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02 21:53:0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通俗音乐鉴赏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高校素质教育;音乐艺术教育;思路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9-0086-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经济的不断改善,为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音乐艺术教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通过音乐艺术课程的学习,提高大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拓宽其文化视野。它在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方面有着其它教育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普通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尚处于发展与完善阶段,还需要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不断积极的探索。
一、新形势下的高校音乐艺术教育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素质是人才的根本。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素质教育其宗旨是提高大学生的素质,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接班人,重点是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国家培养思想素质高、身心健康的、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建设人才。
(一)高校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1.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点,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逐步构建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问题,必须提上日程。
2.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具备综合素质的大学生,不仅应该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还需要具备除了专业素质以外的其他素质。从一定意义上说,培养综合素质人才,就是在培养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还必须兼顾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良好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技能、沟通能力、生活能力等等。
二、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对素质教育的推动作用
(一)音乐艺术教育的含义
音乐艺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它包括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美学、中外音乐常识、音乐技巧训练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它以婉转悠扬的旋律、变幻无穷的节奏、丰富多彩的音色、醇厚明亮的和声、巧妙精致的结构织体,严密完美的交织在一起。以它特有的方式撼动人们的心灵,对人们复杂的内心世界产生直接的感应作用,从而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对于培养人、塑造人的有着重要的作用。为学生学会作人,求知、健体、审美、劳动、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推进作用
1.普通高校音乐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我国教育方针的教育,是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使人的各种品质因素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就意味着素质教育必须把人的身心发展放在首位,。音乐教育具通过以情感人、以声动人的方法,来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作为审美教育或情感教育,音乐教育是最具操作性的主要形式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各种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我们说高校音乐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高校音乐艺术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
从古至今,音乐对道德的教化功能就一直为人们所重视。《乐记》曰:“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苟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欣赏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高校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高校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和升华的作用。高校音乐教育,能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使其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等方面逐渐发生变化,培养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
3.高校音乐艺术教育是促进学生智力,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
现代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 左大脑半球是理性与计算之脑,有人称之为数学脑。右大脑半球是感性与艺术之脑,也是潜意识脑。参加音乐活动可使学生两个大脑半球得以平衡发展,对开发个体潜能、激发和培养创造力、净化和升华精神境界及对人的全面素质的形成和提高等能产生独特的作用。
4.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
高校音乐艺术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教育模式。音乐本身对大学生就是一种最富现实性的审美教育。在欣赏贝多芬的《英雄》时,听到的不是别的,而是我们伟大时代精神的召唤,是我们自己的觉醒,是我们自己的英雄气概,这是对音乐内在美的感知。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音乐的基本常识,还能领会音乐的精神并能利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心声,逐步提高学生的修养及审美评价能力。
(三)高校音乐艺术教育方法探究
1.课程设置
普通高校的音乐课程设置上,要建构音乐门类、形式、风格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有《中国民乐鉴赏》《外国歌剧鉴赏》《世界流行音乐鉴赏》等艺术欣赏类课程;《中国民乐演奏基础》《外国歌剧演唱基础》《流行音乐演绎》《合唱与指挥》等艺术实践。还有《中国音乐简史》《外国音乐简史》《世界通俗音乐概况》《乐理基础》《电脑音乐编辑》等音乐理论类课程。保证学生在校期间都能接受全方位的音乐课程教育。通过音乐艺术欣赏课可以使大学生对全方位音乐文化有所了解。通过艺术实践类课程和音乐理论课程可以使学生粗略掌握一门民族音乐的演奏、演唱技巧,懂得基本的乐理常识,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增强自信心。
2.授课形式
普通高校大学生音乐艺术教育的课程多、课时少,学生要想限有的课程内掌握较多的音乐艺术的相关知识,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授课形式:
(1)专题讲座
讲座式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资力量配备、教学目标的完成是面向全校学生设计的, 课程形式可设置为选修课(大课),考试以论文的形式完成。可以利用本校师资也可以聘任校外本领域内的专家、学者进行授课。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加以提问式、对答式、游戏式、现场示范等。
(2)视听鉴赏
鉴赏式课程主要通过听觉系统,使学生在音响上有一个感官的认识.此课程的主要授课内容包括:中国民族民歌鉴赏、外国音乐歌剧鉴赏、中外器乐分析鉴赏等课程。
(3)课堂讲授
讲授课程主要是中外各类音乐理论课程,此类课程设置为选修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自行选择科目进行学习。采取大课的形式讲授,考试为笔答形式。
三、新形势下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音乐艺术教育
(一)新形势下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现状
1.高校音乐艺术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
在课程设置方面,大多数普通高校的素质教育课程中,虚设或少设音乐艺术教育课程。这样就使课堂音乐艺术教育得不到落实,教学内容和测试考核形式极其单调草率。
2.教学设施和设备跟不上教学实际的需要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学科,音乐教育不仅要有足够数量、水平和能力的专业教师,而且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设施与设备,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但现实中,一些高等院校的现有的教学设施和设备远远满足不了教学的实际需要。多媒体设备、学生教室、琴房、乐器等设备远远不够,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
3.高校音乐艺术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
在大部分普通高校中,由于对音乐艺术教育的不重视,觉得音乐素质教育与就业关系不大,又与毕业文凭的获得无关,严重打击了音乐艺术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能真正安排专门师资、课时和采取多种形式进行音乐教育的并不多,有的高校仅在教学大纲上虚设几门音乐艺术教育类课程,学生们的音乐素质不高也就在所难免了。
(二)新形势下加快发展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思路和对策
1.巩固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
国家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研讨会纪要》中明确提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要坚持以育人为本的宗旨,坚持艺术教育的公平性。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普及的、平等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不是培养艺术方面的专门人才,也不是着眼于少数艺术特长生的培养。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艺术的熏陶,提升审美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既然,高校艺术教育对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提高的作用如此重要,这就要求教学管理部门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转变观念,切实加强课程建设,巩固音乐艺术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
2.提高普通高校音乐艺术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普通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应建立并完善艺术教育管理体制,设立专业管理机构,规划和督导、组织教研活动,进行教学评估,定期检查艺术教育实施情况,使高校的艺术教育经常化、制度化。才能使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持续、健康、深入地推进。
3.转变普通高校音乐艺术教师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在巩固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的同时,高校音乐教师必须认识到音乐艺术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因此,从事普通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教师必须是高水平、高素质的。
4.改善高校教学设施设备,以满足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需要
音乐艺术教育是一门特殊的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完善的教学设施设备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设备、学生教室、琴房、乐器等设备都是音乐艺术教育所必须的。要想提高高校学生的音乐艺术水平,就得进一步地增加教学投资,增添教学设施和设备,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结语
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音乐艺术教育,提高了大学生的审美素质,锻炼大学生的形象思维,启发大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大学生的协作精神,使大学生的心灵世界更美丽,更宽广,更深厚,更和谐。新形势下的音乐艺术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这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需要,是一把打开通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大门的钥匙。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提高;质量
音乐虽是初中教学内容之一,但是初中学校由于升学压力等,并没有将音乐课程放在核心教学地位。音乐学习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有重要影响,但是初中学校的音乐教学质量一直不如人意,本文将从分析音乐教学存在问题出发,探讨如何提高初中音乐教学质量。
一、初中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正确的音乐教学理念
尽管新课程改革政策下,全国初中学校都注重培养全面人才,音乐教学相比以往得到重视,但是音乐教学理念还是较为陈旧。音乐教学不同于其他文化课程,不仅是音乐知识的传输,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鉴赏、创作等多方面能力。但是大多数的初中学校的音乐教学还是停留在音乐教材书本上的知识传播,教学目标不是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而是为了学生相关的素质考试达标。这样的教学理念导致音乐教学死板,没有达到新课程改革要求,同时也会造成学生对音乐学习的错误认识,无法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对学生的终身音乐学习没有任何帮助。
(二)学校在音乐教学上投入较少
国内大多数初中学校的音乐教学课堂就是平时学生教室,并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或者较少。教学的音乐作品,大多是由不同乐器演奏出来的,但是很多学校没有相应的乐器,学生很难听到由实物乐器进行演奏的音乐作品,所以学生们无法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这严重影响了音乐教学水平。更不要说乐器教学课程了,学生们没有机会自己演奏乐器或者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
(三)音乐课程安排与教材选择不合理
学校在音乐教学课程安排上存在很大的问题,音乐课程时间较少,为了确保学校的升学率,会安排大量的文化课程,相应的音乐课程时间就会减少,学生音乐时间较少,教学质量自然不高。
音乐教材选择,对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养成、教学效率等都有着重要影响。目前,初中音乐教材内容大多是比较严肃经典的音乐,像是民族音乐、世界名曲、合唱曲目、歌剧等等,缺少欢快通俗的流行音乐,当下信息技术发达,信息传播速度较快,学生日常接触到的流行音乐较多。相比较音乐教材,他们更愿意接触通俗音乐,也当下传统的音乐教材并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也不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很难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甚至会起到反作用。
(四)音乐教学手段陈旧
初中音乐老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是采用的方式较为陈旧,与文化课程教学模式一致。老师在教学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通过音乐知识点讲解、音乐节奏分析,自身演绎的方式来让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然后再由老师带领,学生学唱,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演唱,就算教学任务完成。单一老套的教学模式,导致很多学生对音乐课堂较为厌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根据学生学习兴趣、音乐作品特点作出教学调整,尤其是音乐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老师机械式的教学,导致学生演绎出来的音乐作品比较生硬,没有感彩,毫无音乐美感可言。
(五)缺乏综合实力较强的音乐教学团队
音乐老师作为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资源,其综合素质往往决定了初中音乐教学质量。但是目前初中学校的音乐老师较为稀缺,有些学校只有一个专业音乐老师,这给学校的音乐教学安排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相同教学内容的不断重复也会影响老师教学水准的维持。其次,学校音乐老师大多数是音乐专业毕业生,音乐教学中涉及到的内容较多,有些乐器或是音乐作品,老师自身也不是很精通,教学质量会受到一定影响。
二、提高初中音乐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音乐教学理念
当下社会对人才需求越来越高,学校应该提高音乐教学意识,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学校应该认识到音乐教学不仅是为了应付新课程改革的相应检查考核,音乐教学还能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全面素质,以及调节学习节奏与氛围。面对压力较大的文化课程学习,音乐课程学习可以为学生陶冶情操,消除学习压力,激发积极向上的精神,为社会培养大量身心健康的人才。学校应该明确音乐教学目标,并将教学任务分割到各学期、每节课,从而明确初中音乐教学方向。
(二)加大音乐教学相关投资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应该为学生配备成套的音乐学习设备与器材,让学生能够通过自身体验来记住不同乐器演奏特点,与音乐作品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乐器演奏技巧,激发学生终身学习乐器的兴趣与习惯。
(三)科学合理安排音乐教学时间与内容
根据学校的音乐教学目标,学校应该合理安排音乐课程时间,确保教学时间足够完成初中教学目标。另外,以往学校在音乐教学安排的时间都不好,是学生学习低峰期,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所以学校应该合理安排教学课程时间,确保教学质量。
(四)构建综合实力较强的音乐教学团队
学校应该配备足量、高素质的音乐教学团队,老师自身应该具备全面的音乐素养,熟知音乐知识、相关音乐历史,音乐鉴赏能力优秀,乐器演奏可以达到专业水平等等。配备的老师应该具有互补作用,根据不同课程安排不同音乐专业老师。
(五)采用多种音乐教学方式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体验不同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已经逐渐普及到全国各校,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让学生全面体验音乐,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构建音乐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学习音乐,更容易让学生掌握音乐感情基调,进而掌握音乐中的情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互动式教学方式对于音乐教学也很重要,可以加强师生间的音乐、情感交流沟通,让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效果,进而做出调整,有利于构建和谐教学氛围,为教学质量提高带来帮助。
(六)加强音乐考核力度
考核是我国教育体制下,督促学生学习的最有效措施。以往由于学校对于音乐教学不重视,在音乐考核上也比较宽松,这也造成了学生不重视音乐学习,不注重课堂纪律,经常在音乐课堂上看到学生睡觉、讲话、玩手机,甚至是做别的学科作业。对此,学校应该加强音乐考核力度。将考核成绩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核项目,音乐考核应该包括音乐历史知识、音乐鉴赏能力、音乐表演、音乐创作等多方面的考核。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音乐课堂上集中注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初中音乐教学应该得到学校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初中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不仅要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还应该具备多方面才能,确保在未来日益激烈的社会人才竞争中获取优势。
参考文献
[1]向文;对目前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几点问题的思考[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回顾培训期间的点点滴滴,纵观本次培训活动安排,有启迪智慧的专题讲座、讨论互动、观摩研讨、案例评析、论文撰写的理论培训,也有观摩课堂、体验名师风采的实践锻炼。一段时间的培训学习,让我重新接受了一次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提升的机会,观念上的洗礼、理论上的提高、知识上的积淀和教学教研技艺的增长,汇成以下的思路和心得。
首先,通过这次研修,自己进一步明确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对教师个人成长的作用,自己在教学中多了些反思,我们很多时候考虑问题的时候都是说学生的多,很少能够从自身出发,多问问自己究竟做了些什么,那些还需要改进等等。在教育这块热土中教师的职业道德对教师起着决定作用,也许态度决定一切就是如此吧。我努力把学习的理论知R转化为实践动能,使之有效地指导平时的教学工作,用新的练习设计理念指导我的教学,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重新发现,如此用心的循环往复,是因为培训班的课例研究让我从有力,变得更加有心。同时,我学会了变换角度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新理念的引领下,不断反思、调整我的教育观,正是这种换位思考,让我学会了信任学生,并不断地感受到信任带来的惊喜和力量。
其次,专家们的讲座,内容既深刻独到又通俗易懂、既旁征博引又紧扣主题、既发人深省又生动有趣。他们对中小学音乐的前沿引领,让人耳目一新、心生敬仰。让我经历了一次思想的洗礼,享受了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他们的讲座为当前的音乐教育指明了方向。培训的内容都是当前所关注的热点、瓶颈问题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技能,如何评课,教师的专业成长,校本研修等等,都和课堂教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紧密联系,针对性、操作性很强,很有实用价值。
第三,我非常认真的听看专家老师的报告,认真做读书笔记,力争重要的内容记在笔记上、领会在心里、落实在教学实践中。关于国学与师德的讲座,通过学习,我更加认识到新时期应该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好老师。我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爱岗位、爱学生、爱教育,把教育事业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积极探索,勇做一名默默无闻的耕耘者。以前在教材的处理上,我发觉自己以前还仅仅停留在表层上,甚至只是在教教材,还有很多的东西没有真正研究透。通过学习,我受到了启发,高中音乐鉴赏的教育要从“音乐何须懂”入手。今后教学时必会真正研究透教材,敢于质疑,敢于挖掘,敢于挑战常规,并且教学中会引导学生多欣赏世界经典音乐,让学生感受到古典音乐的真正魅力。
最后,在一系列发贴、回贴、网上答疑的活动中,我了解到了新课程的很多新理念、新方法,对我的触动很大。我已经把同仁们交流的良好的经验运用于平时的教育教学之中,而且随时进行反思和总结。
同时,今后我将努力做到:
1、将这段日子学习的教育理论投入到实践教学中去,为做艺术学者型老师而努力。
2、加强学习。除继续学习理解本次学习培训内容外,还要多读报刊杂志,积极撰写教育论文、案例分析和教学反思,做终身学习的表率。
3、认真做好课题研究,转变观念,探求新课程改革中的“热点和亮点”。
4、加强与专家、同行的交流,让智慧碰撞,让“国培”播下的“种子”生根、发芽、结果。
关键词:音乐教学 流行音乐 教学内容 学生兴趣 歌曲内容
流行音乐是音乐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过多年发展,它深受人们的喜爱。流行音乐与通俗音乐、民族音乐、古典音乐等其他音乐类别相比,更通俗易懂,易于流传,在年轻一代中有广泛的听众基础。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有选择性地引用流行音乐,将流行音乐与其他类别音乐进行有效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有效方式。
一、正确深入地了解和正视流行音乐
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流行音乐进行辅教学,就需要正确深入地了解流行音乐,正视流行音乐。流行音乐具有节奏鲜明、轻松活泼、浅显易懂的特点,虽然它不如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有较强生命力,但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注定了给大众生活和社会文化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在过去的教学中,有些教师过度地排斥流行音乐,在课堂上禁止学生谈论流行音乐,使学生对音乐课兴趣淡然。音乐新课标中提出“以开阔的视野,体验、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音乐文化,要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的要求,其内涵就是音乐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流行音乐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学生喜爱,教师也应该接受流行音乐,深入了解当前流行音乐的发展,了解哪些流行音乐是学生喜欢的,学生喜欢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流行音乐有什么特点,正视流行音乐的作用,这样才能在教学中选择适合的作品进行辅助教学。
二、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性引用
教师要运用流行音乐进行辅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性引用。如果选择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流行音乐就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了。在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中有通俗音乐、民族音乐、古典音乐、影视音乐、戏剧以及外国音乐等,教师在引用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选择性引用。以《梨园百花》一课为例,《唱脸谱》是一首戏歌,它巧妙地把通俗歌曲的演唱手法与戏曲音乐有效结合,既可以说是流行歌曲,也可以说是京剧,整首歌曲韵味十足。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几首歌曲的学习,了解京剧的特点。由于传统的京剧观众群小,学生了解不多,所以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些困难,但如果加入了流行音乐辅教学,教与学的效果则会不一样。在欣赏完这首《唱脸谱》后,我穿插了苏见信的《北京一夜》、周杰伦的《霍元甲》、陶吹摹端杖说》、王力宏的《在梅边》,这几首歌曲中均加入了花旦的演唱,尤其是王力宏的《在梅边》,融入了大量的京剧唱腔。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感到很新奇。通过这几首歌曲的比较欣赏,学生感受到了京剧和戏歌的魅力,了解和掌握了歌曲的艺术特点。
例如,教材第三单元的内容大多是欣赏外国民间音乐,这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欣赏的难度更大,兴趣也不高,即使听上很多遍也无济于事,但如果引用一些国外知名的流行音乐,对提高教学效率是很有帮助的。以《欧洲民间音乐掠影》为例,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中先引用一些比较著名的欧洲流行音乐给学生欣赏,例如猫王、甲壳虫乐队、迈克尔・杰克逊的歌曲,再欣赏这些欧洲民间音乐,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因此,教师在选择流行音乐时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性引用,让流行音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三、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选择性引用
一些教师在上音乐课时,往往只讲解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然后再给学生播放相关的音乐作品。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音乐教学也在发生着变化,现行音乐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对于高中生来说也是较难理解的,所以很多学生对音乐课缺乏兴趣,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一些音乐教育家提出:在进行音乐教学时,可以适当引用流行音乐扩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如何进行选择性引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选择,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流行音乐都是学生喜欢的,而我们的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在进行选择时,学生的兴趣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有调查表明,像S.H.E、陶础⑼趿宏、林俊杰、周杰伦等流行歌手的作品在学生中很受欢迎,如果能合理地引用他们的优秀作品,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还能活跃课堂气氛。以《辽阔的草原》为例,这是一首具有蒙古族风格的长调民歌,歌曲仅有四句歌词,每两个乐句构成的曲调进行反复的咏唱,旋律绵延起伏。教师在教学欣赏时,可以借助流行音乐,帮助学生学习。比如学生喜欢的歌手周杰伦,就有很多具有民族风味的歌曲作品,在组织教学时,我选用了一首传唱度较高的《自由飞翔》进行比较欣赏。这首歌曲融合了经典的民歌元素、电子音乐、Rap等形式,将民族唱腔与流行唱法结合,歌词朗朗上口,旋律悠扬动听,所以音乐一播放便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了,我趁热打铁,向学生提出问题:谁知道传统的少数民族歌曲的风格与这歌曲的区别在哪里?学生们愉快地交流讨论,表现得非常主动和积极。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欣赏音乐的兴趣。由此说明,在引用流行音乐进行辅助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选择性引用是十分重要的。
四、根据歌曲的内容进行选择性引用
流行音乐有着无穷的魅力,合理的引用能够为教学带来不一样的教学效果,但是流行音乐的内容和形式却良莠不齐,其歌曲内容并非全都适合高中生。有些流行音乐的确是上乘之作,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有些流行音乐,没有什么“营养”成分,更不具有教学意义;有些流行音乐,过分渲染悲伤、失落情绪等负能量,也应该淘汰。高中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选择积极的、健康、向上的歌曲进行辅教学。让学生在欣赏不同特色、不同风格的音乐时,学习到歌曲中那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感受到学习音乐的乐趣,提高欣赏音乐的水平。如何根据歌曲内容进行选择性引用?第一方面,爱国思想歌曲是教师选择的一个方向。具有爱国思想情感的流行音乐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比如王力宏的《龙的传人》、孙楠的《红旗飘飘》、S.H.E的《中国话》、谢霆锋的《黄种人》等,都是具有爱国情感的歌曲。第二方面,旋律优美、通俗易懂的歌曲内容是教师选择的一个方向。优美的旋律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心理,这种美的感受,对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很有好处的。另外歌曲节奏清晰,歌词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节奏、内涵,如朴树的《那些花儿》、高晓松的《同桌的你》、何炅的《栀子花开》等。第三方面,具有鼓励性的歌曲内容是教师选择的一个方向。鼓励性音乐有良好的激励作用,能够激发人的斗志,如《阳光总在风雨后》《隐形的翅膀》都是很好的激励性歌曲。其实供教师选择的歌曲还有很多,但不管教师如何选择,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格。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兴趣、歌曲内容,选择性地引用一些流行音乐作品,把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与音乐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开展探讨性学习,不仅让学生学到了更多的音乐知识,还进一步纯洁了学生的心灵,激发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参考文献
试论艺术欣赏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及意义
摘要:职业教育中开设艺术欣赏课程,把艺术教育融入职业教育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生活,对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和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艺术欣赏;职业教育;作用及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用人需求水平的提高,现代职业教育领域中,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能力和艺术特长的学生在就业上往往会占有更大的优势。因此,很多职业教育学校纷纷开设艺术欣赏课程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艺术素养能力,注重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在社会中的竞争力。本文从职业教育院校学生的艺术欣赏现状出发,探讨艺术欣赏对推进职业教育起到的重要作用及意义。
1 职业教育院校艺术欣赏现状
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还要求学生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同时还要具备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对于职业教育学生全面素质能力的培养,良好的艺术欣赏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虽然很多职业院校开设了艺术欣赏课程,但职业教育院校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仍存在着以下几种情况:
(1)艺术素养不高。职业教育院校的学生多来自中小城市或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的影响,生活水平低,群众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不高,艺术覆盖面差,很多学生来只有在进入大学后才有机会接触到电影、戏剧、画展和音乐会等多种形式的艺术门类和艺术作品,因而导致职业院校学生艺术基础差,艺术素养相对不高。
(2)审美和欣赏能力落后。由于经济和文化环境影响,大中城市和城乡间在艺术课程的教育水平上存在极大的差异,加上家庭对艺术的重视程度和学校师资力量等条件的影响,学生对艺术基础知识和艺术常识了解甚少,只能通过电视或网络的方式来获取信息。然而电视或网络多样的艺术和娱乐形式经常是高雅与低俗并存,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年龄上和心理上正是世界观和审美观形成的阶段,分辨能力有限,很容易被一些低俗的、感官刺激的事物所吸引,进而导致学生对艺术的审美和欣赏能力较为落后。
(3)想象力和创造力差。城镇的一些艺术教育培训机构基础相对较为薄弱,专业的艺术教育工作者较为缺乏,因而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正规的艺术课程教育,往往只是学习一些通俗的艺术门类,如音乐、美术等艺术方面的培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也仅仅是以唱歌或画画的方式来教学,忽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学生们虽然在唱歌和画画,但真正能够从音乐和美术的角度去理解知识的学生少之又少,艺术欣赏就更无从谈起了。思维方式较为守旧,难以激发学生在艺术方面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艺术欣赏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及意义
开设艺术欣赏课程能够提高职业教育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从而净化思想、完善品格、陶冶情操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让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
(1)艺术欣赏有助于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思想道德、个性发展、身心健康等方面综合素质。素质教育有助于学生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质,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研究发现,艺术欣赏能力在职业教育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起到得天独厚的作用。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分数不高,加之很多学生来自一些中小城镇或经济条件差的地区,上大学之前很少接触多样的艺术门类和艺术活动,因而艺术素养不高。艺术欣赏课程作为职业教育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注重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挥一技之长,能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为完成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2)艺术欣赏能够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业余生活。艺术欣赏一方面让学生在课堂上开阔眼界,拓宽思维,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扩大知识领域;另一方面,也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提高了学生的精神境界,让学生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艺术欣赏就像将一粒美的种子种植于学生的心田中,这粒种子在学生的心中生长开花,让学生一生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艺术欣赏课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让学生以艺术的眼光和态度去看待和欣赏周围的事物,进而去发现美、欣赏美和不断地追求美。
(3)艺术欣赏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研究发现,艺术欣赏能够使人精神愉悦,能够净化心灵,增进健康。例如,优美的音乐旋律能够刺激人的神经系统,让人心情舒畅,解除疲劳。再如,美好的画面能够让人视觉愉悦,放松心情。现代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身体和心理承受的压力较大,枯燥乏味的专业课让学生长期处于精神紧绷的状态,这些情况极易引起学生情绪波动,导致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因此,职业教育院校开展艺术欣赏课,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得到精神的放松,通过欣赏、鉴赏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形成健康的审美意识,进而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关 键 词:公共艺术 教材编撰 统筹 自主 革新 框架 走势
在全国各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认知上,很多人都能说出它的重要性,但在具体行动实施上可谓参差有别,一般来说,理论研究型名牌大学和普通教学实践型高校就有着客观的不同层面的划分,这种划分往往是根据名高校触及学术前沿而起到领头雁的作用,或对教育形势的走势敏感而捷足先登,公共艺术教育在这样大的前提下似乎也不例外。然而各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材的建设甚至包括名牌大学的局面也存在凌乱、深浅不一和各自为政、不尽如意的现实状态,名高校如此,普通高校渐次递减,职业技术学院的层面几乎就谈不到公共艺术课程教材的建设了。当前公共艺术教育处在全面探索和全面启动建设的历史时期,公共艺术教材建设是公共艺术教育整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教材的建设进行慎重思考和仔细的研究。
对于教材的定义一般为:“泛指教师用于教学的所有材料。包括教学大纲、讲授提纲、教科书、教学参考书、指定的书目等。”除此,与大学公共艺术教学相匹配的“声乐”“器乐”“美术”“书法”的技法类书籍以及影视类、舞蹈类等书籍均属高校公共艺术教材范畴,以下的课程教材编撰研究着重以欣赏理论教科书为研究对象。
一、编撰公共艺术教材的基础因素
1.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整体建设制约教材的编写
高校公共艺术教材建设是艺术课程整体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课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互相制约的。公共艺术课程教材与课程设置需要同步建设,建设好课程教材是艺术教师上好理论课的基础保障,也是公共艺术教育向外拓展技能实践环节的依据,即便是艺术门类之间也都是关联、协调、照应、理顺的关系,所以公共艺术教育教材建设是受着课程建设整体发展状况制约的。反之,如果教材建设以外的建设环节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或者都处在半成品状态,而公共艺术课程教材的建设成为一枝独秀、异军突起是不容易做到的,所以它现有状态与每个环节建设冷暖共尝似乎符合现实的逻辑规律。当前各高校公共艺术教材的建设处在好与差并存、精与粗并存、充实与残缺并存的局面。例如有的高校公共艺术教师在某一个艺术门类方面的教学实力突出,编写的教材也相对好一些或者至少是有教材的;反之有的高校艺术教师的教学实力相对薄弱,教材的编写也跟不上来,或者随机性的使用选购教材,致使各艺术门类之间的教材系统上呈现出凹凸不平的现状。所以公共艺术课程教材的建设应该将其熔铸于公共艺术教育主管部门的教材建设纲领统筹之中,进而使公共艺术教育建设的各个环节能够协调的同步发展。
2.非艺术专业大学生艺术素质现状确立教材编写方向
我国在校的大学生来自于五湖四海的都市、乡村,他们在入学前的艺术教育参差不齐,有很多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学生入学前根本就没有艺术教育,即便是最发达的都市学生,他们在中小学阶段的艺术教育水平也不平衡。尽管国家的教育法规和国家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对中小学的艺术(音乐、美术)教育作了明确规定,但因我国长期以来重理轻文的教育导向,使得人们将中小学阶段应该享有同等教育的“通识”学科人为地分出等次,视音体美为“等外公民”,称之为“小三门”,艺术教育不能像其他学科那样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循序渐进不间断地连续下来,造成他们到大学阶段的参差不齐或断档。对于那些根本没有进行过系统基础艺术教育的大学生来说,教材编写存在很大难度,编写的太浅,他们毕竟是有一定知识深度的大学生,编的深了,又会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艺术毕竟不是光靠理论说教能学会的,所以教材的编写一定要考虑到大学生的现有艺术基础状况,编写出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实践指导,适合中国大学生艺术教育国情的系列教材。
3.艺术课程教材的编写与课程结构设置
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课程结构的安排直接影响教材结构的编写。对公共艺术教育而言,课程的结构设置如在纯粹的欣赏理论层面,就会距离艺术教育的目标太远,因为只停留在欣赏理论层面,会造成艺术教育的单一性、片面性和走上枯燥乏味的不符合艺术教育的歧路,这种艺术教育也是脱节的、浅表的、不完善的,对大学生艺术人格的养成毫无作用,他们对世界的感受可能还是和原来一样没有什么改变。因为我们的公共艺术教育真正的目的不是让这些大学生只会背诵一些画家、音乐家的名字或知道几个名曲、名画,而是通过学习去真正理解艺术的真谛、感悟艺术的内涵、体验艺术的魅力,进而养成高尚的艺术人格,为其所学专业作为潜质的辅助,只有更深更近地接触艺术,才会让大学生心灵世界发生变化。
因此,欣赏理论课和技能实践课只有相互结合、内外渗透、侧重适度才是一条最佳的选择途径。欣赏理论课定位于课堂选修且人人必选(将来的发展趋势应是必修)是所有非专业大学生艺术教育的总趋势。将艺术教育的技能实践环节设置在囊括四大门类艺术的艺术团、第二课堂、兴趣小组等作为吸收艺术特长生和广大艺术爱好者进行技能实践的载体是最佳的选择。于是,既有欣赏又有理论,既有实践又有艺术活动,这是所有高校进行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总体方案。由是,以此为依据进行课程教材编写的侧重也就明确了。当然参与技能实践活动的学生客观地在理论基础上外延到技能实践,尽管无法和专业相比,但是这部分学生总算是进行了相对完整的艺术教育,而那些只是单一进行欣赏理论选修的学生可能就缺少对艺术实践的亲身体验所带来的感受。这样参差不齐的艺术教育是我国长期教育体制下势必自然形成的艺术教育的“地形地貌”,也是很难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非专业艺术教育的国情,是一个长期以来“重科技,轻人文”功利思想教育的后遗症,要赶上欧美高校艺术教育只是一个期盼。
4.在统一的公共艺术教育大纲下编写教材
明确了这样大的公共艺术教育基本构架,音乐、舞蹈、美术、戏剧这四大门类艺术课程教材还要在一个大的统一纲领下进行编撰。国家规划教材的编写,固然有它的权威性、标准性、整体性的优势所在,但我国幅员辽阔,高校分布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由于各地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差异,规划教材就存在某些与具体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对应不上的弊端。所以各校自编教材仍然是教材建设发展的主流,这是因为自编教材能够根据一线教学因层面和学生现实状况,及艺术水准和课程结构等不同的具体情况而定;是因为能充分发挥教师教学、教研的主观能动性;是因为能根据地域文化的差异结合本校情况而确定编写内容。但是自编教材往往也有很大的不足,也会因为教师对公共艺术教育学科理解的不同以及教师水平的差异等因素而形成各行其事、各自为政,难免有它的杂乱和质量的参差不齐。
我们主张公共艺术教材无论是国家规划教材还是各校自编教材,都应该由艺术教育的主管部门在大的纲领统筹下进行,建立编审制度。具体地说,可以首先汇总各高校关于公共艺术教材编撰的意见、建议和相关的学术论文,汲取当中可行性学术观点,定期召开相关的改革研究的实施会议,在研究确立公共艺术教育的性质和准确定位后,在此基础上拟订在四大艺术门类范围内的教材编写的纲领方向、教材名称、教材编写提纲和具体内容,注重它的知识性、系统性、连续性、实用性和地域分布特点的基础上,号召鼓励各高校艺术教师在明确公共艺术教育精神的前提下进行参编或自编。参编或自编教材势必带来校际之间的“争鸣”,这应该视之为驱动主观能动和应有的自主学术空间,所以同样章节的编写或整体或部分教材的编写,只要是不离开公共艺术教育总纲特点的大前提,经过专家的鉴定,就可以出版根据各校情况不同的有不同作者版本的教材。这样我们就可以避免规划教材的教条性、自编教材的凌乱性。随之而来的是统筹规划教材,广泛征求各校建议的民主性,自编教材相互兼顾的大局性,从而形成公共艺术教材建设的完整独立体系。
二、 公共艺术教材编撰的框架设计
1.公共艺术教材编撰的三种方案
在公共艺术教材编撰的取舍和教材的结构上,我们试图将公共艺术欣赏教材的编写分三种方案:
第一种方案是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欣赏教材的编写,共同构筑在相同的一个平台,就是说将这四大门类艺术教材分别编写出一套自身相对完整的课堂教学用书,这样单册编写也是通常采用的一种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有限的课时量讲授主要内容,有目标地选择重点。学生在完成必选课程内容以外,可以对大部分剩余的内容按照老师的提示、指导进行自学,从而使学生既可完成选修课程又可拓宽艺术视野,这样的编写方案是具有集主干内容和外延读物于一体的双重作用。
第二种方案是我们尝试着将四大门类的教材编写在同一本书中。在编写时要注重各门类知识的主次繁略的有序安排,有了繁略、取舍就突出了教学的重点,这样的编写方案比较适合我国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艺术选修课一学年课程安排的教学需要。有些高校的艺术选修课甚至只安排一学期,按每周二学时计算,要在一年或半年内将四大艺术门类的欣赏理论讲授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并消化掉,而不考虑教材的侧重与繁略,精炼与取舍,是很难达到教学目标的,因此重点的突出势必考虑到切实的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为了满足更多艺术爱好者的需求,再编撰出有针对性的各艺术学科的课外读物,作为艺术知识的拓宽与外延,从而适应大学艺术普及教育。
如将四大门类的教材编写在同一本书内,我们尝试把音乐欣赏编写内容的比例适当大一些,因为这四大艺术门类相比之下,音乐的听觉艺术给人带来的感官冲击更具有直接性,生活中喜欢和涉足音乐的人群也是最庞大的。美术是视觉的、静态的,它也是有着不同群体层面的庞大队伍,但同音乐相比,参与美术的人群似乎小于音乐,所以美术欣赏编写的内容稍次之。舞蹈和戏剧常常受着艺术特点制约,所以舞蹈和戏剧欣赏编写的内容则再次之。
第三种方案是艺术电子教材的编撰制作,电子教材是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应用到教学当中的一种新兴教材形式。电子教科书具有容量大、教学直观和声音、图文并茂的立体交叉应用的特点,并且不受时空的限制,既可集中教学,又可以进行网上分散的教学,尤其是艺术类学科更需要音像教学的直观配套手段,即便一般常规的艺术教学不使用电子教材授课的话,制作电子课件和配套音像资料也是非常必要的。电子教科书的编撰与书面教材编撰方式上有很大区别。首先它需要艺术教师具备对电脑软件的熟练应用能力,或者在计算机教师的配合下完成教科书的编撰制作。其次是电子教科书与书面教科书有很大的外在形式上的区别,编撰电子教科书既要根据电子教科书自身编辑的特点规律,又要兼顾到运用教材授课的逻辑规律;既要根据电子教科书自身编辑的容量大和立体效果,又要兼顾到公共艺术教育是普及教育形式的对应性,就是说它也同样存在编纂教材的主次、繁略的公共艺术教育的共性特点。
至于承载艺术教育技能实践环节的艺术团、第二课堂、兴趣小组等的技能课,因其科目繁多、特点各异,各高校可因校、因师、因生而异,编写出适合本校学生具体情况的、适用于技能教学特点的教材、讲义或教案规划。
2.音乐欣赏理论教材编撰案例
(1)音乐欣赏教材编写的思路
音乐欣赏通常分中国名曲欣赏(包括器乐曲、声乐曲和歌剧)、西方经典名曲欣赏(包括器乐曲、艺术歌曲和歌剧)、现代音乐曲目欣赏(包括器乐曲、歌曲和音乐剧)。在欣赏课中还包含中外音乐史、音乐理论的知识简介和相关中外音乐家简介,其中欣赏部分占85%,理论部分占15%。欣赏可按中外名曲欣赏和现代音乐欣赏的顺序来写,也可按器乐曲、声乐曲、歌剧的类别来编写。当然只要按照课时量合理分配原则,还可以按照具体情况或教师的授课方式和技巧的不同调整编写顺序。在音乐欣赏教材开篇的编写不妨将中外音乐史及音乐理论等知识先作适当的简介,注重人物、事件介绍的趣味性,以便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后面的欣赏做相关知识的铺垫,更易于理解后面所介绍的曲目。而欣赏中涉及到相关的作曲家、歌唱家和音乐名词等,应以词条的形式放在欣赏教材的最后便于学生学习查看。
(2)中国名曲欣赏编写要注重时代感
当今的教材普遍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病,尤其是音乐教材明显地存在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究其原因,对大部分学生而言不能回避的是和音乐基础知识薄弱以及和当今的音乐导向有直接关系,除此而外,那就是和长期以来音乐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陈旧、脱离现实文化背景有直接关系。伟大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和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联的,我们这个时代也有“唱着东方红”“走进新时代”的优秀之作,或者很多适应现在的年轻人口味的优秀作品,但是我们的音乐教材没有把它作为主体编进去,音乐课上学生总听到类似的“没爹没娘”“杨白劳喝卤水”的带着哭腔的音乐。面对这样的教材内容学生的潜意识中可能会产生本能的回避,生活背景的迁移可能就是学生不愿意上音乐课的原因之一。所以中国名曲欣赏的编写范畴应确立在从“新民主主义时期”前后一直到当代各时期的优秀经典之作,编写重点要放在建国后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所产生的优秀作品。只有这样才能让当今的大学生感受到时代的脉搏,与时代相融合,让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激荡起大学生心灵的美感。
3.西方经典名曲为编写音乐欣赏的重点
在西方经典名曲欣赏的编写上,重点要放在巴洛克后期到浪漫乐派晚期,因为这段时期的音乐作品是世界音乐最为典型的核心,无论是我国专业音乐欣赏教学,还是西方国家自身音乐欣赏教学,所设置的比重都相对占较大的篇幅,提高大学生高雅艺术的鉴赏能力也必定将这一部分作品作为重点。所谓的西方经典名曲就是指巴洛克后期到20世纪初的一切经得起推敲的、优秀的欧洲音乐。它历经了巴洛克时期音乐、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的全过程,是西方音乐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很多大师的音乐作品都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堪称人类音乐的瑰宝和永恒的典范。
在编写这部分教材时首先要选择带有普及性、典型性的作品,作为欣赏课程入门的第一章节,如按音乐类别来编写,则应先选择那些浅显易懂的且为大家熟知的器乐小品,例如巴赫的《小步舞曲》、莫扎特的《弦乐小乐曲》等。因各时期的音乐大师都有优美小巧的器乐小品,这样编写会使从未接触过西方音乐的学生容易接受,对已经有过了解这部分作品的学生易于提高兴趣,对非常熟知这部分作品的学生重新感受这些作品的美妙,最终目的是使不同层面的大学生都能增强学习兴趣。完成这部分入门作品之后,再以和缓的坡度向较深的作品当中进行选择,例如:海顿的交响曲、贝多芬的交响曲,直到浪漫乐派晚期俄罗斯诸位音乐家的管弦乐作品等,都可作为第二三章节的内容进行编写,接下去的章节可按歌剧和艺术歌曲的分类由浅入深的顺次进行编写。当然从注重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考虑,还要选择一些优秀的但并不在普及层面常出现的音乐作品,这样编写可为热爱艺术的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外自学的资料,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4.现代音乐曲目欣赏的编写要占有适当篇幅
关键词:方言 湖湘 民歌
一、方言
中国地大物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华灿烂的历史长流中,语言是独具一格的存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一方方言也系着一方人。中国2010年10月3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写着“汉语方言常以地域大致划分为方言:官方方言、晋语、湘语、赣语、吴语、闽语、粤语、客语。”
而本篇论文主要探讨的是湖南方言在湖南地方性民歌中的运用所带来的地域性的独特魅力。如果你问对于远游在外的游子来说故乡最另人眷念的是什么,能最让人引起共鸣的恐怕就是那一缕乡音了。作曲家们很巧妙的抓住了这一点,他们在创作民歌的同时创造性的保留了民间歌曲的特色――把方言嵌入其中,使之成为了歌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方言在湖湘民歌中的运用
说起湖南民歌人们耳熟能详的曲目都非常多。从宋祖英、李谷一等老一辈歌唱家走出家门面向全国的那个时代起,湖南民歌在湘妹子的演绎下传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甚至走出了国门,把优秀的湖湘民歌展示在世人面前。李谷一老师的《浏阳河》《刘海砍樵》《妹妹找哥泪花流》;宋祖英的《辣妹子》《马桑树儿搭灯台》等这些脍炙人口的民歌被传唱至今。后来的雷佳、王丽达等一批优秀的青年歌唱家接下了这根接力棒,把众多的有特色韵味的地方性民歌带上了舞台。如醴陵民歌《思鬼情歌》、湖南民歌《放风筝》、《采槟郎》、《洗菜心》。其中有些歌曲或多或少会经过润色或加花,在传统的曲谱上加以创新,使之内容更为丰富,演唱形式也变得多彩,但唯一不会变动的就是歌曲中的“台柱子”――方言唱词。百变不离其宗,这是演唱者与作曲者着都清楚要严格遵守的,不然,这湖南民歌就不是湖南民歌了。
本文主要从两首湖南民歌着手进行分析:
(一)醴陵民歌《思鬼情歌》
介于这首民歌网上所寻曲谱版本不一,故笔者通过对流传度最广的音频进行听音记谱,最终手绘出《思情鬼歌》简谱,并对需要注意的地方加以标记说明,以期能让此谱更通俗易懂。(见下图谱例1)
如图所见,曲谱中每一句话后面都跟着一些衬词,如:‘也’(同‘耶’)、‘哦嗬呀’、‘哪’(也同‘呐’)、‘那依呀子呦’。这些都是醴陵方言中常用后缀衬词。另外,谱中并没有标记的方言体现在歌词当中。如‘我哩满哥哥鬼也’中的‘我’字,在普通话中读作‘wo’第三声,而事实上在词曲中我们应把它唱作‘wu-e’并偏向于“e”母音。再如第二句‘昨日搭个信呐’中的‘日’字,官方语言普通话中一般读作‘ri’。而如果代入这首《思鬼情歌》中就应读作‘ni’,与汉字‘腻’读音相同。另外还有一句就是‘眼望穿呐你只鬼也’中有三个字需要唱对。一个是‘眼’字唱作‘e-an’重音落在‘an’上,另一个是‘穿’不读‘chuan’
而唱作‘quan’与汉字‘圈’字相近。最后一个便是‘只’字不唱‘zhi’而应唱作‘z-a’其中‘a’母音读第一声,读起来与汉字‘匝’字相似。显而易见的是,这些方言的出现演活了这首民歌,它才真正意义上的是一首地道的醴陵民歌。因为它带有着醴陵的符号和印记,而语言,永远都会是能引起人情感共鸣的。
(二)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
《马桑树儿搭灯台》是一首桑植民歌,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把它带入了世人的视野中并使之广为传播。这是一首以男女之间相互诉说相思爱恋之情为题材的歌曲。其中也带中浓厚的湖湘风味――桑植方言。其中的衬词与上述的醴陵民歌《思鬼情歌》有异曲同工之妙。如‘呦嗬’、‘也’、‘咯’。而歌~当中同样出现了不少方言特色――‘写封书信与也姐带呦’中‘书信’的‘书’字不唱作‘shu’而应唱‘xu’第一声,与汉字‘须’同音;‘我三年两年咯不得来呦’中‘我’同醴陵民歌《思鬼情歌》中的‘我’读作‘wu―e’;‘得’字不唱‘de’而应唱作‘d―ei’;‘你个儿移花别也处栽呦’这一句中的‘个’与‘处’,不读作‘ge’与‘chu’,它们分别唱作‘guo’同汉字‘果’、‘qu’同汉字‘区’。
三、结语
从古至今,声乐艺术就与语言艺术是无法分割的一个整体,想要唱好一首声乐作品第一步就得从语言入手。语言的通畅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声乐作品的完整表达。而在具有地方性特色的中国民歌来说,语言在其中更是起到的重中之重的作用。在笔者的声乐学习生涯中,经历了从美声唱法再到民族唱法的转变。在此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便于来源于中国民族歌曲尤其是地方性民歌的发音咬字方面。这类作品不仅要求在字面读音上必须准备到位,而在曲调韵味上也有着及其高的要求。当你唱错或没唱准某个字的时候那首歌就是演绎不成功的。一些优秀声乐歌唱家在上台演唱地方性民歌之后往往能获得观众热烈且真诚的掌声,那是因为他们在歌曲上下了功夫,从歌曲背景、歌曲内容、歌曲风格、歌曲韵味以及歌曲语言上进行了透彻的了解与分析,最后才能演绎出一首首获得肯定的作品。无疑,这些地方性民歌给人们带来的是不同于新创作的歌曲的感受,它可能更接地气,更让人倍感亲切,更让人难以忘怀。这其中饱含的情怀正是每个中华儿女心里的根。它们值得被发扬并传承下去。这也是笔者写此篇文章的目的与意义所在。我期望着并相信着,在众多才华横溢的作曲家笔下能写出更多优秀的脍炙人口的民族声乐作品,也盼着地方性语言在中国民歌作品中继续大放异彩,中国声乐艺术的道路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王伟任,王顺通.音乐欣赏教程[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2]吴岫明.中国民歌赏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06).
[3]李湘.浅析湘中东部几首民歌的文化背景、审美与演唱技巧[M].中国音乐,2009.
[4]韦行.中国民歌[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5]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6]乔建中.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关键词:层级式;合唱艺术活动;特点;实践;价值
近年来,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股合唱热,合唱艺术正以其独特性和包容性的特点①,受到社会和学校的广泛欢迎,以我省为例,每年由省委宣传部组织开展经典合唱歌曲的比赛活动,由省文化厅组织开展的文化系统合唱比赛活动、由省教育厅隔年组织的大学生合唱比赛活动;地方政府也参与主导着各种合唱活动,如嘉兴打造歌城名片,每年举办全国性的合唱赛事、在温州合唱艺术也出现温州模式、绍兴举办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再如,宁波市每年中小学都要举行合唱比赛等;国际国内的其他合唱赛事就更不胜枚举了。这一股股合唱热的背后也可见合唱艺术的价值深受各界的认同,合唱艺术的形式也逐步让更多的人群喜爱。
独立学院作为高校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人的聚集地,更是合唱艺术活动的绝佳土壤,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为例(下称我校),每年进行着不同层次的合唱活动,如军训合唱比赛、班级合唱比赛、院系合唱比赛、校合唱团音乐会、校外合唱艺术竞赛以及教职工合唱艺术活动等。近年来我校合唱更以一种自觉的状态形成了一道立体的合唱艺术风景,这种立体的合唱艺术活动模式,正是笔者所提出的“层级式”合唱艺术活动模式成果的表现方式。
一、“层级式”合唱艺术活动模式的构想及实践。
(一)“层级式”合唱艺术活动模式的构想。
合唱艺术作为一门高级的集体音乐艺术形式,在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思想教育、团队协作意识、形象思维锻炼、心理疏解、音乐素养提升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②,层级式合唱艺术模式是基于合唱艺术的特点,结合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学校思政工作模式、校园文化建设特征等综合因素考虑,通过整合相关资源,部门联动,打造的一个由班级、学院、学校共同参与的立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平台,形成一种差别式、渐进式的学生艺术教育模式、一种凝练和传输校园文化精神的有效手段,具有内容高雅,形式喜闻乐见,参与面广,持续时间长,成效显著等特点。
(二)“层级式”合唱艺术活动模式的实践。
我校自2001年办学以来,十分重视合唱艺术教育对校园文化的建设的推动作用,2002年成立大学生合唱团,并推进了多项以合唱艺术为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如聆听心声合唱音乐会、纪念一二・九运动学生合唱比赛、纪念合唱汇演、新生班级歌咏比赛、新生军训军旅合唱比赛等。通过多年的发展,合唱艺术活动的模式和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并形成了各自的组织方式和针对性的组织目的。
第一层次,形成了以新生为参与对象的班级歌咏比赛、军训合唱比赛等活动。由各学院系主办,以新生班级团队建设、合唱艺术普及为目的,重视班级学生的共同参与,简化表演的难度,突出表演的创意,大都以齐唱式的集体歌咏为形式。目标:通过一次集体的创作和表演,促进新生班级的凝聚力形成,使学生了解一定的合唱基础知识。手段:以奖促进,突出班级合唱节目的创意和集体参与,演唱技巧和内容不为重点,内容健康,体现一般的演唱即可。效果:学生参与热情高,班级同学间迅速熟悉,体验到歌咏的快乐和意义,掌握了一定的合唱技巧和知识,为许多院系所推广和欢迎。新生军训合唱比赛则由学校军训负责单位主办,以新生连队为单位进行军旅国防教育和合唱普及教育为目的。此两项活动每年连续进行,为校园合唱艺术氛围营造和普及发挥了基石作用。
第二层次,形成了由学校党委宣传部、团委共同主办,艺术教育中心指导,以各院系为单位组队,进行主题合唱汇演活动。目标:进行一次生动的红色主题教育,让学生体验一次有一定难度的合唱实践,掌握合唱的形式和理解合唱的内容,重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融合,同时营造全院良好合唱的氛围。手段:一是重策划,以红色主题为主线,精心挑选作品,重视纪念主题的逻辑性和时序性,规定演唱曲目;二是重保障,下拨经费,要求各院系团委精心组队,聘请专业指导教师进行排练,要求2个月的时间跨度,确保整个过程是一次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过程,确保最后的合唱艺术汇演环节成为艺术精品的展示。效果:学生生动的接受了一次红色主题教育,熟悉了合唱艺术的基础知识和要求,感受到了一次专业式的训练,掌握了一定的演唱技巧,加强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此项活动现已成为我校每年举行的品牌活动。
第三层次,以建设指导“校级大学生合唱团”为标杆,打造学校合唱艺术精品,对内辐射,对外发挥文化名片作用。由学校团委、艺术教育中心共同组织指导,以全院学生为对象,建立学院大学生合唱团。目标:打造一支相对专业的业余合唱团,培养一批良好素质的合唱队员,对内能演,对外能赛。手段:进行日常训练,每周2次训练,学分认证,专业指导,严格管理,加大投入。效果:多年来,我校合唱团先后参加国际、国家、省市等各类合唱赛事获奖20多项,对外展示的同时更是对学生精神风貌、综合素养的一次展示。
最后,层级式合唱艺术模式,应以“教职工合唱活动”为补充,师生互动,形成良好的合唱氛围。我校教职工元旦文艺晚会,经常性的组织合唱比赛,并成立了教职工合唱团,开展日常的训练,在全员育人的背景下,教工的合唱活动为学生们做了一个较好的示范,由此也形成了一道师生共同参与,校、院、班级分层组织,难易结合的层级式合唱艺术活动模式。2011年浙江省教育厅组织的艺术教育督查工作中,立体式合唱艺术活动模式得到了专家们的肯定,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亮点工作在文件中进行了反馈。
二、独立学院“层级式”合唱艺术活动模式的价值探究
独立学院一方面由于办学时间短,校园文化积淀不深,活动多而不精,认同率不高,没有形成有效的校园精神凝练和灌输的手段,严重的制约了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另一方面艺术教育资源投入不足,课程的开设和高质量的艺术活动不多,学生的参与率不高,制约着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层级式”合唱艺术活动模式,是建立在一门团体歌唱艺术基础上综合艺术活动模式,具有全员覆盖、渐进推进、立体组织、综合熏陶等特点,在内容上兼具艺术性和思想性。因此构建“层级式”合唱艺术活动模式是独立学院的现实需要,它在组织方式、展现形式、表现内容等方面对于独立学院有着它独特价值。
(一)有利于综合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1、是快速形成良好班风的最佳手段。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也是学校基本的学生集体,班风的好坏也影响着学校校风,而我校开展的以新生班级为对象的班级合唱活动,以集体完成1项表演艺术为目标,经过一定的时间跨度,通过班级学生群策群力,共同参与,能快速让学生相互熟悉各自特点和特长,凝聚团队,激发集体荣誉感。而在娱乐化过度的时代,选择高雅的合唱艺术活动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让班风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进行,也为形成一个高雅的校园文化发挥作用。
2、是思政教育的创新平台。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的结合成为思政教育的一个突破口,艺术的喜闻乐见,润物无声的教化方式,学生乐于接受。一方面合唱艺术以其参与面广和参与门槛大众化特点,使之成为受益面最广的艺术形式。如“层级式”合唱艺术活动模式,第一层级的合唱比赛模式可覆盖3000人,而第二层级的比赛可组织参演的演员达到600人左右,观众800人,第三层级的合唱团90人,全年的参与人数可达到4500人次,接近学校学生人数的一半,具备这种强大动员方式的艺术也只有合唱艺术。另方面,合唱艺术作为最高级声乐艺术,因其团体性和有歌词辅助的特点,使其渲染力比一般表演艺术更强,在中国近代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合唱艺术一直是鼓舞广大民众的有力推手,也积累了大量反映革命历史的合唱作品,大学生演唱这类作品,能生动的感受当时的历史故事和情绪,参与学生由此接受了一次红色的教育。
3、是打造学校合唱艺术文化名片的需要。艺术名片是一个学校艺术教育标志性的成果,是学校软实力的体现。层级式合唱艺术模式的立体式开展方式,既能营造良好的合唱艺术氛围,深化合唱艺术的普及工作,学生因此而熟悉和爱好合唱;又能发现一批具有良好音乐素养的适合参加合唱团的学生,从而为学校合唱团的精品塑造奠定基础。有了良好的氛围,合唱艺术名片的校内辐射效应也能得到更多的共鸣和认可,对外的合唱艺术活动才更能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4、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文化的形成。行为表象背后包含着学生思想品德、文化素质、情商心理等因素,这些因素的提升有利于学生良好的行为文化的形成。层级式合唱艺术活动,以其科学的歌唱为主线,相互平等协作的演绎形式,主流的思想内容,在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想象创造力、心理的疏导、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皆有明显的作用②。在此基础上合唱艺术还能衍生出更多品质的锻炼,如毅力,纪律意识,礼貌意识等等,这种在合唱艺术活动中的锻炼对于学生的每一个行为都将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有利于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
1、是公共艺术教育课堂的特色补充。在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指出,课堂是学生艺术普及的中心环节。然而独立学院公共艺术课程因师资严重不足,导致艺术课程总量少、门类少,与学生的需求严重不匹配,层级式合唱艺术活动其最广泛的参与面无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参与艺术教育的机会,第二层次、第三层次的合唱活动由专业音乐教师主导,体现了艺术实践的专业性和多样性,是为艺术教育的第一课堂的特色补充。
2、是公共艺术教育方式的创新开拓。在翻转课堂和慕课等形式进入课堂后,传统的艺术教育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同时艺术教育的内容也在通俗音乐与严肃音乐之间寻求一个平衡,学生更注重自身的实践体验,本人通过《音乐鉴赏》课堂互动座谈了解,绝大部分学生希望互动和参与艺术实践。层级式合唱艺术模式,打造了一个可长可短的参与时间,从易到难的实践过程,呈现出立体和渐进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阶梯式的艺术教育方式。
结语:
合唱艺术是人类文化艺术中的瑰宝,其简繁兼具的形式,参与面广、大众化等特点,为独立学院立足自身实际打造各具特色的合唱艺术活动模式提供了可能。层级式合唱艺术模式是我校结合自身实际,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后,再从构想到继续实践,逐步建立起来的。层级式合唱艺术活动模式的建立和运行,已经为我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学生特点的变化,合唱艺术也将在大学校园绽放出更多的花朵。
参考文献:
[1] 李宜芳. 论高校合唱艺术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共融 音论乐坊 2012-6
[2] 郭晓伟. 普及校园合唱艺术刍议.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8.
[3] 孙大鹏. 浅析加强_独立学院_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社科纵横 2009.10
[4] 郭晓伟. 对高校业余合唱团组织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宣传思想工作,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7.
[5] 吕芳文. 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