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9-05 15:34: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生产管理课程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河南科技学院服装学院,河南新乡453000)
【摘要】介绍了《服装生产管理》课程的特点,并分析了《服装生产管理》课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提出理论内容导入式讲解、课程中安排工厂实习或参观、情景模拟和加强教师队伍培养等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 服装专业;本科教学;服装生产管理;课程改革
Doi:10.3969/j.issn.2095-0101.2015.04.027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101(2015)04-0082-02
生产管理课程是系统的理论课程,教学中要把握良好的教学节奏,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通过《服装生产管理》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生产管理的发展历程与趋势,服装企业资源与管理,生产物料的仓储管理,掌握服装生产管理体系概念,掌握服装生产类型与运作过以及排料工序管理,服装缝制工序管理。掌握服装企业生产相关岗位技能,更好地明确就业方向及岗位定位选择,做好职业规划,辅助完成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使学生毕业后能快速服务于企业。
1服装生产管理课程特点
生产管理课程包含内容较多,首先要了解服装生产管理的发展历程以及服装企业的组织结构,此外包括服装生产物料管理、裁剪工程、缝制工程、成本管理、作业现场的研究和改善等。现在常见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为主,辅助以工厂参观,难以布置合适的课下作业,教学过程中学生较难以参与其中。甚至有很多学生没有去过服装工厂,对课堂讲解内容一知半解,缺乏兴趣,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回应平淡,课堂讨论也不能积极参与,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想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让学生参与其中,广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新的教学活动开始之际,学生普遍存在着希望上好课的动力准备,心理学上称此种现象为“心向”,这种“心向”既强烈又短暂[1]。课程导入是有效教学的关键,导入是在讲解内容之前,以故事、游戏和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习的兴趣。把握住这个良好的开端,以精彩的课堂导入把学生牢牢吸引到课程中来。
2上课过程中常见问题
2.1对生产管理不了解,缺乏兴趣
在众多课程的学习中,很多同学不知道生产管理能给他们的职业空间大小。学生可以在学习服装设计、绘画、服装结构、服装工艺等课程中收获乐趣和成就,学习的效果比较立竿见影,而生产管理的学习成果却不能马上呈现,学生也不清楚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生产管理知识是否适用,并且理论的学习印象不深刻,易忘,因此学生就缺乏学习的动力。大部分学生没有在服装工厂工作经验,学习中需要有真实的或虚拟的生产环境,而校园缺乏这样的环境,到企业一线进行教学操作难度较大,可行性和稳定性无法保障[2]。每年都带领学生去企业参观,学生经常性的参观学习却不能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实际效用,令学校和企业都陷入尴尬境地。
2.2生产管理课程内容较多,且细节繁琐
服装生产管理涵盖生产的所有环节,有些知识复杂繁琐,学生觉得难以接受,教师讲得口干舌燥,但因为知识点多又缺乏趣味,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2.3教师一线生产管理经验缺乏
生产管理经验需从长期的企业磨练中获得,现代大规模定制的模式要求产品品种多、批量小,这给服装生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服装生产管理的教育也有新要求。大部分老师是学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就业,没有工厂工作经验,所掌握的知识也大多是从自己老师那里获得。教师在招聘中较多强调学历,年长的老师们大部分已经不了解现代企业的管理状况,所讲授知识偏于陈旧。年轻老师多是学校毕业后直接来学校教学,没有企业工作经验,工作后也很难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因此教学内容多是上学时学到的知识或从书本上得到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早已脱离市场。很多老师也下到企业学习锻炼,但因为时间和身份原因,不能真正地参与到一线工作,对企业真实管理情况掌握有限。
3课程改革建议
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课程实践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3]。
3.1理论内容导入式讲解
老师上课过程中发现,谈到就业工作选择,学生脱口而出的工作岗位基本上是设计师、版师等,这是他们能想到的服装岗位。实际上服装的劳动密集型主要就体现在生产管理上,大部分学生没有去过工厂,对生产管理知之甚少。第一节课的导入学习以讨论交流的方式让每一位同学思考自己的职业方向,计划自己未来5年到10年的职业道路,并与同学和老师交流,而后为学生分析生产管理能够为他们提供的工作岗位以及服装生产管理的职位上升空间,充分激发学生对生产管理的兴趣,为以后的理论讲解做好铺垫。
在上课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可采用游戏法、模拟法、生活情景法和多媒体导入法等[4]。游戏法是教学中把教学内容编排在游戏中,通过做简单小游戏的方式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模拟法即把所讲理论让学生模拟操作,感受更加深刻;生活情景法是把陌生的新知识与学生所熟悉的日常场景联系,便于学生接受;多媒体导入法则是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课件中若仅有文字和图标难免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穿插播放图片、视频等更加易于接受。从被动接受理论知识到主动去思考问题并参与到教学中,提高了教学效果。
3.2课程中安排工厂实习或参观
传统的生产管理参观模式时间较短,一般1d时间,这种参观方式只能让学生感受服装工厂的生产氛围,对工厂的具体结构、生产安排、流水线安排及生产状况还无从了解。
改变原来的工厂参观模式,在课程讲授一部分之后,让学生到工厂实习,安排一定时长的实习周,让学生自己到工厂发现问题,把这些问题和老师及同学交流,共同研究解决。这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方法,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3情景模拟
3.3.1工厂情景模拟步骤
工厂情景模拟可如下分步进行:
为指定品牌做商品企划,设计款式以便进行后续的生产;
测试工序工时,试制样衣,调整结构和工艺,做出首件良品即产前样;
根据样衣用料和订单数量,确定需采购物资,采购面料辅料,安排采购人员;
制定生产计划;
确定详细的裁剪缝制方案,安排流水线员工和相应工序。
产品后整理;
根据材料成本、管理成本、运营成本以及市场情况确定产品价格,并进行销售。
3.3.2实验室模拟工厂
在学校实验室内模拟工厂的生产场景,在接近工厂环境的氛围中学习,分班进行比赛,安排一个简单流水线,下达生产任务并签订订货合同,让学生担任厂长、主任、组长以及一线工人的职务,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身份的转变和自己肩上的责任,赋予了主人翁的责任感。平时上课不认真的学生也会感觉到,可能因为自己的不认真造成生产的经济损失。这种教学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让他们独立完成服装企业的全运作过程,接受从市场调研、商品企划、生产管理到市场营销的全过程模拟训练,使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市场环境、企业运作环境中完成适应服装市场变化的职业岗位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3]。
3.4加强教师队伍培养
教师队伍培养不应是短期的培训和学习,应该是永久持续进行的。要想上好生产管理课,教师作为课程的组织者,必须和企业建立互利合作的工作模式,只有教师真正地参与到企业的生产中,站在企业员工的角度才能获得生产一线的管理经验。应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并为此提供良好平台,教师的科研项目等应依托企业的实际需求,人才引进上在注重学历的同时更要侧重动手实践能力,应优先录用有企业工作经验、有新教育观念的人才。
4结语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课堂教学只是一种手段,对有些课程来说它是主要手段,但不应该是唯一的手段。将理论性较强的《服装生产管理》课程进行导入式讲解,配合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可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时俊卿.学习心向:有效学习的前期准备[J].北京教育(普通版),2011,(9).
[2]刘辉,朱晓炜.《服装生产管理》工作过程导向化的学习情境设计[J].职业时空,2011,(10).
关键词:案例教学 实践 创新
所谓案例,就是一份与生产过程相关详细的档案文字材料。它来源于现实世界的材料,涉及范围比较广泛,比如企业的生产实施过程、社会实践过程等。案例往往描写在企业生产实施过程中遇见的真实问题,涉及面十分宽泛,有企业生产中生产现场管理、流水线管理、组织结构变更、设备的维修管理、厂房的设计、厂址的选择等,无所不及。
在生产运作管理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是把企业的生产运作和现场的管理现实的书面描述,即形成真实的案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进入实际操作管理角色,以当事人的身分,探寻现实世界生产过程中企业的经验与教训,提出相关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案例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实施案例教学的意义
1.锻炼、提高学生的理论运用的本领
理论的实际运用本领是通过学习书本知识得来的,也是通过实际的操作现实锻炼、培养出来的。从一定意义上讲,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更可贵,因为它经受了现实生活中实践的成功与失败的检验。学会将理论联系实际,强化科学实践,锻炼实际决策谋划能力,可以通过生产中的涉及的案例教学这种途径。因为生产运作案例是根据企业实际在生产实施过程中编写的,进入案例教学实际上就是进入企业生产管理现实情景,帮助解决企业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这无疑对增强学生的生产运作管理能力有重要意义。
2.避免长期的单纯灌输知识的模式
纯粹知识的教材理论知识授课只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而实际过程相关的案例教学则解决遇见问题“怎么办”。这两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可以使学生既知道实际中如何应对,加深了理论知识的理解,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熟练程度,实际运用的能力。
3.使“教”与“学”相辅相成
传统授课模式一般采用“教学”这一模式,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案例教学则沿用“教学”相长这一双向、灵活多样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变被动的接受书本知识为主动解决问题,教师也可根据开展案例教学过程中反馈的信息有的放矢地开展后续的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相互促进的目的。
二、生产运作管理案例教学设计
(一)案例教学准备
1.教师在这个过程要对案例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师需要提前结合教材相关章节的内容及相关的教学目的选择好案例,并将案例事先下发给学生,指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入手分析;教师熟悉并记住案例的主要内容,列出案例涉及的要点、问题及相关的生产运作方面的概念;确定并列举出本节案例分析需要重点讨论的问题;尽量将案例中与所学知识相关的部分勾画出来,以便在课堂讨论时供学生参考;让哪些学生先发言,事前教师要心中有数;事先计划好课堂讨论的组织方式、程序和评分方法等。
2.学生要认真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学生必须配合老师的要求,查阅相关的教材或图书资料,并事先认真阅读教师课前下发的案例,深入理解案例,并根据老师的指导思考案例后面的一些提问;准备好自己的建议方案等,配备有多媒体视听设备的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事先制作案例讨论的多媒体课件来增强演讲的效果。
(二)案例选择
案例与具体教学目标的相关性将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所以,应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选择合适的相关案例。一般来讲,案例教学的目的有以下几方面:传授生产运作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激发学生相关的兴趣和求知欲;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应用;提高批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技能;学生与参与者互相激发思维并分享经验;增强个人的自信心和促进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和观点的意愿;增强判断和分析问题,提出综合最优解决问题的愿望和能力;提高行为性和参与性技能等。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应该符合以下几条标准:第一,范围明确、学习目标适当;第二,涉及知识综合性强,所覆盖知识点面广;第三,所含信息含量大、组织线索清晰的案例说明;第四,发人深思的相关疑难问题或冲突情节;第五,经过努力查阅资料就能获得相关的信息。
(三)组织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的过程是实施生产运作管理案例教学的关键。需组织学生积极的思考问题,并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课堂上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让每位同学都参与到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来,集思广益,可以引导学生每人思考一个小的方面并记录下来,收集所有的观点,然后让小组同学讨论哪些观点比较合理,合理的一些观点是否需要进一步完善,并积极思考是否需要补充完善一些新的观点,并与老师互动沟通,真正激发学生的思考问题和沟通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几点:第一,需要恰当的分组,使学生都能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第二,灵活布置教室,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实施,教室的布置就需要作出调整;第三,营造积极探讨问题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发言,案例讨论的过程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先不要评论学生见解的是否恰当,而是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思考问题;第四,合理分配时间,案例讨论的过程也要注意时间的控制,一般可以按照开始小组自由讨论,收集各个成员的见解,然后讨论合理性并作出补充,后面教师组织全班讨论,并做出相应的点评,点评不要泛泛而谈,需要由针对性,指出合理性与需要改进的方面,整个过程需把握时间的进度。最后,总结和评定成绩,总结的过程要全面,成绩的评定要事先做出评定的标准,并根据各个小组和个人的表现情况给出综合成绩。
三、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一)对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的要求
案例教学要求教师有广博而扎实的生产运作管理专业方面的知识及生产相关领域的知识背景,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过程定章节的教学内容,明确本次教学的目的和重点内容,同时要求教师提前准备课前案例,了解教学案例所涉及的相关背景、相关领域的知识,并将案例熟练于心 这样才能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掌握讨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
(二)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的要求
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针对适当的人,能提适当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拓展思维,又能牢牢掌握案例讨论的主线线索避免讨论脱离主题;还能将课堂时间和进度控制在教师刚好做完总结或讲完课的时候;能注意到每个学生上课状态,能通过提问把那些不专心的学生的思维拉回到课堂之中。
总之,必须积极探索案例教学方法在生产运作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必须通过提高案例教学教师的素质以及对案例教学进行精心设计,才能满足培养应用型生产方面的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万明.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原则及其适用要领探讨[J].中国大学教育,2006(11)
肯德基拥有汉堡,鸡肉卷,炸鸡翅,新奥尔良烤翅等十多种食品。那他的生产设备是才采取何种生产运作组织方式呢?肯德基采用的是工艺对象专业化的组织方式。下面我以香辣鸡翅,薯条和新奥尔良烤翅为例。
其实,肯德基的油炸机有几个功能键。你可以根据你所要炸的食品选择功能键,机器会自动调试合适的温度和时间。可以说肯德基所有的油炸食品都要通过油炸机。而且象香辣鸡翅,新奥而良烤翅等食品都要事先在腌制房解冻,清洗,腌制。这些布置是很明显的工艺对象专业化。这样的一物多用对产品的变化有较好的适应性;有利充分利用设备和员工的工作时间:便于进行工艺管理。不利之处是有时几种产品都缺时,特别是正餐高峰期,就会同时争夺有限的资源。
虽然肯德基的设备利用比较合理,但是某些产品仍然出现瓶颈的问题。例如墨西哥鸡肉卷在周在的午餐,晚餐时段都会供不应求。一方面因为肯德基的食品实行保鲜原则,货架上的食品超过一定的时间就全部废弃。而墨西哥鸡肉卷的保存时间最短,只有十分钟。超过十分钟,鸡肉卷的外面的那层薄饼就变得硬,影响口感。为了给顾客最美味的食品,这些“过期食品”都要废弃。肯德基为了减少浪费和节约成本,在制订鸡肉卷的生产计划比较谨慎。
关键词:案例教学;生产与运作管理;全日制专业硕士;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102-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为此,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逐渐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以实现研究生教育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理念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均有差异,如何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色,创新培养理念,改革培养模式,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是一个重要问题。
三峡大学从2011年开始培养工业工程专业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生产与运作管理”是其中的一门学位必修课。该课程研究如何对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的过程进行有效的组织、计划、实施和控制,以实现灵活、高效、准时、低耗地提供合格的产品或服务的目的。[1]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对企业生产运作的系统认识,了解当前先进的生产与运作管理理念,掌握有效提高生产运作效率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后续的工作打下基础。在课程建设中,分析了现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于案例教学法,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对教学过程中的组织实施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一、“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现状分析
通过与授课老师及学生的访谈了解到在现有教学中存在以下困难:
第一,生产运作管理涉及对生产系统整个过程的管理,包括生产系统的规划设计、运行维护、改善创新等阶段。其中,生产系统的规划设计包括产品或服务的选择和设计、产能规划、设施选址、设施布置、工作系统设计等;生产系统的运行维护包括生产计划与控制、库存管理与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等;生产系统的改善创新包括采用各种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促使整个生产系统的不断改进,如精益生产、约束理论、大规模定制、敏捷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等。课程内容庞大,知识点繁杂,在学时数有限的情况下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2]
第二,受教材编写特点所限,教材中各理论知识点往往自成章节,独立编写,每个章节后所附案例仅为所在章节的理论所服务。[3]而在实际的生产运作活动中,各环节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单一环节生产效率的提高并不意味着整个生产系统效率的提高,因此如何让学生们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能灵活综合运用各种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是教学面对的难点之一。
第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本科学习背景多样化,部分学生本科学的是工业工程专业。本课程中的部分基础理论在本科阶段学习过,部分学生本科不是工业工程专业的,缺乏该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目前我专业这两类学生的比例基本在1:1左右。如何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是需要面对的另一个难点。
第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较好的自学能力,因而普遍对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理论教学兴趣不大,对来自生产实践的真实案例有兴趣,对理论如何运用于实践更感兴趣。但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大多没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相比于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在职专业硕士研究生和MBA学员,缺乏案例的背景知识,对案例的深入理解和讨论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始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后来逐渐推广到医学、管理学和其他学科领域的教学,成为著名的“哈佛模式”的一大特色。案例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目的的要求,针对教学内容,选择恰当案例,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中,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逐步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的一种教学模式。[4]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有很大不同。在传统的讲授法中,案例处于配角的地位,其作用是为了解释印证相应的理论知识点,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理论知识点和案例之间的关系和结论是直接明确的,无论理论知识点还是案例都是由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而在案例教学法中,案例处于主角的位置,所有的教学内容围绕案例展开,所有的理论知识点隐含在案例中,需要学生们通过分析思考讨论挖掘,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答案或解决方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是权威,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自学分析讨论,学生在主动的分析思考讨论过程中得到提高。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不断探索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更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不断地去汲取知识和探索研究,培养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4]但是案例教学也有其局限性,不断出现新案例使得不存在结构化的稳定的教材,围绕案例进行的讨论比较耗时,在实施过程中如何保障教学效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都是其难点,需要在实施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予以克服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积极效果。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意愿较强,班级人数相对较少,笔者认为全面采用案例教学有助于解决现有教学中存在的前三个问题,对第四个问题可以在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中予以重点关注。
三、“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实践
完整的案例教学过程一般包括案例的搜集制作、案例课前的准备、课中的组织和课后的总结评价四个步骤。
1.案例的搜集与制作
案例的质量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一个好的案例要符合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知识点),题材新颖真实,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背景材料充足,同时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或固定的解决方法,适合展开讨论等。
使用的案例有三类来源:借鉴教材上的经典案例;教师根据自己的项目工作经验编写案例;鼓励学生参与搜集制作案例,例如可以将《工业工程与管理》、《工业工程》等学术期刊上偏应用型的论文改编成教学用案例,可以根据跟随导师做项目的实际经验编写案例。有一名学生利用暑假去江苏一家手机厂实习的机会,搜集资料,编写了“某手机厂生产效率分析及改善”的案例。这类案例往往背景材料充足,容易为没有工作经验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理解,编写的学生有成就感,其他学生参与案例学习和讨论的兴趣更强。
2.案例课前的准备
在课程开始之前做好总的课程进度安排,对于本科非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须告知课外需要自学的基础知识和相应的时间节点。在案例课之前一至两周将案例资料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按照要求做好预习,仔细阅读案例细节,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查阅相关资料,思考后面的问题,形成初步的想法或解决方案,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演示文档,为课堂上的汇报讨论做好准备。
3.案例课中的组织
首先各小组分别阐述对案例的分析和提出的初步解决方案,然后在全班范围内对这些分析和方案进行讨论,甚至是辩论,在组织讨论的时候,教师要遵循以下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果离开了理论支撑,尽管讨论很激烈,但很难达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适时提出一系列具有逻辑结构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点进行分析。
(2)创新原则。鼓励学生从多个视角解读分析案例,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合理推理,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鼓励学生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充分肯定各种见解的合理性。
(3)系统原则。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包括运筹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解决实际的生产管理问题,提高决策的正确性。
(4)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原则。重视运用各种工具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运用matlab软件进行优化计算,运用用友ERP软件U8进行生产计划与控制,运用witness软件进行仿真与优化等。
例如在“某手机厂生产效率分析及改善”案例讨论中,有的同学提出在瓶颈工位增加机器和工人提高生产效率,有的提出对工作任务进行重新分配,在生产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减少工人降低成本,有的同学考虑到了流水线型式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有的建议采用双边装配线,有的建议采用U型单元组织生产。为了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利用witness软件构建了仿真模型,在仿真模型的运行中同学们观察到了瓶颈的漂移,仿真运行参数对与仿真结果的影响等,在讨论中掌握了各种效率改善方法的特点和适用的范围。
4.案例课后的总结与评价
案例讨论课结束后,为了巩固课堂讨论的成果,学生需要对之前形成的初步解决方案进行修订,提交一份正式的案例报告,每位学生在课内的汇报讨论表现以及书面报告的成绩计入课程成绩的一部分,以激励同学们积极参与。
对于教师,要及时运用质量管理理念PDCA总结反思案例教学法实施中的经验教训,总结案例本身是否有缺陷,教学过程是否完善,课堂组织是否松弛有度,内容把握是否得当等,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四、结束语
通过在两届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中采用全案例教学,取得了一些收获。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极大增强,课堂讨论气氛活跃,在案例的讨论和分析中,同学们能自觉运用各种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有些本科非工业工程专业的同学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和解决方案,实现了思维的碰撞。除此之外,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等均得到了提高。在与同学们不断的沟通交流中,也促使教师不断思考创新,这充分体现了案例教学是一种教学相长的有效模式。
参考文献:
[1]马士华,崔南方,周水银,等.生产运作管理[M].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陈志祥.MBA“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110-112.
【关键词】科技情报;科研生产;作用
【中图分类号】G3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059-01
根据科研生产全过程的特点要提高科技情报的前期管理,需要科研工作者对科技情报的内容都要有详细的核实,特别是涉及到的一些有价值和研究意义的情报,要进行科技情报的搜集与管理,力争在科技情报的处理将这些问题都解决好,免得到时出现因对科研生产全过程的管理[1]。以下将对科技情报融入科研生产全过程管理的作用及建议进行阐述。
1 科技情报的主要形式
科技情报的来源具有非文献形式和文献形式两种:
非文献信息形式,通常指非记录性信息,如口头传播的信息、实物传播的信息等。其特点是传播信息直接、简便、迅速、及时,但由于这些信息不能按原样加以存贮和保管,故一般不把它专门列为信息管理的对象。
文献信息形式,系指通过文献而获得信息的来源。文献乃是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信息的一种载体,或称其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信息。科学文献是科学的社会结构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科技信息交流体系的最重要成分之一。科学文献也是科学存在的表现形式,没有科学文献就不可能有科学。
这两种形式的科技情报,都有各自应用的范围和价值,针对不同科研项目或者科研项目不同生产阶段都需要科技情报的融入,并且是有效率地融入,有价值的融入[2]。在进行科技情报搜集和管理的过程中,要有严谨的治学和科研精神,要求科技人员和科研工作者一丝不苟地将本职工作做好,相关部门要让情报资料共享,时刻保持科技情报的流动性和动态性。
2 科技情报在科研生产全过程管理中的作用
2.1 使用价值
所谓科技情报的使用价值,就是在科研生产全过程管理中,科技情报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由于情报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因此科研部门要建立数据库系统,对情报的搜集工作要做到分门别类,一旦科技情报被传递起来就显示出来是动态的,科技工作者在对科技情报进行搜集和利用时,由于具有使用价值,才会被应用,如果没有价值,就只会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工作起到作用。从整体上看只要科技情报都具有使用价值。并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对于不同科研项目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对于科研项目的不同阶段,也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也就是说在科研生产全过程管理中,科技情报都一直融入其中。
2.2 具有针对性
科技情报主要是通过对相关知识理论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解决一些科技问题及科研生产,从而获得一些新知识体系。科技情报是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当代社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将科技情报融入到科研生产全过程中是当前科技工作者需要面临的问题[3]。
在提供情报时,科研生产全过程要将科技情报有机地结合起来,当科研生产全过程管理时,注重科研新产品的过程中,达到一定的技术难度时,通过科技情报可以提供迎刃而解的技术资料,而不是没有目的性地去搜集无关的资料,在科研项目中不能应有,就失去了其应用的价值,而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浪费。
2.3 具有速度性
在科研生产全过程中,科技情报是走在前面的,通过科技情报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可以将最新和最有价值的资料应用到科研生产,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科技情报是动态的,因此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注意速度。并且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真正能够与科研课题完全相关的资料很少。科研产品本身就是在众多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研究的结果就是新的科技情报。
3 科技情报融入科研生产全过程管理的建议
3.1 注重科技情报的全局性
由于科研生产全过程管理是一个周期相对比较长的过程管理,有的科研项目会长达需要几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一批批的新科技情报会涌现出来,这就需要在生产过程中,也要实时的更新与发展,每个阶段需要的科技情报的信息资料都是有层次,这就要求注重科技情报的全局性,要朝着科研和生产的方向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把握科技情报的最新动态,实时地科研项目进行更新,力争让科研项目的内容更加丰富,更有创新。
3.2 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
对于科研工作者,在进行科研项目生产过程中,要与科技情报结合在一起,这些科技情报的前期工作需要科技人员有专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需要相关制度来约束和管理工作人员。作为科技工作者,要对自己的科研项目有明确的情报资料,根据科技情报的特点,对科技情报进行适当的调整已满足的要求,要加强与科研工作者的沟通,力争在把相关的科技情报能够融入更加清楚,这样在科研的结果中可以清晰的表现出来。
3.3 加强科技情报的有效管理
针对不同阶段的科技情报要注重使用后的整理,对已经使用过的科技情报要进行整理,为日后科研项目的实验和验收工作,要保持科技情报的机密性,这些科技情报有的是内部资料,需要科研工作者要注重知识理论的保密工作,这样对科研项目的专利有直接的联系。在对科技情报进行管理时,要时刻保持科技情报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搜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中,都要保持有条不紊,不能随意将科技情报进行处理,要严谨地将科技情报与科研需要对应起来[4]。
结论
科技的发展和科技文献的出版等情报信息都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不论从用户出发,还是考虑馆藏要求,都应体现出情报信息的连续性和系统性的特色。对于不同科研项目或者科研项目的不同阶段都需要科技情报的融入,只有这样科研生产全过程管理才更能体现科研自身的特点,要充分发挥科技情报在科研生产全过程管理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琪,肖建国. 信息时代基层科技情报研究工作的思索[J].科技传播,2011(10):86-87.
[2] 赵睿涛,孙宇军,赵伯桥. 构建新时期科技情报工作的科学技术体系[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02):132-133.
[摘 要]在国家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下,引企入校,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校企混编师资团队,积极探索(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从实训环境、师资队伍、教材建设、教学模式和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教学实践证明,改革与实践提升了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
关键词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校企合作;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5-0086-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计划资助项目“高级访问工程师” (编号:FG13①的科研成果。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 16号)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还提出了“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
在国家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下,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与多家电子企业合作建立以生产性实训为主体的实战实训环境,建设以校企“混编师资团队”为主体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积极探索《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经过近五年的教学改革与实施,在实训环境、师资队伍、课程标准、教学资源、教学模式、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课程性质及定位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无线电技术等电子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 陶在学院“新四块”课程体系中属于岗位能力课程。课程依据电子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而设置的,对专业所面向的电子产品制造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的达成起支撑作用。课程以高职教育的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教学内容依据企业调研、行业发展需要并参照“无线电装接工”的国家职业标准,实践操作从企业真实生产案例获得,注重操作规范、装配技巧和检测流程,充分展现职业教育教学的基础性、实用性、操作性等特点。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所必需的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任务引领的项目活动,掌握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的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承担各类电子产品的装配、生产工艺和管理的工作任务,同时通过电子生产与管理的过程培养学生查找、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的理念。增强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为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努力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岗位人才需求零距离。
二、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1.引企人校,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自2009年起,学院与南京新联电讯仪器有限公司、南京泰之联无线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校内建立“电子产品生产性实训基地”。学院调整原有的焊接装配实训室、调试与检验实训室和维修实训室,按照企业生产实训要求设立了产品装配生产车间、产品调试维修车间、仓库、管理办公室,由公司出资装修和营造企业氛围。
同时,企业提供了频谱分析仪、逻辑分析仪、扫频仪、失真度测试仪,数字存储示波器、高频信号发生器、频率计等电子测量调试仪器设备59台套,总价值约320万元。“电子产品生产性实训基地”不仅承担学院的教学任务,保证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还要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企业的生产任务。
同时, “电子产品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专任教师进行企业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院每年安排2-3名专任教师到“电子产品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企业实践,截止目前已经有14名教师在“电子产品生产性实训基地”完成企业实践,专业教师在“电子产品生产性实训基地”中学习了企业的文化、管理模式、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同时在基地指导学生完成各项实训任务,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2.引企人教,构建校企混编师资团队。根据“电子产品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实际情况,学院派出H名专职实训教师、2-3名企业实践专任教师、1名管理人员,企业派出1名副总工艺师、3名助理工艺师、3名工艺员、1名助理工艺员、2名检验人员、2名管理人员、3名生产辅助人员,形成了一支20多名教师和企业人员构成的混编师资团队。 闽混编师资团队构成后,校企联合对混编师资团队进行培训,提升专任教师在实际生产流水线上的时间指导能力,提高企业技师,工程师的教学技能与水平。
在课程教学中,企业工程师主要负责企业文化、装配工艺、调试工艺、测量与维修的工程实训等实战教学,校内教师主要负责基本装配焊接技术、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常用焊接工具的使用等基础教学,两种师资根据各自优势,通过实训项目相互结合,协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校企合作,编写教材并实施教学。通过深入南京新联电子、泰之联、爱立信、三宝科技等企业,与公司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访谈以及毕业生问卷调查,明确了电子制造类岗位对学生电子产品生产技能的要求,并确定了课程内容。根据课程的教学要求加强校企合作教材的建设,通过与企业深层次、全方位的合作,以企业真实典型产品(如数传电台、信号发生器、示波器、计数器、无线信号屏蔽器等仪器设备)为载体,选取满足工程性、实战性实训要求的项目内容,将企业生产工艺及管理、调试测试知识融人教材,撰写校企合作教材。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是实训类课程,总学时为56课时,实训2周。课程教学第1周安排在校内电子产品装配实训室,主要进行电子产品装配技能的基础训练,第2周安排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主要进行企业文化的学习及以企业真实产品(如数传电台、信号发生器、示波器、计数器,无线信号屏蔽器等)为载体的生产工艺、调试工艺、测量与维修的工程实战训练。
4.校企共评,完善课程考核机制。课程考核改变以往学校教师作为单一主体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考核机制,形成校内教师考核和企业工程师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机制,问根据实训环节,按项目完成情况、操作规范性分别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在不同实训环节进行评分,制定合适的校企合作考核方案,并通过2年的实施情况进一步完善了考核比例的分配和考核指标的细化。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考核按阶段进行,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考核。第,周学生在校内实训室实训的基础能力考核,占50%。由校内专任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训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其中,平时表现占5%,元器件识别与检测考核占20%,焊接质量考核占加%;实习报告占5%。第2周学生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的综合能力考核,占50%。由企业工程师根据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给出。其中,工作态度、团队合作占10%,安全文明生产占5%,装配工艺文件制作占5%,装配工艺过程占15%,规范操作占10%,交验合格率占5%。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通过对《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从校企共建实训环境、混编师资队伍、校企合作教材建设、教学模式和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关键词:运营管理课程;实践能力;案例教学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的急剧膨胀,学生就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已成为当今社会用人单位的首选条件。为了提升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及实践能力,适应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必须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必须让学生亲身体验管理问题,从而提高实践能力。因此从实践性思维过程出发, 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管理技能以及设计开发能力,建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管理模式是运营管理课程教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生产运营课程的特点
《运营管理》也叫“生产运作管理”,是管理科学的重要分支,是工商管理专业、物流管理专业、会计专业、运营管理专业、人力资源专业、物流管理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内容涉及生产运作战略的制定,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与运行管理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通过系统学习,最终让学生了解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基本内容和实务,较全面地掌握生产与运作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和使用生产系统的设计与分析工具,对生产与运作管理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设计或改善方案,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运营管理”这门专业基础课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普遍认为枯燥、抽象、难学,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学习“运营”课程的积极性不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不好,教学目标的实现大打折扣。分析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环节。使得实际教学同企业实际操作的结合存在很多脱节,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教学角度
一方面目前的运营管理基本上是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 这种授课方式仍是灌输式的,往往互动性差,学生只能机械的去接受,不能及时进行信息沟通。 即使增加了案例教学,也常常是就事论事的,就企业某一方面成功或失败的事例进行分析,仍然无法系统的给学生以感性认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情境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许多高校教师是从学校毕业的全日制研究生,没有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经历,本身缺乏实际运作经验,在授课过程中很难把生产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计划控制、生产管理模式等与企业的实际运作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的探讨, 师生交流和互动性比较差,因而很难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学角度
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社会观察力,对管理问题独立思考不足。加之教材内容又多是理论介绍,既抽象又乏味,缺乏感性认识的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和现实的企业生产运营体系结合起来,随之对学习失去兴趣;再者运营管理课程教材的各章节之间内容孤立,并且质量管理、项目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章节与相关课程有重复。而运营管理又是这些课程的后续课程,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之一。
(三)课程设计角度
运营管理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实践环节是教学环节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目前生产运营管理课程设计侧重于理论和方法,对于实践环节设计比较缺乏。偏重理论的教学使得学生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运用实践操作,没有实习场所印证其所学的理论,从而不能将其运用于企业的实际,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因此,学生毕业后对企业运营的内容、过程依然模糊不清, 没有掌握企业真正需求的技能,导致学生走向社会时,面对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难以学以致用,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所以,在教学中怎样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为企业提供实用的管理人才,是当前运营管理课程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面向实践的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模式
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开拓创新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对于这门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也无法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创造能力。针对运营管理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分别从课堂教学、实践环节设计、教师培养三个层面进行探索。
(一)运用多种策略,促进课堂教学效果
1、教材的选取要分层次,要有针对性
由于在不同层次专科、本科、研究生、博士教育中都有运营管理这门课程,因此运营管理课程的教材在种类、编排体例及课本内容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教师应以学生的“接受”程度为衡量标准,选择真正符合本地区、本学校学生层次和特点的教材;对于本科层次的运营管理应选择难度不大、内容不太多、穿插一定案例的教材,目前我院采用的是马凤才老师编写的《运营管理》。
2、教学内容提炼和选择
运营管理课程是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通常包括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融入各个不同专业知识结构、能力解构,也就是说如何与前续课程和后续课程衔接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专业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专业和层次在授课内容上有所调整和侧重,比如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项目管理课程,在生产运营管理课程相应章节讲解中就要适当简略;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供应链管理这一章节略讲或不讲。
3、改善传统教学模式,营造学习环境
在课程中我们讲到90年代信息技术与生产运作得到了结合,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没有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了提高对运营管理的感性认识,我们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尤其是教学视频。拍摄一些国内企业的生产管理录像用作课堂教学。用投影仪对实物进行展示,直观展示车间的实际生产流程,这样将抽象的知识变得易于理解,不但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内涵,并且更加激发了学习兴趣。 4、结合实际,合理选择案例
对于运营管理课程而言,许多知识很抽象,如果“照本宣科”的话,会导致“教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在下面不知所云”的结果。因此,在教学中准备大量的教学案例,突出运营模式的应用,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实际,扩大视野。教学案例可能来源于国外企业,也可能来自国内企业。目前运营管理教材使用的案例大多选自国外,照搬国外企业管理的案例和MBA案例,这样的案例往往由于缺少足够的企业背景资料,很难让学生充分融人到案例中去,起不到案例教学应有的效果。因此运用我国企业的案例作为教学内容,即案例教学本土化是本课程案例教学中要考虑的一个关键问题。根据教学的需要来提取身边的案例。那些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和时效性,而且从熟悉企业的管理实践中提取出来的现实事例,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积极思考。
(二)实践性教学设计
目前,本科管理专业的教学以教师讲为主。其原因一是本科的学生人数比较多,课程压力比较大,实践教学组织困难;二是学校老师普遍缺乏企业实际运作经验,不能对实践环节进行有效的指导。但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适当采用其他方法,笔者认为应以教师课堂讲为主,适当增加其他实践方式。对于运营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得以实现。
1、综合性实验环节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例如在大三下半学期生产运营理论课程结束后,增加为期两周的“企业经营沙盘模拟试验”,增加感性认识,把企业生产、营销、财务、战略等融入模拟过程中,使学生自主地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完成与企业生产实践有关的实验活动。
2、认知性实践环节
搭建企业交流平台,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组织学生利用假期或者学期最后几周集中去企业进行参观,这是一种比较好的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方法。组织本科生去企业参观, 应就企业的背景和主要业务作简单的介绍,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查找和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到企业参观,这样效果比较好。
3、实习工厂建设
以上的综合实验和企业参观与企业实际应用本质上还是有一定距离的,但是目前高校招生过大,使得企业又很难接受真正的实习项目,这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保障。因此建议学校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加强实习工厂建设,产学结合,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实习的场所。
(三)采用多种手段提高教师素质
缺乏从事企业管理实践经验是教师在教学中缺乏案例教学或案例教学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高《运营管理》实践效果的关键是要有一支既熟悉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又懂实践的教师队伍。
高校要达到实践教学目的,师资的培养模式极为重要,要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就要组织培训,使教师的自我学习与教学改革进程保持同步。一方面要根据自身的学术研究能力,积极开展和加强深层次的运营管理理论研究,使理论研究领先于实践,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生产运作的实践能力,如组织教师深入到企业实践中进行专业对岗的挂职锻炼。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要让每位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去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在丰富实践经验的同时,运用自己丰富的理论知识给企业解决一些具体的生产运营问题。或者组织到企业进行调研,每年至少要有两个月时间到企业做调查,或鼓励与企业进行横向课题的研究等途径,从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四、结语
“运营管理”课程是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其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明显的弊端。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为社会培养合格、急需的人才是高等教育办学发展的源动力,也是其最终发展目标。本文提出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设计、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教学模式的改进,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Heidi J.c.Elias,Steven A.Demurjian,J.Fernando Nevada.Software Engineering: Effec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pproaches and Practices[M].New York:Information Science Publishing House 2008.
关键词:管理类课程;整合创新;职业学校
一、职业学校忽视管理类课程的原因
1.历史原因
改革前囿于对管理学一般属性的认识不足,全国大学院系合并仅保留了复旦、中国人民大学等少数大学之管理教学。开放之后,学术界仍对管理学能否成为独立学科存在疑问,具体体现为1990年之前管理学在我国不是一级学科。1994年,确立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才从政治上为管理学成为一级学科扫清障碍。
2.学校原因
有些学校认为学生的管理能力是学生在校无法培养的。应当说,这一说法混淆了管理与领导的概念。管理能力不仅是一种领导能力,更是一种做事的能力。在现代企业中如果一个人不能管好自己的设备、工具、产品、原材料及成本,那么有哪个企业会长期使用此人?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职业学校由于师资缺少,教材落后,管理类课程成为学校可开可不开的课程,近年来这种情况改善不少。但职业学校管理课程学科整合不够,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教学方法落后,教师专业素养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
3.课程原因
管理学包含了一些社会科学的内容,又有一些数学知识,还有一些工程技术知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从出现到现在仅仅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同农学、机械学、电子学、化学等传统学科相比,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二、实体经济发展需要加强管理类学科课程建设
1.提高实体经济质量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的共识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我国实体经济总体仍被世界看好。美国金融危机、日本经济近30年的停滞状态使我国经济界、企业界和政府看到区域经济空心化的后果。伴随着30年的经济发展,东部工业发达地区面临着近一轮经济结构之调整。我国中西部和东部农村地区迎来了职业教育的春天。我国中小企业基层管理不科学,基础人才质量有待提高,而造成这一状况同我国企业长期“重技术,轻管理”有关,也有职业教育中管理课程边缘化的原因,这样的状况使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人才从学校教育中就有管理素养先天的不足。
2.我国企业管理人才绝大部分是自我培养的
我国企业管理人才有些是靠师傅带徒弟培养的,而早在1930年泰罗就告诉我们:师傅在把好的本领带给徒弟时也把坏习惯传给他了。基层管理人才之坏习惯近年来体现为影响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升。近年来我国东部一些企业随着规模的扩大通过自办管理学院培养企业管理人才,企业的管理基因得到传递,管理精神得到传承。
3.各类大学能否成为优秀企业基础人才稳定供应商
改革开放之初大量外资企业涌入国内,其基层管理人才的获得通过工资等物质条件从国有企业、乡镇企业获得。近年来我国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已经到位,伴随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企业与事业单位的差距也在缩小,我国经济地理条件决定人才的走向一般是“孔雀东南飞”。开放之初,不少外资企业引进了一些大学本科毕业生,这些学生现在发展一般遇到“玻璃顶”或选择跳槽或选择自主创业,因为他们不会久居人下。而一些工科学校培养的管理工程专业的学生,不少已经选择离开了实体经济,而从事金融等更高收入的行业。
4.实体经济的基层管理人员可以由职业学校培养
满足中西部地区和我国东部乡镇企业发展的基础性人才可以由职业学校培养,前提是重视管理类课程的整合创新。我国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根深蒂固,学电学的不会使用数字式万用表测量交流电,学化学的不会使用分析天平。这样,学生势必眼高手低,大学本科毕业生不会久居实体经济基层管理岗位,而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动手能力强,又由于学历不高一般不会频繁跳槽,只要加强管理类课程建设,使这些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管理原理,又加上他们自身的技术素养和工作经历,他们一定可以在实体经济的舞台上施展才华,有些可以逐渐从基层做到中层最后到企业高层。
中德无锡高级职业技术学校(AMBF)是中德两国政府在职业教育领域合作创办的一所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学校采用“双元制”模式学制三年,培养无锡地区职业教育的师资和企业管理人才。在企业干部班教学中,企业管理课程一般开设两到三个学期,此外还开设经济学、管理心理学等课程。目前这些学生活跃在江南不少企业成为企业技术业务管理骨干。他们在回校看老师中多次说到学校所学课程中管理最重要,也最有用。
综上所述,培养企业基层管理人才的责任和使命落在技术类职业学校身上。而技术类职业学校要承担起培养企业基层人才的使命,除了要传授先进的制造技术之外,必须整合管理课程内容,创新管理教学方法。
三、管理课程的整合创新
针对职业学校培养实体经济基层管理人才的目标,管理课程的内容整合主要是生产管理,内容有计量检测与质量管理、物流仓储与成本管理、生产周期与交货期管理、创业管理与商务实践。
1.计量检测教学与质量管理教育相结合
在“质量管理”教学中,不要泛泛而谈产品质量、质量管理方法、质量标准,而应结合计量检测,结合具体的数控系统、测量技术而谈生产过程中的品质管理,让学生认识计量检测对产品质量的重要,让学生知道比计量检测更重要的是员工的品质,因为一流企业的产品质量不是检测出来的,而是一流企业员工制造出来的。在“机械制造工艺学”中有大量生产过程、产品质量控制等企业管理知识。这样,一方面可以精练管理学教学内容,而且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质量管理素养。
2.生产周期与交货期管理教学与时间观教育相结合
在“交货期管理”教学中可以根据学校或企业的实训和实践,调整生产班次、加班等从实际出发讲生产进度管理,从而让学生知道“时间与效率”对企业与学校有着不同的价值。也可以结合企业的顶岗实践,让企业员工教会学生5S(或6S或7S)管理,TPM(全面生产管理)教学可以结合装修拆实训结合进行,让学生在学习先进制造技术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3.物流仓储教学与成本管理教育相结合
现代物流包括采、供、储等一系列活动,它的优化能有效地降低成本。有的企业家说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物流之间的竞争、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比如当年的爱立信与诺基亚之间的成败就说明了这一点。这种教学要让学生明白“利润=收入-成本”,“钱”不一定是你的,只有节约成本,节省下来的钱才是我们的利润,才是我们能充分支配与享受的“钱”。
4.创业教学与商务实训教育相结合
创业教学的实质要让学生明白只有创造、创新才是成功的途径。成功不可复制,成功也不能复制。“钱”除了节省可以剩下来外,对于企业、企业家而言更重要的是开源。有时开源比节流重要得多,当然开源也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有时比“钱”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