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1-05 19:01:3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学校法制教育课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渗透;法制教育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场所。课堂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的发展和心智的健全。在教育方针中,也明确的规定:“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因此,教育的目的,不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成才,关键的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明天的希望。作为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会他们做人。尤其在教会他们做人方面,更为关键。也正因为如此,我省将法制教育纳入课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从小让孩子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如何让孩子既掌握好学科知识,又真正地理解法律?这对教师来说,无疑更是一种挑战。特别是在边远山区的农村孩子,由于知识面窄,视野狭小,意识淡薄,要在课堂中都能真正获得相应的法制教育,教师非得下一番苦功夫不可。而在所有学科中,数学课堂无疑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因为数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其它学科中的法律知识、法制教育都必须依托语言来表述。如何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地渗透法制教育呢?我个人认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适时、适机地渗透
所谓适时、适机指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抓准时间、抓住机会。只有抓住时间和机会,才会让你所要渗透的法律知识和学科知识紧密地结合起来,也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去理解和运用这些法律知识。反之,就会使学生变得模糊,甚至也会让教师变得毫无头绪。
我听过一节数学优质课,一位老师在上人教版三年级(下)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练十一第2题时,是这样上的:同学们,请看下面的三幅图分别是什么动物?同学们回答说:“第一幅图是非洲大象,第二幅图是长颈鹿,第三幅是非洲鸵鸟。”它们都是野生动物,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接着就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二章第八条 :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猎捕或者破坏。他讲完,所有学生都一脸茫然,不知所措。课后的评课环节,他就讲到,学生似乎什么都没听懂,自己在渗透法制教育时也比较僵硬,甚至是强加进去的,毫无头绪。很显然,这位老师就是没有抓住时间和机会,才会有这样大的反差。其实这节课,我们可以这样来处理:先结合教材中的情境图,使学生知道图中的几种动物都是野生动物,它们是人类的好朋友,再向学生出示目前全世界关于大象、长颈鹿、和鸵鸟的数量及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知道哪些野生动物还在减少,最后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的相关法律知识。如此一来,学生在获得书本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相关的法律知识,还加深了对野生动物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适度、适量地渗透
所谓的适度、适量指的是教师在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来渗透。同时在课堂中用于渗透法制教育的时间不能过长,能把基本的法律知识渗透好即可。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由于他们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生活经验等不同,因此同样的法律知识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理解上也就产生了差异。如: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第三单元/比例/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比例的意义中,需要涉及的法律知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果直接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或者将这两部法律读给学生听,学生由于理解上的困难,就不会获得真正意思上接受。但如果我们结合学生实际,告诉他们每周为什么要升旗,为什么不能乱图乱画国旗,为什么不能让国旗落地等。他们就会明白国旗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进而自觉去遵守这两部法律了。同时,在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要把握好“数学味”。要明白法制教育只是本堂课的一个补充,而不是主角,不能因为要渗透法制教育就把数学课上成了法律课。要把握好时间,不要过长。
三、适地、适情地渗透
所谓的适地、适情指的是教师在渗透法制教育时要利用好本地有用的资源,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中加以渗透和引导,切记所列举的事例或事实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
地处于威宁县草海边,在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时,如果列举老虎、熊猫等,学生就可能一知半解。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不能去猎打、捕杀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黑颈鹤,也不能去捕杀其它受保护的野生动物(如野鸡等)。因为这些是他们经常都看到的,便于接受。在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时,可以引导他们去了解草海的过去,再实地去看看草海的现状,无形中就会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自觉为家乡的环境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四、适景、适事地渗透
所谓的适景、适事指的是教师可以在现实生活中,针对现实生活出现的具体事例,并结合数学课文篇目所涉及到的法律知识有针对性的渗透法制教育。
生活是一本百科全书,生活中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有心的老师,就会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去引导学生自觉去遵守法律法规,而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的40分钟。如:遇上有人不遵守交通规则,就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今天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为的是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走得更稳当,不至于被社会上那些不法分子所利用,也不至于为了眼前利益而失去自我。所以我们只有不断的努力探索,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提高,才能真正地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地渗透法制教育,才不至于让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变成一种形式、一种摆设。
参考文献:
[1]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小学分册/贵州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课题组编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1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4]刘兼,孙晓天主编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语言学家认为,学生应通过互动学口语,主要互动形式是learning by doing,即在用英语做事的过程中学会英语,因此,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口语学习是学生学好口语的最大助力。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开口说英语的主动性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的效率,采取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游戏法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做游戏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事情。游戏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巧妙地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游戏,让学生在忘我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习口语。例如:在教六年级下册lesson 8“In the library.”(认路)这一单元时,运用类似游戏活动这一教学形式,教师可以这样对学生说:“同学们,下面我们做一个过关游戏,这里有几只气球,其中几只里面都有一幅问路的图片,点中球者必须用对话形式完成图片中有关问路及指路的对话内容,答对有奖!只有一只球内没有图片,谁点到它,直接过关。”屏幕上出现几只五颜六色跳动的气球,激起他们浓厚的兴趣,课堂顿时沸腾起来,不少学生希望的不是点中幸运球,而是希望点中图片球,因为他们十分珍惜这难得的即兴表达机会。这样的课堂游戏,可以促进师生互动,同时在游戏中,学生会大胆地运用英语进行口语交际对话,促进英语口语教学的进展。
2.模仿法
模仿是我们学习语言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小学英语口语练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照课文范例进行创造性的情境模仿对话。例如在进行lesson 11“I love animals!”一课的教学时,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口语交际对话的句型,然后要求学生模仿这样的句型,根据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小组口语交流活动。这样的课堂口语交际模仿法,因为有课文学习及理解作为基础,降低了口语交际的难度,防止了学生“无话可说”的问题出现,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口语教学能力。
3.猜谜法
猜谜活动应用范围广泛,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利用猜谜活动开展有效学习。在口语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组织一些猜谜活动,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其积极操练学习内容。
4.讨论法
学习完某教学内容后,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就他们关心或感兴趣的内容开展讨论、分享,或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或结论。讨论前,老师设定目标,让学生明确目标,以便让讨论始终围绕要操练的内容和目标进行,避免学生离开目标而闲聊。
二、提高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课外教学途径
1.丰富学生的课外口语练习活动
课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与拓展,因此,课外教学也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发展空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年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课文朗诵模仿大赛、猜谜语、唱英文歌、英文文艺表演、识记单词竞赛、根据情节讲故事接龙和组织英语角,等等。这些课外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增长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初中学生的听说能力,减少学生对英语口语学习的畏难心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以适当地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英语口语学习,利用英文歌曲来激发学生兴趣,一边唱一边做动作,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英语卡通电影等,这些课外教学活动都是提高初中学生听说能力的有效途径。开展这些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英语学习环境,使学生较好地集中注意力,较快适应老师的教学。
2.坚持校内口语评估
口语测试是保障口语训练效果的一个有效措施,能引起学生对英语口语足够的重视,还能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口语训练成果。因此,教师要坚持在日常教学中做好非正式评估,在期中、期末和毕业考中做好正式评估。只有教学,没有评估,这样的教学是不完整的;只有教学,没有围绕学习目标的全面评估,这样的教学也是不完整的,进行口语测试时可以采用这样几种形式:
(1)听口令作出反应,目的是测试听力理解能力;
(2)朗读短文或表演对话,督促学生课外朗读,训练良好的语音和语调,形成语感;
(3)情景反应,提供一个较为简单的情景,要求学生使用日常用语作出恰如其分的反应,活用课文对话中学过的有用材料;
(4)看图说话:即检测学生识别、组织和口头表达信息的能力;
(5)复述故事或课文,考查学生的口头概括能力和重新组织语言文字的能力;
(6)口头作文,测试学生想象、构思难度,适合于初三及以上的学生。
[关键词] 法制教育;课程化;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D916.7[文献标识码]A
很久以来,初中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课》中有关“法律常识”的内容时,普遍表现冷淡。针对该现象,我们对上海市某校初中二年级6 个班级的267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学生在对“学校的法制教育课或有关活动对你培养法律素质是否有帮助?”的题目做出回答时,选择“有帮助”的是161人,占总人数的60.3%;回答“帮助不大”的是106人,占总人数的39.7%。而学生在对“你对学校的法制教育形式是否满意?”的题目做出回答时,选择“单调、没劲”的是197人,占总人数的73.8%;回答“满意或较满意”的是70人,占总人数的26.2%。由此可见,多数学生对提高自己法律素质是重视的,而且对学校开设法制教育课程持肯定态度,但绝大多数学生对学校法制教育工作现状都表示了不满。
学校法制教育不是一般的法制宣传,它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必须按照学校教育的特点将它设计成为合乎教育要求并服务于学校办学目标的学校教学课程。笔者认为: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优化中小学法制教育课程,就是首先要让中小学的法制教育教材符合“循循善诱、循序渐进,能引人入胜、让学生豁然开朗”等这些学校课程的基本特征,使中小学生的“普法”工作彻底回归学校教育的本来面目,以实现学校“教书育人”的办学宗旨。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全面贯彻现代学校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使学校法制教育课程充分体现积极服务于学生可持续健康发展这一办学方向,始终围绕“源于学生生活、反映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生活、引导学生生活”的要求,以确保学校法制教育课程生活化的特色。为此,笔者想就法制教育“课程化”和“生活化”的设计谨此作进一步的阐述:
一、要完善学校的法制教育,就必须对它进行课程化改造
对中小学法制教育进行课程化改造,就是要使法制教育课程全面体现“循循善诱、 循序渐进”的要求,通过启发来引导学生,让学生逐步懂得:“法治建设”是要造就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绝不能使学生从小就误认为“法治建设”是在制作一座束缚人们手脚的“大铁笼”;个人事业和前途只有在“法治”的社会里才能获得极大的发展,切不可让学生感到遵纪守法会妨碍个人的进步和成就;经常地给学生描述“法治”社会那和谐、生动的喜人景象,切忌拿令人敬畏的“强制措施”和“法网恢恢”来抵消学生对“法治”的好感;让孩子们更多地懂得在“法治”社会里无论“强者”或“弱者”都依法享有平等的权利,“强者”要拓展、扩张自己的权益绝不能以牺牲“弱者”的权益作为代价;国家法律对于公民来说,是用来维护自己基本权利最有效的工具,公民理应认真学习法律、掌握法律;学法、知法、用法、守法、护法是现代公民最基本的素质;国家司法机关是解决社会各种矛盾、保障社会良好秩序的职能部门等等。
应该指出的是,我们在学校开设法制教育课程就是要让孩子从小就知道法治社会是理想的社会、法治经济是健康的经济、实现“法治”是我们国家各项工作的头等大事。让学生渐渐地明白:社会一旦偏离了“法治”轨道、失去了“法治”的格局就会重演“人治”、“专制”、“集权”的悲剧,那就等于将人们又重新带回到过去野蛮、黑暗的“人间地狱”。我们在学校开设法制教育课程就是要让孩子们从小就盼望着社会的各项活动都能在“法治”的框架下进行,坚信“法治”、依靠“法治”,从而自觉地捍卫法律的尊严、积极地成为文明社会的守法公民。
当然,中小学法制教育课程理应和学校开设的其他学科一样,必须让学生在好奇、兴趣、了解、明白、掌握的过程中,通过强化对知识的消化功能来促进学生不断地学习,从而完成学校的育人使命。殊不知,长期以来我们的法制教育课程习惯于介绍触目惊心的违法犯罪案例,再辅以相应的法律法规条文(孩子难懂、更记不住),或者将一些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走向极端的个案作为警告孩子安分守己的“撒手锏”。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教育模式很容易使孩子们产生一种错觉:仿佛“法治”社会就是充斥着“公、检、法”加上“警察、警车、警棍”的令人生畏的“破案”、“抓人”、“审判”的内容。以至于一部分感到学习压力重、升学压力大的学生对学校法制教育渐渐地萌生了“惹不起,我总躲得起”的态度。长此以往,孩子们在无奈的学习中很可能会因为经常消化不了而造成其法律素质的“发育不良”。再加上现有学校法制教育任职教师本身业务水平的局限和参差不齐,到头来必然地就造成了眼下学校法制教育不尽如人意的局面。
笔者以为,孩子们之所以对我们学校法制教育现状不满意,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学校法制教育课程设计从一开始就违背了“循循善诱、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彻底改革这样的学校法制教育课程,切实按照教育规律办事,认真审视我们的学校法制教育在搜集素材、安排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把一切不符合孩子学习特点和要求的成人化、简单化、陈式化、教条化的东西全部砍掉,将我们中小学“普法”工作拖回到教育的思路上来,以促进我们学生的法律素质获得明显的提升。
二、要完善学校的法制课程,就必须让它突显生活化的特点
事实上,目前中小学法制教育课本大多是通过案例来告诉学生“杀人、放火、、投毒、绑架、盗窃、制造爆炸”等刑事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并强调违法犯罪必定会受到法律的严惩等,而真正作为整个法制体系根基的民主制度与原则却寥寥数语,有关公民个人权利的内容则更是一笔带过(脱离了绝大多数学生大部分时间和大部分空间的实际生活)。这难道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小学法制教育课程吗?难道这样的教育设计能激发学生积极投入到学校法制教育课程的学习中来吗?在笔者看来,学校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决定了学校教育内容到形式都必须关注学生生活、引导学生生活。作为学校法制教育课程,就是要切实地将法制教育化为学生成长的“力量源泉”,变学校法制教育传统的说教模式为培养现代社会公民人品的养成教育。
必须明白,中小学法制教育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组成部分,它既不应该表现为单纯地对学生进行法律专业知识的灌输和积累,也不应该仅仅是对学生法律专业技能的传授和训练。说白了,基础教育阶段根本就不可能培养学生独当一面的法律素质。中小学所开设的法制教育课程充其量只能帮助学生对“法治”价值观的认同和信赖,树立“法治”信仰,进而在青少年的素质中生发一项文明人的品格――信法、学法、用法、护法。
殊不知,“法治”国家的两个条件是:一方面是要有一套反映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法制体系;另一方面是要有社会公众对“法治”价值的信仰,即社会公众对现行法律的忠诚和拥护。如果说前者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后者就是“法治”的关键和根本。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讲的,“法律能见成效,全靠民众的服从”。伯尔曼也曾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就形同虚设。”而对法律忠诚和拥护这项品格的形成是由人的知、情、意、行的培育加上实际生活中因为教育的影响通过其心理矛盾运动而产生的动机,进而促使行为方式做出选择而渐渐形成了习惯,再反复铸就秉性的过程。因此,中小学的法制教育课程就是应该通过教材对学生生活的影响,在塑造学生人品方面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即:让学生在触及自身生活的学习中不断地认识到“法治”对于保障个人利益和实现个人理想所具有的特殊意义,极大地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公民意识和权利意识,使学生重视自身的独立人格、自由和利益,使权利意识在学生的思想观念中根深蒂固,再通过教材对学生生活的引导,促使他们内心对法律的信赖、信任和尊重,并进一步培养他们对法律的忠诚的信仰,从而促进现代“法治”精神在青少年学生中发扬光大,并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指明毕生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优化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方法 高效教学
小学生非常喜欢动态的信息。尤其是带有色彩的教学资源,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语文课程有很多教学资源能够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进行展示,从而能够实现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伴随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笔、一张嘴、一本书、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科学整合了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优化了教学方法,化解了教学难点,全面落实了三维教学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学习情境,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深知,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需求,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只有科学选择教学手段,用全新的教学手法调动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把学生带进美丽的语文殿堂。
比如,在进行《草原》的教学时,由于很多学生没有去过大草原,我就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从网络上下载的大草原的视频: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有奔腾的骏马,天空有自由飞翔的雄鹰。草地上时而蹦出一些可爱的小动物。远处还飘来优美动听的草原牧歌。那歌声、那歌词真叫人心旷神怡……这一幕幕美妙的场景,如诗如画,给人一种人在画中,身处人间仙境之感,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都想深刻了解眼前的大草原,并产生了一种前往草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冲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领略到了草原的无限风光,还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视频的展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感恩自然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综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落实了三维教学目标。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化难为简,突破教学难点
小学生的生活阅历还很少,缺乏必要的生活体验,对很多事情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此时,教师要是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很难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科学整合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将抽象的语文信息直观化为动态的画面,并加以生动的音频解说,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很容易让学生理解知识,从而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比如,在进行《詹天佑》这篇课文的教学时,由于很多学生没有钻隧道的经历,更没有想过设计隧道有什么样的困难,且这节课专业知识较强,也很抽象,使得学生很难理解课文的意思,无法体验到隧道设计师们的艰辛与智慧。结合这些因素,教师可利用Flash视频课件形象生动展示“人”字形隧道的设计方案,播放设计方案的全过程,尤其是以动画的形式模拟施工方,可使学生直观理解“人”字形隧道的科学道理,深刻领会詹天佑的大智慧,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热情,使教学的情感得到了很好的升华。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的一大难点。很多学生感觉写作时有点无病,很难写出有创意的作文。对此,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给学生提供自我欣赏、自我感悟的素材,为学生提供专题性的范文,让学生反复阅读、感悟,再进行练笔,这样就能使学生做到下笔如有神。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视频刺激,通过富有震撼力的视频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比如,在一次习作训练中,我给学生设计的题目是“美丽的家乡”。这一题目是提前布置给学生的,我让学生在网上搜集相关“家乡美”的信息,并让学生通过网络阅读感悟“家乡美”这类作文的写作方法,学会赞叹“家乡美”的具体方法等。学生通过网络查询、自主阅读、交流讨论等方式掌握了描写要从细节入手等技巧。写作时,学生从小处着眼,由点滴事情写起,学会了总览全文。教师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如旅游景点、历史文物、家乡特产等资源,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这样可使学生的写作灵感迸发,创作热情高涨,并能收到很好的习作效果。
在学生习作完成之后,教师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学生进行成果交流。如教师可要求学生把自己写的文章的电子稿在班级主页上或者是班级博客里。这样,同学之间可以相互阅读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实现共同提高。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能够大大优化教学资源,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不能代替全部的语文教学手段。我们教师应本着科学实用的原则,合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珍香.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来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T].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5):114―115.
最近几年,小学学生犯罪数量出现上涨趋势,根据有关权威研究人士所做的一项调查发现:1966年亲少年犯罪在全部社会刑事犯罪中所占比例为30﹪;1976年青少年犯罪明显增加,占到了全部刑事犯罪的63﹪;最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所占社会刑事犯罪的75﹪—80﹪。而在少年犯罪中,小学生犯罪行为也不鲜见,例如故意伤害、抢夺、杀人等违法行为,以及打架斗殴、破坏公物等行为经常出现。另外,很多小学生缺乏法律知识,分辨不清自己的行为是否犯罪,自己的合法权益经常受到损害。其中有些女生不注重自身安全,有的小学生网络交友陷入不法之徒的陷阱。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几点尝试
(一)开发和挖掘数学学科中法制教育的素材,上好学科渗透课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效融合起来。按照小学数学的特征和课本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把握程度,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学会知识又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这样数学课程既不单单是数学内容,也不完全变成法制课,恰到好处地渗入一些法律知识,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也增加了学生法律知识。例如在讲授人民币认识的课程过程中适当渗入廉洁自律的法律教育并加以案例加以讲解;在讲解平面图形的课堂上,积极组织学生对交通指示牌的认识,并适当渗入一些交通安全知识;在讲解重量单位课堂上,我一边引导学生采用天平称出一克的物品,一边教育学生:公平教育,诚实做人,一克虽然轻但是其意义重大。
(二)利用数学游戏,进行法制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课堂要求如下:教师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学生创造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我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有关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和方法,积累更多的数学经验。例如在开展口算抢答游戏中疆场出现有些学生站起来回答,故意打错等行为,导致游戏不能正常开展。对于这些行为,我在讲明游戏规则的同时,利用这一契机对学生开展法制教育,让学生明白:游戏中的恶规定跟我们国家的法律一样,在游戏中不遵守规定,游戏将无法开展。
(三)关注数学生活,引用实例,以情动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留意周围事物,以学生的生活经历和认知水平为基础,潜移默化对学生开展法制教育。数学教学内容要注重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例如在讲解统计图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统计某个网吧一周的人流量,并完成统计图制作。在讲授过程中引入现实事例:一个学生上网成瘾,随时都活在虚拟世界,自甘堕落,废弃学业,最可恨的是以自己父母亲生命要挟索要上网费。通过这一事例学生充分认识到了上网成瘾带来的危害,也明白了如何报答父母,从而有效减少了学生自小无知走上犯罪道路。
在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一条适合于职业学校学生的语法教学之路――语法教学与专业特色的结合。专题教学与常规课堂教学的结合。
下面谈一下对于实词教学的探索。
一、对于名、动、形三大类实词的教学
新教材把实词的归纳放在了下学期的附录中。但学生在小学已经接触到了名、动、形三大基本的实词,因此在开学之初,语文进行了这三类实词的专题教学。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词类教学关键在于通过举例,让学生运用熟悉的事物来明确各类词的语法特征。
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强化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更为关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实践证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教学,是词类教学中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职业类学生来自四面八方,而我校实行全封闭式管理,学生的生活、学习均在学校,与社会接触面少,社会经验少,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局限性,同时,学生热爱他们的专业,专业课上的一点一滴都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比如在进行名词教学时,结合他们所熟悉的东西进行举例:舞蹈学生的练功房、舞台、道具、灯光、音响、舞曲;武术学生的刀、枪、棍、剑、拳法;专业楼的一扇一鼓,文化楼的一桌一椅都是现成的名词,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必要的点拨和归纳,让名词不再只是课本上的术语,变成日日与他们相伴,促他们成长的活生生的东西,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语文学习将成为阅读和写作的工具,成为培养语文素养的一种途径。因此对这三大词类的教学关键是教给学生把这三类词作为日后学习的一种工具。尤其是学生平时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和精力极为有限(大部分专业的学生每天用于学习文化课的时间不足半天)的情况下,如何巩固学习的成果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在常规教学中进行引导、渗透。
因此,词类的教学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将文化课教学与专业学习有机的结合以外,还要注意在教读一些篇目时进行复习和巩固。
比如在一些篇目的教学中对句子的体会,引导学生从采用的修辞和运用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方面进行分析。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四课《紫藤萝瀑布》课后第2题要求“体会写景的妙处”,分析藤萝的繁茂,其中有以下几个关键词语,即“辉煌”、“瀑布”、“发端”、“终极”,引导学生从“辉煌”一词所表现的情况来理解藤萝的颜色的浓重,从“瀑布”、“发端”、“终极”这几个词来理解花开得样子,结论不难得出。教师还要注意从词性上进行引导和归纳,点拨分析句子时应抓住其中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既教给学生分析的方法又复习了语法,可谓一举两得。
二、对于数、量、代三大词类的教学
这三类词,学生在小学已经常用,因此在现代文中难度不大,关键是在文言文中。因此这三类词的教学主要是将专题教学与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有机的融合。
比如文言文中常见量词省略情况,如《口技》一课中“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一句中很典型,在文章理解时点拨学生结合上下文、结合现代文的语言习惯进行句意理解,量词语法于阅读中轻松完成。
再比如文中多次使用的“余”、“君”、“家君”、“尊君”、“孤”、“卿”等代词,学生结合上下文能够翻译出来,结合教学点拨学生了解古代社会的称谓以及使用的场合,既能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又增加了艺术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关键词 融入课堂;借景引发教育;理解重要性
成才必先成人,不成人必成不了才。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承担着青少年儿童法律安全意识的培养的责任和使命。结合小学知识,笔者浅谈怎么样在数学课堂中构建法制安全教育教学。
一、把法制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
要想在数学课程中融入法制安全教育,必须把教学内容与法制安全内容有机的融合起来,既把课程学好,又把法律灌输给学生。但是不能重此失彼,把数学课堂上成法律教育课,是在教好基本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法律知识的渗透,因此,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知法,更要懂法,熟读《教育法》、《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机结合,自由运用。
(1)在学习课程“克与千克”时,要学生进行通过天平来进行测量,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即知道1000克=1千克。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课前准备好道具,比如硬币、食盐、沙子、大米等,要学生自己动手用天平进行称重,然后得出结果:1枚硬币约重1克,一袋食盐250克,散沙300克,大米500克,然后进行克和千克之间单位的转换1克=0.001千克,250克=0.25千克,300克=0.3千克,500克=0.5千克,要学生认识到1克,1千克的大小体积,重量。然后进行相关内容的导入,提问:
什么东西都可以用克和千克来做为单位计算呢?
同学回答:食物、水、建筑工具、衣物等都可以通过称重用克和千克进行计算。
然后进行法律知识的导入,一克的东西虽然很轻,很不起眼,但是同学们应该都知道,一克的对人体的危害是非常大的,要是犯罪团伙走私1000克的,将会给社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走私是犯法的,是需要承担非常重要的法律责任的,因此同学们要远离,珍爱生命。
(2)在学习“认识厘米、米”一章节时,要学生用尺子测量具体实物的长度,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不少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了尺子,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和交流的机会,要学习进行测量。
如要学生对课本、桌椅进行测量,然后整理出答案,教师请学生分别回答测量的结果,教师在黑板上做好板书。然后全班同学一起进行学习和归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要学生尝试在尺子上指出1厘米,然后记性回答,比如:尺子0-1刻度线是1厘米,3-4刻度线之间长度为1厘米,然后根据测量的结果,要学生回答课本和桌椅的长度中包含几个1厘米,,教师借助课件演示尺子中的1厘米(0-1,1-2,5-6等)。教师进行知识的继续学习:那你们想到了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教室的长、宽呢?然后拿出米尺,并告诉学生米尺的长度单位为“米”,要学生进行观察比较会发现:米尺上数字多、刻度多,有100,而学生尺上最多只有20;米尺比学生尺长得多。进而进行思考:“1米里有多少厘米”?得出结论:1米=100厘米。
然后进行知识的扩展,要学生发挥想象,想想现实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厘米和米?有的学生就回答道:“在十字路口,马路之间的长度就可以用米来进行计算”。然后进行拓展的法律知识教育,教导学生在过马路的时候要认真观察是否有车辆,遵守“红灯停,路灯行”的交通规则,不闯红灯。遵守交通规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别人负责,要学生认识到交通法规的重要性,也教导学生要有责任心,一举多得。
二、借助情景,进行法制教育,要学生明白法律的重要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为把这次法制教育活动做好,我镇成立了由中心学校校长任组长,中心学校分管成员和两间初中校长为副组长,中心学校全体成员和各中小学校长为成员的中小学法制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对全镇中小学法制教育的领导、组织、协调工作。各中小学也相应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法制副校长为副组长学校分管领导和班主任及相关人员为成员的法制教育领导小组,落实了校长是学校法制教育第一责任人,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是直接责任的管理机制,切实从组织上加强这次教育活动的领导。
二、召开会议,统一思想。
为了统一全镇校长和教师的思想,进一步增强对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我镇在5月30日召开了全镇中小学校长会议,全文学习了北教发[XX年]60号文件,结合传达当地镇党委、政府召开的各种会议精神,使大家从博白“5.17”事件中出现有未成年人受不法分子的教唆,参与了围观和闹事的现象的教训中,清醒认识到作为教师或教育工作者,任何时候都不能弱化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要严防黑势力和敌对势力对青少年学生的争夺,以免因学生的无知被黑势力和敌对势力教唆、利用,成为攻击党和国家的工具。从而增强了广大教师对强化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思想认识。
三、结合实际,扎实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
在统一认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后,我镇以博白“5.17”事件为鉴,扎实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掀起了法制教育的新,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了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养。
1、充分发挥了法制副校长的教育作用。
我镇各中小学主动与本校的法制副校长联系,各受聘的法制副校长全部都到各自的学对学生上了法制教育课,法制教育课的主要内容是结合当前整个玉林市、北流市和六靖镇的安全稳定工作形势以法律知识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了法制教育。通过法制教育课,使学生明辨了是非,知道了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增强了学生的法制意识,提高了青少年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2、充分发挥了宣传阵地的作用。
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黑板报、宣传窗、专栏、广播等宣传阵地,积极开展法制教育宣传工作,我们还组织了演讲、征文、讨论会等生动形象的法制教育活动,通过让学生写法制教育学习心得体会,使学生增长了法律知识,形成了学法、知法、守法的良好习惯。
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教师的感化教育,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是学生最信赖、最亲近的人,对学生的思想起到潜移默化的感化作用,我们要求广大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内容,在法制教育工作中教师要注意以身示范,在各项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校,依法施教,从而提高了学校法制教育的实际效果,为法制教育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三、切实加强了学校管理,扎实推进学校各项工作。
1、认真抓好了学校常规管理工作。各学校均严格执行《广西中小学常规管理》三十条,保障了学校正常工作的开展,维护好学校政党的教学秩序。
2、严格教师的考勤制度。我们规定,在教育大忙季节期间,无重要、特别的事情,教师每开要到校,学校领导班子近期不准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