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体检中心档案管理

体检中心档案管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7-20 08:13:4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体检中心档案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体检中心档案管理

第1篇

一、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好处

(一)医院档案信息化有利于的保护。将医院的各类档案进行信息化手段处理后,可以有效地保护档案原件,避免档案原件被过多地直接使用、借阅等造成原件的损坏;可以有效地降低和避免重要资料丢失的风险。医院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将重要、珍贵资料进行信息化处理,应用计算机对原件进行电子扫描,之后以电子文件的形式进行收藏、管理和使用,就可以有效地保护档案原件。

(二)医院档案信息化优化了文档保存方式。在医院工作中,档案部门要对各类文件进行及时的著录。在纸质文件时代,采用手工操作的方式,档案人员要花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埋头于整理档案和登记目录。而将档案进行信息化处理后,可以使档案人员从繁琐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工作,大大改善了工作条件,信息改动时只需输入指令就可以自动完成系统调整,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医院档案信息化整合了档案信息资源。档案资源整合重在体现档案信息的系统性、有效性和共享性,其最终目的是进一步扩大档案资源的使用范围,这是档案事业顺应社会信息化潮流的趋势所在。电子文件比档案原件更易于导航,可增强对原始档案的应用程度和应用范围,更有利于医院各部门、各医疗科室按需浏览,并保持随机存取,进一步提高了档案原件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四)医院档案信息化使档案的查询和使用更加方便快捷。以往手工查询档案资料,往往费时费力,有时还不一定能达到目的。将档案信息化处理后,采用了电子目录和电子文档归档,提供快捷的电子信息查询系统,使用时只需输入关键词,相关资料信息就可一一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

二、当前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从业人员档案信息化观念低。长期以来,医院一直将医疗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对档案管理不太重视,因此,对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远远不足,这就导致医院档案管理仍处于落后的纸张管理状态,由于从业人员档案信息化观念比较差,使得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十分缓慢。

(二)医院档案管理系统配置低。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有很多软件开发企业在对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软件系统开发时,都集中在医疗、财务管理等方面,对于医院档案管理系统的相关软件开发并不是很重视,这就导致医院现有的档案管理软件比较落后,从而严重的限制了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对于当前医院档案管理软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档案管理软件的发展速度要远远落后于计算机硬件技术水平的发展,加上现代医院对档案的利用率越来越高,使得现有的医院档案管理软件已经无法满足医院发展需求。

(三)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没有统一的管理标准。对于现代化档案管理,其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实现标准化管理,不管是档案收集,还是档案整理,或者是档案录入、归档,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档案资料的完整,才能避免重要信息的遗漏,确保档案资源的真正价值。但是从当前医院档案管理情况看,还没有实现档案管理的标准化,这就对档案的收集、整理造成很大影响。

(四)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专业性人才。对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要求相关管理人员能熟练的操作计算机,还需要管理人员能准确的处理档案信息,精通档案管理的各种业务。就目前而言,医院档案管理人员中存在老龄化发展趋势,医院档案管理人员大多是从其他后勤部门转过来的,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也无法熟练的操作计算机,从而严重的影响到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三、强化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一)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管理意识。对于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强化从业人员档案管理意识是十分重要的,一般而言,领导管理者在医院有很高的权威,因此,医院的领导管理者要不断提高自身对档案管理的重视力度,要将档案管理与医疗服务放在同一地位,并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以此促进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早日完成。

(二)提高档案管理软硬件配置。注重医院档案管理软件的更新升级是提高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工作,因此,医院必须加强对档案管理软件的重视力度。由于档案管理软件更新升级需要花费很多资金,所以医院要适当的增加对档案管理的资金投入,医院在选择软件开发公司时,要尽量选择专业性强、权威性高的软件开发公司,并将档案管理系统和医院行政办公系统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档案系统的作用。

第2篇

1 档案信息化存在的漏洞

1.1 工作性质的冗余度高

档案管理部门不仅是作为信息管理部门,还是作为人力资源的一部分在卫生系统中,存在着工作任务的分配制度不合理,常常造成一个档案被多次整理。二是部门的职能虽然多,例如硬件配备管理、系统软件开发、会计管理等等,但是效果不尽人意。工作的冗余度高造成工作人员的精神萎靡,办事效率低。档案信息化必须首先存在一个完备的操作体系。

网络技术对档案管理存在的潜在威胁

不置可否的是,计算机文件的安全性普遍不强,若工作人员的稍不注意,就会造成档案信息的流失及泄露给其他机构,这就对档案信息存在着不可避免的隐患。其次计算机文件的隐私性相应的法律法规未完善。现在出台的法律法规针对计算机文件的保护性措施远远不够,经常造成电子文件会逐渐丧失荣誉度。故而机密性文件常常采用传统的纸质保存。

1.2 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足

档案管理人员在卫生系统档案信息化管理中,能力产生两极分化,一是传统的管理人员有着丰富的经验去面对整理繁重的档案资源管理,但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力差,二是现在时兴的档案管理人员具有过硬的计算机能力,但对档案资源的管理常常感到犯难。企业或机构很难将两种人才进行有机结合,根据大量数据表明,具有这两种的复合型人才可以说是相当匮乏。

2 针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对应策略

2.1 注重建构完善的档案管理体系

要想将档案信息化建设早日提上行程,必须建立一个完备的档案管理体系。利用高科技技术手段对档案资料进行收集、分?、整理、归档会更加有效率,也更具有逻辑性。当然,在文件录入过程中,必须有对应的详细管理流程进行分类管理。文件的存储格式符合操作系统的性能。

2.2 维护电子文件的安全性

在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中,要对用户权力进行限制。应该根据符合档案管理要求的人员才有资格获得使用权限,且应该配置相应的管理员进行实时监控。在研发档案管理安全系统时应该把握下列几点,一是已发生安全漏洞时,应该及时对危险系数进行测评;二是根据危险系数,对应找出要受到隐密保护的档案文件;三是根据危险系数及档案重要性,找到解决方案;四是整理历史中出现过的安全漏洞问题,并制定一整套的维护安全的方案。例如,在卫生系统档案管理中,对用户进行实名制认证,并对文件进行加密等等,我们现在常用的维护安全的就是传统的“防火墙”。

2.3 注重培养档案管理人才

第3篇

关键字:综合医院;体检中心;健康管理

【中图分类号】R15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57-02

1.医院健康管理的意义

1.1 医院健康管理方式和作用

健康管理是对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以及患病人群等,进行健康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对其身体的叫抗状况进行评价,针对其身体状况提出相应的健康指导方案,并监督其执行,对管理对象的健康状态进行维护和控制[1]。同时,对于身体处于非健康状态的人群,针对其实际情况实施一系列相应的健康管理对策,对其病情进行干预,让其身体逐渐恢复健康。健康管理对象包含了所有的健康和非健康人群,其管理主要目标是对健康、亚健康以及患病人群的身体健康进行管理,让其保持健康,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挥在那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健康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综合医院的功能也随着社会发展和医疗科技的进步而有了新的扩展和延伸[2]。医院不再仅仅是传统的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场所,还包含了人体疾病预防保健、健康管理、健康宣教以及康复治疗等功能。对患者进行健康档案管理,并对其病情结果进行随访,以最大限度保证患者健康管理,是当前综合医院的一个发展目标。目前,医疗行业各种资源有限,大部分医院尚未建立健康管理体制,只是在门诊体检中心对少数身体处于健康和亚健康状态的人群进行了健康管理。本院根据健康人群的门诊体检管理实践,已开始尝试利用体检中心对医院内部的部分专科进行健康体检。

1.2 对医院各专科患者进行健康管理的意义

①健康管理能够减少患者在医疗方面的消费。患者出院后进行自我康复护理和保健是促进其身体恢复健康的后续工作,医院对患者进行专业的康复护理指导和系统性健康评估,能够有效的对患者的患病因素进行监督和管理,并及时给出相应的预防建议,这种措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人群发病率,避免了反复就医产生的高额医疗费用。②健康管理是医院功能的延伸[3]。综合医院是对人们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场所,诊断和治疗是其主要功能,但也可以在治疗的基础上延伸出预防保健的功能,对医院践行健康检查的人群进行健康和疾病相关致病因素进行全面地监控和维护,能够拓展医院医疗服务的范围,最大限度利用医疗资源为医院增加服务种类,提高医院的经营效益。同时,这一措施的实施还能够为医疗市场开发潜在的服务需求,为医院收纳新老忠诚客户,提高医院的品牌效应。综合医院建立健康管理体制,是提高医院现代社会适应能力,转变医院医学模式和进行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市场竞争能力的一个明智选择。③健康管理能够增强医院社会公益职能,提高社会效益[4]。综合医院需要走出医院这一范围格局,不能只在医院内部坐守患者的到来,需要能自主将服务带入社会人群中,尽早发现人群中尚未出现的疾病或各类处于病情早期疾病,通过主动的健康管理,在社会上对医院救死扶伤的形象进行重新树立,在人群中建立良好的形象,以患者保持良好的关系,以此提高社会效益。

2.体检中心在医院个专科中的健康管理作用

2.1 在各医院专科中实施简况管理的方式

本院是一个综合性医院,拥有专科种类45个。本次研究中,体检中心联合医院的生殖中心、内镜中心、白内障中心,对其患者进行了健康管理,手机了患者的资料,对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信息进行了了解,并在患者出院后。利用电话和回院复查的方式进行健康状况跟踪随访,对了解的情况进行记录,对取其中存在的异常指标及时给予健康指导和治疗。根据以上行为初步建立一个的健康管理体系,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随时了解其健康状态,同时加强医患间的信任度,提高医院的医疗治疗。以下以生殖中心健康管理实践为例,具体管理措施为:

对所有将在我院进行IVF手术的患者及其配偶进行全身检查,作为手术开始的第一步。体检中心联合生殖中心依据手术要求,针对不孕夫妇的各种情况制定了一套体检方案。在夫妻双方进行体检过程中,体检中心的意识对其详细资料进行收集,并为其建立一个健康档案。待体检完成后,体检中心的医师需要出具详细的体检报告,并将其放入档案中。对情况和生殖中心相关要求相符的夫妇进行治疗,并有体检中心的医师对其进行健康状态追踪。夫妻双方出院后需要安置复诊,并定期接受医院的健康宣教进以及体检咨询,尤其是术前发现机体存在有指标异常的人群,需要对其异常指标进行监测和评估,且其提供健康调整建议。生殖中心就诊的不孕夫妇大都是女性输卵管出现问题导致不孕,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是妇科炎症,在进行IVF手术后,其病理仍未消除,对其身体健康存在威胁的因素依然存在。因此,在手术后,患者还需要定期前往妇科进行B超检查,其具体情况需要由体检中心的医师进行记录和保存。对于其中存在的异常情况及时给予治疗,让患者的健康水平始终保持在一个满意的状态。

2.2 健康管理得到的效果

在体检中心联合医院的生殖中心、内镜中心、白内障中心,对其患者进行了健康管理后,有近700例不孕夫妇、100多名白内障患者以及消化道疾病患者与本院建立了健康档案,本院这些患者进行了长期的电话健康状态咨询,并叮嘱其定期回院复诊,跟踪和了解其情况,将其详细信息记录在档。通过这些管理,经过治疗后的所有患者健康状况都得到了很好的恢复,且由于医院的定期健康维护,所有患者在医疗上的消费都有了明显减少,和医院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会在身体不适时主动联系体检中心,积极接受医师的健康指导,成为本院的稳定客户。

参考文献

[1] 冉利梅,易恩惠,宋珏.综合医院体检中心在院内各专科中的健康管理作用初探[J].中国医药指南,2011,18(06):167-168.

[2] 冉利梅,宋珏.综合医院体检中心在院内各专科中的健康管理作用初探[A].贵州省医学会.贵州省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贵州省医学会:,2010:4.

第4篇

关键词: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健康体检 系统

医院的健康体检系统主要是由健康体检中心负责建设。通过系统的建设,对健康体检登记、体检结果汇总及分析等,带来了一定的便利,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健康体检业务的运作效率,提升了健康体检的质量。但由于健康体检业务的相对独立性,导致了健康体检系统存在“烟囱”现象,不仅与医院内已建设的HIS、PACS、EMR等系统的无法有效对接,需要多次重复录入数据导致效率低下,无法跨机构进行健康体检信息共享,不便于居民进行健康管理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健康体检业务的长足发展。

目前,我国各地市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已初具规模,实现了区域内各医疗卫生机构的互联互通,基本诊疗信息等实现了初步的共享。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新一代的健康体检系统,不仅可避免单体建设所带来的问题,提升健康体检机构的服务效率及质量,还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了居民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与健康体检信息的整合,方便了各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人员对辖区居民的健康管理,更好的提升了区域居民的健康水平。

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健康体检系统总体架构图,如下图所示。

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健康体检系统总体架构图

第5篇

身边同事交流时经常问道“什么叫养老”。一问到“养老”大家首先就挠头,然后想说可能等到我真的老了,我的父母老得不能动了那才叫养老。其实我们从养老产业和养老地产层面看,养老在整个养老产业和养老市场里面所占的比例其实是很低的。传统意义上的养老,就是我们所认为的:到高龄的、失能的养老。实际上,高龄的、失能的养老,在整个养老市场里比例是很低的,所以我们首先要把养老的定义搞清楚。

1.1经济供养

这是最传统的养老,说白了就是吃饱、穿暖、能正常的生活就行了。属于最基本的经济供养。

1.2生活照料

“经济供应”再往上一个层次,就要有更好的生活品质,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实际上就是“生活照料”。大家可以理解一下,它绝对不是说你躺在床上去照料,其实人的一生都需要照料,尤其到了中老年以后更需要照料。

1.3精神慰藉

这是更高层次的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我觉得从养老层面来解释这个词,应该有三个阶段: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是经济供养;再往下一点就是养老概念的扩展,从传统养老向整个全面养老扩展的。

养老,是集养生和养老为一体的,高龄之前注重的是养生,高龄之后更注重的是传统意义的养老。把这两个概念融合在一起,会发现我们开发定位时,思路会更加的宽泛,所有的理念和产品会有更多的选择。当然,养生这个概念里面还有一些延年益寿、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等等方面的内容。我想说的是,在整个养老项目定位的时候,如果我们把养生和养老贯穿进去,就会突然发现:思路豁然开朗。

养老需求的马斯洛需求理论图,是我自己杜撰的。如果对应着这张马斯洛需求理论来看,老年群体的需求也是可以分层的:最基本的是生存需求,其核心就是现在老人最关心的居和医,老有所居、老有所医;到安全层面,他可能有了些“情感方面的需求”,再往上是“社交需求”,然后是“尊重需求”和“实现价值”的需求。“老有所学、老有所用、老有所成”这些原则,其实很值得养老集团去研究。

另外,有一点可能大家看起来有点伤感,就是说:人的一生实现自我价值,这是大家的一种共同追求,最高的需求境界。但是对老年群体来讲,我这里叫“老有所终”。当然,“老有所终”不是等死。昨天很多专家都提到,让老人在养老过程中有尊严的去养老,能够很坦然地去面对最后的那一刻。也就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结果已经不是那种很悲惨的结果,而是一种老人对整个养老过程全方位地,或者说高品质的主动的养老后,他能够很坦然地去面对最后那一刻。其实这是一种境界。

养老的概念总结一下,可以用这几个字:从传统的被动养老向主动养老去转换。这个观念的转变,对我们养老地产开发的需求,从潜在需求变成现实需求,也是相匹配的。

2 什么叫养老服务体系

2.1养老服务体系定义的重要性

“养老服务体系”,可能有点抽象。其实,养老服务体系一定要有质量控制标准,为什么?因为养老服务体系是无形的,但又是落实在整个养老地产的开发和运营的每一个环节中的。如果没有一些质量指标的东西去检验或者去定义它,那么,“养老服务体系”说是很重要,但落地时却无声,最终也将消于无形的,也就是说,想得很好、做得还不错,最后运营的时候却慢慢的逐渐消退。

2.2养老服务体系的特点

(1)养老主体比较完整

开发社区,如果是一个全龄社区,那么服务体系还不能完全叫养老服务体系。如果更健全,那么可以叫它养生养老服务体系。这里面涵盖的人群,可能还会再往前,还有一些交叉、发散和延伸。

(2)体系的多样性

同一种养老需求,必须要有可变性和可选择性。因为老年群体的需求是比较多样化的。那么我们的服务体系必须要有多样的体系,不可能指望一种服务体系把所有的课题全部解决掉,那是不太现实的。

(3)体系的持续性

一个老者,从低龄老年期(健康活跃期),一直发展到临终关怀期,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整个服务体系它是一个持续的。

(4)体系的实效性

养老服务体系必须让儿女放心,让长者安心,让社会能够感受到这种高品质的生活。所以养老体系要有实效性。

(5)体系的经济性

养老服务体系所有的事情都是在有前提和条件下做的,如果我们仅仅讲所谓养老的质量而不谈成本和质量匹配,那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要讲经济性。

(6)九如城项目服务体系

我们九如城项目开发总结了一个图:整个项目里五种层次、几个板块的养老服务。简单解释一下,橙色部分是我们养老住区里最基础的,就是居住服务,整个实现老有所居。养老中心还有两块服务:医护结合,医就是医疗服务,护就是护理部分;紫颜色部分的需求是更高层面的,这种需求如果能满足的话,我觉得在地产开发模式中可以说是高端的、全面性的一种体现。这里主要是养生服务,养生服务研究什么?中国当前的食品安全牵动着我们亿万人的心,老人对食品的安全和敏感是极为关注的,所以我们九如人在开发的时,跟政府强调了我们的理念,政府给我们配上一个集中的几百亩的农场,我们希望在我们的社区里有一个很好的配送和供给。

3服务体系如何能落地和成长

我们第一个项目是从去年10月份取得的,就是“九如城”项目。去年10月份,我们董事长提出“养老综合体”理念。

什么叫养老综合体?我们强调位置选在城市周边的生态环境区域,但是,不能离城市太远。这个定位是比较重要的,现在很多的养老项目动不动就选在一个风景如画的偏远的地方,而且规模又比较大,我个人觉得还是有点风险。而且这里面必须得有医院、养护院、体检中心、酒店、休闲购物、食品基地、学校、公园等等。这些功能业态,它是相互复合、相互作用、互为价值链的、集约的、养生养老为主题的,能够满足所有建筑群体。这里有几点跟大家交流一下。

(1)这是一个建筑群体,这个建筑群体每一部分都承载着一个业态功能。大家可以做一个概念比较,就是“养老综合体”与“商业综合体”的比较:商业综合体是有不同业态组成的,最后形成聚合效益,就是一加一大于二的理论。商业综合体是通过在一个区域里面不同业态的组合,来共享人流,来实现这种商业综合体不同的价值。但是,“养老综合体”比商业综合体更复杂:由于我们这里入住的人群是比较特殊的,我们所有的业态里面这些功能,除了要每个功能都是完善的情况下,还需要不同业态功能之间相互的发生化学反应,相互的复合。这就要通过服务体系的构建,来让所有不同业态之间为所有的入住人群产生更高价值的、更多的服务,所以,一定要让养老综合体的效应进一步加强。

(2)养老综合体业态分类

我们把养老综合体那么多的业态进行了三个层次的分类:一是满足最基本养老需求,购物休闲、生态公园、体检中心,在基本保障上上了一个台阶。二是深度保障。酒店、学校和食品基地,我觉得应该算是深度保障。为什么要酒店?通过酒店,我们可以把所有针对老人的一些娱乐、休闲的设施做到很有品质的管理和保证。三是满足学习。我们理想中的学校有三个层次的意义:我们认为一个全龄住区里面最好有一个幼儿园的配置,因为老人和小孩在一起双方都很开心;二是老年大学,我们觉得学习是让老年人永葆青春的一个金钥匙。我觉得这些事从事养老地产开发企业必须关注的。养老产业人才欠缺。中国目前最困扰的就是养老产业经营的服务人才非常非常欠缺,无论是高级人才,还是护工、护士,没有直接的渠道提供人才。立志从事养老产业开发的企业一定要有这个意识,要有培训的功能,做一个培训学校或者做一个再培训机构。我觉得,要想让养老设施的运营达到一定的水准、养老开发的理论能够落地的话,这个培训的工作必须得到重视,否则,我们所有的那些理念都不能落地。

(3)其它区域

养老综合体里,应该从独立生活区、协助生活区、专业护理区、临终关怀区,一直到老年痴呆照顾区、临终关怀区。老年痴呆照顾区可能对医疗的要求更加高一点。

4 硬件设施的设计标准

有一个重要的东西,就是硬件设施的建造标准、老年设施的构建标准。养老地产的开发,比较理想的定位是什么呢?就是说从服务设计开始,如果没有运营管理介入,那么,那些服务体系是不能实现的。有了运营管理,才可能指导规划设计,然后规划设计再到运营管理,形成一个循环。跟做普通住宅开发的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它的项目的设计和开发,尤其是设计,永远是从服务体系、软硬件之间的一个互通互融的过程。

我们在九如城项目开发里面打造三个家:一是家,就是适老化的这些建筑来打造这种所谓的硬件的house,二是home,某种意义上是带有服务的。九如城的设计里,所有当初定的那些功能都已经落实到建筑结构里去了。我们一定要先确定运营团队,找到运营资源,然后来规划。建筑功能设计时,建议从内往外做。这样,我们做的建筑和我们的运营理念可以融合一致。养老服务体系里或养老建筑里,IT系统的开发至关重要。当今的一切已经不完全靠人去做,只有这些理念都融合到IT系统里去,这样的东西才可以落实。第三,九如城里一定有个标配。生态公园,生态公园跟项目开发是融在一起的,就是人和自然的交融。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他们内心的追求,尤其是到了老年的时候。所以,在生态公园里我们也规划了“耕种区”,但是这个规模不能做到每户人家都有,要申请。

九如城医疗服务。我们的医疗服务板块,由两个东西构成:一是的康复医院,二是VIP体检中心。这两个东西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比较重要的。我们的养老综合体里,它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医院?这一点是值得大家去思考的。我们最终定位“小全科大康复”的这么一个理念的医院。我们觉得是适合大型的养老养生住区的医院的配套。体检中心的配备,对高端的群体,它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5服务体系

(1)基础医疗服务

健康咨询、医疗诊治、绿色转诊,是基础医疗服务里的三大块。但是这里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我们所有的就诊信息它都会在我们的数据库里,通过我们IT技术的开发在我们数据库里面进行沉淀,就是我们所谓的“健康档案”。体检中心也会形成健康档案,还有比如老人从事哪些运动,在会所里面使用哪些功能等,这些数据共同会形成他的健康档案管理。健康管理服务。最核心的就是入住时各种健康数据的采集,以及到健康整个的服务管理。

(2)应急措施

在老年人数据里,这一点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也是我们医疗配套体系里面重点要解决和应对的东西。我们医疗体系如何来解决养老住区里这些突发的情况,我觉得也是我们养老服务体系里面构建的一个重要内容。

医疗板块需要为我们整个养老住区提供这方面的服务。就是说可能它是对日托中心服务的。同时免费的健康讲座能提供一些社会层面的福利性的支撑作用。

6结语

养老概念的定义是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

第6篇

关键词:多渠道;多形式;基层医院;档案工作

医院的档案反映了医院工作的历史和现状,又是对医疗工作过去的回忆、史料的宝库、经验的积累,在医院的全面管理工作中,特别是在医疗质控和服务质量等方面,档案是历史和法律的凭证.近年来,各行各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档案为经常建设服务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适应新形式,满足利用者的需求,作为一名医院档案工作管理者必须转变工作观念,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变被动为主动服务,满足本岗大胆探索新时期档案服务的有效途径,多渠道、多形式开创档案工作新局面,为医院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 转变观念,树立主动参与意识和服务观念

随着档案工作范围逐步扩大,转变思想,树立主动参与意识。积极参与有关档案方面的各类社会活动,是我们新时期档案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进一步适应市场需要,改变以往档案数量少、门类单一的状况,我院对以档案为主的信息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医院工作开展到哪里,有哪方面的需求,档案建到哪里。除了文书、科技、会计、基建、设备、病例档案外,我们还建立了较具特色的各企事业单位人员的健康档案。自2004年来我们每年对各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行一次全面的健康查体,到2013年底,已总计对5万多名企事业单位(包括离、退休)进行了健康查体。医院专门成立了体检中心,购置了5个档案橱,特订3000个档案盒。对检查所形成的资料全部进行整体装订,建立了一份系统完善的健康档案。为了便于统计分析及查询,医院配备了5台微机,将每一次查体的资料输入微机,形成微机化管理。并将档案资料按姓氏拼音方法进行排列索引上架,便于查找原始档案。近几年来,我们每年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档案,为他们能够及早发现病情缩短病程提供有力的证据。为我们医院社会上扩大影响、树立形象起到直接的作用,从而间接为医院创造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主动参与电子文件档案的管理

电子文件给人的工作、生活、学习和管理带来快捷、迅速、灵活、存储量大、易于传输、便于修改等优点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麻烦和不安全因素,诸如数据丢失、病毒侵害、氧化变坏、理化损伤、载体霉变、信道泄漏、输送失密、噪声干扰、温湿度影响、人为破坏等。为此,我们也采取相应对策。自1991年,我院在全市同行业中率先建立局域网,为了避免信息系统发生灾难性后果殃及医院的各项工作及经济收入,2012年我院档案室与微机中心联网,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并将计算机信息资料实行了同步备份,同时,将每年医院行发的文件备份,并将装载信息资料的光盘、软盘存放入档案室进行管理,为了确保电子文档的寿命,档案室特购置防磁性案柜,随时提供完好无损的电子文件。

3 积极主动参与文书档案现代化的管理

传统的管理是以纸张档案为主,以手工管理为主。随着档案量的增加,查找、储存、利用越来越困难,加之借阅手续繁琐,给查阅查带来诸多不便,浪费时间精力。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能够快速、准确的查找出文件,我院出资购买了一套文档一体化的管理软件(柯兰得档案),主要用于公文的收发、办理、借阅、查询和立卷,以及对档案、资料进行著录、检索、借阅。柯兰得档案管理专家为我们的文书档案的管理提供了方便。目前,我们的文书档案已实现微机化管理,使医院文书档案现代化管理上了台阶。

4 强化全员档案意识,为医院档案安全构筑坚实的思想基础

随着档案管理范围的不断扩大,涉及的部门和人员也越来越多。为了强化对档案资料形成过程的控制,确保档案资料的安全和完整,我们从两方面入手,强化档案工作的全员主动意识:一是注重强化全院职工的档案教育和制度制约,与每位员工签订安全制度合同,赋予每个员工保护包括档案资料在内的信息资料安全的义务,明确违规责任与经济惩罚措施。二是注重《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等法规的学习和教育,将其列入普法教育内容,通过各种活动和形式,增强员工的档案法制意识,引导员工从遵守法规的高度重视档案工作。全员档案意识的增强,不权为保护档案资料创造了条件,也促进了档案资料的收集、归档工作。如前些年有些医生借阅完病案后,习惯把它放在自己手里以图方便,不及时归还,而现在借调病历必须通过医教科,由医教科开出介绍信,再按正常程序借阅,使病案资料、图书资料等能够及时归档,避免了流失和失密。

5 加强保障,努力为档案事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档案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搞好档案工作,对打造我院的文化软实力、提升我院的城市品味、推动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各医疗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继续加大对档案工作的支持力度。要把档案工作列入本单位的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工作汇报,促进档案事业与其他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要帮助档案部门解决自身无法解决的具体问题和实际困难,为档案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要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者的培养力度,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档案人员培养机制,让那些苦干实干、业绩突出、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档案干部有奔头、有盼头,充分调动和发挥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用心想事、潜心谋事、专心干事的良好氛围,激发档案队伍的整体活力。

总之,通过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及院领导的大力支持,我们相信医院档案工作一定能够为推动医院经济发展和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魏兰. 浅谈做好档案管理对医疗工作的意义,《中国外资》, 2012年11期

第7篇

关键词:治未病;中医;预防保健

中医"治未病"的观点,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治未病"理论以其独特的超前意识,现成为中医预防保健的特色和优势,是现代医学对中医理论的精辟见解[1]。本文就研究者所在社区的"治未病"的具体开展情况进行统计整理,现将做法和体会介绍如下。

1建立专业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1.1组建专业的"治未病"服务团队 对社区所在地内的全科医生、中医医生、药学服务人员进行"治未病"服务思想的培训,指导"治未病"工作的有序实施。同时加强社区领导的监管水平,设立由上至下的社区医疗领导小组,并成立多个专业小组,指定专人负责各项具体工作如疾病预防、体质辨识、养生保健、慢性病与亚健康管理、体检与健康档案管理等等,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高效推进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2]。

1.2设立顺畅的"治未病"服务流程 对所设立的疾病预防、体质辨识、养生保健、慢性病与亚健康管理机构在社区内进行推广宣传,增加公众的了解力度,同时加强这些机构与社区成员的沟通,培养温馨友好的服务态度,建立筛查、诊疗、保健一体的顺畅服务流程,成功构建各个机构之间的无缝连接,将中医"治未病"理论紧密贯穿其中。

2"治未病"工作的具体实施

2.1预防、保健工作 本社区充分利用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方面的作用,利用中医药进行流行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禽流感、儿童手足口病的预防,定期为社区内学校、幼儿园、工作单位进行疾病的传染性疾病的检查,发放预防性药物。同时,针对有特殊疾病的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偏瘫等患者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案,及时记录他们的病情及疾病的预后转归,为后续的保健工作提供依据。社区内的老人、小孩、妇女还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照料,推广家庭使用的保健养生方法如保健运动、药食药膳等,预防疾病从每个家庭做起。

2.2健康体检和健康教育指导 现在,随着城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多的人都生活在亚健康的状态之中。而这种长期的压力得不到释放、精神极度紧张的状况极可能导致疾病的爆发[3]。根据现代社会人群心理状态和身体状态的发展趋势,本社区工作特意为本社区成员制定了详细的心理辅导日程,并聘请了具有专业资格的心理咨询师三名,为本社区成员提供心理指导,从而使社区的"治未病"工作事半功倍,大大节约了社会的医疗资源。

另外,本社区还设立了专门的体检中心,负责定期对社区人员进行体检的接待,并对社区成员进行全面的体检,将体检结果进行汇总、评定,了解社区成员的身体状况,并给与专业的建议,对于有可能发展为疾病的状况给与持续关注,及时将疾病扼杀在摇篮。

2.3医疗康复 对于已经患有疾病并且已经治愈的患者,本社区本着"愈后防变"的原则,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怀,例如主治医生进行随访,为患者设立个性化的理疗方案,建立符合患者身体状况的食谱,并定期对患者进行身体检查,叮嘱患者家属随时观察患者有无异常情况,并向主治医生进行说明,同时建议患者适当的运动,防止疾病的再次发生。

2.4常见疾病重点监测 对于一些常见性的疾病如儿童手足口病、小儿麻疹等制定具体诊疗方案及病症判定指标,当发现此类疾病时能快速进行隔离就医,防止传染性疾病的大幅扩散。对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中风、冠心病等,其干预方案及治疗措施要求各科医生均应熟练掌握,并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疗这些疾病中的作用。

2.5"治未病"手段的选择 古往今来,中医治疗疾病有丸散膏丹等多种剂型可供选择,也有针灸推拿、拔火罐等独特的治疗手段,这些方法不仅安全有效,而且治疗成本低,人群的依从性高,值得在"治未病"的过程中广泛推广[4]。

"治未病"理论沿用至今,其主要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养生保全,未病先防;慎微杜渐,先病而治;既病知传,先变而治[5]。随着"治未病"理论的发展和历史经验的积累,我国医学的核心也逐渐从治疗疾病转移到预防疾病中。在2008年1月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开幕式暨"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仪式上,我国卫生部部长陈竺就曾指出大力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大力开展"治未病"服务,对解决人类对疾病预防的控制和卫生保健问题,促进中医药事业的辉煌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以中医"治未病"理念为指导,立足于群众健康,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社区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将疾病预防、体质辨识、养生保健、慢性病与亚健康管理融为一体,一定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治未病" 服务在社卫生服务中广泛推广、开展,必成为构建健康城市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杨照东,王敬超.治未病思想在预防保健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7):116-117.

[2]石旭峰,郭琳.中医"治未病"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2,33:184-186.

[3]陈国远,朱美玲,王德俊,等.中医"治未病"在社区健康服务"全科诊疗"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2):268-270.

第8篇

在此10年间,一张覆盖全市所有市民和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大网,在厦门建立。从无到有的巨变,展示着这座城市在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上取得的成绩。

事实上,与厦门同时期开展探索的还有全国其他几座城市,而厦门是经时间验证较为成功的一家。对于个中原因,曾参与厦门信息化建设项目的中国人民总医院原医务处处长陈运奇的解释是,无论是在资金投入,还是在资源整合、信息标准统一、信息平台建设上,厦门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建设,无不显露着卫生行政部门的身影。“厦门的成功,与政府的强力支持不无关系。”

行政直推

追溯历史,厦门市区域医疗信息系统的建立,主要得益于厦门市政府对电子政务的追求。为了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增强公共服务能力,2003年,厦门市提出了建设“厦门市市民服务信息系统”的目标。

但当时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政府部门虽然可以及时统计宏观经济和财政支出等情况,但很难及时掌握居民的整体健康状况和疾病分布等情况。居民个人虽有完整的户籍档案和人事档案,但个人健康信息却散落在各医疗机构。

健康信息的缺损,不仅不利于居民健康管理,还影响了政府对卫生资源配置的决策。因此,为了填补居民电子档案的空白,厦门市委市政府将建设“市民健康信息系统”作为“市民服务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人为本还是以业务需求为本,这是开展卫生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厦门市卫生局副局长孙卫表示,“传统卫生信息化建设以具体业务推动为主,其结果是各业务子系统互不相通。如今,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来研究卫生信息化建设,则需要从全新角度、全新思维规划信息资源,制定信息系统的开发模式、开发思路以及实现路径。”

正是由此思想,厦门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之初,便确定了以居民个人为中心的建设理念,旨在建立一套涵盖市民从生到死所有健康信息的居民健康档案。

孙卫告诉《中国医院院长》记者,由于该系统围绕居民个人健康档案来研发、设计和施工,所以,在项目正式启动前,就必须解决健康信息从哪儿来的问题。“其主要机构涉及医院、社区卫生中心、体检中心、妇幼保健院和疾控中心等,采集的主体是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

虽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小,但所用系统很多,若每家基层医疗机构都单独进行开发,政府财力无法保障。因此,厦门市着手建设一套覆盖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平台。所有基层医疗服务机构都是系统的用户,而网络维护和服务器建设则由卫生部门负责实施。这个平台可以解决所有业务,只需经过市民授权,所有健康信息都可以进行查阅。

在基层医疗机构互联互通后,厦门卫生部门对大医院的互联互通却相对谨慎。“医疗机构对信息化的依赖已经超出我们的想象。如果贸然把各个医院的信息统一到一个信息平台上,万一系统崩溃怎么办?”孙卫如此反问。

正是考虑到此问题,在大医院的平台接入遵循了先易后难、逐步深入的路径。“对信息化基础薄弱的大医院,我们可以先让其建设一下,而更好的平台则由我们来建设。而对于信息化建设已经很好的医院,我们会考虑与其逐步接入。”孙卫介绍。

锁定整合

“区域医疗最关键之处不是做互联,而是做医疗资源的再分配与医疗资源的整合。”孙卫强调,信息共享和交换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推动医疗机构间的信息共享,先要进行区域医疗资源的整合。厦门模式能被称为较成功的实践蓝本,就是因为探索出了一种适应区域医疗服务的医疗资源整合模式。”

厦门原有100余家医疗单位,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和行业。行政分割造成的业务壁垒和利益格局,使得各家医院之间资源不能通用,信息不能交流。

2007年,厦门实施“医疗重组计划”后,公立医疗单位缩减至31家,医疗机构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机构间的信息共享成为可能,从而为区域医疗网络奠定了基础。

“我们于2007年建成测试平台,但真正有价值的数据从2010年才开始积累。主要原因在于,2010年以前的数据没有进行有效的标准化。”孙卫如此表示。居民健康档案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既包括医疗机构,又涉及保健机构,还涉及其他诸如体检门诊、中心血站等健康相关机构。唯有产生标准、科学、规范的健康记录,才可以收入居民健康档案中。

“2010年,我们认为统一编码工作量很大,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但通过考察部队医院,我们意识到必须强行推广。”孙卫介绍,2010年,厦门市按照原卫生部关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最新标准,对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及相关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标准化进行了改造。

为了解决编码扩充的难题,2012年7月,厦门市了《厦门市卫生局关于推荐疾病代码专家组成员的通知》,组织各医疗机构的专业人员成立了厦门市疾病代码管理专家组。每周举行一次例会,专门协调各家医院新增病历中的编码统一问题。

纵深织网

2009年,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营。

尽管平台搭建完成,但如何确保身份统一是个问题。“以人为本的理念决定了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首要问题是市民身份标识的统一。”孙卫解释,只有身份的唯一性,才能制定健康建档如何采集、如何存储、如何调用和共享的解决方案。

为此,厦门市行政部门开始酝酿取消医院内部发行的医疗卡,采用全市统一的医疗卡接入医院系统,在全市主要医疗机构间探索就医“一卡通”。在规划期间,围绕着是否发行独立运行的医疗卡,厦门市政府就曾展开为期3个月的讨论。

“如果在医保卡之外,厦门还要全面发放医疗卡,就要配置独立运行的读卡器;医生将同时使用两种卡和两种读卡器,操作麻烦。经过研究,为了节省成本,厦门市政府选择了社保卡作为进入系统的钥匙。”孙卫回忆。

不过,为了方便非医保患者和临时就医患者,厦门市还是在医保卡系统之外发放了市民健康卡,作为补充。本地医保患者持社保卡,非医保患者持市民健康卡,就可在市内各家医院就医,同时接入医院系统和市民健康系统。

由此,厦门市采用社会保障卡和市民健康卡,较好地解决了厦门市区域范围内的居民身份识别问题。

截至目前,厦门市的个人健康档案管理人群覆盖面占全市常住人口的85%以上,其中包含了310万社保卡、20万正式卡,收集的就诊记录数达 5886余万条。全市90%的医疗机构都连通了健康信息系统。全市的医疗资源、患者医疗信息、市民健康信息、政府管理信息,得到充分共享。纵横交错,织就了一张健康信息网。

在这张信息网的支持下,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实现了对居民的终身健康管理。如今,厦门市每一位出生满3个月的婴儿,都可以开办健康卡。卡中不仅有孩子自身的健康信息,还包括了妈妈从受孕、围产期保健到分娩的详细记录,以及儿童计划免疫、妇幼保健等各项信息。

为了有效将疾病治疗和后期管理有效衔接,厦门市卫生局还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中,专门开发了糖尿病、高血压病等慢病一体化管理软件。患者只需在大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后,系统就会自动将信息发送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的全科医生将随访并建档。

在孙卫看来,借助物联网技术,厦门区域医疗信息平台的作用将愈发显现。

目前厦门海沧区在很多社区服务中心安装了血压、血糖等检测设备。社区居民通过刷身份证或社保卡,测量结果就会实时记录在个人居民健康档案中。而且,若居民血压、血糖值超过一定警戒线,系统会自动向居民所签约的医生报警。“此举不仅使社区医生的监控手段更加先进,还将对居民的预防保健工作往前推了一大步。”孙卫对此褒赏有加。

在向纵向发展的同时,厦门的区域医疗信息也在逐渐走出海岛。

2012年10月,厦门、漳州和泉州三市共同提出到2015年初步实现同城化的目标。作为同城化的重要组成部门,从2011年10月起,厦漳泉三市的医疗检验和影像检查结果互认,已开始实行。厦门市还计划下一步在三地探索建立应对自然灾害及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工作制度,并建立有关信息的共享平台。

挖掘信息

2010年,孙卫偶然从电视上了解到,外地一些地区急性结膜炎流行。对照厦门卫生平台的数据,他发现红眼病在厦门也进入门诊就诊疾病病种统计的前10位。而长期以来,这一病种并不在传统的监测范围内。如果我们把这种疾病纳入监测范围,卫生行政部门就有责任向公众警告,注意急性结膜炎流行,注意个人卫生。

厦门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已成功运行了4年,积累了大量数据。下一步主要是根据需要,进行数据归类和整理,挖掘、分析和利用数据。“这些数据对卫生主管部门管理和处理公共卫生事件,及评价医生等方面,都有很大价值。”

事实上,自2009年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营后,厦门市卫生局就启动了对数据有效利用的研究探索。

在医疗业务方面,厦门市通过对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各项数据的采集,可实现对各医疗机构门诊量、预约挂号量、住院量、医技科室工作量、药品使用量等每一个指标的细致分析。管理者能通过平台,及时掌控全区的医疗业务状况,以便更合理地调配资源。

而在日常监测方面,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能够对区域内疾病诊断情况,按照每日、每周、每月、每年进行逐项统计,为疾控预警提供依据。孙卫进一步解释,厦门全年就诊量超过3000万人次,其中90%是门诊。“通过对门诊信息的统计,我们可以了解区域内疾病的发生情况。如果某种疾病超过常见疾病排名,卫生部门就可知道哪些疾病有可能流行,并提前做出预测和预警。”

信息挖掘的最大价值在于为医院的管理创新提供支撑服务。“公立医院应该提高质量与效益,走深化内涵的改革之路。但当前对医院的管理考核中,仍过多停留在规模和技术上。其中的主因,并不是主管部门不重视医疗质量与医院效益,主要是信息化管理手段不够。”孙卫满怀信心地表示,借助信息化手段,可以引导公立医院改革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现在,厦门正积极推进区域临床路径。尽管目前各家医院都在开展临床路径,但实施效果如何很难评定,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横向对比。而一旦实现区域信息联网后,将两家医院数据进行对比,各家医院的实施效果,马上就可以显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