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南京社会实践总结

南京社会实践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1-29 11:30:0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南京社会实践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南京社会实践总结

第1篇

上世纪末我国已经开始探索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发展模式,总结我国非正规学前教育发展的实践,主有三种基本发展模式:志愿者主体模式、家长(家庭)主体模式、社区主体模式。现阶段,“人们对学前教育的重视明显不足,更缺乏对学前全纳教育的充分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针对农村留守幼儿开展的严格意义上的非正规学前教育并不普遍,虽然农村非正规学前教育实施主体也包括志愿者、家庭、村镇等多种模式,但由于专业师资、课程资源、场地硬件、经费投入等条件的限制,加之农村非正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状况的制约,实际上真正面向农村留守儿童或者农村流动劳动力子女开展的非正规教育,大部分主要以自上而下的政府兴办的模式为主,数量有限受众面很少。另外,以大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为依托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却越来越多地关注到农村留守幼儿这一弱势群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农村,送教下乡,为农村留守幼儿开展持续的支教服务活动。这样的现实状况,为我们探寻留守幼儿(包括城市流动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实施途径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以学前教育专业或相关师范专业的大学生为主要师资力量,通过系统培训,深入农村开展定期的持续性的支教服务,并借助高校和社会的力量对整个支教活动进行支持、监督和管理,使大学生志愿者的支教行为成为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面向留守幼儿开展非正规学前教育的社会实践模式探索

近年来,以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我们一直在进行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实践探索。2012年1月,在南京晓庄学院史爱华教授教育部课题《全纳教育视域中农民工子女学前教育》的引领下,南京晓庄学院共组织207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利用寒假面向家庭周围的学龄前留守幼儿尝试开展短期义务支教;2012年3月,全纳式农村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实验基地落户江苏海门市海门镇,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志愿者与当地大学生村官共同开展了一系列留守幼儿的帮扶活动;2012年7月,经过严格培训的留守幼儿义务支教团奔赴西宁开展了为期10天的支教活动。这一次又一次的实践可以说都是面向留守幼儿开展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大胆尝试,也为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此类社会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经过长期的实践摸索,南京晓庄学院在留守幼儿支教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项目化管理下的以课程资源、志愿者团队、组织保障体系“三位一体”的支教实践模式。

(一)丰富的支教课程资源

非正规教育有别于非正式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系统而又灵活的教育活动,教育目的具有实用性和直接性。而大学生志愿者要想利用社会实践中支教活动的平台面向留守幼儿开展非正规学前教育,就必须保证支教活动的系统性、计划性。这就要求大学生志愿者在深入农村支教时要改变以往只重形式而忽视内容的状况,努力提升支教质量,在这一过程中以科学合理的课程资源为依托,将是非正规学前教育开展的有利保障。首先,从留守幼儿成长的实际需求出发创编的支教教材使得支教内容有章可循。2010年南京晓庄学院史爱华教授领衔创作的《全纳式学前教育资源》《全纳式学前教育读本》就是一套专门面向3~6岁农村留守幼儿的教育丛书,《全纳式学前教育资源》为教学用书,《全纳式学前教育读本》为幼儿绘本。这套丛书为参与支教活动的志愿者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幼儿绘本中的内容均为原创,包含了以儿歌、童话故事、配画等为呈现形式的36个主题内容,可以用于不同年龄阶段的留守幼儿教学活动;教学用书则以“零培训”为特点,简单易懂、易于掌握,既能有效指导志愿者的支教活动,又适用于留守幼儿的家庭教育。其次,学前教育专家团队的指导和帮助使得以大学生志愿者为实施主体的支教过程科学、规范、有序。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心理的把握、课程实施过程中各环节的设计、教学资源的灵活运用、教学效果评价等都是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在这些问题上,学前教育专家的理论支撑和经验指导,有效的弥补了大学生志愿者在支教过程的众多不足,对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留守儿童支教有着巨大的帮助。

(二)专业化的志愿者支教团队

以大学生支教为载体的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实施过程中另一关键就是支教主体的专业化。一方面,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实施要求支教主体拥有学前教育等专业知识理论的储备和支撑;另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与专业理论知识紧密结合,要通过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学习———实践———学习”的良性机制,实现“专业性社会实践活动的双重作用———实践中的思想教育和实践中的专业学习”。在这两方面的激发和要求下,学前教育专业化的志愿者支教团队应运而生。我校留守幼儿志愿者支教团队主要由学前专业在校学生、大学生村官和苏北计划志愿者三部分组成。其中,学前教育专业在校大学生是支教团队的主体,既可以方便地接受系统培训,本身又有着专业的理论支撑,可以更加全面深入的掌握课程资源,因此承担着主要的支教任务;大学生村官和苏北计划志愿者则是支教团队的重要补充,这部分志愿者平时的工作生活与当地的留守幼儿有着各种联系,了解留守幼儿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等,对于支教活动的开展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同时后者与前者相比在支教时间上存在这很大的灵活程度,在留守儿童非正规学前教育整个过程的持续性和深入性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学分制”管理下的组织保障体系

留守幼儿的成长是动态的过程,而大学生志愿者却在不断变更和流动着。要切实加强大学生志愿者支教留守幼儿这一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保证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实施的系统性、计划性,还需要一个强大的组织保障体系,并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大学生支教留守幼儿的长效机制。南京晓庄学院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学分制”管理体系,由校团委、教务处和专业院系共同牵头,对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目标要求、内容形式、学时学分、成绩评定等方面都做了明确规定,真正实现了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管理。面向留守幼儿的大学生志愿者支教实践在学校团委的直接组织和管理下,从实践基地落实、实践队员招募到实践项目资助、实践奖惩等各个环节都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实践的目标要求、内容形式则由学前教育专家团队审核把关,保证实践活动的专业科学、系统灵活;每一次的实践执行由院系专业的指导老师带队,制定详尽的实施方案并按时保质落实到位;实践的考评奖惩由校团委、教务处和相关专家领导组建的考评工作组共同完成。而对于实践过程中基地的建立、维护和经验总结、成果推广等方面,则要充分发挥志愿者、学校、社会各方的优势,形成固定的支教基地与较好的舆论氛围,保障支教活动的进一步巩固和深化。

(四)项目化的实施运作模式

第2篇

此次实践取得的成果得益于学校和院系的大力支持和亲切关怀,首先我校历来有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良好风气,本次社会实践在全校范围内公开招标,专家组召开专门会议评审项目,并且在中标后给予充足的资金支持和相关指导,为我们搭建了展示自己、投身实践的良好平台。在本次实践中,国审院强飙书记、黄雷老师、王燕飞老师等领导、老师给我们很多关怀和指导,教我们克服困难,战胜自我,在实践中少走了弯路,并且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和严谨的态度。特别地,刘世林老师和黄溶冰老师在专业上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使我们弥补了自身知识的不足,顺利地完成论文和调研报告的撰写。同时,陈科等高年级的同学给了我们很多无私的帮助,让团队成员获益匪浅。

一、经验总结

回顾整个实践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

(一)周密的准备

在课题申报过程中,小分队在全院范围内选拔队员,保证每位队员各有所长,具有完成社会实践的胜任能力,并且联系了我院内部审计方面的专家刘世林教授作为团队的指导老师。团队建立后,成员们结合专业知识,参阅了大量专业期刊、杂志,在互联网上搜索了大量的相关信息,并且征询了指导老师的意见,选取了研究价值高、可行性强的课题方向—我国家电连锁企业内部审计现状的调查、分析。课题确立后,小分队进行了完备的策划工作,设计了项目的子课题、调查问卷,进一步补充相关专业知识,并且对社会实践的日程作了详尽的安排。同时,小分队与被调研企业积极联系,保证了调研资源。

(二)扎实地调研

本次调研,小分队本着艰苦奋斗的原则,在天气十分炎热,交通、信宿等方面存在诸多不便的情况下,奔波于被调研企业、我校莫愁校区与浦口校区之间,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实践调研中。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南京、南通、靖江、福建三明四地对被调研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同时,向被调研单位积极宣传内部审计和“两个率先”,作了切实有效的宣传、服务工作。并被《中国审计报》、《新安晚报》等媒体报道,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三)认真的总结

实地调研结束后,小分队队员对数据进行了整合与分析,基于审计的专业视角,在吸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撰写了一万四千字的调研报告和三篇专业论文,其中论文《家电连锁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模式的创新-以s企业为例》即将发表在《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九月份刊物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四)密切的协作

本次实践小分队成员均为审计系学生,并且05级与06级同学合理搭配,保证了调研的专业性。团队成员大多为学校与院系的主要学生干部,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较高的综合素质,为实践的进行提供了合理保证。同时,团队成员具有很强的团队意识,密切的协作使实践与调研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二、实践意义

(一)社会意义

本次调研选取了业态先进、行业发展迅速的家电连锁业的内部审计作为研究对象,而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的元素之一随着企业的发展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课题本身极具现实意义。实践后期的调研报告和论文为企业完善内部审计提出了改进意见,也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资料。同时,发放的宣传手册也让被调研企业对内部审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鼓励他们为实现“两个率先”多作项献。

(二)教育意义

1、提高队员实践能力

本次实践让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与社会、企业零距离接触,使队员能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了解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扩大了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了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能力,也接受了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不管是炎热的天气还是调研中遇到的困难,同时真正深刻理解了“宝剑锋从磨砺出,腊梅香自苦寒来”的深意。

2、提升队员理论素养

本次社会实践紧密围绕审计专业开展,在此过程中队员们参阅、研习了大量专业书籍,并且接受到专家的指导与培训,拓展了知识面,提升了专业素养,在实践中检验、丰富了理论知识,同时确立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对审计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

3、培养团队意识

不论是前期准备、实地调研还是后期总结,团队依靠强大的凝聚力产生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队员们认识到,只有积极有效的协作与配合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在发生意外情况时,队员们从未有过退缩和气馁,精诚协作,团结一致,即时调整了调研方案,克服了困难。本次经历对队员们的性格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为今后的学习、就业打下了基础。

4、形成示范效应

小分队作为南京审计学院校级重点团队,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实践任务,同时通过学校网站新闻中心、bbs、t-恤秀制作、成果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对全校其他同学造成了积极的影响,其示范效应将鼓励更多同学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并与其分享我们的成功经验。

第3篇

走进公司,参观厂房,了解节能产品

深入社区,贴近市民,宣传低碳生活

二、实践目的:

1.通过深入社区,大力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培养社区居民和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热爱社会公益事业的品质。

2.在宣传教育别人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水平和知识水平,让我们彼此教育,负起环保责任,全面提高环境与发展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环境道德风尚,从身边点滴做起;

3.建设绿色家园,弘扬社会道德风尚,发扬义工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实践形式:

1. 对各年龄段人群进行询问。

2. 在小区草坪捡拾树叶垃圾。

3. 去公园社区进行实地访问

4. 上网查询资料,制定宣传策划

5.环保展板宣传:首先制作环保知识宣传展板,在会场展示,人们自由观看义工在旁边讲解;

6. 环保游戏: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宣传,吸引人们注意;环保知识有奖问答,根据展板内容提出相关环保问题,答对给予环保文具、环保小布偶等奖品;

7.问卷调查: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人们对环保的认知程度和环保观念;

8.邀请电视新闻媒体参与环保宣传活动,小组成员与居民、学生交流环保宣传心得。

四、实践时间:

XX年7月11日到XX年7月20日

五、实践地址:

南京市中电光伏发电产业有限公司 河海大学校本部 鼓楼市民广场 绣球公园

六、实践人:

河海大学赴南京中电光伏发电产业有限公司暑期社会实践小组

七、实践过程:

低碳环保一直是一个社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以及整个地球都需要关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大问题,它关系到我们人类的存亡。而我们发现,有不少组织起来的关于宣传低碳环保的活动都不能真正得到落实和实践,所以,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低碳研究社就选择了宣传低碳环保,带头低碳环保的目标并进行了落实,在7月11号,社长和我们一起进行了讨论,并分成两组,明确了各自活动的内容和目标。

前期活动具体实施:

1.编写绿色社区低碳环保宣传活动策划及方案;

2.整理低碳环保资料,设计低碳环保展板;

3.制作低碳环保展板,横幅

4.编写低碳环保问卷调查;

5.设计低碳环保有奖问答试题;

6.策划低碳环保游戏。

7.赶赴南京联系中电公司,与其谈判,商量食宿等问题

a组五人先行赶往南京,与中电公司谈判,解决团队在南京食宿交通问题。b组五人先留校制作展板,调查问卷,横幅及宣传单。团队成员精诚合作,紧锣密鼓,一丝不紊地准备着活动。

随着与公司谈判的顺利完成及展板等宣传工具制作完工,所有团队成员都按计划抵达南京,正式开始低碳宣传之旅。

我们的第一站,南京中电公司。在那里,公司专门派工作人员向我们悉数介绍公司节能产品-光伏太阳能电池及干式变压器,使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了南京中电公司成长的风雨历程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在公司宿舍休整一天并完善宣传计划后,我们来到了第二站,河海大学校本部。第一次来到校本部,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古老的树木,漫步曲径幽深的小路,耳边缠绕鸟语蝉鸣,尽情感受这座老校的沧桑。在这里,我们向河海学长学姐介绍低碳知识,宣传工作取得初步成功。

随后,我们还来到东南大学,感受了另一所名校的文化积淀。

在鼓楼市民广场,我们拉起了横幅,并进行了低碳环保问卷调查,许多市民争相踊跃地参与并在横幅上留下姓名,支持低碳活动。(政府应当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垃圾的管理和回收。多数人知道乱扔废电池对环境有危害,但苦于找不到可回收电池的场所,只能扔进普通的垃圾箱中。希望政府加强垃圾分类措施。)

我们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站,绣球公园。在这里我们请到了南京教科频道记者进行低碳宣传活动采访。我们捡拾树叶制作问题编号,提供低碳环保有奖问答试题,与社区居民进行低碳环保游戏。得到居民热烈欢迎和参与,并得到大爷大妈高度评价,活动圆满成功。

7月的南京,骄阳似火,热浪使人汗流浃背。团队成员早7点开始进行宣传,晚上9点回来还要进行总结与第二天策划,身心异常疲惫。身上的衣服一天里干了湿湿了干。几天内为了宣传,南京公交坐遍。有时为了活动顺利进行,大家废寝忘食地工作。不过我们真的是一支优秀的团队,无可挑剔,大家都为集体着想,劲往一处使的行为将成为我永远美好的回忆。

八、实践体会与结论

经过此次实践活动,可以看出我们的低碳环保意识还有待提高。我们总是这样形容地球为我们的“母亲”,但是日益恶化的环境正在威胁着我们“母亲”的寿命,总是以为地球上所拥有的资源能源是无限的,但是人们的过度的浪费,已经使这些’“无限”的资源能源在逐渐的变成“有限”的!请爱护我们的环境,因为“只有一个地球”!也许现在我们感受不到环境的恶化威胁到了我们的生存,甚至愚昧的人觉得与己无关,但是有没有想到几百年以后我们的子孙后代应该去哪里生活呢?难道要伴随着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而永远的消亡吗?针对低碳环保的问题,暑期实践。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实践报告,更希望可以借此来了解人类生存的环境到底如何,借以警示愚昧的人类!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碳大量排放,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大气污染问题,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环境污染的防治 每一个环境污染的实例,可以说都是大自然对人类敲响的一声警钟。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为了维护人类自身和子孙后代的健康,必须积极防治环境污染。为了做好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我们每一个公民必须努力增强环境意识:一方面要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往往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另一方面要把这种认识转变为自己的实际行动,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态度积极参加各项环境保护活动,自觉培养保护环境的道德风尚。

这次活动还让我认识到:

1、“团队精神、共同合作”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每个人对每件事的看法是不同的,所以处理事情有分歧是很正常的,但随着大家互相的逐渐了解,分歧会慢慢减少,工作开展也会越来越顺利。只有大家的思想统一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才能顺利出色的完成

2、前期准备工作在整个过程中的重要性。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都被人说烂了,只有经历后才能体会到他的真正含义。要是你在工作前不准备充分,你就不能够搞好你的活动。因为你的活动因为参与的人很少,你就肯定会手忙脚乱的。

第4篇

(南京财经大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23;南京财经大学学生处,江苏南京,210023)

[摘要] 对高校来说加强内涵建设,创新培养模式,重点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紧密衔接,实现以上的途径之一,就是要在实施职业发展教育、创业教育和第二课堂活动的实践过程中,整合资源,系统设置课程和活动模块,探索一体化建设的模式,提升教育教学的效果,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对毕业生素质和能力的需求。

[

关键词] 职业发展教育;创业教育;第二课堂活动;“一体化”探索

[中图分类号] G42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1-0060-03

[收稿日期] 2014-10-11;[修回日期] 2015-01-20

[基金项目] 江苏省2013年高等教育类教学成果项目(14512201);2011年校级教学成果重点培育项目

[作者简介] 殷建新(1972-),男,江苏泰兴人,南京财经大学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职业发展,就业创业教育;姚学峰(1960-),男,江苏盐城人,南京财经大学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使社会职业岗位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对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加大。目前我国存在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人难”的情况:一方面人才供给过剩,另一方面企业又难以找到所需人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存在差距,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行业结构匹配度不高,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知行分离[1]。针对这一现状,高校应从自身出发,积极调整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加强内涵建设,创新培养模式,提升第一课堂的教学质量和第二课堂的活动效果,推动职业发展教育、创业教育、第二课堂活动一体化建设,搭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平台,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紧密衔接,提高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2]。

在南京财经大学与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进行的本科毕业生状况调查中,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提出了一些宝贵建议,对高校人才培养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一是积极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引导学生科学制定生涯规划,根据自身条件做好职业目标定位,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原动力,增强学习、实践的主动性,从素质、知识、能力等方面为就业创业做好准备。二是注重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责任意识、奉献精神、创新意识、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堂教学、社团活动、实践锻炼等途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三是高校要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学生基本技能,在“务实”“有用”上多下功夫,尤其要加强语言表达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说明,高校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增强职业发展教育、创业教育和第二课堂活动的实效,重视学生基本素质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一、高校职业发展教育、创业教育和第二课堂活动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高校积极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创业教育,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等方面的课程,并举行一些辅导和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求职技能、创新创业意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各类学生社团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也丰富多彩,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各项工作在开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影响了职业发展教育、创业教育和第二课堂活动的效果。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组织结构松散,协同性不强。职业发展教育、创业教育、第二课堂活动由不同部门分别开展,缺乏统一领导,大家只负责自己分管的工作,而对其他部门目前工作的进度不甚了解。

二是制度不完善,没有整体规章和运行机制。师资队伍、指导团队、教材建设、考核方式、学分认定等环节标准不统一,辅导活动、实践活动实施细则、流程不明确。

三是课程师资和指导团队的激励措施不到位。大部分老师将精力主要放在了个人本职工作方面,对于课程教学和辅导活动处于应付状态。

四是各种课外辅导、实践活动缺乏统一规划,比较散乱,氛围营造不够,学生对活动的意义没有深层次的认识,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学校对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类学生组织的指导力度不够,活动内容针对性不强,有些活动流于形式,没有形成有特色的品牌活动,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不够。

五是第二课堂活动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沟通协作,语言表达,应用文写作等方面能力的活动较少,并且活动载体单一。

为解决职业发展教育、创业教育、第二课堂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高校应将以往独立开展的职业发展教育、创业教育、第二课堂活动结合起来,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及培养过程,系统设置课程和活动模块,自上而下一体化加以推进,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融合,激发大学生学习、实践的原动力,切实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高校职业发展教育、创业教育和第二课堂活动一体化模式构建

(一)创新理念,厘清思路

一是本着课程引领与实践锤炼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衔接,团体辅导与个性化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切实推进职业发展教育和创业教育,激发学生自觉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确立科学的职业目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

二是本着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基本要求与多样化发展相统一的原则,按照“三商并举”(智商、情商、灵商)、“五能并重”(外语、计算机、沟通、写作、专业技能)、“四学会”(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的要求,按模块设置职业发展类课程和第二课堂活动,分类分层次加以推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

三是坚持约束与激励结合,科学制定考核方法和配套激励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职业发展教育、创业教育和第二课堂活动实效。

(二)创新模式,系统设置模块

在本科教学计划中设置“职业发展类”课程模块和“第二课堂活动”模块。“职业发展类”课程模块按必修加选修方式设置,设置《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基础》必修课程,并且引入网络学堂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纳入必修课程。设置《创新思维与素养》《创新创业实训》《职业经理人》等选修课程,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变化,学生在四年内至少选修2个学分。“第二课堂活动”模块设置社会实践、读书活动、演讲沟通、综合写作、社会工作与社团活动、参加讲座、科技文化与技能等项目,其中社会实践、读书活动、演讲沟通、综合写作必修,其他项目可任选,学生四年内至少获得6个第二课堂学分。

(三)创新机制,健全组织架构

成立大学生发展中心,负责“一体化”建设工作。中心主任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担任,学生处处长为常务副主任,学生处分管创业与就业工作的副处长、校团委书记和承担课程教学任务的学院院长担任副主任。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部门协调、全员参与的要求,建立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总负责,学生处总协调,教务处、科研处、校团委等协同配合,各院系具体落实的层层推进机制[3]。

(四)加强教学,注重团队建设

按照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思路,分类培养、选拔,打造教育指导团队。一是分类分层次对全体学工人员、本科生导师开展基础培训和专题培训,明确各自职责,熟悉工作规范及流程,掌握职业发展、就业与创业、第二课堂活动指导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二是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分期分批在学工系统中遴选出职业发展教育、创业教育专兼职主讲教师,通过派往国内外高校或专业培训机构进修、集中培训等方式,提高教学业务水平。三是鼓励全校学工人员根据个人专长、兴趣及工作需要参加职业规划师、创业指导师等职业资格培训与考试,努力打造职业化、专业化的教育辅导团队。此外,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聘请校外专家、名家及企业界成功人士来校开展职业发展、就业与创业及第二课堂活动指导工作。

(五)完善制度,强化规范和流程

一是统一制订课程教学大纲,出版校本教材,统一规划师资培训,实行集体备课、开通网络学堂、创业实训平台及相关测评系统,提高课程教学的吸引力。二是制定第二课堂活动各项目的组织管理、内容和方式、学分认定等实施细则,开发第二课堂活动管理系统。制定创业教育实施方案、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办法、大学生就创业工作室管理办法等,完善创业教育各环节的工作流程。三是完善考核与评价机制,实现定量与定性的有机结合,将学生参加活动情况直接与“素质拓展奖”评选挂钩。重视对各类活动、竞赛的激励,对表现优秀的团队和个人给予学分奖励。

(六)拓展载体,提供多层次活动平台

一是结合职业发展教育,组织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面试比赛、简历制作比赛、专业技能大赛等相关活动,为学生增强职业认知,展示职业技能提供平台;二是结合创业教育,组织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创新创意创业大赛、erp大赛、模拟谈判等活动,为学生展示创业才干提供平台。在此基础上面向有激情、有热情、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举办创业培训班,选派优秀学生参加国外高校的创业培训;三是结合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培训、职业资格培训、企业顶岗实习、课题研究、海外游学等提供便利,搭建个性化发展平台。四是结合主题班会活动,在对学生进行演讲能力测试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开展演讲赛、辩论赛、思辨会等活动,为增强学生表达交流能力搭建平台。五是结合读书活动和综合写作测试,通过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专项征文比赛、案例分析大赛等方式,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搭建平台。六是精心打造论坛、讲堂等学术文化园地,邀请学界名流、业界精英、文体明星举办报告、讲座,为学生增强自主意识、进取意识、创业意识搭建平台。

三、职业发展教育、创业教育和第二课堂活动一体化建设的思考

南京财经大学实施“一体化”建设三年多来,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建立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部门协调、全员参与的工作体系,统一工作计划和进度,加强对各项工作的过程管理,职业发展教育、创业教育和第二课堂活动均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读书、演讲沟通、综合写作等活动,基本素质得到提升;二是学生社团的文体、学术活动蓬勃开展,开阔了视野、拓展了能力;三是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实践技能明显增强,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等比赛中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并涌现出一批优秀创业项目及一批成功创业典型;四是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得到强化,学校教师先后主持省级以上创新创业类课题多项,出版教材、专著多部,并有多项研究成果获省级以上奖励。

为了使一体化机制真正发挥长效作用,在现有体系和运行机制基础上,需要做进一步总结、思考,加强统筹,理顺关系,完善内容,彰显特色。

(一)进一步完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

推动大学生发展中心实体化,将大学生发展中心建立成独立的职能机构,将分散在各部门的工作进行合并,整合资源、完善功能,强化统筹协调的力度。促进二级学院发挥主体作用,加强校、院二级管理,推动工作重心下移,把“学校建平台,学院负责制”的工作机制落到实处,明确各学院工作职责,完善考核指标体系,规范流程,加强过程管理。

(二)加强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

从课程建设来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争取内容全面、方法多样、课件生动,教师要将课堂教学与各类竞赛、社会实践项目相结合,提升学生应用能力。从师资队伍建设来看,按照“高起点、专业化、职业化”的标准,加大交流、培训力度,利用国际合作交流项目、校企合作项目选派教学、指导人员到国外高校学习进修,到企业挂职锻炼,不断丰富教学、指导人员的管理经验,提高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加强教学研究、实践探索,凝聚方向,打造团队,以“教学名师”为目标,争取出人才,出成果。

(三)拓展学生多样化、个性化选择空间

搭建统一的职业技能培训平台,根据学生需求,有计划地引入社会职业技能培训、升学出国、公务员考试培训等项目,满足学生提升职业技能的需求;扩大校企合作范围,广建实习实训基地,探索新的校企合作模式,挖掘企业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培训、就业指导、顶岗锻炼等服务,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4];推动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调查、实践项目和志愿服务活动,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四)切实提高创业教育水平

提高创业竞赛、论坛、俱乐部、典型报告会等活动的质量,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培养学生创业精神,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提升创业教学、训练的水平,通过高质量的基础知识教学、技能培训、模拟训练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充分挖掘校外资源,依托科技园区、创业园区、校外实践基地,开展学习参观、市场调查、项目设计、成果转化等实践活动,进一步推动校园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提供政策、资金、指导等服务,帮助更多学生成功创业[5]。

参考文献:

[1] 汪明义.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4(8):8-10.

[2] 朱琴华,崔丽丽,张金龙.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统计调查与研究[J].江苏高教,2014(3):111-112.

[3] 马林,赵炳起.试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载体[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6):75-78.

[4] 童卫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途径[J].江苏高教,2013(3):133-134.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 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高校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外部灌输多,对大学生主体能动性、创造性的激发还不够。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者只是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忽视了大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想意识的培养。教师必须充分肯定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自我价值实现的角度出发,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优化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教育模式的重要性

1.构建大学生的主体性思想教育模式符合党对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新时期教育事业进入了新一轮的改革阶段,高等教育作为我国培养专业人才的关键性事业,必须要在党和国家的指导下,全面贯彻人才培养机制,制订切实可行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就大学生而言,优化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应立足于学生个体的教育需求,为其搭建广阔的思想政治学习平台。

2.构建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也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目前激烈竞争的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应与社会相结合,把现实生活中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意识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强调的是,创新是时展的主要趋势,坚持创新改革是高校思想政治个性化教学的必要条件。

3.构建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对我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行业发展均有推动作用,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的特殊性,对其实施个性化教育方案具有指导作用。高校积极构建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符合大学生个人思想意识的发展需求。只有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深入性地挖掘大学生个人潜能,使其在专业课程学习中积累更多的知识。同时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实现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价值,不断地提升个人思想内涵。

4.构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符合大学生个体特点。当前大学生大多是“90后”,他们的身心发展状态应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的基础和参考,他们的身心发展状态主要表现为:一是想要独立却又很依赖。学生进入大学后,摆脱了家长的管制和约束,但他们在处理学习及生活事务方面出现了明显的缺陷,到了大学面对各种难题时缺少可依赖的对象,自信心容易受到打击。二是不少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想走捷径,却造成了更多的失败。三是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的改革期与转型期,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缺乏正确的思考,又很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从而产生心理困惑。四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强,思想活跃,善于创新却缺少足够的社会实践经验。这导致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与社会相互脱节,一些先进的思想理念无法正常贯穿于学习与生活中。若不及时进行思想方面的疏导,大学生未来的个人发展将面临更大的阻碍。

二、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的本质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概述性的研究,教育人员从大范围角度为学生提供思想政治学习平台,并且统一性地安排学生参与教育活动。这种模式往往导致大学生接触到的知识点相对局限,一些与社会密切相关的政治内容无法掌握,不利于大学生思想与社会发展相互接轨,约束了大学生自由权利的灵活运用。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其本质内涵的表现,具体包括:

1.坚定目标。在高校范围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有具体的目标为指导,才能发挥出思政教育的价值作用。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大学生主体性思政教育目标可以推动大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激发大学生内在潜能,寻求更好的发展道路。

2.实现价值。人生价值观提出,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实现个人的价值,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思政教育工作中,需引导大学生努力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发展价值、行为价值。走上工作岗位是专业生实现价值的重要途径,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个行业正处于改革发展时期,这为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提供了许多平台。

3.整合策略。根据大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策略,促进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如教师定期与大学生展开交流活动,掌握学生个人思想的变化动态,通过采取针对性地教育指导其行为举止;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遇到各种难题时的应对能力。

三、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实现途径

1.改变观念,树立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长期以来,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以教师为主体,让学生围着教师转。但是,实践证明这种观念和做法已经过时。主体性教育思想应该是发展学生作为自主的、能动的、独立的个体,通过启发、引导其内在的思想政治需求,培育他们的主体性――主体意识、自主能力、创造才能,以促进他们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改变过去那种强按牛头硬灌输的做法,要根据实际制造情景,让学生自我思索、自我判断、自我总结。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总结他们创造的经验。这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改变观念,转变思想和工作方式,以新的面貌投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去。

2.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是将学生作为教育工作的参与者。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自身价值和思想感情,肯定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核心是要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为学生发挥潜能创造条件和提供舞台。要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和主动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其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3.主要实行说服教育、示范引导教育和提供服务教育。教师要根据学生主体发展的思想要求和现实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进行双向认知,要民主平等地进行交流,通过环境的感染以及切实解决实际困难等方法,唤醒、激活与弘扬大学生个体潜能中积极的、建设性的因素,使他们成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对自己对社会富有责任感的社会主体。

4.利用社会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利用专业知识或自身特长在课余时间有组织地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宣传和社会服务的教育活动。社会实践具有立体、生动、形象等特点,是新形势下培养大学生主体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在社会实践中,学校要从提高主体参与意识、建立健全配套机制和提高社会资源整合力度三方面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机会、舞台和方向,突出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其时效性。

5.强化学生科技才能的培养。注重科学技术水平的培养是激发大学生创造意识的途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好的平台。从制度上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健全制度保障体系。教师要建立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形式,指导教师要带动学生创新科技队伍,重视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师通过科技活动,有效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全面带动大学生个人政治意识的提升。

时展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平台,也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机会,应借助多方面的有利条件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努力实现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敖敖.我们怎样培养面向二十世纪的人才[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葛锁网.大学教育与管理心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第6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2001年开始实施实验,至今已走过八个年头。在这八年里,教育界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了丰富多彩且富有创造性的探索,这门课程已成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然而,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执行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有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指导工作不到位;部分学校没有及时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相关保障制度;许多一线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把握欠准确……为此,我们选取了“综合实践活动”特色教育品牌学校――南京市南湖第三小学的成功经验,并邀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科研专家作总体性的指导和分析,以期能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好更深入的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是中小学的必修课,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设立的新课程。作为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研究基地与南京市优秀教科研基地学校的南湖三小,如今已形成了“综合实践活动”特色教育品牌,课程实施与研究经历了“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走近综合实践活动――笛中闻新柳,春色未曾看。

我们研究的主题是学习与行动。综合实践活动提倡“做中学”,我们一边学习,一边研究,在行动中研究。通过“课例研究”来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的一般实施过程:确立课题、制订方案、体验活动、阶段交流、总结交流。

1、确立课题。确立课题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它必须真正出自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通常,可以先设定一个共同的主题,在这个主题下由学生根据各自的爱好设定自己的课题。例如:自然、社会、思想品德、信息技术教育等领域设定的共同课题为“鸟类探秘”,在对主题进行讲解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在这一主题下自主定题,出现了鸵鸟与蜂鸟、鸟为何会飞、鸟类的繁衍、鹦鹉八哥为什么会说话、濒临灭绝的鸟、鸟与人类的关系、鸟在各行业中的能手等课题。也可以一开始就由学生自主设计课题,即只要能反映每个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选什么课题完全是学生的自由。学生设定的课题有:白色污染的危害、谈谈南京的地产小吃、为什么下岗等,从中我们感受到孩子们的思维是五彩的,他们的探索意识也是与生俱来的,只要我们给予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带着这种好奇心、探索心去发现,必能形成巨大的学习动力,在获得新知的同时,养成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的习惯。

2、制订课题方案。在求知欲、好奇心驱使下的研究性学习,应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学生可以预测问题的解决出路,预想调查的途径和方法,这就需要在研究之前制订研究方案。如以下方案:

学生在制订方案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体会了协作的优势,对于培养相互间的合作精神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3、调查搜集资料。在课题调查阶段,以问题为纲,即问题贯穿调查的全过程。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前提,更是学生理解吸收知识的前提。正如教育家施瓦布指出的: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学生自己确立的课题,融入了他们自身的情感。如在调查课题鸟类的繁衍时,学生从鸟是怎样繁衍的这一问题出发,逐一调查了鸟的求偶方式-鸟产卵-鸟卵-鸟卵孵化-哺育雏鸟,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始终维持着学生对问题的情感态度,这是研究性学习持续、有效开展下去的保证。

4、归纳处理资料。研究性学习是开放的、非标准答案的,通过学生的调查、研究、搜集、分析,可以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一结论并不是直接承袭前人,也不一定要求完全科学化,只要学生能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就应予以肯定。当然,这一环节是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结论的展现方式也有很多种:办小报、辩论会、搞展览、写调查报告……通过展示成果,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总结得失,反思整个活动过程,积累学习策略,并引发新的思考,以促进学生学习经验的熟练化和知识的结构化。

第二种境界:走进综合实践活动――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在实施新课程中,我们既是行动者,又是反思者,反思研究中的得与失,总结具有我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模式:一是生活实践式,二是活动整合式,三是学科延伸式。

1、生活实践式。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新课程开辟“综合实践活动”领域,打破了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为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架起了一座桥梁。比如,《一杯牛奶的故事》是自主开发的课程,其资源来自学生的生活世界。围绕“一杯牛奶的故事”这一活动主题,学生分成“奶牛产奶”、“牛奶加工”、“牛奶销售”、“送奶工人”、“喝奶情况调查”、“牛奶知识小组”6个研究小组进行研究,他们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亲身经历、体验和感受生活。《一杯牛奶的故事》虽是生活中的“小”题材,但探究的空间很大,涉及自然、文化、科技等,它就像一滴水,折射出生活的多姿多彩。就像一扇门,打开了学生认识社会的通道。

2、活动整合式。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调查”、“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教师更多的是提供帮助、指导,甚至协作研究,与学生一同发展。我们把学校的传统活动及特色活动加以整合,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如少先队开展的特色活动――“体验教育”,引导学生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等各个方面开展实践活动,从中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学生的参与面广,积极性高,每个孩子都能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

3、学科延伸式。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二者有其相对独立性,又存在紧密的联系。具体说来,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联系:第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和提升;第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也可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如学习四年级数学“统计”一课,学生以“了解我们自己”为研究课题,自主选择统计策略,自我进行统计活动。孩子们亲身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从收集数据到整理数据、绘制图表,最后到分析数据。在活动中孩子们学到了鲜活的数学知识,又在活动中解决了问题,体验了生活,发展了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再如语文教师结合《海底世界》的教学,开展了“海洋鱼家族”和“淡水鱼家族”的研究;英语教师开展了“做一个世界人”的专题活动;数学教师开展了“人民币的研究”;班主任结合思品课,组织学生开展“走近老人”的专题活动,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达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

第三种境界:走出综合实践活动――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要让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再上新台阶。必须跳出课程

本身,考虑课程整合。因此,从2005年开始,我们研究的主题是课程整合。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每一个活动都需要对活动主题进行设计,每一次的主题设计都需要对活动要素和领域进行思考。而主题确定是主题设计线索,包括以学生实践发展为核心,围绕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三条逻辑线索进行。为促进各班有针对性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低、中、高年段目标的基础上,教师与同学们通过论证,明确学期班级研究主题。

一是整合指定领域。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这四个领域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实践或活动的方式。“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是我校“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该课题以信息技术环境下综合实践活动模式和活动主题设计的研究为主,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以“探索・体验”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模式。

二是整合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指定的四大领域,非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全部,除指定领域以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队会、学校传统活动、特色活动等。因此,学校在活动领域上作了更大范围的拓展:在江心洲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组织学生去参加农家劳动,吃农家饭。另外,在活动的普及上做文章:2005年,我们启动了“智慧工程”,大胆地将国际象棋引进课堂(综合实践活动课),确定了在综合实践教育引领下开展国际象棋活动的思路。创设师生喜欢国际象棋、愿意研究国际象棋的氛围,我校成为“全国棋类教学研究实验基地”学校。

三是整合指定领域与学科领域。我们校本教研的主题是“本色与特色的和谐发展”。简单地说,“本色”指学科特点,“特色”指综合实践。我校先后承办了南京市“本色与特色和谐发展”课堂教学研讨会,研究数学、语文、综合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如吴娟老师根据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口语交际“请你当导游”,设计了一堂基于语文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本次口语交际要求学生介绍家乡的名胜古迹、与众不同的民风民俗、奇异的动植物等。执教者在上该课前一个月就让学生以此为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课上便引导学生讨论:要想向别人介绍南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呢?学生们谈了他们眼中的南京特色,归纳出南京的“特产”、“风景名胜”、“民间传说”几个课题。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研究课题,最终确定课题小组。分组确定后,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研究内容和现有的研究条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展开研究活动。

如“特产组”的同学们买了桂花鸭、雨花茶来品尝,去观察雨花石,还跑到云锦研究所去参观。“民间传说组”的同学经过研究,把目标锁定在网络、图书馆和社区的老年人,听他们说莫愁女、大脚马娘娘的故事……

现实生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源头活水。学生学习语文的出发点和归宿,乃至语文学习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社会生活。因而,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引入学生的语文学习之中,真正地使语文教学活了起来。用综合实践给语文学习添味,把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等同起来,让语文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跟生活紧密联系。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2004年、2005年南京市教育局、教研室分别在我校召开现场会、研讨会,肯定了我校作为“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研究基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引领作用。南京电视台“教育视窗”栏目以“探课改之路,悟课改之真谛”对我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了专题介绍。我们坚持走“科研兴校,特色强校”之路,引领教师“走上从事教学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用科研引导学校各项工作,为学校的发展闯出了一片新天地。在探索中我们认识到:

“课程改革”,是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良好契机。“综合实践活动”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既应了世界教育改革的整体趋势,又体现了我国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我们欣喜地看到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对于形成我校办学特色的影响:先后有香港、越南、韩国教育代表团来学校参观、交流。它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三小人眼界更开阔,理念更新。

第7篇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进步和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特别是艺术教育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也为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对当前高职艺术类大学生的基本情况、思想状况、对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看法和建议等方面的认识和评价进行了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希望能为高职院校艺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艺术职业教育发展呈现出良好局面,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也为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艺术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生来源、培养方式、服务面向等方面都具有与普通高等院校和其他高职院校不同的特点。

一、研究对象

为了全面、准确了解和掌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现状,笔者选择了自己所在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软件与艺术学院,于2014年9月—12月对大一、大二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一次抽样问卷调查。调查范围涵盖了室内、景观等艺术专业,兼顾不同性别、户籍、地区的学生,共发放无记名调查问卷900份,回收819份,回收率91%。有效问卷819份,回收问卷的有效率为100%。

二、问卷情况

采用笔者编制的《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调查问卷》,内容涵盖基本情况、思想状况、对个性化教育的看法和建议等三个方面。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专业情况、家庭状况、个性特征、思想状况、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和建议、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意见等内容。除特定题目有多选,其余均为单选。

三、结果分析

(1)学生的基本情况

回收的819份问卷,男生有273人,女生有546人,11.59%是苏南地区等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从家庭收入来看,49%的学生家庭收入一般,很好的只占14%。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学费和生活费是一项比较重的负担。从性格特征来看,艺术类高职大学生情感丰富、富有创造性。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崇尚自由、喜欢张扬个性,服饰、发型等喜欢标新立异。易于追求新事物,往往以时尚的倡导者和先行者而自居。思想活跃但缺乏深度,思考问题时感性占据上风,好冲动理性不足。部分学生存在生活作风较懒散、纪律观念较淡薄等现象,不易接受老师的说教和管理,向往所谓的自由,对纪律、规章制度存在较强的逆反情绪。

(2)思想状况

学生对于上大学的目的比较明确,竞争意识较强,但学习目标不明确,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的前途感到渺茫,且学习目的具有明显的现实性、实用性和功利性。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校的不断扩招,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培养了学生较强的竞争意识,也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实用性和功利性,政治意识和爱国意识越来越来淡薄。其中,认为上大学是为了振兴中华、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只占26%,而认为上大学是为了提升自我,为参与社会竞争做准备的占41%。在大学学习中,多数学生认为最主要的获得学习与思考的能力,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要注重人文知识的学习。然而受到传统观念和就业压力的影响,许多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前途普遍感到渺茫,造成了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虚度光阴的现象比较普遍。

(3)对个性化教育的看法和建议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途径,也是高职院校对艺术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调查显示,75%以上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没有重视大学生个性培养,70%以上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艺术类高职院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但只有30%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感兴趣,70%的学生对政治理论课并不感兴趣,23%的学生甚至反感。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方式也存在很多问题,31%的学生对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方式不满意,39%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比较枯燥,教学方式陈旧、单一。

在授课内容上,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调整和组合,在具体的章节上可以有详有略。在授课方式上,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更多倾向于参与式、讲座式、主题式和影像式教学,选择较多的是参与式教学。其中两种、三种或四种方法综合起来更受学生欢迎。因此,需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切实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增强讲课的趣味性和生动性,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多开设社会实践教学,唯有如此才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的作用。

62%的学生认为目前艺术辅导员的队伍建设有必要加强,其中教育方式落后是学生最为诟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加强的能力主要集中在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37%) 以及自身学习和科研能力(29%),学生最为喜欢学识渊博(92%)、品德高尚(87%)、语言生动,制造学习气氛,开发学生思维(75%)、仪表有风度(48%)、有自己个性(23%)、有创新思想(8%)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采取的方法必须贴近人的个性、心理,针对不同人的个性、内心世界开展教育,而不能用强制、压服的方法。

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非常多,通过实践活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和艺术素养,提升自身文化内涵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调查显示,69%的学生认为参与精品、高雅艺术实践活动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帮助,55%的学生喜欢通过实践活动提升自身文化内涵,56%的学生接受艺术写生、舞台实践等各种艺术实践活动中融入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个性化教育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未来教育的主要特征。培养个性鲜明、富有创造力和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体自身发展的期待,更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回避的问题。艺术专业学生的特殊性,使艺术专业辅导员的工作更加具有难度,要想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艺术辅导员的工作就需要一定的策略和方法,要不断地总结剖析艺术生的个性特点,针对艺术学生的个性特点,探索出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新思路,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掌握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把艺术生的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做到踏实细致。

第8篇

关键词:大众传媒;大学生;环保观念

1调查的背景、目的及方法

自我国环境保护法颁布实施,至今已20年。正在走向利益多元化和价值多元化的中国,环境问题已上升为全民性的社会问题。这不仅影响到我国的农业、工业等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生存环境的恶化对每一个公民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威胁。对此,我国已经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等硬性要求,但最终解决此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全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将环保观念融入每一个公民的价值体系,使自觉地保护环境成为一种习惯。

大众传媒在对环保观念的宣传上扮演了“话语权威”的角色,它影响人们的社会心理趋向和价值取向,尤其对于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表现有着非常突出的作用。大众传媒通过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媒介进行各种形式的宣传,对环保观念的宣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次调查选取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处于从家庭和学校过度到社会的年龄段,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将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当中担当重任,对国家的方方面面产生重大的影响,他们是决定一个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砥柱中流。另一方面,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他们是大众传媒的主动受众,报纸、电视,电影、杂志和互联网等各种媒介形式无不在各个方面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环保观念。

对于“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环保观念的影响”进行的实证研究,将是我国最重要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中重要的一方面——环保课题,与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决策者和实践者大学生联系起来,探求大众传媒对他们环保观念的影响,以期从中发现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切实提供一定的建议。为此,本课题组组织力量于年4月-年6月在江苏省南京市进行了一次比较详细的“关于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环保观念的影响调查”的定量研究。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形式,选取了南京地区的6所高校——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工业大学和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共发放问卷900份。收回有效问卷871份,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调查对象为大学一至四年级(一年级占23%,二年级占31%,三年级占24%。四年级占22%)各专业的本科学生,其中文科类(包括经济管理及外语类)占44.4%,理工类占38.1%,艺术类占17.5%;男生448人,占总人数的51.5%;女生423人,占总人数的48.5%。本次调查对象的大学生们来自全国不同的省市自治区,学校包括重点大学、非重点大学以及职业学院,综合性大学、文科类大学、理工类大学以及艺术类大学,学生专业范围广泛,并且他们分布于4个年级,性别比例较均衡,因此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调查对象的媒介接触情况

调查中发现,广播是这几项媒体中使用频率最低的,42.8%的被调查大学生从不使用广播,89.8%的每天使用广播时间少于30min;由于绝大部分高校学生宿舍内并没有配备电视,有26.6%的被调查者在校从不使用电视,报纸杂志和网络成为了他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最主要手段,对报纸杂志的使用时间基本在2h以下;由于网络集合了传统媒体的诸多优势,在大学生中应用极为广泛,有97.6%的被调查者每天使用网络;而手机由于随身携带,并且可随时随地上网,加之手机报等形式的信息平台的开通,更使其颇受欢迎,使用频率也较高。见表1。

2.2大学生接受环保观念宣传的现状

2.2.1接受环保宣传的途径

在对“您通过哪种途径接受到的环保宣传最多”问题的回答时,42.3%的人选择了“学校教育”,40.3%的人选择了“大众传媒”,10.1%的人选择了“家人及朋友”,7.3%的人选择了“其他”。由此,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是大学生接受环保宣传的最主要途径。

2.2.2接受环保宣传最多的媒介

对于“您在哪种媒介上接收到的环保宣传最多”问题。66.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电视”,15.1%的选择了“公交地铁广告”,7.0%的选择了“报纸杂志”,5.6%的选择了“网络”,2.4%的选择了“书籍”,2.1%的选择了“手机”,1.1%的选择了“广播”。虽然大学生在校电视拥有量不大,但电视仍是大学生接触环保宣传的最主要途径。见图1。

2.3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环保观念具体的影响作用

2.3.1大众传媒较其他影响因素而言作用较小

对问题“下列对您形成环保观念起最大影响作用的是哪项”的回答中,41.4%的人选择了“公民自身”,26.0%的人选择了“学校教育”。21.2%的人选择了“大众传媒的宣传”,10.9%的人选择了“国家政策”,0.7%的人选择了“其他”,见图2。

此外,对于大众传媒的影响,有22.7%被调查者表示“有很大影响”。72.0%的认为“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5.2%的认为“没什么影响”。

而在对问题“在逐渐接受过大众传媒对环保观念的宣传之后,您会”的回答中,36.8%的人回答“做什么事一定要环保”,60.4%的人选择“想起来的时候环保一下”。2.8%的则承认自己仍“想不起来环保”。

2.3.2大众传媒中电视的影响作用最大

在各类媒体对环保宣传作用大小的调查中,电视、网络、报纸名列前三名:78%的被调查者认为电视在环保观念宣传的方面所起的作用最大,34.9%的人认为网络所起的作用排第二,30.2%的人认为报纸作用排第三,而手机作为最灵活的媒体,却有49.1%的人认为手机对环保宣传所起的作用最小,见图3。

2.3.3大众传媒中环保主题的公益广告认可度高

在对“哪种宣传方式最有效”进行调查时,27.5%的人认为“负面批评报道”最有效。18.2的认为“正面宣传典型事件和人物的新闻”最有效,54.3%的认为“正面公益广告”最有效。并且,受众对部分优秀的环保公益广告评价较高。对于“大众传媒中环保公益广告怎样”的问题的回答中,19.1%的认为“现在的公益广告只是单纯地说教,太死板”,41.3%的认为“一般,不好不差”,有39.6%的认为大众传媒中的环保公益广告“都很有创意,令我印象深刻”。

在调查中,被调查者填写了印象最深刻的环保公益广告。“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是人类的眼泪”的广告在所有被调查者中的提及次数为12次,“超级玛丽”游戏主题的公益广告“你能过儿关”、南京市公交车移动电视播出的倡导“绿色地球”的公益广告在各大省级卫视播出的,女孩帮助没有将易拉罐投进的男生放进垃圾箱等等都被提及了多次。主题上,24人提及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方面的公益广告,10人提及保护森林资源、少用一次性筷子的公益广告,5人提及垃圾分类回收的公益广告;而在所有被调查者有印象的公益广告中,央视的公益广告被7次提及,而没有任何地方媒体被提及。

但有87.8%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大众传媒中,现有的公益广告很少。

3总结及建议

综上所述,我们总结出部分经验,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定建议:

3.1环保主题的公益广告成就突出,但仍需提升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

环保主题的公益广告是大众传媒宣传环保观念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本次调查显示,它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不少优秀的公益广告已经在大学生受众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些广告在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对环保的宣传也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央视作为国家的领军媒体,对环保的宣传力度更居于各媒体之首。但不可否认的是,大众传媒中环保主题的公益广告宣传在一些方面仍有待提高。

首先,由于大众传媒对于某些主题的强调和突出,受众对于一些提及率高的环保问题,接受程度和记忆程度很高。但对于现状同样堪忧但媒体宣传力度小的环境问题,则缺乏认知和关注。因而,在今后的环保公益广告制作时。可依据我国当时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或针对最严重的不文明行为来设计,使其更符合时代特点,以此来增强受众对一些现状严重的环保问题的重视。

其次,今后可以以央视为领军,各级媒体可在保障媒体收支平衡的条件下,制作大量符合当地实际环境状况的高质量公益广告,最终达到公益广告独具创新性、受众乐意接受、宣传效果好的目的。只有通过这样的努力,才能进一步挖掘公益广告的潜力,扩大公益广告的宣传效力,为形成良好的社会价值观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3.2进一步加强环保宣传力度,提升大众传媒的影响力

根据本次调查,在所有宣传环保问题的传播途径中,学校教育的接受程度最高,大众传媒其次。而对于大学生环保观念影响作用最大的,既不是“学校教育”也不是“大众传媒”,而是“公民自身”。对于目前“大众传媒在环保宣传上的努力如何”的调查结果显示,95.1%的认为媒体宣传有所缺乏,媒体作用的发挥仍然很不充分。因此,大众媒介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环保的宣传,充分挖掘媒体的社会功能,帮助实现倡导环保的社会氛围的营造。

此外,媒体的公信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影响了价值观传播的效果。调查显示。只有9%的被调查者认为媒体值得信赖,而83%的大学生受众对于大众传媒持“有时可信,有时不可信”的态度,另有8%的人认为媒体是虚假不可信的。

若提高媒体信息的接受和认可程度,需从媒体自身出发。确保信息传播的各环节的真实和高效,树立良好的媒介形象或许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因为在任何事业都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只有强大的公信力才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也只有以坚实的公信力做后盾,才能产生更大的媒体影响力。

3.3网络媒体在环保宣传作用上的缺失现象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