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9-07 03:35:2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环境心理学调研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城市居住区;儿童;体验性;活动场地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儿童在城市居住区人口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对于居住区内的儿童来讲,居住区活动场地是他们认知社会、学习与交流的重要场所。与大小相同的儿童进行户外交流活动,有助于增强集体认同感,对于儿童性格的发展倾向也有一定的引导作用。虽然在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也有针对儿童活动场地的研究,但设计缺乏全面性,忽视了“儿童”这一活动主体的生理、心理特征、活动倾向和年龄区别等设计因素。
城市居住区儿童活动场地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对儿童活动场地的细节性考虑
通过调研分析,发现城市居住区内针对老年人的环境场地设计较多,儿童活动场地的设置并不多见且活动方式较为单一,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城市居住区内居住者的全面需求。这样的居住区,共享的活动空间没有针对性,没有专门符合儿童生理、心理尺度的活动空间。对于儿童来讲,成人活动范围和设施尺度较大,加之儿童还没有形成自我保护意识,给儿童活动的安全性带来一种潜在的威胁。
1.2 体验性儿童活动场地设置的欠缺
虽然在有些居住区内也有儿童活动场地的设计,但只单纯地规划出儿童活动场地范围,进行一些儿童基本游戏活动设施的摆设,功能单一,缺乏趣味性和创造性。儿童活动方式只是单一的重复,并不能达到集体游玩、启发思维的目的。
儿童行为特点和活动环境分析
2.1 儿童心理特点
依据调研分析, 城市居住区内儿童活动场地的服务对象主要是3—12岁的儿童,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儿童对于活动场地的使用方式、活动时间也有所不同。随着时间的增长,儿童的各种感知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以儿童五岁前后划分,五岁之前,儿童的感知的目的性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五岁之后,儿童能有目的性地观察和分析事物,能有意识地感知和观察问题。
2.2 儿童行为特点
儿童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学习能力,而且喜欢与同龄儿童交往。2—4岁时,儿童具备了基本的活动能力,处于相对活跃的阶段,比较喜欢一些模仿性的活动和攀爬活动;5岁之后,他们能记住一些特殊的标识,开始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活动设施也倾向于一些简单的制作和跑、跳、攀爬之类的工具;6-12岁,儿童活动基本有了性别上的区分,男孩们喜欢踢球、玩牌等活动,女孩则喜欢跳皮筋、捉迷藏等活动。此外,儿童活动具有自我性,即以具体的活动为线索,以自己为中心观察和思考一些问题。
城市居住区儿童体验性活动场地设计方法
3.1 依据城市居住区儿童活动场地设计规范
在城市居住区儿童活动场地设计的过程中不能过分地追求形式美感,必须依据儿童活动场地设计规范,在人体工程学、儿童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等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对儿童游憩设施规范化、科学化。
3.2 城市居住区儿童体验性活动场地的选择
在城市居住区儿童体验性活动场地出入口的选择上,应避免交通流量较大的区域,保障儿童活动的安全性。活动的场地宜为开敞式设计且可达性较好,确保儿童在游玩过程中始终都处于大人的视野范围内。
3.3 城市居住区儿童体验性活动场地设计
儿童活动量大、耐久性差。在对儿童心理、行为特点和体验过程的演变规律分析的基础上,以体验性设计理念为指导,对活动内容、活动器械选择及场地做细致的考虑,为活动场地设置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尽量避免单纯活动器械的摆放。此外,丰富的活动形式不单是指单一地增加儿童活动器械,例如,沙坑、水等。许多设计人员感觉只是简单的设计元素,并不能体现设计方案的个性,但对于儿童来讲,这简单的设计元素却具有多种活动方法,相对活动器械的摆放来说具有更高的利用价值。
儿童游戏设施的设计应具有特色且功能多样,注意颜色的选择与搭配,使儿童的视觉、触觉、运动觉、平衡觉等在受环境的强烈刺激后,其最基本的认知能力得以发展,满足儿童不同品味的需求,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
儿童活动场地在材料的选择和设施布局上应保障儿童活动过程中的安全性并符合儿童视觉观赏角度及人体工程学要求。儿童活动器械宜选用自然材质制作的游憩设施,要牢固耐用,表面光滑并进行防腐处理,游戏器械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不必要的伤害事故。在公共设施的设计方面,要符合有关安全标准。尤其是针对残疾儿童的无障碍设计更应成为考虑的重点,设置游玩区域和专用坡道,保障残疾儿童与正常儿童活动的公平性。
在场地的绿化设计时,注意选用无毒无刺激性的多种观花乔木或灌木,用植物为儿童营造一个可观、可感的体验性景观环境,并可利用植物创造丰富的互动空间,促进儿童之间的交流,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
在活动场地的铺装设计时,宜采用草坪这种软质景观。不仅自身的观赏价值,对于儿童来讲既卫生又安全。硬质铺装材料多采用水泥砖、软质材料等安全系数较高的材料,在铺装局部可点缀儿童形式的图案,营造儿童活动空间欢快的氛围。
此外,城市居住区儿童游戏场地中要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在满足景观功能性要求的同时紧密把握地域性文化特色,使儿童在游玩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文化氛围的体验之中。
结论
城市居住区儿童体验性活动场地的设计应在全面衡量活动场地合理布置的前提下,强调“儿童”这一活动主体,并依据儿童行为特点、行为方式等,对活动场地的形式、设施的选择布局、尺度、色彩和材质上等进行细致地设计分析,对体验性理念提取并渗入到设计中去,营造丰富的儿童活动空间,让儿童能够在此体验一种新的适合自己的活动方式,引导儿童认知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童俊华. 幼儿园户外绿地[J]. 中国园林,2004.03
[2] 胡洁.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儿童乐园规划设计[J]. 风景园林.2006.03
[3] (美)克莱尔·库柏·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著;俞孔坚译. 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 余洋. 景观体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10
[5] (丹麦)杨•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0
地铁以其快速、便捷、高效和低污染等特点正日益成为一座城市拥有现代化交通体系的显著标志。地铁作为一个城市的门户,对城市形象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意义。而成功的地铁车站设计必定是具有美观的视觉感受,甚至能成为一座城市的重要标识。当今的地铁车站作为都市要素而存在,不仅仅是交通功能的载体,更是融合文化信息科技的多元综合体,是交通换乘、商业、娱乐休憩等城市功能集于一身的地铁车站综合体。本文通过对本土地铁站,国内外知名地铁站的介绍分析,浅析“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在当代环境陈设设计中的重要指导地位。
关键词:地铁车站 艺术陈设设计人性化设计理念
中图分类号:TU972+.2文献标识码:A
城市化现象正逐步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城市建设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地下轨道交通系统以其快速、便捷、高效和低污染等优势正日益成为一座城市拥有现代化交通体系的显著标志。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拥有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大都依靠修建地铁来缓解和改善交通状况。地铁不仅是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展现,而且是目前解决大都市交通紧张状况最理想有力方式。
就我国而言,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发达地区转移,大城市的交通拥挤状况将更加明显。从新世纪开始,我国首次将“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列入国民经济计划发展纲要,并作为拉动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动力。地铁作为一个城市的门户,对城市形象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意义。而成功的地铁车站设计必定是具有美观的视觉感受,甚至能成为一座城市的重要标识。
一.提升我国地铁车站内部空间设计艺术化的必要性
城市轨道交通对改善现代城市交通困扰局面、调整和优化城市区域布局、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己是不容置疑的客观现实。对此,我国的大、中城市决策层己普遍有所共识。观念的转变,带来了实际行动的飞跃,从而使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发展,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至今,己有30多年的历史,最初只有北京地铁40多km的运营线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相继又有天津地铁7. 4km、上海地铁65km和广州地铁18. 5km投入商业运营。进入21世纪,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将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截至2005年,全国己开通轨道交通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长春、大连、重庆、武汉、深圳、南京10城市20条线路,运营线路总长444公里。而且,从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看来,这些城市的地铁规模与世界先进国家相当。因此,研究地铁内部空间环境的设计是非常有实际意义和价值的。
虽然地铁的发展已经有140余年的历史了,但是作为一种特定的建筑类型和城市空间类型而言,同其它诸如居住建筑,商业建筑,公共建筑等建筑类型和广场等城市公共空间相比较,它的发展历史还是较为短暂的,它的建筑空间特征还没有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形式。理论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土建与设备系统的发展上,对空间设计的研究相对较少。
过去,地铁车站的内部空间环境设计更多地关注装饰材料的选用,照明设计,颜色的配置等室内设计的手法运用。当今的地铁车站作为都市要素而存在,不仅仅是交通功能的载体,更是融合文化信息科技的多元综合体,是交通换乘、商业、娱乐休憩等城市功能集于一身的地铁车站综合体。地铁空间设计应更加注重满足人的行为需求,消除人在地下空间中的不良生理心理反应,注重安全与防灾设施的设计,注重满足社会特殊人群的需求。
在城市地铁交通的建设中,简捷、健康、安全、环保应该是构思的基本要求。地铁建筑室内设计的造型风格综合而言,也应该定位于交通建筑简洁、大器、具有时代气息的“性格”,并适度地考虑地域文化和与地面建筑环境的呼应。地铁建筑的结构构成和空间形态,则是地铁室内设计的前提因素。
二.武汉地铁二号线车站内部空间环境设计实地调研
图一(笔者拍摄)
武汉地铁2号线,是武汉市首条开工建设的地铁线路,也是全国第一条跨越长江的地铁。武汉地铁2号线共设21个车站,其中15个将进行标准装修,6个进行特色装修。
其中采取了很多人性化设计,比如设立女性候车区(见图一)、安装防踏空安全条等。 据介绍,设置女性候车区的目的在于,早晚搭乘地铁人数较少的时段可以保障女性安全。女性候车区将辅以监视设备,女性乘客进入某个特定车厢乘车,从而可以彼此照应,保障人身安全。
此外,2号线汉口火车站、洪山广场等部分车站设置有专门的母婴室,室内设施标识及颜色温馨宜人,母亲们若有需要可在这些车站下车,进母婴室给宝宝们哺乳、换尿片。2号线一期工程每个车站均安装了一台自助借书机(见图一),只须轻触荧屏,便可自助借书、还书。
图二(宝通寺站,光谷广场站)
6个特色装修站各有主题,令人赏心悦目。汉口火车站站以“黄鹤归来”为主题。站厅层上方设有天井,引入自然光照明,腾飞的黄鹤雕塑象征武汉以开放姿态迎接八方来客。中山公园站以“幸福武汉”为主题。墙壁上设置了棵棵苹果树造型,树上的苹果为立体造型,中间开口,里面镶嵌着武汉地铁集团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征集的关于地铁的画作,色彩绚丽,想像丰富。洪山广场站的特色装修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以书页造型为视觉焦点,喻意“书山有路”;另一部分为楚文化墙,将栩栩如生的楚文化刻入墙面,展现楚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宝通寺站(见图二)设置了菩提树雕塑墙,意在让人们在忙碌之余偶尔停下脚步,让心灵沉静。光谷广场站(见图二)以“未来城市”为主题。闪烁的灯柱营造出独特的光影视觉效果,意在让人从具有艺术感的抽象画面畅想未来科技之城的美好景象。
三.国内外地铁车站内部空间环境设计案例
2.1斯德哥尔摩的“地下艺术长廊”
图三(斯德哥尔摩地铁)
斯德哥尔摩地铁(见图三)是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地铁系统,很多地铁线路大打文化牌,但迄今为止,没有哪条地铁能像斯德哥尔摩地铁这样别具一格――它是世界上最特别的地下艺术长廊。
斯德哥尔摩的地铁修建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当时人们构思着如何去装饰每个地铁站,后来决定让一百多位艺术家分别用自己的风格和艺术构思来装点一个站台。于是一个世界最长的地铁网变成了一个世界最长的艺术长廊,在一百多个地铁站内人们可以欣赏到各式风格的绘画,壁画,雕塑以及各式各样的艺术表现手法,真是妙不可言。
为了让旅客忘掉他们是在地下旅行,地铁站通常设计得干净而具有现代感,但瑞典斯德哥尔摩地铁却不是这样,致力于提高生活品质的瑞典人,把地下铁建造成一条艺术长廊,总长108公里,每一站都是精心设计的艺术品。斯德哥尔摩的地铁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长的艺术博物馆,这个全长为108公里的地铁网是世界最长的地铁网,在一百多个地铁站内人们都能欣赏到不同艺术家的作品。
斯德哥尔摩市的地铁每个站看上去都像是地下的岩洞,墙壁被装修成石灰岩的样子,凹凸不平。每站的岩洞都是不同的颜色,Akalla站颜色比较朴素,而T-Centralen则是鲜艳的深蓝色,洞顶则涂抹着各种延展开来的图形,像是植被又像是骨架,所有的这些跟地铁蓝色的门,黄色的车内扶手相互映衬,让眼前呈现一片色彩的盛宴。斯德哥尔摩地铁的几个站是在岩石中凿开出来的,留有洞穴状的“天花板”。它是古代和未来的结合。洞穴绘画是其点睛之笔。在其100个地铁车站中,有一半以上装饰着不同的艺术品,它们表现着不同的主题,给斯德哥尔摩地铁增添了生机勃勃的活力和憧憬。最美的T-Central站(见图三),月台和铁道都从自然岩石中凿开,蓝白色的墙壁上画满蓝色的巨型树叶,加上特殊的照明效果,恍若置身原始洞穴之中。
经过多年的建设,斯德哥尔摩的“地下艺术长廊”,开始赢得世界性的声誉。虽然该市地处海湾岩礁地带,水域穿插迂回,岛屿众多且高低起伏,但依凭着长期艰巨的劳动、高超的技术和智慧,它不但构筑了现代化的地铁系统,还成就了这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艺术陈列长廊。该艺术长廊巧妙结合开掘的自然地貌,表达主题宽泛,技术手段丰富,布局方式多变,艺术特征各异且识别性强,己较充分地勾勒出该地区社会的历史传统、文化艺术、社会生活、科学进程等不同侧面,并成为全方位展示斯德哥尔摩风貌的一个时尚而重要的窗口。
2.2 香港地铁“迪士尼”线――主题车站设计典范
图四(迪士尼线)
“迪士尼”线(见图四)是地铁系统的一条支线,连接东涌线和兴建中的大屿山竹篙湾香港迪士尼主题公园,工程范围包括兴建3. 4km长的新轨道和两个新车站。现有的东涌线将在阴澳加建一个新车站,连接位于竹篙湾香港迪士尼乐园的新车站。两个车站的设计与附近环境融为一体,列车的设计也别具特色。
车站和列车的设计将以缤纷欢乐、刺激惊险为主题,让旅客踏进车厢,在3. 5min的车程中即开始体验旅程的欢乐。多处运用迪士尼元素,形象鲜明,标识性很强。
四.“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活的不断改善,现代社会物质的丰富以及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使人们对地铁内部空间环境的各层面需求不断提高。以设计者的价值观和对环境、生活的理解来“创造一种生活”的设计观念发生了转变。更多的关注空间环境和人的行为需求的研究,也就是“人性化”的研究。关注设计中的主体“人”―具体社会文化脉络中的使用者的价值观和生理、心理、文化等方面的真实需求。地铁建设的研究重点转移到提高地下空间质量,从建筑和环境的本质出发,“以人为本”。因此,应当以新的视角理解地铁内部空间环境的设计定位,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
“人性化”不是一个具体的设计方法,它是一种设计理念。它告诉我们:在地铁内部空间环境设计中,如何体现人文精神。地铁内部空间环境设计对特殊人群的关注,加强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注重通用设计,使地铁这一公共交通设施能为更多的社会人群服务。通过对地铁内部空间环境标识系统设计的完善,使人感到亲切温馨,让人消除地下交通空间中的方向迷失感。完善地铁车站内部空间环境防灾系统设计,充分保障人的生命安全,体现设计对人的关怀。当然,地铁车站室内陈设设计体现人文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陈设设计不仅仅要满足人们的视觉享受,更要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所以,“人性化”设计理念具有时代性的指导意义。
伴随着都市生活美学观念的革新和城市艺术形象展示空间的开辟,地铁系统(尤其是站点)的艺术陈设已越来越多地成为美术家、雕塑家、陶艺师、手工艺者、建筑师、工程师等合作参与、大显身手的新天地,设计师们应更注重营造健康心理和生理环境,倡导“人性化”设计。
参考文献
1.陈立道著,《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与实践》,同济出版社,1997年;
2. 王文卿著,《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同济出版社,1997年;
3. 常怀生编译,《建筑环境心理学》,中国建工出版社,1999年;
关键词:心理辅导;特色课程
一、课程的前沿阵地――心理辅导课
1.心理辅导课的内容
学校对所有预初新生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保证心理健康知识100%的普及率,及时帮助新生完成角色转换,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此课程的教材不是最到位,所以着手自编了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心理校本教材。
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需求,选取不同的内容,预初年级的主题为适应,包括环境适应、与新的老师、同学之间的人际适应,学习上的适应,包括学习方法、学习计划的制定等,初一年级的主题为交往,包括同性、异性、网络陌生人的交往等,使学生增强交往和合作能力。初二年级正是青春期变动最大的时期,往往情绪波动也剧烈,非常有必要让学生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学会掌控情绪的一些技巧。初三年级的主题为迎接中考、职业选择与减压训练。
2.心理辅导课程的基本结构
心理辅导课程的基本结构划分为:热身游戏、学海畅游、探索训练、学以致用四个环节。以游戏、活动开始每一节课,用尽可能活跃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后是游戏后的心理理论支持,即心海畅游,让学生了解人们的心理活动都是有理可据的,然后再是给与一定的心理训练,最后学以致用,将本节课所学到的应用于生活、学习实践。
二、课程的拓展创新――整合教育力量,整体推进心理健康课程的进程
1.发挥学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适时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正确的理念指导。我们提炼了两句话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建设理念对全体老师的要求:一句是“每位教师都是心理辅导员,每个教室都是心理咨询室”,第二句是“阳光,健康,从自己做起”。前一句话是从教育者的角度讲,倡导全员参与、全过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靠一两位心理咨询师孤军奋战的心理教育是很难取得实效的;每门学科无不贯穿着心理素质教育的精髓,我们的教师都努力探究教材中有许多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结合学生的特点,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后一句话要求教师自身做到调适心态,乐观向上,心理健康。为此,心理辅导室每年颁发一本心理书籍给全体老师自学,并为老师做心理方面讲座,组织老师放松身心的外出休假活动,只有阳光的老师才能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才能给学生多一点人文关怀,由此给学生的心理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
如初三的社会课上,老师利用诙谐的视频资料,有趣的吹气球游戏,加上她深情的自我袒露,使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了解:有适当压力不可怕及如何解压的正确途径;体育课上倡导“顽强拼搏,战胜自我”的精神,所有的学生最后都能在老师的鼓励下顺利完成高难度技巧动作和枯燥艰苦的体能训练。老师们都在教后感中用心写下自己其中的心得与体会、乐趣与无奈。
2.发挥班主任主体作用,组织团体辅导
班主任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人也是最容易仿效的人,所以这支队伍也是心理辅导的主力军。我校历来非常重视班主任工作,对班主任的培训也相当严格,教师自身心理辅导、学生心理健康常识、师生沟通之道等内容是班主任培训中的重头戏。每批班主任由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和外面专家定期辅导。心理老师则需要定期与各班班主任联系,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和辅导。每周设一节的主题班会课,学生人人参与,大家集体讨论,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春风化雨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课外学生心理自助活动的指导与开展
(1)学校各种社团的成立。学校社团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它不仅可以培养社团社员的创新能力、交往能力、竞争和协作能力,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成功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学生发展个性素质的良好的课堂。对塑造健康的学生心理有着重要意义。
我校的心理社团称为“心语社”,由心理漫画社、心理小报社和心理剧社组成。各组在老师的辅导下进一步学习心理知识,负责组织和开展各类大型活动,如全校性的演讲比赛,大型调研,板报评比等。校园内、楼道里宣传栏心理知识内容的不断更新。除了心语社,学校的其他社团活动也十分活跃。我校大大小小的社团十几个,每天放学后,体育馆、活动室、操场边、体操房,到处都有学生自行组织的社团活动,新老团体的课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体验到了集体生活的乐趣、集体的力量以及集体荣誉感,也提高了学生自我管理、团结协作的能力。
(2)每班设有心理联络员一名。心理联络员起到同伴心理援助和观察的作用。心理联络员都是精心挑选的学生,由专职心理老师指导,每两周活动一次,活动内容包括团体训练与交流、心理辅导技巧、个别心理问题处理、每月岗位任务的布置和评估等。我校心理辅导室接待的部分学生即由心理联络员建议而来。比如上学期初一位女生,家庭关系比较复杂,和同学因误会闹矛盾,情绪非常激动,出现自杀意念和行为,心理老师从这位女生所在班级心理联络员处得知此情况,及时进行认知、行为等方面的心理干预,并得到心理联络员的大力配合,这位女生的情绪很快稳定了下来,恢复到了健康适应的常态。
(3)心理自助还包括校园内各个渠道的心理知识宣传。学校的宣传橱窗《心灵之窗》,每月一期,是宣传心理的重要窗口;《心灵驿站》是校红领巾广播台每周一次的心理宣传阵地;校园网上也开辟了学生和家长喜闻乐见的心理专栏内容,特别是心理小剧深受欢迎,欲罢不能。心理辅导中心还要结合时事及时开展相关心理宣传,比如每年的“5.25心理健康日”开展大型宣传活动,可以出专刊宣传最新的心理健康知识,征集心理小论文,观看心理电影,出心理健康黑板报等。
4.个案咨询的持续进行与团体专题辅导的开展
学校心理咨询室坚持每天开放,有专职老师接待,始终贯彻以真诚、理解、关怀、保密的原则对待每一位来访者,使我校部分心理异常或有一般心理问题的个案得到了妥善处理,成功案例包括抑郁症、新生适应综合症、上网成瘾、厌学、情绪异常等各类心理问题。如7年级的周易同学班主任发现异常情况,老是莫名失声痛哭,经心理辅导老师诊断抑郁症建议转介专门心理门诊,诊断结果是中度抑郁,经心理辅导加上药物治疗现在重返校园融入集体,脸上又有了灿烂的笑容。学校还请校外有关专家进行团体专题辅导,比如邀请教师讲师团的老师针对校园特殊事件为女生作“挑战身心,健康成长”专场报告,请区心理专家为发生家庭凶杀案的班级作特殊心理辅导等。
5.家长参与,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心理辅导单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本身就来源于家庭。家庭成员的心理素质和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我们提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为了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学生的家庭,我们把它作为家长学校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让广大家长了解学生的心理,指导他们如何在家庭中科学地教育子女,及时发现和处理孩子的心理问题。每学期,我们都举办家长学校学习日活动,精心安排活动内容,既丰富多彩又富于针对性,有家长进入课室随堂听课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有收听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提高理论水平,有现场咨询专家与任课教师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状况,还有亲子娱乐活动等等,增进了家长孩子之间的了解,加深了心灵的沟通,有效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家长开始关注并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来校个别咨询的家长近年来也越来越多,咨询的内容从学习延伸到了性格、亲子沟通等。
6.结合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到全方位渗透
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
比如在“六一”文艺汇演中,在一年一度的艺术节中,让队员尽情展示自己的才能,找回自信与自尊,每班自编自导自演的心理小剧更是把学生之间的一些成长问题展现得淋漓尽致;开展各种体育游戏活动,释放了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也让队员在集体中正确认识自己的同时也去理解他人,学会与他人相处、交往、合作;新空间封闭式训练更是增长了学生自救意识和技能,锻炼了胆识,提高了耐挫能力。每年的新生军训喊响了“流血流汗不流泪”的口号;7年级的学农周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近了大自然,体验劳动者的辛苦与自豪;社区公益活动使学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参观禁毒馆和逃生演练使学生更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和深层次体验生命的可贵与价值。参观博物馆、书画展、观看音乐会、戏剧、电影等提升了学生健康阳光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7.创造有利于心理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人的情绪最易被周围环境感染,环境心理学近几年也悄然兴起。心理辅导是一种春雨润物细无声的工作,它不仅体现在教学工作中,还体现在校园各种和谐的人际交往中,体现在学生学习和活动的各种环境中,“人和校美”是学校一贯的追求,“温磬教室”让每个班级充满人文关爱,大气谦和,生机盎然,学校投资打造绿化校园程不仅美化了环境,更能起到松弛精神、调节心理、陶冶审美能力的功能。在优美舒适的校园中,学生的心理异常的舒缓和放松。为更好地投入到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创设了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