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1-19 11:45: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简单小实验三年级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情况分析
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由三种类型的八个单元组成。重点培养学生模型与解释的能力,把这一能力作为本册教材要培养的一级目标,同时兼顾对学生进行其他探究能力、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力求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全面、综合的提升。
二、教学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三、教学目标
1、从儿童的视野选择教学内容,发生在儿童身边的、喜闻乐见的、适合他们探究的事物获现象作为学习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便于他们从原有意识和经验出发,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展开研究。
2、注重对能力和方法的指导,强调掌握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性,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并提高科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共8个单元。其中第一单元十万个为什么共四课含1、探索自然2我发现的环境问题3、问题银行4、发现问题宝藏;第二单元五官兄弟共2课含1、游乐场2、瓜果交易会;第三单元秋天,一幅美丽的图画共2课含1、寻找秋天2、果实累累的季节;第四单元有趣的动物共3课含1.寻访蚂蚁2.动物怎样过冬 3.上夜班的动物;第五单元蚯蚓小导游共四课含1、探访蚯蚓的家2.蚯蚓的房前屋后 3、蚯蚓的邻居4、落叶到哪里去了;第六单元飘呀飘,飘下来共2课含1.自转旋翼2.降落伞;第七单元科学改变我们的生活共3课含1.科学,生活的朋友 2、科学改变我们的生活3、美好的展望;第八单元一次穿越时空的科学问题旅行共3课含第八单元一次穿越时空的科学问题旅行2、我们身边的小科学家3、我也能当科学家
五、教材的重点、难点
在观察和实验中除了让学生经历一系列有序的步骤和科学方法,还需要让学生对收集到的事实和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并进行充分的讨论,再得出结论。
六、具体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8、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9、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七、教 学 进 度 表
周 次
教 学 内 容
1
第一单元十万个为什么1、探索自然2我发现的环境问题
2
3、问题银行4、发现问题宝藏
3
第二单元五官兄弟1、游乐场
4
2、瓜果交易会
5
十一长假
6
第三单元秋天,一幅美丽的图画1、寻找秋天2、果实累累的季节
7
第四单元 有趣的动物1.寻访蚂蚁
8
2.动物怎样过冬3.上夜班的动物
9
第五单元 蚯蚓小导游1、探访蚯蚓的家
10
2.蚯蚓的房前屋后 3、 蚯蚓的邻居
11
4、 落叶到哪里去了
12
第六单元飘呀飘,飘下来1.自转旋翼
13
2.降落伞
14
第七单元科学改变我们的生活1.科学,生活的朋友
15
2、科学改变我们的生活3、美好的展望
16
第八单元1、一次穿越时空的科学问题旅行
17
2、我们身边的小科学家3、我也能当科学家
18
期末复习
19
期末复习
20
期末复习
21
检测
【2】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科学》三年级上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寻访、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第一单元是对学生科学意识的培养,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第二单元是考验学生平时的观察能力,并在以后各单元中安排了科学在我身边、我们怎么知道太阳与时间水的科学、天气与我们的生活 等五个单元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命,自己去发现自然现象和物质,并对物质现象进行观察,认识物质成分、作用、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常见的材料,了解简单物质的基本构成,学会简单的科学测量、思维方式。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愿意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3.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4.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5.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6.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
2.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3.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难点:
1.本册课本开篇之初,便设计了很多的对比分析、对比实验、对比研究,对于初涉科学的小学生此项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2.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习惯,如何引导学生展开主题研究,进行饶有兴趣的研究,是本学期的又一难点。
四、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情况:
本学期三年级学生共112人,共三个班。学生普遍的特点是比较活泼,思维较活跃,好奇心较强。女生普遍比男生遵守课堂纪律,但男生普遍比女生爱动手,爱发言。通过教师观察,该班级的学生对科学课的知识掌握程度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不强。
2、学困生情况及转化措施:
本学期的科学课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要对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进行专门的训练,发展学生们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学期中我要从抓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入手,在小制作、小种植、小实验、小调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结合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合理的运用电教媒体,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3】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整体设计有三个核心概念: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动、植物); 物体和材料的特性(材料);地球物质的特性(水和空气)。科学探究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年级高低,探究的水平有高低。本册教材侧重的技能:观察、描述、记录、简单实验、测量、维恩图比较、分类、交流和表达等。
《植物》单元解读:这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也是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教学大门的单元,这对以后的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选择植物作为开篇,是因为学生对动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孩子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
《动物》单元解读:本单元是在植物单元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究活动。学生们在观察大树、观察各种植物的时候,已经留意到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并且被一些动物的活动所吸引;关于动物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已经提出。科学教学内容也从植物发展为对动物的观察研究。
《材料》单元解读:本单元学生将开始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它为三年级学生提供了研究周围常见物体和材料特性的机会。在对材料展开的研究中,学生们将进一步发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的能力,从对物体一个特征的注意转换成几个特征的同时注意。学习运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比较材料间的相同和不同,学习根据物理性质给物品分类,并提高对材料特性的描述水平。
《水和空气》单元解读:本单元是本套教材引入实验这一科学探究方法的开始。收集资料,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在这一单元中首次明确提出来的,是学生正式学习这些方法的开始。本单元的有些活动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往瓶中打人和抽出空气的实验、空气重量的测量、往足球中充气、观察注射器上的刻度及收集资料等。作为起始册,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三、学生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
三年级共有 人。学生普遍的特点是比较活泼,思维较活跃,好奇心较强,但却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弱。家长
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
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
1、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相信、注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4、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和谐发展。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六、教学措施:
1 、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 、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 、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 、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七、教学进度:
周 次
内 容
1
始业教育 (一) 我看到了什么
2
校园的树木 大树和小草
3
观察水生植物 植物的叶
4
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植物的共同特点
5
国庆节假期
6
(二) 寻访小动物
7
蜗牛(1) 蜗牛(2)
8
蚯蚓 蚂蚁
9
金鱼 动物的共同特点
10
(三)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谁更硬一些
11
比较柔韧性 它们吸水吗
12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砖和陶瓷
13
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四) 水
14
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谁流得更快一些
15
比较水的多少 我们周围的空气
16
空气占据空间吗 空气有重量吗
17
复习(一) 、(二)单元
18
复习(三) 、(四)单元
19
练习、小检测
【关键词】英语复习 情境激趣 旧知再现 归纳整理 技能融合
复习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英语新课标新教材的复习课应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应利用教学艺术,根据学生的好胜心、兴趣、爱好和求知欲,创设情境,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和运用英语知识。本文以笔者执教的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英语新教材三年级上册(三年级起点)Unit6 Colours单元复习课为例来讨论如何有效开展小学中年级英语单元复习的课堂教学。
一、活动开展主线贯串,情境操练中激趣
复习课课堂活动需要一条主线贯串始终,把语言操练放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形成课堂的整体概念,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组织Unit6 Colours的单元复习教学时,我设计了以学生喜爱的动画人物米老鼠Mickey乘火车到达一个又一个站点为一条主线贯串始终:
首先由Free talk引入Mickey与学生的首次见面。随后由Mickey乘火车依次来到第一站水果店;第二站服装店;第三站Mickey在火车上看故事;第四站Mickey带领同学们去领略色彩绚丽的大自然的美妙景色。最后布置作业,学生跟Mickey再见。
在Mickey乘火车带大家旅行这条主线的贯穿下,复习课堂活动设计层层深入,在情境中开展一个又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活动,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所有的语言训练均在教师设定的情境中,便于学生理解、操练乃至运用,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对知识的内化,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二、游戏扮演和互动,旧知再现得巩固
游戏活动在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在英语复习课堂上教师要适当地有意识地增加像Guessing game, Role play等一些趣味性和扮演性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实现语言的重组和创新,游戏能使孩子们主动参与,延长注意的保持时间,并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复习“Colours”这一任务时,我以Guessing Game的形式,在课件中设计一朵七色花,每种颜色的花瓣后面准备一个谜面,请学生上来选花瓣,并且由他读出谜面,让其他同学进行猜测,猜对的同学有机会上来选另一颜色的花瓣让其他同学猜测,以此类推,直到把花瓣全部猜完为止。
在复习购物的语言项目时,我设计了学生喜爱的米老鼠在服装店的场景。先通过自己跟课件对话,帮助米奇购买服装,引出:
A:Would you like a cap?
Mickey:Yes, please.
A:What colour?
Mickey:Red.
A:This red cap is for you.
Mickey:Thank you.
接着让学生同桌进行操练,操练结束,请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带上米老鼠的头饰进行RolePlay。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纷纷发言,大胆创新,编出一个个精彩的对话,并积极举手要求上台扮演,课堂气氛活跃。
在游戏和扮演时,学生运用语言知识进行交际,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能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练的乐趣中巩固所学内容,把单元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
三、巧设随堂小练习,知识整理应综合
复习课上,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并运用所学的知识,需要设计一些适当的课堂练习(包括听、说、读、写),通过练习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教学调整,最后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根据复习课特点和教学目标,笔者认为教师在设计复习随堂小练习时,应该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复习练习应是关联的知识同化
复习练习所巩固运用的知识点不能仅仅局限于本单元,应考虑并结合前面所学的相关知识点,前后联系,融会贯通。如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复习颜色类单词时,我结合学生之前学过的水果类单词:apple, pear, peach, banana and orange等。让学生用这些单词和本单元学的颜色类单词组成词组,并正确地表达出来。如:It's red. It's a red apple. It's yellow. It's a yellow banana.等。
在句型复习中,我结合了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服装类的单词,让学生来进行句型操练。我设计的是学生在一服装店帮朋友买服装,然后让学生选择喜欢的颜色来进行替换操练,在操练的过程中,不仅复习了颜色类单词和句型,还综合运用了“购物话题”句型,把两个不同的话题融汇起来综合运用。
2.复习练习应有适度的纵深拓展
复习课的练习与操练,不应当是简单的一步即可完成的任务,应当是有点难度的或需两到三步才可完成的任务。结合内容所需,进行适当拓展训练,如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对颜色的拓展学习,我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告诉学生:“红(red)、黄(yellow)、蓝(blue)是颜料中的三原色,我们可以通过他们调出以下这些颜色red+yellow=orange,red+blue=purple,blue+yellow=green,red+yellow+blue=black.”并适时进行pink,purple,grey三种颜色以及句型What colour is it ? It's red and yellow.这样既帮助学生复习了旧知,又教给学生新的知识,帮助学生把新旧知识形成知识体系,从而达到英语复习课的目标要求,实现英语复习过程的最优化。
四、自编故事串其中,知识技能相融合
复习课教学中,可以根据复习单元的内容,设计相应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用所学过的英语句型、单词,自由表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复习三年级上册英语Unit6 Colours的单元复习教学时,我根据《丑小鸭》的故事,自编了适合三年级学生学习运用的自编绘本故事《The Ugly Duckling》,通过图片、声音等向学生呈现了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
绘本讲述的是丑小鸭在帮助三个朋友的过程中慢慢蜕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的故事。语言项目用到了This…is for you. I like…Thank you.然后让学生根据故事,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类单词,替换绘本中出现的颜色类单词,最后让学生分角色以木偶戏的形式表演故事。通过让学生听故事,读故事,写故事,最后演故事,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学以致用,既锻炼了能力,又巩固了旧知。
通过这一堂三年级英语复习课的探索、设计、执教,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复习课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新的情境中、高层次的再现,复习课的任何教学活动都应为学生获得语言知识、培养语言技能服务。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把平时英语教学中的知识点,以再现、整理、归纳等方法串起来,在活动中充分运用语言,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英语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龚海平.《小学英语复习课教学的新突破》[J].江苏教育,2012(7-8).
[2]许蕴霞. 《让小学英语复习课更扎实有效》[J]. 江苏教育,2013(05).
[3]宫文胜,《巧妙融入英语绘本,无痕突破语法难点》[J]. 江苏教育,2012(05).
苏联对数学教学进行重大改革(以下简称“大改”)是从1969年开始的。在这以前,小学是四年制,设算术课,主要内容有整数四则运算,分数的初步认识,常用的计量单位,简单的几何形体知识(包括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中学第一年(称五年级)和第二年(称六年级)的第一学期继续设算术课,系统地学习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比例以及几何初步知识(包括三角形和圆的面积等)。六年级第一学期算术课每周4课时,另外2课时开始学习代数。因此可以说,中小学一共以五又三分之一学年的时间教完算术全部内容。这在当时各国的算术教学中,是进度最快的,教学质量最高的。但是在苏联的中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直存在着学生负担重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教材的选择与安排问题。60年代初曾把一至三年级的教学内容顺次向下一个年级移一些,例如把100以内整十数四则运算从一年级移到二年级,把1000以内整百数四则运算从二年级移到三年级,把三位数乘除法从三年级移到四年级,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主要是内容和要求偏难、偏高,在安排上也有重复。此外教学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教得比较死,教学效率不高。
早在1957年,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就开始研究小学教学改革问题,着重解决教学与学生的发展之间的相互联系的理论问题。与此有联系的是建立小学各科教学的新体系。1957年开始实验,到1961年,学生用4年的时间除学完原来小学四年级规定的算术内容外,还学了五年级的一些内容。以后继续进行改革实验,结果以3年的时间学完原来小学四年的算术内容,还多学了一些代数初步知识,从而初步建立起小学三年的数学教学新体系。后来他在实验总结中谈到他的新教学体系有以下几个特点:1.把教学建立在高难度的水平上(当然要严格掌握难度的分寸);2.高速度地学习教材(也要注意速度合理,能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3.提高理论知识的比重。这些教学思想的改变,对当时传统的教学思想是个很大的冲击,对后来算术教学的改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 60年代末至70年代一至五年级数学教材的改革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有较快的发展,1957年卫星上天是一个重要的标志。随之而来对数学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正如后来公布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所指出的,“要求学生在数学的发展和知识、技能、技巧方面,必须为他们学习在现代生产条件下从事实际活动,为他们学习较高水平的课程(物理、制图、化学等)以及进一步在高等学校学习达到一定的水平。”当然,1958年以后,美欧各国的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对于苏联的改革也有一定的影响。
1964年末开始了起草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工作。1967年初公布了小学(改三年制)数学教学大纲(草案)。大纲中吸收了赞可夫以及其他专家的实验研究成果。1968年公布了中学(四至十年级)数学教学大纲(草案)。1969年小学一年级开始使用新教材,1970年四年级开始使用新教材。后来对大纲曾做了一些修订,相应地各年级数学课本也做了一些修改。
(一)这一时期一至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
一至三年级:在算术方面,除教学多位数四则运算,分数的初步认识、常用的计量单位外,还增加了一些作为口算加、减、乘、除法的基础的运算性质,如和加上一个数,一个数减去和,和乘以、除以一个数等。新增加一些代数初步知识,如不等式,用字母表示数,求代数式的值,简易方程,列方程解应用题等。在几何初步知识方面,同原来的大纲相比,增加了圆的认识,图形的分解与组合,但删去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移到中学)。
四、五年级:除了把原来的中学算术内容学完(只教正比例),在代数知识方面,增加正负数,一元一次方程;在几何知识方面,增加的比较多,如合同图形,角的二等分线,补角,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的分类,对称,平移,简单的尺规作图等。此外,还增加了集合的初步知识,如子集、交集、并集、集合的分类等。
可以看出,前五年不再单纯地学习算术,而编入一些代数,几何的一部分知识,并适当增加现代、近代的数学知识,形成一个综合的数学课程。这同原来的算术课程相比,是一项重大的变革。另外同欧美各国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后的五六年级相比,数学水平仍是比较高的。
(二)这一时期一至五年级数学内容的编排体系在编排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减少整数的循环。例如在小学取消了20以内的四则运算这一圈,删去20以内的乘除法,而把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并入100以内的加减法;把原来小学四年级的整数四则运算的系统整理并入新的四年级(中学第一年)。
2.加强知识间的联系,算术、代数和几何齐头并进,相互配合。在小学,以算术知识为主,适当出现一些代数、几何初步知识。讲10以内加减法时,就出现最简单的方程,如x+5=8,x- 3=5。以后还出现列方程解一步应用题,二、三年级逐步增加难度。一年级还出现直线、线段、多边形、直角。二年级出现折线、圆、图形的分解与组合等。三年级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四、五年级则以算术和代数知识为主,配合几何知识,把算术和代数打通,按照数概念的发展统一编排,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四年级首先讲自然数和自然数四则运算,结合除法出现分数概念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同时配合出现等式、不等式、解方程、角、长方体体积。然后讲小数概念和小数四则运算,配合出现米制计量单位、百分数、比例尺、统计图、角的度量、三角形内角和及面积、尺规作图等。五年级先讲正负数,把数的范围扩大到全部整数。配合出现集合的运算、合并同类项、解方程、对称、平移、几何作图等。然后讲有理数,以正分数运算为主,适当出现一些负分数四则运算,还配合出现比例、圆的周长和面积,以及一些几何作图。在具体安排每一部分内容时也注意知识间的联系。例如,10以内的加减法,改变传统的加减分编的方式,使有关的加减法互相穿插和对应。对简单应用题,则把有联系的加以分组,适当集中教学。
3.按照理论知识指导数学概念和计算的原则来安排教学顺序。有些概念如角、邻补角、合同图形等用集合观点来定义,把这些知识放在集合的初步知识之后。讲口算加减法是以“和加一个数”、“一个数减去和”等运算性质作为算理的依据,就先通过直观讲有关的运算性质,然后再讲口算方法。
4.统一了编写体例。60年代,小学算术课本基本上采用习题汇编的形式,对新知识举例讲解比较少;而中学算术专有课本系统地讲解新知识,另外有一本习题汇编供做练习用。这次统一采取了以习题汇编为主、适当讲解新知识为辅的形式,只是四五年级讲解的部分比小学的稍多一些。
这套大纲和课本经过几年的使用,出现了不少批评意见,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新增加的内容,学生难接受。例如,一年级要求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二年级出现含有两步运算的方程,如72-(54-x)=52,学生形式地接受了,但不理解。四五年级教学集合的概念,并用集合的观点定义一些概念等。有些专家认为,“不应该把集合理论作为阐述中学数学的基础。”第二,教学内容过多,学生负担过重。第三,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有所削弱。
1978年开始对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和课本做了一些小的修改,主要有:一年级完了只要求学好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并能解答简单应用题,不要求必须学会解答两步应用题,同时把列方程解应用题移到二年级;二年级删去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三年级删去和差积商的变化,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四五年级数学涉及中学数学全部课程内容,由不同单位拟订了几个大纲的修改方案,因为争论比较大,没有确定下来。
三 80年代一至五年级数学教材的改革
进入80年代,苏联对一至五年级数学教学大纲和课本进行了较大的修改。
1981年,苏联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数学教学纲目。一至三年级,强调数学课程的任务是“学习自然数的算术运算及其对最简单的量的应用,直观地介绍几种几何图形及其性质。”这就是说,代数初步知识不再作为小学的一项主要教学任务。只在教求每种运算的未知项时出现方程的形式。同时对除数是二、三位数的笔算除法适当降低了要求。四五年级数学课程的任务,强调“对小学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和发展,为学生学习系统的代数和几何课程做准备,学习代数和几何的极其初步的知识。”这就是说,降低了代数、几何的要求。具体调整的内容有:删去了有关集合的知识,等式的性质,几何的变换,较难的尺规作图(如把线段二等分,作角的平分线,根据所给的条件作三角形)等;简化了对称、解方程(改按已知数和得数间的关系来解),增加了最大公约数、球的认识,以及已知两点的坐标求它们的距离。1982年公布了新的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不再以集合论的观点处理中小学数学,较多地注意发展和巩固计算技巧。具体内容与1981的教学纲目基本相同。
1984年,苏共中央制定了《苏联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决定把小学学制延长一年,提早到6岁入学。1985年2月苏联公布了普通学校(小学4年,中学7年)的标准教学计划。稍后,又颁布了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其中四年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是在原三年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制定的,教学要求和程度基本相同,但是为了适应四年制小学提早入学的特点,把教学进度放慢,大体上把三年制小学前两年的内容安排在三年内学完,一年级改为每周4课时。二、三年级改为每周5课时。四年级的内容和教学要求与三年制小学三年级的基本相同,每周都是6课时。此外,大纲中还有以下几点修改:1.在10以内数的认识前面加强了准备课,主要增加比较物体大小、长短、形状,认识空间方位,初步认识时间,物体群的比较等;2.把11—20各数的认识和计算单划为一个阶段,加强了进位加法表和相应的减法的教学;3.100以内两位数加减法,教口算的同时增教笔算;4.进一步简化方程,小学只出现最简单的,如x-356=478,6×x=426之类,用方程解应用题也只限一步的;5.适当加强了简便算法;6.有些内容推迟出现,如大于号、小于号改在二年级教20以内加减法时出现,线段和用字母表示点、线段、角移到四年级。经过这样修改,切实降低了难度,减轻了学习负担。但是目前仍是少数小学试行,大多数小学仍实行三年制,七岁入学。在制定四年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同时,对三年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也做了相应的修改(第一部分准备课没有变动)。新学制五、六年级数学教学大纲则在原来四、五年级数学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主要有:1.删去对称、合同图形;2.增加反比例的概念;3.增加计算器的初步知识。
1986年起,按照新大纲编写新课本陆续出版了一部分。这些课本除了在内容上符合新大纲要求外,初步看到还有以下几个特点:1.内容的编排更加系统,前后联系更加紧密。比过去的课本重点更为突出。例如,过去几何安排较乱,同算术知识联系较差,现适当集中,同算术知识联系有些改进。2.增加了例题,加强了新知识的讲授。四年制小学课本还部分地改变了习题汇编的形式,教学新知识与学生的练习适当分开,题量也适当减少。3.注意适应学生的差异。如另编有练习册或在原课本中编有难易不同程度的练习题,供选择。
总的来看,80年代苏联一至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和要求,发生以下几个较大的转变:1.从算术、代数、几何基本上并重转为以掌握系统的算术知识为主,学习一些代数、几何初步知识,为系统地学习代数、几何做准备;2.从重视理论知识忽视技能、技巧转为理论知识与技能、技巧并重;3.从强调用集合论的观点、变换的思想等处理教学内容转为删去这方面的内容。但是这些转变并不意味着恢复到六十年代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以前的情况。由于加强了算术和代数、几何之间的联系,采取了理论知识与技能、技巧并重,扩展知识面的同时注意了降低难度、减轻负担,不是使改革全部后退,而是使改革更符合当前苏联的实际,同大改前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前进和提高。
四 近二十年来一至五年级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苏联一至五年级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
苏联一至五年级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从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数学教学内容的改革相应地开始进行的。改革以前,基本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50年代采用的主要是讲解法,尽管在讲解时注意运用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但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时运用问答式的谈话法,但是往往是知识的再现,而缺少启发思考。大量地运用着练习法,目的也主要是巩固和熟练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到60年代,由于提出了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在教法上有了一些改进。强调谈话法要注意启发性,在某些情况下还采用实验法或独立作业法。但是这种独立作业只是带有自学的性质,并作为教师讲解的准备。例如,课本中给出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竖式,让学生研究分析,找出乘法的简便方法,然后由教师讲解并加以概括。少数有经验的教师开始注意让学生独立研究一些例子,独立作出结论。
所谓快乐习作教学,就是从研究学生习作心理出发,采用各种能激发学生快乐习作情绪的方法或策略,以期达到学生乐于用笔写出心中神奇世界的目的。那么,如何运用快乐习作教学策略呢?
一、化解“不愿写”,注入快乐“催化剂”
习作起始阶段,畏难、不愿写的心理,大部分学生都有。因此,习作教学首先得研究学生的习作心理,千方百计消除他们的习作恐惧,注入快乐习作的“催化剂”,让他们觉得“我手写我心”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从而化解“不愿写”的消极心理。
1.简单好玩的评价。评价是标尺。对还不到十岁的孩子,我们不能太为难他们。简单好玩的评价,犹如“糖果”,反而会更有实效。
文章写完一页,只要通顺就得优。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符号、图画代替,有错别字也没关系,只要能读通意思就算通顺。写到一页半就是优加星,写完两页就是优加三星,写完两页半就是优加五星,星不封顶。课堂习作全部展览,大家随意交流、评价。教师减少精批细改,对一些常见错误,如错别字、病句错句等,只笼统指出,如“有错别字”,或用横线画出,让学生自己去修改,避免扼杀学生的创意表达。至于是否全部修改好,不强求,只要学生有自我修改的意识,错误就会越来越少。对书面表达偏慢的学生,给他们一些“倾斜政策”,如采用“与老师合作写”的方式,请学生与老师交流。教师不断启发,列好提纲,标注关键词,再请学生完成整篇文章。一段时间后,这些学生也能慢慢走上良好的习作之路。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哪怕最蠢的女人,也会兴高采烈地看着自己的孩子走出人生的第一步!教师就应像母亲一样去对待刚起步习作的学生,让他们不断看到希望,激发上进,获得成功。
2.吸引人的“玩具”。习作如学步,迈步前的“玩具”激励也必不可少。此方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增强习作课堂的吸引力。
小故事。学生爱听故事。习作课堂引入小故事,能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进入写作状态。如一堂作文课,教师先讲一个《大仲马吃蘑菇》的小故事,学生们听得专心,笑得开心,然后再请学生复述故事,允许互相提醒,最后把这个故事内容记下来。内容不求全责备,不求一次见效。学生心情愉悦,听、说、写紧紧联系在一起,丝毫不感到习作的困难。
做游戏。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课堂上先做一个游戏,能激发学生的情绪,更“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如“做哑剧”游戏,在课堂上没有绳子,却可以“跳绳”,可以“拔河”。学生又跑又跳,有满肚子的话要讲,可游戏规则却不许讲,一直憋到游戏结束也不行,只能把想说的话写到纸上。这个游戏,学生玩得越快乐,他们要表达的思想就越丰富,文章也就能写得越好。
另外,画画、做实验、做手工、看视频等,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总之,教师不管通过什么“玩具”去激励,只要能吊足学生胃口,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就可以引导学生写出好作文。
二、解决“写什么”,攫取快乐“大宝藏”
不知道写什么,是学生习作的最大问题。内容是第一位的,没有写作的内容,写作就无从入手。阅读和生活就像“大宝藏”,写作素材无处不在。但三年级学生年龄小,往往对一些鲜活的素材熟视无睹。对此,教师就要慢慢培养学生学会攫取快乐“大宝藏”的习惯。
1.读写“交朋友”。课内阅读巧练笔。课堂作业本基本上每课都有“小练笔”的设计,那是很好的习作素材。除此,教师还可随文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练笔内容。如,三年级下册《太阳》一文,根据太阳大、远、热的特点与人类的关系,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点,改编为《太阳的自述》,学生会兴趣盎然。又如三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是介绍祖国美丽风光的,可以引导学生写导游词,来介绍西沙群岛、小兴安岭、香港等地。学生通过反复读课文,查阅资料并结合自身经历,对写这种趣味练笔充满兴趣。
课外阅读若能与习作结合,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吹小号的天鹅》这本书,在阅读推荐课上,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阅读的欲望被调动起来,一连串的问题出来了:“天鹅路易斯赚钱干什么?”“它是怎样赚钱的?”“它和塞蕾娜最后结婚了吗?”教师因势利导,请学生大胆猜测,用笔记录下来,这就是一次很好的习作。再如本书在交流课上,书中有关男孩萨姆恳请一年级老师收下路易斯这只天鹅当学生的章节,主人公的心情跌宕起伏,对话描写精彩纷呈,学生交流得特别有劲,朗读、表演,兴致高涨。随后教师让学生仿照此处,描写自己恳请别人做什么的对话,学生写得活灵活现。
2.主题习作“变变脸”。人教版教材的习作,很多地方老师都感到难教。习作要求模糊,没有鲜明的序列与明晰的训练点,内容宽泛,缺少新意,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只有给主题习作“变变脸”,方可吸引学生快乐地提笔写作。
如三年级下册第五组习作是写父母对自己的爱,表达真情实感。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但三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积淀少,越亲近的人反而越写不好,不是泛泛而谈,就是千人一面。在上这堂课时,我做了大胆的“变脸”:给老师写一封信,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或者写写自己与他们之间的事,让老师更好地了解你们。教学时,我首先引入国际大奖小说《亲爱的汉修先生》,推荐后,学生迫不及待地想阅读。接着学生仔细阅读了小主人公鲍雷伊写给作家汉修先生有关介绍自己、父母等章节的书信。学生在了解主人公情况的同时,也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怎样介绍,怎么写书信。然后转入正题,让学生像文中的鲍雷伊一样向老师介绍爸爸或妈妈。有国际大奖作品的引路,学生的习作自然又深情。
3.“好消息”。课余饭后,只要我在教室里,就常有几个学生围在我身旁,争相告诉我一些趣味乐事。看着他们可爱的笑脸,我也禁不住心花怒放。学生天生就有攫取快乐素材的本领。如果把这些“好消息”与习作结合起来,出去,就能让更多的人心情愉悦,又能增加学生练笔的机会,一举两得。鲁迅说过:“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于是,“好消息”的活动就开始了。
前有多种多样,简易水电解器装置也五花八门,都各具特色。笔者在拓宽现有仪器使用范围和利用废料制作低成本教具的研究过程中,利用废料又制作了一种简易水电解器。经实验试用,与现行人教版初中三年级化学课本(P48)的装置对比,有好几个优点。因为制作不花钱,实验效果好,所以撰文特作介绍,供同行老师试用并改进完善。
一、教具结构(见图示)
二、教具特点
1、变废为宝,制作成本低。
2、容积小,实验省试剂。
3、制作简单,操作方便,宜于推广。
4、储气管有体积刻度线,与课本上装置相比,气体定量较准确。
三、所需材料
输液吊桶1个,10×150试管2支,小药瓶胶塞2个,5ml塑料针管2个,中号缝衣针2根,铁架台附铁环1个,凡士林少许。
四、制作方法
1、制作有体积刻度线的储气管
(1)将两支试管洗洁净、晾干后,用小号注射器给一支竖立的试管注入1ml清水,用油质彩笔在试管外的液面痕迹处画一条横线。之后,每注2 ml 画一条横线,直至接近管口;再用分中法画上每1ml 的横线。
(2)用同样的方法给另一支试管也标画上体积刻度线。然后,在两支试管的刻度线处写上2、4、6 、8、10等体积数。
(3)用透明胶带粘压划痕和数字,以防被电解液洗掉。
2、制作储气管支架
(1)给两支5ml塑料针管前端侧面钻4个等距离直径为8mm的孔(位置在1ml刻度线以内),供电解时阴阳离子转移流动用。
(2)在约1.5ml刻度线处切断塑料针管,用小刀削平切口和4个孔的毛刺,再将安针嘴切掉约1/3。
3、制作简易电解槽
(1)把输液吊桶底端两侧割两个长形开口(取放刻度试管用)。
(2)把输液吊桶盖的进气嘴及注液嘴用刀削平并将小孔钻大,将插有缝衣针(作电极)的两个小药瓶胶塞紧紧地塞入孔内(针头朝内);再给中间的输液嘴套上从输液排气筒上取下的小胶帽。
(3)将两个储气管支架分别套在插有电极(缝衣针)的两个小药瓶胶塞上,两针尖便从安针嘴孔内伸出。
(4)给输液吊桶盖的边帮内侧均匀涂一层凡士林后,将其慢慢盖在吊桶上。
4、组装简易水电解器
(1)在吊桶底的开口内系上线套后,将其倒挂于铁架台竖杆的铁环上。
(2)将两支标画了体积刻度线的试管作为储气管,从吊桶的两开口倒着插入桶内水中,并套在两储气管支架上。
五、实验操作方法
1、取出两支刻度试管,给倒挂的吊桶内装 内含5%NaOH的清水(约150~200ml)。
2、给两支试管装满电解液,在试管口的凸液面上盖一小块纸,慢慢倒立试管并插入吊桶内,待纸片脱离管口沉到桶底后,将试管套在两储气管支架上。
3、用带鱼嘴夹的导线将低压电源的正、负两极,分别接在两根缝衣针尾端,打开电源开关,用4~6V直流电电解,两电极上立即产生大量气泡且上升到储气管(试管)底部聚集。
4、待量少的一支试管内气体达4ml时,关断电源开关,停止电解。这时,另一支试管内的气体正好是8ml。实现了氢气 :氧气=2 :1的实验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第一学段;操作活动;有效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9-0065-05
动手操作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方式。心理学研究结论告诉我们,学习时若动手操作,再经由脑部活动,可保留学习获得知识的70%~90%;若靠口语经由脑部活动,可保留50%~70%;如果视觉和听觉并用,透过脑部活动,可保留30%~50%;只靠视觉和脑部活动,只能保留20%~30%;单靠听觉学习和脑部活动,只能保留10%~20%的知识。在小学数学学习活动中,也是如此。
教三年级时做过一个实验,探索“获得知识的三种操作形式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上课的内容是“摸球游戏”。实验的方法是:我在自己任教的三个班级分别以老师操作电脑进行模拟摸球、孩子自己亲自动手摸球、看同学上讲台摸球三种不同的操作方式进行新课教学,结束新课后,马上进行测验。统计正确率。根据统计了解三种操作方式对做题正确率的影响程度。题目共有三道。
① 箱子里有10个红球和2个白球,任意摸一个球,经常摸到( )球,偶尔摸到( )球,不可能摸到( )球。
② 连一连,在下面的箱子里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是什么?
③ 袋子里有9个红球、3个白球和1个黄球,任意摸一个,有( )种结果。
测试结果:第①、②题,三个班的正确率都是100%;第③题,三个班的正确率分别是:电脑模拟操作93%、看同学操作84%、自己动手操作100%。
结论:当题目不难时,就不用亲自动手操作。这也是我意料之中的结果。如果题目较难,假如有亲身体验的过程,就比较容易推理。当三个班的学生在进行操作活动时,我注意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发现:自己亲自动手摸球的显得非常开心,看同学上讲台摸球的学生眼中流露出羡慕的神情,老师操作电脑进行模拟摸球时学生看得很专注。
感悟:从正确率来分析,自己动手或专注看电脑的方式,前者因为情感得到满足,后者由于专心,所以对知识的掌握都比较扎实。而看别人操作,自己的情绪会受到影响,对知识的掌握就不扎实了。这个实践也验证了本文开头心理学研究的结论。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进行动手操作时,教师要注意氛围的营造,情感的交流。虽然简单的题不操作也能做对,但从长远来看,如果让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在操作中快乐学习,将会对今后的数学学习有隐性的、长远的帮助。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如今,从“双基”走向“四基”,数学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达成,也应该为了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和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因此,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动手操作就有了新的内涵与意义,就更显示了其重要性。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学习活动,在老师提供的定向指导下,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究获得数学知识,培养数学素养,这是我校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学数学的宗旨,也是这三年进行操作活动实践中始终坚持的理念。
第一学段(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好动、好奇、玩心重,正是在操作中学数学的黄金时期。要将动手操作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有效地运用,让操作活动与数学有效学习共舞。
首先,要寻找适合学生知觉并感兴趣的内容,教材当然是首选,此外,我还补充了许多课外动手操作活动内容。例如,一年级,学习了“人民币的认识”,我就举办年级的“小小商品交易会”,评选“买卖小能手”。二年级,学习了“认识方向”,就举办“校园寻宝”,评选“寻宝高手”。三年级,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就举办“剪纸比赛”,评选“小巧手”。
我还把一些动手操作内容设计成系列活动,由浅入深贯穿于三年的学习中。如,“二十四点”扑克牌游戏、七巧板拼图等。
其次,要构建合理的操作模式。每次在操作活动前,我们都会在两个问题上进行思考讨论:一是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哪一个要素;二是打算用什么方式来实现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再次,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动手操作的类型。是无目的地自由操作,还是带着任务有目的地动手操作?还是多感官的协同操作?通过三年的实践,我认为:一年级时,应该尽量多给学生提供无目的的自由操作时间,通过玩耍来体验感知。二年级时,设计的操作活动就要偏重于目的、任务。到了三年级,就应该以多感官的协同操作为主。
例如,一年级教学“七巧板”时,让学生漫无目的地拼成各种动物、大正方形、大三角形等图案。这样的教学,从短时间看,是没有相应的课堂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可以让学生积累对后续学习有益的经验,为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做积淀。二年级教学“七巧板”时,我就要求学生用七巧板拼指定的图形。到了三年级,我就设计了将七块板从1~7依次编号,让学生看着杂乱无章摆放的图形,完成思考题“用哪几号图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请你在1分钟内尽量多地写出不同的拼法”。拼图不用手,而是用脑,将图形在头脑中旋转、翻转或拼接,形成表象。
三年来,在设计活动方案时,不管是课堂内的动手操作活动、结合校本课程(数学周)的大课堂操作活动,还是家校协作展示孩子个性的操作活动,都会围绕着内容,着眼于模式,立足于类型来进行思考。在操作活动过程中进行了创设条件、操作的有效性和培养能力的实践活动。
一、课堂内的动手操作活动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学生实践操作的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氛围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只有在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会无压抑感,才能放开手脚去操作、去学习、去设疑,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学习成为其内在的心理需求。教师要在操作条件的创设上努力贴近学生的生活,构成实践操场。例如,我在教“认识锐角和钝角”时,创设了一个学生做直角、比大小的情景,使学生在比的过程中提出:“不象直角该怎样表示”的疑问,然后顺利地引出锐角、钝角的教学。在教“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一课时,设计的操作情景是“超市购物”,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模拟商品交易。当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进行购物口算需要花多少钱时,就能毫不费力地引出各种算法,并对比找出最合理的算法。在这里我将简单的操作转化为探索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发现,形成用操作寻求知识的意识。
(二)构建合适的培养模式,引导学生有效地操作
动手操作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在三年的实践过程中,我侧重于有的放矢的培养模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结论;在动手操作之前,让学生明白所要操作的对象或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必要的操作步骤并指明注意事项,指导学生从具体的操作中分析、比较、概括出结论;能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并参与讨论,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和得出的结论作点评。例如,我在教“观察物体”一课时,让学生带来玩具,四人小组开展活动,轮流从四个不同方位观察后,交流所看到的不同形状,使“从左、右两个方位观察容易混淆”的难点迎刃而解。这样的活动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所学的知识,效果显著。
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有效地操作,需要排除各种因素的干扰,我们年级组的易琼老师进行了“在学习材料的数量、操作时机的选择、交流方式上的不同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的探索。她选择的上课内容是“千克、克的认识”。
通过以上两种不同方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针对课堂上出现的状况,结合听课老师所作的记录,得出的结论是:学习材料不宜过多,过多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使探究的深度不够;在操作的时机选择上,先介绍再操作,或者是先操作再介绍,两种方式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不明显;在操作交流的方式上,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能使克和千克的概念理解得更深入,因为互动交流的机会更多,学生的思维更拓展。两人小组的操作交流,能使课堂上“估一估物体有多重”的操作活动有了更多的交流时间和空间。
(三)根据操作类型,采取多种方法,促使学生动手操作,培养操作能力
对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应该是多方面的,不能固定在一个范围之内、一种形式之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按照操作的不同目的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励学生自愿参加,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例如,我在教“认识图形”一课时,让学生带来剪刀、长方形、正方形纸,通过折与剪,让学生感受图形的变化。当我出示选择题“从一张长方形纸上剪去一个三角形,剩下的图形有可能是A(五边形)、B(三角形)、C(四边形)”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通过动手剪,激发了动脑想,理解了答案的不唯一性。
二、大课堂的动手操作活动
(一)遵循特点,巧妙构思,为大课堂活动创设条件
大课堂的动手操作活动能给学生创设更大的操作空间,能让每个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借助动手操作来积累数感、理解概念、掌握算法、发展思维。因此,在设计活动方案时,我把大课堂的教学方式运用到操作活动中。在进行操作训练时,常常将课堂操作活动与课外操作活动相结合,形成大课堂的动手操作活动。例如,在课堂上教学“美丽的轴对称图形”时,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折、画、剪等操作活动,认识并掌握了轴对称图形和它的特征。但是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并没有到此结束。结合校本课程,设计了在数学周举办轴对称图形的剪纸比赛活动,布置学生回家自己设计、创作轴对称图形。通过这种大课堂的教学方式,既加深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还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构建模式,寻求配合,引导学生有趣高效操作
通过实践发现:对于一至三年级的学生来讲,大课堂的操作活动需要在家长的帮助、配合下才更有效、更有趣。设计的大课堂动手操作活动,如果形成系列就更能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如:“二十四点”扑克牌游戏就一直贯穿于三年的教学中。一年级玩时只玩加减法,不加入花牌(J、Q、K),二、三年级玩时加入乘、除法,加入花牌,三年级玩时鼓励用尽量多的方法来计算。三年中,每年的数学周都会设计不同要求的24点比赛。学生乐此不疲,家长兴味盎然。学生的心算能力、笔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就长期在这种不知不觉玩扑克牌中提高了。每学期,我还会根据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设计布置两至三次实践作业,让学生利用假期与父母共同动手操作完成,每次都会在活动前跟家长沟通,使家长了解活动意义、活动要求。如“我是时间小主人”、“1千米有多长”等实践作业,都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喜爱。
(三)巧用玩具,展示个性,促使学生动手动脑思考
在实践中,我感到益智玩具很适合在大课堂教学“平面图形认识”的操作活动时作载体。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认识”时,介绍七巧板拼图,先让学生进行漫无目地的拼图,再选出其中拼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来谈感受,最后布置学生回家给家长拼出所教的图形,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学生还特别喜欢这种拼图活动,在课间都会去玩。“让孩子慢慢地做”成为大课堂教学操作的生态,这种操作教学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利于后续学习。例如,有的学生在数学周看到哥哥、姐姐们的魔方表演之后很感兴趣,就在家长指导下学习魔方玩法。
三、体会与思考
经过三年的实践,我体会到,要使儿童将学习数学的过程变得开心、有效,教师需要让儿童乐于“多操作”和“多样的操作”。设置的操作活动一方面能让学生有足够的活动操作体验,另一方面也要有抽象的思考过程,同时还需要渗透数学素养教育。下面是我在教一年级时设计的一次动手操作活动带来的思考。
“小小商品交易会”
在春暖花开的一个下午,小学部一年级开展了“小小商品交易会”活动。270多名学生拿着从家中带来的钱和物品,兴高采烈地参与到买与卖的活动之中。在短短的40分钟里,前20分钟和后20分钟,他们进行了角色的转换。从卖东西变成买东西,从营业员到顾客,学生体验着从未有过的经历。活动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从活动后学生和家长填写的信息反馈表中,我们感受到活动成功举办后带来的喜悦。但在活动中也出现一些现象,需要我们进行思考。
现象一:想快点卖出物品。当有人来砍价时,很容易降价把物品卖出。如:XX同学就把家长标出的价格22元的“跳跳狗”仅卖了4元钱。
现象二:看到喜欢的商品就买,不在意价钱。XX在活动反馈表中这样写道:“有一位同学来买我的东西,给了10元钱,我说没有钱找,他听后丢下10元钱拿了东西就跑走了。真有趣。”
现象三:不会算找回的钱。XXX标价的万花筒是3元5角,某女同学说,给你5元,XXX说:“我不知道该找你多少钱。”女同学说:“就给你5元吧。”
虽然上述现象是个别的,但也可以看出,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年龄小,不用与钱打交道,所以,平时没有让孩子接触买商品,而当孩子首次参与这种活动时,就只关心自己的需要,享受买卖东西带来的快乐,不管是否物有所值和如何交易。活动没有完全达到我们预期目的。
我认为,对一年级学生来讲,仅仅在课堂上初识人民币不到一个月就开展实物买卖活动,条件还不具备,时机还不成熟,今后可以将实物交易变为虚拟交易来开展这项活动。
此时,我想到在一本书上看到的一段话:
由于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经验和充分准备,因而常常忽略学生对信息的“组织”状态,想当然地认为学生的知觉与自己是一致的。如果学生未能知觉到教学的内容,而教师仍然继续进行教学,就会出现学生跟不上的现象。这时教师不能单方地归因于学生的学习态度或学习能力问题,而应从自身的教学设计上找原因。
我希望能和大家分享上面这段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从学生的知觉出发来设计教学,让学生的成长能与快乐学习共舞。
参考文献:
目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旨在使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学生的文化基础必须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两个方面。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渗入诗意教育,使学生在科学课堂中不仅学习科学知识,还能够积累文化底蕴,促使学生全面成长。
一、用诗歌轻叩科学之门
三年级的小朋友刚接触到科学这门课。科学用语和平时的语言大相径庭。为了消除小朋友的陌生感,在科学书中的每一章用一首诗引领小朋友踏上学习之路,让小朋友们感到科学就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闻到、我们可以摸到、我们可以感受到。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眼中的生命世界》的开篇是这样一首诗,“当我走进树林,眼前一片勃勃生机。无声的树林在生长,美丽的小鸟在歌唱。当我走进池塘,眼前一片粼粼波光。快乐的鱼儿在雀跃,轻轻地水草在舞蹈。你能接下去吗?”哪里有生命,生命在小朋友的眼睛里,生命在小朋友的诗里,伸出手就可以触碰到它。看来科学离我们一点也不远。
二、用诗歌点燃灵性之光
科学的学习不是简单的观察表象、机械的动手实践、简单的记录实验结果,还需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探索精神。调动起孩子们好动、好表现、好创造的天性是关键。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关心天气》的开篇是这样一首诗,“你见过风吗?你没见过,我也没见过。但我知道,当树枝摇晃的时候,风,正从那里经过。你见过风吗?你没见过,我也没见过。但我知道,当湖面泛起波纹的时候,风,正从那里经过。”通过有趣生动的诗歌,学生惊喜地发现生活中处处看到的现象居然还蕴藏着科学道理,促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挖掘其中的规律。学生经过自己的观察探索,不仅习得了科学知识,还从平面的书本到立体的空间扩展了他们思考的维度。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科学的实践。诗歌的创造性可以激发学生灵感的进发,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用诗歌打破学科壁垒
当今世界各发达国家越来越注重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由此不断推动课程改革.促进学科融合。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倡导“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诗是浪漫的、形象的,科学则是严谨的,有时甚至是生涩的。诗可以把科学知识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更加生动、有趣地呈现出来。这样的诗歌既具有艺术的形象性,还具有科学的知识性,它是普及科学知识的有效工具。在六年级《遗传与变异》一课中,我曾引用歌德在《植物变异》中的一首诗,他写道:“每一朵花儿既相似又各有异,它们都显而易见地隐藏着一个神秘而强大的规律――一个神秘的谜。”课后学生纷纷就这一主题创造了自己的诗歌。有一学生这样写道:“小阿虎,想啊想,我的眼睛为什么跟妈妈一模一样?我的花纹为什么没有妈妈的绚丽?哦,原来是遗传和变异的魔法啊!”诗歌打破了学科壁垒,给我们留下艺术的享受,拓展学生的表达方式。
关键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情境;有效鼓励;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8-0183-01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根据科学课程的特点,教师必须引领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并能选择合适的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在学生的观察与探究中发现规律、建构科学概念。
在科学课的教学工作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培养学生提问题的习惯。能够提出问题,说明学生对科学课发生了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认真听讲,就会仔细的思考,得出的答案才会记得更牢。当然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提出问题,慢慢会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
如何让学生积极地提出问题?如何让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这是每个科学课教师经常思考的课题。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要想让学生积极地提出问题,首先教师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有了良好的问题情境,学生会感到轻松、自然,会更有勇气提出问题。科学课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故事、实验、实物、图片、悬念、录像、游戏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例如,在《消失的恐龙》这一课中,我通过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展示各种恐龙的图片,学生们在观看丰富形象的恐龙图片的过程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提出很多的问题。而在《人生之旅》这一课中,通过讲述古希腊"斯芬克斯之谜",引导学生去猜想,去思考,从而激起学生提问的兴趣。
2 有效地鼓励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提出问题
小学生有时不敢提出问题,有些同学是因为没有养成积极提问的习惯;有些学生是怕提出问题,被同学取笑;有些同学可能是怕因为题问题而暴露自己的不足等等。原因有多方面,造成的现象是在课堂上,教师让同学们提出问题,却没人举手。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仔细观察每一名学生。因为,学生的问题有时会写在他们的脸上、眼睛里和表情动作上。在无人主动举手提问的情况下,教师应以轻松的语气鼓励学生:"我知道大家都有很多问题,但是不敢问。哪位同学最勇敢?问第一个问题!"。如果还没有学生鼓起勇气,教师可以直接点名:"***同学,把你的问题跟大家说一下好吗?"不管学生的问题质量如何,都要及时加以夸奖。教师可以说:"***同学真勇敢!第一个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爱提问题是儿童的天性,适当加以鼓励,学生是敢于提出问题的。通过教师的经常鼓励,相信在班级里慢慢会养成学生积极提问的好习惯。
3 创设宽松的氛围,利于学生轻松提出问题
宽松的氛围既包括在课堂上教学态度的宽松,更包括教学形式的多样。在科学课中有很多的活动课和实验课,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课程,提供宽松的氛围,化解学生紧张情绪。在轻松的环境中,学生更愿意提出问题。
3.1 利用实验课,创设宽松氛围。
如三年级上册的第二课《做一名小科学家》。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探究纸鹦鹉立于手指上的方法。本课的内容比较有趣轻松,科学课作为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的一门新课程,学生会有一些好奇,想知道科学课究竟有哪些内容;学生也会有一些期待,希望在这门课中学到一些新的知识和技能。
教师应利用类似的实验课创设轻松的氛围,培养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为养成学生积极提出问题的习惯打好基础。本课可以先让学生在家里提前准备。在准备过程中,学生可能就有很多问题产生;也可在课堂现场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困难、碰到各种问题,让学生及时提出自己的问题,逐步培养勇于提问的习惯。
3.2 利用活动课,创设宽松氛围。
如三年级的第三课《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本课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校园、走进田野,一起寻找生命的踪迹。通过室外的活动课,创设轻松的氛围,拉进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紧张情绪,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
4 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利于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观念、合作意识,可以培养学生通过互帮互学养成自学的好习惯。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简单的问题可以在小组内得到解决,复杂的问题或本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全班提出来,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养成学生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的习惯。
如六年级三单元《消失了的恐龙》。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恐龙为什么消失?恐龙早已消失,我们怎么知道他长成这样的?恐龙有几颗牙齿?恐龙有多重?恐龙存在变异吗?等等。通过小组讨论。大家明白:恐龙的牙齿的数量、体重、身高、习惯等根据不同种类都不一样;恐龙像其他的生物一样一定存在着变异。这样就为教师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而留下了更有价值的问题,给大家在课堂进行探究。
5 引起兴趣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原动力
科学课内容比较丰富、有趣,学生兴趣比较大。作为科学课的教师应充分利用科学课的特点,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学形式的多样激发学生的兴趣。从三年级开始观察校园的动植物、水、各种常见材料,到六年级制作印迹化石模型等各种活动课都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做科学实验中,学生会遇到或观察到更多的问题。
从提出问题到做出预测或假设,然后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运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能力,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这是科学课要达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