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17 11:53:1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育课程设计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数学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科目。随着基础教育的变革,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在教育观念与目标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将“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用“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代替。一直以来数学教育追求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因此,数学教育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对其他思维能力的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依赖数学教育实现的,所以数学教育也不能只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作为唯一目的。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要运用综合能力对其进行分析,而不能仅仅依靠逻辑思维。二是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用“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的问题”代替。这种变动更加强调对能力的培养,而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播。以前,仅仅是学习课本知识,很少将所学到的与实际相结合,而变动后的方案更加强调“探索”过程。通过设定问题的情景,让学生可以更好的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探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接受终身学习这样的学习理念了,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让学生早点了解“学会生存”课题。数学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探索的机会,使学生可以在实际的活动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学生的求知欲在少年时是非常强烈的,因此,让其在年少时就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学习态度的方法是可行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才能让其在未来的学习中产生探索的欲望。
二、小学数学课程的内容以及发展
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还要最大程度的展示数学的发展。小学数学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数学教育也必须和社会的需求相适应,所以运用现代科技和统计知识在小学数学课程中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地区特色,在数学课程内容上的安排也存在差异,但是目标是相同的,都是让学生可以在生活中熟练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加深学生对数学学习必要性的认识。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课程内容主要在两个方面发生了变化,第一,数学课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第二,数学课程设计的理念与人们对数学的认识也在变化。在对课程进行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数学自身的特点,还要满足学生的需要。
三、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计
数学课程有两种,一种是针对全部小学数学教育的通识课程,还有一种是针对理科学生的课程。在此,我们对第二种进行分析。
1、必修基础课程
数学基础课的主线是几何、代数、分析。在高等代数的学习中,由于新概念的引入,形成了抽象代数。抽象代数在很多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计算机方面,通信领域。抽象代数的思想在基础教育的很多学科中都有体现。基础知识的讲解要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对数学家的介绍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分清主次,用现代的数学方法讲述传统知识。
2、必修应用类课程
这类课程包括模糊数学应用、数学建模以及概率论与统计等。而其中,概率和统计是新课程标准新增加的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使学生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要学会用随机的思想来分析数据。数学建模是一种使用数学工具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形成具体数学结构,然后再进行求解的一种方法。数学建模是一种可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方式,其主要是对数学方式进行全面的介绍,让学生可以更好的学习数学。
3、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
新课程标准中的学习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学习兴趣。这两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具有丰富完整的知识结构,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该根据当地情况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明白数学不仅仅是“工具”,也是文化的一种,是对人类社会进步非常重要的文化之一。
4、选修类课程
1.课程目标制订
本课程目标的制订一是根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二是根据教师岗位能力分析。
2.教学内容设计
设计的原则是基于职业能力分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选取内容,按照以下标准设计的:内容由浅入深、要求由低到高、能力由弱到强,争取做到项目典型、覆盖面广、趣味性强。
3.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根据工作岗位提取工作任务,进而转换为学习任务,设计了这样三个模块:基本理论模块(也就是教学前的思想准备工作)、信息技术基本技能模块(利用信息技术基本技能进行开发和选择教学材料)以及教学系统设计模块。这些模块对应六个项目,这六个项目,前五个是小项目,第六个是综合训练项目。第一个项目是对教学环境和学习者的分析,这个小项目看起来名称很熟悉,但在我这门课中指代的却是不同的内容,教学目的并不是我们平时所指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而是根据学习分类进行的教学目的分类。第二个项目是网络教育资源的获取与利用,我又将其分成两个小项目,各种网络教育资源的应用以及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两个小项目。第三个项目是adobeaudition的基本应用,通过这个项目,学生可以对音频素材进行各种编辑,比如,转换音频文件的格式、调整音频文件的长度录音拾取等。第四个项目是Photoshop的简单应用,这里有三个小项目,都是比较实用又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比如,制作透明背景素材、制作特效字、利用图层蒙版融合图片。第五个项目是PPT的制作。第六个项目是综合项目,这里面要运用到前面所讲的所有内容,根据对前面的教学目的分析、学习者分析,利用所讲的各种音频、图片处理技术来开发学习材料,最终设计出教学和学习活动的方案,并制作出课件。
二、体现能力的课程考核
本课程主要针对Cisco28系列路由器和35、29系列交换机,从具体产品的操作入手,以案例驱动课程内容的展开,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网络理论、网络协议。主要选取一下六个项目,每个项目中划分具体的工作任务。项目一:规划园区网。具体工作任务为:1)规划园区网调研作;2)园区网需求分析;3)使用画图软件;4)按网络需求设计园区网络结构;5)网络拓扑结构图;6)网络设计的验证。项目二:规划网络地址。具体工作任务为:1)规划园区网的IP地址;2)为网络中的设备配置IP地址。要求进行实际调研,了解实际的网络需求;选择正确的子网掩码;为每个子网分配IP地址空间;给需要地址的设备分配地址。项目三:配置路由。具体工作任务为:1)设计并实现一个静态路由网络环境;2)根据网络需求,完成网络连接,并配置动态路由协议。要求掌握路由器的配置方法,能够配置和验证RIP网络、OSPF网络、EIGRP网络及配置路由重分配。项目四:网络访问控制与流量过滤。具体工作任务为:1)部署访问控制列表,防止对设备的未经授权的访问;2)部署访问控制列表,控制来自于特定网络的流量,实现流量管理;3)部署访问控制列表,控制数据类型、数据源、数据目标,实现流量过滤;4)部署访问控制列表,实现防火墙的安全特性。项目五:设计交换网络。具体工作任务为:1)配置交换机VLAN;2)VLAN跨交换机通讯。项目六:构建在以三层交换机为核心的园区骨干网络。具体工作任务为:1)配置三层交换机基本参数;2)配置和调试三层交换机上的VLAN及VLAN间路由;3)配置和调试三层交换机上的流量和访问控制。
2教学方法
2.1以任务为中心,构建完整工作过程
如配置RIPv1之前,完成启用路由协议,分配路由器接口IP地址,既是以前知识的复习,也是形成任务的完整性,体现课程的任务中心逻辑。
2.2启发式教学法
教师授课过程中,多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鼓励、启发学生回答,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运用启发式教学由浅入深,利用生活中学生接触到的网页启发学生思考课程要讨论和学习的未知的知识。
2.3讨论辩论式教学法
把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学习小组在一起共同进行研讨,每个同学都提出各自的方案和建议,通过集体讨论,最终确定较优的设计方案。在讨论过程中互相启发,提高认识,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刻苦钻研问题的精神、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和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团队意识、协作精神。
3课程特色
3.1教学内容中大量引入具体产品
在教学中使用Cisco路由器和交换机;引入工具,应用CiscoIOS。通过贯彻“先问会了没有,再问懂了没有”的教学理念,适应高职学生思维特点,体现职业教育的规律。课程内容上既有交换机也有路由器,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网络设备的配置,具有网络管理与故障排除、网络组建和维护能力以及初步的网络设计能力。
3.2在情景中培养过程性知识
教学中利用实际案例、项目实践来创设情景。教学中先用案例场景(如网络设计的业务需求)引入问题,再通过现场的模拟环境(如现场配置路由器)解决问题,最后介绍简单的原理(简明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师的工作重心从“讲授”转变为“引导”,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对高职学生,听一遍与做一遍的意义大不相同。本课程项目贯穿于全教材,一方面培养技能,另一方面建构对原理的理解。这是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借鉴。学生从感性认识出发,能够克服畏难与枯燥,比较顺利地理解原理和协议。本课程采用了思科E-learning系统的大量交互式模拟仿真软件(Flash),为课程实施时开展“试错”提供了条件。
3.3在线交流教学法
1.1设计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学生如果对某一门学科产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产生主动了解、积极探索的愿望,对知识的学习也会不惜时间、不怕困难,注意力也就能够集中较长时间。因此,在该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我院计算机教师首先从激发学生的兴趣人手,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在上第一节课时,也是最关键的一节课,就开始积极地调动学生的这种求知欲望和兴趣,在上课过程中给学生打开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网站,在版面设计方面是如何布局,在色彩搭配方面如何合理地统一网站风格,如何增加动画效果来引起读者的视觉注意,如何合理地使用图片来修饰自己的网站,做到与众不同,被广大浏览者所认可。完成对这些代表性网站的分析后,向学生提出学习任务,就是学习完这门课程后,大家要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符合要求的网站。这时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在自己的脑海里构思着并想象自己设计出的网站画面,这种情不自禁的想象和构思就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学好该门课的基础和前提。
1.2利用免费网站空间,实战教学
现在很多网站给予提供了极多免费的空间申请,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该种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达到实战的目的。首先让每位学生独立制作一个网页,内容充实,并保存好,然后跟着教师在网络上找到一个免费提供空间申请的网站,接着一步一步跟着教师申请好属于每位学生的网络空间和域名,然后再把自己事先制作好的网页上传到该网络空间上,并通过浏览器打开查看自己的网页。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体会到了自己从零开始到独立完成一个网页的上传并成功显示的效果,同时也让学生在浏览器上看到自己设计的页面效果是否变形,美不美观。通过这样的实战学习,让学生对该门课程有新的认识,并喜欢上该门课程。
1.3开发课程学习网站,拓宽教学渠道
几乎所有的课程教学都在教室、多媒体、机房内完成教学,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更加方便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上也能与教师进行交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学习情况掌握学习进度,自主学习。笔者为该门课程独立设计开发了《网页制作与网站设计》课程学习网站,网站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学习课件与制作网页的素材,同时还选取部分学生的优秀作品放在教学网站上,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成就感,并设置制作了在线交流和在线学习系统,使学生课外也可独立学习,并在网站上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学习。这些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1.4师生互动、学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学生在一堂课的学习过程中注意力都会不断变化的规律,刚开始时学生的注意力是最集中的,到了中间最容易分散,最后又会慢慢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以幽默的话语联系最近发生的新闻知识串接到与课程相关的内容中来,并利用学生注意力的变化规律,把重要的内容放在前面,中间要加一些提高注意力的环节,重新激发学生的热情,需要强调和总结的内容要把握好最后的时间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达到轻松学习、自主学习的目的。
1.5以网页设计大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我院电子信息工程系每年都会举行一次网页设计大赛,由计算机教研室承办,学生可以独立参赛或者组成小组参赛,初评入围的选手可以进入决赛,然后选送优秀的作品参加每年自治区组织的大学生网页设计制作比赛。要求全系学生参加,可独立参赛,也可组队参赛,每件参赛作品选派一位代表在台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相关陈述,然后由专业教师、企业专家组成的评委团打分,并由其中一名评委对选手的作品和语言表达进行点评,最后评选出优秀作品并颁发获奖证书和奖品。通过每年的网页设计制作比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还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正确地引导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努力方向。
1.6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学以致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院让学生加入到现实生活的实践项目中去,从社会人才岗位需求出发,把校企合作的真实网页制作项目融入教学课堂,让学生承担起实践项目的一部分。这就要求学生在开展实践项目之前就必须与客户进行详细的沟通,掌握客户的需求完成模块的雏形需求分析,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技术水平,又实现了所学的内容与社会需求的接轨,并且还锻炼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通过不断的项目实践,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快速进入状态,为今后走出校园上岗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2教学手段的改革
2.1建立虚拟化企业工作环境
我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网页制作与网站设计》课程教学改革,那么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是势在必行的,根据企业在实际的网站开发过程中,大量的工作都是借助于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和实施的。因此,网页制作与网站开发课程组在整理了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后,利用网络平台在学院计算机机房内组建了虚拟化的企业工作环境,让学生项目组也能在虚拟化的企业工作环境中进行项目的开发和实施,使他们在校内也能体验到实际的网站开发工作流程。真真实实地感受到实战的效果,这种虚拟化的企业工作环境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2.2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与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选取及制作一些形象生动的动画演示,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并利用课程组开发的网页制作在线学习系统在机房给予学生更加直白的教学,并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控制学生电脑,近距离演示,同时通过采用视频教学,并在讲授过程中,教师演示完成后,让学生到教师机上来操作演示给其他学生看,以更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网站项目以及开发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2.3建设课程资源库,实现知识共享
《网页制作与网站设计》课程自在学院开设以来,已经积累了较多的教学资源,包括校企合作项目、课程网站、教学录像、教学课件等,目前已应用于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通过不断建设和完善课程资源库,将为该门课程的教学提供更好的辅助。
3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理论知识考试方式已不能检测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以学生作品替代传统的理论考试,本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独立设计制作出一个完整的网站,并上传到网络上供用户浏览访问。根据教师给出的类似客户提出的要求构思一个网站,写出该网站设计方案,网站设计方案要求包含网站主题、网站logo、网站栏目设计、网站布局设计、网站色彩搭配,最后按网站设计方案的内容来设计制作网页。这种考核方式注重实践操作性和应用开发能力的培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4结语
字体与版式设计课程是平面设计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其课程教学内容是完全按照平面设计专业职业岗位需求而设计的。平面设计专业的相关职业岗位,如海报、标志、广告、杂志、美编、画册、书籍、报纸、产品样本、网页、企业形象、招贴、挂历等平面设计的各个领域都离不开字体与版式设计的相关知识,因此,字体与版式设计课程教学以职业岗位需求设计仿真项目实训的针对性更强。以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传媒艺术系为例,教师在具体授课时把公司的一系列具体案例带到课堂中,模拟社会工作场景,真正让学生学习进入一定的工作状态,在具体的实训过程中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这样更利于学生的成长,学习的目标也更明确。除此之外,教师还设计一些仿真项目,如设计在线的一系列比赛项目、学生的创新课题等,当然这些完全依靠课堂时间是解决不了的,还需要课后在工作室由教师辅导练习。
二、以工作过程导向设计课程考核方法
高职学生的生源素质现状不甚理想,这在王康健先生的文章《试论高职高专人生导师制的教育美学》中“高职高专生源素质现状分析与思考”模块分析得很透彻,学生基础差、能力弱、学习态度不积极、自控能力差等特点要求教师除了积极引导其学习之外,还要有具体的考核标准,给学生一定的压力,让学生实现主动与被动交互学习,字体与版式设计课程教学也不例外。字体与版式设计课程教学考核更应该有具体的量化考核方法。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传媒艺术系的字体与版式设计课程考核方法依据工作过程设计,内容有基础设计分项、优秀经典案例学习分项、草图分项、项目实践过程表现分项、创新创意分项、习作分项、作品分项等,每个分项按一定的比例结算成绩。这种考核学生的方式相对科学,学生容易接受,也相对公平,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对于作品的主观印象而对学生工作过程中的努力等客观存在因素的忽略,也减少对学生积极性的打击,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以工作室化制度设计人才培养方法
工作室化制度设计人才培养方法是近几年高校比较流行的方法,工作室作为教学的一个载体,是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相对传统教学模式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方式,更偏重于技术层面的学习。当然,每个学校的工作室都不同,呈现的教学形态也不一样,即使同一高校或同一系部,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工作室也不尽相同,唯一不可否认的是以工作室化制度培养人才的方法确实行之有效。工作室化教学是对字体与版式设计课程正常教学的有益补充,相对来说教学环境也更加开放,学生在较为放松的状态下学习需要的知识,也能更好地与市场结合。学生主要利用中午、晚自习、双休、节假日及其他一切没有课的时间进行讨论、交流、实训学习。学生管理自己,自己掌控学习安排,工作室完全模拟真实的工作情境,使学生进入一定的工作状态,主要形式表现如下:
1.以项目为载体锻炼学生能力
(1)外来项目外来项目主要是指教师将承接的平面设计社会项目带到工作室,指导学生并与学生共同完成,可以极大锻炼学生字体与版式设计方面的能力。正如王康健先生的文章《高职高专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到的“高职高专学生作品创作思想的观念转变”中的一个方面,即“变‘习作’向‘作品’转型”,使这种创作活动组织产生具有社会性质、艺术性质、价值性质等的智力成果,这是学生真正意义上的“作品”。还有一些是学生自己在社会上联系的项目,属于初级阶段带有创业性质的锻炼,实训这些项目可以更好地与社会、企业有机结合,进行实战,充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帮助学生夯实字体与版式设计的基础,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艺术与技术的和谐统一,更培养了学生面向市场的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2)校园内服务化项目校园内服务化项目主要是校园内学生会、学工、校园活动、竞赛等多方面的海报、标志设计,属于服务性质的项目,工作室承接此类项目对于锻炼学生字体与版式设计方面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具有积极的作用。
2.以技能竞赛为平台,提升学生学习激情在字体与版式设计课程的课中、课后,教师会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平面设计比赛,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政府主办的、协会主办的等。教师将其参赛启事一一收集并打印出来,张贴在工作室的墙上,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比赛参加。对于获奖的学生,学院和系部每年都会给予不同级别的奖励,这对学生来说是莫大的鼓励,很容易就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基本上晚自习、节假日里学生都会在工作室内辛苦劳作。对工作室制度的探索无形中营造了人才培养的实践环境,而且教学效果非常显著,也容易出成果,学生能力得到平稳提升。
3.大学生创新课题导师制辅导,构建丰富多彩的师生关系每年教师可以带领一批学生组成团队,共同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沟通、协作。项目分工明确,遇到困难大家互帮互助、解决问题。教师既是良师也是益友,既加强了知识技能的学习,也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同学之间的友情。项目所培养的团体意识、合作交流的精神也是以后就业单位所需求的人才素质。教师“导”得有技巧,也很艺术;学生“学”得很自然,顺理成章,觉得字体与版式设计知识学起来并不是很困难的事。
4.合理评价艺术,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字体与版式设计工作室必有其一定的规章制度和考核评价方式。以工作室平台、实训项目为载体,配合正常的课程教学,其目的是更好地培养学生,杜绝一些影响学习的因素存在;要让学生学得其所,正确地评价对其是一种促进和鼓励。工作室的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运用自身的行为,尤其是语言艺术,真诚、生动地从各个层面教导、影响学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说服、打动学生,感化学生,才能真正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结语
关键词:离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计;课程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0-0191-02
一般来说,人文素质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主要依据三种课程理论。一是精义论。主张以经典著作作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因为人类的文明在变迁中有其永恒不变的价值存在,这种核心价值尤其保存在经典文献之中,因而经典著作便自然成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二是均衡论。认为知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各种知识都统筹兼顾,均衡发展,才能避免20世纪以来学术过于分化所导致的视野狭窄,心灵缺陷,因此,必须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均衡的视野、平衡的心智。三是进步论。强调教育必须为学生解决问题,对他们的生活有所裨益,因此,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内容必须与学生未来的生活相结合,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目前。我国大学人文素质课程设置受这三种理念的影响,但主要受进步论影响较大,强调实用性,强调为职业做准备。在具体的人文素质课程内容组织与选择上,则偏重于应用型和专业化,按照学科专业式的思路进行,即基本上就是把某专业的课程降低要求、稀释内容后拿来作为人文素质课程。这种课程所能起到的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极为有限。我们认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这三种基本课程设计理论各自的优势与不足,结合职业的特色,在强调各个学科之间有机结合的同时,注重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并以此为原则设计在现阶段和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有明确指向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1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结构与内容设计
从高职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本质上讲,这一课程又是面向所有高职生的、非专业性和非职业性的文化知识课程,具有人文素质性、广博性和基础性的基本的标准规定性。从这一层面上讲,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应该为高职生提供。一是使高职生获得认知世界和理解人类及社会发展的方法论,二是为高职生提供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基础性文化知识。再从高职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价值上讲,这一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不仅具有适应社会主导性文化的功能价值,还具有导领社会健康发展的功能价值;不仅具有使高职生知识结构达至和谐的功能价值,而且还具有营造高职生可能生活的功能价值。从这一层面上讲,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应该为高职生提供唤醒高职生主体意识、促进高职生自主性、社会性、伦理性和提升高职生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知识。因此,高职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围绕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让高职生了解我国传统思想发展的基本历史概况,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的实质,获得思考和表达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二是让高职生了解我国科技发展的基本历史,分析我国科技发展的传统思想及时代精神,获得对我国科技发展史的基本认识及我国科技发展的方法论;三是让高职生了解西方文明发展的基本脉络,知晓西方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基本内容,认识和理解西方文化性格形成的历史性;四是让高职生了解西方自然科学发展的基本脉络,知晓西方科技发展的阶段性历史与西方哲学发展阶段的关系,认识和理解西方科技发展的思想基础和方法论,获得中西比较的差异性和趋同性;五是让高职生了解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面临的问题及应该急需解决的问题,了解我国社会制度的性质、发展的策略、科技生产力的构成及发展现状,以及公民的生活水平、精神状况等等,获得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全面性认识;六是让高职生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基本格局,分析造成民族矛盾、种族歧视和宗教冲突、地域性战争、饥饿、贫穷的多方面原因,使高职生认识和理解和平、团结、宽容和理解之于处理国际争端和意识形态及价值论领域的冲突与融合的意义和价值;七是让高职生了解科技发展与人文世界的关系处理问题,认识偏重于科技发展而忽视人文教育所导致的、我们已经有所经历的现状。获得一定的科技伦理性意识和思维;八是让高职生初步了解文学和艺术的审美观,领悟美的真谛,培养和培育高职生欣赏美、体验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意识,升华高职生对生活美、艺术美的追求。
2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领域的选择
(1)应确定中国文化及思想这一课程内容的选择领域,其目的主要是针对于我国高职院校的高职生缺乏对我国文化传统的整全性认识和理解,特别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教育思想、儒家“仁”学理论、天人合一、理学思想、道家、墨家等思想学说,这些方面的传统思想,对现代高职生来说。可能存在着疏离和陌生感,所以,加强对我国文化及思想方面的知识教育,不仅有利于高职生认识和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能够为高职生的知识获得历史性的时间深度,使高职生的知识结构的构成具有历史发展的线索和基础。
(2)应确定西方文化及思想这一课程内容的选择领域,其目的主要是针对于我国高职院校的高职生缺乏对西方文化及思想的整全性认识和了解。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发展策略的实施,西方多元的文化的价值观、不同主张的自由化思想观念等对我国高职院校高职生有着很大的冲击力,极大地影响着高职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及社会发展的态度和立场。虽然我国高职院校加强了“两课”教育,但从根源上讲,还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没有能够对西方文化及思想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向高职生做出根源性的分析,以至于高职生只是关注目前我国与西方在思想观念方面的差异性,而缺乏对西方文化及思想的历史性发展的整全性认识和了解。所以,我们认为,应该对这一领域的知识做出精要性的选择,以使高职生对西方文化及思想有一个历史的、全面性的认识。另外,也是有意扩展高职生在文化及思想方面的认识及思考的空间跨度,以增加高职生比较研究的意识和提升高职生思维判断的能力。
(3)应确立“人、社会、自然之间伦理关系处理的过去、现在及未来”这一课程内容的选择领域,主要是出于如下的思考:其一,我国高职院校的高职生在其知识结构的构成上,更多的是专业性和专门化的知识体系,其思考或认识的视野较为狭窄,所以,从扩展高职生的知识广度和思维视野的角度,也是应该开设专业教育课程与“人、社会、自然找之间相关的课程;其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创造了空前的社会物质文明,但同时又带来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紧张和对立:大气环境的污染、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土地沙漠化、森林及生物植被的锐减等,这些科技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己经严重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发展,致使
人们不得不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思考“人类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应该让高职生认识和了解科学技术的局限性,感悟“人、社会、自然”之间和谐相处之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其三,目前,环境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新的领域,让高职生从“人、社会、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思考环境问题,以加强高职生环境意识。
论文关键词:高职礼仪,课程设计,岗位需求
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其职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高职礼仪教育无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全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均开设了礼仪课程。然而,当前礼仪课程在多数高职院校中是作为一般的通识课程,负责对学生进行基本礼仪知识的传授及相关技能的实训,在课程的设计上没有将特定专业相应的“岗位需求”作为导向,从而导致了当前高职礼仪课程因与专业契合度不高而被学生轻视的尴尬状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增强高职教育的吸引力,要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依据《纲要》指示精神,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及理论探索,我们认为高职礼仪课程改革首先要解决的是课程设计思路的创新。而创新高职礼仪课程的设计思路,必须以“工作岗位需求”为导向,深化对礼仪课程重要地位的认识,着力解决“三个问题”,体现“三个注重”。
一 深化对高职礼仪课程重要地位的认识
《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对于高职院校的“职业人”培养有着不容忽视和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礼仪修养是学生就业“软实力”的重要因素。
高职教育主要面向现代服务业培养人才,需要较多与人打交道,因此,如果将高职生的专业能力比作“硬实力”,那么其礼仪修养就是“软实力”。有高校向80多家用人单位发放问卷教育学论文,结果显示:计算机、外语水平、专业技能等“硬实力”指标逐渐退居二线,而人际沟通能力、敬业精神等“软实力”指标成了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毕业生素质。因为“软实力”才是毕业生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可持续发展的,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稳定的职业能力,也是他在就业岗位上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②]因此,作为提高学生礼仪修养,提升其综合素质的课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职业形象与礼仪》是一门能让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
(二)职业形象是学生展示其专业能力的 “橱窗”。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形象魅力已经成为一种核心竞争力。良好的个人形象能够给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从而产生正向的首因效应,在人与人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相反,糟糕的个人形象却会产生“扫帚星效应”,使得交往举步维艰、难以为继。作为一名“准职业人”,高职学生只有多了解一些礼仪常识,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方法,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开启展示自身专业能力的“橱窗”,进而产生“晕轮效应”,才能更好地发挥专长,拥有强大的个人职场竞争力。
(三)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着重要支撑作用期刊网。
以文秘专业为例,该专业的岗位核心能力可以归纳为“办文、办事、办会”等“三办技能”以及协调沟通能力,而这些能力均离不开礼仪素养的支撑作用。同样地,在市场营销、物业管理、会展策划、国际贸易及物流管理等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二 高职礼仪课程设计应致力于解决“三个问题”
实际上,《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的设计思路正是在研究解决“为谁教、教什么、怎么教”这三个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明晰起来的。
(一)为谁教――课程目标体系的确立
作为公共课程,《职业形象与礼仪》要面向市场营销、文秘、物业管理、会展策划、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国际贸易等多个专业的高职学生。“走进校门的是大学生,培养出去的是职业人”。经过三年的培养,在完成了各专业课程体系的学习之后,他们将被打造成一个个“全面发展的具有现代职业优势品质与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职业人才”。[③]这既是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也是《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的纲领性目标。
作为各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的总目标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礼仪知识的传授及相关技能的实训,引导其塑造富有魅力的个人形象,形成彬彬有礼的交际风度,掌握得体娴熟的职场沟通技巧及待人接物技能,从而有效提升其职场竞争力。
《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的总目标是由几个主要的分目标支撑起来的。它们分别是: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展现彬彬有礼的社交风度;掌握得体娴熟的职业场合礼仪。
继续细分下去,每一个分目标下面又有若干个子目标,即单元教学目标。例如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这一分目标是由职业人士的仪容礼仪、职业人士的服饰礼仪及职业仪态礼仪等几个单元教学来实现的。每一个单元的教学又可以分解成一系列的知识点和技能点。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进行各单元教学目标设定的时候,不仅要有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教育学论文,还要有品质目标,将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二)教什么――教学内容的取舍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再加上由于现代交往日益扩大引进的国际礼仪,礼仪知识可谓是浩瀚的海洋。《职业形象与礼仪》应当怎样来做内容的取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职的专业就是工作岗位。和本科教育讲究知识的系统性不同,高职教育“职业人”的培养讲究的是针对性。因此,我们要依据各专业职业岗位(群)的技能要求、职业能力及职业品质要求,科学灵动地来组织课程教学内容,既要有各个专业基本通用的内容模块,又要有依据专业岗位需求进行了差异化处理的内容模块。
例如在文秘专业的《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内容选择方面,针对文秘岗位办文、办事、办会等核心能力的要求,进行了内容侧重点的调整,增加了会务礼仪、办公室日常事务礼仪、沟通与协调礼仪技巧、公关交际礼仪技巧等几个方面的比重,通过礼仪的训练,提高文秘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相应地,在物业管理专业《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的教学中,针对其专业岗位对市场竞争能力及业主服务能力的要求,则强化了职业化形象设计、社交礼仪常识及沟通技巧的教学内容。
(三)怎么教――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探索
教学模式的创新是课程设计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它对于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教学内容的实施效果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在《职业教育该怎么样办》中指出:“职业教育应做学合一,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如果只注重书本知识,而不去实地参加工作,是知而不能行,不知真知。职业教育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此种境地,需手脑并用”。
在《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的教学中,我们逐步摒弃了传统的礼仪课教学以讲授礼仪常识为主、强化知识认知的做法,进而构建了强调技能掌握及行为转化的“教学做一体化”的专业技术实务课教学模式。针对行业企业特点和岗位(群)技能要求、职业能力及职业品质要求,对工作情境进行项目细分,构建讲训一体的教学模块,提供合适的教学场所,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使得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养成素质。
新的教学模式特别强调课堂的互动,尤其是学习与将来工作的互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教育学论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充分显现出来。因此,我们也特别注重选择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并与教学内容相适应,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互动的热情,从而将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求职面试礼仪的教学中,我们就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模拟招聘。教师指导学生提前把教室布置成招聘面试的场景,并要求参与的学生提前做好面试的各项准备,在仿真的场景下完成面试的流程,使得求职面试各个环节的礼仪得到直观的强化。
三 高职礼仪课程设计应体现“三个注重”
在《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设计过程中,除了要悉心研究解决以上“三个问题”,还应特别体现“三个注重”: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品质素养的提升,注重课程设计的开放性期刊网。
(一)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在本课程的设计中,我们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视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针对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整合教学模块、序化教学任务,针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实际需要突出技能点训练。我们通过对各专业岗位(群)能力及品质需要的分析研究,把课程模块整合为职场人士的个人形象礼仪、日常交往礼仪及职场礼仪三大模块,进而提炼出支撑每个模块的具体单元项目和若干个关键技能点。
不可忽略的是,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还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求职技巧等,这些能力都是学生未来长期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能力。因此,我们还通过教学内容的巧妙安排与教学过程中的训练体验,提升学生的这些职业能力。比如我们在进行日常交谈礼仪单元教学时,匠心独具地设置了“荒岛逃生”的游戏,学生踊跃参与,既锻炼了自己听与说两方面的能力及礼仪修养,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他们团队合作的意识。
(二)注重学生品质素养的提升
高职教育强调砺技修德。90年前,教育先驱黄炎培在他撰写的《教育大辞典》中这样定义职业教育:“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一方获得生活之供给与乐趣,一方尽其对群之义务,名曰职业教育。”在注重岗位技能训练的同时,《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还设立了品质培养目标,关心学生情商、逆商的提升及诚信守时等优良品质的塑造,关爱他们的心灵成长,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将教书与育人完美地结合起来,形成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例如在进行职业人士的仪容礼仪单元教学时,教师让学生认识几种基本的脸型,并判断自己属于哪种脸型教育学论文,进而为自己设计合适的发型。鉴于有些学生不能全面认识自己,片面关注自身的不足之处,因而产生消极自卑心理的状况,我们在教学别设置了“我们是否应该自我悦纳”的讨论环节,让学生各抒己见,在观点交锋中达成“自我悦纳很重要”的共识,强化了学生积极的自我评价意识,使得他们能够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仪容魅力。
(三)注重课程设计的开放性
《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教学面向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就相当于面向不同的职业岗位。因此,在课程设计上我们没有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在课程三大教学内容模块的设计中,职场人士的个人形象礼仪和日常交往礼仪大体保持一致,只做具体技能点上的区分;而“职场礼仪”模块则采用开放式设计,根据不同专业特点灵动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这种课程内容上的开放性和弹性制,很好地解决了《职业形象与礼仪》作为公共的专业技术实务课程与生俱来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矛盾关系。
例如在电子商务专业《职业形象与礼仪》职场礼仪模块的教学中,加入商务文书礼仪、网络及手机等通讯工具的使用礼仪等内容;而在国际贸易及应用英语等专业相应模块的教学中,则涉及一些涉外礼仪的知识和技能。
当然,《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设计的开放性还体现在以一种开放的姿态紧跟行业和岗位发展趋势,不断调整、补充相应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在不断的自我扬弃中,日益趋于合理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洪致平.探索现代服务业“职业人”培养之路[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
[2]马乐.高职高专礼仪教学改革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9年第3期
十几年的教育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增强中学生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各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水平受到诸多因素制约,如校领导是否重视,办学理念及学校各项工作安排等因素导致开展水平的差距非常大。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顶峰,生理发育已成熟,而心理发育处于风起云涌的状态:对于独立与自由的渴望与管理严格的校园、父母的唠叨成鲜明对立,渴求友情、爱情,却时时处于高考的重压之下。人际关系问题、生涯决策问题、强迫性思维问题甚至抑郁症、焦虑症在现代学生中层出不穷,他们对心理、心理健康有着不同侧重的需求。而中学校园里的心理健康教育,却远远跟不上他们的需要。
教师开发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选修课程,学生自主选择,不仅能让我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选修课的形式固定下来,而我们心理教师们也能不再被挪为他用,专业性得到保障。更能让学生接受系统而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满足学生不同层面的心理需求,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长足发展。
二、研究主要内容
(一)关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类选修课课程设计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一般分为独立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独立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称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显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是学校列入课程计划并通过显性课程的形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施加影响的一类课程。本项目研究所设计开发的课程均属此类课程范畴,故而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此不作叙述。
独立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常又可分为两种类型模式:
一是学科课程模式,即较为系统地传授心理健康基础知识的一种课程形式,这种模式的课程具有知识性、基础性和问题逻辑性等性质,它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课程体系的基础部分。
二是活动课程模式,即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及特点,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有关原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旨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进心理健康,开发心理潜能的一种课程形式,具有活动性、主体性、互动性、体验性和感悟性等性质。
(二)关于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类选修课课程设计的原则与目标
1.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课程设计的原则
国家教育部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的指导思想与原则,结合我校实际与学生心理需要,我们拟定心理健康类选修课程的原则是:发展性原则、体验性原则和多样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专业提供论文写作的服务,欢迎光临 dylw.NET第一论文 网]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心理,教育活动必须立足于促进学生心理发展,而不仅仅限于心理健康的一般要求。体验性原则是指以学生个体的直接经验为中心,使学生经过认知——体验——领悟三个环节,达到自我领悟的境界,并将部分刺激材料内化为自我心理结构的成分,从而科学定位课程体系,合理进行课程模式的设置,正确选择课程内容。多样性原则不仅指的是心理健康类选修课种类的多样性,还包括某一门课程的课堂组织形式、课程目标实现形式的多样性。
2.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课程设计的目标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目标,可按照基础性目标、矫正性目标、发展性目标来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基础性目标:通过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课程,让每一位学生认识心理健康的标准和意义,理解和掌握必须掌握的心理健康知识,具备自我心理保健和调适的基本能力,从而预防各种心理障碍的产生。这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初级目标。
矫正性目标: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应面向特殊群体学生开设矫正性课程,从而对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群体学生实施危机干预,达到矫正的目标。此类课程对心理辅导老师的要求极高。
发展性目标:中学生在社会化的进程中,对自己的成长、潜能的开发有着更为强烈的渴望和追求。因此,我们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发展性目标,帮助学生加强对人生、学业的心理认知,从而积极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主动发展,最终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完善的人格,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
这三个层次的目标,是一个从近期目标到远期目标的发展过程,也是从低级目标向高级目标发展的过程。只有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充分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心理问题的出现,帮助学生挖掘自身潜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高目标也才最终实现。
(三)关于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课程的组织
1.改革心理健康类选修课课程的教学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种以学生为本位的体验式活动课程。因此,必须建立起多样的、学生积极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改变以往以课程讲授为主要形式的单一教学方法,强化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选修课要积极运用情境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助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建构心理健康选修课课程内容体系
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的载体和具体化。根据普高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结合各门课程的不同目标,我们逐步建构起心理健康类选修课课程内容体系。
比如作为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目标,内容选择是一个健康、四个学会和三个感受,分别是:心理健康、学会适应、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感受青春、感受情绪、感受生命。
3.完善心理健康类选修课课程的评价机制
由于心理是一种不可量化的主观现象,具有内隐性、个人化的特点,因此,普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类选修课课程体系是性质比较特殊的课程体系,很难像其他学科一样制定硬性、统一的考核标准。评价标准应突出其发展功能,激发学生发展动力,关注其发展过程。
三、研究成果
(一)满足中学生不同层面的心理需求
心理健康选修课的开设满足了学生基础性与发展性心理的需要,学生在各种心理活动与体验中,拓展视野,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二)构建起心理健康类选修课程常态化的新平台
在心理健康类选 修课程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探索了各种增强学生心理品质的新方法。课程教学、专项作业、社会实践等形式,逐步积累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为深化、推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积累了新经验,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有了常态化实施的新平台。
三、不足与建议
(一)评价体系不完善
课程体系目前仅有学校评课程和教师评学生,这种单向评价极不完善。心理健康类课程的评价标准应突出其发展功能,激发学生发展动力,关注其发展过程。在评价主体上,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在评价内容上,将理[专业提供论文写作的服务,欢迎光临 dylw.NET第一论文 网]论知识的掌握与技能学习相结合;在评价方法上,采取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努力做到以评导教,以评促教,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二)课程类型还较单一
实践研究中虽然已有三门选修课程,但依然无法满足高中生多样化的心理需求,尤其是矫治类的课程目标还是空白。这就需要心理老师加强自身专业素养,同时密切关注学生心理状况,适时地开设有针对性心理课程。
(三)师资力量薄弱
完备的课程体系自然需要强大的师资力量,而当前学校一般只配备专业心理老师一名。建议今后加强教师心理知识的普及,让更多对心理学有热情的老师经过专业培训加入到兼职心理老师的队伍中来,从而完善心理健康的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