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2-11 05:36:3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进位、退位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事例,让学生自主尝试一位小数加减计算。
2.
经历一位小数加减的笔算,能正确进行计算。
3.
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把整数加减法计算中的经验迁移到小数计算中来,理解小数进位和退位的道理。
教学难点:计算整数减一位小数。
教学过程:
课堂小研究
1.
买鸡蛋和豆腐一共花了多少元钱?
6.5+2.8=
(元)
我的方法是:
2.
买鸡蛋比买豆腐多花了多少元钱?
6.5-2.8=
(元)
我的方法是:
3.
妈妈付给售货员20元钱,应找回多少元钱?
20-9.3=
(元)
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4.
总结:
笔算小数加减法,要(
)对齐,也就是(
)对齐。
小数加法,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满10,要向前一位进(
);小数减法,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哪一位不够减,就向前一位借(
)当10,然后再减。小数加减法计算和整数加减法计算的道理是一样的。
教学活动
教学预设
应对策略
一.
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1.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1.2+1.7=
3.5-2.1=
100-25=
180+50=
2.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板书)
二.引导探究,自主建构
1.
出示小研究1
(1)学生自主计算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要说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和过程。其他同学要注意倾听,看看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你的一样吗?你有什么补充或质疑吗?)
(4)班级展示
研究1中,重点说清:8角加5角等于1元3角,明白进位的道理。
2.
出示小研究2
(1)学生自主计算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研究2中,重点说清小数点右边的5减8不够减,要向小数点左边的数借1元,借到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10角,理解退位的道理。
3.
出示小研究3
(1)学生自主计算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研究3中,说说自己的算法。
让学生知道:小数退位减法和整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一样。
三.强化训练,应用拓展
1.
课后习题。
2.
补充习题。
四.自主反思,深化体验
谈谈你的收获和心情。
预设
(1)6元加2元等于8元,8角加5角等于1元3角,8元加1元3角等于9元3角,就是9.3元。
(2)
竖式计算
预设
(1)6.5元等于65角,2.8元等于28角,65角减28角等于37角,37角就是3元7角,也就是3.7元。
(3)
竖式计算
预设
(1)20元减9元3角还剩10元7角。
(2)竖式计算
教师巡视,了解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全班交流过程中,学生表达不清楚的,教师引导点拨。
一、通透式校本研修模式的构建背景
活动案例一:
时间:2013.8.29
主题:各年级制订学期教学计划
主讲人:教研组长。
“今天的教研活动的主题是制订本学期教学计划,本学期一共19周,请每个年级一位老师代表本年级说说本学期的课时安排,六年级先说。”参与活动的新教师很迷惘,他们首先想知道的是本年级本学期的教学计划怎样制定。
活动案例二:
时间:2013.9.22
主题:教研组内的教师互相听课
新教师反馈1:听了二年级和四年级的两节课,感觉还是很有收获的,特别是执教老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上,很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我感觉第一节课更好些,但同事小B却认为第二节更好。究竟怎样才算一节好课呢?
新教师反馈2:四、五两个年级都上的是“找规律”,好像这一内容在几册教材中都出现过,各有什么特点呢?我有点不太明白。
从上述两个案例可以看出,新教师在传统的校本研修中收效甚微,他们的困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大锅饭――缺乏主动性。传统的校本研修,常常是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的新老教师多人共同参与的集体备课、制订教学计划和集体听课评课。由于这种活动任务指向性强,内容单一,缺乏专项的整体解读和分析,而新教师对教材知识体系不熟悉,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建构状况不了解,只能处于被动的听众地位,常常一头雾水,严重挫伤了他们入职初期“求知似渴”的内心需求,很可能会错失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期。
二是家常菜――缺乏示范性。目前新教师的上岗培训,普遍采用的方式是一帮一师徒结对。徒弟听师傅的课是最贴近的研修形式,但大部分师傅平时教学工作比较繁忙,徒弟听到师傅的课,往往是常态课,很难体现有效教学的示范性。
三是齐步走――缺乏针对性。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在教材体系的安排上体现为循序渐进、线性发展的态势。在数学教研组整齐划一的教学科研活动中,新教师虽然课听了不少,但对自己所教班级的数学教学却少有裨益,他们盼望学校提供针对性更强的研修活动,在新教师课堂教学组织调控的能力、了解分析学生的能力、运用教学语言的能力等方面进行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培训辅导。
二、通透式校本研修模式的实践框架
在传统的校本研修中,不少新教师像雾里看花,难以通透。只有强化新教师的主体地位,为其量身定制研修项目,才能促使新教师真正融入校本研修,成为最大的受惠者。我们成立了以新教师为帮扶中心的研修团队,坚持以教学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真”问题为研修内容,开展全方位、多样化的“通透式”研修活动。
1.组建团队,岗前培训
一个人与谁同行,决定了他能走多远。我校为每一位新教师建立了以其为中心的个人研修团队,在这个团队中,除了新教师的一帮一的结对师傅、学校数学分管领导、教研组长以外,还有同年级的有一定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俗称“学姐”或者“学哥”)。研训团队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同年级的学姐学哥讲述自己成长的经历,教授教育教学技术设备的运用;教研组长负责解读课程标准,进行教材体系、知识结构的分析;结对师傅重点进行课堂教学常规的辅导、“七认真”工作的指导等等。
团队的所有成员对新教师各方面的成长全面负责。在摸透新教师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从上岗前、上岗初、上岗后等各环节全程设计帮扶与研修方案,指导新教师参透教材,读懂学生,把握课堂。上岗前,团队成员会对新教师进行一次深入访谈,包括上岗前就读的学校、所学专业、实习期内的任教年级、是否担任过班主任情况、实习学校与指导老师的情况等等。同时,请新教师谈谈即将踏上教学岗位的设想、目标,谈谈自己对现有课堂教学的理念与理解等等。
在新教师正式上岗前,团队成员还负责组织岗前培训。根据新教师短暂的教学实习经历,选择一则课例请他们进行说课。通过说课活动,对新教师的语言表达、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教材意图的解读等方面进行较为真实的了解,并有的放矢地制订下一步相应的研训内容。说课的过程中,团队成员还会提出新入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让他们谈谈应对的方法。如在上数学课时,有个别同学做小动作,经提醒仍没有改进,你如何处理?某同学的作业经常拖拉,你发现后如何进行教育等等。团队成员还会准备一套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制度,让新教师自学并组织测试,制度中包括国家课程标准实施细则和解读、学校“七认真”工作操作规范与细则、学生课堂常规管理条例和操作要点解读等等。
2.专题解读,初步感悟
新教师上岗后,我们会发给他们一至六年级的数学全套教材,让每一位新入职教师能较为清楚地理解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编排。考虑到新教师在师范学院学习理论知识偏多,缺乏实践经验与方法,在他们初步了解知识体系后,我们组织团队中的老师分别就低、中、高学段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认知规律进行教学策略的专题培训。例如:在专题研讨“让数学教学走向深刻――低年级教学策略谈”中,让新教师初步感悟到低年级学生要以具体形象为主,教学时应该借助直观形象的实物或替代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思维。以认识数字5为例,教学时可以出示5个苹果、5朵红花、5颗红星等实例,再从实物过渡到数字图形。中年级是低高年级的衔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以“把握学情,合理过渡”为主题,引导新教师关注学生活动体验的积累,在活动、体验中建构新知。以认识千克为例,让学生分小组亲自称一称1千克的盐、大米有多重,拎一拎1千克的洗衣粉;认识梯形时,让学生先闭上眼睛想一想梯形的样子,回忆梯形的特征,然后借助手中的材料把头脑中梯形的表象呈现出来。通过专题解读教材,使新教师明白小学数学知识虽然简单,但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与方法。
3.课例引路,递进执教
小学数学教材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领域。为了让新教师成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就必须让他们对四大领域有较系统、连贯性的了解和掌握。以认识分数内容为例:
我们将分数在小学阶段中所有涉及的内容罗列出来,纵向分析各部分的关系及不同的教学要求、目标,横向再用“高等数学”这一工具梳理其数学本质,了解其内涵,这样新教师就能将小学数学中每一节的教学内容都置于整个小学数学知识的整体结构中,只有经历这种深入地对小学数学知识的梳理和再认识的过程,新教师才能对自己要讲授的教学内容的点、线、面关系了然于胸。
在此基础上,继续以认识分数为主题,分别推出三个阶段的“认识分数”一课。团队成员帮助新教师进行主题式递进执教。新教师第一次以三年级上册第一课时为内容精心备课,在集体备课活动时与团队内教师交流设计,团队成员出谋划策,一起修改完善设计后,由新教师上课展示,团队成员听课记录评课。上课结束后,团队教师进行评课,帮助新教师提出修改意见,新教师根据团队成员的意见修改教案,再次上课展示,团队成员继续听课记录,帮助新教师完成精品教案。以同样的形式,让新教师继续以三年级下册的分数、五年级下册的分数内容为课例上课、评课、修改,通过这样主题式的递进执教,新教师一般都能较好地把握各个学段的教学特点和知识体系结构。
4.问题研究,学写论文
新教师踏上教育岗位后,会遇到许多实际的问题,只有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新教师才会真正走到教育科研的道路上来,也才能真正达到校本研修的最终目标。某位新教师发现自己任教的三年级学生的混合运算的正确率与同年级老师相比有一段距离,我们鼓励他以此为课题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他发现:班级的学生书面表达习惯较差,书写中0和6 不分;部分学生的口诀不熟练,最基本的口算都会出错。为此,他在班级里开展了“最美作业”的评选活动,指导同学们规范书写数字,利用扑克牌开展“口算大比拼”活动。在团队老师的帮助下,他还撰写了课题实施计划,记录下每一项措施的过程和效果,最后形成了专题论文,教育教学能力有了很大提升。近年来,学校要求每一个新教师的研修团队,必须帮助新教师发现一个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确立一项小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最终形成文字稿。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实践;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中职生的必修课,它与其它课程一起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小学数学教师的重任。由于很多中职学生对学习兴趣不高,采用传统的说教方式来讲授这门课程, 很难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也不能让学生获得需要的知识。在担任了《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期间,笔者意识到实践操作能让学生体验“做数学”,教与学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数学。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教师在这门课的教学中,不仅是以理论知识为主,更要加强实践环节,使所学的理论知识能真正地用于指导实践,在丰富学生数学教育理论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具体的措施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 指导学生开展案例学习
案例学习是指教师以教学案例为载体,在课堂上帮助学习者达到特定学习目标的方法。案例学习是把《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知识和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有效结合起来,把抽象的教学理论变成了生动的教学例子,它可以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案例可以是成功的教学案例,也可以是一些失败的案例。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选取优秀文本教案和课件,让学生了解在教学中如何组织教学,如何使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如何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播放教学实录和视频案例,让学生观摩教学过程中,积极思考、进行讨论和评价视频文件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及板书设计的优缺点,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例如学生在观看了北京市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的《平均数》教学实录视频后,学生们展开讨论,发现吴老师的课上得十分生动形象而且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能组织和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鼓励小学生积极参与,实现了在“玩”中学习数学等优点。通过这样的讨论、交流、分析、总结的环节,使学生对于优秀的课堂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更好理解案例中所包含的教学原理,建立了对课堂教学的基本评价标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 教会学生学写教案或者说课稿
在案例学习到一定程度时,为了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自己来尝试对某一个内容进行教学设计,通过文字的教案或说课稿形式展示自己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先从教材中寻找了一些优秀的教学设计和网络中的电子教案或说课稿给她们看,让她们自己总结这些教案或说课稿的基本格式。在熟悉基本结构后,让四个同学组成的一个小组,自由选择小学数学的内容,写出一个完整的教学教案和说课稿。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教案和说课稿进行细心批改,进行适当的点评。例如班级中有一组的同学在选取了小学三年级的《年月日》内容后,她们的最初集体教案在对月份的划分和闰年、平年的区分主要知识点存在思路不清,条理不强的问题。教师提出了对教案的看法后,小组成员相互讨论、沟通、交流,分析并进行修改教案,对于改好后的教案,师生之间再一次讨论、分析、修改,这样反复进行,直到大家都感到满意为止。
3 安排学生进行模拟试讲或说课实践
观摩优秀教学案例能给学生良好的教学示范,写教案或说课稿的过程是一个实践前的准备工作,模拟试讲或说课就是让学生进行职前实践,是学生找工作面试时的一个必要环节。教师安排学生进行试讲或者说课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根据每小组所选取的主题和写好的教案,做好课件,由小组长安排她们在课外进行试讲或者说课练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后,再在课堂上,由小组内的同学分工合作,每人讲一部分内容,合起来能讲完一节完整的小学数学课,这样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个同学都得到了锻炼的机会。
在学生试讲或者说课时,班级中的其它同学充当小学生的角色,认真聆听。当同学的讲解结束后,其它同学一起评价发言的同学试讲或说课中的优缺点,然后再由发言小组的同学自评和教师总结。通过这样的评价过程,能让其它同学学习别人的长处,也能帮助发言的同学意识到自己存在着一些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合作交流的学习,学生的教学技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4 带领学生参与教学实习
在学习中,学校会安排中职师范生去小学进行一个月的教学实习,深入到小学的课堂是真正获得教育教学实践的机会。两名或者三名实习生由一名在职的小学教师作为指导老师对她们的实习生活进行安排。实习生先听课,亲眼目睹指导老师上课的风采和教学过程,与班级的小学生进行交流,了解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后,实习生精心准备好教学内容,在指导老师指点和帮助下进行上课。中职师范生能身临其境,体验到做老师的滋味,得到一定的锻炼机会。在实习结束后,要求中职生与指导老师建立长期的联系,经常向指导老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课堂管理能力。
5 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具有诊断、激励、调节、教学等作用。教学评价中的一个核心环节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传统的评价方式就是采用某几次的笔试成绩来计算的。对于《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这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课程,笔试只能反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水平,却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教学技能。在教学过程,笔者曾采用过如下的评价标准: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在教学除了在理论方面的学习之外,还要强化学生对教学实践过程的重视,提高学生的教学基本功。这样的评价方式更能真实地反映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效果,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情, 充分利用条件, 开展多样的教学实践方式,使小学教育专业的中职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该课程的学习中,在加强学生对课程相关理论的理解的同时,提高她们的专业技能, 具备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做好职前的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杜启明.小学数学教学论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1.31(5):152-153.
[2]黄玲侠.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的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 2011.1(2):70.
【关键词】 多元智能;小学数学;综合实践
一、 多元智能理论特点
上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社会文化对个体智力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多元智能理论超越并解构了传统智力观,突破了以往对智力的单维认识,使人们对智力的理解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其特点为:突出多元性、关注文化性、强调差异性、重视实践性、注重开发性。笔者将依据多元智能理论,针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对课程设计原则进行相应的论述和探讨。
二、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课程设计原则
(一) 综合性原则
“综合与实践”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习领域,这一领域内容的学习重点不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或熟练技能,而是要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提出或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
从《标准》所阐述的各学段“综合与实践”教学的阶段目标中可以看出,综合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学习空间上要求结合课内和课外;二、学习内容上要在数学内容中穿插自然、美术、品德与生活等学科的内容;三、活动方式上需要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需要与他人交流、合作、竞争,需要运用各类知识,各种方法去实践去探索。例如:四年级下册的《我们去春游》的案例设计。一方面数学的内容主要有数学的整数乘法、时间及小数加减法的知识,其中也穿插了语文的调查知识,地理的看地图技能等,体现了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另一方面学生首先要了解景点之间路线图及乘车时间、车型选择、租车等信息,再通过讨论,确定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与手段,体现了学习方式的综合性。所以教师在活动主题的选择上,以及具体活动阶段的设计上要注重综合性原则。
(二) 现实性原则
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内容都是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所以我们在设计时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现实性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在设计之前,应先了解学生的实际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使学习内容的设计能更贴合学生的实际和社会生活的问题,使学习活动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再运用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去;另一方面,在活动中让学生灵活运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问题中去,并从中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到数学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三) 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是针对儿童的年龄特征而提出的。小学生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还依赖于兴趣,感兴趣的就全神贯注,不感兴趣的就心不在焉。而如果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熟悉的生活场景或是学习过程中能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也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也最能激发其探究的欲望,更容易促进课堂的互动生成。
学生是“综合与实践”活动的不二主角,因此对于案例的设计者而言,设计的教案要能够适应小学生的天真率直,能够让他们有参与的积极性。因此,设计上的趣味性应尽情呈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形式上的活泼,这应从活动的组织方面多级考虑,不能仅仅在教室中通过看一看,读一读来学习,可根据课题的内容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比如四年级下册《美妙的“杯琴”》可以设计为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探究,五年级上册的“了解我们周围的家庭”可设计为一次校外的调查活动;二、场所的生动,小学生们都特别喜欢体育课,而常态下的数学课都是在教室内进行的,对于“综合与实践”来说它本身有很多内容就应该放置于课堂外,甚至校外进行,在一个生机勃勃的天地里,自然会激起孩子强烈的参与欲望,如一年级上册的“丰收的果园”果园是最佳活动地、三年级上册的“农村新貌”走进新农村是最佳选择等。三、激励的促进,这是一个激励机制的问题,小学生天生有一种争强好胜的品行,所以在活动中应给孩子们精神或物质上激励,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引进竞赛机制,让他们在小组的合作和竞争中不断进步。
(四) 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主要是根据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性质而定的,首先它的内容来源是开放的,学生有较大的自主选择余地,可以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所以设计者在选题时应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和社会生活,帮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帮助学生感受和体验生活,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主动与他人交往,获得最新信息,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扩大了数学教育的空间,充分感受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其次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学习形式也是开放的,活动可以打破班级授课制的局限,不仅可以在室内进行,而且可以在室外、校外进行,广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把社会、家庭作为活动的空间。这就是设计者该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环境。最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结果也是开放的,所以对于设计者来说不是设定好每个环节怎样进行,而应该给予学生活动的建议,并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在整个活动中始终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并且在活动过程中随时关(下转第116页)
(上接第119页) 注学生所得的成果和出现的问题,肯定得到的结果并及时解决问题,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去探究。
三、 结语
多元智能理论可以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开展提供依据。但是由于“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内容开放并综合,教师需要有强大的能力才能很好的驾驭它。所以教师在学习新理论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同事之间的团队协作,才能在自己的教育事业上取得更加长远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赵道钱.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与思考[J].科教文汇,2009.
围绕学校“以人为本,育人为先,让教师成才,让学生成功”的办学思想,以我校教务处和小学教务处工作计划为指导,本着“务实、求新、进取”的原则,走“校本强校,科研兴校”之路。
二、工作目标:
本学期,我组教研工作目标的重点放在“务实求新、特色教研”上,力求通过将教学汇报课与课题结题课想结合、、同课异构、专题研究、组内培训及个人学习等多种教研活动渗透新课程理念,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成绩,使本组教师真正成为一支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过硬的数学教师队伍,在全组形成教研之风、互学之风、创新教育之风,使教研工作更上一层楼。
三、具体工作:
(一)抓好常规工作
1、管理制度
(1)为更好地开展工作,拟任集体备课组长:一年级徐静,二年级范丽萍,三年级胥龙梅,四年级于静波,五年级姚海平,六年级杨静,主要负责召集年级组成员备课,组织分工,资料管理工作。
(2)严格考勤制度,坚持“三定”原则,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主讲人,以确保每次活动保质保量的完成。有事必须提前请假,对于不请假人员档案中记为“无故缺席”,对于迟到、早退人员将如实记录,纳入考核。
2、教学工作
(1)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要求写出计划和总结,作好活动记录。每单周教研活动时间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内容要求多样化,能真正为教学服务,可以单元模块备课、同课异构交流、备教学中的疑难问题等,本学期对精品教案不做具体要求,体现在个人教案的三备上:一备、弹性化主题单元合作式备课;二备、每个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和不同学情,撰写规范有效的个性化教案;三备、课后对执教过程作出反思评价与修正。一份勾勾划划、增增删删的教案才是最完美的教案。
(2)全面贯彻学校“五认真”精神,要求组员“精心备好每一节课,用心上好每一堂课,悉心辅导每一个学生,细心批改每一次作业,专心搞好每一次教研。要求每位教师在业务上做好“六勤”,即:勤学课、勤听课、勤研课、勤评课、勤跟课、勤反思。
(3)辅助教务处检查组员教案、作业、单元检测、上传教学反思情况等。带领组员提早备战,做好“说计划”、汇报课、结题课、月考准备工作及六月份应用题测试和六年级数学复习方法经验交流活动的准备工作。鼓励新老教师互学互促,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
(4)加强业务学习力度。开学初,每位组员要拟订业务学习计划和校本研修计划。本学期组内继续学习“洋思经验”和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策略,鼓励组员轮流进行业务讲座,要求每位教师认真作好笔记,,写出心得,并化为己有,努力实践。在学期末,完成10次以上业务学习。
(5)鼓励组员随堂听课,学期末不少于15节。
(6)要求组员每月撰写两篇教学反思,及时将电子文档上传教务处教科室(02号机);学期末,在课题研究方面每人上交一份课例报告、两篇与所研究课题相关的教学反思打印稿。
(7)要求外出人员作好组内“二次培训”。
(8)“校园通讯” 上报工作每个人都是负责人,对于组内的教研动态,要积极撰写文章并上报,争取在区刊上发表,学校将给予相应的奖励。
(三)搞好专题研究工作
本学期要求老师们围绕本组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的研究》,承担十一五课题人员除外,按照“两个阶段五个环节”进行后期研究。(即:初研阶段:基于课例,提出问题—针对问题,学习研讨—集体备课,初试设计(初教)—集体研讨,教学反思—完善设计,行为改进。深研阶段:再上课—再观课—再研讨—再反思—改进。)每位老师都要认真钻研,不断学习和总结教学经验,完成个人课题结题报告。
(四)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
请本组的老教师悉心指导青年教师钻研业务和常规教学,鼓励她们承担省、市级教科研课题,主动承担科研课、实践课任务,并给予全方位的帮助,通过压担子、给任务不断地鼓励他们的迅速成长。
(五)形成特色教研
1、将教研和科研相结合、将常规教研中的听、评课、集体备课和业务学习与专题研究相结合,将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教研组的成长相结合。
2、选一个年级组开展“同课异构”活动。
3、继续完善“小学数学教学资料库”建设。
总之,本学期我们要仅仅围绕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展开工作,争创一支高素质的数学教师队伍,争取本学期继续被评为优秀教研组。
附:小学数学组教研活动日程 (结合实际,实施动态管理)
实施“单周集体备课、双周教研活动”制
三月份
第二周 总结上学期校本教研工作情况,探讨和制定本学期校本教研工作计划;“说计划”活动。主持人—郭冬霞
第三周 各年级进行集体备课,依据教研组工作计划,制定集体备课计划。
负责人——各年级备课组长
第四周 业务培训(1、洋思录象课观摩及研讨)主持人——郭冬霞
第五周 各年级集体备课。(以汇报课为主)负责人——各年级备课负责人
四月份
第六周 业务培训:
2、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如何自学)主讲人——宋秋艳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讲人——朱凤莲
第七周 各年级集体备课。(以汇报课为主)负责人——各年级备课组长
第八周 业务培训:
4、探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主讲人——于静波
第九周 各年级集体备课。(以汇报课为主)负责人——各年级备课组长
第十周 专题研究课。(说评课)主讲人—杨静
五月份
第十一周 各年级集体备课。(以汇报课为主)负责人——各年级备课组长
第十二周 同课异构讲课、说课、评课。主讲人—徐静、侯凤荣
第十三周 各年级集体备课,探讨教学中疑难问题或进行教学设计等;
负责人——各年级备课组长
第十四周 汇报课、结题课总评课。
六月份
第十五周 各年级集体备课,探讨复习课的内容。
负责人——各年级备课组长
第十六周 教研工作总结交流会
1、上交集体备课资料、课题研究资料
2、教研工作总结交流。 主持人——郭冬霞
数学教师校本研修工作计划【2】 “校本研修”作为一种新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促进学校自主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有效策略,已经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春风,走进了我们的校园,融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开放的制度框架,营造了一个学习型的文化氛围,为教师构建了一个专业发展的自我反思平台。它表明:这是一个新型的结合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绝不是一种概念上的翻新,而是理念上的一次重建。因而,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本学期我将认真践行校本教研工作,融入学校教育创新,借助同伴互助提升教育理念,感悟教育真谛。我个人的校本研修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通过校本教研,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努力提高我的整体教学水平。
二、研修目标
1、规范数学课堂教学,优化备课活动,使自己由学习型向研究型转变,进而使自己成为新课程实施者,逐步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及水平。、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努力探索和研究适合学生特点、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2、积极开展新教材的研究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迅速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研究水平。
3、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改革重点,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把立足点放在解决教学改革和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
三、研修要求:
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为重点,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把立足点放在解决教学改革和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增长点放在促进学校、师生的共同发展上,使教育从传统教学的“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向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个为本”(即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发展为本,以自主学习为本)的转变,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使自己及同伴们转变成素质优良、能适应社会需求、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好。
四、具体措施:
1、注重日常教学常规的扎实与提升。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做好每一次听课后记录。学会思考教育问题,积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行为等,从反思中提升教学研究水平。每节公开课后,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有价值的东西赶快记下来,享受成功,弥补不足。在总结经验中完善自我。
2、坚持写好教育教学随笔。认真的读一本有关教育的书籍,并及时反思。
3、认真参加参与各校教研活动与“小组学习研讨”活动,将培训学习所得,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使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寻找出一条适合本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争取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4、树立现代学生观,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相信学生的巨大潜能,并努力去探索发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案;设计
一、学案
新课程改革以来,学案教学、学案辅助教学已经成为众多地方和学校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然而,到目前为止学案仍然没有一个权威的被大家公认的定义。究竟什么是学案?从形而上的层面上来看,首先必须回答这样几个逻辑问题: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样。“学什么”就是学习目标,这是整个学习的目的所在,更是规定了整个学习行为过程的方向和价值意义,也是学习的动机源泉;“怎么学”就是学习过程的实施方法策略,是学什么的具体达成系统;“学得怎样”就是对目标达成的反馈,是学习行为过程及其结果的评价。这便是学案的三个核心要素。据此,可以形成这样的认识:学案是以学习目标为引领,以学习行为过程,以设计为主体,以学习策略方法为支撑,以反馈评价为保障的帮助引领学生优质学习的文本方案。学习目标的价值内涵、行为过程的可行设计以及学习方法的选用背后,毫无疑问的是教育理论、教学理念的支撑。
二、小学数学学案设计方法
教师在对学案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后,才能思考怎样制定优质学案,怎样编制优质小学数学学案。目前见诸报刊或网络的有关学案制定策略的研究或论述,很多都是技术层面的方法论述,或者是关于学案特点、特性的论述,有的甚至将学案特点与制定策略混为一谈,远远没有达到“策略”的高度。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学习目标自然是学习的灵魂。我们必须站在上位层面来统观思考,不得不研究学案编写的策略问题。
(一)深度把握课程目标体系
学案学习目标就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也是教师的教学目标,这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学案学习目标依据什么来制定?怎样才能使其准确恰当?这就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深入了解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因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不仅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进行了说明,并且对各个学段应达成的目标做了相对具体的陈述。了解课程标准具体要求,把各个学段目标分解为学期目标、单元目标,然后细化为每一课的目标。这就好比出发前先研究整个游览地图,鸟瞰整个森林,整体面貌和路径才清楚,才能具体确定某一部分内容、某个知识点的具置,并能清楚地知道“要到哪里去”。这样就避免了教师只依据某一具体内容或知识点来确定目标而导致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崔允t教授说:“目标来源于课程标准,每一堂课都是为达成课标中的‘大观念’服务的,只有明确了目的地,我们才不会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如果教师不了解课程标准,而是根据自我感觉来确定学案目标,又怎能保证目标恰当准确呢?又怎能保证合乎课程标准的要求呢?不符合课标的要求,这样的学案包括教学又怎能实现课程目标呢?因此,小学数学学案设计的首要策略就是深刻把握课程标准目标体系,准确了解学段具体目标要求,确保学案目标的正确方向。
(二)立体把握教材内容体系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的内容载体”,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实施系统。对教材的把握深度、高度与准确度显然是学案编写的又一重要依据。这就要求学案编写者,不仅要一头扎进课本的具体内容里,还必须立体把握教材,明确教材体系特点、编排体例、编者意图以及整体内容的组合构成,能从整个教材体系、一册书、一个单元的高度来分析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立体架构,这样才能全面、深刻、到位地分析教材,据此来确定恰当的学案学习目标、内容和学习方式,实现优质高效学习。例如教学小学五年级“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首先要了解学生在学习本部分知识之前是否学过分数,在几年级分别学过分数的哪些知识(小学二年级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三年级学过“同分母分数的加法与减法”)以及掌握程度,了解原有知识与新学知识的衔接,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本节知识的难度,避免学案目标、内容过于容易或过于困难,保证学案目标的恰当定位。尤其在统一课标的指导下,不同版本教材的编排体例内容结构等各有不同,更要高站位全面把握教材体系。因此立体把握教材内容体系,为“学什么”准确定位,是编制小学数学学案的又一重要策略。
(三)深入研究小学生数学学习规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和谐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研究熟悉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特征和规律,比如低年级学生不具备抽象转化思维能力,对根据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问题感到非常困难,因此低年级学案不宜设计此类探究问题。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教师的角色在于塑造可供学生学习的情境,而不是提供预先准备齐全的知识”。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因此学案的设计必须突出过程性,实用性与方法指导,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实际经验提炼学习素材,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主题,多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具体的“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的实践过程中,使学生逐步认识和感受数学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此小学数学学案应尽量设计探究型题目,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自主探究中巩固旧知识、学会新知识、培养自学能力,养成良好习惯,发展数学思维,提高数学素养。
(四)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
评价必须与学习目标保持一致,与学习目标相匹配,并使学生自己去经历、表现、完成,这样才能获得真实的反馈,而不是教师随便收集拼凑几个题目完事。
总之,小学数学学案设计,必须采取深度把握课程目标体系策略,为“学什么”定向导航;采取立体把握教材内容体系的策略,为“学什么”准确定位;采取深入研究小学生数学学习规律的策略,为“怎么学”提供技术支撑;还要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凸显学案的探究过程与方法指导,同时注重对“学得怎样”的评价与反馈,这样设计的学案,才会是优质的学案,才会是符合课标要求的学案。这样的学案才能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有兴趣,学得主动,进而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建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拓展迁移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和提高,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一、与时俱进,撰写教案
今年秋期,在我们学校举行的“教学能手技能展示”中,我执教的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受到各位领导及听课老师的好评: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重点突出,教法灵活,既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念,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实现了“幸福课堂”。总之,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在几十节展示课中,《秒的认识》取得了第二名的优良成绩。
首先,我在设计《秒的认识》教案时就渗透与时俱进的思想,在整合课程资源上下了大工夫,打破了就课本讲课本的传统教法。例如,我利用多媒体上网搜索材料,制作课件,查看优质课教师的教案,广泛听取教研组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取长补短,吸取精华,从而撰写出相对优秀的教案。
二、与时俱进,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上课前,我先播放一段发射“神舟七号”的录像和2008年在中国北京奥运会上,运动员们在“百米田径赛”中的录像资料,使学生的兴趣猛然间被调动了起来。我抓住时机提出问题:“发射‘神舟七号’时指挥员喊的‘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是什么?运动员们的成绩又是按什么计算的?”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秒!”我趁势引出:“‘秒’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又一个时间单位。”随着课程的导入,我提出疑问:“1秒钟有多久?我们在1秒钟内能干些什么?”针对这一问题,我请同学们分组游戏。得出的答案有很多,例如,“拍3下手”“眨一下眼”“写一个‘1’字”……别提积极性有多高啦!
三、与时俱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育改革的目的之一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作为一名21世纪的教师,应当与时俱进,把有限的“死”数学知识转化为“活”的无限的生活广角,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在同学们做了上述游戏之后,我拿出手机,给我在美国读书的亲戚发了一条短信,内容是“现在美国是什么时刻?”几秒钟后我收到了来自美国的回信。让同学们体验到:1秒钟多么的神奇和珍贵!紧接着,我又出示了一系列的数据让同学们读,如:飞人刘翔跑100米跨栏仅用了9.28秒,动车的平均速度约每秒60米,一般民航飞机的速度大约是每秒1 300~1 500米,喷气式火箭的速度约是每秒4 200米,单级火箭每秒钟7 000多米,光的速度是每秒300 000千米,同学们惊讶地叫道:“哇噻!”在他们的震撼之中再次认识了“1秒钟”的神奇和珍贵,使他们理解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一节《秒的认识》,胜过千言万语。
四、与时俱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要把教学生学会课本知识或者教会学生做大量的奥林匹克题就理解成优秀教师,而是应在教会数学知识的同时,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尤其在“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爱国主义教育更加重要。正如同志们所评,在《秒的认识》的最后环节,我把课程提升到了巅峰。如,我把1997年7月1日时在中英交接仪式中降英国旗的一段录像播放给大家,同时我用庄严的神情和语气讲述了在降下英国国旗升上中国国旗时因播放国歌的“时刻问题”产生的“1秒之争”。英方要求让我国推迟1秒,即在7月1日0时0分1秒播放中国国歌。我们中方坚决不让!坚持在7月0时0分0秒播放。1997年7月1日0时0分0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回响在香港的上空!这是一个民族的胜利!这是一个民族的骄傲!
这时,我播放《国歌》,全体师生自发起立,跟着唱了起来。《秒的认识》也落下帷幕。
于是,我在课前对自己所教的甲乙两个班级的学生作了初步的调查。我发现,总体而言,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用到的分数知识比较少,家庭或社会的其他教育机构也很少对分数进行系统的教学,所以,他们对分数的知识了解不多。学生对分数的概念、读、写方法,以及大小比较等知识的掌握基本上是空白。但是鉴于甲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强,数学素养好,又善于动手操作,而乙班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将思维过程用言语表达的情况,我设计了两套教案,期待着能“对症下药”,让他们学得轻松,学得高效。
一、量体裁衣,细化教学目标
针对甲班学生数学逻辑强,乐于探索的心理,我从数学知识内部结构发展的需要出发制定教学目标:(1)通过研究■,■,■,■这四个分数,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2)能根据分数以及它对应的图形,初步比较分数的大小并进行分数的加减运算;(3)感受分数与整数一样也可以进行大小比较和运算,经历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4)通过观察、操作、联想等活动培养学生有理有据地思考问题和主动探究的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针对乙班学生活泼好动,善于观察,富有童趣的特点,我紧扣新课标“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拟定目标:(1)根据生活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经历认识几分之一的探究过程,初步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3)体会分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二、,夯实教学内容
在充分考虑学生认知起点的基础上,我对甲乙两个班级进行了不同的教学设计。甲班设计了这样一些教学环节:课前谈话,回顾以前学习过的计算方法(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再请学生列举一个除法算式并解释除法算式的意义)――借助除法的意义,引入分数■,并研究■的含义(把“1”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动手折纸,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用一张长方形纸逐次折出■,■,■,在此基础上联想出■)――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为例认识分数线,分子与分母,并引导学生指出分母“1”相当于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分母8相当于除法算式中的除数,整个分数■表示商)――运用图形的直观性,进行分数大小的比较和简单的分数加减运算――回顾与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乙班学生具体形象思维比较发达,我就选择生活情境“分月饼”引入(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整个月饼的一半,也就是这个月饼的■)――着力弄清■的含义,为迁移做准备(读写■,寻找生活中的■,提供长方形纸折■,辨析■,)――结合不同图形认识其他几分之一,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如■,■等)――课堂练习――反例巩固,归纳解题的思维方法(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分,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虽然甲乙两班授课的切入点不同,教学过程也大相径庭,但是和我授课的目的是一致的:(1)通过突破■这个基础分数,引领出其他几分之一;(2)通过数形结合的形式,把对分数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3)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正因为牢牢抓住了这节课的主旨,我的教学就显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三、因地制宜,生成学习资源
我们的教学设计是预设性的,多少带有教师的主观色彩,而课堂、学生是动态的,所以我们要随时关注课堂教学中生成性的学习资源。在甲班教学的第三个环节中,我要求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并用斜线表示出它的■。我预设着学生能横折、竖折或者斜折,突然,课堂上有个学生冒出来说,老师,我还有别的方法。我惊讶之余,把他的作品拿上来让其他学生判断对不对,顿时,课堂炸开了锅,意见不一。连问几个学生,发现他们无非就是不能断定有没有平均分。我灵机一动,拿出剪刀,沿着折痕,把这个长方形一分为二,然后把一半翻转过来,就发现完全重合。“是■,是■!”学生兴奋地大叫。我趁机让学生重新温习了如何得到分数■的,扎实了基础。
乙班学生在认识■的过程中,有个学生得到的是圆片,他通过对折三次,把它平均分成了8份,可是一不小心,就涂了其中的2份。于是,我把他的作品贴在了黑板上,问:涂色部分能表示整个圆片的■吗?学生纷纷摇头,我继续追问:不能表示■,还能用其他分数表示吗?请和你的同桌互相交流一下,再告诉我答案。结果就出现了两个分数:■和■。接着我再请学生说一说,分数■是怎么得到的?把圆片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2份,就是■。那么■又怎么得到的呢?我把每两份看成一份,整个圆,就分成了4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那么你能比一比■和■的大小吗?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通过观察涂色部分的大小,得出■=■。这不能不说是整堂课预设之外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