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找教学教育论文

找教学教育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1-17 07:18:1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找教学教育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找教学教育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 古汉语 文化观照

古代汉语是高等院校对外汉语专业的一门语言工具课,主要是系统讲述关于古代汉语的基础理论知识,阐明有关古代汉语的语言规律,让学生通过学习提高其“语言科学的理论素养”及“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对外汉语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这种转变要求我国的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师不仅具有教授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能力,还要具备较高的中国文化素养。古代汉语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自然也要服务于汉语国际化的国家长远目标。长期以来,由于古代汉语课程内容的繁杂枯燥以及教学时数的不足,导致学生对这门课普遍不感兴趣,教学目的难以实现。如何克服古代汉语教学面临的困难,成为高校古代汉语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认识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汉语教学只有自觉进行文化教学,才能使枯燥的语言文字理论变得富有趣味,使学生产生对古代汉语的学习兴趣。这样做,不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能激发学生课外学习古汉语相关知识的主动性,丰富古汉语课的实践教学内容。

一、挖掘汉字的文化内涵,加深学生对字词意义的理解

汉字是表意文字,通过字形来表现词义。古汉语中,大多数词都是多义词,这些意义之间有着或近或远的引申联系,顺着这些引申线索,我们总能追溯到某个字(词)的本义。词的本义就是汉字据以构形的基础。运用汉字的构形理论分析字形与词本义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理解古代汉民族的文化,也能更好的理解本义与后世引申义之间的联系,加深对词义的理解。如“年”,甲骨文作“”,上面是“禾”,下面是“人”,像人头上顶着禾的样子,表示谷物成熟后收割了下来,顶在头上拿回家。因此,“年”的本义为谷物成熟。古代一年种一次庄稼,谷物从这次成熟到下次成熟就是一年的时间,因此,“年”就有了时间单位“年岁”的含义,从“年岁”义引申出“年节”义,也就是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关于春节还流传有各种民间传说,兹不赘述。年节一过,人也增加了一岁。于是“年”又引申指人的年龄。《论语·阳货》:“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我们通过分析“年”的字形构造知其本义,又进一步结合古代社会生活和有关传说分析其各意义之间的引申联系,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其意义的理解。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认为“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2]。作为汉文化的载体,对汉字中蕴含的古代文化予以阐释,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学习兴趣,而且促使他们做深入的探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

二、精选语法用例,让学生在掌握语法规律的同时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语法是古代汉语教学的重点,内容琐碎而枯燥。各种古汉语句式的不同形式特点,不同词类的虚词的语法功能及与现代汉语虚词之间的对应关系都让学生颇感头疼。如果教师能够精选古代经典中既反映优秀传统文化又具有语法特点的典型例句作为语料,用来分析古汉语的句式和虚词,那么,就会让学生既容易掌握这些句式的形式特点和虚词的功能,又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如“词类的活用”一节就是讲古代汉语叙述句的谓语不仅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名词、形容词,而且作谓语的名词、形容词可以和宾语形成使动、意动等特殊的语义关系。我们以《孟子·尽心上》里面的“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来说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也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人的视点越高,视野就越宽广的道理,进而对人生有更深的认识。又如《古代汉语的词序》一节讲宾语前置现象,我们以《论语·学而》中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为例,让学生深刻认识“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律。因为该句前半部分符合此规律,后半部分因为宾语是名词“人”就不符合此规律的要求,故不能前置。同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体会现实生活中“知人”的必要性。我们总是说知己难觅,其实,等到我们学会了主动去“知人”,“知己”离我们也就不远了。又如学习“者”字结构,我们以《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为例,既让学生掌握“者”字结构的形式和意义,也让学生从圣人言中学习到生活的真谛。这样我们就把优秀传统文化与枯燥的语法教学结合在一起,学生“爱屋及乌”,教学效果自然会好很多。

三、补充文选阅读所需的古代文化常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文选是古代汉语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文选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为了达到“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的目的,文选教学一般占到古代汉语教学时数的一半左右,可见文选有多么的重要。与文字、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相比,文选更紧密地联系着中华民族广阔的古代生活以及民族的心理、风物、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特征等,是民族思想、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历史记录与写照。所以,学习古代汉语的过程,自然就是学习古代汉语所包容的民族文化精神的过程,是了解民族历史并接受民族思想、情感和精神教育的过程。

文选教学以解释词句为主,只有让学生对文中的词句的意义都懂透了,学生才能举一反三,读懂其它的文言作品。一般而言,只要把文选中重点的词句讲清楚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就差不多了。除了词句的障碍以外,影响学生对文选理解的就是古代文化常识了,这方面内容包括古人的姓氏名号、职官、地理、历法等。在古代汉语课时压缩的情况下,很多高校的古代汉语课都把这一部分通论知识砍掉了,以致这些知识成为了学生文选阅读的真正障碍。基于此,我们认为文选教学不仅要解释词句,也要补充解释文选中有关古代文化的常识内容,帮助学生更好的读懂文言作品。如《段于鄢》中称郑武公的妻子为武姜,为什么这样称呼她呢?原来古代姓是用来指婚姻的,女子必须称姓。武公之妻的娘家为姜姓,武是她丈夫的谥号,女子死后常在姓上冠以配偶的谥号来称呼她,所以称她武姜。又庄公的弟弟名段,周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排行,段比庄公小三岁,所以叫叔段。叔段后来失败出奔共国,所以又称“共叔段”。又如《鞌之战》中写“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可见古代战车上一般是三个人,教师就有必要介绍他们在车上的位次。原来古代车战时,尊者在左,御者在中,骖乘居右;但君王或战争时的主帅居中,御者在左。又文章开头写“癸酉,师陈於鞌”,教师就有必要介绍古代的干支纪年法。“干”是指十天干,即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支”是指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以十干配十二支,得六十“甲子”,用来纪年。干支纪年法一般认为兴于东汉,西汉以前的逐年干支,是后人逆推附加上去的。这些实例说明古代文化常识对文选阅读的重要性。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对古代汉语教学内容予以文化观照的益处。但是也应认识到,古代汉语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讲授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和理论,阐释汉字的文化内涵,精选代表优秀古代文化的典型用例,在文选讲授时补充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都是为了增加古代汉语教学的趣味性、知识性和实用性,不能喧宾夺主,把古代汉语课变成古代文化课。

注释:

[1]王宁:《古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6页。

第2篇

2000年12月3日,由国家教育部基教司主办的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区课题研讨会在上海举行。参加人员为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专家及实验区负责人。会议交流了实验工作启动情况,研讨了“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框架。教育部基教司德育处李玉先处长和咨询委员会主任、北师大林崇德教授做了重要讲话。

12月22日下午,北京市教委德育处董柏林处长应邀专程来到开明出版社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中心指导工作。董处长在听取了中心负责人所做的有关中心工作的详细汇报之后,对开明出版社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中心为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所做的工作――出版系列中小学教师指导用书、创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刊物、开通“中国心理健康教育网”、承担国家教育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网络课程开发课题,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就中心日后的工作及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指导。当谈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刊物时,董处长强调说,这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刊物,对全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很有帮助。他嘱咐工作人员,办这本刊物,定位要准,要按照国家教育部基教司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精神及时报道各省市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及时刊载各省市心理健康教育中好的案例、好的经验总结等等,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中心人员一致表示,一定不辜负领导的期望,全力以赴做好这项工作。

2000年10月25日―28日,《21世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论坛》于上海浦东新区举行。参加人员主要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及分管、负责本地区或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行政领导、部门负责人、一线教师等,共约500人。与会人员就21世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作用及如何开展等问题各抒己见,展开热烈讨论。香港中文大学林孟平教授就如何进行小组心理辅导问题,做了现场“工作坊”。国家教委基教司德育处李玉先处长做了重要讲话,他强调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走专业化道路,全国各地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搞好师资培训工作。

2000年11月17日―19日,“江苏省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召开。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班华教授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提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本土化、现代化的观点。他进一步强调说,人的素质不可能靠国外引进,人的素质要靠培养教育。

2000年11月28日,福建省新华书店和北京开明出版社联合举办的《心理素质培养》宣传工作座谈会在福州市召开。全国各省新华书店负责人会聚一堂,共同商讨由开明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心理素质培养》系列丛书的宣传发行工作。《心理素质培养》系列丛书是一套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心理学读物,它紧密结合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用深入浅出的事例说明人生的哲理,对中小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适应”、“学会创造”很有启发。该套丛书自2000年开始由福建省新华书店负责总,在各省新华书店的支持下,发行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此次会议就是为了及时交流各地发行情况,以备日后更好地宣传而召开的。

第3篇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同志们:你们好!

首先我代表灌云县板浦中学校长室和全体师生热烈欢迎各位来我校评点课题,指导研究和督促我校各项工作。

刚才,几位专家对我校今天五个市级课题的初始研究提出了很好的意见,问题触及内涵,交流紧贴实质,建议中肯实在,评述周到、全面,为我校这五个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极好的整体思路和运作方法,我相信,我校课题组成员担任的这五个课题的研究,将会因专家和领导的指点而不断地取得成果。

同志们,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别强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而大家都知道:振兴教育,重在教师,如果没有一支思想道德好、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那么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无法高效地运转和开展。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为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为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我校正走“向管理要质量”、“向教育科研求发展”的“科研兴教”、“科教兴校”之路,近年来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在教科研工作上,我校根据实际状况和发展[文秘站网-找文章,到文秘站网]需要,制定了五年规划和各年度工作安排,从学校和教师的根本需要出发,抓好基础课题研究,做到学习有材料、研究有目标、研讨有内容,全校形成合力,保证了教科研工作的高质量,高标准。与此同时,我校申报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十五”规划课题十九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2个,市级13个。各级各类课题研究已纳入正轨,部分短期课题已近结题,中长期课题已深入运作。另有部分课题正准备前期材料,酝酿开题。今年6月12日,我校王永祝老师“感悟式”语文教学实验研究顺利开题,今年10月、11月,我校两个国家级课题分别开题,今天我校又有五个市级课题集中开题,我们力争在本年度12月份再集中开题一次,推动所有课题研究深入发展,并且要求所有课题及时上报阶段性研究成果,按期结题。

第4篇

学生话语权缺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是学生课堂发言权利的异化。

(2)二是学生对教师话语缺乏挑战力。

(3)学生在教师评价系统中话语权缺失。

教师个体话语权失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劳动职业领域。教师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代表,获得制度性权力进入学生的世界,对学生施以相应的教育影响,教师自己的教育权力和教育权威来源于教师对权势话语的尊重和传递,然而,由于这种权力实际上是社会权力运作的过程和结果,因而在职业活动中,教师的话语权是被赋予、受控制的,教师的个人话语权依附于制度性权力,基本上被权势话语所覆盖,“教师很容易被矮化成一个仅仅从事非创造性劳动的雇工,僵化成一个只有灌输既定的意识形态的传声筒,愚化成一个贬损自身灵魂的思想附庸,堕化成一个维护错误观念的文化保安。”这不仅丧失了教育的本真意义和使命,教师自己也因为个人话语的丧失成为了学生自由、健康、生动活泼发展的阻抑者、破坏者。

另一方面是教育研究领域。长期以来,人们似乎习惯于将研究看成是专家学者特定的工作和专有的领域,专家学者很自然的在文化资源配置中占有优先地位,掌握着教育话语权。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将自己的思想融进教学中,而是将教材的内容完整的复制给学生;不是把自己对社会的看法、观点、价值观等内化到教学中,而仅仅是引导学生如何接近标准答案;不是去表述个人思想,而是凭借自己对知识的预知而支配学生的思维。

综上可以看出,教师的传统话语权威地位,直接导致学生的话语丧失;教育话语世界里,权势话语和理性话语的覆盖,又使得教师的个体话语丧失。

二、教师努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共享师生话语权

1.创建平等友好、和谐交流的课堂氛围

首先,教师要正确定位新课堂,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教与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分享各自的知识、经验、阅历和信息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师生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其次,教师要正确引导课堂讨论,给学生“真正的话语权”。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离开座位找与自己有共同话语的同学,找与自己观点相一致的同学交流,寻找对自己观点的有力支持,也可以寻找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同学理论,说服别人或修正自己。在这样的讨论中,学生才有自己的真正的“话语权”,才能在观点的碰撞中闪烁出智慧的火花。老师不仅要鼓励学生积极地讨论,还要鼓励学生自己大胆地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给学生足够的个人思考时间和共同讨论时间。

2.鼓励学生讲真话,指导学生行使话语权

首先,教师要正确定位学生,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可以是错误的,甚至是离经叛道的。学生的一些错误观点,从某种程度上讲,恰好是学生认知水平的真实反映,只有敢于让学生讲真话,才有与学生真实、平等交流并且教育学生的机会,才能避免使学生仅仅成为知识的“接收器”。其次,尊重和维护学生的话语权关键是指导学生有效行使话语权。

3.弱化学生在评教过程中与教师之间的利益关联性,对教师教育教学采取新的激励机制,加强对学生评教的宣传,提高学生在教师评价系统中的话语权。

三、增强教师主体意识,建构教师话语权

共享师生话语权力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关键在于同时唤醒教师和学生对话语权力的主体意识。师生双方通过共享话语权力,使师生关系达到相互融洽、完美配合的最佳状态。

1.教师要从自身出发,发现“本真”的“自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主体性的人,应该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自己的主观追求,有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

2.教师要明确自己的主体性,努力从权势话语的遮蔽之下走出来,从而建立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民主、独立的主体间的对话关系。

3.教师需要与专家学者进行对话,努力从理性话语的束缚之中走出来,提高知识内化、活化的能力。

教师的个人的话语不仅是要把教育内容呈现给学生,更要求教师把自己对教育世界的理解、对社会意识形态的理解、对价值观的理解、对教育理想和教育理念的理解,建构成自己的话语体系。同时对知识进行再开发、再创造,从而内化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中去,使得教师的话语更能彰显教师个人的精神和活力,也避免使教育的理性话语游离于学生所在的真实的社会生活之外。

参考文献:

[1][英]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和社会变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59.

[2]胡福贞.论教师的个人话语权教育研究与实验论文[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3):17-22.

[3]邵晓枫.廖其发.论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4]邢思珍.社会学视角下的教师话语权[J].教育学文摘,2004年,第7期.

[5]吴康宁.教师是“社会代表者”吗[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2).

[6]丛海燕.论教师话语的失却与重建[J].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2期.

[7]龚振.讨论:把话语权还给学生[J].基础教育研究.2002,(1.2):56.

[8]蒋茵.遗忘与追寻:关于教师话语权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14期.

[9]张靖.张淑怡.学生评教博弈模型及其均衡再研究[J].教学交流,2008年,第4期.

第5篇

一、己有教学资源的再利用和不断创新

大多数美术教师都认为,中学美术每周只有一节课,每个年级都只有一名教师授课,每年只要教材不变,讲授的内容都几乎一样,而在现行教案管理制度下,教案每年都要重新书写,为了应付常规检查,不得不将教案写得像格式文本一样规范。而用电脑做的教案具有可以随时增添、删除、修改、存储方便、容量大等很多优点。它既能保留原教案的精华,删除自己认为不满意的部分,又便于教师在教学中学习、借鉴和总结出更为出色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这样教师就从过去的机械性重复劳动转向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的创造性劳动中来,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设计教案、查找各类资料上来,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二、互联网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网上信息资源的共享

以往教师备课相对封闭,主要依靠教参及自有资料等有限的几本书。虽然也可去有些地方查找资料,但由于工作繁忙,多数教师很少有精力和时间去书店、图书馆找资料。而用电脑书写和管理教案,只要与神奇的因特网连接,我们就可以登陆相关的网站查看同行的教育论文等相关的信息,下载美术教学所需的图文资料,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内容。是新课程提出的打破学科界限。

(二)网上交流和教研

虽然现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可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应试教育”的影子还不可能完全消失。美术在中学属于“小学科”,很多学校一般只有两名左右美术教师,势单力薄,学校对非统考学科都不怎么重视,把“小三门”(音体美)简单地划分为一个教研组。学校和主管部门也很少组织和开展这方面的交流活动,美术教师进行交流和研讨的机会很少。在这种情况下,采取网上交流的形式,登陆相关网站共享互联网资源,参加网络学术论坛,利用电子邮件进行业务上的交流。时空将不再是交流的障碍,美术教师交流的机会将大大增多,从而使美术教学可由封闭走向开放。

三、多媒体美术课件的制作

(一)图片展示

图片展示是美术教学中重要和常用的教学手段。美术课件在展示欣赏图片时,要注意所选图片要画面清晰、层次分明、色彩饱满、易于存储等。还有图片在课件上要讲究构图和位置,图片在背景上要醒目。

(二)图像展示

美术教学中采用动态图像展示,可以使学生从最佳角度对示范过程看得更清楚明白,有利于学生掌握技巧技法和步骤程序。要注意所选图像画面清晰、不抖动,拍摄角度和剪辑制作要合理。

(三)背景音乐

在美术课件制作中,为拓展学生想象与联想的空间,营造气氛,烘托主题,加深欣赏的深度,可选用一些适当的背景音乐,使同学们产生共鸣、引发思考、加深认识、陶冶情操、提高艺术修养。

(四)文字编排

美术多媒体课件中的文字,主要是教学中的标题、要点、步骤及理论知识等。因此应根据需要选用大小、颜色合适的字体,标题要有层次,颜色要醒目,不同内容要在字体和颜色上有区别,标题和正文字体相统一协调。

四、美术课件在教学中的目标定位及要求

1.美术课件制作的目标应定位在为教学目标服务,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它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否则,再美的课件也失去了意义。

第6篇

《防火与防爆技术》是高等学校安全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火灾、爆炸危险性分析能力、事故预防能力及故障解决能力。由于该课程理论性强、实践性强,仅通过理论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当前安全工程专业发展出现了新情况,文科背景的学生逐年递增,就业方向多元化,使得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基于此,笔者探讨了“生活教育”理论对《防火与防爆技术》教学改革实践的重要意义和应用。

一、生活即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生活里找教育,即从生活中发现理论依据和落脚点,从而赋予学习过程现实意义,让学习过程充满激情和乐趣。笔者认为,源于生活的教学设计更有利于教师思路的展现和学生思维的开启,并促进二者的平等交流。在《防火与防爆技术》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从学生关注的新闻热点导入新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小事加以呈现,以开启学生的思维,领悟知识内涵。下面笔者选取课本第三章“可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燃爆特性”,阐述“生活教育”理论在“导入和呈现”教学步骤中的具体应用。

1.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如同说书人的惊堂木,是整节课的提神剂。成功的导入能发展学生的思维,从一而终地投入课堂学习中。教师在选择素材时应尽量与讲授内容紧密相连,并进行严密的教学设计和内容编排。在讲授这一章时,笔者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祥云火炬为导入,立刻激发全班学生的兴趣。笔者首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祥云火炬的火焰是什么颜色?如何产生这种效果?燃料是什么物质?为什么选用这种燃料?祥云火炬的构造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设计?”一系列问号令学生不由自主地思考,并引发相互间的热烈讨论。这些问题的答案既牵扯到本章的重要知识点,又是理解如何将理论具体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关键。稍作解释之后,学生恍然大悟的同时也认识到掌握本章知识的重要性。教师顺势展开第一节的内容:可燃气体的燃烧形式、燃烧类型、燃烧特性和燃爆危险性。

2.课堂呈现

课堂呈现是教学的核心环节,如同说书人的言归正传。任务是将知识点交代清楚,并将重点和难点阐述得明白透彻。利用学生既有的生活常识讲解复杂的理论和原理,所谓深入浅出,是“生活式课堂呈现”的根本特点。笔者在本章第二节“可燃液体的火灾类型”的课堂呈现过程中,以煮粥为例讲解沸溢火灾成因,以炒菜为例讲解喷溅火灾成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不但轻松地掌握了两种火灾的成因,而且清楚地说出了两种火灾的主要区别:储存物料的沸点不同及水的分布不同。笔者稍后再举石化企业大型储罐火灾为例进行提问时,学生均能给出正确答案。

二、社会即学校,教会学生思考社会问题

教会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中理性思考,找出事物和现象间的依存关系和相互联系,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心环节。这些思考将对大学生今后的工作实践起到指导作用。当代大学生生活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可以在瞬息间将社会万象“e网打尽”。但是看到不等于想到,能够从社会万象中发现问题并引以思考,让“眼中体”变成“被思考的眼中体”,是需要开发和培养的能力。安全工程专业的社会服务性决定了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准确的事故隐患辨识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社会现象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从专业的角度出发思考社会问题。

笔者的具体实践是:选取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事故作为案例,通过视频播放、课堂自由讨论和案例评析等环节,引导学生选用合适的评价方法对事故原因展开分析,并提出对策。例如在讲解课本第六章建筑消防安全时,笔者选取上海市公寓大楼“11.15”特别重大火灾事故为例进行操练。播放视频前,笔者设计了如下一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事故树分析法对事故原因进行剖析:“事故后果是什么?造成人员伤亡的原因是什么?造成火灾的原因是什么?造成人员逃生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人员无法逃生的原因是什么?人员为什么无法疏散?火灾伤害有哪些类型?”学生在此引导下边观看视频边记录,最后顺利地画出了事故树,并对顶上事件、中间事件及基本事件进行分析,确定事故致因和事故发展过程。在自由讨论环节,众人集思广益,从施工安全、建筑安全、消防安全、安全疏散和安全监督管理等各个方面提出改进措施。通过该案例教学环节,笔者既达到了导出第六章建筑消防安全内容的目的,又实现了对第五章危险源安全里危险源辨识和安全评价方法的操练,可谓一举多得。

三、教学做合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

学以致用,学有所用,是教学目标之一。“学以时习之,不亦乐乎”。如果能及时、经常地练习和应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就是一件令学生产生成功喜悦的事情。这种快乐会转化成一种继续学习和探究的动力,刺激学生乐此不疲地获取新的知识。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主张应“给学生一些事情去做,而不是给学生一些东西去学”[2]。笔者认为,教师应超越课堂的时空局限,为学生搭建学以致用或者学有所用的平台,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一起研究和实践。这些研究和实践的设计必须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必须是有所创新的、必须是服务于社会的,而其结果必须是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的。

笔者的具体实践是:项目实践教学法。根据学生生活和工作环境,设计以防火防爆技术为理论基础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或大学生创新项目,然后指导学生自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对某生产工艺的危险性分析及安全措施,高校校园消防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等。前者源自学生的实习单位,后者源自学生的校园环境。通过毕业设计和论文研究,学生必须首先对课题的研究现状进行文献调研,从最新研究进展中找出理论依据,建立研究方法(该过程重在学习和思考);其次要深入调研现场进行调查、对危险有害因素和危险源进行系统辨识,收集现场资料和证据(该过程重在实践);最后根据调研结果做出综合评价并出安全对策,并对项目成果进行展示。通过项目实践教学法,教师实现了教学做的统一。学生实现了学与做的统一:学习是为了指导实践,实践则为理论寻找依据,学和做都有的放矢,学和做都有所价值。

第7篇

关键词:普通高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法律性质;学位管理机构

关于普通高校①学位评定委员会法律性质的研究在我国由来已久,从1999年刘燕文诉北京大学不授予博士学位案 [1]开始,有关讨论更加激烈,但是学位评定委员会在实际运行中的法律性质仍然比较模糊。

一、学位评定委员会的法律性质之争

我国学位评定委员会自建立至今,其法律性质一直未能明确认定,这使得学者们根据学位评定委员会的职责、组成等形成了不同的观点。

(一)学位评定委员会的法律性质分类。

1.行政性质。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一个机构的法律性质判断,不能仅以该机构的名称为依据,关键要看其组成和功能。根据《学位条例暂行办法》的规定,普通高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由9至25人组成,他们会来自不同的学科。在刘燕文诉北京大学案中,评定刘燕文论文的只有一个相关专业的内行,其余的委员均是外行,他们根本无法对论文中涉及的学术问题进行讨论。另外,从《学位条例暂行办法》对学位评定委员会的职责规定看,学位评定委员会主要负责作出授予或不授予学位的决定。[2]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委员会答辩后,先由系学位评定委员会评定,再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评定。事实上,高校每年毕业学生之多根本无法保证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对学位论文进行学术评价。因此,普通高校内部的学术评判机构主要是论文答辩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应是学术管理机构,学位评定委员会实质上是一个行政组织,是学术行政的一种,并且独立于高校,而不是高校的内部机构。[3]

2.学术性质。

有学者通过对学术委员会的地位和性质分析,认为“将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职称职务评审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整合为一个统一的主管高校教学、科研事务的组织――学术委员会。”“使学术委员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学术评议、审议、论证和决策的最高学术权力机构。”[4]“我国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应下设专门委员会。专门委员会应当设置学位评定委员会、教师聘任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科学研究委员会、学科建设委员会等若干专门委员会。”[5]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将学位评定委员会作为一个专门的委员会,是学术委员会的组成部门。

3.学术与行政的双重性质。

高校学位审核授予从权力运行过程来看是以学术权力为基础的不完全行政权力,是学术权力、行政权力的相互结合、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6]学位授予权的本质是学术权力,但同时具有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双重属性。在学位授予过程中,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也有其各自的行使边界。学位评定委员会所获得的权力为管理学术授予工作,并授予受教育者学位的权力,从其权力的本质属性来看为学术权力。但在学位授予过程中,存在着大量行政管理事务,因此学位授予权也存在行政权力的属性。[7]

二、三种法律性质的辨析

将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定为高校外部行政组织,那么高校对于学位评定委员会没有指挥权和命令权,学位评定委员会不是高校行政当局的下属,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召集权、议事权、决定权在于委员会自身。[8]司法实践中就可以将学位评定委员会作为行政诉讼的被告,因为高校与学位评定委员会之间没有“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如果以高校为被告,因为授予或不授予学位的决定由学位评定委员会作出,高校则可以以评定权力在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们的手中为由,拒绝承担责任。即使判决高校重新评议学生的论文,高校也没有权力召集学位评定委员会开会,而只能找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但是学位评定委员会的主席并不是判决中的被告,无法强制执行。

我国高校决定学位的授予主要由学位评定委员会行使,学位评定委员会作为学术与行政双重性质的机构。在行政方面行使着学位授予过程中的行政管理事务;在学术方面还行使着学术评定的职责,这不仅可以体现授予机构和国家的学术信誉,而且也保证了学位的严肃性。但是由于性质的双重性,也会使高校内部机构其他机构在地位和职责的划分上出现混乱,甚至由于学位评定委员会行政权力的行使不当而使学术权力受到制约。同时在确定行政诉讼的被告时也会出现矛盾:由于其具有行政性质,表面上看可以作为行政诉讼的被告,但是它又行使着学术职责,这导致司法实践中法院需根据其行使职责的性质判断能否作适格被告,对法院来说并不现实。

综上,三种法律性质各有其利弊,认定为行政性质并独立于高校的做法将会导致学位这一本质上具有学术性的称号显得无所适从;将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定为学术机构,又会出现授予学位不具有国家强制力而使社会认可减弱的困境;而学术与行政双重性质的学位评定委员会在高校较难把握自己的地位,时常出现行政权和学术权不均衡的情况。

三、学位评定委员会的法律性质及未来选择

学位评定委员会的法律性质问题比较复杂,我国《学位条例》 和《学位条例暂行办法》均未明确学位评定委员会的法律性质。目前绝大多数普通高校将学位评定委员会确定为高校内部学位工作的决策机构。首先,学位评定委员会在名义上并没有独立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也没有诉讼主体资格,符合高校内部学位机构的特征。就当前总体情况看,普通高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属于高校内部管理机构比较符合制度现实。[9]其次,从学位授予单位与高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关系看,学位评定委员会是学位授予单位设立的负责确认和批准学位申请人是否具有相应学位水平的内部机构,是学位授予单位中的管理机构和批准机构,而不应当是学位的评定机构。再次,从我国法律的设置看,学位评定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批准学位,并对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工作进行领导和决策。有关学术水平的问题,则应当放手给本学科专家组成的答辩委员会。[10]同时,因其组成上的“外行决定内行”这种不当问题也会得到解决,学位评定委员会不需要对论文评定,那么不同学科的专家仅根据教务系统作出的学生各项表现的情况以及答辩委员会的意见最终决定授予学位还是科学的。

因此,将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定为行政性质的学位管理机构,不仅可以明确我国高等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的职责,而且没有损害其所决定颁发的学位的严肃性,同时也未对学位论文的学术性判断形成阻碍。

要明确学位评定委员会的法律性质,保证学术和行政的协调以及高校内部治理的有序、高效,实现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应从以下方面努力:首先,我国应建立完备的学位法律规范体系。完备的学位法律规范体系才能保障高校内部机构分工明确、地位清晰。我国的《学位条例》和《学位条例暂行办法》已经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学位的功能和本质也在变迁,因此需要加快修订和完善学位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学位法》,有效规范学位评定和授予行为,解决学位评定委员会法律性质缺乏法律依据的历史积弊。[11]其次,明确学位评定委员会与学术委员会的职责划分。学位评定委员会是高校内部的行政机构,应明确学位评定委员会与学术委员会二者的职权,学术委员会负责与学术相关的事项,而学位评定委员会作为管理机构,即使是在决定授予学位时,也应对学术问题行使形式审查职责。最后,在学位评定委员会的运行过程中,应逐步尝试建立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高校学术管理体系,采取学术委员会的学者治校方式,[12]重视学术权力,完善学术制度建设,从而保证学位评定委员会与学术委员会的权力协调发展,使学位评定委员会的法律性质能够不断地符合大学治理和发展的新需求。[13]

参考文献:

[1]中国法院网.http:///.

[2]唐余明.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名与实[J].复旦教育论坛.2003(1).

[3]何兵.学位评定委员会的法律定性[N].人民法院报.2005年8月29日.

[4]陈邓海.树立高校学术委员会权威:我国高校去行政化改革路径[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2年8月.第26卷第4期.

[5]孙绵涛.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7月.

[6]刘卫东,罗长坤.高校学位评定学术权力探析[J].重庆医学.2008(11):37.

[7]李响.论我国高校学位授予中的权力关系[J].煤炭高等教育.2013年3月.第31卷第2期.

[8]何兵.学位评定委员会的法律定性[N].人民法院报.2005年8月29日.

[9]湛中乐,苏宇.论大学法人的法律性质[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9).

[10]张德瑞.高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的性质、地位与立法完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

[11]孙春牛.我国学位授权审核中政校关系法治化研究[N].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2]李莉.大学与政府――俄罗斯高等教育与国家崛起[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13]邹晓红.高校内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关系[J].社会科学家.2013(11).

第8篇

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生物教学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科学竞争日趋激烈,生物作为领先学科,将会有新技术不断地被开发利用,这就意味着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为此,创新教育对于生物教学来说刻不容缓,教学中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具备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

一、运用多种形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的起点,也是进行创新的动力,所以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主要由好奇心、求知欲、怀疑感、创造需要、思维独立性与创造性思维等因素组成。课堂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是对学生进行智力开发、能力培养的主要场所。所以,创新教育应着力于开发课堂教学的三个空间:

1.学生活动的空间

为保证学生活动的空间,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尽可能保证每位学生的学习空间,不被教师和其他同学挤占;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有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不断变化和丰富学习活动空间。有了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学生的思维就会启动,就会潜意识地产生创新。

2.学生思维的空间

创新思维是创新素质的核心要素,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与提高,其灵魂是创新想象力,其表象特征是具有独创性。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拓展思维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方面,要不断拓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另一方面,要让疑问占据学生的大脑。让学生的大脑得到充分的自由,任意想象。

3.学生表现的空间

在适宜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里,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外部信息,并进行初步加工的创新意识,如果得不到表现,得不到认同或修改的建议,那么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得不到提问,创新意识就不能强化,慢慢地学生就会失去创新的动机。

从教学实践中证明,这三个空间的开发,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条新颖的思路。

二、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因此,在教学中,我时刻注意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质疑,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发现、创新、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技能。即使学生问题提得荒诞、离奇或不合情理,教师也不要挖苦讽刺,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如在上课时经常会碰到学生提出的问题:“苍蝇喜欢往脏的地方钻,它为什么不生病”“鸟类有翅膀,能自由飞翔,人插上翅膀为什么不能飞翔”“蚯蚓的血为什么不是红色的”“能不能把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绿体移到人体内,使人也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等。这些千奇百怪的问题,虽然有的幼稚可笑,但我都耐心地给学生解释,有的问题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让学生大胆想、大胆讲,畅谈观点,对有独立见解的学生予以鼓励,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使学生思想中产生的稍纵即逝的创造火苗得以燃烧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开展多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体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而且更突出地落实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波,积极主动,这也是新课改追求的理想境界。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园地。因此,我成立了以下几个兴趣小组,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

1.采集制作小组

通过组织学生采集和制作动、植物标本,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当地的动植物资源,学习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技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为学生的创造提供素材打下基础。

2.科普小组

该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发动全体学生搜集生物知识资料、撰写科技小论文,还配合专题开展科普宣传,如植树节、爱鸟周、世界无烟日、世界环境日、世界艾滋病日等与生物知识有关的节日,该小组都以黑板报形式广泛宣传。

3.科技制作小组

选拔一些善钻研、有特长、心灵手巧的生物爱好者,组成科技制作小组,制作生态瓶,动植物结构模型,模拟膈肌运动的模型等科技作品。在该项活动中,学生兴趣浓厚,查资料,找原料,齐动手,共思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这种教育中,学生才是教学的真正主体,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品质和个性。

参考文献:

\[1\]李道明,魏本黄,徐胜奇.在数学教学设计中如何融入创新教育\[J\].中国科技信息,2006,(20).

\[2\]王守超.充分利用物理课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体卫艺教育论坛,2007,(4).

\[3\]王莉芳.生物教学中创新教育初探\[J\].中学生物教学,2011,(3).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