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电视新闻稿

电视新闻稿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1-01 07:56:4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电视新闻稿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电视新闻稿

第1篇

1.1扎实的岗位能力

与其他行业相比,电视台的新闻编辑必须具备扎实、专业的岗位能力,编辑人员的岗位能力包括——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高端的艺术审美能力、现场指挥控制能力、文辞修饰和组合能力、理性逻辑能力等等。电视台的新闻编辑会在其工作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行行的新闻题材和体裁,编辑的职能不仅仅在于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与分析,更要求灵活巧妙、真实具体的驾驭、拼接、组合各种文字和体裁,让事件以多维立体的形式再现给大众。除此之外,新闻编辑还要具备处理视频影像和图片的能力,能够熟练的运用各种稿件处理软件对新闻画面和影像视频进行技巧修改和处理。不光要熟练画面排列、标题选取、内容提炼等基本功底,还要掌握音频录制、复制等技术能力。

1.2敏感的新闻触觉

电视台新闻编辑应该具备的三大基本能力分别为——敏感的新闻触觉力、发达的信息咨询技术和亲民的新闻姿态。其中,敏感的新闻触觉有很大部分来自于编辑的先天条件,也就是所谓的天资。敏感的信息咨询触觉就是编辑应有的对新闻咨询的价值判断和衡量。而后两者,发达的信息咨询技术的和亲民的新闻姿态等岗位素质的养成则更多的依靠于电视台新闻编辑投入职业岗位后的历练培训。每天每刻都要整理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新闻资讯和信息,新闻编辑可谓是遨游在信息的采取、信息的检定、信息的提炼、信息的整合和信息的定稿、等信息的海洋中。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件很多,如果单纯的将事件复制给观众,或者转载其他媒体人的文章,是无法满足新闻的力量性与时效性的。新闻稿件的处理也要讲究一个宁缺毋滥,以敏锐的新闻触觉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咨询,或者是将其他媒体人已经发现的咨询以标新立异的角度和漂亮的技巧重新展现出来,才可称得上是真正的新闻稿件编辑技术。

1.3新闻素养

新闻编辑必须树立新闻素养,即把受众理念放在关键的地位,坚持以受众为本的理论思想,以新闻对大众的吸引度和大众对新闻的关注度为基础,进行新闻题材的选择和新闻稿件的处理。在报道新闻稿件时,要采取与民众贴近、与生活贴近、与实际贴近的方式,报道的内容也要精选正在或者曾经、将要发生在大众身上的事。只有具备平民角度和平民眼光的新闻报道才能深入人心、影响深远,给大众一种亲切的感觉。

第一,电视台新闻编辑不但要求具备高超的语言文字组织能力,还需要精通新闻中的画面语言,能够从大众的心理角度和思维认知出发,控制好新闻中的画面节奏感;

第二,要学会熟练的应用不同的画面转换技巧和镜头组接技巧,在渲染画面、强化画面的表现力度时,要能够熟练运用蒙太奇手法;

第三,新闻编辑必须能够熟练的操作同期声,要按照清晰、活泼、具体、形象、自然的原则进项同期声的选择和处理,以保障同期声与解说词之间联系紧密、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第四,电视台新闻编辑在处理、编排新闻稿件的内容时,要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让节目具有新颖性和创新性,不能人云亦云,以提升新闻节目的受众吸引力,最大程度、最大范围的发挥出稿件的最佳传播效果。

2新闻编辑应具备卓越的协调组织能力

2.1团队配合能力

电视台新闻编辑的工作不仅仅是编辑稿件,还有整合稿件。阵营庞大、程序复杂的专题性报告等新闻节目的制作所必需的文字稿件和视频画面等任务的分工,编辑应该事先明确。一个称职专业的新闻编辑不但自身具备新闻稿件处理的技巧和能力,同时也能够协调、组织自己的记者队伍,能够对团队成员的岗位能力、职业道德、岗位特长和不足有全面充分的掌握,能够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在分配任务时做到针对性和层次性,实现队伍人才能源的系统利用。

2.2要有当好记者的能力

电视台新闻编辑不仅需要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敏锐的新闻嗅觉,还要有当好记者的能力。在处理新闻中大量的图像视频时,只有精通、熟悉电视新闻采访的过程,才能对记者采访回来的素材进行专业的稿件处理。

在播放电视新闻时,画面和声音是持续滚动的,具有稍纵即逝的性质,大众在对画面和声音进行信息的感知与存储时,具有一定的难度。新闻编辑的工作就是针对记者拍摄的镜头画面配置准确到位的文字补充。通过动画技术、特效技术、字幕技术等后续技术对新闻画面进行语言文字的补充,实现视频影像与文字语言的完美结合,保证信息的受众性。

3.1扎实的思想政治素养

在包括电视台新闻编辑在内的各行各业中,扎实的思想政治素养是其它任何素养的基础。思想政治素养最直接、最明显的控制着一个人的具体行为习惯。新闻具有时效性和力量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众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和对社会的态度。新闻编辑的责任重于泰山,在新闻媒体工作中必须树立高度的党性,保持新闻媒体的纯净性,坚守新闻工作的阶级性——党性。

3.2灵活的创新素养

目前新闻媒体行业竞争加剧,社会需求日渐多元,新闻媒体不得不创新稿件的编辑质量,通过各具特色的编辑手段发挥新闻咨询的魅力所在。内容创新、形式创新、运营方式创新等编辑创新已经成为目前新闻媒体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关键手段。

3.3踏实的工作作风

新闻编辑是电视台的幕后人员,承担着重要的稿件处理任务,处理稿件时既不能敷衍了事,也不能冗杂繁琐。对每句话、每个文字都要细细推敲、认真审查。

例如,在编排电视节目时,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既要突出节目主题,又要辅之以绿叶点缀。各种表现形式交相搭配,灵活运用,吸引大众兴趣与关注的同时,给观众带来积极的人生启发。

4结论

新闻编辑在电视台新闻工作中,必须要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确保报道内容的真实性与客观性,积极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所以,要坚持以受众为本的基本原则,坚持的正确引领,坚持新闻媒介的党性原则,为创作出大众喜闻乐见的新闻稿件不断努力。

第2篇

关键词:电视新闻;修辞手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播方式逐渐变得多样化,因此人们对传统媒体的要求也逐渐变得苛刻起来。当前的电视新闻工作者,应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提升写作水平,通过合理运用修辞手法,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观赏性。从古至今,修辞手法在文学领域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一手法不仅能够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而且还能极大地增加文章气势,引起观众共鸣。

一、电视新闻节目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一)引起观众兴趣

一般来说,电视新闻具有较强的严肃性,因此不太容易引起观众的兴趣。为了更好地提升新闻节目的观赏性,在新闻创作的过程中,应努力增强新闻的趣味性。比如,当电视新闻以某一故事或人物为题材进行报道时,应重视人情味的表现,避免新闻内容显得过于生硬。电视新闻应注重挖掘潜在因素,此外还应适当展现出一些娱乐元素,以吸引观众注意。以《读报事件》栏目为例,此栏目的每期节目的最后,主持人都会通过一首简单的打油诗总结当期的新闻内容,以此引起观众的兴趣,这也是突出节目趣味性的表现之一。

(二)表达作者观点

在编辑电视新闻稿时,可以采用理论方式,对新闻栏目中所提到的具有社会价值及社会意义的新闻事件进行描写。在此过程中,如果语言过于生硬,就难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如果适当地运用修辞手法,就能够巧妙地阐述作者的观点。[1]对此,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就很好地运用了这一点。白岩松曾在一次节目中对国足发表这样的评论:“2015年,我国国足可以说黑白分明,就好像一个老式的足球那样,不断地徘徊于希望和失望之间,让观众不知道国足前进的方向。而这个冬季,除了寒冷加剧,雾霾也更严重了,在此情景下,你看到希望了吗?”白岩松以雾霾暗示国足未来,但也表现出对国足光明未来的期望。

(三)加强节目感染力

在进行新闻写作的过程中,记者应避免以生硬的笔法写作新闻稿,不然很难引起观众的兴趣,从而导致收视群体的流失。因此,编辑人员在编写新闻稿时,应尽量运用修辞手法,以新颖、流畅、生动的语言,形象地展现新闻事件,做到引人入胜。只有以此为基础,观众才会对电视新闻栏目有更深刻的了解。举例来说,《中国新闻》栏目曾报道过安徽宣城的敬亭山,当期节目主题为“江南梨花迎客来”。这期节目通过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内容描写了当地的景色,使观众沉浸其中。

二、电视新闻节目中修辞运用的提升

(一)注重专业学习

运用修辞的关键在于对词语和句式的选择。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写作应偏向口语化,通过大量使用短语、短句的方式,保证句式简洁。在运用词语方面,应尽量选择简明、生动、确切的语言,对于同义词、动词和虚词的选择要合理处理,准确表现客观事物的主要特点,同时表现出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2]例如,节目《农机千里走中原》,标题通过一个“走”字,以拟人的手法使整个新闻都“活”了起来。在电视新闻编辑中,适当地使用修辞手法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运用好修辞手法的前提是对语言词汇的充分掌握,通过加强对专业的学习,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自如运用修辞手法,提升电视新闻的质量。

(二)接地气

修辞手法所涉及的词汇、语法以及句式是非常丰富的,因此优秀的新闻作品也应充分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生动的语言能够体现编辑的语文水平,同时也能够提高电视新闻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充分激发观众的关注和兴趣。我国语言经历长久的发展与创新,变得越来越丰富,尤其是民间语言的运用,生动活泼,能够充分体现实际生活。在电视新闻作品中,生动的语言总是能引起观众的共鸣。通过大众的语言,能够更好地展现新闻事实,并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这一点在很多节目中都有所体现。例如,节目《焦点访谈》在“推杯换盏话饮酒”的报道中,用了这样的一句话:“喝坏了风气喝坏了胃,喝得单位没经费。”通过简单的16个字,就能够将大吃大喝这样一种现象所造成的健康问题和社会危害生动地表现出来。

(三)加强实践运用

在进行新闻稿件写作的过程中,不管是消息还是评论,或者是新闻专题,通常都会在不自觉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有时会单独使用一种修辞手法,有时则会综合使用多种修辞手法。[3]例如,“韩国吸烟者去年花掉50亿美元”和“50亿美元去年在韩国化为一缕青烟”两个标题,它们报道的事件是一样的,但后者明显更能吸引观众。曾经白岩松报道“驻港部队进入香港”时,在下着大雨的现场这样点评:“中国人民迈出的是一小步,却是中华民族迈出的一大步。为了这一步,中华民族等了整整一百年。”通过修辞手法,给观众留下了更多的启发和深入思考的空间,表现出合理运用修辞手法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薛巍.修辞在电视新闻写作中的运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6(5):75.

[2]任文明.修辞在电视新闻写作中的运用[J].新闻研究导刊,2016,7(9):153.

第3篇

首先,陕西广播电视台目前采用按频率、频道配置资源与以节目体裁为标准和以专业分工为依据配置资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整合。按频率、频道配置资源可以使节目专业化,形成专业化的生产格局。以节目体裁为标准和以专业分工为依据配置资源,也被称为中心制。这种资源配置可以根据节目体裁设置新闻中心、制作中心、节目中心等,并可以根据各种资源的专业分工不同,由各中心统一调配,达到提高陕西广播电视台内部的专业生产和管理水平的目的,从而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其次,广播、电视采编队伍两栖报道,突出广播现场连线优势。陕西广播电视台成立后,组建新闻中心,采用一个平台、一体化运行的模式,实现广播、电视在新闻采编上的资源共享,防止了资源浪费的现象。另外,广播具有传播迅速快、便于应急、移动性强、制作成本低等独特的优势,这些都是电视不能取代广播的。目前,陕西广播电视台的新闻记者们在采访时遇重大事件或者突发事件,需要将第一手消息在第一时间内播发出去,通常采用广播现场连线的方式。广播现场连线不受栏目、时间的影响,新闻记者只需要一部普通的手机就可以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将现场接进直播间,通过电波将现场呈现给收音机前的广大听众。而如果采用电视连线,则需要配备3G设备或者电视转播车,技术复杂、成本消耗高,况且在播出上还会受到栏目、时间的限制,并不能在时效性和成本消耗上取胜于广播。因此,突出广播现场连线的优势在新闻记者采访时极其重要。

最后,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相互融合。陕西广播电视台自成立以来,为打造知名播音员、主持人,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势组合,广播播音员、主持人与电视播音员、主持人通过换岗,互相融合,让其成为采编资源整合的突破点。这样,可以使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全面了解广播和电视各自的特点,并能灵活主动地运用它去从事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的创作,成为既懂广播又懂电视的复合型人才。

二、陕西广播电视台采编资源整合的未来趋势

如何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使之超过原有电台、电视台的优势,并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媒介,是每一位陕西广电人共同思考的问题。

第一,实现“中心制”的资源整合模式。笔者在上文中提到过,陕西广播电视台目前采用按频率、频道配置资源与以节目体裁为标准和以专业分工为依据配置资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整合。这种模式具有它的优越性,但同时具有不足。按频率、频道配置资源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频率、频道专业化,这样就会导致所有频道、频率什么样的节目都要播,什么类型的节目都要生产,形成内部竞争的格局,以达到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目的。那么,在生产制作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资源的重复使用和浪费。如果可以完全采用以节目体裁为标准和以专业分工为依据配置资源的方式(“中心制”),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可以实现专业生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这种方式可使广电实体内部的各种资源由专业分工不同的各中心统一调配,频道作为编播载体由宣传管理中心统一管理。[3]从而,可以实施科学的内部考核制度,把市场竞争的压力分配到各中心,以提高内部员工的创作活力和工作热情。

第二,要充分发挥广播优势,实现广播、电视共同发展。两台合并后,实现一组记者采访,广播、电视两个窗口播出的模式。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如何处理好一稿两用的问题成为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每一名新闻工作人员都必须了解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广播新闻稿件主要以听为主,电视新闻稿件则主要是听与看的结合。这就决定了广播新闻稿件在语言的描述上要更精细于电视,要用语言的艺术呈现给听众画面感。而电视新闻稿件则需要用简练的语言辅助补充画面,其文字内容不应与画面重复。但在目前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记者先制作完电视新闻稿件后,将该篇稿件不加修改的移植到广播中去,完全不考虑广播、电视新闻稿件的不同特点。这样做的结果,不仅影响了广播新闻稿件的质量,也削弱了广播新闻的时效性。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充分遵循广播的特点和传播规律,新闻稿件写两版,并同步制作稿件。另外,广播具有很强的伴随性,许多受众由于工作忙碌等原因,没有时间去读报纸、看电视,而广播刚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可以随时提供给受众信息,而受众也只需要一部价格低廉的收音机便可以达到获取信息的目的。而电视的播出设备、接收工具技术复杂、成本较高,与广播相比,在节约采编资源方面不占优势。所以,应该充分发挥广播的资源优势,实现广播电视共同发展、壮大。

第三,实现广播播音员、主持人与电视播音员、主持人相互融合,需建立长效机制。目前,陕西广播电视台的部分广播播音员、主持人与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已经打破广播与电视的界限主持节目,但整体上,两者还是分开管理。在今后的逐步融合中,可以考虑建立统一的人才库,收录、共享播音员、主持人的基本信息,比如:年龄、学历、工作经历、特长以及音频、视频资料等。当某一档节目需要主持人时,可以在人才库中进行选择,打破广播和电视的界限。其次,也可以确立广播播音员、主持人与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定期相互交换工作岗位的制度。让相同类型节目中的广播人和电视人在相互交流学习中,进一步了解不同媒介的特点,增强自己对节目的认识,相互取长补短,提高工作水平。另外,还可以为知名广播播音员、主持人量身打造电视节目,为知名电视播音员、主持人量身打造广播节目。这样可以使两者更好地融合,合理利用多种媒介资源,打造有影响的媒体人物,扩大他们的知名度。

三、结语

第4篇

【关键词】 电视新闻;文字;画面;运用

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画面、声音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的报道。作为电视新闻的两种传播符号,文字(转化为声音)和画面的复合叠加构成了电视新闻的丰富性。

一、电视新闻中画面与文字的关系

文字和画面在电视新闻中并不是简单的从属关系,也不是谁为第一、谁为第二的排序问题,而是皆从属于同一创作主旨,各司其职、相辅相成,共同完成报道任务,实现新闻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我们有必要对这两者的关系进行梳理。

1、文字搭建叙事框架

曾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不看电视画面,几乎听懂了全部电视新闻,相反,关掉声音能看明白的电视新闻恐怕只有很小一部分。[1]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电视新闻是以声音(文字)为主要传播手段的。

从形式上看,电视新闻的新闻事实似乎是靠“画外音”表达,可是电视新闻的“画外音”不只是断断续续的解说词,而是新闻要素齐全的完整叙述。一般来讲,在一条电视新闻中,文字主要以导播、解说词、同期声三者呈现,即能够体现在电视新闻文字稿上的内容。它能够在有限的新闻时长里,按一定的逻辑思维谋篇布局,搭建起叙事框架,完成对事件发展过程的讲述以及对有关事实的说明和介绍,还要发挥提炼新闻主旨的功能。

反观电视新闻画面,如果我们关掉声音,只借助画面来叙事,则画面本身所指对象的不确定性、模糊性,注定了新闻基本要素传递的不完整,必须借助文字来表达相对完整的意思。大部分情况下,画面只能帮助观众把握新闻事实的现象,而不能把握其本质。

2、画面确保叙事真实

借助画面,电视实现了视觉的延伸,摄像机的镜头充当人的眼睛,眼见为实,人实现了对形象的直接感知。可以说,画面最大的功能就是真实再现新闻事实,比之声音与文字更能给人直观的真实感。而只有在真实的前提下,画面才能承担叙事功能,增强新闻的现场性、感染力,给人深刻的感受、印象和刺激。如果只是注重电视画面表现形式的追求,却不尊重新闻事实,那也就失去电视新闻之所以为新闻的全部意义。

3、文字与画面相辅相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一条电视新闻中,文字和画面各司其职,可以达到两种传播符号的传播效果。但同时,画面情节的不完整性使得画面对文字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必须借助文字来表达相对完整的意思;由于文字在本质上对特定场景、情节具有依附性,画面也是文字的逻辑基础,必须以画面为转移,以情境内涵为目的。所以这两者也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打个形象的比喻,文字好比是人体的骨架,支撑起人体的整个结构、框架,而画面则是血肉,使其更为真实、鲜活和生动。

二、如何实现文字与画面的功能最大化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只有有效协调画面的具体性和文字的抽象性,使二者取长补短,有机融合,才能构建电视语言表情达意的智慧,真正实现新闻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具体来说,为实现文字与画面的功能最大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提前写好文字初稿

为了使自己的逻辑思维更清晰,创作意图更明确,在收集完人物、背景等相关资料后,实地采访拍摄前,我们可以写好文字初稿。初稿要能够体现新闻叙事的基本框架,交待新闻背景,并思考如何深化主题、挖掘思想,在清晰明确了一条电视新闻的发展脉络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去拍摄画面。

提前打好文字初稿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自己心里有了清晰的思路,实地拍摄时就能找到明确的拍摄目标,不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乱转;其次,节省时间,加快拍摄进程,也就能留下空余时间去观察现场环境,或许能够发现意外的素材,捕捉到精彩的镜头;最后,能够节省录像带,不必拍摄一些对叙事等无意义的画面,当然在拍摄完所需画面后,还要找合适的空镜头来填充画面。

2、把握意料之外的素材

基于已有文字稿雏形的条件,按要求到现场进行拍摄采访,顺利的话拿到的素材就可以剪辑成片。但有时现场会有意料之外的情况发生,其故事性、戏剧性等比原有设想要强得多,或者能够在原有叙事结构基础上添加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时候千万不要错过用镜头记录下来。因为并不是每一次新闻拍摄都有意料之外的素材出现,如果刚巧碰到,只会是新闻记者的幸运。

3、增加画面的信息量

选择具有表意功能的画面,能够增加画面语言的叙事功能,也拓展了解说词的意义,扩大信息量。电视新闻的画面是证实电视新闻事实是否真实的客观依据,那么,真实从何而来?并不是你拍些大而空或细碎拖沓的画面就能体现的。当然,这么讲并不是说空镜头不重要,只是相比于信息量大的画面,空镜头的叙事功能就显得弱化了。

增加画面的信息量要注意两点:一是多选用那些叙事性强的镜头,能够让观众通过“看”新闻,大致“看”出新闻事实的原貌;二是少选用那些对叙事没多大帮助,还会使新闻显得冗长拖沓的镜头。

4、解说要恰到好处

画面着力于再现状态、交代环境、展示现场、描摹人物等内容,其最大的优点是形象,面对画面,再形象的描绘都是蹩脚的,所以解说首先要精炼、简洁,要注意归纳概括,即高度概括所报道的新闻,尤其是避免比喻和描述性语句在新闻稿中出现。

其次,解说词不能写得过满过长。如果稿子写得过满过长,就会削弱画面的作用,播音员不得不加快播音速度,观众又看又听必然分散注意力,收不到较好的传播效果。

最后,解说的语言应该口语化,因为解说词是文字转化成声音进行传播,根据电视受众接收心理,解说词如果使用晦涩的词汇,倒装句等复杂的句子结构,会分散受众更多的注意力去倾听,花在新闻画面上的注意力就会少很多。

5、尽量用现场报道出彩

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中最受欢迎的形式,它能充分发挥电视新闻的现场性,在很大程度上达到声画相互映照的功效。首先,现场语言的运用,加强了真实感,防止了非现场报道中随意挪动画面而带给观众的“失实”现象。其次,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置身于新闻现场,也能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电视新闻声画关系的完美统一,可以形成节目与观众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感,从而提高观众对新闻传播的参与性。

三、结语

画面是表现新闻思想的外在形式,新闻思想是构成电视新闻的内在内容,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从内容与形式的这种辩证关系来看,电视新闻应努力做到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与尽可能完美的画面表现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信这是电视新闻工作者共有的想法,也期待我们的电视新闻能够呈现深刻的新闻主旨和与之匹配的完美画面。

【注 释】

[1] 陈援.电视新闻的声与画.东南传播,2005.08.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电视新闻播音;常见错误;能力;水平;作风

“列车长/呜一声/冲上山坡。”在电视新闻播音中难免会出现错误,但这句话却堪称播音出错经典。原文是“列车长鸣一声冲上山坡”,之所以成为播音出错的经典,一是停连停错了,二是多音字没读准,三是把字音读错了。一句话同时出现三种情况在日常的电视新闻播音中还是少见,更多的是要么是把字读错了,要么是多音字没读准,要么是停连停错了,要么是丢字落字等等。

一、电视新闻播音出现常见错误的原因

电视新闻播音员是电视台和新闻节目的形象代表,在电视新闻传播中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电视新闻播音员播音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电视新闻传播的效果。人无完人,作为电视新闻播音员允许出错,但一要看出的是什么错,二要看出错的频率。如果不该出错的地方也出错,甚至出错的频率很高,那就如同一本包装精美却错字连篇的图书,会令看的人扫兴。电视新闻播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呢?

1.播音业务不熟练,技巧运用不当。能够播电视新闻的播音员在吐字发声等方面都具备一定的水平和基础,这里说的播音业务不熟练主要体现在基本的运用环节上。一是体现在眼、脑、口、耳不同步上。播音,特别是电视新闻播音要求是照本宣科,需要做到眼、脑、口、耳同步。原因是看稿不仔细,经验主义在作怪,比如,把“特殊群体”读成“特殊群众”、把“协议消费”读成“协调消费”、把“原材料”读成“原料”等等,眼睛看到的和脑子想的与口中说的文字不一致,耳朵也没能及时辨别出是否正确。二是体现在多音字读不准上。韩国人说起对中国的印象时有这样两句话:吃不完的中国菜,认不完的中国字。一个普通人大约认识2000个汉字,而汉字的总量超过8万个。汉字不但多而且还有多音字,多音字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读音,代表着不同的意思。比如“千方百计保障水田泡田和经济作物灌溉”中的“泡田”,正确读法是“泡(pào)田”。而播音员在播音时把“泡田”理解为与“水田”一样的词汇,读成了“泡(pāo)田”,最后在审新闻时才修改过来。三是体现在停连停错上。在播新闻的过程中,停连既是生理的需要,也是心理的需要。如果不正确安排停连,就无法确保语义明晰,就会产生歧义。例如“大会听取了市政府关于《抓住机遇创造条件发展旅游经济迎接新世纪》的工作报告”,很多人习惯在“市政府”后停顿,是错误的。如果呼吸不够,应该在“听取了”之后停顿。例如“八连长年累月战斗在风雪高原上”,如果在“八连长”之后停,就会“读破句”。

2.知识功底不扎实,知识面不宽。电视新闻播音员除了吐字发声要正确外,还需要掌握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相关知识,一些电视新闻播音员平时不注重学习,知识面过窄也容易导致出错。比如,把“民革省委副主委”读成 “民革省委副主任”。在我国政治制度中,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名称,不同机构的主要领导有不同的称呼。即使同一机构,因级别不一样,其主要领导称呼也不一样。再比如,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工程招标刚刚兴起的时候,有个专业术语“标的(dì)额”,当时由于播音员没接触过这个词,读成了“标的(dè)额”。

3.工作作风不严谨,责任心不强。有相当一部分电视播音员都会经历这样的成长过程:刚刚入行的时候,天天恨不得所有的新闻都由自己来播,只要有机会配音出镜就开心得不得了;当业务熟练之后,播音成为工作常态,没了新鲜感,播音的欲望开始减退;当有了一定知名度之后,便时不时耍耍大牌,对稿件挑肥拣瘦,甚至把日常播音工作当成了负担。其实,“珍藏武功会贬值的”。播音,是一门语言艺术。既然是艺术,就值一生去学习、去实践、去提高。就拿央视新闻播音员来说,有的播音员象罗京一样常年无差错,而有的播音员播一天,甚至在一档栏目中接连出现几次差错。这里有央视新闻播音员工作强度大、精神压力大等客观因素,但更主要还是工作态度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等主观因素造成的。对央视新闻播音员来说,都是优中选优,论业务功底深厚、论知识才华出众。出常见的差错,缺的是责任心,缺的是扎实的工作作风。播音员在播音前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即使是一个字音、一个停连的差错,也能反映出工作态度和责任心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上述情况一出现,电视新闻播音员在录制百八十字的导语时,有的需要录三五遍;在配一条一两分钟的新闻稿时,有时错好几次。录播备过的新闻稿这样,如果是生稿错的可能就更多了。

二、电视新闻播音常见错误解决的办法

第6篇

电视编辑是电视创作的重要环节,是一项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创作活动,它包括了创作层次和技巧层次这两方面内容。在电视创作中,编辑思维应该贯穿于节目创作始终。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对新近发生的事实所进行的报道。而电视新闻编辑,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协调编采人员、整合新闻资源,同时基于专业知识和相关政策进行新闻判断,并根据所作的判断去取舍新闻、整理原稿、制作标题、编辑画面,以求再现新闻真实、落实编辑政策、吸引读者阅读、承担社会责任的人。这就是电视编辑对素材的“再创作”。

电视新闻编辑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从事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人.其二是指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而关于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又存住广义与狄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电视新闻编辑概念是从编辑学中的大编辑概念出发,立足于一个完整、固定的新闻节目:狭义的电视新闻编辑概念则绕过了编辑对于采访的策划与指导作用,只着眼于在采访素材基础上进行的加工与合成工作。

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既是对前期采访素材的程序化整理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材料的筛选与各种形式表达要素的运用,都是包含了自我观点与思想的创造:根据前文的定义,可以将其工作内容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查看、熟悉素材

(二)撰写、修改、加工文字稿

(五)字幕、特技,以及动画的编辑:

(六)榆查与修改

电视新闻编排既要有规矩,又不能墨守陈规,成功的编辑往往得益于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不过在实践中,电视新闻编辑还需要掌握以下几条技能:

(一)提炼和升华主题

当编辑先要当好记者。电视新闻编辑仅有文字功夫和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是不够的。他们日常大量的工作是与图像打交道,如果对电视新闻采访拍摄一窍不通,就很难修改记者和通讯员发来的消息。

电视编辑对记者的稿件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对主题的提炼以及稿件之后的编后话也可以实现对主题的升华。同时可以增强新闻的感染力与号召力;可以引发观众更多的思考,以弥补电视新闻一闪即逝的不足。

(二)驾驭电视画面

电视编辑要有纯熟的节目剪辑技术。节目剪辑包括单条新闻的剪辑成片,多条新闻的组合和后期的切换导播三个部分,这些工作通常都是由编辑完成。纯熟的编辑技术,不仅是为了搞好新闻包装,而且有利于“分秒必争”。

画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闻的内容和形式。“图像优先”是每一个电视新闻编辑应该遵循的原则。编辑在“再创作”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图像。新闻稿件用来释解画面。而且,在编辑新闻时,应该“声画对位,画出声随”。这样,解说不会干扰画面.不会干扰观众自己理解画面,进而理解新闻。同期声的运用也是一种将新闻讲述得生动、完整的重要方法。缺少同期声。新闻就缺少了生动、鲜活的一面。

(三)巧用编排手段

巧妙地运用编排手段,可以使一些稿件变得重要起来。进而扩大影响力。这也是编辑“再创作”的一个重要技巧。

内容相似的稿件.编辑可以进行综合叙述,让许多内容单一、形式单一的稿件组合起来,变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增加了新闻的信息量,也增加了新闻的厚重感。在编排稿件时。编辑还可以运用对比的手法将稿件联系起来,起到互相衬托、相辅相成的作用。内容不同的,作为编辑,就要将这些稿件分门别类的重新组合,相互对比,再加以创作,让观众在观看之后,对于我们报道的新近发生的娱乐消息有个更全面深刻的了解。

“再创作”要以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想象。不能主观臆断,更不能胡乱编造。同时。编辑技巧服从于编辑思想,服务于新闻内容。如果一味地追逐技巧.忽视新闻内容的挖掘和对新闻真实性、使命感的追求,技巧只会变成华而不实的空中楼阁。这对新闻节目的健康发展是有害的。

(四)电视编辑要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

电视新闻编辑不仅经常与社会各个层面打交道,而且还要与本系统的各个环节发生关系。如果将整个电视宣传队伍比作一个庞大的乐队的,那么,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人是乐队指挥,而编辑则是吹大号的角色,既接受指令,又指令,并确保指令百分之百地执行。

第7篇

纵观县市台记者下乡采访,报道乡镇街道新闻,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情形:一是凭记者对各乡镇街道的了解,掌握了当地的地方特色,或是季节性的新闻稿;二是乡镇街道的宣传员打来电话告知当地发生的一些典型事件,希望县市台记者下乡采访;三是县市台记者下乡,凭自身素质去挖掘新闻。

县市台记者下乡能采访到好新闻,但大部分好新闻的获取是来自于新闻线索的获得,这仅凭县市台几个记者的发现是远远不够。乡镇街道的宣传员大多是从事宣传工作出身,在基层工作了十年、二十年,有着丰富的新闻工作经验。如果发挥了他们的力量,县市台电视新闻将上一个大台阶。当然,要让这些乡镇街道的宣传工作者积极的在电视上“作文章”,就要有相应的政策激励、技能培训和设备的配备。

在政策上,各地党委政府要给予高度重视,并用考核制度去激励他们。在技术培训上,各县市台可以开办定期和不定期的基本拍摄技能培训、同期声采访要点培训,甚至更高层次的新闻敏感性讲座等,以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要确保乡镇街道宣传人员能真正在电视上作“文章”,还必须解决设备问题。对于财力较好的县市台,可以采取由县市台统一配发简易设备,如可以接话筒的小型DV机;如果县市台财力不雄厚无法承担,则可以由乡镇街道的财力承担,毕竟这个投资并不太大,不会给乡镇街道造成过大的压力。

第8篇

关键词:电视新闻电视新闻编辑素质能力修养

在各种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电视仍然作为一个主流媒体占据人们的大部分视野,而新闻是人们获取各方面信息的最主要渠道。作为一个电视新闻编辑,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新时代电视新闻的不断发展进步和与时俱进。

所谓电视新闻,就是运用现代电子技术,通过电视屏幕,形象地向观众传递新闻信息的一种手段,既传播声音又传播图像。具体地讲,它是通过电视摄像、记者采访、镜头设计、拍摄、剪辑。写解说词、配音这几个程序来完成。它可以系统地、形象地报道事物发展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视新闻节目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电视新闻的功能大为拓展,从单一的宣传教育,增加到传播信息、舆论监督、提供服务和娱乐等;我们不仅清晰地看到了新时期电视新闻的发展,而且也深切感受到了社会和市场对电视新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作为电视新闻编辑要有新闻敏感性和政治修养

“政治修养”对电视新闻编辑来说是最重要的,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是区分电视新闻编辑与文艺、电视剧等其他类型编辑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因为电视新闻除了大众传媒都有的传播信息的功能外,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党的宣传工具。如果政治修养欠缺,看问题片面,就不能肩负党的宣传工具的使命,不能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更有甚者,可能过于追求效果,而忽略实事求是,漏掉最重要的新闻。一些年轻从业人员往往存在这方面的不足。所以,作为一名电视新闻编辑,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是至关重要的。

一段时期出台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背景,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确定报道思想,拟订报道计划;“参谋”新闻视角,把握舆论导向。同时要求强化编辑对电视新闻采制的“主导”作用,加强策划意识。首先,应由编辑根据记者选择的题目,确立报道选题,而有些重大选题记者更应与编辑相互配合,甚至可由水平较高的编辑负责解说词和报道包装,这样可以减少个人因素对电视新闻作品的不利影响,有效控制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还可以加强整体编辑力度,落实电视新闻节目的定位,强化电视新闻节目的品牌特色。

作为电视新闻编辑要有专业技能和新闻修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一个电视新闻编辑,要有熟练的专业技术知识。编辑主要是对稿件进行修改和加工,新闻编辑在编辑中会碰到各种新闻体裁,既要撰写评论,又要驾驭各种文字体裁,还要在极有限的时间内加工修改稿件,制作标题,这就要求必须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娴熟的写作技巧。要注意检查和核对稿件与画面的情节内容和基本事实两个方面有无差错,前后有无矛盾,是否合乎情理,是否违反科学,有无虚构、添加、嫁接或“张冠李戴”等现象;同时,还要注意把好文字声画关。因此要求熟练地掌握改稿配稿,画面组合,制作标题,内容提要等技巧,要懂得录音、录像、复制等技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编播的速度和质量。另外,新闻编辑应不断进行知识储备,因为广博的知识能开拓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电视新闻编辑每天面对的新闻稿件涉及生活的各个领域、多个角落,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科技、文艺、体育等,可以说是内容繁多,包罗万象。只有博览群书,处处留心,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善于积累生活素材,并且不断更新知识。

新闻修养是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基础。新闻是社会的窗口,现实的眼睛。“求真”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工作者对世界真、善、美进行反映的基础和源头。相对报纸、广播而言,电视新闻对“时效”的要求更高。所以,对一名新闻电视编辑来说,抓社会主流、抓最新动向应当是电视新闻编辑需要长期训练的修养之一。报道什么、如何策划、如何报道、报道效果如何都是电视新闻编辑应当随时考虑的问题。

作为电视新闻编辑要有编排能力和美学修养

现在许多编辑对于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还多少有些认识上的误区。对于怎样进行新闻编排还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从总的来讲,要想编排好电视新闻,还必须懂得与宣传心理学、宣传艺术学密切相关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以及如何将“规律”行之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来。电视新闻编排中对观众“心理”的关注和传播效果的追求,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接收“最新的有用信息”并最大限度地留下深刻印象。由于媒介的特性不同,对于同一条新闻因此也有着不同的编排方法。。电视新闻编辑在确立时段新闻“头条”时,至少要把握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最重要的”。所谓“最引人注目”,对电视来说,就是“最新的、来自事件现场的报道”。

电视编排技巧方面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对节奏的把握。新闻与新闻的联结,每一时段节目的段落也受“节奏”的影响。同样是三条长消息,连在一起发,就会使人觉得疲倦,换一种排法,在三条长新闻插入两条短消息,就会张弛得当。节目段落的起伏体现出一定的节奏。同时,并列式以及对比式的编排方式,则可以形成相应的声势,显示出鲜明的褒贬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