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社会行政论文

社会行政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1-07 07:24:4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社会行政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社会行政论文

第1篇

了解社会工作的人目前仅限于相关的学者和接受专门教育的学生及有限的社会人员。而在台湾和香港,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是大众耳熟能详的词汇。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种集体意识,就是社区管理还需要专业的人员,这从我国大多城市的社区管理人员都是大妈大叔这样的鲜有具备社会工作方法和理念的人就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一点。有学者调查表明,居委会组成人员大多是退居二线的原政府、街道办工作人员和企业的下岗再就业人员。新兴的物业管理公司中工作的人员也主要负责社区硬件系统的设施维护和管理费用的收付,多是一些技术工人。居委会传统上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一个基层单位,被人称为政府的嘴和腿,这种管理实质上是控制。在某些新型社区,服务性的物业管理公司填补了居委会的空缺,但管理较为混乱,服务不到位,近年出现了许多物业侵犯业利的事情。Teicher认为,一个社会工作行政者比其他的行政工作者更能胜任社会服务机构的管理工作。他说,一个社会行政工作者的成就在于运用知识和信息做出判断的能力,这种为了针对人们的服务,富有智慧地履行职责和领导机构的能力,必须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教育和经验以及我们一直坚持的社会工作价值和理论的结合才能实现。既然是服务,社区管理机构可以是社会福利机构,管理者的任务是实践、贯彻社会福利机构的目标。这些目标包括探询、发掘社区的社会福利需要,确定服务目标,获取各种资源,指定详细的服务计划,组织协调工作人员,评价服务的效果等。

二、学校接受社会工作行政教育的人懂得更多的人际交往的技巧

只是可能缺乏管理学的知识和社会工作的理念。所以,如果专业的社会工作行政人员如果多一些实践经验,基层社区管理人员多一些专业知识,则相得益彰。而且,我国更需要专业的社会工作行政者,这也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管理体制所决定的。传统上,我国社区管理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政府对社区有自上而下的监控能力,虽然198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了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但居委会的自治性一直没能得到落实。目前,居委会实际上仍然是街道办事处的一个执行机构。从居民看来,他们缺乏民主意识,很少积极主动参与到社区管理和建设中来。儒家文化圈内的新加坡和日本的社区管理都具有类似的特征。所以说,我们现在迫切的任务是需要有更多的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一方面,我国很多的大中专院校(有近两百所)开设了(尤其是近几年)社会工作专业,其中都会有社会工作行政课程。另一方面,我们很多城市社区的管理人员接受了长短期社工培训。

三、存在的一个问题是

很多大中专院校毕业的社会工作的学生不愿意去社区工作,在我国,这种工作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还不够理想。再者,根据笔者带学生去社区实习的经验,学生并不认为社区的很多工作是“值得”他们做的。学生在社区的工作大多是琐碎的杂活,比如录入、整理资料、写黑板报,甚至是打扫卫生。所以,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有可能的话,提高社区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金水平;其次,鼓励学生从基层干起;第三,让学生尽快地上手其本职工作。从国外经验来看,很多学校的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看好,薪酬较高。密歇根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在1968-1972年进行了一次跟踪调查,专攻社会行政领域的毕业生未就业率低于3.3%,薪水较高,40%以上的人每年的工资超过14000美元。全美社会工作协会的调查表明,全职的社会工作行政者的年薪超过其他种类的社会工作者,1958年,超过50%的社会工作硕士已经或要申请社会工作行政管理的职位。问题是,社工行政专业教育这种培养目标是长期的,不能在短期内解决我国目前社区管理专业人才短缺的局面。所以,现在最有效的办法是:一是对现在的社区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位于北京大学的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在培训社区管理的干部上面做了很多探索,也取得了一些经验。这些社区管理者有了理论并进行反思之后,可以成为非常有能力的人。二是推广社会工作职业认证资格考试,使之发动和吸引社会的智力资源。

四、结语

第2篇

摘要社会工作在近年来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得到了不断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社会认知度较低、缺乏相对独立性、社会工作者的待遇较差、社会工作的教育体系有待完善等不足之处。为了社会工作能够得到健康长足的发展,需要对上述不足进行弥补和矫正。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专业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伴随着各种社会矛盾的不断显现,社会工作在近年来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重视。不仅开始走向现实,而且开始走向职业化和专业化。如,很多地方的党委和政府专门成立了社会工作委员会。2004年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布了《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2006年人事部和民政部联合颁发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高校大量建立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师资格认证考试顺利推进,等等。这些举措在现实社会中初步起到了明显作用,为社会工作奠定了一定基础。但由于我国恢复社会工作的时间较短,社会环境和背景又十分复杂,因而社会工作的发展还存在着以下不足之处。

一、社会认知度较低

在不少发达国家当中,社会工作者有着很高的职业威望和社会地位。每一千人拥有多少社会工作者往往被看作是一个社会是否现代化的标志。尽管近年来国内十分重视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但是人们对于社会工作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对象的理解依然十分模糊,有的将社会工作等同于民政工作或是社会兼职,有的将社会工作者等同于义工。

社会工作之所以认知度低,究其主要原因,还是社会工作没有真正得到应有的重视。首先,社会工作这个专业在国内发展的时间不长,国家尚未为社会工作专业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岗位定位不够明确。其次,以社会工作为热点的社会舆论也相对比较少,这使得公众对于社会工作维持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的作用了解很少。再次,国内的社会工作者多局限在基层行政部门从事工作,而在社会工作能发挥重要作用的其他领域,如司法系统、企业、学校和医院等,由于人们对社会工作所知甚少,分类化的社会工作尚未大规模展开,社会工作还难以介入。

二、社会工作与政府的关系过于紧密。缺乏相对独立性

在中国,社会工作机构长期以来是政府的附属部门,就是现在社会工作也是过多依附于政府。这在一个时期当中是社会工作发展不可避免的事情,同时也为中国的社会工作发展造成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政府主导能使社会工作的发展推广比较顺利,能够为社会工作提供主要的社会资源和网络,能够为社会工作者提供比较固定的资金和岗位。另一方面,政府包揽了太多本应由民间组织承担的职能,如志愿者活动、慈善活动等等,形成了“强政府弱社会”的局面,进而不利于社会工作的顺利发展。如。政府开展的一些社会工作服务比较政治化,难以满足服务对象多样化的需求;政府过多的主导,容易影响社会工作者的工作热情,不利于志愿精神的形成,也使社会工作的工作模式变得单一;社会工作过多地依附于政府也影响了社会工作服务的灵活性和效率,不利于社会非营利组织的成长。

在大多数社会工作发展相对比较完善的国家,社会工作并不依赖于政府,而是由一些民间组织、企业、个人和政府等多种主体来共同承担。这样不但可以更加有效灵活地开展社会工作活动,贴近民众,了解他们的实际需要,提供具体周到的服务,化解社会矛盾,同时还会吸纳更多的人才加入到社会工作的专业队伍,取得社会公众对于社会工作的了解和认同。

三、社会工作者的待遇较差

目前,中国多数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知识更新缓慢,并且普遍缺乏专业知识和技巧。而受过专业训练的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待遇则普遍较低。不少毕业后想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当他们发现从事专业社会工作所得到的薪酬不但低于该地区毕业生的平均标准,甚至难以维持个人的正常生活时,只得放弃社会工作职业,转而选择薪酬相对较高的职业。笔者通过访谈北京市海淀区某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得知,居委会工作繁杂,很需要人手,但是因为工资低,不够支付北京现阶段的生活费用,对大学生没有什么吸引力。即使有大学生来应聘工作,也往往是没多久就辞职另谋出路了。

从国际上看,“一般而言,社会工作者的薪酬处于中上水平。2004年,美国的国民平均年收入是48020美元,其中50%的社会工作者年收入在30350~51530美元,最高的社会工作者年收入高于62720美元,占10%。在香港,社会工作者工资与公务员薪级表挂钩。”(《社会工作岗位薪酬体系》,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网,2009年4月16日)。在我国,尽管人事部、民政部已经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但是薪酬标准指导制度和薪酬激励制度并未建立起来,各地社工的薪酬整体处于该地区社会成员收入的中下水平,而且上升空间十分有限,社会工作者的“人才价值”并没有得到体现。

“据悉,北京大学社工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前沿社工的学生不到10%。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比率还高一点。社工毕业生考研、出国、流向其他行业的较多,流失率不小于40%。2006年上海社工职业资格考试报名人数比2005年减少了近4成。其中“社工人才”比较集中的复旦大学2006年毕业22名大学生,但真正从事社工行业的只有2人,从事相关行业的有3人。”(林霞:《探讨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育的几个基本问题》,《海淀走读大学学》2003年第3期)从一定意义上讲,怎样的待遇,决定着怎样素质的社会工作者队伍。较低的待遇显示出社会工作者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偏低。降低了更多的人来学习和从事社会工作的热情,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大量流失,大大减缓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社会工作发展的整体进程。

四、社会工作的教育体系有待完善

社会工作属于国内高校近年来开办的新专业,社会工作专业的大部分教师并没有社会工作的学科背景,多是从别的学科诸如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专业转来的,缺乏对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实践的了解。而且在授课时多少会受到之前学科研究方法的影响,教学效果参差不齐。

目前国内社会工作的教育沿袭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缺乏本土化、系统化的理论研究和专业教材,这种情况极不利于社会工作的学科建设。学校开展教学时也比较笼统,对于社会工作这个实务性很强的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也比较滞后。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在开始着手实务工作时,往往发现教材上的工作方法和技巧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难以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另外,国内尚未建立社会工作督导机制,学生感到迷茫时,没有督导老师来进行适当的引导,很容易失去对专业的兴趣。

第3篇

一、各股(室)、二级机构要根据所承担的职能,制定部门和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包括每个岗位的工作范围、工作目标、履行岗位职责的具体要求以及对不履行职责所产生的后果应承担的责任等内容,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

二、制订岗位责任制要科学、合理、严密,体现效率原则和权利、义务相对应原则。要在保证工作质量和充分履行职能的前提下,尽量简化工作程序,方便群众办事。

三、加强对岗位责任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岗位职责中能量化的要尽量量化,并制定科学、合理的量化考核标准;不能量化的要提出明确的、具体的要求,作为考评依据。

四、定期组织考评,并把考评结果同评优、评先、职务晋升和奖惩挂钩。

工作人员首问首接责任制度

为规范办事程序,明确工作人员责任,杜绝办事拖拉、推诿扯皮等现象,保证来计生委办事人员能得到及时、高效、优质的服务,根据我委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首问(接)责任人

本单位工作人员对来委办事(包括办理业务、上访、投诉、咨询等)的人员要主动热情招呼,不得互相推诿、冷淡办事人员。主动接办人员、来办事者先找到的人员或首先接电话的人员即为该事项的“首问接责任人”。

二、首问(接)责任人的职责

(一)首问(接)责任人负有主动、文明、礼貌、热情接待来办事者的责任;

(二)首问接责任人要向来办事者主动出示胸牌,问明来意。对来电话者,要主动告知对方单位和工号,问清对方意图;

(三)对来访内容在自己职责范围内能答复或解决的,首问责任人对属于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项,必须受理接办,并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予以办理;

(四)首问责任人对不属于本部门或本人职权范围内的事项,要解释清楚,并引领来委办事人员到有关科室部门,落实承办单位和责任人。对电话咨询的,要告知负责答复部门的电话和联系人。

(五)首问责任人对不属于本单位办理范围内的事项,要认真说明理由,介绍或联系到其他职能部门办理。

三、违反本制度者,第一次予以诫勉教育,第二次予以效能告诫,并责令采取相应补救措施,经告诫仍不改正的,予以待岗处理。

顶岗工作制度

一、顶岗工作制度是指在工作日内,岗责任人因各种事由不在岗,岗责任人应顶岗的工作制度。

二、实行顶岗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确保限时办结制、政务承诺制、办事预约制等制度的有效落实,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和办事效率。

三、各股室都要确定岗,避免出现无人顶岗现象。

四、岗责任人在顶岗期间应做好本职工作,并享有岗责任人的职责权利,对岗的工作认真负责。

五、岗责任人因事由不在岗,必须提前一天做好工作的移交,因特殊原因来不及移交的,岗责任人要主动顶岗。

六、因推诿扯皮等原因造成工作失误的,按《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的有关规定追究在岗责任人的责任。

限时办结制度

一、限时办结制度是指群众到人口与计划生育部门办事,在符合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手续齐全的前提下,应当根据政务服务承诺,在承诺期限内办结群众提出的有关事务。

二、承诺期限

⒈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入户粮关系证明、非农一孩生育证、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等有关证件的,应当随到随办。

⒉对群众的申诉、举报或投诉,在法定期限内作出是否受理答复,并及时依法处理。

⒊对因特殊原因不能及时办理各类证件的,应向服务对象说明具体情况。

三、未按上述规定时限办理的,第一次予以诫勉教育,第二次予以效能告诫,并责令采取相应补救措施,经告诫仍不改正的,予以待岗处理。

服务承诺制度

一、服务准则。根据本单位工作实际,制定便民利民的服务标准和原则,规范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二、承诺内容。根据职权范围、工作职责,结合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确定服务承诺内容。服务承诺的内容应包括服务的具体事项、服务时限、行诺监督及投诉办法以及违诺责任等。

三、公开承诺内容。应在办公场所醒目位置设置办事程序流程图等公布承诺内容。

四、行诺监督。通过设立服务承诺监督台、投诉电话和举报箱或举办群众接待日活动等方式,接受对违诺行为的监督和举报。要认真受理群众的投诉和举报,及时调查处理,并向当事人反馈。

五、违诺处理。本单位人员违反承诺制的行为,要从行政论文、法律、经济论文等方面作出处罚规定,并严格执行。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要按承诺的标准予以赔偿。

办事预约制度

一、办事预约制度是指当事人因工作需要或情况,需要预约办理有关事务或进行上门服务的,计生委应根据预约要求,在职能范围内办理当事人提出的有关事务。

二、预约范围

⒈人口与计划生育部门职能范围内应受理的业务工作,可以预约。

⒉异地人员办理有关计划生育证件等有关事项的可以预约。

⒊广大人民群众需要人口与计划生育部门帮助解决及服务的有关事项,可以预约,必要时也可以上门服务。

⒋因特殊情况需要人口与计划生育部门延长服务时间的,可以预约。

⒌其它需要预约的有关事务或事项。

三、违反本制度者,第一次予以诫勉教育,第二次予以效能告诫,并责令采取相应补救措施,经告诫仍不改正的,予以待岗处理。

政务公示制度

第一条政务公示制度系指行政论文机关向行政论文管理相对人和社会大众公开履行行政论文职能的标准、要求、程序等的机关效能建设制度。

第二条县计生委依据行政论文管理相对人办事方便、行政论文要求公开透明、行政论文行为接受监督的基本原则实行政论文务公示。

第三条县计生委各股室以及工作人员,应遵守本制度。

第四条公示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一、机关工作人员的像片、姓名、部门、职务;

二、机构设置、行政论文职能、位置分布、股室职责;

三、办事程序、标准;

四、机关的对行政论文管理相对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五、其它公示内容。

以上公示内容通常做法采用墙上悬挂、桌上摆放、带身份牌、编印办事服务指南、公示栏张贴、上网络公示栏以及其它公众媒体公开等形式。

各股室负责提供各自应公示的内容,办公室负责统一组织实施工作。

第五条委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每月不定期检查和每季度定期一次检查各股室公示制度的执行情况。

第六条凡应该公示而没有公示以及公示内容不规范、不标准的,委效能建设领导小组书面责成限期整改,逾期不改的给予通报批评,并按《干部诫勉制度》处理。

第七条政务公示制度的执行情况作为单位、股室、个人的年终考评的一项内容,并由委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检查并提出奖惩建议。

效能考评制度

一、委机关及下属二级机构的干部职工均列入考核范围。

二、考核内容和标准:根据县委、县政府规定的内容,按照德、能、勤、绩四个方面,重点考核工作成绩。

三、考核办法

⒈实行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由各股室负责人对本股室干部职工的德、才和工作表现逐月作出考评,半年进行小结,形成书面意见,为年度考核提供依据,年度考核在每年末或翌年初进行。

⒉平时考核实行分级负责,委主任负责对委机关科级干部进行考核;分管领导负责对分管股室长进行考核;股室长对本股室的干部职工进行考核。

⒊年度考核以平时考核为基础由委机关效能办公室负责实施。在年度考核时,除负责对本机关干部职工考核综合评定外,还要对二级机构的考核进行审核。

四、年度考核的时间、内容、标准、具体方法步骤,应根据县委、县政府、县人事局的通知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由委机关效能办公室拟定实施方案,提交机关效能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确定。

五、年度考核结果存入干部、职工个人档案,作为干部奖惩、任免、工资晋升的依据。

六、凡属机关工作人员,年度考核定为不称职的给予降职或调整工作岗位处理。连续两年评为不称职的,予以免职或按有关规定予以辞退。旷工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十五天,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三十天的,应予辞退。二级机构干部职工参照以上办法处理。

七、本单位科级领导干部的考核按县委组织部规定的要求参加考核。

八、本制度由委机关效能办公室负责监督执行。

行政论文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为规范本单位工作人员管理,明确个人岗位责任,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增强廉政建设和遵纪守法意识,制定本制度。

一、行政论文过错责任追究制

行政论文过错,是指本委工作人员因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规定的职责,造成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或有关制度的事实,以致影响行政论文效率和行政论文秩序,给行为对象或者国家、公共利益造成其它不良后果的行为。行政论文过错责任追究制,就是对工作过错责任人依据有关规定给予行政论文和经济论文处罚的制度。

二、行政论文过错的主要情形

本委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视为过错:

(一)首问责任人不履行首问责任,贻误办事者办事的;

(二)对符合规定条件的申请应予受理、许可而不予受理、许可的;

(三)服务态度不热情,与办事者顶撞争吵的;

(四)私自进行有偿咨询或服务,违规收取押金、保证金和其他费用的;

(五)超越规定权限实施许可,或者擅自提高、降低许可条件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六)未履行办事承诺制度,无特殊原因和理由,在规定时限内未完成许可事项或告知办理结果的;

(七)对明显虚假的材料,应当发现而没有发现的;

(八)故意制造虚假材料或谎报事实的;

(九)办理业务明显违反法律、法规或其它有关规定的;

(十)其他应该追究工作过错的行为。

三、行政论文过错责任追究

(一)行政论文过错责任追究方式分为:

⒈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⒉通报批评;

⒊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

⒋扣发当月岗位工资和年终奖金;

⒌轮岗或停职离岗培训;

⒍引咎辞职或者责令辞职;

⒎给予行政论文纪律处分。

以上追究方式可以单处或并处。

(二)工作过错行为是由数个行政论文环节过错造成的,工作人员分别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

(三)工作人员的行政论文行为造成本单位赔偿,有过错的工作人员应承担—定的赔偿责任。

(四)在年度考核期内,工作人员的行政论文行为被群众投诉,经核实的,第一次扣除当月岗位工资的%,第二次扣除当月岗位工资的%,第三次扣除当月全部岗位工资,对本人进行离岗培训、轮岗或降级使用处理。

(五)工作人员过错行为性质特别严重,触犯刑法的,依法移交司法部门追究责任。

(六)有过错工作人员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从重追究过错责任:

⒈在被调查过程中拒不交代过错事实的;

⒉有索贿受贿、敲诈勒索、、徇私枉法和吃、拿、卡、要等行为的;

⒊对投诉人、检举人、控告人打击、报复、陷害的;

⒋其他经行政论文过错追究机构认定,应从重追究过错责任的。

(七)有过错工作人员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从轻追究过错责任:

⒈主动承认过错行为并及时纠正的:

⒉其过错行为没有造成损失或不良影响的;

⒊其他可从轻或免予追究过错责任的。

第4篇

一是领导重视,组织机构得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在各项阶段性工作中,大队领导始终高度重视,指派由分管法制工作的副大队长负责,并由大队教导员牵头,各中队负责人组成专门工作机构,抽调得力、经干的工作人员,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开展和落实。

二是认真开展学习宣传,进行全员培训,促进全体民警对依法行政的认知、理解、掌握和运用。自支队统一分期分批有序地开展声势浩大的社会主义法制理念集中进行学习、培训和考试后。鱼峰交警大队以“规范执勤执法示范活动”为平台,进一步展现执法为民良好形象。一是规范路面执勤标准。以大队为单位,每周利用一天时间对民警进行执勤动作、普通话、日常执法用语训练和交通疏导、纠正违章等业务技能培训,做到疏导合理,站位得当,纠违行为正规。二是规范民警执法行为。大队建立了民警个人《执法考核档案》和电子执法台账,对民警执法行为进行全过程监督检查。按照“谁办案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各岗位执法责任主体,对有过错案件逐一倒查,严格追究责任。同时,由一名副大队长兼职的法制员,对大队民警的执法情况进行监督,强化广大民警依法执法意识,进一步树立了良好执法形象。

2、加强内务管理,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一是认真落实持证上岗制度。在认真搞好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操作技能培训基础上,对民警进行执法资格认证考试,实行持证上岗,以增强违法处理民警的责任感。二是提高窗口服务水平。按照“便民、利民”和“微笑、高效”的工作要求,着力在提升服务质量上下功夫。增加了窗口服务的协警员,确立了驾驶员交通违法处理“一站式”服务工作站,方便了群众,提高了效率。通过法制理念教育、规范执法行为和服务意识得到了增强,服务措施不断完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中,对不规范的执法行为认真进行盘查、整改和建章立制。

1、牢固树立依法管理交通、依法行政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交通管理执法活动中,多年来,交警在道路执勤中,少数民警我行我素思想不同程度存在,纠正和处罚道路交通违法,对人不对事、感情用事的情况时有出现。比如,同样的交通违法,当事人经济条件也相当,处理结果不一样。暂扣车辆、证照不开凭证,扣留的证照私自保管,导至当事人东奔西跑,找不到地方处理。

2、打牢执法为民的思想。交通管理的目的是什么?交警究竟是在为谁执法?这个问题有的交警至今还在含糊不清,以至他们在道路执勤、执法工作中抓不做重点,主次不分,方法不但,和老百姓、和交通参与者纠缠不休,费了不少口舌,牺牲了大量时间,,又激化了矛盾。比如,一企业的一辆非营运小客车忘带行驶证,执勤民警的确又清楚该车有合法的行驶证,该车系市内短途行驶而确有急事,就不要逼着驾驶人非倒回去拿证来才给以处理不可。外地车辆走错了路或停错了车。又如,一辆核载五座的小客车超座1人,核算起来是超过20,但是这种情况仍然按客运车超员20的规定处罚显然就不够公平了,要举的例子还有很多。所以通过认真学习,使我们公安交警进一步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处处多为民着想,多为民服务。从而在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更加明确执法的目的,把管理的重心放在消除重、特大事故隐患上,对营运性客车严重超员、对低速载货汽车(农用车)货厢载客,对无证开车、“黑车”非驾、弯道超速、超车等等这些事关千家万户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严重违法行为,坚决依照法律、法规规定上限处罚,决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它事关千千万万人民的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

3、在道路交通管理执法活动中,能够把公平与正义准确的付诸于实践,从而减少交通参与者、交通违法者对执法交警的一些误解和不满。比如,有两个驾车人出现相同的一起交通违法行为,被执勤交警查获,按法律规定应处200元罚款,但张三是企业老板,经济条件很好,200元钱对他来说毫无半点影响,而李四是下岗工人,每月仅靠400元基本生活费维持家庭生活,李四拿出的200元和张三拿出的200元钱显然价值悬殊就太大,所以对张三处罚200元、对李四处罚50元都属于执法上的公平和正义,不能视为法律上的不平等。过去在道路执勤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不理解的群众弄得交警很难处理。

4、增强交警识大体、顾大局的观念。过去,交警在强化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考虑单一的保畅通、保安全多,对老百姓的利益、老百姓的一些特殊情况、企业发展的艰难以及加快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思考得少,对道路交通管理的最终目的和方向不够明确,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交警工作的最终点和落角点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5、进一步增强民警工作责任心和责任感。培养民警养成不拈轻怕重、不损人利已、遇到困难和矛盾不回避,遇事不推诿、勤奋好学的好作风,进一步规范民警的言行举止,保障民警文明执法、礼貌纠章、热情服务、助人为乐、吃苦耐劳一以贯之,尽心尽职完成好各个时期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总之,坚持社 会主义执法理念,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是我们公安机关每一个民警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要从“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深入社会主义法制理念,全面深化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实际工作中自觉认真贯彻执行,并在执行中边学边用,边领会边整改,为履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职能,提高执法水平,推进我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行政、更好地规范执法行为。真正把促进执法公正作为执法活动的基本准则,做到严格执法、高效便民、诚实守信,真正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

__*交警大队副大队长

第5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

我曾在日记中这样写到:我不能选择出生的时代,但可以用生命的灿烂为时代增光添彩;我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用加倍的奉献拓展生命的宽度。此刻,我怀着这份对人生值感悟的执着与信念,带着对财政事业的梦想与追求,走上了县委、县政府为我们提供的展示自我、挑战自我的竞争平台,接受大家的评判和组织的挑选。在此,我愿敞开心扉,对大家说说我要竞争这个职位的理由,能挑起这付重担的原因以及干好这份工作的思路。

一、凭借认知,我要竞争这个职位我走上这个平台,参与竞争的理由有三:

一是为财政工作在国计民生中的特殊作用而竞争。财政是国家的命脉,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治国安邦的后盾。从中非合作论坛的盛况中,从西方七国财长峰会把中国作为贵宾的隆重邀请中,从中国拥有一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喜人数字中,不难看出,财政的强大,就是国家的强大。财力改变了中国在世界的地位,财力决定了中国崭新的形象。财运兴则国运兴,国运兴则民族强。天下国家本同一理。大至一国,小至一县,财兴才能强县,财多才能富民。财政作为全县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承担着弥补市场缺陷、配置社会公共资源的责任;承担着宏观调控、平衡社会供求关系的责任;承担着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服务的责任。财政关系全县发展稳定大局,财政关系28万父老乡亲的幸福安康。财政工作责任重于山,使命大于天!财政事业的崇高与神圣,使我志愿为它的振兴义无返顾,勇往直前。

二是为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共财政的热切渴望而竞争。聚众人之财,办众人之事,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到每一位百姓身上,是财政首当其冲的职能。近几年来,我县经济快速

健康发展,财政收入显著增长,财政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实惠越来越多。但由于财力有限,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还相对不足。从老百姓对改变农村面貌的向往中,从干部职工对提高工资补贴的期盼中,从各单位要求增加办公经费的呼声中,我们听到了什么?听到了他们对公共财政的热切渴望!为了那渴望的眼神充满希望,为了公共财政体系的完善,为了和谐社会的构建,财政工作的责任与使命,使我情愿为它的壮大殚精竭虑,忘我奉献。

三是为我多年来对财政事业的执着追求而竞争。向往财政,是我学生时代的梦想。幸运之神成就了我的梦想,使我如愿以偿地跨入了财会学校、迈进了财政大门。25个春去冬来,九千多个日日夜夜,在平凡而紧张的财政工作岗位上,尽管有时不免平淡、繁琐、劳顿、失落,但更多的是充实、兴奋、快乐、满足。我为财政收入的不断攀升而骄傲,为争取回的每一笔资金而自豪,为县域经济的发展而欢呼,为古#大地日新月异的变化而雀跃!那宽阔的马路、丰收的田野、优美的校园、拔地而起的厂房,处处浸透着财政人的心血与汗水,也寄托着我的心结与情怀。25年来,我在财政找到了人生的坐标,找到了实现人生价值的战场。我与几任领导团结协作、同心同德,在配角位置上演绎了成功!我也与几茬财政人朝夕相处,同舟共济,在分管工作的主角位置上演绎了成功!那么我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在财政工作的更高位置上演绎成功!以往岁月,我把美好青春献给了#县财政,未来征程,我愿用生命谱写#县财政新的华章。对财政工作的情感和眷恋,使我甘愿为它的发展鞠躬尽瘁、无怨无悔。就是我要竞争这个职位的理由。

第6篇

关键词:介入 综合性学术期刊 改制

2012年8月3日,新闻出版总署颁布了《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下称《办法》)。《办法》的颁布,意味着酝酿多时的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进入实质性阶段,绝大多数综合性学术期刊也将从原先的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接受市场的考验。可以预见,失去了传统体制庇护的大量低水平综合性期刊将在市场的残酷竞争中被淘汰,而那些真正具有开放意识和先进办刊理念的学术期刊将赢得先机并生存下来。

一、传统体制下综合性学术期刊的三大迷途

《办法》的实施,意在表明改革者将采用一种激进的方式,直接向那些制约中国学术期刊质量提升的沉疴开刀。但是由于中国学术期刊分为专业性期刊和综合性期刊两种,其改制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专业期刊因为专业性强,经过多年的经营,获得了不错的口碑,行业认同度高,改制后可以更加专心地做强做大专业。而综合性学术期刊则不同,看似文史哲经管法什么专业都有,但是专业大拼盘的运作方式,让综合性学术期刊更像不同专业的杂乱集合,而不是有效综合。综而不强,无疑限制了专业化方向的发展,无法像专业期刊那样获得学科内部的认同。因此,改制后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无法依靠专业和学科的优势在体制内谋生,只能面向读者市场。但是糟糕的是,传统体制庇护下的综合性期刊如同扶不起的阿斗,早已经忘记了读者市场。长期以来,综合性学术期刊的工作几乎都是围绕着作者办刊。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与传统的学术期刊的评价机制有关,不是市场说了算,不是读者说了算,而是行政化的体制说了算,出现了即使发行几百份的学术期刊也能生存下去的怪现象。这种考评机制,窒息了综合性学术期刊的活力,导致综合性学术期刊关门办刊,远离当代生活,小而散、同质化、圈子化的问题非常严重。可以想象,改制后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如果不思变革,不仅“富有思想、富有探索精神的学者和学人高度集中的”学术共同体难以形成,而且被市场淘汰也将成为必然。[1]具体而言,传统体制下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存在三大迷途:

1. 迷途之一:封闭有余,开放不足。传统的综合性学术期刊遵循的是专家投稿编辑出版同行或者他者评价(转载或转引)成果奖励的出版路径,这套体系在学术期刊与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形成了一个封闭的自循环系统,并构成了一种学术利益的短暂平衡,导致的结果便是,办刊的好坏不是读者说了算,而是第三方评价机构或者领导说了算。这套评价体系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把衡量一个期刊成功与否的读者指标排除在外,结果是综合性期刊的影响力微乎其微,遑论市场影响力。近年来,几乎每一次重大的社会文化思潮争论,都不是首先在学术期刊的引领下进行的,学术期刊在这些话题上的参与度远在大众媒体之下。各玩各的,满足于小圈子内的自说自话,井水不犯河水似乎成了学术期刊办刊的潜心态。传统的、封闭的、不及物的、不接地气的办刊方针,以及所遵循的这一套知识生产流程,既滋长和纵容了这种心态,也反过来巩固和强化了这种心态。

学术期刊处于今天的尴尬地位,外界的客观因素是次要的,说到底是自身的内因使然,是由于它失去了20世纪80年代以《读书》为代表的学术期刊的那种对重大话题的介入能力和意愿,缺少了思想的力量,也就谈不上对民众日常生活的影响力了。

2. 迷途之二:学术性凸显,思想性淡出。学术期刊以学术为本位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如果学术期刊以学术为唯一旨归,忽视思想的力量,忽视对现实生活的介入,那么就存在问题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知识界有一个很著名的口号,那就是“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显”。由于特殊的原因,这个口号有其历史的正当性和指导意义,一批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的旗手从广场回到书斋,强调专业操守和学术规范,对建构规范的学科体系功莫大焉。但是物极必反,正是这种所谓的专业化训练,让博士生在学术规范的桎梏中舍本求末,谈不上思想的建设和对现实的关怀。然而,综合性学术期刊在其中并没有起到把关人和引领人的作用,反而通过强化所谓的专业办刊迎合这种所谓的学术研究范式的变迁。20世纪80年代那种热火朝天的场面不见了,别说是在从事专业研究的同时,别说保持一种人间情怀,就连一点人间烟火气也不见了。今天大多数综合性学术期刊发表的文章,要么在故纸堆和历史文献中构建自己的小天地,要么在考证诸葛亮的老家在南阳还是在襄樊的学术中摇头摆尾,要么在不知所云的专业术语或者时髦新词中作话语狂欢,要么在一些伪学术的纠缠中制造虚假的繁荣。出现这些问题,根子在于放弃了思想的追求和人文的坚守。

3. 迷途之三:工具性凸显,人文性不足。在整个学术生产体系中,一份有抱负的学术期刊,不仅具有学术成果评定和的功能,还通过学术成果的甄别和,起着学术引领的作用。但是,在目前的评价体系下,学术期刊并没有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在行政化的考评下,很多学术期刊在乎的是所发文章作者是不是名家、文章发表后被转载和引用的频度等外在特征,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深刻的思想和学术价值,是否反映“大地上的云霓”,是否真正介入了现实生活,就不得而知了。在工具理性的主宰下,“为了丰富数字,科研机构、学者个人纷纷攒文章、奔项目,重评价形式而轻成果内涵,学术研究成为数字的奴隶”,[2]而学术期刊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主动迎合这种需求,并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介入:综合性学术期刊的拯救之道

在传统的学术期刊资助体系下,综合性学术期刊的根本弊端就是作者本位、拒绝读者、闭门办刊。但是在市场中求生存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必须开放办刊,以读者而不是作者为本位,以市场为导向调整自己的办刊策略,将介入现实、关注现实作为自己生存下去的拯救之道。当然,市场是一把双刃剑,正如拒绝市场的学术必定死路一条,对市场不加辨别地投怀送抱也是死路一条。那么,学术期刊的出路何在?

首先要对学术期刊的读者市场有所定位,我们需将之放到整个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来考量。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人对知识和学问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从改革开放之初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呐喊,再到新世纪的新的“知识无用论”的杂音泛起,因此,不难发现,当中国的社会政治开放、思想解放的时候,人们的心态积极向上,普遍相信通过个人的努力、通过对知识和文化的获取,最终能够达致个人的幸福,20世纪80年代人们重视知识和学问,学术期刊的繁荣就是明证。而当社会矛盾突出、分配不公的时候,人们宁愿相信权力、关系而不是知识是改变个人前途的力量,对读书和学问也就看得不那么重了,这也是转型期的当下,“知识无用论”重新返潮的原因。但是随着中国转型期改革的推进,经历了中等收入陷阱,特别是一个善治和良治的政治体系的建立,“头上的灿烂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再次成为全社会赞叹和敬畏的法则时,人们又会重新激起对知识和学问的渴求。而这时候也将是学术期刊走向繁荣的开始。这样讲,并不是说今天的综合性期刊只需静静等候,无须作为,而是说其应为即将到来的社会稳定期做准备,要从书斋和象牙塔的封闭空间里挣脱和解放出来,放眼当下的社会现实。与其他期刊比较,综合性社会科学应该肩负起向民众深度阐释时代的使命,当下的中国社会呈现出非常复杂的形态,已经无法用简单的知识和逻辑加以解释,社会和民众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解读。对中国问题的深度而不是肤浅的解读,已经成为一批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层人士的知识需求。当一个社会重新走上良治之后,必定会对知识更加尊重,对学术也更加渴求,而这些,都建立在综合性学术期刊对现实的深度介入之上。

那么,综合性学术期刊如何介入现实生活?学者王小章在评价丹尼尔・贝尔的介入性思想时指出,贝尔思想中有三个值得推崇的地方:“第一,他的研究方法论,即中轴原理的视角加上缜密敬畏的历史考察的独特方式;第二,他的营造旨在理解和把握长时段社会变迁的方向和性质的‘大观念’的非凡能力;第三,他的明确宣示的价值立场以及从他的著作中处处表现出来的人文关怀和现实担当。”[3]王小章评价贝尔的文字提示我们,提倡介入的学术期刊,它所发表的文章首先是学术的,这是学术期刊的根基,因此它遵循的是严格的学术规范和缜密的学术逻辑,它所表达的思想是以学术的语言传达出来的。与政论文章和宣传文章以喊口号或者站队的方式干预社会现实不同,它更多改变的是观念的世界。其次,学术期刊提倡介入,意味着它所关注的现实不是某一具体的事物,它也不热衷于对某一具体社会问题发议论、下结论,它要从琐碎而芜杂的社会现实中寻找到超越的力量和未来发展之道,它要做的是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总体性的把握,要剥开碎片化的现实的迷雾,照亮人类未来发展的方向。再次,提倡介入的学术期刊所发表的文章不再是冰冷或空洞无物的文字,即使是对历史材料的考证,提倡的也是经世致用,所表现的是学者的人文关怀和现实担当。介入理念的学术,一定是“作为精神上的志业”,[4]而不是橱窗里的展品或者屏风上的风景。具体而言,以介入为信念的学术期刊应该做到三点:

第一,以介入为信念的学术期刊,一定是具有人文性和反思性的学术。与专业性期刊相比,综合性社会科学期刊的优势不在其专业性上,而在于其综合性上。而这种综合性不是过去的不同学科的简单罗列,或者不同学科的大拼盘,而是经过精心策划和仔细编排之后的提倡跨学科、跨专业甚至超学科、反学科力量的融合,它以中国的问题为瞄准靶心,以学术的方式深度关注社会问题,深度研究时代之变。它应该关注中国当下的重大前沿问题,追踪时代和改革大潮。

综合性人文学术期刊的选题不是从故纸堆中来,也不是从实验室中来,而是从中国当下特定的历史性事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化中来。也就是吴晓明先生所讲的,中国学术的自我主张意味着自觉地意识到它所采取的思想形式植根于当今中国的历史性实践之中,意味着这种思想的开展力图深入捕捉当下中国的社会现实,并将自己的对象领域具体化为真正的“中国问题”和“中国经验”。[5]因此,介入性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既要努力研究发展方式等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重大战略问题,也要特别关注稳定物价、房产税、社会管理创新、食品安全等一系列当下社会民众最关注的问题,在力图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提供专家的视角和智慧。它注重把重大而复杂的现实问题转化为学术论题,通过学术名家条分缕析的理论剖析,寻找看似不相关的表象背后的深刻关联和解决之道;它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摇旗呐喊、寻路问计、建言献策;它采集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具有前瞻性的观点,为社会的健康发展把脉,同时也作为思想交流、观念创新的舞台。此外,强调介入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不仅要对中国的问题发言,同时也应对全世界、全人类普遍存在并且备受关注的问题发出自己的声音”。[6]它所要探讨的应是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话题,诸如“全球文化、全球现代性、超民族主义、世界主义、全球生态文明”等,它应该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上提供中国智慧和思路。

第二,以介入为信念的学术期刊,并不是一种庸俗的功利性介入,它并不要求学术期刊像一般的期刊那样,在追逐时尚和热点的话语狂欢中迷失自己的方向,也不是要意识形态化或者泛政治化。综合性社会科学期刊所提倡的介入,是要超越“左”和右的意识形态的争论,注重的是真的问题、思想的引领和深度介入。综合性学术期刊并不是要振臂高呼,而是要通过知识和观念的创新,引领社会思潮的变革。它所提倡的介入,代表和引导的是一种冷静、理性、建设的力量,是对经济繁荣背后的社会政治可能的危机发出警告;或者在复杂琐碎的社会生活乱象中,在焦虑迷茫的社会情绪中,找到失衡的节点,并提供心灵的慰藉。它关注的是重大的人文社会基本问题,它要在这些重大问题上集中力量产生重要影响的成果,它更要穿越纷繁杂乱的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用权威的、科学的观点吸引和引领读者,通过真正有价值的学术研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式作出某种诊断和预言式的警示,对中国乃至人类的未来提供具有方向性的指引。

第三,学术期刊强调介入,意味着它的关注目标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不再以学院里的作者和编辑为唯一的关注对象,而是把对象转为更加广阔的读者队伍,广大读者需要什么样的学术,学术期刊就应该生产什么样的学术,它将人文性和反思性作为自己的价值基点。以人文性为价值基点的学术期刊,将重新审视数字管理的评价方式,引导学者对人的存在状态进行勘测,对人的生存意义的建构,以及围绕着这些问题的讨论。它应以“平等、理性、科学、真理、人格、个性和公平作为自己的基本观念”的 “真正的或理想型的中国人文精神”作为反思和引领的力量。[7]与报纸和一般的大众期刊的区别在于,综合性学术期刊的目标就是通过思想的力量和观念的革新,促进整个社会向着文明、多元、包容、开放的方向发展,这个过程更多是深层次的、潜移默化的。

总之,以介入为宗旨的学术期刊是对传统体制下的作者、编辑为读者的不良倾向的反驳,它要在专业性与大众性之间、在学术性与思想性之间、在规范性与超越性之间架设桥梁,在对学术前沿话题和社会热点问题作深层次的理论评析时,体现人文温情和时代精神。

参考文献:

[1] 眭依凡.从南科大之困审视大学管理去行政化[J].探索与争鸣,2011(09):75-81.

[2] 王春燕,张春海,孙文娟.中国学术评价需要中国标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3-19.

[3] 王小章.丹尼尔・贝尔.介入的观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4] 马克思・韦伯,钱永祥.学术与政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 吴晓明.学术评价与历史性实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3-19.

[6] 王宁.“全球人文”与人文学科在当代的作用[J].探索与争鸣,2011(08):8-12.

[7] 俞吾金.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人文精神[J].探索与争鸣,2011(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