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美丽的小路教学设计

美丽的小路教学设计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0-28 09:22: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美丽的小路教学设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美丽的小路教学设计

第1篇

夸美纽斯说“教学的艺术就是一种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给学生展示一些美丽的与课文相融的图片,可愉悦学生的心灵,激发创作热情,从而一步步踏入老师所营造的情境中,产生共鸣。朱自清先生的《绿》,“格调清朗,节奏明快,充满生命的活力,洋溢着勃勃生机,反映作者勇于进取的精神”,更动用了多种写作手法。语文老师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进入情境,备课时准备了大量的精心挑选的色彩明艳浓烈的图片,其中有一张堪称美仑美奂的“梨花带雨”图片,以及与“绿”课有关的大量的录像片段,还有和本课有关的背景资料,把他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机地链接在一起,以网页形式在学校的网络中心服务器上,上课时,学生一人一机,先让学生自学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等学生都可以在网上获得,网页上的图片和相关录像,加深了同学们对《绿》这篇文章的美好印象,在课上同学们可以在网上了解他想了解的一切。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时间占了多数,很多学生在看到“梨花带雨”这个图片时,不由得惊呆了,任课老师趁机“从大家眼神中,我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梨花带雨'图,大家能否用语言去描绘、赞美呢?”,同学们的写作热情被激发了,纷纷发言,可惜许多同学语言干瘪,词不达意,老师顺势引入课文,“让我们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梅雨潭那醉人的'绿'的,学习他的表现手法,然后再描绘”。这样既然可以使学生多一次写作机会,在激发的创作热情中用心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从而更深层次地融会贯通地描绘这些景物,事半功倍,一石三鸟。网络资源的大容量性、集成性、开放性等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从教学方式的手段看,它有别于传统教学,能借助声音、图片、动画等的神奇配合,为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提供有效途径。

又如,在执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语文老师就是在网上找到钢琴曲《秋日的私语》,并引导学生想象作者描绘的幽僻的小路、多姿的荷花、微微的晚风,缕缕的清香、淡淡的月色、薄薄的轻雾,品味作者迷离恍惚、深沉抑郁的情感。这些不正是作者夏日荷塘边的窃窃私语么?不正是这种轻松中夹着哀愁,恬淡中和着丝丝苦涩的独特意境么?在这种情况中,学生轻松体会了作者那种难以言状的苦闷、彷徨、低沉、抑郁,从而自然的联想到当时腥风血雨的黑暗现实,理解当时的知识分子,理解作品的主题。

文学作品一般都有是在对景物的传神写照中,自然流露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眼前的传神写照即是“境”;而其中的思想的自然流露就是“情”,“情”与“境”天衣无缝的融合,就构成了作品的艺术境界。“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不仅)激发学习兴趣,(还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魏书生语)。利用网络环境中的声音、图片、动画、文字等大量的资源等创设情境,获益良多。

当然这里面少不了教师上课前的准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要作系统安排,精心策划。教学设计分为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前者主要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后者主要是以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前者是通过教学分析进行教学事件的设计及呈现教学事件的教学策略的设计,后者主要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中,选用学习资源或外界帮助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它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学习分析,设计学习资源,认知工具以及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支持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模式。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符合了人本主义及素质教育的对教育的要求。

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中,我的体会是:一是学生不太习惯于这种不太“像”上课的模式,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进入角色(可能与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教学模式有关),学生普遍反映信息太多,没有次序,不容易进入学习的角色,另外网页内容外观花样多干扰大。但这次教学设计实践是成功的,效果是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大部分的学生学会了自主获取信息,动手、动眼、动脑三维一体,多重刺激,学习兴趣增强了,创新能力增强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改变,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威信感受到了挑战,压力增大,因为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与灌输;教师的角色主要是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促进者,教师表现主要是从前台走到了后台;教师在教学当中不能由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代替,相反教师在这种模式下的重要性更大了,计算机只是一种信息加工和呈现的工具,教师唯一选择是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扩大知识面;教学组织者需要跨学科的知识结构;教学组织是单个教师所不能完成的,需要教师的群体协作;网络化的教学设计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是如何制作教学课件、如何把它们组织成为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资源形式。因此,如何制作符合网络环境下优秀的教学课件是网络环境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整合各个学科内在知识体系,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首先要具有计算机知识(最起码是基础知识),其次必须要有跨学科的知识与能力,才能驾驭各种计算机软件,比如几何画板软件,要用它来进行学习,要知道软件本身用法及它涉及的数学、物理等学科各方面知识,这调动了学生纵向与横向学科学习的兴趣,它使学生形成了长久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这对于开发人力资源很有益处,这也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互联网比特量以月成倍增长,传统教师念经式上课模式,其信息量充其量是九牛一毛。在这种模式下,我们的教师、学生是否作好了准备?教师、学生要转型到这种模式下,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培训便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克东.谢幼如.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1992.

第2篇

快乐的家园

教学目标

1.对“1”进行认识,并且从1引申到2、3、4的学习.

2.进一步体会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1、2、3、4体会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了解1、2、3、4代表什么.

教学难点

了解1、2、3、4代表什么.

教具准备

课件、补充资料“结绳计数”,学生每人一张数字卡片,老师1-10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你们知道古代人是怎么数数的吗?(演示课件:结绳计数)

2.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帮助他吗?

(点评:以结绳计数的故事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知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活动(二)

1.今天老师带大家到一座美丽的小山村去旅游(板书“1”),你们想去吗?乡村的早晨非常美,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点评: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1”的概念.)

2.(演示课件:美丽的山村)请你们仔细观察,1可以表示什么?(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学生可能说:一条狗、一棵树、一艘船、一间房、一个小孩、一座山、一个太阳、一户人家、一棵草、一个萝卜、一筐萝卜、一条小路、一条河、一群鸟……

4.平时,你还在什么时候会说到或用到“1”?

(点评:发散思维.联系生活实际学习.)

5、谁能总结一下,“1”都可以表示什么?

(1即可以表示个体,又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集合,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

活动(三)

在生活中,我们还经常用到2、3、4等数字,这些又可以表示什么呢?

(点评:由“1”的学习,引申到2、3、4的学习,学生借助已知的方法自主学习.)

活动(四)

1.建小足球队:学校的操场多宽敞啊,你们想不想去活动活动?我们就来组建一支小足球队.

2.你们看,老师这里有很多的数字,(数字朝下)谁愿意参加足球队,请你抽取一张数字纸片,把它贴在胸前.(10个同学贴好数字,按上台顺序站成一排)

3.同学们,台上有几名运动员?他们衣服上的数表示什么?

4.如果让他们排成一队,可以怎么排?(学生讨论)

方法一:

1、2、3、4、5、6、7、8、9、10

方法二:

1、3、5、7、9、2、4、6、8、10

方法三:

10、9、8、7、6、5、4、3、2、1

(学生说出其中一种,台上小队员排队)

5.老师扮演记者采访:请问,你是几号运动员?你排在第几个?

6.请同学扮演小记者,向运动员提问.

7.除了这种方法,你还有别的办法帮他们排队吗?

(10人一组活动:把自己座位里的数字

贴在胸前,然后大家讨论可以怎样排队,站成一队)

8.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是怎么排队的?其它小组可以当小记者提问.

(点评:组建小足球队,调动学生参与的意识与活力.在老师示范性的采访后,学生在模仿提问中,感知序数.)

活动五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你打算向谁学习他的什么优点?

板书设计:

快乐的家园

1234

总评:注重体现学生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的特点之一是具有抽象性,而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同时还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的形式.因此在引入新知识时,通过直观的富有意趣的画面——结绳计数来引入,并安排操作性的实践活动如:组建小足球队.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感受知识、学习新知识.在注重直观感受的同时,逐步提高对学生的要求.例如,在认识"1"的时候,先让学生感受一棵草、一只船、一盆花……让学生联想到:2可以表示什么?3呢?4呢?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不只停留在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

第3篇

关键词:阅读;感受快乐;实践能力

一、在“实”上下功夫

所谓“实”,笔者的粗浅理解是语言文字训练要落实。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是对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回归。我们要把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作为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1.形象生动解词语

解词,是小学语文基本功的重要训练项目,是阅读的基础。乌申斯基说过一句话:“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从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理解特点出发,教师要特别注意解词的形象生动。从一位老师执教《画家和牧童》时,对“浓墨涂抹”与“轻笔细描”之区分理解的教学设计中可窥见一斑,他出示句子: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第一步:让学生联系语境说说对这两个词的理解;第二步:师在宣纸上现场作画,指名学生说出她什么时候是“浓墨涂抹”,什么时候是“轻笔细描”;第三步:课件出示名画,让学生上台指出哪是“浓墨涂抹”,哪是“轻笔细描”。一步步,既直观又有效,这两个词不同的意思理所当然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2.循序渐进积句式

钻研教材,教师要善于发现课文中出现的新句式,然后要适宜地利用这些句式,逐步分层地进行训练,使得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迁移运用。

3.比较阅读练语感

比较阅读,就是将课文中的词、句、段加以变换,让学生在诵读中与原文比较,从中感受不同的语言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或情感。

比如,让学生有比较地阅读,与文本对话后感受“渐渐”的必要性和语言运用的优美性。许多时候,就词论词、就句论句,是很难有所感悟的。因为,语言文字内在的、隐藏的情味、意蕴、理趣等,往往存在于具体的语境中。学生在诵读、比较、体会的过程中自己发现了什么是“渐渐地”,唯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养成准确运用词句的好习惯。

4.观察说话促理解

面对一些难理解的句子,把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中有一句:有时碰上阴雨天,大树也会来帮忙,枝叶稠的一面是南方,枝叶稀的一面是北方。李吉林老师先创设一个情境:一个阴雨天,雏鹰旅行队的小胖迷了路,太阳躲在云里,怎么办?她再请学生分别扮演小胖和大树公公。大树公戴一个绿色的高高的头饰,向南而立。头饰南半边插着稠密的树枝,北半边插着稀疏的树枝。然后请学生仔细观察大树公公,请他帮忙。大树公公不仅作了明确的回答:枝叶稠的一面是南方,枝叶稀的一面是北方,还提出“为什么我的枝叶南面稠北面稀?”李老师最后出示了两个句式:“因为,所以”“ 是因为 ”。这个片段充分说明,在模拟现场中,观察启发了学生的思维,生动简易地演绎了句子内涵,让学生轻松学会了阴雨天在野外辨别方向的方法。而进行因果关系的说话练习,让学生非常清楚地了解了树枝的稠稀与太阳的因果关系。此句理解的难点迎刃而解。

5.朗读情境展个性

阅读教学应当以读为本,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朗读指导过程的展开是极其重要的。

请看《棉花姑娘》的教学片段:(出示句子:“请你帮我捉害虫吧!”)

A读读这三句同样的话,能不能读出不同的心情?

B创设情境:是啊,她盼着,盼着,终于把燕子盼来了。棉花姑娘对燕子说——

燕子飞走了。棉花姑娘的病情加重了。她又盼啊盼,终于盼来了啄木鸟。棉花姑娘又急切地说——

啄木鸟又飞走了。棉花姑娘的病更严重,她已经变得奄奄一息了。这时候,青蛙跳来了。棉花姑娘高兴地说——

同样一句“请你帮我捉害虫吧!”,学生会发现表达的情感不一样,因为棉花姑娘的病越来越重,她的心情也应越来越急切,最后看到青蛙来了,应是又急切又高兴。学生有声有色地读着、练着,读出了棉花姑娘的高兴、有礼貌、焦急、难过。从读可以表现出学生对语言深刻的感悟,读的过程展开了,读的水平提升了,个性化的朗读成了课堂上最动人的旋律。

6.语言思维同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思维是语言的灵魂。所以,在训练学生语言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训练学生的思维。真正有效的语言训练必定也是有效的思维训练。

我们不妨品品《比尾巴》的教学片段:

师:哪位小朋友想跟自己喜爱的小动物打声招呼?

生:你好,孔雀!

师:好的,谁还能说?

生:你好,猴子!

师:你能不能反过来说一说?

生:猴子,你好!

师:真聪明!谁继续来说?

生:公鸡,你好!

师:请你看看图片,这是一只怎样的公鸡呢?

生:这是一只漂亮的公鸡。

师:你想一想,怎样跟公鸡打招呼,它才会高兴?

生:你好,公鸡,你的羽毛真漂亮!

师:你的回答更漂亮!小朋友学着它的样子,自由地说一说吧!

这位老师引导学生与小动物打招呼后,却能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介入,及时点拨,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如何把话说得更具体、更生动,让语言与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与发展。

7.眷注学情筑基石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必须眷注学生的“学”,准确把握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唯此,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实现其主动发展。倪锋明老师执教《恐龙的灭绝》时,遇上这样一个句子:我们人类只有三四百万年的历史,恐龙却在地球上生活了大约两亿年。句子中的数据是课文推进中一个不可忽略的教学细节,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个理解难点。由于这两个数字十分抽象,很难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尊重低年级孩子的特征,将“三四百万年”和“大约两亿年”两个数字用柱形图标注出来,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视觉上造成强大的冲击力,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使得学生立刻理解了文本,一下子走入文本的语言和情感中。

8.媒体课件填盲区

多媒体的运用应该恰如其分,辅导的重点在学生经验的盲区、知识的盲点、思维的堵塞、情感的模糊之处。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时,由于傣族人民的生活离学生相去甚远,学生缺少这种生活经验,对于像脚鼓、凤凰花、泼水节很陌生,因而对理解课文、感受傣族人民的热情和泼水节的欢乐有一定困难。笔者就借助了图片、录像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加强视觉冲击和直观感受。在看了人们敲着象脚鼓赶来和互相泼水的录像视频后,学生的情绪明显被感染了,激情被调动起来,似乎融入了泼水节大联欢的热闹场面,这个效果明显地在朗读中体现出来了。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填补了学生知识经验的盲区,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二、在“趣”上做文章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之一就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使得学生愿学、乐学,感受阅读的乐趣,教师就要利用教材,多多采用有趣的教学形式。这一点,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1.别致板书融趣

板书是一门艺术,尤其是别致的板书,魅力绝对无限,能得到学生的偏爱。

佐晓梅老师执教《酸的和甜的》这课时,她的板书设计可谓独具匠心:狐狸、兔子、猴子贴图的身上分别有他们的名字,体现巩固生字的意图;狐狸在课题中“酸”字的下面,猴子在“甜”字的下面,在后来的小结中,老师适当地将处于中间位置的松鼠和兔子的贴图移到猴子的下面,意在突出松鼠和兔子跟着小猴子尝试,这样的板书设计,概述了课文的内容;另外,板书中的“听”与“尝”也突出了文本的寓意。这样别致的板书,可谓一举多得,学生自然乐在其中。

2.适宜表演享趣

课堂表演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一种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静”的课堂“动”起来,使“死”的课堂“活”起来,因此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喜爱。

请看《小小竹排画中游》引导学生了解“树木密”的教学片段,场景描述:教师戴上小竹排的头饰,边演示“顺水流”,边说:“大家看,一只鸟飞来了,一条小鱼也游来了!”两位同学分别戴上小鸟与小鱼的头饰跟着小竹排前行。

小竹排:这里有一棵大树。

(师让一生起立)小鸟:这里也有一棵大树。

(另一生起立)小鱼:这里有好几棵大树。

(好几个学生起立)小竹排:这里有一大片树林。(全体“大树”挺立着)

师:这一棵大树,请你看看你的周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大树。

师:我想请这一棵小树看一看你的周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许多绿绿的树。

师:是呀,许多树连在一起,看起来一片绿色。

师:请你数一数,你的身边有几棵大数?

生:1、2、3、4……

师:数得清吗?

生:数不清。

师:多得数也数不清,树木真密呀!(出示“两岸树木密”进行朗读指导)

教师再让“小鱼”说说水中的倒影,让“小鸟”说说在树林中飞翔的快乐,让更多的小朋友说说在树林里玩耍的感觉。(再次朗读)

“树木密”作为江南春色图中浓墨重彩的一幅,不仅可以让学生看到“树木一棵棵靠得近”的客观存在,也可以让学生体味到在树木间嬉戏玩耍的生活情趣,学生收获的不仅是对“树木密”的理解,他们更多地收获了快乐。就语文学习而言,我们不仅要求学生要悟出语言文字的本意,更要悟出情意、情趣、情味,适宜的表演不失为一法。

3.善用语言激趣

一般来说,儿童的学习情感很难自发,他们往往需要外因来刺激内因。因而,教师利用灵动的语言,能点燃学生兴奋的火花,使他们在语文中畅游。

《美丽的小路》中的一个片段很好地诠释了这点:(课件出示:兔姑娘轻轻地从小路上走过,()说:“啊,多美的小路啊!”)

师:你能在括号中填一填吗?

生:我填“高兴地”。

师:你能高兴地读一读吗?

生:我填“开心地”。

师:不错,除了“开心”“高兴”之外,还能填哪些呢?

生:我填“笑眯眯地”。

师:很好,可以加表情的词语,你能笑眯眯地读一读吗?……

生:我填“兔姑娘转了个圆圈说”。

师:你能想象兔姑娘高兴的动作,真好!你能表演吗?(生上台表演。此时学生情绪高涨,出现很多创造性动作,课堂显得生动、活跃)

教师用灵动的语言进行多元评价,引领学生美滋滋、乐悠悠地去触摸语言、感受语言,于趣味中提升对语言的敏感度。

4.巧编儿歌溢趣

这里的儿歌特指教师针对文本内容所改编的儿歌。它们既源于学生的感悟,又高于学生的表达,说出了他们想说而说不好的话。当儿歌一旦呈现出来,便会立即吸引学生眼球。佐晓梅老师执教《司马光》时,编了这样一首儿歌:花园里,假山旁,小孩掉进大水缸,别人吓得哭叫嚷,机智不慌司马光,搬起石块使劲砸,破缸救人美名扬。佐老师把司马光这个形象融合在儿歌朗读与总结课文中,既复现、巩固了生字的学习,还恰当地进行了人文渗透——工具性的训练不刻意,人文性的渗透不牵强。有些儿歌还可以加上动作朗读,课堂气氛更活跃了。

至于选用多媒体、适用游戏、活用课文插图等来进行情趣盎然的教学,大家耳熟能详,就不再详细讲。

实现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实”或“趣”的途径可能有所不同,但没有楚汉界限,它们往往是相辅相成的。总之,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让“实”与“趣”比翼双飞,从而优化低年级阅读教学,是笔者心所向往之外。

参考文献:

[1]柳菊兴.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董景尧.教学月刊:小学版.教学月刊社,2008-08.

第4篇

她,出生于教师世家,爱生如子,一心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是孩子心目中一位极具个人魅力的优秀科学教师。

她,德才兼备、教学科研成绩突出,是长沙市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同行眼中一位科研型、学者型、专家型教师。

她,就是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大同小学科学教师、教研主任洪霞。

一、业精于勤,学习中体会源自热爱的幸福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洪老师1995年中师毕业后,分配到家乡醴陵市白兔潭镇一所完小任教语文并担任班主任工作。初登讲台,她异常勤奋,教学设计改了又改,教学案例详细记录,每次课后都写反思。比起其他年轻人,她少了很多的休闲和轻松,但是能够执着于自己钟爱的事业,带给她的却是无尽的满足和幸福。为了使学生获得一池甘美的“活水”,学习成为她人生中最重要的字眼。当时,没有刻意追求过教学方法的新颖,也没有潜心探讨过教育的本质和规律。蜷缩在乡村任教的她一心为了教好自己的学生,不断从各类书籍中汲取营养,一盏灯,一支笔,一册书,一个本,就这样充实了她的每一个夜晚和周末。

1998年,校长交给她一个特殊任务:参加醴陵市自然科学教学竞赛。当时周围没有专职自然教师,她无处请教,在书店里找到了自然课泰斗级人物刘默耕老师的教学用书,又从市电教馆借来十几盒自然科学教学带模仿学习。没想到,这次居然拿了个一等奖。之后她有幸调到了醴陵市城区姜湾小学任专职自然老师、大队辅导员。

对于之前的赛课,她自己的评价是“给我的感觉是科学课其实蛮好玩的”,但真要从语文转教自然,她的内心还是有几分惶惑:不认识实验仪器,不知道操作流程,不会设计科学实验,对许多科学名词一知半解。为了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建构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思想,她开始潜心研读苏格拉底、卢梭、洛克、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等专家学者的鸿篇巨著。深潜的过程,压力从四面八方涌来,但每下潜一米眼中所见的风景却又引诱着深潜者继续下沉。“我就是这样,一旦体验到学习的美,脚步就再也停不下来。”为了对小学科学教学的宏观发展和微观革新有更深的认识,她曾赴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等地培训学习,并成为了第二届湖南省“未来教育家”高端研修培养对象。

她对精彩的课堂孜孜以求。“我的课应该带给学生什么?仅是科学知识吗?不!知识的获取有很多途径,并不是非课堂不可。让孩子们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大自然的美,才是我所追求的科学课。”多年的学习生活,使她眼前的路越来越亮,越来越宽,也让孩子们在她的课堂上笑声不断,畅所欲言,思维不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她期盼着自己的课在孩子心中能成为这样一种存在:惊奇中开始,渴望中等待。

给五年级学生上《爬行动物》,洪老师的第一句话是:“亲眼见过蛇的同学请举手。”洪老师的第二句话是:“我亲眼见过田野里的蛇,你们相信吗?”孩子们摇头,但眼中已有惊奇闪烁。“老师小时候不仅见过蛇,还捉过蛇。”这第三句话仿似一剂猛药,瞬间让所有的孩子犯上了“好奇病”。“洪老师上小学时总要经过一道小山坡,那里经常有蛇出没。有天中午两点多,我和同学看到一条蛇横穿小路,走得很慢,肚子鼓鼓的,是不是要生宝宝了?洪老师就好奇啊,这蛇是怎么生宝宝的?于是,我们三人跟着那条蛇,发现它的半个身子已经钻进了蛇洞,不知谁喊了一句‘不让它进去’,我们几个就抓着尾巴往外拖。可蛇的身子滑溜溜的,还是让它钻了进去。我们决定守在蛇洞边,看会不会有蛇宝宝钻出来。”蛇到底是怎么生宝宝的呢?有了这个故事做铺垫,孩子们对答案的渴盼已是迫不及待。“此时再引出课本知识,他们就不会生出距离感。”

二、爱心育人,实践中激发孩子求知的幸福

2005年,她参加了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芙蓉区的教师招聘考试,均取得本学科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最后幸运地分到了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大同小学任教,接手四年级四个班的科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这是一个好机会,让我可以将科学和实践名正言顺地结合在一处。”她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当时的校长伍英,得到了校长的首肯:“你就好好去做吧!”领导的支持与鼓励,让洪老师的探索更加坚定,她将科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结合为科学拓展课,摸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科学教学之路。

2007年的长沙,旧城改造如火如荼,伴随拆迁而来的是老地名的渐次消失。“可不可以做一个长沙老地名探趣的调查研究呢?”这个有趣的想法在她脑海里闪现。学生们知道后很感兴趣,他们的想法很单纯:周末可以和同学光明正大地走街串巷,多好玩啊!在取得家长同意后,洪老师将学生分成商业老街、名胜古迹等若干组,利用周末走上街头探访长沙老地名。在白沙古井、火宫殿、化龙池、白果园、天心阁、北正街、潮宗街、开福寺、马王堆……学生们采访周边老居民,了解地名历史,他们还将定王台的故事搬上舞台――在古筝曲、毛笔字和照片的娓娓道来中,长沙王刘发思念母亲修建定王台的故事深入人心。洪老师将孩子们在辛弃疾练兵的营盘街采访路人的实况录制下来并播放给他们看,孩子们很激动。激动之后,他们开始在自己身上“找茬”。“下次采访前,一定要预先收集资料,设计好采访提纲。”反思过后,孩子们的街头采访渐趋严谨,事先根据主题设计好采访提纲、调查问卷,事后依据回收的问卷表做好数据统计、结果分析。不知不觉中,周密细致的科学研究方法就入了脑,上了心。

打铁就要趁热,洪老师决定再做一个类似的调查研究。通过观察孩子们的生活,她发现小朋友们都喜欢吃洋快餐,对那些传统小吃不懂不吃也不喜欢。要不,就探索一下“长沙传统小吃的生存空间”,聊一聊大家为什么不爱传统小吃而喜欢洋快餐。洪老师自掏腰包,带着几个孩子进了火宫殿的门。大家围坐一桌,先交流一下自己了解到的火宫殿历史,说一说火宫殿有哪小吃,然后一一点来,上菜后每人先说一个关于某道小吃的典故,说完了才能开吃。吃完了就去干活,干什么?去洋快餐店采访食客:为什么爱吃洋快餐,不吃传统小吃呢?在调查过程中,他们还总结了意外经验:抱着小孩的,为了给孩子一个好榜样,乐意接受采访;爷爷奶奶时间充足,也不会拒绝采访;夹着公文包的,行色匆匆的,因为没时间多半会拒绝采访。“这些都是学生自己亲身得来的生活经验,他们不会忘记,必将终身受用。”

两次实践,最终以《传承历史文化 寻访长沙老地名》《探寻长沙传统小吃的生存空间》两项实践成果呈现,并分获2009年、2010年的国家级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评选一等奖。

洪老师秉承着一个理念:科学学习不仅是课堂知识的传授,不仅是观察实验、搜集数据、得出结论,还应该是一种引领孩子亲近自然、留意生活、走向自主探索、培养兴趣和好奇心的正能量。她曾带领孩子到岳麓山考察动植物资源,去湘江边调查水域污染;也曾去废品收购站寻找适合实验的各类瓶子;她坐车去农村搜寻被虫蛀过的木板,采集养蚕的桑叶,捕捉树上的知了;她将陈年大米作宝贝收藏,只为了让孩子们亲眼见见象鼻虫……

在学校和家长的支持下,她还带着科技小组的学生们前往北海涠洲岛,白天捡拾水母、贝壳、海星等海洋生物,夜晚观星空辨认“牛郎”“织女”,返校后共同制作动物标本。至今她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观星场景:静谧的夏季星空下,一群孩子拿起手中的指星笔,蓝色光线在天空中画出了美丽的弧线。在她的指导下,孩子们陆续看到了以前只能在书本上看到的各种星座。欢快的笑声、惊奇的呼叫声不时响起:“老师,老师,那是北斗七星吗?”“我看到了天蝎座、狮子座,太美了!”她穿梭在孩子们中间,忙着指导,更忙着享受,享受着与大家一起亲近自然的快乐。

在孩子眼中,她是那么知识渊博、亲切可人。有时候,在校园的某一个角落,突然会有个孩子跑过来告诉她最新的发现,那脸上兴奋的表情如初春里的暖阳,激励着她不断反思总结,她提出了“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的教学理念。她经常利用周末和休息时间带着孩子们外出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她指导的李周源、刘沁哲、彭如琴等21位学生的论文在全国“小探索者”科技论文比赛中获一等奖,她辅导的“探寻长沙传统小吃的生存空间”“长沙光污染调查”等科技实践活动获省一等奖,由她辅导的朱正梁、黄睿婷、彭裕文等学生的科技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多次在区、市、省级获奖,为学校创建科技教育特色基地立下了汗马功劳。她本人也多次获得优秀科技辅导员的荣誉称号。

三、潜心钻研,打拼中体验创造亮点的幸福

在新课程的浪潮中,她凭着全新的教育理念、扎实的教学功底,积极地投入了新课改的洪流中。她潜心研究“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有效整合和利用科学课程校园资源,逐步形成了“趣、活、实、新”的个人教学风格。

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时候她进入近乎疯狂的磨课状态。为了设计好一个导入环节,为了某一个实验器材的创新,反复钻研、反复讨论、反复试教、反复修改,对着镜子试讲,四处寻找合适的上课材料,满脑子里全是这堂课,周围的环境,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会尽染上这课的信息。就是在这一次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课’消得人憔悴”的历练中,她不断成长,也不断收获。

从教二十一年来,她参加国家、省、市、区各级教研课、观摩课、教学比武课获奖100余次,曾经五年五次获省级赛课一等奖。她已经记不清上了多少节大大小小的公开课,头脑中时常闪出的是这样一些镜头:周末,独自一人泡在图书馆埋头查阅摘抄海量的资料;夜晚,为了一份理想的教学设计,数易其稿,挑灯夜战;一次次试教,一次次,一次次重建,最终,把公开课上到了全国优质科学课竞赛观摩中,上到了全国科学特级教师、名师论坛上……

“做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这是优秀教师永葆活力的妙方”,洪老师深知这一点。她十分重视科研与学校教育实际相结合,一边钻研理论,一边系统地总结自己教学中的经验,积极带头进行校本科研。她参与了湘教版的小学科学教材的编写工作,所执教的《比较水的多少》录像课光盘随同教材一起向全省发行;她还参与了湘版《科技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两型社会读本》等教材的编写,她的“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性探究”等研究课题受到很多专家的赞赏,并被评为优秀课题研究员。

她承担了省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立项工作,上示范课《姓名探趣》向全市进行展示开放,连续两年在全国综合实践活动研讨会上展示观摩课。2009年她应邀参加了在杭州举行的全国综合实践活动第七届研讨会,在会上,她的实践活动成果《传承历史文化 寻访长沙老地名》进行了交流研讨并获得全国一等奖,录像课《姓名探趣》获全国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洪老师担任学校的教研主任以来,带领老师们团结协作,在开展分层次全员校本教研的基础上,进行小课题研究、书香校园、专题研讨、教学比武、科研沙龙等活动促进教师个性化成长,使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有序、扎实、高效地进行。开展的校本研训品牌项目“大同论坛”、青年教师“素拓班”在市内享有盛名。学校被评为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市校本研训示范校、市教科研先进单位。洪老师认为,教师成长是分阶段的:最初是工作的积极性高,但它是短暂的;如果进一步加强责任感,积极性就变得稳定了;如果能持之以恒,上升到第三个层次就变成了事业心。因此,她把理想落实到现实的点点滴滴中,像一个勤奋旋转的陀螺,用辛劳的汗水描摹出每秒的弧线。在积累了一定经验基础上再争取实现质的飞跃,做一只向往蓝天的风筝,在现实与理想间寻找向上的张力。

四、诲人不倦,交流中感受共同成长的幸福

随着工作视野的不断扩大,洪老师越来越感到小学科学学科发展的不均衡。在参加“国培”“省培”去各地送教送研活动中,她发现很多学校的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参差不齐,专职教师基本只到县一级学校,且绝大多数科学教师非科班出身,很多是改行“借”过来的。小学科学课本身是一门综合性、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知识体系跨度大,容量多,还有多学科的交叉与整合,这对教师的科学素养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这些现象无疑对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2012年一个契机出现了。经过层层选拔考核,长沙市教育局授牌成立了长沙市“洪霞科学名师工作室”。洪老师带领35名来自长沙市各区县能力、风格、个性不一的老师组成了一个新的团队。

自此,她带领工作室成员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坚持每月一次大型教学研讨活动和一次网络研讨,通过专家讲座、微型讲学、合作教研、课题研究、网络研修、送教送研等多种途径促进工作室成员专业发展。曾成功举办了两次500人以上的工作室全省教学开放活动。并先后赴温州、厦门、宁波、佛山等地交流,接待过江西、浙江、广东等省兄弟工作室的参观学习。工作室的送教送研活动在全市科学教师中覆盖率为95%以上,在全省很多学校进行过示范和交流。

三年多来,工作室走遍了长沙的七区三县,每次活动都向当地区县所有科学教师开放,以期最大发挥工作室的带动辐射作用和资源共享。仅2014年举办的大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有:4月,宁乡县金砺实验小学开展“有效探究简约课堂”――《时间》单元教学研讨活动。5月参加湖南省小学科学送教送研活动到株洲市外国语石峰学校。6月,麓山国际学校的实验教学研讨。6月在长沙县路口镇明德小学课题研讨。暑假赴长沙市小教中心、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等地做专题讲座,8月赴温州教育学院和当地的名师工作室交流学习。9月,到望城星城实验小学参加“名优教师送教”活动。10月在雨花区新世纪实验小学开展“立足思维发展,促进探究实效”教学研讨活动。11月在长沙市留芳宾馆协办2014年度湖南省小学科学教学竞赛观摩活动,向全省科学教师上展示课。11月,接待来自江西省100多位小学科学骨干教师的参观和学习。12月,工作室面向长、株、潭地区进行年度教学开放。

特别是2014年11月,工作室10余名成员赴厦门市参加了“第三届全国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名师论坛暨2014年年会”。作为湖南省唯一代表,洪霞老师和全国名师同台竞技,向大会展示了教科版《身体的结构》一课,赢得了专家和老师们的高度评价和一致认可,被称为湖湘科学教师的代表。

“洪霞科学名师工作室”在“一带几”的“滚雪球”研训模式培养下,一大批勤奋好学、个性鲜明的学员脱颖而出,成为各区县的中坚骨干力量。工作室也迅速成长为省内享有一定知名度的科学教育研究阵容最强大的团体。由于工作突出,第一届任期考核为优秀,成功连任第二届。

五、志存高远,忙碌中品味坚守宁静的幸福

“青春是美丽的。一个人的青春可以平庸无奇,也可以绽放出美丽的火花;可以因虚度年华而懊悔,也可以用结结实实的步子,走进壮丽辉煌的成年。”这是洪老师的人生格言。正是在这条格言的指引下,她一路走来,身后留下的是一串串坚实的足迹。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她应邀作讲座、学术报告50余场,培养青年教师60余位,主编校本教材或专著5本,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7个。曾连续两届荣获全国中小学创造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2014年中国教育系统优秀园丁奖,长沙市友谊教育科研奖,长沙市优秀教师并荣立三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