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后勤服务论文

后勤服务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0-08 12:19:4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后勤服务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后勤服务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医院后勤 社会化

引 言

医院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医疗服务,而医院的后勤管理则是围绕这个任务,为医院提供能源、物资、良好的环境、生活服务等而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保障医院工作的顺利进行,医院后勤管理社会化是医疗卫生行业后勤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医院后勤管理社会化的概念

简单来说,医院后勤管理社会化就是将医院后勤部门从医院剥离出去,成立公司,自负盈亏、自谋出路、优胜劣汰或是外包给社会企业管理医院后勤管理社会化研究医院后勤管理社会化研究。然而从深层次上说,医院后勤管理社会化是指医院后勤通过内化社会先进企业的管理理念、方法、价值态度等,来认识自身的不足和差距,并着手开展变革,使其逐步达到甚至超越社会同行业水平的自我完善过程。

二、医院后勤管理社会化的形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深入、医疗服务成本越来越高,我国医院后勤管理社会化的发展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医院独立或与企业一起成立后勤服务集团;二是将医院后勤部分外包,并向社会开放的部分外包后勤管理形式;三是由社会力量为医院提供后勤保障,将医院后勤全盘托付给其他组织的完全外包形式。

(一)医院独立或与企业合作成立后勤服务集团医院后勤管理社会化研究文章医院后勤管理社会化研究。通过组建后勤服务集团,医院后勤管理由内部负责向社会负责转变,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或者由医院之间的后勤联合,或医院后勤和社会后勤服务联合,改变了传统的封闭式的管理模式,通过合并、重组促进资源整合,发挥更加专业化、高质量的后勤服务作用,也为医院后勤管理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其效率。

(二)将医院后勤部分外包

医院后勤服务部门向社会开放,在保证医院需要的前提下为社会提供服务提高后勤资源的使用效率。这种模式适合于那些不能间断或间断时间指允许在短时间内的部门,如水电供应,其方法是把医院后勤部门归属于一个医院后勤服务公司,相对自主经营,跟医院签订有偿服务合同医院后勤管理社会化研究论文。(三)将医院后勤完全外包。由社会专门组织为医院提供后勤保障服务,这种方式适合与那些应急性但不是非常强的服务部门,这样有助于减轻医院负担,并且能提高后勤服务的工作质量。当然这种方式不能盲目进行,而是在一套完整的分析、评估、遴选和监管体系的约束之下有序进行的。

三、促进医院后勤管理社会化的对策与建议

(一)对医院后勤系统整体规划。可以将医院后勤分为三大块,部分班组实行经济目标责任制,部分班组组成相应的服务公司或中心,医疗^实行物业管理。首先,对与医疗直接相关的水电气服务部门实行经济目标责任制,对其经济指标进行量化定额管理,并根据完成情况实施奖惩;其次,对一些相对独立于医疗而又能创收的后勤部门,如饮食服务中心等,成立服务公司,并从医院剥离出去,给予一定的优惠条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自负盈亏,面向医院和社会服务;最后,将保洁、维修、绿化等服务项目交给专业化的物业管理公司。

(二)建立完善的后勤管理规章制度。在医院后勤管理社会化从托管到逐步剥离,再到完全社会化的过程中,医院后勤管理制度也应逐步完善医院后勤管理社会化研究医院后勤管理社会化研究。制度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医院后勤服务的发展,也体现了医院的管理水平。作为医院,特别是大型综合性医院,其后勤涉及部门众多,制度也应细化到每个部门,每种模式,把每一项制度的执行职责都落实到科室、个人,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考核,对脱离实际和难以实现的制度要及时调整修改,对不全面的要补充,以适应医院后勤逐步社会化的过程医院后勤管理社会化研究。

(三)将医院后勤社会化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相结合。医院后勤工作内容多,服务面广,任务量大,如果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其中,对于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都意义重大

第2篇

摘 要 一个企业的发展需要一个完善的制度,然而一个企业的制度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来不及得到完善,变得不合理,从而导致企业的整体工作效率下降。因此制定了一套加强后勤管理制度执行以及后勤服务管理工作的相关方案,以便来解决油田后勤管理制度执行中也经常出现问题。从而提高油田企业的后勤服务管理效率,进而促进企业更快更好的向前发展。

关键词 后勤服务 管理制度 具体方案

一、关于油田后勤服务管理制度中常见的问题

(一)后勤管理制度内容不完善

首先,管理制度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经常多年采用一套体系,不能及时的完善和补充,最终导致制度实施的可行性大大下降。其次,没有一套实用性强的管理制度作为坚强的支撑,即使制度虽然程序性强、规范性好,也难以避免制度执行、评估以及约束过程中出现问题。

(二)后勤管理制度不合理

这是在后勤管理制度经常出现的问题。如果管理制度存在不合理会使企业制度本有的权威不断降低,会引发一系列的抵触情况发生,迫使大量的修改――执行――修改的情况发生。即使一套完善的体制也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根据企业的业务流程实际情况和企业的发展前景做出适当的修改,有时需要更大的变动甚至重新建立一套管理制度。

(三)后勤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

这个问题在后勤管理制度中很常见的一个问题,主要表现为:(1)实际工作中传统的制度和标准很难被替代,即使已经配备了新的标准和新的规定。(2)制度执行过程中不能充分的进行,就会阻碍执行的力度,导致执行效果严重下降,最终制度就会丧失公信力,约束力以及执行力。

二、加强油田后勤服务管理工作以及提高管理制度的具体方案

(一)对油田后勤服务管理以及后勤服务人员实行专业化、规范化

首先完善的后勤管理制度绝对离不开后勤服务管理的专业化和规范化。要根据有关的管理文件和油田的相关规章制度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的管理制度,工作的标准,服务的程序和监督的机制。其次看似简单、零星琐碎的后勤服务管理工作,不仅涵盖了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巧,而且包含了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所以对后勤服务人员的规范化和专业化是相当重要的。这需要加强平时对员工的思想理论素质。理论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素质高低以及能力的大小。通常来说,那些知道用知识武装自己,积极主动去学习,有意识去提高管理服务综合能力的人在工作中都是思想积极的人。可见对于加强后勤服务人员平时的素质修养相当的重要。

(二)制定合理的后勤并不断地随着时间的发展进行完善

后勤制度不应过于繁琐,要具有针对性与可行性,这样才能保证制度本身的合理性。否则会对执行造成严重的影响。最终制度就会丧失公信力,约束力以及执行力。因此在制定有关制度与规定时,油田企业必须遵循一个原则:为了企业员工提供规范与便利,促进员工高效率作业的制度与规定的设计原则。制定过程中绝对不能忽视制度的实用性、可靠性以及匹配性。

制度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以人为本,尽量让制度简单清晰而全面。企业应将时刻沟通员工,了解企业员工的期望,然后让其相关的部门将其期望、建议以及要求文档化并且及时向企业上层进行汇报。进行合理的制度的制定必须做到这些。如,业绩工资评定制度、年度工资评定制度、岗位责任制度等等。这样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制度管理的约束作用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后勤服务管理效率的提高。

(三)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实施长效的运行机制

应结合油田后勤服务管理的实际,参考《机关事务条例》的具体内容以及其适用范围,加强企业后勤服务管理的制度建设,使其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从而保证管理制度的各项内容的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以及强制性,建立自上而下,规范统一的集中管理体制。

(四)使其各类物资以及后勤管理车辆的采购与管理的规范化

相关部门的办公用品和所需车辆的采购必须严格按照油田企业的采购制度来执行。通过正规的渠道去采集所需的物品,可以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还要保证购买物品的是合格的产品。可以同时派有关的专业人员去购买各样所需物品。物品的使用要做好登记,以免物品的丢失。为了避免物品贮藏过程中出现虫咬、受潮、发霉等问题,所以物品贮藏过程中要妥善保管,必要的物品可以采取特殊保护措施。

三、结语

总之,一个企业如果获得成功,那么它必定存在一个合理的管理制度,但是一个缺乏执行力制度,即使制度再完善注定也是失败的。那么,为了确保后勤服务管理制度的合理化和完善化,就必须强化企业的规章制度建设,从而促进形成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后勤服务管理工作。此外还要充分发挥检查小组的定期检查作用,督促油田后勤服务管理制度的执行力,从而保证管理制度的各项内容的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以及强制性,最终促进后勤服务管理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戴斌.加强交流,良性互动,促进深黔两地共青团组织合作迈上互动新台阶[A].贵州与深圳青岛大连宁波共青团组织泛(4+1)合作年会论文集,2005.

第3篇

论文摘 要:高校后勤员工管理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高校后勤的发展,并且影响到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本文根据高等学校后勤员工的管理现状,结合现今高校发展要求,提出了一些措施,以求为造就一支政治强、作风正、业务精的高等学校后勤员工队伍提供参考。

一、目前高校后勤员工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员工文化素质较低,自主学习意识差。目前我过高校后勤员工学历偏低,知识结构比较单一,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缺乏创新意识,思想观念相对陈旧,业务能力偏低,业务技术人员偏少,不利于后勤管理工作的发展。

(二)流动性和年龄结构不合理。高校后勤员工中,临时工和正式工相互混杂。正式工岗位相对稳定,流动性差,有的员工甚至十几年、几十年都在同一岗位上;而临时工没有编制,待遇较低,流动性又异常频繁。多数高校后勤员工的主要来源是本校职工家属和精简下来的下岗职工,年龄躲在40岁以上。这些情况导致了后勤员工职业道德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强,后勤服务工作质量不高,人事不匹配,影响了高校后勤改革的进程,甚至阻碍了高校的改革与发展。

二、高校后勤员工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后勤员工自身的认识不到位。部分后勤员工认为后勤工作主要是服务行的,仅凭借工作经验即可,不需要很高的文化素质和太多的专业技术即可胜任,因而知识积累少,学历层次得不到提高,更意识不到应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以丰富和更新知识结构。员工之间沟通较少,专业技术知识得不到交流,也给后勤工作人员的知识更新造成不少障碍。

(二)对后勤工作投入不足,重视不够。一方面,后勤员工自身在时间、精力及经济上投入不足,不钻研业务,另一方面,学校在财力、物力及时间上对后勤工作投入不够,对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级业务能力没有足够的重视,员工没有接受培训的机会,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特别是一线工人,他们文化水平较低,不接受专门的业务培训,要提高个人技能十分困难,致使后勤工作效率低,严重影响了服务质量和水准。

(三)员工选聘机制不完善。“我国高校后勤企业,以前是通过有计划的分配,或者通过调动和其他的方式,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的配置方式,而不是通过人才市场的方式。”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行,后勤人事管理逐步向人力资源管理过渡。但受此前计划分配、调动体制的影响,传统的行政人事管理方法仍占据主导地位,只注重政策本身的合理性、合法性,却忽视了人的个体因素。

三、规范高等学校后勤员工管理模式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规范高等学校后勤员工管理,有利于规范后勤整体管理,进一步提高后勤竞争能力,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顺利进行。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保证,员工的质量意识、思想认识、业务水平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服务质量,制约着后勤的整体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规范高等学校后勤员工管理,有利于提高后勤服务水平,强化后勤服务保障能力,以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高水平的后勤保障系统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基础。

四、规范高校后勤员工管理模式的对策

(一)树立员工正确的学习理念,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现代化的后勤管理需要现代化的人才,因而后勤员工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系统,完善知识结构,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才能提高服务水平和后勤保障水准。同时,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综合性较强,这就为后勤员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涉猎并理解不同专业、不同方面的知识,以适应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需要。

(二)建立竞争机制,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由于历史原因,多数高校后勤员工队伍十分庞大,结构严重失衡,对工作效率及服务质量的提高产生许多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竞争上岗机制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人尽其用。同时,应裁汰冗员,完善工作运行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对员工实行有效激励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则,实施科学、合理的员工激励机制,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以使他们发挥潜力。在实施激励机制时,应注意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的原则,只强调物质激励而忽视精神激励,或者只强调精神激励而使物质激励缺失,都是错误的和片面的。应设计合理的薪酬制度,正确、客观的看待员工的正当需求。

(三)加大投入力度,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提高后勤员工素质。加大提高后勤员工素质方面的投入,建立科学的员工培训体系,使员工通过培训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更加适应工作需要,提高服务水平。

(四)完善后勤员工选聘机制。为了适应后勤社会化和高校改革发展的需要,应着力完善后勤员工选聘机制,不局限于编制的限制,转变用人观念。可以通过内部选拔,竞争上岗来培养员工的职业技能,充实后勤人才队伍,也可以直接向社会招聘,引进有专业特长、思想前卫、高学历的年轻力量,改善后勤员工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不合理的现状。

第4篇

一、任期内完成下列岗位项目任务

(一)计划与运行

1、作为学校党委、行政职能和全院功能性负责人,代表学校制订后勤三年规划,每学年7月底之前完成制定学年工作计划及学期所负担则范围工作项目的春天计划,报学校审定下发。

2、参与社会市场竞争,发展学校后勤事业,每年撰写一份后勤社会化管理方面的国内外、省内外行业发展研究报告和探讨推进学校后勤社会化工作、内容操作性强的研究论文,作为理论与工作水平的内容于每年8月底前提交。

3、代表学校制订全校后勤工作建设的发展目标和全校运作协调的项目任务通知单,并负责过程指导、督办和学期学年考核评价。

(二)政策制定与制度创新

1、从经营管理角度,代表学校制定并修订完善后勤社会化运作的政策、制度和管理办法,形成完整的法规政策体系、印发全校;

2、代表学校提出后勤保障与服务发展目标、年度工作指标及工作日程、考核鉴定办法;

3、追踪校内外市场与工作实践发展状况,根据市场和上级政策的变化,及时撰写提报政策与创新报告,不断寻找发展机遇和调整运行状态。

4、监控检查、督办后勤服务工作项目在全校的运行,保证状态良好和竞争力,推动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对出现的不健康、不和谐苗头及时提醒、修正和调度;

(三)内务建设和品牌服务

1、制定后勤党的建设工作目标、指标和扁平化管理岗位职责、项目任务书和评聘岗位,并负责全程落实、检查、督办和评价,按企业生产经营模式兑现津贴、奖惩及考核、晋级、辞聘。

2、指定后勤系统工作风气建设和品牌服务建设实施方案、争创星级文明单位和品牌服务项目工作方案。

3、制定并不断充实完善各种新实体工作机制、工作规范、营造各中心实体制定与工作创新机制和管理监督机制。

4、制定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全岗全员满负荷工作管理办法,不允许闲岗、闲人、低效项目的出现,保证后勤系统的高校工作状态。

5、负责后勤及各中心实体所管理范围的人、财、物项目运行状态调控与优化,制定资源管理经营使用计划和预算,不断提高资源建设与利用效益。

制定后勤及各中心实体劳动纪律、人财物的使用监督、效益评价及其奖惩责任事故追究、第一责任人落实方案及具体项目责任书。

(四)第一责任人项目与指标

1、主持后勤党委全面工作,保证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及学校的各项决定在后勤系统的贯彻执行。

2、带领一班人,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指导各支部的班子建设和日常工作。

3、主持制定后勤党委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年度总结,组织好学院党委安排的各类学习教育活动,提升全体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4、参与讨论和决定后勤服务管理监督工作中的重要事项,支持后勤管理处行政负责人在其职责范围内独立开展工作。

5、做好本单位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用五种意识(团结协作的大局意识,爱岗敬业的奉献意识,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经营意识,廉洁勤政的公仆意识,以人文本的服务意识)统领全局,带出一支吃苦耐劳、积极向上、团结奋进、清正廉明、会干事、能干事、敢成事、富有创新务实精神的后勤队伍。

6、按照党员发展工作的方针和细则要求,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和考察工作,及时做好发展和转正工作。

7、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和非党群众的工作。

8、做好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对党员进行遵纪守法教育,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对所管辖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总责。

9、坚持和健全民主生活会,认真开

展批评和自我批评。10、负责本党委干部队伍建设及各类岗位人员的教育管理、培养、考核和聘用工作。

11、加强后勤工会工作和综合治理工作。

12、负责“师苑房地产开发公司”的管理工作,在任期内保证做好新校教工生活区1500户住宅的建设与配套工作及物业管理工作。

13、负责大学建设指挥部后勤保障工作,确保新校区建设的健康发展。

第5篇

关键词:高校后勤;人力资源;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高等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勤管理的好与坏,对于高校学生及职工的工作、学习、生活也会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做好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的现状

(一)高校后勤人力资源思想现状

高校后勤职工的主体是在第一线从事服务的人员,相对来讲,他们整体文化素质偏低,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加之历史的缘故,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事业型管理模式的影响,导致观念陈旧,服务意识淡薄,管理能力不强,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感。“等、靠、要”思想严重,基本上不具有市场能力、社会能力,更缺少创业经历和市场竞争的锤炼。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化企业管理对后勤社会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使得后勤现有干部职工的素质远远不能满足后勤社会化改革与事业发展的要求和标准。此外,一些与市场经济不相协调的社会文化传统及观念也束缚着高校后勤人力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源管理的改革,如:传统观念上,人不能作为交易对象,不能成为企业的资本;另传统文化上重义轻利、小富即安、和谐中庸等思想也应根据社会主义市经济的要求进行调整转变,赋予新的内容。

(二)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结构现状

后勤企业队伍人力资源在年龄、职称、学历、知识、工种结构等方面不尽合理。后勤干部职工队伍的构成现状:一是过去学校安置的教职工家属、子女,二是土征用合同制工人,三是部队转业军人及少量“农转非”安置职工,四是学校人事制度改革中富余人员向后勤的流动,五是近年来学校引进人才所带家属工向后勤的流动,六是长期来计划体制下外聘的农民临时工,七是通过各种关系挤进学校的社会事、企业单位下岗人员等。大部分高校后勤集团事业编制职工年龄大多在40一55岁之间,他们长期工作在后勤第一线,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管理经验,但大多数文化层次不高,只能作一般性工作;缺少学历高有专业特长安心后勤服务工作的骨干力量这种情况制约了后勤集团从学历结构来看,高层次学历人员偏少,低学历人员多,其学历结构已经不能适应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发展;从专业技术结构来看专业技术人员少,能够指导生产和经营的专业人员更是匾乏;从年龄结构构看,40岁以上的人占了一半以上,因为各个高校不会再在后勤招入正式编制人员,再过10年将有一半的人退休,后勤的管理方式必须有前瞻性,在编人员越来越少与外聘人员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计划,显得尤为重要。

(三)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现状

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后勤社会化体制改革,很多学校也组建了高校后勤实体,实行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但由于高校后勤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事业型管理模式的影响,从事后勤服务管理的人员却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变化。一方面原有事业编制人员过多而无法予以安置,或即使全部安置也使后勤背上沉重的“老人”包袱,并造成素质低下技术不高、年龄偏大人员比例过高的结果,另一方面后勤社会化改革后,那些既懂管理又善经营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和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技术人才又明显短缺。后勤集团的管理模式虽然已实行企业化运作,但政策和措施却仍按计划模式实施,待遇和福利相对下降,因此造成一些本应是后勤企业发展中坚力量的业务骨干、专业技术人员都难以留住,纷纷要求向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方面流动,高校后勤现有机制的不灵活、企业文化的相对滞后和后勤社会化改革政策的不到位,又引发了事业编制的人才不愿意屈就干后勤。

二、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目标不明确

目标决定了运行的方向,市场经济要求企业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而目前后勤企业尚未建立利益追逐机制,即未能按市场法则确定企业目标,因此作为企业管理系统有机组成部分的人力资源管理也难以按市场要求运行。造成高校后勤目标不明确的主要原因在于其特殊的利益结构安排。

(1)从学校利益角度,要求高校后勤承担改革的主要成本。包括:为保证学校稳定,要承担大量社会负担和冗员,要为学校创造出一定的经济效益等等。因而,学校对后勤要求目标是多元化的,实现利润只是其中目标之一。

(2)从后勤企业利益角度,一方面,高校后勤无法摆脱与学校的千丝万缕联系,后勤业按学校的要求运行,实现学校的目标,则可获取更多政策支持、资金方便等,这是高校后勤生存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现阶段高校后勤承受着市场化和社会化竞争的双重压力,改革任务艰巨,解决沉重的冗员负担,整合原有的混乱管理组织都需要付出很大代价,企业首先考虑的是生存问题,为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只能以稳定等为主要目标,难于以追求利润为主要目标。

(3)从后勤企业经营者角度,由于目前高校后勤领导实行任命制,加上激励机制不完善,从利益角度,他们关心的并不是企业经营状况,而是上级领导的评价。企业效益好坏与管理者利益并无太多的直接联系,而相反若与上级领导关系处理不好或企业职工思想不稳定,在上级要求的方面出了差错,则经营者可能要断送自己的前程,从而造成企业经营者缺乏冒险、创新动机,企业无法形成追求利益的动力。

(4)从后勤企业职工利益角度,在企业转型时期也是利益调整时期,因而造成了职工追求短期利益的倾向,从道义上讲也不能要求职工个体此时过多地考虑企业长远发展问题,因而职工实际追求更多的是自身短期的利益,而不是企业的长期利益。

(二)用工制度不完善

由于我国用工需求不是增长需要型而是就业需要型,职工与高校后勤长期形成一种默认的契约,即高校后勤职工接受低工资及福利待遇换取不被解雇的权力。实际上这种合约制定者是政府和学校,合约的安排最终体现职工与学校的关系,而学校为履行承诺,对职工承担着无限责任。随着《劳动法》的实施,高校后勤对职工实行合同制管理,原有的固定用工制度有所松动。然而改革用工制度并不容易,首先,这种变化难以为广大职工接受,“高校后勤职工”身份体现着职工过去对社会的贡献,包含着职工与学校因体制造成的利益关系,因此,他们对重新确立劳动关系抱着消极态度。一些学校后勤部门在实施劳动合同制的过程中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也难以起到全面改革用工制度的作用。其次,实行合同用工本质是企业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决定职工数量和结构,并进行动态管理。而实践中从社会公开招聘职工效果不理想:想招的人要不到,不想要的人却通过备种渠道千方百计挤进来。再次,解除劳动合同不易,除非职工有严重违纪或违法行为,否则企业辞退职工将会遇上很多的困难。相反,职工不愿留在企业则可随时不辞而别,可能给企业造成较大的损失。此外,目前对劳动合同管理不完善,职工通过工会与企业集体谈判确定工资或签订劳动合同,其实合同内容是由企业(政府)单方面确定,职工并无协商余地,当入权力受到限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合同的履行。因此,可以认为,目前高校后勤劳动合同“形式重于内容”,用工制度未得到根本转变。

三、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策略

(一)树立一个兼顾多方的管理目标

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使得后勤的职能正在逐步从学校分离出来。高校普遍成立了后勤服务实体,模拟企业运行,有些高校的后勤实体已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注册为独立企业法人,实现了与学校的彻底分离。虽然如此,但是要想高校后勤完全实现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利益追逐机制仍需要一段时间,加上高校后勤是一个具有众多利益群体的实体,如何制定一个合理的管理目标,使得各个群体的利益结构得到合理的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双重性质:经济性与教育性并重。高校后勤人力资源属于高校的一方面,所以也具备了服务高校性质的功能,一方面要辅助高校向社会输送人才,一方面也要为高校提供生存下去的物质基础,所以人力资源要想发挥真正的作用就要树立一个多方兼顾的目标,运用多重的标准来衡量不同的事情,在兼顾提高服务质量、输送优质人才给社会的同时,也要为高校后勤培养更适合的员工,节约人才成本的同时达到效率的更优。

(二)逐步实施统一标准的用工制度

随着高校后勤改革的推进,高校后勤对职工实行合同制管理,新的用工制度必然走入员工的视线。由于原先的用工制度根深蒂固,一些员工很难一下子转变过来,所以一些学校后勤部门在实施劳动合同制的过程中采取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这样折中的办法。这种办法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事实证明收效不明显,它的失败之处在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员工之间容易产生比较,公平性欠缺,高校后勤要想改变原先的用工制度就必须下决心,制订一套统一的标准。这是一个总体的原则,不能丢,但是实施的时候可以分几步走:第一步,先拟定一个制度,进行评估检测效度和信度;第二步,在实行制度之前要提前公布、培训;第三步,实施;第四步,制定一个绩效评估,及时总结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一开始实行的力度可以适当减弱一些,让员工有一个适应和过渡的时间,接着逐步根据前一阶段的情况朝着最终目标作适当的改进,就这样一步步地改进,逐步实施统一标准的用工制度。

(三)建立一套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从传统的人事管理转变为人力资源管理是高校后勤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及应对日益加剧的竞争形势做出的必然选择。为实现这种转变,企业必须把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统筹规划,构造完整的人力资源再造体系,坚持以人为本,把包括“识人、育人、用人、留人”在内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连结整理成有机整体,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发挥资源管理的整体巨大能量,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人力资源基础和强大的驱动力,最终帮助企业重新获得竞争势力。

[参考文献]

[1]顾正俊.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

[2]高振民. 高校后勤人力资源及管理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硕士论文,2006.

[3]周劲松. 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硕士论文,2011.

[4]方创胜. 对高校后勤管理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1(11):20-21.

[5]肖立民. 对新时期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25):199-200

[6]应红波. 高校后勤企业规范劳动用工的思考[J].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4):63-65.

[7]缪春华. 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的缺失及其规制策略[J].高校建设,2010(7):242-243.

[8]宁小玲. 高校后勤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功能及实现途径[J].职教与经济研究,2007(02):1-5.

[9]余靖. 对高校后勤服务实体财务管理策略的思考[J].管理视野,2011(06):135.

第6篇

1998年,任仲振和其他几位医院领导一起在全市公开选拔中脱颖而出,走上了三门峡市人民医院的领导岗位。按照院党委的分工,他主管行政后勤工作。面对医院在基础设施、人员配备、技术设备、内部管理、经营观念、医德医风等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面对由于多年来实行“铁饭碗”、“大锅饭”在职工中带来的“懒、散、慢”现象,他积极想办法,为院长出谋划策,当好助手。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团结的班子,医院在短短几年间,先后获得了省“双十佳”医院称号、全国“百姓放心医院”称号等许多荣誉。任仲振本人也担任在河南省医院管理学会第一届后勤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南省后勤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等职,并出版了《中老年保健》和《医院会计》两部论著及十余篇论文,并荣获全市老干部工作先进个人、市综合治理先进个人及市级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任仲振深知,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不但要有兢兢业业的态度,还要有灵活的头脑,能跟得上时代的进步。2000年9月,医院进行了“病人选医生”改革,为了配合医院改革,适应改革的要求,任院长带领医院财务科的同志们,加班加点,深入调查,仔细研究,先后拿出了分配制度改革的一、二、三方案,在此基础上,最终出台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分配方案,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同时,他也要求自己分管科室的工作人员,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办事能力。近年来,针对财务科工作人员学历层次多,基础理论知识欠缺这一实际情况,采用自己学,请人讲,相互交流等办法,逐步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他本人也坚持不懈地进行各方面知识的深造,利用业余时间先后学完了经济管理、法律两个学科的本科课程和经济类专业的在职研究生课程,并取得相应的学历。

随着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降低运行成本,任院长又带领财务科人员,紧紧围绕医院提出的“以降低成本为目的,逐步在全院实行成本核算”这一新任务,进企业学习,请老师指导,结合医院实际,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成本管理网络和核算体系。通过成本核算的细化每月为医院节约开支10万余元,使医院的净资产逐年递增,这一成功经验吸引了省内外100余家医院前来参观学习。从1999年起,在三门峡卫生系统率先进行了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尝试,将卫生保洁、院内绿化等后勤服务推向社会。近两年,他们又逐步深化了餐饮服务中心改革,对食堂进行新的承包经营;并成立了物资供应中心,为一线提供全天候的后勤保障;物资采购实行公开招标,实施了对家属区水、电的承包,节约了开支,堵住了漏耗,使医院的后勤管理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在医院服务模式方面,针对“一日清单”以往存在的问题,任仲新带领有关科室人员,从病人最为关心的收费环节入手,创新和完善“一日清单”服务管理模式。主动改进“一日清单”的内容、制作和发放方法,先后投资80余万元,升级原有的医院收费系统软件,更换部分计算机、网络设备,使门诊费用清单和住院患者“一日清单”更加清楚、详细。并实行患者费用逐日清单计算机集中打印报送制度,将病人每天的费用无论项目多少,金额大小,毫无遮掩和盘托出。使患者每天花费多少,用到哪里,做到心中有数。既扩大了病人的知情权,体现了对病人的尊重,又有效地约束和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做到“病人清楚,医院清白”,彼此信任。

第7篇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问题;对策

高校行政管理是以培养学生成才为本,通过对高校的学生、教职工的管理,完成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任务。高等教育不断发展,教育体制也在不断改革中,这就对高校行政管理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管理水平和资金投入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行政管理对于高校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协调和激励作用,高校行政管理的良性有序发展是目前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1高校行政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管理理念和制度陈旧,大学管理高中化

我国的大学生管理长期以来一直是传统的管理模式,强调纪律性、集体性、服从性,高校给大学生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限制了他们的自由发展,也从某种程度上忽略了他们的个性发展和民主意识,管理者较少地听取学生的意见。进入高校学习的绝大部分学生都已满18周岁,具有独立判断能力,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高校汇聚了全国各地的学生,应当提供给学生相对的自由,让他们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培养起独立自主意识和自律性,然而目前很多高校的管理高中化,对学生管理过于严格,如规定早操时间、晚自习时间、每天查寝室等等,虽然高校这样的管理方式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放心成长的场所,避免了部分学生从紧张的高中学习过程进入到松弛的大学管理过程中,无法适应,懒散过度,虚度光阴,但是另一方面,也同时剥夺了他们自律性的培养,让他们习惯于被安排的生活,缺乏自主意识。

1.2后勤社会化

后勤服务管理部门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师生的生活提供保障的重要机构。“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这些俗语都体现了饮食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一日三餐,一餐都少不了,而食堂提供的饮食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食堂的认同感,对高校的归属感,一个提供优质饮食质量和服务的食堂会让学生毕业后还常怀念,甚至如果工作地点在高校周围的话,会找机会回高校吃饭,而一个提供劣质饮食质量和服务的食堂,不仅让学生享受不了饮食的乐趣,平时经常会出去吃饭,也让学生对高校的归属感大大降低。然而目前很多高校后勤社会化,食堂实行外包制,如果高校监督不严、要求不高的话,食堂承包人员一心最求利润最大化,那么食堂提供的饮食质量可想而知。

1.3学校扩招,师生比下降

高校近年来实行扩招政策,我国高校中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教师人数尤其是行政工作者人数的增长却没有跟上步伐,导致师生比在下降,行政工作者精力有限,而服务的学生人数在增加,这会让学生工作者力不从心,势必会导致服务质量的下降,在工作过程中只能抓住学生整体,难以去了解和顾及到每一位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发展需要。

1.4行政工作者兼任专职教师

现在高校都开展了一系列的公共基础课,如心理健康、就业创业指导、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这些授课任务常常缺乏专职教师,常由一些行政工作者负责授课,行政工作者虽然经过培训后上岗授课,但是他们学的不是心理学专业,没有经历过创业,对军事知识的了解也仅限于培训时学到的知识,各行政工作者对形势与政策的了解程度同样是参差不齐,而他们平时还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没有时间去深入钻研所授课程的内容,并将知识融会贯通,甚至有些行政工作者还上多种公共基础课。这些公共基础课由非专业的老师去上,上课的质量必定大打折扣,老师的知识储备不足,教的水平不够,学生学的没有热情,浪费彼此的时间和精力。

1.5生命价值和生命教育缺失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的地位极高,成长过程中受环境影响,多数只注重知识成绩,而缺乏品德、信念、理想的教育,更缺乏挫折教育,习惯了一帆风顺,这导致有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没有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勇气,缺乏足够的抗挫折能力,常常采取消极避世的心态来应付困难,甚至会有学生选择自杀来逃避困难[1]。2015年5月,人民大学一男生跳楼身亡;2014年4月,中山大学研究生蔡某在宿舍内自缢身亡;2014年1月,东南大学一大四男生坠楼身亡;2014年9月,南京林业大学廖某从教学楼10楼坠楼身亡……这些学生或为情所困、或身体不好、或毕业论文答辩不通过、或找工作困难,或考研失败等等原因,对人生失去希望,选择了最绝望的方式:自杀。大学生自杀事件,反应了当代大学生内心的脆落,对生命的漠视和践踏,也凸显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对生命价值和生命教育的缺失。

2高校行政管理发展对策

2.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学生自我管理体系

一方面,高校的发展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本,要做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高校工作者就要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和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办事流程等等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各项流程的合理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调动学生自身发展的积极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教育管理者需提供相应的教育服务和管理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同时帮助他们成长为社会有用之人。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学会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深入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引导他们建立人生规划,并努力为之奋斗。另一方面,注重建立学生自我管理体系,通过竞选产生学生干部,教育并指导他们组织同学举办一系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如团日活动、心理主题班会、资助诚信教育主题活动等,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同学中的骨干作用,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2]。

2.2加强后勤管理

尽管大多数高校重视后勤管理,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但是受到人员素质、资金等方面的影响,目前,后勤工作还有很多方面不尽如人意。在后勤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高校后勤的科学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的后勤服务体系,确保健康有序地开展后勤工作;建立高素质后勤服务人才队伍,加强后勤工作者素质的培养,这是实现高校后勤服务管理的重要基础;促进后勤工作的民主监督,建立意见反馈机制,了解教职工和学生需求,听取他们的意见,不断改进,确保后勤服务科学规范化落实到实处,做到让学校满意,让师生满意。

2.3增加师资队伍

发达国家本科高校最佳师生比标准为1:14,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师生比低于这个比例,教职工的工作严重超负荷,教师短缺,这也是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高校应当在严把教师招聘关、选聘高素质高起点的教师前提下,一方面增加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数量,这个数量要跟上学生数量的增加,这样学生工作者才能有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去了解每一位学生,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促进他们不同的发展;另一方面,增加专业教师数量,公共基础课程,如心理健康、就业创业指导、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均由专职教师授课,而不是由辅导员等行政管理人员兼任,这样既让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授课质量,又减轻了辅导员的工作量,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生日常管理中。

2.4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开展生命教育

目前我国各高校的生命教育方式各不相同,高校学生工作者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应该将人文关怀、生命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建立心理健康工作专门队伍,以及学生心理危机防御机制,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变化,预防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同时举办心理知识讲座、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建立心理咨询室,并通过网络、校报等途径,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心理健康意识。通过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探讨人生的价值,树立坚韧的性格,了解生命的真谛,确立对生命特性的基本认识。

2.5提升学生管理者素质,德才兼备

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高校学生工作者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很大,这就决定了高校工作者应该在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外,还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诚实、乐观、积极、上进的精神风貌,以影响和感染学生。同时,高校工作者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和学生为师为友。因此,高校需要提供必要的条件,让高校工作者有机会多参加培训或者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紧跟时代的步伐。

2.6建立管理激励机制

一方面,高校需要建立针对学生的激励机制,不同的学生在不同年级有着不同层次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依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刚入校的大学生在满足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后,逐步开始进行社交,并希望得到他人尊重,高年级的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开始思考自我实现的目标,希望实现自我价值。因此,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逐步做到自立、自强、自信,同时,要重视和培养大学生的自律能力,实施过程管理,使大学生从被管理转化为自我管理,对自己的行为真正负责。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建立一些针对高校学生工作者的管理激励机制,让优秀的学生工作者得到奖励,让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学生工作者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比如每年或者每学期评定优秀辅导员、优秀班主任、优秀资助工作者、优秀就业管理者等。

3结语

如今高等教育不断发展,趋向大众化和国际化,高校行政管理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学生工作者要了解其他高校的优秀管理方式,取长补短,对本校教育过程中呈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提出相应对策,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管理细节,使得高校学生行政管理更科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曦.我国高校生命教育途径探究[J].高教探索,2012,101(5):98-99.

第8篇

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服务素质教育为宗旨,全面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积极开展勤工俭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加强教育消费市场监管力度;构建和谐平安校园,以改革创新精神、促进勤工俭学事业科学发展,实现我区勤工俭学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

1、提升我区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的品位。完成岗埠中小学劳动实践场所示范场所创建工作。

2、继续办好其它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使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3、开展全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推动我区素质教育的发展。

4、完成全区勤工俭学安全检查专项工作,落实勤工俭学工作的规范、安全的管理。

5、做好区局勤工办的办公>!

6、做好市局勤工办布置的各项工作。

7、做好常规性工作

三、重点工作

(一)以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为抓手,着力推进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一是开展好岗埠劳动实践场所的实践活动。以岗埠场所为试点,开展农村劳动场所的,课程开发、教学研讨、教师培训、成果展示等方面的探索,不继总结,为我区其它农村实践场所提供工作经验。

(二)以加强后勤保障规范化建设为抓手,着力完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办好区局教育用品供应站的工作,加强学校后勤保障规范化建设,保障教育教学、服务师生需要、维护教育公平,尽快提高教育的普惠性

(三)在全区开展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组织一次全区中小学素质教育成果展示竞技比赛。

四、具体措施

1、打造好岗埠中小学劳动实践场所。岗埠劳动实践场所基础建设一期工程已经完成,2014年有主要任务是发挥场所功能,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主要做的工作:一是请教研室帮助做好岗埠场所的课程开发,编写教材,争取完成一套有本场所特色的实践教材;二是做好教师配备与培训,教师配备采用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校内选择爱岗敬业,有创新思想和一定技能的教师任教。同时将当地的有一技之长的手艺人聘请作为客座教师。同时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相关业务培训,采用请进来,走出去产的办法,通过学习观摩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三是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探索办学新路,改进实践活动方式和内容,使场所的活动更能体现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示范性的特点。计划用一年的时间表总结出一定的经验,为建设浦南农村被动实践场所提供作借鉴经验。

2、继续开展好浦南、云台农场、和岗埠其它完小教学点的学生实践活动。打造好农场小学的劳动场所的 “农娃乐园”教材开发、使用和活动。做好做足“农”字文章,充分挖掘校本资源优势,加快校内做好校内生态园、蔬菜种植园建设。努力建设特色劳动实践场所。利用东、西两个校区的校内空地,筹建120平方米植物园、300平方米蔬菜种植园。同时继续做好二小实践场所的种植区、大棚区、垂钓区、花卉区、育秧区、养殖区、教学区和柿子园几个板块的开发建设,将其建成一个规范的“生态农庄”,成为农村学校学生劳动、探究园地。

3、继续做好浦南小学的劳动场所建设。浦南小学是一个中心校下辖四个完小和三个教学点,布局分散,但学校没有闲置用地。劳动场所主要是和学校周边的农户建立协议共建,借助周边农户的生产农地、大棚做为学生的劳动实践场所。因此,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进一步建立相对稳定的共建关系,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实践与探究,是2013年的主要工作。区勤工办将积极帮助学校做好共建,指导开展实践活动。

4、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提高场所建设与指导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在进行场所建设的同时有计划地对三个农村学校领导、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主要是对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劳动技能、安全防护等方面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学校领导的办学意识,提高教师课程实施水平和专业水平,通过组织教师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5、重视课程开发,促进场所的个性化发展。根据地域不同、学校不同的特点,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优势,组织学校、教师挖掘具有本地乡土气息的课程资源,建立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劳动实践场所课程。因地制宜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个性化学习的选择和帮助,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分层学习、个性化学习,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6、在全区积极推动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活动,计划在2014年十月在全区开展一次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展示竞赛活动。通过以赛促学,让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在我区办的更具特色。

7、继续完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围绕服务教育教学和师生生活需要,结合各校实际,着力办好教学用品供应站的服务性工作,保障教育教学、服务师生需要、师生安全健康活动、维护教育公平。加强中小学校后勤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逐步完善中小学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对进入教育市场消费品质量进行严格把关。杜绝“三无”产品进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