本系统面向对象是教师,他们的电脑操作水平不一,所以本系统实现的功能并不繁琐,操作容易,且对维护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要求不高。以实现高校教研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为目的,同时可以作为以后进行功能拓展的基础,用来明确用户需求,使开发过程变得有序、合理。高校教研管理的目的就是优化教研环境和资源配置,使教研成本最小而效益最大化,从而提高教研实力和竞争力,培养高层次人才,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追求教研效率和效益是教研管理最高目的。本系统就是用计算机操作来实现对高校教研的管理,为了高校更好的维护各项教研管理业务处理工作而开发的管理软件。
2教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软件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所谓需求,是指用户对目标软件系统在功能、行为、性能设计约束等方面的要求。在需求分析工作中,系统分析人员对用户的需求进行调查和分析,确定现有环境的特征,正确定义目标软件的特性。因此,需求分析工作是对应用问题及其环境进行理解与分析,为问题涉及的信息、功能及系统行为建立模型,将用户需求精确化。
2.1功能需求
本软件系统需要实现分部门授权管理项目的目标,要求能够完成信息输入、编辑、打印等基本功能,实现项目信息的外部批量导入;具备友好的界面显示功能,能够分别按类别和级别以树结构组织项目,对应树结构当前项,在基本信息栏显示项目编号、项目名称、负责人信息、项目所在单位、项目经费、项目状态、项目成果等内容;提供丰富的查询统计功能,能够实现以立项时间、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等多条件下的综合查询;具有历次划拨经费情况统计及教研工作量计算等功能。
2.2非功能需求
①相关不可恢复操作发生时应有明确的提示,要求确认,待用户确认后再操作。②操作简单,界面直观。
3教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3.1系统管理模式
本项目管理系统采用多级别、多部门负责制的管理模式。为规范管理,各部门使用权限不同,依托局域网,教务处、研究所等多部门各司其职,实现多布点操作,协同管理。教务处、研究所对所辖项目可进行添加、编辑、统计、打印、导出等操作。此外,教务处作为教研项目规划组秘书处,拥有更高级别的系统权限,可对所有项目进行查看、统计、打印以及对教研工作量进行统计和计算等特殊权限。
3.2系统功能结构
根据需求分析,系统功能主要划分为3大模块,即基础数据功能模块、项目信息管理功能模块和查询统计功能模块。基础数据功能模块主要由项目类别、项目级别、人力资源、折算标准等小模块组成;项目信息管理功能模块主要包括项目基本信息管理、参研人员管理、经费管理、工作量管理等功能;查询统计功能模块包括基本信息查询统计、经费信息查询统计、工作量查询统计。①基础数据功能模块。基础数据功能模块主要用于项目类别、项目级别、折算标准、人力资源等基础信息的维护,为项目信息管理功能模块提供基本信息支持。②项目信息管理功能模块。项目信息管理作为系统的重要功能,以项目立项为起点,以项目基本信息、经费信息、参研人员信息、教研工作量计算及附加信息等基本动态数据为主要构成要素,通过查询统计功能实现项目全程管理。如前所述,系统包括四大功能模块。③查询统计功能模块。项目管理的全面信息获取最终要靠查询统计功能模块来完成。查询统计管理囊括了项目基本信息、人力资源信息、经费信息以及教研工作量等各方面详尽信息的查询统计,具有单条件查询、多条件逻辑组合查询两种方式。
3.3系统运行流程
系统依托于校园局域网,数据维护与操作设置在客户端完成,数据库负责数据完整性验证和存储。借鉴windows的权限管理方式,结合北京联合大学教研项目管理的实际需求,系统以“部门”为权限设置单元,给不同的“用户”分配“部门”,使不同的用户只能操作具有“部门”权限的项目。同时对“部门”权限分成了“不可访问”、“只读”、“读写”3个级别,用于细化用户对“部门”的操作权限。系统用户权限明确,运行流程科学、简单,安全性好。
4运行环境配置
4.1运行环境
内存:512MB以上;CPU:英特尔酷睿2以上;硬盘空间:200MB以上;内存:DDR2、2G或以上;网卡:标准通讯网卡;标准鼠标、键盘等;操作系统:WindowsXP及以上版本;通讯等的配置:能与其它进行数据交互的网络环境。
4.2可用性
管理员只需经过1~2小时的培训即可进行相应的操作。教师无需经过培训就可直接登录操作。数据是从洛阳理工学院主系统数据库中导入的,无需教师再自行注册。
4.3安全性
在安全性方面,针对需要保护的数据如:教师信息、管理员信息等进行加密处理。对于商业间谍行为、欺骗、黑客行为的处理:我们是采用的是校内网,不与外网连接,可以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电脑病毒方面需要服务器安装杀毒软件。
4.4可靠性
可连续使用小时数为72小时,由管理员进行系统维护。平均故障时间90天。平均修复时间1工作日以内。最高错误率5bugs/KLOC。
4.5性能
事物的响应时间最高5s,平均响应时间应在3s以内。
4.6可支持性
该系统是采用c#语言编写,同时也用到了Javascript的脚本语言。对于变量的命名采取直译的方式,如对于教师姓名变量用Tname进行命名。利用微软自带的类库,对该系统的类进行设计与开发。维护访问权由管理员承担。
4.7设计约束
操作系统:MicrosoftWindowsXP及以上版本开发环境:MicrosoftVisualStudio2008,其它软件:MicrosoftOffice、SQL-Server2005,需要技术: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数据库编程。
5应用效果
河北农业大学高校教育教学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于2014年9月开始试运行,已经完成了河北农业大学青年教师素材库建设专项教研项目、第九批教学研究项目、“研究性学习”课程建设等项目的申报和评审工作,完成了第六批“重点建设课程”的结题验收工作,基本上经过了一个完整周期教学研究项目的管理流程,系统符合用户设计要求,具有操作简便、易学易用、方便可靠的特点,实现了预期的系统模块功能,减少了教育教学项目管理中的重复性工作,使管理工作更加信息化和规范化,提高了项目管理的效率,相对于原先传统模式大幅减少专职工作人员5名,只增加1名维护保养人员。申报时间由原先的30天左右降低到现在的3天左右。为高校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的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而准确的信息。该系统的应用为提高高校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工作的自动化程度,提高决策信息的准确性,以及进一步提高高校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管理的科学化和智能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6结束语
高校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充分利用数字化校园资源,减少了教学管理部门和各个学院的重复工作,提高了教学项目管理的效率,为实现高校数字化校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系统为高校教师提供了统一的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信息管理平台,为学校的教学项目管理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持,并能有效地避免项目的重复申报和审核,实现了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信息的互通共享。该系统具有良好的扩展性,随着今后更多的管理和业务功能的开发及运用,能够方便地与高校其它系统对接,从而实现真正的、全方位的数字化校园。
作者:王骏飞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王骏飞,李孝东.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校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研究[J].价值工程,2016(05).
[2]王骏飞,李孝东,付明,曹景萍.高校教学改革项目规范化管理及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研究[J].价值工程,2016(04).
[3]王骏飞,王亚辉,付明,曹景萍.浅谈高校教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策略[J].经济师,2015(09).
[4]王骏飞.高校质量工程管理效能提升的策略[J].价值工程,2016(18).
[5]潘琼,陈英德,黄桢.基于网络的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开发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05).
[6]郑业鲁,黄木梁,陈琴苓,李俊生,闫慧勇,赫新洲,冯海灵.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研发[J].科技管理研究,2005(05).
[7]孙帅.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研究[J].内江科技,2009(02).
[8]田君,王建平,吕建友.科研项目管理系统需求分析[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6(01).
[9]郑业鲁,黄木梁,陈琴苓,李俊生,闫慧勇,赫新洲,冯海灵.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研发[J].科技管理研究,2005(05).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computer technology coming to be attention by the society, with many years perfect development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emerge out constantl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has been attention by each industries, so as this technology has been applied in industrial management and technical service.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s of computer system integration, analysis the category of the integration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practical work , predicting the trend of integration work ,hope to provide technical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research enterprises.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系统集成;发展趋势
【Keywords】 computer technology; system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3-0049-02
1 引言
现今,不同行业领域技术服务的推进和管理制度的优化升级都离不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支持。行业领域工作的差异性决定了计算机领域系统集成工作的多样性。企业在进行综合集成工作落实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系统的便捷性、多元化特点,将客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全面升级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不断增强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迎合国内国际发展趋势,优化技术管理服务机制[1]。
2 计算机领域系统集成工作的介绍
2.1 计算机领域系统集成的内涵
计算机领域的系统集成工作主要是帮助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和综合性的布线系统逐步走向结构化,通过将个体各部分之间独立的设备、权责、功能进行联系实现集成,使其部分之间存在相关性。各个部分之间在统一和谐的互联网系统中可以不断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充分实现网络的共享,加快信息的传送速度和范围,提升互联网的独具优势。系统集成下的计算机系统,是技术、管理、制度相对成熟完善的体现,是一项工作综合性得到增强的证明[2]。建成一项规模较大的网络领域集成工程,需要在生产方面进行集成规范,也需要在网络数据库、网络的操作系统进行技术领域集成,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对通讯技术进行全面集成。集成工作是一项工程量较大的工作,一切工作全面落实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社会整体的系统优化。
2.2 计算机领域系统集成的特点
实践理论结果显示,计算机领域系统集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适配性。适配性是计算机领域系统集成最具特色的特点,在以往的用户需求中,客户对产品的要求通常都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物美价廉是中国客户对商品最为看重的属性。然而,在计算机领域系统集成工作中,并不存在这一说法,而是最合适的系统才是最优秀的产品。如此一来,系统集成技术研究公司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产品的整体性能中去。二是高级技术性。计算机领域的系统集成工作不是简单的设计一个终端的设备,而是需要调度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进行全面联系和优化,其中需要大量、多领域的科学技术进行支撑。三是独特性。不同的用户对于产品的需求具有差异性,且不同的项目集成工程对产品的要求同样独一无二,产品设计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客户特殊需要,确保工作圆满完成。四是涉及多学科性。一项科学成果的问世,需要集合大量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理论支撑,计算机领域系统集成工作不仅需要互联网技术,还要依靠全球定位技术、哲学、数学等学科知识共同完成。
3 计算机领域系统集成的分类和存在的问题
3.1 计算机领域系统集成工作的划分
关于计算机领域系统集成的工作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对硬件系统进行宏观设计和集合服务的管理。产品的购买客户将适合项目的硬件系统进行集成工作,购买方在对集成项目进行购买之前,通常已经对项目的各类性能、指标进行了全面的认识,项目设计公司除了完成集成系统的通用产品设计工作之外,还要根据项目的特殊要求完成相应领域的项目设计工作。二是对硬件设备进行安装和集成工作。安装人员将计算机系统硬件进行集成和安装,满足符合标配需要的客户需求。在通常的情况下,购买方比较能够接受计算机系统中硬件项目的构建,在硬件设备的集成和安装过程中,购买方必须提前对项目进行整体系统的了解,形成对自身工程的定位认识。三是设备和技术的服务部分。在一般状况下,计算机领域的系统集成分类主要包括技术和服务两个内容。然而,在整体工作的实施运行中,二者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关系,技术和服务互相渗透,在对客户的技术呈现中不时地表F出服务意识,在服务领域进行培训的同时也需要讲解专业技术方面的知识,以供服务人员进行技术服务。
3.2 计算机领域系统集成工作的问题
伴随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系统集成工作运行中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计算机本身系统和软件的管理上存在问题。现今的计算机系统操作比较繁杂,如若一台计算机出现故障,就需要维修人员对系统重新安装,增加了工作量和工作时间,延误技术服务工作。二是客户综合管理方面存在问题。不同机器之间的数据文件不能建立云端联系,当服务人员不能在原有计算机上接待客户的情况下,新计算机并不能及时重新载入客户信息和重要企I接待系统,影响工作效率。三是专业技术软件存在缺陷。用户在一台计算机中开通账户、录入工作数据,大量的软件和数据对计算机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不利于工作的顺利展开。
4 计算机领域系统集成的发展趋向
4.1 朝向多元化和专业化发展
多元化和专业化是计算机领域系统集成的重要发展方向。专业化代表了一个企业专业技术发展的水平,多元化说明了研究企业对于集成工作具有的宏观眼光和思维。近些年来,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互联网逐渐走进千家万户、企业单位,成为人们工作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3]。日益发展的国民文化素养和知识素养不断要求着计算机技术向更高层面发展。新时期的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通信技术的融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计算机系统必须摆脱原有单一的功能结构,迎合网络技术越加复杂的发展方向,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加强和国内外先进技术研究公司的沟通交流,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综合性多学科地完成集成工作。
4.2 完成用户终端接口的统一化
计算机、互联网系统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会持续发明出更多功能的软件设备,功能会越加丰富。实现用户终端接口的统一化,可以帮助购买客户进行系统功能的分类讲解,
梳理使用渠道。新形势下,互联网系统会包括更多内容和
更多方面的信息,研究人员实现用户终端接口的统一,是
迎合时展趋势的重要之举,在短时间内向客户提供精准的访问结果,实现资源的共享集成,不断实现便捷化的操作体验。
4.3 实现电子商务的集成工作
随着各国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加强,世界逐渐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全球一体化经济模式日趋明显,建立电子商务集成系统是迎合世界潮流趋势的重要之举。
电子企业商务系统可以促使各个企业建立联系,加强信息的沟通交流,实现资源设备的优化共享。电子商务系统的建立,可以提高工作接待效率,第一时间查询客户的所需资料,快速便捷地记录客户要求,促使整个工作流程向专业化、规范化发展[4]。企业通过打破原有的传统的贸易交往模式,更新自身的贸易交流系统,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化素质,加强企业商品供应链的整合优化。
5 结论
综上所述,计算机大互联网时代是现今国内国际的主流经济发展趋势。众多高科技技术成果的问世,为各个行业领域的服务、管理方式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针对不同行业的特殊性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结合多项学科实现综合、多方位技术管理,有利于公司培养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实现企业系统的优化整合,提升稳固企业网络供应链,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推动社会企业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黎波.计算机系统集成的发展趋势与项目管理实施要点研究[J].通讯世界,2016(16):205-206.
【2】宋文.浅析计算机系统集成的问题与发展趋势研究[J].数字化用户,2013(06):43.
关键词:基层;服务;创新
基层图书馆服务工作质量的高低是促进图书馆服务水平和质量提高的手段,决定了图书馆是否能吸引更多的读者来利用图书馆。 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提高是读者需要,是是社会发展需要。只有不断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才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并在服务创新中发展现代图书馆事业。如何提高基层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是基层图书馆探讨的重点课题。本文章探讨了切实有效地提高基层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做法是:
一、基层图书馆服务理念的创新
1.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基层图书馆在为读者服务工作中,首先要贯彻“以人为本”的 理念,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扩展服务内涵,才能更好地为基层广大群众的需求服务。要始终坚持“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宗旨,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读者为中心,变封闭式办馆为开放式办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单一的借阅服务”向“多元化信息服务”转变。服务是贯穿图书馆发展的主线,是图书馆的宗旨,更是基层图书馆的生命线。
2.基层图书馆的服务定位。基层图书馆是面向基层公众开放的图书馆,其读者各有所不同,基本对象是城区内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街道居民、中小学生、农民等。有查资料写论文的;有利用休息日阅览报刊的;也有在工作上遇到问题来查询资料的等等。存在着年龄、性别、学科、职业、需求等许多方面的差异。要开展好为基层读者创新服务工作,必须根据读者的知识结构、信息需求、心理倾向、行为方式,制定出较为切实的服务方案,有效地为基层读者提供适应其个人心理和行为需求的服务。
3.树立特色服务的理念。图书馆特色服务是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深化和拓展,意味着图书馆传统服务工作质的转变。如:服务工作数量向质量转变;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单功能向多功能转变;无偿服务向有偿与无偿结合的转变等等。特色服务为基层图书馆事业带来了生机,为基层图书馆跨越传统服务走出象牙塔注入了活力。 基层图书馆必须统筹兼顾,树立特色服务的理念,制定本地图书馆的特色服务规划。明确规定工作责任目标,积极开展特色服务。在社区、部队、农村文化站、农村学校等地建立馆外流通点;、到农村开展“送书下乡” 活动;开展科技专题服务等服务工作。将工作责任目标落实到每位管理人员。
4.建立特色馆藏。特色馆藏是特色服务的有效工具,没有相当质量的特色馆藏,开展特色服务必然难以实现,因此,建立具有适应地方社会需求的特色馆藏,是特色服务工作的基础。 基层图书馆的特色服务,是在新技术条件下,顺应时代的发展,使图书馆服务工作摆脱传统服务尴尬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发挥图书馆事业的整体优势的重要手段。
二、基层图书馆服务方式的创新
1.开展优质文明服务。为了倡导文明阅读,共同维护图书馆良好的阅览环境。图书馆举行了“文明阅览,从我做起”活动,承诺不占座位,不乱扔垃圾,不在桌上乱写乱画,文明阅读,遵守纪律,共同维护图书馆良好的阅览环境。为推广图书馆的纸质和电子资源,深化图书馆的传统和特色服务,可以开展“我最喜爱的图书”百字书评大赛,“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系列讲座、读者意见收集等活动。
2.走向社会主动服务。主动服务是现代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切为了读者”、“读者至上”的具体体现。基层图书馆要本着“服务第一、读者第一”的宗旨,充分利用馆藏文献,在开展阵地服务的同时,面向社会,面向基层主动服务。向基层、推广服务、惠及民众的公共服务理念,积极主动深入基层,加大社区、乡镇、街图书馆等的建设力度,扩大社会效益。可以在基层开展演讲、知识竞赛、书法绘画、各种技能展示赛等读书活动,扩大影响,吸引读者到馆。
3.为农村文化建设服务。为农村提供信息服务,帮助农民走向和谐、文明、富裕,是基层图书馆拓展服务功能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收集、整合各类涉农信息资源,通过各种手段把实用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送到农民手中。
4.开展咨询服务。网络信息和电子出版物急剧增加,虽为读者提供了在更大范内直接获取信息的机会,但由于信息资源分散化、庞大化、复杂化、无序化,使读者进入了一个茫茫无际的信息海洋。这就要求基层图书馆员在做好一般服务的同时,要花更多时间在参考咨询工作中,准确、迅速、高效地利用信息资源。基层图书馆可开展现场咨询、委托咨询、函件咨询、论证咨询等服务。把基层图书馆服务工作内容的重心放在“参考咨询”上,及时为用户提供所需资料,查找最新、最实用的信息。才能始终走在社会发展的前沿,传播信息、传播知识,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三、发挥人才优势,加强管理
基层基层图书馆的发展,必须立足优质的服务 。基层基层图书馆提高服务质量的创新,在于要有新的服务理念、新的服务内容、新的服务手段的创新,才能激发馆员的创造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在新时期建设和谐社会中贡献力量;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服务;才能将知识宝库变成知识喷泉,使图书馆的整体服务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1.提高自身素质。要提高基层图书资源的开发深度和服务水平,适应 发展要求,无论在思想观念的更新上,还是在业务工作技能的提高上,都对基层图书馆者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基层图书馆要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馆员进修、培训制度。采取了一定的培训措施,促使馆员自觉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拓宽知识面,自觉提高综合素质。每年要坚持对在职人员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教育。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学术活动,拓宽馆员的知识面,使其及时了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趋势及学术动态,提高其理论水平。
2.培养基层图书馆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基层图书馆在图书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中,要培养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培养认真负责的态度;要有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要热爱读者、热情为读者服务。要热爱读者,牢固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思想,一切工作围绕读者的需求去做,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百问不烦、百拿不厌,真正成为读者的参谋、耳目和助手。一切为读者着想,尊重读者、关心读者、服务读者。
基层图书馆是人类精神财富的宝库,它不仅能增长人的智力和能力,而且还给人一种精神力量。服务质量是衡量图书馆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促进图书馆服务创新和质量提高的手段。只有深入研究图书馆服务质量问题,创新图书馆服务质量提升策略,是今后我国图书馆服务的重大改革发展始终如一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春花.浅析如何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
[2] 彭风林.如何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新疆社科信息》, 2013(6).
[3]杜磨舟.浅析如何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河南科技》,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