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1-02 05:32:5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国音乐赏析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引遵国外音乐学研究的新成果,为中国的音乐学学科建设提供借鉴
由于近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的音乐学学科建设是在“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开始的,其学科建设的理念、理论基础、架构模式、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及其分支学科的设置和建构等都需要从欧美地区的音乐学学科建设中引进范式、经验,以资借鉴,所以在上世纪前半叶,中国音乐界或者是有大量的留学生赴欧美留学,学成归国,在实际研究、教学工作中传播欧美各国的音乐学学科理论,或者是大量译介欧美学者的音乐学研究成果,运用在教学、研究工作之中。人民音乐出版社于1954年成立以来,在译介欧美学者音乐学研究成果方面的贡献是显著的。
建国初期,在“一边倒”的政治背景下,人民音乐出版社主要译介的是苏联和欧洲社会主义国家如: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东德等国的音乐学理论著作,如苏联的A.康津斯基等《西洋音乐通史(第一、二册)》、IO.凯尔第什《俄罗斯音乐史》、克列姆疗夫《音乐美学问题概论》、玛采尔《论旋律》、加拉茨卡娅等《外国音乐名作(1-4)》、斯波索宾等《和声学》、《曲式学》、斯克勃列科夫《复调音乐》、瓦西连科《交响配器法》、阿拉波夫《音乐作品分析》和匈牙利的B.萨波奇《旋律史》、波兰的丽莎《音乐美学问题》等。为对西方音乐史学、音乐美学、作曲技法理论、旋律学的研究提供了参照系,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i为音乐史和作曲技法理论的教学提供了相关的课程教材,有利于专业音乐学校和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交流的扩大和频繁,人民音乐出版社对国外音乐学名著的译介不仅地区、国家增多,而且领域、品种也日趋丰富。出版了美国的H.朗格《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P.汉森《二十世纪音乐概论》、E・索森《美国黑人音乐史》、N.斯洛尼姆斯基《拉丁美洲的音乐》、D.柯克《音乐语言》、萨姆・摩根斯坦《作曲家论音乐》、佩尔西凯蒂《二十世纪和声――音乐创作的理论与实践》、莫・卡纳《当代和声――二十世纪和声研究》,米盖等《理解后调性音乐》、艾伦・帕・梅利亚姆《音乐人类学》、约翰・布莱金《人的音乐性》、贝内特・雷然《音乐教育的哲学》及《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克尔曼《沉思音乐――挑战音乐学》、格劳特・帕利斯卡《西方音乐史》(第六版);奥地利的E.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E.托赫《旋律学》;法国的郎多尔美《西方音乐史》、R.罗兰《贝多芬传》、查・柯克兰《对位法概要》、TH.杜勃瓦《赋格与对位教程》、维多尔《现代乐器学》、科尔托《钢琴技术的合理原则》:德国的H.迈耶尔《音乐美学若干问题》、F.魏因伽特纳《论贝多芬交响乐的演出》;英国的D.F.托维《交响音乐分析》、温奈斯特朗《二十世纪音乐精萃》、布克《音乐家心理学》;匈牙利的Z.柯达伊《论匈牙利民间音乐》、魏纳・莱奥《器乐曲式学》;日本的岸边成雄《古代丝绸之路的音乐》、星旭《日本音乐简史》、属启成《音乐史话》、林谦三《东亚乐器考》;加纳的J.H.克瓦本纳・恩凯蒂亚《非洲音乐》;朝鲜的文河渊《朝鲜音乐》;埃及的哈菲兹《阿拉伯音乐史》等。这些译著从不同视角介绍了音乐学的学科理论、作曲技法理论、各相关国家的音乐发展历史,为中国的音乐学研究者开拓了思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其中,《音乐人类学》和《音乐教育的哲学》的翻译出版,对中国音乐学术界了解、理解和研究该两门学科及其理论、方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并推动了该两门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对西方现当代作曲技法理论的译介,开阔了我国音乐创作界的视野,引起了音乐界的普遍关注,有利于音乐创作界打破思维定势,追求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不断创新。
二、大量出版高质量的中国学者写作的音乐学专著,大力支持中国的音乐学学科建设
在中国音乐学的学科建设过程中,许多有识之士从一开始就立足于中华民族音乐的基础,借鉴国外的科学方法,致力于中国人的音乐学术研究工作,已经和正在出现一批优秀的成果。在这60年来,人民音乐出版社对这些成果是十分珍惜、爱护和支持的。
首先,对有突出贡献的老一辈音乐研究家的研究成果高度重视,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来认识,以出版物的形式对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予以继承,既出版他们自身的研究成果,又出版对他们的研究历史、研究方法、研究贡献的研究成果。如:出版韩立文、毕兴编的《王光祈年谱》、王光祈《东方民族之音乐、东西乐制之研究(二种)》、本社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家的故事》,陈伯吹、沈家英编著《中国古代音乐家故事》、育辉《刘天华音乐生涯》、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河北定县管乐曲集》,杨荫浏、阴法鲁《宋・姜白石创作歌曲研究》、廖辅叔《中国古代音乐简史》、查阜西编篡《存见古琴曲谱辑览》、缪天瑞《律学》《缪天瑞音乐文存》、傅惜华编《古典声乐论著丛编》、邱琼荪《白石道人歌曲通考》、吕骥《吕骥文选(上、下)》、李焕之《音乐创作散论》、李凌《音乐漫谈》、吉联抗译注《古代音乐论著译注小丛书――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等论音乐》、李纯一《先秦音乐史》、[明]朱载口撰,冯文慈点注《律学新说・中国古代音乐文献丛刊》、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黄翔鹏《传统是一条河流》《溯流探源――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等,对以上这些为我国的音乐学学科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前辈音乐家和他们的著作进行出版具有音乐文化传承保存的意义,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音乐文化财富,成为我国音乐学学科建设的奠基之作和后人继续推进相关研究的重要的基础性经典性参照。
第二,及时关注各历史时期各研究者的优秀研究成果,通过出版给予支持,使之得以传播、推广,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例如:在音乐美学、音乐批评学、音乐史学方面,出版了于润洋《音乐美学史学论稿》《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何乾三选编《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张前《音乐欣赏心理分析》、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中国音乐美学史论》、许健《琴史初编》,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论》、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明言《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导论》、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交响音乐博览》、中国当代音乐学课题组《中国当代音乐学》、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音乐史学研究与音乐史学批评》,刘东升、袁荃猷《中国音乐史图鉴》:在民族音乐学和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方面,出版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概论》、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杜亚雄《民族音乐学》、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概论》、曾遂今《中国乐器志――气鸣卷》,王同、丁同俊、温和《汉魏乐府新考一汉乐府相和大曲及魏晋清商三调研究》、易存国《中国古琴艺术》、庄裙华《音乐文学概论》、郭树群《中国乐律学百年文论综录》、王耀华《音乐中的中国人》,王耀华、郭小利《文明古国的历史回响》,王耀华、王州、刘富琳《中华民族的心声》等。其中的《音乐美学史学论稿》《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中国音乐美学史》等,代表了当代中国音乐学相关学术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起了树立研究标杆的样板作用,无论是在研究视野或者是研究方法方面都给读者予以深刻的启示,引领着音乐学学科建设的前进方向。
第三,以深邃的历史、文化眼光,组织编撰多部音乐学系列丛书,进行文化积累。其中,比较重要的系列丛书有:1.祖振声、袁静芳、王耀华总主编《20世纪中国音乐史论研究文献综录系列》,含田青《佛教、基督教、少数民族宗教音乐》、史新民《道教音乐》、王耀华《20世纪新兴学科卷(上、下)》、袁静芳《传统器乐与乐种论著》、肖学俊《传统器乐与乐种论文综录(1901-1969)》、吴晓萍《传统器乐与乐种论文综录》(1970-1989),张伯瑜、谷雅《传统器乐与乐种论文综录》(1990-2000),李诗原、齐柏平《音乐表演艺术与作曲理论》,汪毓和、胡天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901-1949)》、梁茂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950-2000)》、伍国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樊祖荫《中国民间歌曲(上、下)》、姚艺君《中国戏曲音乐》、杨民康《民间歌舞》,冯光钰、李明正、周来达《曲艺音乐》等,从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各种体裁形式、各个历史时期音乐发展状况的研究角度,来总结20世纪中国音乐史、论研究的成果,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综合性历史记录。2.戏曲音乐研究丛书,含:刘吉典《京剧音乐概论》、武俊达《昆曲唱腔研究》、《京剧唱腔研究》、广东省戏剧研究室《粤剧唱腔音乐概论》、武兆鹏《晋北道情音乐研究》、路应昆《高腔与川剧音乐》、黎建明《湘剧音乐概论》,张九、石生潮《湘剧高腔音乐研究》、王基笑《豫剧唱腔音乐概论》、时白林《黄梅戏音乐概论》,刘荣德、石玉琢《乐亭影戏音乐概论》、何为主编《评剧音乐概论》、高鼎铸《山东戏曲音乐概论》、韩溪《唐剧音乐创论》等,各书分别对各剧种音乐、唱腔的渊源、流变、发展、音乐结构、旋律特点及其唱腔创腔规律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深入的论述。此外,还有《21世纪中国音乐学文库系列》《音乐文集、传记系列》《西方音乐经典译著文库》、建国10周年纪念《音乐建设文集(上、下集)》等,均对相关领域的音乐文化积累起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三、创办和办好各种音乐期刊,及时发表音乐学学术研究成果,促进音乐学术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民音乐出版社在经过“”的停办于1977年恢复后,共出版7种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期刊,包括:《人民音乐》《音乐研究》《音乐译文》《音乐创作》《歌曲》《儿童音乐》和1980年创办的《词刊》。其中,除《音乐译文》于1983年停刊之外,其余6种期刊一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到1986年底,1987年初转交中国音乐家协会杂志社出版。至1987年9月,《音乐研究》又再次由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出版,1988年10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创办了《中国音乐教育》,1996年2月创办《钢琴艺术》,2011年1月更名为《歌曲艺术》并于2014年1月改为《歌曲世界》,现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共有四种期刊,分别在综合性音乐学术研究、音乐教育研究、钢琴艺术研究与声乐艺术研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促进作用。尤其是《音乐研究》以其所刊载学术论文的高质量水平,审稿、编辑、出版的严谨规范,社会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获得了学术界的高度赞誉和业界的崇高评价,现已成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成为国内外音乐学术期刊的佼佼者,对音乐学学术研究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四、重视教材和工具书的编辑、出版,为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基础理论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人民音乐出版社从成立开始,就重视对音乐教材的编辑、出版,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版的李重光的《简谱乐理知识》《基本乐理简明教程》《五线谱入门》等乐理、识谱教材,几经修订、数10次重印,已经被几代人使用了几十年,成为一致公认基础音乐教材;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廖辅叔《中国古代音乐简史》、张洪岛《欧洲音乐史》等,已经成为专业音乐院校的基本教材,在音乐教育实践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尤其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在上世纪60年代集全国民族音乐教育界之力编撰的《民族音乐概论》,成为我国音乐教育中的第一部有关民族音乐理论的教材,具有重要的民族音乐理论学科建设的开拓性意义,几十年来,被全国各音乐学院、师范院校音乐系(科)采用为大学本科、研究生教材,它所创用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五大类分类法,至今仍然被民族音乐界广泛使用,对民族音乐理论的学科建设起了开拓促进作用。此外,还出版了一系列教学用书,如:[苏]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茅原、庄曜《曲式与作品分析》,姚恒璐《作曲的基础训练》、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段平泰《复调音乐》、陈铭道《复调音乐写作基础教程》、施咏康《管弦乐队乐器法》、樊祖荫《歌曲写作教程》等。另有:《音乐自学丛书》19册、“音乐赏析”系列丛书、《伟大的音乐》10套、《国韵华章》10套、《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53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教材》20册等。
人民音乐出版社对中小学音乐教材的重视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并且逐渐往数量多、种类丰富的方向发展,至上世纪90年代,已包括:地方性音乐教材6种、统编的全国通用音乐教材4种、中小学音乐教师用书12册,《全日制初级中学教育小学五六年级课本・音乐》(简谱、五线谱版)及相关配套的教师用书若干册,以及中小学音乐教学卡片、音乐教学挂图等。进入21世纪以来,人民音乐出版社组织团队主持、参与《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研制、修订和《“课标”解读》的编写,出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教材》(简谱、五线谱版各18册),并且以居于前列的编撰、出版质量拥有较大的市场占有率,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喜爱,对提高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教学的质量水平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从目录学的角度看,《书目大全》属于一种专科性书目。书目编纂工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音乐书目方面,先后有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编的《中国现代音乐书目》(1960)、王世襄先生编的《中国古代音乐书目》(1961)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资料室编的、集先秦到1949年中国音乐图书之大成的《中国音乐书谱志:先秦―1949音乐书谱全目》(1984年第1版,1994年第2版)等。这些书目的编纂出版,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是音乐研究、教学人员全面了解、掌握和检索专业图书资料不可或缺的工具。《书目大全》延续了音乐书目编纂这一优秀的传统,收录的音乐理论图书自1949起至1999年,历时半个世纪。其面世,对音乐研究工作者来说无疑又是一件幸事。本文拟从目录学的视角,结合笔者在使用该书中的体会以及碰到的问题作一些评议。
首先,《书目大全》全面揭示报道了建国50年来我国音乐理论图书的出版成就,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半个世纪以来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状况。浏览一条条书目,犹如漫步音乐书林,《书目大全》为人们学习、研究音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其次,《书目大全》为部分图书作了较为详细的内容提要,既可引起一般读者的兴趣,对专业研究人员也不乏参考价值,编者是费了心力的。图书著录如果仅描述书名、著者、出处等外部特征,其结果即是“题录”。显然,题录式书目以揭示书名等图书外部信息为主,不涉及图书内容,著录项目少,加工层次较浅。而加上为深入揭示图书内容而撰写的提要之后,“题录”体书目即深化为“叙录”体书目,从而更有助于读者确认某一图书、了解图书内容,起到宣传、推荐乃至指导阅读的作用。
作为一种专科性书目,《书目大全》所具备的报道性、资料性、检索性等特点,使之在音乐理论学习、研究方面具有无可争辩的参考性和实用性,成为学者宏观把握某一研究领域现状的量化依据。如蔡良玉研究员在阐述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外国音乐研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时,即以《书目大全》所提供的信息,按国家、地区、图书涉猎内容等,详细统计了有关外国音乐的图书出版情况,进而论证了由于学术交流环境变化所带来的这些巨大的学术成就的取得①。此外,由于《书目大全》的上述参考性实用性以及收录图书的时间范围上顺延了《中国音乐书谱志:先秦―1949音乐书谱全目》,所以该书目与后者一起,共同成为专业老师指引学生步入专业化、系统化学习、研究的门径。如上海音乐学院陈应时教授在其“乐律学”课程上,即特意为学生们推荐上述两部书目②。
下面谈谈该书存在的一些问题。
1.检索途径单一 著名图书馆学家、目录学家、索引学家钱亚新先生认为:“一本好的书籍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索引,要失掉它一半的价值……索引不仅是一书的锁钥,并且是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③遗憾的是,《书目大全》仅仅提供了唯一一种检索途径,即分类途径。编者将所收全部图书分为音乐理论、音乐史记、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赏析五个大类,每类下设二――六个小类。首先,这种分类体系比较粗疏,逻辑上亦不尽合理,类名表达也欠精确。笔者以为,编者在全书唯一的分类编排途径的设计上,应充分考虑近些年来越来越使用广泛的《中图法》分类系统以及随之而来的人们分类检索习惯上的变化。其次,分类体系只可能满足人们族性检索的需求。事实上,对于图书的检索来说,人们最常用的还有书名途径和著者途径。笔者认为,编者完全可以通过书后辅助索引的形式增加上述读者常用的两种检索途径。具体做法很简单,即在正文分类编排的基础上,于每一条款目前加上序号――这样做,既可以通过序号清晰反映全书乃至大、小类目所收入图书的数量,又可以为编制书后辅助索引节约篇幅。编制辅助索引(如书名索引、著者索引乃至关键词索引等)时,只需将每一种图书对应的序号按检索点(如书名、著者或图书内容关键词等)的顺序(如音序法、笔顺法)编排即可(这方面可以参考上海图书馆编的《全国报刊索引》和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编的《报刊资料索引》的做法)。读者若有书名、著者以至图书内容方面的检索需求,通过相应的辅助索引,首先索得所需图书的序号,再按该线索一索即得该图书的基本信息。如此一来,对读者而言《书目大全》的使用效果必然大有不同。
2.体例结构不尽完善一般来说,无论资料性工具书(如辞典、百科全书、年鉴等),还是线索性工具书(如书目、索引、文摘等)都应该有一个完善的体例结构。就与本文相关的后者来说,主体部分是将著录款目按分类(或主题、字顺)等可检顺序排列而构成的全书的核心内容。另外,还应该有前面提及的辅助索引,辅助索引与正文编排方式共同形成工具书的检索系统。除此以外,还应该有编纂说明、体例介绍等。《书目大全》除未具备完善的检索系统外,编制说明、体例介绍等部分也以“前言”笼统代之。一些本应在这两部分详细说明、交待的内容如编制目的、使用对象、书目信息的来源、收录时的取舍、收录的数量以及著录的格式、使用的符号、互著问题(文中有许多互著现象)、正文详细排序问题、检索示例等,均在前言部分一笔带过或一略而过。作为“书目大全”,如此体例结构,难免影响该书目的严谨性。
3.编校不够仔细,差错率偏高工具书由于其工具性,人们对其准确性要求明显高于普通图书。作为报道图书信息、引导人们检索利用图书的书目来说,编校差错率过多,将会直接影响到使用者对图书信息的把握,造成误检、漏检等。经查对,《书目大全》中的差错主要有:(1)书名错误,如313页《阿申达》,申应为伊;111页《现存元明清南北曲全析(出)乐谱目录》,析应为折。(2)著者错误,如:15页华慰芳,慰应为蔚;25页于润祥,祥应为洋;38页赵枫,枫应为h;98页任国栋,任应为伍;李继一,继应为纯;154页朱谦文,文应为之;308页马步岭,马应为冯;杨桦,杨应为李,等等。(3)时间错误《音乐百科词典》(缪天瑞主编,人民音乐出版社)正确的出版时间应该是1998年10月,而非1994年。上述错误,必然会影响该书目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和应有的地位。
编制一部时间跨度大、专业性强的书目,其艰苦、细微、琐碎程度可想而知,当然为人们带来的学术便利也是不言而喻的。《书目大全》的编者立意甚高,立足基础性书目工作,尤其在学界长期以来资料工作不被重视的情况下,他们的工作更应受到人们的尊敬。但是,书目工具书的编制毕竟是一项细致严谨的系统工作,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书的质量,也使其应有的工具性、检索性受到质疑。在此,殷切希望该书目在再版过程中能有较大的改观。
①蔡良玉.呼唤深层次的中外音乐学术交流[A]. 庆贺钱仁康教授九十华诞学术论文集[C].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音乐研究所编. 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4
②一蓑烟雨.http://musicology.cn/bbs/dispbbs,2005.9.16
论文关键词:高师 音乐专业 钢琴课程 结构调整
论文内容摘要:高师音乐专业的钢琴教学有些偏重技术,而忽视钢琴理论文献及其应用技术的学习,造成学生有高技术、低技能的现象。文章着重探讨高师钢琴课程结构的调整,以寻求钢琴教学应用型、适用型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
高师音乐专业的钢琴,是一门专业性、基础性、适用性、应用性很强的技能技术课程,在专业必修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钢琴教学的成败,关系到学生整体专业素质的提高、进步和长远发展,对此,课程教学的研究及其方法、内容的实施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门学科专业,高师音乐专业钢琴教学直接影响整个音乐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长期以来,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需要素质全面、综合能力强的优秀教师,要驾驭中小学课堂授课实践,教师具有娴熟的钢琴弹奏技术就显得更为突出。钢琴作为中小学音乐课堂及其课外音乐活动的主要工具,无时不在发挥其重要的作用。但是,高师音乐专业的钢琴教学,长期受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的影响,使得学生学习钢琴学科专业知识的口径比较窄,尤其是只重技术而忽略专业理论及应用技术理论基础的学习,学生有些高技术、低技能,应用能力就相对较弱。面对如此困惑,笔者认为,调整钢琴课程的结构,合理设置学科专业内容,改变教学模式和方法势在必行。
一、现阶段高师钢琴教学的状况分析
我国高师音乐专业的钢琴教学从上世纪80年代经历了改革和发展的漫长过程,在学术界、教育界对于高师钢琴教学的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上展开了全方面的讨论和艰辛的探索,寻求适合中国高师钢琴教学的合理课程体系和教学手段,已成为广大高师钢琴教育者和学术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围绕高师钢琴教学研究曾先后举办了“全国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改革座谈会”“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研讨会”等系列的钢琴教学研讨会议,在高师钢琴教学的方式、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为高师钢琴教学提供指导。高师音乐专业钢琴教学为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从教学内容上进行了扩充,以突出本课程的师范特色,在巩固钢琴弹奏技术的基础上,增加了钢琴伴奏这一实用技术的内容,这一教学模式在高师得到推广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高师音乐教育的主体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为中小学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进入21世纪,社会对教师教育的素质要求更高,不仅要求音乐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过硬的专业技术技能,更要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因此,传统的钢琴学习模式必须要进行调整,钢琴教育仅仅围绕技术训练和技能训练,不能满足钢琴教学的实际需要,现行的课程结构,如:钢琴弹奏技术学习、钢琴伴奏技术学习这两大模块的内容更应该充实和拓展,增加钢琴理论课程学习的教学内容迫在眉睫。
二、钢琴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的构想
围绕高师钢琴教学的培养目标问题,专家、学术界已广泛地研究和探讨,传统培养模式提出的“一专多能”与“多能一专”只是能力培养的问题,不论是“一专多能”还是其他“多专多能”,最为实际的是高师钢琴教学使学生学到什么、学会什么、能做什么的问题。高师的钢琴教学与音乐院校专业钢琴教学既有联系又有本质的不同。从中小学音乐的实际及普及性音乐教育的目标出发,为了将来的实用和运用,高师的钢琴教学课程的设置应包括:钢琴技术课程、钢琴伴奏课程、钢琴教学法课程、钢琴文献及史论课程、钢琴鉴赏课程等几大模块的学习内容,使培养的学生既有良好的技术技能,又具备全面的学科专业的人文素养,从而形成以钢琴基础知识为支撑,以过硬技能为核心的钢琴教学课程综合体系。应该从观念、教学手段及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中心诸方面进行合理的改革、调整和设置,以长远的目光,关注未来钢琴教育的发展,把学生的能力、专业素质、人文素养有效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1.钢琴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置
钢琴理论课程应包括:钢琴弹奏理论基础、钢琴文献研究、钢琴艺术史论、钢琴编配理论等方面的内容,此部分内容的开设适宜在大一至大二阶段。而今,音乐专业学生普通存在的问题是只会弹不会用语言表达,只会做而不能写,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缺乏,音乐表情语汇空洞不丰富。因此,开设此类课程的目的使学生既能很好地演奏,又能采用科学的方法施教,并能在教学中用丰富的音乐语言表述作品和阐释作品,采用启发式、探讨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2.钢琴技术课程的设置
钢琴技术课程的设置内容主要包括:钢琴基础技术训练、钢琴伴奏训练、钢琴编弹写作训练等方面,钢琴技术是学科专业发展的前提,是学生能力形成的基础,它具有技术性很高、应用性很强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要充分根据学生的条件,因材施教,科学实施,有效施教,积极调动学生勇于创新、主动参与、自由体验的学习;变“老师要我学”,成“我要主动学”,在教学的每一环节上都要求学生认真思考、敢于探索、不断进取,特别是在伴奏课程中,要充分运用已有的专业理论知识,如:和声、视唱练耳、作曲理论、作品分析等课程的知识,以科学的学习方法达到准确、快捷、有音乐表现力的钢琴伴奏能力。此类课程的开设适宜在大三至大四阶段。通过四年的学习真正使学生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和技能。 转贴于
3.钢琴教材与教法的课程设置
钢琴教材与教法的学习对于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十分重要,其课程的主要内容为:钢琴教学法、钢琴作品赏析、钢琴文献研究等,此课程内容的学习适宜安排在大三至大四阶段。钢琴教材教法的研究与学习是教师教育的一种必备素质,是每一位有志于成为一名钢琴教师及钢琴教育工作者的合格与不合格的标准所在。因此,教材的研究学习与教法的研究学习,不仅要纳入钢琴学科课程建设之中,而且应选配在此方面经验丰富、能力很强的钢琴教师来担任此课程内容的教学,在教学中要把中外钢琴文献有机地结合,从多角度、多层面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了解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钢琴音乐,通过相关文化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的艺术底蕴,文化修养得到整体提高。
三、钢琴课程考核方法的构想
高师钢琴课程内容的增加,势必关系到课程的考核方式和方法,高师钢琴技术课程的考核,普遍采用的是表演考核,学生在学期末集中在舞台上或者教室里演奏一至两首中外作品,教师根据学生弹奏的完整性、技术性、表现力等诸方面评定成绩。这一方法沿用至今,对于锻炼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培养良好的演奏心理起到很好的作用。面对钢琴理论课程的考核,如:钢琴文献研究、钢琴名作赏析、钢琴艺术史类的课程,考核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诸如撰写钢琴研究论文,钢琴作品分析报告等形式相结合给予考核评分,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使两者有机结合,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发挥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对于钢琴技能类课程考核,如:钢琴配弹与编配等课程内容,应以实用性的考核为主,学生在声乐考核中互相伴奏、器乐演奏考核伴奏、合唱伴奏等实践活动中,由主科教师及相关学科教师来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笔者认为,此类课程的考核形式应灵活多样,可以视教学需要来进行,不论采用哪一种方式,都不能脱离实践这一重要环节。
高师钢琴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是事物发展的必然,不论是主动的或是被动的,教育的发展总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高师钢琴教学要发展,就应以发展的眼光去多审视、思考,并以此来构建高师钢琴教学更为合理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昌逵.21世纪高师钢琴教学研究热点回顾.中国音乐教育,2008年第8期.
[2]冯存凌.“学校应用性钢琴演奏”的课程构想.中国音乐教育,2008年第6期.
[3]林振钢.论钢琴学习.钢琴艺术,2008年第10期.
大连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始建于1949年4月成立的大连大学(1950年7月大连大学建制撤销,1978年10月成立大连工学院旅大分校,后为大连工学院分院,1983年11月大连工学院大连分院独立办学更名为大连大学)、1948年3月成立的关东文法专门学校(后为大连师范专科学校)、1950年10月成立的旅大市卫生学校(后为大连市卫生学校)。1987年10月,大连大学、大连师范专科学校、大连市卫生学校三校合一,组建新的大连大学,大连大学设工学院、师范学院、医学专科学校。时任大连市副市长赵亚平出任新的大连大学校长、党组书记。现任大连大学党委书记王志强,校长潘成胜。
多年来,大连大学在先进大学文化的引领下,秉承“让每个人都成功、让每个人都快乐”的核心理念,倡导“崇尚学术、崇尚科学”的优良校风,坚持“面向未来,发展是硬道理”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贡献求支持、求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现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哲学、法学、经济、教育、文学、艺术、历史、理学、工学、医学、管理11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学校现有25个学院,61个本科专业,20个一级硕士学位授予点,120多个二级硕士学位授予点,全日制在校学生15000余人,外国留学生、成人教育学院学生5000余人,设有附属中山医院、附属新华医院2所三甲医院。
大连大学始终把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放在首位,努力积聚丰厚的人才资本。学校现有教职工4500余人,专任教师102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51人(含2所附属医院),其占专任教师比例数列辽宁省80余所高校中的前列。专任教师中有长期在校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16人,正高职人员393人;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7人;有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省高校教学名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等30余人。学校被市政府确定为大连市“人才储备基地”。
大连大学不断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利用多学科的综合优势,注重专业内涵建设,优化与整合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学习环境,构建了以学科竞赛为核心的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体系,为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机会,学生培养质量明显提高,考取研究生比率和一次性就业率逐年上升,在大学生学科竞赛中取得了获节能减排竞赛连续两届全国特等奖、“挑战杯”科技作品和创业计划大赛全国二等奖等标志性成绩,还在数学建模、机械设计、电子设计、力学竞赛、ERP竞赛等、以及外语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艺术类赛事中获得多项奖,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文章与作品数量逐年上升,以学生为第一发明人而被授权的专利达数十项。学校建有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大学基础物理实验示范中心、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等7个基地;建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培养基地7个,省级示范性专业、特色专业、品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重点支持专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13个,省级精品类课程20门,是省微电子通信与IT产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05年以来,学校共获得省级教学成果50项,启动校级教改课题425项,建有270个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
学校注重塑造先进的大学精神,积极树立现代文化模式,大力倡导求实的文化理念,建设了一批以素质教育博物馆和纪念园为标志的文化载体。
大连大学有7个辽宁省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培育学科,3个省高水平重点学科,5个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有8个学科获省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工程“一流学科计划”和“特色突出计划”;已建成先进设计与智能计算机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通信网络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等22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及人文社科基地。近年来,学校承担一批国家863和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其中国家863、973项目和国家支撑计划项目5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0余项;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国防、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7项,省部级自然科学、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5项,列辽宁省80余所高校的前列。
学校总占地面积12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5.3万平方米,图书馆面积2.16万平方米,馆藏图书160万余册。由综合体育馆、中心体育馆、网球馆、游泳馆等组成的体育场馆面积达2.07万平方米,体育设施达到国际比赛标准,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美国田径队的训练基地。
大连大学注重吸引国外智力,积极开展国际间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日本筑波大学、中央大学、名古屋外国语大学、北陆先端科技大学院大学、金泽大学,美国特洛伊州立大学,韩国中南大学院、群山大学、昌原大学校、鲜文大学等6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聘请外国专家与知名学者来校任教、讲学、访问,学校也组团或派教师出国进修、考察及学术交流。
目前,大连大学已经进入了“调结构、建特色、上层次”、努力创建全国一流教学研究型地方大学的新的发展阶段。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依法治校”的办学方略。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服务地方能力为重点,以人才队伍建设和大学文化建设为支撑,以特色建设和内涵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凝练学科方向,转变发展模式,立足大连,服务辽宁,面向全国,培养“会做人、能做事,会学习、能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到2015年,力争实现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的突破,初步建成规模适度、质量优异、结构合理、特色明显,优势突出,部分学科居于省内地位、综合实力处于国内地方高校一流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地方大学。
音乐学院
音乐学院的前身是1987年的大连大学师范学院艺术系,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学院的办学水平逐年提高,专业结构日益合理,学科建设发展迅速。学院现设音乐教育、舞蹈、管弦、钢琴、声乐、文艺编导、音乐理论7个系,共有40余个专业方向,拥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的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学院现有在校生805人,教职工79人,专任教师6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9人,外聘教师20余人。近年来涌现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学院在研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21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在、省级大赛中获奖项40余次,大连大学青年交响乐团连续两年在法国、美国、加拿大交响乐比赛中获金奖;声乐专业在第一、第二届、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声乐展演赛中荣获金奖5项;合唱团应澳门政府,澳门文化局邀请参加第25届澳门国际音乐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舞蹈团在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校园舞蹈大赛获表演铜奖;青年教师在国际钢琴、声乐比赛中获奖7人次,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由中国音乐家协会普通高校音乐联盟主办的“神州唱响”全国高校声乐展演连续四届在我校举行,中国音协党组书记徐沛东、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金铁霖、马秋华等亲临比赛现场并给予了高度评价,我校师生获得教师组、学生组多项金奖。
学院有着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几年来先后邀请了国内外数十位专家、学者到校讲学、任教和举办音乐会。多位教师应邀出访美国、韩国、日本、加拿大、德国、奥地利、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参加国际性学术活动和举办音乐会。学院与德国福特旺根艺术大学、美国加州斯坦尼劳斯音乐学院、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日本作阳大学等十余所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音乐学专业(师范类)
培养目标:培养拥有现代教育观念,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既有扎实的音乐实践技能,又具有适应中小学教学能力的音乐教育专门人才,以及能够胜任在专业文艺团体、艺术院校、文化机关及广播影视部门从事表演、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教育学、艺术学、艺术概论、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乐理与视唱练耳、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民族民间音乐、合唱重唱、合唱指挥、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声乐、钢琴、即兴伴奏、心理学、当代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等。
基本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音乐表演专业
西洋管弦、民族器乐、键盘演奏、声乐种类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系统的音乐表演方面的专业基本知识、音乐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能在专业文艺团体、艺术院校、艺术研究单位和文化机关、出版及广播影视部门从事表演、教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艺术学、艺术概论、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学基础、民族民间音乐、音乐作品分析基础、音乐欣赏、表演主科、乐队合奏、合唱等。
文艺编导种类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具有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能在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文化部门、传媒公司及群众艺术团体等部门从事节目策划、编导、节目制作、文字撰稿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艺术学、艺术概论、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广播电视学概论、传播学、导演基础、表演、新闻学、采访学、色彩学与构图、电视摄影艺术、电视画面编辑、照明艺术、编导创作实践等。
基本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舞蹈编导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现代舞蹈意识和理念、掌握一定的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基础、具备一定的编导能力和教学能力,能适应社会多种艺术工作岗位、能教学、能表演、能编导的高素质应用型舞蹈编导人才。
主要课程:艺术学、舞蹈编导、乐理视唱、舞蹈作品赏析、艺术概论、中外舞蹈史、芭蕾舞基训、中国古典舞基训、现代舞及编舞技法、民族民间舞、教学剧目、中国民间舞蹈文化、舞蹈教学法及舞蹈编导理论等。
基本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大连大学2014年音乐类专业招生计划一览表(拟定)
文艺编导类别招生地域为黑龙江、江西、湖南。
以上拟招人数根据实际报考情况进行调整,专业设置与招生计划等相关细节请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以各省招生主管部门公布为准。 美术学院
美术学院是1996年由大连大学师范学院艺术系和大连大学工学院工艺美术系合并而成,经过多年的建设,学院的办学水平逐年提高,学科建设发展迅速。学院现设美术学、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本科专业,拥有美术学、设计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包括民族民间美术、美术史论、油画实践与教育、中国画实践与教育、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服装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八个研究方向。
学院现有在校生800人,教职员工72人,其中专业教师57人,教授5人,副教授18人,讲师29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3人、硕士学位的12人,其中院长石峰为大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现有教学面积6500平方米,是一个集专业教学、创作设计、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学科、高层次的学院。学院设有基础部、理论教研室、服装艺术设计教研室、环境艺术设计教研室、装潢艺术设计教研室、新媒体设计教研室、办公室七个教学与行政部门;设有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指导日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共建立了18个美术写生、教育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基地,为锻炼学生实践技能提供了条件。学院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技能、拓方向”的办学理念,在本科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凝练出鲜明的办学特色。
在教学中,学院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题、工程、项目等社会实践活动,并通过模拟课题形式,确定课题的市场定位、技术的可行性与艺术设计的需求点,让学生在大学阶段就能亲身投入艺术设计的全过程,为其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学院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旨在加强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学院依托各类工作室进行拓展教学,先后建立了中国画工作室、绘画语言实践工作室、版画工作室、壁光陶艺工作室、雕龙工作室、服装CAD工作室、装饰艺术工作室、“方式”艺术设计工作室、新视觉艺术工作室等,专业老师结合美术创作和艺术设计的大赛进行专业拓展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学院启动了“学术沙龙”和名师讲坛活动,聘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来讲学,带来了学术领域的前瞻思想和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学院组建多个学生社团活动进行专业拓展教育,现有DV协会、摄影协会、服饰协会、漫画协会、吉他协会、书法协会、模特协会等学生社团,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提高了综合素质。
近三年来,学生创新立项达到68项,共有300余人次参加,占学生总数的30%。学生共参加了74项市级以上大赛,获得354项奖项,其中107项、省级60项、市级187项。93%的在校生参加各类设计大赛,获奖或入选的学生比例达47%。如在中国建筑协会室内设计分会主办的“新人杯”青年学生室内设计大赛、中国美术院校在校学生作品年鉴、台湾金犊奖广告大赛、靳埭强平面设计奖、中华杯国际服装设计大赛、辽宁省大学生艺术展演大赛、大连市高校学生艺术设计大赛等重大赛事中均获得优异成绩。学院与日本东京服饰专门学校、加拿大魁北克蒙特利尔大学、韩国东首尔大学等多个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美术学专业(师范类)
培养目标:掌握美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综合知识,培养能够在中小学从事美术绘画教育或在美术馆、群众艺术馆、艺术研究所、企业单位、街道办事处、社会团体、画廊等行业中进行美术创作的应用型人才。美术学专业能够适应不同行业对美术类人才的需求,在社会中传播文化艺术。
培养模式:突出专业方向,通过学分制和导师制等教学管理的新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目的性和灵活性,以培养和提高其专业素质和综合运用能力。
主要课程:中国画、油画、版画、陶艺、美术史论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中外美术史、艺术美学、技法理论、构图学、绘画、摄影、计算机应用、美术教育心理学、美术教育学、书法与篆刻等。
专业特色:注重专业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
基本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服装与服饰设计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较强的服装综合设计能力、创造能力和工艺制作能力及产品营销能力,能够跟踪或领导服装设计新潮流的服装设计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在思维方式上,突出现实与抽象的辩证统一;在内容上,立足民族服饰,了解并掌握国际服饰的特点与发展趋势,突出古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在能力上,强化操作技能,充分利用大连国际服装节和各类服装设计大赛的契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主要课程:中外服装史、服装概论、服装设计、服装画技法、服饰材料、服装工艺学、服装制作、服装市场营销、服装CAD、服装造型设计、立体剪裁、现代艺术设计史、服装企业管理等。
专业特色:注重专业实践技能与综合设计能力培养
基本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环境设计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环境艺术设计创意、工程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室内设计、环境设计两方面具有相应专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突出思维能力的培养,强化技术技法训练,注重实践机会,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结构的优化组合、教学模式的更新和个性化专业方向的设置,拓宽学生择业方向,提高专业技能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主要课程:艺术概论、美学概论、素描、色彩、透视学、建筑制图、室内外效果图、环境设计与规划、造型设计、展示设计、园林设计、建筑装饰材料分析、民间艺术、计算机应用等。
专业特色:注重专业项目实践能力与综合设计能力培养
基本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视觉传达设计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装潢设计创作、教学、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装饰设计与平面视觉传达两方面从事具体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突出思维能力的培养,强化技法训练,增加实践机会,提高创新能力,通过课程结构的优化、教学模式的更新和柔性化专业方向的设置,拓宽学生的择业面,提高其业务技能和竞争能力。
主要课程:艺术概论、美学概论、素描、色彩、图形设计基础、广告设计、字体设计、包装设计、展示设计、网页设计、广告摄影、室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计算机艺术设计基础、影视媒体艺术设计、世界现代设计史、书籍装帧设计等。
专业特色:注重专业实践技能与商务沟通能力培养
基本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数字与媒体艺术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现代艺术设计观念和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具备现代新媒体艺术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专门设计单位、科学研究单位、高等院校等从事视觉传达设计、影视编辑、动画设计和多媒体制作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学习新媒体艺术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使学生具备能将技术、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基本能力。学生通过思维模式、技术手段以及艺术表现方法的训练达到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最终实现人与环境、人与市场和谐相处,并将这种关系转化为商业艺术设计上的能力,从而拓宽学生择业方向,提高职业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能力。
主要课程:角色设计素描、中外艺术设计史、影视美学、计算机图形设计基础、计算机影视设计基础、脚本采编、影像摄制、影视编辑、影视广告、多媒体制作、计算机动画设计基础、视频动画等。
专业特色:注重数字媒体实践技能与综合设计能力培养
基本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大连大学2014年美术类专业招生计划一览表(拟定)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在教育方面做了相应改革,各大高校已把音乐欣赏作为主要选修课之一,为了将这门课程更好的被学生学习和接受,将音乐的艺术效果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音乐课程的安排上,增添了现代化音乐的审美观和艺术性,使音乐课程不再枯燥乏味。本章在素质教育背景的影响下,通过对各大院校音乐教育的需求,近似于专业院校的音乐欣赏,却又区别于专业音乐学校的课程安排上,着重对现代的音乐欣赏做出更多的创新,把这种音乐欣赏的创新思维进行扩大和推广。
现代音乐的欣赏形式确实是多种多样,主要是以抒发创作人的思想感情和表行行为为主,但是,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有些高校似乎将这门音乐欣赏当做一种重要的课题来谈论。培养学生音乐的审美能力,音乐场景的想象力是各大高校开展音乐欣赏课程的目的所在,以便提高学生在德、智、体、美中“美”的综合素质。
一、高校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音乐教学模式单一
组成教学的主要因素有两个,那就是教师和学生,音乐欣赏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以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掌握学生的音乐赏析能力,以及音乐感情的抒发为主要教课内容,从而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到音乐的艺术境界。但是,事实并不如此,某些高校的音乐教师没有把学生看做是音乐欣赏的主体,漠不关心他们对音乐欣赏的感觉,忽视学生的音乐感受;另外,教师常常把学生音乐听课行为看做是一种主动形式,而对音乐的欣赏上是被动形式的错误观点;再次,教师在音乐欣赏课程的安排上,按部就班的对书本知识进行简单的传授,没有将音乐的实质讲解出来,让学生对音乐的欣赏缺乏深入的理解和认识,限制了学生的音乐创新思路,无法将音乐灵感与自身情感相融合;最后,有些教师自认为已把音乐课程的重内容传递给了学生,可是事与愿违,学生无论是在听觉上还是在视觉上,都不能将音乐的涵义表达出来,最终导致了学生对音乐欣赏兴趣的丧失。
2、音乐教学内容偏离实际
音乐教学内容不能跟上现代音乐形式,存在时代音乐新,音乐课程守旧的现象。教育部认为有些音乐的形式不能当做教学内容,使得书本上的音乐内容与现实的音乐效果相偏离。另外,把专业院校的音乐教学内容直接编成到非专业音乐欣赏的课程中,不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导致音乐欣赏行为下降,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丧失,音乐的创新行为无法发散;再次,音乐课程的内容缺乏新意,几乎都是雷同或守旧的版本,致使学生的理解程度不高。
3、音乐教学设施紧迫
有些院校在音乐的设施上根本就没有进行全方位地安装,缺少专业的音乐媒体教室和音乐设备。高校领导借学校资金不足之原因,为不够重视音乐的欣赏提供了冠冕堂皇的理由。
4、教师音乐素养偏差
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各大高校的音乐教师具备较高的音乐底蕴和音乐艺术的天分,并且更要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较高的音乐的文学素养,以及独创音乐作品的能力,但就目前的音乐师资水平看,相差甚远。
二、对高校音乐欣赏创新能力的培养
1、审美能力
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大多“以教为主,以学为辅”的原则,而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音乐欣赏的课程安排上,应打破这种教与学的模式,老师照书本知识对学生进行音乐的传授,让学生按图索骥,根本就无法开发学生的审美观念。因此,教师要尽量与学生之间有一个感情的过度,让学生身临音乐的境界中,提高自身的审美观。
2、思辨和创新能力
对于音乐的欣赏,若想达到创新的境界,就必须让学生深知创作人流露的思想感情以及内心的感受,对创作人的作品进行深刻的体验和思考,求得与创作人的心境达成共鸣,在此基础上,挖掘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将音乐的欣赏境界推向高峰。
总结: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音乐欣赏教学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作,但也存在细致的一面,任重而道远。现代的教学模式,大抵讲求创新,因材施教;在教学的方法上,因势施异。音乐的欣赏要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原则,鼓舞学生大胆创新,用灵感激发创新,音乐的欣赏要兼顾灵活与运用。另外,教师在音乐的授课过程中,尽量多多挖掘有潜力的音乐人才,让学校成为他们音乐之路的照明灯;教师与学生共同融入音乐的氛围中,并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与他们共赏音乐的韵味,师生共同营造一个浓郁,活跃的音乐欣赏氛围,让音乐达人们向音乐的艺术的殿堂慢慢迈进。
参考文献:
[1]、查雁楠.职高学校音乐课堂教学的设计 [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3) .
[2]、张媛. 培养人文素质 塑造完美人格--高职高专音乐欣赏课对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6) .
关键词:因材施教;实用性;理论教育
Pick to master musical :high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music teacher, in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o improve its usefulness of learning. to be develop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alent to education.
Key word : teach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utility;music in music theory
高师音乐专业的钢琴基础课应以培养新世纪音乐教育人才为突破口,以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能力为基础,培养出既有基本钢琴弹奏能力,又有较好的钢琴即兴伴奏技术和良好的音乐修养,符合时展需要的新型教育人才。
一、教学中的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随着招生的不断扩大,“一对一”的教学方式日渐显露出其局限性。其一,生产“效率”低,无法适应高师“扩招”的形势。其二,具有一定的封闭性,无法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和取长补短。其三,学生只接受个别课的训练只会独奏,不会其它的形式,如四手联弹、合奏等。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学生进校后,在掌握钢琴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技术程度、反应能力、弹奏是否规范等,进行分层教学。即改革传统的个别教学法,采用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集体课:讲授理论知识、作品赏析、教学法、论文写作、研讨性的课题等。小组课:应根据自身的条件,技术程度反应能力,弹奏是否规范等。个别课:主要是针对程度较高,弹奏规范,理解能力好的同学。这样既能因材施教,教学效果又好。
二、教学中突出其实用性,提高学生兴趣
高师音乐教学的目的是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为基层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师范音乐教育专业,并不是培养演奏家,而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师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突出其实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多选一些短小精焊的钢琴小品给学生练习,在这些短小精焊的钢琴小品中,作曲家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优美的音乐意境和欢乐的节奏,把人们带向美好的生活向往。学生在学习这些作品的同时,也学到了作品中的风格和合作内涵,音乐创作的表现手法,且进一步体现到了钢琴小品的精华。在教学中不仅要选用中外经典曲目和地方优秀民间音乐作品,也要注重当下脍炙人口流行歌曲的选取。适当增加比例。如经典曲《送别》《欢乐颂》,优秀民歌《浏阳河》,通俗流行曲《北京欢迎你》等。引导学生将音乐与多种艺术种类结合,在教学中应注意与学生积极互动,如布置四手联弹的内容和学生一起弹奏,激发学生独立分析、学习,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体验互为补充,让每个学生都各显其能,发挥主观能力性。
这样等学生加入到教师的行列后,他们才会把这些民族的精粹传授给祖国的下一代,中国民族音乐才能立于不断发展的态势之中。
我们要不断提高、更新自身的知识,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水平,以适应新时代学生的需求。面对新教材、新课题,要与自身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去引导、指导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相关知识水平,才能抓住学生的心理,提高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
三、加强舞台感受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是瞬间艺术,音乐是表演艺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如独奏、合奏、四手联弹等),不定期的音乐会的演出,能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害羞心理,为充分展示自我树立信心。自信心是取得良好演奏效果的前提,拥有强烈的演奏欲望和自信心,才能激起学生的热情,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舞台表演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不管学生程度的深浅,多上舞台对提高他们的兴趣都有很大帮助。
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音乐环境尤其是这样的,我们应多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学生在富于音乐乐美,有生机兴趣,有活力的环境中学习。
鼓励学生到当地的企事业单位去,辅导企事业单位活动,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通过这些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社会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等。
四、加强作品的分析―理论教育
高师的钢琴教学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学习的过程,还要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相关的知识,如:钢琴艺术史、作品背景及相关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等其它艺术。要仔细地研究每一首乐曲,努力寻求所要演奏的乐曲的特点。如:作品的和声风格、旋律风格、节奏风格、音色、调式、织体等。有些在乐谱上就能直接得到提示,有些则是通过了解作品而得到。
通过学习这些相关文化,可以使学生们在更高的层面上对作品有一个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了解,以便他们进一步丰富自身的艺术底蕴,提高整体文化修养。以避免学生在弹奏了大量的钢琴作品后,却无法对作品进行文化的阐释,影响了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因为审美能力的提高需要文化的支撑。
成功的教育是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教师要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他们的创造力,使我们的学生能够轻松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贾云老师音乐教育改革构想 [J].《浙江大学学报》(科学版)2000年第二期
[2]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首[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3]周晓梅,后现代教育理念对高师钢琴教学的启示[J].《中国音乐教育》2008第8期
摘要网络音乐是一种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极具魅力的新型音乐形式。目前,网络音乐正用它无与伦比的影响力改变和丰富着人们的视听生活,并连带影响了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对网络音乐的发展态势及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网络音乐 发展 影响
中图分类号:J639 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是网络的世纪,现代科技的进步推动了音乐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为网络音乐的诞生及发展创设了条件。具体来说,网络音乐是通过电子信息网络传播和交易的电子化音乐,包括网站背景音乐、网络邮件音乐、网上点播音乐、FLASH动画音乐、贺卡音乐、网络游戏音乐、网络广告音乐、手机下载铃音及网络歌曲等。而根据其创新度的不同,也可将其分为3大类型,即原创歌曲、翻唱歌曲和改唱歌曲。目前,随着国际互联网络的进一步普及,网络音乐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音乐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大加深。
一网络音乐的魅力及特点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整个艺术领域从观念形态到创作实践,都将远远超越传统的局限,音乐的表现形式和涉及的内容也注定要发生革命性的突变。而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音乐因其顺应时代的需求,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强大的魅力。总的来说,网络音乐主要有以下3方面特点:
1创作群体扩大化
网络平台使音乐人摆脱了对音乐商品载体,如唱片、录音录像带演出活动等的依赖和束缚;同时,网络技术的介入也改变了传统音乐的创作方式。这一切都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进入音乐创作这一领域的门槛,促使更多音乐爱好者积极投身于音乐创作中来。
传统的作曲方式一般是作曲家在谱纸上写出总谱,然后抄成分谱交给乐队排练,作曲家有不满意之处再修改,乐队再排练。一部音乐作品的完成往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网络音乐借助于网络的免费与便捷,为每个人提供了传播、编辑、制作音乐的可能。创作者可以坐在家里,通过电脑制作音乐作品,很方便地修改各个声部、各个音符,并进行效果监听,直到满意为止。在网络的世界中,可以没有唱片公司绚烂的包装,也无需媒体大手笔的炒作,音乐创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意同广大网友共同分享自己的成果。很多“草根”歌手正是通过网络这一途径走上了音乐之路。
可以说,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有那么多的人投身于音乐创作活动之中。网络音乐创作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已经具备了影响音乐创作整体格局的力量。网络音乐是一种平民化的音乐。
2传播媒介便捷化
一部音乐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音乐的传播史。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提高,音乐的传播方式经历了6次革命,分别是:留声机与唱片的发明、有声电影的发明、广播电台和收音机的发展、录音机的发明和普及、电视和彩色电视的发展、CD 等传播工具的发明和普及。每一次音乐传播的“革命”,都使音乐产生了巨大变化,而此次网络音乐的变化更为突出。
网络音乐生存在一个虚拟空间上,它拓宽了音乐演绎的空间,使音乐的发展能更好地摆脱时间、空间、地域等的限制,变得更为快捷,更多样化,更大众化。网络的兼容性和开放性,使得音乐与音乐受众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简单便捷,只要轻轻点击鼠标,进入相关网站进行搜索,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倾听、下载自己喜欢的音乐。网络技术给音乐带来了新的风格,给音乐传播手法带来了革命性变化。网络音乐的传播广度和深度,是以前的传播媒体所根本达不到的。
3欣赏受众自主化
在网络技术出现之前,传统的音乐传播方式为定时单向传播,音乐受众除了自己购买磁带、CD等欣赏方式外,还可以通过电台、电视台欣赏到喜欢的音乐。但个人的购买和收藏量是有限的,电台或电视音乐的选择性也很狭窄,欣赏者不能随时随地随自己的喜好去选择,很难形成与音乐之间的互动交流。
网络具有双向甚至多向交流的功能,使原有的人类交流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变革,音乐传播方式也转变为立体式,即时双向互动传播。网络音乐带给人们的是优越的选择自主性及即时性,欣赏者地位由被动晋升到主动,甚至还可以将自己创作的音乐或演唱的歌曲放到网上,推广出去,争取大家的认可。这是一个欣赏者走出被动感受音乐作品,从而进入主动选择欣赏对象的欣赏者时代,同时这种自主性也能使欣赏者更好地理解和评价作品,促进音乐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
二网络音乐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网络普及,网络技术丰富了传统音乐的表现形式,对音乐的创作、传播及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进一步深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现代音乐的发展方向。
1对传统音乐的影响
在创作方式、乐曲风格方面,网络音乐带给了传统音乐巨大冲击。首先,网络技术丰富了传统音乐的表现方式,例如通过MIDI 制作软件,在键盘上可以弹出任何想要的音色,从西洋小提琴到印尼甘美兰(Gamelan)这些音色都被统一在一个数位的标准操控介面上,冲破了传统的五声、七声音阶和十二律、二十四律等,音色表现已经趋于无限。其次,走在时尚尖端的网络音乐,先天就有着一定的先锋意识与创新精神,这也为传统音乐带来了新鲜的空气。而随着网络的普及,地区之间的音乐交流更加密切,不同地区的音乐相互影响,加剧了新时期音乐风格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如今,乐坛呈现出对立的风格与思潮共存、传统与先锋派的作品纷呈的局面。例如,出现了将非洲与印度打击乐器、吉他、钢琴、三弦、二胡与西塔琴微妙交织;将西方前卫爵士、即兴音乐、传统音乐乃至电子音乐大胆组合的尝试。人们仿佛自由穿行于各地域民谣、非洲打击乐、西洋摇滚乐与新古典之间。通过传统创作手法与网络音乐技术组接的生产模式,音乐正向着更为自由的方向发展着。
2 对音乐教学的影响
网络及网络音乐的发展,为音乐艺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资源,成为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第二课堂。互联网上有着丰富的音乐资源,目前我国仅音乐下载网站就有七八千家,再加上网络音乐的综合模块,总数量约在3.5万家以上,这些网站储存了大量的音乐资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网上音乐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另外,在网络上有很多的音乐软件,包括音乐教学软件和音乐学科工具软件等,如FL STUDIO软件、Cute MIDI简谱作曲家、MIDI作曲软件、作曲大师V6.0等。教师可以利用音乐教学软件制作教学课件,丰富音乐教学,也可以指导学生下载音乐制作软件,鼓励他们进行音乐创作。网络资源也为学生乐队的出现及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从上个世纪末开始,我国乐坛就一直活跃着众多的学生乐队,例如曾经小有名气的“活性炭”、“午夜飞行”等。中国传媒大学的蒋安庆老师认为,做过乐队和没做过乐队的学生的音乐基础和经验的区别是很大的。这样的经历激发了学生的音乐热情,也为中国的音乐培养了实践型的音乐人才。教师应当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使其成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有益补充。
3 对音乐传播的影响
在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中,文字和音符需依靠书籍的出版发行,声音和影像靠磁带、数字化的CD、VCD、DVD等载体的发行,其传播受到地域、时间和容量上的限制,并且需要特别的技术和规模生产的支持。网络是一种新型的音乐传播媒介,凭借其强大的传播优势成为音乐存留和传播的最佳途径之一。这一特殊传播载体――网络的传播范围是以全球来计算的,网络延伸到哪里,它所承载的音乐就可以传播到哪里,任何国家、民族的音乐文化都可以利用简单的网络技术即时,提供给全球范围的人们同时阅览。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时尚音乐都开始摒弃传统的传播方式而选择网络媒介进行传播。如在2007年12月,莫文蔚就曾宣布《拉活》是她发行的最后一张CD,以后再创作的歌曲将改由互联网:“CD终究会被淘汰,我想在CD被淘汰前以新方式做音乐。”网络的存在使音乐的传播打破种种限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高度。同时,网络所特有的互动性,为音乐的创作者和接受者之间创建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使音乐欣赏呈现出极其开放性的特征,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 如何应对网络音乐的影响
作为音乐家族的新成员,网络音乐担任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网络音乐同时也是一种新兴事物,其存在有一定的必然性。但也正是因为网络音乐正处于发展阶段,必然有不成熟的一面,需要广大音乐工作者端正态度,给予网络音乐以公正客观的评价,并对网络音乐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使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1 客观科学的评价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优秀音乐文化传统,但网络音乐只是一个新生事物,还不够成熟。由于网络音乐创作主体素质的参差不齐,传播环节的不够完善,价值导向的稍显庞杂等多方面原因,直接导致了网络音乐内容复杂、层次较乱的特点。要想使网络音乐健康有序地发展,必然要经过各方面较长时间的共同努力。同时,对于正在发展的网络音乐,我们也要保持一种客观科学的态度进行评价,既不可以一概而论,也不可以一棒打死。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网络音乐的先进性。网络音乐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便捷的传播方式、深厚的现实基础、广阔的发展前景,是我国音乐事业发展的重要补充和主要助力,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但是我们也必须要看到由于个人因素或社会因素的影响,许多网络音乐创作者并没有精心挑选歌词、曲谱等要素,使网上出现了口水歌、恶俗音乐,一些网络音乐甚至以“原创”为名而行“恶俗”之实,如《坐在马桶抽烟喝茶》、《我爱人民币》等,这些都给网络音乐内容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挑战。恶俗的网络歌曲会误导网络音乐的发展方向,更会降低流行音乐的品质,对网络音乐的长远发展是有巨大危害的。
2 积极正确的引导
网络音乐创作的趋势不可阻挡,但目前网络音乐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我们更应该对其进行正确地引导,使其早日成熟完善起来。
首先,有关部门应加大管理力度,出台相关规定,为网络音乐的长久发展指出方向并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其次,网络音乐人要自觉抵制不良思潮的影响,承担起传播文明,共建和谐的重要责任,坚持积极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宣扬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高尚的道德观念。再次,网络音乐受众在进行自主选择音乐资源进行赏析活动时,也要有正确的审美标准和积极的审美趣味,自觉进行一些健康的音乐赏析活动。
网络音乐的影响,与网络音乐欣赏者面对网络音乐这种新生事物时的心理、思想特点密切相关。因此,要正确应对网络音乐的影响,就要靠网络音乐的创作者和网络音乐的服务商及社会方方面面的合作,力争在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参与、引导下,实现对网络音乐的规范化管理。
四 结语
网络音乐是传媒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一种历史进步的表现。网络音乐较多地关注社会人的文化需求及审美需求,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同时,网络音乐以其丰富的网络资源、多彩的艺术形式、便捷的传播方式而焕发着强烈的艺术魅力。实践证明,网络音乐及技术已经给音乐的创作、表现、传播及现代音乐教育方面带来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目前,尽管网络音乐乃至作为传播媒介的网络本身都还处在发展的初期,还有诸多不成熟的表现。但网络音乐依托不断进步的网络迅速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完善,网络音乐将成为引领中国未来音乐发展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曹遂今:《中国大众音乐――大众音乐丈化的社会历史连接与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2] 纬桩恩:《音乐意义的形而上显现并及意向存在的可能性研究》,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版。
[3]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郭小平、翟灿译:《艺术心理学新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4] 黄李娜:《中国大陆网络音乐的现状分析》,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5] 孙蕤:《中国流行音乐简史》,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
[6] 梁茂春、李姝:《网络音乐――音乐传媒的一场革命》,《人民音乐》,2007年第9期。
高等师范院校的手风琴教学方向是使大多数学生掌握和了解手风琴的基本演奏方法,熟悉手风琴的性能,较为自如地演奏中小型手风琴作品,具备手风琴的演奏意识。当然,一些具有演奏才能和天赋的学生,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向演奏专业的方向重点培养。一般来说,进入高等师范院校学习手风琴的学生基础并不是很强,教师应以培养学生全面的音乐素质为基础。实用性、广泛性、全面性是高等师范院校手风琴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师在布置乐曲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程度和状况,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于程度比较浅的学生不要布置技巧太难的作品,要让学生在演奏和练习适合自己技术水平的作品同时,更加重视培养他们对音乐、对艺术的热爱,这有利于今后他们把这种精神带到教师的工作岗位中。
高等师范院校的手风琴教学要以最基本的演奏姿势、演奏意识、演奏技巧为起点,总的原则是必须规范化和科学化。演奏的曲目不一定很大很难,但要求较为正规化。笔者在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在演奏具有高难度技巧的乐曲时,演奏姿势却一点也不规范,例如,背驮着,身体在演奏中乱晃,脚在不停地打拍子,手第一关节塌指,大指向上翘,回风箱时使用“倒扇型”等,这些不规范的演奏姿势极大地影响了演奏效果。在学习期间,建立良好的演奏姿势是演奏成功的最重要的基石。手风琴演奏的基本姿势包括:1.持琴时,腰一定要挺直,琴和演奏者身体基本平行。2.演奏时,要面对前方,面部不要拘谨。3.推拉风箱时都要用正扇型,必须保证风箱运行的平稳。4.左右手的肩、臂肌肉要放松,腕部和手要保持一定的紧张度和弹性。5.手指的各个关节要挺立,第三关节要建立良好的支撑能力,指尖要保持蓄势待发的状态。6.两脚后根要着地踩实,不能悬空,脚不能随着演奏的音乐打拍子。
演奏意识的建立主要是指学生在演奏和练习中注意自己的演奏细节,包括演奏中仔细视谱、气息的运用、乐句的划分、强弱层次、力度、速度、触键、连顿、重音、节奏、音色的控制、旋律的歌唱性等多方面要素,要逐步学会分析和声、调性、调式、曲式,从根本上建立正确的演奏观念和演奏方法,运用手风琴这件乐器演奏各种风格的乐曲表现心中的情感。要使学生真正建立正确的演奏意识,教师需要把这项工作渗透到每一个音符、每一个乐句之中。通过给学生仔细分析作品,讲解乐曲表现的内涵,逐步带领学生走上正确演奏手风琴的意识轨道上来。确立正确的演奏意识是整个演奏逐渐进入艺术化的第一步,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手风琴学生演奏的作品难度并不一定大,但演奏要规范化、专业化,要以能表达中小型乐曲的所包含的技巧和艺术表现力为准绳。
演奏技巧的不断建立和完善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现有的程度布置作业,逐步提高学生的演奏技能。教师决不能在学生演奏水平尚未达到的情况下,给学生布置具有高难度技巧的作品。长时间如此,会给学生在心理上、技术上造成巨大的压力,逐渐产生对手风琴演奏的畏惧感,不利于手风琴教学的顺利开展。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手风琴的演奏技巧要注重24个大小调音阶和琶音的练习;加强左右手在琴键上的支撑能力和快速跑动能力;加强双音与和弦的连接能力;加强手指触键的力度和音色的多变性;初步学会演奏手风琴特有演奏技术——抖风箱和颤风箱技术等。多练习基本功,为今后运用演奏技术表达音乐的艺术性打下良好的基础。演奏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手风琴教学中长期坚持的一个重点。
二、高等师范手风琴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高等师范手风琴教学不应该只重视一对一的个别课教学,应拓宽思路,使手风琴教学的形式多样化。高等师范院校手风琴的教学形式可以扩展为:手风琴小组课、手风琴个别课、手风琴重奏课和手风琴合奏课四种。
1.手风琴小组课。手风琴小组课学生大约3至4人。教师在小组课教学中要用启发式和比较式两种教学方法。对于小组课中所有学生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教师要用启发式的讲述方法耐心细致地讲解,开阔学生思路,使学生对存在的问题从认识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提高。遇到学生出现的不同问题,教师可以用比较式的教学方法。通过不同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不同问题的差异性,弄通几个问题不同的学习要点,理清思路,在今后学习过程中做到“举一反三”,更好地为自己今后的演奏和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手风琴个别课。手风琴个别课的教学即“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教授对象为手风琴演奏技术程度较深的学生。针对他们每个人在不同乐曲中存在的不同问题,教师要认真仔细地讲解和分析,深入挖掘每个人的潜力,不断完善他们在手风琴这件乐器上的表现力,使他们的演奏扬长避短,逐步朝着更高水平前进。手风琴个别课的教学,是以在规范手风琴演奏的共性基础上使学生初步建立起自己个性化演奏为目的。学生要较为熟练地运用手风琴这件乐器,加强自己对演奏乐曲的分析与理解能力,不断提高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手风琴重奏课。手风琴重奏课的开设有利于手风琴学生在自己学习独奏的同时,也能亲身感受到几架手风琴共同合作的乐趣。手风琴的重奏大体可以分为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等。重奏课的训练会大大加强学生对节奏、声部、音色、重音的重视程度,同时更加有利于每个人在独奏练习时的演奏。参加手风琴重奏课的学生应具有中等程度的手风琴演奏水平。教师应指导参加手风琴重奏的学生多观摩和聆听弦乐四重奏和木管、铜管的重奏演出和录音,培养他们建立一种相互合作的演奏意识。
4.手风琴合奏课。手风琴合奏课的设立可以加强手风琴专业所有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和合作意识,所有高、中、低程度的学生均可以参加练习。手风琴合奏课的学习有利于手风琴学生建立高音声部、中音声部、次中音声部和低音声部四个组别的直观认识。手风琴的合奏就像是一个乐队在演奏,每一个学生在演奏中会充分体会到乐队成员的喜悦。手风琴的合奏要充分强调和谐、统一。学生们在演奏中逐渐养成一种多声部听觉的习惯,加强声部之间的清晰度,注重整体演奏效果。
三、手风琴即兴伴奏课
手风琴即兴伴奏课是高等师范院校手风琴专业学生应当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是手风琴演奏实践与和声理论课相互结合的一门综合课程。手风琴即兴伴奏是指演奏者根据指定歌曲旋律在短时间内通过即兴的方式,运用手风琴演奏出适当和声和织体的伴奏。手风琴即兴伴奏的学习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手风琴技巧的不断完善和提高。演奏手风琴即兴伴奏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手风琴演奏技巧,技术水平太浅的学生不能胜任这项演奏。学生要熟悉左右手24个大小调的音阶和琶音,能较为熟练地演奏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属七和弦的连接,加强左右手在琴键上的快速跑动能力,能较为自如地运用风箱,对于各种不同风格的歌曲选取不同的触键方法。
2.提高调性、和声的分析能力。在演奏手风琴即兴伴奏之前,首先要认真分析歌曲的调性,是建立在大调上,还是小调上?是建立在自然调式上,还是和声、旋律调式上?有的歌曲前半段是大调,后半段转为小调;有的歌曲开始在一个大调上,后半段转到其他大调上。确定了歌曲的调性后,要认真分析每一小节的和声构成,根据不同的旋律走向选取不同的和声连接。学生在练习编配和声时,应多思考几种方案,选取一种效果最好的作为自己演奏的最终方案。
3.正确选择合适的伴奏织体。在即兴伴奏中,要根据不同情绪、不同类型的歌曲选择不同的伴奏织体。例如,进行曲风格、活泼欢快的风格、缓慢如歌的风格、散板的风格,颂歌式的风格、情绪热烈的风格等。学生要学会区分各种风格并选取不同的伴奏织体。在一首歌曲中尽量要选择两至三种不同的伴奏织体,丰富音乐的表现力。总之,织体的选择要恰如其分地表现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
4.大量的练习和舞台上的实践。演奏好手风琴即兴伴奏艺术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能一挥而就,这需要演奏者长时间练习编配大量各种风格的歌曲,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才能练就一种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就能较为准确地编配出合理的伴奏方案。即兴伴奏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舞台上的锻炼,每一次登上舞台演出都是即兴伴奏者和歌唱者的合作过程。他们的配合如同“绿叶配红花”,伴奏者要根据演唱者的情绪变化不断调整伴奏,两者珠联璧合的表演会使演奏效果增色不少。
5.视奏能力的提高。视奏能力的不断提高也是即兴伴奏水平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学生视奏能力差,就不能在短短几分钟之内演奏出编配得当的伴奏织体。有的学生甚至把谱面上的音高、附点、三连音、节奏等最基本的要素演奏错误,这就更表明这些学生的视奏能力急需大大加强。视奏能力的高低也直接关系着即兴伴奏的成功与否。
四、不断加强高师手风琴学生的人文底蕴,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是中小学的音乐教师,这就要求每一名学生都要不断地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努力成为适应新时期音乐教学的合格人才,手风琴学生同样也不例外。
高等师范院校手风琴专业学生除了完成手风琴正常的演奏任务外,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从音乐范畴内和音乐范畴外两个方面大量阅读各方面的书籍和论文,不断丰富自己的头脑,延展自己的思维。音乐范畴内知识包括:中国音乐史、欧洲音乐史、世界名曲欣赏,和声、曲式、复调,民族民间音乐、中外歌剧赏析、钢琴艺术史、弦乐艺术史等。音乐范畴外的知识包括:对绘画、雕塑、文学、戏剧、美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学习。大量知识的学习有利于手风琴学生建立一种全面的文化素养,为毕业后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音乐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其他学科丰富的知识中汲取营养、消化、吸收并不断地运用到手风琴的演奏和教学中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对于其他学科的知识并不是要原封不动地照搬过来,而是兼收并蓄,取其精华,不断地为手风琴的教学和演奏服务。例如,辩证法思想在手风琴的实际演奏中有充分的体现,手风琴演奏中的强与弱、连与顿、快与慢、抒情与戏剧、肌肉的紧张与放松、音乐的进行与休止等都是辩证法在艺术演奏中的具体体现。教师要指导学生建立一种运用哲学思维分析和研究手风琴教学与演奏的意识,从音乐演奏的表象深入挖掘到音乐本质要表达的深刻内涵之中。建立这样一种意识,必将大大促进学生今后的教学和演奏。
总之,高等师范院校手风琴教学不要照搬音乐学院演奏专业的教学模式,应不断开创自己发展的、具有“师范性”特点的新型教学思路和体系,适应不断发展繁荣的整个中国音乐教育的总体特点和要求,为不断培养新时期的高等师范教育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高等师范院校手风琴教程(3)——手风琴伴奏的编配.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
[2]钢琴即兴伴奏教程新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3](美)玛德琳娜·布鲁瑟尔.练琴的艺术——如何用心去演奏.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