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2-17 16:28:4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第1篇

关键词:艺术类中职校;校园文化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和激烈的竞争形势,创新人才的培养越来成为学校教育发展关注的焦点。对于艺术类中职学校,人才的培养,除重点教授专业技术,更注重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艺术人才。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就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它体现了学校办学的精神风貌,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对开发学生的智慧,开阔学生的学习视角,美化学生的人格,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义

目前,对校园文化建设概念的阐述有不同的定义,总体上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广义的校园文化通常是指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和学校精神文化三大类。属于学校物质文化的有:教学楼、实训楼、图书馆、文娱体育活动设施,以及绿化怡人的校园环境等;属于学校制度文化的有:校训、校规、校纪、学生守则、入队入团条件、班规,以及考试规则、学习生活作息制度等;属于学校精神文化的有:校风、教风、学风、班风,老师和学生的价值观念、精神和心理状态、人际关系,以及榜样雕塑、升旗仪式、文娱体育竞赛活动等等。狭义的校园文化通常是指学校课堂教学外的文化活动的文化氛围和精神。

二、艺术类中职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注重道德品质培养,塑造健康文明礼仪

艺术类中职校的学生情感丰富,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对外界信息敏感,思想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缺乏对自身严格的自律要求,对学校管理制度的理解把握不足重视不够。通过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贯穿道德培养在艺术文化活动中,结合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在思想观念、心理动态等方面的表现,以专业教学实践为依托,弘扬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深入凝练学校办学特色,深化和丰富学校精神的内涵,在情境教学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切身感觉美好的道德行为准则,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向上文明的学习生活方式。

(二)加强学生专业素养,成就创新艺术人才

由于艺术类中职学校办学专业的特殊性,相比其它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有着更多艺术实践展现自我风采的机会。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是艺术类中职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集中体现,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加深巩固课堂专业知识与技能,更是学生充分利用舞台加强专业实践的机会,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开拓专业知识领域、发展他们社会实践能力和积极创造创新能力,更快地适应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能力、完善职业规划的过程,是塑造顺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艺术工作者的过程。

(三)传承文化精神,增强凝聚力和归属感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老师和学生,全体师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情况既是校园文化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体现,又是校园文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的具体体现。优质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激发师生强烈的艺术创造欲望,更能激发他们教与学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让所有师生的艺术创造潜能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工作学习中取得更大的成绩。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创新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多样化的教育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老师和学生,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办学精神深刻影响着学生,进而增强广大学生的集体凝聚力和归属感。

三、艺术类中职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一)突出“德”字,把握艺校文化的方向

把握校园文化大方向,在校园文化中弘扬爱国教育主旋律。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是学校的培养目标。因而,作为思维活跃和个性突出的艺术类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也要服从服务于这个政治方向。始终把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放在育人第一位,让社会先进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主导,坚决抵制一切封建迷信、伪科学、庸俗文化和腐朽价值观的不良影响。只有坚持正确的校园文化建设方向,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和社会价值观,师生才具备有良好的素质和积极健康的精神风貌。同时,师生的行为和态度与整个校园文化建设方向保持一致,对社会风貌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牢记“艺”字,稳固艺校的强校之本

艺术类中职学校坚定办学方向,把握艺术专业特殊性,充分发挥学生个性飞扬、果于自信、乐于表现的行为特点,积极开展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专业与文化、道德与品质的综合素质发展和提高。不断优化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内容创新和形式多变。在文体活动中渗透专业学术内涵,在学术活动中增强趣味性的渗透,以此达到培养学生内涵、提高专业创新的能力。例如,我校每年都组织学生参加“舞蹈表演”“模特表演”“器乐表演”等职业技能比赛;“文明风采”才艺展示比赛;“艺苑杯”校园文化艺术节;“阳光杯”声乐比赛大PK;“书韵飘香的校园读书节”;入学行为教育军训;校团委、学生会系列慰问养老院、孤儿所、戒毒所演出活动;学校少年管乐团、弦乐团、民乐团、合唱团排练演出活动等等…兼顾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让学生各得其所,各行其乐,主动参与。这些都是校园文化活动不断创新的一大亮点。

(三)教学实践中,建设具体的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体现学校的形象、个性和风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校园网络文化。教师文化是艺术类中职学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对职业、学生、教学科研等行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因此,我们要大力弘扬为人师表、身正为范,甘为人梯的高尚师德,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研品质,精益求精、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在教师队伍中形成一种从个人走向群体,从封闭走向开放,关注他人与其他学科,相互竞争,相互超越又相互合作的良好学术氛围。学生文化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价值观、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的体现,学生价值观是学生文化的核心。学生价值观是学生对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理解和追求,直接影响着学生确定学习目标、确定行为习惯和选择行为方式。所以,建设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学生文化,营造“自主学习与积极创新”的学风是学生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在学生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做到:人格上自尊,具有和谐的审美心态、高品位的审美趣味和乐于为艺术事业而奉献的精神境界。随着课程设置的不断改革,自主、自律、自为的教育文化逐步成为课程文化的核心。学生是课程文化建设的主体,因而课程文化强调学生的培养价值,尤其关注灵魂、精神与意义,强调对学生的陶冶,对学生内在的深切关怀。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确立科学与人文相结合具有教育意义的课程体系为基础,建设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课程文化,是课程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校园网络文化为学校文化注入了新的巨大活力,推动学生价值观的变革和进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全球普及化,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已经全面触及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互联网络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信息量,广泛进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之中。它具有无限空间的创造价值、即时沟通的效率价值、丰富多彩的个性价值、普遍意义的平等价值、基于网络资源的发展价值。

四、结语

艺术类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因其办学专业的特殊性而具有独特的气质,学校要不断加强并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把握校园文化建设对人才培养创新的积极影响,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能力。在具体建设中,要进一步加强教风、学风建设,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动文化育人,培养专业基础厚实,实践适应能力较强,个性特色鲜明,身心健康发展的高素质艺术类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周熠,冯艳丽.浅谈艺术类院校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工作[J].东方教育,2017(11).

[2]李瑾凤.浅谈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4(29).

[3]杨太光.艺术类高职院校建设校园文化的思考[J].山西煤炭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3(3).

第2篇

一、德育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校园文化主要表现在学校校风与课外文化活动等方面,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结果,也是德育的手段。学生每天有差不多三分之一时间生活在校园里,他们时刻受着学校各种纪律制度的约束,师生的言语行动、校园的一草一木,对学生都会产生潜移默化和环境制约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鸟语花香的校园景致,整齐光洁的道路交通,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学生在幽静的环境中学习,感到舒心怡神,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对低俗的非理性的文化及各种消极腐败思想也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第二、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及集体舆论的要求时,他就会自我调节矫正。学生有时可能不接受老师的教育,但却不能反驳同学们的批评,谁都不愿意成为“众矢之的”。优美的校园环境同样能规范学生的行为,试想:你会在地面光洁、环境优美的场所乱扔纸屑、随地吐痰吗?你会在雪白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吗?不会!这些不良行为都会自动消失。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校集体为单位,注意学校的集体形象。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注意相互间的协作,必要时为了集体利益要牺牲个人利益,否则就会受到来自集体的人际压力。这种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都要求学生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以建成一种友好互助的群体氛围。反过来,一个充满理想、团结友好的集体会使学生亲身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体会到集体力量的伟大,从而树立个人要服从集体、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集体主义思想观念。

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中学生渴望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多彩的校园文化适应了中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避免了对学生人格塑造单一化的倾向。使那些个性特长较突出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并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一个真实、完整、积极的自我意象,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当今中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是比较差的,而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校园环境中会感到心旷神怡而暂时逃离“神经紧张,甚至心烦意乱”的境地,在轻松的心境下,心窗打开,可增强进取心,从而自愿接受困难的挑战。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交往圈,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合群并找到知心朋友,扩怀;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因沉浸在欢乐或业余爱好中,因注意力转移而冲淡和忘却不愉快的心理因素,就不至于“越想越别扭,越想越伤心”了,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二、美育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爱美是人的天性,中学生也不例外。但由于处于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中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又存在着明显的弱点:他们追求美,却不善识别美,常把新、奇、特视为美,甚至误以丑为美;只追求外在美,而不善追求内在美,往往认为仪表的漂亮就是美,而不懂得美具有广泛复杂而深刻有内涵。而优良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

环境美可以升华为情感美。美丽安适的校园建设,整洁漂亮的教室布置,朴素大方的服饰打抢,以及校园空气的净化、文明礼貌语言的使用、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均可诱导学生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在一系列审美活动中,学生会认识到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劳动创造的;感受到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深刻内涵;真正懂得和体验到诸如“大方”、“优雅”、“和谐”、“风度”等这些描述美的有关词汇的含义,从而把这些词汇的内涵变成他们自觉的行为,使追求美、创造美成为他们生活的需要。

三、实践教学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随着分配制度、就业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青年学生面临着人才市场和优化劳动组合等种种考验。因此,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树立竞争意识,努力也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以创建活动、达标活动、争先创优活动及各种竞赛活动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参与精神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既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使学生在争创活动中受到锻炼,提高竞争能力。

未来社会是一个人际广泛交往的社会,社会对未来人才社交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娇生惯美,在外不会主动地正确地交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学校自然要成为培养交际能力的主阵地。而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交往的信心,各种活动的开展既给学生提供了广泛的交际场所,又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第3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2.006

校园文化是以实现教育目标为目的,以传承校园精神为核心,以广大师生为主体,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创建形成的学校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高雅和谐的校园文化能推动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在我国教育体系深化改革的今天,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不断压缩。在这种情况下,中职学校必须找准立足点,大力构建温馨和谐、文明高雅的校园文化,积极适应中职教育的发展趋势,以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1 中职校园文化的内涵

从词源而言,文化的最初涵义就是文治与教化。刘向在《说苑・指武》这样写道:“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越来越丰富,也更为多元化。文化作为一种历史人文元素的积淀,实质上是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和活动方式,包括文学、艺术、价值、信仰、观念、语言等多个方面。

校园文化属于亚文化形态,是社会文化在学校中的延伸和拓展。高雅和谐的校园文化能够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情操,并对社会文化大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艺术在于,不仅要使人的关系、成人的榜样和言语以及集体用精心保持的种种传统能教育人,而且也要使器物――物质和精神财富――能起到教育作用。依我们看,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1]中职校园文化包含四个方面。其一是学校的精神文化,即学校领导和师生员工共同持有的理想、信念以及价值观念体系的总和。其二是学校的制度文化,即学校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及其蕴含的价值观念和评价标准等一系列思想观念体系的总称。其三是学校的行为文化,即广大师生在教学、科研、生活、学习等各种行为活动中创造和表现出来的独特文化。其四是学校的环境文化,即学校的建筑设施、硬件构建、景观标识等物质形态的内容。

2 中职校园文化的特征

我国的中职学校主要是各种类型的中专、职高和技校。按照相关规定,中职教育的定位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因此,中职学校的办学思路、目标和普通高校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校园文化也相应地表现出明显的区别和独有的特色。

第一,教育功能和愉悦功效极其强烈。中职学校定位于培养拥有一技之长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因此必须依据时代特征、发展趋势及人才市场的具体需求来教育和培养学生。相应地,中职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也就必须具有明显的教育性和针对性,把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根据当代社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努力培养有抱负、有理想、有素质、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与此同时,还必须重视发挥校园文化的愉悦功效。校园文化能够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尤其是在校园内举办的文化活动,它并非十分严肃,而是一种具有思维性、文化性、趣味性的综合活动,是教育与娱乐相互结合的活动。”[2]只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出教育功能和愉悦功效,才能打造出具有中职特色的校园文化,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二,开放性和衔接性相当突出。作为社会文化在学校的延伸,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必然离不开社会文化大环境。为此,校园文化建设也就必须彰显出鲜明的开放性,兼收并蓄,开放包容。中职校园文化应该不断吸取和融合其他层面的社会文化精髓,如民族文化、企业文化、商业文化、装饰文化、饮食文化、道德文化等,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借鉴和扬弃,从而实现持续和谐的发展。同时,中职校园文化的构建还应与体现时代性的先进文化保持良好的衔接性,秉承拿来主义的原则与甄别选择的理念,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第三,职业性特色鲜明。中职学校所有的工作都必须围绕学校的办学目的和具体定位开展,所有校园文化活动都应该彰显出职业性的特点。首先,物质性文化的建设要达到职业性的状态。中职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性文化,是指中职学校应该拥有美丽清新的校园环境和满足人才培养要求的硬件设施,并以其所蕴含的文化意蕴来提高学生的修养、陶冶学生的品行。广大中职学校并不一定要广造高楼大厦,而是应该建立体现时代主题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实习基地,拥有完备的实习设备、实习材料等硬件设施。其次,制度性文化的建设要体现出职业性的行为准则。中职学校的行为准则,是指学校根据特定校园文化情境下的个人所构建起的一系列必须遵循的制度规范体系。中职学校所有制度的制定都要围绕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实用价值,用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学生在实习基地中的各种操作行为,用具体的行为准则来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中职学校的所有校园文化活动都要体现出自己的教育特色,紧紧围绕“应用能力”、“专业技能”等主题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育人活动、专业产品的制作设计活动以及为社会和企业提供具体服务的专项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学,让学生在温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增长能力。最后,精神理念性的文化也应体现出中等职业教育所追求的理想。

第四,时代性和创新性特点明显。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只有具备创造性思维的人才能立足社会,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栋梁之才。中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体现创新特色,把握时代脉络,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出德才双馨、知行合一的高素质人才。

第五,兼容性特征显著。目前,世界已经进入了“地球村”时代,信息流通越来越发达便捷,各种文化交相碰撞、相互融汇。这种社会文化的兼容性状态,就注定了校园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反映和体现兼容性的特点。中职学校校园文化的兼容性状态,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呈现出来,比如硬件设施、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等。

3 加强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中职校园文化的建设要贯彻就业为导向的原则,要在进行传统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对中职特色加以强化和补充。具体而言,加强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以人本主义为纲领,不断提升学生素质。中职校园文化建设要贯穿德育主线,着眼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从我国中职学校的教育现状来看,学生的整体素质普遍不高,相当多的生源都是学习成绩较差而高考升学无望的“差生”。长期的“差生”标签以及在应试体系内萌发的自我认同危机,促使广大中职学生缺乏自信,也缺乏对自身的正确认知。而且,由于在考试成绩上的受挫,他们的注意重心就会发生偏移,逐渐转移到学业之外的其它事务上,这势必会造成学生思想意识上的混乱和多元,使他们理想信念缺失,人生目标不明,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常抱定“混日子”的倦怠思想得过且过、混沌度日。为此,中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切实引入和大力弘扬正确的价值观教育。比如,学校每年一度的运动会除了强身健体之外,还要重视体育精神的发扬和整体精神风貌的弘扬,向学生灌输拼搏进取的体育精神,讲解体育明星自信坚强的成长故事和自尊爱国的精神品质。在联欢晚会上,不能只追求炫目震耳的声光效果,还要注重内在的精神品味,使节目表演和价值追求相融合,憾人灵魂,发人深省,催人奋进,激励学生健康向上、成长成才。

第二,以企业文化为根基,与就业工作相融合。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就业工作是重中之重。教育部曾明确指示:“中职学校可通过课堂教学、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班会课、共青团活动、实习活动、第二课堂等形式去彻底落实就业指导工作。”[3]中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结合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拓展的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尤其是通过和先进企业合作办学的形式,不断为校园文化注入与时俱进、锐意创新的企业文化,使广大学生既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能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富于创新思维。当然,中职学校在吸纳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必须立足自身需求,结合办学思路和专业特点按需吸收。

总之,中职学校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特点和学生特长,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创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促进中职学生当前的就业和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帕夫雷什中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122.

[2]王革,赵修渝.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研究[M].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68-69.

第4篇

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头雁,校长的思考和认识决定着学校文化建设的高度与成效。校长要充分认识加强与改进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首先从自身认识上,就要有所转变,校长要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坚定执行者和实践者,拓宽并提高自身思想认识,站在较高的位置上思考并谋划校园文化建设,定位高、视野新、选点准,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当作重点抓好、抓实。

第二,把握方向、打造特色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学校要把握两点,一是必须要坚持建设先进的文化。要注重把握校园文化活动的政治导向、思想导向和价值导向,用优秀的文化加强对学生的正面教育,用健康向上的思想作为校园文化主流,确保校园文化沿着积极健康的轨道发展。二是依据并打造学校特色。一所学校与其它学校鲜明的区别就是学校的办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学校的特色,根据自身条件,扬长避短,在校园文化的特色上下功夫。

第三,增加投入,优化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要外显于形,内化于心。育人环境建设非常重要,完备的校园文化设施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近几年来,我县做了许多工作,但总的看来,仍与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与学校的发展、师生员工的要求不相适应。现在学校的经费拨付是按照学生数进行拨付,办学规模较大的学校还好一些。一些办学规模小的学校就在资金方面显得比较困难。像长兴学校、亮兵中小学、福兴学校等必须给予资金支持,方能更好的把文化建设做好。

第四,人人参与,形成合力

第5篇

一、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忽视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

学校的办学宗旨必须以培养目标为基础。中职学校有其特殊的职业性,它必须面向市场培育专业技术型人才,所以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要更多地倾向学生的职业道德、专业技能的培养。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大多还在效仿普通教育,忽略了“职业”两个字的涵义,偏离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很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并没有以培养目标为建设导向,没有为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服务,常常只注重学生的理想道德培养,却忽略爱岗敬业和职业道德教育;只注重学生的遵纪守法教育,却忽视培养学生的职业纪律和职业习惯等。

2.忽视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的功能作用

中等职业学校是向青少年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其专业技能的基地,生活在校园之中的人,会不知不觉地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并内化成习惯和规范。但是,很多职业学校只把校园文化看作是改善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手段,把校园文化建设当作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附属品。也有很多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制度管理、校风建设等割裂开来,并没有把它放在教育培养目标和学校发展方向定位的高度上进行认识,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正常发挥。

3.中等职业学校忽视企业文化的激励和渗透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和确立的,并深深植根于企业每个成员头脑中的独特的精神成果和思想观念,是企业的精神文化。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着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更加亲近,企业文化对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和乐观的职业期待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企业文化的引入和渗透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操作技能。可是很多职校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引入,使职业学校教育缺少职业环境,毕业生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企业环境。

二、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1.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职业观的校园文化

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与职业观教育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做好就业心理准备,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也是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区别于普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之一。

学生报考中等职业学校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出于对某种职业发自内心的热爱,有的是出于对自身条件的分析,有的是出于猎奇,有的则是出于无奈。总体来讲,学生进校之初对所选择的专业、对将来要从事职业的认识和评价还不够成熟、不够全面,因此应对学生强化职业观教育。从入学第一天起,通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更多、更准确的职业信息,让他们逐步认识到:无论干哪一行,只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精益求精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服务意识,就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2.建设有利于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的校园文化

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基本道德教育。一方面通过开设道德教育课等途径向学生进行系统的灌输,另一方面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使学生的职业道德建立在坚定的思想基础之上。

其次,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学校的所有活动都应该围绕着学生就业准备而开展,要从行业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入手,对学生进行具体的训练,端正他们的就业观、服务观;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要紧紧结合所设专业具体的职业道德要求,形成相应的具有职教特色的校园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例如:针对技术工种的学生,要着重教育学生认真负责、严守纪律、对技术精益求精,要树立质量观念,增强创造意识,发扬“螺丝钉精神”。

第三,要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性格。学生原有的性格与职业的要求、职业道德的要求会有许多相异之处。校园文化正是要建设一个发展学生适应职业道德具体要求的良好性格并使之趋向完美的环境,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性格要求的理解,进而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完善自身职业性格。

3.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校园文化

第6篇

【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及艺术教育的第二课堂,是学生及教师在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共同拥有的资源,研究当代农村贫困地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及其意义是当前从教者必须进行的课题。

【关键词】农村校园文化新思路研究意义

学校是传授人类文化及人类文明的基地,发达地区和发达城市,众多成功学校的办学理念及经验表明,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当前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和意义。农村贫困地区学校在借鉴成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应如何因地制宜,办出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并规划这项工作的新思路及研究意义是十分重要的,就上述问题略谈几点,供大家参考:

一、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学校校园文化研究现状。

其实,当前我国国内校园文化研究仍是初步探索阶段,发达地区学校对于这一研究虽取得一定成效。对于校园文化这一定义尚存争论,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农村贫困地区校园文化研究这个课题应说是一个空白。这也是农村教育发展停滞不前的障碍因素之一。

二、农村贫困地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一)上级教育机构正现驱动力

作为贫困地区的上级教育机构在对这一地区的人的文化心理的培养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责任与义务。有着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有着什么样的理念,也意味着有什么样的建设思路和成果。因为农村地区与发达地区有着明显的差别。在发达地区总有着殷实丰厚的文化沃土。并有看支撑其开花结果的雄厚经济基础。因而在贫困地区的上级教育机构应采取积极主动措施,决不能等待着别人的施舍和救济的。动员辖区内学校的学校教师及学生参与才会赶得及时,抓住机遇,方能办出特色,适时给予一定的经费划拨才是上策,高口号、高政策,不调研是解不通的。

(二)学校管理者的凝聚力、召唤力,直接影响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成败。

学校领导的直接凝聚力、召唤力是一门领导管理艺术。因为学校行政领导是管理学校的核心。目前,很多贫困地区的校长及其它行政领导仍是上级任命,缺乏民主管理,唯一的管理法宝是考核手段.,随着时代的改革发展,有致力于教育事业的教师却因委任命的原因无法发挥自己的专长,校园文化建设最终的体现形式是个别管理者主观因素的效果图。作为管理者必须认识别校园文化建设的形成及主体是全体师生作为内动力量的。教师与学生应该是这项工作的主要群体,管理者只是起主导作用,是统一指导和协调。只有这样才会形成校园文化的多样化。农村贫困地区因为经济原因,没有像发达城市那样得到专家的科学设计规范和论证,没有亭台楼阁,没有雕塑工艺装饰,但多听取有这方面创造的教师意见建议,多采纳吸收当地特色因素,多借鉴成功范例,让师生尽可能发挥他们的所长,才能办建设出独具一格的校园文化。

三、研究农村贫困地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对农村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有着促进作用。

众所周知,当前我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等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是这一宏伟目标的战略基地。但是农村青少年儿童受打工潮流的影响,思想上的波动特别大,加之近年来国家对中专教育分配收费改革,很多学生家庭无力支付学生进入高一学府的深造学习,不少父母和社会人员从小给他们无形的灌输这一思想,给他们的身心造成不健康的影响。学校在丌展文化建设时应考虑这方面因素,多宣传教育。如利用黑板报、班刊等多途径、多渠道开展。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就常进行黑板报评比,办有特色的校园文化长廊,绿化带。目前在打造一个亮丽工程校园。

(二)对农村学校教学教育有推动作用

研究农村贫困地区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他们的教育教学有推动作用体现在:

1、能开阔老师的教育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现代的远程教育能让教师有一种紧迫感,会让他们不断的学习,学生也会看到自己与发达地区的儿童智力差异,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教师和学生共享知识源泉的丰富多样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使用,查阅资料的方便快捷,老师不会模棱两可的传授知识,学生不会一知半解的接受,他们会互相学习,共同获取,共同享受“传道”与“求知’’的乐趣。

第7篇

摘 要: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新方式是半工半读和工学交替。本文重点对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之工学交替进行探讨,即在教授专业技能课的同时,加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和职业道德能力的培养,来实现完美的转型。

关键词 :工学交替 职业适应 职业道德能力 转型

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新方式是半工半读和工学交替。职业学校正一步步地推向市场,这是一种新的挑战和竞争,也是职业学校发展的重要机会。实施半工半读的工学结合模式,就要求我们选择有关的合作企业,得到企业支持,确保工作的有力开展。

工学交替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让学生有了工作经验、有一定的社会阅历;也学会怎样与他人能更好地相处;更切实际让理论知识专业化、实践化;实际的生产经验和专业技能也能更进一步地掌握;也有让学生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得到锻炼,使学校的主人公、家庭的小皇帝在现实社会中的优越感慢慢减弱,告诉他们,现实是残酷的,地球离了谁都转等等。

但工学交替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更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思考。

一、学生生活环境的变化

这些在时代改革中成长的天之骄子,正在经历着一场不一般的革命。首先是离开学校这种优越的环境,来到一个白天是白天,黑夜也是白天的工厂里。二是气候变化,早晚温差大。特别是冬季深夜里起床上班去触摸冷冰冰的机器,更是一种抵触。

二、学生多自我为中心,少奉献精神

刚刚成年的90后,不管矛盾的起因,他们很少把错误归因于自己,而总是埋怨别人。殊不知,任何矛盾都有两面,他们很多事情上都缺少一点点的让步,有些时候甚至错误地选择罢工等极端的形式来抵制一个公司几十年的规章制度。

三、学生经济头脑过于“强大”

经济时代产生的这批学生,他们会把公司比作牟取暴利的资本家,自己好比是一个当年被压在五指山下的孙悟空,离开五指山要去斩妖除魔。很多学生在工作中不积极,认为多干活也是为老师做的。

四、学生攀比心强

他们攀比谁的工作轻松,谁的工资高,而不是我今天做了比别人多又好。如有一同学第一次厂里分配的岗位他不喜欢,说工资不高,工作又累。于是,通过调整,又分配到了他要求的岗位。可是好景不长,一星期后,他又觉得现在的岗位比原来的更苦更累,又要求换到老岗位去。工作既要轻松,又想得到高工资,都说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没有付出怎么会有回报?

总之,时代的宠儿正在经历一场无声息的革命。社会是个复杂的大舞台,还要他们继续摸爬滚打。正当“小荷才露尖尖脚”啊,他们简单的伦理关系需要在现实的大课堂中慢慢磨炼。但今天作为学校、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怎么加强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和职业道德培养。我们必须加强在校学生精神品质等多方面的培养。

1.要培养积极向上的品质

都说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吸取知识只能靠自己,就要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感兴趣。作为家长,一定让孩子认准方向,选好专业,那么学生自然会有积极向上的态度。

2.培养学生的恒心和毅力

利用班团活动等,多讲述成功人士的成功案例。所谓成功都不缺乏“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优秀品质。他们身上处处体现人类思想文化的精华,精辟、深刻,哲理丰富,起到振聋发聩、鞭策人心的作用。

3.专门开设训练课堂,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

如学校开展的教导队训练,门槛低,只要是要求进步的学生都可以参与进去,规定每天早晨五点钟起来晨跑,下午四点开始军事训练。天天如此,风雨无阻,每年都吸引很多的学生参与到其中。其不仅仅在于锻炼身体,更主要的是这样很好地养成了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了学生意志和恒心。其每年都为学校各部门培养了不少的学生骨干,对学生的自信心起到良好的作用和效果。很多参与其中的学生都觉得自己每天都过得相当充实,也提前为学生就业做好身体和心灵上的准备。

五、小结

总之,作为一个职业院校,在文化课已经进一步弱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可以在教授专业技能课的同时,加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和职业道德能力的培养,也是我们能更好地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的关键。学校要把学习品质的培养纳入学校常规工作的轨道,纳入常规教学行为和教学环节中,最好是把它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来开设,这样,将会对教育教学改革产生深刻而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8篇

论文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促进学校改革发展、优化育人环境、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医学院校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学院校校园文化的特殊性。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将对每个在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将影响其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发展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学校办学理念、育人模式、内在精神和外部形象的综合体现。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促进学校改革发展,优化育人环境,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医学院校与综合型院校相比专业性强,与其他专业型院校相比实践性强,医学生担负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神圣使命,医学生素质的高低,将影响其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质量。在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素质培养中,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精神、传统、作风和理想追求的综合体现,将对每个在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将影响其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直至终生。

一、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1.重专业,轻人文

目前医学院校培养才人注重实用性、操作性,社会人才需求与评价机制导向作用导致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培养注重专业知识,忽视人文素质。从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设置比重便可看出,数据显示,西方发达国家医学院校的医学课程基本上由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医学三大部分组成,强调医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其中哲学政治、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美国为20%,德国为26%,英、日为10%~15%。亚太地区医学顾问会议提出建议,医学教育计划人文科学类课程比重应为总学时的10%。我国部分医学院校人文社会课程最高比例为9.3%,最低占4.6%,大多数在7%~8%,平均为7.54%。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地位极其微妙,在国家教学大纲的要求下,各医学院校都有必要的人文课程的开设,但从上课时间、考查方式来看,明显有不重视因素存在,人文课程成为点缀。

2.重技能,轻医德

由于专业技能至上的人才观,导致人才的全面发展难以实现。人才标准是一个多方面的综合结构系统,它不仅包括各种技能,而且还包括道德行为及人文精神等方面。而唯技能的人才观扭曲了对人才的全面认识,以技能取代一切,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至多是一种无社会责任感的“医学匠人”、功能不健全的“智能机器人”,人的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及道德品质日趋下降。

3.重建设,轻特色

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大都从实用主义立场理解,实施校园文化建设过分追求形式主义,跟着社会需要走,社会需要什么学校就搞什么,重点突出的是校园文化的外在功能,校园文化更多的是体现其娱乐功能,忽视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鲜有与医学相关的校园文化也仅仅停留在医学技能比拼上,极少涉及医德、医疗观教育。

二、建设独具特色的医学院校校园文化的必要性

1.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彰显医学院校自身特色的必然诉求

(1)医学院校学制普遍较长

我国现行的高等医学教育体系主要模仿前苏联的模式,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形成比较稳定的五年制本科教育。医学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强的学科,要求医学生有充足的实践锻炼,因此医学院校学制设置比其他院校多出一年临床实习时间,同时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医疗人才,在坚持原有的五年制的基础上,各医学院校都在争取本硕七年制或者本硕博八年制,因此各医学院校会因为专业设置等原因出现不同学制。

(2)医学院校学科种类较为单一

由于医学院校专业性质强,学科种类较为单一,大都为生物医学相关专业。近年来在综合型大学的指引之下,各医学院校尝试将其他学科与医学相结合,但这些学科在医学院校仍属于边缘学科,生源少、师资队伍弱、学校不重视。这实质上并未改变医学院校学科单一的情况,直接结果是,医学院校文化氛围不够浓厚,校园活动缺乏生气。

(3)专业实践性强

医学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医学院校学生的临床实习特别重要。临床实习是高等医学院校的重要教学环节,学生巩固医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医学实践包括临床实习、人体解剖基础实验、临床见习等,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面对实践对象,或是物,或是人,其中涉及医学生的科研伦理、人际沟通、医德培养等多个医学人文培育着力点。

(4)师资队伍多元化

医学院校以医学教育为主,一方面教育者包括行政管理人员,多以医学或理科专业背景为主,在对学生的日常和课堂教学中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医学院校的课程分为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前者由学校专职教师讲授,后者主要由各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的临床医生兼职讲授。以文科作为专业背景的老师在医学院校属于少数。

2.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献身医学、救死扶伤”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保障

(1)医学生专业目的性强、职业倾向性强,比较容易忽视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塑造

①专业目的性、职业倾向性强

医学生从踏上大学征程的那天开始,就庄严的宣誓:“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在短短五年浩如烟海的大学学习期间,全身心的投入医学知识学习中,无暇顾及其他课外知识。

②课业负担重

医学类本科课程是各类本科课程中最多的,最高达74门,平均有38门,总教学时数最高达4593学时,平均达3575.8学时,其余有效时间减少。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新技术新疗法的不断出现,课程内容不断更新,专业课本版本不断更新,为研究国际医学新进展,对医学生英文水平要求逐年提高,各学校都加重了英语授课的比重,英文专业术语的出现对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③学习时间长

这里所说的时间长不是指大学期间的学制长,从事医疗行业,无论年长与否,无论资历长短,都需要不停的学习,随时掌握新技术新方法,医学专业的学习是终身的学习。

④学习自主性强

医学生要将老师讲授和自学结合起来,将第一课堂即教学计划内组织的教学活动和第二课堂,即在校内组织的各类课外活动以及走出学校进入社会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⑤学科创造性大

医生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疾病,没有统一的公式、统一的疗法治疗疾病,因此需要与时俱进,结合新技术、新疗法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⑥实践性

医学生的学习对于实践的要求很高,动手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将来职业上的成败。

⑦行业准入严、就业特点强

卫生行业行政部门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准入制度,严格执行医师和护士执业准入制度,具有较强的专业特殊性和行业特点。目前的医学人才需求相对饱和,人们对医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就业竞争激烈,不少医学生从入校时就感到就业的压力。

(2)医学生价值选择趋于务实,功利色彩较浓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西方交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尤其是目前医患关系的负面影响作用,医学生价值观念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三、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1.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应体现人文关怀

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注重人文素质教育,体现人文关怀。学生人文关怀意识需要在前职业时期即大学时期潜移默化的完成,这不仅需要老师的引导,更需要良好的校园人文关怀氛围的熏陶。

2.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加强“校”“院”融合

医学院校的学习过程中实践占有很大的比重,他们实习的时间比其他专业实习时间要长很多,而且他们实习的场所比较固定,基本实习都安排在学校的附属医院或者相关的实习医院。实习期间学生离开学校,生活、工作、学习都在医院内进行,因此我们不能让实习这段时间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真空期,我们应该很好的利用这个特点,是学校和社会结合建立特色校园文化,利用社会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这就要求学校和医院相结合,将校园文化与医院文化相结合,在我们对医学生进行高素质的培养的同时,对医院的医务工作者也从根本上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以校园文化带动医院文化的建设,用医院文化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

3.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注重长效机制

加强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但是重要之务,而且是经常之务、长期之务。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医学生在学校期间同时接受技术和人文素质等各方面的培养,当他们踏入社会,从一位准医务工作者转变为真正的医务工作者的时候,技术上的学习多数靠实践中完成,而医德的培养是隐形的、潜移默化的。学校可以通过学生信息库,定期通过电子邮件或者电子贺卡的形式,将学校的校园文化,将良好的医德医风传送给学生,让学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够是心灵得到净化,使学生在成长中及时得到来自他们的母校的关心和叮咛。

4.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应健全机制、全员参与

医学院校在注重专业技术培养的同时不能忽视人文素质的教育,应优化人文社科课程的设置,要将医学人文社科系列课程整合优化并带动现代医学教学模式改革,以学科为基础的实质性融合作为人文学科体制改革的基本点。校园文化建设不能搞形式的建设,要健全机制,注重学科间的交叉,专业课程和人文课程时间搭配得当,不能使人文课程流于形式。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所有组成人员的参与。固然学生是主要的参与者,但是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学生是受教育者,教师的道德素质将直接影响学生人格品质的形成。因此,和学生接触的、校园建设中的所有参与者都要参与到良好校园文化建设中来,教育者的教风、医院指导老师、护士的医风、学校校风等对学生都会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杨晓强.高等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三大特征.经营管理者,2009,(19).

[2]缪顾根.关于高等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科技信息,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