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自己去吧教学设计

自己去吧教学设计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0-08 02:20:2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自己去吧教学设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自己去吧教学设计

第1篇

【关键词】语文;文本内容;形式

文学作品所展示的画面,几乎遍及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它的内容无不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文学对人性的塑造和对社会风气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文学的教化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达到的,它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手段,对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提高,对塑造健康的人格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文本作为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的载体,它蕴含着十分丰富的而又精彩的内容。在当前新的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学不仅要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更应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设计中,注重加强学生对文本的品味和感悟,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就以实践为例,浅谈一点课堂教学中对文本的品味和感悟,和同志们共勉!

一、品味文本。文本的品味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的环节,是理解文章的重要的抓手,对于低年级学生或阅历较浅者而言,是非常不易的事,这要求为师者必须要下一番功夫不可。下面我们引入这样的一个实例来分析。有位教师在教学小学语文《鸟的天堂》这一课时,把课文中含义深刻、较难理解的一段话出示在黑板上:“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祖国河山、对大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他展开了如下的教学活动:

1.学生自读这段文字,思考: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自读)

2.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依据上述问题倾向,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3.指定几名学生说一说作者通过这段话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纷纷举手抢答,教师概况)

4.你能不能根据刚才这一情感来试读以下这段话?(学生朗读)你读的不错!哪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学生又有多名举手朗读)

教师:最后,我们全班来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好吗?(全班朗读)

显而易见,这位老师围绕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来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朗读进行体会,以突显教学的重点,但是有个关键的问题是游离了文本的重点词句,隔离了思想内容和语音形式的相互依托、互为表里,把思想内容放在语音文字的表层面上来教学,忽略了语言形式是思想内容的载体这一主旨,课文所蕴含的人文内涵也就在这样的教学中变得浅薄或是失落了。教师应在备课时,充分挖掘文本中所蕴含的人文内涵,着力于语言文字的训练,通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感悟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确定重点字、词、句在剖析与理解课文的重要性,使文本更有效地为体会情感服务,更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深度构建与生成,更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的素养。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言的使用能力。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语言文字的品味放到文本背景中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课文是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的统一体,两者是矛盾统一体,分别不开的。我们不可摒弃语言文字来体会思想内容,或隔开思想内容来感悟语言文字,二者四有机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只有教师与文本的“零距离”接触,事先在备课中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感受文本中语言所流淌的情感,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体会和品味,才能把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思想内容的感情有机结合起来。

二、感悟文本。中国文学的魅力在于那些呼之而来的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形象地把握和理解又依赖于过硬的语言文字的功夫。不同的人物的说话是不一样的,同一人物在不同的环境中的说话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说理解文本最主要的要有过硬的语言文字的功夫,在语文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应该放在首先的地位。还是通过教学实践的实例来分析之。有位教师在教初中语文《将相和》一文,其中有个环节是“负荆请罪”的活动表演。他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充分发挥想象力,然后上台表演。有一组学生这样表演:

学生甲(廉颇):(面带忧愁,踱着方步,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使力扣响大门,大声喊道)蔺相如在不在?(学生们大笑)

学生乙(蔺相如):(开门,疑惑转微笑)啊!是将军,幸会、幸会……

学生甲:(双手抱拳,呈半跪姿势,且低头含笑)我廉某攻无不,战无不胜,深知我不顾国家安危,而斤斤计较的做法的悔恨,特来上门请罪。假如大人不肯领情,我们就到赵王那里说去吧。(学生们大笑)

学生乙:(双手做搀扶姿势)我蔺某怎能不领情呢,将军快快请起,到屋里说话吧。(两人一起进“屋”)……

这一表扬看似生动、形象,且课堂气氛活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性,但严重地脱离了人物的思想品质,损坏了人物的形象,把原本廉颇那勇敢于认错、知错能改的品质给扭曲了。语文美与情感的科目,在语文的教育教学中,适当安排一些表演活动,固然能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这表演的活动,应在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与人物品质的基础上进行,要突显人物的内在美,而不能盲目地追求浮华的活动表现,弱化了文本,使文本之美与人物之精神荡然无存,没有了教育教学的作用。

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导入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2-048

为进一步发挥课程导入环节的作用,首先,教师应注重课程导入设计的针对性,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知道自己所要掌握的知识有哪些;其次,教师应力求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提高知识的趣味性;最后,教师要注重课程导入环节的灵活性,即导入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使其发挥最大的效果。

一、利用情境导入数学概念

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普遍采取的一种导入形式。在教学中,教师为了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及掌握,可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快速掌握知识。

例如,教学“小数”时,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数的特征与意义,真正理解小数的概念,教师就可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利用多媒体创设一个超市购物的场景,该超市里有学习用品、各种零食等,其中钢笔的价格为10.55元,薯条的价格为6.24元,中性笔的价格为2.25元,橡皮的价格为0.50元。学生平时都有超市购物的经验,在了解了不同物品的价格后,能够进一步体会小数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组织学生模拟购物场景,即让学生分别扮演“消费者”和“收银员”,通过情境模拟来回顾与复习小数之间的运算。

在借助情境导入数学概念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与教学道具,以创设多样化的情境,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当然,教学情境的创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还需要在学生所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多样化的探索,以保证教学情境有足够的吸引力。

二、利用故事导入数学应用知识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初级阶段,思维不够灵活,知识储备也不完善,因此在学习数学这种逻辑性较强的课程时,难免会存在各种问题。为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采用学生都喜欢的故事导入的形式。

例如,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教师就可给学生讲述《猴子分桃》的故事。一群猴子住在一个大森林里,有一天,猴爸爸和猴妈妈在外面摘了很多桃子回来,小猴子们开心极了,都抢着要吃桃子。猴爸爸f:“要不这样,我拿出6个桃子,你们3只小猴子分去吧。”3只小猴子嘴巴都撅得很高,一副不高兴的样子。猴爸爸想了想,拿出了12个桃子给6只小猴子分,但是小猴子们仍然表示不满意。最后,猴爸爸灵机一动,说:“那我给你们24个桃子,12只小猴子分,怎么样?”小猴子们听了满意极了,拿着桃子开开心心地离开了,猴爸爸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在该故事的基础上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在三种情况下,每只小猴子各分得几个桃子?猴爸爸为什么会哈哈大笑呢?

在利用故事导入数学应用知识时,一方面教师应该注重设疑,使学生迫切想要知道故事为什么会是这样发展的;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组织好学生的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积极探讨,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三、利用动手操作导入数学探究知识

由于学生的精力集中时间较短,自制能力也差,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动手操作来导入数学上的探究题,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高效完成教学。

例如,在探究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关系时,首先,教师将准备好的几组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模型发给每个小组,让学生测量圆柱与圆锥的高和底面直径的长度。然后,教师布置学生进行操作活动:一是把圆柱装满水后倒入圆锥里,看可以倒几次;二是把圆锥装满水后倒入圆柱里,看几次可以装满。最后,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进一步探索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

利用动手操作导入数学探究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比较深刻,有效实现对知识的运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意,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规律。

第3篇

一、讲故事识字法

喜欢听故事、讲故事是学生的天性,如,教学《自己去吧》一文时,根据课文插图,编成故事,鸭妈妈领着小鸭到草地上去玩,小鸭看到了草地上的小花还有旁边流淌着的小河,鸭妈妈说,河水不深,自己去游吧!给学生讲一个故事,当讲到故事正精彩的地方时却突然停住。然后告诉学生后面的故事就要大家自己看故事书才知道,这样就充分调动学生识字的主动性,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二、做游戏识字法

游戏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喜欢玩游戏是学生的又一天性,在识字教学中为了巩固好生字,创设一定的情境,开展各种活动和游戏,可以使得学生愉快识字。如,教学《活化石》一文时,事先让学生制作这一课的生字卡片,教师在黑板上写一个生字音节,学生从卡片里找出对应的这个汉字,读一读,并组成一个词,或扩展多个词。游戏使用的时机以及时间的长短可以随便控制,在游戏中,枯燥乏味的汉字很容易记住。这样的教学设计常常使识字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猜谜语识字法

识字活动中运用猜字谜、编字谜,不但能调动学生的识字兴趣,而且能巩固所学的生字。教师可以根据汉字字形特点,采用适合儿童情趣和理解水平的联想方法,将生字编成字谜让学生猜,使学生对字形产生直观形象,从而准确地记忆字形。如,在教学“告”字时,出示谜语:一口咬到牛尾巴;教学“件”时,出示:一人牵着牛儿走;教学“牢”时,出示:家里住着一头牛。猜字谜、编字谜能把简单乏味的识字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猜谜的过程就是识记生字的过程,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猜谜语识字法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推到主体的位置上,能获得学生对识字的浓厚兴趣。

四、比赛识字法

在归类识字教学中,用比赛的方法测试学生的识字量是切实

可行的,比赛认识相同偏旁的字,如,木字旁的字“林”“森”“村”“松”“桃”“榆”“枝”“植”等,比赛相同部件的字,如,“饱”“胞”“苞”“刨”“雹”“泡”“炮”等,低年级学生的好胜心、荣誉感极强,他们总是希望自己的成绩得到同学、教师、家长的认可。给他们搭建一个展示本领和成绩的平台,学习动力就会源源不断。适度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为学生搭建锻炼和展示自我的舞台,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识字能力,而且增强他们奋发向上的竞争意识。

五、看图识字法

低年级语文课本图文并茂,色彩鲜艳,蕴含了丰富的识字内容,如,“云”“月”“山”等字,图与字、物与字结合,知道图画中的事物就能知道这个事物的名字,字音也就读出来了。汉语中有大量的象形字,如,“人、目、口、手、鸟、雨、龟、马、牛、羊”等,让学生在学习和比较中掌握象形字的识记规律,由形到字,由字到形,形象识记,引导学生学会识字。

六、比较识字法

对一些字形相近、字义差别大的字,可以用比较法识记区别,如,“大”和“太”,“乌”和“鸟”,“做、作、坐、座”等,把这些字写出来,进行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比较,如,“有水能泡茶,‘泡’是三点水,跑步要用足,‘跑’是足字旁。”都可以在比较中达到深层认识和巩固,也可让学生自编顺口溜识记,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区分、辨别,抓住异同点,巧记,活记。

第4篇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能全面而细致地考虑问题,不仅考虑问题的整体,还要考虑问题的细节;不但考虑问题的本身,还要考虑和问题有关的其他条件。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开展发散性的类比联想,能大大地拓展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广阔性。扣住文本中的一个点展开想象,可以丰富人物形象,感受作品表达的意境和情怀。

例: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选自《少年王勃》)

师:我们常说标点符号也会说话,从这句末尾的省略号中,你们读懂了什么?

生:这里是美景的延续,除了王勃此时看到的美景,肯定还有很多。

师:会是什么美景?(学生展开想象:远处有片片白帆,点点沙鸥,有渔民收网准备回家;近处江边树枝摇曳,随风飘动,岸边小花小草将滕王阁装点得格外美丽。等等。)

师:关注关键词语也能给我们启发,这段景色描写,写了王勃站在哪里看到的秋景?(强调“窗前”)所以,课文中在描写景色的句子前面加了一个词——“远处”,为什么要特别加上这个词?(结合滕王阁的建筑特点、王勃站的位置进行分析。)所以,我们在展开想象时只能补充王勃还可能看到哪些远处的美景,近处的能补充吗?(不能)联系上下文,结合当时的场景,这样的想象才符合文义,才是合理的想象。)

连续的追问,让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之中,仅补充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显然只是浅层次的思维训练,要引导学生从事情的现象看到本质,培养他们刨根究底的探究习惯。

二、对话式涵泳,强化思维的逻辑性

在涵泳语文课堂上进行对话,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而且应该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教材进行“对话”。这里的“对话”,不应只是停留于文本表面的泛泛而谈,而应该深入文本中进行思考,学生只有会思考,并且思考的层次更具有条理性,他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才能有所提高。

例:终于有一天,雪儿展开双翅飞起来了。啊,我为雪儿欢呼!你看它那双翅膀被春风高高地托起,在蓝天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

雪儿又飞回阳台,转着圈儿咕咕直叫。我望着它那金黄的眼珠,喃喃说道:“雪儿,你去吧,蓝天才是你施展本领的地方。”我把雪儿轻轻捧起,雪儿望望我,似乎在向我祝福,然后向蓝天飞去。(选自《雪儿》)

文中出现了三处雪儿“飞翔”的场景描写,根据“飞”的意义不同,可以尝试进行对话式涵泳。如:雪儿展开双翅飞起来了,我为雪儿欢呼,我大声对雪儿说:“___________。”雪儿听到我的欢呼声,又飞回阳台,对着我咕咕直叫,仿佛在说:“__________。”我望着它那金黄的眼珠,喃喃说道:“雪儿,你去吧,蓝天才是你施展本领的地方。”雪儿望望我,似乎在对我说:“____________。”这里的“对话”看似简单,其实它的内容是有逻辑关系的,它是随着“我”和雪儿分别时情感的变化而产生的层层递进。看到雪儿飞起来,“我”很高兴;雪儿又飞回阳台,是包含着对“我”的感激;“我”鼓励雪儿飞向蓝天,是对它的祝福;最后雪儿望望“我”,是对“我”依依不舍的留恋。如果学生弄懂了情感的层次变化,他们就不会思维混乱地胡乱填写。

逻辑性思维对于促进儿童整个思维体系的形成也是十分有益的,努力培养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做到条理清楚,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我们一直在涵泳语文的课堂上努力的目标。本案例中从雪儿的三次“飞”和“我”情感的变化着手,把事件的发展作为我们的逻辑线索,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

三、辩论式涵泳,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辩论是调动多重感官开展智力活动的一种有益尝试。在涵泳语文的课堂上,也可以就一个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在思维碰撞中辩得有理,辩得有据,从而深入到文本的本质中去考虑问题。

例:唐代诗人卢纶写过一组以《塞下曲》为题的诗,其中一首是这样的:

林暗草惊风,

……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李广的随从便去射虎的现场寻找猎物。呀!大家全都惊呆了,原来李将军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选自《李广射虎》)

师:这两个“惊”有联系吗?再来读一读李广射虎这件事情的发展过程,想一想。

生:我觉得这两个“惊”,前者是写树林、小草、风等环境,后者是众将士们看到箭射入石头时的神态。两者意思不同,关联也不大。

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我觉得前后是有因果关系的。李广射出去的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怎么拔也拔不出来,就是因为前面描写的夜晚巡逻时周边的环境太惊悚了,所以才让李广有“草木皆兵”的错觉。如果大白天让他再来试着射一箭,他不一定能把白羽箭深深地扎进石头里。

生:我也同意第二个同学的意见。前面的环境描写有 “毛骨悚然”的感觉,就是为了给后面写将军的力大无穷做铺垫。这样故事读起来更加有趣。

课堂争辩使学生的思维碰撞,使他们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激发学生在辩论时要有理有据,这就需要教师在涵泳语文的课堂上把更多的学习探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通过质疑、研讨、发现、总结,自己摸索出研究的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嵌入式涵泳,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水平,它既具有一般思维的特点,又不同于一般思维。在语文课堂实践中,不仅可以就句、段、篇展开思维训练,在进行字词教学时,也可以通过涵泳让学生的思维打破常规。

例: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对生字“戏”,可以进行如下教学设计:

1.本义入手:“戏”是什么偏旁?(戈部)“戏”的本义是指一种兵器,后来又用来借指军队中统帅的大旗。随着汉字运用范围的变大,现在,“戏”字的意思有了更多的内容,同学们可以先来用“戏”组几个你熟悉的词。

2.词类拓展:

(1)游戏、嬉戏、二龙戏珠(这里的“戏”是玩耍的意思)。

(2)有时,我们还会把开玩笑说的话叫作——戏言,不是经常在电视剧里面看到皇帝的命令不能轻易更改吗?这叫作“君无戏言”。嘲弄别人的行为叫作——“戏弄”。

……

3.回归文本:本课中的“嬉戏”是什么意思?(玩耍)看看课文中小池塘的图片,你能结合“嬉戏”这个词想象一下会有哪些小动物在嬉戏吗?(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

小鱼游来了(干什么);蜻蜓飞来了(干什么);小青蛙(蹦)到荷叶上(干什么)……

4.情感升华:原来大大的荷叶里藏着无穷的乐趣呢,怪不得“我”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指导学生再读课题,深入体会“真想”的含义。)

第5篇

职责,在每个行业,每个人身上都有着不同的体现。如战士的职责是保家卫国,医生的职责是治病救人,母亲的职责是养育好儿女,而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强烈的使命感,我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从教十几年来,始终把“教师职责”作为我行动的航标。下面我就自身的工作谈谈对职责的认识与做法。

一、爱岗敬业、率先垂范

作为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爱岗敬业,这样教师才会对教育事业产生浓厚的感情,才会对自己的工作有强烈的自豪感、光荣感、责任感,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坚守教育工作岗位,乐于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教育事业。

记得那是04年10月份,当时正值普九复查之际,全体教师没日没夜的工作着,我也一样一心投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那时我儿子只有三周岁,由于婆婆身体不好,看管孩子的责任自然落到公公身上。再加上正值秋收,地里的棉花白了,老人性子急,看管孩子之余还要抓空干农活,我和爱人都从事教学工作,一点忙也帮不上,也许是由于过度劳累,公公突患脑出血,昏迷不醒住进了医院,全家人悲痛万分,婆婆受此打击后,身体本来就不好,一下子也病倒了。家人都让我请几天假,可想到普九复查迫在眉睫,再加上还有一个班……二十多名学生,等着我上课,我能放下手中的工作,扔下二十多名学生不管吗?不能。想到同事们忙碌的身影,想到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目光。我鼓足勇气对婆婆说:“妈,我不去是可以,领导也会准假,可是您想想那么多的孩子,到学校不能白来一天啊,我不去,学校只能安排学生上自习,一天没有收获,再说,我不在,孩子们也没着没落的……”没等我说完,婆婆打断了我的话说:“我懂,你去吧”此时我无语,两行热泪淌过我的腮边。我带着年仅3岁的儿子上了学前班。孩子们也知道我家中的情况,猜想这几天我肯定不能来上课。当我站在讲台上时,孩子们感到十分惊奇,没有过多的言语,教室里静的出奇,那节课孩子们听得特别认真。

在公公住院的二十多天时间里,孩子们没少上一节课,而我却没能为公公在床前尽孝,事值今日,提及此事我总是感到非常内疚。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忠孝不能两全”,不过,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我无怨无悔。我想做为一名教师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岗敬业精神。

人们常说:“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学校是每个学生的栖身与学习之地,学校的教育方式与手段对学生的影响极大。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教师要树立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思想,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只有以身作则,才能使教师的言教发挥更大的作用,只有为人师表,才能使学生从教师的形象中感受到所学道德准则的可信,从而愿意积极行动,促成学生的言行统一。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教师必须首先做到,凡是不让学生做的事,教师必须带头遵守“,这是所有优秀教师的共同经验,它也成为我工作的格言。

每当我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时,开学之初,我都会以“我爱我家”为主题召开一次班会,让学生认识到作为家庭中的一份子,怎样才能发挥自己的力量,让他与家庭共荣。为营造一个洁净的学习环境、养成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每天我都早早到校,到教室后的第一件事是先拿起笤帚,打扫教室里的每一个角落,用抹布擦拭每一抹尘土,对此,我没向学生做过多的要求,只是用自己的点滴行动去感染他们。渐渐地,每当教室里有一点杂物,有一丝尘土时,都会有学生自觉地去打扫、去擦拭,师生每天都共享着一片洁净亮丽的天空,我想这就是“身教重于言教”,无声胜有声的力量所在吧!

二、关爱学生,宽以待人

每个人都需要爱,需要别人的关心,作为教师,他的工作不只是上好几节课,还要对全班学生有全面了解。在学习中给她帮助,生活中给她温暖,注意与他们思想上的相互交流,这样你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们,也才能及时地处理他们中间存在的一些问题,把一切消极的因素都消除在萌芽状态,为学生创造一种温馨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感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我教过一个叫邵朋兰的女同学,在开学初不爱说话,不爱与人交往,好像总有什么心事似的。我挺纳闷,经询问才知道她从小就被父亲抱养,而且父亲双目失明,寄养在叔婶家,无论从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不能像同龄的孩子得到满足,自己总是有自卑感。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首先向学校说明此事,学校减免了她的学杂费,虽然钱不多,但多少也给了她一些慰藉。课下我找她聊天,和她沟通思想,还特意叮嘱女同学对她多体谅,多关心。后来,班长田殿芳告诉我:“老师,朋兰怕考不上初中,不想上学了。”于是我找到她,耐心的开导,帮助她树立信心。最后,在大家的鼓励和帮助下,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出乎大家的意料,邵朋兰同学以不错的成绩升入了中学。

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毕竟他们不是成年人,缺乏生活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他们常常会在学习生活中出现一些偏差,让教师生气,甚至感到头痛。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做到心胸开朗,能包容他们的缺点过失,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高尚纯洁的爱开启学生心智的大门。教师宽宏大量,学生才能从教师的关爱中学会包容别人的过失,与同学和睦相处,形成谦让、虚心的好品质。

写到这,我又想到了我班的赵同学。赵可以说天资聪明,可就是没把这聪明劲用在学习上,最让人头疼的是,虽然课上不影响其他同学听讲,不影响老师讲课,可就是不认真听讲,不完成作业。为此,我多次与其家长沟通,多次找他谈话,告诉他六年级面临毕业会考,必须把精力全部用到学习上,而他的反应是:头一低对你不理不睬。这样的谈话我也记不清有多少次了,临会考前两周,我又一次找他谈话,我说:“大宝,这一年老师往你家打电话光电话费就花二三十元……”还没等我把话说完,你猜他说什么?“你愿意,谁让你打来着。”听到这话,我心里真不是滋味,当时真想放弃他。不过转念一想:嗨,毕竟还是个孩子。后来的半个月,我对他的学习始终没放松,尤其是他的学习态度。这样,经过我的不懈努力,赵以理想的成绩升入了中学。我松了口气,同时也看到了赵脸上露出的笑容。是啊,孩子是需要宽恕的。宽恕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真诚的爱,启发他们自省,给他们改正缺点和错误的力量。

三、潜心教学,孜孜以求

教师的职责,除了协调好师生关系,做好班务管理外,更重要的是要搞好教学工作。为了给学生一碗可口的“水”,我不断地学习新的教学理论,认真地备课,精心地设计教学内容,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力求使每一学生对每一节课的内容弄通,弄懂,并能兴趣一反三。

为了更好地锻炼自己,我积极参加中心校组织的考研活动,多次承担学校交给教学比赛任务。从中我找到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也从其他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知识,可谓受益匪浅。

去年三月份,学校安排我准备一节信息技术与语文的整合课,并告知这节课必须在微机室上。当时我犯难了,这样的课我没上过也没听过,这可怎么办?看着领导与同事的信任的目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进取感涌上心来:我一定要把这节课上好。随后我便上网查阅资料,首先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的特点,从中我知道当前的整合课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利用多媒体与学科整合;一种是在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整合,前者只需老师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好幻灯片,由教师亲自控制,而后者则需要考虑学生在介入,要做到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而我要讲的这节课正是要向第二种方式靠拢,这就需要在课件制作上下一番功夫。总算找准了方向,我又开始与老师们共同选课,结合当时的进度,确定了讲课内容为《桂林山水》,接下来的工作是精心备课,设计好每一个环节,在备课期间,教学设计改了又改,修了再修,有时睡醒一觉忽然想起来某个环节若换一种设计更为妥帖,于是赶忙起来修改,教学设计准备好了,我又转入了课件的制作。幸好爱人对电脑知识比我懂得多些,为了更好地体现师生的互动,发挥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获取知识的主动性,我们决定用flash形式制作课件,开始爱人对flash课件的制作方法也不太懂,于是每天下班后就一边看书一边摸索,整整半个多月,每天晚上,我们全家都要在电脑前守到十一点多,课件制好了。但其中却饱含着我们一家人的苦与乐。如果现在你对我儿子说:“桂林山水”,他就会顺口说出“甲天下,漓江的水真静啊……”整篇课文几乎能背下来。类似这样的事还有很多,每一次我都从中积累了经验,看到了不足,完善了自己。

第6篇

    今天这节课,什么都没讲,什么都没说,“你去干去吧!”孩子们不知道应该从哪做起。因为我们以前对孩子们培养的基础还不够,他们不知道应该怎么样自己独立去完成,不知道怎样做记录。因此,五花八门的记录都上来了。好不好呢?我觉得是好事,起码我们了解了我们孩子的现有水平,现有的能力。假如我们给它一个课题,他会不会自己独立研究,显然还不行,就连个简单的摆他都不知道怎样去做。怎么样去研究,怎么样做记录,如果发生了问题应该怎样去处理,这一系列的问题是老师无法讲得到的,也讲不了那么多,只有在他做的过程中,自己去体验。“哎呀!不行,怎么办?”他不时会在脑子出现很多难题,让他自己去解决,有的组可能解决得好一点,有的组可能解决得差一点,甚至有的组一节课都没有做成功,有没有收获呢?我觉得对每个孩子来讲都是有收获的,收获不在于最后的结论,而在于研究的过程当中,他会有很多思维在那儿活动,同学们之间会有很多的交流。

    对这个未知世界如何去探索研究,我想与其说这节课给他们解决了多少问题,还不如说这节课给他们脑子里产生了好多问题,比如说,有的组汇报,摆锤的重量影响摆的快慢,而有的组汇报说摆的快慢与重量没有关系,矛盾呀!到底谁说得对?摆的角度到底起多大作用?他们有很多想法,回家他可能会继续研究,我想我的目的就达到了。我的目的就是激励孩子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研究,尽管他们现在还不会,尽管他还不知道怎样去研究,假如我们继续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研究,继续给这样的机会,我想我们孩子的能力会进一步提高。所以我想一开始给孩子提出问题,不是自然课,是科学课。我想自然课和科学课没什么本质的区别,只是名称的不同。但从我们的指导思想上,是不是应该有个变革。我们过去教自然太重视知识结论,这节课下课的时候必须把正确的结论告诉大家,而这节课孩子们的脑子里面基本上还是混乱的。有的孩子认识到摆线的长短是跟摆的快慢有关系了,但是摆重是不是与摆的快慢有关系,现在还不知道或是模糊的,由他们自己接着去研究。所以,我原来说过的,淡化知识的传授这句话,我想通过这节课是不是体现了这种想法。

    孩子得出了错误的结论怎么办?你也不必告诉他“你错了!摆的重量根本与摆的快慢没有关系”。我没有这样做,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发现可能对可能不对,并且他们的测量、他们的计时都是不精确的,种种的误差相当的大,所以有的组干脆说从54厘米到60厘米都行。什么意思呢?因为每次实验的误差都相当的大,不可能那么精确。那么,这个结论对不对呢?我认为是对的,可以的。尽管他们不会做记录,但他们尝试着把自己的研究过程记录下来。有机会,我会告诉他们设计一个表格,怎么把数据记录下来,以后会慢慢地指导他们做的。今天就让他随便这样去记,他自己就发现,“哎哟,这个记录不好”,“那个组的记录比我们好”他们自己都会去比较,用不着我去批评,也用不着表扬,他自己心里有数。比较各个组的记录就是不一样的,孩子们学习水平,学习能力也是不一样的。

    当然,这节课是不是像我说的那样好,我觉得还不是,也有好多问题。什么该指导的没有指导呀,该说到的没有说到,可以说矫枉过正吧!故意不指导,故意不说,到底看看孩子们会学成什么样。这里给大家呈现的是这样的一节课,供大家去讨论、研究、批评。

    下面简单谈谈我对《科学》课教材的想法:过去我们把教材叫“课本”,教材和课本在叫法上不一样,其实本质上也应该是有区别的,课本是我们一贯的叫法,“课本、课本,是上课之本哪!”我们大多数的老师拿着《自然》课本就当“圣经”一样地去教,多少年都是这样。甚至有的编者,就是编写书的权威人士说:“我写的教材一字不可更改。”有的权威就是这样说:“我编的教材就是你教学的根本、你的依据”。是不是这样,我觉得现在看法有所转变。 对新教材(《科学》)的思考-生物经验总结

    所以,第一个问题,我谈谈对教材的看法。教材和课本应该是不一样的,教材是什么,是教学的素材,是提供我们教师进行教学的素材,是给你一个思路。那你遇到这个素材和思路,你自己想办法能够达到你制定的那个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在教材上是应该体现的,但是,不是说教材上所写的东西是一成不变的,不要求我们的老师照本宣科。所以,我希望将来大家拿到了《科学》教材的时候,一定不要照本宣科。基于这个思想,我们教材编得很灵活,给你一堆材料,提供你一堆材料和思路,让你去创造性地转化为课堂教学。我们的理念,对这门学科的认识,转化为教材时,就已经有很多流失。什么意思?比方说,我对科学课的理解,或我对科学课程的理念写成书,编成教材时可能只体现了50%,还有50%在教材上是无法体现出来的。经过这次编教材,我发现困难之大,无法把我们所理解的转化为教材,流失了50%。大家在拿到教材之后,你再转化为课堂教学,可能还要流失50%,还剩25%。实际上是这样的,就是每一次的转化都有可能有信号的流失,都有我们理念的流失。当然如果有的老师,他不完全被教材束缚,那么,他就有可能在教材的基础上有所创造,他的教学就高于教材,很可能把我们流失的那一部分弥补回来一部分。假如我们的教材只表达了50%的理念,那么你在处理教材和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可能就加上20%,就变成了70%,那你的课就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所以我把它叫做教材,而不把它叫做课本就是这个意思。第一个问题,先说了关于教材和课本认识的不一样,所以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去教。这是郝京华教授经常说过的一句话。

    第二个问题,我要说的是,这个教材是写给学生看的。我们设想的《科学》书,应当可读性很强,尽量符合孩子的一些心理和要求吧,把教材变成孩子们喜欢阅读的材料。我们过去编的教材有什么问题呢?回过头来一想,学生花钱买的书是给老师看的。学生买了书以后,再根据老师们设计的步骤和环节去上课,也就是说过去的教材是给老师看的,学生几乎不能直接用。我们现在争取要把教材变成学生的教材和学生可用的书,所以这本教材可以称为学生用书,然后我们再编一本教师用书,要对老师说的话基本上不写在课本上,要对教师说的话我们就写在教师用的书上,对学生说的话就写在教材上。比方说:我们一开篇“亲近科学”有爱因斯坦的一个像,有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后面就有一系列活动让他们去看,能不能提出问题,通过他们的活动,能不能发现一些问题。我们还设计了一些卡通画的小人,还有学生讨论的场面。书的版面设计,也是让孩子们挺喜欢的。每个单元都有单元页,简单地说,现在的书的设计是尽量让孩子能够自己阅读,通过阅读教材,启发他去思考、去研究。但是我们做的还不够,有好多问题还解决得不是很好,也就是说,抱着这样的想法:就是,教材是给学生的教材,是给学生看的,是供给学生学习用的,那么教师怎样教呢?要看教师用书上怎样写,在教师用书上,我们要给你几条不同的思路,我希望是这样的:你自己可以选择,根据你的条件,根据你当地的情况,可以自由选择,我这个课应该怎样上更好一些。比方说,有些材料,你就可以选择其他不同的材料来代替。从教法的设计,给你一个最基本的,然后在这个最基本的基础上你自己可以再去设计。我想就是这样把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的功能分开,给学生看的书就是为学生学习用的,要告诉教师的事在《教师用书》里再说。另外,我们配的教材还有一本科学活动手册,科学活动手册上让他做记录、去画、去写、去统计。有这样一些安排,给他设计好了一些表格,比如说,气温的统计表,都给他画好了,让他自己去画去写,教材上就不让他随便乱写乱画了。所以,我们想关于教材的变化跟原来《自然》课的教材有点不同。

    第三点,我们新的《科学》教材想体现 几个特点,当然这几个特点是不是能体现得更好,还是有待于进一步去完善的。

    一个是以单元结构来组织教学内容,我们的单元是这样的,三年级上学期一共有7个单元,每个单元的课时数不一样,可多可少。你比如,第一个单元是绪论,里面有两课,也可以把它讲成三节课,这里有《哪里有科学》、《我们也能够科学》,第二个单元是冷和热有四课,《它有多热》、《热水变凉》、《热往哪里跑》、《哪种物体传热快》、这四课组成冷和热单元,天气单元是五课书,《今天天气怎么样》、《测气温》、《雨下得有多大》、《今天刮什么风》、《谁最关心天气》都是以单元组合起来的,“秋去冬来”这个单元有六课书,《金色的秋天》、《秋天的叶》、《秋天的果实》、《种子》、《秋冬季的天气变化》、《动物怎么过冬》。“合理饮食”搞了两课书,也可以搞三节课,内容还是比较多的,“材料”是五课书。最一个单元叫做“自由研究”分配了三课时,由学生自己确定课题,自己研究。现在我们的教材是以单元来划分的,单元内部的这些课,虽然也有前后的联系,老师们可以自由地安排。这是跟过去的《自然》教材不一样的地方,我们是以单元来组合教学内容的。 对新教材(《科学》)的思考-生物经验总结

第7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引导式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117-02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要掌握教材,只有充分地理解和把握了教材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其次就是要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最后就是要对教学进行反思,要在不断的反思中进步。而在这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了,只有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我们的教学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教育才真正变得有意义。引导式教学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满足学生的需求,适应教学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我们应该大力推广这种教学模式。

一、引导式教学的概念

初中生的身心都处于稳定发展的阶段,他们的心智在逐渐地走向成熟,其认知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水平,这时期的学生不再需要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喜欢自己探究知识,他们有着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有着一股什么都不怕的勇气,因此,我们不能够再继续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了,也不能推行“应试教育”的理念。在此背景下,新课改诞生了,新课改强调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式教学的核心含义就是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不再“主宰”课堂,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引导着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究,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认知水平。引导式教学由四个步骤组成:自主学习、阅读教材、重点讲述、巩固演练。从这四个步骤中我们不难看出,引导式教学是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在这样一个学习环境中,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能够得到一定的培养。

二、引导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自主学习。众所周知,自主学习就是给定学生一个课题,让学生自己寻找探究的策略和学习思路,然后按照自己所定的这一套学习方案来进行自我学习。但是自主学习有一个必要的前提,那就是必须要有一个教学目标做指引,这个教学目标就像是一个指南针,指引着学生的学习航程。自主学习从阅读和搜集材料开始,然后对材料进行整合、归纳和总结,最后提出结论并表达出来。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整理和归纳能力,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学生能够逐渐地了解并掌握新知识的基本结构。在语文教材的阅读中,我们要分为三个步骤:初读、细读、重读。第一步,粗略地扫描,了解文章大概;第二步,仔细品读,明白文章的主旨;第三步,针对文章中的重点段落精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文章所表达的内涵。可是有些学生却认为,阅读没有那么复杂,只用读一遍即可,所以他们常常忽略掉第一步的初读。其实不然,对于语文这门文科重点学科来说,初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初读,可以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学生可以了解到这一课的内容大致是什么,文章讲了个什么样的故事,属于什么类型的文章,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掌握的,这其实就相当于一次预习。经过初读之后,学生不会对这一课再感到陌生,不会在没有思路、没有条理的思维下进行学习,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了。针对那些没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我们应该引导他们正确地阅读学习,以便顺利地实现引导式教学的第一步――自主学习。

2.合作与探究。引导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合作与探究,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引下,互相帮助,密切配合。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个小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和探究学习。小组内成员互帮互助,共同努力。小组外又可以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学习别人好的经验,反思自己的不足。例如,在教学《斜塔上的实验》这一课时,就可以采用合作与探究的方式。教师在上课前,进行一个小实验。教师拿出实验工具――“毛钱管”,即一个试管内装有羽毛和钱币,学生肯定会感到好奇,这时教师就可以向各小组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猜管中的羽毛和钱币哪个会先到达管底?”几乎所有的小组都会异口同声地回答:“肯定是钱币啊,这毫无疑问。”接着,教师让每个小组上台来亲自做实验,得到的结果却是,钱币和羽毛同时落地。而且,每个小组的答案都是一样的。学生惊讶不已,急于解开这个疑惑。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会积极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3.精讲点拨。教师在精心备课时,要把握住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要能够预知学生可能会出现疑虑的地方,依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找出那些容易误导学生的知识点,在课堂上进行精讲。例如,在教学《风筝》这一课时,学生定会有很多难以理解的地方。教师就可以针对一个重点问题进行精讲,这个问题可能也是大部分学生感到最困惑的难题,当然,这也是整篇文章的重难点所在。课文中结尾处有这样一句话:“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句话本身就有一定的矛盾性,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作者说“倒不如躲到严冬中去”,那为什么又要“四周又明明是严冬……”你如何理解这句话?你觉得这其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这一问题触动到了学生内心的疑惑,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终于了解了作者鲁迅先生的写作意图,这句话看似矛盾,却正因为这矛盾,揭示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作者的愤慨之情。原来,鲁迅先生觉得自己无法补过,只能够一直沉重下去,这是一种无法摆脱的悲哀。这时的他只能够希望躲到严冬里去,不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样才能够忘却这一切。文中的“寒威和冷气”并不是指当时的天气,而是指心里的悲哀。当年的虐杀者与被虐杀者受到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之间都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错,但是现如今,虐杀者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为自己曾经的作为感到后悔,但是被虐杀者仍然无动于衷,已经全然忘却那一段历史了。虐杀者虽然已经觉悟了,但是却无法补过,这种悲哀让人不寒而栗。

4.巩固演练。在学生已经对课文知识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掌握之后,教师就要为学生安排巩固练习了。以往的巩固练习就是课后习题,这样的方式未免太枯燥。倒不如来一个有趣味的巩固演练方式,比如说,可以安排学生做一场辩论赛,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角色扮演,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演讲等等。当然,还是不能够完全地“抛弃”习题练习,教师可以设计出不同的题型,给学生新鲜感,让学生通过练习来进行巩固。

参考文献:

[1]王杰峰.上好高中语文引导课[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9,(03).

[2]卢坤甫.引导式教学法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01).

第8篇

关键词: 插图 低年级识字教学 切入点

在语文教材中,课文插图是教材的一大特色。图画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特别是低年级课文中有许许多多美不胜收的彩色插图,这些插图色彩鲜明、设计精巧,而且密切配合教材,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所以教学中处理好“图”与“文”的关系,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对于帮助小学生识字、学词和理解课文内容都大有好处,也是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的又一有效途径。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在当今新课改的浪潮中,若在公开课中没有多媒体的介入,似乎就不能体现出新课程的理念和时代的气息。教师往往是费尽心思地查找各种各样的资料,将唾手可得的课本插图置之不理,舍近求远。一方面,很多老师把它当作可有可无的点缀品,不屑一顾,重文字、轻插图,甚至不加理睬,这在无形中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花费大量的精力制作多媒体课件,有些甚至超越、脱离了文本,抛开教材中插图或是对插图进行简单的处理,使课本那些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插图,变成一堆“彩色垃圾”。如果教师能充分发挥插图这一教学资源,挖掘其在识字教学中的作用,就必将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成为识字教学中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因此,教师要找准切入点,充分运用好课文插图,让它为低年级识字教学服务。

一、利用课文插图,创设识字情境

为了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帮助学生较容易地记住汉字,新课标教材在识字内容的编排上做到了每一次识字都配有富有童趣的彩色插图。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插图,创设识字情境,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提供给他们想象的空间,让这些插图发挥直观且具体的优势,紧紧地吸引每一个孩子,激发他们的灵感,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大、米、土、地、马”时,我先出示教材上的插图,去掉了图上的汉字,根据图画编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今天,天气真好,蓝蓝的天上飘着一朵朵白云。老马对小马说:“孩子,你能帮妈妈把这袋麦子驮到磨房去吗?”小马高兴地说:“我当然能。”小马驮起大米哒哒地来到大路上,大路旁是一块块肥沃的土地。小马正高兴地走着,突然后面跑来一只小兔,小兔一边跑一边喊:“小马,你到哪里去?等等我。”小马停下来,对小兔说:“我帮妈妈驮大米到磨房去。”小兔说:“我陪你一块儿去吧!”小马说:“好啊!”小马和小兔一起有说有笑、高高兴兴地朝磨房走去。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利用插图在相关的事物旁出示词语,让学生借助形象直观的动物、事物图记住词语,然后单独出示词语、汉字,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认读。这样,充分利用课文插图,不仅满足了儿童爱听故事的心理,创设了识字情境,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熟练认读这几个生字的目的。

二、凭借课文插图,教给识字方法

语文课标希望通过语文教学,让低年级学生喜爱上汉字。如在《口耳目》这一课教学设计中,就可以凸显这一教学理念,把识字的自交给学生,组织学生凭借插图,学习识字方法。

识字课《口耳目》这一课要求学生认识12个象形字。教材在编排上很有特色,全文由12幅图和与之相对应的象形字、现代汉字三部分组成。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观察图画说话,再出示象形字,比较两者的相似之处,最后出示现代汉字,将其与事物形象、象形字对比,引导学生感知汉字的演变规律。这样,学生根据象形字的特点,利用图画很快记住了这12个汉字。如“羊”字,“”像小羊的角,“三”像小羊的头,“”像小羊的身子。又如“竹”先呈现课文图片,继而提问:“小朋友猜一猜这个字怎么写呀?”在孩子你一言我一语中,字形书写一目了然,不用教师费心解释,孩子就自己记住插图,牢牢记住字的书写。这样,充分利用儿童形象思维为主、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凭借课文插图,教给学生根据物体形态识字的方法,不仅提高了孩子的识字兴趣,而且教给了识字的方法。

又如在人教一年级下册《识字四》教学中,我在图文对照、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中,采用出示书中的八幅小图,故作神秘地说:“瞧,我这儿有十张图片,本来,每张图片都配有一个词说明。可是小动物们太忙了,这些词还没来得及往上贴。如果你是拼图小高手,就能把它变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孩子们兴致盎然,在反复练读后,纷纷从词语卡片中逐一取出相关词语贴在插图相对应的事物旁边。在找词、拼图、识字、读词后,我进一步启发学生的开动脑筋,想一想: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网”字啊?学生进一步感知了会意字的构字方法,增添了了解会意字的欲望,提高了学习汉字的兴趣。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当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去想各种各样巧妙的办法的同时,识字教学不仅变得容易,而且充满趣味和快乐,图文感知也水到渠成。

三、挖掘课文插图,拓宽识字途径

在辅导学生结合插图领会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意外地发现,学生常专注于课文插图的艺术形象,忘情于插图的艺术境界,沉浸于插图所带来的美好想象之中。几乎是有了插图的课文,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格外浓厚,学习的效果就有明显提高。例如:(在片段教学)区别“木、禾”形声字。

师:(出示)课文图片“木字旁、禾木旁”的古今字演变图。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

师:今天的“木”与“禾”与古文字什么地方相像?

师:请认读这两个部首。

师:(点拨)形声字的表义的部首,大多与字义有关。

(出示插图,寻找和“木”“禾”有关的字。)

生:“松、柏、杨、柳”都与“木”有关。

“秧、稻、稼”都与“禾”有关。

小组合作:说说在你认识的汉字中有哪些也是这些部首的?

生:我和小组内的同学看图互相启发,回忆起……都是禾木旁的字。

生:我们组发现“木字旁”“禾木旁”的字都代表“木、禾”的意思。

生:“樟”这个字我虽然不认识,但我能知道他表示一种树木。

……

孩子在认真观察插图后,能把图上的事物同“字”联系起来,借图解字、识字、记字,并借助图画感知古今文字的发展演变,了解偏旁与字之间的联系,认识形声字的特点。由此可见,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凭借插图中鲜明的艺术形象,深刻领悟出相关文字的丰富内涵,激发再造想象,增强对课文的兴趣,也在无意中帮助理解汉字,提高识字能力,拓宽识字的途径。

四、拓展课文插图,提升识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