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24 11:51: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万圣节的习俗英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万圣节要吃的糖果太妃糖
太妃糖,英文Toffee的意思是西式糖果,也是糖的一个种类的统称,用红糖或糖蜜和奶油做成的硬而难嚼的糖。制作方法是将糖蜜红糖煮至非常浓稠,然後用手或机器搅拌这种物质,直到糖块变得有光泽并能保持固态形状时为止,即成。 太妃是由“toffee”音译而来,有时也叫“拖肥”,本义是柔软、有韧性的意思。一般是由炼乳、可可液、奶油、葡萄糖浆、香兰素和榛子经过充分细致地搅拌、烘烤而成。味道香甜,内有软糖心。
硬糖
坚脆型糖果的组织表面应光亮透明,不粘包装纸,无大气泡和杂质;酥脆型糖果应色泽洁白或有该品种应有的色泽,酥脆,不粘牙不粘纸,剖面有均匀气孔。
奶糖
胶质型糖果应表面光滑,口感细腻、软硬适中,不粘牙,不粘纸,有弹性;非胶质型糖果表面剖面细腻,结晶均匀,不粗糙,软硬适中,不粘牙,不粘纸。 乳脂糖:胶质型糖果,表面光滑,口感细腻、、软硬适口,不粘牙,不粘纸,咀嚼适口,无杂质;砂质型糖果,表面光滑,口感细腻、、软硬适中,剖面有均匀、细小结晶,不粘牙、不粘纸,不粗糙,无杂质。
软糖
琼脂型糖果,柔软适中,不粘牙,无硬皮,其中水晶软糖光亮透明,不软塌,略有弹性,花色软糖表面有密布均匀的细砂糖,爽层均匀,柔嫩爽口;糖体半透明,其中的高梁饴具有弹性拉伸性,拉长一半可缩回原状;明胶型糖果,表面平滑细腻,无皱皮气泡,富有弹性,入口绵软。
夹心糖
酥心型糖果,糖皮厚薄均匀,不粘牙,不粘纸无破皮露馅现象,疏松酥脆,丝光纹道整齐,夹心层次分明;酱心型糖果,糖皮厚薄均匀,不粘牙,不粘纸,无破皮露馅现象,皮脆,馅心细腻;粉心型糖果,糖皮厚薄均匀,松脆,不粘牙,不粘纸,不破皮漏心。 纯巧克力糖:表面光滑,有光泽,不发白,剖面紧密,无1毫米以上明显的气孔,口感细腻,不糊口,无粗糙感。
10个万圣节的冷知识1、万圣节(Halloween)的由来:本义是团聚
Halloween其实是 “All Hallows’ Evening”的缩写,也称作Allhalloween,或Hallows’ Eve,或All Saints’ Eve。光从名字看,其实它和“装神弄鬼”没有半毛钱关系,它是西方基督教All Hallows’ Day(天下圣徒之日)的前一晚(10月31日)。所以中文翻译成“万圣节”是不准确的,应当是“万圣节前夜”。
而之所以会和“死神”节扯上边,大抵是因为,10月底正好是灿烂金黄的秋季结束,而萧瑟寒冷的冬天来临的时候。对于十九世纪的人们来说,冬日的到来难免意味着饥饿、寒冷和死亡。因此大家就要抓住秋日的尾巴,在弥漫着死亡气息的严冬到来之前好好狂欢一番。所以它也被称作All Soul‘s Day(聚魂之夜)或 All Saint’s Day(圣徒之夜)。
2、万圣节的主题色为什么是黑色和橘色?
黑色和橘红色向来是万圣节的标配~在西方,黑色意味着死亡、忧郁,也预示着夜色到来。而橘红色则代表着不屈不挠、重生、力量,同时也标志着秋收累累。由于万圣节过后,死亡(冬季)便会取代硕果累累的秋季。因此,关于万圣节的颜色才被定为了黑色和橘红色。
3、万圣节扮鬼是为了自我保护
万圣节的装扮源自凯尔特年轻人模仿幽灵的传统,年轻人穿着白色衣服,把脸涂黑,或者带上面具,以安抚幽灵。同时,浮夸的装扮也是为了掩饰自己的身份,保护自己不受鬼怪的侵犯。
4、“不给糖就捣蛋”的起源
关于“不给糖,就捣蛋”这个有趣的活动的历史其实并不算太久远。十九世纪时期,一些苏格兰和爱尔兰儿童在万圣节前夕,挨家挨户为灵魂祈祷或进行表演,以此索要饼干或小费。然而,相比于中世纪时期乞丐们在10月31日挨家挨户地为灵魂祈祷以换取食物,这也算是迈出了一小步。那时,给乞丐们的食物被称作灵魂饼——一种小圆饼。当饼干被吃掉的时候,一个灵魂就会从炼狱中释放出来。而如今,不给糖就捣蛋的意思是"给我们糖果,不然我们就会给你来场恶作剧"。 跟最早的原因基本已经相差甚远了~
5、南瓜灯、还是萝卜灯?
关于南瓜灯大家一定不陌生~然而事实上,历史上的第一个南瓜灯其实是由白萝卜做的。彼时凯尔特人挖空白萝卜,在表面雕上人脸的形状,再把蜡烛放在里面。然后把它放在窗户上以免幽灵进入房间(或者随身携带)。后来,这一习俗和北美人民雕刻南瓜的习俗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现在的南瓜灯。
6、万圣节这天如果你遇到了蜘蛛
人们相信如果你在万圣节看到蜘蛛,便意味着心爱的人的灵魂正在守护着你。
7、如果你想在万圣节遇到女巫
传闻在万圣节这天,如果有人把衣服内外反转穿,然后倒后行走,便能在午夜能看见女巫。
8、爱尔兰人在万圣节吃什么?
爱尔兰人在万圣节流行吃一种名为Barmbrack酵母水果蛋糕,初期各种物体会被放进面包里,后来也被用于算命之类的游戏里。
9、最受欢迎的万圣节糖果竟然是它?!
美国人每年会花费大约20亿元购买万圣节用的糖果,其中最受欢迎的糖果居然是——士力架!
【学校万圣节活动方案一】
一、活动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万圣节的由来和时间,感知西方文化节日氛围。
2.认识万圣节相关的人、事、物、歌曲。
3.增加家长的满意度。
4. 吸引校外的学生和家长,提高卓悦知名度。
二、 活动方案
时间:201x.10.29 5.30
形式:室内和户外相结合
对象:在校学生及家长(可邀请非本校的学生及家长参加)
三、 活动前准备工作:
1、通知家长和学生参加本次活动。 (各班老师)
2、布置教室环境。 (Laraine、Katherine)
3、活动所需物品:
a.游戏物品:苹果若干、纸杯、气球、英文单词卡、糖果、装糖果袋、环境布置图片、奖品、照相机等。 (Lisa)
b.活动所需音乐:兔子舞、爬行音乐、万圣节相关音乐. (Laraine)
c.活动PPT (Sam)
四、 活动流程
1. 开场舞兔子舞(5分钟) (Laraine)
老师教孩子跳兔子舞,活跃现场气氛,激发孩子兴趣,达到热身效果。
2. 主持人致辞,正式进入活动( 3分钟) (Laraine)
主持人欢迎学生和家长们的到来,并让学生说出今天的日期,告诉孩子们今天要过一个有趣欢快的节日。活动中能吃到美味且免费的糖果,引出主题万圣节。
3、简单讲述万圣节的起源 (5分钟) (Sam)
老师介绍万圣节的故事,让孩子了解万圣节的时间、特殊物品、人物、习俗等
(竞猜题目见副表。)
4、和外教互动学习万圣节相关英语单词并学唱一首万圣节歌曲。(10分钟) (Emmett)
5、游戏活动一:搭苹果 (5分钟) (Laraine)
游戏规则:1分钟时间内,2人一组,看哪组小朋友将苹果搭的最高,个数最多者胜。
游戏活动二:魔法气球 (5分钟) (Sam)
游戏规则:2队同时,每队2人1组,使3个气球不落地,从A到B,1分钟时限。
(游戏道具准备及示范:Katherine Lisa)
6、户外活动:不给糖,就捣蛋 (30分钟) (所有老师)
地点:凯德广场
内容:a、有奖竞猜活动。b.请家长或老师扮演路人,学生戴上面具跟路人要糖果。
c、分享要糖果的快乐,数数自己的劳动成果,和其他小朋友分享。
五、注意事项:
1.家长报名时通知家长为孩子准备面具或服饰
2.活动前一天短信提醒家长活动时间
3. 活动流程要提前过一遍
4.所有老师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己所负责项目并过课
【学校万圣节活动方案二】
一、指导思想
为了让学生感悟西方文化特色,了解万圣节的来历,通过万圣节活动的宣传,配合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体验节日的快乐,特举办 万圣节主题活动。
二、活动时间
10月31日17:4519:00
三、参加对象
一到六年级全体学生,全体教师
四、活动方式
1、a).利用假期要求学生设计制作万圣节相关装饰(如面具、南瓜灯,衣服等),返校日带回参加评比,并布置教室。b).通过各年级的外教课了解跟万圣节有关的信息。
2、晚上活动安排:
1).17:45-18:15 学生参观南瓜灯。
2). 18:15-18:35讨糖活动,分楼层活动。1-2年级在三楼,其他班级不变。
3).18:35-19:00 分班级活动。各班主任负责在班上组织,带领学生进行互动小游戏。
备注:
1.每楼层设有一名安全巡检员。 各班主任在班检课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2、学部会适当准备一些糖,各班也要相应准备一些糖。
3、低年级的万圣节装饰避免恐怖。
4、每班需上交南瓜灯一盏参加评比展出。
【学校万圣节活动方案三】
活动时间:20XX年10月29日
活动地点:户外、操场
参加人员:全体幼儿和老师、家长义工
活动主持:袁 伟
活动负责:方 芬
活动准备:1、吹好的洋泡泡若干(周四下班前准备好)
2、坐垫(各班保育员提前准备好坐垫放在操场上)
3、欢快的音乐(音乐播放:徐雯俊)
活动过程:
9:00-10:00
1、各班操场集合(按早操的队形)
2、园长讲话
3、搏击操(袁伟领操)
4、FOLLOW ME (两位外教与幼儿有关万圣节互动)
5、游戏:打怪兽(中大班游戏,托小班观战)
玩法:游戏分大班组和中班组,请家长义工和部分老师扮演怪兽,把吹好的泡泡绑在他们的脚上,音乐响幼儿开始打怪兽,音乐停幼儿回到自己班级所在的位置。托小班幼儿为哥哥姐姐们加油助威。
注:游戏前请各班老师事先跟本班级幼儿说明游戏的玩法和规则,以便活动当天的游戏进行的顺利有序。
6、各班幼儿回班级生活活动
10:00-11:00
外出游戏:Trick or treat(不给糖就捣蛋)
玩法:各班级分别到不同的地方去要糖吃
小朋友家:贝贝1班、苗苗2班; 大拇指广场:国际班、阳阳1班
居委会:东八居委(贝贝2班、苗苗1班)、香梅居委(豆豆2班、阳阳2班)
创意街:棒约翰(豆豆1班)、星巴克(贝贝3班)
20xx小学万圣节活动策划书范文一一、活动时间
20xx年11月3日 (周一)下午 3:45– 5:00
二、活动场地
一、二年级 升旗操场
三、四、五、六年级 校内运动场
三、各年级活动项目(每位学生至少玩一种游戏,全员参与,注意安全)
一、二年级的学生参加两个游戏,疯狂小南瓜和小鬼闯难关。两个年级分别进行游戏,一个年级进行时另一个年级当观众为参加活动的同学加油鼓劲。
疯狂小南瓜:学生从起点出发,到达终点后需要回答老师的问题,然后跑回起点。按时间排名。
小鬼闯难关:学生进行接力跑,途中要钻圈和走平衡木,还要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按时间排名。
面具:建议不要买胶皮的。那种面具有异味,孩子们戴上会觉得眼睛鼻子不舒服。另外,活动时戴那种面具不方便看路。自己制作面具也可以,不要制作帽顶过高的,活动时需要钻圈,帽子太高不方便。
服装:斗篷式就可以。如果是纯黑色或纯白色斗篷,请在上面贴些装饰物,令衣服另类、怪异一些。
“万圣节”的由来,在西方国家万圣节是个好玩的节日,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节日之一,是孩子们纵情玩乐的好时候,夜幕降临时,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颜六色的化妆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上“杰克灯”跑出去玩,挨家讨糖果吃,“不给就捣乱”的威胁让主人们不敢怠慢,连声说“请吃”,并把糖果放到孩子们随身携带的大口袋里。
万圣节”有很多刺激的游戏,如:成语连珠、BINGO、写祝福字条、化妆舞会………,你有亲身玩过这些刺激的游戏吗?你有和你的好朋友一起体验万圣节的狂欢的机会吗?你,还在犹豫什么?赶快加入“巨人疯狂万圣节”的活动中来吧。在这里,你可以和你的好友一起度过一个疯狂和刺激的“万圣节”,在这里,你可以玩到节日中的游戏活动和有趣的“化妆舞会”,在这里,你可以拿到很多礼品和糖果,在这里,你可以交到很多好朋友,在这里,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赶快来参加“巨人疯狂万圣节”活动吧。
活动内容
1、 化妆舞会。
2、 “万圣节”游戏:成语连珠、咬苹果、BINGO、夹弹珠、写祝福字条、不请就捣乱等等。
3、 节目表演。
4、 食物分享。
5、 结识新朋友。
6、 即兴表演。
7、 抽奖活动。(相信我,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大奖)
20xx小学万圣节活动策划书范文二一、活动前言
如果说人生是五彩缤纷的,那么童年则是是其中最绚丽的一段,如果说人生动静交融的,那么童年必是其中最活力四射的一份。灿烂地犹如初升太阳的面纱,灵秀地犹如崖一边的一枝百合,热情地犹如一株红色的玫瑰,散发着撩人的芬芳。
二、活动背景
在西方每年十月三十一日有个叫“Halloween”的节日,中文为“万圣节之夜”,又名“鬼节”,它是西方的传统节日。每当万圣节之时,孩子们会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颜六色的服装,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着“杰克灯”走家串户,向大人们所要节日礼物,于是不给糖就捣乱的恶作剧就开始了。
三、活动名称及主题
万圣节晚会
鬼夜迷离
四、活动宗旨
弘扬世界优秀文化,活跃院校文化气息,激发当代大学生的激情!
五、活动目标
如今文化竞争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越来越突出,想要在全世界立足,就应该要了解中西方的文化,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要足够了解中方和西方的文化差异,遵循原则,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争做世界文化的领头羊,从而拉动国家经济的发展。校园是一个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而且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加强。举行该次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增强文化竞争意识,而且能够丰富校园生活,拉动同学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六、活动时间和地点
20xx年10月30日在运动场举行
七、活动开展
1)视频展示。以一段简短的视频引出万圣节背景,包括万圣节的起源和传播,风俗,象征物,以及同名电影等。简要的介绍万圣节,让观众大致的了解万圣节的起源以及主要的活动
2)准备舞台秀。由同学装扮成各式各样的鬼怪,在舞台上走一圈,注重突出服装的特别之处,然后走向人群,给人群派糖果,让观众更加真实,清晰的感受。如:幽灵、僵尸、吸血鬼、巫婆、科学怪人、精灵、半人马、狼人、魔鬼、哥布林、不死鸟等等。(一定要注意背景音乐的风格,制造怪异的风格达到效果)
3)鬼话连篇,主持人讲述一段迷离的鬼故事,为此,该环节的主持人要求一定要具备必要的讲话能力,制造现场迷离气氛。
4)游戏比赛。赢家将获得万圣节象征物——南瓜手机链。游戏以竞猜问答题形式开始,难度逐渐加大。
游戏规则:
①由台下的观众举手参与,人员大概在十个左右。
②由主持人公布题目,台上的游戏家进行抢答,抢答成功者可进行下一轮的比赛,选出8名选手。
③剩下的选手继续回答问题,但问题的难度会更大,抢答成功的前5名选手即可成为赢家,获得手机链。附:问题的具体内容可以包括其他文化节。
游戏观众在台下也可以抢答,一旦抢答该题跳过,进行更高难度的问题抢答。并且,活动场地内会设有不少活动地点进行有奖互猜游戏,包括活动视频内的知识点,以及辨认魔鬼服装……
5)唱歌秀,由两名擅长英语歌曲的同学以西方的格调带来一首英文歌,可以轻松现场,升华现场气氛。具体的歌曲由歌手决定,但一定要符合主题。
6)小品秀,学生扮演西方某一家庭过万圣节的情形,期间包括万圣节前夜的聚餐,以及万圣节当天的热闹氛围,让同学们体验西方小资生活与中国的区别。
7)活动结束后,观众可以和各种鬼怪合照留影,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8)请同学为本次活动作出评价,评价以表格选择题的形式,评价本次活动的效果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便以后的活动策划可以更加完善,符合大众的兴趣
20xx小学万圣节活动策划书范文三一、指导思想
为了让学生感悟西方文化特色,了解万圣节的来历,通过万圣节活动的宣传,配合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体验节日的快乐,特举办雨外小“万圣节”主题活动。
二、活动时间
10月30日中午12:30——13:00(周五)
三、参加对象
一到五年级全体学生,班主任、外教、英语教师
四、活动形式
I. 体验式活动:
一至五年级:设计制作万圣节相关道具(各班英语老师布置)
II. 了解式活动:
1、通过周五上午大课间介绍万圣节相关知识和中午活动要求。
2、广播室和英语课堂宣传解万圣节的来源,活动形式等。
3、通过各年级的外教课了解跟万圣节有关的信息。
4、通过周五的trick or treat活动来使学生体验万圣节的气氛。
III. 参与式活动:
trick or treat活动分年级进行
1、各班学生把南瓜灯(实物,纸工,绘画)布置在教室里。(利用周一到周四时间)
2、每个年级同楼层同一排三个班级进行trick or treat活动。
负责老师: 一年级:张庆 二年级:孔雪龙
三年级:包玉敏 四年级:王妍婷
五年级:吴蝶 国际部:刘正洋
(负责该年级的英语老师年提供适合的游戏给班主任,各班主任做课件并在班上组织,带领学生进行互动小游戏)
3、主要活动落实途径:
1、广播室 2、本校老师英语课堂 3、外教课
4、活动所需内容:
1、万圣节的简介欣赏。(PPT,包玉敏负责,放到共享里,班主任去她共享里找)
2、各班英语老师在自己的课上对万圣节的宣传以及活动的介绍。
3、各年级外教课的准备。
五、具体安排
1、10.28广播室进行万圣节活动动员资料收集。有外教课的班级从周一就开始进行万圣节活动的简介和游戏的开展。
2、10.23各班英语老师分年级布置万圣节需要孩子制作的材料,在自己的课堂上介绍万圣节的有关知识和习俗。
3、10.30学生的trick or treat活动。
备注:
1.对万圣节的宣传以及参与性庆祝游戏安排在各班的外教课上进行,根据外教老师提供的教案安排班里搞些小游戏。
2.本周“每周一句”教授大家“万圣节快乐”的英语说法,制造万圣节的气氛。(由每周一句老师负责)
【关键词】英语教学;语用失误;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9-0042-03
【作者简介】张丽丽,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江苏常州,213161),二级教师,常州市小学英语学科带头人。
语用失误是由英国语言学家托马斯(Thomas)提出的,她将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因没有达到满意交际效果的差错统称为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通过对几十节常态课堂的观察,笔者发现很多一线教师对小学英语教材和教法钻研较多,但对英语语言本身的教学却有所忽视,致使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语用失误现象比较普遍,这主要表现为违反英语使用习惯、套用母语表达方式、忽视中英文化差异等。而这与教师语用知识空白、语用教学意识淡薄、教材语用素材的缺失是分不开的。小学英语教学中大量存在的语用失误已经成为制约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的瓶颈,因此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一、聚焦语用,激活教材的语用功能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首要目的是为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打基础。”并要求学生能“正确地理解语言和得体地使用语言”。因此,教师要立足课堂、把握目标、用好教材。
1.准确定位课堂的语用目标。
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往往把知识目标放在首位,而忽略能力、情感和文化等目标。以译林新版《英语(五下)》Unit 2 A telephone call中的A板块为例,很多教师把教学目标锁定在掌握打电话用语上,但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本课的显性情境是打电话场景,隐形情境是询问、关心病人,所以“学会得体、正确地表达对病人的关心”这一语用目标也同样重要。另外,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要从整体出发,树立英语的整体语用教学观,使其上下关联,互为照应,体现出学科的序列性。如在整套教材中多次出现了购物的场景,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体现出难度的提升、梯度的变化和语用的积累。
2.充分提取教材的语用信息。
小学英语教材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且贴近生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找到渗透语用知识及中西文化差异的切入点。以“问候”为例,整套教材中涉及问候的场景多种多样:有师生间、同学间、家人间、陌生人之间等等。教师可以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告诉学生,英美人士打招呼最常用的话语是How are you?How are you doing?等,熟人之间会使用简洁的Hi! Hello!等。他们也喜欢用It’s a lovely day,isn’t it?一类谈论天气的话语为话题,很少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和婚姻等涉及隐私的问题。
3.适时填补文本的语用空白。
在教学译林新版《英语(五上)》Unit 4 Halloween一课时,笔者发现学生对这个主题十分感兴趣,甚至有学生自己做了万圣节面具。细细研读文本后,笔者注意到教材中仅仅提到了南瓜灯、制作面具等,但对于万圣节的来历、“trick or treat”等传统游戏却没有涉及,这些信息的空白给了我们拓展的空间。因此笔者充分挖掘素材,进行了文本再构。
Step 1 Read and judge
1.Halloween is not a Chinese Festival.( )
2.Halloween comes in October 13th.( )
3.Children usually play trick or treat in Halloween.( )
通过判断,学生对万圣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师生共同整合出下面一段信息。
Halloween is a popular festival in western countries. It is on the 31st of October. Halloween means holy evening. Children like it very much. They can play trick or treat on this day.
Step 2 观看一段西方孩子如何玩Trick or treat 游戏的视频。
Step 3 Discuss:We are going to have a Halloween party.What do we need?
S1:We need some pumpkins,a knife and some candles.We can make a Jack-o-lantern.
S2:We need some apples and a basin. We can play bite the apple.
S3:We need some funny costumes.
笔者围绕万圣节这个主题,运用多种手段将万圣节中的主要活动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为详细地了解万圣节的文化及习俗,扩大了学生的信息量和语言量,这样在最后谈论万圣节派对需要的东西时,学生就有话可说了。
二、深化语义,透视话语的语用内涵
语言学家何自然指出:“语言表达的得体与委婉在跨文化交际中很重要。我们在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进行交谈时,要尊重其表达方式。”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停留在读音、词义、语法等层面上,而应该透过语言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及习俗,从而减少语用失误的发生。
1.拓展宽度,从平淡的话题到丰赡的文化。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围绕一个话题进行语言的学习与运用。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话题,并挖掘其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如讲到食物这个话题时,介绍饮食文化、餐桌礼仪就十分必要,中国人喜欢“劝食”,可在西方文化中却并非如此,他们一般会先征求客人同意,再递上食物,有时会说Help yourself。
2.增加厚度,从熟悉的知识到陌生的风景。
任何语言或文字都是文化的缩影,教师若能将其背后所蕴藏的故事介绍给学生,就能激起他们学习这门语言的兴趣,如学生熟悉的颜色类单词,教师可以介绍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如:black tea是红茶,可是红糖却是brown sugar。人们还常用颜色喻指人的品德、情绪及对事物的看法,如:Mr White is a very white (忠实可靠)man.又如,英美人通常认为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在此背景下,就有了“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的语言表达形式。若教师能坚持长久地渗透这样的知识,学生就会受益匪浅。
3.挖掘深度,从单一的词汇到丰富的内涵。
教师在教授单词、句型时,不仅要关注学生对语音、语意的掌握,更要关注语用。例如:译林新版《英语》教材中有个女孩叫Helen Brown,学生仅仅会读这个名字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应当了解,Brown是其“姓”,Helen是其“名”,英语人名中的“名”在前,“姓”在后;学生还应该知道,我们可以称呼她为Miss Brown或Miss Helen Brown,但不能说Miss Helen。
三、调增语量,丰厚课堂的语用根基
语言学习需要大量信息的输入来刺激和促进,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扩大学生获取英语语言的信息面,帮助学生积累语量,丰厚语用根基。
1.雕琢教师话语,把握输入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这充分说明教育艺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堂话语。教师的课堂话语是学生重要的语言输入来源之一。因此,教师的话语要遵循真实性、互动性、逻辑性及规范性原则。笔者在澳大利亚学习期间,当地教师就指出了一些中国小学教师最容易说错的课堂用语,如How to spell?How to say?正确的说法应该是How do you spell?How do you say?再如一些教师在扮演售货员时,经常会说Welcome to my shop!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西方国家的售货员很少这么说,他们一般会用Hello,how are you?来问候及招呼顾客。
2.善用地道语料,丰富输出形式。
儿童在学习语言时,要尽可能多地接触地道的英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为学生选择一些难度适宜的绘本,如:童趣盎然的《Little Red Riding Hood》《Three Pigs》等;温情动人的《The Giving Tree》《The Runaway Bunny》《Guess How Much I Love You》等;奇思妙想的《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Joseph Had A Little Overcoat》等。这些绘本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帮助他们在真实的语境中更灵活地使用语言。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英语影视作品,如:《灰姑娘》《狮子王》《音乐之声》等。在学生看完《音乐之声》后,还可以让学生将中西方父子的相处方式作对比,指导学生讨论如何与父母和谐相处;还可以开展电影配音、表演电影中的片段等活动,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形式。
3.注入时事元素,更新语言内容。
在六年级的一次练习中,有一道题难倒了很多学生:The First Lady Michelle Obama from gave us an exciting speech in March this year.很多学生知道现任美国总统是奥巴马,也知道米歇尔・奥巴马是美国的第一夫人,但对“The First Lady”这种说法却闻所未闻。据了解,很多学生对于时事方面的知识非常缺乏,有许多学生不知道5.12汶川地震,不知道2012年奥运会是在哪里举行的,还有学生误以为纽约是美国的首都,埃菲尔铁塔是伦敦的地标建筑等等。我们的英语教学不能闭门造车,而要与当今瞬息万变的时代接轨,让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英语课堂中来。
4.指导交际策略,提升交流的品质。
在教学译林新版《英语(五下)》Unit 9 The English Club时,笔者组织学生组建英语俱乐部,扮演不同国家的人进行对话,主要了解对方的姓名、国籍、语言等个人信息。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发现有的学生对话缺乏逻辑性,问题跳跃;有的学生违背了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打招呼时给人唐突僵硬的感觉;还有学生问的问题涉及对方隐私,出现了语用失误。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及时调整,在接下来的一节课上,加入了talking skills(谈话小技巧),如:谈话时要先介绍自己,再询问别人的姓名;要有恰当的体态语,如握手、拥抱等;要学会赞美并有礼貌地结束谈话。学生很快掌握了这些技巧,交流也更加得体、自然了。
四、创设语境,催生学生的语用能力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英语教学亦是如此,教师要丰富教学资源,创设实践语言的环境,为学生构建言语交流的语域场。
1.回归生活语境。
在教完译林新版《英语(六下)》Unit 3 Asking the way后,笔者抛出了一个问题:When the traffic lights turn red,what should you do?学生们议论纷纷,有学生很快想到了“stop”一词。随后通过讨论,大家知道了“Red light stop.Green light go.Yellow light wait.”等交通规则。这时笔者说道:“When you are in Australia,you must be very careful in the streets because the traffic keeps to the left.”。英语和生活之间本就不应该有厚厚的障碍,英语教学应和学生心灵相通,英语课堂应和社会生活相融,从而使英语从应试英语、课堂英语走向生活英语。
2.融入文化语境。
英语专家胡文仲教授在《文化与交际》一书中指出:“语言与文化有密切关系,学习外语不仅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文化的过程。”因此,笔者会经常在小练习中加上一些“文化类”的考题来考一考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如:In England,people usually on a bus or a train.A.look at others B.talk loudly C.read books and newspapers 借助这道题,我会给学生讲解西方的社会文化,帮助他们形成跨文化意识,以便日后能和西方人得体地交流。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让语言学习者能在真实的环境中使用该语言。因此,教师应避免机械的检测,而应将语言知识与语言功能相结合,让学生语用能力与语言能力的发展紧密融合在一起。
3.营造意义语境。
《课标》倡导要借助语境来进行英语教学。语言运用须依托于一定的语言情境,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有赖于这样的情境学习,并使学生在这种学习中学会“用语言”。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适用性的情境,在真实的语境中进行“有意义”的交流,告别“明知故问”“生搬硬套”的“伪交流”现象。笔者曾听过一节六年级的阅读课,上课教师为了让学生明白“English afternoon tea”和“Chinese tea”的区别,直接在课堂上用茶包、牛奶、方糖调配了一杯正宗的英式下午茶,并邀请学生品尝,从而帮助学生直观立体地形成了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20xx香港清明节好去处香港清明节旅游好去处:圆方商场
圆方商场位于香港九龙半岛地铁九龙站上,环球贸易广场下面,由香港铁路有限公司投资开发,占地10万平方米,由著名建筑设计公司英国Benoy设计,是香港首个横向式的大型购物中心,只有四层商业楼层。商场糅合了中西文化商业的崭新理念,集名店购物、休闲、饮食、娱乐及文化体验于一身,是现今香港最高端的商场,成了时尚一族最新的购物休闲热点。
香港清明节旅游好去处:香港迪士尼乐园
香港迪士尼乐园设有一些独一无二的特色景点、两家迪士尼主题酒店, 以及多彩多姿的购物、饮食和娱乐设施。 乐园大致上包括六个主题区,包括:美国小镇大街、探险世界、幻想世界明日世界、反斗奇兵大本营等。
门票:一日门票:成人 (12-64岁)HK $450;小童门票 (3-11岁)HK $320;长者门票 (65岁或以上)HK $100;普通日子门票适用于有效期内的所有日子,特选日子除外。 二日门票:标准(12-64岁)HK $585;小童门票 (3-11岁)HK $415;长者门票 (65岁或以上)HK $170(适用于七日内任意两日)。
香港清明节旅游好去处:兰桂坊
晚上9点开始,则有许多时尚新潮的年轻人及外国人来酒吧饮酒娱乐,灯红酒绿。 圣诞节、万圣节、兰桂坊节等等,这里都要举行街道嘉年华会。 兰桂坊一带的酒吧格调颇为时髦,装饰独特,不尚奢华,陈设简单,木台、高脚圆凳或高脚靠背椅,酒柜上陈放着各种啤酒和其它酒类及酒杯,没有多少饰物。许多酒吧都在临街设档,多数的规模都很小,只有几十个坐位;但却招牌高张,而且几乎全部是英文招牌。
香港清明节旅游好去处:海港城
海港城是香港最大面积的购物中心,也是西九龙">九龙区最大商场之一,是九龙仓集团旗下的物业。海港城的商品很多,商场设计高档,而且品牌齐全度非常高。缺点是人太多,但是非常强大的地方。
海港城购物区:海港城现时约有超过450间商店,当中包括50间食肆及两大戏院,商场更连接三间酒店,乃「一站式购物的消闲好去处。整个商场由四个互相连接的购物区所组成,分别是海港城海运大厦,海港城马哥孛罗香港酒店商场,海港城海洋中心及海港城港威商场,每区均各具特色。
清明节习俗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让教学直观化
直观法应当是英语教师教学实践中最常采用的教学手段,因为它能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微观结构宏观化、模糊问题清晰化、复杂问题简单化。牛津小学英语教材6B Unit2 Ben’s birthday的教学内容紧扣Ben的生日展开,学生首要学习的是日期的正确表达方法,但12个月份再加上序数词,要学习的知识量已经不小,还要求学生能用“What date is it?”及其回答来就日期进行问答实属不易。经过精心设计和制作,笔者利用信息技术介入传统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教学抽象、枯燥的弊端,它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生动直观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导入阶段,笔者与学生跟随多媒体课件播放的歌曲The days of a week愉快歌唱,随后顺着歌曲、围绕星期表进行了Free talk,复习了与本课重点内容有着密切关系的句型“What day is it today?”同时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英语学习氛围。随着星期表在屏幕上扩展为一个月份的日期,学生就不知不觉踏上了今天英语学习的征程。序数词的教学是通过基数词与它们的对比,让学生观察两排数字的表达,很容易就归纳了序数词与基数词的关系,而各个月份的教学,因为有了各种新鲜的图片的出示而少了枯燥,多了乐趣,图文并茂,让学生记得轻松、得牢。9月,“教师节”让学生印象深刻,10月“国庆节”,12月“圣诞节”… …结合各月的特色节日进行教学,帮助学生记忆单词,使得学生兴趣倍增。
让教学游戏化
情境教学法、TPR全身反应法等都是英语课堂教学常用的能吸引学生乐学的教法,而最受小学生欢迎的莫过于游戏教学法了。让学生在玩中学,以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为突破口,使其乐学,不再感到课业负担的沉重,是一条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利用多媒体,玩游戏也变得更简单:遮住图片一角是轻而易举的事;播放各种逼真的动物叫声、交通工具发出的声音让学生只闻其声不见其形,信息的设置能吸引学生深入思考。利用多媒体,游戏更有趣味了:圆能变成什么?长方形又能变成什么?前一秒还是一个圆,下一秒就演变成茶壶、吹风机;刚才还是一个长方形,转眼就成了手表、皮夹、滑板等。精彩的魔术从舞台上移植到了课堂中,简直让学生乐翻了天,丝毫感受不到学习的压力。虽然教师课件制作的过程有点复杂,却能使课堂教学大大简单化且更加有效,这样核算下来,教师课前制作时间与精力的投入还是十分值得的。
让教学生活化
学生只有通过实际运用英语才能获得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英语教师应该努力在教学中创设具体的生动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在课堂上运用语言的机会,同时把语言技巧融汇于英语环境之中,提高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学生对教师的一切都非常有兴趣知晓,因此,笔者常把自己的一些情况渗透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为了教学6A Unit5 On a farm一课中的过去式以及本课的重要词组,笔者把自己在国庆节的活动拍成照片以及网络下载的图片组合成国庆生活汇报表,这让学生分外有学习的兴趣。而后,与课题相呼应的QQ农场的出示,让学生感到生活中自己爱玩的游戏里原来也有知识,一个个学得乐在其中。而最后,教师也可顺势教育学生,不可以痴迷于QQfarm,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不是玩游戏,学生亦能欣然接受。
让空间拓展
计算机的普及和使用,使每个学生的知识源发生了质的变化,改变了学生知识主要来源于课堂的状态,将学生和世界知识库连接了起来。Holidays一课中的9个节日,有学生熟悉的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等,也有来自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如圣诞节、万圣节等。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节日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这中间的信息差是推动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关键。教师可布置学生分组研究各个节日,学生利用网络很快就能了解各个节日的时间、风俗习惯等。在各小组的汇报交流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学习到的不仅仅是这9个单薄的词语,而是隐藏在其后的深厚的各国文化。即便是传统的中国节日,学生通过网络调查交流也了解了更多,如各地过端午节就过得不太一样,除了有纪念屈原、吃粽子、赛龙舟的传统,还有门上挂艾草等习俗。复活节、万圣节是学生比较陌生的外国节日,学生充满了好奇心,网络就把这些节日的相关图片、文字甚至视频信息轻而易举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令学生如临其境。于是,学生清楚地了解了万圣节和复活节的来历、时间,以及调皮的孩子怎样扮出恐怖的样子去邻居家要糖,孩子们在复活节画彩蛋玩彩蛋的有趣情节。有了如此真实、直观的体验,学生自然就会达到不吐不快的语言学习境界了。“What’s your favourite festival?”这些重点句型的操练就显得有滋有味,学生不再感觉是在操练句型,而是在愉快地进行生活实践。
让课堂延伸
一堂英语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往往会让师生有意犹未尽之感,学生可能还有不解之处,教师亦还有未尽事宜,所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应该止于下课铃响之际。运用网络技术构建的学习平台,可以将学生引入又一个精彩纷呈的英语学习天地,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将英语课堂延伸至40分钟之外。
一、 英美文化词汇输入从日常熟知的现象入手
英语词汇极其丰富,习语数量蔚为壮观,其中有一部分反映了英国及其他民族,尤其是欧陆国家的民族冲突。近代以前的英国饱受欺凌,异族的几次入侵,包括罗马、丹麦、诺曼人等,在语言方面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以古罗马征服为例: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伟大的事业并非一日之功。),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入境问俗。),All roads lead to Rome.(殊途同归。)由于古罗马征服在410年结束,是在英格兰形成统一的封建国家之前,从词汇中来看,英国人对罗马人的责难并不明显。但是,1066年英国为法国的诺曼公国征服,开始了长达3个多世纪的法语文化和法国人统治时期。1337年至1443年的英法“百年战争”更加深了两国之间的矛盾,并在17、18世纪两国殖民争霸的时期愈演愈烈,战火再起。这种宿怨体现在英语词汇中则是不少贬低、嘲讽法国人的习语,如:French leave(不辞而别),French print(画),French pox/ disease(性病,梅毒),To have seen the French King(喝醉了),Like a Frenchman(像法国人一样朝三暮四,反复无常)。同样,由于英国与西班牙和荷兰争夺海上霸权由来已久,类似的习语也不乏其例,如:Spanish football(性病),Spanish coin(虚假的恭维话),Walk Spanish(鬼头鬼脑或提心吊胆地走),Dutch bargain(惟利是图、不择手段的买卖),Dutch courage(酒后之勇),Dutch cheese(秃头),To talk like a Dutch uncle(像荷兰大叔一样喋喋不休毫不留情地训人。),I am a Dutchman if I do.(我要是干,我就不是人。)[1]在这些习语中,学生耳熟能详的是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 All roads lead to Rome以及French leave。如果以这几个习语入手,介绍英国的被侵略史,由此再扩充到其他的相关词汇,学生会更有兴趣,掌握起来也会容易一些。
与此相关,由于异族入侵和民族融合的关系,英语的词汇构成是非常复杂的。其中有凯尔特语、拉丁语、希腊语、盎格鲁-萨克逊、法语、意大利语等等。凯尔特人是现在爱尔兰人、苏格兰人和威尔士人的先祖,是最早在不列颠定居的永久性居民。后来遭遇罗马入侵,被赶到了北部苏格兰和爱尔兰岛。盎格鲁-撒克逊人是现在英格兰人的先祖,England这个词源自“Angle’s land”,意为盎格鲁人的土地,英语是该民族使用的语言。公元11世纪,诺曼征服英国后,盎格鲁-撒克逊沦为奴隶。知道这些之后,就可以发现,现在英国的有些地名就来自凯尔特语,如London,Taunton(汤顿),Avon, Thames, York, Leeds, Dover等。罗马入侵以及同期基督教的传播引入了许多拉丁和希腊词汇,如disciple(门徒), mass(弥撒), monk(僧侣), noon(正午), nun(修女),gospel(福音)等。8世纪末以来维京海盗的入侵带来了law, outlaw等词,地名末尾有-by的词汇都来自斯堪的纳维亚语,Derby,Rugby,Grimsby等[2]。最有趣的是英语和法语。“动物活着时,用英语名词,如ox, cow, calf, sheep, swine, deer等,因为关在棚里,由英国的下层人民喂养。到了餐桌上,则用法语词来称呼它们,如beef, veal,mutton, pork, venison等,因为这些肉是供诺曼贵族享受的”[3],反映了中世纪英国诺曼征服带来的语言变化和等级关系。其他表示进步文明的法语语汇也随之进入英语,如bouquet(花束),debut(首次露面),fete(义卖会),rouge(胭脂)bureau(办公室),cigarette(烟卷),etiquette(礼仪),ballet(芭蕾舞), beret(贝雷帽)等。
二、英美文化词汇输入应以学生已知的常识为着眼点
基督教是英美文化的一部分。学生在这一方面对有些基督教现象是比较熟悉的,如基督徒一般出生时要受洗,婚礼在教堂举行,临终之前要向牧师忏悔,平时要诵读《圣经》,进行祷告,周末要去教堂做礼拜,圣诞节要唱福音歌曲,纪念耶稣基督的诞生。如果能延伸一下,就会发现英语的许多词汇都是跟基督教密不可分的。“假日”是一个宗教词汇,意为“神圣的日子”(holy days),这个基督教术语起源于中世纪,除圣诞节外,耶稣受难日、复活节、万圣节都曾被定为“圣日”。受难日在复活节之前的星期五,是为纪念耶稣被彼拉多钉在十字架上而设的;复活节顾名思义,纪念耶稣在死后三天复活,在每年的三月22日到四月25日之间;万圣节是为了纪念死去的基督圣徒。美国的感恩节是1621年马萨诸塞州的清教徒为了感谢上帝的恩典,而1863年成为全国的节日的。其他的词汇,如BC (我主诞生之前),AD(我主纪年)baptism(洗礼), cathedral(大教堂), cemetery(公墓), chapel(小教堂), Christening(命名), church(教堂),creed(信条), cross(十字架), heaven(天国), hell(地狱), heresy(异端), martyr(殉道士), parish(教区), Santa Claus(圣诞老人), priest(牧师), pastor(牧师), minister(牧师), trinity(三位一体)久已进入英语词汇。另外还有很多习语和成语:好撒玛利亚人(Good Samaritan),brother(弟兄),doubting Thomas(多疑的多马),filthy lucre(不义之财),harmless as doves(驯良得像鸽子),Judas(一个犹大),Rob Peter to Pay Paul(拆东墙补西墙),thorn in my flesh(肉中刺),turn the other cheek(转过另一边脸来),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等。英美人名中也有很多或取自基督徒的名字,如安德鲁、马可、马太、约翰、保罗、彼得等,或取自《圣经》中的人名,如大卫、亚伦、迈克尔、丹尼尔、亚当、约瑟、雅各、本雅明、塞缪尔、玛丽亚、乔安娜、丽贝卡等[4]。所有这些词汇都反映了基督教在英美国家的巨大影响。以此为基础,介绍词语含义的同时就顺理成章地地解释了基督教的起源、教义、分支、扩张以及宗教改革等。
三、英美文化词汇的输入要关注大众流行文化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技术革新每天都在发生。英美的流行时尚也迅速在国内风行,对青年学生尤其具有吸引力。因此,有必要紧跟时尚和技术进步,掌握流行文化词汇,进而以此为契机,介绍其背后蕴含的文化背景。举例如下:Copy cat(山寨),Cappuccino(卡布奇诺), latte(拿铁), egg-tart(蛋挞),Paparazzi (狗仔队/拍拍垃圾),Spaghetti strap(吊带裙),Backless dress(裸背装),Half-shirts(露脐装),Capri pants(七分裤),G-strings (),Heelys(暴走鞋),Backpacker(自助游/驴友),Mobile phone combination offers(手机套餐),One meter distance line(一米线)[5]。对短语的学习也一样,引入新词,既能帮助学生记忆,也便于其活学活用。例如:Have one’s hair treated(油),Have one’s hair highlighted(挑染),Have one’s eyelids sliced(割双眼皮),Have one’s breast enlarged(隆胸),Have one’s nose restructured(隆鼻)等。
英美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依靠有限的课堂时间传授相关文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由词汇引申至英美文化也仅仅是给学生提供一种方法,让其明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而能自觉、主动地思考词汇背后的诸多习俗、历史等信息,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深入分析并理解英美文化。此外,流行新词是通过阅读英文报纸习得的,因此,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看报习惯对英美文化的了解也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毕继万主编.世界文化史故事大系(英国卷).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 费尔南德・莫塞著.英语简史.水天同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 丰华詹.英语的故事.读书,1995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深入探讨了文化意识与语言教学的关系,着重阐述了如何在小学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中发展文化意识,指出了发展文化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专业培养的作用。
一、引言
正如胡壮麟的语言学教程中所指出的,语言是一种特定文化中基本和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语言就不仅仅是一套符号,它既是文化之组成,又是文化之载体。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宗教信仰、行为规范等,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要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学习一门语言,必须了解这一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否则将无法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这门语言。一直以来,人们对在英语教学中发展文化意识不够重视,认为只要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交际。事实上,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常常导致英语学习和交际中的误解。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英语课程也开始成为我国的基础教育科目之一,那么对英语教师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在课程改革的这几年里,有不少院校开始增设小学英语专业。教师是新课程的实践者,这就要求这些专业的学生在充分理解新课程核心理念的同时,既要具备扎实的语言知识,又要发展文化意识。因此我从发展文化意识的角度探讨小学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
二、发展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1.英语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发展文化意识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强调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逐步发展“文化意识”,引导他们形成开放的、合理的跨文化认知与理解的观念。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了解西方文化,能激起学习兴趣,进而爱学英语、学好英语。由此可见,在小学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中,发展专业学生的文化意识是必要的,使其能够在将来的实践中将英语教学与英语文化结合起来,帮助小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2.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发展文化意识
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1994年开始实施的《教师法》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立了教师的专业地位。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开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标志着教师专业化进人实际操作阶段。正确理解教师专业化,把握教师专业化的内涵,明确教师专业化的途径,为小学英语专业的培养指明了方向。在英语教师专业化的知识结构中,专业的英语教师还必须具备文化知识。因此,在对小学英语专业的学生开展英语教学时要注重传授文化知识,发展其文化意识。
三、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发展文化意识
1课内教学
(1)在教学设计中注重文化意识的发展
在教学设计上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利用原有教材资源,精心钻研教材,对教材进行开放性延伸。案例:①教材: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实用英语》第一册,Unit 9 "Holi-days and Festivals" o②学习对象:鹰潭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09级小学英语教育班。③设计思路:对比法是跨文化语言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本单元的两篇文章分别介绍了中西方节日,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图片或鲜明直观的多媒体画面,通过对“Spring Festival’,与“Thanksgiving’,这两个节日的庆祝方式、食物、服装等方面的对比来开展语言教学。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使学生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发展文化意识。
(2)在英语活动中发展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意识
在开展英语活动时,教师可创设较为真实的情景以烘托出浓厚的文化氛围,最终实现预定目标。例如,开展Halloween(万圣节)的活动,这是西方既有趣又盛大的节日,也是孩子们最喜爱的节日之一。教师可让学生尝试做各种各样的面具及南瓜灯,扮演节日里的邻居们和索要糖果的孩子们,进行一场万圣节表演。通过诸如此类的英语活动,学生们不仅能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增长见识,而且会对英语国家的重要节假日及其风俗习惯有非常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可了解情景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
(3)借助教材,融人文化内容,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根据教材设计的教学内容和课时进度的安排,适当地融人文化内容。也就是说教师可以直接把英语文化内容作为语言教学材料,或把英语文化中具有文化特异性的内容直接编成教学内容,介绍这一文化中的习俗、风土人情、有趣故事等。在选择文化内容时,可以关注与小学英语内容相呼应的素材,这样能为他们将来的教学提供材料。
2.课外加强
(1)课程资源拓展法
课程资源是新课改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的教学效果。一直以来,小学英语专业的课程资源的结构较为单一,除了教材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基地、内容、条件等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而“文化”是一个含义宽泛的概念,因此光靠课堂教学和教材远不能完成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还必须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比如英语广播站、图书馆、英语角、黑板报等校内资源;内容丰富、健康的英文书报影视节目及多媒体等校外课程资源。通过多种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多角度接触英语文化,也利于将来借鉴。
(2)自我积累、交流法
自我积累、交流法就是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学习当中,对于了解到的英语国家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政治制度等内容养成做笔记的习惯。此外,教师定期举行分享交流会,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所得,对比我国与英语国家对应文化内容的异同,使学生在热烈的分享氛围中加深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形成合理的英语文化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