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8-16 20:23:5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毕业调研报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专科以下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与分析
我市专科以下毕业生就业“难”的整体现状是数量持续增多、就业率逐年降低、供求矛盾突出、企业用人与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综合分析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毕业生供与求不协调
2002年我市有1208名非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回生源地报到就业,2003年有1308名,2004年1367名,2005年在已经报到的687名毕业生中,专科及以下毕业生有561人,占81.6%。2005年高考中,我市又有2246人考取专科以下学历。自1999年国家实行扩招政策以来,经过六年时间,回乡就业的专科以下毕业生以每年8个百分点的比例增长。目前我市待就业的毕业生中,专科以下毕业生占67.5%。仅以8月18日举办的人才招聘会为例,在与会的688人中,具备专科以下学历的毕业生有536人,占78%,而企业为专科以下毕业生提供的职位只有41个,供求比例为19.5:1;在一些热门专业如计算机、会计、电子商务等,比例更高达30:1,紧俏专业如机械设计、模具制造、日韩语等,比例却只有0.6:1。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与需求的严重不平衡,从而导致就业率也呈下降趋势。
(二)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失衡
随着我市机电、石材、黄金、钢铁、盐及盐化工、工艺品六大产业初具规模,产业结构的弱点也表现出来:劳动密集性企业多、高科技企业少;能源利用性企业多、产品精加工企业少;家族个体性企业多、规模效益式产业少,这种模式和岗位特点引发的现象就是企业待遇偏低,用人不迫切,“并发症”是“招不进、留不住、不会用”。尽管具备专科以下学历的毕业生还相对富余,但真正适应我市区域经济特点的专科专业人才却相对短缺,特别是机械制造与设计、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城市规划、环保、企业市场营销、投资、金融、计算机、日韩语、会计(审计、统计)、化工、建材等专业,通晓国际经济“游戏规则”的复合型专科以下人才更是捉襟见肘。
(三)传统吸纳方式与新就业政策不匹配
政府机关和大型企事业单位长期以来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但随着政府机构大幅度精简和企业事业单位的改革,传统主渠道的吸纳能力逐渐下降,不可能大量吸收大学生特别是专科以下毕业生。2004年,我市共招考公务员20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5人(不含教育卫生),而2005年,全市招考公务员只有16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只有17人(不含教育卫生),分别占当年毕业生数量的3.1%和2.2%,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实施,这个数字还将呈现依次递减的趋势。在我市的机关事业单位及公务员招考中,大学以上学历的毕业生招考比例达到54%,许多单位明确规定必须具备大学学历,从而把专科以下毕业生拒之门外。与此同时,我市许多企业由于种种原因,经济效益普遍不佳,本身沉积着大量的冗员,背负着沉重的包袱,每年需向社会排放相当数量的富余人员,并受传统用人观念的影响,宁可使用年龄学历老化的人员,也不愿接收新毕业生,对人才的认识和用人的积极性不高。
随着新就业政策的实施,毕业生就业不再通过指令性安置,而是通过自主择业的方式,以人才市场为主渠道,通过市场进行配置。在我市每月18日举办的人才市场里,一场洽谈会达成就业意向的比例仅为5.8%,在对企业的调查中,毕业生通过“双向选择”方式达到就业目的的仅占37%,这其中有毕业生自身因素,同时企业也存在问题。许多毕业生随意更改自己的就业选择,跳槽比例很高,结果给用人单位带来许多消极影响,企业对选择的毕业生也不敢放心使用,担心技术泄露,出现“我对企业不放心,企业对我更不放心”的现象。
(四)企业用人与毕业生择业观念存在误区
用人单位抬高门槛用人已经成为企业挑选人才的通病。近年来,我市多数用人单位在人才需求基本满足、人才结构日趋合理、干部梯队基本形成的情况下,进人更慎重,要求也更高。在招聘毕业生时,往往注重看重的是高学历人才,有时不仅挑专业和学历层次,还要挑学校,甚至挑性别。一些用人单位开始无节制地提高进人规格,盲目求高求大。如原来只需录用专科生的职业岗位,现在却上升到录用本科生甚至更高,专科以下毕业生一般要冠有“一到两年工作经验”的附加条件。许多用人单位认为“企业要招技术人员或管理干部,首先想到的是本科生”,“专科以下毕业生做管理人员很难胜任,做操作人员更难稳定”。这就显示了大专这个层次没有被用人单位定格,在使用上也没有留出相的空间,“不高不低”成为这个就业群体的代名词。
就业期望值过高成为制约毕业生就业的杠杆。由于专科中专毕业生本身的特色不够鲜明,与其他毕业生相比没有明显优势,是游离于本科生与技校、高职生之间的不稳定群体,学识水平普遍不如本科生高,技能操作水平又不如技校、高职生,首当其冲处于被动地位。但许多专科以下毕业生在观念上没有确定自己的位置,就业期望值过高,头脑中还存在当工人“低人一等”的观念,普遍缺乏吃苦和创业精神,宁可待业,也不愿从事比较艰苦的一线劳动。只愿到机关、不愿到企业,只愿到城区、不愿到条件艰苦的沿海、城镇、农村,片面强调工资、住房、养老医疗等待遇,忽视自身能力的定位,不注重能力的发挥,这种错误感觉,恰恰断了自己的就业之路,使用人单位无法选择。
二、解决专科以下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
在我市,毕业生就业过程涉及到三个主体,即政府、企业与毕业生本人。针对我市专科以下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参与各方只有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来统筹解决“难”,协调一致,才能使专科以下毕业生得到妥善安置。
(一)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制定优惠政策,完善人才市场
在我市,专科以下毕业生仍属稀缺资源,同时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别、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分配上的差距以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采取的行为都需要进行宏观的管理与指导。
1.加强引导、完善优惠政策。要加强必要的经济调控手段,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基层、中小企业、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和自主创业;鼓励毕业生到农村、社区从事教育、农业技术、医疗卫生、扶贫开发等工作。对到基层单位和艰苦地区、行业就业的毕业生,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户口可留在城里或原籍;需要人事服务的,由人才服务中心提供全面的免费服务;服务达到一定年限的毕业生,其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政府偿还一定的数额;到基层、艰苦地区或行业的毕业生,可提前执行转正定级工资,高定1至2档工资标准。
——对自主创业的毕业生,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可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并提供有针对性的项目、咨询等信息服务,对其中有贷款需求的提供小额贷款担保或贴息补贴。对于毕业生以从事自由职业、短期职业、个体经营等方式灵活就业的,可提供必要的人事劳动保障服务,在户籍管理、劳动关系形式、社会保险缴纳和保险关系接续等方面提供保障。
——对在基层工作满一定年限的毕业生报考公务员及其他事业单位、医疗卫生、教育行业的,采取适当增加分数以及其他优惠政策,优先录用。
——对在基层、偏远艰苦地区或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及自主创业的毕业生,符合职称评审条件,可适当予以照顾,简化评审过程,要与机关事业单位及大企业员工一视同仁。对他们当中从事科技工作的,在申请科研经费和科研成果时,可根据情况给予重视和支持。
2.树立典型、改变观念。树立一批在特殊岗位、偏远艰苦地区工作中涌现的先进毕业生典型,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在全市宣传,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介绍经验、推广办法,不但能改变企业厂长经理的人才理念,树立长远及大人才的新思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空间,还可改变毕业生就业观念,树立“只要有能力,在什么岗位都能够成材,都能有所作为”的择业观。
3.搞好服务、完善市场。加快网络建设步伐,实现信息共享、政策、网上招聘、远程面试、指导咨询五位一体,实现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网贯通,加快建设统一的、高质量的人才市场。发挥我市产业自身的优势,搞好人才对接,适时举办不同专业门类、针对不同用人单位参加的专科以下毕业生就业专场,重点在机械、盐业、黄金、养殖、石材及高新农业产业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扩大就业位置的容余度,为毕业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
4.创新体制、拓展思路。
——建立企业、大学与有关机构的合作体制,开展培训活动。针对我市产业特点,聘请专家、明白人开设与就业相关的特别讲座及辅导。
——尝试走“毕业生先进工厂实习后在工厂就业”之路,探索建立毕业生见习基地,弥补无工作经验的缺陷。针对专科以下毕业生不稳定,同时作为技术人员又缺乏实际工作经历的问题,为增强专科以下毕业生的就业择业能力,可联系部分企事业单位,组织开展见习和就业培训,让毕业生先进工厂实习,既能尽快适应社会,熟悉企业文化,又能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企业对毕业生也有初步的了解,表现优良的毕业生就容易被企业所接受。
(二)企业:更新观念,加强储备,提高待遇
1.要改变对专科以下人才的观念。进一步消除用人上对专科以下毕业生的误区,充分认识这部分人才优势,打破家族、个体、传统的旧观念,学会做伯乐,要不局一格使用人才,为毕业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和平台。借鉴登海种业对人才无障碍的做法,实行人才聘任和淘汰机制,只要有能力,只要是人才,都可以为之提供适合的岗位,提供尽可能的资金、待遇等条件施展才能,为企业创造利润。
2.要加强人才储备,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目前我市许多企业面临人员过剩的问题,但高层次人才仍显不足,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与周遍地区及国内知名企业竞争力不够,无法与国际接轨。对企业来讲,抓紧有利时机加强人才储备,调整人才结构,合理置换冗员,让出更多职位接纳毕业生,以搭建合理的梯形人才结构。推广大华水产的金字塔型人才构建模式,既具备一定数量、待遇优厚的高层次人才,有适合的中级管理技术人才,又有大量的基础应用和后备人才,这种模式不但能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又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了力量,起到双重效力。
3.要进一步改善专科以下毕业生的工作待遇及环境。严格按照《劳动法》落实相关待遇,做到拴心留人,在工作中大胆提拔使用,对于这部分人才中成绩优秀的,要敢于打破常规,破格使用,切实做到“好用人、敢用人、用好人”,增强企业的长期行为,象日进、鲁达机械那样,对人才实行超常规、跨越式使用机制,对有能力的人才,不管学历、不分资历,敢于使用,委以重要岗位、重要职位,实现人才能力的跳跃式促动,在压担子加责任的同时,注重提供优厚待遇,对住房、户口、子女入学、养老医疗等提供保障,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切实做到能者进、弱者退。这种激励方式不但能促动人才能力的发挥,真正实现的是栓心留人,让人才唯我所用。
(三)毕业生:全面提高素质,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
1.提高素质、明确就业方向。目前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较量。专科以下毕业生就业变被动为主动,就要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学会在实践工作中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结构和水平,寻求合适的机会,继续深造,为更好的适应需要提供机会。在工作求职中要“忠诚”,做到让用人单位放心,要有“不放弃”的精神,了解自己的优劣,对工作要有一种单纯和执着的追求,关注的是能够在工作中学到什么、能够有怎样的发展,不要苛求一些外在的东西。
1.xxxx大学南国商学院是一所由xxxx大学举办、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于XX年9月正式招生,秉承xxxx大学的校训,明德尚行,学贯中西。在众多的本b院校中,南国商学院以外语特色见长。作为教育事业,学院的生源直接与学院的管理、设施、师资及各种综合指标挂钩。而毕业生就业的问题更是重中之重,是每位学子经过四年的学习生活的验证,毕业生的就业率直接影响了学院的竞争力,06届的本科学生即将面临着就业,能否取得首届毕业生就业率的开门红,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院的各项政策的支持。
2.作为涉世未深的应届毕业生,面临着毕业的压力,如何选择,在剩余的时间如何取舍,将影响着日后的工作情况。是继续接受教育考研,选择报考国家公务员,还是在每年的毕业生人海中寻觅一份称心的工作,每一种选择,都是一种机遇,如何选择就成为了关键。俗话说的好,选择不对,努力白费。作为本次调查的旨意就是了解本b院校的毕业生与其他层次毕业生的差距,学院的扶持政策,学生的就业心态以及社会对于本b院校毕业生的认可度,做一个综合性的调查分析。为即将毕业的同学做一个探索,帮助大家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找到一席工作之地,并为后面的毕业生提供一个具有建设性的参照对比。
二、项目目标
计划绩效与实际绩效:
计划——完成调查问卷90%的实际使用率,确保每份问卷调查者以客观的态度填写。
日期(2010年)
里程碑
10.01-11.01
问卷资料收集整理,制作调查问卷200份
11.02-12.15
调查问卷派发和回收的实际使用率达到90%
12.16-12.31
调查问卷总结分析
实际——实际回收调查问卷的使用率为68%,低于原计划90%的目标。
综述:实际绩效低于计划绩效,未完成计划。
三、组员分工
人员
职责和理由
xxx
负责整个项目进度的监控,调查问卷的策划者与执行者之一;该项目的组长。
xxx
负责问卷的资料收集和制作;文笔较好。
xxx
负责问卷的派发和外联工作;有较好的沟通能力与推广构思。
xxx
负责问卷的回收工作;有很好的沟通能力。
xxx
与苏杰文一起负责调查问卷的分析总结
四、项目回顾
在项目实施的三个月中, 我们项目小组根据毕业生的在校特点,进行了几次比较集中的活动:
1.抓住各系拍毕业照的机会,进行派发问卷
结合06届的学生都需要拍毕业照这一重要时刻,在2010年11月-12月期间开展了针对各个系返校学生最集中的时间,我们项目小组到学生宿舍进行问卷派发活动。
问卷派发效果明显,十一月份的问卷派发数量达到140份,大部分的问卷都是在拍毕业照的学生在宿舍停留的时间派发,由于事前准备的比较充分,进行了详细的时间和人员的安排,派发的数量是项目实施最集中的。但仍存在不足的是:由于一次性派发的数量比较多,造成回收的难度加大,许多问卷可能漏收或者被扔弃。
2.在每个月的中旬(10、11、12月),组织到宿舍进行派发
由于06届的学生的在校时间的不确定性,我们集中在中午饭后(13:00-14:30)和晚上(20:00-21:00)的时间到学生宿舍进行问卷派发,由于是娱乐休息时间,有一定的人数基量,但许多同学都在休息或忙于自己的事情,部分同学有些许反感情绪,对同学的生活状态造成不便,这是派发问卷最大的阻碍,最后通过分阶段的派发,调查问卷全部拍完。
截止到2010年12月20日,制作的200份调查问卷派发完,根据实际情况,项目进行到收尾阶段,由问卷总结的负责人进行分析总结,完成项目总结报告。
五、经验总结
回顾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本项目始终坚持了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的统一,全组成员同心协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和能力,在有限的时间与预算内共同完成项目(未达到计划目标)。所有团队成员在这次活动中不仅加深了对项目管理课本中理论知识的认识,同时还将理论运于实践之中,达到理论实践相结合,提高个人的实际运用能力。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计划不充分
尽管项目小组会定期召开讨论会,总结前期工作,并对后期工作作出安排,但仍然存在计划太粗、制定计划不严谨及随意性太大等问题,会导致可操作性差,在实施中无法遵循,也就失去了计划作用。
改进的方法应该是先制定全盘计划,再每月制定详细计划,当月快结束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下个月计划,这样既有了较长期把控,也有了和项目目标对比,同时也不会把自己陷入无止境修改计划中。
2、工作量估计过低
在项目前期,小组成员轻视问卷派发工作,曾出现工作量估计过低的现象。工作量估计不足会直接导致项目延期。但所幸的是,我们很快发现了这一问题,并及时调整了策略,通过开展多次有针对性的问卷派发活动,使问卷全部派发出去。经验证明,对每项任务甚至整个项目给出个合适工作量估计需要综合人员工作效率、工作复杂程度、历史经验等多种原因,不能仅凭个人经验个人,否则很有可能导致项目延期甚至失败。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 社会责任感 现状 分析
社会责任感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里,每个人在内心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具体来说,就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对他人、对社会所应承担的相应职责,履行多种义务和使命担当的一种强烈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
一、调研基本情况介绍
2013年10月至2014年5月,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北京市44家国有、民营、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企业进行了调查,并选取其中的4家企业,对其人力资源等部门的相关人员进行深入访谈。调查共发放230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04份。调查数据均由EXCEL软件统计处理。
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到高职毕业生在企业社会责任感的表现,以及北京市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社会责任感的基本要求,明确了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责任感培养的建议。通过分析调研数据,为探索北京市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规律,形成社会责任感培养有效模式提供依据,奠定基础。
二、调查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内容及访谈提纲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企业所有制性质,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社会责任感的基本要求,高职毕业生社会责任感表现,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注意事项与建议。
(一)参与调查企业的性质
根据近几年高职毕业生就业去向,对44家企业高管与企业中层部门经理,如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人力资源部门经理、市场部门经理和技术部门经理等进行了调查与访谈,其中国有企业占41.46%,民营企业占48.78%,其他占9.76%。可以看出,高职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这些企业既有规模较大的知名的上市公司,也有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
(二)关于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社会责任感的基本要求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企业对高职毕业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基本要求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责任心是企业选用高职毕业生的基础
在问卷调查“企业招聘时对应聘高职生最看重的是什么?”一题中,58.3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责任心”,30.88%选择了“专业技能”,5.88%选择了“专业知识”,4.90%选择了“心理素质”。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在选聘高职层次人才时把“责任心”放到了首位。这里所说的责任心可视为社会责任感的简单称谓。企业认为“员工的责任心就是企业的防火墙”,责任心是干好工作的基础。访谈发现,近几年来高职毕业生岗位适应期比较长,严重影响了岗位职能的发挥。其原因是工作态度不够端正,表现为懈怠、积极性和主动性差,出现此项问题并非专业知识的缺失,而是责任心的缺失。企业认为缩短职业适应期是高职毕业生对自身的一份责任,也是对企业乃至对社会的一份责任。企业对高职毕业生专业背景要求并不高,而对其岗位适应能力要求比较高。其实高职毕业生可塑性比较强,学习新知识新事物快,短期培养效果明显,而适应能力需要长期训练的过程。如果能够适应岗位要求,经过岗前培训,就能够迅速适应岗位,因此对于高职毕业生所能从事的多数岗位,专业的背景不是企业的首选,而责任心是企业的首选。
2.爱岗敬业与诚实守信是社会责任感内涵的首要条件
在“您认为在职员工最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感是什么?”的调查中,选择“爱岗敬业”的比例为46.57%;“诚实守信”为31.86%,“服务意识”为13.73%,“奉献精神”为7.84%。表明企业对社会责任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爱岗敬业和诚实守信两个方面,企业认为爱岗敬业与诚实守信是忠诚度的体现。忠诚度是立足本职,干好本职的首要条件。处于顶岗实习或刚入职阶段的高职毕业生岗位级别及薪酬比较低,在企业中从事服务类兼职性的工作,例如文科毕业生主要从事接待、文秘、内外联络等事务性基础性工作。工科毕业生主要从事相对简单的操作,例如媒体制作中的转码工作。可以看出,企业对高职毕业生专业方面要求相对较低,而对忠诚度要求较高。
3.团队合作意识与服务意识是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内容
调查显示,大多数企业用人时把责任心放在首要位置上,同时关注他们的工作的热情、诚信度、进取心和创新能力。在调查“您对在职员工在团队合作方面的责任感要求”时,选择“具备强烈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占61.76%,“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占35.78%,“有团队合作意识但无团队协作精神”占1.96%,“不考虑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能够完成工作任务”占0.49%。调查显示,各类企业对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方面的素质要求较为突出。企业认为高职毕业生的团队合作和服务意识是主人翁精神的具体表现,而团队意识与服务意识是密不可分而且互相影响的。
(三)高职毕业生社会责任感现状
高职毕业生实际表现与企业对其社会责任感要求存在一定差距。高职毕业生在经过了一段枯燥且重重压力的工作后,在校学习期间意志品质的缺失问题逐渐凸显,其社会责任感存在的主要问题概况如下几个方面。
1.高职毕业生最欠缺的是敬业精神
在对高职毕业生“目前最欠缺的社会责任感表现”调查中,“敬业精神”占34.31%,“诚信意识”占13.24%,“服务意识”占29.90%,“创新意识”占22.55%。可以看出,“敬业精神”比例最高。从理论上看,员工工作内在是否有热情是敬业精神的外化表现。如果员工缺乏工作热情,就会出现经常不在状态导致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种种表现。从实际上看,在调查“企业对员工工作热情和工作能力的要求”时,87.25%的企业选择了“工作热情高,能力强”,而在调查“您企业中高职学历员工的精神状态”时,选择“工作有激情”的只占46.08%。表明高职毕业生在工作态度方面与企业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访谈调查发现高职毕业生欠缺敬业精神,主要表现在缺乏工作热情,工作态度不主动,得过且过,“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副无所谓的态度。例如,他们无法胜任工作任务时,既不及时沟通也不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导致工作延迟,甚至影响工作正常运转。由于他们没有中长期的职业规划导致缺乏进取心,工作浮躁且缺乏韧劲,于是缺乏敬业精神的种种表现逐渐凸现出来。
2.高职毕业生缺乏团队意识和服务精神
调查显示高职毕业生的团队意识和服务精神比较薄弱。主要表现为不能正确认同企业文化和角色定位,岗位适应期时间比较长。他们功利性较强,通常以一己利益为重;他们缺乏“团队感”,通常被动的与其他员工合作,不能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在问卷调查“您认为目前高职生最欠缺的社会责任感是什么?”一题中,29.90%选择了“服务意识”,34.31%选择了“敬业精神”,13.24%选择了“诚信意识”,22.55%选择了“创新意识”。可以看出,敬业精神欠缺排在首位,其次是服务意识欠缺。企业访谈中发现,高职毕业生缺乏服务意识的具体表现为对待工作、同事和客户缺乏主动、热情、周到、礼貌;通常只关心自己工作环节的问题,不关心工作程序的上下合作,他们认为这不属于“份内事”;他们缺乏从企业整体需要出发的大局意识,缺乏为他人奉献的精神。
3.高职毕业生缺乏职业规划
“怎样看待高职毕业生的频繁跳槽现象”一题中,选择“正常”的占29.41%,选择“盲目”的占11.27%,选择“对企业不负责任”的占8.33%,选择“没有长远规划”的占50.98%。多数企业认为高职毕业生跳槽虽属正常,但是频繁跳槽不利于个人长远发展,加大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同时也凸显了高职毕业生职业规划不足的弱点。高职毕业生缺乏职业规划具体表现在长远规划目标不清晰,甚至没有长远规划,导致他们盲目的希望在频繁更换工作换岗位中调试自己的职业定位,如工作中出了问题上司批评几句或短时间没有增加薪酬等一些小事就会导致他们离职。缺乏职业规划还导致他们不能正确认知自己的能力,通常表现为眼高手低,耐挫性较差,这直接影响了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发展。
调查显示 “有长远目标,且书面规划清晰”占12.75%,“有长远目标,但无书面规划”占20.59%,“有短期目标,无系统规划”占49.51%,“没有规划,不清楚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占17.16%。表明高职毕业生在制订职业发展规划方面的情况与企业的实际需要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企业看来,如果员工的职业规划合理就不会频繁跳槽。
4.高职毕业生缺乏进取心和岗位胜任力
在问卷调查“您对高职学历员工工作态度的评价”中,选择“非常认真”占8.82%,选择“认真”占47.55%,选择“一般”占39.22%,选择“不认真”占4.41%。从工作态度方面反映了高职毕业生的岗位胜任力与企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岗位胜任力是企业员工胜任本职位职责的能力。高职毕业生的归属感与责任心主要表现在工作态度方面,主动性欠缺,工作推诿拖沓,出现问题找借口,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在访谈调查中发现,在工作能力方面一些高职毕业生处理具体的、日常任务的技能基本能够过关,而处理具有应用能力的任务技能的水平较差,他们的胜任能力与企业发展的需要存在较大差距。事实上,如果他们工作态度端正、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具有比较强烈的责任感就能够很快胜任岗位角色。例如在企业有的高职毕业生入职后虚心学习,踏实肯干,2至3年之后很快成为团队的骨干力量。
三、思考建议
经过问卷与访谈分析企业社会责任感的诉求,结合高职毕业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如下。
(一)注重对高职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企业认为针对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非常必要。因为高职毕业生在通识方面的状态与其个人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其次,“您认为在校生最应该注重哪项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的调查结果显示,“遵守规章制度”占11.27%,“团队协作”占44.12%,“工作热情”占21.08%,“服务意识”占23.53%。表明对企业来说,遵守规章制度、团队协作、工作热情、服务意识四项社会责任感都重要,缺一不可。四个选项中比较突出的“团队协作”占44.12%,与“企业对团队合作方面的责任感要求”的高比例调查结果相印证:61.76%的受访对象选择了“具备强烈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因此,团队精神在社会责任感培养中应该加大力度。
首先,团队精神的培养应当成为高职教育长期内容并渗透到不同的理论和实践活动中,得以强化高职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正确看待合作与竞争的关系,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其次,高职教育也需要探索出切实能够提高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有效方法。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与他人和谐相处”内容中重点培养高职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辅导员在校园文化活动中重点训练高职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二)注重对高职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
职业发展规划是企业员工社会责任感的内容之一,有无规划和规划的程度是对自身负责对企业负责的体现,因而被调查企业建议学校的职业规划要从高职一年级入学时开始,学校和教师也要更多的提供给学生合理的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书面的个人职业规划,并在整个学习阶段对其进行接力式的指导,使之重视调整和完善个人职业规划。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理想信念”与内容重点规划学生的人生目标;辅导员结合《青春起航》进行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训练。
四、结束语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社会责任感的诉求,高职毕业生社会责任现状与企业的基本要求存在着明显差距,同时了解到高职毕业生的社会责任感现状堪忧,突出表现在缺乏敬业精神、团队意识、服务精神、职业规划、进取心与胜任力等方面。通过研究明确了企业在招聘时最看重的是高职毕业生的责任心,即社会责任感。其内容涵盖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意识、工作热情和团队合作意识等方面。企业最重视的是高职毕业生的敬业精神。企业认为,如果员工是爱岗敬业的,就会有工作热情,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同时如果他们具有诚信品质,不做有损于企业的举动,并自觉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服务意识,就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就能够很快胜任企业的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员工。
此次调研虽然由于高职生就业分散,跳槽率比较高,对高职毕业生的调查跟踪有一定难度和偏差,但是通过调查为构建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模式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对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侧重点的认识迈进了一大步,为探讨构建适应北京市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模式奠定了基础。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北京市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DFB13123)
[参考文献]
[1]吴小平.如何提高员工满意度和敬业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王振熙编著.工作意味着责任[M].北京:京华出版社,2011年.
[3]阎海潮,柳靓.缺失与构建:当代大学生责任感问题的思考[J],理论观察,2006年10月第5期
[4]李颖,袁利,李阳模.大学生合作精神缺失成因及对策分析[J],高教论坛,2010年第5期
[5]傅晓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现状与培养[J],中国市场,2011年1月5日
一、铅笔行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铅笔行业是一个两头在外的行业,为什么这一行业20多年来会在这样一个交通落后,区域位置处于劣势的地方得到蓬勃发展呢?这得益于该行业吸取他人经验教训,形成了良好的行业自律;得益于“铅笔人”吃苦耐劳、艰苦朴素、勤俭节约、齐心协力的创业精神;更得益于县委、县政府及各部门对该行业的大力支持。近几年来,县政府对铅笔行业的各项财政扶持资金支出高达212.94万元。然而,铅笔行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其自身科技含量不高,在面对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和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条件下,铅笔人感到企业发展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企业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从目前情况分析,我县铅笔行业的困境主要来自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影响。
(一)外部环境影响
一是人民币升值给企业出口带来的影响。我县铅笔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由于人民币汇率改革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货币,而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来确定,因此人民币升值对铅笔这样一般贸易方式出口的低价格、低附加值的产业来讲影响很大。据统计,人民币汇率调整后,我县铅笔企业至少损失200多万元。
二是国际石油价格不断飙升给企业带来的影响。近期,国际石油价格不断飙升,导致汽油价格不断攀升,最终导致企业运输成本也不断增加。据了解,每吨原材料从东北进口从原来的500元增加到650元,增长了30%。与此同时,与之相关的油漆价格也不断攀升。
三是所占市场份额越来越少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我县铅笔所需木材基本上从东北和俄罗斯进口,销售主要面向国外市场,大多产品均出口,在国际市场上主要与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竞争,在国内市场上主要与东北一些省份竞争,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发展资源丰富,利用资源较便捷,行业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无论从木材资源和运输资源来讲都比成本低。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木材价格也不断攀升,据了解,木材价格由原来的4.2元/罗提高到5.5元/罗,增长了25%,为此企业成本增加1900多万元。综合国际、国内市场环境分析,由于受国际市场竞争的影响,产品销售价格只降不升,企业利润趋于微薄,不利于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据统计,我县铅笔产量由原来占全国的20%下降为12%。
四是银根紧缩给企业带来的影响。近些年来,外商对我县的铅笔订单需求量较大,许多铅笔企业生产能力不足,供应缺口较大。企业客观上具有扩大规模的内在要求,但受国家金融政策调整,许多企业扩大规模受阻,想通过自身的积累获得发展需要较长的时间,短期内不太现实,因而企业不得已通过较高利率向民间融资,这势必大大增加企业成本,削弱了企业利润。
(二)内部环境影响
一是行业整体素质不高给企业带来的影响。铅笔生产经营者大多整体素质不高,经营理论和发展理念水平不高,企业管理水平落后,财务制度建设不够规范。这几年来,随着部门规范力度加强,企业原有的经营模式不适应现实条件,势必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与此同时,在管理人才和外贸人才的引进上,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对企业管理上档次,企业发展上新水平以及企业自营外贸出口发展上带来极大影响,因而成为行业发展壮大最重要的瓶颈。
二是创品牌意识不强给企业带来的影响。铅笔产业作为县的一个重要产业,也是历史较悠久的产业,到目前为止其经营模式一直都是以出口为导向的,95%以上都是出口,而且都是贴牌生产,价格受国际市场控制。同时国内市场占有率又非常少,铅笔若没有自己的牌子,想开拓国内市场,提高企业利润,不是一时之功所能及。
三是行业间恶性竞争给企业带来的影响。铅笔企业生产的铅笔类同性很高,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低值,特别是小企业和新兴企业(即东北铅笔企业)之间,产品没有自己的特色,相互压价竞争,导致价格容易受外方左右,长期以往不利于铅笔行业的发展。
二、我县铅笔行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铅笔面对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和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等种种不利因素,如何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既要保护和发展我们的传统产业,又要努力促进铅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树立信心,认清铅笔产业所具有的优势
1、我县具有发展铅笔产业深厚的文化底蕴。铅笔已经走过26年的发展历程,是全国最早生产铅笔的地区之一,在国内外特别是国外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这能为我县铅笔业的发展提供快速、准确的市场信息,为铅笔产业的发展奠定了产业文化基础和信息支持。
2、我县具有发展铅笔产业的人力基础。铅笔产业经过26年的发展,培育出了一大批既懂经营又懂技术的铅笔生产经营者,目前我县从事铅笔生产的劳动力约占到全县工业从业人员的20%,总的来说劳动力资源的开发潜力较大,而铅笔产业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对铅笔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产品、技术、服务优势突出。铅笔经过20多年市场打拼,形成了恪守信用、服务优质管理理念,做到产品品种齐全、开发新产品能力强、生产技术具有相对优势的特点。产品质量好价格又便宜,总体的性价比较高,铅笔已经在外商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产品形象,据了解,很多的铅笔生产厂家都来不及生产外商的订单。所以铅笔整个产业的发展空间很大。
4、围绕铅笔行业已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围绕铅笔生产的相关配套工序已比较齐全,由原来单一生产铅笔,发展到生产油漆、铅笔芯、皮头、包装等,这样可以为铅笔产业的发展提供便利的产业配套,保证各种原辅材料的供应充足,各个环节之间形成合力,为整个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着眼于未来,认识铅笔产业发展的潜力
首先,要认识到铅笔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从质量上讲,我县生产的铅笔质量与国内上海生产的铅笔相当,有些品种甚至要超过上海。从价格上讲,其市场价格要比其他地方低得多,约为别人的三分之二。从经营上讲,我县的铅笔厂家基本上都以市场(或顾客)需求为出发点,按照客户的需求进行生产,这样一来使得铅笔在国外市场上的市场占有率迅速上升,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目前我县一半以上的铅笔企业都达不到国外客户的铅笔需求量。
其次,要认识到铅笔具有很大的市场开拓空间。从国内市场来讲,我县的铅笔产业是个典型的出口导向型产业,95%以上产品销往国外,国内市场占有目前基本上是一片空白,而中国是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人口大国,同时也是文化用品消费大国,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不断实施,对铅笔的需求量是很大的。小学生是铅笔消费的主体,我国目前拥有在校小学生人数1.8亿人,按平均每人每年购买铅笔支出为10元计算,铅笔的市场容量将达到18亿元。并且近些年来我国小学生的铅笔用量不断递增。因此,铅笔凭借自己过硬的质量和较合理的价格以及富有个性化的色样树立自身的品牌去开拓市场,其市场发展潜力是巨大的。
第三,要认识到多元化经营及新领域的开拓对铅笔的重要性。我县的铅笔产业虽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前景,但铅笔产业相对于整个文具行业来说只是一个很小的部分,所以铅笔企业在做强做大铅笔这一主要业务的基础上,可以试着扩展自己的产品项目,开展多元化经营,生产一些除了铅笔以外的其他文化用品。比如可以试着经营橡皮、铅笔削刀甚至是圆珠笔等其他笔类产品。因为这些产品像铅笔一样都属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劳动力资源又可以为企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像橡皮、铅笔削刀是铅笔的互补产品,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如果消费者购买了铅笔他就必然会购买橡皮和铅笔削刀。而且从很大程度上讲,橡皮、铅笔削刀同铅笔的销售渠道是一样的,可以实现渠道资源的共享。
(三)转变发展理念,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
要改变固定汇率的思维定式,积极研究人民币汇率走势对企业经营的影响,有必要考虑结汇的币种,尽量减少汇率变化带来的损失。尽可能缩短收汇的时间,加快应收帐款的回收速度,防范人民币升值带来的风险。要转变外贸出口的增长方式,调整产品结构,强化创新意识和品牌意识,加大科研力度,积极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产品附加值,以扩大利润空间增强竞争优势。对外加强与客户的联系沟通,争取提高出口产品价格,对内加强企业管理,加大内部挖潜,节约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积极拓展销售渠道,不断开拓国内市场。一是通过商使铅笔进入全国各大超市或者是进入各大儿童书店;二是直接以专卖店的形式面向市场;三是发挥网络优势,拓展网络销售市场,如通过申请注册阿里巴巴网络会员,实现网络销售,可大大降低销售成本;四是想方设法使自己成为世界或国内有名零售商的供应商,以此来扩大自身企业的影响力,增加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品牌价值。
(四)社会各界要积极为铅笔产业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1、政府部门要为铅笔产业的发展做好服务工作。政府要着力做好规划实施、经济调节、环境改善、政策引导等工作,改进和加强行业管理,把工作重点放到铅笔产业的产业政策实施、技术标准贯彻、市场信息的传导上,调动行业协会的积极性,支持行业协会的发展,使铅笔行业协会在产业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规范经济秩序,为铅笔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出台相关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比如在财政奖励、能源使用、企业创品牌上给企业优惠,鼓励铅笔行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学校的类型出现多元化的趋势,科研型、教学型、应用型高校三足鼎立。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多,学者们在呼吁本科毕业论文的形式要多元化的同时,一些高校也在积极探讨。选择正确又恰当的论文形式,对撰写合格的毕业论文来说意义重大。
二、研究目标
通过对研究样本所采用形式的分类和整理,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理论上,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形式应该包括哪些?不同形式的论文形式适用什么样的条件?实际已完成的论文形式又是哪些?理想形式与实际形式之间的差距有多大?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是什么?
三、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形式
(一)毕业论文形式的多元化趋势
笔者试图找到适合于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理想形式,为此,在中国知网上搜索“毕业论文形式”等关键词,得到相关文献十多篇。部分学者们的观点如下:吴洪霞(2014)提出,独立学院本科毕业考核的形式应多元化,包括撰写毕业论文、完成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实践作品、参加各类比赛(竞赛)获奖、在公开刊物发表科研论文、撰写涉及相关领域的调查报告、参与企业项目研究。武云亮等(2013)以财经类专业为例,认为毕业论文形式多样化改革要以推进应用性选题为主,突出学生能力锻炼,鼓励学生采用文献综述、财经类调研报告、财经管理实务和创业方案设计等毕业论文形式。周同旭等(2015)认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分为:专业技能形式,包括设计作品、专业证书计划、音乐曲目创作、赛事获奖等;毕业论文形式,包括选题毕业论文、实践报告、发表学术论文、设计说明等;项目成果形式,包括发明专利、研发产品、自主开发技术、基础、应用软件等。任森春等(2014)提出,除学术性毕业论文外,调研实习报告、案例分析、课题研究、问卷分析报告等也可作为考核形式。
笔者认为,市场营销是一个理论性很强的专业,本科生开展一定数量的科学研究,研究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探讨营销的发展规律,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是必要的。同时该专业又是一个应用性极强的专业,理论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现实世界中企业所面临的营销问题,探讨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操作性较强的策略。因此,非学术论文的调查报告、案例分析、课题研究、咨询报告以及其他形式,也应视为与毕业论文分量相当的成果,都可以成为本科生毕业的重要条件。
(二)毕业论文不同形式的特点
笔者拟以上文任森春等学者的观点为评判标准,分析一下几种不同的毕业论文形式的特点。
1.学术性论文
国家标准GB7713-87对学术论文所下的定义,学术性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简介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的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在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学术性论文简单来说就是对自己从事的研究工作发表简单的学术总结。需注意的是,这里的学术总结指的是能够发表的原创性的工作总结。
2.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不同于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因为发生了某件事(如案件、事故、灾情)才去作调查,然后写出报告。调研报告的写作者必须自觉以研究为目的,根据社会或工作的需要,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调研计划,即将被动的适应变为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写作实践,从明确的追求出发,经常深入到社会第一线,不断了解新情况、新问题,有意识地探索和研究,写出有价值的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地反映和分析客观事实。调研报告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调查,二是研究。调查,应该深入实际,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不凭主观想象,按事物的本来面目了解事物,详细地钻研材料。研究,即在掌握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认真分析,透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至于对策,调研报告中可以提出一些看法,但不是主要的。因为,对策的制定是一个深入的、复杂的、综合的研究过程,调研报告提出的对策是否被采纳,能否上升到政策,应该经过政策预评估。
3.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指结合文献资料对单一对象进行分析,得出事物一般性、普遍性的规律的方法。
4.专题研究
专题研究是针对某一主题做的深入研究。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与同学、老师、家长等一起选定一个主题,进行一系列有意义的研究。这个过程包括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综合、思考等,最后得出结论或新的知识。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独立进行或与他人共同探究。
5.其他
如专业技能大赛的成果、相关产品的研发、相关软件的开发等。
四、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形式的实证分析
笔者以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2012-2014届679篇毕业论文为研究对象。经过初筛,其中有76篇属于无效论文(指论文材料不全),其余603篇为有效论文,作为研究的样本。
根据已有材料分析所得,实际存在的论文形式有:学术性论文、调研报告、案例分析、专题研究及其他等五种类型。
从毕业论文所采取的形式来看,首先市场营销专业本科论文采用最多的形式为调研报告,占到总数的60%以上。其次为案例分析和学术性论文,两者合计超过35%。其他形式占3.48%。课题研究为0。
从不同形式毕业论文的届别分布来看,2012届毕业论文选用最多的形式是调查报告,其次是案例分析,再次为学术性论文。2013届毕业论文选用最多的形式仍是调查报告,其次是案例分析和学术性论文。2014届毕业论文选用最多的形式还是调查报告,其次是学术性论文,再次为案例分析。可见,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三届学生毕业论文采用最多的形式都是调查报告(尽管其中占比有所波动),而案例分析和学术性论文分居第二、第三。以其他形式代替论文的占比很小,而专题研究类毕业论文暂缺。
(一)调查报告选用的原因分析
调查报告这种形式,需要毕业生用科学的调研方式,花费较多的时间进行实地调研,从而获取第一手数据,具有难度大、耗时长、实践性强、创新性高等特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大多选择此种毕业论文形式的原因大致为:部分毕业生期望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喜欢挑战难度较大的事情。调研报告这种形式,借助自己的专业知识,从实际生活中得来的一手数据极为真实,减少和降低了毕业论文的风险。虽然前期投入较多,但在后期毕业论文答辩中容易过关,学生也有较高的成就感。
(二)案例分析选用的原因分析
相对于调查报告,案例分析这种形式,可在图书馆、网上搜索到相当多的材料,必要时也需要到案例企业进行实习、调研,但整体难度较高,较调查报告的选择性要小些。
(三)学术性论文选用的原因分析
学术性论文形式规范,论证严谨。论文答辩的通过率高。只要学生有较高的学术素养和专业知识储备,导师的认可程度较高,学生的成就感也较强。
(四)专题研究选用的原因分析
选择导师的课题进行研究,需要几个条件:导师有课题,自己有能力从事课题研究,并能够把课题研究成果以学术论文的形式予以展示,同时也需要学生投入较多的时间,有科研的兴趣、动力和能力等。这几个条件凑在一起,就有很大的难度,这也是多数大学生弃选的重要原因。
(五)其他形式选用的原因分析
用研发产品、研发软件、参加专业技能大赛的作品来取得毕业资格,同样需要一些主客观条件:学生的前期积累、导师的辅导等,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选择这种形式的。而且不同的学校对这类形式的认可程度不同,如果学生投入了较多的精力,完成了上述形式的作品,而学校不予承认,反过头来要求学生撰写学术论文,时间上就来不及,学生也会感到得不偿失。
五、总结
(一)结论
笔者通过对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三届毕业生毕业论文形式的统计分析,发现调研报告和案例分析仍是毕业论文的首选形式。学术性论文也有一定的比例,其他形式采用甚少,专题研究则缺失。
随着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强需求,毕业论文形式的多元化己经是大势所趋。对于像市场营销这种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毕业论文的形式绝不可能仅仅有学术性论文这么一种。调查报告、案例分析的比重将会逐步增多。专题研究也将有所加大。另外,以技能大赛获奖、竞赛作品、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研发产品、开发的软件等,作为毕业论文的一种形式,也将逐步得到各界认可。
(二)建议
1.学校应构建毕业生多元化论文形式选择机制
学校应给学生提供多种毕业论文的形式选择,充分展示学生的才能与个性。毕业论文可以不拘泥于形式,但必须具有一定的标准限制。以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为例,可以是学术论文,也可以将在省级营销大赛中获奖、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或是有一定深度的案例分析和专题研究成果,作为毕业论文的一种形式,成为取得学位的重要条件。
2.团队合作完成论文
[摘 要] 专业调研是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逻辑起点。目前专业调研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资料堆砌较多;调研目的偏重于专业需求;缺乏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高职院校必须从四个方面加强专业调研工作:建立常态化的调研机制;加强对专业调研工作的规划和保障;增强调研的目的性;不断提高专业团队的调研能力。
[关键词] 专业调研;有能力者;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 G717 [HT5H][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738(2012)05000103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教研项目“学习领域课程与教学模式探讨”(项目编号:2010JA0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郝一洁(1968-),女,十堰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副教授,院督导员;李南峰(1951-),男,十堰职业技术学院督导专家组组长, 高级实验师;罗芸红(1971-),女,十堰职业技术学院督导专家组副研究员。]
专业调研是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逻辑起点。通过专业调研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分析企业、行业、社会对人才的知识、技能、素质等要求,为高职院校专业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及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的设计提供依据。因此,专业调研工作的质量对专业人才方案的制定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为此,笔者对十堰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的各专业调研报告进行了分析,以求对进一步提高专业调研工作有所裨益。
一、各专业调研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资料内容简单,堆砌较多。大多数专业调研报告篇幅都很长,最长的调研报告达两万多字,少的也有六千字,大多数专业在一万字左右。但这么长的篇幅多是资料的堆砌,有的甚至把调研问卷都放在调研报告中。有的专业调研一听企业说要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沟通表达能力,就不加分析地认为要增加口才课、谈判课。姑且不说企业的要求是否都合理,实际上学生综合素质、沟通表达能力的提高也不是增加一两门课程就能够解决的。
2.调研目的偏重于专业需求数量。 调研目的不同调研工作的侧重点就会不同,比如在向教育主管部门进行专业申报时,也要进行专业调研,调研目的重点显然在于专业需求数量,以证明专业存在的现实基础。一旦专业已经开办起来,再进行专业调研,其目的显然应该是针对如何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专业教学改革,以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但从十堰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各专业的调研报告看,各专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把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调研同专业申报调研相混淆的现象,用了较大的篇幅罗列从国家至地方的相关行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数量需求,证明了本专业存在的现实基础,同时形成一些诸如“要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做好职业规划,加强素质教育”等比较笼统的理念,对人才培养的方案修订缺乏实质性指导。
3.调研工作缺乏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各专业调研报告显示,大家都按照学校要求进行了行业、企业、同类院校以及毕业生调研。但各专业的调研往往结论都是“xx专业的人才培养有广泛的社会需求”、“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xx专业人才较受用人单位欢迎” 等比较抽象模糊的结论,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比如,在院校调研中,很多专业都罗列一些兄弟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却没有分析自己专业的优劣势,没有自己专业特色的定位分析。甚至部分专业细致地陈述了调研过程,但并没有调研结论。
二、专业调研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调研工作不扎实,网络调研多于实地调研。之所以专业人才需求数量的调研大于对人才需求内涵变化的调研,是因为国家行业、区域和产业需求的相关资料易于在网上获得。虽然各专业带头人也都意识到了调研是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逻辑起点,但时间紧任务重,平时没有积累,为完成任务只好仓促应对以完成学院要求的任务。所以各专业调研报告都显得有些仓促。
2.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理解不够准确。本耐和德莱福斯等的研究发现:人的职业成长遵循“从初学者到专家”的逻辑发展规律,其发展过程分为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和专家等五个阶段。劳耐尔等发现和确认了各发展阶段对应的知识形态。根据人的职业成长规律,在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以毕业生35年所能达到的职业能力水平看,3年制高职的教育培养目标则应该定位于有能力者。有能力者是指能够在职业情境中完成有一定难度的专业任务,利用专业规律系统化地解决问题,针对部分任务和环节独立制定计划、选择工艺和工具并进行质量控制,在此过程中注意与他人合作,体验任务的系统性并发展相应的合作能力,养成反思的习惯。
从十堰职院为制定2011级人才方案而开展的专业调研工作看,许多专业都是泛泛调研,缺乏针对性,没有围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针对职业成长中的“有能力者”这一阶段的核心能力进行调研分析,造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或高或低。专业目标定位过高往往把素质拓展课当成学习领域课程设置,专业目标定位过低往往把专业基础平台课拔高到学习领域课程,或者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平台课过多甚至导致“大平台,分方向”的学科式思维回潮。
3.专业调研主要靠专业带头人“单兵作战”,力量有限。由于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学院骨干校建设任务紧迫,各项工作任务都很繁重,专业教师都忙于课程建设,再加上专业带头人并没有实质性的办法调动教师参与到专业调研工作中,目前的专业调研主要是专业带头人自己“单兵作战”。由于时间和精力所限,只好主要采取网上调研,应付完成任务。之所以专业人才需求数量的调研大于对人才需求内涵变化的调研,是因为国家行业、区域和产业需求的相关资料易于在网上获得。专业教师参与调研不够的一个结果就是,没有或极少校企合作,导致教师自身对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定位认识不清,致使课程建设方向偏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实施难以到位。
三、加强高职院校专业调研工作的思考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内涵也会不断变化,所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应随之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首先必须进行深入的社会背景调研,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针对社会对人才需求内涵的要求,收集有关专业培养定位及课程设置与调整的有关材料,进行分析整理,得出科学的结论。为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专业调研工作。
1.建立常态化的调研机制。要建立起平时积累和集中开展相结合的调研机制:一是要鼓励老师根据平时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随时向合作企业、兼职企业专家和自己熟悉的毕业生调研;二是把专业调研作为下企业实践锻炼教师的任务之一进行安排;三是每年都进行一次有组织地向社会行业、企业和应届毕业生的调研。
2.加强对专业调研工作的规划和保障。专业调研是专业人才方案修订的逻辑起点,但专业调研工作并不是一项可以在短时间内突击完成的任务。因此,建议系部应当对专业调研工作进行规划,建立常态运行机制,要赋予专业带头人一定的权利,调动所有的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甚至平台课程教师都参与到调研工作中来,并安排适当经费加以保障。
3.增强专业调研的目的性。调研不能泛泛开展,各专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调研应有相应的针对性。一是专业调研应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围绕培养“有能力者”展开。二是各专业应针对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每年的调研重点,不要每次都泛泛地调研。
4.不断提高专业团队的调研能力。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教师队伍数量也快速扩张,一大批毕业不久的年轻人被推到了高职教育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位子上。客观地说,这种快速发展形势下成长起来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自身的研究能力尤其是实践调研能力亟待加强。所以,专业带头人应带领专业团队,积极提高自身开展专业调研的能力,要视专业调研为己任,主动关注专业、行业、企业发展动态。既要进行网络调研,更要注重对社会行业、企业实地调研;既要结合平时的教学工作开展调研,又要与行业企业专家和毕业生定期联合调研;既要调查,更要善于综合情况、分析问题加以研究,以切实指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的不断优化和完善。
[参考文献]
1.1充分发挥实验室教学、科研、服务的三大功能与学术型研究生相比,专业硕士生更重视实验课程。虽然学术型研究生也有一些类似的实验课程,但教学效果的优劣往往不会引起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重视程度甚至低于本科生),有些甚至流于形式。原因在于其更重视理论和学理性的探究,技能性的课程只是了解一下而已。专业硕士生则不同,学会技能是其就业的“看家本领”之一,因而学生和教师都格外重视。实验室精良的设备、完善的服务、科学规范的管理为教师课堂演示、操作和学生实际模拟、操作提供了客观条件。实事求是地说,良好的实验教学是培养新闻传播学专业型硕士的重要硬件之一。实验室也是完成科研成果的重要场所。专业型研究生可以承担或参与媒体或导师的部分课题,并在实验室完成。教师的涉及实验的课题也可以在实验室完成,甚至本科生的有关传媒的课题绝大多数也是在实验室完成的,传媒实验室是学生和教师科研成果的重要出产地和科研的基本场所,为学生和教师的科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实验室也同样很好地发挥了服务的功能。除了服务师生的教学科研以外,至少还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服务。对内,专业型研究生可以在本校的新闻中心兼职做主持人、编辑、记者,通过策划、采访、摄像、剪辑、制作、播出等环节,展示了学校的风貌,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服务了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对外,专业型研究生可以把实习岗位的部分工作转移到实验室来做,或是承担的媒体的课题也拿到实验室来完成,这既缓解了社会媒体的资源紧张状况,又使社会媒体受益,同时也达到了服务社会的目的。
1.2专业硕士生有研究成果,增加了学生就业前自信心相对于学术型的硕士来讲,专业硕士生似乎更容易在媒体找到工作。这是因为媒体固然需要学有专长的研究人员,但更需要上手快、会操作的复合型人才,且这部分人占媒体聘用人的大部,如编辑、记者等。专业型研究生在实验室制作的作品,可以参加省里组织的“DV作品大赛”、“专题片大赛”、“图书装帧设计大赛”、“杂志封面大赛”、“广告创意大赛”、“网页制作大赛”等,获奖作品可以作为就业求职的成果,用人单位自然愿意录用有成果的应聘者。也就是说,在学校就实现了由“校园传媒人”向“社会传媒人”的转变。专业硕士生有自己的获奖成果,就为求职增加了自信心,增加了“命中”的可能,从而缓解了以往许多研究生由于手里没有“过硬的成果”,面对用人单位的种种提问,倍加忐忑的尴尬状况。
1.3倒逼了导师的实践能力专业型研究生的实验课一部分由校外实践型导师来上,但大部分实验课是由校内理论型导师和一部分非导师来上。校内导师一般理论水平较高,但媒体实践经验、操作技能相对缺乏,带学术型的研究生还能凑合过关,带专业型的研究生就明显地表现出自己的缺陷和短板。因此导师必须适应专业硕士生的培养要求,强化技能。新闻类的实验课要掌握电视片的拍摄、剪辑、配音、制作等全部技能。传播类的实验课要掌握广告的设计和制作,图书的装帧设计、排版和印刷等技能,报纸、杂志的排版,杂志的封面设计,网页的制作等相关技能,这对学术型的导师来说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虚心学习并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达到。专业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倒逼理论型导师强化自己的实践技能,使导师自身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双赢。
2新闻传播学实验室在专业硕士生培养中的实施方案
2.1实验室的配备要实现全媒体模拟培养职业型、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没有装备精良的实验室是难于奏效的,实验室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一是从规模上看,实验室要实现全媒体模拟。也就是说媒体有什么设备,实验室也要有什么设备。媒体大体有哪些工作流程、工作环节,实验室也需要具备同样的工作流程、工作环节,只是程度、精准度不同而已。二是从水平上说,实验室设备的型号、参数、配置要与现代媒体同步,至少要不低于当下媒体的水平。具备了这2个要件,学生才能把媒体的工作拿到实验室来做,才能实现媒体与实验室的“兼容”。实验室的全媒体模拟,为相关高校提出了硬性要求,相关高校要高度重视,舍得投入,要像建设工科实验室一样建设新闻传播学实验室。如果仍然沿用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方法来建实验室,专业硕士生的培养目标便无法实现。
2.2完成平时作业、结课成果和社会实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专业硕士生考查的重点,因而教师在布置平时作业和结课成果时,一般是选一些实践性较强的题目供学生选择,既可以是媒体或导师课题的一部分,也可以自拟题目完成一项应用性的成果,而这些都是在实验室完成的。实验室又为专业硕士生进行社会实践提供了重要平台和必备条件。学术型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往往流于形式,甚至个别研究生找个单位开个证明蒙混过关。专业型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就不能敷衍了事,必须扎扎实实做好。依托实验室这个平台可以很好地完成社会实践的任务。实验室既是学校的一部分,也是社会的一部分,专业型研究生可以在学校的新闻中心兼职,担任主持人、编辑、记者,通过在实验室拍摄制作节目,为校报、杂志社排版,承担校报和杂志社的部分编辑任务,设计、校园公益广告等社会实践活动,使研究生亲身感受校园传媒的实际情况,增长见识,积累经验,为进入社会媒体岗位实习打下基础。
2.3完成毕业论文专业硕士生的毕业论文大致分为毕业设计和调研报告2类。其中毕业设计可以采取“作品+报告”的形式,如新闻学专业的可以是“新闻调查片+报告”,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可以是“专题片+报告”,广告专业的可以是“广告设计+报告”,编辑专业的可以是“图书装帧设计+报告”等,这些离开了实验室是难于完成的[9]。调研报告可以以媒体在工作中或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选题,重点考查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研报告不仅要有调研采访,更要有相关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这些内容也离不开实验室。实验室是毕业论文的出产地和加工厂。
2.4吸纳社会资源,建立联合培养基地为保障新闻传播学实验室在专业硕士生培养过程中的长远发展,学校要树立服务意识,切实加大投入,提供和保障开展实践的条件。如实验室与社会媒体建立联合培养基地,为学生学习、实践、创业等提供良好条件;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建立“实验室+媒体”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这是实验室在专业硕士生培养过程中需持之以恒的长效机制[11]。另外,联合培养基地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文章上,应该在挂牌之后切实发挥基地的培养作用。导师在平时作业、岗位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等多个环节要加强和社会媒体培养基地的合作,多吸纳先进的社会经验,与时俱进。
3结束语
【关键词】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对口就业;工作模式
Explore and Practice of the Trinity Working Pattern of Post Practice Graduation Project
and Job Suited Employment
ZHANG Xiang YOU Wen-ming ZHOU Yi-jun
(Yangzhou Polytechnic College,Yangzhou Jiangsu 225012,China)
【Abstract】Post practice and graduation project are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pla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Job suited employment is an important employability index.It established the trinity working pattern of post practice,graduation project and job suited employment.Firstly,we should give top-level design and build systemic operating mechanism on post practice.Secondly,increase the strength of reform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support graduation project which comes from enterprise.Thirdly,set up standard process of post practice,encourage students to stay and work in post practice company.Schools,enterprises and students are also obtained benefits for each other.
【Key words】Post practice;Graduation project;Job suited employment;Working Pattern
岗实习,是指职业院校按照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根据制定的教学计划安排,组织在校学生到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岗位进行的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旨在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在专业对口或相近的工作岗位上,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顺利就业,已经成为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如何将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和对口就业进行有效地组织、衔接和融合,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 重视顶岗实习顶层设计,打造顶岗实习的综合运行机制
1.1 成立顶岗实习(就业)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由院系领导和毕业班班主任组成,全面负责学院顶岗实习工作的组织、实施、管理和考核工作。学院与企业合作制订顶岗实习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建立顶岗实习质量监督机制,对顶岗实习的全过程进行监督评价。学院选派认真负责、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担任顶岗实习班级的班主任,顶岗实习人数较多的单位还安排辅导员担任副班主任,明确顶岗实习期间的工作任务和职责要求,与企业联系人全面对接,对本班的顶岗实习全程进行跟踪管理与服务。
1.2 制定顶岗实习课程标准,制订质量评价指标
校企双方共同为顶岗实习学生的工作和学习情况考核,考核分两部分:一是,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工作考核,占总成绩的60%;二是,学校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报告进行评价,占总成绩的40%。经过校企双方的双重考核,成绩合格者可以根据学校的有关制度获得相应学分,并获得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签发的《学生顶岗实习企业工作经历记录(证明)》。通过校企双方严格的顶岗实习双重考核体系的评价,使学生更加重视顶岗实习各个实践和教学环节的学习,不断提高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有效提升了顶岗实习质量和成效。
1.3 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与顶岗实习对接机制
校企共建产教联盟和教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学院与行业知名企业共同全面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制订顶岗实习工作计划,共同负责学生顶岗实习的组织、协调和管理。不断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共同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创新了冠名班、订单班和定向班等多种形式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按照互利互惠、协同育人、对口就业相结合的原则共同开展顶岗实习工作。学院将顶岗实习与评优评奖和年终考核挂钩,全体教师都有义务帮助学生落实顶岗实习单位。
2 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毕业设计真题实做学以致用
2.1 实施“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和“双化”教学改革
学院紧紧抓住装备制造业大规模发展的良好机遇,以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江苏省品牌专业为龙头,着力打造了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重点专业,成功建立了品牌优势明显、专业特色鲜明的江苏省重点专业群。目前学院已与省内外三十余家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成立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产教联盟。学院坚持实施“课堂工场化、工场课堂化”的“双化”教学改革,与企业合作申报科研项目、开发实验实训项目,让教师和学生和参与产品研发和制造。真正实现了“专业对接企业、团队对接项目、学生对接岗位”的“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最终使学院、企业和学生三方受益。
2.2 顶岗实习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来源于企业生产实践
学院要求顶岗实习同学的毕业设计课题内容,原则上来源于顶岗实习单位工作实际。学院遴选专业骨干教师担任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同时根据各顶岗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聘请实习单位的工程师、项目经理和技师等为兼职指导教师,或者从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中选派专家担任兼职指导教师。当某一单位顶岗实习学生较多时,除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远程交流外,还定期或不定期的安排专业教师上门进行指导。顶岗实习学生能够在完成企业生产任务的同时,又坚持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就将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2.3 毕业设计(论文)真题实做,学生能学以致用
学院鼓励顶岗实习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真题实做,可针对实际工作岗位的生产过程,进行工艺方案与工艺装备设计,学生通过毕业设计能够学以致用。课题主要类型有:1)工艺与工艺装备设计类;2)设备的维修及故障诊断方案;3)关键零件及产品的制造质量检测及控制方法研究;4)CAD/CAM在顶岗实习单位的实际应用;5)产品的技术革新;6)模具、夹具、刀具的设计与制造;7)PLC及设备自动化改造;8)调研报告类。对于参加生产管理、仓库管理、产品营销、售后服务等类型工作的顶岗实习学生,可撰写相关实习内容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要求应体现调研的具体目的、对象、内容、分析、结论、预测、建议和措施等内容。调研报告应有实际数据支撑并尽可能做到图文并茂,篇幅不少于3万字,其中调研报告类的课题比例小于10%。
3 规范顶岗实习工作流程,校企合作共促对口就业
3.1 顶岗实习流程公开透明,学生和企业双向自由选择
学院在每年的10月1日之前,积极联系企事业单位,当年的顶岗实习双选指南,同时开设就业指导讲座,指导学生将顶岗实习与对口就业相结合。10月―11月为集中性顶岗实习双向选择时间,学院每年都会联系数十余家企业到学校开展顶岗实习双选面会,学生自愿报名参加,事前通过顶岗实习双选指南知道了单位的具体情况,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选择企业。企业在初步确定了面试名单之后,也会邀请学生到单位来参观交流,这样学生能够了解顶岗实习单位真实情况、岗位工作要求和未来职业发展愿景,企业也能从中挑选到合适的顶岗实习生,顶岗实习结束后,学生与企业签约的比例较高。
3.2 顶岗实习协议合法规范,学生对职业岗位认同感强
学生和企业完成双向选择后,根据企业提供的录用名单,学院组织企业和实习学生三方共同签订顶岗实习协议书,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明确三方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同时要求学生将顶岗实习的单位和具体岗位告之家庭。学院根据各单位情况和各专业培养方案要求,明确顶岗实习的目的、任务和要求,每年编写顶岗实习手册发给实习单位联系人和每位顶岗实习学生,将顶岗实习课程标准、顶岗实习培训计划,毕业设计课题、程序材料、时间分配、实习岗位、考核要求和就业派遣等工作编入其中。校企双方力促顶岗实习学生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进行工作、学习和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职业岗位的认同感。一般在顶岗实习协议结束前1个月左右,实习单位就会找工作表现较好的顶岗实习学生主动签约。
3.3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和产教融合深度,实现高质量对口就业
为了促进顶岗实习转化为对口就业,学院从源头做起,与知名企业长期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共建实验实训室和顶岗实习(就业)基地,很多企业将最新的生产设备放在学校供学生使用,有些企业还派有兼职教师在学院上专业课,学生在校内教学中就对这些企业的人员和设备非常了解,到企业实习后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学院推荐优秀学生在大一和大二时就到合作企业参加认识实习和跟岗实习,鼓励学生将顶岗实习与定向就业结合,积极帮助特殊困难学生落实顶岗实习岗位。学院还与知名企业签订了奖学金协议,企业设立了专项奖学金,鼓励实习生实习期结束后留在企业发展,从而完成从顶岗实习生到企业员工的无缝对接,实现了高质量的对口就业。
4 结语
从2009年学院开始实施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和对口就业三位一体工作模式,七年的实践证明,受到了省内外知名企业的热烈欢迎,长期与学院合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学生能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较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有了明显提升,获得了真实的职业体验,锻炼了工程素养,有效促进了从顶岗实习学生向企业准员工的身份转变,基本上能无缝对接上岗,实现了毕业生高质量、高层次对口就业。据近3年的统计,有45%的毕业生是通过该工作模式签订了就业协议,学院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连续七年保持在98%以上,为产教联盟的企业输送了大量的新鲜力量,毕业生与地方企业签约人数超过毕业生总人数的40%,不少毕业生经过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和对口就业三位一体工作模式的岗位锻炼,已成为企业的业务骨干和拔尖人才。
【参考文献】
[1]游文明,张翔,周军,姚海滨.高职教育“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39-40.
[2]姚海滨,张翔,张承阳.基于理实一体化的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双证融通”课程方案的开发及实践[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5(3):5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