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19 12:01: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多样化教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小学生处于好奇心强盛的阶段,对于一切不了解的事物都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多媒体对于小学生而言,还是一个比较新奇的事物。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对教学充满兴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拓宽小学教学的空间。同时,多媒体教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更加集中注意力进行听课与思考。新型的多媒体教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课堂气氛可以更为活跃,学生了解知识更为简便,从而不仅创新了教学方式,也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是,多媒体的运用也需要进行恰当的方式。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多媒体所展现的内容应当是紧紧联系教学内容的,这样才能保证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性。保持多媒体教学的实用性,内容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提升,让学生在观看多媒体的同时得到更为深入的学习。多媒体教学需要教师仔细的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容与课文的中心思想以及主要培养学生哪一方面的能力。多媒体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让教师帮助同学深入的了解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并且让学生加深对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的认识。小学阶段的教学多以形象思维为主,小学生对于一些抽象的知识难以理解,借助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教学过程中的抽象化知识进行形象化与直观化,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多媒体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可以播放视频音乐等,创设生动的课堂,激发学生的感官意识,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课堂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例如:在教授古诗《寻隐者不遇》时,教师可以合理地安排古诗中的画面,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中的诗情画意,在课堂上营造学习古诗的氛围。在播放图片中,图片上配有古诗的诗句,学生可以深入地感受到古诗所带来的意境,能够深入的了解古诗中的情感与知识。
二、创设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学习渠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合理的创设一些合理有趣的课外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且告诉学生这对于语文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可以建立自己对于语文学习的独特见解,提升自身的语文素质修养。在课本上的小课文与对话课文,可以让学生进行编造,变成一个简短的剧本,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表演;对话课文,可以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分组分角色朗读,这样可以提升学生对于课本内容的理解,同时可以加强学生沟通能力与表演能力。实践活动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让学生得到全方面发展。
三、结语
关 键 词:设计史教师 文化素养 作用
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艺术设计史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设计史课程不仅为艺术学其他课程的教学提供理论上的支撑,同时也为其他课程的学习作了非常重要的文化知识的铺垫。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设计史所体现的多学科交织的特点、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多元性”与“开放性”等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些问题的存在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设计史教师的文化素养在教学中的作用问题,仍然值得探讨。
一
设计史教师较高的文化素养有利于对设计史教材的整体把握。设计史课程的特点首先应该是历史,历史学的素养在设计史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历史的一般规律性的认识对设计史的学习和研究具有指导作用。古代设计的发展史与古代历史的发展演变的线索、脉络基本上是一致的,尽管设计的发展不以社会性质的变迁和社会变革为依据,但是影响设计发展的决定作用应该是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变化。历史上的社会变迁和人口迁移对设计的影响也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
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介绍设计发展的历史条件,对于正确理解设计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源泉是十分必要的。设计发展史同这一时期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等方面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关的。wwW.133229.cOm相反,设计运动的迭起、设计探索的推进,与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演进是分不开的。阿伯特·博姆认为:“传统的艺术史把物象孤立起来研究,把它作为几乎独立存在的现象来对待。而社会艺术史在探索把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置于广泛的、历史的和经济的背景中来研究。”①因此,具有社会历史学的理论素养,就可以对设计史的内容进行高度综合和概括,进而在宏观方面对其内容进行把握。
二
设计史教师较高的文化素养有利于对设计史和设计作品的时代特征进行正确的阐释和评价。对传统文物艺术品及物质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不仅仅是教学过程中的背景知识,而且还是准确理解和阐释设计史有关问题的必要知识。艺术教育家艾迪斯和埃里克森认为:“有些艺术教员不单向学生展示历代的艺术作品……把孤立的画家及作品和时代、地域联系起来,这样理解艺术史就有了基础。”②归根到底,艺术设计是通过艺术与科学共同的合成手段,创造着人们的全新生活,其中体现的就是一种文化。
中国古代的艺术设计与当时的时代特征密切相关。夏商周的礼制性设计艺术,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关系是其设计的内在根源。中国古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变化在许多历史时期都和周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的统治有关,形成了多个时期艺术设计的多元交融的时代特色。这种文化上的多元性特征对当时手工业的发展和艺术设计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设计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对艺术设计史中的多种文化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才能完整而透彻地阐释影响艺术设计的深层次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原因,学生才能在一个较高的层面上理解当时的艺术设计。可以说,设计史教师文化品位的高低是决定设计史课程教学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三
设计史教师较高的文化素养有利于设计史文献史料和设计史术语的正确解读。在教学和研究中,设计史课程也要使用多种学科的教学手段和研究方法。
中国古代设计史的内容和材料大多为考古出土的艺术品,对考古艺术品的研究离不开文献史料,设计史学与考古学和历史文献学具有直接的连带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术考古学所研究的内容有相当的部分与设计史研究的内容相重合,其对新兴的设计史课程的教学与研究的参照作用不言而喻。
对设计史的研究离不开文献史料,而对文献史料的准确理解又需要历史文献学的相关知识,所以,历史文献学对中国古代设计史的研究与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设计史教学和研究中经常会遇到很多难以解读的史料。因此,设计史教师加强历史文献学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此外,在设计史教学中还会遇到很多考古学、古生物学、神话学及历史文献学等学科的专有名词和术语,对这些专有名词和术语的解释,关系到学生对设计史内容的正确理解和教师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鉴于此,对多学科和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是设计史教师应该负有的责任。
四
设计史教师较高的文化素养有利于对设计思想和设计观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艺术设计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既涉及材料、技术,又涉及方法、观念;既是艺术,又是科学;既有人文学科的属性,又与自然科学相关;既有实用功能的限定,又有审美的心理的要求;既有文化的传承,又要求创新。因此,如何对以往的设计思想进行概括与提炼,关系到在教学中能否达到因材施教、深入浅出的良好教学效果。
对设计思想和观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教师必须掌握和了解哲学、美学、宗教学等学科知识。陈乐民先生说:“任何学问就像剥笋一样,一层一层地剥下去,剥到核心,是哲学。”③黑兹尔·康威也说过:“虽然对于设计史不同领域的划分反映了设计者的专业结构,但是在实践和理论中,各个领域之间都存在着很多联系。”④在对待历史文化与艺术传统上,不能采取断章取义的态度,应该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加以概括和把握。
综上所述,艺术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教师的文化素养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从长远来看,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创意能力的培养要比技能教育更为重要。设计史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尤其是文史哲诸学科,对这些学科的学习和了解是设计史教师提高文化素养、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基本要求。
注释:
①albert boime.art in an age of revolution 1750-1800 [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②艾迪斯·埃里克森著.宋献春,伍桂红译.艺术史与艺术教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论文关键词: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信息技术教学,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教学由于现代媒体的参与与教学内容的信息化,使学生学习容易由被动转为主动,其自主性更大大得到增强,其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是处处凸显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想,从教学的指导理念,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支持信息资源的硬件、软件设备及潜件资源的利用,都渗透着人本主义的自然人性论。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由学习,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潜能等人文化教学理念,借助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情境,克服了传统学习理论下信息技术教学的不足,优化了其教学效果,促进了信息技术教学的良性发展。
一、信息技术教学理念趋于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认知与情感综合的观点是尊重生命、培养健全个体思想在学习领域中的反映,引导并启发信息技术教学有了一种全新教学理念。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重视学习者的内心世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对学生内在的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别差异等,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起其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这正是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要求与内涵体现,通过对学生信息情意的激发,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教育教学论文,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
⑵对学生的本质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和谐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的营造,要求教师充分地尊重、了解与理解学生,创设自由的、宽松的、快乐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学习。目前,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教育环境、传统教学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都在运用信息技术开启学生的乐学、愿学、好学的学习态度。
⑶对教师的态度定势与教学风格的重视论文范文。信息技术教师由于具有较好的信息素养,大多重点研究那些涉及人际关系与人际感情,诸如自我概念与自我尊重、气氛因素及学生对新的学习的知觉方式的调节、学习能力的获得、持续学习等问题,促使教师从学生的外部行为理解其内在的动因,帮助老师更好的教,学生更好的学。
⑷重视意义学习与过程学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意义学习,强调过程学习,这对于克服我国传统教育中存在的过分重视书本知识的作用和价值,忽视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的偏向不无启示。信息技术手段的多样化,使得学习模式、学习方法、学习时空、师生关系变成了可持续发展关系,在教学中容易消除老师与学生、学和做、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距离和对立,使学习成为乐趣。
二、自我实现是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
罗杰斯提出人为什么要学习的原因无非是为了实现自我的需要,把自我实现看成是促使人生长和发展的最大内驱力,甚至是推动社会前进时的动力。目前,学生的自我实现成为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信息技术教学由于先进的媒体的运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根据情况的变化、条件的不同进行灵活地运用和调整,具有学习的自由性和充分的灵活性。在具体学习开始之前,学习者分析学习环境,树立目标,制定计划,结合自己的特点和经验,分析所面临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情境中的相关因素,根据自身的条件,提出个人的实现目标和需求,然后,根据这一特定目标安排学习步骤,选择学习方法,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随时随地对自己的行为监控、反馈,依据学习结果,正确评价自己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和水平,及时找出自己的差距,加强薄弱环节,真正地发展和完善自我。
此外信息技术教学由于先进技术的运用为自由学习、个别化学习提供了可能,它改变了传统教学在教师的严密组织管理下进行教学,教师不再直接控制教学,教学过程转变为学习过程,这使得教学生会学习尤为重要。信息技术教学为教师的移情提供了先进的媒体和渠道教育教学论文,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改变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充分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也到人本主义崇尚人的尊严、民主、自由和美德的价值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目标-自我实现正好为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设定提供了方向性的理论依据。
三、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建设彰显人性化
信息技术教学资源是指支持、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物质、能量、信息等方面的内外因素与条件。相对于其它类型的教学而言,信息技术教学对资源的依赖性更大,因此有人称信息技术教学是基于技术和资源的教学。下面主要从以“三件”划分的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即“硬件资源”、“软件资源”、“潜件资源”来论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其的影响。
1.信息技术教学中“硬件资源”建设的人性化
首先,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与发展,现代的信息技术已经发展到网络信息处理时代,其主要特点是因特网(Internet)广泛应用,实现了世界的信息资源共享。目前,国摘要以多种形式筹借资金用于此工程的建设,积极营造信息技术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克服传统环境的限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克服时间地域限制,让每个学生都享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的权利,这些也都是信息技术教学中硬件资源人性化的表现。
另一方面,为了更好的推进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学校配备了很多信息技术设备,如为了保护学生的视力而运用液晶显示屏、积极扩充实验设备和扩建实验场所,大力开展情景教学,从各方面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些人性化的措施,是真正从学生出发,为学生着想和考虑。硬件资源建设的优化更好的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学习气氛和情境,而且能提供丰富而广泛的学习资料,从而充分利于学生学习时自由地发挥自身在认知、情感方面的潜能,实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达到真正意义的学习论文范文。
2.信息技术教学中“软件资源”建设的人性化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并精心设计这些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以使学生在进行切合自身实际需要的学习过程中,优化知识与个人经验的整合。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各种各样的软件资源为学生建构真实的教学情境,成为教学资源的整理者和设计者。从目前的各种计算机教学软件、网络教学资源、电视教学节目的设计来看,整体设计十分人性化。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不管从界面的块状布局、颜色搭配、导航链接、音频、视频内容的选择和呈现方面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及心理特点,使教学达到视听结合,其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感染力都大大增强,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使学生在快乐中进行学习。像模拟、游戏型教学课件教育教学论文,它们都是用计算机提供仿真的环境进行训练,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自主进行选择,学生在模拟的真实情景中进行意义学习,这些都充分展现了信息技术课程软件资源建设中的人性化。使学生在获得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3.信息技术教学中“潜件资源”建设的人性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也逐步实现了教学的网络化,网上教学、网络学校的诞生和发展,不但开辟了教育教学交流的新渠道,也是信息教学的人性化的优势体现的愈加明显。例如在虚拟现实教学中,学生能享受到一个完全人性化的学习氛围,在那里老师与学生是完全平等的,学生与学生也是完全平等的,学生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在网上讨论,没有现实中人际关系的压力,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的自尊心能得到最大的保护,这种以人为本建设人性化,不光使教学有了一个良好学习氛围,而且这些潜在条件优势充分体现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人本主义崇尚的人的尊严、民主和自由。
总之,要使信息技术教学得到一个较好的教学效果,就离不开教师的情感渗透,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总之,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反理智重情感、反灌输重创造,反强制重自我的新姿态而使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有了新的活力,所以要充分发挥人本主义理论的优势使信息技术教学能够得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于夕真.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的影响[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175-178.
[2]冯锐.论人本主义理论对现代教学技术的影响[J].中国电化教育,2006,(10):71.
[3]周平儒.浅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1,(3):36-37.
系统梳理在肥高校博物馆的分布与发展现状,分析研究高校博物馆的定位及教育职能发挥情况,并积极探讨对策。
一、合肥地区部分高校博物馆发展现状
据《2012年全国博物馆名录》显示,安徽省高校博物馆登记在册的仅有2家[2]。课题组分别向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9所在肥高校博物馆的参观者和在校学生发放问卷,对博物馆展厅整体的规模、布局、环境、参观频率、服务水平、育人功能发挥等方面进行了调查。问卷共计900份,其中有效问卷866份,总回收率为96.2%,数据统计如下。
(一)在肥高校博物馆发展现状
开放程度和参观频次总体偏低。课题组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无特殊目的几乎不去博物馆,只有少数学生比较频繁。调查显示,78.5%的人选择平均每年参观高校博物馆“0—3次”,18.3%的人选择“4—7次”,3.2%的人选择“8次及以上”。在肥高校博物馆普遍存在开放程度较低的问题,11%的人认为高校博物馆对外开放程度“非常好”,12%的人认为“较好”,认为“一般”和“不太好”的分别占38.5%和17.8%,10.3%的人认为“很不好”,还有10.4%的人表示“不了解”。
针对馆藏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调查中显示,认为“一般”的人数占47.5%,认为布局环境“死板沉闷”的人数占12.5%,认为“较好”的人数占35%,仅仅有5%的人认为环境“舒适优雅”。调查中发现,31%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博物馆最需改进的是展览方式,其余依次为硬件设施(20%)、馆藏品(17%)、服务态度(14%)、讲解水平(14%)、其他(4%)。不少受调查者表示现有硬件设施陈旧,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展览方式趋于单调。
对讲解员的讲解服务相关调查中,选择“很满意”的人数仅占7.5%,选择“满意”和“较满意”的占50%,有42.5%的人表示没经历过讲解服务。一项针对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学历期望值的调查显示,41%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应具备本科以上学历,且知识面丰富,能掌握基本的操作知识;22%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应具备硕士以上学历,有较强表现力;29%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应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熟练掌握业务知识,8%选择“其他”。这表明六成以上的被调查者对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学历期望值较高。
(二)在肥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发挥情况分析
针对在校学生参观目的调查中,出于“兴趣”而参观博物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2.5%,选择“集体活动需要”的占30%,选择“学习研究”的占20%,选择“娱乐游玩”的占12.5%,还有5%的人选择“其他”。在对博物馆展览内容的期望调查中,选择展览“历史”和“科学技术”内容的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28.4%和25.7%,选择“人物”的占14.9%,选择“艺术”的占13.5%,选择“军事”的占9.5%,选择“民俗”的占5.4%,选择“工业”的占2.6%。
针对高校博物馆应发挥的作用,35%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培育高校学生的科技素养”,其余依次为“普及科学知识”(26%),“从事科研活动及科技交流”(21%),“提供讲解及培训服务”(14%), “其他”(4%)。此外,课题组对高校博物馆育人影响做了调查,认为“更好地了解学校历史和文化”的人占到了52.5%,认为博物馆可以“开阔知识面,提升科学知识素养”的占35%,对其育人功能发挥“无太大期望”的占10%,2.5%选择“其他”。
通过调研发现,受访大学生对在肥地区高校博物馆的满意程度一般,在肥地区高校博物馆的育人功能没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首先是场馆建设与管理问题。在调查中发现,不少高校博物馆的建馆积极性不高,博物馆面积较小,有的甚至蜗居一隅,发展空间受到限制,直接限制了其育人功效的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发挥。其次,展品资源问题。丰富的馆藏资源是博物馆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很多受访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展品收集方面存在很大困难,若从校内其他部门收集,展品的归属难以划定,而若从社会搜集,除了归属划定问题,也会涉及资金问题。再次是场馆开放问题。调查结果显示,9所高校目前均主要对在校师生开放,对社会成员的开放程度很低,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的主要受体是在校师生,育人功能发挥的覆盖面窄。再次是管理队伍问题。高校博物馆的工作队伍受编制待遇的影响较大,很多高校缺乏与之匹配的人事管理政策,导致专业人士不愿来、待不住。调研的9所高校中,有的高校采取招募志愿者的方式解决人员空缺问题,但志愿者的专业程度不够,流动性大,不利于工作队伍的稳定,影响博物馆的长期发展。最后,资金投入问题。无论是场馆建设还是人员问题,都需要资金支持。高校博物馆资金目前均来自于学校,而学校资金的投入大部分集中于科研与教学,因此会造成高校博物馆资金投入较少,这对场馆建设、维护以及发展都是很不利的,从而也大大影响了博物馆育人功能的发挥。 尽管合肥是一座科教城市,但仅通过《2012年全国博物馆名录》就不难看出,地处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高校博物馆,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胜于中部地区的高校博物馆。早在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成立之前,上海地区就已成立了高校民族文化博物馆,北京地区成立了北京高校博物馆联盟[3],并已逐步向社会开放,社会各界反响热烈。地 区性高校博物馆联盟的成立业已成为推动本地区高校博物馆建设运营、交流合作、文化辐射的重要平台。身处江淮大地,承载浓郁徽文化,又沐浴着科技创新之风的合肥高校,应当充分认识高校博物馆在当今文化建设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整合资源,形成联动,利用其丰富的馆藏资源和人才优势,积极拓展博物馆的育人职能,带动整个地区高校博物馆的良性发展。
二、高校博物馆的准确定位
目前部分高校博物馆社会开放程度一般,育人功能没能得以很好的发挥,高校博物馆需要重新审视自身定位,从“校内博物馆”走向“大众博物馆”,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由单一的服务学校拓展为服务社会公众,使高校里的“宝藏”走进人们的视野,实现它应有的价值。针对育人功能定位,应当明确以下两个问题。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一)对象
高校博物馆的服务对象主要分为以下四类人群:一是在校师生。高校博物馆不同于社会博物馆,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利用高校自身学科特点和科研优势,辅助课堂教学,服务于师生的成长成才。二是社会公众,尤其是中小学生。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过渡,高校博物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理想场所,是中小学生拓宽知识,开阔眼界的第二课堂。高校博物馆既可以举办各种展览,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通过易于为普通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三是海内外校友。随着国际化教育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学子走出国门,海内外校友已成为高校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的新型对象。阔别母校多年,海内外校友可通过参观学校博物馆(或是浏览网上数字博物馆),了解母校的变化与发展,增强对母校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校友的爱校热情。四是国际友人。随着国内外的交流日趋频繁,留学生等外国人士也成为高校博物馆服务的对象,高校博物馆俨然成为外国友人了解中华民族和知晓学校的名片。
(二)主题
对于服务的主题,应当注重以下几点。
一是普及科学知识。高校博物馆可结合研究领域和专业特色,将最新科研成果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公众,同时可聘请学校专家对这些科研成果进行通俗易懂的讲解,通过资源共享、知识渗透,使观众了解更多的学科知识信息。
二是传承学校历史。高校博物馆是学校鲜活的名片,其馆藏文物承载着学校历史,通过若干富有生命力的文物,可以清晰地展示学校每阶段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发展的脉络,从而实现传承学校历史,弘扬学校精神的作用。
三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目前,不少高校博物馆馆藏的文物标本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传下来的珍宝,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文明的实物鉴证。通过一系列的展览可以让参观者从展品中直观地感受到祖国的繁荣昌盛,从而从内心深处萌发出对于祖国的自豪感。
四是传播民族文化。高校博物馆可以通过开展彰显学校特色的活动,举办以弘扬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展览,向参观者传递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有的专业性较为突出的高校博物馆可以联合地方博物馆举行地方文化展览,通过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实物展示,进一步传播本地文化精髓,使得参观者深深地体会到所在地域文化的博大精深。
高校博物馆一般是依照所在学校的专业强项和主要研究领域设立,其主要作用也是围绕教学和科研展开。因此,与一般重视科普性和趣味性的社会博物馆相比,高校博物馆的专业性和系统性比较强,这就决定了高校博物馆在先天方面难以对本专业之外的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高校缺乏主动宣传的动力,就不会被公众所知晓。有的高校采取不作为态度,仅将博物馆作为科研、教学的载体,而忽略了它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作用,就会造成高校博物馆门可罗雀,教育功能甚微。
在履行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时,高校博物馆应利用自身特点,围绕一定的主题展开,积极服务于大学人才培养。通过开放式、全方位、专业化的展陈,使大学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上和书本中,而是延伸到更广的领域中去。高校博物馆在育人功能方面所起到的教学示范与思想引导作用巨大,已逐步成为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不可或缺的部分,努力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三、高校博物馆教育职能转变的实现途径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高校博物馆作为国家博物馆事业中的一股特殊力量,既肩负着对高校师生的教育责任,又承担着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职能,面对新时期的挑战,高校博物馆必须转变思想、合理定位,在展品内容、展览形式、传播渠道、队伍建设等方面大胆改革创新,从而实现自身的转型和发展。
(一)丰富展品内容,陈列形式多样化
目前,我国高校博物馆藏品的数量和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博物馆藏品多达数万件,其中不乏国宝级的珍品精品;有的高校博物馆依托于学校专业特色而设立,藏品主要集中在某一专业领域;有的高校还未曾开办博物馆。高校应整合校友及各类社会资源,广泛征集藏品,提升展品的数量和质量。在陈列形式上要突破现有的“柜台展示”,引入声光电等高科技的手段,不定期地开展临时布展、讨论会、沙龙、演讲会、报告会及科普知识讲座;经常性地举办博物馆展览创意设计比赛;积极鼓励在校教师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现场讲学;把博物馆变为在校大学生的重要实践基地。
(二)主动融入社会,育人功能广泛化
高校博物馆除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之外,还承担着科普教育、素质教育的职能。免费开放形势下的高校博物馆,要主动打开馆门,并根据公共文化需求的特点,改革创新展品内容和形式,增强高校博物馆的休闲性和艺术性,开展例如“大手拉小手”参观博物馆、“万人进校园”等活动,提高自身的社会知名度,以赢得更多的观众。同时高校博物馆要主动加入地方文博系统,扩大与其他高校博物馆、社会博物馆、地方政府之间的交流合作,更好发挥其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三)发挥高校信息技术优势,传播手段立体化
运用网络信息技术, 建设以馆藏信息系统、虚拟展厅以及新媒体手段为主的全方位教育传播互动平台。信息时代下的数字博物馆的出现,给传统的博物馆带来新的气息,有效克服了传统博物馆在空间、时间、距离、内容等方面的限制,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参观博物馆的需求,使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得到了更广泛化和多样化的发挥。加快推进数字博物馆进程,注重宣传平台建设,既要稳步推进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形象推介,更要重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宣传力量,新老媒体集体发声,合力扩大高校博物馆的影响,使之真正成为各高校对外宣传的“名片”。
(四)加强队伍建设,发展机制长效化
管理队伍建设是高校博物馆科学发展的重要瓶颈,打造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博物馆管理队伍是必然趋势。新形势下的高校博物馆管理人员除熟悉馆藏品管理维护外,还应掌握博物馆学、信息管理学的专业知识,同时了解某些领域专业学科知识。然而,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激励机制,很多高校博物馆管理人员被“边缘化”,有的高校甚至因为没有稳定的管理队伍,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高校博物馆要科学设置岗位,完善岗位管理,健全发展的长效机制,吸引专业技术人员,稳定管理队伍,不断提升学生志愿者队伍的业务素质、专业志向和公益精神。
高校博物馆彰显着大学精神、地方文明与民族文化,它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高校博物馆不仅要在数量上得以扩展,更应当在质量上得以提升,找准定位,丰富馆藏,扩大宣传,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机制,切实担当起教育使命,为大学精神的传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摘 要】 初中是现代学科教育的关键时期,中学生此阶段文化知识学习关系着其未来知识水平的发展。英语是中学教育的主要科目之一,随着新课标对中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指示,教师应积极改变传统教学方案的不足,制定更加科学的多样化教学策略。本文分析了影响英语课堂效率的相关因素,以新课标为指导提出了改进措施,为学生创造更加优越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 初中英语 课堂效率 因素 措施
初中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黄金时期”,搞好初中学科教育是教育部门提出的重点要求。面对传统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新课标提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创造多样式课堂学习环境,综合提高中学生的英语水平。”针对这一要求,教师要系统性地分析影响英语课堂效率的因素,以课改要求为指导,不断地完善现有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一、影响英语课堂效率的因素
英语是一门外国语言学科,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其它国家语言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外国语言知识的乐趣。受到本国语言逻辑思想的约束,中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控能力较弱,主观条件不足约束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进度。同时,教师对于英语课程教材的理解不透彻,编制课堂教学方案未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最终阻碍了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目前,影响初中英语课堂效率的因素:
1.1 学生方面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只有当学生理解了英语知识,才能真正地完成课堂教学活动。初中英语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被抑制,阻碍了教师课堂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1]。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兴趣,大部分学生对英语知识比较陌生,无法融入到课堂教学情境里,书本教材掌握不全面而降低了学习的效率;二是理解,新英语知识理解程度不深,面对新单词、新句子等无从下手,难以体会到英语词汇的真实含义。
1.2 教师方面
教师作为英语课堂的领导者,理应发挥其指导作用辅助学生学习。因初中学校内部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传统教育思想依旧束缚着英语教学改革的实现。
1.3 学校方面
若学校对课程教育缺少必要的管理措施,则会影响到英语正常的教学秩序,不利于课堂教学工作的全面开展。学校对于英语课堂效率影响的表现:一是设施,由于教育资金有限,学校没有及时配备专用的英语教学设施,基于多媒体技术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尚未建立;二是管理,对英语课程教育管理力度不严,放松了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考核,减弱了教师优化课堂的积极性,这些都会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综合措施
学校是提供文化知识教学场所的教育机构,方便了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英语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在日常英语学习阶段,学校管理层应做好全面性的调控工作,要求教师严格按照新课标要求开展教学工作,坚持以提高英语课堂效率为中心,制定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灵活地应用各种教学方案,指导学生深入性地理解知识内涵。具体方法
2.1 鼓励式教学
多给学生鼓励,对激发其学习兴致有着重要的作用。老师应给学生更多的鼓励与赞美,而不是只把严厉和冷酷的话用在他们身上。当他们有了一点进步,高度赞扬的话可以给他们,例如“Good job”、“Well done”、“Very good”、“You are clever”、“Wonderful”,或给他们热情的掌声。这样,学生们就会获得成就感并做出更大的努力,也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2 引导式教学
兴趣是带动学生参与英语知识学习的根本动力,坚持“引导式教学”可全面激发学生的热情。例如,上课时,以课前歌曲来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小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延伸的方式,就能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积极发言,勇于呈现,让学生学得简单、学得快乐。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积极学习。这样既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又为下一步学习英语打下了基础。
2.3 互动式教学
为了保持课堂教学的协调性,教师与学生应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就需要借助互动教学的作用,让教师与学生之间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内容设计的简单明了,生动有趣,学生便乐于接受,才会产生真正的兴趣。如果内容设计的枯燥乏味,深奥难懂,学生自然就会失去兴趣。老师得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花很大的工夫,才能适应和满足学生的要求,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结束语
总之,英语是初中教育的重点学科,学好英语知识学生文化素质培养有着积极作用。结合影响英语课堂效率的相关因素,教师应不断地调整教学方案,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越的学习环境。
2010年7月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郑重提出:“树立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质量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那么,怎样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呢?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浅谈如下。
一、什么是内涵发展和内涵式发展?
内涵是针对外延而言的。就教育而言,近年来,基础教育发展在经历了“两基”和“双高普九”验收的历史进程中,外部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学校规模不断扩大,许多城区学校在校生超过两千人,班生规模突破50人,学校环境不断公园化,学校各种大型活动不断开展,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必要的。但仅仅在规模上的扩大、环境上的变化、活动的多样化已远远不能满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么个群众愿景。学校必须从教育的本质属性即内容和实质上推进发展。因此,学校必须注重内涵发展。什么是学校的内涵发展?学校的内涵发展简言之就是教育质量的提升及其提升方式的科学性, 是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积淀丰富的文化底蕴并形成校园独特的高尚文化。
什么是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是相对外延式发展而言的。学校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在发展内容上是指体现教育内涵的发展。内涵发展是对学校教育内涵上的探讨,而内涵式发展更多的是从实践层面上对学校教育发展内容和发展路径的探讨,它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是注重办学理念、学校文化、教育科研、师生培养、工作质量和水平等方面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因此,内涵式发展是决定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更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
二、怎样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学校是教师和学生幸福成长的乐园,这是新课程倡导的学校理念。学校内涵式发展正是以师生身心发展为基础的教育质量、效益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管理者应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挖掘营造学校高品位的文化,培养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推进学校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一)培养和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
学校是发展培养人的地方。人的发展必须按照教育规律和人的身心特点加以培养。学校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是统帅全校师生思想的灵魂和精髓,它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取向和共同的心理行为追求,是师生为实现自己美好目标而奋力拼搏的精神动力,是学校在任何环境下得以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因此,要努力培育和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把办学思想贯穿于日常管理活动中,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去影响、带动教师,进而转化为教师的行动。如我校后福小学树立“面向全体,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朝着“培养‘读千古文,做少年君’,博诵古今诗文特色人才”的办学特色努力,有力地促进了全校师生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在漳平市2013――2014学年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办学质量考评中获得同类校一等奖。
(二)挖掘和营造高品位的学校文化
首先,学校内涵发展要有愿景。学校要在师生的充分酝酿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学校发展的愿景,让师生明确学校发展的方向或目标,将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的理想融入师生的实践活动之中,将怎样办学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学校教育教学行为的行动指南。因为只有通过愿景,才能有效地组织学校内部的所有人,激发每个人的潜能,激励员工竭尽所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其次,学校要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学校的版报要尽量让学生动手去设计、出版,要通过文体竞赛、经典诵读、读好书征文、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书画作品展评、生活技能比赛等等一系列活动,创设学生成长平台,扩大学生自主成长空间,用正能量引领师生健康快乐成长。
第三,学校要努力打造书香校园。学校要充分挖掘已有的资源,打造书香校园,构建学习型学校。如在教师中开展读刊阅刊比赛,在师生中开展“多读书,读好书”比赛,在校园中开展新书推介、读书心得比赛活动,让校园洋溢书香,书声琅琅,充满生机,让师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第四,学校要努力打造良好的“三风”。学校要加强德育工作,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品德、法纪、安全”三项教育活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校“三风”,让师生有章可循,并不断强化训练,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校“三风”。要有自己的校标、校训、校歌、师生誓词,并让师生牢牢记住并积极践行,用高品味的文化去引导人、熏陶人、塑造人。
(三)培养和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学校内涵式发展,就没有高素质的教育。”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因此,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要关注教师专业化发展。先进的教育理论是教师教育教学创新的源动力。学校要为教师提供一切提高专业能力的条件,为教师搭设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如鼓励教师每年坚持订阅教育刊物阅读,坚持读一本教育专著,创造机会让教师参与“请进来,走出去”活动,不断更新教育理论,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并把它转化为教学行为。激励教师坚持练好教学基本功,提升自身内力。学校要教育教师遵守职业道德,明确学校是教师的学校,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地方,也是培养教师的场所,教师职业不仅仅是养家糊口的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事业,鼓励大部分教师从职业型向事业型转化。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健康、向上的工作环境,如建设学习型组织、规范健康的人际关系、创设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唤起教师的职业尊严。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专业有所实现。
二要关注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苏霍姆林斯基在《给青年校长的一封信》中指出:“如果你想让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乐趣,使每天上课不致成为一种枯燥而单调的义务和程序,就要引导每一个教师都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发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越来越多,要解决这一矛盾,教育科研是有效的载体。因此,要充分挖掘教师自身发展需要的潜能和可能,支持教师根据各自的特点去寻求发展的路径,鼓励教师写教学反思、教学评价、教育教学论文,并对优秀文章加以宣传,帮助教师在正规刊物上发表自己的教育教学论文或请优秀教师作经验介绍,提升教师的自信心和荣誉感。
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结合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教改工作的不断深入,现代的教学方法也日益多样化,其中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教学方法的代表涌入各大院校,在取得一定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有的教师不分课程、不分授课对象一律采用课件教学,结果并未达到预期的目的;有的教师认为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就是教学方法改革,就是提高教学质量,而在实际中只是将黑板换为了多媒体屏幕,结果恰恰事与愿违;还有很多教师属于盲目赶时髦,觉得别人用我也应该用.针对上述情况,首先我们应肯定多媒体教学确实是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它将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使教学形式更加新颖,一改传统教学方法的单一性,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示的知识更加丰富、形象、知识面更广,同时也能促使教师不断学习.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教学媒介应因课而异,课程的类别、内容不同,运用的方法也应不同;应因人而异让教师的个性、特长能够发挥出来:针对于从教多年的老教师而言,他们在几十年的教学工作中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基本上已经总结出一套很好的教学方法,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改做以课件教学为主,则由于技术、适应性等问题反而会影响教学效果;对于青年教师而言,虽然教学经验不足,但他们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以课件教学为主能够发挥其优势.所以,究竟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传统还是现代的教学方法,要因课程类别、内容、教师、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做到“百花齐放”,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文化人类学课程的授课过程中,采用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对于一些理论性、学术性强的章节和问题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如人类学的基本理论流派、文化相对论、整体观文化人类学在21世纪的发展趋势等问题.对于一些需要展示的内容用课件教学,如民族、种族、族群一章中的民族、种族的内容、婚姻形式、经济文化类型、城市人类学中的城市问题等,可以通过影像、图片等资料的展示将知识点更加直观的展现给学生,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一些社会问题的关注度,激发他们用所学知识分析一些社会问题.所以,在文化人类学的教学过程中,只有将板书与多媒体屏幕有机的结合起来,才是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这也同样适用于其他课程.
成绩评定综合化
通常情况下,评定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学生成绩,特别是指试卷成绩.事实上,这样的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于高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开展,因为答案的唯一性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故在文化人类学课程中采用多样化的、综合的考核方式.首先,平时上课出勤占10?.虽然在西方的很多高校学生有选择上与不上课的权力,老师不会去干涉,但是在中国的教育背景下是不同的.大学当中很多学生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通过对上课出勤的考核来对他们形成一种约束机制,让学生养成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起到一个敦促的作用.其次,平时作业占20%.学期期中,在所讲授的内容中让学生任选一方面撰写论文作为期中教学论文,制定评分标准,计入期末成绩.再次,期末考试以试卷形式出现,占70%.在严格执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试题除基本概念、理论等客观试题外,不断增加综合能力试题,以此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运用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在主观性试题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另外,在试题当中也对作为参考文献的本学科的重要着作进行检查,如在文化人类学这一学科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的着作《文化模式》、《原始文化》、《古代社会》等通过试题可以检查学生是否对这些着作有所掌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A-0012-02
目前的教育教研存在着一个现象,即重视“教学”研究,忽视“教研”研究,有效教学的研究多,有效教研的研究少。有效教研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的支撑,教研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更多依托的只是粗放型经验的支撑,更多呈现的是细节、方式与过程的改进,其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的运用相对薄弱,故缺乏结构性的变革。基于此,我市小学数学教研在加强有效教学研究的同时,加强对有效教研的探索,将有效教学与有效教研作为教研工作的两翼,追求扎实创新的教研方式,加强教研结构的重构,加强对市级教研活动的策划与组织,构筑有效的“教研链”,在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同时提升教研员的教研能力,实现有效教学与有效教研“比翼双飞”,共创教师发展与教研员素质提升的双赢局面。
一、高点站位,形成专业的研究路径
教学研究是教研员的第一要务,也应成为教研员的职业生活状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学研究正在发生从技术层面到文化层面的重大转变,因而教研员要从事务经验型取向回归到专业研究型取向,从零碎的思考向线性的思考转变,从思考“怎么教”向“教什么”“为什么教”拓展,从更大范围、站在更高角度来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教育规律,从宏观层面去审视教育,找准教育的客观规律,形成专业、系统的研究路径。
在研讨选题方面,我市的教研员从一线教师需求出发,从当前教育教学的难点、热点、核心问题中选取研究话题,先后选取“数学活动”“数学本质”“有效教学”“价值思考”等内容,经过系统组合,从而逐渐形成了“怎么教”―“教什么”―“为什么教”的研究路径,先后开展了“组织有效数学活动,构建和谐数学课堂”“有效复习”“凸显数学本质”“简约课堂”等主题研讨活动。
在研究深度方面,教研员先后将自己的研究内容上升为课题研究,形成了特色的研究领域。如笔者主持的省级课题,泉州市优秀、重点课题“小学数学活动有效性的研究”成果获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获泉州市凯辉教育科研奖;省级课题“小学数学凸显数学本质的实践与研究”的初步成果获得2011年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论坛应征论文评选三等奖。此外,笔者撰写了十多篇有关“数学活动”“数学本质”的教学于《福建教育》《中小学数学(小学版)》《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数学教师》等教育专业刊物上。
二、一点穷追,构建系统的教研链条
有效教研的载体是教研活动,教研活动的功能定位决定了教研活动的成效,决定了教研活动是发挥输血功能还是造血功能。因此,我市小学数学教研非常注重市级教研活动的精心策划与组织,既注重活动前期的需求调研与整体策划,又注重活动过程的周密安排、活动事务的细节设计与后续的拓展提升,凸显教研活动的研究含量与功能辐射。在确定研讨主题后,通过对主题的“一点穷追”, 通过对研讨主题的深入挖掘,着力构建有效的教研链条,力求使专业引领变得更为厚重,同时促进教师养成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的专业能力和习惯。
例如,2011年我市举办的小学数学系列研讨活动,围绕“简约课堂”主题,先后组织了四场活动:在梅岭街道双沟小学举行了晋江市小学数学“简约课堂”主题研讨活动、举行了晋江市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在青阳街道普贤小学举行了晋江市小学数学“简约课堂”主题研讨活动、举行了晋江市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论文评选活动。该活动形成了四大特色:一是主题集中――关于简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二是形成系列,四场市级活动和后续研讨活动相互关联。三是形式多样,既有生动的研讨课、专题讲座,又有后续的教学案例、教学论文评选,并收集、编拟《小学数学优秀案例评选活动材料汇编》和《小学数学“简约课堂”主题研讨活动材料汇编》;既有现场的互动研讨,又有后续评课议课的书面交流;既有活跃的观点交锋和深度交流,又有市级教研员的专业指导和活动总结。四是追求研讨价值的最大化,体现在研讨的课题为数学核心知识,研讨主题为当前数学教育的前沿内容,互动交流时努力构建围绕问题的“观课议课”文化。
除了策划组织的市级活动,教研员还结合我市各类教研活动,参与基层校本教研活动、学校课题开放日活动等。在议课评课交流过程中,教研员均有意识地引导教师往研讨主题的挖掘、体现、落实等方面加以评价和思考。从教师的层面,他们获得的是对学科本体性知识、教学本质的关注,追求更加厚重、更具生长性的课堂。从教研员的角度,研究视角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从研讨主题进行“一点穷追”,找到了超越经验型教研的突破口。“有效教研”能否突破经验型教研的樊篱,向学科教研的整体规划性、前瞻性、针对性迈进,其中研究视角能否发生结构性变化至关重要。从研讨主题进行“一点穷追”,为实现有效教学与有效教研“比翼双飞”“共创双赢”创造了一种可能。
三、蹲点指导,打造校本的研究流程
我们要求教研员树立服务意识,走近一线教师,倾听他们的困惑,解决教师身边的问题,发扬民主作风,面向基层,融入课堂,使自己的双脚踏在实践的土壤上。我们推行挂钩片区教研员“走出去,沉下来”的蹲点教研模式,保证每个教研员每学期在自己挂钩片区单位、学校至少蹲点三天,参与学校常态教研活动、随堂听课、组织教研、引导反思,推行“问题收集提炼―问题诊断分析―解决策略探讨―总结梳理提升”的校本教研流程,使之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研究弥散在教师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推动基层挂钩单位真实、有效、常态的校本教研活动的正常运作,并通过随堂听课、师生座谈会、问卷调查、个别访问等形式,掌握本学科教师的基本情况、教学水平和能力,为基层做菜单式学科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工作,推动我市教育均衡发展。
四、多点辐射,构建立体的教研网络
教研员还结合我市教育实际,除了借助“市―镇―校”三级互动教研网络平台外,还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你说我听的“单打式”“平面式”教研方式,积极营造“立体化”的教研平台,如通过电话、短信、邮箱随时接受教师们的咨询,及时解决教师们日常教学中的困惑。
教研室还利用视频教研系统,开设专业博客作为研讨载体,充分发挥现代网络优势,构建“现场研讨―视频讲座―博客交流”的现代教研网络,最大限度地拓展教研的时空。
如晋江市2009年秋小学数学参与式研训活动,以“问题收集提炼―问题诊断分析―解决策略探讨―总结梳理提升”为研究流程,在登陆caifushan个人博客,下载、学习小学数学参与式研训材料,各单位深入开展相应主题校本教研的基础上,再开展参与式研训活动,内容包括“一个专题发言、一次现场互动,一次视频教研,一场博客互动”,专题发言由本市各单位骨干教师主讲,围绕研究专题,市教研员、学科指导组成员接受与会教师现场提问,和与会教师进行互动交流、现场答疑和专业引领。参与式研训活动后我们还组织了2009年秋小学数学视频教研活动,由第三实验小学教科室负责人王增荣老师围绕研讨主题,结合详实的案例提出自己的专业思考,通过视频开展题为《对“解决问题”有效教学的思考》的专题讲座。在视频教研活动之后各单位在博客《视频教研材料汇编》文后以发表评论、跟帖等方式进行交流互动。
通过着力构建“现场研讨―博客互动―视频研训―短信交流”等多维互动平台,实现专业引领的多点辐射,实现教学研讨的“无边界”延伸,进一步丰富了我市的教学研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