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06 14:42:5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重大项目策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为了有效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建立和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调动全市各方面策划包装重大项目的积极性,确保重大项目建设接替有序,强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促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前期工作内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主要包括项目建议书(预可研)、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的编制、论证、审核,以及发展规划、建设用地、环境影响评价、节能评估、资金筹措等开工前的各个环节。做好项目前期策划包装工作,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项目建设,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各县市区、各部门要积极主动策划包装项目,鼓励各类中介机构、社会团体、科研院校、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项目策划包装。
二、把握前期工作原则。各县市区、各部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依据我市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城市空间规划,结合本县市区、本行业实际,以争取中省投资、招商引资和财源建设为目标,不断筹划对发展全局有重要影响的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能源化工、电子工业、装备制造、旅游开发、食品加工、建材工业、现代物流等重大项目。提出的项目,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与各项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重点相一致,与规划的总体空间布局相一致,并能够达到项目建议书的深度要求。
三、建立项目储备库。各县市区、各部门要根据“提高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节约资源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精心筛选一批大项目,建立各自的重大项目储备库。对总投资3亿元以上的产业开发、基础设施项目和总投资1亿元以上的社会事业、农业和农村城镇化项目纳入市重大项目前期储备库。对国家发改委认定的高新技术、在行业中有先导地位和龙头带动作用的项目,以及对推动我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项目可适当降低投资额度。
四、编制年度项目计划。市发改委要根据重大前期项目推进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市重大前期项目储备库中筛选项目编制全市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计划,明确目标任务,下达各县市区和各有关部门具体实施。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每年10月底前将下一年度拟启动前期工作的重大项目向市发改委申报,符合申报条件的列入市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计划。对市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计划实施过程中确需追加的项目,由发改委研究审核报市政府审定后予以追加。
五、推进重点项目实施。对列入全市前期工作计划的项目,要分阶段协调督促推进,按照轻重缓急和条件成熟程度,及时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抓紧做好项目规划、用地、环保、节能等方面的审核,履行前期手续,确保每年都有一批前期项目转入开工,形成“成熟一批,推出一批,建设一批”的梯次滚动机制。
六、实行项目咨询评估制度。成立市重大前期项目决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参与项目的提出、策划、评估和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论证。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初步设计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咨询和研究机构编制,必要时组织专家或中介机构进行评估,确保提出的每一个项目都符合用地、环保、节能、技术、安全等方面的准入标准。
七、加大资金投入。市政府每年从市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800万元重大项目前期经费,专项用于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泾渭新区、沣渭新区管委会要根据各自财力情况,每年安排100-300万元的前期费,确保各重大项目前期工作顺利开展。各部门、项目单位也要从自有资金、专项资金和其他资金中筹集前期经费,保证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的需要。
一、完善规划体系推动《规划纲要》实施
重庆的“十一五”规划除规划纲要外还包括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按行政层级,包括省级规划和区县级规划。《规划纲要》是战略性、纲领性和综合性的文件,是规划的“龙头”,既对其他各级各类规划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同时还反映了重庆市在“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和重大方向。所以要求专项规划应该以《规划纲要》为依据,对其目标任务在特定领域具体化,并落实在本领域的发展目标和重大项目及措施上。重庆市目前根据重要性和薄弱环节,一共设计了27个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作为《规划纲要》的细化着重体现在目标任务的空间布局上,需要重点解决―定区域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定位等,重庆市在“十一五”时期按照区域的分布、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区域发展的相关性,将辖区分为主城都市区、渝西经济区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进行区域规划,以此探索在一个相对大的行政区范围内,对资源进行统筹配置的路子。同时所辖的40个区县所编制的规划要以《规划纲要》为依据,从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特别是在个性特色上下工夫,这样在规划的层次上构建起了实施《规划纲要》的基础条件。与此同时,城市总体规划和国土总体规划也要以《规划纲要》为基本制定依据,加强与《规划纲要》的衔接。这样就能够建立起按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服从总体规划,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之间相互协调的原则,建立起全市统筹协调的规划工作机制。
二、以年度计划推动《规划纲要》实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年度计划应该是《规划纲要》分步实施的重要途径。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必须逐年实施,分步推进,要坚持制定和实施年度计划,并作为实施规划的基本手段。首先要做到年度计划的制定以纲要为依据,将规划的发展方针、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政策体现于年度计划之中,坚持防止年度计划与五年规划的脱节;重庆市在《规划纲要》的制定中,根据发展对象的不同性质,将发展目标分为预期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在逐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对于约束性指标应该在年度计划中重点安排。其次年度计划要回答执行规划的动态情况,运用信息反馈的原理,及时发现五年规划与现实经济运行之间的差异和矛盾,从而形成规划和年度计划调整的基本依据。第三是要避免年度计划成为规划的机械分解,运用系统工程学的原理,将规划与年度计划有机结合起来,既要服务于纲要的目标,解决中长期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也要根据不同年度的实际情况,突出解决年度中存在的重大问题。第四是要完善年度计划工作机制,与计划经济时代的年度计划相比,与规划相衔接的年度计划的最大特点是年度计划实施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年度计划已经不再是传统的计划部门推行的计划,它是各方面实施规划的综合性年度行为,所以应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年度计划的安排,交流年度计划的实施工作,协调解决计划执行中的问题。
三、以重大项目推动《规划纲要》实施
与传统的五年计划相比,“十一五”规划以重大项目为载体推进规划的实施,所以必须树立以项目抓机遇、以项目促发展的观念,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组织实施一批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首先是滚动完善重大项目库。重大项目应该体现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方向,所以重大项目库的建设实质上是一个统筹协调的问题;项目库的建设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单个项目的叠加,项目库的组织实施最终应该体现规划所确定的基本方向和重大原则,所以重大项目库的建设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项目管理部门的工作,而是政府有关部门和重大企业以及有关方面共同工作的结果。重庆市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从“十五”期初以来,市政府就确立了年度实施“双百”项目的原则,即每年安排100个重大在建项目和100个重大前期工作项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将这些项目又分解为市场主导类项目和政府投资类项目,这些项目的确立并非市发展改革委所能及,项目从提出到最终确立,都体现了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识。所以“十五”时期,重庆市的“双百”项目实施情况非常好,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其次是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重大项目的策划着重遵循现代经济的要求。如重庆市近年来重大项目的策划中,单个类项目少了,而反映产品链关系的重大项目多了,同时也按照这一原则动态地充实、完善重大前期项目库。三是加强规划与项目的紧密结合,重大项目及其产品链的涉及要紧紧围绕规划目标和任务展开,充分体现“规划思想出项目、项目促规划思想”,坚持“规划管项目”的原则,市政府目前基本确认凡纳入规划的重大项目优先审核和安排投资,成熟一个开工一个;凡未列入规划又确实需要建设的重大项目,应先调整规划后再建设。四是规划的重大项目必须按照发展的要求形成相应的实施机制。重庆市在“十一五”规划中初步确立了总投资9000亿元的500个重大项目,并考虑在“十一五”期间完成7000亿元的投资,市政府为了确保这批项目的推进,对项目实行了分类管理的原则,其中政府主导类的项目严格按照目标要求,加大对管理部门和服务部门以及政府投资主体的考核力度;而对市场主导类项目是重点考核政府服务部门的“响应率”和“办结率”,通过服务来积极引导和协调社会资本的进入,从而加大对市场主导类项目的投资力度。五是政府要结合区域的特点,在创造环境和吸引投资上做文章。市政府在“十五”时期就提出了服务型政府的响亮口号,对部门在为企业服务中所出现的拖拉和敷衍问题的处理从不手软;同时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力度,通过加强项目策划、包装和推介,吸引更多市外投资者参与重大项目。逐渐完善市政府投资工作专题会制度,强化年度重大项目工作协调机制,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四、优化配置资源推动《规划纲要》实施
完成《规划纲要》目标和任务主要依靠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政府要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保障规划有效实施。首先是配置资源的分类性。对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促进就业、扶贫减贫、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公共文化、精神文明等公共服务领域,以及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又确需建设的领域(如难以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基础设施),主要通过政府配置公共资源予以实施。对能够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领域,要发挥好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并通过政府引导,确保市场主体参与规划所明确的重点发展方向和领
域的建设。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地区政策、消费政策、投资政策等,引导资源配置方向。市政府结合重庆的实际情况,决定在“十一五”时期,对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三峡库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等重大事项,通过建立引导资金或配套资金,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吸引和鼓励社会资本的投入。其次是强化对公共资源的统筹配置。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政府目前还是举足轻重的投资主体,政府资源要取得良好的效益,必须变历史上的分割性配置为统筹配置,从而促进资源效益的最大化。重庆市在“十五”时期通过建立政府投资主体,充分发挥了政府在部分投资领域中的骨干作用,在“十一五”时期将做好市级财政性资金的统筹平衡,在编制投资规划和年度投资计划中,将其作为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投资计划和资金拨付,以及提供相关资源保障的重要依据,以确保财政性资金的集中使用。将做好强化建设用地的总量平衡工作,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报批,通过中长期规划进行建设用地平衡;编制土地储备规划,提高土地储备工作的计划性和前瞻性,加快储备用地的整治,增强对土地的统筹调控能力。将充分发挥政府投资主体的作用,编制政府投资主体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优化资产结构,加快改革步伐,尽快建立和完善政府投资主体资本营运评价和考核体系,使其在政府投资领域发挥更大的主导作用。
五、统筹经济社会综合改革推动《规划纲要》实施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要通过统筹推进改革,逐步解除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约束,为《规划纲要》实施提供动力和保障。首先要在全市形成全面推进改革攻坚的合力。把改革和发展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依据《规划纲要》组织制定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加强全市改革任务的统筹协调,强化各专项改革的相互衔接。其次要系统有序安排改革任务。注意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进行衔接,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按照“力争改革突破一批,推进一批,前期研究一批”的思路,整体滚动推进各领域改革;纲要提出的重大改革任务,分解落实到年度和部门并合理安排次序分步推进,确保任务的如期完成。三是要完善改革的工作机制,从改革的总体时序看,我国的改革已进入了攻坚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阶段所要求的改革配套性更高,所以完善改革的统筹协调机制十分重要。重庆市在“十一五”时期以加强市级各部门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为形式,从而完善改革的统筹协调、信息的传递整理加工;同时努力探索建立改革绩效评估机制,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修正改革方案以及实施中的偏差;完善改革的决策机制,吸收各利益主体和社会公众参与改革规划和重大改革方案的评价,提高科学性和可行性;规范改革的程序,加强监督检查,严防借改革之名谋取个人或小集团私利;推进改革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注意把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用法规、规章和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
六、强化目标责任和跟踪评估确保《规划纲要》实施
关键词:重大项目;建设;前期工作
1重大项目基本情况
崇左2003年建市以来,坚持按照“特色立城、特色建城、特色兴城”的城建工作思路,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相继建成了一大批重大城建项目,中心城市建设不断向前发展,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发展活力不断迸发,带动了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十三五”时期将是崇左建市第二个十年的关键阶段,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时期,站在这一重大历史节点,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更要全力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市的各方面配套设施。然而,当前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面临征地拆迁、资金短缺等诸多瓶颈制约,影响了城市快速发展,需要清醒地认识,并且用创新的思维来切实解决这些问题。
2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中的问题分析
2.1前期工作问题
项目前期工作的深度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投资决策的科学与否,关系到项目建设进程,关系到项目的投资效益。前期工作涉及单位和部门众多,手续较为繁琐,而各级各部门领导和相关负责同志对项目建设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支持力度有限,制约着前期工作的快速推进。目前,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依然存在不少短板,如“重实施、轻前期”思想仍存在,专业队伍相对薄弱;前置审批的制约因素较多,各个环节办理手续繁琐,程序复杂,审批耗时过长;个别项目管理所属地与项目所在地行政区域不同,导致审批过程中存在权责不清等现象;土地、资金等要素对项目前期工作也制约明显。
2.2征地拆迁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及郊区城市化建设快速发展,征地拆迁项目不断增多,其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征用、房屋被拆迁,随之而来的征地拆迁纠纷也不断增多。在现有制度下,城建重大项目征地中出现征不到地、上访等一些问题,一些想以种地为生的农民有不安全感,所以也会导致土地难以征用。宣传工作不到位也导致群众对征地拆迁产生抵触,使征地工作出现问题。尤其是征地拆迁工作,更是如此,涉及的群众多、范围广,少数村民为了自己私人利益上访,从而影响发展大局。为此,很有必要对征拆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分析,提出加快征拆问题的对策。
2.3项目管理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加大对基础设施投入,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由于项目管理程序复杂、投资大、周期长,若长期缺乏严格的管理势必对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加之项目资金流量大,专业性强,部分单位在项目管理上不够重视,存在内控制度不完善、招投标制度不健全、运作不规范等问题。为此,很有必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加强项目管理的对策,这样才能实现又好又快推进的目标。
3重大项目建设对策研究
城市重大项目规模、涉及面广,要结合城建工作安排和项目实际情况,统筹考虑征迁、土地、项目、资金等要素,强化保障,狠抓前期,破解难题,确保项目如期建设。
3.1切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
针对城市建设重大项目立项、规划、环评等前期工作,建立审批绿色通道,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为项目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确保城市建设项目快速、合法开工建设,加大前期工作资金投入,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前期工作专项补助资金、国家专项建设资金等,增强城建项目资金保障能力,做好项目策划包装,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库建设,为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和自治区专项建设基金等做好前期准备,同时,要依托重大项目库管理系统,实现重大项目分级储备和动态管理,对项目前期工作进行日常调度管理和综合协调推进。建立任务清单制度,坚持问题导向,切实补好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短板,每周列出任务清单,全力以赴攻坚破难。在资金方面,加大向上争取资金力度,近年来有多个项目争取到国家专项建设基金。在审批方面,提速提效突破项目要素审批环节,可研、施工许可证审批实行了“容缺受理”制,从完成立项到初步设计批复,实现超快审批。在刷新审批速度纪录的同时,也反映了重点项目前期工作的高效推进。
3.2扎实做好征地拆迁安置
征地拆迁是项目前期的关键环节,从近年来的项目推进情况来看,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进展顺利,项目落地就顺利,推进速度也比较快。在中心城市建设中,要抓好城建项目征地拆迁工作,为城市项目建设提供良好条件,各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城市建设“一盘棋”理念,提前规划建设安置小区,落实好征拆工作经费,共同做好征地拆迁各项工作,同时要妥善做好拆迁安置工作,及时落实安置补偿资金,确保补偿资金足额、及时补偿。重大项目建设涉及面较广,既分散又复杂,是一项较为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在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上形成各方给力的局面。征地拆迁工作是大家公认的“老大难”问题,很多项目因征拆问题未及时解决导致建设进展缓慢。结合项目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活动,得到了各级领导和负责同志,以及沿线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多年遗留的城建重大项目征拆问题得到了解决,东盟大道、城南九路、连城路南、北纬二路、重一路、龙峡山路西段延长线、独山路西段改造工程等城建重大项目在破解了征拆难题后,相继建成通车,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便捷的交通环境,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
3.3全力保障项目建设用地
当前,中心城区快速扩散,建设用地需求大,国土部门要围绕城建工作任务,确保土地供应,增强土地保障,一要积极争取土地指标,争取上级在追加指标、奖励指标上给予更多支持和倾斜,将更多重大项目纳入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项目范围。二要全面盘活存量用地,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整理复垦工矿废弃地、废弃道路、撤并等建设用地,优先用于保障城建民生项目用地。三要提高用地报批效率,及时做好项目立项、环评、用地预审、林转用等审批工作,加快用地报批速度。
3.4多方筹措项目建设资金
全面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争取筹措更多的资金,投入中心城区城建项目,加快投融资平台建设,采取PPP、基金、专项债券、银行贷款等方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中心城市建设,统筹使用好项目资金,确保资金投入跟上项目建设进度。通过平台公司、发展基金,用好沿边金融综合改革各项政策,扩大城市政府资金筹措主动权,充分发挥政府城市建设基金和政策的“杠杆效应”。
3.5PDCA循环管理法应用促进规范管理工作
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的第一个字母,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运转,离不开管理循环的转动。PDCA循环不仅在提升质量水平方面非常有效,而且这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可用于解决项目管理工作过程中的问题。为了培养一支懂技术、会管理、善协调的项目管理队伍,确保城建重大项目的工程质量、进度、投资和安全,在城建重大项目中推行项目负责人责任制,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来实施项目建设任务的计划、组织和控制。以“周”为单位,将项目管理工作进行细化,并及时实施纠偏,力求通过科学规范的理念和明确的阶段性工作计划,以及施工现场的严格监控,使项目管理工作逐步步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不断提高项目法人的规范化管理水平。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来实施重大项目建设任务的计划、组织和控制,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工作突破,较好地完成了阶段性工作任务。当然,随着工作的进一步推进,问题会层出不穷,PDCA循环也会滚动不息,项目管理质量正是在这一次次循环中不断进步,逐步提升,如图1所示。在项目管理中,正是通过众多小小的变革可能实现了对整个项目的持久改善,从而获得巨大的成效。
4结语
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今天召开全市做大做强做实投资推进会,目的是传达市做大做强做实投资推进会议精神,动员全市上下认清形势,强化措施,再加力度,做大做强做实投资工作,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等一会儿,王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一、客观分析1-8月投资形势,增强做大做强做实投资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使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建设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主要表现在:一是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1-8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73亿元,同比增长50.7%,排在市七个县市(区)的第4位,高于市平均增幅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9.2个百分点。二是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投资比重大。1-8月工业完成投资28.36亿元,同比增长88.2%,高于全市投资增幅37.5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62%。三是项目建设推进有力。1-8月,全市城镇500万元以上在建项目179个,新开工项目111个,续建项目68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27个,完成投资7.78亿元,同比增长68.8%;亿元以上项目21个,完成投资172.4%,同比增长172.4%。大项目投资增幅较大,为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四是招商引资有新成效。新签约项目达72个,投资总额70.8亿元,新注册项目20个,新开工项目56个,总投资34.02亿元,其中5000万元至亿元项目18个,亿元以上项目18个,5亿元以上项目4个,10亿元以上项目1个。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目前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和市委、市政府要求相比,与发展较快的周边县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一是与全年的目标相比有差距。今年全市投资目标是100亿元,1-8月实际完成45.73亿元,加上农村私人投资4.02亿元,全社会完成投资49.75亿元,占全年投资计划的49.8%,掉计划进度17个百分点,后四个月每月必须完成12.6亿元才能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重点建设项目进展缓慢,未开工项目仍然较多。截止8月底,全市62个5000万元以上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3.3亿元,仅占年度投资计划的39.5%,还有26个重点建设项目未开工。尤其是化工企业搬迁改造项目,还没有实质进展。
二是与市委、市政府对我市的要求相比有差距。市委、市政府要求在“十二五”期间,老河口市地区生产总值要占的1/10,那相应的投资要达到1/10甚至更高,市范书记提出市在“十二五”期间投资要达到1.2万亿,我市就要达到1200亿元。只有达到这个投资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才有底气。年初确定的100亿元是底线目标,今年1-8月我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仅占全市7.3%,与10%的目标有一定差距。
三是与发展较快的周边县市相比有差距。1-8月,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73亿元,排在市七个县市(区)第4位;同比增长50.7%,增幅排在市七个县市(区)第5位。投资总量比宜城市65.53亿元低19.8亿元,枣阳市63.45亿元低15.92亿元,增幅比排位在前的南漳县78.6%低27.9个百分点,谷城县68.4%低17.7个百分点,枣阳市61.4%低10.7个百分点。投资总量和增幅居于市中下游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
存在上述差距的原因,固然有资金和土地瓶颈供给的制约,但从主观上分析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不足:
一是重视程度不高,思想解放不够。包保领导重视不够,虽然我们建立了重点建设项目“四大家”领导包保机制,但是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部分项目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协调服务项目建设力度不够、效率不高。部分有固定资产投资任务的单位上报投资数据不及时,个别单位多次催促,仍不能及时上报。思想不够解放,在解决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上,思路不宽,视野太窄。比如,本来有一些项目是可以边报边做的,但不敢行动,一切按部就班,导致一些项目迟迟不能开工。
二是项目落地开工不多,对投资支撑不够。虽然我们今年大项目有所增加,但是结转项目多,新开工项目少。1-8月,全市城镇500万元以上在建项目179个,同比减少15个,新开工项目111个,续建项目68个,在建项目同比减少51个。其中,3000万元以上项目58个,新开工项目29个,续建项目29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48个,新开工项目22个,续建项目26个;亿元以上项目21个,新开工项目8个,续建项目13个。在建项目及新开工项目均比上年同期减少。1-8月,招商引资新签约项目72个,总投资70.8亿元。招商引资新开工项目56个,部分项目不能及时开工,形不成实物投资量,不能为投资提供支撑。
三是项目策划不够,策划水平不高。我们“十二五”项目库入库项目801个,总投资728.8亿元。从入库项目情况看,投资总量不足,策划质量不高。项目规划缺乏超前性、预见性和针对性,很多项目仅停留在概念上,缺乏投资主体,没有可操作性,缺乏与国家和省里的宏观调控和重大战略的有效对接。另外,反映河口特色的项目不多,在挖掘老河口区位、农产品资源、文化旅游资源等项目的策划做的不够。为了做好我市重大项目的策划工作,良金书记5月主持召开了重大项目策划工作会,政府办以河政办发[2011]37号印发了文件,要求各部门策划147个5000万元以上重大投资项目,截止目前,只有7个单位,上报策划项目34个,总投资68.56亿元,数量上严重不足,说明一些部门对此项工作重视不够。
四是工作作风不实,服务项目建设力度不够。今年以来,通过实施“作风建设年”活动和开展“治庸治懒治散”专项活动,干部作风有所转变、工作效能有所提高、经济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投资项目审批手续仍然复杂,投资商等待审批的过程仍然很长,有些项目拆迁、配套设施建设等工作严重滞后,有少数部门承诺的服务事项不到位,还有的部门缺乏合作精神,遇事相互推诿,甚至相互扯皮,延误了项目落地。
对此,我们务必保持清醒头脑,既要看到今年以来投资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看到比较优势和发展的有利条件,增强信心和决心,同时又要看到工作中的差距,增强忧患意识。如果投资上不去,要实现老河口跨越式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就会有负于上级领导对我们的重托和53万河口人民的期望。因此,大家一定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创新思路,再加措施,坚定不移推动全市投资总量上台阶,为我市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采取非常措施,做大做强做实投资
后四个月是投资推进的攻坚阶段,必须把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力争实现项目建设的“四个一批”,即:签约一批,招商引资新签约项目达到40个以上,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达到20个以上;开工一批,新开工项目达到80个以上,其中3000万元以上项目达到30个以上;推进一批,项目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40个以上,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达到30个以上;投产一批,建成投产3000万元以上项目达到20个以上,确保完成全年投资目标任务100亿元。
第一,围绕项目开工和投资到位,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做大做强做实投资,关键是确保项目快速落地开工,投资快速到位。现在到年底只有100多天时间了,各地各部门必须紧紧围绕促开工、抓进度,狠抓项目开工,9月底前确保9个市重点建设项目全部开工;10月底前确保市委、市政府年初确定的62个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全部开工,确有特殊原因无法开工的要及时剔除计划管理笼子,新开工进度较好的项目及时纳入市重点项目调度管理;10月底前,确保年初确定的44个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全部开工;年底前,确保截止9月底新增注册的招商引资项目全部开工。对刚才讲到的几类项目,政府办、发改局、招商局要会同项目责任单位一个一个排工期,倒推开工时间。对影响开工的问题列出清单,10月中旬前一个一个研究落实,确保年底前新开工项目达到80个以上。
第二,要围绕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高水平策划重大项目。一是要策划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要围绕做大做强做实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三大支柱产业,改造提升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等新兴产业,策划实施一批规模和技术领先全省、全国乃至世界同行业的大项目。要紧紧围绕加强水利、农产品生产基地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来策划一批农业重大项目。要围绕建设大商贸、大物流、大旅游、大金融战略的实施策划一批重大现代服务业项目,提升现代服务业的经济总量。
二是要策划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十二五”时期我市要建成主城区4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55%以上现代化中等城市,成为市域副中心城市暨极具魅力和影响力的中等城市。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围绕打造构建区域承载力、辐射力和带动力最强的中心城区。要围绕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按照“南进、北延、东扩、西改”的城市发展格局,加快“两区”(经济开发区和城南新区)、“三园”(农产品加工园、科技产业园、循环经济园)开发建设等方面,策划实施一批大项目;要围绕推进城市道路建设、供排水设施和绿化美化亮化建设,以及完善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策划一批大项目;要围绕推进小城镇建设、文明乡村建设,策划实施建设新型社区、培育产业体系、带动农民致富为一体的规模较大的城乡一体化项目,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是要策划一批重大文化旅游项目。要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打造城市文化名片为重点,策划一批特色鲜明、产业带动力强,形成河口文化品牌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立足我市历史人文、生态环境等资源优势,把宝贵的文史资料变成可视景点、把资源变成产品,策划一批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的大项目。
四是要加强专业策划,提升项目策划水平。策划重大项目,要以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和“十二五”规划为依据,必要的时候,拿出专项经费,聘请专业机构对关系全局的战略性项目进行专业策划。我们城南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就是由国内一流的上海同济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希望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重大项目投资策划工作,在策划项目时,要认真研究国家宏观经济运行政策、研究国家的产业政策,加强对“十二五”策划项目的研究,充实完善项目库,达到项目建议书的深度,重新策划后报送市发改局,争取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进入国家或省笼子。
第三,要深化“四个对接”,强力推进招商引资。投资的支撑在项目,项目的来源在招商,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资作为做大做强做实投资的“牛鼻子”来抓,做到“四个对接”:
一是要强力对接中央和省属企业。我市几个大型支柱企业,比如说葛洲坝水泥、王甫洲电站和东风创普都是国企或部企投资。今年在对接央企工作上取得一些成效,但还远远不够。央企资本雄厚,投资往往能够立竿见影,对地方投资拉动巨大。范书记来了以后,成立了对接央企工作专班,要求各县市也要成立相应的专班。我市对接央企工作由财政局(国资局)、经信局为主体成立对接央企专班,常驻北京、武汉,拨专门的经费、配置专门的车辆,保证必要的条件,确保对接央企取得实效。
二是要强力对接国内外产业转移。随着新一轮的产业转移高峰的到来,向内地转移,向要素成本相对低廉地区转移,已经成为国内外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要重点围绕国内500强、行业50强的大企业、大财团,实行一个企业一个专班,盯住不放,力争在大项目上有所突破。
三是要强力对接资本市场。当前,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已经成为企业融资最有效的途径。目前,我市只有奥星粮油等几家后备上市企业。“十二五”期间,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研究支持企业上市的政策措施,进一步细化,鼓励一些企业加快上市的步伐,力争全市上市公司实现零的突破,争取1-2家优势企业成为上市公司。
四是要引导成长性好的本土企业强力对接战略投资者。引进战略投资者是培育强势企业、形成产业集群、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技术升级进而实现地方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今后,在招商引资中,一方面要解放思想,拓宽思路,鼓励战略投资者来我市就重大项目进行投资合作;另一方面鼓励本地优势企业成为招商的主体,真正走出一条产业链招商、专业招商和市场主体招商的新路子。
第四,要破解“两大瓶颈”,强力促进项目建设。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开展土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认真研究双挂钩的措施,突破土地制约瓶颈。要及时调整用地指标。从已批未供土地中科学进行区位调整,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用于急需动工的项目。要清理闲置土地,盘活存量土地。我们近期对违法违约用地进行了排查,对瑞亚、博大等土地利用率低下的企业,下达了《违约用地告知书》,限定企业一年内必须达到用地标准,否则依法收回闲置土地;对电信公司和邮政局长期闲置的土地依法收回,重新整理转让。这方面仍有很大潜力可挖,仍需加大清查力度。要进一步提高集约用地水平。按照产业类别,引导产业向园区集聚,充分发挥园区聚集引领效应。引导企业建立多层厂房,搞立体发展。对一些项目用地,实行分批审批分批供应。土地部门要研究如何在落实用地指标的时候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在不违背有关规定的情况下,能够使项目尽快落地。
另一方面,要多措并举,破解资金难题。在抓好银企对接的同时,要积极拓宽其他融资途径。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引进创司、风险投资公司。要进一步大力鼓励民间投资,加快破除制约民间投资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民间投资成为推进投资的主力军。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大胆采取BT等模式,拓宽融资渠道。
第五,强化推进机制,为做大做强做实投资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一是要强化项目服务机制。市范书记要求,建立“项目秘书制”。对已签约和已开工的项目,每一个项目都成立一个有引进和服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牵头的项目服务专班,与企业无缝对接,负责提供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的秘书服务,帮助企业联系有关职能部门,联系解决项目建设、企业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重点是怎么能够让项目快速落地,项目快速的开工。同时,继续强化对投资过5000万元以上的重点建设项目实行市“四大家”领导包保责任制、项目建设联席会议制度、重点建设项目进度实行一月一通报制度。
二是要强化协调配合机制。各级各部门要强化大局意识、协调意识、主体意识,积极主动为项目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涉及到多个部门会商的问题,要积极主动地会商,不能相互“踢皮球”,不能推诿扯皮,影响项目落地。从现在开始,每月对重大项目,市政府将组织一次协调会,集中研究落地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重大项目的组织,往往都是跨院系、跨学科、跨单位乃至跨部门的,协调管理量很大。管理部门的实质性介入,积极投入大项目的策划、运作和协调,从信息系统、专家系统、管理系统等方面为研究人员提供服务与支持,是促使课题组凝聚各方面优势力量取得大项目的重要保障。
项目的核心是问题。大问题申请大项目,小问题申请小项目。科研课题的选择,是科技工作中带有战略性的决策活动,在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选题,重要的是要聚焦解决国民经济、国家安全以及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难题,把我们的科研方向同党和国家制定的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我国在目前情况下,全社会的研究与发展的经费投入有限。从国家来讲只能将有限的科技投入,主要用于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效益上同发达国家竞争。因此,在组织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时,我们总是特别强调,研究人员所凝练的科学问题必须同时具备前沿性、创新性、关键性、带动性、战略性、重大性和可行性。
“十五”之前,复旦大学科研人员单干的现象很普遍,主要科研组织模式是一个老师带领数位自己招收的学生组成的课题小组。和其他专门的大院大所等比起来,我们在申请面上项目或较小的项目时往往占有一定的优势,而在申请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时则常常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十五”期间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十五”之初召开全校科技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力图改变教授们已往“小打小闹”的做法和“小富即安”的观念,把全校的科研力量拧成一股绳,为争取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做好准备,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共鸣。
――克服浮躁。大项目的立项与否易受评审专家或个别领导个人意愿所左右。名利之争,极易导致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热衷于走社交路线而非潜心钻研,以及出现不同部门、不同单位、不同科研人员之间相互排挤甚至敌视的不良现象,有时还会出现某些科研人员在申请大项目时虚构目标,而项目验收时原定目标大大缩水,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违背了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初衷。为了避免浮躁,我们在组织重大项目时,从一开始便十分强调:申请大项目,需要工作上的积累;一项大的成果的取得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需要刻苦钻研很长的时间。
――增加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在学校科技评估中的权重,对学校科研人员进行年度科技评估时,重大基础项目到款经费的权重是面上项目的1.4倍。
――精心组织“科技沙龙”。具体做法是:紧密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确定某一主题,请一位教授主持,通过各种形式邀请全校感兴趣的教师、研究生参加,有时也定向邀请校外专家参加。同时,由学校科技处安排一位科技管理干部具体负责,其主要职责是,将来自政府、社会的需求带进“沙龙”,引导大家共同思考:我们能做什么?怎么做?或建议国家做什么?怎么做?“科技沙龙”活动在我校的兴起,对于加强学术交流,推动学科交叉,研讨、提炼重大科技问题,形成跨学科跨院系乃至跨单位跨部门的重大研究项目,进而带动学校研究队伍的整合,起到了积极的效果。“科技沙龙”现已成为我校科技活动中组项的主要抓手之一。通过“科技沙龙”,我们不仅形成了一份份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的建议或申请书,而且由于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申请书质量较高,所以成功获得立项的可能性也较大。
――设立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培育经费,专门用来鼓励教师积极申请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对于牵头组织申请的教授,每次给予5万元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培育费。
――高度重视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申请指南的制定工作,组织学校有意愿的教师积极撰写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建议。申请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不能单单跟着指南跑,而应走在指南之前。这就需要学校科研管理人员和专家一起,及时把握国际国内科研方面的信息,争取将自己提出的项目建议纳入到新一轮的项目申请指南中,为申请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奠定好的基础。
――申请重大项目要善于利用自己学校以及兄弟单位的专家资源。在形成大项目之前,项目的核心思想、创新性、前瞻性都要经过反复的推敲,一个课题组或者几个课题组长时间闷在一起编写课题,很容易使思路局限。这就需要管理部门及时把握课题整合发展动态,主动协调各方面关系,邀请课题组外的专家进行“会诊”,对课题进行全面剖析,从更高层次、更深远的角度给出合理建议和意见。不仅要利用本校的专家资源,同时还要利用全国甚至国际科技前沿的专家资源,共同为申请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出谋划策。
现在来看,这些努力取得显著效果。“十五”期间,全校新增主持承担“973”项目6项(首席科学家项目),另有40多位研究人员担任了“973”项目的课题组长,申请到的“973”经费总额达2.61亿元。在此期间,还新增主持“863”项目10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项、上海市重大科技项目19项。重大项目构成了学校科技经费中最大的增量,学校每年获得的纵向科研经费到款从“十五”之初的1.07亿元增长到了2005年的2.93亿元。
一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的落实,为学校不断取得与学校水平、地位相称的重大成果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复旦大学连续几年在Nature、Science、Cell等顶级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2002年,学校SCI论文平均单篇影响因子为1.629,居全国高校首位,有3项成果同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3年度,资剑、赵东元课题组分别在PNAS和Nature Materials上发表的论文是当年我国大陆在物理学科和材料学科的最高影响因子论文。2005年复旦大学研究人员有两篇在生命科学领域国际顶尖杂志Cell上。口蹄疫基因工程疫苗、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三元复合管、哺乳动物转座因子系统等一批具有原创性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的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需要说明的是,组织申请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我们注重的不仅仅是结果,而是特别看重组项的过程。在重大项目的组项过程中,学校遴选重大科学问题、凝聚多学科力量以及凝聚校内外力量开展联合攻关的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离开了原始性创新,就谈不上真正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更谈不上建设世界一流的学科和大学。
从总体上看,“十五”期间复旦大学所取得的成绩,多数还是在院系的框架下实现的。我国大学目前主要是校、院、系的纵向实体结构(院系结构),这是高校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型结构,完全能够满足招生、培养、课程安排、师资组织以及学位授予的需要。但是,在这样的结构中跨学科组织重大项目,存在三大突出的矛盾:一是现有的较为成熟的学科纵向发展和多学科交叉横向联系的矛盾;二是单一学科的科研人员的知识结构、研究兴趣和多学科交叉所需的矛盾;三是大学里原有的科研硬件和体制不能满足学科交叉发展需要的矛盾。这三大矛盾的存在,使得高校在组织重大项目时经常显得相当被动。如果仍旧以单个院系单个课题组的力量直接迎接同领域大院大所的竞争,高校将很难发挥自身的整体潜力和优势,很难在竞争重大项目时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往往都需集多学科之力。在“院系结构”中,单个院系、单个学科一直是学校投入和建设的主体或单元,院系之外的投入极少而且主要靠“特批”。为了促进院系、学科间的交叉联合,各高校虽都组建了一批基于学科交叉的研究中心,但这类中心一般都是挂靠某一院系,在学科群层面上运作的科研实体始终未能得到高度的重视和应有的投入。
其结果是:高校学科门类虽然比较齐全,但学科间的交叉很难得到发展,我们很难将高校多学科交叉的潜力转变为多学科交叉的优势;技术平台分散,重复建设,缺乏有效的共享机制;新兴学科很难及时得到强有力的投入和支持;学校对学科发展、科学研究等缺乏战略性布点;以单个院系、单个学科为单一的考核单元使得我们在组织跨院系跨学科的大项目时,组项成本太高;而且课题组队伍的普遍单薄在用人机制十分僵硬的情况下,对于大项目的圆满完成也会构成明显的制约。
为了解决这方面的矛盾,“十五”期间,学校组织了大量的调研和讨论,形成的基本共识是:从科学研究的规律及跨学科交叉的需求出发,部分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建设目标的高校现行的院系结构显然存在着需要转型的问题。这样的转型,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在大学强调院系建设的同时,对于跨院系、跨学科的大型研究平台的建设也应给予充分的关注和投入,也就是要积极推动大学内部的“院系结构”向“网状结构”转型。所谓“网状结构”,意指除纵向实线(院系建设)外,横向也要画部分实线(将部分科研实体提升到学校、学科群层面上建设、运作)。
一、吉林省“十一五”重点项目立项的特点
项目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骨架,经济发展要提速、区域竞争力要提升,必须以项目推动为基础,积极发挥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抓好大项目不仅有利于推动全省即期经济增长,也为未来的经济发展储备了动力。“十一五”时期,吉林省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集中在农业、支柱、优势和特色产业、服务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及资源环境等七大领域,其立项特点突出表现在:
1、项目数量多,规模较大
“十一五”期间,吉林省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预计达1.55万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0%左右。从投资项目的规模看,30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12000亿元,占投资总规模的77.4%;3000万元以下项目投资1953亿元,占投资总规模的12.6%;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1550亿元,占投资总规模的10%。重点实施100项20亿元以上特大项目,总投资6200亿元。在产业投资结构上,重点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的40%,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占30%,社会事业及其它投资占30%。
2、项目涉及领域较广
“十一五”时期,吉林省重点项目不仅涵盖了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以及医药和电子信息等支柱和优势产业,而且也涉足了特色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及资源环境等多个领域,特别是水利项目、交通项目等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项目明显增加。在生态资源环境保护方面也有重大突破,不仅包含了资源环境建设和大流域环境治理的项目,也增加了对天然林保护、西部湿地保护等资源、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项目的立项数量。
3、重点产业项目占有重要地位
从投资的方向看,“十一五”期间吉林省汽车、石化产业等支柱产业仍是重点项目投资集中区。在汽车产业方面,重点搞好扩建长春市汽车基地,多方启动建设吉林市汽车基地,着力以汽车零部件、专用车客车、汽车相关支撑产业三大体系,到2010年建成100个重点项目,预计投入620亿元,把吉林省建成国内最强并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产业基地。在石化产业方面,“十一五”期间,将投资600亿元,建成60个项目,原油产量达800万吨(当量),原油加工能力达1000万吨,乙烯生产能力达110万吨,将吉林省建成国内重要的综合性石油化工基地,进入国内同行业的前列。在农产品加工业方面,积极推进隆迪60万吨玉米乳饮品、皓月肉牛开发等21个投资超亿元的重点项目建设,做大做强玉米产业,加快形成以大成为龙头的农产品加工产业群。在医药方面,充分发挥生物与医药领域的技术优势,加快实施长生流感疫苗、吉大通源干细胞等16个投资超亿元的重点项目,发展生物疫苗、基因工程药物、生物中药、玉米生化生物中间体等重点产品。预计到2010年,三次产业投资之比达到2:50:48。支柱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投资比重将超过40%。
4、项目投资地域较为集中
吉林省重大项目建设地区发展极为不平衡。自1954年以来,吉林省的重大项目投资主要集中在长春、吉林两市,如第一汽车制造厂、吉林化肥厂、丰满发电厂、长春客车工厂、长春机车厂、吉林松江水泥厂、长春纺织厂等,到目前为止,长吉两市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是支撑吉林省中部地区工业实力的主要力量。从“十一五”项目建设的投资区域看,仍在延续这一发展格局,不仅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中,长春和吉林两市仍占有较大比重,达到70%,长春市甚至占到全省总量的一半以上。
5、地方财政支持力度显著提高
随着吉林省经济实力的增强,财政实力稳步提高,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能力不断上升。“十五”期间,吉林省全口径财政收入增长了2.3倍,2005年达到418.6亿元,财政支出达到了631.1亿元。其中,用于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149.5亿元,用于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支出251亿元。“十一五”时期,吉林省将加大投融资力度,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积极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到2010年末,预计全口径财政收入将达到800亿元以上,财政支出将达到1000亿元,财政收支总量显著增长,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前提和可能。
6、增强政策支持力度
为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和重点工作,吉林省成立了5个重大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和5个重点工作推进组,其中,5个重大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包括吉林省“十一五”期间铁路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吉林省长吉城际高速铁路建设领导小组、长春市交通枢纽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吉林市交通换乘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吉林省长春科技文化综合中心建设领导小组;5个重点工作推进组包括吉林省水利重点工程建设工作推进组、吉林省中国名牌与原产地标识保护工作推进组、吉林省驰名著名商标工作推进组、吉林省人参资源整合开发工作推进组、吉林省长白山矿泉水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推进组,以确保重点项目的顺利进行。同时,还将吉林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领导小组更名为吉林省金融工作领导小组,以确保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此外,还制定了《吉林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程序施行规定》、《吉林省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吉林省〈招标投标法〉试行办法》、《吉林省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制定了《吉林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吉林省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暂行办法》等5个配套改革文件,对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给予积极的政策支持。
二、重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据统计,全省2006年1~11月份城镇施工项目7494个,同比增长49.8%,完成投资2079.8亿元,同比增长49.7%。其中,新开工建设项目6021个,占全部施工项目的80.3%,比上年同期增加1928个,完成投资1210.7亿元,同比增长48.9%;竣工项目2587个,占全部施工项目的34.5%,比上年同期增加1123个,完成投资400.92亿元,同比增长165.0%。重点项目对投资的拉动作用尤为突出,对全省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但重点项目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这突出地表现在“三少两不足”:
1、生产性项目数量小
在现已开工的重大项目中,大多为非生产性和基础设施项目,而生产性项目启动步伐较缓。生产性项目与非生产性项目在效益产出和支撑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生产性项目,特别是重大的工业项目,不仅具有成熟的生产技术、较长的产品链、可观的规模效益以及客观的产品市场预测,投入运行后,一般能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生产性项目立项不多、投入不足,其重要原因在于,一是财政实力不强,对项目的有效支持有限。重点项目一般资金投入大,而吉林省资金比较匮乏,有些项目虽然能够得到国家资金支持,但与之配套的省级财政资金难以理顺到位,从而影响重大项目的顺利进行。二是风险差异较大。与非生产性项目比较,生产性项目投入存在较大风险,收益相对不稳定,资金回笼难以保障。加之,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商业化运行体制,使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更趋向于风险较小的非生产性项目。
2、对国民经济具有带动作用的特大项目少
从吉林省项目发展成效看,项目的开发和储备也是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举措。从目前全省重大项目储备情况看,项目储备明显不足,特别是能够吸引域外、境外资金的项目不多,对国民经济具有带动作用的特大项目更少。振兴老工业基地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迫切需要有一批又一批成熟项目进行接续。这与发达地区比较差距较大。
3、与主导产业配套的项目数量少
从现代区域产业形成发展来看,产业是由龙头企业起主导,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带动一批配套企业发展,产业链中的配套企业发展壮大,既可裂变出新的龙头企业,又促进其他龙头企业发展和集聚,形成产业群体,使产业整体竞争力得以加强,从而壮大产业竞争力,给地区经济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在吉林省内,与主导产业合作、配套的企业数量不多,项目立项数量较少,产业间缺乏有效的协同,导致产业集聚能力差。2005年,吉林省汽车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62亿元。根据国际规律,汽车对上游产业的带动力约为1:0.65,对汽车服务业等下游产业的带动力为1:2.63。按此推理计算,汽车对上下游产业的带动力应达到千亿元以上,可吉林省并没有发挥出这一潜能。吉林省钢铁工业生产出来的钢多是建筑用钢,没有汽车用钢。优势产业石化工业生产出能用于汽车的产品更是寥寥无几,产业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割裂状态。从目前已开工的重大项目中,产业结构、产品配套等问题仍然存在,与吉林省支柱产业、优势产业以及特色产业相关联、相配套的项目数量普遍较少,与之配套的项目还没有形成集群,配套能力不强,上下游产品衔接不够,使支柱、优势和特色产业难以形成群体优势。
4、科技研发等优势发挥不足
“十五”以来,吉林省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已达1395亿元,年均增长23%。根据资料显示,2003年吉林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值率排名全国第2位,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利税率排名全国第4位,万人专业技术人员列全国第5位。有一大批科技成果走向市场,在光电子、现代中药与生物制药、农业高新技术等几个领域形成了较强的创新竞争能力,特别是在大豆杂交种、混合动力汽车、激光元器件及其电视、CO2聚合材料、聚醚醚酮新材料、艾滋病疫苗等一批具有原创性的重大科技成果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取得重大成果。但吉林省科技研发成果的转化能力却十分有限,科研成果与经济发展结合得还不够,科技投入特别是企业的自主研发投入明显不足,使吉林省科技研发的优势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5、重大项目储备不足
从吉林省情况来看,第一批、第二批申报的老工业基地改造项目中包括了各种所有制成份的投资主体,如一汽、吉化、皓月、大成等。由于这些企业符合项目的申请条件,申报的项目都比较顺利。但从第三批、第四批和正在谋划的项目看,缺少一批合格的项目投资主体。要加大项目的谋划工作,尽快培育一批合格的投资主体将是吉林省今后时期的主要任务。
三、提高重点项目综合效益的对策
项目建设,特别是重大项目建设,对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大的支撑、推动作用。“十一五”时期,应更
好地发挥这种推动、支撑作用。
1、提高主导产业的支撑力度
“十一五”时期,吉林省要突出投资重点,围绕优势产业立项目,提高对优势产业的支持力度,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一是在投资规模上,扩大投资,维持较高水平的投资率,支持经济增长。目前,吉林省正处在依托资本推动经济的发展阶段,不仅要保持适度的投资规模,而且要提高投资的技术含量、质量、效益,向创新推动经济的发展阶段过渡。二是在增长方式上,积极预防因投资的剧烈波动而造成经济效益大起大落的负面影响。注重产业集群发展,突出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增强对与之相配套企业的支持力度。三是在产业配置方式上,改变均衡安排,谋求重点发展。提高更新改造投资比重,增加科技投入,加强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在投资效益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重点发展列入吉林省优势行业的汽车、石化、电子、医药、农产品加工等规模经济显著的项目,集中资金,全力支持,加快产业发展速度,提高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2、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十一五”期间,吉林省应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重点搞好水利设施、交通通信设施、市政设施等方面建设,着力解决水资源供给瓶颈、提高交通疏导能力以及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一是以适度超前的思维谋划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应按照新的历史时期对基础设施项目的要求,使其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要。二是积极筹措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系,并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相互融合,开拓更广泛的筹融资渠道。三是在积极争取国家和金融机构资金的同时,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将分散的社会资本集中起来,采取市场运作的方式用于建设。
3、提高资金对项目的支撑能力
加大资金协调力度,充分运用市场的办法,多渠道筹措项目建设资金。一是在重大项目与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相一致的基础上,把握国家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及国家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增加投资的有利契机和政策延续性,积极争取国家建设资金支持。二是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的贷款支持。根据国家取消基建信贷规模,实行银行商业化管理的灵活政策,进一步沟通金融机构,把投向好、见效快、回报率高的项目向金融部门推介。三是积极采用市场化手段运作项目建设,积极培育扶持各类投融资主体,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积极落实投资自,大力引导民间投资,鼓励、支持民营资本采取联合、联营、集资、入股等多种方式参与项目的建设,带动民间投资总量的快速扩张。
4、提高招商项目层次
招商引资是解决企业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关键问题的现实选择,是推动结构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升级的重要途径。“十一五”时期,吉林省要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招商项目的规模、层次。一是注重大项目招商。充分发挥吉林省在政策、土地、资源、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主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积极吸引域外资本、技术及先进管理经验等。以大企业、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为载体,大力推进产业招商、园区招商和专业招商,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和有实力的大企业,提高项目质量,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同时,也带动了除支柱、优势产业和资源开发项目外的房地产业、公用设施、仓储物流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二是注重项目选择。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定位和发展战略,变招商为选商,注重引进能够利用本地资源、拉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减轻就业压力、市场前景乐观、技术升级换代的项目。对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转移淘汰设备、可能导致环境污染、产业结构雷同、资源紧缺的项目,要严格限制和禁止。三是实施特色招商。吉林省招商引资正面临着国家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大好政策和东部沿海有关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大好机遇,形成各具亮点、产业链关联度高的特色经济集群。为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各地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四是充分发挥政府协调职能。招商引资实际上就是地方政府对辖区之外的市场资金展开的竞争,对辖区外资金市场的再分配,因此,在招商引资中,应当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的比较优势,制定合法规范的优惠政策,致力于本地市场环境的创新与改善,当好招商引资项目的策划者、活动的组织者、环境的营造者和市场的监管者。
5、充分发挥研发优势
吉林省在高等教育、科研方面也具有较强的优势。近年来,吉林省有一大批科技成果走向市场,在现代中药与生物制药、农业高新技术等多个领域形成了较强的创新竞争力。但与发达地区比较,在科技成果转化、科研开发投入、创新体系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因此,一是加快应用技术创新步伐,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围绕吉林省的主导产业做文章,提高主导产品的技术含量。积极谋划、策划并实施一批重大产业科技项目。二是加快体制创新,促进“产学研”结合。重点加强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研究机构为依托、市场为导向,加快“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三是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不断创新科技创新支撑体系,抓好科技研发、人力资源、创业投资、信息共享、知识产权等五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
6、注重软环境建设
一、努力做好宣传工作
要按照“加快经济建设,助推千亿产业发展”这个总体目标工作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经济建设工作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要求,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工作,着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着力加强文化建设,促进全市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巩固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着力统一思想、增强信心,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良好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二、明确宣传工作思路
助推千亿产业发展,创新宣传工作思路,总的说要把握“一个基调”,抓住“二个重点”,做好“四项工作”。
把握“一个基调”,就是要紧紧把握“助推千亿产业发展”的主基调,各项宣传工作都按照这个基调来部署,各项宣传活动都遵循这个基调来推进。
抓住“二个重点”,就是要抓住为“助推千亿产业发展”提供舆论支持这个重点;抓住为全市人民振精神、鼓干劲、谋思路、出大力,实现千亿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这个重点,做好宣传工作。
做好“四项工作”,就是要做好舆论宣传、对外宣传、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四项工作。
(一)大力做好舆论宣传工作
1、强化新闻宣传工作。今年新闻宣传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市委、市政府加快经济建设,助推千亿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一是要突出“谋发展、保增长”的主基调,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全面宣传报道我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发展、党的建设的同时,把经济宣传放在突出位置,全面准确地宣传我市经济发展蕴含的各种机遇和千亿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宣传全市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发展经济的各项思路、举措和成效。二是聚焦工业经济、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和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尤其要抓住我市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关键环节,多角度、多侧面、高频率、长时间地进行报道。三是要认真组织好做好改善民生、增加和谐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重要工作的宣传报道。四是要继续加强新闻宏观管理,坚持和完善新闻例会、新闻协调会、重要稿件送审和敏感问题请示等制度,加强重要宣传报道活动的先期策划,严防各类新闻宣传事故的发生,切实做到导向正确、引导有力。
2、强化社会宣传工作。加快经济建设,助推千亿产业发展,实质是科学认识发展要务问题,为此要强化社会宣传。要宣传进一步解放思想,冲破传统思维模式,甩掉陈旧思想包袱,克服各种制约发展的思想障碍、体制障碍、制度障碍,适应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要求,视野再开阔些,眼光再远大些。要奋力开拓,大胆实践,敢想敢干,以思想促进事业大发展。要宣传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加快发展,赶超经济发达地区,实现千亿产业发展目标。要宣传为加快经济建设,必须调整工作思路和规划,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完善发展规划,发挥优势、深挖潜力,找准发展的突破口,抓住发展的关键点,集中精力抓,集中力量干,以关键领域的重大突破带动全面发展。要宣传为加快经济建设,必须形成全市上下干事业、谋发展的浓厚氛围。想发展之事,谋发展之计,筹发展之策,做到思想上统一,行动上一致,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做好个项工作。要宣传为加快经济建设,要抓住当前发展的大好形势,增强加快发展的机遇感、紧迫感、责任感,把心思集中到发展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发展上来,以更快的发展步子,更好的发展效果,更新的发展面貌,促进全市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为全市人民造福,为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
(二)大力做好对外宣传工作
1、加强优越硬环境宣传工作
加快经济建设,助推千亿产业发展,离不开优越的硬环境。要加强我市经济建设优越硬环境的宣传工作,提升我市形象,增强我市招商引资的吸引力。要宣传我市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优化经济建设硬环境,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一要宣传我市加快道路交通设施建设,确保有发达的交通,满足经济建设需要,降低物流成本。二要宣传我市加快水电设施建设,确保经济建设用水用电需要。三要宣传我市加快通信邮政设施建设,确保经济建设信息、邮路畅通。
2、加强优越软环境宣传工作
加快经济建设,助推千亿产业发展,除了良好的硬环境外,软环境更要加强,以优质的软环境促进经济建设发展。一是宣传我市按照要求进一步规范审批行为,提高审批效率,努力创造更具竞争力的政务环境、社会环境。二是宣传我市强化对机关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监督,严格纪律,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三是宣传我市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搞好宣传报道,努力提高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关心和支持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优化建设环境。
3、加强优质服务水平宣传工作
加快经济建设,助推千亿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机关的优质服务水平。一是宣传我市政府机关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综合素质,提升为经济建设的服务水平。二是宣传我市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勤于思考,努力工作,注重实践,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协调能力。三是宣传我市政府机关强化服务,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干企业所为,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服务。
(三)大力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
1、高度重视网络,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监管
要高度重视网络,对涉官与涉腐,涉富或贫富差距,涉及社会公平正义,涉及民族主义及、中外话题,涉及伦理道德,涉及百姓切身利益,涉及公共安全、重大事故、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涉及明星绯闻、知名企业或敏感地域等网络舆论的热点话题,要加强监管,做到24小时不间断,第一时间上报舆情,便于上级领导部门正确处置,不让不良信息误导群众,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2、提高沟通能力,正确应对网络事件
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把网络作为除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之外的“第五习惯”,增加了解信息的渠道,提高信息的甄别能力,保持政治敏锐性。要加强学习网络语言,掌握网络沟通技巧。要使用网络通行的语言方式,不能严辞说教,不能官话套话连篇。对待网络事件,领导干部不能躲避,推诿敷衍和投机取巧,要以坦率真诚去赢得网民的信任和理解,把网络事件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3、健全工作机制,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各级政府要健全工作机制,将处理网络舆论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安排专职人员收集网上有关信息与材料,按期汇编提供给有关负责领导参阅,作为领导决策和改进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民意渠道和信息来源。要逐步建立完善责任部门答复机制,通过网上公布的形式,以正视听、以解民怨。领导干部要减少应酬,多抽时间上网,在实践中掌握网络语言的表达能力,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发挥网络舆论在加快经济建设,助推千亿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四)大力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1、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一是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围绕加快经济建设,助推千亿产业发展,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之中。二是扎实推进文明素质提升工程。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利用各种形式和手段,广泛进行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深化“文明就在身边”系列活动,不断提升公民的整体文明素质。三是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工作方法和工作载体,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工作合力,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2、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一是加大文明单位创建力度。巩固我市文明单位创建成果,提升城镇管理水平。搞好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城镇环境质量,重点抓好城区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着力整治公共场所秩序、城乡结合部环境脏乱差现象。深化文明社区(小区)创建,重点抓好社区(小区)服务、环境、文化阵地设施建设,提高社区管理质量。要以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讲法制、改陋习为重点,组织开展移风易俗教育活动,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二是加大文明行业创建力度。在火车站、汽车站、收费站等窗口单位深入开展“文明杯”竞赛活动,在行政执法服务部门继续开展“文明行业示范窗口”创建活动,在出租车、公交车、长途客车行业开展“文明安全使者”创建活动,提升这些单位、部门和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三是继续深入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创建活动,催生一批不同级别的“示范店”、“达标店”。
三、强化投资环境宣传
加快经济建设,助推千亿产业发展,离不开招商引资,找才引智,这就需要做好投资环境宣传工作。我市要大力宣传、善于创新,想方设法,突出投资环境的包装和推介工作,充分发挥我市区位、资源、政策等优势,努力引进实力雄厚的市外大企业来我市投资建设,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我市参与建设。
一是进一步加强政策服务宣传。要宣传我市认真总结经济建设多年积累的经验,围绕支持企业发展、科技创新、循环经济、人才引进等方面,抓紧完善统一的实施意见,为重大项目企业提供政策支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重大项目的信贷投放,创新金融服务产品,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加快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发展产业投资基金,鼓励企业股权融资,扩大直接融资的规模和比重。进一步用好建设资金,对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给予必要的资金扶持和贷款贴息。
二是进一步加强效能服务宣传。要宣传我市深入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着力提高办事效率,会同有关部门加快项目审批、立项、环评、开工等各项服务工作。与市有关部门,共同推进土地管理模式创新,优先满足重大项目的用地需求。建立一体化的政务信息平台,为重大项目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经济信息。完善政府部门与重大项目企业的沟通联系机制,及时帮助解决重大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三是进一步加强科技和人才服务宣传。要宣传我市积极帮助重大项目企业落实各项科技支持政策,对重大项目企业研发投入的税前扣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科研仪器设备的快速折旧、购买先进科研仪器设备税收扶持等特事特办。支持重大项目企业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机构,开展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重大项目企业引进高级技术管理人才,要从科学成果研发和转化基金、人才引进基金中给予相应的资助。
前段时间我们进行了测算,到“十二五期”末,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可以达到1000亿以上,其中500个亿是高新技术产业,另外500个亿是药业。也就是说要实现五年增加25倍,实现两年半左右翻一番,使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现在的20%上升到50%,占到工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围绕这一目标,我们要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市传统产业比重大,磷、铝、煤以及装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等,大都是传统技术。我们坚持创新引领,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铝、磷、煤等产业的精深加工和产业链延长,食品加工和产业链的延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巩固和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
第二,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点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以及IT这四个行业,要大力培育和提升。
第三,抓重大项目的策划和招商引资
要策划好重大项目产业化,比如锂电子的正负极材料、铝的结晶材料,以及替代钢材料等,在此基础上大力招商引资。对有意向、市场前景好的项目要看死盯牢,争取尽快落地,伟创力、中航飞机发动机、新能源电池项目等。
第四,抓技术创新
要抓通过创新来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比如刚才小河区介绍的企业集成创新联盟,就是一种有效的形式。工司通过灵活增资减持等方式来引资和扶持企业,这一类属于机制和政策创新;还有企业与企业之间相互融资、兼并,这是体制创新;枫阳液压、黎阳液压与詹阳合作开发关键设备,这个是集成创新。我们还有很多技术创新平台。其中有民技术创新平台,如小河区011民基地,061的零件、电机等。还有苗药研发平台,现在植物园是省级重点实验室。对这些平台,要通过加大扶持力度,建立一大批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工程研发中心和技术研发平台,组建一批技术创新的联盟。要高度重视重大项目、重大科技工程的申报、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比如贵铝华科的科研项目,取得了很多成果,关键是要转化成产品。如何实现转化,市科技局等要认真研究,积极帮助企业实现转化。
第五,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扶持和开发力度
我市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小河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在资金、政策、土地、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倾斜,使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市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和发展的“引擎”和“发动机”。
第六,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
由市科技局牵头制定高新技术人才引进的基金或奖励办法,用于市引进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留住人才。市的大学、职业院校,也要从市的产业发展出发,有针对性的设置科目和专业,实行订单培养、定向培养,培养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需要的产业人才。
第七,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金融和财政支撑
高新技术产业既是技术密集,也是资金密集的产业。要通过上市融资、企业票据、担保、承兑等业务,大力发展小额担保公司、风险投资公司来促进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企业提供资金保障。“十二五”期间,力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上市公司达到十家以上。另外也要鼓励企业重组兼并,鼓励强弱联合、强强联合,以聚集生产要素、聚集生产资源、聚集生产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