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17 23:55: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教师考核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分层考核法 初中英语 实践探究
对于初中英语知识点而言,在结构复杂、种类繁多以及内容抽象的特点,加之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程度不用,促使部分学生在学习英语中存在困惑感,如不对其进行妥善处理,则会产生不可预计的后果。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全面考核,针对学生各自的特点,采用不同教学模式,从而应对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难点。
一、对初中英语分层考核法的分析
(一)分层考核法的含义
分层考核法,即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任务开始时,对全班学生进行不同层次上的分组,其分组依据为学生英语水平能力,之后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确保每组学生能够接受同程度、同层次教学。在实际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利用分层考核法,满足不同学生对学习目标的实现,使各英语水平能力不同的学生能够公平发展、和谐促进,进而实现学生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化,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二)存在的价值
分层考核法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以传统的教学理念为基础,结合新课改中的素质教育,使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不仅来源于学生自身,还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分层考核法着重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即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实现因材施教方式的有效利用,以倡导学生的主观意识为主,对学生的个体化差异进行系统化地指导。分层考核法注重教学课堂的整体性,因此,对于初中英语教师而言,在授课中应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与整体,引领学生的进步。
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学生在英语基础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对此,为了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初中英语教师在学生初入学时,对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进行系统化地分类:首先,在小学期间参加英语学习与培训的学生,在单词和语法应用方面较好;其次:在小学期间仅进行课堂英语教学学习的学生,对英语字母较为熟悉,但在单词和语法应用中相对较差;最后,学生英语水平较差,教学难度增加,在初中入学开始时无法适应快节奏的英语教学课堂,使学生英语成绩急剧下降。
二、分层考核法的实际应用
(一)在备课环节中的应用
对于初中英语教师来讲,在备课过程中,应根据学生各自特点与学习情况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与目标。因此,在备课中教师应注重对初中英语教材的扩展与整合,这种方式的运用,不仅能够对教学重点进行合理把控,还能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进而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实际的初中英语授课环节,教师可对理解能力较强、成绩较为优异的学生进行重点表扬,同时增加其任务与教学难度;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予以鼓励,并以基础性英语知识点为主,对该部分学生进行系统化地教学。例如:在“初中英语单词教学”课程中,教师在备课时,可对英语水平较差的学生进行师生复述;对英语水平较好的学生进行单词的实际应用等方式的训练。在此基础上,需要教师对教学时间进行合理分配,适当选用灵活且有效的教学模式。在学生温故知新的过程中,将英语水平能力为中等的学生作为学习标杆,制定完善的英语教学准绳,对学生的知识面进行有计划地拓展。此外,在备课中,教师可设置相应的小问题,在增加学生自信心的同时,完成实际教学目标。
(二)在教学考核的应用
在此过程中,需对学生的日常英语测评成绩和考试成绩进行整合,以学生各自的学习目标为参考,对学生的教学考核成绩进行综合化地评价。首先,对学生基础性词汇、语句等成绩进行考量;其次,适当地对考试内容进行修订,以强化学生知识记忆能力为主;最后,增加综合与探究性问题,便于对优秀学生的开发与扩展,以此促进学生综合英语能力的提高。
其中关于综合英语成绩考核可分为以下几点内容:学生日常训练成绩、周练成绩与月末考核成绩、总学年考核成绩等,根据学生成绩,教师给予分层次教学,针对层次较低的学生应适当的给予鼓励和肯定。虽然这种方法的运用,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上升幅度较缓,但在提高学生自信心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分层考核法在各学校中广泛推广与使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初中英语教师的角度出发,在实际教学中,不仅需对学生进行个体化与人格化的尊重,还需对受教主体进行兼顾,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随着分层考核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并结合分组教学和针对性教学的优势,在不同层面上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促进作用,更加有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艳秋.基于分层考核法的初中英语教学探索[J].高考:综合版,2014(2):11-11.
分层次备课是搞好分层教学的关键. 教师应在吃透教材、理解课程标准的情况下,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设计好分层次教学的全过程. 确定具体可行的共同目标和层次目标.
A层次目标:鉴于该层次学生的数学基础好,学有余力,在他们全面完成数学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要求的基础上,数学教师要注意满足这部分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潜能,要重在引导他们综合应用数学知识,以不断提高和发展其数学的学习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B层次目标:鉴于该层次学生处于中间层,有一定的数学基础,我们要重在激发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较快地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好地完成数学课标和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要求.
C层次目标:鉴于该层次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学习困难很大,应以基本完成课标和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最基本的要求为主,降低难度. 在数学分层次教学的过程中,时刻注意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其点滴进步,以增强自尊心,增进自信心.
如“勾股定理”教学目标可定为:
共同目标:记住勾股定理并能用它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层次目标:
A层:能推导勾股定理并掌握“割补法”来求图形的面积,并能熟练运用它去解决一些有一定难度的灵活性、综合性的问题.
B层:理解勾股定理的推导过程并掌握用“割补法”求图形的面积,并能用它去解决一些稍微复杂点的问题.
C层:了解勾股定理的推导过程和“割补法”求图形的面积,记住勾股定理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应用.
课堂教学中以中考7 ∶ 2 ∶ 1中的工作为标准设置教学目标,让更多的学困生达标,实现共同进步.
二、数学教学内容组织和例题、提问等设计的分层次
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低起点,缓坡度,多层次立体化的弹性教学,要按数学每节课不同层次教学的综合要求合理组织数学教学内容,如对C层次的学困生,教学内容宜低起点,有梯度,要照顾其最近发展区.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
课堂上数学例题的选取,如同一例题,要体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对A层次基础好的学生,可要求其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而对C层次的学困生,则只要求一题一解即可.
例如:(1)若a - 2b = 1,求代数式5(a - 2b)2 - 2(a - 2b) + 1的值.
(2)若x2 + 3x = 7,求代数式3x2 + 9x - 2的值.
(3)若x2 + 3x + 5 = 7,求代数式3x2 + 9x - 2的值.
分析:(1)是最基本的直接整体代入法,全体同学都要掌握,(2)在(1)的基础上略有变化,要求B,C两组同学掌握,(3)在(2)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要求A组同学要掌握. 逐步提高,低起点,缓坡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课堂提问的设计,则必须注意所提问题的层次,要与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相匹配”,使每名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特别是要注意给学困差生以鼓舞的机会. 例如:你能写一个关于字母a,b且次数为4的单项式吗?这是要求最低的问题,最易得到答案,可以引起全体同学的积极思考. 第二问,你能写出所有的符合要求的单项式吗?这一问,把要求提高了,思维活动的要求也提高了,有助于调动B,C组同学的积极性. 为了能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将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优待C层的学生,适中的问题回答的机会让给B层学生,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均等参与课堂活动,便于激活课堂. 对于A层的学生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探索,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并归纳出一般的规律与结论,再引导学生变更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变式探求. 对A层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 突出教师的导,贵在指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进而向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
三、课堂练习分层
A层次练习题,宜设定一些富有思考性的数学练习题,由他们去完成,以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训练. B层次练习题,宜设定B层次的数学练习题,即将一些数学基本题作一些必要的变动和发展,这样,除了使他们能掌握基本内容之外,还应进而使他们在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较快的提高. C层次练习题,宜以数学教材中的基本要求为标准,同时宜多借助必要的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去理解,去掌握数学教材.
如学了“代数式”这一节后,对C层次学生只要求说出单项式系数和次数、多项式的各项系数和次数即可,而对A,B层次的学生在综合应用能力方面则要加强训练. 于是就布置以下分层练习题:
C层次练习题:指出下列各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x2,-7a2b3c,13a2b4.
指出下列多项式的各项系数和次数:(1)y2 + 3y - 5;(2)a2 - b2;(3)2x2 - 3x - 1.
B层次练习题:尽可能地写出一个含字母x,y且次数是3的单项式.
A层次练习题:写一个三次三项式.
每节数学课上,均应有一定时间留给学生去做练习题,数学老师应十分重视对课堂的来回巡视,认真做好分层次的信息反馈和分层次的答疑工作,尤其是要及时地做好对C层次学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以求集思广益.
1、综合实践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纪之交所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要理念和策略有以下六项:一是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二是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系;三是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四是倡导建构的学习;五是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六是促进课程的民主化和适应性。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此次课程改革把课程当作一种系统工程来设计,并把课程结构作为这一系统工程建设的突破口。具体作法是依据国际发展趋势、课程现代化的要求以及我国的国情和教育传统,重建了课程结构,特别关注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的综合性、选择性与均衡性,在此基础上设置了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其中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由此看来,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是此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大亮点,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
2、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自身价值实现的客观需要
当今数学以技术化的方式迅速辐射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我们身边随时接触的一切数字化、信息化的高新技术,本质上是一种数学技术,这对公民数学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我国数学教育的现状如何呢?一方面,由于我们普遍强调落实“双基”和培养“三个能力”,我国中小学生普遍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另一方面,基于前述原因,数学教学内容“窄”、“难”、“深”的倾向(特别是“窄”)十分突出,比如初中数学中的统计、概率、视图等重要内容,在以前的教材上仅是作为“点缀”出现的,教师和学生都不重视。这种不合理的倾向导致了两个严重后果:一是由于“窄”,教师就不得不“深挖洞”,人为增加知识的深度和难度,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识能力;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大大下降,我们2003年曾对学生所喜欢的科目进行过调查,数学排在倒数第一位,有74.5%的学生认为数学枯燥无味、如同嚼蜡、没有价值,这不能不说是数学的悲哀。由于学习情绪的低落,加之教师教法陈旧(其责任也不完全在教师),导致大部分学生的数学素养不仅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数学被异化为面向极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基于上述状况,数学课程无论是从内容上还形式上,甚至是育人理念上都必须有新的突破。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数学教育理念。它要求我们的数学教育必须做到以下六点:一是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二是为其它科学提供语言、思想和方法;三是满足数学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四是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五是教学评价要多元化;六是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前述目标的实现与达成集中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之中,数学活动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发生交互作用的中介,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足以支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方面获得不同的发展。数学活动是现实情景的仿真,最适合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的方式开展发现、探究,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综合能力的最佳方式。在数学活动中,不论知识、技能或是能力、情感,都将在主体与环境的碰撞和磨擦中经受检验,并得到充实、完善、提升和发展。因此,数学活动是支撑数学目标体系的最佳支点。
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综合实践课程与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系分析
1、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综合实践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围绕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数学活动)展开,但有所超越。
《数学课程标准》中,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对于“实践与综合应用”,《标准》在第三学段(七至九年级)设置了“课题学习”,便于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数学、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进而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体验。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综合实践课程并不局限于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中所罗列的内容,在活动中它将进一步增强内容的开放性、综合性、整体性、生成性,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大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发展。
2、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综合实践课程的另一目标是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但它不是纯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仍是数学。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有关规定,综合实践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它是与学科领域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领域。它是一种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不是其它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独特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与其它课程具有等价性和补偿性,是对学科逻辑体系的超越。它的内容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当然,它与学科领域不是完全割裂的,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或提升,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三、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综合实践课程应考虑的因素与层面
一是如何从实际生活中搜集、筛选、构建数学模型,探索数学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切入点。
二是采取何种模式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
【关键词】 初中语文 生活 情景 阅读 讲评
一、重视实践,鼓励学生深入生活
常言道:“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了使学生有“米”下锅,语文老师要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多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1、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为写作增添素材。生活的绚丽多彩,来自于它的复杂组合与瞬息万变,抓住这些,是学会感悟的基础,而抓住的前提是认真细致的观察。观察是“审视”,也需要投入,诚心的积极认真的投入,这种投入不仅是形式上的参与,更是心理距离的缩短,思想情感的融通和语言行为的协调。
2、深入思考,感悟生活,让作文升格。思考就是感悟,感悟包含了体验、咀嚼、顿悟。深入思考,才能不断问为什么,从而让小事情表现大主题,小人物也可以表现得很丰满,小角度可以展现全局,小细节可以尽显本质,也就是说洞察生活中潜在或显现的思想意义,从平凡的生活中看出不平凡的意义,悟出闪光点,悟出事物的内在价值。
3、走出课堂,调查研究,“觅食”于丰富的社会生活。通过深入社会调查研究,学生获得亲身体验,积累丰富的表象材料,为日后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同时可以获得写作灵感,触发写作动机,提高感悟社会生活的能力。
二、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丰富写作素材,提高写作兴趣
素质教育注重人格的养成,个性的发展,弘扬创造精神。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必须紧跟时代的要求,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个性,灵性从应试教育模式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拓宽学生写作的宽度,写作的自由性。让学生用其眼睛,用其心灵去察看社会,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再用心去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使其有充实的生活,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教师则更新观念,投身到教育的浪潮中,结合学生心理特点,捕捉他们生活的热情和兴奋点来实施作文教学,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情因境而发,则学生有话写、容易写、爱写,学生写作兴趣活跃起来,作文教学出路可寻。
三、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作文教学中创设情景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写作灵感的催化剂。例如,在指导学生完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黄河,母亲河”的写作时,我先为学生播放了光未然的《黄河颂》,因为学生刚刚学过这篇课文,现在以歌曲的形式呈现,学生不仅在熟知的歌词中感受了音乐美,也很自然地再次体会了黄河的磅礴气势,然后再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有黄河的视频,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辅以写作指导,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黄河的地理特征,黄河对我国人民做出的伟大贡献,尤其是了解今天的黄河遭到污染的严重情况,学生自然就产生了对母亲河――黄河倾诉的冲动。写作时可以以倡议书的形式来写,也可以用童话、寓言、书信、诗歌甚至是戏剧的形式来表达。最后,作文的展示效果是令人欣喜的,有的同学善于抒情,笔下自然就会流淌出滔滔的黄河情结;有的同学善于思考,就以“一滴黄河水的诉说”这种特殊方式,来警醒世人对黄河的保护;有的同学善于想象,就以“我心中的黄河”这题,写满了对黄河的憧憬。
由此可见,在作文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景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也触动了学生的写作灵感,开拓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拥有了自己的灵魂。试想,我们面对这样的写作内容,不为学生创设情景,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远离大海的山村孩子来说,那是无从写起的。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积累写作材料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是密切的。阅读包括两方面:⑴阅读语文课本上的文章;⑵阅读课本以外的好文章。语文课本里的文章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例子。要想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使其转化为能力,就必须加大阅读量。而课外阅读是课本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是扩大学生知识面、丰富他们阅读量的必然手段。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⑴要把文章读懂乃至读熟,要明白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中心的,切忌走马观花、囫囵吞枣,读后应能记住文章的内容,知道其大概的意思;⑵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书时,不仅要善于把那些生动、优美的词语和精彩感人的片段摘录下来,还要勤于写读书心得等。只有引导学生多读书,才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歇。”叶老的话形象地说明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我们要抓好作文训练这个“流”,就必须抓好生活这个“源”。
五、评讲恰当,鼓励激趣
【关键词】自主学习与自学;学什么;怎么学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和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为解决沉闷的课堂教学氛围,解决教师“满堂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更主要的是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孩子,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教学模式逐渐在教师的教学中得以应用.
在我的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对于如何实施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自我摸索和理论学习,结合教学实例,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自主学习与自学
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不是自学,它是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学习时有明确的目标,明确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学习时不能脱离老师,在教师组织下的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自主性的最大限度发挥.如果彻底脱离教师让学生完全自学,这是对自主性学习的偏颇理解,这样做显然不能达到学习的预期目的,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因此,在自主学习阶段,作为教师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而不闻不问,放任自流,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好自己的“导演”角色,当学生遇到问题,教师要与学生共同探讨,启发学生思维,指点学生找出解决办法.
二、自主学习学什么
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到底要学什么,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师要科学确定教学内容,精细地设计教学目标,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使他们不仅知道学什么,还要知道学习所要达到的具体要求,这样才能使学习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
如在教学新苏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64―66页“平行四边形”时,如果确定以下目标:
1.以中心对称为主线,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的过程,在活动中发展探究意识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在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索过程中,理解特殊与一般的关系,领会特殊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其特殊性质的关系.
像这样制订目标指导学生自学就会太过抽象,学生就会无所适从,他们根据目标就不清楚要学什么,也不清楚学习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对学生学习就没有多少指导作用.如果根据学生实际,把目标改为:
1.记住平行四边形定义;会用数学符号表示平行四边形;
2.理解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3.探索平行四边形性质,能用平行四边形性质解决简单的计算和证明题;
4.在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探索意识和有条理的推理表达能力.
这样制订的目标比较具体,自主学习的内容要求清晰,学生学习时可操作性强,利于学生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阶段我们要首先解决好让学生知道要学什么,教师在课前就要有充分的准备,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根据学生实际制订好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另外,一份切实可用的导学案也必不可少.导学案就像一个路标,学生不仅由导学案能知道要学什么,而且导学案也带给了学生一个思维的空间,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从而提高课堂的时效性,针对性.
三、自主学习怎么学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到底怎么学,这是学生常常遇到的问题.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就在于教给其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由“要学”到“能学”,过渡到真正的“会学”,最后才能“学会”.学生也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较好地围绕学习目标,完成规划的学习任务.
仍以学习新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64―66页“平行四边形”基本概念部分为例,在自主学习阶段,我设计如下问题:
(1)上面的图片有你熟悉的图形吗?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2)将ABCD绕对角线AC中点O旋转180°,这时,A、C两点重合吗?B、D两点重合吗?说说理由.
(3)在探索ABCD是中心对称图形的过程中,你有哪些发现?
以上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学生比较容易总结记住平行四边形定义.由于说明ABCD是中心对称图形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不是很容易,因此第二个问题设计时对问题的提出比较具体,这样学生有比较好的问题的抓手,解决问题时就少走弯路.另外,课堂时间有限,这样的提问也有利于学生较短时间学习新知识.由于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学习是本节课重点,所以第三个问题设计时没有直接提出具体问题,而是让学生能放手去探索,去发现,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在探索中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关系,领会事物的本质属性.
关键词 合作学习 初中化学 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的过程当中,实验的环节都是由老师来完成的,学生只是观看了一下并未动手去做这个实验,依旧不能很好的理解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合作学习法的提出是为了让学生也参与到实验的过程当中,并且能根据在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进行讨论再得出解决办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1合作学习的研究
1.1合作学习的意义
我们从采用合作学习后能够获得的效用来理解合作学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合作学习的目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目的。首先,学生们通过合作学习这个教学方法,能够从自身出发去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再者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合作的技能;再者,合作学习是一种整合了自己学习以及向他人学习的这两种学习方式的学习方法;最后,我们若是采用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可以从根本来培养学习者之间的合作能力,从而自然而然就树立起了自信心以及得到满足感,学习的成就感也能很快被体会到,同时自己的交际的能力以及组织的能力也能较快的得到提升。
1.2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合作学致可以分为4个重要的要素。下面就具体阐述一下这些因素。第一个重要的要素为相互的依赖,这个要素大致指的是分配到一个小组的工作需要每一个成员的努力去完成并不是小组中某几个人的自己的事情,同时小组中的成员应该明确自己的分工,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成员与成员之间是个整体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第二个因素为要有促进的作用,小组成员都应该相互鼓励对方,这样小组中的合作才能更加的融洽,同时组员合作的动力才能得到最大的提升,整个任务的完成都与这个因素有着较大的关系。第三个因素为学生需要一些社会的技能,这就要求了教师需要教授给学生一些实用的社会技能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最后一个因素为小组内需要进行测评,在一段的时间间隔内就在小组当中开展自我测评有利于更好解决问题,小组所承担的任务也能较快较好的完成。
2初中化学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
如何能在初中化学教学当中成功地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措施大致有以下几点。
2.1对班级进行合理的分组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的一个学习方法,但是它又与传统的小组学习不同。合作学习最鲜明的特点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根据合作学习的要求,小组内要具有差异性,也就意味着小组成员必须在性别、学习成绩、自身特点有所差异,不能选用具有同一种特点的学生在一个小组。并且在把学生分配到各个小组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平衡,这就意味着在每个小组当中都要有成绩好和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存在,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小组能够公平地竞争。
2.2我们应对教师在合作学习方法中的角色以及作用进行一个反思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设定好学生在合作学习时的任务,而不是让学生们自己去定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在化学的教学课堂中,无论是在把学生分配为各个小组还是在设计相关的任务目标以及实验方案的时候,都应该努力地去融入学生们讨论的氛围当中,与学生共同去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学生帮助。在这个互动的过程当中,教师与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的,增加了彼此的信任感。同时也能发现学生在这个实验过程中有着什么样的问题,能够更快更好的调整实验的目标。
2.3明确小组成员的角色分配
在合作学习当中,班级被分为了不同的学习小组,每个组员承担的任务可以说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段不同的体验。一旦这个合作学习小组建立起来,每一位学生都有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小组当中有着操作员、记录员、检查员、协调员、报告员这些角色,每一个角色都由不同的学生来担当,缺任何一个不行,这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正是因为这种依赖的存在,学生之间的互动得到了更好的提高。笔者发现这种分工的存在对于小组进行化学实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一种资源合理分配的表现。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合作学习当中,角色的分配不能是一层不变的,必须每隔一段时间就进行一轮的替换,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不同角色的魅力,使得他们更能为小组内的其它成员着想,因为他们也曾担任过那个角色,这样老师分配的任务才能更加顺利的进行。
3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采用合作学习法对于完成新课标的教学任务具有重大意义。并且采用合作学习法,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提升自己与他人沟通能力以及提升自己的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殷露.新时期初中化学合作学习的实践与思考[J].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2014,21(5).
【关键词】 新课标; 初中数学;有效性;思考
所谓教学的有效性指的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主要是针对课堂的有效性不高、教师的教育质量下降等因素.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比较强的课程,数学学习对于其他理科科目的学习具有重要影响.所以,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新课程理念中明确提出,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应该具有现实意义且具有挑战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究能力也应该得到相应的提高.那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怎样才能够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积极转变自身角色,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提高初中数学的有效性,教师首先应该积极转变自身的观念和角色.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形成一种互动关系、合作关系.只有不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才会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会不断得到提高,只有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数学课堂的效果和有效性才会真正得到提高.教师要改变自身的角色就必须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合作关系. 教师以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出现,学生就会认识到自身角色的重要性,认识到知识的掌握关键是靠自己,教师只负责进行指导并帮助其掌握知识.教师转变自身角色的过程,也是学生转变自身角色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过程.学生角色转变了,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会相应得到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二、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
学生的禀赋、理解能力以及数学基础各不相同,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并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学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心里差异
学生自身的性格各有不同,心理状况也有着极大的差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与性格特点采用不同的启发方式与评价方式.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同学,教师应该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尽量避免无意的伤害;对于问题意识比较强的学生,教师应该尽量给他们留出提出问题的时间,并及时对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对于那些创造性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教师要多给他们提供机会,让他们攻克疑难问题,提出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思路等. 总之,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特点,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实施分层次教学.
2. 理解能力的差异
学生对于数学问题具有不同的理解能力,天赋较好的学生不用教师讲解就可以理解书本上的知识,而有的学生抽象思维并不发达,对于某些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很难一下子就理解.所以,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理解能力方面的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要照顾理解能力差的学生,争取做到平衡兼顾,能够从多种角度对数学知识进行诠释与分析,并不断变化教学方法,使之能够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在布置作业时,教师也可以运用分层次的方式,对于理解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要给他们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开拓他们的思维.
三、创设合适的教学环境,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情景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所以数学教师要多给学生创设合适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融入其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创设教学环境,首先应该寻找情景与教学问题之间的关联,然后借助于学生比较喜爱的形式把情景创设出来,让学生对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产生好奇心,并带着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参与到其中,从而深入理解所学习的知识.例如,在讲到相遇问题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进行演示. 学生把应用题进行演示之后,抽象的问题就会形象化,学生还会对这种形式充满兴趣,在轻松愉悦中理解题目中相关数据之间的关系,在听了教师的讲解之后,学生会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在学习平面几何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借助于一些平面几何图形给学生创造一个平面环境,让学生发现这种环境的特点,由此就会引发学生对于平面几何的特点、应用等的思考.创设合适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并能够把学生从枯燥的课堂气氛中解放出来,使学生发挥自身的潜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
总之,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各个角度和各个方面入手,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角色和教学观念,把学生置于重要的位置,根据学生性格、心理、理解能力的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等,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综合能力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进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从国际大视野上看基础教育,当我们中国大陆上数以亿计的未成年孩子们每天耗费那么多的时间,像鹦鹉学舌一样学习英语单词或习惯用法时,西方发达国家的孩子们也许正在凭着孩子的自然天性在搞科技创新综合实践活动,也许正在尽情玩耍,也许正在进行师生间的第二课堂活动,也许正在与其父母在一起进行亲子游戏。
一个人对自己祖国的感情和民族认同感,很大程度来自于成长时期的母语滋润,像今天这样如此倾斜地重视英语教学,将会有可能导致我们的学生长大成人后,对自己祖国的感情和民族优越性、认同感或多或少打上折扣,特别是成才后,漂洋过海,一去不复返,少小离家永不归。今天,有多少留学生借留学东风而溜出去的?可谓是名副其实的“溜学”!有资料显示,自1978年以来,已经有106万中国学生留学海外,而回来的仅有27.5万人,这27.5万人的海归中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在海外没有找到合适的位置而不得不归来兮,留在海外的78.5万青年才俊,相当于30所北大、30所清华的所有本科生,而如今呈现出留学低龄化逐年递增趋势,即高中生,甚至初中开始涌出国门后而不归。这与小时候母语谈化不无关系。如今的本科生、硕士生撰写的论文词不达意,错别字司空见怪,中心不突出,论文答辩时更是吞吞吐吐……这是否在提醒我们,在基础教育中与其重视英语学习,倒不如重视我们的母语学习。
自恢复高考以来,我们不妨可以保守地粗略估计一下,如今,7-45岁的人都在学或曾经苦学过英语,而这部分人群中,离开学校,走向实际工作岗位后,又有多少人能用上英语?不乏那些研究生、本科生们毕业后不是也把英语忘得一干二净。在20世纪的50-60年代我们中国人也不是全民学俄语吗?当时会占用多少宝贵教育资源?而事实上,那么多人学俄语后,又有几个派上了用场?无论是从历史上角度看,还是从现实中来看,如今的基础教育中英语学科开设,是极少数人的利益的绑架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是以牺牲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服从极少数人利益的教育。
现行中考、高考中,为了考英语听力付出的成本太大,为了保证听力考试顺利正常进行,每个考场都要配备发电机、语音系统,特别是将来还将普及英语会话考试,这项考试成本更大,因为一般考场的语音室只能是允许有35-70名考生参加考试,这样就得让不同学校的考生集中到一个考场考试,排队候考、为了保密前一批考生考完了还不能离开考场,还需要集中到一起进行隔离,考试时间不长,也就是30分钟而已,但是,考试过程麻烦复杂耗时多,组织管理难度大,学生、老师都感觉到是不值得的劳民伤财的“折腾”,姑且不说,这样的英语听力、会话考试、对偏远地区学校、农村学校、城市中薄弱学校的考生来说是十分不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