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2-02 22:18: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1篇

关键词:生物;复习;策略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6-0209-02高考理科综合对生物知识点的考查,更加注重的是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考查,在复习过程中要切实做到回归基础,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归纳、比较、总结、再加工,帮助学生系统的梳理知识,区分、比较相似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能够通过有效的习题训练,规范答题过程,归纳解题技巧,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1.回归基础

1.1重视概念、原理的复习比较。高中生物是一门重视概念和原理的学科,概念和原理不能简单的记忆,更要理解,教师要重视对概念和原理的复习,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生挖概念的含义,并比较相似的概念,这样才能更好的去认识,去理解相关的知识点。如: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概念,很多学生能够背的出来,但是在做相应的题目时却不懂的应用,说明学并没有真正的理解,教师在复习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让学生清楚的知道以下问题:分离是什么在分离?自由组合是什么在自由组合?分离和自由组合发生在什么时候?分离和自由组合成立的条件是什么?两大定律各是在什么时候使用?通过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分离和自由组合的概念,也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物种、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这几个概念也是相似的,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不仅要记忆更要比较、举例,让学生真正学会判断。

1.2重视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和再加工。高中三年有必修3本书,选修1本书,很多学校在高二下学期的时候就已经把书本教完,高三一上课就进入复习阶段,每个学生至少可以把书本完整的看完3-4遍,但是,学生看完书本记住书本的知识,在考试中就会取得好成绩吗?显然,是不够的,很多学生反映书本都看得懂,一做题目就都不会了,究其原因,就是教材中有很多知识点没有重视和充分的挖掘,教师在复习的时候要帮助学生更好的阅读教材、掌握教材、利用教材。如:必修1第31页中几种二糖的组成示意图,揭示了不同的二糖水解可以形成两分子单糖,另外,还要正确对待物理模型的局限性。一定的物理模型,只适应一定的范围和一定的认识阶段。对特定的物理问题.当研究深入到一个新的层次或发现新的实验现象时,原有的物理模型就往往显示出它的局限性,甚至被新的发现所否定。因此可以说任何物理模型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物理模型思维方法也不是一种孤立的思维方法,它需要物理观察思维、实验思维、分析与综合思维、归纳与演绎思维的配合。这两分子单糖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必修1第42页图3-2不仅介绍了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也是总结了高中生物信息交流的几种常见类型;必修2第114页图6-6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模式图可以展示细胞的立体图形,可以让学生想象染色体在细胞中的空间位置;:必修 2 第 50 页图 3-2中加热杀死的是 S 型细菌的蛋白质,但DNA加热后会变性,但降温会复性;必修3第17页思考与讨论,反射弧的基本结构,其中缩手反射和膝跳反射,有神经元的数量和连接方式;必修3第19页图2-4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图解,有相关信息介绍了神经递质的种类;必修3第94页图5-6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示意图,其中有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的计算方法;这些知识点,学生在看书时往往会视而不见,忽略掉其中所隐藏的知识点。所以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其中隐含的知识点充分的挖掘,因为,这些知识点也是高考出题者喜欢的。

2.精选习题

2.1重视习题的筛选,培养学生的规范答题。很多学生对生物学的专业术语不够重视,在做题目是经常写错,或者是在做表述性的题目时会出现不知从何入手,甚至答非所问的情况,如:限制酶经常写成内切酶;呼吸作用经常就写呼吸;要求学生写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时写不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一方面加于强调,另一方面通过典型的练习来加强学生的规范答题。

2.2重视习题的比较,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在复习阶段,通过做大量的练习,很多经典的题目和重要的知识点会以不同的考查方式出现,这时就需要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考查相同知识点但是考查方式不同的题型综合在一起进行横向的比较,从中归纳出解题技巧,从而学会"通过一道题,掌握一类题"的技巧,如在遗传的题目中:AABB个体与aabb个体,其中A或B基因的胚胎致死,求F2群体中A的基因频率?还有一题是高茎对矮茎是显性,饱满对皱缩是显性,用纯合高茎饱满与纯合矮茎皱缩杂交,F2中拔掉所有的皱缩植物,F3中皱缩植物的比例?这两题放在一起比较时,学生会现两道题的解题思路非常的接近,F2中都有致死的或者是抛弃的个体,这都是为了把问题简单化,留下的个体都要进行比例的重新调整,然后再进行自交的计算,教师把这种相似的试题放置在一起,在归纳出解题的技巧,相信学生在做到相同类型的题目时就学会举一反三,复习的效率也会事半功倍。

综上所述,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打破教学的常规,不能像上新课一样,所有的知识点都面面俱到,应该有重点的整合知识,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网络,精选习题,不能为了练习而练习,而是通过练习切实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应试的技巧。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能力立意;问题中心;有效课堂;复习策略

课堂教学是高考复习的主阵地,也是关键所在,高三第一轮复习是系统全面的章节复习,主要是夯实基础,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巩固所学生物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命题已从“以知识立意”转向“以能力立意”,所以,教师的复习内容也应以能力立意,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引导学生多角度迁移和转化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以能力立意提升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一、瞻前顾后,滚动提高

高三学生生物必修课本已经学完,我们重新拾起复习时,在掌握了知识点的基础上,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要学会回头看、向前看,只有瞻前顾后才能滚动提高。复习课中这种方法可以用在讲任何知识点的时候,只要涉及前后知识,教师都应带领学生展开联想,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把知识串起来,构建知识体系。如:高中必修一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的复习,就不能像学习新知识那样,只是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等知识点的复习,而应把这些知识点与必修二中“减数分裂”知识,选修三中“胚胎工程”等知识点相联系,通过比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归纳其中的规律,掌握相关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我借助相关教学媒体,串讲知识点,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认真归纳总结,从而构建细胞增殖的知识体系。

同样的内容再来复习时绝不能像上新课那样教学,一方面是构建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引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如:对“有丝分裂”知识的掌握,高一的学生只要掌握有丝分裂各期的特征就行了;但是,对于高三的学生,仅仅掌握这些是不够的,还必须与减数分裂的知识、胚胎发育以及遗传变异等知识相联系,形成一个知识体系,注重瞻前顾后,滚动提高,形成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聚焦,教师点拨

一轮复习立足课本,夯实基础,逐节逐章层层递进,全面系统地进行基础知识的复习,不遗漏一个知识点。课本上正文、附文、图片等都不放过。生物高考以来,没有哪一道高考题目是脱离教材的,可以说题材在教材之外,知识在教材之内,能力在基础之内,所有的高考题目的答案都在教材之内。所以,在一轮复习过程中必须坚持学案教学,把知识点问题化,通过学生的阅读、讨论,总结归纳,了解学生的知识缺陷所在、能力不足之处,然后有针对性地讲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细胞分裂”的复习课中,我先发给学生复习的学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本的相关内容,学生通过讨论完成细胞分裂的问题,我再带领学生总结归纳细胞分裂的知识网络,弄清楚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特征,这一部分知识是高中教学中的难点、重点,也是遗传变异的细胞学基础,同样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如果单纯地让学生死记硬背,效果不会很好。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不仅掌握了相应的知识,还发现了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学习的,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教学的立足点在于思路的引领、学法的指导。传经布道的关键在于传授技艺、方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给学生以梯子,讲爬梯子的要领,让学生自己爬上去”。在综合能力上,老师的责任是抛砖引玉,授之以渔。一轮复习备考教学中要把教学内容问题化,让学生自己通过主动探索、分析和判断,得出结论;然后针对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剖析和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反馈到课本的知识点当中,从更多的角度、更高的层次来重新认识这些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取得较好的复习效果。

三、加强训练,不断提高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练。”高考能力的提升需要千锤百炼,离开了必要的练习,学生答题的能力就无法得到提高。而且,练习题的设计要有梯度、有针对性,要让学生都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一片新天地,不断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习充满乐趣,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如:在“减数分裂”复习课中采用的

试题:

1.给几个细胞分裂图(图略),请判断下列细胞分别属于什么分裂的什么时期?该细胞叫什么?形成的子细胞是什么?

2.将含有1对同源染色体、其DNA分子都已用32P标记的精原细胞,在只供给含31P的原料中先进行一次有丝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再各自进行减数分裂。则最终所产生的八个中,含31P和32P标记的所占的比例分别是( )

A.50%、25% B.100%、25%

C.100%、50% D.75%、25%

3.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孩子,既是红绿色盲又是xyy的患者,从根本上说,前者的病因与父母中的哪一方有关?后者的病因发生在什么时期( )

A.与母亲有关,减数第二次分裂

B.与父亲有关,减数第一次分裂

C.与父母亲都有关,受精作用

D.与母亲有关,减数第一次分裂

以上三道题中的第1题比较简单,是此内容的最基本的知识,学生只要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特征就可以回答,这可以提高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兴趣。第3题所考查的内容则比第1题又进了一步,需要学生把细胞分裂的基本知识和遗传知识进行简单的小综合,才能作出回答,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3篇

一、充分利用概念图导入,提高复习课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概念图是美国学者诺瓦克根据心理学家奥苏伯文的学习理论,在20世纪60年明的一种教学工具。它通常由节点、连线和连接词三部分组成。节点由圆圈或方框组成;连线是直线或带箭头直线;连接词位于直线上,是对下一个节点起重要启发和提示作用的关键词。在复习课上,教师充分利用概念图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例如:在学完核酸的组成、结构、种类与功能后,我设计了如下图1的幻灯片,要求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考,并口述空白处的概念。最后我通过图2,用大屏幕展示总结给学生。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复习课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让学生自主构建概念图,提高复习课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在复习课中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自主构建概念图,提高复习课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例如,在学完必修2第四章第三节,“从基因到蛋白质”后,我设计了如图3的卡片,并把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把图3卡片发给每个学习小组,要求学生在卡片空白处填上最合适的概念,使概念图完整。不同小组对知识掌握不同,因此完成的速度不同。我在教室里巡回组织教学,督促学生翻阅教材,让学生填写修改,这个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升华理论知识的过程。这种方式的教学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提高,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复习课的质量。

三、构建章节知识体系,提高复习课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在复习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构建章节知识体系,以提高其对知识的识记和理解。此时,教师若合理利用概念图,就能提高复习课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例如:在学完必修2第四章《遗传的分子基础》前三节内容后,我设计了前三节知识的概念图(如图4)。对每一知识点,我让学生在充分复习的基础上去探究,讨论染色体、DNA、基因等基本概念图的联系,以及DNA的复制、结构、中心法则。我再进一步地总结归纳,从而深化了学生对生物学“双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学效果很好。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生物复习课中,教师无论是以概念图导入,还是让学生自主构建及利用章节间的概念图,均能使教材中知识点通过概念图连成知识链,知识链连成知识网,进而使教材中的知识连成既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区别的一个整体,从而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高中生物教学,2008.5.

第4篇

    (一)在把握旧教材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研究新教材。在座的各位很多都是有多年高中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对高中的生物知识体系的把握已经相当到位,这是我很羡慕的地方。当然也有一些和我一样是从初中教学半路出家的,或刚参加工作的老师,我们才刚刚步入高中的教学,虽然我们的理念是全新的,但对高中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性不够,这是我们欠缺的。旧的高中教材三本书(必修一、二,选修全一册)从知识的角度来看,体系是相当完善的,应该是备课时要参考借鉴的书。因此我认为在备课时,不仅要吃透新课标,还要把旧教材拿来做一个对比,对教学内容做一些适当的补充修改。

    如必修二开篇的《减数分裂》,新教材对整个减数分裂过程的阐述与以往完全不同,并不是按照的形成过程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两条线来叙述的,而是先在第1课时介绍两次分裂的时期和特点,第2课时再出现生殖细胞的形成和各时期的细胞名称,并且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没有图示,也没强调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细胞质的不均等分裂,我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给学生们补充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图解,让学生自己发现与形成过程的不同之处,再以图表归纳总结。以往的教学中,我们还要归纳减数分裂过程中的DNA和染色体的变化曲线,这个环节也要补充到教学设计中,对于学生理解减数分裂的过程有帮助,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研究题目,充实教学内容,完善授课的知识体系。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严格按照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所以我们的目的不应该是为了考试而教,学生也不应该是为了考试而学,但不可忽视的是新课程的教学最后的终结性评价还是高二非选修班学生的学业水平测试和高三选修班学生的高考,平时学得再轻松,考试不能通过,这样的教学还是失败的。到目前为止,我们手上只有一本课程标准,当然它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核心依据,但我经常在想这两次考试怎么考?我现在任教三个班,一个非选班,两个选修班,对于非选班我的教学依据就是课程标准,不再增加任何多余的教学内容,但选修班我适时的补充一些知识,到底什么样的知识需要补充?我充分地研究了课本配套的两本练习册《学习评价手册》和《实验》。在备课时,研究教材后,我会先把两本习题册做一遍,如果发现一些知识点课本上没有涉及,但习题上却出现了,对于这样的知识点,在选修班我是进行补充的。

    如必修三《人体的稳态》中有关“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在新教材中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作用机理并未强调感应阶段、效应阶段、反应阶段。而《实验》P8的第4题填图题中却出现了这样的说法,很多课外的习题书上也有不少题目和三个阶段相关,所以针对选修班我在课堂上仍然做了适当的补充。

    (三)更新对教材的认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新课程中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时代性强的新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尽快更新“相对老化的知识结构”。高中生物增加了以前没有学过的知识,比如必修一第五章中提到的“细胞凋亡”、必修二第五章生物进化中有关分子进化速率的计算、必修三第二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等。还有一些内容原本只出现在老教材的“课外阅读”部分,现在课本中教在正文中占据了一定的篇幅,如必修二第五章生物进化中的“中性突变”学说,必修三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等内容,这就要求我们要加深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研究。我的做法是首先阅读课本、教学指南,吃透教材内容,研究题目,发现其蕴含的知识点,并借助网络进行知识扩展与储备。如在“细胞凋亡”一节中书上提供了正常细胞、凋亡细胞和坏死细胞的DNA电泳图。我在对DNA分子的电泳作资料收集时,在网上获得了三种细胞的DNA电泳的动态图,于是收集下来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帮助他们获得更为直观的感性知识,从而有助于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四)设计教学案帮助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我们这一类学校中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上课极易分神,更不愿意做笔记,所以我在进行必修二教学的过程中,尝试进行了教学案的设计。我们玄武区从去年起就开展了“四边”活动,即教师边导边教,学生边学边练。我的教学案设计的主旨就在于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边听课边思考,边学边练。在“教学互动”环节中我尝试配套教材的“积极思维”、“放眼社会等栏目设计一些填空题、图表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学阅读或小组讨论,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如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学习过程中,针对“2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设计了一个自学阅读题,帮助学生认识到自由组合定律与分离定律间存在的关系,并充分理解2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图解中蕴含的丰富内容。再如对于“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染色体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我设计了具体的题目,把教材上枯燥的文字叙述转变成遗传图解的形式出现,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填写,既巩固了前面所学的自由组合定律遗传图解的书写原则,又构建了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品质。

第5篇

关键词:生态系统;营养级;同化量;能量传递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189-02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五章生态系统这部分涉及到一个知识点:能量的传递效率。第一轮复习时,觉得这个知识点很简单,没有过多的强调。但是随后的几次考试中出现了有关生态系统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题,从评卷中发现学生的错误率很高。结合学生的思维误差,现将有关知识梳理如下。

1.能量传递效率的定义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的教材中,并没有明确的给出能量传递效率的定义,只是在正文中描述"为了研究能量流经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时,每一级的能量变化和能量转移效率,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教材中给出了林德曼分析的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随后总结出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并在正文中提出"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若是单从林德曼的研究来分析,他所给出的数据中,并没有考虑到各营养级摄入量中的粪便量,这就给教师和学生造成了误解,很容易以下一营养级的摄入量来计算能量传递效率。但是这样的计算是不科学、不正确的,因为各营养级摄入量中的粪便量并没有传递给下一营养级。结合教材的描述和相关研究可以总结出能量传递效率的定义是指相邻的两个营养级之间,由上一营养级传递给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占上一营养级总的同化量的比值,计算公式:

2.能量传递效率的公式解读

2.1 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公式中的能量传递对象是相邻的两个营养级之间,不是种群、个体之间。根据营养级的定义可以知道每个营养级可能包含多个种群、很多个个体,但是计算的时候只需要考虑相邻两个营养级的同化量。

2.2 公式中的分子、分母要准确的理解。分子的准确含义是:只包含由上一营养级传递给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不是摄入量,也不包含人工输入的同化量。分母的准确含义是:上一营养级总的同化量 ,这其中包含上一营养级从其他营养级获得的同化量,也可以包含人工输入的同化量。做题时就是要认真分析题中条件,排除干扰,找出分子、分母中的这两个数值。

例 (南通市2008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第31题)下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kJ/m2・y)。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中①代表的生理过程是 _______,图中②代表的能量主要以__________形式贮存。

(2)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_________kJ/m2・y。

(3)能量从该生态系统的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传递的效率为___________。

(4)试分析图中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和顶位肉食动物随营养级的升高需要的有机物输入越来越多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3) 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为所有能量去向之和即,其中包含了人工输入的能量,所以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特别注意在计算第二营养级同化量时需要包含人工输入的同化量。

答案:(1)呼吸作用 (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2)1.1×105 (3)15.6%

(4)能量流动逐级递减以及维持各营养级较高的输出量

2.3 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是10%~20%,含义是指一个营养级的总能量大约只有10%~20%传到下一营养级。如果按20%这一最高效率计算,以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为100%计算,第二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为20%,第三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为20%×20% = 4%……,第n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是第一营养级能量的(若按传递效率10%计算,公式为),由此可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

2.4 能量传递效率一般是10%~20%的应用。在考试过程中,有一些能量流动的计算题,比如"最少消耗多少生产者""最多消耗多少生产者"。如果题中没有明确的能量传递效率,那么第一种情况就按能量传递效率20%,食物链长度最短来计算;第二种情况按能量传递效率10%,食物链长度最长来计算。

例.如右图食物网中,若人的体重增加1kg,最少消耗水藻______kg,最多消耗水藻_____kg.

【解析】本题中,最短食物链为水藻小鱼人,传递效率按20%计算。设最少消耗水藻为x,则x×20%×20%=1,所以x=25.要求最多消耗就要选择水藻水蚤虾小鱼大鱼人,传递率按10%计算。设最多消耗为y,则y×(10%)5=1,y=105kg。

【答案】25 105

例 有一食物网如下图5所示,设E种群干物质量为5.8×109kJ,B种群干物质量为1.3×108kJ,则A种群干物质量的值至少是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首先要搞清楚:由于能量寓于物质之中,所以计算干物质量的值也就是计算能量的量值;其次,由于E种群的干物质的最终去向有B和A,所以要使A种群所得干物质的量最少,只有在E种群以最低的传递效率传给B(这时E种群剩余干物质最少),E剩余部分再以最低的传递效率传给A时才可能发生。B种群干物质量为1.3×108kJ,从理论上讲,至多消耗E种群干物质为 。剩余的E种群干物质将分别由两条食物链传递给A,但是不管哪一条食物链A与E都相隔一个营养级,因而A种群干物质量的值至少为。

【答案】 4.5×107kJ

在有的习题当中,如果计算出的能量传递效率小于10%,或者大于20%,这时候就要分析是否只考虑了相邻营养级的部分种群,甚至只是计算了个体之间的能量传递。若是如此计算,都是不全面、不正确的。

3.学生的认知误区

通过评阅学生试卷以及课下找学生谈话,发现学生在计算能量传递效率的时候,容易出现以下的错误:

(1)教材中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不能准确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的含义,不知道是两个同化量的比值。

(2)对老师总结的公式识记不清,或者是记住了公式没有理解公式的准确含义,在做题中不能灵活运用。看到题目往往被题中的条件干扰,不能准确的找出公式中的两个同化量,以至于错用摄入量/同化量,还有的错在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中包含了人工输入能量等等。

针对这样的认知错误,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在总结补充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公式之后,还要讲解公式中两个同化量的具体含义,再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从而帮助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正确掌握。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理解力;高考动向

一、目前状况

生物学科一个学期也就80节课左右,除去模拟考试、月考、周练、节假日等,最后剩下60节课左右,课后不留大量作业给学生(不占用学生学习语数外的时间),按这样的课时去安排必修三本书的复习,难度是比较大的,用一句话就是“时间紧,任务重”,就这样的情况下还要求我们的学生不能降低知识水平,所以我觉得我们能做的,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个,那就是——紧紧抓住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二、方式与方法

提高课堂效率的方式多种多样,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方式,就我自身几年的高三复习和观摩学习他人的课堂,总结如下几点课堂要注意的细节:

1.注重学生的写

在平时的学习中,有很多知识点和概念是比较简单的,但字很容易写错,大家都知道,在平时考试和高考中都要求,专有名词的字是不能写错的,写错了就不得分。在平时的课堂上仅仅靠强调是不管用的,要让学生动手去写,随时要求他们在纸上写一些易错的专有名词。

2.注重基本概念的区分

在高考的复习中,还是要从基本概念入手,如果说能把基本概念都搞清楚了,生物就学得差不多了。那我们在复习中尤其要对一些字音相近的概念加以比较,如原生质层和原生质体、载体蛋白和运载体等概念,这些概念名称都差不多,但二者所说的范围或结构不同,后者只能说都起到运输的功能,但二者明显不是同一种物质,这些概念我们在课堂上有必要放在一起来比较,说清楚。

3.深挖概念,注重知识点的串联

在一些比较简单的概念中,有的时候往往概念理解不到位,例如质壁分离这个概念,它的现象基本上是所有学生都知道和理解的,但很多学生不知道质壁分离中这个“质”代表什么,其实它代表原生质层,这个概念指的是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发生分离的现象。再把这个概念延伸,提到什么是原生质层,发生质壁分离现象要具备的条件(即具有细胞壁和原生质层)。之后分析失水和吸水现象,再到渗透作用等等概念,加大对同等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4.讲练结合,提高课堂理解力

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就是课堂上讲,讲完所有知识点后进行

集中练习,课后批改,下节课对于集中的问题再进行集中讲解。

5.结合新考纲,浅析明年动向

每年的高考考纲都会或多或少的有点变化,我们教师要善于

从考纲的改变中去揣摩第二年高考的考试动向。从知识点的掌握要求上看,有四个知识点从A级变化为B级,其中的两个都和生态变化有关,这是这几年高考的动向变化的延续,关注生态环境的变化等等。

第7篇

摘 要:2016年高考全国1卷理综第30题考到了必修一课本106页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坐标曲线的变式应用。这符合历年全国卷的命题特色,立足教材考基础,且必有图表曲线题。高考生物全国卷1在考查学生能力方面作出了明确要求: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除文字表述外,坐标曲线或表格、模式图、生理过程图解等,都是生物学中常见的表达方式。高中生物课本中有些知识点或微观,或抽象,对于初涉生物知识领域的高一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较困难。所以,教材在文字描述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插图,化微观为直观,化抽象为具体,准确地表现某些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信息量大,并能给教师的教学提供帮助。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插图的作用,除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外,还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答此类图表题时,能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再结合课本所学知识,找到答题关键点。将结合考试大纲的要求,及相关教学处理,就如何对必修一课本相关插图在教学中的有效利用,进行分析说明。

关键词:高中;教材;插图;利用

一、图形类

1.生理过程图解

生物必修一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涉及了细胞代谢这一高考必考点。要求学生对课本94页有氧呼吸及103页光合作用两个过程图解非常熟悉。生理过程复杂而抽象,不直观,学生学习起来也较有难度。课本通过相关生理过程图解,结合文字辅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师在讲解的时候也能通过示意图,逐步讲解相关生理过程每一阶段的化学反应及特点,最后总结起来做核心归纳,在学生的认知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此外,让学生根据课本自行绘制流程图,在解题时能迅速完成图文转换,运用专业的生物学术语对各部分、各步骤之间的关系进行准确描述。

2.模式图

必修一9页展示了蓝藻、细菌细胞模式图,教师在讲原核生物的时候,需重点让学生熟记这两个实例,并且重点关注拟核区域,再让学生自行总结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最本质的区别。以教材图示原型为引子,辐射式地对相关知识点进行牵连和拓展,可考查的内容非常广泛,这是常见的生物试题形式之一。

3.装置图

必修一最经典的实验装置图要数92页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两套装置。在试题中应用率很高,或用课本原图,或对装置进行改造或转换形式,考查的方式多样。题目来源于课本,且高于课本。学生必须紧扣实验原理,熟记实验步骤,实验操作的目的等。如实验研究的课题、实验变量的控制、实验结果的检验方法等,都是常考点。

二、数据表格类

1.饼状图、扇形图

如课本17页主要元素占细胞干重、鲜重比例图。此类题目解读起来相对简单,直接根据比例,结合课内知识作答即可。当然,有些题目可能会要求学生根据题目信息进行图形绘制。对学生图文转化能力要求比较高的题型,在平时的训练中不容忽视。

2.柱形图

柱形图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尤其是涉及多个变量的情况,分析各柱形图的变化趋势,也需要较高的技巧。如课本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图:

教材将科学家的实验操作做了简单的文字说明后,将实验结果以柱形图的形式进行呈现。学生必须先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方法,尤其是除了横纵坐标外,还要结合图注(涂黑表示水稻,空白表示番茄)的信息,再与虚线(初识浓度)进行对比,分析、比较每个直方图,结合课本中的层层设问,进而得出“细胞对不同离子的吸收是有选择性的”的结论。“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教师除了教给学生知识,最重要的还是要教会学生解题的方法。

3.数据表格

将相关数据(已有数据或实验结果数据)用表格形式呈现的题型,是高考常见的考查形式。课本56页技能训练展示了科学家证明细胞核功能的实验结果表。表格数据不够直观,学生需通过横纵比较,或寻找数据变化规律(上升、下降、基本稳定),尤其要注意特殊值(如0),再结合已有知识分析成因,必要时将数据转化成比较直观的坐标曲线,科学规范地组织答案,以此提高做题速度和效率。高考题甚至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结果表格,难度更进一步,要求学生举一反三,把平时常见表格的规格应用到实际的案例中,也是高考中非常热门的出题形式。

4.坐标曲线

高考常见题型,借助数学模型来分析生物学相关生理现象变化规律,不仅直观,信息量大,而且覆盖面广。要求学生识标、明点、析线,再通过想象、迁移、图文转化等,对曲线相关信息进行有效应用,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在课堂中需多加重视,多花时间分析。

除光合作用有关的坐标曲线外,教材中还出现酶活性受pH、温度影响曲线,有丝分裂染色体和DNA数量变化曲线等,都是重点内容。

作为生物课本的第二语言,教材中的插图把抽象、零散的知识进行描述、概括。可以说课堂上教师对每一幅插图都必须重视,充分挖掘它的使用价值。近几年,高考以教材插图为载体,加以拓展深化,已是热点。教学时若脱离教材插图,只关注文字描述,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外延或内涵知之甚少,在做题时便会吃亏。

当然,插图终究是瞬时、平面非动态的,而生命活动是活的,运动变化的,比如有丝分裂。教材只呈现出人为划分的有丝分裂间期、前、中、后、末各时期主要的细胞图像,其动态过程还需学生具备一定的想象力,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的动态过程。或者需要教师提供一些Flas、视频资源辅助教学。教师要“活”教,学生也要“活”学。而学生各种识图、辨图、析图等能力的培养,终究要立足教材,以本为主。只有夯实基础,才能实现能力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朱正威,赵占良.高中生物1分子与细胞教师教学用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第8篇

【关键词】无效教学备课授课课堂管理师生交流

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老师讲的内容既要有直观性还要有吸引力,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探讨来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深刻剖析现阶段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无效教学现象。

一、备课中的无效现象

1. 课本内容的划分不清

现在生物教材中有很多的新内容,很多是只需要学生了解的,如果我们不能够明确分清内容的重点与次重点,那么会给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

2. 习题的设计上存在无效试题

学生学习的内容是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巩固的内容,作为老师应该针对所学内容,选出针对性强的可操作性好的试题来让学生练习,并且严格控制题量,避免出现题海战术。

二、授课期间的无效现象

(一)无效的课堂引入

1.不恰当的实例引入

生物教学主要是解释一些生物现象及一些生物化学反应的本质问题,尤其必修二遗传与进化若干章节的时候,很多知识点是很抽象的,需要教师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一些问题,在课堂引入的时候,选择实例要恰当,在教材中很多课堂引入不是非常恰当,所以应尽量避免引用。如在第一章讲到孟德尔的杂交试验,课本用到的是牡丹花的颜色,它是融合遗传,是第一章的一个特例,属于融合遗传部分,而学生对于遗传应该说是一个崭新的内容,所以我们应以本节内容为重点,在讲完第一节内容之后再单独讲解融合遗传,从而避免学生出现对内容的混淆。

2.不恰当的课件引入

在教学中,很多章节我们都运用PPT进行授课,很多课件图片都是非常绚丽但是与课堂授课内容关联不大的内容,对于这一部分我们应该舍弃,避免牵扯学生过多的注意力。

(二)无效的授课环节

1.无效的提问

在授课期间,教师或多或少的要进行必要的提问,但是当问题指向不明确的时候很多同学出现一种不是很积极的现象,只要问题不是针对个人提问,那么学生就会放松自己,感觉问题与己无关,不能进行积极的思考,所以,教师应该避免这种指向不明的提问。

2.无效的重复和强调

在讲课期间对于重点内容,教师一般采取多次重复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重点内容的记忆,但如果语调过于平淡,则失去了强调的作用。另外,在学生自己进行阅读或者讨论的时候,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重复,由于学生的注意力不在"听"上,这时教师强调的内容,效果就不明显。

3.无效的讲解

课堂上,为了更好的解释某个问题,教师往往会针对该问题出相对应的练习题,很多情况下由于教师对学生做题时间把握不准,出现了学生做不完题教师就开始讲解,这时候很多学生将会放弃自己思考,直接听教师解释,这时的讲解是收效甚微的。另外,课堂练习往往是在课堂的后半部分,这时学生的注意力不是非常集中,教师讲解练习题的时候,如果忽视了学生的精神状态,就会由将给学生听变成了讲给教师自己听的现象。此时,教师应该有必要的话语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请大家都抬起头"等。

(三)无效的总结

作为生物课程,每一章节都是围绕某个知识点展开的,应该有相对明显的操作步骤,如:重点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本质,问题的解决办法,最终的效果或作用。因此在总结的时候应避免出现不分层次的叙述,任何一个问题的出现是有它的原因的,每一节生物课,我们都是在分析解决一个生物问题,这样能够让学生系统的学习,避免出现零散无从下手的情况。

(四)无效的板书

生物必修一必修三,选修三都是认知性质的学习,必修二则是理解性的学习,在讲到必修二的时候,应该避免出现传统式的板书出现,因为在必修二里面,一节课可能就是解释了一个遗传规律,如果按照传统的板书,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我们应根据授课内容灵活改变自己的板书,在讲到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采取数理化的板书模式,画出遗传图谱,分析遗传规律,计算结果,使板书成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模板,让学生在掌握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有法可依"。

此外,很多情况下课件的最后我们都会设计比较完善的板书,即本节总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耽误课堂时间在黑板上列出,直接投影到大屏幕上就可以,针对屏幕讲解,要知道,大屏幕本身也是一面教学的"黑板"。

(五)无效的课堂管理

1、课前的无效组织,当上课的时候课堂不是很安静,很多教师是直接大声压制,让学生安静,这种做法在教学中发现,效果不是很明显,较好的办法是提前两分钟到教师,在教室检查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给学生带来一种无形的压力,能够有效的督促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在课堂讨论期间,很多学生会借此机会进行小范围的课外交流,作为教师如果在讲台上大声警告,一是打扰了积极讨论的同学,二是问题根本得不到解决。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教师走到部分同学跟前,小声的警告并对其试题进行检查,这样能够在保证大多数学生正常讨论的前提下讲问题有效地解决。

3、无效的拖堂时间

有些时候由于特殊原因,教师总会遇到课堂内容讲授不完的情况,如果教师拖延下课时间,想把课堂内容进行完,那么这种做法是事倍功半的,学生听到下课铃之后,心情很激动,根本就不会再进入紧张的学习状态,至于教师讲授的内容很少能够完全听进去,反而对讲授内容出现学习空白的这样一个阶段,对学习内容是一个很大的漏洞。所以,要避免出现拖堂的无效现象。

三,无效的师生交流

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课后教师与学生的有交流对学生学习也是作用巨大的。

课后与学生交流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

1.围绕学习方法进行的交流

关于生物的学习方法,不同的章节方法是不一样的,教师应该避免出现学生听教师说的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多听学生讲,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找出学习方法上的漏洞并加以改正。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多听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