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9-18 14:04:4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语文教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教学目标①引导学生讨论:可不可以删去第一小节的街灯和明星而直接想像天上的生活?为什么?②学生讨论:举例说说,这首诗的语言好在哪里,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②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③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①有感情地朗读。
②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投影仪、录音机、磁带(提琴曲《梁祝》、钢琴曲《星空》)
学生:了解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有条件的查阅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天上的街市》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今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朗读课文,先从整体上了解诗歌内容
①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并出示投影(朗读节奏与重音),播放背景音乐:提琴曲《梁祝》部分,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带)
②学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a.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像的?
b.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
③全班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因为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所以很快老师可以明确:
a.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四节是写想像的。
b.诗人想像了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想像过程(板书):
街灯
}天上的美丽街市一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明星
探究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①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这个环节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讨论时老师可以通过提示帮助学生,如讨论为什么要对传统的神话故事情节加以改动时,可让学生想,神话中的牛郎织女被分隔天河两岸不得相聚的悲剧是谁造成的?王母娘娘为什么硬要拆散他们?王母娘娘象征的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让学生了解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了。
结合小组代表的发
言,教师可以明确:
a.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b.上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呼唤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但运动结束后中国依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然没有到来,许多人因此感到绝望无助,但是诗人没有因此而放弃希望。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c.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另外,在讨论中也可以穿插介绍一下郭沫若的生平及1921年前后的时代背景,但是要简略,不能涉及得过多过深。
②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诗歌,注意声音不要太高,语气舒缓,要带出轻松神往之意。
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
①引导学生讨论:可不可以删去第一小节的街灯和明星而直接想像天上的生活?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首诗运用了联想与想像的手法。如,第一小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这就是联想,这种联想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光明的追求,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基础。
第二~四小节,诗人描绘天上街市的美丽,街市上陈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的幸福,都是诗人想像出来的。这种想像,又是以在人间看到的街灯、明星为基础的。人间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以上内容,学生讨论时可能说不全面,教师可以提示,要帮助学生明白产生联想要有一定的基础,要有可以产生联想的那个相接点,而想像则是以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②学生讨论:举例说说,这首诗的语言好在哪里?
学生可以从任意角度说,如,a.诗句押韵、和谐。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b.用词准确。例“珍奇”、“浅浅的”;c.语气亲切。例“我想”、“你看”;d.表达信心很坚定。例“定”、“定然”。不要对学生多限制,也不要要求多么理论化,学生能结合诗歌把体会说出来就行了。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
小结
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布置作业
①背诵这首诗,会默写。
②发挥想像,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要注意具体情节的描写。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静夜》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与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遨游仙境。今天,我们再面对月光淡淡的《静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产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朗读课文
①教师范读,可配背景音乐:钢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读节奏、重音。
学生边听边注意老师朗读的声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和语气的轻松舒缓。
②学生模仿,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再集体朗读。
探究学习
①讨论,理解内容与写法。
a.这首诗哪部分写实?哪部分想像?写实与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b.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c.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d.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通过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
a.诗的第一小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小节属想像。无论写实还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b.第二小节开头的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叫咱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像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海雾,想像着有“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留下串串珠泪……多么奇瑰的想像。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c.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部分由“街灯”、“明星”的联想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像的。
d.第4小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如喜欢第一小节的诗句,可扣住写景的细腻形象,像“笼罩”一词,写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胧而又神秘。“漏出了几点疏星”的“漏”,写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团团白云,而白云之间的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闪烁的几颗星星。如喜欢第二小节的诗句“天河何处”,则可以抓住诗人跳动的思绪,由普通的乡间夜景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广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但紧接的“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飞的心绪往回收拢,模糊的海雾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而喜欢后两句的则又可以把思维转换到想像的角度,为什么流珠?喜极而泣?伤心落泪?抑或无穷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②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a.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牵牛花开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这个练习很简单,是学生学习联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础性练习,学生说的答案合理即可。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轻柔地、舒缓地、带点神秘味的反复朗读最后两句,再讨论翻译“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的想像世界。可让学生对鲛人做合理的推想,也可以选择《天上的街市》中的想像部分,用自己的话加以描绘。
这个练习也属于开放性的,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说,互相补充,培养学生联想与想像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总结课文
①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②教师小结。
“鲛人在岸,对月流珠”的故事,激发了我们多么精妙的幻想。它启示我们,多关注身边的生活,热爱生活吧,你会发现生活是多么美好!
布置作业
①熟练背诵两首诗,会默写。
②想像练习。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本文节选自台湾女作者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这篇小说是以作者的童年生活为原型,描写了一个孩子在经历了一系列人生的波折后,最终认识到自己不再是一个小孩子,而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本文重点描述了父亲的形象,字里行间无不充满了对父亲的爱.伴随着这种爱,英子告别了她的童年,走向了成熟.让我们追随作者的脚步,去感受这种爱,追寻作者告别童年的脚步.
学生浏览全文后回答
二,整体把握
速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文中几次写到了爸爸的花?(读相关部分)
对花的描写起了什么作用?(象征爸爸身体,贯穿了全文)
在这些描写中又写了哪些事,引起了哪些回忆?
(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课文分段)
"我"的襟上别着爸爸种的夹竹桃.
一(1-12)爸爸没有参加"我"的毕业典礼,我在毕业典礼上想起了昨天去医院看爸爸的情景.
二(13-31)"我"回忆起过去因为懒惰而受到爸爸惩罚的事.
院里的花今年都还没有上麻渣,因为爸爸得了重病.而平时爸爸最喜爱花.
三(32-34)"我"想起院里的花今年都没有上肥,而爸爸平时最喜欢花了.
四(35-53)毕业典礼上,"我"想到自己是个大人了,又想起过去爸爸让我单独去汇钱的事.
爸爸的夹竹桃的枝子垂落了,而石榴也掉了好几个.
五(54-67)爸爸的花儿落了,"我"觉得自己长大了.
学生齐读
讨论回答
三,探究写作思路
本文的题目是《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题目实际上具有两层含义,是哪两层含义呢?(一是实指爸爸种的夹竹桃的垂落,二是象征禀花的爸爸的辞世.)
贯穿全文的线索不仅仅是对爸爸爱花的描写,还有一条什么线索呢?(毕业典礼)而作者在描写中又插入了一系列的回忆,这种写作手法叫做什么?(插叙)
而这些回忆的展开以及下文的事情在文章的开头都有伏笔.
英子回家后得知爸爸死讯时,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镇定和安静.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与
"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这句话相对应)
学生单独回答
第一段写爸爸对她说的话,还和下文的哪些事情相对应?
"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回忆起爸爸叫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
"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回忆起爸爸惩罚她赖床不起,使好明白爸爸对她的爱是很深的.
作者用爸爸爱花和毕业典礼这两条线索贯穿全文,并且采用插叙的手法,在其中穿插了一系列的回忆.而这些回忆和描写都是由爸爸的一席话引起的.作者采用这样的思路是为了起什么作用呢?
(文章结构清晰而又波澜起伏,内容丰富而不混乱,更加深刻地体现了对父亲的爱)
学生自由回答
四,字词
肿胀(zhǒng)(zhàng)叮嘱(dīng)(zhǔ)恐惧(kǒng)(jù)骊歌(lí)告别的歌.花圃(pǔ)襟(jn)挪窝儿(nuó)离开原来所在的地方,这里指起床.鸡毛掸子(dǎn)耻笑(chǐ)鄙视和嘲笑.咻咻(xiū)(xiū)模拟挥舞鞭子时发出的声响.玉簪花(zān)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通过这些线索写了哪些事?
学生单独回答,其它学生可以补充
二,分析重点段落
在回忆的事件中,写的最详细的是两件事,爸爸逼"我"上学和爸爸让"我"一个人去汇款.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两件事刻划爸爸的形象.
阅读第二,四段,完成下列问题:
读22,23,28,29四个小节,两者体现出的爸爸的形象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的描写显得矛盾吗?(既严厉又充满爱心)
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影响?(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单独去汇款这件事对"我"的成长起了什么作用?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使"我"有勇气闯过困难,感受自己长大了)
阅读全文,归纳一下爸爸的形象和"我"成长的历程.
爸爸表面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来了.很重感情,特别爱花.
"我"在爸爸的管教下克服了懒惰的毛病,在爸爸的鼓励下有了挑战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在爸爸话语的激励下最终以成人的姿态镇定地面对爸爸去世的恶耗.
作者在文中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通过具体的事情,用细致的动作描写展现了爸爸的形象和"我"成长的过程,这些描写将感情表现得深沉而含蓄,值得大家深刻体会.
三,文中的伏笔
文章没有正面提及爸爸病危,濒死,去世,但文中处处有伏笔,阅读全文,找出这些地方来.(见教参)
这种写法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学生自由发言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整体感知:
默读文章,组织学生复述课文。(大屏幕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学法指导]
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
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即五个“w”)
复述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采取小组加分的奖励方式,激励学生进行思考探究)
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先小组交流,后大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合作探究: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体验反思: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学生练笔,小组交流,全班反馈)(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真诚鼓励)。
[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学生朗读《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重点片断,感受文章内容
拓展延伸: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你还获得了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
以上作业,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拓展延伸二:
比较阅读谈中美德教育方式:
学生朗读《迷途笛音》回答问题:
关键词 初中 语文 互动教学 策略
互动教学模式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一项教学策略,能够唤起师生之间的和谐互动,让学生的学习环境在和谐的用氛围当中得到优化,保障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对此,语文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掌握互动教学的策略和技巧,在课堂当中全面贯彻互动教学方案。
1立足初中语文课程,引导知识结构互动
学生知识结构的互动内涵是在语文教学环节为了更好的为学生传递新知识,引导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或者是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回忆、联想、再现以及拓展延伸,从而更好的巩固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对于学生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起到推动作用。除此以外,在新的学习情境当中,学生对于已有知识的理解和再次开发能力也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使得学生的各个知识结构能够不断的融合、创新以及拓展,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推动学生知识能力和语文素质的综合性发展。如果对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综合进行层次划分的话,一种是学科内的内容整合,另外一种是跨学科的内容整合。在这两个层次进行恰当把握时,必须要考虑到实际的教学内容和目的,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情况下是把学科内综合作为主要内容,恰当的利用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共通性来展开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知识结构互动的有效性,全面落实互动教学策略。例如,在教学《三峡》时,教师可以首先对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能力进行评估,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来设计互动教学方案,并根据具体的学习要求来让学生认真回忆和联想三峡的自然风貌、风俗、之相关的名人作品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引起学生知识结构的互动,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系统。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互动当中,语文知识拥有了生命,因此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和谐的互动环境当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立足初中语文课程,强化师生情感互动
初中语文互动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进行和谐互动的过程,整个课程教学需要依靠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来完成,展开平等的对话以及紧密的合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发挥好自身的指导者作用,同时要担当起主持人和组织者的角色,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在整个师生互动过程中,师生情感能够进行彼此的融合,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也因此会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使得师生能够在浓烈的互动氛围下共同学习和成长。首先,教师要认真编写语文教案,在实际的教案编写过程中,必须将教学内容、要求、教学对象、教学程序、互动设计等进行恰当的安排,找准互动切入点,为师生互动有效性的提高打下基础。其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逐步的推进教学活动,并在具体活动当中构建平等互动关系,这一过程中会出现与原本的教案安排不一致的地方,此时教师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态度,重视课堂的动态生成,并对其进行恰当应用,提高互动效果。最后,教师要为学生提出具有思考和探讨价值的问题,引导师生共同互动和踊跃参与,在和谐的师生互动当中来出色的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背影》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探讨和交流:你理解的父爱是怎样的?在生活当中你所感受的父爱是怎样的?这样的问题能够唤起学生的生活经历以及情感,在问题解答当中师生会结合自己的真情实感来进行表达,强化了师生彼此间的情感互动,也使得课堂效果大大提升,原本复杂的问题能够在师生的真情互动当中解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互动学习的乐趣。
3立足初中语文课程,落实有效知行互动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必须要提高开放性,而且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必须通过动态生成的方式来最终完成。和谐积极的知行互动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以及学习热情有着良好效果,同时也能够体现出课堂的开放与深层特征。将实践操作作为切入点的话,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以及实践环节能够细致的观察和展开分析,同时也会自主的进行总结,进而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到社会生活当中来展开细致的观察、调查、采访、收集资料等系列的实践活动,在完成实践之后,回到课堂上展开小组合作探究,进而撰写出总结报告和结论。学生通过知行互动的方式可以获得丰富的一手资料,对于互动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热情能够被充分激发出来,这样的良性互动循环也由此产生。例如,在学习现代文阅读《城市视觉污染》这节内容时,为了有效贯彻落实学生的知行互动,让学生获得丰富的互动学习体验,教师可以首先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额外阅读等多种方式来搜集相关资料,可以是涉及到关于视觉污染的内容,也可以对当前城市存在的污染现状进行调查,或者是收集与城市建设相关的研究和著作等。搜集到的这些内容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学生可以将自己课下搜集到的丰富材料在课堂当中呈现,而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总结和集体汇报,让学生真正的实现知行互动,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让语文课堂焕发生机活力,为初中生的语文学习营造和谐活跃的环境,并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互动教学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以及要求之下产生,并且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持续性发展带来了动力。为了有效提高初中语文互动课堂的教学效果,初中语文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互动式教学观念,引导学生知识结构互动,强化课堂师生情感互动,全面贯彻落实知行互动。
参考文献
[1] 钱吕明.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初中语文互动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7):96-97.
关键词:初中体育;体育教学;安全问题;解决策略;建议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1-06
一、存在的安全问题
(1)当前的初中体育教学中没有适合所有人参与锻炼的教学大纲,没有制定针对所有初中生的体质健康标准,体育教学充满了随意性。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性格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家庭背景不同,身体状况也不同。但是我们的体育教学大纲只有一个,并没有充分了解初中学生个体之间的不一样。那些本身身体素质就不好的学生,还得不断地挑战自己的极限,来达到其他身体条件好的初中学生能够轻松达到而自己不能够轻易达到的,甚至需要做出非常大的努力,冒着安全上面的危险而达到的目标。在初中学校存在的这种情况导致学生不能够全面地发展,不能够让学生在保证自己安全的情况下进行训练。
(2)部分初中学校的体育设施非常陈旧,不利于学生健康地进行锻炼。有些体育设备甚至存在潜在的威胁,没有办法保证初中学生的安全。体育课中很多的项目都会用到体育设施,但是我国很多初中学校的体育设施都是十分陈旧的。我们在看新闻的时候就经常会看到单杠断裂,学生因为单抗的断裂而被摔骨折的报道。还有一些拉力器等也存在着很多潜在的安全威胁。导致了学生安全问题的突出,让初中学生在运用体育设施时得不到锻炼反而受伤。
(3)教师的授课对象针对的是那些身体健全的大多数学生,对于那些身体有缺陷的少数同学没有重视到。我们社会上残疾人占着相当多的一部分比例。身体有缺陷的人也是人,也享有我们正常人享有的一切权利。但是研究表明,在初中学校的体育课上,初中学校的体育教师没有充分意识到每一位学生都是平等的,没有意识到教师的职责是服务于每一位学生。初中学校的体育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布置的任务往往都只针对于那些身体健全的学生,这样会导致这些有一点残疾的学生受到更大的安全方面的威胁。
(4)教师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还不够好,没有让每一位学生都充分认识到生命是宝贵的,生命是平等的。初中学校体育教师的工作重心虽然在于教体育,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和长辈,还应该无时无刻教给学生一些正确的思想。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初中学校体育教师的上课流程基本上是先是热身,学生跑步,其次就是教师示范动作,最后就是让学生练习。在整堂体育课中,甚至会出现没有和学生进行一点点的思想交流的情况。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更多的教育,让学生清清楚楚地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认识在体育锻炼中存在的潜在的安全问题,从而能够及时地避免威胁,达到安全上体育、健康上体育的目标。
二、建议和策略
(1)把初中教师的工作重心放在学生的生命健康上,不要一味地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以前教师拼命地完成目标,不断地逼着学生练习,上课练习,课余时间还要对学生进行加训,忽视了学生的健康的问题,导致了体育课上安全事故的发生。这样一来,学生的压力少了很多,也不会有那么多学生肌肉拉伤、韧带受伤,甚至猝死了。
(2)努力完备初中体育设施。每一年因为体育设施故障导致学生死亡和受伤的案例不计其数,主要还是因为设施的原因。体育设施要及时更换,及时检查,尤其是那些类似于单杠,篮球框这样的体育设施一定要定期检查,争取把安全事故降到最低。
(3)在教学大纲制订不同的档次。我们之前因为这些不成文的大纲,使得我们的初中学生过于过分地追求体育大纲中的规定,一些学生为了达到体质健康标准不断地超越自己的极限,别人在休息,他还在训练,体育课也根本没有乐趣,成为了“拼命”的地方。教学大纲因人而异地进行制订之后,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去享受体育课,去放松心情,初中学生的安全的问题也能得到有效的改善。
参考文献:
[1]于 涛.探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J].新课程(中旬),2014, (4).
一、面对课改必须更新观念
当前,面对语文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没有必要的观念更新,课程改革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教师必须适应时代要求,更新观念。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来认真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来组织和实施自己的课堂教学,在传授多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实现“以德治校”。同时还要改变对学生的传统看法,要遵循教育活动的规律,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潜在性”,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改要求新时代的教师能够教育各种类型的学生,并使他们各自的特长都充分得到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终生学习,只有这样才会“与时俱进”,适应课程改革带来的种种新问题的挑战。
二、面对课改必须创新教案
既然教案是备课的结果,写教案是教师整理教学思想,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的方法,那么,不同的备课过程,理应产生不同的教案。所以,不同的课型、不同教师的教案理应有所不同,不能作统一要求。从详略的角度来说,理应从教学实际考虑,该详则详,该略则略。以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为例,单元中教读课文是带动学生学习其他课文的,为了全面反映教学过程,还是写详案为好;自读课文,重点是启发学生自学,促进学生思考,这类课文就可以写简案。以不同的教师为例,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不同,教案的详略也应有所不同。老手(不是“老教师”)的教学思想大体上已有条理和系统,但事物在不断发展,情况在不断变化,具体到某些细节仍需做调整和整理,这样写写简案未尝不可;新手(不是“新教师”)经验不足,教学思想的条理化、系统化不明朗,需要加强整理,再者新手改进教法、总结经验也要以教案作依据,所以写详案好处很多。所以,新手和老手的教案可以有不同的个性。
语文具有强烈的人文性,所以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不同个性的学生,需要有不同个性的语文教学;要发展学生不同的个性,就要进行不同个性的语文教学,就要写出不同个性的语文教案。学生的个性化,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个性化,也就决定了语文教案的个性化。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更趋于社会化、人文化、网络化。语文教学要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关注人生,关注思想情感;内容来源更从过去单一的课本向图书馆、网络化方向发展,教师备课不再是课本加参考,而要面向学生、面向社会、进入网络。所以新课标下教师的备课和授课更趋于复杂,不同的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必然也必须写出不同风格的教案。语文教师要写教案,要写具有不同风格的教案。
三、面对课改必须找准教学切入点
一个好的切入点,既可以使课堂教学纲举目张、层次清晰,又可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研究愿望。如何找到文章的切入点呢?
1、从文眼入手,抓住关键词,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全篇。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我抓住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文眼,将“不宁静”三字作为理解文章的突破口,引导学生探讨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2、从文章线索入手,紧扣线索来设置问题。如教学《项链》时,可紧扣“项链”来发问:为什么会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不丢不赔会怎样?小说结尾会怎样发展?这样,学生就会紧紧围绕线索来思考,绕过了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小说类文本的阅读教学,可围绕小说的故事情节及叙事艺术方面展开,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教授前必须让学生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文体知识。
3、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章节入手,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一般的小说教学总是遵循着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课堂教学也必然是按照“开端――发展――――结局”的模式展开,教师授课时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学生听课时也是跟着老师亦步亦趋、敷衍应付,自然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
4、从教学目标出发,设置若干关键的教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文本。
随着教育的改革,新课标提出要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教学的三维目标,要求学校的教育是针对学生而进行的,教学要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然而,当今教育基本都是为了提高学生成绩而进行的,教学好坏是以分数来衡量的,学生的优劣也是以成绩来评比的,教学好坏是以分数来衡量的,学生的优劣也是以成绩来评比的,正因为这些教学的弊病大量存在,使得教学难以完成教育改革的目标,教育的资源利用无法达到最优化。就初中语文而言,教学只是教师单方面的传递者,学生和教师之间没有教学上的互动与交流。传统教学模式占据了主要地位,教师都是以模式化的过程、内容等备课,在课堂上以"满堂灌"的形式进行。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中寻得语文的"美",不能以语文知识来提高自身素养。那么,就初中语文教学来进行分析,教师要如何指引学生发现语文的"美",学生如何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呢?本文就语文里的"美"进行分析,探讨教师要如何以语文来进行"美"的教学,学生要如何发现并感受语文里的"美"。
1.要把握"语"与"文"的联系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主,并给予学生有利的指导,使学科内容的学习达到最优化。但是,作为教师也不能完全把责任推在学生身上,也要发挥自己的辅导作用,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为学生的学习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因此,教师在准备教案、选取教学材料的时候,要从学科的内容出发,以"教书育人"作为教学的目的。就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教师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从教学中展现语文的"美"。
首先,教师要有发现美的能力。"美"无处不在,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联系密切。其中,学校的教育也是"美"的体现之一,任何学科的内容都饱含着不同"美"的表现形式例如,语文就是一门"美"的文学,语文里的"诗词、小说、散文、戏曲"等各个内容都表现着"美",都关系着教师和学生人格的形成、情感的培养,也是"美"的重要体现。因此,教师在设计语文教案时,要先分析课程内容,大胆去发现内容中体现的"美",并创新"美"的呈现方式讲解知识。比如: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桃花源记》,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注意文言文的写作手法、内容构思等各个方面,让自己先去发现文章中语言、情感、形式的"美",重视这篇文言文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仿写"这一环节,让学生主动去寻找文章中最美的段落进行模写。同时,让他们找出"落英缤纷"、"芳草鲜美"、"黄发垂髫"等词熟记。
其次,教师要采取"美"的语言进行课堂教学。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中心环节,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采取优美、通俗易懂的字词来组织教学语言,让学生觉得语文课是一种"美"的享受。例如:教师在讲解诗词赋、散文等内容时,尽量以"美"的语言来为学生进行指导,把语文课真正上得"诗情画意"。比如:教师在讲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可以用语言把整首诗的内容给学生复述,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草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的美丽画面。同时,教师要注意散文、小说、诗词等特点,以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创新语言内容,为学生提供感受"美"的学习氛围。
总之,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辅导作用,把语文讲的诗情画意,并通过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从而带动学生主动去学习语文,用语言打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能真正享受语文所带来的"美",拓展学生的眼界,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那么,学生要如何走进语文,感受语文里诗一样栖居"美"呢?
2.可以用对话走进语文,感受语言魅力
首先,学生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是语言之间的交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大胆地与教师、学生进行交流,运用字词来组织自己的语言。同时,学生要学会打开心扉去倾听教师、学生的感受,特别是初中生更要学会做踏实的倾听者和诉说者,让自己有机会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或写出来。例如:初中语文教课本后面的十首诗词,学生要主动去学习,参考工具书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也可以把自己的读后感受写下来。就如学习王维的《竹里馆》时,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把诗词里的"美"用画面来想象和感受一下,并与诗的作者对话,用心感受作者那种闲适、优雅、恬静的心情,从而疏散自己的忧愁烦闷。也可以通过自己对诗词的学习和感受,来提高对诗词的审美能力。
其次,学生要大量阅读文学作品。语文是一门需要积累的学科,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文化,是中华文化传统的记载和表现。如要学好语文学科,学生就要有深厚的文化知识,就要大量积累诗词歌赋、阅读散文小说,拓展自己的语文知识面。但是,就如今的初中生,他们无心阅读语文作品,大都是为提高学习成绩而做试题,没有从根本上想要学习好语文知识,更不能把语文作为自己审美的对象,他们眼里的"美"是影视、游戏等。因此,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感到语言"美"的享受。例如:教师要提供机会让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指引他们如何阅读,如何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将文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比如:学生可以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外国诗、小说、散文、戏曲等),积累外国的文化知识。就像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学生要反复阅读,通过文字来感受到人的伟大,欣赏小说中人物渗透的心灵美。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课堂 导学案教学 策略
所谓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教学重点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与眼前的知识和机能的学习,而且还要注重能力的开发和培养。较重中主要的策略包括:和谐的师生关系、创新思维的方法、讨论质疑的学习方法和老师导学;在语文教学中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传统的讲授、实验探索、讨论问题等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情景从现,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其中,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合理编写教学中导学案所需要的条件
经过很多实践的证明导学案能够解决传统语文学中学习效率低的重要问题,更能解决学生们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强制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索的学习。因此教师不能抵触导学案教学。而更应该积极的投入其中,积极探索和取长补短。但是我们在初中语文课堂编写导学案时一定要注意以下重要的问题:
1.深入学生中是编写好语文导学案的基础
学生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对象和目标,也是导学案的直接使用者。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角度出发,严格的注重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的进行自主的学习。然而导学案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学这个字,因此设计好符合学生自身的导学案,对学生是至关重要的。
2.关注师生间的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中教学的本质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在这种形式下进行教学。因此这种互动应该是高效的。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在师生交流和探讨中有效的形成。但是也不能片面的认识这种师生间的活动,所以教师一定要正确的认识到这中情况,不要为了只追求轰轰烈烈的效果而进行虚假的没有实际效果的互动。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上每次互动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认真解读新课标是设计好语文导学案的前提
我们在编写教材和教学评估的时候一定要按照国家课程的标准为依据,这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中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不仅仅制定了语文材料中的内容,同时也制定了学生的学习发展方向,更定格了语文导学案设计的中心点。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设计导学案不能脱离课程标准。
4.设计好语文导学案的关键是准确制定学习中的目标
学习的目标对学生具有导向功能和鞭策功能。学习目标的准确制定,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了明确的学习方向,从而进行了有效的学习,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一个明确有效的自我评价方式。在学习目标的设置中我们要符合以下要求:数量不能太多;目标中的内容要包括知识技能过程和方法;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学生目标制定,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符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最后一个就是在学习目标中将学生遇到的难点和不易懂容易出错的地方作出重点标识,加大学生们的重视度更好的到达学习中的目标。
二、语文课堂中导学案的教学方法
1.依据示案自学情况,进行以案导学
语文课后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提前预习,之后在课上老师根据学生自主探究进行有问题的反馈,并准确的掌握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并有目的的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是情景再现,更好的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并知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以学习为目标主动的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在失败中进步,在进步中不断的探索。
2.导学案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展示青春的舞台
语文导学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学习内容,并且要求学生是在课前完成任务。主要的目的是在于让学生有更多充裕的时间通过自主学习、查询资料和同学间的探讨研究把语文导学案中教师的设计进行完整的思考,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在上课前呆着问题来研究,从而大大的提高了语文课堂中教学的质量。
3. 教师进行精讲点拨,学生归纳总结
在提倡学生自学语文的同时对教师的精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水平和高妙的教学机智。对于课程中难度较大的问题,在学生渴望探讨的心理状态下,教师根据其带有疑点,快速的确定所精讲的内容,抓住要害,讲清思路,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这样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归纳智能的提升。
总之,导学案的出现积极的激发学生对初中语文学习的热情,并且有效的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这是随着时代进步当今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在实际运用的过程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只要我们刻骨钻研,吃苦耐劳就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让导学案在语文课茁壮成长。同时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力争打造高效课堂的一些认识和做法。只要遵循科学规律,积极探索,我们用辛勤汗水浇灌的“导学案”,今后一定会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