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体育思想

体育思想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7-20 01:29: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体育思想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体育思想

第1篇

作为体育学科的基础课程之一的“体育原理”自诞生以来,就担负起指导体育认知与发展的基础理论重任,而作为正式课程进入近代中国学校,也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国体育学科的发展受美国影响甚深。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体育学的早期发展与美国体育学的发展可说是亦步亦趋。所以,审视近代中国体育原理的变迁,就如同从一个侧面审视中国近代体育学科的发展,从中也可以更为清晰地看到美国体育思想对中国近代体育思想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1近代中国体育原理从日本主导向美国主导的转变

“体育原理”在中国的出现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1920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的课表中还没有“体育原理”,至1925年许禹生、刘芸生创办北京体育学校时,“体育原理”已出现在课程设置中[1]。其后,便普遍出现在国内各个体育专业的课程表中。可惜的是,这些早期的体育原理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今天无从查找。目前有据可查,最早类似体育原理的著作为1912年4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徐福生编译的《体育之理论与实际》。这是一本以技术见长的旧式体操原理书籍。我国第一本相对正规的《体育原理》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末[2]。此后民国期间《体育原理》的出版出现过两次高峰期,第一次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受1932年《国民体育实施方案》颁布,以及教育部体育委员会成立的影响,体育发展被纳入到国家行政管理的范畴而备受关注,由此引发了我国近代第一次体育学术发展的。第二次则是抗战胜利后,社会出现暂短稳定,体育学术的发展再次进入上升期。

民国时期的体育原理书籍,无论是徐福生的《体育之理论与实际》,还是江良规的《体育原理》,结构上都相似,这说明了体育原理的编纂实际上存在一个看似松散,却又不得不依附的写作规范与框架。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当时体育被广泛视为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尚未成长为具有独立领域和特质的学科。正如宋君复[3]9在其《体育原理》的第一章第三节中所述:“体育为普通教育之一部分。”吴蕴瑞、袁敦礼[4]也在其书中指出:“体育为教育之一种形式与方法,不能离教育而独立。”所以,体育原理实际上主要是以教育原理作为蓝本编写的。

在指导思想上,近代中国体育思想经历了从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向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转变。这一转变以1915年的开始为界点。表现在形式上,则是从体操向体育的转变。

我国早期体育思想受日本影响很深。徐福生的《体育之理论与实际》一书实际上是日本早期体操原理的中文简译版。其基本结构仍然遵循赫尔巴特学派由目的而手段的基本思维模式[5]。该书出版之际,正值我国大量从日本借译西方学术的阶段。当时体育是“身体的教育”(EducationofthePhysical)的认识仍然占据主流。后来,随着教育思想整体向杜威实用主义的倾斜,体育界对体育的认识也开始向“体育是通过身体的教育”(EducationthroughthePhysical)认识过渡。

这一过渡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体育干事麦克乐的体育思想为主导,宋君复的《体育原理》是代表性书籍。第二阶段则主要以威廉姆斯的体育思想为主导,吴蕴瑞、袁敦礼,以及方万邦的两部《体育原理》为代表性书籍。

1.1麦克乐体育思想与宋君复的《体育原理》

宋君复的《体育原理》是一本带有科普性质的体育理论书籍。该书是作者就任于沪江大学期间所完成。

实际上,这是一本美国体育原理的简化本。作者在序言中也说的非常明白,书的完成获得了包括麦克乐、巴格女士、麦口台博士的大力协助。

翻阅宋君复的《体育原理》,麦克乐的影响随处可见。该书对体育并无明确的界定。体育仅仅被视为普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影响个人行为与文化的特殊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要在保证获得足够的精力之余,最大限度地发展人的品性与人格。这些观点都与麦克乐对体育的诠释如出一辙[6]。不但如此,该书还多处大段摘录了麦克乐的论述,如第三章“体育对于政治之影响”,实际上完全脱胎于麦克乐[7]的《体育与德谟拉西克》。

在谈及如何获得体育目的的时候,宋君复[3]15特别强调要“依学习原理顺次进行”,来“发展技术”。在教材选取上则注重“自然式运动”,如篮球;而反对“人工式运动”,如瑞典式柔软体操[3]16。而在描述各国体育制度的时候,一方面指出德国、瑞典和日本的体育均带有很强的军国民主义特点,另一方面将美国体制同名于“青年会制”,称其“保留日尔曼与瑞典两制之健身术,一方面舍弃其过重形式与军纪化之部分,复加以英美少年之游戏与健身术……是一个适当之混合制度。”[3]5这种注重体育课程设置上理论与实践的严密配置,重视教学的阶段性,强调技术的熟练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以及在教材的选取上偏重于自然体育的指导思想,实际上也都是麦克乐一向提倡的体育思想。

而将美国体育体制简而称之为“青年会制”,则更加显现出麦克乐中国基督教青年会体育总干事的身份对其产生的影响。

1.2威廉姆斯体育思想与方万邦、吴蕴瑞、袁敦礼等的《体育原理》

耶西·F·威廉姆斯是美国体育史上影响最大,同时也是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有人将其视为现代美国体育理论主要的奠基人,但也有人对他的学术观点与行事方式大加批评。但无论如何,他对美国体育,乃至于世界体育的影响之大却不容置疑。他的体育思想受杜威影响至深,坚信实用主义的教育哲学,认为体育本质上就是教育,是一种通过身体的,完成人的全面社会化的教育[8];所以,他提倡“全人教育”,注重参加各种身体活动所能带来的各种社会价值[9]。他曾于1923~1940年担任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体育系的主任,期间培养出无数优秀的体育教育人才。其中包括中国的袁敦礼、方万邦、吴蕴瑞等人。实际上,威廉姆斯领导下的哥伦比亚大学体育系的崛起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美国近代体育思想转型的最终完成。#p#分页标题#e#

由于长时间受欧洲体操教育影响,美国早期体育带有浓厚的身心二元论色彩,强调体育的核心是其所具有的矫正性和治疗方法性。深受进步主义思潮影响的威廉姆斯[10],对此表示出强烈的反对。他认为美国学校中广泛施行的形式主义体操教育已经过时,它的继续存在不合时宜,甚至不切实际[11]。

在威廉姆斯[12]185看来,(体操是)建立在对美国青少年的特点、特性和需要完全陌生的一组思想之上的人造练习,并且取得了那些认为体操是矫正错误、获取健康和促进纪录的人们的认同。

威廉姆斯[12]65认为体育的主要目的不单是获取健康:“……体育完全不应当是为了健康的目的而组织的。它是一个教育活动。将体育课程说成是‘身体的福利工作’,缺乏对获取健康以及体育的教育价值的正确评价。”威廉姆斯认为,尽管当时美国体育中的体操很大程度上已经是经由美国人改造过的美式体操,但欧式体操教学长久以来积累而成的陈旧思维与各种弊端已很难改变。形式体操对于体育达成其教育目的从根本上是有害的。体育应该是“全人”的教育,而跑步、打球、游泳一类“自然体育”是履行这一职责的最好手段。因为,无论竞争、追逐、跳跃,甚至敌意,都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体育应该是通过身体来进行的教育(EducationThroughthePhysical)[13],它的目的应该是协助人在整体社会中的发展。所以,威廉姆斯[12]26一再强调,教育的功能,以及体育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就是为儿童将来在民主社会生活做准备。体育作为教育,必须要培养具备充足知识与思想的,最能适应生活,同时最有能力服务于社会的公民。“体育应该奉献自己来表达处于社会主置的思想和需要,以及美国人民的意志,并且帮助他们获得更为完善的思想,去认识到更为合适的需要,去拥有更为崇高的决心。”为此,威廉姆斯公开批评带有军国民色彩的体操教育,呼吁民众参加自然的、带有休闲性质的运动[14];鼓励美国民众支持子女在学校参加社交舞蹈等其他身体活动的课程[15];签名反对美国政府在某些教育机构开展军事训练的做法[16];公开反对使用闹钟、洗冷水浴和过分健身[17]。

方万邦、吴蕴瑞、袁敦礼的体育思想深受威廉姆斯的影响。这在他们的两部《体育原理》中得到体现。

首先,不同于宋君复,在吴蕴瑞、袁敦礼和方万邦的书中,对体育原理的概念做了更加深入的讨论。

吴蕴瑞、袁敦礼[18]6在第一章就道出了体育原理的“原理”,是为了“将许多驳杂、表面上不相关或无明确意义之事实,解释之、引申之或归纳之成为一种定律式的说明。”同时,原理是“于实施或解释此事物时,能引用之为指南针,为判断是非曲直之根据。”[18]6故此,原理必须要根据事实,而不仅仅是事实本身。原理具有广泛的应用效力。不但如此,原理还可以通过实际应用来进行检验。然后,作者进一步说明了原理所具有的时效性,“在科学进步如此神速之日,则今日所据以为是者,明日或即为非。”[18]7方万邦[19]11在其《体育原理》中也指出,体育原理作为一门“原理”,必须要根据事实而获得。体育原理的创设离不开事实,而是根据胚胎学、心理学、解剖学、生理学、人体机动学、社会学等基本科学的事实而创设。同时,也承认“体育学术是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的。”[19]112其次,在探讨体育的概念问题时,两本《体育原理》的作者都赞同,体育是教育的一个方面,同时体育是通过身体的教育。所以,吴蕴瑞、袁敦礼[18]12定义体育为“乃以身体活动为方式之教育也。”而方万邦[19]115将体育定义为“体育是以身体大肌肉活动为工具而谋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教育。”由此也引出体育是“全人”教育的概念。为此,方万邦[19]102指出体育的目的是要谋求“‘整个’儿童的发展”,以便将他们培养成为“健全的现代公民。”因为,体育作为完成教育目的的工具,只有在其训练成效对人生的其他方面产生效用的时候,体育才有价值[19]85。而吴蕴瑞与袁敦礼[18]118也指出,体育作为教育“视儿童为一整个机体,一切教学均影响学生之各方面。体育自早即根据此原则实施。”对于体育的目的,吴蕴瑞、袁敦礼[18]81指出:“体育既入教育之轨道,体育与教育同进退,体育之目的,即随教育目的为转移。近代体育目的之演进,大率由此。”然后,他们从机体之充分发达、技能与能力之培成、品格与人格之培养3个方面对体育的目的进行了分析。而方万邦[19]117-118则在其书中指出体育的目的可以从儿童的生长发育与体育课程的设置两个方面获得“发达”。文中还专门列举了《教育部颁布中学体育暂行课程标准》所定之体育目标,与威廉姆斯所设定的体育目标进行对比[19]121-127。

尽管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但方万邦、吴蕴瑞、袁敦礼3位先生都赞同体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在身体、心理与精神上都健全的人。而体育的目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根据相应的社会状况来进行设定,同时还应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同时,身为自然体育的倡导者,3人均对体操作为早期体育课程的主体表示异议。这与威廉姆斯对于美国学校中广泛施行的形式主义体操教育的强烈反感如出一辙。

从以上关于体育的概念、体育目的、体育理论的定义、对体操的认识等方面的叙述中,反映出威廉姆斯对方万邦、吴蕴瑞、袁敦礼体育思想的影响。

2麦克乐与威廉姆斯体育思想的异同及其在中国的折射

在美国,麦克乐的影响力并不亚于威廉姆斯。在人体测量学与竞赛规则设定、运动组织制度的规划等方面,麦克乐甚至略胜一筹。

两人的共同点在于都提倡身心一元的体育教育,且都是自然体育的崇尚者。尽管如此,两人在体育目的的认识上仍然存在着差异。在麦克乐看来,体育最主要的目的是发展人的身体。所以,他非常看重对运动技能的掌握。而威廉姆斯则认为,体育的终极目的是通过体育来帮助人获得有益于民主生活的社会价值与技巧。

实际上,威廉姆斯认为,强调身体练习对精神的强化作用,虽然也套用了“通过身体的教育”的表述,但实际上仍然没有摆脱传统二元论的影响。也就是说,麦克乐的体育思想实际上介于赫尔巴特教育思想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之间。而这一思想上的区分在宋君复与袁敦礼的著作中体现得非常清楚。#p#分页标题#e#

宋君复[3]50“强健之精神,常寓于强健之身体中”的说法,明显受麦克乐的影响。因为麦克乐[20]77-78认为,人尽管是身心合一的有机整体,但身体在全部中要占相对大的部分。而袁敦礼[21]则指出:“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只是“经验派所论断,而近于副现象之二元说,与近代生命唯一——机体唯一——之科学观念不同”,并指出这种认识是一种中和了二元论与一元论的狭隘论断。这一认识上的差异,主要是由于麦克乐与威廉姆斯在体育思想上侧重点的不同所造成的。

但这一看似微小的差别恰恰显示出体育从“身体的教育”向“通过身体的教育”转型时所发生的思维过渡。而袁敦礼对此的准确把握显示出中国体育学人所具有的学术敏锐度。

实际上,麦克乐与威廉姆斯认识观点上的不同,不光体现在有关“身—心”关系的命题中,也存在于两人对于健康与体育的关系的阐述上。

麦克乐[20]110认为体育的职责之一就是改善学生的健康状态,包括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对于我来说,今天的体育面临着两个机会……第一个是对学生的身体与心理健康的确实改善。”他始终相信,在维护人的健康方面,体育具有预防人心理与感情不稳定的作用。

同时,如前所述,麦克乐认为体育最主要的目的是对身体的发展。在麦克乐关于健康的诸多论述中,始终使用“健康(Health)”来形容“身体性健康(PhysicalWell-being)”[6]33。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宋君复[3]32对于健康的认识仅限于身体健康,“故健康云者,必吾人之各种器官发展得其宜,且不互相抵触之谓也。”不同于麦克乐,威廉姆斯[22]将健康定义为一种“生活的质量(QualityofLife)”,这一质量使人“最好的活着,并最好的进行服务(tolivemostandtoservebest)。”他认为,健康绝不仅仅包括良好的身体、心理与情感状态,它还包含一些诸如自我克制与自我控制的价值。而且,健康本身并不是目标,而是最有可能获得完满生活的途径;人如果想获得健康的生活,必须将健康的原理与知识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否则就没有价值。所以,他并不认为维护学生的健康是学校体育最主要的职责。而体育以外的其他活动,特别是娱乐休闲类的活动才是消解现代生活的压力困境的良方。

威廉姆斯的这种实用主义体育思想打破了长久以来以健康为至高目标的体育发展路径,将体育与健康教育以一种更为清晰与理智的认识区分开来。诚然,体育与健康教育有相互重叠的区域,但两者绝对不是完全重合的关系,也不可能完全相互取代。

所以,健康是一个不可测量的质量,将体质与健康或者身体舒适视为同义词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这一看法与当时很多体育教育家,如F·罗杰斯(F.Rogers)和麦克乐大相径庭。罗杰斯[23]等认为,通过人体测量学、力量指标测定、心血管效能测试,人们可以测量身体的舒适度(physicalfitness),也就是健康程度。

从健康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一争论,麦克乐等人所持的是一种带有明确医学倾向性的定义方式。在他们看来,健康是“一个有机体或有机体的部分处于安宁的状态,它的特征是机体有正常的功能,以及没有疾病”[24]116。

这一定义的优点是可以利用明确的手段和指标来迅速说明问题,但它的最大缺陷是被动的假设健康是一种可衡量的稳定质量,由此使人们的注意力都倾向集中到各种机能失调时所表现出来的体征,却忽视对稳定状态的分析,最终导致研究的重点发生偏移,同时也忽略了对健康的社会性与心理性认识的关注。而威廉姆斯[25]所坚持的是一种社会文化性的定义方式。他认为体育具有促进健康的功能,但这不意味体育可以代替健康教育,且体育并不必然带来健康。定义健康应该以所处的社会环境为参照,且此定义过程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获得修正。

这一认识与帕森斯的健康定义有很多相似,都是以个人参与负责社会体系的本质为基础,说明“健康可以解释为已社会化的个人完成角色和任务的能力处于最适当的状态……健康也与他在社会上的‘状况’,即角色的不同类型和相应任务结构有关,诸如性别、年龄、已有的受教育程度,等等”[25]115。这种从历史性的角度,将健康置于相应的社会价值与社会结构中进行审视,就其所背负的社会文化内涵进行阐释的定义方式,无疑是对单纯生物性的医学定义的有益补充与制衡。

第2篇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现在体育的视角,通过阅读、选择、分析和综合对孔子的体育教育思想、军事体育思想、伦理体育思想以及它的传播和对后世的影响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孔子的体育思想有两个突出的方面和现在体育密切相关;一是“成人”的体育主张,即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二是“重参与、重过程、轻结果、讲道德”的竞技体育观念,与现在奥林匹克精神相映生辉。孔子的体育思想在古代体育思想史占据重要位置,是体育史上的里程碑。

关键词 孔子 体育思想 现在体育

一、孔子与体育

(一)孔子的体育教育思想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不仅提倡体育,还把体育和德育以及智育都列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内容之一,并提出了“成人”教育。按照孔子的观点,一个人如果具备了“知”(智慧)、“不欲”(仁德)、“勇”(勇力)和“艺”(多才多艺)等四个方面的本领,然后经过礼乐道德的自身修养和外部教化之后,达到了相应的外显礼仪标准,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之为“成人”了。孔子提出的这一“成人”目标,单纯从教育学角度看,就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因而有着很强的导引和鼓舞作用;从体育学的角度看,他并不主张“勇”和“艺”的一枝独秀,而是要与“智”、“不欲”结合在一起实现全面地发展,因而又有着社会实用性。

(二)孔子的军事体育思想

在记录孔子思想的重要资料《论语》中,尽管对德、智方面的论述占有大量的篇幅,但也不乏孔子对军事体育方面的论述。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表达了他在培养人才上注重仁、知、勇的诉求。因此,把“勇”列为军事体育的范畴是毋庸置疑的。尽管孔子反对战争和杀戮,但作为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深知军事力量在治国安邦中不可或缺的道理。因此,我们说,孔子的教育内容不仅包括军事体育的内容,而且对军事体育训练在战争中作用的认识是十分深刻的。

(三)孔子的伦理体育思想

孔子提倡的体育活动,以及在他的教育中宣扬的体育思想,都是他实施“仁”的教化的一种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的体育思想具有鲜明的伦理色彩,是一种以“仁”为人生最高精神境界的孔子体育伦理思想。他还强调体育的道德价值追求,决定了孔子体育伦理是以“义”为思想和行为价值判断标尺的。除此之外,他还将体育视为一种礼仪活动,并将这种礼作为人的体育活动中的道德界限和行动标准。

(四)孔子体育思想与奥林匹克

《论语》中记载有孔子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孔子这段话的本意完全在于强调比赛过程中的道德建设,主张要把比赛双方的友谊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为了比赛名次互不相让。言外之意,孔子的观念强调的是比赛的参与意识,而并非是胜负的目标争夺。本质要求之所在――重参与、重过程、轻结果。

孔子体育思想对奥林匹克竞技道德的也有积极的影响。孔子以仁为精神境界的体育伦理思想有利于体现和维护公平竞争的基本原则。孔子以义为行为标准的体育伦理思想有利于彰显奥林匹克精神,调节人际关系。

二、孔子体育思想的传播

孔子体育思想中始终把“德”放在较高的位置,“克己正身”这种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武术的核心思想体系。孔子提倡的体育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在某种程度上有着相通之处,儒家思想中倡导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追求与奥林匹克精神中的团结、友谊、进步、和平、公平理念不谋而合,特别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竞技观念与奥林匹克追求的参与比取胜更重要更是一脉相通。这种理念的相同带来的直接效果是西方的认同,因此孔子的这种体育思想具有普世价值,孔子学院的成了正好为孔子体育思想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三、孔子体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的体育思想其主旨并非探索体育之真谛,而是把体育作为一种实用性的工具,为实现其仁的政治理想服务。在汉代,人们运用蹴鞠这种练兵手段,远征大漠,开疆拓土;在南宋,岳飞精通武艺,精忠报国;在明代,戚继光平倭卫国,捍卫疆土。每当国家危亡之时,孔子的仁学体育思想,就会唤起人们积极从事实用性体育,精忠报国,舍身成仁。仁学体育思想在中国古代起着重大影响;直到当代,中国体育界一直流行和实践着一句口号: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四、结论

孔子的体育思想观念,其价值和意义在整体上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在中国古代体育思想史上是前无古人,占据着重要的里程碑位置;二是孔子的思想主张有着与时俱进的精神特征,即便今天,同样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借鉴价值;三是孔子的体育思想观念是以社会的实际需要为根本目的,这与西方文化观念中的体育价值取向有着很大的差别,由此而显现着勇于担当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 王京龙.从《论语》看孔子的体育思想[J].体育科学.2012.32(1):77-80.

[2] 黄瑞霞,高洁.孔子的体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0(2):29-30.

[3] 王斌.孔子体育思想的现在阐释[J].体育文化导刊.2003.6:77-78.

[4] 王云.孔子的体育思想与奥林匹克精神[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22(4):38-41.

第3篇

我认为继续强调快乐体育思想理念的重要性很有必要,还必须彻彻底底落实在行动上才行。目前,在我国中小学生中,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还存在,要扭转这种不良现象,快乐体育思想理念在思想上行动上都必须有一个质的跃进,这也是我今天对“快乐体育”教学思想进行探讨所在。

我常常反思,作为一名老龄体育教师,要使自己身边这群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学与练,乐与汗,更好地掌握体育的知识与技能,得以健身;并在教学与活动过程中真正尝试到锻炼的愉快,竞争的刺激,合作的欢乐;体验到勇敢与顽强,胜利与失败,挫折与勇气,拼搏与成功带来的兴奋与快乐,同时,养成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要达到上述目标,老师崇高的敬业精神固而重要,但也和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密不可分,快乐体育思想理念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快乐体育的提法大约始于八十年代初,它既来自于国外体育思想的介绍,也来自于我国一些学者的教改尝试,而后又有人提出快乐体育即是主动体育的教改思想,这是教改的“春天”长出的新苗,它的出现体现了对某些僵死、被动的教学的反思,它是贯彻和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有力法宝,也是解决体育厌学现象以及保证体育与健康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自己清楚地认识到,快乐体育从终身体育与个人发展需要出发,从情感入手,对少年儿童进行健全的人格教育,身体教育为目标的一种思想。教师在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中应当是学生主动的学习过程,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智力活动与体力活动相结合,在愉快活泼的氛围中得以体验与锻炼,得以兴奋与快乐,从而达到促进其自觉积极地从事各种身体练习的目的。快乐体育它重视爱的教育,美的教育和每一项不同运动所独具的乐趣,并强调学习兴趣与创造学习,从而能更自主地、欢乐地从事体育与健康的学习。快乐体育,它不仅把运动的乐趣和丰富的情感作为目的,而且,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满足他们的学习渴望,为培养体力和智力,培养自我的终身体育能力与完美的人格奠定基础。

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值到现在,还有人把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快乐,错误地理解为是迁就学生的个体需要,或是在教学中只以学生为中心,以玩为主,或是嘻嘻哈哈、轻轻松松,其实不然,体育教学中的乐趣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提高了技术;二是明白了道理;三是得到了运动的体验;四是在活动中和同伴相处得融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体育中的乐趣是以学习的进步和人的身心愉快为基础的,正是由于这种愉快的体验来陶冶学生的身心,使学生能以浓厚的兴趣,持久的意志力,终身地参加体育锻炼。

快乐体育的含义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理解为快快活活、乐乐呵呵的体育,它是从生理、心理与社会三维空间来把握体育健康教学的特性与整体效益的。是现代教育中引进、发展、教改的结晶。快乐体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它在具体的手段、方法、组织形态等方面不应有固定的模式,要在实践中不断发扬光大,找出规律。

总结多年教改实践的体会,我认为要加速体育与健康课程真正和快乐体育的有机结合,要进行以下教研教改途径:

第一,要努力学习课改和教改的有关决议和文章,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确保他们在身心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得以健康与全面的发展,要打破教师说学生练的被动式教学,从全面育人与终身体育出发,促使学生能自我学练,走向终身体育的目的。所以,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在任何环境下都能独立主动的进行体育锻炼的愿望和能力。在教学形式上,通过以“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这个内因起作用。所以,我的很多教育教学形式都归结到一个目标,即使学生想学,会学,学会。

第二,在教学思想上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中的主人,真正成为被关注、被关爱、被服务的对象,做到,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晓之以理,持之以恒。

第三,开展校本教研和校本教材。学习领域内容要尽量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符合学生实际的,重在参与,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就要适当降低内容难度,避免学习内容“运动化”“技术化”,造成学生一方面喜欢体育,而又因为过难和枯燥而又怕上体育课的厌学现象。同时还要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也只有在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的学习目标,才能激发他们积极参与,成为真正的主动体育。

第四,在教法上锐意改革,重视发展学生个性,讲求授之有趣,注重引导发现。克服讲多、练少,竞技多、活动力,看得多、参与少的“三多三少”倾向。快乐体育重要的不是一种形式,它没有很固定的模式,它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要灵活应用地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和生理特点以及教法的运用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理解,应用教材,开发本地和校本教材,想想我们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另外,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也是现代素质教育,走进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的一大特点。要使学生认识过程与情、性过程的统一,就要把学生快乐的学习提到应有的地位。其二、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的学习,学生将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要使学生主动的学习,教师还要保持良好的情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这是情感教育对传统教学理念的挑战。情感教育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理念的重要一环。情感教育更是快乐体育的理念基础。快乐体育明确反对传统体育那种压抑学生,无视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只谈知识技能传授与体力发展的、强制的、被动的教学活动和指导思想。

第五,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要求,以及学生体质测试的要求,做好学生成长记录的登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锻炼。

第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干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愉快的学习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美好境界。“教育是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卢梭《爱弥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不亦悦乎”是学生学习的美好境界,也是教师工作的美好境界,还应该是所有教学过程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很多体育项目都是人们在娱乐中发展起来的。没有娱乐性质的体育,对学生而言,将是十分痛苦的事。当然,体育学习中肉体上的苦是必不可少的,快乐体育就是要求将肉体上的苦转化为情感上的乐,这就是“以苦为乐,乐在其中”。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教育;终身体育思想;教学改革

“运动与体育教学是终身体育的基本内容,在运动的过程中不可将其当作某人一生中某一个既定时期的短时行为,同时也不可将其作为一类肌肉活动来看待,而使体育活动与其他相关的文化活动分割开来,将其与社会、现状、艺术、道德的活动相结合,让它统一实施于终身体育的全部中”。这是保罗•朗格朗(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学家)提出的观点。终身体育思想是以社会历史为前提,在人们主观、客观对体育具有一定需求的基础上产生的。

一、终身体育思想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就大学体育教学来看,终身体育思想的基本目的在于让学生除了在学习过程中健康科学地锻炼,在其完成学业、离开校园后还可以形成优良的体育锻炼习惯。优良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不仅仅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拥有较为健康的体魄,而且还能够帮助他们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人格。将终身体育思想融入体育教学中对于大学体育教学本身来说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由于终身体育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大学体育教学体制的不足,促使大学体育教学的意义与价值得到一定的提升,从而体现出大学教学的基本价值。终身体育思想可以推动学生养成优良的锻炼意识,让学生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转变过来,并使得人们的寿命得以延长,这也是体育教学比较有价值的方面。此外,作为比较重要的教育思想,终身体育思想可以帮助院校体育完善其基本的教学理论体系。这是由于终身体育思想是我国长时间以来体育教学过程中所总结出来的经验,而且还是具有我国本土特色的一类体育教学思想,它促使体育教学从体育知识教学向培养体育精神与体育意识方面进行转变,从而实现社会体育与教学体育的有效连接,这也是我国传统体育教学理念中所欠缺的部分。基于此,终身体育思想正好可以弥补此方面的不足。

二、如何运用终身体育思想对大学体育教学实施改革

第5篇

1.1注重“礼”和“乐”以及“仁”的教育思想

1.1.1“礼”和“仁”对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礼”包含了自远古以来对人的行为的各种社会性的规范。就其本质而言,“礼”不是别的东西,它就是人的存在和活动的社会性形式。因此,“礼”成为主体内部所固有的质,没有“礼”就不成其为人。孔子继承和发展了周代礼的制度“,礼”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在礼制的教育中,也有丰富的体育内涵,这充分显示了孔子的体育道德观。孔子不但讲“礼”,他还极为重视“仁”。在他看来“,礼”是人的社会性的外部形式,“仁”则是人的社会性的内在根基。他在《论语》中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失去了仁的“礼”是没有意义、价值的,它会成为一种空洞的甚至是虚伪的形式。那么,如何来提高人的内在本质的修养,孔子认为应加强对人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这其中也谈到对体育道德的重视。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加强对学生道德礼仪的教育,才能更好地发展和培养更高素质、更全面的人才。

1.1.2“乐”和“仁”对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乐”在孔子的思想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孔子以行“仁”为个体所能有的最大的快乐,因行“仁”而体验到这种快乐,获得这种快乐,这也就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同时也就是个体存在的终极的意义与价值的实现。在《里仁》篇中,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是孔子对“仁”与个体存在意义与价值的实现的关系最为明确的说明。孔子认为,把这种“乐”和“仁”的思想应用于教育活动当中最能体现其价值所在。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学累了,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体育活动项目,不仅可以锻炼身心、增强体质、陶冶情操,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习共同进步,培养团结互助、高尚的道德品质,使其充分享受体育活动的乐趣。这种“寓乐于教“”劳逸结合”的思想对我国几千年来甚至是当今社会学校体育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1.1.3“礼”和“乐”对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孔子“六艺”教育中的礼和乐,既包含了道德礼仪的教育,也有体育和美育的成分。而礼中的礼射,乐中的乐舞,则是更接近于体育。孔子教育实践中的礼、乐、射、御诸教,往往是相互渗透、一起进行的。《礼记•学记》中说“大学之教也……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此处的艺,是指“六艺”;所谓“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是说如果不提倡含有文体娱乐活动的“六艺”,就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中的乐趣,以致不能胜任学习而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在学习中,除“藏”、“修”之外,还得“息”、“游”,即学习生活要有张有弛。《论语•述而》亦说:“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也就是说,学习的目标在道,根据在德,依靠在仁,而游息于六艺之中。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礼乐教化”,就是凭借礼乐对人们从思想品德到身体技能进行全面的培养和训练。它既能让人健身习武,陶冶心情,愉悦身心,又重在练习,使人在练习中掌握技能而达到休养身心的目的。这就是孔子以“六艺”为教的意义所在。总之,孔子的“礼”“乐”“仁”思想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乃至当今社会的学校体育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培养全面人才方面,影响非常之显著。

1.2重视“成人”之教育“成人”是孔子教育实践中的一个新概念。当他的学生问起怎样才算“成人”时,孔子说:“藏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孔子概况性地列举了藏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高尚品德,卞庄子的勇猛果敢和冉求之艺,认为兼备了这四个人的长处,就算得上是“成人”了。“知”“不欲”“勇”“艺”即“成人”必备的条件和素质,其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而“成人”教育中的勇和艺,就与体育密切相关了。“文之以礼乐”是这四种素质要受礼乐的规范。孔子说的“仁”“知”“勇”,大抵相当于萌芽时期的德育、智育、体育这一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准备去从政或做官的知识分子应该“君子不器”,也就是说,做人不能像有专门用途的器物,只具备某种单一的品格或技能,而应是多才多艺,全面发展。

1.3注重“以人为本”、“有教无类”的体育教育思想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在西周民本主义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肯定了人的价值和人的作用。孔子提出“天地之性,人为贵,”“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的观点,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能够客观认识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去“修身治国平天下”,担当起社会的责任。儒家思想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价值,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以人为本、仁者爱人的理念。儒家思想中的“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也就是教育的全面普及性,是指无论学生的贫富贵贱,聪明或者愚笨,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源于“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教育应当尊重每一个人的受教育的权利,给予每个人成才的机会。“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增加了受教育的群体和知识的传播,有利于更多人素质的提高。这两大思想同样在现代体育教育当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主要以学生为主,结合他们的运动兴趣爱好进行教学。他们当中无论是富二代还是家里比较贫困,聪明或愚钝,都应当一视同仁,同等对待。这样对于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素质、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具有积极的意义。

1.4儒家思想能够为学生创设和谐、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1)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为学生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彰显人性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人文化管理的核心在于尊重学生的发展要求,解放其个性,促进其人格的完善。学生在和谐的教学环境当中,能够有效地摆脱传统教学思想对其学习行为的禁锢,能够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进行有选择性的自主学习,使学生的自主思维与自我意识得到有效的发展。而这种有指定性的自主选择的学习行为,能够有效地修正与填充学生自身素质体系的建构,为实现其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2)净化教学环境,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进程。在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下的课堂教学氛围,凸显出强制与无奈,对于学生的身心造成极大的损害,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不仅引发了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抵触情绪,更容易导致学生不良学习行为的产生。因此,营造和谐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能够有效净化教学环境,使得传统的教学思想消极因素得以消除,为学生创设和提供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而这种净化的教学环境不仅能够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同时,更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与发展。(3)增进师生间的相互尊重、信任与理解,构建师生友好关系。和谐是建立在双方之间彼此相互尊重、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之上。和谐教学的环境,能够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使之体验与感悟来自于教师真挚的情感付出,进而对教师产生尊重与信任,促进师生之间关系的改善。和谐教学环境的营造,一方面能够彰显师生地位的平等,另一方面,能够消除师生间的芥蒂,达成彼此间的心灵交融与情感互动。全新的师生间关系的建立,能够有效烘托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教学整体目标的实现提高保障。

2儒家思想对学校体育教育的消极影响

2.1重文轻武的思想制约着体育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体格注重文教的国家。儒家主张礼仪修身,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制于人。”文人的地位很高,加上科举选士,强调文章、品德和门第出身,重权术轻武备,视武学为下品。这种固定的价值观念作为文化的深层意识积淀下来,具有很大的稳定性,支配着人们的言行和思潮。体育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通过身体活动和其他一些辅手段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其最突出的特征是教育性和教学性,体育教育是以体育教学为主要途径。而体育教学则是体育教师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体育知识,掌握技术和锻炼身体的双边活动。它强调的是一种“双边活动”的过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其思想和行动决定着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由于受到“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学校领导者对体育课不重视,体育教师也得不到重用,极大地削弱了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使学校的体育教学质量大大降低。

2.2男尊女卑思想制约着女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儒家思想对女性是比较轻视的。《礼仪》中有“妇女有三仪”“三从四德”的枷锁完全束缚着女性的言行举止,女性和男性一样参加体育活动的权利被剥夺,稍有越轨,就会遭到谴责。宋明理学片面提倡“存天理,灭人欲”,鼓吹“三纲五常”大肆宣扬妇女的“三从、四德、七出”的条律,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在实际的体育教学活动当中,女生这一弱势群体往往不备受教师的关注,常常被忽视。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们认为女生没必要运动这是符合常规的,更不要说要采取什么教学方法去教授学生,这就极大的削减了女生对体育课的兴趣,甚至对体育课产生抵制的情绪,逃课的现象时有发生。

2.3“礼”作为行为规范约束学生的个性发展“道之道,齐之以礼”,“寓德于体,以礼行体”把道德教化置于首位,把德、礼的观念植于体育伦理之中,这就决定了中国人的体育思想历来注重人伦道德的培养,其发展无疑会相对的集中于道德的方向。如果我们从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来看,重德轻体的观念是基本准则,重视身体方面的修行往往是一种思想的潜能,只能流行于形式上的提倡。学校体育教学就是要让每个参与其中的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养成自己独立的人格,培养和促进个性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4“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儒家思想把“中庸”上升为方法论这样的思想不利于培养人们的敢闯敢于冒险、改革创新以及对于理论的创新。为什么我们现在的教育改革都不是很成功,每当提出一个新的教学改革方案,总是尝试在几个点,而且实施不了一段时间就停止,这与儒家思想中庸之道思想紧密联系,它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用它来解决一切当前面临的所有困难与挫折,应是最佳的方法了,所以说我们现代的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学校是学生学习和受教育的良好场所,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我们应尽量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服务,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3结语

第6篇

关键词:体育;品德;人才

中图分类号:G631?摇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75-02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在各领域的广泛运用,要求我们学校需要为社会培养大批新型优质人才。因此,我们的教育也必须要面向现代化的社会新教育的发展,对学校体育赋予新的历史使命。体育教育除了向学生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以及增强他们的体质外,还要把道德品质教育、终身体育思想教育、美育教育贯穿始终,把育人放在首位。体育同学校的其他教育一样,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

一、体育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

通过体育能卓有成效地育人,这是已被实践多次证实了的。在我们的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锻炼学生们的身体素质来培养学生们的组织性、纪律性、集体主义等道德品质。在体育活动中,常常要求克服困难,勇敢奋斗,有利于培养勇敢、坚毅、果断、机智等意志。这些道德品质和意志,在体育的实际活动中,比在教室里的学习中更容易表现出来。教师针对学生的种种表现及时向学生进行教育,其效果比其他课程更实际。所以我们要重视通过体育培养年轻一代的道德品质的作用。

二、体育中包含着终身体育思想教育

体育同学校的其他教育一样,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体育也是我们这个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成为人们度过余暇时间的重要内容。因此,人们对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赋予新的意义,提出更高的要求,即不仅在体育课上学习和运用,而且强调进行课余时间的体育活动。这样就要求学生更好地掌握锻炼身体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参加体育运动的能力和正确的态度。体育的终身受益的任务,还要强调对学生掌握实用能力的教育,要重视多种能力的培养。比如:指挥队列的能力、组织小型体育活动的能力、体育竞赛的基本裁判能力、处置简单的运动损伤的能力以及指导他人参加体育实践的能力等。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基础,学生在学校所受到的体育教育,将会延续到社会。学生步入社会后将从事各种职业。健康的体魄将为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于社会打下物质基础,而他们所掌握的体育知识,也为事业的成功和开展社会交往创造了条件。

三、通过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社会在发展,我们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地创新,所以我们的体育教学也可以进行些创新性的教学,我们可以强调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如培养形式灵活,培养层次结构多样化,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形式以集体教学、分段教学、循环教学、提示教学、电化教学、分组考核、小组创编队形以及理论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相、电影,访问体育明星,回顾我国体育发展史等,对陶冶学生性情、激发学生情感很有好处。教学内容要具有多样性与可接受性。课程设置应由单一的普通教学课向选项课、专项提高课、保健体育课等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从“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向“以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体育经验为中心”转移。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运动技术教学的否定。不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将根据社会体育的发展、学生个体的需要及学校的教学条件,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非竞技运动项目、娱乐体育项目及个人运动项目的内容比重将加大。内容的广度将拓宽,包括理论、技术、保健、素质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内容的深度强调可接受性,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实用性,以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地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

四、通过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交流能力

第7篇

1终身体育教育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逐渐形成了终身体育教育思想,它重点强调的是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中体育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一般来说在我国,终身体育教育思想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需要在整个人生中都贯穿体育教育的理念,并将其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这样才能让体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另一方面,将终身体育理念树立起来,它能更好地认知和改革体育教学体系和训练计划,形成更为整体化和体系化的教育模式,更好地实现我国体育教育的社会价值。

2高校体育终身体育教育教学目标

对于高校来说,当前正处于终身体育教育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需要将其方向把握好。因为它的发展不仅影响到了终身体育教育目标能否实现,同时还对提升学生的体育技能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在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将目标制定的更加长远,将高校体育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进行重点强调,对于体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应该按照当前高校现有体育资源来进行。高校的体育教学应该以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和体育技能培养为重点,这样才能为今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体育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3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1缺乏终身体育意识

高校是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在体育教育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师生都没有正确的认识好终身体育的概念,因此就不能很好的理解终身体育意识。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在高校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一直将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作为了重点,没有正确的引导学生的终身体育学习意识,学生也就没有养成体育学习的兴趣,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过程中一直抱着敷衍的态度,这种敷衍的学习态度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有着非常严重的影响。

3.2单一的体育教学内容

在我国当前的体育教学中,仍将以传统的竞技体育为重点的教学作为主要内容。随着我国现代体育的不断发展,它所包含的内容逐渐丰富,包括了更多的娱乐、休闲和健身等的体育活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方面已经很难发挥出作用,高校过于单一的体育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在选择体育课程时主要选择田径、健美操和篮球等项目,其他的一些运动项目,比如攀岩和网球等因为有着较高的教学成本,再加上场地设施的局限性,很难有效展开。

3.3学生的现实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我国高校在当前的课程安排和现实需求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同时也有较多的问题存在。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没有按照学生的发展需求来进行,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按照学生的不同体育基础来进行,这和终身体育教学的目标是相背离的。在高校实践教学中,绝大部分的体育课时都被经济类体育项目所占据,体育运动项目由此出现了较严重的失衡现象,这对学生综合体育技能的提高和发展有着很大影响。

4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基于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发展对策

4.1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终身体育思想

我国高校在长期的体育教学中一直强调锻炼学生的体育竞技项目,但是在这其中却忽视了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锻炼方式和体育技能。学生在毕业之后,一般都会忘记所学的体育知识,也就是说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无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学生在毕业后就停止了对体育的学习。为了更好地将学生的体育发展水平提高,高校教师应转变体育教学观念,让学生能树立起良好的终身体育观念。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将终身体育的理念讲给学生听,让学生能更好地认识终身体育的观念。此外,在教学中还应将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出来,让学生觉得体育学习是一个有趣的过程,进而更好地认知终身体育观念,充分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激发出来,让我国高校体育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4.2完善体育相关课程

当前,很多高校存在的普遍现象就是体育课程只设置在大一、大二两个学期,且每周只有两个课时的课程。这样的课时安排是难以满足体育教学的实际需求的。所以,高校需要对自身课程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实际体育教学和体育课时间的关系协调好。在完善体育课程体系时,如果出现了问题,应该及时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这样才能让学生的体育学习保持更好的连续性,才能让学生将体育锻炼的习惯保持下去,将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增强。高校还应该不断更新体育教材内容,将个性化的教材体系建立起来。

第8篇

关键词:学校体育 思想教育 练身与做人

在学校体育中,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以一定社会和阶级的思想原则和规范对学生实施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影响。体育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这是不以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不管怎样认识,体育教育活动始终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有时是通过学生体育活动,有时是通过学校体育工作者的言行来体现的。

在体育活动中,特别是在对抗性竞赛活动中,参加者乃至参观者,都将发生着频繁而激烈的思想行动上的反差,会不时地出现对参加者和参观者的严峻考验。比赛失利时有的患得患失,互相抱怨;有的则互相鼓励,团结一致,积极拼搏;比赛胜利时,有的趾高气扬,骄横自大;有的兢兢业业去扩大战果。对待课堂常规,有的自觉遵守,有的背着老师违反纪律。如果学校的体育工作者,只管学生体质强壮、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不去过问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品德问题,这实际上就是对表现好的学生的一种冷视,又是对犯错误的学生的一种放松,也是造成学生不良习惯形成的错误做法。

在社会主义特色的国家,学校的整体行为依赖于德、智、体、美等诸多要素,这种行为又必须受学校的教育整体行为控制。所以,在德、智、体、美教育过程中,虽然它们都是有所侧重,但都要体现出全面发展、贯彻教育方针的性质。在历史上,思想道德都是有阶级性的。在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特色的国家里,道德仍然是属于阶级范畴里的,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会出现更多的思想道德认识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现在,我们的学生虽然生活在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里,但他们的思想仍然经受着多种思想体系的影响。在学校体育运动中,不讲文明,不讲道德,不守纪律的现象时有发生,有时甚至相当严重。因此,要在体育运动中抵制那些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才能使培养出来的人具有更高的社会主义觉悟和高尚的道德素质。

在学校体育中,很多活动都是在一定常规制度、规则、规定等道德下有组织地进行,具有严肃性、制约性、公正性的特征,这些都必须严格遵守服从。这样,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大公无私、光明正大、讲文明,懂礼貌,重友谊,守信誉,热爱集体,关心他人以高度的组织纪律性等优秀品德,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体育运动是一种人为的创造,并要求参加者努力克服去争取胜利并到达预期的目标。体育运动具有激烈的竞争性,锻炼的艰苦性,条件的复杂性,这些可以培养学生刻苦勤劳、勇敢、顽强、一往无前等优良的思想意志品质。

通过体育功能,并结合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向学生传授和灌输思想道德知识,并使学生形成相互尊重、互帮互助、团结合作,抛弃个人思想杂念,先人后己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去战胜各种腐朽道德观念,这样则必须依靠学生的自我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当今,影响学校体育工作中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效果的因素,笔者认为有两点:

1.不良习惯的惰性心理。学校体育是一个多因素系统,在学校体育工作中思想品德教育质量高低,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有人的因素,也有物的因素,有内环境因素,也有外环境因素。如果这些因素某些方面偏离教育轨道,会使学生产生不良行为,久而久之,就会成为心理品质中比较差的因素,学生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这种活动,然而行动一旦受阻,那就会产生一种消极行为,表现出不接受教育。对这样的学生,首先引导他们克服惰性心理,这样思想品德教育才能有效果。

2.认识心理的障碍。由于长期以来多方面原因,学校体育各项工作不受重视,这就使学生产生了一种片面的认识,上体育课就是玩玩而已。因而,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对自己要求也不严格,有些要求进步的学生对体育教师的善意引导,也会以反面去理解,从而影响思想品德教育效果。其实,这种表现也不一定与教师工作对立,而出于认识的心理障碍,对这样的学生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断增强对体育工作及体育知识的认识。

作为学校体育工作者,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并成为实践中的楷模。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到体育活动中去,严格要求,严格训练,让学生时时处处受到道德风尚的影响,让学生在自己亲身经历中学会识别符合要求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养成自觉遵守和养成良好道德习惯;鼓励学生的进取心,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体育活动中将良好的思想品德发扬光大,并使之蔚然成风。

那么,在教法上,要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注重教育个性的原则。针对不同思想水平的学生确定一个可以接受的起点,加强有针对性教育和指导,因材施教,这样教育才能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