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专业审计硕士论文

专业审计硕士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2-13 13:07:2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专业审计硕士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专业审计硕士论文

第1篇

近年来,国际上防止会计舞弊的制度和手段不断完善,但是会计造假案例依然层出不穷。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我国的众多学者在研究会计信息的失真问题时,大部分强调加强市场经济、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等制度的建设和提高员工的职业素质,而忽视了内部控制环境这一要素对它产生的影响。因此,本文将着重从内部控制环境这个角度出发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进行简要探析。

【关键词】

内部控制环境;会计信息质量;公司治理结构;企业文化

国际上一些知名企业像奥林巴斯、雷曼兄弟等都深陷会计造假漩涡之中,国内也频发了如华源集团、云南绿大地、科龙电器以及万福生科等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案。这些情况下,大大减缓了全球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及其管理的投资者的信心,同时也对股票市场产生了严重的危害,使得投资者对股市失去了信心。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对政府、投资人、经营者和企业员工的利益格局有着重大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不仅影响国家的宏观调控、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和债权人的信贷行为,还影响企业员工对经济形势的研判。对于这一情况,虽然制度建设和企业员工的道德观的缺失是其发生的一大重要因素,但是内部控制环境也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主要原因。

1 内部控制环境要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内部控制环境设定了一个企业的基调,并且能够影响企业员工的管理意识,进而影响企业的会计信息。内部控制环境要素主要包括: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以及内部审计机制等。内部控制环境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以下将从内部控制环境以上五方面来探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1.1 公司治理结构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良好的公司治理是企业正常运转和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各权力机关相互之间的权力制衡关系(组织结构设置和制度安排)。它主要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和经理层构成,通过指挥、控制和激励等活动而协调股东、债权人、职工、政府以及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但是,目前大部分企业无法完全正确地协调这种利益关系,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就影响到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也就不能形成严格的内部控制,企业就容易出现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1.2 内部机构设置以及权责分配

在我国当前的形势中,企业的组织结构主要是以金字塔的形式来呈现的。但是这种形式层级比较多,并且每个层级的机构设置比较繁杂,人员冗余,每个人不能够完全明确自己的权责,这种情况就容易出现信息传递比较慢,时间滞后,甚至到最后容易出现信息传递错误,严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1.3 人力资源政策

每一个企业都离不开人这个概念,它的向前发展与衰退过程都是由人来完成的,而它的发展与否是与人的职业道德素质、专业技术能力是紧密相关的。这是由于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可以保证员工不会因谋求个人利益而进行会计信息造假,专业技术能力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员工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对企业的经济业务做出合理的职业判断,从而进一步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这样一要求,科学严谨的人力资源政策是可以满足的。

1.4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影响着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内部控制效果,是企业内在的一种的精神、意识和理念。企业文化影响企业员工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在一个企业里,如果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就会影响到整个企业员工的道德素质以及职业操守,进而就不能够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企业也就不能够建立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那么企业也就不能够拥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活动执行不好,领导和员工沟通不畅,势必会影响到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1.5 内部审计机制

内部审计机制是内部控制环境的一大要素,它是公司企业进行自我独立评价的一种控制活动,是对企业内部其他控制活动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控制。要想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就必须对企业内部的控制活动进行再控制。目前,由于企业的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机构设置不合理、权责分配不明确,这样就可能造成会计舞弊,并且这种会计舞弊没有被内部审计发现。那么内部审计机制就很难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企业的经营效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价,不能对企业健康发展提出中肯的建议。这样,内部审计机构将形同虚设,造成内部审计的作用不能有效地发挥。

2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建议

从上述内部控制环境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的影响来看,对于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2.1 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进行合理的内部机构设置,明确权责分配

针对当前社会很多企业出现的治理结构混乱的情况,笔者认为企业应当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比如目前我国企业中董事会内部化程度较严重,不能对经理层进行较好的领导和监督,企业应当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和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充分调和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的关系,促进内部控制环境的建立。

对内部机构设置进行合理的安排,减少上下领导层级,缩减冗余人员,达到会计信息能够快速有效传递的目的。明确权责分配,能够使员工在自己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行使职权,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2.2 优化人力资源政策

企业应当建立统一、可持续的人力资源政策,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制定符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人力资源政策,完善员工约束与激励机制,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奠定良好的内部控制基础。除了创造企业内部规范完善的规章制度环境之外,还应设计合理的薪酬体系,建立完善科学公正的绩效考评体系。

2.3 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能够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能够提高员工的凝聚力,为企业的利益着想。例如,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工作,并培养管理优秀的人才。

2.4 加强内部审计机制建设。

针对这一点,企业应当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模式,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使内部审计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林俊,H公司内部控制环境改善与实施效果分析[D],华东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硕士论文,2013

[2]秦娜娜、韩冉冉,内部控制环境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22期

[3]冯浩,石玲玲.内部控制环境对会计质量的影响[J].财会月刊,2012(5)

[4]何玉芬.基于内部控制环境的会计信息质量问题探析[D].江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0(5)

第2篇

【关键词】人民银行 内部审计 质量评估

一、开展内审质量评估的意义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决定着内部审计的公信力,影响着内部审计的地位和作用[1]。内审质量评估是促进内审部门高效履职、规范操作,进而提升内审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对于人民银行内审工作转型发展意义深远。

(一)是顺应国际内审质量评估主流的理性选择

2004年,国际内审协会出台了国际内审准则,明确了质量保证与改进项目内容。内审质量评估已在发达国家付诸实践并逐步在全球范围内推广[2]。2012年,中国内审协会了内审质量评估办法并于5月1日起正式施行,标志着内审质量评估即将在全国范围内推进。适时开展内审质量评估工作,是人民银行内审部门主动顺应国际内部审计发展趋势的理性选择,必将促进内审部门进一步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和内审工作质量[3]。

(二)是深化人民银行内审转型与发展的助推器

近年来,人民银行把“改进审计质量”作为内审转型“四个改进”之一予以明确。分支机构适时开展内审质量评估,是促进被评估单位更新审计理念、创新审计模式、提高审计实效,进而推进人民银行内审转型的有效途径。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有助于推广国际、国内的行业最佳实务,分享先进的内部审计管理经验,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的转型发展和持续改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是促进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遵循内审工作制度,规范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保证

通过开展质量评估,找差距,求改进,将体现在《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中的内部审计职业理念、执业原则、实务标准、技术方法和人员胜任能力等各项要求,以及人民银行内审工作的具体要求和部署,全面宣传至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的有关人员,从而引导和推动《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广泛应用;不断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从而提高内部审计行业的职业化水平,确保人民银行内审工作紧扣中心工作、规范、客观,为各项业务的安全稳定运行保驾护航。

(四)是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重要途径

内部审计要为组织增加价值,需要合格、胜任的内部审计人员采用合理、适用的程序和方法开展工作,才能在组织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等领域发挥作用,为组织加强内部控制、降低风险、改善运营、实现有效治理作出贡献。质量评估关注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的能力,通过这一活动能够全面、客观地了解内部审计人员的执业情况,从而推动其不断增强专业胜任能力[4][5]。

二、人民银行开展内审质量评估的可行性分析

(一)人总行高度重视,为开展内审质量评估工作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人民银行总行高度重视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工作。2012年,先后印发了《关于转发中国内审协会和的通知》,要求各分支机构结合工作实际,参考执行,切实推进人民银行内审工作质量评估深入开展。2013年,在人民银行内审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适时开展内审质量评估的要求,并组织部分分支机构内审人员参加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举办的内审质量评估培训,学习掌握质量评估的工作流程、质量评估的主要内容、质量评估的具体标准、质量评估工具和方法等内容,为深入开展内审质量评估奠定了基础。

(二)人民银行开展内审质量评估工作已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

近十年来,人民银行各级内审部门积极探索开展内审质量评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内审质量评估工作积累了实践经验。一是开展优秀内审项目评选活动。早在2004年,人总行就颁发了《中国人民银行优秀内审项目评选管理办法》,每年均在全系统组织开展优秀内审项目评选活动。优秀内审项目的评选标准,主要包括审计项目确定和审计方案、审计项目组织、审计项目实施、审计报告、审计效果等方面。通过优秀内审项目的评比,充分调动人民银行内审部门和内审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内审工作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二是开展内审工作业绩考核。人民银行内审司及各分行、各省会中支每年均对内审工作业绩进行年度或季度考核。以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为例,从2007年开始,就制定了《海口中心支行辖区市县支行内审工作(季度)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表》下发各市县支行,按季度开展内审工作业绩考核,并将评估结果报告人事部门。考核内容分为重点工作、基础工作和创新工作。基础工作主要考核内审岗位设置、人员配置、领导重视程度、审计项目的管理等情况;重点工作主要考核审计项目开展的规范性、审计工具和技术的适用性;创新工作则考核审计手段、审计方法的创新性、是否尝试开展国际上已成熟的现代审计类型,增加了组织的价值、改进了组织管理和运作效率等方面。可见,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开展的季度和年度内审工作业绩考核,可以看作是内审质量评估的初级阶段,必将为深入开展内审质量评估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

(三)已具备了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人民银行在开展内审工作业绩考核实践中,不断完善考核评价的方法和手段,比如设置了比较完善的内审工作业务机考核指标体系,对各分支机构内审工作业绩考核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衡量尺度。在评价方法方面,能够熟练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评估技术以及现场测试、实地察看、查阅法、对比分析法等定性和定量的评估方法。

三、开展内审质量评估的建议

(一)制定并完善人民银行内审质量评估办法

内审质量评估是人民银行内审领域的一项新型业务,目前人民银行系统尚无相关制度规定。为促进内审质量评估工作程序化、规范化,确保内审质量评估工作卓有成效,建议尽快出台质量评估相关制度办法。如颁布人民银行内审质量评估办法,明确质量评估的频率、方式、内容、程序等,制定内审质量评估操作手册,细化操作流程,明确评估标准,为内审质量评估工作提供制度保障[6]。

(二)加强人民银行内审质量评估培训力度

开展内审质量评估,人民银行系统尚无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为确保内审质量评估工作顺利开展,提高质量评估工作水平,上级行应适时组织质量评估专题培训,使有关人员深入了解内审质量评估的方式方法,熟悉质量评估工程的具体程序,为今后内审质量评估长效化提供人才保障。

(三)强化内审质量评估成果的运用

开展质量评估,目的在于促进内审质量提升、增强内审工作实效,而强化质量评估成果运用是实现评估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各级行要加大运用质量评估结论的力度,一方面要将评估结果纳入每年的业绩考核,于经济利益相挂钩;另外一方面,要将评估结果作为内审部门年终评先争优的重要参考依据,从而促进内审部门高效、规范履职。

参考文献

[1]阎银泉.内部审计治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平衡计分卡的视角[J].《财会通讯》.2012年33期.

[2]刘瑞芬.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商业会计.2013年第3期.

[3]陈苏明.构架海关内部审计量化评估指标体系的理论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2006年第11期.

[4]安茂琨.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模型研究——以A股保险公司为例[J].全国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优秀论文集.2012年.

[5]中国农业银行审计局广州分局课题组.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全国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优秀论文集.2012年.

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内部审计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2-104-03

在金融国际化的大环境下,商业银行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因此,如何有效地防范与控制风险、把握发展机遇,实现收入最大化,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内部审计作为一项监督、评价的约束机制,在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中越来越显现出它的独特地位和重要性。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现行风险管理体系

(一)商业银行风险成因分析

根据巴塞尔银行委员会的分类,商业银行主要面临八个方面的风险因素:信用风险、国家风险、市场风险、战略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及声誉风险等。

考虑到我国的实情,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我国商业银行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所带来的风险;二是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还不严谨,自我约束机制还不完善;三是由于商业银行无法获得准确可靠的企业财务信息而产生的信贷风险;四是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过分强调经营效益而增加了金融风险;五是国家的审计部门未能明确其预防金融风险的职责。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是通过在运营过程的各环节中具体地发挥作用的,针对各种风险因素制定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有效地对风险进行识别,依据风险管理体系的制度与规范,最后客观地评价其效果。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集中在单一层面上的管理。在部门设置层面上的单一性,因而忽略了每个层面对于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特点之一。从而,使得商业银行无法充分地获取经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要素,最终导致未能对经营风险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

二是主要集中在事后的风险管理与风险控制。在我国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一般是先审查以前期间的业务并且加以分析,得出在以往的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经营风险,并将各风险分类别地进行评价。对风险的管理和控制上的滞后性,导致不能及时地管控正在发生的经营业务,对风险的预测能力也很差。而且,仅仅是在事后对风险作出评价,降低了银行管控经营风险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对风险进行跟踪处理的能力较差。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中,内部审计部门对相关风险责任部门的处罚较轻,通常只采取通报批评和罚款两种方式,对风险的持续追踪和测试的能力较差,在一定意义上,降低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速度。

二、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

(一)内部审计的含义

根据中国内审协会的定义,“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而“风险管理是组织内部控制的基本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对风险管理的审查和评价是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内容之一”,由此可以看出,风险管理相对于内部审计是不可缺少的。

根据国际注册内审师协会的描述,“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实现机构目标。”并且,进一步指出“内部审计应该就管理层的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估、报告,并提出改进意见”。可见,国际先进内审理念认为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并且,内部审计的范围已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发展到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的层面上。

(二)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

在《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归纳地描述了内部审计在组织风险管理时的重要性:“内部审计部门应监督、评价组织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内部审计活动应协助组织识别和评估重大风险问题,并帮助组织改进风险管理与控制系统;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对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治理各个方面进行评价”。

内部审计的重要地位,占据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中主要的组成部分。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手段,目标则为价值增值和防范风险。内部控制作为内审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也就成为风险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可以归纳为:

1.面对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内部审计对环境诸因素的确认和评价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的基石。从宏观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的角度考虑,内审部门致力于对经营环境发展及变化趋势的把握,以构建、完善其风险应对机制。从微观的银行经营理念和风险文化的角度来看,内审部门致力于对内部环境蕴含的各要素的分析和评价,并加以科学、合理地量化考核,以保障组织运营的安全性。

2.内审部门对商业银行运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干预和监控,包括从银行的目标设定开始到监控操作的诸多环节,而这正是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之所在。

3.内审部门对风险因素作出的判断及其应对策略,是风险管理体系的最终落脚点。根据组织经营管理的特点,内审部门通过科学、合理的风险决策,从而在企业的可执行的范围内实现剩余风险最小化、成本效益最大化,而这也正是风险管理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内部审计现状分析

(一)内部审计现状

1.监管体系没有权威且不完全独立。保证监管体系的完全独立和权威,是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最重要的两项原则。保持独立的目的在于保证商业银行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及审计结果均不受外界环境变换的影响,应保持应有的独立性、客观性、不偏不倚。只有在内部审计部门被赋予较高的行业地位,拥有相对的独立职权时,才能更好地将独立性与权威性结合起来,发挥最佳的监管作用,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作出真实和合理的评价。然而,在我国的商业银行运营管理中,内部审计的地位仍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至高地位”阶段。在大多数商业银行中,内部审计部门并不是直接向董事会汇报,相对混乱的组织关系导致内部审计机构出现“多头领导”的现象,致使内部审计机构的权限受到诸多的限制,因而难以从客观的角度对被审计对象进行监督和评价,使得内审工作没有实质作用。

2.未能充分重视金融风险,风险防范区域十分有限。在风险管理方面,我国部分商业银行欠缺相关的经验,具体的表现有三点:其一,部分商业银行的高管人员对于内部审计的重要性缺乏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对风险管理的理解和认识也十分有限,致使内部审计工作效率整体性不高。其二,部分商业银行将内部审计工作关注的重点集中在凭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信贷业务操作和管理的合法性及合规性上。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比较小,使得内审监督机制难以发挥防范风险的作用。其三,近年来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延伸和拓展,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然而相对应的内部审计工作却严重地滞后,无法及时地适应业务增加的需求,未能为商业银行业务的运营管理提供机制保障。

3.内部审计的实施方法与技术比较落后。目前,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仍集中在对原始凭证的审查上,且大部分采取事后审查和重点业务审计的方法,这与国外商业银行致力于降低风险的内部审计效果相差较大。单一的内部审计方法和落后的内部审计技术,使得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耗时较长、成本较高、效率低下,致使内部审计的风险累计性地增加。同时,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观性判断相对较多,而科学性较差。此外,随着商业银行操作系统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内部审计工作趋于复杂化,而综合操作系统的上线使得审计对象趋于虚拟化。由于部分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人员仍然较多地依赖传统的操作方法,使得综合操作系统操作中存在的虚拟化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职能没能得到发挥。

4.对银行中间业务的监督缺位。商业银行经营业务在不断地向多元化发展,试图寻找各种利润点,中间业务则为其带来了巨大的利润。经济学理论指出,高收益必然引起高风险。目前,对于中间业务的经营管理尚处于探索性的阶段,商业银行还缺乏必要的经验,对潜在的风险因素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纵观商业银行的历史发展经验,考虑中间业务自身的特点,快速发展的金融衍生产品是商业银行运营中的一个风险点。因此,在对中间业务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对中间业务的风险因素和薄弱环节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现状的原因分析

1.对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理念相对落后。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尚处于初级阶段,即以控制为基础的审计阶段及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阶段,审计工作以合规性审计为主,涉及到风险管理的内容较少,对内部审计的模式及参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缺乏全面、准确的认识和理解,进而影响到对在商业银行中实施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的接受程度和开展程度。这也是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中不能有效地深入发展的根本原因。

2.内部审计目标不明确。就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还没有发展到成熟的风险导向审计和风险管理审计阶段,从而难以评价银行经营活动的风险因素和测定风险管理实施的有效性;内部审计的其他职能如评价、咨询、鉴证等尚未得到合理的应用,内审还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作为向导。

3.内部审计人员素质难以胜任。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在操作上要求很高,因此对审计人员的能力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一是审计人员必须能准确、全面地把握银行的经营风险,其二是审计人员必须掌握先进的审计方法以进行风险的识别、评估、分析和控制。比较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的发展要求,我国商业银行中一部分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还不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的学历水平较低。以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现状来看,高学历人才较少,对银行经营活动中存在的专业问题缺乏识别能力和解决能力。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结构相对单一。会计、审计专业人员占绝大多数,管理、法律、金融等其他专业人员的比例很小,人员比例的失调,必然导致商业银行内审环节无法有效地对多样化风险进行识别,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造成风险隐患。

四、构建完善的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体系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关键点是加强对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对风险的规避和应对是银行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基本前提,构建完善的内部审计参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体系,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必然趋势和紧迫任务。

(一)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审计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主要针对的是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方面的规定十分有限,因此应健全、完善相关的法律,以使内部审计工作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对内部审计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但法规层次的界定,还不足以解决实现经营活动中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遇到的各种新问题。因此,商业银行应该拥有长远的战略目标,构建并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为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打好坚实的基础。实际实施过程中,应以所处的具体经营环境为依据,吸取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的精华,总结我国内部审计的经验和实际情况,完善适合我国发展要求的准则体系。

(二)增强风险管理意识,明确内部审计目标

COSO的ERM框架中新的“风险组合观”中要求对于企业经营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因素,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需要用风险组合的理念去识别和管理。商业银行不同部门的员工都应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和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而且需要在商业银行金融活动的不同环节中将风险管理的理念贯彻其中,因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是商业银行经营信念和态度的重要体现,是商业银行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决定着商业银行的发展前景。内部审计作为一项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通过系统、规范的方法,分析、评价和完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的过程,旨在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增加银行的价值和改善银行的运营效益。因此内部审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加商业银行的价值,而这一目标是与风险管理的目标相一致的。

(三)拓展内部审计职能,全面参与风险管理

由于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的出发点,因而拓展内部审计的职能,树立服务理念,才能更好地为商业银行创造更大的价值。内部审计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成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董事会或者设置有审计委员会等职能部门的领导下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在风险管理体系中全面加入内部审计,能够更全面地对风险进行管理。在内部审计全面融入风险管理中必须明确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各自的权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

(四)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及专业胜任能力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职能要想得到充分发挥,必须提高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商业银行本身的内部审计能力。提升内部审计队伍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第一,结(下转第107页)(上接第105页)合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制定系统的审计管理办法;第二,通过提供内部审计人员高薪酬及较为完善的福利,激励调动内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第三,通过不定期的培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理论和实务操作技能,增强胜任能力;第四,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业务业绩考核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营造良好的执业环境,培养一批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及职业操守的内部审计队伍。

五、结束语

在复杂的经营环境和激烈的竞争中,风险管理已成为商业银行参与竞争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内部审计将成为商业银行防范风险、控制风险的重要管理环节。在健全、完善内部审计制度的基础上,内部审计要充分发挥其再监督的职能,以增强银行各级管理层的风险管理意识,并全面地参与到银行风险管理策略的制订过程中,构建完善的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体系,这样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效用才能够发挥的最大,商业银行的战略经营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COSO著.方红星,王宏译.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 高香.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问题研究.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

[3] 胡春元著.风险基础审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4] 何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研究[J].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6

[5] 李立红.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相关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2

[6] 李相志.基于内部审计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研究[J].财会通讯,2008(11)

[7] 刘源.从审计理论与实践评风险导向审计.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12)

[8] 马贤明,郑朝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探讨.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1)

[9] 马亚红.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相关问题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

[10] 聂明.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11] 彭兰香.谈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管理机制[J].财会月刊,2008(12)

[12] 王光远,林朝颖.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下银行风险管理审计[J].财会通讯,2008(1)

[13] 王会金著.风险导向审计[M].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

[14] 王允平,李晓梅.商业银行会计(第二版).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15] 杨书怀.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比较分析[J].财会通讯,2005(11)

[16] 尹文倩.商业银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架构思索[J].中国金融家.2009(1)

[17] 卓继民.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18] IIA. The Role of Internal Audit in Enterprise—wide Risk Management Engagement [EB/OL].the , 2004

[19] 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 Draft,July 2003

第4篇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 法律责任 现状 建议

一、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是我国法律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法律规定的贯彻执行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讨论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一直是一个重点课题,它不仅直接关系到注册会计师行业本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健康运行。

有人这样定义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承办业务的过程中,未能履行合同条款,或者未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或出于故意未按专业标准出具合格报告,致使审计报告使用者遭受损失,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注册会计师或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实际上,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可分为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三种,三种责任可以同时追究,也可以单独追究。

1、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责任

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责任是指注册会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因违反合同或不履行其他业务,或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行为而承担的一种民事赔偿责任。从原则上来讲,民事责任是一种经济责任,属于民法中的调整范围,主要包括注册会计师对委托人的民事责任和对第三者的民事责任。

2、注册会计师的行政责任

所谓行政责任,是指注册会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在提供专业服务时,因违反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受到行业管理部门专业处罚的一种责任。从本质上讲,行政责任是一种职业责任。

3、注册会计师的刑事责任

中国理论界对于刑事责任的界定,观点不一。影响较大的是否定评价说,即认为刑事责任是指犯罪人因实施犯罪行为而应当承担的国家司法机关依照刑事法律对其犯罪行为及本人所作的否定评价和谴责。然而注册会计师的刑事责任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由于重大过失、舞弊行为违反了刑法,对犯罪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一般由法院进行判决。

二、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现状

1、举证抬高了诉讼门槛,加大了诉讼成本

举证就是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提供证据并加以证明。《民事诉讼法》第64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也就是说当事人在民事官司中对自己所主张的事实,必须有提供证据加以证明自己主张,这就是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般举证规则,然而需要证实自己的主张,需要搜集有效的证据,在此期间,则会加大诉讼成本。

2、审计主体承担的民事责任有限

对注册会计师违规必须逐步走向“三种法律责任”并举的健康局面,注册会计师因违规使投资者、债权人蒙受损失的,切实追究其民事责任。

3、存在难于逾越的诉讼前置程序

民间审计主体由于违规行为给投资者、债权人造成的损失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我国的法律规定高度概括,过于抽象,基本上不具备实际可操作性。

4、会计工作法律责任承担主体界定不明确

我国制定的会计工作法律法规没有明确划分应该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会计工作人员,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相关法律机构在依法追究会计工作者的法律责任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5、会计工作人员缺乏相关的法律意识

在我国,许多会计工作人员缺乏相关的法律意识,他们对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责、行业规范和法律责任的认识不够清晰,认为这些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对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没有很大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增长了我国会计工作人员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的产生,使得我国会计行业。

三、对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完善的建议

1、完善外部宏观环境,创造良好的职业环境

完善注册会计师的相关法律,财政部应当就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问题积极与有关司法部门进行协调,以保护注册会计行业的合法权益;加强与社会公众的沟通,是会计事务面向社会公众;加强与司法界的沟通,明确审计责任;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财政部、证监会、注协及其相关部门应密切关注证券市场,发现违规造假的上市公司和注册会计师,要严惩不贷,一定要使造假成本高于造假收益。

2、行业方面

加强行业自律管理,杜绝不规范竞争的存在;加快建立法律责任鉴定委员会,随着市场经济向法制化方向的发展,民事责任及刑事责任将成为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重要方式,而法院无疑将成为最终的裁判机构。

3、个人方面

运用风险基础审计方法,规避市场风险;执业人员要严格遵循职业道德和专业标准的要求。本身素质提高了,就有利于社会稳定;加强会计师事务所风险意识,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综上所述,注册会计师应顺应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潮流,不断加强自身知识的学习、积累、更新,熟悉并掌握现行各种有关规定和事物,不断改进审计技术和方法,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审计质量,遵自觉守注册会计师法律。

参考文献:

[1]于守华,穆荣平.论我国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知识出版社,2010.

第5篇

关键词:审计;审计质量;实践;提高

一、把好审前调查关,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

审计方案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目的和范围是否明确、重点是否突出,保证审计工作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审计人员配置合理、分工明确具体、工作措施恰当,保证审计目标实现。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在编制审计方案前,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被审单位的总体情况、业务流程,以风险为导向,掌握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等,以确定具体审计目标和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在编制审计方案时,项目负责人应对审计过程中可能遇到或已经掌握线索的问题反复进行讨论,认真思考审计方法、审计对象、审计时间、审计重点、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等,明确参加审计的部门和人员、审计资源分配以及沟通方式等。实践证明,凡是审计效果比较突出、审计质量比较高的审计项目,都进行了充分的审前调查,制定了详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

二、审计过程中,要放开手脚,不拘泥于审计方案

审计过程虽然是按着审计方案来进行,这样可以有据可依,但是如果单纯的、完全依据于审计方案,必然会出现本本主义,往往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忽略到审计中可能遇到的重大问题。因此,作为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当中,一定要放开手脚,不能被审计方案限制住,因为每个单位的具体情况不同,在制定审计方案时未必面面俱到,也不是很有针对性。而在审计过程当中一定要针对具体情况,及时调整审计内容与审计的重点内容,积极寻找适合审计程序与方法,而不能再一味地执行审计方案。

譬如笔者工作中在对下属某单位做轿车件涂装线改造项目竣工验收专项审计时,发现该项目评标人员结构不合理且评标内容缺失,导致没能及时发现投标书内工程量与招标文件中技术要求偏差较大。我们抓住这一内部控制缺陷,及时调整审计方案,尝试新的审计程序,利用建安工程的作业量法对改造的6个不锈钢槽体进行抽样,确认该单位向供应商多支付设备款41.74万元,占中标价428万元的9.7%。

三、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撰写审计报告

审计的结果,最终是以审计报告的形式体现的。作为被审计部分最终也是以审计报告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对于审计报告的撰写一定要公平、公正、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撰写审计报告,使其能够对被审计单位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很多审计人员在撰写审计报告时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

1.审计内容避重就轻

对于审计过程发现的重大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或轻描淡写,有意淡化、轻化客观存在的问题。却丢了西瓜捡芝麻,拿些细枝末节说事。

2.审计结论含糊不清

审计结论是一个审计的最终结果,但有些审计人员撰写的审计报告结论长冗,即含糊不清,没有实质性内容。

3.审计意见和建议无指导性

审计意见和建议是需要具有操作性的,如果是空洞的,或不可实现的,这样的审计建议毫无意义。

那么,作为审计人员在撰写审计报告时一定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注意以下问题:

1.抓本质问题

对于审计过程来说,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在撰写审计报告时对于发现的问题不要回避,不可有意淡化,要实事求是的写出客观情况。

2.审计结论简单明了

对于审计结论来说,不要写得含糊不清,冗长拖沓,要简单明了的给出最终结论。

3.给出有效审计意见与建议

对于审计意见来说,是审计后,被审计单位未来整改的重要依据,在撰写时要深思熟虑,给出明确整改方向,并提出真实可行的意见。

以笔者完成的一个对下属单位的非标设备改造审计项目为例。在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审计意见时,针对存在的审计问题如可研的内容不完整(遗漏近百万工位器具投资)、未进行试生产拉练便做了项目的终验收等,各相关部门纷纷推卸责任,甚至在会议上出现认可存在的问题,但无法追责的情形。因此撰写审计报告时,经过深思熟虑,最后从内部控制入手,经过对审计问题地深入剖析,发现被审计单位部存在门职责不明确、相关流程缺位或内容不完整、项目实施过程没有监控等内部缺陷,且一些内控缺陷还涉及公司层面,该审计报告得到被审计单位及公司层面的认可与重视,审计项目结束后公司层面及下属的相关整改工作便积极开展起来,也为后来应国资委要求而开展的内控评价打下基础。

需要补充的是,搞好审计结果的跟踪落实也是加强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审计意见建议和审计决定是否能够得到全面落实和执行,是审计是否有效的体现。要强化措施,加大力度,不断对健全关于审计结果的后期跟踪检查,并督促被审计部门落实整改方案。

四、加大人员培养力度,合理运用人力资源

人才是现代审计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现有知识体系、工作经验等直接决定着审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因此,作为现代审计部门,就需要加大对审计人员的培养力度,定期进行人员的内部培训、外部培训,给人员成长以不断发展进步的机会。同时,作为审计部分,也要吸收多方面的人才,即要有审计人员,又有要精通财务管理的人员,也要有熟悉财务软件的人员,这样才能建设一支合理、高效的团队。同时,也要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复合型人才永远是财务审计需要培养的人才。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也需要科学合理,以合理的资源搭配,来实现审计工作的高效高质。例如以项目负责人制来实现审计工作的专业性、针对性,同时对于项目负责人的培养也会事半功倍。再由项目负责人组建审计团队,同时还可聘请外部知名专家,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权威性。

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技术手段

当前,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实现财务信息的多点并发,异地并发,跨国关发是时有发生的,从技术手段上说也不再是难点。因此,作为财务审计人员必须要提高基于信息技术的联网审计等技术手段,以适应新形式下财务审计的需要。联网审计在现代审计当中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需要使用的一种技术手段。因此,作为新时期的财务审计人员必须要加强联网审计的能力。加强自身在互联网时代的审计能力。

总之,对于审计工作来说,审计质量永远是需要不断提高的内容。作为审计工作人员来说,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专业知识,以适应新时期审计工作发展的需要。(作者单位: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九个环节,中国内部审计,肖军华;2009-02-15

[2]论加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点环节,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肖军华;2009-02-15

[3]如何提高审计质量,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田立芳;2006-08-30

[4]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意义,全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论文汇编,2004-09-01

[5]关于提高审计质量的几点思考,丹东纺专学报,陈桂英,2004-09-25

[6]国家审计质量探究,厦门大学硕士论文,单新新(导师:苏新龙),2006-06-30

[7]提高审计质量应抓好三个方面工作,陕西审计,吕临,2005-12-30

第6篇

关键词:民间借贷;困境;法律规范

一.民间借贷的概念

民间借贷并不是法律上明确规定的概念,并且从现在已有的文献看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与清晰的界定,本文认为可以从概念的含义和形式对民间借贷的概念进行界定。

本文认为狭义上的民间借贷是指公民之间按照不超过人民银行规定的相关利率进行的货币或者其他有价证券借贷的一种民间金融的形式。广义上的民间借贷还包括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借贷。

民间借贷的交易主体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比如有的民间借贷交易是以自然人的身份独立开展资金融通活动;有的民间借贷交易是依托民间借贷组织为中介而进行,有的民间借贷交易是在自然人与企业法人之间进行[1],如此多样化的交易主体相应地导致民间借贷的形式多样化,民间借贷的形式包括:自由借贷、民间中介借贷、民间互助会,典当行等。

二.当前中国民间借贷市场规模与现状

当前我国民间借贷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对经济发展影响也是越来越大。1995年,中国的民间借贷资金约有700至1000亿。90年代中后期以来,民间借贷的发展速度更快,规模更大,而且形式越来越多,信用工具越来越复杂,对社会经济余融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2002年,在广东、福建和浙江私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通过民间借贷市场的融资规模大约相当于国有银行系统融资规模的1/3左右[2]。中央财经大学课题组对全国20个省份的实地调查显示,2003年底中国民间借贷的规模在7405至8146亿元之间,占同期正规金融机构贷款业务增加额的比重近30%左右[3]。央行的调查统计表明,到2010年3月末,民间借贷余额为2.4万亿,占当时借贷市场比重5%以上,而近两年来,我国民间借贷资金量逐年增长,存量资金增长超过28%。特别的部分地区民间借贷规模发展迅猛,据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7月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显示,温州民间借贷规模已达1100亿元,温州有89%的家庭或个人、59.67%的企业参与民间借贷,浙江省之外,还有江苏、福建、河南以及内蒙古等省区,其中内蒙的鄂尔多斯民间借贷规模据保守估计大概是2000亿,且最高年利率在60%以上,已超温州地区,50%以上的居民都参与了放贷与借贷的资本运作。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民间借贷市场规模已经很大,并且有逐年扩大的趋势,但是我国民间借贷的极速发展和迅猛扩大的结果却潜藏着巨大的风险,一旦爆发就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比如近两年来温州老板的跑路、自杀多和民间高利贷有关。除了温州,江苏"宝马乡"高利贷市场崩盘事件,其涉及人员之广、资金量之大着实让人触目惊心,还有福建、河南、山东、内蒙古等地接连发生的债务人出逃、中小企业倒闭等事件,这些事件的爆发直接破坏了民间信用机制,冲击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虽然政府的最终介入及其扶持政策暂时稳定了市场信心,但民间借贷的制度风险及其法律规制问题实已无法回避。

三.民间借贷的困境

民间借贷尽管有自己的一套运行方式,但是,这种运行方式是建立在惯例和自律基础上的,并不像正规金融机构那样在政府的制度设计和安排下产生,所以民间借贷活动的程序不规范,

在加上民间借贷缺少像法律这样的硬约束,缺乏立法上的监管,使得民间借贷在利益的驱使下,以及一些不法分子的利用下,已经脱离了生产和自用的途径而是用于投机圈钱,滋生短期行为,非法集资的现象屡禁不止。使得部分民间借贷往往伴随着高利贷甚至带有黑社会性质。这些不法及不规范行为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经济纠纷和社会问题,甚至危害到了社会的安定。然而,长期处于地下隐蔽活动状态的民间借贷由于往往会与高利贷、非法集资等不法行为联系起来,而受到金融监管部门的严格监控,并且屡遭非理性的治理整顿,使得民间借贷只能游离在法律之外,进行地下运行,这样使得民间借贷的问题更加得不到的解决和保护,民间借贷的发展陷入了没有尽头的恶性循环,并且为爆发民间借贷危机埋下了隐患。民间借贷的正常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困境。

(一)法律上缺乏对民间借贷的规范与保护:

现阶段我国在民间借贷方面的法律制度的不完善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法律规范本身不健全、规定不统一。目前,对民间借贷进行规范的法律和司法解释数量较少,并且相当零散,尚未形成系统的制度体系。从内容上看,没有明确民间借贷在金融体系中应有的地位,借贷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和权益保障、交易方式和合同要件、利率水平等方面规定都不明确,二是在对民间借贷的调节实践中,主要是政策在发挥作用。对有的民间借贷问题的处理没有法律依据,仅依据政策进行,从而缺乏稳定性。并且已有相关法律规范和政策之间相冲突。既表现为法律与司法解释的冲突,也表现为法律与政策的冲突。三是法律严重滞后现实,与民间借贷实践活动相矛盾。民间借贷法律规范缺少,但我国的民间借贷却大量存在,因此与之相关的纠纷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日益增多[4]。

(二)监管的障碍

主要体现在对民间借贷监管的相关制度和法规的缺乏,监管技术不够先进和监管态度的非理性严格。

首先,当前中国民间借贷的监管法律不健全。当前我国关于民间借贷民间借贷没有专门的法律去明确其在现行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也没有相应的法律去约束和规范民间借贷,为民间借贷的监管提供法律依据。

其次,当前中国民间借贷的监管专业化水平低。 经过多年的金融改革,我国的金融监管水平虽然提高不少,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仍显得落后,主要表现没有一个专门的平台统一对现场监管、非现场监管以及市场准入信息进行集中有效的管理,仅能根据监管人员的经验了解民间借贷的历史情况。并且民间借贷是游离于正规金融组织之外的非正规金融活动,金融监管部门依靠现有的监管力度和监管手段,难以获取民间借贷的真正活动情况和准确的数据资料[5]。

再次,由于对民间借贷的监管没有专门的法律可以遵循,造成监管部门对民间借贷的监管力度不能很好的把握,容易因为打击高利贷和非法集资而管制过严,殃及民间借贷的正常发展。而无视民间借贷对经济发展的功绩,不区分民间借贷的优劣之处,非理性地封杀了民间借贷合法存在的空间,堵上了民间借贷进入正规金融市场的道路。

(三)民间借贷的不规范

1、借贷当事人信息不对称

民间借贷中贷款人对借款人的信息不甚了解,即信息不对称。民间借贷关系中的贷款者在放贷前并没有对借款人的资产状况等信息进行详细了解,这为不讲信用的企业肆无忌惮地通过民间借贷渠道大量贷款埋下了隐患。而且,民间借贷的放贷人在放贷后也不能掌握借款人使用借款的情况,更无法约束贷款人合理使用借款。

2、借贷合同不规范

由于我国民间借贷行为多产生在熟人之间,因此民间借贷的行为通常比较随意。借贷过程中经常签订的是不规范的借贷合同,或者签订"借条"作为借款和双方权利义务的凭证,甚至只是当事人之间口头约定便产生效力,这些不规范的行为往往会影响了借贷行为的顺利实现,导致借款纠纷的出现。

3、偿还协调机制不完备

民间借贷中,贷款人大多是凭借对借款人的信任而发放贷款的。尽管没有直接的抵押品,但人们通常认为应该由贷款的自然人及其家人来偿还全部债务,这实际上是扩大了"抵押品"的范围,相对于正常贷款中仅以抵押品或企业全部资产为债务追索限度,这实际上是无限追索了。当发生或可能发生违约时,贷款人缺少与借款人的协调。贷款人想到的只是如何索取自己的本金和高额利息,却不知此时企业可能连本金都难以偿还。如果此时能够减免企业的高额利息,并改以较低的利息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则有可能实现贷款人和借款人的双赢。

4、民间借贷经营上的分散性

提供民间借贷服务的个人中介和机构中介在经营和服务上具有分散性的一面,基本都是各自为政、分散经营,组织结构也很不完善。这样既不可能产生科学的管理模式,也不可能形成规模经济效应,从而不利于民间借贷的健康和长远发展。

5、信用的缺乏导致民间借贷不能的顺利进行

民间借贷很多都靠信用来维持借贷行为的进行,但是有些个人缺乏信任,有些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规模小、竞争能力相对较弱、自有资金不足、银行融资不易、市场信息不畅、人才缺乏等先天缺陷,使得信用缺失行为更为严重。这一系列的信用问题,不仅影响了民间借贷的顺利进行,而且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

(四)引发犯罪问题

当前民间借贷活动,在高利润的驱动之下有的民间借贷活动不可避免地朝着非理性的空间发展,从事民间借贷的主体很有可能涉嫌触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高利转贷罪和骗取金融机构贷款罪、贷款诈骗罪等罪名,民间借贷带来了高度的资金风险,扰乱了正常金融秩序甚至影响当地社会稳定。

我国民间金融市场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的监管,合法民间借贷容易与高利贷和非法集资混杂于民间金融市场之中。其中绝大部分的"高利贷"民间借贷交易出现问题后难以寻求国家公权力救济,放贷方通过黑恶势力来帮助追索债务。高利贷现象和高利贷犯罪对正常的金融管理秩序都造成了冲击,干扰了贷款管理制度和贷款秩序。除了高利贷之外,非法集资也是民间金融市场上的一颗毒瘤。近年来不少企业再融资困难的情况下,不得不铤而走险非法集资。高利贷和非法集资不仅不利于合法民间借贷发挥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还会影响正常金融市场秩序,阻碍经济健康发展。

(五)引发的金融问题

民间借贷从一定程度上分流了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使得企业从正规金融机构更难贷到款,转而通过民间借贷融资,进而形成民间借贷不断挤出正规金融机构正常放贷、企业不断通过民间借贷融资的恶性循环。

一方面,在高额利润的驱动下,从事借贷交易的个人或者组织可能会通过合法或不当的行为手段从正规金融机构贷出资金,然后再利用这笔资金去从事高利润的民间借贷。银行存款的减少直接导致了银行信贷总量的减少,进而导致对企业贷款的减少。另一方面,人们可采取多种渠道向银行贷款,并将贷到的款再投入到民间借贷市场上,赚取二者之间的利率差。在银行信贷总量一定的前提下,这使得银行向企业发放的贷款更加少了。于是,企业就得更加依靠民间借贷来筹集资金,这就使得民间借贷市场更加扩大,并挤出银行贷款,最终形成民间借贷融资额不断扩大,银行贷款额不断减少,企业不得不更依靠民间借贷,融资利率不断上升的恶性循环。

(六)引发社会问题

上述的金融风险的发生,以及民间借贷引起的犯罪率的不断攀升,最终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种民间借贷由于涉及的人员通常较多,而其活动又局限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风险无法有效分散,当偿付危机发生时,会产生多米诺骨牌一样的效应,使参与者的利益严重受损,甚至导致黑社会性质的行为、恶性暴力行为、以及不堪高利贷压力自杀身亡事件(比如包头亿万富豪金利斌的自焚事件)的屡屡发生,对社会安定产生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民间借贷的犯罪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浙江"亿万富姐"吴英非法集资案就是典型。对于民间借贷来说,目前在我国从正常的合法的借贷行为演变为非法的,带有欺诈性的犯罪行为好像并不遥远。

四.民间借贷的法律解决机制

目前,我国民间借贷规范性差,从而导致各种问题的滋生,民间借贷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困境之中,要想让民间借贷打破怪圈走出困境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建立健全的法律规范体系,构建和完善具体制度,使民间借贷主体权利义务规范化,将民间借贷纳入规范化轨道上来,促进民间借贷的正常发展。

(一)确立民间借贷的合法地位,划清与非法民间金融行为的界限

由于当前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民间借贷制度建设,造成了我国民间借贷活动长期处于合法与非法相交界的模糊状态。目前民间借贷的规范化发展还有赖于确定民间借贷真正的合法地位。

为了有效管理民间借贷行为,首先重要的一环是,将民间借贷与其他非法的民间金融行为严格区分开来,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明确民间借贷与高利贷和非法集资的界限。其次,要在法律上明确区分现有民间借贷的合法成分与非法成分,对其分别准确定义,明确合法民间借贷的活动内容和范围,从法律上予以保护。"对民间借贷,在法律上要界定出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非法的,对资金来源是否正当,使用是否合法等方面加以规范。"张健华教授建议[6];而对非法的民间借贷特别是危害性极大的民间借贷活动,比如,无真实借贷内容、以诈取他人钱财为目的、对抵押品提出不当要求、收取超出法律规定范围的高利息等借贷活动,均要以法律形式明令禁止。

(二)建构相关法律以规范发展现有民间借贷的活动

目前,我国有关民间借贷的法律条文仅见于《民法通则》、《合同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如何确认公民与企业之间借贷行为效力问题的批复》等。然而这些法律法规还远远不能满足目前的实际情况,相关职能部门应针对目前民间借贷的情况,尽快建立和健全适应民间借贷行为的法律法规,来应对民间借贷普遍存在且迸一步扩大的趋势。具体地说,可以从设置民间借贷机构和规范现有民间借贷活动两个方面来建构相关法律制度:

1、允许民间资本设立合规的民间借贷机构,并创设相关法律规范民间借贷机构。

可以允许民间资本创建合规的民间借贷机构,并与现有正规金融机构共存;明确其职能是专门从事合法的民间借贷工作。这样将民间借贷的地位用法律予以明确,指明民间借贷的活动内容是与正规借贷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可以实现民间借贷和正规借贷的良性共存。除了明确其地位之外,还可以对其机构类别、组织形式、设立条件、审批登记程序、业务范围、市场退出及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从而为我国民间借贷机构的建立和发展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

2、建构相关法律以规范发展现有民间借贷的活动。

可以在民法中增设民间借贷部分,同时在金融法律制度中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引导现有民间借贷组织及其行为规范化。具体而言可以从借贷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交易方式、合同要件、利率水平、借贷最高额、违约责任和权益保障等方面加以明确[7],对合法的民间借贷与其他非法融资手段的区别与界线进行明确的法律解释,从而用法律手段规范、保护符合经济发展的民间借贷行为,保护合法民间借贷双方的利益,引导民间借贷走上正常的运行轨道。

民间借贷基本以信用为主,一般没有担保和抵押,这加大了民间借贷的风险,因此,要通过制定法律来规定对于资金数额较大的民间借贷必须有抵押或者担保。对法律规定担保抵押须办理登记手续的,可以根据《物权法》的相关规定,让应有的权利得到法律保护。

随着民间借贷纠纷越来越多,而我国的诉讼程序复杂,耗时长,费用高,加上民间借贷本身手续不全,难以取证,使得民间借贷的债权人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甚至出现采取非法手段追讨借款等现象,致使本来的合法行为转向了非法甚至犯罪。因此建立民间借贷的救济渠道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对民间借贷纠纷采取调解为主诉讼为辅的程序。通过立法授权某些部门或机关在管辖范围之内进行调解,对于不能调解的,可以通过简易法庭,适用简易程序及时审理,有效保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

(三)完善民间借贷监管的法律制度

建立起对民间借贷行为的有效监管和制约机制,其主要目的是要规范民间借贷的活动,保证民间借贷资金的良性流动,防范民间借贷风险,维护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而只有在立法先行的情况下,监管机构的监管行为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在监管方面的完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明确我国民间借贷监管制度的监管主体和对象。

长时间的民间借贷运行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则和习惯,我们可以发展民间借贷行业的自律组织,发挥民间借贷自律组织在借贷监管中的主体作用。对于民间借贷进行监管的政府主体必须是确定的,这样可以杜绝不同监管主体之间的相互推诿。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形成互动,可以充分发挥自律组织的作用,共同维护民间借贷的良好运行。

我国民间借贷监管制度的主要监管对象是合规民间借贷机构,之前在法律制度的设计上要求创设民间借贷机构,并且制定相关法律来规范这些机构,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更为高效的对民间借贷活动进行监管。对这样的民间借贷机构按照一般金融机构的监管方式进行监管。这样,一方面可以促使民间借贷机构向规矩金融机构的转化: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民间借贷与正规金融处在同一竞争水平上,消除对民间借贷的歧视。

2、从利率控制入手,强化现有民间借贷的监管。

中国人民银行要对民间借贷的利率上限规定要进一步具体化,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借贷确定具体的利率上限,对违规者要进行严惩。只有抓住利率这个核心,才能对民间借贷进行有效的监管。建立民间借贷利率信息的监测体系,不仅对引导我国民间借贷有序健康发展有积极作用;同时,对改进提高金融调控水平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建立一种有效的民间借贷利率信息的检测体系,引导民间借贷有序规范发展。

3、改进和完善监管手段,健全内部审计监督机制。

首先,应提高有关法规的可操作性,加强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等手段的综合运用。其次,改变目前的手工操作,尽快实现监管手段的电子化,实现监管的网上运行,提高监管效率。再次,应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并将内控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情况作为工作重点。要畅通信息反馈和报告渠道,保证审计结果及时、完整地为最高决策层掌握。

参考文献:

[1] 苏虎超.民间借贷活动与金融犯罪相关问题探析[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6).

[2] 钟伟.中国金融风险评估报告[N].2002.

[3] 韦熙.中国民间借贷的现状和出路[D].硕士学位论文.2007(4).

[4] 徐燕青.我国民间借贷法律规范的完善[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0).

[5] 张志昆.当前中国民间借贷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0.

[6] 刘操.我国民间借贷监管法律问题研究[J].南方论刊 .2011(5).

第7篇

【关键字】会计专业群,内涵建设,要素分析

专业群作为一个教育系统,无论其作为相同相近专业集群模式建设或是作为核心专业带动模式建设,都离不开这一系统构成要素的内涵发展。我们分析认为,构成专业群系统应包括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校内外实训条件、数字化教学资源、保障体系等5大要素。本文将以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群建设为例,对高职专业群内涵建设的要素展开分析。

一、课程体系要素的建设思路与具体实践

(一)专业群课程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

专业群课程体系的设计有别于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实践,我们认为,“平台+模块+方向”应可作为当前行之有效、便于操作的专业群课程体系。而在该体系的设计过程当中,应重点把握统筹平台课、搭建模块课、优化专业课的指导思想。

1、统筹平台课。在专业群课程体系设置过程当中,应首先考虑统筹安排群内专业所需开设的公共类平台课程。我们知道,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除具备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之外,也应有一定的人文素养、人道关怀、进行终身学习、批判思考、能开创自我及服务社会的能力。专业平台课程关注与回应的就是这一问题。专业平台课程将培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传输人文知识与普世道德规范,专业平台课程将为培养合格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奠定必要的基础。

2、搭建模块课。模块课程是指基于同一学科或相近学科基础的专业群中多个专业共享的课程,是群内每一专业的基础性课程。模块课程的设置不仅要符合群内专业学科的基本教学规律,还要满足后续专业方向课程的知识准备需求。模块课程的搭建是整个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至关重要的一环,模块课程将要解决专业群学生就业岗位适应性的教育问题,解决学生职业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问题,解决学生职业发展后劲的问题。

3、优化专业课。优化专业课程首先应该进行较为详尽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及社会需求的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现有课程建设的成果,明确群内各专业主要就业岗位的主干课程,并分析梳理其在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上的独特性,确保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我们还要关注群内专业相近课程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的共性通读差异性,建设既满足各专业就业岗位需要、又可供学生按兴趣爱好培养职业迁移能力的开放性选修课程。

(二)我院会计专业群课程体系设计的实践

1、“平台”课程设置的实践。我院会计专业群 “平台”课程是由公共基础课程及校本课程两部分内容组成。公共基础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必备的文化素质类课程,包括教育部门要求的“基础”、“概论”、形势与政策课程及高等数学、大学英语、体育与健康、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校本课程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课程,我院是供销系统下属院校,设置了浙商文化概论、合作经济专题等体现主管系统特色的课程。

2、“模块”课程设置的实践。我院会计专业群 “模块”课程是由系本课程及综合实践课两部分内容组成。系本课程是从专业群角度出发,体现会计专业群职业技术和职业基础的课程,包括会计基础、财经法规、财会基本技能、财经应用文写作、经济法基础、财务会计实务等课程。综合实践课包括会计综合实训、跨专业综合实训、创新创业实训等课程。

3、“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我院会计专业群 “专业”课程是由专业方向课、能力拓展课两部分组成。专业方向课确定各专业所对应的具体职业岗位所需的核心职业能力,融会相关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分解确定各专项能力模块及能力要素。专业方向课包括审计实务、纳税筹划实务、信用评估实务等课程。专业拓展课一般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侧重学生专业知识面的拓展与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内容包括财经应用文写作、证券投资实务等课程。

二、师资队伍要素的建设思路与具体实践

1、激发驱动力。专业带头人既是教学团队的核心,也是专业群建设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其前沿技术把握能力、教学改革能力和职业素养都会直接影响着专业群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对于专业带头人这一层级的教师,我们的建设指导思想是以激发其驱动力为主,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学术魅力及人格力,求实现以点带面,以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来带动整个师资队伍水平的提升。

2、凝实战斗力。中青年教师是专业群教学团队的根基,是专业群教学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实施者,其专业教学能力、应用技术研究能力、师德师风水平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进而也影响着整个专业群的发展质量。对于这一层级的教师,我们的建设指导思想是以凝实其战斗力为主,多种途径设定、多项政策扶持,以期加强其执教能力、科研水平及社会服务能力。

3、提升贡献力。企业兼职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掌握相关的企业标准,熟悉生产的工艺和流程,对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完整工作过程了如指掌。对于这一层级的教师,我们的建设指导思想是以提升贡献力为主,使其在专业建设过程当中,不仅停留在课程教学和学生实训指导方面,而要吸引他们参与到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上来,进一步发挥兼职教师在专业建设中的贡献力。

(二)我院会计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

1、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首先要做好专业带头人选拔工作。选拔培养专业带头人是高职教育事业改革、创新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专业群提升办学水平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我们按照“敬业爱生、理论扎实、技能精湛”的总体要求,出台专业带头人选拔规定、制订专业带头人培养方案,并要求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做出个人发展规划。我们对专业带头人的课题申报、精品课程申报、专著出版、进行有力的政策倾斜,并严格做出年度考核。

2、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中青年教师素质和水平就是对专业长远发展的人才资源的储备。为加强教师梯队建设,促进新一批学术骨干、技术能手的成长,形成一支适应专业群发展需要的素质优秀、战斗力强、结构优化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我们出台了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规定、制订骨干教师培养方案,并要求培养对象做出个人发展规划。我们要求中青年骨干教师必须完成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改工作,同时每两年不少顶岗实践时间不少于2个月。

三、校内外实训基地要素的建设思路与具体实践

(一)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

1、群内专业协同建设。在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应尽可能考虑满足多学科、多专业的实习。专业群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首先应重在选择及运行管理。一个实训基地不能只满足一个专业的使用,而应该是整个专业群都能够共同使用的;一个实训基地不能分属多个教学部门管理和使用,而应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运行管理机制,发挥基地的多专业共用功能,避免重复建设。

2、群内专业资源共享。专业群应对实训基地进行教学、科研、容纳量、基础条件等全方位的评估。实训基地应满足群内不同专业学生实习的需要。不同专业学生在同一基地实习,不仅有利于学科知识的融合和实践技能的互补,也有利于实践教学的管理,同时还可以有效实现降低建设基地的成本的目的。

(二)我院会计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实践。会计专业群依托学院经管实训基地优良的硬件条件,着力加强校内实训的内涵建设与发展。在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大实训特色项目。生产性实训基地巨都经贸会计实训基地,采用了校企紧密合作的形式,将记账、税务等业务引入校园,方便学生在校内从事了全真的实训教学内容。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实践。会计专业群依托行业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积极为学生“零距离”参与专业实践、为专业开展顶岗实习创造条件。我们依托供销系统,着力提升校企合作、服务系统的内涵和深度,并加强与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局等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安排群内专业学生进行与岗位技能结合的顶岗实习或毕业实习。

四、教学资源库要素的建设思路与具体实践

(一)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指导思想

1、实现教学资源共享。通过专业群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集中群内专业的优质教学资源,并对其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通过克服各专业课程资源分布上不均衡的现实障碍,有效的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不仅给学生增加学习机会、扩大教学规模,而且降低教学成本、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各专业教育的均衡发展。

2、推动个性化学习。学习者利用专业教学资源库进行学习,一方面,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以及学习基础自主搭配“学习套餐”。另一方面,系统对每一个学习者的个性资料、学习情况等可以实现跟踪记录,并可根据各学习成员的情况记录,提出针对性的个性化学习建议,进而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现实有效的实现途径。

3、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专业教学资源库实施教学的主要实现途径是远程教育,由其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无障碍的学习特点,使得专业教学资源库成为各专业教学有力的扩展和补充,促进教育改革,特别是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

(二)我院会计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实践

1、教学模式突破传统。会计专业群共享型资源库的建设,改变了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组织形式,由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突出重视了会计专业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其增强主体意识,自主思考,发现问题,增长知识和才干。

2、教学资源生动丰富。资源库建设利用信息技术的多媒体化特点,通过图片、声音、音视频等技术手机变单一纸质教材形式为丰富多彩的电子教材形式,将“死”知识变为“活”知识,为不同需要的学习者提供了学习选择。

3、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会计专业群共享型资源库有效地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传播、共享、整合和创造出优秀的教育学习资源,深入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并极大程度地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

五、保障机制要素的具体实践

1、管理机构保障。我们在管理机构和职责构建过程中,应配备适合专业群保障机制运行所要求的组织机构、明确各组织机构的职责和权限,相互关系清晰、不同层次、职能部门、机构之间在相关质量活动中进行有效沟通。我们成立了会计专业群建设领导小组,由系主任担任组长,成员包括各专业主任及部分骨干教师,负责专业群建设的实施和推进工作;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及教育质量评价委员会,指导并监督专业群建设工作。

2、师资队伍保障。会计专业群拥有22名专职教师队伍中,其中高级职称12人,具有研究生学历16人,占72%,省级带头人2人,双师型教师20人、比例达91%;外聘兼职教师25人,高级职称5人,这为专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证。

3、教育质量保障。在专业群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教学常规、课程建设、质量监控等几个方面的要素展开。会计专业群领导小组能随时掌握各专业教师教学情况、专业各教学环节教学情况和质量。每门专业课程有课程负责人,负责制定授课计划、研究教学方式和如何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4、制度建设保障。会计专业群建设根据专业群建设与发展的要求,不断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主要包括:教学管理制度、实习实训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人才引进和管理制度、教师考核制度、教研和科研奖励制度、教师培训进修制度、教师顶岗实践制度等,通过完善管理制度来确保专业建设持续、健康推进。

参考文献:

[1]黄小平.高职专业群建设探析.机械职业教育,2012(09)

[2]李真真.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硕士论文.2012-06-01

第8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市场定位课程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自1998年被教育部列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以来,许多高校尤其是财经类大学,陆续开始招生,目前已经有几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走向人才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财务管理专业虽然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各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进而导致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设置没有充分体现出财务管理的专业特色。因此,有必要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市场的需求。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被人才市场接受,那么这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就存在问题了。写作硕士论文那么,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财务管理人才呢?在2000年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指导性教学方案中提出,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与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笔者认为,上述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过于抽象。结合目前人才市场对财经类大学生的需求,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可以定位为成为未来的工商企业的财务总监(CFO)、证券公司的财务分析师(CFA)以及金融部门的财务策划师(CFP),其中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主要目标。

财务总监、财务分析师与财务策划师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呢?虽然这三种职业服务于不同的单位和行业,但是都要求掌握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会计以及资本市场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悉国际财务管理惯例。也就是说,虽然这三种职业的实务工作有很大不同,但是知识结构却是基本相同的。以CFO的知识体系与业务技能来说,一位合格的CFO要有四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资本运作(投融资)、内部控制、纳税筹划与财务分析。这些知识和技能也是CFA与CFP所必备的。这四个方面的知识要分别与相关的课程一一对应,而技能则主要通过案例教学与开展财务管理竞赛等手段来培养。有了清晰的人才市场定位,在制定或修改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选用教材等具体教学工作中,就可以有的放矢。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要根据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来安排专业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应当根据CFO、CFA和CFP需要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来制定教学计划和安排专业课程体系。

二、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现状与课程体系建设

自从1999年高校开设财务管理专业以来,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做法。财经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这样财务管理专业就被打上会计学的烙印,课程设置以会计学系列课程为主,再加上高级财务管理等课程。综合类大学和理工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或商学院)下面,与会计学专业并列,比如复旦大学设置财务金融系,招收财务管理专业学生。

培养模式和思路的不同具体体现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主干课的设置上。笔者通过对上海财经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对比来研究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海财经大学的专业必修课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公司财务(上、下)、审计学、电算化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复旦大学财务金融系的专业必修课包括管理学导论、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运营管理、财务分析、财务会计、金融市场、金融计量分析、投资学、国际财务管理、创业投资。从这两所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来看,上海财经大学是在会计学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而复旦大学是在企业管理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笔者吸收这两所大学设置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经验,结合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提出财经类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建议(详见下页表)。

在表中,笔者将必修课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两类:专业基础课是所有一级管理类学科专业的学生都必修的,课程安排在大一和大二学年;专业主干课安排在大三和大四学年的上半年。写作医学论文将选修课也分为两类:一类是类别选修课,是专业主干课的延伸或补充,为达到限选的目的,给出不多的可选项供学生选修;另一类是专业选修课,有较多的可选项,供不同兴趣的学生选修。

三、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不同的院校甚至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思路,存在较大争议。主要争议有:如何在教学计划中明确区分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区别,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国际视野;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否应该专门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1.如何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包括公司理财或者财务管理、投资学、金融市场学三个部分。财务管理专业侧重于公司理财,金融专业侧重于投资学和金融市场学。对于财经类大学来说,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往往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因此要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在市场定位明确之后,还要设置比较灵活的教学计划,为不同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培养未来的CFO而设置,但是考虑到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相近,可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部分主干课程,比如中级和高级财务会计、投资学等课程,为一部分喜欢会计学或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总之,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一方面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设置上。

2.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不少院校借鉴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经验,开设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目的是使学生的学习能够循序渐进。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财务管理原理课程与中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很难泾渭分明,存在很多重复的部分。因此,笔者建议将财务管理原理和中级财务管理合并在一起,开设财务管理课程。另外,还要对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进行划分。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可以将教学内容和教材使用结合起来考虑,首先制定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大纲,可以考虑以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财务成本管理课程中的财务管理内容为基础作为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

关于财务管理课程的教材使用,建议采用国际经典财务管理教材的译本。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又克服了学生的语言障碍,便于学生更多、更有效率地学习财务管理知识。国内翻译比较好的国际经典财务管理教材主要有两本:一本是吴世农、沈艺峰等人翻译的《公司理财》(StephenA.Ross等著);另一本是方曙红、范龙振等人翻译的《公司财务原理》(RichardA.Brealey等著)。由于这两本教材内容充实,足够一学年使用,所以可将其中与国内财务管理教材内容大致相同的部分,作为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讲授,剩下的内容作为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讲授。在这两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鼓励英语基础好的同学对照英文原版教材学习(机械工业出版社同时出版了这两本书的英文版本),培养学生直接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提高专业英文水平;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可有意识地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一些财务案例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如何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很重要。但是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时间比较短,缺少历史经验积累,教学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点力不从心。写作留学生论文再者,不同的财务主体,其财务活动有很大不同,强调在学校里培养出较强的实践能力也不太现实。因此,在教学中还是着重利用案例教学以及财务管理知识竞赛等手段,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结构性思维习惯。

4.是否需要单独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针对现代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重术轻道”问题,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毫无疑问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减少社会贪污舞弊、提高社会诚信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有教师建议开设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这门课程。

笔者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应当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教师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首先,任课教师兢兢业业的教学态度,让学生耳目一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都可对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准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其次,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这门课程中,可以对一些财务舞弊案例进行分析,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基于以上考虑和安排,笔者认为没有必要专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主要参考文献

①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2005;12

②向德伟.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会计研究,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