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18 10:12:1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建筑学生实习个人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CDIOl理论;高校人才培养;建筑学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时代在不断前进,我国教育事业也在朝着蒸蒸日上的方向发展。教育领域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型教育模式,比如CDIO教育理念。这是一种高效、创新的教育方法,目前已经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教育领域中也得到了大量的应用。目前高校建筑学在进行人才培养时,也开始顺应时代的发展,将CDIO教育理念应用进了实践教学过程中,为建筑领域的发展培养出越来越多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同时也促进了高校教育的发展。
1CDIO理念下高校建筑学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1高校建筑学人才培养现状改变的必然需求
目前,传统的建筑学专业教育,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及培养目标方面都还存在着单一化的问题,问题的主要表现是大部分教师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教学十分重视,但是轻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沟通技巧、管理理念以及实践经验等方面的培养还缺乏关注度。导致大量的建筑学毕业生,他们在实习工作中,难以适应社会岗位的工作模式,自身的综合能力不足。目前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力度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进一步研究CDIO理论,对建筑学人才的培养作出进一步的改革与研究。①由于受到教学硬件设施以及当地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的限制,导致很多高校培养的建筑学人才无法进入到高层次的社会岗位中,企业对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其次建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其问题表现主要存在与理论课程设置过多,实践课程比如工程构思以及设计实践等方面的课程设置比较少,从而导致培养出的建筑学人才缺乏设计规划能力,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关注,促进人才的多元化与综合性发展。②从本质上来说,建筑学属于一门对人才实践应用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加大对应用能力的关注度。但是,高校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与相关专业进行实践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实在是少之又少。因此,导致培养的学生在临场发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较为落后,与社会企业对相关岗位人才的实践能力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③很多高校教师们在对CDIO理论方面的理解上,还不够透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内容方面的了解还处于表面程度,对学生的就业方向更是了解得不够清晰,这也是导致高校无法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一大关键问题点。在高校的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够有CDIO理论的指导,对学生的学习和未来发展而言将会是非常有利的。高校除了要关注对院校人才的培养之外,还要做好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工作,并且也可以让一些企业参与到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形成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促进高校人才与企业之间的契合度,使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够更加的全面与完善,为企业的发展输送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1.2建筑学专业教学的需求
大部分的高校都是将建筑学专业的教学课程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理论教学、设计操作、实践应用。建筑学的教学方式大致是以教师的理论讲解为主,设计实践为辅的教学模式为主。但是这种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极为不利,对学生在教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会形成威胁。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有其存在的好处,可以实现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输与讲解、有利于正常教学秩序的维护。但是他的问题也是非常明显的,学生虽然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掌握了建筑学的相关专业知识,但是却无法将其很好地应用与工程实践中,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方面,没有得到有效地培养。而这种只能够掌握专业知识却无法对其进行应用的建筑学人才,无异于只会“纸上谈兵”的军师,而这也与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理念背道而驰。因此,为了使这些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我们提出了基于CDIO理论理念的高校建筑学人才培养模式,该教育理论杜宇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义十分准确,也符合社会岗位对相关专业人才的要求。CDIO理论教学模式将学生的教学划分为理论基础教学、个人能力培养、协调沟通能力培养以及工程系统掌控能力培养等四个部分。这一教学理论的实践应用,需要教师对建筑学的专业教学要求有准确的把控与全面的了解,能够根据CDIO理论教学原则,制定出一个高效、完善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1.3个人及社会发展需求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社会对于建筑物的品质要求也有了相应的提升,各大企业对建筑学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渐增大,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人才的数量、质量以及素质水平等,都是决定建筑业能否获得稳定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建筑学是一门将设计艺术与工程艺术完美结合的学科,对学生的专研技能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都非常高。在CDIO理论的引导之下,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于建筑学人才的专业要求也有了一定的增加,对个人的发展要求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作为一名合格的建筑学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充足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能够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论应用进行实践工作中,具备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这也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指导,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理论基础知识,能够在建筑项目的时间操作中,运用好建筑设计理念,将专业理论教学融入进实践操作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次,建筑业对于现场实务操作能力较高的人才需求量也是十分大的,对学生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有一定的要求。高校要想培育出更多的综合性建筑人才,需要将建筑学理论知识与建筑业实践案例结合起来开展综合教学。再者社会对于沟通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好,以及工作效率高的人才需求量是非常大的,而这类人才不仅需要专业理论知识好,还要具有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并且还要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储备,只有这样全面型的人才,才能符合建筑行业发展的需求。
2基于CDI0理念下高校建筑学人才培养的模式
2.1创新教学机制
在CDIO理论基础下,现代高校不仅要对建筑学专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完善,同时关注对学生创新实践以及团队合作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例如,建筑学专业的教师可以借助教学辅助工具开展实践教学。比如利用先进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创新建筑设计项目,将万众创新的理念融入进实践教学过程中,根据实践项目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环节设计包括有场地的调研与分析,项目的设计与创作以及项目的验收与总结等,这种项目教学方式,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充分调动起来,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践讨论中,表达自己的实践观点。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根据自身教育条件,引进一些先进的软件或者硬件设施,搭建起网络教学平台,吸引广大的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建筑项目的开发与设计,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让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教学项目的设计思考,促进建筑专业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2.2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运用
CDIO理论,高校在构建建筑学教学实践模式时,要注重实践教学的完善化打造,针对课程内容特点与学生的学习需求,来进行教学模式的创设,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传统的建筑学专业教学,教师对理论知识的传输与讲授比较关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不关注。学生的学习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教学效果非常差。因此,高校建筑学教师要利用好互动教学模式的优势,关注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动思维,参与话题讨论与交流,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讨论中,解决教学活动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教师可以将当地某区域的建筑项目作为教学案例,将其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合作进行教学案例的探讨与交流,让小组成员们互相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并将其整合起来,形成多个设计方案。然后教师再带领学生运用计算机软件,对设计方案进行整理与修改,最后形成自己的建筑设计方案,这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最后,教师也可以将各小组的设计方案展示出来,让各个小组成员一一进行设计方案的演示与阐述,鼓励各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并给出自己的意见,教师也可以参与到评价讨论中。这种开放式的互动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打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在CDIO理论背景之下,高校可以与当地的建筑企业合作,进行学生实习基地的建设,完善对学生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可以与当地的优秀建筑企业签署协议,让学生参与到建筑单位的设计工作中,并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回访,这样一来可以使学生的项目实践操作能力得到提升,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其次,对于即将毕业实习的建筑学专业人才,教师可以适当为其安排一些设计任务,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软硬件设备,让学生在完成实践任务的过程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结束语
在CDIO理论的工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深化对建筑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设计创新能力等,使学生的能动性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交流能力,使高校建筑学专业所培养出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企业的发展要求,促进建筑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孟艳艳,贾长洪,刘萌.新工科背景下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研究[J].高教学刊,2021(03):152-155.
[2]唐西娅,郑辉,刘杰,等.基于CDIO理念的高校建筑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20(20):166-168+172.
[3]贾涵.基于CDIO理念的建筑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城市住宅,2019,26(09):205-206.
[4]董怡华,王英刚,王辉,等.基于CDIO理念的环境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广州化工,2019,47(13):191-194.
中青年教师是学科建设发展的主力军,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每位中青年教师系统地讲授1~2门专业课程,工作量饱满,教学效果优良,评教评价结论优良,已逐渐成为专业教学的重要内部力量,配合专家治教,老中青三结合,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课程教学的紧密衔接与深度融合是基础
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指导下,专业课程配置合理且衔接紧密,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知识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同时,课程的深度融合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重要知识与技能得以反复加强,如在设计基础类课程中融入环境景观设计的知识;在专业设计课程中融入计算机辅助设计方面的技能锻炼;在施工技术课程中融入材料、构造方面的知识等。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得所授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大大增强,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效果显著。
3细致入微的毕业实习指导工作是保障
专业教师指导专业毕业实习是保障大学最后1年学生在基本无课和不在学校的状态下的毕业实习效果和毕业设计质量的有效方法。对此,每位青年教师在毕业实习指导工作中,认真负责,不计回报,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总结工作方法如下:第一,落实实习单位:通过学部与企业签订实习基地,毕业实习指导教师利用自身掌握的各种社会资源,积极为毕业生实习推荐工作单位,加上学生自行解决等多种途径,100%落实了实习单位。第二,聘请专家讲座:聘请省内知名企业专家做讲座,指点学生初涉工作单位实习应注意的问题。第三,专业知识技能指导:针对学生在工作中遇到的专业问题进行耐心细致地解答,做好学生的强大后盾。第四,职业规划引导:针对学生就业择业方面的困惑,结合自身经验进行正确引导。第五,心理问题疏导:针对学生初入社会工作产生的与人沟通等诸多不适应心理状态进行及时疏导。第六,收集用人单位与学生的信息反馈:主动与学生和实习单位沟通,了解人才供需情况。将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意见和学生反映需迫切提高的技能信息进行认真汇总分析,作为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指导依据,促进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第七,完善毕业实习指导成果文件:包括学生实习情况登记表,实习日志,实习成果图纸等文件和实习单位出具的学生实习表现鉴定表,等等。第八,学生在实习期间由学院统一办理了人身保险,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
4定向培养的毕业设计指导出成果
第一,毕业设计调研指导:将建筑学专业采风实习与毕业设计方向相结合,指导学生在采风实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完成毕业设计调研。第二,毕业设计课外辅导:根据学生能力和自身特点,对其毕业设计方向选题进行指导,使学生发挥出自身最好水平。增强学生自信心,鼓励学生勇敢参加国家级设计竞赛,利用课外时间对学生毕业设计中的排版设计、表现效果、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强化与提高进行指导,最终使学生作品在众多竞赛方案中脱颖而出。在2011师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5在实践教学管理中探索创新
建筑学专业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探索与实践,总结出该专业在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创新点如下:
5.1实践教学的教学监督管理与反馈机制
专业教师指导本专业学生毕业实习是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以往毕业实习阶段由辅导员统一管理,这种传统管理方式的弊端在于:一是辅导员要一个人管理整个一个学年的百余名学生,无法精细到位。二是辅导员不具备专业知识和经验,无法对学生提供有效的专业技术保障。而专业教师指导专业毕业实习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是保障大学最后1年学生在基本无课和不在学校的状态下的毕业实习效果和毕业设计质量的有效方法。同时,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意见反馈和学生反映需迫切提高的技能信息反馈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课程教学深入改革的依据。
5.2定向培养的毕业设计指导
关键词:课程教学;技能培养;建筑设计
教育改革制度的不断实施,推动了各大高职学校的快速发展。建筑设计是高职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为了适应新时代中的人才需求,也更加重视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分析目前我国高职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现状可知,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以技能培养为重点,构建新的课程教学模式,实现对高职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优化,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高职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中,建筑设计是一项主要的教学内容,属于核心课程。分析目前我国高职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现状,主要属于本科学业,为5年制学科教学模式,教学形式主要为传统授课模式结合评图的形式。理论知识作为建筑学本科主要的教学重点,更加有利于对学生思维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而教授应用型知识是建筑学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教学重点,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受到不同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教学时间、培养重点、教学目标等,产生的教学效果也具有较大的差异化,导致学生缺乏有效的实践技能,不能满足新时代人才需求中的技能要求。
二、以技能培养为重点,教学模式实施方法
1 应用差异化教学理念
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发展时代,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企业、团体、个人都更加重视对自身发展的培养,积极寻找更加合适,富有特色的发展模式。例如,我国教育体系中,相对于本科院校来说,高职院校拥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属于一种明显的差异化教学。高职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应用差异化教学理念,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人才分流。在不同的教学阶段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所掌握知识,适时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可以实现对人才目标的细化培养,增强学生的技能。例如,对于高职建筑设计中的高年级学生来说,教学培养目标可定义为专业绘图员和建筑师助理,如果学生具有较强的方案设计能力,可适当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提高其建筑方案设计能力;对于专业能力一般的学生来说,可将专业绘图员作为其教学培养目标,对该目标相应的实践技能进行强化。
2 强化实训基地建设
以技能培养为重点的高职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优化过程中,为了实现对学生的技能培养,落实现代化教育改革理念,学校可以结合一些实际的工程项目,如寻找合适的校外合作企业,以教师及相关人员的指导作为前提,积极让学生进行实践。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得到一定的项目经验,为以后实际的工作做出了铺垫,能够更快适应,投入到工作中。例如,在学期末或者学生大三之后,对学生进行集中实训,或者让学生参加定岗实习。以技能培养为重点的高职建筑设计教学模式优化,强化实训基地建设,学校可以对校内外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积极与各个建筑设计单位进行商谈,建立可长期合作关系,尽量多的为学生争取校外实训机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另外,学校可对学生的实训方法进行创新,例如积极争取“企业进校”,通过工作室的模式,让学生完成实训。同时,高职建筑设计学生进行顶岗实习,也是一项有效的方法,成为一个关键的环节,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
3 优化教学实践方法
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技能培养为重点的高职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优化过程中,对教学实践方法进行优化也是一项有效的措施。例如,学校可以对单元式教学模式进行完善,重视对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积极提倡应用参与式教学模式,以示范式教学为主,启发式教学为辅教学模式的应用,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等。分析高职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可知,主要是单元式教学。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实现系统化和整体化教学,根据教材中设计课题的不同,对不同的教学单元进行详细划分。例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将主线设置为建筑设计的过程,逐层递进。另外,教师应该保证设置的每一教学单元至少包括6个环节,分别为学生作业、小组讨论与课堂交流、单元技能测试、实例调研与资料收集、教师讲评、基本原理讲解。在每个单元授课完成后,教师还需要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以全方面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进行培养。
4 创新和拓展教学手段
信息化社会中,现代科技为人们提供了更加方便的工具,制造了更加便利的交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现代化教学资源,如多媒体教室、互联网、制图教室、学校课程网络和模型实验室等进行有效利用。课外,学生也可以通过对一些信息化媒介工具的应用,如电话、电子邮件、QQ等,实现多途径学习。例如,在课后学生为了实现对一些建筑设计方案的探讨,实现对彼此之间设计思想的有效交流,可以建立QQ群或者微信群等,通过对一些在线聊天工具的应用,及时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或者产生的困惑。同时,在这种经常交流的情况下,学生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和谐,师生感情也会更加稳固。另外,高职建筑设计学院可以经常举办专题讲座,或者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等,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
三、总结
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目前城市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一项主要研究内容。城市建设的发展,增加了对建筑设计人才的需求。在这种环境下,高职建筑设计院校应该做好以技能培养为重点的课程教学模式优化工作,以更好适应当今社会与市场的需求。以技能培养为重点,不但对高职建筑设计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明确,还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自身能力与特色,准确定位,提高综合竞争力,更好适应以后的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建筑专业;美学素养;提高
为了培养出更加适合企业的优秀毕业生,近些年来我们学校一直致力于各项教学改革措施的研究和推行中。以我校建筑学院为例,我院大力的推行各项改革措施,加大了教学改革的力度,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成果,通过暑期实践和一切其他的机会让我们教师深入到企业一线,让教师参与到企业的工作项目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对行业的认知,积累实际操作经验。通过实训或者第三课堂等机会将学生安排到建筑装饰企业中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通过近年来的企业用人需求调查和就业生跟踪回访的一系列过程中,发现我们建筑装饰专业的毕业生和企业所要求的设计师的能力水平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综其原因,主要存在于我们学生的美学素养的缺乏。学建筑的为什么要学习美术呢?这是每一届大一学生上我的《素描》课程的第一节课我提出的问题,也是我首先给同学们所讲述的内容。建筑是存于我们三维空间中的庞然大物,它的使用年限让它具备了相比其他事物更加长远的存在性,它的空间感、质感、色感、线、形、体、光感等构成了建筑形象。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会习惯性的赞颂优秀建筑为“凝固的音乐”“石头的史诗”,可见,建筑与美,是密不可分的。
如何能够让我们的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达到提高美学素养的教学目的呢?我觉得从以下几点可以收到一定的成效。
一 校园坏境——营造浓郁的大学校园文化美氛围
作为一所大学,学校历史和校园文化非常的重要。说起北大,我们就会想起未名湖,那是北大燕园的风景中心。说起武大,我们就会想起樱花园,每年吸引无数人前来观赏的樱花节。那么在我们的校园,是不是也应该营造属于我们学校自己的特色和景观呢?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建校历史,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出发,比如说,我们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我校坐落在长江旁,巴河边,校园门前那长长的堤坝、排列整齐的成片的防护林何尝不是我们的特色,不是我们特有的景点?将美学艺术教育的内容寓于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和校园环境之中,通过活动的进行,营造浓厚的人文、艺术氛围,对学生的情操陶冶、品德修养、人格塑造及心理保健等具有特殊的功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思维和激感。
二 学科美学联营教育——将美学思想贯彻到各门课程当中
学生美学素养的提高不能单单依赖于我们前期的美术基础课教育。我们前期所设置的一些基础课程,比如说素描课程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形体的比例、造型、明暗、线条、体积等方面让学生了解形体美;比如说在色彩课程的学习中只要是通过色彩的配置、组成、色彩搭配和色彩表现等方面让学生掌握色彩美;《手绘表现》、《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建筑装饰设计》等专业技能课程里,主要是在在各项技能传授的过程中、作品讲解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融入审美理念,引导学生欣赏和动手表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在增强他们的审美修养。但是,在我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问题,比如说我在10级建筑装饰的学生刚入校的时候,带他们的《素描》、《色彩》、《手绘课程》,这几门课程是分段上课,一般来说在大一的时候这些课程全部完成,而且在期末考核的时候,学生的掌握程度还是很不错的,到了大二下的时候,我又带了该年级的《家具陈设与设计》课程,这个时候再让学生手绘家具的效果图的时候,发现学生的手绘能力、配色能力大不如前。我总结了一下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大二的上学期里,他们上的是建筑专业课程,基本上是没有再动手进行美学方面的训练了,就对之前的知识生疏了。我认为,想让之前上的课程不白费,应该把美学思想贯彻到我们的每一门课程当中,比如说计算机辅助设计,它并不是单纯的把形体绘制出来就行,在绘制的过程中,也讲究比例、形态美感、色彩搭配等,那么教师在讲授的时候,不能单纯的让学生会操作软件,而是达到通过操作软件达到创造美丽形态的教学目的。只有将美学教育贯穿始终,在每个环节都让学生感受美的存在,才能达到美学素质教育的目的,仅仅靠某一门或几门课程是没有办法把此项教育顺利完成的。
三 校外写生——合理分配写生时间、提高审美能力
在高职院校的建筑类专业的教学计划里,一般都会有2-3周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写生计划。一般安排的地点都是一些有着悠久历史、风景优美并且建筑特色鲜明的地方。写生实习下来,每个学生大概有15-25张的作业。通过两到三周的集训,我们回到学校的时候,学生的技法都提高很多。可是,我常常在思考,作为建筑专业的学生,提高手绘表现能力是我们写生实习的唯一目的吗?我认为不是,每个地方的建筑特色、历史脉络和人文风情都是不同的,那么研究建筑特色、地域风情,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不是也应该是我们写生实习的重要任务呢?高职建筑类教育不同于本科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时间只有三年,我们的学生只有一次外出写生实习的机会,所以每次带着一个任务去完成就行。我们如何利用好这一次的机会就非常重要了。我觉得要达到既要提高学生手绘能力,又要达到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话,需要在我们原有的写生习惯上做一些调整。比如说两周的写生时间,我们的学生不应该只是下乡,还应该进城。下乡感受乡土人情,体验历史带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提高手绘能力;进城感受中国经济的腾飞,各式建筑带给我们视觉和心灵上的冲击。这种古今对比,通过教师的讲解,更能够让我们的学生受到启发,这两周的时间才真正的被最大限度的使用,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像细雨润物一样悄然无声,逐渐积累。本文所探讨的一些教学方法,期待同行和专家们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期能用更好的方法提高我个人的教学能力,并且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美学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课程设计;合作模式;校外资源;建筑教学
建筑学本身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涵盖了人文、技术、艺术等各方面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每所建筑高校根据自身条件和特征,专业教学的重点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如一些关注传统建造文化,致力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一些强调前沿技术和数字化设计,着眼于未来信息技术发展;一些则侧重建筑学本体的理论学习和哲学探讨。无论方向如何,高校建筑专业终究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建筑教育的最终目的依然是培养具有实际设计能力的建筑专业人才。如局限于学术范畴,将学生禁锢在大学教育的内环境中,是无法取得满意的教学成果的。越来越多的学校将目光投向外部,寻求校外的资源,并将其注入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教学改革中来。
0概况
纵观国外现代建筑教育的历史,来自包豪斯的“实用艺术至上”的原则就一直存在于整个脉络当中。初期具体表现在建立大师班“作坊”,将手工业和工业融入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从后来在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延续、德州骑警在美国的发展到现在的ETH都有强调实用主义的传统,在教学的配置上也都安排有大量物质性的动手操作环节。在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阶段,学校自身专业教室和实验室可以提供相应的配给,到了高年级和研究生的课程设计阶段就会开始从各个方面去整合校外的有利资源,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专业的培养。国内的建筑教育最初源于法国巴黎美术学院的布扎体系(Beaux-Arts),注重形式的训练和图纸的艺术性的精准表达。一直以来,这种相对传统的学院式建筑教育导致学生就业时存在普遍的“断层”现象。多年学校教育结束后,毕业生们往往不能直接与专业性的建筑设计工作进行对接,通常需要几个月或半年的适应期。因此,许多高校的建筑系针对该问题不断开展教改工作,比较普遍的做法是通过与校外合作的方式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对本专业的行业环境有一定程度的接触。而在学校之外,最近几年受大环境的影响,我国建筑行业进入了调整期,业界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洗牌局面,唯有具有核心价值的设计团队才能继续存活。不少事务所、设计院放弃了原本只追求产值增长的经营理念,转而将一部分精力投向技术和理论的沉淀。与高校的合作,或者参与高校相关课程教学项目,能够得到一个很好的机会去寻找建筑行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同时也能为自己培养对口的人力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多角度、多层次的合作必然会产生。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建筑院校的一些相关状况和典型案例,将高校建筑课程设计中的校外合作模式大致总结为三个主要的类别:生产合作模式、课题合作模式和公共合作模式。
1生产合作模式
院校与相关部门共同创建具有持续生产内容的工作室或设计单位,最终产出内容包括实际项目设计方案和具有工作实力的应届毕业生。在国内多所建筑院校创建的初期,教育部就同时设立了直属的设计单位,如今多为国有企业。这些以大学为背景的设计单位本身就是为产学研的目标而成立,教师既是学校教员也是设计院的建筑设计师,融合教学和实践,不但能有效地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实现实践教学,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十分有利的实习基地。因此,生产合作模式在我国高校建筑学教育中是十分普遍的。产学研的一体化能为课程设计提供真实的项目任务书,使教师和学生避免纸上谈兵,可以实现在地的学习,理解设计中的各种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由于市场因素,生产合作模式通常是安排在建筑教学的实习期,也就是在高年级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对学科的系统性认识,可以在此基础上拓展专业的眼界,经历完整的工程设计实践,提前体验并了解毕业之后的建筑职业生涯。除此之外,在生产合作模式中,师生还有机会参与项目的实际建造环节,可以弥补传统学校建筑设计教育所欠缺的部分。在建筑设计的学习中,建造的意义不局限于材料的认知和使用,更重要的是在理解材料和构造特征的前提下,依据真实的场地情况能去尝试一种基于“建构文化”的设计方法。学生在课程设计中除了得到职业化、专业化的训练外,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入学习建筑设计的理论知识,进行相关的哲学思考。这样,校外合作模式就能从根本上实现高校的生产、学习和科研一体化。
2课题合作模式
课题合作模式是指院校引入校外导师参与课程设计的内容,邀请有大量设计经验的建筑师为课程设计提供合适的题目并进行阶段性的指导。在这种合作模式中,学校为主动方,组织校外机构或建筑师本人进入学校中,共同完成教学课题。面对如今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有着强烈个人意识的建筑师对课题的方向有着不同的见解,这来自他们多年来对建筑设计学习和实践所得到的总结。课题由校外导师们自行选择拟定,带有十分鲜明的个人特色,承载着他们不一样的建筑观和价值观。而在阶段性的课程设计指导中,他们也常常会找到有别于高校教师的切入点对学生的方案进行指导。在清华大学2014—2015年的开放式建筑设计教学中,校方邀请了15位目前国内享有盛名的职业建筑师进入学校成立课题组。这些校外导师们提出了“理想自宅”“光的空间”“CCTV重建计划”“空间单元:源自传统和自然”等16个课题,而学生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选择加入理想的课题组。毫无疑问,提出这些课题的灵感都来自他们多年来对建筑学的思考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在导师和学生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强调以独立的人格面向建筑学的广阔边界;有的提倡回到更手工、更感性的设计方式;有的直接宣告建筑设计应在平庸的环境中发现新意;有的倡导在传统和自然中寻找未来;有的是在最接近真实的条件下寻求“形式”的突破;有的则引导发现初心,做有意义的建筑……一直在校内环境中的学生们面对这些理念和设计思路,就像进入了一片丰饶的热带雨林,即忐忑又振奋。校外导师们将自己的见解和人生阅历浸入课程设计指导的方方面面,最终产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为在校学生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学习体验。
3公共合作模式
公共合作模式一种基于院校与政府、企业、相关协会或其他院校共同建立的公共平台,联合办学实现多方共赢。公共合作也可以称为平台合作,不同于外向型生产模式和内向型的课题模式,它是将校内和校外资源通过一个共同的平台媒介进行相互整合。因平台具有的公共性,教育计划的发起、项目的经过和结果都是在一个公开透明的环境中完成。学校、公众、机构、媒体等只要有意愿和可交互的相关资源,均可申请参与其中。其中有两种较为典型的操作方法——多校联合培养和社区营造。
3.1多校联合培养
多校联合培养进行建筑课程设计教育,通过各校之间相互交流和观摩,对参与的教师和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启发和收获。建筑院校每年都有举办不同规模和类别的联合培养项目,目的是打破各自的“边界”,使学校资源相互传播和使用,拓展专业教学的局限性。多校联合培养使每个院校的校内资源成为其他参与院校的校外资源,资源重合随着参与院校的增多而产生叠加效应。连续举办所积累的关注量也会打造出一种平台效应,使越来越多的院校参与其中,形成良性循环。多校联合培养不限于学生所在的年级,每个教学阶段的课程设计内容都能达成。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建造节和“8+”联合毕业设计。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自2007年以来每年夏初都会举办一次建造节,邀约国内外高校组队参加为期一周的设计建造活动。建构节中参组人员主要为建筑专业本科一年级的学生,部分为上海本地的重点中学。在一周的时间里,每组成员都要根据设计任务书,使用指定的材料搭建一个符合要求的空间作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在同济大学建造节中,主要的材料为瓦楞纸板,近几年更换为塑料中空板,具有防水性和更加持久的特征。而东南大学的建造节选择用竹子这种具有韧性、古老的天然材料。在参与建造节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对材料性能、建造方式及过程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同时,在有一定功能要求的条件下,学生可以得到人体比例的空间体验,把握具体的空间形态和使用之间的关系。来自不同的建院建筑专业的教师也能通过这一平台交流教学方法,相互学习提高专业素养,丰富教学经验。多校联合培养在高年级阶段的课程设计中是非常普遍的。“8+”原为“八校联合毕业设计”,是由八所建筑院校针对建筑教学最后一个课程设计环节——毕业设计,而组织的教学交流的平台。这八所院校分别是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中央美术学院、重庆大学和浙江大学毕业设计,后期每年会加入几所新的建筑类院校。由一所学校提供题目,来自全国各地的学校围绕同一个题目开展毕业设计的教学工作,采用“真题真做”或“真题假做”的模式。对真题的选择使每年的题目都具有地域性,比如重庆大学的“十八梯改造”、深圳大学的“二线关”和昆明理工大学的“大理古城水库更新”等,这些课题都体现了各院校所在城市的地方性特征。除了可以强化教学过程中原本就十分重视的建筑与环境间的互动关系以外,还可以通过各地学子对相同问题的陌生化处理,找到新的观察角度和解决方式去实现一个个独特而巧妙的毕业设计作品。
3.2社区营造
社区营造的构想来源于美国学者对于现代城市规划工作的反省:由权利和资本操控的城市环境越来越无法满足大多数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需求,由此而强调民众参与专业设计团队,由下而上地开展城镇规划工作。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环境设计学院集结了大批师生传播并实践了这类反思性规划。随后日本和台湾地区的建筑院校也开始将此类实践活动引入学生的专业教育中来,带领教学团队深入某地区环境中,与当地组织机构和民众一起完成环境的保护与更新设计,逐渐形成了一种参与式的建筑设计教学理念。日本明治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的城市建筑设计研究室1993年成立了由师生组成的专家工作营,将社区营造引入建筑系学生的教育系统中,主要的教学方式是安排师生短期驻扎在当地城镇一周左右的时间,搜集地域环境信息、找出问题点、策划设计、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在此过程中,工作营还应成为当地行政和市民间的沟通桥梁,让市民参与到行政决策中去。设计规划方案会考虑到市民日常生活的需求,并且阶段性地以简单易懂的模型或图片方式呈现出来。工作营在冈山县高粱市历经了20年的教学和营建工作,培养了一批能从建筑和城市角度去思考问题的专业人才,获得了日本国土交通委员会的认可。同时,高粱市的城镇建设也获得了很好的成效,成为日本传统历史街区重生的典型实例。自20世纪90年代起,台湾开始推动“社区总体营造计划”“新故乡营造计划”和“健康社区六星计划”等政策,主要内容是以地方社区作为政府文化政策的对象,改变以往精英文化的做法,由上而下地在地方推广社区营造。中原大学建筑系和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自下而上地参与推动社区营造项目,与居民交换意见、讨论当地的环境问题,寻找合理的建筑设计及规划方案。学生得到直接面对居民、社区工作者、相关专家学者、部门公职人员和开发团队的机会,得到进行参与式设计学习的机会。参考社区营造在日本和台湾建筑教育中的发展和影响,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入社区,不但能使他们涉足人文、社会、心理等多领域的理论知识,还能将主观思考融入客观的调查中,注重当下人文关怀,培养社会责任感。
4结语
高校在考虑引入校外资源进入建筑专业的课程设计时,可以考虑三种主要的合作模式。其中,生产合作与课题合作相对来讲较为常规。前者在国内的建筑院校中是普遍存在的,那是因为专业生产力能有效平衡校方和设计单位的需求。后者则需要学校方具有更强的主导性,并给予相应的支持,首先是在课程设计方面,选择适宜的年级生作为授课对象,更新培养计划,调整教学大纲。除此之外,在课题合作模式中,经费和校外导师的质量也需要学校进行一定程度的考量。而在公共合作模式中,涉及的就不仅仅是学校层面,校外资源与学校是在一个公共的平台上,发起方可以是学校,也可以是来自校外的各组织机构。主导策划方只要是以符合公共合作需求的任意立场即可,各方需要交涉的具体内容也只要经由主导方通过平台进行公开。如今在国内的建筑高校中,建立多校联合培养计划已是建筑专业教育的常态,关注度和参与院校数量都是逐年递增。社区营造的模式还在慢慢探索之中,一方面需要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高校在建筑设计和规划领域进行充分的学术探索和教学实践。目前,我国社会正在经历一个转型期,教育改革是其中十分重要的环节。高校建筑专业的教学也应积极响应推动促进整个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重视实践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在专业教育最重要的课程设计环节中尽可能地去整合校外资源,注入新鲜血液,了解行业最新动向,组织教师和学生加入公开的平台合作,参与在地的设计营建活动,拓展视野并理解环境对象的真实需求,输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建筑从业人员。
参考文献:
[1]…建筑创作AC:清华大学开放式建筑设计教学专刊[J].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2015.
[2]…赵巍岩.同济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创新与拓展[J].时代建筑,2012.
[3]…张彤.超越边界——2016建筑学专业“8+”联合毕业设计教学综述[J].世界建筑,2016.
[4]…吴金镛.台湾的空间规划与民众参与[J].国际城市规划,2013.
[5]…小林正美.再造历史街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在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才能得到丰富、完善和发展。大学生成长,就要勤于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一起,在实践中继续学习,不断总结,逐步完善,有所创新,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由知识、能力、智慧等因素融合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实习报告文章,提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欢迎阅读。
实习报告一
作为一个土木的学生,我们能深刻体会 到实践对我们的诱-惑,因为它会快速的提高我们的专业能力,俗话说实践是大学生活的第二课堂,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大学生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现在到处都在修建房屋、无论是居住还是办公或是其他作用的结构,我们总能随处可见,但施工现场是不能随便进入的,所以以前也都是远距离的观望,只能看到外部结构。总想进去看看里面的内容。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才能得到丰富、完善和发展。大学生成长,就要勤于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一起,在实践中继续学习,不断总结,逐步完善,有所创新,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由知识、能力、智慧等因素融合成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自己事业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
因此生产实习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环节,它是所学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统一。所以学校能给我们这个机会,我们都很珍惜,希望能通过这次实习提高我们的专业知识和素质,为我们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根据学院的安排,我们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土木工程生产生产实习。我们组被分到××××,引入我们眼帘的是三幢正在进行修建的大楼,经师兄介绍后才得知,这一号楼、二号楼、三号楼,都是廉租房。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便宜的房子,但后来才知道廉租房是国家出钱修建的民生工程,专门为一些贫困群体修建的住房。三个塔吊机整有条不紊的工作着。目测高度已经修到三十米高了。
由于地理位置比较特别,这三幢楼修建在一个山坡上,从背面看他们的地基要比路面高出十几米。看起来比较壮观。还有一个工程正在进行场地整平。一些工作人员都在辛苦的工作着,场地上有挖土机,运渣车。由于攀枝花地质特殊,地基也都是一些延岩石,场地上还有两辆碎石的机器,用来破碎岩石。
我们现在外面仔细观察了几番。后又带着安全帽在师兄的带领下进入了一号楼观察内部作业。进去后的第一眼是感觉空间特别小,无论是卧室、厨房、还是客厅,都感觉特别小。全部都是一室一厅的格局。师兄说这是为贫困群体建造的房租,都是这样的,这也是我第一次见到廉租房。由于工人都在上面工作呢,所以我们在下面几层逗留了一会就往上面走去。走到上面看到一些工人正在做填充墙的工作,还能看到一些构造柱的内部钢筋布置。
上面的还在浇筑混凝土,混凝土由塔吊机运送上去再由工人推到施工现场旁边以方便工人作业。无论做什么,都有很多我们是学习的地方,我们虽然接受了这么多年的教育,但还都是“文弱书生”,我们连最简单的砌砖都还做不好,一些更复杂的更不会了,有句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我想这就是现在大学生的现状,理论知识很丰富,但实践区委一窍不通。所以能现场观察是每个学生都期望的。而学校给我们提供了这个机会,让我们在毕业前先体会一下工地生活,所以我们都特别认真去观察去学习。
回顾这些天的经历,我们确实学到了许多实在的东西,也思考了许多问题。我们感触颇多,也受益良多。此次在施工现场实习,能亲眼看到各个班组的施工过程,能亲耳听到技术人员针对问题的讨论,能亲身参加工程的例会,是我们最大的收获。这些都使自己对于工程管理的基本情况有了感性的认识,也为马上踏上工作岗位作了很好的热身。在现场的短期学习也提高了我的专业技能。以下就为这次实习的一些收获、认识和感想:
1. 通过这次实习,书本上的知识在实习过程中得以消化,对于一些专业术语、具体的施工程序都有了深入的了解,巩固了理论知识。以前老师讲一些知识的时候我们脑海中就没这种概念,很难产生画面感,脑子里一片空白,理解起来也事倍功半。比如说对于钢筋加工的过程,构造柱钢筋的绑扎,从前只是听老师讲解和书本上学习,但对于具体操作并不清楚。这次在现场亲眼看到了以后,将理论同实际联系起来就很直观,印象特别深刻。在实习中我们每天还会看一些施工图纸,做一些电子文档,这些也都加强了我们对CAD和电子表格EXCEL在工程中的运用,这对今后的工作有很大帮助。
2. 在施工过程中,很多时候实际施工操作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并不一定相符合。书本上的都是理论情况下的,但工程中会遇到许多复杂的实际情况。这时书本上的就不在适合,就要靠工作人员的经验了,这些对我们帮助很大,它能提高我们的随机应变能力。
比如:一根400m的梁其下部钢筋为12φ32 ,在理论上要求保证钢筋间的最小间距>25mm,但在实际操作时是因为某处钢筋太多而往往办不到。这就需要多年的施工经验积累同理论知识相结合,做出适当的变通。我们必须学好扎实的理论知识,很多东西虽 然说都在课堂上学过,可我们还没有学精,没有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资本,不能够学以致用。不管将来从事施工或者预算,都需要我们平时多留心,多观察,多发问,需需要我们不断的积累和广泛收集信息。我们生活的四周,许多东西都是值得去学习去思考的。
因此,我们需要打下扎实的基本功,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培养自己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在自己的工作领域上站稳脚跟。
3. 目前,我国建筑市场的发展还不是很完善,信息缺乏,管理力度不够,建筑规和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彻底的贯彻和执行。在实习现场,同样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施工准备不足,道路以及临时设施都没有达到规范要求,没有采取雨季施工措施,钢筋不注意保养,浪费严重等等。相信随着制度的发展完善,各种问题都应该会解决和避免的。
4.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作为即将毕业入行的新人,我们应该端正自己的态度,给自己作一个好的定位,不要自恃甚高也不应该妄自菲薄。对每项工作都要认真踏实,创造出价值才有所收获。对人应该热忱,处理好周边的关系。所谓“先做人后做事”,在建筑行业这个大圈子里尤其需要为人处世的能力。并且我们还要学会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懂就问,态度要诚恳,让别人愿意将自身的积累传授于你。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才能是自己不断发展。
5. 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需要认真细心的工作态度,土木工程专业更明显,俗话说: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因为一点点小的失误都可能会减少工程的寿命,甚至会酿成大祸,这种情况也越来越多,工程刚建好就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都会给户主带来很大的困扰,甚至会对他们的生命带来威胁。而且也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所以我们要谨慎做事,处处留心。
这短短的实习,让我大开眼界,也深刻体会到自己的不足,同时也学会了很多实用的东西,也让我对自己今后要从事的行业有所思考。理论和实际的差距只有自己亲身经历才能明了,原来的那种心高气傲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脚踏实地的努力工作学习的决心和信心。短短十天,仿佛思想又得到了一次升华,心中又多了一份人生感悟。
这次实习让我深刻体会到读书固然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的途径,但是多一些实践,畅徉于实践当中接触实际的工作,触摸一下社会的脉搏,给自己定个位,也是一种绝好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选择。作为一名现代的大学生,我们肩负着建设四化的历史性任务,不能只顾埋头书堆,纸上谈兵,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来造福社会才是我们的最终归宿。因此,我们因该在学习至于多参加一些这样的实践,从而跟好的提升自己。
二
一.实习目的意义:
认识实习是土木建筑工程专业基础必修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理论联系实际、增长实践知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之一。通过实地参观,使我们通过实践对土木工程的施工现场和施工体系进行考查,了解土木工程建筑、结构、施工的基本知识,建立起初步的工程意识,激发我们对土木工程专业后续课程的求知欲,为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奠定感性认识的基础。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以老师帮我们找的建筑工地为主,我们对工地进行了参观,了解了工程施工和管理的主要流程,认识建筑材料,建筑机械,施工技术并且熟悉工程管理制度,更为将来从事工程施工和管理打下实践基础。
二.实习内容
1.认识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机械。
2.了解某些结构的施工工艺。
3.观看建筑施工过程。
4.辅导老师讲解理论知识。
5.了解鸟瞰图的表达内容,初步掌握阅读鸟瞰图的方法。
三.实习时间
20xx年6月
四.实习地点:
山东省xx市xxx大学(xx)山东省xx市x县xxx公园
五.实习成果:
现将实习成果汇报如下:
星期五下午上完课,老师组织全体同学分为三组进行认识实习。地点是本校区新建图书馆及正在建设中的宿舍楼和学生餐厅。老师首先为同学们讲解安全施工的重要性,并要求同学们在进入施工现场后要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
实习项目1
xxx大学(xx)图书馆
1)工程概况
xxx大学(xx)位于山东费县红色革命老区。学校为了满足同学们对知识的渴望追求,决定建造一座多功能图书馆,包括电子阅览室,图书室等现代化设施。目前已竣工,内部正在装修,该图书馆由华通路桥建筑公司承建,为七层框架结构。
2)相关知识知识点1:框架结构
内部间隔墙很少,间隔的主要方式以透明玻璃为主,显示出空间的开阔,也从中可以看出框架结构的一些特点。主要的特点有空间分隔灵活,自重轻,节省材料;具有可以较灵活地配合建筑平面布置的优点,利于安排需要较大空间的建筑结构;框架结构的梁、柱构件易于标准化、定型化,便于采用装配整体式结构,以缩短施工工期;采用现浇混凝土框架时,结构的整体性、刚度较好,设计处理好也能达到较好的抗震效果,而且可以把梁或柱浇注成各种需要的截面形状。
知识点2:防水材料
在楼顶我们看到了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和冷底子油,之前曾看过有关做防水的视频,老师也讲过用火烘烤卷材可以使卷材与楼面紧密结合,防止卷材鼓胀影响防水效果。在铺贴防水卷材时还需上翻250mm或300mm,这样可以使雨水顺着天沟排到排水管道中,防止雨水顺着接缝回流到卷材下面。这也就是我们在《房屋建筑学》中学的泛水。在课堂讲解屋面防水时老师还提到过后浇带的概念。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临时施工缝,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倒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
实习项目2
xxx大学(xx)宿舍楼
1)工程概况
xxx大学(xx)学生逐年增多,为满足在校学生住宿情况,学校将在12号楼西建宿舍楼,该宿舍楼属于砖混结构,由华通路桥建筑公司承建。
2)相关知识
知识点1:煤渣环保砖
所用的砖属于煤渣环保砖,是以煤渣为主要原料,掺入适量石灰、石膏,经混合、压制成型、蒸养或蒸压而成的实心煤渣砖。在砖缝中我看到有几个很小的木楔,老实说这是在安装木门框时固定门框用的。因为木头的拔钉性比水泥和砖石的好,有利于门框的稳定,所以在这用来保护砖因外力碰撞而导致整体的稳定性。实习中我们看到的墙体一部分都是用空心砌块砌成的,推行使用空心砖是国家的方针政策,也是工程中的需要,空心砖有隔热、隔声、质量轻、可以节省材料等优点。
知识点2:梁的分类
[关键词]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三结合;专业实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3-0024-02
根据教育部2012年版本科人才培养专业目录,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由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城乡规划方向拆分而来[1],原来100多所开设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校基本上都开设了此专业,但各个学校所依存的学科背景大不相同,但是培养目标都基本相同,要培养能够从事城乡规划、设计与管理的应用型人才,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形成专业技能的关键环节,但是,目前该专业的专业实习普遍存在着“实习”与“就业”分离、“实习”与“设计”分离、“实习”与“论文”分离、实习模式单一等现象,如何将这些结合起来,探索一体化的专业实习模式,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目前有关实习模式的研究,主要涉及实习基地[2]、实习方法[3-5]、实习指导教师[6-7]等内容,但是,缺乏对实习模式的综合统筹考虑。因此,开展“三结合”的实习模式研究具有前瞻性和重要实践意义。
一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习面临的问题与改革背景
1 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
目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校资源超负荷运转和企业的市场化运作等因素,使得专业实习工作面临诸多困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不愿支付培训成本。基于各种因素,很多规划设计单位不愿意接纳学生实习。城乡规划行业属于技术门槛高行业,生产中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员工培训,学生到设计公司实习,往往不能够马上进行规划设计,给企业带来效益,反而还会增加企业的食宿成本和培训负担。
(2)传统集中实习模式单一。传统实习主要采用集中实习模式,学生人数多,规划设计公司接受能力有限,很多企业仅能容纳3~5人,能够有时间指导学生的工程技术人员非常有限。在当前本科院校培养目标是个性化的、多元的。而集中实习的单一模式不能适应当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多元化发展的要求。
(3)就业压力影响学生实习投入。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习安排在第7学期,所有的理论课程都已经结束,很多学生都认为这正是就业找工作的时候,因此,学生奔波于各种人才招聘会、思考各种就业的可能机会、尝试各种心仪的行业,导致不能够全身心投入专业实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专业实习效果。
2 专业实习的改革背景
目前,国家针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出台了很多政策,目标指向都是为了推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转型。《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实践教学模式是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国家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强调,通过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地方高校的办学思路应转到服务地方经济、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应用型专业。如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出具有综合协调能力、制图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需要认真思考。合理地制定毕业实习模式,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也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回应。目前,全国开设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高等学校大约有100多所,绝大多数学校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确定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具有很强的同性,错位发展应该是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的方向,地方应用型学院应该将人才培养定位为能够做村镇规划的应用型人才。
二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三结合”实习模式构建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结合”专业实习模式由“专业实习、就业创业、论文设计”三个方面的内容体系构成,具体包括专业实习与就业创业结合,专业实习与论文设计结合,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三个部分组成。(图1)。
1 生产实习与就业创业结合
生产实习与就业创业结合,即学生的专业实习领域、毕业就业方向、毕业后创业意向相结合。生产实习阶段是专业学习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过度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有很多学生在实习单位进行实习的过程中参与了实习单位的很多实际应用项目,通过这个阶段的培养,很多学生完全能够胜任其工作,实习单位每年也要引进一批人才充实自己的工作队伍,为了节约培训成本,就会将实习学生中业务能力强的实习聘为员工,特别是那些本地生源的实习学生更是受到特别的青睐。同时,在这个万众创业的时代,实习学生更是充满期待,因此,在这长达8个月的专业实习过程中,实习学生更是将其作为创业的试验田。特别是我校设立的创业园,可以免费为创业学生提供免除租金两年的优惠政策,吸引了不少学生在其进行创业。从2008年开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利用专业实习时间进行创业的每年有5人左右,占全部实习学生的10%。
2 生产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结合
“生产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结合,毕业设计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过渡阶段,将专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结合,即把实习单位生产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在实习单位师傅和学校指导教师的双重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既增强了实践动手的真实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增强了指导教师的责任感,弥补了校内毕业设计与校外生产实际相脱节的情况。将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结合,即把实习单位生产中面临的值得研究的问题作为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在实习单位师傅负责指导学生实际数据的处理,学校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进行问题研究,既增强了研究的针对性,提高了研究的兴趣,也提高了指导教师研究的实际应用度。从2008年开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将专业实习安排在第7学期一整个学期,与毕业设计结合,同时毕业论文也可以在这个阶段完成。我们在实施时采取有实习单位确定毕业设计选题,学生与学校指导教师共同确定毕业论文题目,双导师(实习单位师傅、学校指导教师)、校企联合汇报制度,企业教师必须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学校指导教师也要具有讲师职称和硕士生学位的教师。
3 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结合
集中实习即集中式实习教学,安排在实习基地进行,有专门的指导教师带队,专业指导教师进行实习指导,有指导教师对生活安全进行安排,有利于实习指导教师与实习学生之间更多的交流。分散实习即学生自我联系实习单位,主要靠实习指导教师进行网上指导,由实习学生家长进行实习安全管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定点就业。无论哪种实习方式,都有其优缺点,但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培养才是关键,因此,我们认为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应该结合进行,l挥各自的优势,根据学生的个人意愿和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对于分散实习,特别注重过程管理。在学生提出申请、提交实习单位接收证明、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后,经过实习指导小组同意后方可实施,实习期间由校内指导教师进行专门管理,通过电话、微信与学生及实习单位、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实行“三导师”的指导。
本文总结了我国目前本科人才培养的实习模式特点,分析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习存在问题与改革背景,提出了“三结合”的专业实习模式,并以衡阳师范学院为例,总结了其近十年来的“三结合”实习教学模式的特点,希望提高应用型、创新性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吴重光,程远,余端仪.建立校内仿真实习基地改革生
产实习模式[J].化工高等教育,1997,8(2):32-35.
[3]马健生,孙珂.基于课堂观察技术的免费师范生研究型
教育实习模式初探[J].教师教育研究,2011,23(3):25-27.
[4]李本俊,孙长海,陈丽坤.以就业为导向建立药学高职
多元化实习模式[J].辽宁高职学报,2006,8(2):30-35.
[5]李长庚,孙克辉,盛利元.高校理工类专业生产实习模
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25
(6):12-14.
[6]胡幼常.产学研结合的毕业实习模式探索[J].中国高校
科技,2012(5):33-35.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观 现代教学方法 运用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以及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工作者。职业教育强调理论和实践训练并重,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毕业生有直接上岗工作的能力,并在今后的就业市场中具有后续的竞争力。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育人、培养人,而不是淘汰人、选择人。职业教育的价值不是培养少数“精英”,而在于能否为各种不同潜能的人提供平等的、能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才能的机会和途径,把成才之路铺在每个人的脚下。因此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到今后赖以生存的技能,才能真正地体现职业教育的魅力所在。
一、通过学习,树立现代职业教育观
1、掌握科学的职校生心理发展观,是职业学校教师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教育观的前提。
许多职业学校教师普遍感到现在学生难管、难教,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没有潜心研究当代职校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缺少具有针对性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当代职校生心理发展的新面貌和新特征,迫切需要职业学校教育工作者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只有掌握了他们的心理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才能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2、真正理解“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能力观,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其目的是使学生善于在职业实践中将学到的相关职业理论知识加以转化,以便内行地应对职业的专门要求。专业能力具体表现为:对个体具体所从事的职业所涉及的“物”或“人”的操作、维护、保养、服务、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能力观,强调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复杂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中学会运用已知的有效的办法和经验,灵活地、创造性地与新的未知打交道。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能力观,尤其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其目的是要使学生成为一个活生生的社会人。一方面,要让他们融入社会,成为与他人共同生活、和谐合作、行使社会责任的个体;另一方面,要让他们善于主动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并积极地应对生活的难题,既敢于获取胜利,不骄傲,又敢于直面错误,不气馁。
3、职业教育不是淘汰教育、精英教育,而是成功教育、普及教育。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育人、培养人,而不是淘汰人、选择人。教育的价值不再仅仅是培养少数“精英”,而在于能否为各种不同潜能的人提供平等的、能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才能的机会和途径,把成才之路铺在每个人的脚下。人才的类型是多样化的,其发展也是个性化的,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根据社会、市场对人才的不同要求,做到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使他们每一个人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4、职业教育不是终结教育,而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教育必须奉行终身教育的理念,着眼于人一生的发展需求。这是因为,面对知识迅速膨胀、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面对竞争日益激烈、职业变动频繁的现实,人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调整、不断充实自己,才能成为搏击风浪、弄潮时代的人才。就目前来看,这一过程将伴随人的一生,职业教育理应对此做出关照。否则,任凭人们在工作之余进行自发的、零星的、片段的学习,或者听任人们在优化上岗、转岗待岗时手足无措,不仅对人的发展无所助益,而且也与职业教育的理念相背离。只有调整教育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开放灵活、完备便捷的教育体系;只有拓展教育空间,扩大岗位培训、转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只有大力开展对社会成员的科技普及和文化教育,职业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出强国富民的作用。
5、从知识教育转向能力教育。
成才与否与知识的多寡并无很高的正比,因此职业教育要使培养的人成为真正的人才,就不能仅仅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而应该着重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特别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创造才能。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更应注重培养实际应用型人才,更应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知识转化能力等的培养。
二、改革与现代中等职业教育不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大胆尝试现代教学方法
我校07级工民建专业的学生在广西区建一公司、广西区建二公司实习时,学校领导和实习老师去实习工地看望他们,结果发现那些在学校学习比较差的学生,在实习的时候却得到了实习单位的好评。这一现象使得教师不得不反省自己:自己看学生的角度是不是有偏差,是不是该换一种教法去教这些学生呢?
1、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双师”型制度。
在教学改革中,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完善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的知识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思维、教学模式都要改变,这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基础教师的培训全区往往有统一的培训,专业教师就不容易进行统一培训,而他们恰恰是最需要培训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因为他们在学校没有经过这方面的系统训练。
另外,年轻的专业老师缺乏实践工作经验,对具体的工作任务和细节过程缺乏全面具体的了解;年纪稍长的有着丰富的企业实践工作经验,但是在理论知识方面又稍显薄弱。因此,我们的教改可从两个方面入手: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带年轻的教师到工地一线学习,而对理论知识薄弱的教师学校鼓励他们不断学习深造,考全国注册证,并有计划地送培,注重培养双师型人才。
2、重构和优化课程内容。
改革教学内容,要面向学生、面向企业。
(1)选择贴近企业需要的内容来教。例如,预算定额书厚厚的一本,如果都发给学生的话,势必让学生有畏难的情绪,而且课时也不够,谭波老师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了选编,让学生看得更明白、更容易掌握。我们专业课的教师都定期到校办建筑公司或监理公司进行实际工作锻炼,对于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急需什么样的人才,他们心中有数,因此我们的《预算》、《施工企业管理》、《资料》等课程都是使用教师自己选编的教材。
2009年下学期广西区建五公司第十分公司的领导建议学校把课堂开到他们的工地上去,在工地上有一部分职工不是本专业毕业的,但又非常渴望能够学到专业的知识,白天又没有时间去学校学习。学校领导及时为他们解决了难题,决定晚上给他们开课。老师把课上到工地去,上什么内容呢?由于这些学生的特殊性——年龄参差不齐、基础高低不一,教师针对这种情况,从基础教研组到专业组多次召开了研讨会,最后把决定权放给学生。他们最想学哪些内容,老师就教什么内容,并动手编选教材。如语文课,不仅是把语文课本当成阅读教材,而是根据学生的意见及单位领导的意思编选了实用自我介绍与初次见面礼仪、标点符号、常见病句的修改、应用文写作(重点是工作总结,后来因为年终单位要开晚会,我们还学了小品的表演)等内容,每次上课学生带着问题而来,有所收获而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现行中职教材因为很多直接采用大学的教材,有些内容太深太难,学生一看就头疼。所以开发校本教材需要解决学生“喜欢学”和“学得了”的问题,我们不是去改变生源,而是改变教学内容。例如法律课通常是讲那些枯燥的法律条文,学生不喜欢听,什么也记不住,于是我们就对法律教材进行了改编,把《今日说法》作为教材的蓝本,通过讲案例、模拟法庭让学生感悟法律。
3、改革教学的方法。
如何进行教改?一方面是更多地开发教师教的潜能,另一方面是想办法开发学生学的潜能。
(1)运用模拟(仿真)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①模拟(仿真)教学法,是由教师围绕某一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给学生创设直观、真实的教学环境和条件,模拟企业生产现场,仿真企业实际运行过程,通过实施周密的过程控制以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特别适用于生产现场难以安排实习任务的生产过程,改用现代化的仿真设备进行教学与操作训练。如我们的预算课最后的大作业,就直接从我们的新厦建筑公司拿来我们的造价师当年刚算过的一套图纸让学生模拟练习演算一遍。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到公司去实习时心中已基本有了底,效果十分显著。又例如识图课,如果把学生关在教室里,不管教师如何讲呀画呀,学生还是听不太明白;而任课教师直接拿来一套施工图让学生先看,不懂就问老师,反复几遍,学生反而明白了。
②现场教学法是在生产现场直接进行教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习现场或工厂车间,学练做相结合,缩短了理论课堂教学与实际生产应用的距离,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专业组的教师经常带学生到工地现场讲课,在工地现场给学生讲原理,对着建筑实物给他们讲技术;建材课,把学生带到实验室去观看实验员如何检验建筑材料合格与否。电子技术教师,从家里拿来有故障的电视机、VCD、收音机让学生动手修理,每组修一台,让学生找出里面的毛病,弄清故障的原因并把它修理好,学生们可认真了,大家都在寻找故障,都在想原因,不懂就问,没有一个人睡觉,而且课后还自己找时间到电工实验室想办法修好了自己的那一台电器。
③情境教学法是将课程的教学过程安置在一个模拟的、特定的情境场合之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学生的演练,在仿真提炼、愉悦宽松的场景中达到教学目标,既锻炼了学生的临场应变、实景操作的能力,又活跃了教学气氛,提高了教学的感染力。如语文课在讲到“实用自我介绍与初次见面礼仪”时,将课堂设置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学生中有表演考官的,有表演面试学生的,经过模拟表演后,学生不仅掌握了自我介绍的要点而且增加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2)运用问题探究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①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次序进行。提出问题,通过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有地放矢的去学习、思考、讨论、训练,寻求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上《房屋建筑学》这门课程时,通过要求学生根据给出的条件作图,并写出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了建筑施工的流程。
②案例教学法,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对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审理和讨论,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比如在“法律”课程中,通过教师讲案例、学生议案例、把课堂模拟为法庭等教学环节,让学生当法官、律师或案例当事人等,从典型案例引出教学内容,通过透彻分析、发散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判断,得出案例的分析结论,并引伸到相关的教学内容上,达到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3)广泛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信息网络教育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改变教学传播媒体,提高教学效果。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的运用,使教学方法手段现代化,使教育产生了飞跃。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张嘴巴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难以独立维持。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计算机网络教学集自由问答、双向交互、远距离传输于一体,使教学方法更加灵活,教学手段更加先进,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效果更加显著。尤其是对专业课程设置中难教难学的课程,如《识图》、《房屋建筑学》等,用声音、图像、动画等多媒体方法表达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立体化教学环境,提高了教学效果。
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学生学到了他们真正想学的东西,我们的老师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所长和潜能。
当然,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并采取了一定的改进措施:
一、课程改革中存在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
由于我们只有两间多媒体教室,不能满足教师上课的需要,所以只能轮流到多媒体上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学设想的实施。
二、教材的使用问题
我们的专业教材内容虽然进行了一定的选取和改编,但还是有一些课程沿袭大学的旧教材,没有做到完全更新。建议:在同类职业学校中使用统一的专业教材。
三、在教改中亟需一个互动平台
学校的教改仅是每个学校内部的教学改革,如果能够建立一个与建筑企业、与同类职校互动的平台,相信这样的教学改革将更深入,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更符合企业的需要。
四、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使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灵活多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黑板搬家”,限制了教师的自由发挥。在运用多媒体时,老师只是把传统课堂上黑板板书的内容搬到了大屏幕上,教学思路不变,教师的活动对象由原来的黑板变成了大屏幕。因课件事先做好,遏制了教师在课堂上的随意发挥。
2、信息超量,容易导致“满堂灌”。在多媒体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是PowerPoint制作的演示型课件,技术问题讨论得很多,而教学本身却淡化了。教师只管盯着屏幕“念”,课堂节奏加快,学生来不及消化,容易导致“满堂灌”现象。
3、过分注重外在形式,使多媒体课件成为课堂的主角。部分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不从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出发,而多考虑所选教学内容是否有利于课堂表演,课件界面华丽,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多媒体课件教学向畸形发展,对教学改革产生了负面影响。
五、现行的评价机制与企业需求背离,严重地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开展与深入
教学改革实施中,考试仍然是衡量一位教师教学能力最重要的指标,不利于教师放心大胆地开展教学改革。
通过考试,考不及格就用补考来意思一下,然后让学生毕业,这在职校是一种习以为常的做法。所以教学改革必须解决评价机制问题,找到一种有理有利的做法,让学校光明正大地给学生发放毕业证书,让学生理直气壮地毕业,以成功者的姿态走向社会。
因此建议:(1)实施过程学分。过程学分就是把教学目标细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学分。过去,学生通常都是在期末考试及格后才能得到学分,但是,职校的学生怕考试,他们是考试的“常败将军”,平时学习自然不会用功。而现在目标直接了,取得学分的门槛降低了,他们知道这样的任务能够完成,学习积极性也就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