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描写端午节的诗句

描写端午节的诗句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5-02 18:16:2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描写端午节的诗句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描写端午节的诗句

第1篇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唐玄宗)。又到农历五月初五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亦称端阳节。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墨客为端午感怀,留下大量诗篇。

相传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在古代诗句中就有流露。唐代褚朝阳诗云:“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汩罗空远而。”诗里句间表达了对屈原的怀念。张未的《和端午》:“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渠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诗人为屈大夫含冤离去而鸣不平。贝琼的《巳酉端午》:“风雨端阳生晦冥,汩罗无处吊英灵。”抒发了埘屈原的凭吊之情。边贡的《午日观竞渡》:“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作者从观看龙舟竞渡而油然而生对屈原的敬慕之情。宋人梅尧臣的《五月五日》诗也流露了对屈原的敬意:“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端午风俗五花八门,屡见于诗人的笔端,如宋代戴复古的《扬州端午呈赵师》诗:“榴花角黍斗时新,今日谁家不酒樽?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艾上朱门。”生动地反映了古时人们过端午的情景。古诗:“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语升平。”展示了古时端午民间¨曷菖蒲酒祈平安,家家户户悬挂艾草驱虫去邪的场面。在众多端午风俗诗中,诗人往往存描写端午食粽上花赞笔墨,如“端午数日间,更约同解棕”、“白白糍粽美,青青米果新”、“诸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等诗句,反映了民间食棕的普遍。唐明皇吃了一种“九子粽”后,赞不绝口:“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唐代诗人元稹的“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写出了粽子的形状和味道。诗人温庭筠的“盘斗九子粽,瓯擎五云浆”,描述了粽予的大小。清代林苏门的“一串穿成粽,名传角黍通。豚蒸和粳米,白腻透纤红。”写尽了火腿粽的妙处。而清代查慎行笔下的“清暑初交殿角风,又传节物近开中。灵符旧系千丝缕,玉粒新颂五彩筒。青箬香分菖叶绿,银盘光射石榴红。云帆不却三韩贡,拜赐还教纪祖功。”则描绘了当时用高丽贡米制作粽子的情景。

在端午风俗中,龙舟竞渡场面壮观热烈,更是牵动了诗人的情愫,成为端午节诗人高哦低吟的好题材。唐代张悦的《岳州观竞渡》:“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低装山色变,急棹水华浮。”储光羲的《官庄池观竞渡》:“落日吹箫管,清池发棹歌。船争先后渡,岸击去来波。”宛若一幅幅龙舟竞渡风俗画,清新又动人。唐代诗人张封的“五月五日天晴朗,杨花绕红啼晓莺……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呜千雷。鼓声渐急标渐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更是惟妙惟肖地再现了龙舟竞渡那扣人心弦的场景。唐代白居易的“齐桡争渡处,一匹锦标归。”则反映了当时龙舟竞渡出现以夺锦标为胜的情景。宋代陆游的《归州重五》诗,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把竞渡盛况描绘得呼之欲出,气象非凡:“斗舸红旗满急湍,船窗睡起亦闲看;屈平乡围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盘。”清代董平章的诗句:“堂开宛在俯中流,士女倾城尽出游。记得小西湖上路,罗衫执扇看龙舟。”描绘了当时人们倾城看龙舟竞渡的盛景。

同是端午,由于诗人们的境遇不同,在诗中所流露的情感也各异。唐代殷尧藩在《同州端午》一诗中写道:“鹤发垂肩展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儿童见说深惊讶,欲问何方是故乡。”诗人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跃然纸上。唐代文秀的《端午》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有洗得直臣冤。”诗里句间表达了作者为爱国诗人屈原鸣不平的心情。明代高启的《端阳咏粽子》诗:“香艾裹秫炊,投祭楚江湄。颇恨馋蛟横,忠君竟不知!”流露了作者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无限情思。清代谢墉的《粽子》诗:“玉粒量米水次陶,裹将箬叶苎丝韬……土俗清明供祀暮,诗家端午吊离骚。年年节今春徂夏,丙舍南瞻念母劳。”诗人不仅描写了故里粽子的制作工艺,而且借粽子倾吐对远方老母的思念之情。

第2篇

【妙语品茗】

1.口语的运用为文章增添浓厚的生活色彩。在读者的眼中,最平淡的就应该是口语了,但《端午的鸭蛋》一文却因口语的运用而使文章增色。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

这些都是平实的口语,有的地方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的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极富生活气息。

更让读者“难以接受”的是“大白话”的运用。“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之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谁能否认这语言的平淡,但平淡之中却显现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2.古汉语的运用为文章增添厚重的典雅之美。在《端午的鸭蛋》中,典雅的文言词语与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

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作者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自然和谐地捏到一处,使文章倍添艺术韵味。

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

前几个分句本是很通俗的语言,却突然用了一个“多矣”,之后马上又回到大白话,然后引用元稹《离思》中的一句著名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运用“大材小用”的诗句来表现对别处鸭蛋的不屑一顾。这种文白夹杂的语句令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幽默和趣味。

3.“造型”语言的运用为文章增添独特的神韵之美。作者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和神韵。

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一个“哦”字,我们仿佛可以看见那个人张着嘴吃惊的样子。此句写出了对方的吃惊,更体现家乡鸭蛋的名气之大。就如作者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真可谓绘声绘色,扎咸鸭蛋的那种动感,看着红油冒出来的那种,在一个平淡的“吱”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端午的鸭蛋》一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但文中的每一句话都平淡而有味,每一段文字都能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每一部分文章都渗透着淡淡的幽默。而这一切都源于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深情热爱。

【即学即用】

1.品读语句,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敢称东北第一名菜者,非杀猪菜莫属。先不论好吃或如何吃好,单是一个名字,南方人也好,外国人也罢,一听就 (显示着、透着、体现着)东北人的厚道、实在和大气。

(2)农村的火又快又硬,猪肉下锅不久,肉香就满院子 (飘香、飘扬、飘荡)。

2.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品味下列语句。

第3篇

【探寻节日渊源,看中国文化内涵】

中国的传统节日沉淀了千百年的传统文化。这些节日蕴涵着人们特殊的情感内涵和文化价值需求。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厚广泛的民众基础。传统节日的习俗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而这些充分说明了民间崇拜和信仰是民间至高无上的精神情感。

1.春节又叫做过年。民间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居海底,每年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老百姓个个怨声载道。这惊动了天上的太白金星和地下的地王菩萨。太白金星和地王菩萨一商量,就派神农老祖到大地收“年”。神农手执打兽鞭,对准“年”的屁股就是一鞭。凶猛的“年”竟乖乖伏地不动了。神农奔上几步,一只脚踏在“年”头上,怒吼道:“畜牲,你吃人无数,作孽极深,今天你的末日到了。”说罢,从腰间拿下两片瓜钵,对准“年”就一合。比象还大的“年”竟一下合在瓜钵里了。神农把装“年”的钵埋在地底下,临走时他再三叮嘱说:“这钵埋在地下,将来会长出瓜来,这瓜不能破,一定要说它不破。”后来,那个埋钵的地方真的长出瓜来,百姓就按照神农“不”的话音,把它叫成“北瓜”。神农除“年”的那天正巧是农历十二月三十日,百姓便把这一天叫做“过年”,即避过“年”和除去“年”的意思。这天,北瓜供在堂上,以示压邪,人们还会敲锣打鼓,鸣竹张灯,以纪念神农老祖的功德。

2.据史料记载,秦末就有 “正月十五燃灯祭祀道教太乙神” (太乙:主宰宇宙一切之神)之说,可见元宵节是从“敬神送年”这一民族风俗演变而来的。汉武帝时,“太乙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3.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纪念祖先的节日,传说最早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这一习俗相沿已久,据史书记载,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发达和强固,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朝廷的推崇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

4.端午节的渊源有好多传说,但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开始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后来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5.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欧阳詹《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祈求平安幸福、以月寄情的一种形式。

【探寻节日文化,看中国民俗魅力】

活动一:对联

在我国许多传统节日里都有对对联的活动。节日期间,我们到处都能看到那充满祥和喜庆气息的对联。对对联,春节最为壮观。有一个故事就是讲春节写对联的:

清朝某年除夕晚上,乾隆脱了龙袍,换上便服,走出皇宫禁院,到三街六巷看老百姓怎样过年。他走在大街上,只见家家户户挂彩灯,贴对联,放鞭炮,人人穿新衣,戴新帽,一派升平景象。他走着走着,只见一户人家门口没有贴对联,于是便轻轻敲开门。只见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头儿,手里拿着一只正在纳底的鞋子。乾隆没客气就进去了。原来这是一个小鞋铺,炕上放着几双鞋,桌上放着大大小小的鞋楦,墙上挂着粗粗细细的麻绳。乾隆在炕边坐下后,问:“老人家,生意不错吧?”老头说:“我是一个老头子,挣得那几个钱混住嘴巴就行了。”乾隆又问:“过年了,怎么不在门口贴上一副春联呢?”老头儿说:“红纸是买回来了,但箩筐大的字认不得一担,自己怎么写?”乾隆一听,忙说:“你要不嫌弃,我就给你写一副吧!”“那敢情好!”老头儿说完,忙到隔壁借来笔墨纸砚,又拿出买回的大红纸,裁了裁,乾隆提笔蘸墨,一挥而就:

大楦头,小楦头,乒乒乓乓打出穷鬼去;

粗麻绳,细麻绳,吱吱嘎嘎拉进财神来。

横批写什么呢?乾隆帝一时没有想出来,老头看着对联十分高兴,说:“如今乾隆当朝,天下太平,百姓都托皇上的福,安居乐业,横批就写‘天下万年’吧。”乾隆听了龙颜大悦,挥笔又写下了这个横批。老头儿当晚就把对联贴了出去,乐得一夜没睡好。

【请你参与】

1.请你把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王羲之巧防“盗”联

据传,某年腊月,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由山东迁居浙江绍兴。春节将至,王羲之挥毫写了一副门联:“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让儿子贴于门口。不料刚贴出去就让人悄悄揭走了。王羲之只好再写一联:“莺啼北里,燕语南邻。”他又叫儿子贴上,不料又被一位酷爱他手迹的当地书法爱好者“盗”走了。眼看要过节了,门口仍空空无字。王羲之的妻子很着急。王羲之略一沉思,笑着取过笔墨,又写一联。写好后,他让儿子将对联拦腰剪开,各先贴上半截:“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两纸“半联”贴出后,果然没有人再来揭了。初一黎明,王羲之亲手将春联的后半截贴在下面,结果成了“ ”,“ ”。街坊看了,无不称妙。

2.下面是有关端午的对联故事,请你做简要分析。

明太祖朱元璋擅长对联,一年端午节,他赐宴群臣,席间出一上联,联云:“端门北,午门南,朝廷赐宴于端午。”要续下联有一定难度。此时,群臣中的沈应思索片刻,对道:“春榜先,秋榜后,科场取士在春秋。”

3.(2012年湖北咸宁卷)

同学们,你知道吗?今年中考结束后的第二天就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请按要求完成①②题。

①有位同学为纪念活动写了一副对联,请把下联所缺词语补充完整。

插艾叶 清香缕缕飘九州

赛龙舟 传四海

②有同学不喜欢过端午、中秋节,而热衷于过圣诞节等西方节日,为此,班级专门召开一次“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主题班会,请你为主持人设计2—3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揭示主旨的开场白。

活动二:猜谜语

猜谜是中国节日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娱乐活动。大家在猜谜的过程中,开发自己的智力,同时也享受猜中谜语后的快乐。特别是在节日里猜谜语,会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

传说,有一年元宵节,乾隆皇帝带着一群文武大臣,兴致勃勃前去观看灯会。左看各种灯笼五颜六色,美不胜收;右瞧各种灯笼别致风趣,耐人寻味。看到高兴时,乾隆皇帝命随行的大臣们也出一谜联,让大家猜一猜。学士纪晓岚稍思片刻,就挥笔在宫灯上写了一副对联:“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诗不是,词不是,论语也不是。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 乾隆皇帝看了冥思苦想,文武大臣一个个抓耳挠腮,怎么也猜不出来,最后还是纪晓岚自己揭了谜底:猜谜。

活动三:诵读古诗词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词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可谓雅俗共赏。

1.写春节的古诗首推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王安石在元旦之日的感怀之作。当时他位居宰相之位,正在全国推行新法,此诗正是以欣喜的心情,描绘了新法实行后万象更新、喜气洋洋的景象,同时也透露出他那踌躇满志和志在必得的心态。它既写出了元日的民间风俗,又通过对风俗的描写语义双关地表达了他对新法的评价,并反映出一个政治家的观察视野。

2.最能够表现出元宵节热闹非凡的诗应该当属唐代大诗人卢照邻的《十五夜观灯》: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这首诗描述了元宵节燃灯的盛况,绚丽多彩的元宵灯火将大地点缀得五彩缤纷,人们在节日之夜观灯赏月,尽情歌舞游戏。青年男女在这个欢乐祥和的日子里相互表达爱慕之意。

3.杜牧的“清明”诗可称为清明节祭祀扫墓的经典之作: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鲜明生动的形象、优美含蓄的意境,再现了清明时节扫墓时的雨中景、雨中情;抒写了清明时节行旅之人的情怀。诗画合一,清新自然。

民间广为流传的孟姜女寻夫小曲则记述了清明无人扫墓的情形:

三月里来是清明,桃红柳绿百草青。

别家坟上飘白纸,我家坟上冷清清。

这首小曲十分真切地反映了当时清明扫墓时的凄凉情景和氛围。

4.唐诗中吟咏端午节盛况的也有不少。文秀的《端午》一诗,不仅反映了端午节的由来与悼念屈原挂上了钩,还表现出诗人对屈原的同情和对昏君奸臣的鞭挞。其诗曰:“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屈为屈原。堪笑汩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读后不能不使人感慨万千!

5.描写重阳节的古诗词不胜枚举,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大家所熟知的诗词之一。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从中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代表意象,展示出一个颇有情趣的兄弟共乐的场面,从而把“共乐而缺一”的人生缺陷感,写得令人心颤而余味无穷了。

【请你参与】

1.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中秋月》作于熙宁十年(1077)中秋。当时诗人任徐州刺史,见到胞弟苏辙,方作此诗。请对该诗做简要分析。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2.中秋咏月的诗句经常出现在中考试题中。

(2009湖北荆州)中秋赏月(欣赏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完成下面各题。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①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 “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 ,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②说说你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的理解。

【品读节日美文 传承民俗文化】

在节日里徜徉

有的日子,值得庆祝它,纪念它,这就是节日。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河流里,节日就像一个个停泊的码头。人们徜徉其间,体味某种特定的情境,把情绪调到兴奋的波段,尽情释放。节日,给平淡的日子打上一个漂亮的领结。有了节日,日子便有了起伏。

有些节日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它们的意义不同寻常。因某一年的某一天发生了一件意义深远的重大事情,一个本来很平常的日子,便成为365天里的一个亮点,具有巨大的穿透力和辐射力。譬如l919年5月4日,北京青年学生发起了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其后的一个多月里,运动迅速席卷中华大地,5月4日这个日子后来成为青年节,打上了爱国精神的烙印。又如1949年10月1日,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了,10月1日这个日子从此成为国庆节,凝聚了扬眉吐气的中华民族新生与振兴的希望。这类具有重大意义的节日,为人们提供了一年一度举行庆典的缘由。每逢这些节日,人们或举行盛大的聚会,或召开庄严的大会,或举办载歌载舞的晚会,用以歌颂人民、礼赞祖国,充分感受节日的分量和意义。公共场所则彩旗招展,彩灯高悬,呈现出“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景象。这些庆典,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回眸和眺望的机会,成了人们保持意义记忆的一种基本方式,更是人们生命智慧的一部分。

第4篇

2022年法定节假日期间,各地高速公路免不免费呢?2022年高速免费节日有哪些?为了让大家提前了解2022年各地高速公路是否免费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2022年高速公路免费时间表公布,欢迎阅读!

2022年高速公路免费节日有哪些?根据国家交通运输部的相关文件,只有春节、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这四个节日,高速公路对7座(包括7座)以下小型客车实行免费通行,所以,正常情况2022年法定节假日里元旦、端午节、中秋节是收费的,不过,要根据当地给出的最新通知为准,很多地方每次遇到小长假,高速就会免费。

如何免费办理高速ETC?ETC是英文( 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 ) 的简写,ETC翻译过来是不停车收费系统,以前办ETC非常的麻烦,现在支付宝、微信都可以可以免费办理ETC,具体步骤如下:

支付宝:用户上支付宝搜“ETC服务”,进入相关小程序,即可全程在线办理,收到设备后根据指引短短几步即可完成设置。一旦设备激活,130元押金将原路退回用户的支付宝账户,一分钱也不用花。

微信:在微信端搜索ETC申办小程序,选择办理所在省份的ETC卡、校验车牌、填写收货地址、支付完成后,按指示上传个人身份证与车辆资料,绑定微信支付,即可完成申办,全程不用再到线下网点。此外,微信“城市服务”也提供了在线申办ETC服务。2022年高速公路免费时间表

2022年春节高速免费时间:2月11日—2月17日,共7天

2022年清明节高速免费时间:4月3日—4月5日 ,共3天

2022年五一劳动节高速免费时间:5月1日—5月3日,共3天

2022年国庆节高速免费时间:10月1日—10月7日,共7天

高速公路免费怎么计算时间?高速公路免费时间是根据你离开高速公路出口收费车道的时间来算的,也就是说,如果4月5日24时截止免费,但你4月6日0点30分才下高速口,这个时候就要收费了。但反过来,如果你是在非免费时间段上的高速,只要你下高速的时间是在免费时间范围内,此次通行就不会被收过路费。另外,普通公路则是根据通过收费站的时间来计算的。

春节回家过年的心情句子1、衣服穿的新新的,心情换的好好的,礼物装的满满的,发型修的帅帅的,大喊一声:回家喽!回家的感觉不错吧?记得,带上我的祝福,一路顺风。

2、年底到,交通忙,载游子,送归客;我也忙,送祝福,祝愿您:回家路,平安伴,常返乡,多团圆,快乐幸福到永远!

3、腊月白日短暂,长夜难已入眠,白发娘亲盼团圆,犹有人未还!顶风冒雪鏖战,汗水湿透衣衫,城市建设需要俺,再苦也心甘!

4、回家是一种幸福,结束了一年的奔波,回家是一种温暖,结束了一年的思念,回家是一种感动,结束了一年的牵挂,回家是一种祝福,送出了一年的礼物,回家是一种幸福,愿你归家旅途愉快。

5、过年了,回家了,买票了,挤火车了,坐大巴了,赶飞机了,就等着回家吃年夜饭了。

亲爱的朋友,你选择怎样啊?一定要记住,回家路上安全第一!

6、过年就要回家,不要多虑。

快把忐忑心情,过滤。遥望家乡方向,炊烟缕缕。祝你快马加鞭,旅途顺利。

7、有家是种幸福,过年记得归宿,生活酸甜苦辣,回家快乐潇洒,分享生活心酸,感受家庭温暖,就在车流的对岸,归家的旅途,愿你开心不断。

8、背上希望的行囊,踏上征程的旅途,拿上幸福的车票,走进快乐的列车,看看四处的美景,想想人生的惬意,回忆拼搏的艰辛,体味成功的喜悦,祝你旅途一路平安!。

9、平安夜我熬通宵,守着圣诞老人到,什么礼物都不要,就想要张返乡票,老人无奈摇摇头,人太多,没抢到!祝春节返乡顺利!

10、古人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第5篇

关键词:《边城》;修辞艺术;诗化特色

作为京派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小说《边城》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史地位,这不仅是由其主题、思想等内容因素决定的,也由其修辞、风格等形式方面的原因。通过《边城》,沈从文向世人展示了其在词语锤炼、句式使用等方面的才能,并以诗化特色使读者对作品印象深刻。因此,对《边城》中修辞艺术和诗化特色的探讨有利于进一步解读《边城》,也有利于进一步理解沈从文。

一、《边城》中的修辞艺术

(一)词语的锤炼

首先,《边城》中用词恰当、传神,淡中寓奇。过分修饰、精雕细琢的用语在《边城》中较为少见,但这依然不妨碍从中读出韵味来。从沈从文对文学语言的追求看,恰当、传神、节制、亲切是其主要追求,不喜欢文字的意气浮露,这也符合以他为代表的京派作家的集体追求。细读《边城》便可发现,附加的辞藻并非作者行文的依附,同时又注意对用词的锻造和琢磨。相反,由于注重锤炼词语,《边城》在文体上独具风格,有个性、有真意、无伪饰是作品语言上的一大特色。其次,描述返璞归真,情彩兼备。从《边城》的字里行间可以体味到以水为背景的青翠的绿色,这给边城世界涂上了一层异样的光彩,体现了作者对这里的人、事、景、物的眷恋。在描写自然景物时,作者笔调平淡自然,毫无雕琢藻饰的痕迹,“以翠逼人”一词可恰当地体现其词语锤炼的效果。第三,对话极有表现力,多方言和口语化。沈从文曾经说过:“我的文字风格,假若还有值得注意处,那只因为我记得水上人的语言太多了。”《边城》中的人物对话的特色之一就是有明显的口语化倾向,这些表达看似平白简单,实则是经过作者反复推敲的结果,由此人物的心理活动,尤其是炙热情感恰到好处地渗透到了这些话语中,细细读来饶有滋味。

(二)句式的使用

首先,多用短句,有明快灵活的效果。作品的文体和形式决定了作品风格,短句读起来停顿频繁,如一行行诗句,给人明快有力的感觉,且有行云流水的美感。明快短句在《边城》中随处可见,这无疑是作者有意识的处理,同时这也是作者吸收民间歌谣和民间故事的成果。其次,政局与散句相互穿插,有韵律美和节奏感。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短句即为整句,其特点为句式整齐、意义鲜明、声音和谐、一气呵成。例如,“车是车路,马是马路,各有走法。大老走的是车路,应当由大老爹爹作主,请了媒人来正正经经同我说。走的是马路,应当自己作主,站在渡口对溪高崖上,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该句以充满艺术感染力的方式区分了两种求婚方式。另一方面,若整句过多,则会有单调、冗杂、浮夸的弊病,因而作者选择将整句与散句配合使用,这样一来既凸显了整句的表达效果,又使作品获得了整体的和谐。

二、《边城》中的诗化特色

(一)诗化的故事情节

小说《边城》共21节,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演进,可将小说的前三节视作故事的开端,第4至19节视为故事的发展,第20节是故事的,而最后一节是故事的结尾。这21节语言优美,故事动人,如一首首散文诗搜集在一起,又彼此关联,浑然天成,诗化的情节跃然纸上。例如在最后一节中,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方式给故事情节画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一方面,在祖父去世后,一家人的命运遭际充满诗意想象,伯父、翠翠、黄狗给人以亲切、祥和的感觉;另一方面,在结尾处,作者写道:“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这与雪莱《西风颂》中“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句诗遥相呼应,有异曲同工之妙,沈从文将结尾安排得诗意盎然。《边城》有一股强烈的“文似看山不喜平”的意味,其表现手法明暗结合,经纬交织,多组矛盾松弛有度,极显张力,充分体现了作品故事情节的诗化特征。

(二)诗化的环境

无论是自然环境描写还是人文环境描写,沈从文都注重以抒情化的方式将它们绘声绘色地呈现出来,使读者对这一“湘西世界”风貌充满遐想,因此,《边城》中环境的诗化集中表现在自然环境的诗化和人文环境的诗化两个方面。

在沈从文的《边城》中,作者极力表现边城的山水风光之美,古朴清醇的神韵随处可见,简单叙述的表面背后蕴含着无尽情思。绿色是该小说的主色调,它是希望、宁静、和平的象征,同时它也是山水田园诗的颜色。在《边城》中,山、水、各类景物无不是绿色或具有绿的神韵与内在,由此一种朦胧的绿色意境跃然纸上。《边城》如一卷绘画集,是由一幅幅绿色的风景画和民俗画构成的,优美而又富有诗情。

无论在现实生活还是在文学创作中,沈从文始终怀有对故乡的一份痴情和眷恋,与之对应的是他对现代社会和都市文明中庸俗面貌的憎恶和厌倦。因此,他注重在作品中展现记忆中的充满诗意的“湘西世界”,在那里,尤其是《边城》中,社会政治环境波澜不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亲情、爱情也因此得以透彻地展示,而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相对和谐,较少有异化和分裂,在这样一个世外桃源中,肮脏腐朽的东西一扫而空,因而也“不存在什么阶级分析的东西”。这时,边城世界显示出了其文化环境原生态和健康性,并因此而充满诗意。每逢正月十五,人们耍狮子、舞龙、放烟火,“小鞭炮如落雨”;当端午节,人们到观赏龙舟竞赛,在河中捉鸭子;在中秋节,青年男女倾吐爱意,在月下参与对歌的活动。沈从文回忆、幻想的写作方式以及抒情笔调给这些描写增添了朦胧的效果,增强了诗化效果。

(三)诗化的人性

沈从文的作品注重对“人性”的探讨,展示优美、健康、不悖乎人性的人生方式是其创作的重要追求,这在《边城》中有特别的体现,并且表现出浓郁的诗化特色。《边城》描写翠翠和她的以撑渡船为业的祖父的生活,并叙述了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爱情纠葛。透过爱情、亲情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乡情和友爱之情,健康、优美、质朴的边城人性和民风得以诠释。在翠翠、爷爷、船总、顺顺、天保和傩送身上,这种诗化人性表现得最为突出。翠翠作为小说的主人,是沈从文审美理想的象征,并通过优美自然的语言呈现出来;从作品内部来说,翠翠是整个作品的灵魂之所在,她身上承载着“爱”与“美”,与整部作品的旨趣有内在的统一性。在风景美、风俗美的边城世界里,翠翠无疑是人性美的化身,优美的自然环境养育着她,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塑造着她,她皮肤黑黑的,有一双水晶般的眸子,她天性活泼、伶俐,既是只小兽物。又善良乖巧,残忍的事情她从来做不出,她是作者心中的自然之女。充满纯美化和理想化。长大之后,她心理有了一丝变化,深思和羞涩取代了部分乖巧和活泼,她是湘西古老生活方式孕育的少女,而边城世界里的许多人和她一样,具有纯净的人性之美,而其美主要是以诗化的方式实现的。

结束语

沈从文在现代文学中获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尤其包括其在修辞和表达技巧方面的造诣,而《边城》是沈从文修辞艺术和诗化表达艺术的集中体现。无论词语的锤炼还是句式的选择,都展现着作者的匠心独运。为与作品的主题和思想配合,《边城》被赋予了诗化的表达方式,从故事情节到环境再到人性,无处不体现着作者多诗化效果的追求。(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刘洪涛.《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第6篇

关键词:小学生;诵读经典;涵养

古代的很多经典著作内容生动、人物鲜活、情感真挚。所以,我觉得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阅读经典,促使学生通过自主的阅读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可以汲取到先民的智慧,领悟到人生哲理的睿智,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对经典的文化魅力的感受,则可以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素养。

一、营造诵读经典诗文的氛围

经典诗文是人类知识的结晶,蕴藏着人类几千年来灿烂的文明与智慧的宝藏。学生阅读经典更容易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让童年浸润在沁人心脾的书香里,从而接受博大精深的文化滋养。

1.学校环境

营造诵读经典诗文的氛围,首先要建设书香校园。对此,建议学校把《论语》《弟子规》《三字经》《增广贤文》的语段和一些古诗词名句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校园教学楼的外墙、楼道中张贴名诗名句,教室里张贴发人深省的哲理,在学校的阅报栏中张贴或者墙报上宣传耐人寻味的故事,让学生基本随时随地就可以从墙报、牌匾、阅报栏中读到经典诗文中的名句,学生在充满书香的校园环境中学习,他们的精神世界由此而丰富,人格由此而变得更加完美。其次,语文教师要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属于语文的早读时间语文老师要到教室里指导学生诵读,每一节语文课之前语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几分钟的经典诗文诵读,教师提前到教室门口落实诵读。如果教材中经典诗文欠缺,语文教师可以开发校本课程。每周抽时间安排一节诵读课,教师选择一些适合小学生诵读的篇目,进行简单的阅读指导,长期积累,把所选篇目慢慢进行分类,几年下来就可以装订成校本教材,供师生长期使用。

2.家庭环境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最大。教师在平时要开一些书单,不强制要求学生买书,但要宣传读书的好处,耳濡目染,总会有学生会买一些书阅读。同时,教师要利用每学期的家长会以及“家长学校”等机会,向家长宣传看电视不如读书,宣传学生具备一定国学知识的好处,引导家长对学生阅读支持,引导家长做好亲子活动,和孩子一起诵读,构建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

二、选择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小学阶段是开发人生记忆力的“黄金阶段”,抓住最佳开发期,背诵一些经典名篇,学生能永恒地记忆在脑海中,这将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

为了让学生爱上古诗文,从而爱上经典书籍。首先,积累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的古诗文,对此,我个人觉得指导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方法是:诵读为主,体会悟情为辅,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教材中的古诗文,诵读具体的方法落实是每天的语文课固定一个环节――每节课前安排学生诵读几分钟古诗文。时间长短不完全固定,但以5分钟适宜,这样可以形成语文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氛围,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我把这种做法称为“古诗文助学生成长”。其次,选择和利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典诗文进行诵读。教材中经典诗文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诵读需求,这个时候教师要适时地引入一些课外的经典诗文到课堂教学中,主要作为诵读内容的补充,如,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经典美文等,以利于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文。对于引进的诗文,教师要做适度讲解,指导学生理解诗文内在的情感,这样学生能够对诗文有所感悟,再以诵读方式来体会其中的声韵之美,学生就有兴趣了。再次,分类分时分形式诵读或者背诵。根据诗文的内容,让学生明白理解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言志诗的不同内容,指导学生多诵多背,也可以根据时间来背,根据月份来背诵。比如,有关三月的诗文就可以主要放在三月诵读等;也可以根据季节来背诵,比如,3、4、5月,教师可以多选写春天的诗文并积累背诵,秋天以及冬天时就积累描写秋冬的诗句;也可以根据节气来背诵,比如,24节气的每一个节气来到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相关的诗文让学生诵读;也可以根据传统节日来背诵,例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到来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相关的诗文让学生诵读。这些做法让学生可以记得有序,记得牢固,不仅可以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分形式背诵或者诵读,主要是采用一人领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全班读以及限时背、接龙读等方法,方法灵活多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

笔者一直在所教班级中进行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践,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学习经典诗文注入新鲜的活力。首先,在班上定时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比赛,看哪个学生诵读得好,背诵得快,奖品是笔者买的一些橡皮擦、铅笔等,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通过一系列的经典诵读活动,学生对中华经典从略知一二到兴致盎然。其次,在传统节日时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了解佳节的来历、风俗习惯,办手抄报进行评比。再次,在学生到了中高年级就开展“读中华美文,感受华夏文明”作文比赛,“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孩子们在字里行间萌发对古代圣贤的崇敬和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自豪感。

第7篇

【关键词】历史教材;美育资源;人性之美;艺术之美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就是说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的心理活动,从而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性情上得到陶冶,并因此激励人们行动。席勒在系统的提出美育理论之初,便是有感于近代人在物质和精神、现实和理想、主观和客观等方面都已经分裂了,不像古希腊社会那样,人的天性是完美和谐的,个人与社会也是协调的。当今随着我们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讯技术的发展、各种思潮的出现,我们中国人也出现了席勒所说的“近代人”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初高中学生,他们中的一些人也受到了影响:有的人认为读书的唯一目的是以后赚大钱,理想只是用来被嘲笑的;有的人认为个性高调、炫富炫美才是人生价值所在;有的人认为哈韩、哈日才是流行,把中国文化弃之如敝屣。他们的种种思想和行为已经表现出了对什么是美的完全颠覆,所以对中学生加强美育已经刻不容缓了,因为唯有审美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有了个人素质的提高,才有民族素质的提高,国家形象的提升。

历史这门基础性人文学科可以说是进行美育的至关重要的一科。单从历史教材来讲它就是一座美丽的宝库,其中蕴藏极其丰富的美育资源。

一、人性之美

在滔滔的中国历史长河中,英雄辈出,这些英雄、伟人被代代传颂,并且写在我们的历史书中。体现在历史人物身上的美,是一种无形无声的美,是一种精神存在,这些美包括:忠贞爱国的赤子之心。中华五千年爱国的志士仁人数不胜数。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夫屈原,为了富国强兵,建议楚怀王变法,变法不成反遭冷落排挤,甚至被流放。虽然遭此不公,屈原仍然心系国家和黎民,写下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诗句,最后屈原投江自尽。屈原的死是一种悲壮的美,是一种对国家忠诚的最高表现,他的死已经升华到了一种美而不是懦弱,所以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在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来纪念他。西汉的霍去病有“匈奴未灭,何以还家”的壮烈,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报国赤诚,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伟大壮举,给了外国侵略者一响亮的耳光,保护了中国人的躯体,强壮了中国人的精神。

无所畏惧的坚持精神。中国神话故事里的大禹为了治水,三国家门而不入,这是一种对未完成事业的坚持。在西汉与匈奴的交往中,不幸的使节苏武被扣留在了匈奴19年,却念念不忘中原故土,即使是渴饮雪、饥吞毡也不降服,这种无畏与坚持精神也是一种美,细细体味之后,便觉热泪满眶、感人肺腑。在与日本的交流中,大唐高僧鉴真不顾年老体衰,六次尝试去日本,中途遇到险阻无数,但他全然不顾海浪的汹涌、前路的迷茫,这种坚持使得中华文化在日本熠熠生辉。再到明朝的李时珍为了写好《本草纲目》花了二十多年、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花了三十多年,这些坚持则为中国的文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中国人在漫长的物质世界的发展和演化过程中的成就灿若星河,从原始社会遗址中我们可以看到磨制光滑、形状对称的石斧、石铲,制作精美的石针,无不体现着古朴的实用美和远古人类的创造精神。再到战国时期促成生产力大飞跃的铁器的制造、牛耕的使用,三国的翻车,赵构的播种耧车,唐代的曲辕犁,这些都证明人类创造和欣赏美的能力在不断提高,标志着美已有相对独立的发展。近现代中国也有许多创造美的例子,比如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火车轨道,冯如设计的飞机,茅以升设计的钱塘江大桥等。

以上仅仅举出了历史教材中包含的一小部分能起美育作用的人性之美,其实历史教材中还能挖掘出更多。我们要充分利用书上提供的素材,让这些素材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念,提高他们的素质,把历史上的“真人”化为生动、形象、可感的、美的楷模,让他们学习。

二、艺术之美

历史教材中涉及的文学作品繁多,包括诗词歌赋小说等。这些作品中体现出的美也是各式各样的。《诗经》一书中,描写的古人欲语还休的爱情故事,这是一种含蓄之美;汉代的赋体现的是一种华贵、工整之美;曹操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一种自励之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闲适、悠然自得之美;李白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是一种洒脱之美;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一种心系家国之美,吴承恩的《西游记》则用无尽的想象给人们展现了另一个神奇世界。

绘画作品美不胜收。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绘画作品作为插图。比如有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布局严密,线条流畅,人物栩栩如生;初唐画家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笔力刚健,线条盘曲如铁丝,《萧翼赚兰亭图》描绘的场景生动;盛唐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立体感强,人物衣带飘飘欲飞,人称“吴带当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北宋汴京的景物细致,布局合理,此画不仅是一幅令人心醉的美术作品,还是我们了解北宋的详实资料。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人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的确,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利用好手中这本教材,深度挖掘它,利用它切实加强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他们明白学习历史并不是单纯、枯燥的背背书、记记时间;而且能培养他们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文化差异&旅游英语翻译&目标语&原语

Differences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English language are self- evident. In tourism English translation, cultural

differences are reflected in the fields of history, aesthetics, religion, folk customs and so on. Tourism English translation includes

interpretation, analogy, amplification omission etc. Only by doing so, readers can understand clearly and correctly the major

contents of the source texts.

Cultural differences; TourismEnglish translation; Target language; Source language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外国游客蜂拥而至"投资者接踵而来"各种国际会议在我国各地频繁召开% 哪里有外国人"哪里就需要翻译"不管是外译汉"还是汉译外% 涉外活动已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其范围之广"数量之多均前所未有%由于旅游业自身商品与服务具有无形性的特点"在用另一种语言文本来替换原语文本的过程中"译者首先应寻求双文本的基本对等%在描述对等时"奈达提出了形式与动态对等"不仅是词语表达上的对等"还应是认知上的对等% 翻译应考虑接受者的感受% 一个成功的译本必须抓住原文的意义而不是词语% 也就是说"原文的符号$内涵$外延$所指等译出后"能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等的感受%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力求做到吃透原文含义"紧扣原文"在不损害译入语习惯的前提下"进行) 功能对等*的转换"争取达到形似神似"希望译文读者一看就能领略原文意蕴% 换个通俗的说法"也就是译者一手要拉两个朋友"一方面要对得起原作者"如实介绍&另一方面心中要有读者"既不能缺斤短两"糊弄读者"也不篡改原意"胡乱翻译% 翻译的本质是传达意义"即用目标语把原语的内容准确$完整地体现出来%语言传递的信息包括三部分’语言因素$风格和文化因素%译文也要在这三个方面与原文对应% 因此"译者应该以目标语的文化为自己的立足点"以目标语读者为对象阐释原语"使读者在看译文时能得到和原语读者相同的感受% 也就是说"译者不仅要对原文作者负责"还要对译文读者负责% 原文不是专门为外国人写的"而是为具有大致相同文化背景的本国人写的% 原文读者一看便知的东西"译文读者可能完全不懂% 所以"原文的信息量对于原语读者和目标语读者来说是不同的"对前者较多"对后者较少"甚至空缺%在旅游景点的介绍中"文化信息量上的差别更大%这就需要译者多加以解释和增补"有时差别很大"译者必须重组原文% 金堤和奈达在+ 论翻译, 一书中也曾探讨过信息度的问题%他们在书中提出’) 如果译者不向假想读者调整信息负荷量" 接收者就有可能失去信息中一些关键因素"或者觉得译文太难懂而停止阅读"除非他们有很强的动机"所以"译者必须调整译文的信息量。

一、中外文化差异在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体现

文化差异存在于人类文明的任何阶段% 每个民族$国家的文化都不同于另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 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它是翻译中的障碍和难题% 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外"还必须了解两种文化"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

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 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为历史典故! 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内涵"最近"浙江杭州恢复重建了# 万松书院$"其主题讲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但这个旅游景点对外国游客却不好解释% 因此"可以译成& 中国的罗米欧和朱丽叶读书的地方$%

中华民族的美学思想浓缩了独特的社会历程和文化传统% 中国的古典文学一惯强调神韵’格调’性灵’境界诸说"强调心境意绪的传达"喜欢借景抒情’遗形写神"主观色彩极浓! 而西方民族在这方面则大相径庭! 西方传统哲学强调分析型抽象理性思维"在主观与客观的物象关系上更多地强调的是摹仿和再现!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由民族的宗教信仰’意识等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异! 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 这三大宗教在中国民众之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道教的& 玉帝$"佛教的& 阎王$"有神话中的& 龙王$等"而这些概念在欧美文化中并不存在! 西方人大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安排的! 外国游客来到中国肯定会参观佛教寺庙"他们感到好奇的是为什么一些寺庙进门左右两侧总有两个怒目金刚( 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寺庙都有脚踏莲花的观世音( 那尊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又是何方圣者( 这给我们如何翻译旅游资料提出了一个值得斟酌的问题%风俗习惯时刻表现在一个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当中国游客游览黄山时"看到千奇百怪的松树时马上就会联想到松树的高贵品质"进而联想到人的毅力"持之以恒等等% 而一个外国游客恐怕就很难有这种联想"所以如果我们希望他们和我们有相同的情感体验时"便可以在介绍时加入& 松$在中国文化中的蕴含意义%

二、旅游英语翻译的几种方法

解释是指增加的部分是对字’ 词’ 句的字面意思的解释% 如花港观鱼) Hua Gang Guan Yu"Viewing Fish at Flower Harbor* "孤山) Gushan"Solitary Hill* "紫来洞) Zilai Cave"Purple Source Cave* %# 西安古称长安$可译成# Xi'an was called Chang'an"or+everlasting peace,in ancient times$"& 天安门$可译成& Tian'anman"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这样的译法将名称与其含义联系起来"便于外国游客记忆"加深他们的印象"增加他们的游兴%又如"& 端午节那天"人们都要吃棕子$可以译为&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or the Duanwu Festival (which falls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lunar month), it is a common practice to eat zongzi, which is a rice pudding wrapped up with reed leaves$%& 大乘寺坐北朝南"院墙按八卦建造$ 可以译为& The Great Vehicle Temple faces south with its walls shaped after the Eight Diagrams) combinations of three whole or broken lines formerly used in pination* $% 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符号"用于占卜% 一般的中国人都不知道八卦"何况外国游客% 所以此处务必加以解释%在旅游英语翻译中采用类比的手法常常有喜人的效果% 如把杭州历史人物西施比作Chinese Cleopatra"将民间人物月下老人译作Chinese Cupid% 浙江兰溪一个济公纪念馆介绍济公事迹的英译文"也是采用类比的方法%中文为& 济公劫富济贫"深受穷苦人民爱戴$"其英译为& Jigong, Robin Hood in China, robbed the rich and helped the poor, he was loved by the poor people$"由于采用了& 以此比彼$的手法拉近了外国游客与中国文化的距离!使他们产生亲近感!激发他们的游兴"增加与解释不同!是指为了更好地理解某字#词#句而添加的相关知识和背景资料" 中国悠久历史中有许多著名事件!英雄人物!典故传奇等" 旅游资料中经常提到的许多风景名胜往往与他们有关!不增加说明!一般外国游客就无法理解" 如!$ 绍兴是越瓷的产地%的英译文是$ Shaoxing is the home of Yue Porcelains. Yue is a state name used to refer to the Shaoxing region in ancient China%" 在此!译文增加了一个句子来解释$ 越%这个专有名称" 又如!$ 林边有一洞!叫白龙洞" 传说& 白蛇传’ 的白娘子曾在此修炼%的英文翻译为$ Near the forest is the White Dragon Cave which is said to be the very place where Lady White, the legendary heroine of the Story of the White Snake, cultivated herself according to Buddhist doctrine%"这句如果没有添加!外国游客虽然也能看懂!但会产生怀疑!白蛇娘娘在这么小的洞里怎样来修炼呢( 有了这些添加之后!他们方能正确地理解原文!原来修炼一事纯属传说"有时候!在翻译旅游资料中!删减是十分必要的" 因为大多数外国游客阅读这些资料都是为了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增加一些旅游兴趣" 中国人在写事状物时喜欢引经据典!摘录名人名言或古诗加以验证" 中国读者读了会加深印象!从中得到艺术享受与美感!而在外国旅游者看来似乎是画蛇添足"如介绍青岛的旅游资料中有这么一段文字"$) 烟水苍茫月色迷!渔舟晚泊栈桥西" 乘凉每至黄昏后!人依栏杆水拍堤" *这是古人赞美青岛海滨的诗句" 青岛是一座风光秀丽的海滨城市!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西起胶州湾入海处的团岛!东至崂山风景区的下清宫!绵延80 多华里的海滨组成了一幅绚烂多彩的长轴画卷" %其译文为$ Qingdaoisa charmingcoastal city,whosebeautyoftenappears inpoetry. It isnothot insummeror cold inwinter. The 40- km- longscenic line begins fromTuan Island at thewest end toXiaqingTemple ofMount Xaoat the east end%" 译者将古诗全部删除!但不影响译文读者对原文中其他部分的理解!而译文中第一句正是对前面古诗简洁的概括" 再看一段描写桂林地区景区之一兴坪的文字"$ 这些山峰!连同山上绿竹翠柳!岸边的村民农舍!时而化入水中!时而化入天际!真是) 果然佳胜在兴坪*" %其译文为$ These hills and the green bamboo and willows and farmhousesmerge with their reflections in the river and lead visitors to a dreamy world%" 这段文字最后一句诗句英语译为$ and lead visitors toa dreamyworld%!虽没有正面译出兴坪的美景!它对名游译文却将读者引入梦幻般的奇境!反而烘托出兴坪吸引游客的特点" 再譬如!$ 观光层高达263 米!是岛瞰全市景色的最佳处所!当风和日丽时!举目远望!佘山金山!崇明岛隐隐可见!真有) 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 其译文为$ The observation deck, 263meters high, is the best place toget a bird's- eye- view of the city. On a sunny day, the deck commands an indistinct view of Mount Sheshan, Mount Jishan and the Chongming Island far, far away. Standingon the deck, one gets the feelingthat theworld is belittled%" 以上的这段译文中删除了引自& 论语’中的一句话!$ 登泰山而小天下%" 原文中引用此语无非是形容电视塔之高!如果要将$ 泰山%译出必然要加注!否则外国游客很难将它与电视塔联系起来!还不如删除为好。"

三、结束语

中国要实现在2020 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的目标! 切不可忽视旅游宣传的作用"旅游英语翻译要顾及译文读者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注重语言文化上的差异"译者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文作适当调整!本文所列举的解释#增加#类比#删减等都是为了弥补文化差异造成的问题而采取的调整手段" 旅游英语翻译得好!会适当唤起外国游客心中的美感和向往!有助于他们领略华夏千古文明的醇厚魅力+译得不好!则会破坏游客的兴致!影响我国旅游事业的茁壮发展。" 参考文献:

[1]Nida,E.A. 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Leiden:E.J.Brill,1964.

[2]# 中国翻译$ 编辑部.中译英技巧文集[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

[3] 孙万彪,王恩铭.高级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