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

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2-06 14:29:4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

第1篇

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对于众多的私营企业主们又是一个利好。

由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私营企业研究中心及其他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联合组成的“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对中国私营企业和企业主持续进行了10年的调查,尤其是在1993、1995、1997、2000、2002年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调查地区涉及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调查发现,私营企业主阶层――企业生产资料属于私人所有,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经营管理为职业,由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转化而成的,处于中间状态、过渡阶段的社会集团――尽管这个社会阶层产生和发育的时间还不太长,目前尚处于幼稚的、自在的初始阶段,但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新生的社会阶层,它们的阶层意识和政治参与,已经萌芽,并且同这个阶层本身一样,不仅在迅速发展着,而且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阶层内的变化

毫无疑问,一个新兴阶层的形成,至少要具备以下几个必需的条件,即:一定的人数及其代表人士,有别于其他社会阶层的独有特征,发展的基本趋势,等等。

截止到2002年底,全国登记的私营企业主(私营企业投资者)为622.8万人(如果加上戴着各种“帽子”的,实际人数已超过1000万人)。

他们开业前的职业构成和文化构成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0年前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他们开业前的职业构成以农民、工人、服务人员为主体(占其总数的59.9%),而现在则以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干部为主体(占其总数的63.1%)。

他们的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10年前比较,初中及其以下的文化程度由47.0%下降至19.7%,高中、中专由35.9%上升到41.1%,大学、大专由16.6%上升到33.5%,研究生由0.6%上升到4.9%。他们在创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中,综合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

他们中间的代表人士,被选举或被推荐为从全国到地方的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工商联执委,被选为各级劳动模范。2003年度,全国有8家私营企业首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有3位私营企业主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3年5月底,他们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共计捐钱、捐物达3.5亿元。实践表明,他们在启动民间投资、拓宽就业渠道、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在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几乎无时无处都实实在在地感觉到这个社会阶层的存在。

新阶层标签

这个日益庞大的新兴阶层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

1、企业生产资料属于企业主私人所有。企业主对生产资料享有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并且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在企业内部,产权关系清晰,企业主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在一般情况下,他们所雇佣的员工不占有企业股份(也开始出现少数员工占有少量股份的现象)。据第五次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的数据,私营企业主实际占有资金平均每人为202.2万元,其中100万元以下的占49.9%,500万-1000万元的占9.6%,1000万-5000万元的占7.4%,5000万元-1亿元的占0.89%,1亿元以上的占0.33%。(见图1)但是就全国而言,私营企业的注册资本并不是很高。2002年底,平均每户仅为101.7万元,其中,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下的占82.9%,500万-1000万元、1000万元-1亿元、1亿元以上的分别为5.37万户、3.43万户和658户。

2、在私营企业内部,通过劳动力的买卖间接实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企业主以生产资料(也包括经营管理能力)的占有者和支配者的身份出现,受雇佣员工则以劳动力所有者的身份存在。

前者支配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也支配后者的劳动力使用。前者付给后者以工资,其工资水平取决于劳动力的价格,并受制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他们之间是雇佣关系、劳资关系。从登记情况看,平均每户雇佣员工11.44人。其中雇佣员工在100-500人、500-1000人、1000以上的分别为3.07万户、1.44万户和527户。(见图2)

3、私营企业纯利润的来源和归属不完全一致。私营企业的纯利润是雇佣员工和企业主共同创造的,但却由企业主独自占有、支配和使用,雇佣员工不参与纯利润的分配。企业主凭借私有的生产资料和负责企业经营管理而无偿占有员工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格的那部分利润,获得较高的收入,从而成为我国现阶段先富起来的有产者。

调查问卷数据显示,2001年底,他们平均所得税后利润88.2万元,个人当年总收入13.77万元,全家(平均5.11人)总收入18.47万元,家庭金融资产65.41万元。

日渐庞大的阶层

在过去的10年里,私营企业的主要指标都在成倍地增长着。据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资料,从1993年到2002年,登记的私营企业户数由23.8万户增加到243.5万户,增长了11.1倍;从业人数由372.6万人增加到3409.3万人,增长了8.1倍;注册资本金由680.5亿元增加到24756.2亿元,增长了35.4倍。工业总产值由421.1亿元增加到15339.0亿元,增长了35.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由190.5亿元增加7929.4亿元,增长了40.6倍;缴纳的工商税收由10.5亿元增加到945.6亿元,增长了89.1倍。(见图3)

图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与完善,各种生产要素将会以更快的速度,按照经济规律进行自由地流动与重组。其中,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配置社会资源,以契约文本为纽带组合生产要素的私营经济,发展速度更快。中国的具体国情是,一方面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有许多人没有事情做;另一方面同时存在着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和把各种生产要素组合起来形成改造自然、创造社会财富的经营管理人才,有许多事情没有人去做,有许多领域还有待开发。实践表明,哪里的私营企业数量多,规模大,哪里的综合经济实力就强,人民生活水平就高。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和北京,私营企业户数就占全国总数的55.2%,中、西地区之所以欠发达,重要原因之一是,那里的私营企业户数只分别占全国总数的17.3%和13.8%。东部地区的今天,就是中西部地区的明天。私营经济作为又一支异军,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将以不可阻挡的势头迅速占领着或开拓着新老市场的空间。

附注:

第2篇

关键词:高校教材 循环经济 解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127-02

按传统的概念,教材或教科书就是指课本(纸质课本)。在现代教学理论中,教材是指广义的教材,《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关于教材的定义是这样给出的:教材一般有两种解释:(1)根据一定学科的任务编选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它一般用教科书的形式来具体反映。(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教学材料。它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刊、辅导材料以及教学辅助教材(如图表、教学影片、唱片、录音和录像磁带等)。教科书、讲义和讲授提纲是教材整体中的主体部分。本文所解析的仅指高校教材而言,不包括中小学教材。又仅限于传统的纸质教材,不及其他。学习经济学,懂得经济事务,是现代教育人的一个标志。

一、高校教材征订发放的经济行为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在我国高校的诸多经济活动中,教材的使用是一个重要和主要的物质消耗活动,基于校园循环经济视角下的高校教材的使用,就是要研究怎样在高校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努力遵循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原则,推动教材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据教育部《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907万人,这是人数相当大的群体,甚至超过某些小国总人口的数量。又据国家出版总署公布的数据,2008年全国共出版大专及大专以上课本34896种,3.0690亿册,总定价79.6048亿元,与上年相比种数增长4.09%,总印数增长14.23%,总定价增长15.94%。可见高校教材市场真的很大,其征订和发行确实是一门了不得的“事业”,因为高校教材的征订发放既不是免费的,又不属于商业行为,不能赢利。

在经济理论中,供给是由需求决定的,有效需求决定高校教材的实际供给数量。但多少年来,我国实行的高度行政垄断的教材征订发放体制,课前到书,人手一册,不管你想要不想要,不论你家庭是否贫困,一视同仁。从这点看比较符合经济学原理,因为经济学一般并不研究道德,因为道德要求的是多为他人着想,而经济学理论的前提是假设人都是自利的,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

虽然每年发的教材很多,但是相当一部分教材上过课之后就放在一边,教材的真正利用率约60%左右。一些专业课的教材或有保存价值,而不少公共课和选修课的教材,也就是上课时翻翻,一旦考完试,崭新的书本就被束之高阁,只等到毕业当作废纸卖掉。有一个同学说:“我是属于比较爱书的人,小学的作业本都舍不得扔掉,但即使是这样,我还是觉得现在至少有30%的教材是不值得保存的,完全可以重复利用。”因此,每到毕业季节,全国许多高校校园内由同学们自发形成的二手书市场,往往是各高校一道独特的、亮丽的风景线。许多毕业生将自己用过的教材、教辅资料折价卖给低年级同学,一本原价一二十元的书,三五元就可以买到了。近年来一些高校的学生还开辟了网上二手书市,将各种求购或出售二手教材的信息贴到校园论坛里,很受欢迎。采访中许多学生告诉记者,高校年复一年的毕业生,都为一摞摞教材发愁,内容不过时且形式很整洁的教材,走出校门可能就用不着了,当废纸卖掉太可惜。

根据笔者的多年调查,每年的5-6月份,即高校学生毕业前夕,很多高校都会出现大量处理旧书、生活日用品的市场,季节性比较明显。但教材的循环使用却难能见到。和国外相比,我国学校教材循环使用的步伐很缓慢、覆盖面小、循环使用的层次较低。教材的循环使用在相当多的高校中存在“只闻其声,未见其人。”因此,2006年1月教育部在的《关于建设节约型学校的通知》中指出:“学校承担着育人和科研的任务,且涉及的师生众多,抓好节约型学校建设不仅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这就是说高校教材的循环使用不存在技术上的困难,而主要是观念上的转变,这是阻碍教材循环使用的主要原因。

二、高校教材的循环经济研究大有可为

经济学是研究节省的,即是关于稀缺资源的各种利用法的选择。稀缺性是经济学的根本,如果所有物品都像空气一样,自由免费取得,那就没有必要节省资源,也没有经济问题。

高校教材循环利用蕴藏着巨大的节约空间。如前所述,高校教材大约有1/3完全可以循环使用,中国的统编教材(主要指“公共基础课”和“两课”),恐怕是世界上读者最多的教材。笔者从来不敢说它不重要,但重要并不等于不能循环使用。保守测算,全国仅一届高校毕业生一年就可节约4亿元左右。在大力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大背景下,许多学生和专家呼吁有关方面采取措施,对高校学生教材进行循环利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要求。2004年4月总书记在江苏考察工作时曾指出:各地区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要抓好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循环经济与科学的发展观相适应,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其基本思想是以“减量――利用――循环”为行为准则,有效循环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有效保护的双赢目标。循环经济是善待地球、友好地球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高校教材循环利用节约的不仅是巨额的书本费,它所带来的资源连锁节约效应更是可观。广西政协委员龙鼎复曾算过一笔账,目前生产1吨文化纸,需100吨净水、100度电、3立方米木材、1.2吨煤、300公斤化工原料,再加上印刷销售等环节的耗费,可以想见,如果每年节约数以亿计的高校教材,同时节约下来的资源数量又是何等惊人。目前,我国的森林面积为13370万公顷,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拥有量不到世界水平的1/6;覆盖率是16.55%,低于世界25%的平均水平和保持生态平衡的25%~30%的比例,而且分布不均,质量较差。

循环经济的实施具体到高校校园,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可以算作微观层面。高校虽不是企业,却有大量的消费活动,存在大量的校园经济。若以循环经济的视角看高校发展,就可理解为高校在自己的全部运作环节上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培育和提升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将涉及到高校的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建设和改革。笔者认为,发展循环经济对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进行面向循环经济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三、高校教材循环经济的博弈

虽然教材循环利用节约空间巨大,但是推行起来未必顺利,根本原因在于这种做法必将牵动多方利益。众所周知。每年全国的教材用量特别大,这对出版社来说蕴藏着巨大的利润。事实上,现在出版社靠教材吃饭的现象很普遍,尤其是大学出版社。如果推行教材重复利用,那无疑动了出版社生存之本,出版社肯定不会愿意。对学校来说,教材涉及的利润虽然不多,但也是公开的秘密。而且,学校还需要花费人力做这件事,这对他们来说,积极性也不一定高。因此,推行教材的循环使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当前来看,落实教材的循环使用不应只是空洞的口号,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角度来说,课本循环使用显然是值得提倡的。而且,从国外来看,在美国、英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教科书循环使用已经不是新鲜事。经过多年摸索,他们在旧课本回收、发放、保证卫生等方面已积累了许多经验。从我国实际国情来说,无论是从观念层面,还是从操作层面,都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目前也有部分高校开始尝试教材的循环使用。如新华网重庆2006年10月24日电,重庆三峡学院为了节约资源,减少浪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院本学期开始,在民族学系试行教材循环使用制度。从2005至2006学年上学期开始,三峡学院民族学系的高年级学生在老师的协调下,以教材原价格的50%向低年级学生转让教材。教材循环使用制度的试行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民族学系有90%以上的大一新生通过此办法得到了满意的教材。获得教材的同学表示: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在经济上很划算,还能在书本上看到学长们的重要记录,事半功倍。转让教材的同学也表示:用过的书当废品论斤卖掉太可惜,实际上浪费了不少资源,教材循环使用制度的建立是一件好事。三峡学院一位负责人表示,教材循环制度在民族学系试行一段时间后,将总结完善后向全校推广,让更多的学生融入到倡导节约新风的队伍中来,不断增强节约意识。

另据荆楚网消息:2008年6月,湖北工业大学由教务处和校学生会联合开办的“爱心绿色书屋”正式挂牌。在全校范围内以原价格两折,回收来年可能要用到的教材,然后分门别类整理出目录,挂在校园网上,供需要的学生查询购买。“爱心绿色书屋”开办不到两月,就回收5000余册近700种旧教材。绿色书屋的书籍除了低价(加一角钱的整理费)卖给需要的学生外,还赠书给贫困生。2009年9月7日,学校联合书商资助了第一批贫困生44名。在该校的教材计划表上,笔者看到了2010年新学期接受第二批资助的学生名单,教材总价从200元到500元不等,平均相当于学生一个月的生活费。

湖北工业大学的“爱心绿色书屋”让旧教材重复利用,最大限度的使学生受益。这种做法既减轻了学生买新教材的经济负担,又提供了学生勤工俭学的岗位,还倡导了循环利用书本的科学理念,可谓一举多得。该校郭志庆老师说,该计划今后将每年坚持向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贫困全日制本科生和高职学生免费资助教材。使用旧教材是教材循环利用的一种方式,接受采访的同学们都赞同教材重复利用。采访中有位学生算了一笔账:一学期要用教材10本,每本原价20元,一人一个学期教材购置费200元,一个年级4000人,总计80万元。如果使用旧教材,每本以原价两折计算,总计16万元,可以节约64万元。

笔者在此探讨高校内教材的“小循环”,不涉及出版社、书商等。可行性在于,现在很多高校已实行自愿订购教材,这是实现教材循环使用的基础。可采取以下几种办法实现教材的循环利用:一是在大学城附近招商建立旧书店。据了解,很多可大学附近都有旧书店,买书的人络绎不绝,二手教材供不应求。一本九成新原价16元的书,只卖2元。二是在高校里设旧教材书店。收购旧教材、旧书同时也经销新书。三是开辟校园网上旧物交易。通过网上海报栏或二手书交易市场,开展网上求购或拍卖互通有无。四是建立校园旧书市。由图书馆、校团委或教材科专人负责组织,指定固定场所、固定周末时间,自由交易,长期坚持。五是图书馆议价收购。通过议价收购,规定教材属于学校,由图书馆统一保管,学生使用时到图书馆借阅,如有污损或遗失,则要支付赔偿金,这样既可减轻学生负担,又可大大提高教材的利用率。六是设立教材旧书服务部。教材科可以聘人专门从事这项业务,也可安排在资源开发部门管理。随时掌握各个学科教材的使用和变动情况,通过市场运作,满足学生需求。在收购过程中,可以对二手教材的书品提出要求,这样也可促使学生在用书的时候倍加小心,养成勤做笔记的好习惯。同时,也体现了教材科为学生服务观念意识的提升。上述方式,可以解决多数学生把书当废纸卖掉,而很多学生却淘不到想要的二手教材的矛盾。

四、结语

2010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2010年贝迩中国可持续发展创新课程研讨会暨第八届中国贝迩年会”上,教育部与环境保护部正在协商建设绿色大学。绿色是可持续发展的替代词,所谓绿色大学就是用可持续发展理念作指导,立足学校长远发展来组织和实施学校。高等院校应以创建绿色大学为目标,开展绿色教育,发展绿色科技。培养大学生树立节能环保观念和意识为核心,以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基础,以建设环境友好和生态文明的校园为示范,传播绿色文化,构建绿色消费,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管理制度,提高办学质量,把高等院校建设成为环保教育的先导区、推动科技创新的引导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

但就目前情况看,我国的教育资源节约意识还相当淡薄。不仅是教材,其他的很多教育资源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在教材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有待改进之处,教材的重复使用也许是一个小问题,但教育节约意识却关系到教育的长远发展,对此,我们应该更多地予以反思:如果越来越多的教育资源真正得到充分发掘和利用,那么受益的将不仅仅是教育本身。因此,用经济学来思考问题不仅符合当前利益,也符合长远利益。高校作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培养人才的科研教学机构理当先行,为建设节约型社会作出贡献。

[本论文为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R20090094)的阶段性成果。]

第3篇

*市位于*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海岸线长近千公里,负15米等深线以内浅海滩涂面积300多万亩,盛产鱼虾贝藻等各类海产品300多种,海洋资源是全国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根据省委、省政府建设“海上*”的战略部署,我们立足于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海上*”建设,全方位、深层次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尤其是19*年全省“海上*”建设工作会议以来,我们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全面实施海洋农牧化工程、海产品精深加工及相关工业工程、滨海旅游业建设工程、以港兴市建设工程、海洋科技创新工程、海洋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等六大工程,全市海洋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增长时期。20*年,全市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2*亿元,约占GDP的25%,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接近四分天下有其一,其中海洋渔业增加值达到61.8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66%,在整个农村经济中接近三分天下有其二;完成特产税3.9亿元,占全市农业特产税的93%以上,占地方财政收入的11%;海洋渔业直接和间接吸纳农村劳动力15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6%;渔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015元,是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7倍。可以说,海洋经济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村经济的主导行业、地方财源的中坚力量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保证。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坚持把海洋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鉴于海洋经济在我市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海洋工作,将其摆到特殊重要的位置,从各方面向海洋经济工作倾斜。一是在领导配备上向海洋经济倾斜。市里成立了由常务副市长挂帅、各涉海产业和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海洋工作委员会,负责海洋经济建设的组织领导,研究制定重大海洋产业政策,协调理顺各涉海产业和部门的海洋开发活动和相互关系,对海洋开发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各市区和沿海镇也都拿出一名领导,主管海洋经济工作,为海洋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领导基础。二是在工作力度上向海洋经济倾斜。市里把海洋经济确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每年都要召开海洋经济工作会议,定期研究部署海洋经济工作。先后提出并组织实施了由渔业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跨越、海洋经济现代化建设、海洋与渔业“二次创业”等重大战略举措,有力地提高了海洋与渔业工作的地位。荣成市还将海洋经济列为全市经济工作的“1号工程”,海洋与渔业经济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县级首位。三是在政策措施上向海洋经济倾斜。市里出台了《关于加快海洋与渔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期间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任务目标和政策措施。市政府确定“*”后四年,每年安排不低于5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引导、鼓励、支持海洋经济发展。荣成市从20*-20*年斥资1500万元对重点海洋与渔业项目给予贷款贴息和奖励。其他市区也都从各自的实际出发,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划、意见和扶持政策,保证了海洋经济发展的正确取向。这一切,都为我市海洋经济的长盛不衰奠定了坚实根基。

二是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加快发展的主线。我们从自身实际出发,紧紧跟踪国内外海洋经济发展最新潮流,着眼于提高海洋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先后对海洋经济结构进行了几次大的调整,推进海洋经济由单一产业向复合产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由初级产业向高级产业转变。一是调优第一产业,建设发达的海洋农业。养殖业,主攻名优养殖。在巩固提高本地传统品种养殖的基础上,先后引进开发了虾夷扇贝、大菱鲆、美国红鱼、太平洋皇蛤、欧洲鳎、南美白对虾等养殖新品种20多个,发展特种养殖业。在巩固提高传统大宗品种养殖的基础上,下大气力发展鲍鱼、海参、海胆、海水鱼等名优品种养殖,全市鲍鱼存养量达到1.4亿头,海参存养量达到3亿头,海水鱼年产量达到3.6万吨,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海珍品生产基地和鲆鲽鱼类生产基地。在巩固提高滩涂养殖、浅海筏式养殖等传统养殖方式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推广了底播增殖、网箱养殖、工厂化养殖、深海养殖等现代养殖方式。全市网箱养殖达到2万多个,其中深海网箱128个,工厂化养殖85万平方米,大大提高了养殖经济效益。捕捞业,主攻远洋渔业。全市现有远洋渔船101艘,作业领域涉及到太平洋、大西洋的10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业方式由传统的拖网发展到金枪鱼钓、鱿鱼钓,作业领域由专属经济区发展到大洋,实现了由过洋性渔业向大洋性渔业的转变。目前,全市已建成了300多万亩的海洋牧场,形成了年产130多万吨的养殖生产能力和年产100多万吨的捕捞生产能力,全市水产品年产量达到243万吨,水产品产值145多亿元,连续多年居全国前茅,为海洋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调强第二产业,建设健全的海洋工业。以海洋食品、海洋保健品和海洋药品为重点,大力发展海洋“三品”工业。海洋食品,重点开发了盐渍海带系列制品、冷冻快餐系列制品等200多个花色品种。海洋保健品,重点开发了以“鸿洋神”深海鱼油、海参口服液等为代表的系列益智保健品,以“金海大”、“海藻保”等为代表的海藻保健饮品,以“金牡蛎”、“珍贝素”等为代表的功能保健品。海洋药品,重点开发了多烯康胶丸、甲壳胺等产品。目前,全市海洋三品已形成了年产20多万吨的生产能力,产值40多亿元。以船舶修造为重点,大力发展海洋机械工业。依托黄海造船工业公司,大力发展渔业船舶修造业,先后开发了大洋鱿鱼钓、超低温金枪鱼钓等新船型,形成了中国北方最大的渔船修造基地。依托*造船厂,大力发展货运船舶修造业,具备了修造万吨轮的能力。目前,全市年钢质船舶完工量17万吨,工业产值22亿元。三是调快第三产业,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海洋三产。滨海旅游业,围绕“三山两点一条线”的总体格局,以*市区、刘公岛、成山头、石岛、乳山口五大旅游区为重点,加快了滨海旅游景点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建设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旅游度假区4处,省级风景名胜区3处。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7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3亿元。海上交通运输业,全市建成商港6个,其中国家一类开放口岸3个,二类开放港口2个,万吨级以上泊位8个,初步形成了以*港为中心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港口体系。年港口吞吐量1091万吨,客运量1.25亿人公里。继在全国率先开通*至韩国仁川的海上客货运输航线后,又相继开通了至香港、日本等地的国际货运航线,全市海运船舶发展到100多艘、11万载重吨。全市海洋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九五”期初的1:1:0.4调整到20*年的1:1.2:1,一产的基础产业地位得到进一步稳固,二产的主导产业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三产的优势产业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初步形成了门类较齐全、结构较合理的现代海洋经济体系,海洋与渔业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有了明显提高。

三是坚持把对外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在国际化和全球化中搞突破、谋发展、创新高。重点抓了三个共享。一是扩大对国际资本的共享。依托我市的区位、资源、政策优势,通过承办海洋渔业暨水产加工技术国际研讨会和博览会等大的举措,拓宽利用外资的渠道和领域,引导外资更多的投向滩涂开发、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滨海旅游、海洋创汇和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到去年底,全市共成立海洋与渔业三资企业200多家,合同利用外资5亿美元,实际累计利用外资2亿美元,大大加快了海洋经济发展步伐。二是扩大对国际市场的共享。以市场准入为重点,广泛争取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认证。现在全市有100多家海洋渔业企业取得了HACCP、ISO9000、美国FDA和日本农林水产省等的质量标准认证140多项,打通了国际市场的绿色通道。以出口创汇为重点,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全市共发展可直航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鲜销船舶100多艘,直接从海上出口鲜活水产品。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一个外贸出口、直接出口和海上鲜销相结合的水产品出口创汇网络。去年全市水产品出口19.5万吨,创汇3.35亿美元,同服装、机电一起成为我市的三大出口商品。三是扩大对国际资源的共享。在引导海洋与渔业企业到海南等省市投资置业的基础上,积极走出国门,开发利用国际渔业资源。邱家、西霞口、马山等一批实力雄厚的渔业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到国外投资办厂,设立办事机构,增强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四是坚持把示范带动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力支撑。我们将示范带动作为发展海洋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抓园区、抓龙头、抓品牌,促进海洋经济工作总体上档升级。抓园区,一是以全国海洋水产科技示范园、国家海洋“863”计划产业化基地、全国科技兴海示范基地等国家级示范园区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快科技兴海步伐。依托这些园区,全市共承担了17项国家海洋“863”计划项目,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海洋科研成果,其中鲈鱼全人工育苗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大力推广了大菱鲆养殖、深水网箱养殖、筑礁养参等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科技进步对海洋与渔业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以全国海带养殖加工标准化示范基地、全省放心水产品示范基地和省级渔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海洋与渔业标准化建设。先后研究制定了《*市渔业标准化“*”发展规划》,规划建设了海带、海水鱼、对虾、扇贝、滩贝等五大养殖示范区、三个省级示范基地、15个市级示范基地,出台了《*市水产养殖标准化示范基地管理办法》,建立生产日志制度。全市近10家企业和21个水产品通过了全国无公害水产品及产地认证,30多项地方渔业指数标准获省技术监督局备案公布,标准化工作正在全面铺开。以全国现代化渔业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快海洋渔业现代化进程。制定了《渔业现代化建设规划方案》,确定了一批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海洋渔业正在向产业结构高级化、生产经营标准化、科学技术产业化、经济贸易国际化和体制机制市场化方向发展。抓龙头,通过扶优扶强和深化改革,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发展行业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产品主导型企业集团。目前全市年产值过亿元的大型海洋与渔业企业集团达到40多处,其中产值过2亿元的14处,产值过5亿元的7处,最高的好当家集团达到12亿元以上,被列为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这些企业集团年实现产值100多亿元,占海洋与渔业产值的40%以上,真正成为海洋与渔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抓品牌,通过严把质量关,强化广告宣传,打响*海产品的牌子,提高*海产品的知名度。全市培植了“好当家”、“泰祥”、“宇王”、“食藻保”等一批优质名牌产品,其中“好当家”系列海洋快餐食品发展到海产类、蔬菜类、面食类等五大系列近200个花色品种,“食藻保”海藻食品已发展到100多个品种。

五是坚持把海洋法制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保障。海洋经济是法制经济,实现海洋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必须要强化海洋法制建设,以法治海,以法兴海。重点抓了三部法律的贯彻实施。贯彻实施《海域使用管理法》,全面加强海洋综合管理。以《海域使用管理法》颁布实施为契机,强化了海洋法制的宣传教育,大大提高了全社会的海洋国土意识。制订了大比例尺海洋功能区划,推行了海域使用权属制度、海域有偿使用制度和海域使用论证制度等海域使用管理基本制度,加强了海域使用监察管理,被列入国家海域使用管理示范区。海域使用管理已逐步从无序、无度、无偿走上了有序、有度、有偿的轨道。贯彻实施《渔业法》,推进海洋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资源管理、渔船管理、安全管理等为重点,全面推行伏季休渔制度、捕捞渔船报废制度等基本制度,在全国首批颁布实施《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开展了养殖证制度试点工作,为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贯彻实施《海洋环境保护法》,切实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严格陆源污染物排放标准,对一些污染严重的鱼粉加工厂和化工厂进行了关停并转,同时加大污水处理力度,最大限度减少陆源污染物对海洋环境造成的破坏。合理调整养殖结构布局,对近海养殖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搬迁和疏密,减少近海养殖业自身对海洋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加大海洋环境监测力度,在省内首批了全市年度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加大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成立了成山头省级海洋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

虽然我市海洋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各级对海洋经济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真正将海洋经济放到突出重要的位置,海洋经济发展缺乏协调有力的宏观调控和领导。二是海洋经济发展缺乏政策调控和资金支持,渔民转产转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宏观经济政策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调控作用远没有体现出来。三是涉海部门之间缺乏联系、协调和沟通,形不成海洋经济发展的合力。四是对海洋开发的规划和管理滞后,尤其对市区毗邻海域和海岸带、海岛缺乏科学系统的开发管理规划,执法管理中存在许多不到位的地方,没有真正将其管好、用好。

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和任务目标

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海洋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进一步强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念,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推进机制、体制和科技创新,加快海洋经济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和科技化进程,加强宏观调控和行政执法,使海洋经济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在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主要计划指标是:全市海洋产业增加值接近或超过GDP增幅,海洋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目前25%的基础上稳步攀升,争取达到30%以上。主要抓好三大板块:

海洋第一产业:依托全国现代化渔业示范区的建设,大力发展远洋渔业和名优养殖,建设高效的海洋农业

捕捞业,在积极稳妥做好近海捕捞渔船报废和渔民转产转业工作的同时,以荣成远洋渔业有限公司等四家远洋渔业资格企业为龙头,以大洋性捕捞为重点,以过洋性捕捞为补充,重点抓好北太鱿鱼钓、西南大西洋鱿鱼钓、西南太平洋金枪鱼钓、印度洋金枪鱼钓以及鲨鱼钓等现有项目和好当家集团总投资5亿元的远洋渔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申报和实施,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逐步形成捕、养、加综合发展,产、供、销体系配套的一条龙产业化经营格局,打造一只现代化的远洋捕捞船队,进一步提高远洋捕捞在捕捞业中的地位和比重。20*年远洋渔船争取达到150艘以上。

养殖业,按照国家优势水产品出口产业带建设规划,结合*实际,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科学规划布局,成区连片,加快优势水产养殖产业带建设。主攻深海大网箱养殖、池塘造礁养参、潮间带围池养参、筏式养鲍、海珍品底播增养殖、浅海沉船投石造礁增养殖等新型实用养殖模式,大力推广无公害养殖、生态养殖、健康养殖、集约化养殖,将品种做优、规模做大。大力发展以海参、鲍鱼、海胆等为主的海珍品养殖,以大菱鲆、牙鲆、河豚等为主的名贵海水鱼养殖,以海带、裙带等为主的海藻养殖和虾、贝类养殖,巩固全国最大的海参养殖基地、最大的鲆鲽养殖基地、最大的海带养殖基地和重要的虾、贝养殖基地的优势。

海洋第二产业:依托胶东半岛加工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大力发展海产品加工、船舶机械制造和能源矿产开发,建设发达的海洋工业

海产品加工业,抓住*建设“以海产品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的有利时机,抓紧规划建设鱼贝类系列产品、海藻类系列产品、海珍品系列产品和海洋药物及保健系列产品4大类水产加工基地和18个水产加工园区,努力培植38个骨干龙头企业,构筑起骨干龙头企业带动加工园区,加工园区带动水产加工基地的龙头-园区-基地的全新精深加工格局,抓好海洋食品、海洋保健品和海洋药物的精深加工,进一步提高精深加工水平。

船舶机械制造业,抓住建设半岛制造业基地和日、韩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加快马兰湾、俚岛、古龙嘴等造船基地的规划与建设,主动承接日、韩造船业的转移。在加大新的大洋型渔船的研发力度,巩固渔船建造优势的同时,积极开发运输船、旅游船、特种船等新型船舶,以渔船为主,具备多种船舶的制造能力,建设中国北方、乃至东北亚地区重要的修造船基地。

海洋能源矿产开发,以核电、风力发电、潮汐发电、黄金开采和海砂综合利用为重点,抓好总投资600-800亿元的乳山核电站和投资12亿元的华能风力电站的开发建设,合理开发利用黄金、石英砂、锆英石、铪矿、地热等矿产资源,建成全国重要的核能、风能、黄金、地热开发基地。积极发展海洋精细化工、海洋生物工程、海洋水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努力提高海洋工作整体素质。

海洋第三产业:依托*度假旅游基地的建设,大力发展滨海旅游、海洋运输、渔业物流,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海洋服务业

滨海旅游业,依托千公里海岸线,以福文化为主题,高水平、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度假区、生态休闲区和大型旅游项目,把千公里海岸线打造成一条幸福海岸旅游线,打响南有寿比南山、北有福如东海,外有黄金海岸、内有幸福海岸的旅游品牌。逐步形成千公里海岸旅游线和中心城市旅游板块、成山头极地海滨生态旅游板块、荣成次中心城市旅游板块、石岛渔家民俗风情旅游板块、文登道教温泉旅游板块、山福地养生旅游板块的格局。到20*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数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按近100亿元。

海洋交通运输业,以*港、石岛港、龙眼港三处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为中心,巩固对韩客货航线的优势,增加海运船舶,增开国际航线,壮大运输船队规模,在与周边港口的竞争合作中,以其独特的优势赢得更多市场份额。“*”期间,投资6亿元加快港口建设,到20*年全市深水码头泊位达到24个,港口吞能力达到1200万吨,形成以*港为中心的全方位开放的港口群体。开辟*至东南亚及南太平洋地区以及欧美地区的国际运输航线。

渔业流通业,以石岛中心渔港和乳山口、*、张家埠等一级渔港的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渔港经济。依托中心渔港和一级渔港,加快水产市场建设和水产品营销流通,做大做强渔业物流业。重点搞好投资3亿元的石岛中国北方鱼市建设,*水产品批发市场以及荣成海带集散中心、环翠区海水鱼集散中心、乳山牡蛎集散中心等专业市场建设,构筑以中心市场为核心,以专业市场为补充,立足*,辐射黄渤海,面向东北亚的渔业物流中心。

三、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1、抓好组织领导体系建设。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关键在领导。省、市、县、镇各级都要配备分管海洋经济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构,担负起海洋经济工作职能。要进一步强化各级海洋工作领导小组及海洋工作委员会的作用,赋予其实质性的职能,通过建立涉海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等,真正将海洋经济工作统起来,将涉海各产业部门统起来,改变各自为政的局面,形成海洋经济工作的强大合力。

2、抓好政策支持体系建设。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和引导。*市委、市政府决定,*后四年,每年拿出500万元的财政扶持资金,支持海洋与渔业发展。最近,市政府又将以海产品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旅游度假基地列为全市三大基地建设之中,拟将农业发展资金中的70%用于加工基地建设。建议上级尽快制订出台鼓励扶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发挥好政策性资金的投入导向作用,加大对海洋基础设施、海洋产业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扶持和投入,调动全社会力量发展海洋经济。

3、抓好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目前海洋产业的标准化体系、质量监测检验体系还很不完善,不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还是设施设备都较落后,出口海产品检出重金属和药残超标的现象时有发生,给海产品出口带来了隐患。建议上级加大对海洋产业的标准化体系、质量监测检验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逐步健全机构、落实人员、改善装备,确保海产品质量安全。

4、抓好示范带动体系建设。海洋经济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必须找准切入点,选准突破口,抓典型、抓示范、抓引导,点面结合,总体推进。在海洋渔业发展上,我们以全国现代化渔业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加快海洋渔业结构调整,推进海洋渔业科技进步,扩大海洋渔业对外开放,加快渔区小城镇建设。在海洋加工制造业发展上,依托半岛加工制造业基地建设,依托以海产品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船舶修造和海产品精深加工。在海洋旅游业发展上,依托*旅游度假基地建设,着力打造千公里幸福海岸线。在海洋科技发展上,以全国海洋水产科技示范园、全国科技兴海示范基地、全国海洋“863”计划产业化基地等为抓手,推进海洋科技上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