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8-12 23:59:3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地理知识考点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初中地理教学 寓教于乐 游戏 地图贴近生活
初中地理是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接触的一门新学科。虽然对它不了解,但是充满好奇。很多学生之前就对地理方面的问题感兴趣,诸如为什么我们的白天是美国的黑夜?为什么北方人喜欢吃馒头面条而南方人喜欢吃米饭呢?学生的好奇心正是她们学习地理这门学科的兴趣点。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这一点,只是按照课本上的内容读,然后告诉学生哪里是重要考点,之后就是学生记忆这些知识点。这样的教学方式只能用来应考。学生对其中的许多知识点都是不理解的、认识模糊的,更不会有兴趣深入探索研究。每一门学科都应该是有生命力的,它不是死知识。需要学生不断探索研究,体会其中奥秘。地理包含的知识面比较广,一个地域,可以研究它的地理位置,研究它的气候,研究它的文化,是一门需要发散思维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是主导,而应该是引路者,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活跃的教学方式如果引入课堂,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寓教于乐就是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可以运用游戏教学法。很多教师误认为只有幼儿园,小学生需要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其实不然,孩子们的天性都是一样的,初中生也不例外,他们活泼好动,喜欢动手动脑。教师就要抓住他们的这个特点,创新出一些游戏学习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教师可以从现在青少年比较喜爱的一些电视娱乐节目中寻找灵感,比如《最强大脑》中就有一个记忆图片和京剧脸谱的环节。在学习中国地理中国政区图这一章节时,老师可以选出最强地理大脑,先用投影仪将准备好的标有中国各个省份名称的地图投放在幕布上,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国疆域的形状,然后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快速记忆。最后将没有标注省份名称的地图展现在大家面前,然后让学生自告奋勇地指着说出省份名称,看看哪个学生记住的省份最多,让他讲解记忆地图的小窍门,提供给其他学生做参考。还可以借鉴《奔跑吧兄弟》这档娱乐节目中的方法,教师先将全班同学分成五个大组,分别是红、黄、蓝、绿、橙。然后派出任务,任务就是每组的学生代表依次凭借自己的记忆在教师画好的铁路路线图上标注出主要的铁路干线的名称和一些重要的铁路枢纽。每一组标注完毕后,大家都要指出有几处错误,用正字在一旁标记。最后看看哪一组任务完成得更好,评出最好的组在所有学生面前夸奖他们,达到在全班参与互动的基础之上,增强学生学习初中地理的自信心的目的。无论哪一门学科在每一个单元的末尾都要进行总结与归纳,这样才能使学过的知识在学生的脑中更有条理,更容易在复习的时候找到重点。那么就可以模仿一些选秀节目如《我是歌手》,选出每一单元的地理小博士。先将班级学生分组,派出代表参与地理小博士的竞争。然后让他们在下课时间准备好自己归纳的知识点,在课上进行角色扮演。以老师身份在讲台上讲解自己整理的这一单元的知识点,然后给学生稍作阐释。每一个参赛学生讲解完毕,由全班学生举手表决谁归纳的最详细准确。最后由老师上台总结,补充遗漏的知识点,弥补欠缺,做最后的总结并宣布谁是这一单元的地理小博士。所有的游戏学习法都是基于学生的兴趣。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如果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倾听者,不能参与课堂学习,怎么可能激发出他们对于地理的兴趣与热情呢?将知识融入游戏当中就像把一颗糖放入无味的清水中,学生学习的效率自然而然就会提高,还会更具有表现自我和探究问题的精神。
在寓教于乐的教学过程中还要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善于联想。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在生活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都不能背离生活。从实际生活出发用更生活化的语言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解地理知识,将地理知识融入生活之中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如学中国人口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举一些身边的小例子证明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例如在上学路上挤公交的时候好多人一拥而上,去食堂打饭要排队好久。这样会引起学生共鸣,使他们能深刻体会到中国的确是人口大国。然后让学生设想自己是一名政府官员,会采取怎样的措施应对这种情况,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联想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还能想到提高国民的素质,也会联系自身,提高自身素养。在区分气候和天气这两个易混淆的知识点的时候,学生如果不能理解只是死记硬背,就会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问学生夏天会不会经常买雪糕?冬天是不是几乎每天穿羽绒服?然后告诉学生像这样的长时期的大气的综合状况就是气候,而天气是短时期的大气变化。一般不会十几天连续下雨或者下雪。这样学生对这两个知识点就能进行很清晰的区分。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培养举一反三的地理思维。中国的气候类型大体上分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的大陆性气候、高山高原气候五种,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仅要知道这些气候的名称,而且要联想它们的成因。热带季风气候是因为冬夏季风交替控制,温带季风气候是因为冬夏季风交替控制等,另外要联想这些气候的特点,热带季风是全年高温,降水集中,高山高原气候是气候垂直变化明显等,同时要联想到它们的分布省份和地区。举一反三,一下子对应掌握三个知识点,思路清晰,不会混淆。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每一位学生都不是“被学习”,都能带着愉快的心情进行地理知识的研究,形成自主学习的心态,调动每个学生的个体潜在的内在学习动因,并且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个体的创造力,那么每一堂课都将是高效课堂,初中地理也将为高中地理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唐少霞.中国地理教学技能.2009.8.
关键词:地理教学 现状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a)-0221-02
地理教育对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国民素质教育意义深渊,为了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满足信息时代人才需求,强化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初中地理教育势在必行。新课程改革对农村初中地理教W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当前我国农村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仍处于劣势地位,教师资源匮乏,硬件设施条件不尽人意,教学效率低下,学校重视度不够,难以贯彻落实地理教育,加强地理教育改革至关重要。
1 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现状
1.1 学校不重视地理教学,学科社会认可度较低
地理学科的社会认可度极低,大多数人认为地理学科并不重要,实际教育意义不大。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和教师认为只需要在结业前突击即可获得优秀成绩,不重视地理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地理知识技能的提高。许多初中学校在日常教学中将地理学科边缘化,地理学科课时少。
1.2 教师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农村初中学校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仍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没有灵活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侧重于灌输知识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相应地理知识技能,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受农村学校硬件设施条件的制约,缺乏开展多媒体教学的物质条件,教学手段较为单一,课堂教学甚至没有展示基本的挂图和模型,单纯的理论和概念讲解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课堂效能较低。另外农村中学地理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教师评价过于传统,过分注重教师教学过程反馈,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教学评价方式手段单一,仅凭试卷成绩来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方法过于片面。
1.3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处理不到位
尽管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活动探究内容和阅读资料,但是教师对教材处理不到位,课堂教学中只重视教材知识内容的教授,对需要学生收集信息、分析整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的教材内容忽略不提,忽视了新教材编排中体现的素质教育思想,未能充分整合教材内容,发掘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中习惯于照本宣科,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处理较为粗糙,甚至只将考试考点勾画出来供学生回去背诵,或者组织学生使用题海战术进行练习而忽略教材内容学习。
2 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现状产生的原因
2.1 农村初中学校整体师资力量不足,专业地理教师资源匮乏
当前我国农村初中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不到位,整体师资力量不足,存在教师学历偏低、年龄结构老化、性别比例失衡等问题,大多数农村初中专职地理教师数量稀少,地理教师基本为兼职教师。兼职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往往把地理课视为副科,有些学校甚至启用主要负责行政教务工作的教师兼顾地理学科教学。
2.2 农村初中地理教学基础设施和资料不足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从而导致农村初中地理教学基础配套设施相对落后,缺乏现代化教学设施,如多媒体教学设备等,难以使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甚至缺乏相应的教学道具和教学辅助书籍,校内课程资源相对匮乏,不利于优化地理教学质量。
2.3 优秀的教育成果未能及时运用于教学工作
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积攒了相应的教学经验,在实践中领悟了一些教学手段,获得了一些优秀的教育成果。但是这些教育成果难以得到认可,学校对地理学课的不重视,并不关心作为辅修课的地理课教学质量如何。再加上教学基础硬件条件不够理想,使得这些优秀的教育成果难以及时运用到教学工作中来,难以有效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
2.4 学生难以适应新的学习方式
农村初中学生学习依赖性较强,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自我学习觉悟不够,习惯于被动接受式学习,习惯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开展地理学习,难以适应新的学习方式。传统的地理学习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新课标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学习方式有待转变。
3 提高农村初中地理教学质量的相应对策
3.1 优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在教学中需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意义重大。教师应改变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讲解初中地理湘教版教材中有关我国省级行政区域名称和空间分布内容时,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行政单位名称的记忆口诀。最后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口诀最好记,教师可以适当奖励获胜的小组,开展小组竞争能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例如,在人口问题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必要性和控制人口增长的对策,将课堂交给学生,学生归纳总结完毕之后教师再进行补充,鼓励学生开展探究式、合作式学习,锻炼学生搜集信息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地理学习离不开对地图的应用,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地图意识,帮助学生树立空间地域概念,在讲解中国地形特点有关内容时,教师应教会学生从地图上分析地形特点而不再是死记硬背,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简略地形图画法。新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3.2 坚持地理教学为生活服务的理念
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坚持地理教学为生活服务的理念,鼓励学生将地理知识运用到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中去,强化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教师在讲解中国气候类型一节时,应侧重于讲解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提高对地理学课的重视度,帮助学生树立农业发 展需因地制宜的观念,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农业生产的问题。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相关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 能力,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在环境污染类型一节中,教师首先应让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问题的严峻性,鼓励日后从事农业生产的学生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3 加强专业地理教师队伍建设
地理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会直接影响到对教学质量,为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必须加强专业地理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丰富自身地理知识储备,积累教学经验,加强自身的教育研究能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水平。富有教学热情、高素质的地理教师才能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始终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当前我国农村初中地理教学存在较多问题,学校不重视地理学科,地理学科被日益边缘化,教师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足,不重视地理学习。为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学校应加强专业地理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应优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坚持生活的理念,鼓励学生能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牛峰.浅谈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及对策[J].新课程・上旬,2014(5):142-143.
一、 宏观调控――未雨绸缪,做好长远规划,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因为中考地理内容多,容量大、任务重,为确保优质高效完成教学目标,所以在学生入学七年级之初就制定好初中阶段整个的教学规划,合理安排新课与复习时间,即新课和全部教材及每册书复习完所需时间,能按时甚至提前完成学习任务,并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为后期的复习夯实基础、赢得时间。
对每一阶段的复习,都要统筹兼顾,既要做好本阶段的复习以及查漏补缺工作还要考虑其他学科的各种级别的考试以及其他突发事件所占用的时间。本着“紧前不紧后”的原则,我们合理地安排好新授课和复习备考的时间,从而能够从容不迫、有条不紊、优质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在复习时,制定好合理的、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并提前向学生明确周复习计划甚至每天的复习计划,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主动自觉配合老师,做到教与学同步,发挥师生共振的功效。
在后期不到两个月的总复习时间里,对复习的内容和任务以及时间的分配更是做到心中有数,每个阶段的复习要达到什么目标、做什么、怎么做、选用何种资料,对学生进行哪些技能的训练,如何引领学生打破复习瓶颈甚至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心理辅导,复习前都做了一个翔实的统筹规划。
二、 优化课堂――因地制宜,活化教学策略,建立高效优质的课堂结构。
由于历史原因和客观原因导致学生地理基础差,学习地理兴趣不浓,大部分学生不太重视地理学习,这种情绪自然会影响到地理课堂的顺利开展。因此,因地制宜,活化教学策略,建立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学,是地理教学的必由之路。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转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观念,逐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出明确要求:希望每个学生能有个好的开始并能够从行动上持之以恒;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提高亲和力,感染学生爱屋及乌;在“严而亲”原则下,提出具体的要求,如安静、独立、专心等。
教学中灵活处理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最新的时事地理热点,体现地理的时代感。紧密结合生活化地理,体现地理的实用性和“学习有用的地理”的理念。紧密结合地理图表,体现地理的直观性和空间分布特点。
将时事热点问题,相机融入到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提高人文关怀的修养以及对生命的热爱。
通过结合所在地的地理位置、气候,引导学生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引领学生跳出课堂,感受地理,运用地理知识。
优化课堂结构,向课堂要质量,就必须打破传统复习课的框架,充分运用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人的认知规律:感知――理解――运用,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可以将地理复习课堂分为以下三个步骤:① 唤醒――定向自读自测;② 热身――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课堂学习;③ 回忆再现――知识的整合与运用。这几个步骤既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又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从而切实地提高课堂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增大知识容量和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进而不断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 扣纲务本――研读《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立足教材,构建主次分明的知识体系,形成脉络清晰的知识网络,达成有的放矢的复习目标。
课标和说明是复习的指挥棒,规定了对教材知识的考查要求,因此必须分清哪些属于识记,哪些属于理解,哪些属于运用,要在复习中找准知识的定位。这样复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立足教材,善于总结,理清知识结构层次,形成脉络清晰的知识网络,实现由知识的积累到活用知识能力的提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共分三个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纵观整个教材内容,重要的地理事物及空间分布状况,一些重要的地名、数据应当牢固记忆,并能落实到图上,例如东西半球的界线,经度等。理解地理概念、原理;地理事物的物质特点、成因,分布和变化规律为重点和难点。运用所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观点来说明、描述、识别地理事物,尤其在基本技能方面,应教会学生注重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获取地理知识,分析解决一定地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印度和我国有什么相似之处,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我国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既分析特征,又要综合考虑。只有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去联系实际。在“博识”的基础上实现“活用”的提升。
四、 有效训练――精选教辅资料,精编复习练习,培养多角度地理思维习惯,规范答题要求,提高答题技巧,实现中考既定目标。
仔细分析近年来的地理中考试卷,广泛搜集中考信息、关注中考考查动向。选择一些合适的、编写水平较高的教辅资料供学生自学和练习。必要的练习可以促进知识形成和转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考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使知识得以消化和巩固。要编制内容新颖、覆盖面广、设问巧、质量高、具有典型性的试题进行必要的训练。训练时必须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学生解题的速度和准确度;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善于对一个材料、同一个知识点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全面把握的思维习惯;注意答题技巧。
【关键词】高中地理;高考复习;教师;作用
一、前言
高中地理是中学学科教学体系中一门特殊学科,它知识内容复杂,综合性强,与其他学科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同时高中地理作为高考语数英加小综合(政史地一张卷)中一门重要科目,重在考查对知识理解的准确性、深刻性,以及知识的综合灵活运用。因此,学生能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三阶段的复习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在备考复习中既要巩固和深化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又要提高学生运用基础知识的综合思维能力。高考复习是学生发展地理思想、熟练掌握地理方法的难得的教学过程,同时地理教师的备考复习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吃透《高考考试大纲》,把握高考趋势,有的放矢
《高考考试大纲》着重强调考查考生对各学科知识整体把握,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突出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和核心的内容;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倡导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研读《高考考试大纲》既可查漏补缺,免走弯路,省时高效,又能熟悉高考题型、题量、难度分布特点,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近几年的地理高考中,更多偏重在能力考核方面。首先,将原来旧大纲地理十大方面的能力要求整合为获取和解读、调动和运用、描述和阐释、论证和探讨四个方面的能力,其中将原有地理基础知识要求认识记忆训练修改为调动和运用;对地理信息的认定、判断及反思的训练改为对地理信息的调动和运用。其次,强化能力考核。《高考考试大纲》更强调考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要求,高校和社会都需要能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人才,因此考试相应增加了对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能力的考查,也增加了对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的考核。第三,地理作为综合科目考试的其中一门,考试内容所占比例较少,故对该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就尤为重要。从近年来高考试题分析,试题引用了课本以外不同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设问角度,但无论如何其知识的落脚点都必须落实在构成学科基本内容或理论的主体范围内,高考命题强调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没有变,不回避已考查过内容的命题思路没有改变。领会《高考考试大纲》的精神实质才是关键,明确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才有利于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三、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经验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而且是活水。教师要想尽快适应高三的教学,就需要教师有很强的责任心,在高二教学期间就要慢慢调整自己的状态,以高考复习阶段的要求来要求自己的教学和工作。在除正常的上课时间外,还要在课外能挤出较多的时间来吸取营养,例如博览群书:看课本、教参、课外参考书、试题调研等。课本是高考的依据,教师必须掌握课本上所有的知识,同时更需要教师知道如何讲,有哪些方法可以讲,才能让不同的学生都能理解和接受,如果一位教师只有一种方法教授课本里的知识点,他又怎能教好全班甚至几个班的学生呢?充分利用教参中指明了重点、难点和考点,结合课外读物和网络地理教学资源,学习理论和专业新知识、新思维、新规律,与新课改同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其次,地理教师要积极开展高考的教育教学研究,这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必要条件。教学一线的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最大的优势是拥有丰富而鲜活的教育案例,而对于他们来说,记载、整理和思考自己的教育案例,就是最好的教育科研。同样对于高三地理教师而言,对每一届复习教育案例和对每年的高考地理深入研究,列出所复习中的注意事项和知识点的明细表,以便教师自身把握好考生情况和新高考的导向,从“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变。第三,地理教师要善于总结和分析,做反思型教师。一名优秀的高三地理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不断的进行反思,进行记录,在反思和记录中成长。时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看到自身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进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这才能成为真正的为人师者。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地认识自己,不断地发现自己,才能够不断克服教学中的错误和不足。同时运用反思和记录的方法,通过表达、交流与其他地理教师共同分享自己在地理学习和探究中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四、注重备考方法,提高地理复习效率
1.积极创设适度备考方法。针对普通高中学生基础差、自信心不足等现状,教师应积极创设条件与之配合,这就需要适度复习方法。所谓“度”,就是指课堂复习要求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程度、复习的速度和训练的强度等都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不能激发学生的潜力。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复习中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基本要求和能力要求,要求内容如表1。
2.强化学生学习方法和地理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的过程中,注重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描述和论证的能力。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情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地理高考试题中运用了大量的地图和图表考察学生此项能力。因此在复习中,教师既要强化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又要学生必须掌握各种地理图表的分析方法,例如等值线图、统计图表、联系框图等。
表1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的基本要求和能力要求
3.注重高初中地理知识的整合,提高复习效果。区域综合题是地理学科考试中常见题型之一,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以区域地理为背景材料,运用系统地理的原理分析、判断、评析和解决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现实存在的某种地理现象所占的分值较大,但学生往往失分较多,学生还怕此类题型,而该地理试题难度大的原因之一是知识的跨度大,综合性强。因此在高三复习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把高初中地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一轮系统的复习,用高中地理的原理、规律去解释初中地理的地理事实,以初中地理的区域为载体,去考查高中地理的原理、规律。在初中地理的复习中主要是加强地图及相关常识的复习,更要熟悉各大洲常见地区地图的基本特征,包括重点地区地形地貌、气候天气等特征。而在高中地理的复习中,要以高中课本的知识体系为依托,把精力投入在结合本学科教学、努力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方面。
4.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拓宽学生思路。在培养学生单科学习能力的同时,也要重视各学科间的横向联系。首先,教师需具备相关学科知识并能正确地运用,从而在知识的交叉点着力。如讲环境和人类的对立统一时,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讲人口迁移时,联系历史上殖民活动;讲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贮藏在有机体中时,用生物化学进行解释说明。其次,注重综合各科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的形成以综合思维为核心,并以思维的综合、全面、深刻、敏捷等为其特征,如西部开发,教师运用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分析西部开发的范围、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优势和劣势,探讨从实际出发发展特色经济和改善环境质量的措施,并进行预测。同时结合历史知识分析我国历史上曾多次对西部进行开发,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团结,但长期以来由于历史、自然等方面的因素,西部起步较慢,开发较迟,经济发展滞后于全国水平,西部开发要吸取美国西部开发遭到大自然报复的教训,从实际出发,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质量。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建立和运用综合思维的能力。
总之,在高三地理备考复习过程中,通过上述几点措施,不仅有利于我们每个高中地理教师转变和更新观念,完善和提高自身知识能力的结构水平,紧跟地理高考方向,及时调整备考复习策略,达到与时俱进,而且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微课程;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与运用
目前,微课程在初中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初中地理“微课”是指按照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针对地理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开发的、以视频为主要媒体形式的数字教学资源。全国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的网站上有对微课与微课程差异的解释说明:“微课程是指由基于某个专题的系列化、连续性、层次化的微课构成,某个专题的微课程一般有5~10节微课组成。”由此可以表明,微课程是由若干节连续的、系统的微课构成的,微课的高级阶段或发展趋势应该是走向微课程。因此,有人也称微课程为系列微课。怎样设计好微课?微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些哪些初步应用?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初中地理微课程设计
(一)微课资源的研发内容
初中地理微课授课对象为初中学生。初中地理微课程建设(以一本书为单位)一般包括知识点清单、知识地图、教学过程、自主学习任务单、微课视频、进阶练习、综合测试卷、说明文件、课件压缩包等组成要素。
1.确定教学主题,制作知识点清单
教师按照2011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需求,分析寻找初中地理中的重点、难点、热点、考点、易错点,确定资源主题。知识点定位要准,像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等重点和时差计算、气候差异等难点,也可以是学生们较为感兴趣的知识点,像地域文化、地形河流与人文环境等。地理微课点内容严谨充实,无科学性、知识性错误,力求覆盖初中地理学科的主要知识点。由一个个的微课点组成一册书的知识点清单,知识点清单排列应符合学生认知的循序渐进规律,处理好微课知识与地理学科系统知识的关系,内容组织与编排由易到难,符合学生认知的循序渐进规律。
2.理清关系,绘制知识地图
知识地图是一种知识导航系统,表明知识间的相互关系。依据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和学习质量标准,绘制学习知识导航地图。以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七(上)第二章陆地和海洋为例,知识地图大致如下。
“陆地和海洋”知识地图
3.精心构思,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及设计意图等。以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七(上)微课知识点《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为例。
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教学过程
4.以“学生”为研究对象,编制自主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是由教师设计,以“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高效”为研究目的,确定“科学、精致、简易、趣味、渗透”的建设原则,用于为学生自主学习微课提供“学什么和怎样学”建议的学习导航,包括学习任务、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建议以及配套学习资源推荐。引领和帮助学生整理学习问题、点拨疑难、总结反思。以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七(上)微课知识点《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为例。
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自主学习任务单
5.准备素材,精心制作课件
初中地理教师需要搜集与微课知识点相关的各种素材,包括视频、音频、图片与文字、动画等,增强课件的表现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课程内容。制作课件时重点注意多媒体课件的背景、字体、字号协调合理,色彩搭配简洁美观,重点突出,版式规范,避免出现广告嫌疑或与课程无关的信息,地图准确清晰等。
6.内容规范,录制微课视频
地理微课视频是地理微课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围绕能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学科主题知识点并用视频形式呈现的教学资源,时间长度一般在5~10分钟以内。微课视频一般用于解释知识点的核心概念或内容、方法演示、知识应用讲解等,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和疑点为目标,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点。微课视频的制作方法包括拍摄和录屏等。
7.根据重点内容,编制进阶练习
进阶练习与微课视频配套,一般采用在线测试方式,用于检测学生对地理微课知识点的知识、能力和目标的掌握程度。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微课视频学习、练习、重复学习微课视频、再练习,直至全部掌握知识点的知识能力目标,是一种基于课程标准的查缺补漏的学习过程。此外,还可根据需要,编制每学期的期中、期末测试卷。
(二)地理微课资源的开发原则
(1)符合国家教育方针与政策,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无政治性、知识性、科学性错误。
(2)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
(三)视音频录制要求
要有简短的开场白和结束语,要有合理的教学环节,有头有尾。主讲教师应精神饱满,讲授从容;教学态度科学严谨,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语言规范,吐字清晰,声音响亮,节奏感强;能通过语速、语调、语气的合理变化,吸引和引导学生学习;录制现场环境安静无噪音;声音与演示过程有良好的同步,充分利用鼠标的拖、点配合解说;讲解的语速要与初中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相适应。
二、初中地理微课程运用环节
初中地理微课程一般由画面、文字与视频、动画乃至音乐组成,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进行知识学习,丰富其想象力。学生在课前可以预习、课后可以复习,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一般微课短小精悍,覆盖面广。以人教版初中地理为例,每一册基本上都可以拍摄90多节微课,几乎覆盖了各个重要的知识点和重点、难点,内容覆盖面较广。
(一)学生课前预习
现代网络通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已经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教师把学习中的重点和疑难问题制成微课,学生观看由教师事先上传在教师邮箱中或是U盘的课程或是上传到网上学习视频和文件,学生做好疑难问题的记录,以备上课时讨论。
(二)教师上课用
微课点一般都是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微课备课时就予以充分注意,制作出来的微课就能解决部分疑难。但必须注意到没能考虑到的难点或是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新生成的问题和难点。可用于新课导入、课堂学习、研讨总结等环节。
(三)师生复习用
教师可在课上作为复习使用,学生在家也可以随时点播学习,反复观看,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控制视频的快慢,使那些平时反应慢又羞于发问的学生能够从容地反复观看。
三、初中地理微课程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不能过分依赖微课程的利用
在使用微课资源的过程中,发现一些老师过分依赖微课拍摄利用,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微课多达四五次,乃至一节课学生只是在观看微课视频,基本无所得,达不到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
(二)适时调整微课程的应用方式
微课程的应用方式有一定的指向性,它在设计的初期,就要考虑其应用方式,但是根据教学中所发生的突况和其他环境因素所影响,要及时调整和改变其应用方式,以教学效果最大化为出发点。在教学中利用“微课程”,切不可忽视一些基础性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因为微课程毕竟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根本和主要手段还在于课堂教学。
[参 考 文 献]
[1]张羽梅,蒋昌茂.“微课”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融合及应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24).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中,蕴含丰富、生动的素材,有助于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培养。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为例,通过实际案例探讨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关键词:辩证思维;高中地理;逻辑思维
1 培养学生正确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由不断运动着的物质组成的,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为例,通过介绍人类认识宇宙及地球的历史过程,让学生感受随着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人类认识宇宙的时空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从而认识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科技进步,人类不断探索直至形成科学体系认知的漫长过程。
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展示各类天体类型图片,使学生直观感受各式各样的天体是宇宙物质存在的形式,进而提出宇宙的本质是物质的。通过讲解不同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的天体系统,使学生体会宇宙所具有的运动性。
2 培养学生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处在普遍联系中的,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懂得运用这个哲学原理,能让学生把各部分知识内容相互联系起来,更加有利于对知识的掌握。这不仅仅体现在知识与知识之间,不同章节之间,不同学科之间都适用于这个哲学原理。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谈到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其中之一是太阳辐射为水循环和大气运动提供动力。而在第三章第一节讲到水循环的意义的时候,也会提到水分蒸发乃至整个水循环是依靠太阳辐射而维持进行的。再如水循环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塑造地表形态,而第四章标题就是地表形态的塑造,这种学科内部本身的联系,可以作为课堂引入的极佳素材,也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原理和规律。
3 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事物
矛盾具有两面性,学会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能使学生看问题更全面。映射到自然地理中,包括知识内容、分析问题方法等。例如,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中内力和外力就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结果使地表趋于平缓,地质作用以内力作用为主,以外力作用为辅,但是在特定的时候,内外力作用地位可以相互转化,可谓是对立统一规律在地理教学中的典型应用。教师讲解的时候如果能有意引导学生掌握矛盾的分析方法,则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在分析全球变暖的原因的时候,学生基本都知道从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来分析原因,但是只能零碎地说出其中一两个点。如果平时引导学生让其知道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可从排放多和吸收少两方面来分析,这样可扩展的面就多了,学生基本可以比较全面的推理出具体的原因。
4 培养高中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途径
(1)充分应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案例和例子是让学生正确快速理解所学内容的关键,例子的选取一定要有代表性而且能给学生造成很深刻的印象。所举例子要能激发学生不断地提出、思考和总结问题,学会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学会对已有的资料作多方面的分析,继而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方面要求教师平时多积累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并和所学知识之间产生一定的联系,例如讲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其中蓝紫光较易散射,红光不易散射,学生很难理解原理,如能应用学生切身能感受的生活案例如晴朗天空呈现的颜色与朝霞晚霞的异同,红绿灯和刹车灯等,相信学生能很快的掌握难理解的原理。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对所学知识作全面、系统的理解和认识。由于高中学生自身生理、心理发育特点所限,思考问题难免存在单一、片面的思维定势,这就要求教师通过长期合理的引导和培养,使学生养成用全面观点看问题的习惯[2]。例如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中,内力作用的结果使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是考题和练习中常出现的是经过外力作用之后,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考点。除了讲解为什么出现这种结果的原理之外,还要结合现象和本质告诉学生如果只看到山和谷是经过外力作用之后出现的地形倒置,则是错误的,应该要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即要用岩层新老关系来判断,这样既准确又迅速,会大大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课堂理论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得到验证,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课堂是学生获得新知的重要场所,而“第二课堂”的展开,能使学生获得对知识原理和方法形象生动的认识。如学习第一章《行星地球》,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些模型,使其获得三维立体的空间感知,培养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热力环流原理比较复杂,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如果能设计一些简单易行的实验,会让学生感觉到复杂问题的原理其实离我们生活实际并不远。例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这一节,除了课堂讲解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之外,如果能让学生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切身实际的感受应该怎样保护水资源,定能大大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以此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完美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
(4)对地理现象的利弊分析,不搞绝对化。高中地理教学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要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发展规律和人类的行为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会学生判断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哪些对人类发展有利或有害,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3]。在分析自然现象时,应尽量客观全面。在评价人类行为对环境影响时应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思考。进而开阔学生思路,便于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
参考文献
[1]李亦武.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的思考[J].河西学院学报,2002,05
[2]李彤.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J].新课程(下),2011,05
[3]陆林.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研究[J].泸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04
关键词: 江苏高考 地理 试卷
一、试卷的整体评价
1.过渡平稳,保持了连续性。表现在形式和难度两个方面。一是题的形式上与往年基本相同,分为单选题、双选题和综合题,数量上单选和双选比去年各减少2题,综合题增加选做题但总体数量基本保持不变,让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不会产生心理压力,有利于考生的正常发挥。二是从难度上看,一卷选择题特别是双选择题难度较去年相当,试卷的总体难度较去年略有提高。
2.有合理的区分度,利于选拔人才。以中等难度题为主,加以个别难题,但不怪不偏,源于教材,思维能力强的考生能够用平时所学的知识加以解决,得以拉开差距,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这是今年与去年试卷的明显区别,因为太难太容易都会造成区分度不高,容易题大家都会,拉不开档次;难题大家都不会做,同样也拉不开距离。
3.依托主干,考查能力。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如单选第9题,既要求有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同时还要有一定的数学计算能力),从图中获取信息、解度信息的能力,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的能力,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二、试题特点
1.在平稳的前提下,注重体现新课标特色。新课程标准强调“生活的地理、有用的地理”,本次命题也体现了这一思想。试题内容“自然”与“人文”兼顾,体现永恒的“重点”,也有自己的特色。初中地理内容只设计地形地图部分,体现了新课标减负的思想;人文地理内容偏多,特别体现在综合题部分,综合题中语言表述类又较多,给考生思维空间;对能力测试提出要求,第9题的计算等都体现了新课标这一能力要求。地球的运动涉及很少,特别是光照图的综合题仍没出现,而气候、资源、环境三块内容约占了65%。第3、10等题的图体现了创新性。
2.考查地理主干的知识点多,为高三地理数学工作指明了方向。本套试题涵盖的考点比较全面,忠实于教材,突出主干(基础常识、基本规律、基本原理)。猜题、押题几乎没有必要,只有脚踏实地全面复习《考试说明》所要求的知识,才能经受得起检验。
3.回归教材,体现“学什么就考什么”的命题思想。课外素材相对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试题的难度,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4.学科特色鲜明。以地图为载体,综合考查学生的地理知识(外貌景观图、行星分布图、等高线地形图、饼状图、曲线、折线、柱状统计图、城市功能区分布图、城市分布示意图、经纬网区域图等)。每组题目都有一幅相关地图,共计21幅,充分体现了学科特色。第4、15、23、24、27(1)、28(1)、29(1)(2)(3)、30D(1)(2)等题都有明显的体现。只要学生仔细阅读,提取信息,答案都能轻易获得。
5.知识考查与能力考查得当。考生考试后,反应平淡,除个别选择题外,没有引起师生的强烈反应,因所考查的知识基本没有超越《考试说明》,基本上是平时训练题所涉及的知识。如地质作用、全球气候变暖、农业可持续发展、地球运动、存在生命的条件、地理信息技术等高线地形图及计算、气压带风带、气候类型、水体补给关系、环境问题、城市功能区布局、副高与雨带推移、水资源问题、人口迁移、产业结构调整、能源问题、粮食问题、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及影响等,学生不感到陌生,基础性明显。同时,对能力的考查也较全面、适度,具有较强的选拔。
6.兼顾了选修教材,知识板块的组合更合理。以往高考多年不考选修教材或是选修教材占分比重较小,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不少困惑。今年新课改后选修教材内容设置做选做题,为海洋地理、城乡规划、旅游地理和环境保护4题中选做2题,每题10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选修模块及优势答题,提高了学生答题的灵活性和得分率。4道选做题内容都不多,难度不大,必修中设计选修的内容在必做题部分没有考查,也没有偏向哪个版本的教材,对江苏所有的考生都很公平。
由此可以看出,选修教材高考必定要考,但涉及的内容不多,难度不会太大,复习时要把握好度。
7.关注时政,但不失公平。选择题第一组和选做题最后一题均引用了今年的最新热点“奥运”、“城乡协调发展”、“粮食涨价”,以及一直倍受关注的能源消耗、全球变暖问题等,使试题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但只是将其作为背景材料,考查的仍是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不影响考生的答题。
8.非选择题兼顾了基础与能力的考查。农业、工业、气候类型、能源及其跨区域调配、酸雨的成因及防治等都是平时复习及训练的重点。第27题中的第三问有关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紧缺的对策及理由,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第28题气候特征及差异原因对比需要学生对气候类型这部分知识能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第29题中有色金属工业的有利条件及酸雨问题,同样需要学生有清晰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框架及对基础知识的再现能力。由此可见,整个非选择题部分考题看似常规,但对考生的能力要求其实是比较高的,除了考查学生的纯记
忆能力及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对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的要求也较往年有所提高。
三、值得关注的几小点
1.课本上涉及的内容都值得注意。如酸雨问题,在必修三本教材上一共两次提到,一次是必修Ⅱ第三单元第二节,第72页:“另一方面,人类对资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也会造成酸雨等严重的工业污染”;第二次出现在必修Ⅲ第二单元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第35页:“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蔓延等跨国界的问题”。对酸雨的分布、成因及解决措施等没有明确的表述,但考试中没有回避。
2.对一些用词,致意推敲,讲求严谨。如地形与地貌、地势,草原与草地,沙漠与荒漠,土地与土壤等等。今年试卷中第2题A项:全球各地的气温持续上升中的“持续”(波动);第3题中“开垦”与“围垦”等。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尽管考纲没有要求,但从考试情况看,还是要掌握的。
4.重视课本知识窗内容。如必修Ⅰ第147页:副热带高压与长江中下游的梅雨、伏旱,应考虑课本以图呈现的内容如何转换成文字表述,文字内容如何转换成图示内容,即注重图文表等之间的互换。
四、一轮复习的策略和措施
从今年高考试卷结构来看选择题越来越少,更加注重考查对概念规律的理解程度,主观题权重越来越大,成了考查考生能力的主要途径,命题内容向联系实际和综合方向倾斜,新题增多,阅读量加大,而且出现了开放题型。这些给我们复习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高三地理组针对考纲确立了总的指导思想:全面系统,注重双基,落实为主,注意能力培养的渗透渐进过程,并相应地制定了一些具体措施和方法。
(一)对学生进行思想指导、统一认识,克服重复习资料、忽视教科书的现象。
从宏观上让学生清楚高三复习的整体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在复习中更好地配合教师,明确第一轮复习的重点,正确认识知识能力思维三者的辩证关系:知识是基础、能力是表现、思维是核心。
(二)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中心,发挥课堂主阵地的重要作用。
使学生打好基础,靠苦口婆心地谈其重要性只是其中一面,更重要的是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本着这一原则,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搞好集体备课,对基础知识的讲解、练习的处理进行统一,确定好每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全面做好课堂上的充分准备,发挥出集体的优势。
2.串讲课要有新意,避免简单重复。注意多种方法的应用,贯穿启发式教学。精选例题,在例题处理中引导学生完成对基础知识的回归,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应用。同时做好总结,既要避免机械重复,又要注意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使学生对概念规律的产生背景、事实、过程,从多角度、全方位加以理解。
3.对考查要求低、内容简单、可直接从课本中找到的,把课本内容列成条目给学生,指导学生抓住重点,使学生把基本内容很好地掌握,同时能节省时间。
4.注意教学的层次性,要面向大多数学生,让更多的学生达B级。
(三)滚动式复习,注意阶段性总结。
1.测试题不用成题,以一套为主,进行删减,同时注意前边复习过内容的考查,加强测试内容的针对性,避免学生复习了前边忘记了后边。
2.对试卷要全批全改,做好错题统计,并可适当进行面批,使讲评更具有针对性。
3.搞好讲评,做好总结。讲评上做好题目的变化、深化和优化,避免就题讲题,使学生能触类旁通、一题多解,方法灵活。对于优秀试题(设问巧、题型新、考查角度新、题目难易适中)要精讲,做好与常规题目的比较,与常见模型相联系,让学生做到“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也要注意陈题翻新,善于一题多变,变中求新,新中求异,异中求同;强化地理学法指导和审题能力的培养,防止死记硬背,克服机械模仿,杜绝经验行事;引导学生要善于类比分析,归纳总结,渗透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抓好学习常规的检查,一丝不苟地搞落实。
1.学生错题集的整理情况;
2.作业的完成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