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溶解度教案

溶解度教案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9-10 18:58: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溶解度教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溶解度教案

第1篇

《孙子兵法》开篇有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和平年代,金融市场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金融安全是国家大事,决定着国家兴衰,甚至是民族存亡。《尉缭子》则说:“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在国际金融战场上,利益博弈是表象,战略对抗才是内涵。国家利益博弈的结果,取决于金融安全战略的高下。而制定国家金融安全战略,首先需要正确看待金融安全。从国家利益的角度看金融安全,三个问题十分重要。

金融安全是个技术问题吗?

技术指标是金融风险大小的重要表征,但不是金融安全与否的唯一衡量标准。事实上,金融安全不仅取决于金融风险的大小,还取决于金融体系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向外分散风险的纾解能力,以及金融安全战略对风险的综合处理能力。因此,技术指标对金融安全的表征是片面的,仅从技术角度维护金融安全往往是危险的。

金融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专业领域,金融工具的设计、金融风险的测度和金融监管的执行,都需要深厚的经济学、金融学、数学和心理学的专业知识。较高的专业门槛和技术含量实际上掩盖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货币体系的运转一定程度上是由霸权力量驱动的,技术指标作为体系运转的结果,对不同国家的含义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金融安全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技术标准,用技术手段来观察金融安全状况、来应对金融安全问题,往往会陷入困境之中。而将金融安全视作技术问题,这首先就是一种危险,很容易在国际金融博弈中陷入战略被动。

金融安全指标体系里的指标很多,通用常用的有:经常性项目差额占GDP的比重、外汇储备可供进口月数、偿债率、偿息率、债务率等。这些指标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对于判断和预防金融风险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研究和应对系统性金融危机,保障国家金融安全,仅从技术层面上考虑是远远不够的。

从逻辑上看,金融安全是一个相对概念,即风险相对于风险承受者是否危险。同等程度的金融风险,对于一国可能是安全的,对于另一国则可能是危险的。金融安全取决于多个要素,包括:金融风险的绝对水平,一国金融体系的成熟度(决定风险承受力),一国在国际金融秩序中的地位(决定风险分散能力),以及一国金融安全战略谋划水平(决定风险化解机制)等。由于技术指标大多只描述了风险的绝对水平,因此其对金融安全的表征是片面的。金融指标高还是低,往往并不是金融安全与否的决定性要素。

由于技术指标不能全面表征金融安全,因此,一国围绕技术指标来构建金融安全战略是危险的。举两个例子:案例一是印度尼西亚,亚洲金融危机后,为了修复技术指标以达到援助要求,印尼政治经济两方面都付出了巨大代价。案例二是美国,次贷危机后,美国并没有着力于技术指标的修复,却赢得了风险出清和强势复苏的契机,并于近期展现出经济“周期性领跑”和金融“霸权地位加固”的相对强势。

因此,金融安全的核心是国家利益,最大化国家利益,不仅需要技术上有考虑,更需要从战略高度着眼,坚守底线思维,完善顶层设计,全盘统筹金融战略的制定、国际博弈的应对、金融风险的缓冲、基础体系的建设、各种威胁的化解等。

阴谋论还是阳谋论?

阴谋还是阳谋,这是一个问题。国际金融体系中浮现和隐藏着的是各国之间的权力、利益乃至民族文化的争夺和较量,每一次国际金融危机都是国家间权力与财富重新分配的过程。无视他国“阴谋”的存在是危险的,但如果仅以阴谋论作为主线和战略思维的基调来看待这些问题,则太过狭隘。我们应正视最大化国家利益是阳光下的行为,是阳谋,不是阴谋,靠的是实力和智谋。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的阳谋,掌握政治经济主导权是基础,活用虚实结合的战术技巧是手段。

因为金融具有技术上的复杂性,大国金融博弈也有较强的隐蔽性,所以很多人从阴谋论的角度来理解金融安全,这是错误的。金融安全的核心是国家利益,保障国家金融安全就是要利用经济、金融手段在国际经济金融博弈中占据先机,用各种符合规则的手段最大化本国利益。最大化国家利益是阳谋不是阴谋,原因有三:第一,目标是清晰明确的,不存在不可告人的隐藏目的;第二,实现目标的手段是公开的,尽管谋划的过程可能不会大张旗鼓,但策略实施都是通过经济活动和市场操作来实现的,任何不公开的“地下经济”和“地下金融”,都会被各国一致抵制,难以真正产生深远影响;第三,追求目标的结果是一目了然的,谁在利益博弈中占据先机,谁就有更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谁就能主导国际利益分配,不存在不可获知的隐藏收益。

全球利益博弈中,每个国家的逐利本能都是一目了然的,然而,并不是每个国家都有底气实现阳谋。所谓阳谋,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不需要阴谋诡计、凭实力也能实现的谋略。在国际经济金融往来中,只有掌握政治经济主导权,才能保障阳谋的长期实现。具体来看,阳谋的底气源于以下六点:第一,强大的经济是最大化国家利益的基石;第二,货币霸权是最大化国家利益的关键;第三,主导国际金融业是最大化国家利益的路径;第四,国际金融组织控制权是最大化国家利益的手段;第五,垄断金融定价权是最大化国家利益的保障;第六,信息控制权是最大化国家利益的利器。

金融安全可以自发实现吗?

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阳谋的过程是一个复杂博弈的过程,安分守己反而容易受制于人,只有乱中有为,才能掌握主动,占据先发优势,进而保障自身利益,甚至有望获得超额收益。乱中有为并不意味着为所欲为,而是要有所节制,保有底线思维。

全球化不仅意味着生产要素的流动跨越国界,还意味着各国政策的影响相互交叉。金融安全的核心是国家利益,每个国家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不可能是自发统一和协调的,而是充满了对立和冲突。因此,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安全博弈,是一种非合作的多重博弈,博弈过程非常复杂。混乱和无序是国际金融运行的本质和常态,有序是短暂的,混乱是长期的,金融创新发展就是在“长期混乱短期收敛于有序长期混乱”的过程中实现的。在混乱的国际金融博弈中,安分守己、做好自己的本分并不会自然实现国家利益的帕累托最优,在长期受制于人的情况下,一国很容易不知不觉就掉入了“温水煮青蛙”的困境。谁占据先机,谁主导格局,甚至谁引导失序,谁就能取得更有利的发展契机,博弈论中的斯塔克伯格模型就已论证了乱中有为对于占据先行者优势的重要性。

第2篇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习题教学中往往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一部分教师不切实际,专挑偏题、难题讲解,忽视了基础知识和基本题目的分析和讲解,同时有些教师喜欢搞题海战,致使学生的负担过重,挫伤了学生做作业和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还有一部分老师对学生解题缺乏指导或不善于指导,导致解题与落实知识技能及培养智能脱节,影响了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明确解题思路,确定解题步骤就成为习题教学的重中之重。下面我通过两个例题的解决谈谈化学习题教学的技巧。

例一:有A、B、C三种元素,它们之间形成AC型和BC2型化合物,已知A2+离子、B原子和C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B原子和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0,C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3倍,试推断A、B、C各是什么元素?

解本题需要的知识点:

①有关原子结构理论及核外电子排布规律,②弄清原子结构与离子结构的区别及联系。根据题中已知条件与相互关系,找出解题的突破口,再根据因果、依存关系推知其它。本题的突破口是“C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3倍。”由此推知:⑴、C原子的次外层只能有2个电子,因为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只能是等于或小于8(H、He除外),⑵、最外层只能是6个电子。⑶、C原子只能有两个电子层,即8号元素——氧元素(O);再依据B原子与C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B、C为同周期元素,且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0,推知B为碳元素(C);又A2+也和B、C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则说明A原子比B、C多一个电子层,即为第三周期ⅡA主族的镁(Mg)(一、二、三周期为短周期,都为主族元素)元素,最后A、B、C之间可以形成AC型和BC2型化合物——MgO,CO2进行验证,符合题设条件。

例二:20℃时,有等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两份。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将其中的一份加入5克该物质恰好达到饱和;将另一份蒸发掉32.26克水也恰好达到饱和。求该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

本题目需要学生熟知溶解度和溶液组成的表示法部分课本内容。因为题目中没有给出某物质原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和质量分数,况且两个已知条件分别出现在毫不相关的两个部分,所以给人一种似乎条件不足、解题难以下手之感。其实解决本题的依据就在于两个已知量的内在联系。由题意知,20℃时某物质原溶液之所以不饱和,就是由于其中多了32.26克水或还差5克该溶质,换句话说,就是多出的32.26克水中再加入5克该溶质,溶液就饱和了。所以,根据题意,题目可以改为:在20℃时,32.26克水中溶解5克某物质即达到饱和状态,求2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学生很快就可以算出了。

当然,对于化学习题课的教学要做到有的放矢,切忌乱弹琴,无病。做好化学习题课的教学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精心准备,认真备好学生,备好知识点和考点,有目的有计划由浅入深地布置数量适当、富有启发性的化学习题。

2.为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使用习题时,要注意习题的多样性、综合性和适度的灵活性,并控制习题的数量,不搞题海战,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第3篇

那么,如何才能将生活中的现象和事例纳入课堂呢?我们又应该做哪些准备呢?

一、苦练基本功

作为一门专业课教师,平时应该在专业知识的提升上下功夫,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将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和事例与课堂教学联系在一起,在讲课举例的时候,才能信手拈来。这样的表现才能让学生佩服你的知识渊博,让学生保持对该门学科的较好兴趣。

比如,在讲海水温度与盐度这一节影响海水盐度因素时候,由于我们所处的地理位置的限制,不可能将学生带到海边去亲自观察和测试,但是,他们在初中是学过化学中的溶解度,平时也喝过糖水,那么就可以用运这些方面的知识引出影响盐度的因素都有哪些,可以问他们一杯糖水如果不小心把开水倒多了,甜味不浓时候,有哪些方法可以使糖水变甜?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总结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有:降水量,蒸发量,淡水汇入,洋流中的寒流和暖流的影响等等。

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学会知识转移,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而且学生在学习比较难以消化的知识时也不会感觉到太吃力。

二、在备课时候,要对课堂做详密的设计

我们不仅要对所讲知识做到胸有成竹,而且还要对所讲知识将引出的学生身边所接触的哪些事例和现象有联系,一方面,可以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另外还可以防止讲课过程中学生突然的提问,避免自己“挂”在讲台上。我们的学生几乎都长在农村,而且许多学生来自于山区,自然地理方面的现象他们见的不少,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课堂知识与我们这一地区的自然景观相联系,做到充分的准备,才能达到对课堂设计的效果。例如:有一次在讲地貌时,给学生介绍岩溶地貌的特点,简单介绍了石钟乳和石笋的形成是由于碳酸钙和碳酸氢钙的相互转化和其溶解度的变化而形成的,这时就有学生问道山洞怎么形成的?我给的解释是:由于地下水的流动变化,和岩石以及石灰岩之类的碳酸盐岩石,再有一定的二氧化碳气体条件下,经长年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的。这种现象对于一些爱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机会,也是对老师的一种考验,如果不能对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做合理的解释,将有可能损坏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三、引导学生在课外的生活中去探索一些与课本知识有联系的现象

作为目前仍然以高考为指挥棒引导下的高中学校,不可能给学生安排较多的活动课,因此,许多活动只有在课堂上教他们下去利用节假日或周末休息时间自己去观察和探索,而且更要提出探索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比如安全等等方面。比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中运动物体的偏转,就有必要提倡学生沿河观察河流两侧河床的变化,从而才能对偏转规律进一步理解;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也需要学生能从生活中去观察,仅仅课堂上讲,有些太抽象,一个要学生下去观察烟囱上的烟如何飘,另一个可以观察农村收割时候在野外燃烧的一些秸秆时的情景。等等一些与课堂教学有关的知识需要学生在课外有目的地观察和学习,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和对知识的灵活掌握的方法。

四、要利用学生的知识结构,利用学生目前的学习科目之间的联系性

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候,从某种层面上讲就不分学科性,因为人学了知识对自己来说是要运用的,不管曾经是哪个学科的知识,自己能灵活掌握和运用就是有用的知识。由于地理学科性质的因素,自然地理中许多原理都是理科性质的,因此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理科的学习思维来接受和学习自然地理的知识。比如在讲大气的水平运动时候,近地面的风和高空的风,由于各自所存在的空间位置不同,近地面的风要考虑摩擦力,而高空的风则不考虑摩擦力,在不同力的影响因素下的最终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不同。在讲这节内容时候,物理刚好也在讲受力分析,力的合成和分解。所以在讲这节内容时候可以简单的用受力分析图来描述不同层面的大气运动状况,学生能联系物理知识来理解,不仅学习了地理知识,而且还熟悉了物理受力分析,这何尝不是一种跨学科的教学呢?

对于教学中的实施方法是我们应该多下功夫探索的,特别是对于我们进入教学工作时间不长的新教师来说,不管是即将到来的新教材还是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教材,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新教材,我们应该在熟悉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的同时,更多注重积累的教学方法,大胆创新,力争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出成绩,做出特色!

第4篇

一、实习的目的与要求

安排教学实习的基本目的,在于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沟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尤其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以便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运用和检验教学成果。运用教学成果,就是把课堂上学到的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尝试性地应用于实际工作,并从理论的高度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现代化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设想。检验教学成果,就是看一看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到底有多大距离,并通过综合分析,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便为完善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提供实践依据。

2、了解和熟悉学校的运行。对师范类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实际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这种实际能力的培养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课堂走向实践。

3、预演和准备就业工作。通过实习,让自己找出自身状况与社会实际需要的差距,并在以后的学习期间及时补充相关知识,为求职与正式工作做好充分的知识、能力准备,从而缩短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心理转型期。

二、基本情况

我们十月十一日来到湖南永州双牌县第二中学,到十一月十八日实习结束。我被分到高一(172)班进行实习。

实习的基本内容包括两部分: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基本情况如下:

1、课堂教学:完成教案数为六份,试讲次数为六次,上课节数为六节;批改作业五次;监考十场;自习辅导十二课时。

2、班主任工作:组织一次主题为“网络的利与弊”的班会;组织本班学生与实习老师之间的篮球赛两次;找学生单独谈心、了解情况十一人次。

这次实习令我感受颇多。一方面,我深感知识学问浩如烟海,使得我不得不昼夜苦读;另一方面我也深深地体会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学识渊博,其它各方面如语言、表达方式、心理状态以及动作神态等也都是要有讲究的。每上完一节课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当好一名老师真不容易啊!

试教工作开始以后,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听优秀化学教师的课——写教案——试教——修改——试教,这样反复练习,完善。直到把一节课要讲的内容练到烂熟于心为止。即使这样,在我第一次深入课堂时,我还是遇到了许多师范学校里没学过、事先也没有料到过的难题。毕竟试教的时候和正式去教室上课的时候的心态是很不一样的

教学生知识如果我们仅仅只懂得书本上的知识的话,那是远远不够的。俗话说的好“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上好一堂课不仅要求我们能够旁征博引,而且平时学生也会提一些书上没有涉及到的知识,这时候你不仅要自己对这些知识点有所了解,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你要能够以学生容易理解的平实的语言将它表达出来。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比如有一次我分析基础训练的时候,有一个题目是说“往饱和的碳酸钠溶液里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时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此题只要知道了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比碳酸钠的小,就能得出“可见到有白色晶体析出”的结论。由于事先我觉得此题很简单,也就没有深入地思考。出乎我意料的是,无论我怎么讲,同学们也无法理解为什么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比碳酸钠的小就会有晶体析出。后来只好向他们的原任课老师请教此处该如何表达。

第5篇

         一、指导思想:教为引导,学为主体。

         二、复习步骤:分三轮进行,第一步是单元系统复习;第二步是重点专题复习;

         第三步回归提炼复习。

         三、课堂模式:读、(探)研、点、练、悟五环节主体探究式开放模式。

         四、教案设计:集体备课(个人粗备、集体研讨、具体应用)。

         五、具体实施步骤。

         (一)单元系统复习

         这一轮复习是按教材的编写顺序,对12个单元进行一次全面、彻底、详细的系统复习,是复习的重中之重,90%的知识、85%的得分将在本轮实现。本轮复习课的模式为:

         1、探读释疑:教师研读《课标》《教材》精心设计出包含重点、难点、热点、疑点、易错点的问题学生对照问题,读书本、笔记、研究解决。

         2、互研质疑:对于学生自研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加以解决。

         3、精点巧拨:教师对学生通过自研互研不能解决的问题加以精准、巧妙的点拨,解决学生疑难、培养学生思维。要做到学生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研互研能解决不讲。解决给出问题后再追问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还有何疑问,已期彻底解决有关问题。

         4、分层设练:教师设计基础知识展示平台、能力技巧升级平台、生活应用升华平台三个层次的练习。第一个层次学生自研完成,第二个层次学生通过互研完成,第三个层次互研教师点拨完成。

         5、感悟升华:在每节课结束的5——10分钟,留给学生,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组织好本轮复习的关键是教师要精心设计好问题和练习,学生要积极自研、互研、总结感悟。

         如在《溶液》的复习中:探读释疑环节设置已下问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液体吗。

         铁加入稀硫酸中,溶质是铁、溶剂是硫酸。

         某物质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表明该物质溶解只有水合过程。 

         2、洗涤剂可溶解油污。

         3、饱和溶液中不能溶解任何溶质。

         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能使任何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4、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有:溶质种类、溶剂种类、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温度、压强。

         5、mg物质加入能ng水中,溶液质量一定为(m+n)g,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为m/(m+n)*100%

         6、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变大;饱和溶液析出晶体,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变小。

        学生对以上问题自研互研,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点拨并归纳溶液知识。

         第一轮复习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学会阅读,提高自学能力;

         2、科学记忆,提高记忆效率;

         3、勤于思考,培养思维能力;

         4、联系实际,重视应用能力。

         (二)重点专题复习(5、16——6、5)

         第二轮复习是对重点知识进行系统化、网络化的组织,同时对难点、热点体型归纳,总结解题方法。除第一轮复习已涉及的外,本轮应对以下内容进行重点专题复习:(1)物质的变化及反应类型(2)常见气体的制取与净化(3)物质的检验(4)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5)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本轮是化学学习的突破阶段。

本轮复习课的课堂模式为:练、点、悟。

                通过对精编习题的练习,强化巩固重点知识,归纳解题思路,形成能力。注意突出老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形成方法。

        第二轮复习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复习的针对性,找准差距,有的放矢。

         2、归纳整理各类有一定难度的习题的解法。

         3、建立错题档案。把试题中出错的地方找出来,分析原因,对所犯错误弄个水落石出,然后收集整理,再加以强化训练,避免重复犯错。

         4、要紧跟老师的大计划,制定个人的小计划。

         (三)回归、提炼复习(6、6——6、15)

        本轮复习有两大任务:一是回归教材;二是提炼总结。

         1、回归教材

         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五大主题引导学生对初中化学考点进行全面的梳理,使学生做到脉络清晰、知识清楚、了解考点。

         2、提炼总结

         第三轮复习的另一重要任务是教师要和学生共同总结若干重点题,常称为“考前过目题”,这些试题包含了重点、热点、难点、易错点,学生通过对这些题的回顾,总结重点骨干知识如何考查、重要的解题思路方法有那些,考试时易犯哪些错误,做到对未来的考题心中有数。

         最后,就应该是做好考试的指导工作。考前,做好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考中科学安排时间,沉着冷静做答,就一定回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对于复习,有以下几点感想:

         1、复习课要有新意,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建构自己知识体系。

第6篇

1、开学至3月28日,授完新课,做完实验八至十和部分选作实验。采用市编资料等对学生进行训练与检测。

2、3月28日至5月20日,专题复习和训练:

(1)化学基本常识(运动形式、仪器性能、药品使用、基本操作);

(2)空气的组成与污染防治;

(3)氧气的制备、性质、用途、燃烧与缓慢氧化;

(4)分子和原子;

(5)元素和元素符号;

(6)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

(7)水及水的污染防治;

(8)氢气的制法、性质、用途;

(9)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及化合价;

(10)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11)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2)碳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单质、氧化物、碳酸盐);

(13)常见的有机化合物;

(14)铁和铁的化合物;

(15)生铁、钢和常见金属;

(16)溶液和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饱和性、溶解度、组成表示法);

(17)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

(18)化合物的电离与溶液的导电性;

(19)常见的酸、碱及其通性;

(20)常见的盐、盐的性质、化学肥料;

(21)初中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采用市编资料等对学生进行训练与检测。掌握学生学习情况,针对复习。

3、5月21日至6月中旬,综合复习,强化训练,模拟考试。

二、教学要求

1、各班要参照以上教学进度,结合本校的实际,制订出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以保证化学教学有序进行。

2、要特别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挥究过程,获得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素质。

3、课堂教学要讲究教法,讲究艺术。做到程序要规范,环节要紧扣,知识要落实,效率要提高。

4、激活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要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优化创新能力,让化学教学充满新的活力;营选创新环境,培养创新品质;精心设计教学,激发创新灵感。

5、充分发挥实验教学作用。化学实验具有生动、直观、新异有趣等特点,要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兴趣,搞好实验教学,提高实践的技能技巧。

6、把多媒体应用到化学教学中。多媒体不但能强化课前研究,而且还能优化教学过程,能创设情景、解剖难点、模拟实验、提高视度等;多媒体还能进行辅助学生总结和反馈检测。 。

7、化学教学中要贯穿人文精神。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意志坚定,热爱科学和精神;培养学生道德高尚,献身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唤起学生关注地球,关注人类,提高环境道德素质,树立社会责任感等。

8、要认真研究市“中考说明”。研究专题的知识结构和重点,研究样卷的内容和标高,做到不超纲,不拓宽,不加大难度 。

9、提高自身素质。深化教研教改,提高教研水平,做到表达准确,板书简洁,操作规范,教法创新,使自己的备课、教课、说课、操作、写作等水平不断提高,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有关活动

1、组织部分教师参加全市化学教研会。

2、评选:

(1)优秀论文评选。

①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意境创设艺术;

②对“××××”实验评价和优化的设想。

(2)研究性学习的教案和学案评选。

第7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掌握乙醇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与钠的反应、氧化反应。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获得乙醇的结构、性质之间的关系;通过有关乙醇的实验,提高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从观察实验现象入手,分析产生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本质联系,从而了解学习和研究化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思维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由事物的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进一步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知识迁移、扩展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实验,培养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二、重点、难点

重点:乙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难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手段

学案、教案的制作,学生探究实验,多媒体教学等多方面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酒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三国时期的“青梅煮酒论英雄”到唐代的“李白斗酒诗百篇”再到北宋时期“大碗喝酒的梁山好汉”,无不见证着酒的无限魅力。现如今,酒的主要成分乙醇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物质,除此之外,乙醇还有着重要的工业价值。那么乙醇都有哪些化学性质呢?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揭秘乙醇的“奥秘”,认识乙醇。

(二)新课讲解

1.自主学习:乙醇的物理性质

教学活动:

观察无水乙醇,结合实际生活中乙醇的用途,总结乙醇的物理性质。

学生活动:

总结乙醇的物理性质:色、味、态 密度 熔沸点 溶解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实验探究:乙醇分子的结构

教学活动:

①根据乙醇的分子式及C、H、O的核外电子排布推测乙醇的结构。

②根据所给的试剂和仪器设计实验,确定乙醇的结构。

实验步骤:向两只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无水乙醇和水,分别向上述两种试剂中加入大小相同的金属钠,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③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二者与钠反应都能放出气体,说明乙醇和水在结构上有相似的地方,水分子的结构式是H-O-H,含的是氧氢单键,那么乙醇分子中也存在氧氢单键,由此可知,乙醇的结构为CH3CH2OH

④总结出乙醇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从乙醇的结构简式CH3CH2OH看,乙醇分子是乙烷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被氧氢原子团所代替后衍生得到的,像这种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代后而衍生得到的物质叫做烃的衍生物,取代氢原子的原子或原子团使得烃的衍生物具有和烃不同的化学性质,这些原子和原子团被称为官能团。

学生活动:

③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

④总结出乙醇的分子式 、结构式 、结构简式。

⑤归纳总结烃的衍生物及官能团的定义。烃的衍生物 、官能团 。

设计意图:

①根据对分子式的预测,培养学生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总结归纳的能力。

③通过实验探究的整个过程让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化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思维过程。

3.实验探究:乙醇的化学性质

[实验探究一:乙醇与钠的反应]

教学活动:

①对比乙醇分子的结构和水分子的结构分析猜测气体的成分。

乙醇分子和水分子中都含有羟基,钠和水反应时能置换出水分子中羟基中的氢生成氢气,因此,推测乙醇和钠反应的气体也是氢气。

②根据所给的试剂和仪器设计实验,验证气体的成分。

实验步骤:将一小块用滤纸吸干煤油的金属钠投入到盛有无水乙醇的试管中,用另一只洁净的试管扣在该试管上方。一段时间后,用拇指按住上方试管的管口,靠近酒精灯的火焰,松开拇指,观察现象。

③分析现象,得出结论: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学生活动:

经过对比两种分子的结构,猜出气体的成分

组内成员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断键方式 、方程式

[实验探究二:乙醇的氧化反应]

教学活动:

①完成教材74页【实验3-3】向一只试管中加入3~5ml的乙醇,取一根10~15cm的铜丝,下端绕成螺旋状,在酒精灯上灼烧至红热,插入乙醇中,反复几次。注意观察反应现象,实验结束后,小心闻试管中液体的气味。

②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在铜催化的作用下,乙醇被氧气氧化生成了一种新的物质――乙醛。乙醇断羟基氢和羟基所在碳上得氢,在碳氧之间形成了碳氧双键,形成了新的官能团――醛基。

学生活动:

①学生分组做实验,组与组之间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②观察实验现象。

③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

①采用对比的方法,使学生体会类比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②锻炼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实验并能正确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③通过乙醇和钠反应本质的讲解,使学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体会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反应的内在规律性。

第8篇

(2课时)

一.教学知识点

1.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的用途。

3.氧气的化学性质(碳,硫、磷、铁、蜡烛在氧气里的燃烧)。

4.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

二.重、难、疑点

1.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

2.难点: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区别。

3.疑点:氧化反应的定义中为什么不包括氧气的“气”’为什么不提剧烈反应的“剧烈”两字。

4.解决办法

(1)教师演示实验,并组织学生观察、描述记录实验现象,采用边实验、边观察、边记忆的方法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

(2)通过对比五个化学变化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概括归纳典型的氧化反应,并解释氧化反应定义中不写“气”字的原因来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点。

(3)采用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形式来突破难点。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熔点、沸点等)。

2.了解氧气的用途。

3.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4.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的含义,会分辨并准确地区分它们。

(二)整体感知

本节内容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和典型代表,是从化学学科特征出发,运用实验方法研究物质的开始,符合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本节既为学习氧气的收集准备了条件,又为学习燃烧与灭火储备了感性材料。为分解难点,本节可以介绍几种物质的化学式,如O2(氧气)、C(碳)、P(磷)、S(硫)、Fe(铁)、CO2(二氧化碳)、H2O(水)等。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空气含有哪些组分?各占多少?

2.第一节习题第3题。

3.描述燃烧现象的程序。

[讲解]:说明研究物质的方法:存在、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其中性质是主要的。

[板书]:一.氧气的存在

[提问]:物理性质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学生回答]: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熔点、沸点等。

[教师活动]:展示一瓶氧气供学生观察其物理性质。

[结论]: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讲解]:除了刚才我们观察到的性质外,还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验得到氧气的其他性质。

[板书]:二.氧气的物理性质

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度三态变化

无色无味气体1.429g/L不易溶于水-183℃淡蓝色液体

-218℃雪花状淡蓝色固体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物质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镁)反应现象是什么?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下面这几种物质和氧气反应有何现象?

[板书]: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实验]:演示[实验1—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板书]: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无色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碳+氧气二氧化碳

C+O2CO2

[实验]:演示[实验1—3]硫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板书]:2.硫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结论:硫+氧气二氧化硫

S+O2SO2

[实验]:演示实验:磷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板书]:3.磷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发出耀眼白光,放出热量,生成浓厚白烟。

结论: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P+O2P2O5

[实验]:演示[实验1—4]铁在氧气中燃烧

[提问]:装氧气的集气瓶要预先装少量的水或瓶底铺上一层细沙,为什么?带着问题观察实验。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板书]:4.铁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的黑色固体。

结论: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Fe+O2Fe3O4

[小结]:装氧气的集气瓶要预先装少量的水或瓶底铺上一层细沙,是为了防止生成的灼热的四氧化三铁跌落炸裂瓶底。

[实验]:演示[实验1—5]石蜡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板书]:5.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火焰十分明亮,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瓶壁有水珠生成,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生成。

结论: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教师活动]:演示和观察按以下四步进行:

(1)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质在空气中(或氧气)预热(或点燃)前并不跟氧气发生反应;

(2)点燃后,引导学生观察他们在空气中是否能持续燃烧,以及燃烧时的现象;

(3)观察它们在纯氧中燃烧的现象(注意光与火焰的区别);

(4)对生成物的色、味、态的描述或检验。

以上实验按“演示(观察)——描述——记录——写出文字表达式”的顺序进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按照描述燃烧现象的方法描述实验现象。

[讨论]:前四个文字表达式有什么共同特征?(通过对比,总结出化合反应的概念)

[板书]:*化合反应:(1)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2)特点:“多变一”A+BAB

[讨论]:以上五个文字表达式的共同特点。(总结出氧化反应的概念)

[板书]:*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

[小结]:通过以上的实验可以看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高温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它的化学性质可概括为氧化性,因此它常作为氧化剂。

[板书]:*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

[讨论]: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有什么区别?什么情况下一个反应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

[小结]:判别某化学反应是不是化合反应,要着眼于生成物是否只有一种,判别某化学反应是不是氧化反应.要着眼于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有没有跟氧发生反应。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描述化学反应类型的方法。有氧气参加反应.且生成物只有一种物质的反应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

[板书]:四.氧气的用途

[讨论]:课本图1-9氧气的用途,各种用逮分别体现出氧气的什么性质?

[板书]:(1)供给呼吸

(2)支持燃烧A炼钢g,宇航C.气焊

“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规律。

(四)总结、扩展

氧气是初中化学的代表物质,本节我们对氧气进行了具体辨析。其中,氧气跟碳、硫、磷、铁、石蜡的反应是本节的重点,大家要按照“根据现象得结论”的规律,掌握五个反应的现象及文字表达式,同时要学会“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规律。

四.布置作业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