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简爱读书笔记

简爱读书笔记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1-23 08:41:2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简爱读书笔记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简爱读书笔记

第1篇

1.“语言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再好的写作素材,再闪光的思想,也要无一例外地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因此,教师除了要指导学生学会挖掘生活中闪光的思想内容,学会布局谋篇之外,必须刻不容缓地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语言表达是学习和工作的一项基本技能,教师应努力做到让学生能“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笔端。”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写作教学中着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了解决学生语言表达难的问题,通过深思熟虑和不断探索,发现仿写与片段练习的目的性单一明确,字数要求较低,训练时间短而见效快,对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很大。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通过让学生进行仿写句子、写片段作文的练习,以化整为零的方式,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熟悉词语使用环境,丰富词汇,熟悉语法修辞常识,积累作文素材,增强了动手写作的兴趣,提高了语言驾驭能力。

离开了语言,语文教育什么也不是。语言文字的味道就是语文的味道。这也许就是语文课不同于其他课的地方。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运用、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更好地为思想与表达服务,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容推卸的责任,是每一节语文课不可或缺的目标。

韩愈在《择言解》里高度评价了语言的作用:“言起于微,而为用且博,能不违于道,可化可令,可告可训,以推于生物。”认为语言能明道传意,把语言看作传情达意、化今传后的工具。语言既可用于传道化民,也就可以详尽达意。由于语言的作用极其重要,因此需要慎重选择用语,否则,“及其纵而不慎,反为祸矣”,推而论之,言不能尽意,并非语言天生的不足,而是说话者择语不慎、用语不精,因此,不应怀疑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而应加强自身修养,着力提高语言的表现力。

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经实践证明,坚持不懈地进行仿写与片断练习,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技能练习是能力形成的必由之路,而学习者良好的语言技能基本上是通过感受、涵咏、参悟与临摹阅读蓝本的练习而实现的。因此,有效的实施方法与措施是通过文本的阅读与坚持不懈地进行仿写、片段练习,并交流学生的优秀习作共同提高,促使学生“内化语言”与“迁移语言”,最终为学生所用的。我所采用的具体方法主要有:

1.沉浸文本阅读,着意精神,领会文本语言表达的精妙无论是教材,还是优秀的文学著作、名家经典,都是学生的阅读蓝本。除了认真用好教材以外,我们还通过积极引导、有效指导、及时检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等方式,让学生阅读了《西游记》《麦田里的守望者》《海底两万里》《朝花夕拾》《老人与海》《简爱》《老舍散文》《朱自清散文集》《冰心散文集》等经典著作,使学生沉浸到优秀文本的阅读中,从中感受、涵咏、领悟文本语言表达的精妙。

2.读写结合,多加练笔

(1)仿写句子:①直接选取教材或经典著作中的优美语句或语段,进行同一语言风格的仿写。②教师或学生用精彩的语言总结教材中的单元要点或经典著作中的精神内涵、精彩之处,让学生仿写,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选取各种题材典型片段,如景物描写、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叙事片段、抒情片段、议论片段等,进行片段写作练习。教师精心指导,并在学生中交流优秀习作,使学生共同提高。

(3)在读书笔记上开展以教材、名篇为主的多种语言赏析、品味练习。

(4)组织多种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写作兴趣,加强师生之间的写作交流。①读书交流会②文学座谈会③成立“文学会”,划分文学版块,竞选版主,年级同学投稿,进行筛选后,在走廊宣传栏中张贴交流。

(5)口头训练与书面训练相结合。口头训练以课堂为主阵地,加强学生课堂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要求做到清楚、准确、通顺,力求生动。书面训练则要求较高,要求达到考纲“准确、简明、生动、连贯、得体”等要求。朱熹曾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积累正是写作真正的源头活水,不明白这一点,孤立地进行语言训练,只能让学生倍觉枯燥与反感。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阅读是对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因此,通过让学生不断阅读经典著作和语言表达出色的名家典范之作,如《西游记》《红楼梦》《海底两万里》《朝花夕拾》《老人与海》《简爱》《老舍散文》《朱自清散文集》《冰心散文集》等,不断汲取各种养料,读写结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欣喜地发现——

第2篇

吕叔湘先生说过,“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教学分课内、课外两方面,曾有人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因此语文教学真正的源泉是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

纵观整个初中阶段,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却不容乐观。在实际调查中发现,相当多的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阅读量少;盲目择书,阅读内容单一;不重积累,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而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扩大信息量,不能把全部精力仅仅寄托在课堂上,要开放课堂,要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使课内外和谐衔接;要使学生既从生活中、课外阅读中学语文,又把课内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和生活中去,学以致用,为生活服务。即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互促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开展课外阅读是新课程理念下开放式大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外阅读,学生还可以间接地向社会、向自然、向生活、向实践学习,对他人的经验教训进行反复体味、咀嚼,从中不断发现、丰富、完善,并超越自我。因此,课外阅读可以说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切入口,是学生成长的“助推器”。如果说语文教学是高楼大厦,那么课外阅读就是地基、是柱子,它对语文教学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那么如何用新课程的理念来进行课外阅读,提高阅读的质量呢?

一、 从课堂入手,营造自主、投入、轻松的阅读氛围

每个身心发展正常的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并非难事,问题是绝大部分的初中学生只是把课外阅读当作是一种消遣调剂,而有一部分的教师、家长把课外阅读看作是提高考分的一种手段,这样的阅读就难以发挥书本应有的作用,难以体现出阅读的力量。相反,有时还可能对学生“作为人的清醒的意识造成遮蔽”,“可能伤害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健康成长”。这种阅读就成了一种有害的阅读。因此,必须注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营造一种自主、投入、轻松的氛围。

在实践中,我发现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地点,让学生初尝自主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魅力这一设计很受学生欢迎。我们可以抓住学生对抄写等练习比较厌恶这一心理,在经过必要的准备以后,尝试在本该进行的语文训练中宣布到阅览室去读自己喜欢的书(可以借阅,也可自带书本),要求学生把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想想自己为什么要摘抄这些内容。事实上笔者的这一步已经让所有的学生都喜出望外,他们十分珍惜这节不同寻常的课,选择自己爱看的书后,个个都像“饿汉”一样扑在书上,边看边想,边记边抄。教师来回巡视,帮助学生挑选合适的书,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和学生探讨书中内容,适时引导。课后,我们用语文手抄报的形式将“推荐一本好书”、“优秀读书笔记”等内容展览出来,供同学在课余时间中互相学习、欣赏、点评。

这样,学生在自己阅读时,点评他人的摘抄时,动口、动手,又动脑。在这样的氛围下,坚持一段时间,不仅要读书的学生学有收获,而且原来读书兴趣不浓的学生也受到了积极的熏陶和感染。学生的阅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可以随时注意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以帮助学生养成更好的阅读习惯。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再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见解,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了独到的看法,初步具有批评的意识。这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来说是一种可喜的变化。理性能够使学生辨别是非与真伪,独立会让他们的思想更自由。

二、 从小组入手,形成互帮互补的阅读小组

信息论告诉我们:学生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同伴。因此,组织好阅读小组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阅读小组一般由学生自由组合而成,人数可在4―6人之间。可考虑方便性、相似性、补偿性等因素。这样,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能互补等良好小群体的心理原则可落实:学生个体内在的“群体感”、“亲和感”、“友谊感”等能在社会交往中得到较好体现;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群体支持力量”等方面的心理效应也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但是组成阅读小组的这些优势不是自然而然地体现的,还需要学生主动地、协同地进行阅读,学会彼此倾听、共同讨论、相互借鉴、吸收,达到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实现小组成员的智、情、意等方面的共同发展、提高。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阅读小组的建设。我将全班学生分为7个小组,每小组6―7人,男生和女生相互搭配。他们围坐在一起进行阅读,男生一般喜欢看科幻、推理类小说,如《福尔摩斯探案集》,女生一般喜欢看情感较细腻的小说,如《红楼梦》。小组内部在一学期规定读4―6本组内必读书,书目的确定是小组讨论和老师同意的结果,既兼顾相似性,又兼顾互补性。一学期下来,学生要对所看书本进行讨论、交流;最后,根据本组内部情况,选择最喜欢的一本书在全班展示、交流。

例:某个小组一学期的必读书目:

1. 《繁星 春水》

2. 《伊索寓言》

3. 《简爱》

4. 《福尔摩斯探案集》

5. 《朱自清散文选》

互帮互助阅读小组的建立,能充分发挥小组阅读的优势,起到一定的帮带作用,让那些平时不太爱读书的学生在其他学生的影响下渐渐喜欢读书,让只喜欢读某一类书籍的学生在其他学生的影响下将目光移向多类书籍。有时,几个小组的学生共同喜欢某一本书,他们下课的话题都会围绕着这本书而展开,互帮互助的阅读形式真正做到了彼此倾听、共同讨论、相互借鉴、吸收,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提高。这种发展和提高又反过来促进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由面带点,还有什么困难呢?

三、 从习惯入手,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这可以说是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的关键。我们知道,课外阅读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成的内在机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学生、文本与生活之间实现着多种视界的融通,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产生新的视界;随着阅读的深入,往往会产生出更加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但是这种思维常常是混乱、粗疏、零碎而飘忽的,还不能算是阅读者自己的东西,必须经过自己的重新筛选、组织,“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过──那种知识、思想方可算是你的了”。否则,一切书籍的阅览、一切思考、一切感想,都有可能成为过眼云烟。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我每周都安排一节课,让学生尽情阅读,边阅读边摘抄。可以是描写细腻的句子,也可以是闪现着智慧的火花、给人启迪的句子,学生还可以对摘抄下来的句子作点评,下课前5―8分钟进行读书笔记交流、切磋。我还会抽出专门的时间,让学生挑选经典句子进行展示,说出自己喜欢这个经典句子的原因。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可及时得到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帮助、指点,并及时体验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 从学生实际入手,加强新课程意识下的阅读内容的引导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也是人性的角斗场,开卷有益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但我们要说,开卷并非都有益。对学生来说,他们的课外阅读内容尤其不能放任自流,应该作必要的引导。当然,我们没有必要一定要让学生读世界名著。但教师在选择、推荐阅读内容时,应摒弃传统的教育性标准而选择反映学生生活和心理需求,符合当代少年阅读口味的书籍。实践证明:一个人的兴趣是与心理需求紧密联系的。只有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后,他们在阅读中才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智慧,才会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地、自主地去尝试、体验、思考与实践,主动与文本产生思维碰撞,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样,课外阅读的优势才会渐渐凸显出来,知识与思想的萌芽才会越加粗壮。为此,我注意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 注意课外阅读内容与课内内容的沟通。将课内教育教学的内容当作是点,把课外的相关阅读当作是面,由点到面地拓展阅读,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外溢于课外的“涟漪效应”。例如,学生学习了《伟大的悲剧》后,在我的引导下,一部分学生捧起了《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来读,这就是以点带面的“涟漪效应”。中学语文课本中,还有很多文章都适合用这种方法。例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可推荐阅读《莫泊桑短篇小说集》;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可推荐阅读《城南旧事》等。

2. 注意课外阅读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课外阅读是学生与人类最富于智慧、最充满个性的思想者的对话。要善于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从他们的思想和经验中吸取有益的营养,积累更多的社会生活经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例如:学生读完《名人传》后,交流时就非常真切地谈到《名人传》给他们的精神力量。当然,我们不排除少数课外阅读的副作用,例如:有些学生读完《三国演义》,对桃园三结义这一情节,非常迷恋书中的“哥们义气”,以至于认为平时要有“哥们义气”。教师要对书中有害的糟粕进行预设,告诉学生“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让学生增强辨别真伪、善恶的能力,以指导学生更好地阅读。

3. 注意各学科内容的融合。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更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不只需要学习语文,还要学习更多更新的东西。根据初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知识面,我们可以设计“套餐”方案。即为学生增加喜闻乐见的古典小说、具有时代气息的科幻小说、科普书籍和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书籍等。这样,使学生的阅读内容做到文学与自然科学并重,使文学作品滋养学生的伦理情感,用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丰富其知识世界,为构建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 从评价入手,实施多元、动态的评价标准

由于汉字具有思维内涵的多层次性,汉语言具有内容的丰富性和多解性,因而最能拓展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最能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多向性发展。同时,来自文本、他人的信息为不同的生命个体所吸收,并激活各自既有的知识、经验,这样就有可能产生独特的个性化的理解,加工生成不同的经验、发现、创造和感悟。因此,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标准必须实现多元化、开放性、动态性等原则。我们可以采用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来评价学生的课外阅读。

我在班上开辟了“百家讲坛”栏目。每周安排学生做一个微型讲座,学生情绪高涨,非常认真地制作幻灯片,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阅读心得和他人分享。“百家讲坛”栏目,使认真参加阅读的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让少数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更重要的是,当一个或几个学生在对一部作品进行评价时,他们的思想认识和台下学生的思想认识往往不一致,于是他人评价也参与其中,对书中内容、作者思想、作品主题等诸方面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有时甚至发生争论,这时,教师的适时引导一定会起到令人难忘的教学效果,教师评价也参与其中,实现了多元评价。最重要的是,“百家讲坛”栏目,让我们及时知晓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点,以便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适时评价。在第6期“百家讲坛”上,我班几位男生向大家推荐了《藏地密码》这本书。他们精心制作了幻灯片,流介绍作品。然而,同学们听完他们的介绍后却不依不饶,有的说他们的介绍缺乏统筹安排;有的说他们在介绍时过多地关注了作品的情节,只停留在阅读表层,对作品的主题和重点章节缺少自己的认识和分析;还有学生干脆说这本书不应该上“讲坛”,因为它充其量只能算网络小说,和《巴黎圣母院》这样有内涵的名著相比是有差距的。

多元、动态的评价标准既顾及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个别差异,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进行了评价,还重视了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状况,注重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将课外阅读向纵深发展。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