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6-19 15:27:3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长城教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唐长安城;宗教空间
在我国历史上,唐代是宗教发展的兴盛时期,唐代统治者对各种宗教采取兼收并用的政策,因而长安城内,佛教宗派纷生,佛寺遍布。并且由于唐宗室与老子同姓,道教也始终得到唐皇朝的扶植和崇奉。除佛道二教之外,还出现了许多外来的新宗教,如景教、摩尼教等等。
一
佛教至迟在西汉时期己经传入中国。隋代崇佛,在两京大规模兴建佛寺,在规划新都城大兴城时着意建置寺院。到了唐代,由于国力增强,帝王支持,佛教得到进一步发展,又陆续兴建了许多佛寺。在武则天、唐中宗时期,太平公主、武三思等人,建造了罔极寺、太平观、香山寺、昭成寺等,即使“安史之乱”后也还建造了章敬寺这样的大寺。可以说唐代佛教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步入了昌盛时期。
在唐长安城,有大荐福寺、慈恩寺、西明寺、青龙寺等著名的佛寺。佛寺的营建主体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第一种是皇帝建造。比如高祖建的胜业寺、慈悲寺、楚国寺以及兴圣尼寺。太宗建的宏福寺、龙兴寺、大慈恩寺、西明寺、福田寺,高宗建的资圣尼寺,中宗建的永寿寺等等。
第二种是后妃太子公主建造。如城阳公主再建隋灵感寺为青龙寺,章怀太子将安定坊的邸宅舍为千福寺,新都公主舍宅为新都寺。
第三种是王公贵族舍宅捐资而建。如鱼朝恩舍通化门宅庄为章敬寺;王缙舍其道政宅第为宝应寺;李重倩舍延寿宅第为佛经坊。
第四种一般民众所立。如张频在安邑坊以宅立玄法寺;荐福寺浮图院是宫人率钱所立。
宋代宋敏求所著的《长安志》中记录长安城内佛寺104所,其中还记录了7所废弃的佛寺。清代的徐松所著的《唐两京城坊考》记录长安城佛寺有107所 。史念海主编的《西安历史地图集》中佛寺标有110余所,道观40余所。著名的历史专家孙昌武先生总结前人成果,在《唐长安佛寺考》中记载长安城内及其近郊有一定规模的佛寺二百所以上,此外还有很多不知名的山寺、佛堂、“野寺”、僧舍、兰若等。因而,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唐长安佛寺介于100至200所之间。
根据研究,我们发现唐长安佛寺的分布主要有如下特点:
首先,佛寺分布不平衡,疏密有差。其次,以朱雀大街为中轴线,长安城佛寺分布呈现街西密街东疏状,各里坊也有差异。再次,长安城佛寺多集中于宫皇城的东、南、西三面附近,而“围外地区”分布较少。第四,佛寺多居里坊四隅。最后,长安城重要大寺地位突出。
佛寺的这些分布特点与下列因素有关。第一,与佛寺的来源有关。“舍宅为寺”是中国古代佛寺的主要来源之一,后妃太子公主、王公贵族因种种原因“舍宅为寺”,所以佛寺分布不均衡。第二,是因为长安城内的地势,以及政治中心的东移。因为地势原因,达官贵人的住宅多选在高敞的城东部。从政治中心来看,高宗起就转移到大明宫,玄宗转移到兴庆宫。那么大臣们为了上朝方便纷纷从城西迁往城东,他们在城西的旧宅就成为佛寺了。第三,长安城 “围外地区”诸坊人稀少,如果在这里建寺,不便于承受香火。另外,春明门和金光门间的宽广大街车水马龙,人来人往,长安城里的商业贸易活动主要集中在东、西市进行,所以临近这些地方佛寺分布就相对密集了。第四,李唐王朝非常重视大寺,这些大寺不但占地面积较大,而且占据着城中的重要位置,如大兴善寺占据了靖善坊的一坊之地,大慈恩寺占据了晋昌坊的半坊之地。慈恩寺、西明寺、兴善寺是当时的三大译场,盛极一时的译业中心。
二
唐代由于帝王们的崇信和提倡,不少公主和王公大臣崇道,比如睿宗的金仙和玉真公主,玄宗的万安和新昌公主,代宗的华阳公主等都舍身入道,贺知章于天宝年间上疏请度为道士,并舍宅为观。《唐六典·祠部》记载,开元末年“凡天下观总一千六百八十七所”,《唐两京城坊考》记载道观40所,其中道士观34所,女观6所。今人加以补辑计共有道观40余所。分布于长安城内的道观,较为著名的有如下数处:太清宫、兴唐观、玄都观、昊天观、乾元观、玄真观、咸宜女冠观、金仙女冠观、玉真女冠观等。
根据研究,我们发现长安城道观的分布主要有如下特点:
第一,道观分布不平衡,疏密有差。第二,长安城道观多集中在皇城东面、西面、南面附近。道观的分布特点与下列因素有关:这是因为舍宅为道观是道观的主要来源,哪里有这样的宅第,哪里就建道观,所以导致道观分布不均衡。还有就是“围外”之地,道观分布很少,而春明门和金光门之间的交通大街、东、西市这两个商业中心区附近则道观分布密集,这是便于居民就近诣道,与佛寺的分布原因相似。
唐代国际交往密切,外来的祆教、景教等,都被允许在唐立寺。有文献记载,唐长安四个祆祠分别位于靖恭、布政、醴泉、普宁四坊,这四坊的位置都在西城、西市附近,从这四个祆祠所在的位置可以分析出,祆祠是为胡商而设的。
贞观十二年景教被允许在宁坊建寺,度僧二十人。由于来中国传教之阿罗本来自波斯,被称为波斯寺。仪风二年,波斯王卑路斯,请求立寺,于是就在醴泉坊建立寺,在景龙年间移至布政坊。我们根据波斯寺所在的坊靠近西市而且靠近胡商们进入长安必经的交通大道,可以推知是为了方便长安的胡商信徒而设立的。天宝四年将这些寺改为大秦寺,以免和祆祠混淆。
虽然李唐王朝大力扶持佛教和道教,但在中国封建专制政治体制之下,宗教是永远不可能凌驾于皇权之上,李唐王朝真正信奉的还是儒家学说,太宗在《慎所好》说过:“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不可暂无也”。唐代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足以容纳各种宗教活动,但最根本的还是想利用宗教来稳定封建统治。正如当时人法冲所说:“国家立寺,本欲安宁社稷”。这就说明李唐王朝扶持宗教其根本目的就在于政治意义,也就是说把宗教作为维持封建统治的精神武器而已。在唐代佛寺还出现了日益与社会传统习俗相结合的世俗化倾向,在国忌日于佛寺中供奉帝王像、设斋行香的这些做法唐代非常流行。这就表明宗教是为国家、为朝廷服务的,教权是为皇权服务的。这在一些重要大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些重要大寺有帝王家寺的性质。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在唐长安城里寺观林立,佛塔宏伟,但为了与展示宫殿为主要目的的皇权秩序作某种程度的配合,寺观中的大型寺塔在建设和布置上都尽可能地远离宫城,以减少对原有秩序的干扰,甚至表现出在一定程度上支持皇权秩序系统。比如,大庄严寺和大总持寺里面有高330尺的木塔,这两寺建在外郭城西南隅的和平坊和永阳坊,建福寺里面有150尺的弥勒阁,其建在外郭城东南隅的曲池坊。
参考文献
[1] [清]徐松撰,张穆校补,方严点校.唐两京城坊考[M].中华书局,1985年版.
[2] [宋]宋敏求.长安志[M].宋元方志丛刊(第一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
[3] 史念海.西安历史地图集·唐长安城寺观图[M].西安地图出版社,1996年版.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无缝线路,钢轨焊接,现场焊轨墓地,移动式接触焊机
城市轨道交通的轨道通常采用无缝线路。长钢轨焊接是无缝线路铺设的首要条件,也是决定工程进度及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以往城市轨道交通中无缝线路所用的长钢轨由就近的铁路焊轨厂生产,然后用长轨运输列车由国铁转接城市轨道线路再运送至施工现场。其中还必须在换装场将长钢轨倒装到地铁专用的长轨运输列车上,经过二次倒运至现场。由于在铁路货物运输中长钢轨(一般要求最小长度为125 m)的运输属于特种货物运输,其运输计划受到种种限制,势必影响整个工程进度计划的完成。有的工程基地无线路与国有铁路直接相连时还需要修建临时便线,而有的则需要通过专用铁路或城市轨道交通已运营地段才能提供长钢轨,给长钢轨铺设工作带来困难。再加上大部分工程现场距离铁路焊轨厂路途遥远,需增加大量运输费用。
在1996年广州地铁1号线轨道工程施工中,我国首次采用了在现场焊接长钢轨的新工法。即在现场建立焊轨基地,用K900移动式接触焊机焊接长钢轨。这不仅加快了施工进度,而且为建设方节省了投资。
1现场焊轨基地焊接长钢轨工法
1.1焊轨基地设置
现场焊机要求在工程现场适当位置(例如车辆段内)设置长钢轨焊接基地。焊轨基地全长200m,分四个区。即短轨存放区30 m,配轨区30 m,焊接区l0m,长轨存放区130 m。在配轨区、焊接区、长轨存放区全长设置钢轨纵移装置,可焊接125 m长钢轨。焊接区设有50耐的焊机房,安放焊轨机及配套设备(动力柜、电脑、液压油源等),K900焊机通过电动葫芦吊挂在待焊接头上方。
1.2现场焊轨工法
焊轨时先按照配轨图进行配轨,并进行轨端校正及端面处理,然后移至焊机下进行接头焊接。每一个接头焊接完成后纵向前移25 m,进行下一个接头的焊接。接头焊后需依次进行正火、打磨和探伤。长钢轨焊接完成并检测合格后,吊放至临时存放区,存放于存轨台上。
焊接时必须按照焊接工艺试验中获得的并经过监理工程师认可的工艺参数进行。K900焊机按照预先设置的焊接参数(电流、电压、顶锻量等)自动进行闪光烧化、快速烧化、顶锻、推瘤。微型计算机能自动记录实际焊接参数。如果焊接过程中有一个参数发生变化,微型计算机就将该焊头判定为不合格,需锯断重焊。因此,通过计算机控制,可确保接头焊接质量合格。
此工法先后在广州地铁1号线、上海地铁2号线、大连轨道交通3号线采用,且工法得到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大连轨道交通3号线焊轨基地在半个月内建成,并日产125 m长钢轨12一16根。
2高架桥上设立焊轨基地方案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基本位于市区,特别是高架轨道,主要沿城市街道布局来定线,这使得工程施工用场地非常有限,而在地面设置焊轨基地的难度也很大。如在武汉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中,正线全长10. 234 km及停车场均为高架形式,位于武汉市繁华的京汉大道上,虽然有联络线与地面国铁连接,但联络线长度有限,并且其坡度、曲率较大,不适合建焊轨基地。在这种条件下,选择了在高架桥上建立焊轨基地的方案。即利用已施工完成的桥面空间建立与地面相同形式的高架焊轨基地,长钢轨的轨端打磨、焊接、正火、接头打磨和探伤全部在高架桥上完成。与地面焊轨基地相比,由于高架桥主体结构承载力的限制,短钢轨除配轨台外,均就近分散存放,随用随取,并且尽量存于墩顶位置,以不超过桥梁设计承载力为原则。长钢轨的焊接量按整体道床施工进度控制,在满足施工条件的地段直接铺设,避免在高架桥上倒装存放。此方案不仅节省投资,也避免了因长钢轨供应不及时而带来的影响,增加了施工的灵活性,便于控制工期。
转贴于 3移动式接触焊机进行接头焊接法
对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的无缝线路,有人曾提出通过移动式接触焊机直接焊接已铺设完成的标准轨的建议。即首先利用25 m标准轨施工轨下混凝土整体道床,待道床混凝土强度满足要求后,由移动焊轨车吊挂接触焊机机头进行接头焊接。与在焊轨基地焊接长钢轨相比,此方案不仅减少了投人,也节省了建立焊轨基地的时间。但从焊接质量来考虑,此方法尚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移动式接触焊机需要400 kVA的供电系统,在进行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的钢轨焊接时,不宜利用固定式变压器供电,只能由焊轨车内装配满足功率要求的发电机来供电。由于大型发电机工作时的噪声及排污非常严重,污染了市区居民的生活环境,不符合文明施工的要求。譬如巴顿K900焊轨车说明书上规定,在隧道内进行接头焊接时,如没有高要求的通风装置,不得使用发电机供电,以保证隧道内空气质量。
(2)为了保证无缝线路的质量,在进行长钢轨焊接时,应尽量使待焊的两根钢轨处于同一中心线上。采用移动式接触焊机进行接头焊接时,由于后端悬挂的接触焊机头与车体后轮轴心位置的水平距离较小,焊轨车的重量又大,势必使得钢轨端头在焊轨车的重压下发生翘曲;而另一根待焊轨处于自然状态,以致两钢轨在接头位置处有一折角,影响了接头质量。同样,位于曲线位置时,两待焊钢轨在竖直和水平方向均不处于同一中心线上,不能保证无缝线路的施工质量。
(3)在移动式接触焊机进行接头焊接的过程中,从轨端打磨、焊接、正火、接头打磨到探伤的全部工作均低于正常操作所需的高度,各种机械很难准确到位,不能保证接头质量。同时,操作人员也是在非常规的条件下工作,与在焊轨基地室内固定操作台相比较,效率很低,并且非常艰苦。
(4)采用移动式接触焊机进行接头焊接时,只有在一个接头的全部焊接、打磨等工作完成并检测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个接头的焊接,需要的时间较长,很难保证工期。相反,如果在已焊接完成的几百米甚至几公里的长钢轨内有一个接头不合格,则需要锯除,焊轨车返回重新焊接。这时,需要将一端已焊接完成的长钢轨拉移一定距离,以弥补因锯除接头而减短的部分。由于已焊完成的钢轨较长,所用焊机的顶锻力不足以拉动长钢轨前移,必须另配牵引设备来完成,费时费力,并且无法满足规范要求左右两股轨道相对接头相错量的要求。
(5)当采用移动式焊轨车进行钢轨焊接时,为解决上述问题,焊轨车需通过特制改装,在非焊接区时由单缘车轮在已铺设完成的整体道床钢轨上行走,当接近待焊接头约50 m时,车体通过自带的液压装置将车身架起,由橡胶轮胎(或钢轮)支撑于整体道床两侧轨枕端道床上,直接在道床面行走,以避免待焊钢轨或刚刚焊接完成尚未冷却的钢轨接头受压,影响焊接质量。同时,为满足钢轨焊接所需的必要空间,需将待焊轨抬高,架空在滚道上进行焊接以及焊后正火、打磨等各项工作。这样,既增加了作业空间,又可保证待焊钢轨轴心在同一直线上。最后把钢轨从滚道上吊下安装到设计位置再锁定钢轨形成无缝线路。另外,对于所需电力,可通过在各处风井及下料口分散供电,或购置能满足施工要求的进口发电机组。当然,这都会增大投入,所以在施工时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综合考虑。
4结束语
保障交通安全,茁壮成长的一课
在09年3月27日,公安交警部门的阿姨给我们宣讲了学生道路交通安全须知,使我们明白了交通安全的重要性。给我们上了保障交通安全的重要一课。在这一课中,我们学习了《中华民族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了解了相关的知识。公安部的阿姨较系统的给我们介绍了有关交通安全的法律、法规、交通信号、标志、标线,介绍了行路、骑车的有关规定和常识。
随着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交通流量迅猛增长,道路的扩宽和改善,给人们出行提供了畅通的的条件。有了便利的交通,相伴随的重要问题就是交通安全。交通安全是全世界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世界上每一分钟都有人死于交通事故,这是文明世界的一大公害。据不完全统计,自从世界上出现了第一辆机动车,100多年来,全世界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已达3000多万人。现在全世界每年死于车祸的人大约60万人,我国一年发生的交通事故达10万余人,每天死于车祸得人数相当于一天掉下一架大型波音飞机,令人触目惊心。道路交通事故不仅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而且给活着的人留下思念亲人的长久痛苦和难以弥合的心灵创伤。在我们黑龙江省,每年都有一些青少年被车祸夺去了鲜活的生命,或成为终身残疾。一幕幕悲剧,一件件血的事实在警示着我们:必须重视交通安全,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
通过这次讲座,进一步加深对道路交通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我们交通安全法治理念,养成知法、懂法、良好习惯,并掌握一些自护自救的知识,同时加强防范交通事故的能力。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的交通安全问题,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党和祖国关心我们,爱护我们,给我们制定了《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守则》,我们一定要遵守交通安全守则,确保社会正常的交通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做到:1、遵守交通规则,自觉听从交通警察指挥。2、外出时需紧靠路右侧行走,横过马路需走人行横道,不准横穿、猛跑。3、不准在马路上打球、嬉戏、互相追逐、打闹。4、未满十二岁的学生不准骑自行车,不准两人并排或扶身并行,不准在马路上骑自行车带人、双手离把及曲线骑行。5、爱护交通设施,不得有妨碍交通安全的行为。6、搭乘摩托车,要带好安全头盔,不准侧坐或倒坐。7、未满十二岁儿童,不准乘坐摩托车。保障交通安全,茁壮成长,努力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
案例教学法是当前国内外管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在高等院校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为适应教学和研究需要,围绕单个或多个问题对企业及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或行为进行调查了解后进行客观书面描述,并分析其得失,以使学习研究者或同行从其经营管理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获得教益与启迪,这就是案例教学法。
将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育工具,可以使学习者有机会从决策者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并通过个人分析以及与他人讨论对案例中的情景进行分析,找出可行方案并制定实施计划。案例教学法缩短了教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差距,将抽象的概念、理论等具体化、生动化,有助于课堂教学从理论到实践的转移,是一种极富成效的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运用
案例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高效手段,而《市场营销》又是极具实践性和操作性的一门课程。因而,教学过程中必然少不了这种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方法。不仅仅是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也必须推广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可以帮助教师克服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育的缺陷,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还能够把市场营销的最新理论和复杂的经济管理事件融为一体,直观、形象,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融会贯通。另外,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站在管理者或执行者的立场分析错综复杂的营销问题,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诊断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及实际操作能力。
营销案例既包括对已解决问题的认识,还包括对亟待解决的问题的讨论,还包括对假象问题的分析。通过对已解决的成功或失败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复杂营销问题的分析思路,探求科学合理的方法,并吸取经验教训,避免以后管理决策的失误。对亟待解决问题的案例讨论仅指明具体情况和存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找出问题的成因或影响因素,进而提出解决方案。对假想问题案例的分析仅提供基本背景资料,诱导学生在案例中寻找存在的问题及营销活动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阐明这些应对措施在营销活动中的作用及效果。以上三类案例教学难度逐步提高,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要求。
二、《市场营销》案例教学的组织
案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思考与讨论的启发者和引导者,应通过介绍、提示、提问、追问、鼓励、点评、建议等多种方法营造轻松又热烈的讨论氛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积极讨论并发言、辩论等。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成为课堂的主角,通过自主收集资料,积极思考,主动提问、争论等方式将自己融入真实情境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自身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发言和撰写报告提高自身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市场营销》的案例教学组织工作通常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1.课前准备。课前准备主要包括案例资料收集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两个方面,可以全部由教师完成,也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首先,教师依据所讲理论与教学目的确定难易程度适当的案例主题与主要范围;然后再收集与案例企业相关的资料;接着需要制作一个实用、美观、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课件。在教学初级阶段由教师来完成。
中级阶段教师事先公布案例主题,鼓励学生收集资料,了解案例背景和基本情况,有助于学生在课堂更好更快地理解问题并参与到思考与讨论中,还可以将自身思考与认识与教师讲解相互印证。也可以由教师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收集资料并在课下分组思考与讨论。高级阶段可以由教师公布案例主题,选择部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收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课堂实施。课堂教学是案例教学的核心和关键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案例资料,掌握营销分析思路和框架,激发学生思维,并锻炼学生分析、思考、讨论、辩论及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市场营销基本理论是案例教学的基础,教师应该依据所讲授的基本理论选取合适的案例,以便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基本理论,并且结合案例了解理论的应用技巧。分组讨论是案例教学最常用的方式。通常,先由教师公布案例的基本资料,并指出案例所涉及的基本理论;然后,提出需要思考与讨论的问题,由学生分组讨论;接着,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到讲台上发言,阐述本组的主要观点及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果不同小组分歧较大,可以组织再讨论或辩论;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总结,也可以给出教师的参考意见。在教学的高级阶段也可以由教师做引导者,由学生做课堂的主导者。
学生代表在课堂上讲解本组课前准备的案例资料及多媒体课件,介绍问题及解决方案;然后,由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包括课件中提出的问题,评价解决方案的优劣,有无更好方案等;接着,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最后是教师点评。在课堂讨论和发言过程中要尽量淡化学生观点的对错之分,多鼓励、少批评,要营造一种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支持学生创新性观点。
3.课后检验。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案例教学的完结。对案例教学效果的课后检验不但能够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所教的基础理论及分析技能,也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教学成果,为下一次教学做准备。课后检验的手段主要是布置作业,可以包括对课堂所讲案例的文字性总结,对课堂讨论问题的文字回答,其他相关案例的分析等。
三、案例教学课程设计例证
讲授完市场营销战略及环境分析之后,选择“宜家家居在中国的本土化营销战略”作为案例,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营销理论。下面按照案例教学的组织环节具体说明如何组织案例教学。
1.课前准备。针对“宜家家居”案例教学的时间及对象不同,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可以有不同的要求。营销战略和环境分析一般在营销教材的前几章,对于低年级学生或前几次课程应该由教师承担资料收集和课件制作工作,这是教学的初级阶段。对高年级学生或教学中后期,属于中级阶段。教师向学生公布案例主题,要求学生熟悉案例所涉及到的营销战略、SWOT分析、营销策略、营销环境等基本理论;同时要求学生依据学习成绩和个人能力分成小组,收集资料了解企业背景资料,并提出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如“什么是本土化战略”、“如何实施本土化”、“宜家家居在营销方面有哪些特征”、“宜家家居在中国有哪些本土化措施”、“宜家家居如何改进现有营销策略”等。
也可以组织部分学生到西安宜家进行实地参观体验。教学高级阶段,高年级学生或教学后期可以选择该案例作为期末实践成绩,应该由学习小组共同完成。教师在案例主题、资料收集、分析框架、核心理论、PPT制作等方面给予指导,并对学生制作的课件给出评价及修改意见。
2.课堂实施。教学不同阶段教师在课堂上的组织与表现也应该是不同的。初级阶段教师首先对相关理论进行回顾,也可以适当提问;然后通过图片、视频等将宜家的基本信息向学生进行介绍,可以包括公司历史、企业文化、经营范围、产品特色、营销广告等;接着,可以让学生谈谈对该公司的印象,设想一下案例讲授的核心思想,通过案例教学想要学到什么等;最后,通过教师准备好的PPT向学生展示“什么是本土化”、“为什么要本土化”、“如何本土化”、“案例启示”等核心内容。在讲解过程中也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适时提问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鼓励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
中级阶段,应该在教师讲授前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展示课前准备的成果。一方面是对宜家家居的了解,实地体验过宜家的同学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这部分可以通过口头表达,也可以通过图片、视频、音频、PPT等多种形式来表现。另一方面是理论联系实际部分,也就是对教师事先布置的问题的回答,每个小组派代表回答,其他成员补充。如果不同小组间出现意见分歧可以组织辩论。教师在学生表达意见时应作为倾听者、引导者和点评者,也可以通过教师事先做好的课件展示教师的观点。教师讲解和学生的回答和讨论可以穿行。高级阶段,由学生在讲台对事先准备的课件进行演示、讲解,同时提出问题供其他小组的同学讨论和回答。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对课件中的主要观点分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热烈的讨论氛围。
3.课后检验。课后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检验教学成果,如将课堂讨论的主要问题的重新思考与文字回答作为课后作业或期末考试的论述题;对西安宜家进行实地考察,与课堂所学进行实地印证,然后选择合适的题目写成小论文,或将案例教学的心得体会写成随笔,作为课后作业或期末大作业;或者通过课堂所学依据新的营销理论选择新的案例,做成课件或小论文,作为实践成绩或期末大作业。
四、结论
案例教学法是《市场营销》课程中最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素质,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应该依据课程内容、教学阶段和学生特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实施个性化、多样化、立体化、生动化的案例教学。
关键词:视频教学;教学改革;市场营销学;交互式
营销是企业经营的基本职能之一,是企业发展、壮大并争取经营可持续性的基本手段。正因为如此,世界上绝大多数大学或商学院都把《市场营销学》或类似课程作为其经济管理类或工商管理系学生的专业主要课程。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和有志开拓经营与事业的学生来说,知晓市场营销的相关知识是非常重要的。鉴于该课程的高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多老师在授课时都特别注重教学手段,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等层出不穷,也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作者通过对市场营销学若干年的教学发现,视频案例教学法较之传统的案例教学法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视频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针对授课的需要,利用网络上已有的素材,结合必要的剪辑加工,制作成视频材料在课堂上播放,以活跃课堂的气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升教学效果有显著作用。
一开展视频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学校、教师提高教学效果的期望和学生对新的教学方法的需求对教师的授课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往的案例教学,教师只是搜集案例信息,在课堂上以口述或者文字形式表现。而视频案例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该问题。市场营销学中有很多枯燥的理论,通过视频作为载体,以动态的图、文、声、影呈现,可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可行性方面,目前多数高校在硬件方面均配置了电脑、投影仪等设备辅助教学,网络的普及也使得教师能够获得更多的教学素材,这些都为视频教学法的实施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视频教学法的理论模型
根据视频教学法的流程和要点构建视频教学法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通过精心选择、设计视频案例,创设良好的交互式学习情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视频案例进行学习;师生之间通过问答、交流等形式开展协作,引导学生实现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最后教师检验学生是否完成知识的迁移,由此评价该案例是否实现了教学目的。
三视频案例教学法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视频案例教学法在实际运用中,很多教师使用不当,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素材选择不当
现如今网络的发达让教师可以在各大网站轻松获得视频材料。但要挑选合适的视频材料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而有些老师耐心不足,选择的视频未必适合教学。
(二)制作质量粗糙
有一些视频内容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视频本身的制作质量欠佳,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画面清晰度欠佳,配音与字幕对不上等。这样的视频在课堂上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三)设计不周密,学生观看随意性较大
有一些教师花了很多心思精心挑选素材,材料与课程能很好的匹配,亦不能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原因在于观看视频前没有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学生观看视频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没有深刻的思考,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时间控制不当
有一些视频材料虽符合教学需求,但是信息量大,时间过长。有些老师认为播放视频可以少讲课,学生也比较认可这种教学方式,就无节制地播放视频。这样一方面会影响教学进度,另一方面也不负责任。
四视频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要点
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精选适宜的视频材料。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最耗时的工作。在挑选视频时既要保证视频的内容与授课知识点紧密关联,又要注意视频材料的时效性,这样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这里提倡教师自己动手剪辑一些视频材料,这样更具针对性。此外,为了让视频资料更加丰富全面,更贴近学生的需要,还可以发动学生收资料,做剪辑,让学生参与到资料的收集和制作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还可以弥补教师知识面有限的缺陷。其次,播放视频前要事先设计好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视频,将视频教学法与小组讨论相结合,更能相得益彰。为了调动学生的思考,可设计一定的奖惩措施,如回答问题好的同学可以减免一次作业,或者获得一次请假机会,问题回答不出来的同学,需要额外完成一项任务等。这样惩罚分明,学生容易接受。如果一味地与成绩挂钩,反而会引起部分学生的反感。再次,视频播放的时间要把握好。教师需要意识到,播放视频的目的不是为了减轻自己的教学工作强度,更不是为了打发课堂教学时间。所以视频的时间最好控制在10到15分钟。如果该视频确实很有价值,可以将资源共享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观看,并完成一定的作业以进行巩固。最后,注重总结和积累。每次播放视频后教师要及时总结。教师在授课之后要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哪种类型的视频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哪些则正好相反,教师要能拿捏准确。此外,还要设计相关环节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看看该视频是否能到达预期教学效果。这样才能积累经验,使得下一次课能更好的进行。
五操作实例
下面以营销学中市场定位知识点为例,说明在营销学教学中如何借助案例视频教学法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讲解该知识点时,可以选择加多宝凉茶这个案例。原因有:第一,加多宝是一个知名度较高的品牌,同学们对其有一定的认知度。第二,加多宝是一个有争议的品牌,有争论就能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和课堂的氛围。第三,关于该品牌网上的视频报道较多,有一些做的很有深度。第四,这个案例中不仅提到了加多宝的重新定位,并且涉及品牌、专利等诸多知识点,能同时考察学生对其他知识点的了解,引发更多的讨论和思考。案例确定后,需要收集该案例的相关信息,制作成视频材料,并设置以下问题:加多宝早期的定位有何不妥?再次定位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在哪里?该案例对你的启示有哪些?这个案例中还隐藏了哪些营销原理?让学生带着这些思考题去看视频,要比光靠老师唱独角戏的效果好很多。视频教学法的负面效果亦不容忽视,如有学者质疑提出这种方法不能体现教师的关键意义,有学者认为这种方法容易干扰学生对有效信息的注意和接收,不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用得好,这种教学方法完全可以让授课的效果锦上添花。所以每位教师都应重视和实践这种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更好的教学方法。
作者:李伟 刘振艳 彭迅一 单位:东南大学成贤学院经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吕虹,彭玉娟.浅谈视频教学法在食品营养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12):177.
[2]巩少伟.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6):131-132.
[3]胡正明.山东大学“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化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9(4):68-71.
[4]刘毓.基于视频技术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8):139-141.
[5]辛云鹏.案例教学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的运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3,(5):135-136.
[6]周晓虹.市场营销学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1):62-64.
在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我们应在教育方法上与国际接轨,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在《金融市场学》这门教学方法上引入案例教学法,辅以仿真实训和双向互动模式的手段,以期能使学过《金融市场学》课程的学生能适应现行的金融毕业生从业环境和人才甄选要求。金融市场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不仅牵涉到金融市场上各类经济主体的资金融通和运作活动,同时与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租赁、典当、抵押、拍卖等数十种金融活动有关,而且,还要研究和分析金融市场的发育、形成、成长和发展过程,对现实经济中的宏微观经济中出现的金融问题都应不同程度地有所涉及。金融学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培养能在银行系统、非银行金融机构、公司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要求我们开列仿真实训类的课程,但是学生专业知识基础薄弱,仿真实训类课程必须以案例教学为先导。
二、案例教学在金融市场学课程里的实践方案设计
(一)金融市场学课程的案例选择与开发
案例教学是金融市场学创新的教学方式,它不同于传统课堂灌输式教学方法。它以案例分析与讨论作为基本教学内容,以师生互动为基础,辅以仿真实训为检验手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标。案例教学基本是以案例为依托展开教学活动,因此案例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选案例质量。甄选案例和设计创作案例应是展开教学研究活动的第一步。适用于金融市场学的案例应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包容性和百科性。所选案例应该涵盖当前需要讨论的知识点,应使得该案例能够深化学生对相关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同时,该案例还应该具有一定的百科性,能使得学生在案例情景中了解相关行业背景的知识,使得学生能对所学章节枯燥的理论知识产生兴趣。其次,代表性和启发性。学生在经过讨论案例,学习案例这个阶段之后,应该能够在今后就业面临实际问题时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外汇市场的案例选择为例,外汇市场的案例中不仅应该包含形式各异的外汇市场专业术语,同时案例中应该辅以外汇牌价的汇兑计算。学生在经过外汇市场理论的学习之后,应能够处理银行等金融机构柜面业务汇兑窗口的各式各样的问题。除了选择具有以上特点的案例之外,教师应利用假期时间深入企业或金融机构,了解行业内的现行实务,争取用自己的业余知识编撰出一系列案例库。教师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案例尤为重要,案例开发的情境应该尽量丰富,从工业制造到政府部门,从非营利组织到金融机构都应该包罗。
(二)金融市场学案例教学讲授点评与讨论技巧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结合金融市场学课程内在的规律性和特殊性,本课程的案例教学授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技巧:第一,从理论出发,帮助学生向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引导。金融市场学的教学对象是已经掌握了宏微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等基础课程理论的本科生。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金融市场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金融市场的各种运行机制、主要金融变量的相互关系、各金融主体的行为(包括筹资、投资、套期保值、套利、政策行为和监管行为),并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相关问题。关于各章节中由教师精心甄选或是开发的案例,必然包括了各金融子市场主要术语和概念,往往情境都设定的是现实金融经济生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有着高度的真实性贴近现实生活。例如,在讲授抵押和资产证券化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资产证券化在中国和美国的发展应用情况,结合2008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债券的危机,展开一系列有意义的分析讨论,研讨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措施。通过案例教学的分析,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市场学中金融子市场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也弥补了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不足。第二,培养学生的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金融市场学课程多是与金融工具的运用结合比较紧密的课程内容设置,而金融工具在这样一个金融全球化的时代早已渗透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金融市场学的案例教学,也早已转化为关于形色各异的金融工具的案例教学了。案例教学原本就注重于多样性和不确定性,针对同一个案例,学生会有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学生必须适应用批判的眼光对待其他人的见解,并提出有说服力的答案。案例教学过程中,主体的角色转化也已成为学生替代教师作为主角。学生在教学内容展开的前几周,就已收获相关的案例材料,预习案例内容是学生们课后的主要功课。如果课程内容中设置了小组讨论,那么学生必须在十分有限的时间内,向同组人表达其对于案例的看法,同时在小组讨论结束之后,作为代表陈述自己的观点及小组的整体见解。这种教学安排,无形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综合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第三,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在传统的金融市场学教学中,教师一直作为一个重要的角色,即是该市场理论知识的传道授业者出现。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不应该仅仅流于形式,甄选出案例的介绍也不应当仅仅浮于表面。引导组织课堂讨论是教师首当其冲的,其次,启发学生形成自己对案例的独特的有条理有学术根据的见解才是教师案例教学的重难点。学生受限于阅历,受限于专业基础知识的薄弱,受限于分析实际案例的能力不足,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而这些障碍是有碍于学生形成自己言之有理的观点或见解的。案例教学中,教师整场伴随式的引导就显得意义重大,这种引导不仅有利于学生讨论顺畅或是观点的表达,更有利于研讨结束后教师的点评工作。学生从中肯的点评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升华,更重要的是对于自己整场案例研讨的有建设性的评价。这些点评作用极具有启发性,更是教师今后编写开发案例的第一手素材。
(三)金融市场学案例教学考核机制的优化
一、何谓教育案例及教育案例研究
“案例”一词不难理解,英文译作“case”,又称为个案、实例、事例、案子等。在工商管理、行政教育领域,格柯将其定义为:“一个商业事务的记录;管理者实际面对的困境,以及作出决策所依赖的事实、认识和偏见等都在其中有所显现。[1]”哈罗德·斯坦将公共行政案例定义为:“对某一个或一群行政官员进行的一项决策或一组决策这样的事件的论述。[2]”我国学者余凯成认为案例就是“围绕选定的问题,以事实作素材而编写成的某一特定情境的描述。[3]”顾泠沅认为,“所谓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4]”李忠如则说,“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5]”由此不难发现,案例与一些关键词紧密相关,如“故事”“事件”“情境”“事实”“现象”等,并带有着某种限定,如“某一个”“某一群”等,同时必须经由“记录”“论述”或“描述”。受此启发,可将“案例”简单地表述为“对某一个或某一群在一定情境中发生的真实事件、故事或现象的描述”。
教育案例则限定了案例的性质与领域,可以称作为“是一个教育情境的故事[6]”。这个概念意味着只要是教育故事都可以作为教师研究的对象,也就是说,众多并非教师亲身经历的、出现在报章杂志上的教育案例都可以“拿来”使用,这在逻辑上没有问题,但从真正彰显教育案例的价值以及教师作为行动研究者的意义上来看,“拿来”的案例不应被提倡——它们往往因为缺失了事件发生当下的背景知识与关键细节而显得有失偏颇。所以,教育案例必须是以教师自身为主体,教师是当事人、是经历者,教师必须在场。教师的日常生活主要是指在教育情境中的生活,包含着师生交往、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等各个部分,暗含着“教师作为研究者”这一核心视角。
在“教师主体性”的首要前提下,教育案例还必须具备一些必要的条件:一是“真实性”。如若教育案例只是教师在某种特殊目的下的杜撰与虚构,那么一切都将失去意义。乍看起来,对“私有”案例造假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几乎很难被发现,而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越要将尊重、甚至敬畏事实当作不朽的信仰,做一个负责任的研究者。二是“情节性”。作为研究的素材,教育案例必须具有可分析的价值,必须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故事存在,蕴含着令研究者不解的困扰、亟待解决的问题,或是相互冲突的矛盾。教育案例当然不会像戏剧一样跌宕起伏,但应该拥有着犹如戏剧般的张力,吸引研究者去一探究竟。三是“典型性”,几乎没有一个事件在性质、类型等方面具有着完全的独一无二性,某个个案总是可以从其他地方找到一些相似的案例与之相呼应,这就是个案研究自身之合理性,即以小见大、以一见多、以一斑而窥全豹。但即便案例研究具有着“通过个别去见普遍”的优势(所见普遍的程度存有差异),作为案例本身的典型性问题仍然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这种典型应尤为集中地体现在更倾向于触及教育本质、更有利于解决教育重点难点问题、更致力于实现教育突破与创新等方面。
综上所述,教育案例可被概括为“在教育情境中,以教师为主体的,对自身真实的、典型的日常生活事件或故事的呈现”。需要着重声明的是,教育案例只是经由教师描述过的事件或故事,并不包含案例后的反思。虽然教师在描述事件时必然带着某种反思的意味,但主体仍是事件本身。如若将反思、分析、讨论等加入进来,那么便进入教育案例研究的范畴了。许多教师将教育案例与教育案例研究混为一谈,这需要尽快地纠正过来。
除此之外,对于教育案例研究的误解还有许多,例如简单地将教育案例研究等同于举例说明,采用如“肉夹馍”般的制作方式——先提出一个观点,再塞进一个例子,最后着重说明一下,“上下两块饼将馅夹紧”便罢。这种“有案例便是案例研究”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又例如自信地将教育案例研究等同于经验介绍,将所谓的经验进行大肆渲染,以一种成功者或推荐人的姿态进行自我标榜,这种“只有成功的案例才能构成案例研究”的想法也值得商榷。我们究竟如何来认识“教育案例研究”呢?应着重深化对“研究”的理解。
研究是人类探寻真知的一项理性活动,它有目的、有企图,并且驱使于某种问题导向;以寻求问题的因果关系或直接解决实际问题为根本目标,依赖于确凿证据的发现与收集、科学方法的开发与运用,这其中,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研究者理性地分析、抽象与归因。理性在研究活动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教育案例研究实际上就是教师对自身日常生活的理性呈现,其重点应转向对教师日常“事件”与“故事”的解析与诠释上去,教师的理性发挥得越充分,研究也将走得越远。
二、教师是教育案例的天生研究者
教师所独有的身份决定了他们无时无刻不被包裹在众多鲜活的教育事件之中,被催促着去追问“为什么”“怎么办”。面对教育案例研究,教师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在案例的占有、资源的把握上都可以做到尽可能深入地洞察与了解。教师如若无视案例研究这块根据地,显然非明智之举。
1.无法替代的现场感。与高校及研究部门的学者想尽办法进入中小学现场,以期获得第一手研究资料不同的是,教师可以轻松地跳过这一步骤,因为教师本就在现场之中。对于案例研究者而言,“在场”的意义尤其重大。它首先意味着教师作为“局内人”可以在校园内、班级里自由地行走,查阅对外宣称保密的资料,轻而易举地取得领导、同事及学生的信任,从而更大程度地获得真实信息;其次,“在场”的教师无论是作为事件的主导者、参与者,还是经历者、旁观者,所生成的情感体验与当下感受都是确实的,没有半点矫揉粉饰。这种现场的感受是通过间接调查与访谈无法替代的,更是他人通过所谓的“感同身受”无法如实还原的;第三,“在场”的教师一般更倾向于通过案例研究实现对自身所遇到的诸多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这种起源于教师“真问题”的动机将使得教师充满着企图、欲望与好奇心,从而扎扎实实地展开研究;第四,“在场”的教师所进行的案例研究,具有着连续性与深入性的特征。有“在场”保证,任何一个案例都不是戛然而止的断裂,而是可以由教师接续起来相对完整的事件。对于案例中出现的疑惑与不解,教师可以即刻找到相关人员进行深度访谈或跟踪调查。“在场”的特殊性也决定着,每一项案例研究都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研究寓于教育当中,而教育也依赖着研究不断地向前推进。
2.真实丰富的情境性。任何一个事件都无法离开特定的情境而单独存在,许多时候,情境对于事件的重要性可以超越事件本身。例如“王小明辍学”事件,摆入不同的情境之中所产生的效果及所得到的结论将大相径庭。所以,不管是什么样的案例都必须包含对情境的充分交待,情境被交待得越充分,对案例本身的把握也将越准确。对于教师而言,这不算难事。因为教师所选择的案例本身就裹挟着情境一起出现,这些情境真实而丰富,构成了研究重要的知识背景。作为“情境中人”的教师,长期积累着对于教育情境的认识,也有着显著的领悟力与理解力,尤其是在“局外人”看来难以捉摸的约定俗成与文化习惯,都不会构成教师研究的障碍。不像一些人类学家即使在原始部落定居多年,都可能因为“他文化”的差异而造成诸多误读与臆测,在这一点上,教师所面临的风险显然要小得多。
3.彼此关联的事件群。教师进行教育案例研究的还有一大优势取决于教师自身,这要求教师有意识地扮演“侦探”的角色,成为介入事件的积极行动者,构建一个与案例紧密相联的事件群,审视彼此关联,从而探寻因果。一方面,许多看似零碎、繁杂的事件早已存在于教育情境之中,需要教师主动地去发现,包括错综复杂的人际网络、纠缠不清的利益牵扯,感知相关事件间彼此的呼应与一致、矛盾与冲突,利用事件本身增进因果关系的解释力。同一教育情境下发生的诸多事件都有可能互为因果,抑或是成为某些事件延伸或变异的导火线;另一方面,为了验证或深入对某一结论的判断,教师还可以精心地营造一些情境、设计一些活动去促成某些事件的发生,从而有意识地发现随之出现的相关情况。在这种通过创造事件来创造关联上,教师具有着绝对的合法性。例如教师在正常的教学环节中增添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通过观察学生在分组及研讨过程中的表现来分析学生交往的特征,是教师再正常不过的自由权利,但却是其他研究者望尘莫及的。当然,只有教师必须充分地认识到这些先天优势的价值,它们才能真正地转化为研究的力量,为教师所用。
三、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教育案例研究
有些学者提出,“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不能说这样的表述犯了多大的错误,但却是不太负责任的,也许正是这样的观念在误导着教师,使得“肉夹馍”式的案例研究大行其道。教育案例研究远比所谓的“故事+点评”要复杂与深刻得多。如何才能做好一项教育案例研究呢,无论如何都不应绕开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意识。问题对于教育案例研究而言,是一种灵魂性的存在,只有以问题为前提,研究的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绪才有意义,但却往往为许多教师所忽略。他们将所有的精力与兴趣都投放到案例本身的新奇、生动与精彩上去,很少停下来思考——我记录、描述这样的一个案例究竟是源于怎样的问题,又致力于何种方向上的问题解决。于是便出现了一个普遍现象,案例洋洋洒洒数千字,却叫人摸不着头脑,故事看似引人入胜,却飘忽不定,以至于教师分析案例时也显得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究其原因,都是问题意识缺失所致。所以,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是进行教育案例研究的首要任务,但也绝非易事。
问题意识究竟如何生成,是先有问题,再有案例,还是先有案例,再有问题呢?实际上,问题是与案例进行双向建构的产物,问题蕴藏于教师日复一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在某些事件的激发下产生,而问题的进一步形成则需教师的目光聚焦到某一个或一类典型性案例中。例如,对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可能在某些课例中发现,不仅组织与操作困难,而且效率低下。那么这便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所形成的一个具体问题,教师若要对其进行研究,则需要有意识地去搜集相关的案例,如不同学科、不同内容、不同组织形式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状况,从而形成一系列问题,如“高年级语文学科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适应性及应对措施是什么”“何种组织形式更有利于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等。在两者的有机互动下,问题开始越来越明确,研究的指向也开始越来越集中。
这对教师提出了不小的挑战。问题常常源起于困扰,教师必须珍视自身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所碰到的“钉子”,所遇到的“意外”,所生成的“不解”以及所产生的“迷茫”,在这些“不如意”中,孕育着各种各样颇具价值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对教育工作充满热情,对周遭看似已经无比熟悉的环境、事物及活动保持敏锐的感受,并且拥有“化熟为生”的本领。一个麻木的教师即便满是困扰,也会因为其自身高度的适应性而浑然不觉,或是将它们自然地过滤掉。其次,教师必须形成反思的习惯,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欲望与好奇心,在困扰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地追问,并伴随着积极地探索与发现。第三,教师还需要具有一定的问题转译能力,即将具体的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具有一定普遍价值的问题,例如将“班干部为什么罢工”升级为“非正式群体对班集体的影响”等。这种转译必须基于对案例的充分调查以及相当程度的分析判断之上。
在撰写案例研究报告时,需将“问题意识”作为第一大部分开门见山地提出,其中应该包括本研究的核心问题,问题形成的背景与缘由,研究的基本方向与目标,以及可能延伸出的其他问题等内容。
2.深描细节。“深描”是人类学家格尔茨提出的一种民族志方法,它强调不停留于对表层现象与行动的走马观花的浅描阶段,而是对这些现象背后的背景知识以及无法简单地从表面现象中所获得的关键性信息进行充分而深度地描绘与刻画,从而揭示并阐释异文化的意义。“深描”的提出完全可以被迁移运用到对案例的呈现中来。事实上,对案例能描述到怎样的程度,就意味着研究者对案例的认识到了怎样的程度,也决定着研究最终的成功与否。案例虽然具有着客观真实性,但毕竟要通过教师后期的组织加工将其展现出来,所以教师究竟展现什么,不展现什么,重点突出什么,相对弱化什么,都在考验着教师的研究功力。既不能像记流水账一样,将所有的信息都和盘托出,也不能随意地删减避重就轻。
根据深描方法的要求,至少要充分描绘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背景性知识,即案例中所涉及的关键人物与核心事件已有的现实性基础。例如在“王小明辍学”问题中,需要交待王小明的家庭背景,是出于单亲家庭还是留守儿童,家庭贫困还是富足;学习经历,是否首次辍学,学习成绩如何;生活遭遇,同伴交往如何,遭遇挫折情况;学校环境,辍学是普遍现象还是个别情况;甚至包括关于辍学问题的制度环境等等。其二是当下情境,即某一事件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与状态下发生的。例如“班干部罢工”,需要交待罢工的现场氛围,导致罢工的可能事件,罢工前的热身与准备等等。其三是事件本身,即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尤其要对与研究问题紧密相关的细节进行加重描述。例如“课堂中的师生交往”问题,班级中座位的摆放方式、教师的表情语气、学生的状态反应,甚至在与教师对话时的某一些小动作等都是重要情节,需要被捕捉并呈现出来。而相反,教室里有几架电风扇、几盏灯,学生穿着什么样的衣服等都是无关信息,可以忽略,以免冲淡主题。深描的“深”应始终以问题为核心,是围绕着问题的深度挖掘与细节描述。其四是教师自身,不管教师是什么身份置身于案例之中,教师的在场都事实地影响着事件的发生与发展,无论是多是少,都不可简单地忽视。教师应尽可能地还原身处其中的所思所感,并在必要的时候通过案例描述呈现这种自我情绪,这不仅有助于读者更真切地理解案例,更有利于教师对案例逐步深入地研究推进。在案例研究中,教师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资源。
在呈现案例时,对当事人要进行匿名化处理,对一些敏感事件或个人隐私等要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等等,教师应以专业的研究者来要求自己,恪守研究的伦理与道德。
3.悬置价值。如若加以细分,教育案例研究可以有两种基本的范式:一是由问题出发,通过案例呈现与分析阐述,从而逐步解开谜团,获得答案;二是提出假设,通过案例呈现与分析阐述,从而对假设进行证实或证伪,得出结论(假设也可划入问题的范畴中)。但无论哪一种,都是从不确定走向确定,或是接近确定,而不是相反。而许多教育案例研究却暴露出一种明显的倾向,那就是先有了结论,然后再通过各种案例证实结论,也就是说,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教师都被一种明确的价值立场所牵引着,主动地寻找符合价值预设的内容,而刻意回避或剔除与之相左的事实,如此出炉的研究看起来精彩纷呈、合理圆满,但却只是编出来的“精彩”,装出来的“圆满”,不仅是一项假研究,更可能助长弄虚作假之风,滋生好逸恶劳之气,对于科学研究不是件好事,对于教师道德素养及素质水平的提升更是百害而无一益。所以,必须提醒教师的是,要做真正的研究,应该尽可能地将个人的价值喜好与倾向悬置起来。尊重事实的原貌,如实地描述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对与假设有矛盾与不符的内容保持足够的宽容,用案例说话,让案例带领着去寻找答案。即便与预设有所偏差,难以自圆其说,也需要重视这些偏差,因为这才是研究真正宝贵的收获。例如,教师在研究“接受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的差异问题时,预设了“发现式”优于“接受式”的结论,而在案例收集时却发现,有些课程内容通过“接受式”效果更为显著,那么教师就不能为了迎合先在结论而故意将与之相悖的事实隐藏起来,而应该尽可能地呈现与分析它们,甚至有可能生成更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如“不同学习方式对不同课程内容的适应性关联”,从而得出更具推广与借鉴意义的研究成果。当然,想要彻底地剔除价值的参与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教师必须警惕价值的固着对事实所造成的歪曲,将研究所引向的歧途。
4.理性提升。解决了问题意识及案例呈现的难题之后,摆在教师面前的还有一道难关,那就是对案例的阐释以及结论的得出。案例只是服务于研究的载体与工具,而案例研究最终指向的则是“我们能够通过案例看到什么”。这种揭示并不是简单地案例点评,混杂着各种视角,携带着各方观点,堆砌拼凑,更不是随意地跟贴发表,宣泄着各种情绪,固执着各种片面,随心所欲,它更需要理性的观照,发出真诚而理智的声音。由此,它必须秉持着几个基本原则:一是问题导向,即始终围绕着问题来展开论述,循着问题解决的脉络来寻找线索,谋求佐证;二是案例中心,即以案例为主要的支撑材料,用案例来说话,从案例中探索各种解释的可能,而不是将案例当作装点,游离于案例之外信口开河;三是普遍推衍,即尽可能地寻找个案中的普遍性,获得“由树木见森林”的相对普遍的结论。案例研究并不是警察破案,抓住本案的“凶手”即可,而要进行普遍意义上的归因,找到一类或一群案件中的“罪魁祸首”;四是局限说明,即交待本案例作为个案的特殊性与局限性。个案毕竟不能代替全部,且必定带有着某种“个别性”,对这种“个别性”以及“个别性”所可能产生的普遍性结论偏差的预判进行分析,也是对结论准确性负责任的表现。
明确了基本原则后,教师们可能依然感到摸不着头脑,觅不着路径,由此,笔者试图提出一些案例分析的可操作性定义,供教师们参照,希望有所裨益。首先寻找理论基础,这一点并不难,但却往往得不到重视。教育科学理论发展到今天,已经相当地完善与丰富,几乎任何一个鲜活的教育案例都可以找到一定的理论流派与之相关。当然,除教育之外的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都可以为我所用。例如我们研究“课堂中的师生交往”,便可以从众多的交往理论中去寻找启发,哈贝马斯、戈夫曼等人都对交往有着深刻的认识与精辟的论述,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这些学者的研究去审视当下的教育案例,相信其视野与深度将大不相同;其次构建分析结构,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偏离主题、四处游离的现象不在少数,通常呈现一种平面化的分散。其根本原因在于,缺少一个相对严谨而完整的结构。结构意味着逻辑与关系,也意味着生命与存在,只有在结构之中,才能确保解释聚焦于问题,也才有生成一个具有说服力的结论的可能。当然,结构并不是凭空形成的,它需要教师找到适合的理论支撑,并在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案例之间寻找到关联,确立明确的研究视角,从而构建具有较强解释力的分析结构。如当我们以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为基础来分析“课堂中的师生交往”时,其所提出的交往要素——制度、语言、个体经验、社会传统等都可以作为构成分析结构各方面的参照,同时加以适切于本案例具体情况的转换,如行动规范、语言、集体记忆、班级文化等。
有了分析结构这一工具,案例诠释工作将简单得多,并且有章有法、层次分明。同时,教师还必须对案例中所呈现的重点内容及特殊细节,尤其是能够影响结论形成的关键作出特别分析,即“解释关键要点”。在整体与细节都得到充分阐述的基础上,教师便可以“提炼并提出可能结论”,如若能够超越结论构成一个新的理论体系或解释模型则更佳,但这显然难度太大,不应强求。最后,对于研究中未解决或仍存疑义的内容也需要进行必要的讨论,即“问题与讨论”,以期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获得突破。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认识“案例”[J].上海教育科研.2001(2).
[2]王俭.一种有效的校本教师专业发展机制[J].教师教育研究.2004(5).
[3]张家军、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04(l).
[4]顾泠沅.教学任务与案例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1(3).
[5]李忠如.试论课堂教学案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4).
关键词:市场营销;案例;案例教学;教学组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257-02
一、案例教学法的由来与特点
1.案例教学法的由来。案例是把实际经验引入课堂的一种有效工具,英文叫做“case”,案例教学法叫“case study”。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案例教学法就有了最早的雏形,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哲学家苏格拉底所采用的“问答式”教学法。案例在法律和医学领域中已经使用了很长时间。
19世纪80年代,北美涌现了第一批商学院,哈佛即在其列。第一任哈佛商学院院长盖伊认为,法学院中法律案件的分析式教学方式效果出色而明显,于是策划了商学院最早的案例教学法。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由案例法培养出来的律师华莱士・B.汤哈姆任哈佛商学院第二任院长,他看到了在工商管理领域中使用案例的重要性并极力推动全院投身于案例教学法。在他的敦促下,科波・蓝德博士于1921看出版了第一本案例集,此后案例教学法在商学院中开始广泛流行起来。
2.案例教学法的基本特征。一是基于事实。在工商管理领域,一个案例是关于管理问题和管理决策的描述。二是与决策相关。它通常是从所涉及的决策人的角度来描写的。案例作者必须提供与问题存在时或需要作出决策时的情景有关的各种事实。二是基于决策者的角度。案例教学法是把案例作为一种教育工具,使学生有机会处于决策者的地位来解决问题。通过个人分析和他人讨论,学生不断地针对案例中的情景定义问题、找出各种可选择方案、提出目标和决策标准、作出决策和制订实施计划。他们得到机会在一种实验环境下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分析和计划能力。三是基于事实,作出决策。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对一个工商管理人员曾经面对过的实务问题的记录,还包括该管理者作出决策必须依据的那些事实、观点和偏见。把这些真实的和特别准备的案例交给学生,让他们考虑进行分析、自由讨论并最终对应该采取的行动作出决策。
3.特色与关键。首先,案例教学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学生学生充满激情,主动参与,讨论本身无标准答案。简单来说是一种具有魅力和诱惑力的教学方法。其次,高度注重过程。对于案例分析来说,最重要的是得出一个结论的过程而不是答案本身;要以提高技能为出发点,同学们的技能应得到提高,这里的技能包括:作出各项决策;以变化的、适应性的分析支持某些决策;学习用口头和笔头来表达观点,同学们要做到既要找到问题所在又要给出解决方案,加强责任感,投入大量课外时间。
二、案例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
在市场营销教学中,我运用案例教学,辅以学生积极尝试相结合的方法,对课堂教学设置如下实施过程:
1.教师提出预习任务,学生课前预习。课本中规定学习内容和目标,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学生自学课本,让他们寻找解决尝试题的办法,可以起到开发智慧潜能的作用。
2.引入案例(准备题)。以一个具体案例为准备题,从准备题过渡到尝试题,为学习新知识作好准备。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帮助他们巩固理论知识,并掌握相关知识在贸易实践中的应用方法。为解次尝试题作好准备。如在讲解定价方法和价格策略时,以“已知企业的固定定成本和单位变动成本,商品的销售成本也是既定的,企业应该如何定价才能实现日标利润”为准备题,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分析计算,以巩固知识并建立信心。
3.出示案例。下面以笔者多年教学组织的案例来源为例。其一,关于营销环境篇。组织俩“都是PPA惹的祸”、“铱星为何陨落”、“灿坤集团”、“长城”油构筑国货长城等经典案例。其二,关于企业战略篇。组织了“江苏江奎集团市场战略选择”、“巨人集团的沉浮”、“由多元化到专业化的万科集团”、“所向披靡的英特尔”等题材。其三,市场细分篇。组织了“可口可乐细分新市场”、“喜力”啤酒的市场策略、“摩托罗拉”的品牌细分、“追求差异的斯沃琪”等题材。其四,市场调研篇。组织了“康师傅”――成功看得见、“丰田车”――车到美国也有路、“雅虎”的网上调研等素材。
4.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结果,为解决下一尝试问题做好准备。
5.教师讲评、总结。学生经过第一次案例分析尝试并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教师的讲解保证了成功的概率。教师可在讲评过程中适当对同学进行鼓励,使尝试成功的同学体会到喜悦,尝试成功的同学也能受到启迪。
6.教师第二次出示案例型尝试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三、案例教学取得成效的体会
笔者在师范院校从事《市场营销学》多年的教学总结出以下几点体会:一是案例教学法要以基本的营销学理论为基础,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二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案例教学法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争取绝大多数的学生参与其中;四是教学内容需要难易适度,发挥教材的吸引力;五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发挥班级学生骨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耿凯燕.根抓学生学习特征探讨教学方法改革[J].教学艺术,2004,(11):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