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29 16:23:1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每个成长中的大学生,都希望自己生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中。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却存在一些不良倾向与问题,严重影响着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自我中心倾向。当代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更习惯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对别人期望过高,要求过严,而对自我要求过低。这种自我为中心的态度,给他们的人际交往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以至于部分大学新生很难真正适应大学的环境和集体生活。
(二)功利化倾向。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深化,面对着激烈的竞争和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注重人际交往的物质实惠。“有用即真理”的实用功利价值观在当前部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占有一定的市场。
(三)消极闭塞倾向。当前部分大学生缺乏交往的主动性,甚至将孤独作为了一种“时尚”,由此引发出一系列的人际交往问题。由于缺少交流的实践和经验的积累,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消极闭塞,不与别人沟通,常常容易导致性格的偏执,从而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处于危机之中。
(四)虚拟淡漠倾向。网络虚拟交往具有两面性,在扩大大学生人际交往范围与对象的同时,也易使大学生出现忽视了现实的人际关系,表现出逃避现实的心理现象。大学生一旦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受阻,就会转向虚拟社会寻求安慰和满足,淡漠面对现实人际环境,形成恶性循环,从而使他们更加沉溺于网络,脱离现实,最终导致退缩孤僻、自我封闭,人际关系出现淡漠与疏离。
二、大学新生人际关系不适原因分析
(一)社会的因素。一方面,新人口政策下的家庭生活和社区环境往往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模式。加上如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情感的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物质利益的交换,带着功利的色彩与同学交往等。
(二)家庭的因素 。在进入大学之前的中学阶段,家长、学校和学生的全部心思就是升学,过分注重他们的学习成绩,忽略了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因此造成交往面的狭窄,不少学生进入大学后也很难改变,尤其对异性之间交往的非科学教育因素极大地影响了大学新生的交往。
(三)校园环境因素。大学具有比较开放的学习环境,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吸纳多方面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处理不当就会产生矛盾。与中学比,大学的管理模式较为松散,强调个人的兴趣与发展。大学是走向社会的桥梁,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与社会人员交往,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对象成分较为复杂。
(四)大学生自身心理因素。当前校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差等。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的特殊时期,已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大学生自身心理不健康,是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不适的主要原因。
三、调适大学新生人际关系不适的对策
(一)充分认识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认识大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殊性,引导他们积极适应从原初较为简单的人际关系向新的较复杂的人际关系过渡的过程。对大学生来讲,适应新的人际关系,不仅是环境的要求,也是个体逐渐走向成熟并向成人转化的必要条件。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学校和家庭应对大学生加以正确引导,使其摆脱社会的一些不良因素对其人际关系的影响。学校层面,对大学生的教育应从一味的知识灌输转移到注重其能力的培养。如多开展一些集体活动,定期开展心理讲座,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家庭层面,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在与父母的关系上。父母或是大学生都应主动与对方进行交流,探讨,以增进彼此的亲切感。
(三)培养完善的人格品质,增强自我认知能力。人的个性品质在人际交往中会直接影响人们之间的吸引程度。因此,大学新生应加强自我教育修养,完善个性结构中的优秀品质,克服其不良因素,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 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探析 高校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民族院校大学生人际信任圈研究 当代大学生人际信任状况研究 大学生人际信任研究综述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的文献研究 民族高校大学生人际冲突的影响因素研究 改善大学生人际信任的模式探析 新媒介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分析 大学生人际信任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 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内隐外显自尊的相关研究 不同民族、性别、专业、年级高职大学生人际信任度的研究 大学生人际信任与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人际信任和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综述 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概述 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 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9]鲁兴虎.网络信任――虚拟与现实之间的挑战[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0]Putnam R D.Bowling Alone:Americas Declining Social Capital[J].Journal of Democracy,2015,6(1):65-78.
]Dalmas ATaylor.Some aspec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social penetration processes[J].1965,(1):79-90.
[2]谢英香.“90后”大学生网络信任建构过程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4,(6):58-64.
[3]郑信军.青少年学生人际信任问题调查[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4):63-66.
[4]董淑超.大学生网络人际信任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
[5]林滨.从道德危机到存在危机――重建社会信任的思考[J].道德与文明,2011,(5):37-43.
[6]胡泳.2008年中国互联网的三大变化[N].南方都市报,2009-01-23.
华莱士.互联网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上接第7页)
]朱相丽,谭宗颖.专利组合分析在评价企业技术竞争力中的应用:以储氢技术为例[J].情报杂志,2013,32(4):28-33.
[2]李姝影,方曙.公司层面的专利组合分析方法研究及实证分析[J].情报杂志,2014,33(3):27,39-43.
[3]WANG M Y,CHIU T F,Chen W Y.Exploring potential R&D collaborators based on patent portfolio analysis:the case of biosensors[C].PICMET 2009 Proceeding,Portland,Oregon USA,2009:332-330.
[4]钟祥喜,肖美华,刘金香.东、中西部物联网企业技术竞争力比较分析――基于推拉模型及人类技术共生模型[J].科学管理研究,2013,31(4):80-84.
[5]谢言,高山行.基于自主创新的企业技术竞争力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34(1):85-96.
[6]曾繁华,龙苗.企业技术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构建、测评与结论[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8,23(8):9-14.
蒋海龙.基于专利与论文计量指标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D].蚌埠:安徽财经大学,2013.
[8]原长弘,章芬,姚建军,等.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与企业竞争力提升[J].科研管理,2015,36(12):1-8.
[9]刘瑶.企业技术整合及其战略意义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05,24(10):36-37,75.
[20]IANSITI M.Real-world R&D:Jumping the product generation gap[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3,71(3):138-147.
[21]郑艳红,吴新年.基于专利的企业技术竞争力评价研究进展[J].图书与情报,2014,(4):86-91.
[22]ERNST H.Patent information for strategic technology management[J].World Patent Information,2003,(25):233-242.
马廷灿,李桂菊,姜山,等.专利质量评价指标及其在专利计量中的应用[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24):59,89-95.
[24]万小丽.专利质量指标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25]曹明,陈荣,孙济庆,等.基于专利分析的技术竞争力比较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6,34(3):380-385,470.
[26]王学昭,赵亚娟,张静.专利法律状态信息组合分析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81-84,135.
[27]LERNER J.The importance of patent scope:An empirical analysis[J].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1994,25(2):319-333.
[28]蔡神喜.我国专利集中度测度指标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29]SCHMOCH U.Evaluation of technology strategies of companies by means of MDS map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1995,10(4-5):426-440.
[30]唐卫东,陈海龙.位势差异与竞争优势[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5):105-108.
[关键词]弟子规 人际交往 规范
[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070-03
原理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出生之日起,人就通过各种人际交往活动建立关系,人不能脱离他人、脱离社会而单独生存。美国学者卡耐基指出:在现代社会,人们事业能否取得成功只有15%靠他自身的能力,而85%则取决于人际关系。如何进行有效得体的信息交流和人际互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很多现代人的困惑,也是很多人研究和探求的焦点。在众多实践和研究的成果中,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再次受到推崇,其中《弟子规》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多学校用它教育孩子,很多单位甚至是外企,将它作为员工培训的手册,以构建和谐的个人关系、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
《弟子规》源于《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讲的是孔夫子的核心思想:孝、悌、仁、爱。按照三字一句的押韵形式写成,全文360句,共1080字,对孩子的言语、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弟子规》原名为《训蒙文》,原著由清代学者李毓秀所撰,后由学者贾存仁在《训蒙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并把书名改为《弟子规》。
现代人际交往是否有规可循,有范可依,如何才能提高现代人人际交往的水平,从而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弟子规》能给我们现代人际交往怎样的启示?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近年来关于《弟子规》和人际交往两方的文献进行了梳理,欲从先人的智慧中寻找现代人际交往的规范。
一、《弟子规》研究
(一)《弟子规》解析
随着《弟子规》日渐受欢迎,市面上各种解读本成为畅销书。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有《钱文忠解读弟子规》、钟茂森的《细读弟子规》、蔡礼旭的《细讲弟子规》,还有各种儿童读本数十种。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文忠将《弟子规》搬上央视百家讲坛,其讲解内容已编著成书《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该书以《弟子规》原文为基础,充分融入对现实的深层次思考,穿插上百则故事和案例,讲述了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为人处世应有的基本理念和行为规范,阐述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等思想对于现代人的作用,针对目前社会中存在的诸多道德危机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解决之道。蔡礼旭老师的《细讲弟子规》以追求人生的幸福为起点,以社会现实为案例,讲解如何在现实当中进行明智的选择,如何孝敬父母,如何自理自立,修身立德,从而建立自己内心的和谐,得到幸福的人生。而以钟茂森博士的最新演讲整理而成的《细读弟子规》,结合自身经历逐字逐句讲解落实《弟子规》中的效用,强调个人道德品行是根基,修身修心,“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提倡“人皆可以为尧舜”。
(二)《弟子规》的当代意义
《弟子规》是汇集了儒家思想当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精髓提炼出来的做人行为规范,是儒家文化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重拾中华文化,学习儒家经典,用《弟子规》中“孝悌”“谨信”“泛爱众”的做人规范指导当今人们的生活,能够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有规可循,树立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行,建立和睦的家庭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弟子规》受到广泛追捧,很多学校用它来教育孩子,很多单位甚至是外企,将它作为员工培训手册,举办了很多大型讲座论坛,成为广为学习和交流的典范。综合现有研究文献、一些人的学习感悟或者亲身实践,《弟子规》的现实意义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个人成长、成功的价值。《弟子规》中将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学文等思想融入其中,从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学习和实践《弟子规》,不仅能够洗涤心灵,修身立德,树立个人崇尚孝顺、仁爱、谦逊的内在品质,从行为方面,培养个人良好的人际交往规范,即如何对待父母、尊长、领导、朋友等等处世之道,成为个人立足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获取人生幸福观的最佳读本。
第二,对当代教育的价值。良好品德的培养首先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其一,在家庭教育中,《弟子规》认为父母要教育子女尽孝悌之道,就是对青少年儿童进行感恩教育,让受教育者感受别人对自己的爱,体验理解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并把报答别人作为自己的一种人生信念,这应该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其二,父母要教育子女施仁爱之心,只有学会关心别人,才能处理好与周围人的关系,才能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也才会成为一个真正幸福的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温馨与和谐;其三,要培养子女诚实守信,见贤思齐,谨言向善。这些行为规范与准则对今天的青少年仍有极好的教育意义,对改正当前青少年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大有裨益。学者张慧玲认为,《弟子规》是圣贤教育的指南,它不但适用于家庭教育,并且还适用于各阶层不同年龄的人学习和效仿。很多学者一致认为当前的学校教育应遵从“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先训,加强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浅谈与大学生德育教育》中指出,当今我们在落实国家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方针时,往往以智育为先,忽视了对学生“德”的教育。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小学、中学、大学都是以分数高低论英雄,忽视了对孩子怎样做人的教育。大学生之前的学习绝大部分是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对德(即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的学习比较欠缺。大学是他们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充分利用大学阶段的学习,为他们补上这一课是有必要的。《弟子规》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意义是要在学校的思想教育当中加强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尊重教育。
第三,对企业管理的价值。《弟子规》不但走进了校园,同时走进了企业。不少企业内部推行《弟子规》的学习和践行,用《弟子规》进行现代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的探索,如广东正业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汇通汇利公司、浙江春晖集团等都从《弟子规》中得到了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弟子规》的孝悌、忠信等教育,能够使员工之间、员工和领导之间建立友好和睦的关系,有利于团结互助、执行和谐的企业文化;《弟子规》中的谨、信、泛爱众、亲仁、有余力学文等思想指导员工的日常行为,不但能够培养德才兼备的员工,而且以此标准为客户服务,处理企业外部关系,能够提升客户满意度,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北京汇通汇利公司结合现代管理学、儒学,从企业文化建设、领导伦理与社会责任、激励管理、管理沟通与组织冲突解决、核心竞争力五方面,提出“在企业中落实家道”的观点。认为,《弟子规》是基于对中国人人性的深入理解,构建的基于中国人心理行为的管理模式、工具和方法,这对中国企业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弟子规》的现代意义在于它有助于治国安邦、兴家旺兴,弥补西方管理理论制度化、模式化的不足之处,并将较为抽象的中国儒商管理理论具体化。
第四,《弟子规》对于建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古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弟子规》包含了为人子弟在家、在外、待人、处事应遵循的一切道德规范,通过学习和践行《弟子规》,实现个人幸福、家庭和睦、兄友弟恭、朋谊友信,人人都秉承“凡是人,皆需爱,天同覆,地同载”(弟子规)的思想,人人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那么和谐社会就在眼前。刘碧珠认为德治的效用在于动员人的道德情感,使人成为有道德的人,使社会成为友爱和谐的社会。人和、家和、国和是国家兴旺的前提与基础。所以,法治在于安邦,德治则在于兴邦。《弟子规》从人本管理入手,即自我管理,通过主体人的自我认识、自我判断、自我选择和自我努力来实现对自身的身体、心灵、精神、情感、智慧水平的改善,最大程度地克服个人私欲,追求更高层次的社会价值,《弟子规》教育是治国安邦之根本。
第五,对研究当代人际交往规范有重要的启示。在现有关于落实《弟子规》行为规范的资料中,有各地方政府部门主办的中国传统文化汇报团在全国巡回演讲五十多场的光盘和声屏之友,如《家和万事兴》《家庭百科》《道德的力量》等书刊,即实践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或者讲述的学习《弟子规》后自身改变及家庭和谐的心得,很多事例催人泪下,很多故事令人反省。这些实践的案例对于研究当代人际交往规范有重要的启示。
二、人际交往研究
(一)人际交往的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词条“人际”释为“人与人之间”,词条“交往”释为“互相来往”。人们普遍认为“人际交往”属于心理学范畴,注重交往的心理状态和建立的心理联系。
邓卓明认为,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接触,从而在心理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包括动态和静态的两种含义。动态的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物质和非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即通常意义上的人际交往;静态的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情感联系,即人际关系。
从社会学角度看,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马克思认为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社会交往。薛振田认为,“人际交往是人们运用一定的工具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以求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组织行为学角度看,吴远认为,“人际交往就是交往主体在一定的情境和条件下,通过某些交往行为,作用于交往对象,从而达到人际交往的效果。其中包含了人际交往的五个要素:交往主体、交往条件、交往情境、交往行为和交往对象。”
综合以往研究者对人际交往的界定,人际交往是一种社会性活动;是一种信息沟通方式;是一种满足心理需要的过程;是人的一种外在行为表现。
(二)现代人际交往规范
21世纪是信息化全球化的社会。社会的特点是不仅变化速度快,而且呈现市场化、服务的专业化,社会的巨大变革对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均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作为现代人,行为交往方式应如何适应这种变化,也就是说,人际交往是否有规可循,有范可依?在学界此答案是肯定的。张向东博士认为,“全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适合于自己特点的规范和礼俗,沿袭多年,经久不衰。随着现代化信息社会的到来,人际交往日趋频繁,它已不限于本民族和社区之内,在空间和地域上有极大超越。我们迫切要求建立世界通用人际交往规范,以促进世界各族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友好往来。”张向东博士结合中国传统礼仪,总结出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有以下四点:1.热情、礼貌;2.诚实、信用,即中国古代伦理道德规范中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中的信;3.尊重和理性;4.利他和团结,它们既决定着交往的动机,也直接影响其结局。而贾士祥认为,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是温、良、恭、俭、让。温,即和厚,指为人性情温和而敦厚;良,易直也,指要做一个和易、正直的人;恭,庄静也,即庄重而不轻浮,敬重而不傲慢;俭,节制也,意为约束、限制、节制,指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对自己的情绪、感情和欲望加以约束,限制和节制,而不是事事以我为中心,为所欲为,傲慢无度。刘桂凤认为:正确、规范的人际交往就应该奉行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正、服务群众、贡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大力倡导文明礼貌、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论墨子伦理思想的人际交往原则》一文讲述了墨子以“兼爱”“非攻”为核心的人际交往原则:一是平等相爱原则;二是互利互惠原则;三是宽容大量原则;四是守信重诺原则。周向军在《人际关系学》一书中将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归纳为十一条,一是择善原则,二是调衡原则,三是积极原则,四是真诚原则,五是理解原则,六是守信原则,七为人道原则,八是平等原则,九是互利原则,十是相容原则,十一是文明原则。
此外,很多讲述人际交往艺术、技巧的文章和书籍里也涉及一些现代人际交往规范,比如在熊宗谊的《与人共舞》中讲求爱是相处的艺术。凡事有度;《卡耐基处世的艺术》中所讲真诚、尊重、赞美、爱等其实也都涉及现代人际交往的一些基本规范。但这些资料书籍中所讲仅在技巧层面,并没有形成规范的层面。
三、《弟子规》为现代人际交往规范提供借鉴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笔者发现如下一些问题:
其一,近几年,虽然社会上掀起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弟子规》的热潮,人们日渐认识到《弟子规》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但是对《弟子规》的研究文献当中,感性的文章比较多,如学习感言、社会观察随笔、采访文章等,学理性的研究寥寥可数,所以《弟子规》有哪些现实意义和价值,如何发扬和运用《弟子规》中的精髓有待学术界做更深层次的研究讨论。
其次,关于人际交往规范的文献,虽然古代早有学者论述,然而在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进入科技迅猛发展的变革时代,对于当代人际交往规范的研究文献不仅比较少,而且阐述比较笼统和零散,没有具体说明人在所处的五伦关系中,每一个角色应如何扮演,其行为依据什么规范才能承担起该角色的职责;更没有详细叙述人在扮演不同角色时,应如何交流与沟通,即双方交往时遵守什么规则可使双方的关系更和谐、更融洽。这些问题不仅关系着人自身的和谐、家庭的和谐,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
总之,人际交往实质上是一种人际传播与沟通的过程,简言之是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者非语言系统进行接触、表达、沟通、交流、情感抒发,从而建立相应人际关系的过程。如果从传播学的角度探讨人际交往的规范,并以《弟子规》中描述的为人子在家、在外、待人、处事所遵循的行为规范为例,进一步探索现代人际友好交往的法则,不仅有利于传承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而且对推进文化创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毓秀(著),贾存仁(修订).《训蒙文》改名为《弟子规》[M].清朝.
[2]张慧玲.《弟子规》对现代家庭教育的价值和意义[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5月,第36卷,第3期.
[3]党瑞清,赵晓明.浅谈《弟子规》与大学生德育教育[J].文学教育,2010.11.
[4]吴珊珊.《弟子规》的道德教育思想初探[J].人文论坛.
[5]王承进.从《弟子规》看企业道德管理[J].HR经理人,2009.07.
[6]刘碧珠.从汇通汇利公司的实践看《弟子规》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中山大学硕士论文,2009.
[7]邓卓明.涌浪中的理性审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
[8]薛振田.管理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山东: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9]吴远.组织行为学[M].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
[10]桑伟林.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J].2010年3月.
[11]张向东.人际交往基本规范[J].
[12]贾士祥.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温、良、恭、俭、让[J].学理论.
[13]刘桂凤.要重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道德规范教育[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2年11月,第24卷,第4期.
[14]钟小红.论墨子伦理思想的人际交往原则[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1月,第28卷,第1期.
[15]周向军.人际关系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16]钱文忠.钱文忠解读《弟子规》[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8月.
[17]石家庄市商业联合会.家和万事兴-道德特刊[J].声屏之友报社,2010年4月.
[18]河北日报报业集团.家庭百科报-幸福特刊[J].2010年8月,总第501期.
[19]莫劲奔.《弟子规》的当代意义[J].读书,2009年第8期.
[20]杜维超,蔡志良.《弟子规》的儿童人际交往品质培养思想及其启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10月,第12卷,第10期.
[21]黄晓华.《弟子规》《三字经》不能丢[J].海南日报,2009年3月.
[22]杨万霖.《弟子规》:一般很重要,一般很糟糕[J].黑龙江史志,2010年8月,总第225期.
[23]郑秀芬.《弟子规》中的儒家文化传统及现代价值[J].新闻爱好者,2010.7(下半月刊).
[24]李靖.“释商”胡小林:生意场上,何必焦虑?[J].中外管理,2009年9月.
[25]王蒙.从热读《弟子规》说起[J].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1月12日,第001版.
[26]赵红卫.论《弟子规》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管理观察,2008年11月.
[27]毕琳,任欣.儒家思想对人际传播活动的规范[J].青年记者,2010年12月中.
[28]刘集贤.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J].新闻导刊,2006年4月.
[29]王维坡.一本《弟子规》引领德育路――西乌旗信用联社企业文化侧记[J].锡林郭勒日报,2010年,7月14日:第004版.
[30]梅岩.人际交往的社会学构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31]李宁.现代人际交往与和谐社会构建[J].宁夏大学学报,2007年7月,第29卷,第4期.
[32]金正昆.人际交往中的沟通技巧[J].刊授党校,2006年9月.
[33]罗素.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
[34]王长飞 大学生人格特质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J].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10月.
[35]卓成霞.当代大学生人际沟通的有效性问题研究[J].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4月.
[36]陈慧.人性修养与人际交往――《菜根谭》对现代管理心理思想的现实意义[J].社会科学集刊,2009年第4期.
[37]李炳海.本能•规范•原则――人际交往话层次[J].现代交际:P25.
[38]王义堂.友善――人际交往的道德规范[J].人民日报,2001年12月10日:第004版.
【论文摘要】大学生和教师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实现感情信任、沟通顺畅的基础。在大学中,老师扮演着多个不同的角色,文化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前途、人生道路的引导者,学生的心理医生,学生的知心朋友等等。所以,处理好与老师的关系至关重要。
1.现状
日前,某高校的一项调查中显示,31.37%的大学生从不与老师沟通交流,47.06%的大学生认为老师的生活指导作用不大,71.57%的大学生有烦恼从不向老师倾诉,90.2%的大学生找老师只为了办理必要的手续…….由其他学校的相关调查可知,师生关系冷漠化在各高校中普遍存在。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学生数量迅速增加,老师的工作也越发繁忙,师生间相互交流的时间和机会随之减少。第一,教师和学生处于“一对多”的比例,学生遇到问题也“自觉地”不去打扰。第二,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老师感觉比较严肃、难亲近,除非有事,不然绝不主动走近。第三,怕和老师关系好,别的同学“说闲话”。所以,虽然同学们有时候有意愿要和老师建立和谐的关系,却因种种原因没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大学四年是人成长的重要阶段,如若大学生能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得到老师在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等方面的指导,就可以更好地解决许多问题和矛盾,同时,与老师的和谐关系也会是人生一笔重要的财富。所以,师生关系是大学生涯很重要的一部分,大学生如何走近老师,与老师建立和谐的关系值得我们思考。
2.意义
2.1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
走近老师,可以优先掌握第一手信息,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更多的机会;与老师的良好关系也可以满足大学生对友谊、归属、安全感的需要,体会到自身价值,从而获得充实愉悦的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
2.2 可以锻炼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主动性
在改善和老师关系的过程中,可以使大学生充分的运用情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从走近老师到走近他人。同时人际交往也是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不仅走近了老师,也能从老师的反应和评价中更深刻的了解自己。
2.3 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建立良好社会关系的一种模式
大学生在校园中学会如何走近老师、能够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也能够举一反三,在初入社会时正确处理好社会关系。
2.4 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在与老师的相处中,大学生能够对“尊重”“理解”“换位思考”等有更深刻的体会,从而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
2.5 提高大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运用能力
大学生可以将走近老师的过程中所运用到的人际交往知识进行分析、整合,并在日后处理其他关系时加以运用。同时,将知识进行总结也可以使学习生活更有效率。
3.措施
3.1 “敢为”
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角色是自己。师生关系也不例外。所以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要首先从自身出发。大学生不能与教师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学生本身的不自信、不“敢为”。他们一方面想与教师亲密交往,另一方面又怕遭到拒绝。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通过高质量的交往建立起来的。即使两个人的关系再远,通过交往也有可能逐步走近,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友好关系。很多同学之所以未能取得成功的师生交往,就是因为他们在与教师的交往中总是采取消极、被动退缩的方式。他们只愿做交往的响应者,而不愿成为交往的始动者。这种做法与人际交往的交互性原则恰恰是相悖的。因此,如果你想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关系,就必须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走近,用积极的态度鼓励自己,增强人际交往的信心。要知道,你想结识老师这样的“贵人”,老师也同样想结识像你一样的“贵人”。
3.2 “调频”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交往双方的相似性越多,就越容易建立起亲密的人际关系。当交往双方的需要和期待恰好互补时,往往最容易产生强烈的人际吸引,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是要寻找师生彼此认可的共同点。当彼此认同的时候,气氛就会变得友好融洽。也就是说,如果交往双方心理上相容的话,那么,一方的行为就很容易引起另一方肯定的反应,相反,如果双方处于高度的心理不相容状态,一方的态度与行为就很容易被另一方否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息接收方式和性格特点,而我们大学生要做的就是主动去了解老师的处事风格、喜好以及优缺点,并调整自己的交往方式,寻求一个平台投其所好,以平衡彼此性格的冲突。按照人们的社会交往经验,如果你能身处对方的情绪状态中,能够完全感受到对方的心理感受,进而表达出自己对他的理解、关心、体贴和友爱,那么对方就会积极回应你,对你产生好感。这正是心理学上说的“情境同一性”原理。调整自己,寻找平台,并投其所好就是为了创造这样一种同一性,以便我们能够更有效地与老师产生双向回应,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3 “换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习惯从自己的主观判断出发为人处世,因而常导致一些误解的发生。所以,若要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达到彼此的认同和理解,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和偏见,我们就要学会“换位思考”。所谓“换位思考”,就是要求我们大学生学会从老师的角度和处境去看待事情,发现他们处理问题的个性方式。只有设身处地地多为别人着想,才能够最大限度地理解别人,从而找到相处的最佳途径、解决问题的恰当方法。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先怎样对待别人。这在人际交往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因此,在与教师相处时只要多一点换位思考,就会少一些误解和偏见,多一些理解与友好。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就不成问题了。
3.4 “还原”
在人际关系交往中,只有抱着真诚的动机和态度,双方才能互相理解、接纳和信任,思想和感情上才能产生共鸣,交往关系才能得到发展和深化。然而大学生在与老师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会将老师置于“领导”的地位,与老师交往有下级对上级的感觉。这样在与老师沟通交流时就会出现障碍,不能做到以“真正的我”去交流。其实,老师也是平凡而真实的人,也会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大学生在与老师交流的过程当中,要将老师还原为一个本色的人,把老师放在一个和自己平等的位置,以真诚的态度和老师交流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能做到互相的了解。当然,把老师还原为本质的人、和老师平等的交流并不是不尊重老师,相反,这种平等的态度正是尊重老师的体现。同时,在日常的生活中和学习中要懂得向老师示弱,学生的主动示弱会使老师有被需要的感觉。遇到困难或不懂的问题要学会向老师求助请教。老师感受到学生的信赖,就会更多的和学生进行交流。
3.5尊重
养成尊重老师的习惯,无论老师的相貌美丑、脾气好坏都要予以尊重。不轻视也不是一味的阿谀奉承。要抱着信任老师的态度,接纳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做到态度一致,不能人前赞美人后批评。尊重对方,才能与别人进行正常的来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把尊重老师当做一种习惯,这样老师也会以尊重的态度来对待你,从而达到双赢。
师生关系是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成长。学会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够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同时大学生将学到的人际交往技能应用到以后的职场生涯中,还能更好、更快地适应职场,走进领导,建立和谐的职场关系。
参考文献
[1] 宁维卫,大学生发展与健康心理【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 郑全全、余国良 ,人际关系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聋生人际交往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163-02
1问题的提出
交往,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等的交流过程,它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对社会的发展和个性的成长有重要作用。
大量的调查证明,学生们只有在良好的人际交往情况下,他们才会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而相反那些人际交往关系差,没有固定好朋友,没有适当人际交往的同学,都会表现出孤独、抑郁、自我防卫强、不敢与他人交往,不会与他人合作特点。他们常常会感到情绪低落,对生活没有太大的热情,反之那些有许多朋友,有良好交友圈的同学,则表现出乐观向上、心情愉快、性格开朗。由此可见,一个人只有在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中,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价值,保持身心健康状态。
聋生不善于与人交往,主要表现有:不能正确对待师长的正确意见,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待人处事态度冷淡、毫无热情,等等。造成聋生人际交往欠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归纳出以下几点。
2 影响聋生人际交往的因素
2.1语言的障碍
由于听力损伤这个生理缺陷,聋生失去了与人交往合作中最重要的物质条件--语言,从而形成了最大的交往障碍。这就严重阻碍了他们与周围人群正常交往与合作。
2.2思维的障碍
由于听力语言的障碍,又使聋生产生了思维能力上的障碍。他们的思维方式较为简单,具有表象性。对于周围发生的事,不能通过多种感官认识,只能通过双眼去观察,然后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想象、去处理,以至于导致他们的行为得不到健全人的理解,很难与健全人沟通、合作。
2.3心理的障碍
因为听力语言的障碍,又导致聋生心理上的障碍。有的聋生性格怪癖、喜欢孤独、比较倔强、固执己见、我行我素,不能正确对待不同的意见等,这都是心理障碍造成的。
2.4家长与孩子沟通困难
由于听力语言障碍,家长与孩子之间仅靠几个简单的手势进行沟通,是很难进入孩子的心灵的。他们只能给孩子吃穿,供他上学,别的事就不管了,家里发生了事,家庭成员间产生矛盾也不让聋生参与。由于语言不通,聋生也很难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处理矛盾。
2.5学校管理方面的半封闭化形成人际交往的障碍
由于聋生是弱势群体,又由于社会不法分子的不断干扰,使聋人犯罪率不断递增,年龄越来越小,也包括不少在校学生。因此学校对学生不得不采取半封闭化管理,这从另一个角度看,影响了聋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
2.6教师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对学生起制约作用
聋生在家听父母的,在学校听老师的,一切听从老师的安排,按老师的要求做。教师的权威性和影响力直接限制了学生的交流。
3培养聋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对策
由以上可见,影响聋生人际交往的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针对这些原因,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和帮助聋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
3.1家庭方面
3.1.1家长应端正对待聋生的态度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孩子一出生就开始模仿和学习父母。父母是第一个走进他们心灵的人,父母的行为举止、文化程度、教育方法态度、家庭成员的关系等都对聋生今后的人际交往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树立聋生残而不废的观念,并注意纠正自己的不良品行,多与孩子交流,多关心他们,随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发现他们成长中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个性缺陷,及时给予纠正。通过正确的教育方法,通过营造和谐、上进、积极的家庭氛围,努力与孩子沟通,把孩子培养成勤劳、勇敢、积极进取、有理想、有爱心的人。
3.1.2积极为聋生提供社会交往的机会
家长要多关心聋生,父母应加强与聋生的交流,多找机会让聋生与正常人的孩子交流,家长可以帮助聋生建立友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家长也可以多带聋生去亲友家串门,多鼓励他们与正常孩子玩耍。还可以带他们去一些开放性的场合,让聋生适应社会,加强与周围人的沟通与交往。
3.2学校方面
3.2.1要教会聋生克服不良心理,增强人际交往的自信心和勇气
比如,有些聋生在家里表现较随和,与外人面前就较为紧张,因此,教师要依靠大家给聋生建立一个较好的人际交往情景,以帮助聋生重树信息,找回勇气。例如,聋人学校学生周某,他代表学校参加市、省的残疾人运动会,获得了多项金牌。据他的老师说,他刚入校的时候,因听力、智力双重残疾,再加上入学年龄偏大,所以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流,入校后通过近三年的教育,同时老师结合他体育成绩较好的特点,对其进行鼓励和训练,他凭着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多项金牌。这一次次进步,使他增强了信心和生活的乐趣,从那以后,学校的很多活动他都积极参加,尽力表现,平时也愿意与同学交往,性格也开朗了许多。
3.2.2聋校应重视语言教学,帮助聋生掌握人际交往的工具
在聋校,聋生与老师、同学之间的交往主要是依靠手语,可是当他们走向社会时,会发现大多数健听人不会打手语,也看不懂手语,再加上没有相应的助残设施和手段,他们与健听人的交流,只能采取通过书面语进行交流的方式。于是很多老师给学生准备了一个大笔记本,在平时交流时鼓励聋生采用书面语交谈。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聋生的书面语言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由于受聋人手语的影响,他们在词句的表达方面,语法规则方面都与汉语书面语言有一定的差异,如聋生常常会将语序倒装使用:"我家回。"(我回家。)"药买不要。"(我不需要买药。)这样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强调聋生使用文法手语,将汉语表达与手语结合起来,帮助聋生学习汉语的语序,掌握汉语的语法规则和语言习惯。聋生学习语言是一个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过程,除了利用手课堂教学的时间规范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还要调动聋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通过大量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帮助聋生创造运用语言的机会,如,多与他们笔谈,给他们创造多写、多练,不断积累词汇、语句的机会,还可以教会聋生用手机发短信,让他们用手机与家人、与朋友进行沟通和交流,提高笔谈能力的同时,为他们将来参与社会交往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
3.2.3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聋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培养聋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的工作。要培养聋生人际交往能力,须要加强他们与周围人的交流交往水平,开展较大范围的人际交往工作,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学校可以组织聋生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参加各种竞赛,也可以组织聋生和普通学生一起去春游,通过活动帮助聋生提供更多的与聋生、与普通学生交流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活动中体会合作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感受健听人给予他们的关爱。还可以组织聋生到超市,与营业员通过笔谈的形式进行交流,从而帮助聋生学习如何与陌生人交流、询问,锻炼他们的能力和胆量;组织聋生到市场,与小商贩讨价还价,锻炼他们生成能力的同时,增强他们人际交往的勇气和信心。
适当增加聋生与普通孩子的交流交往,通过使他们共同相互谈话交流,从而扩大聋生的交流范围,和交往层面,学校利用课余时间,让他们感到健康给予他们的关心和爱护。
他们不仅学会了如何与人更好的交流,也学会了关心他人,树立正确人生观,提高交往能力,如何正常与人交流等,基本交往常识。
3.2.4加强与家长联系,举办家长学校
每一个聋生走进特殊教育学校的大门,家长就成为该校的"家长学校"的一名"学生"。学校在家长中间搞调查问卷,搞家访,建立通讯录,电话联系等,经常互通信息,共商培养方法。通过家长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家长教育,增加家长与聋生的交流,进一步提高聋生人际交往的能力。据统计,有相当多的聋生家长不能很好地同自己的孩子交流。为此,家长学校有针对性的开设了《聋人心理特点及教育》、《听力学常识》、《中国手语》等专题讲座。请一些聋生家长介绍自己与孩子的沟通经验,鼓励聋生家长积极主动地同孩子交流。
参考文献
[1] 张宁生 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5.1
[2]刘俊卿 盲聋哑学生社会能力研究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5年11月
[3]刘俊卿,邹积会,赵哲 盲聋哑学生社会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6
[4]李强 听障大学生人际关系调查及分析 中国特殊教育 2004年第10期
[5]刘扬 1~6年级聋生与普通学生学校社会行为的比较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 2004年第11期
[6]高升,李明 聋生交往能力的现状分析 特殊教育 2003.3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成才
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心理健康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性,了解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常见因素,把握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及早日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1.心理健康影响着生理健康
健康既包括生理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心理健康常常会对生理健康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常常会影响消化、循环、内分泌、免疫、呼吸等生理系统的活动,从而使心理健康对生理健康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2.心理健康影响着环境适应
在人的一生中,周围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心理健康状况则影响着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健康的心理状况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变化的环境,有助于他们及时调节自己的行为,适应环境要求;有助于大学生承受外界环境造成的压力,促使大学生与环境保持和谐;有助于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更好地主动适应大学及未来生活。
3.心理健康影响着潜能发挥
所谓潜能,是指个人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的影响、学习和工作,逐渐形成的能力倾向。人人都有一定的潜能,但并不是所有人的潜能都能得到较好地发挥,心理健康对潜能发挥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往往在学习和其他实践活动中保持着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利于自身潜能的更好发挥。
4.心理健康影响着全面发展
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其全面发展。大学阶段是人生道路各阶段中极其重要的阶段,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新阶段,要面临很多过去从没面临的压力和问题。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压力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之一,由学习产生的学习压力也成了大学生较大的压力源之一。大学的学习具有与中学不同的特点,课余时间很多,自主学习为主。一些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不能很好地及时地适应大学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不知道该如何安排和管理自己的学习。这种改变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无所事事的感觉,容易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虚度时光。这种状况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将会增加大学生在学习上的压力感。对于学习和学习带来的竞争压力,必须及时进行调整,否则容易使人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并导致焦虑失落心理及其他心理问题的出现。
2.人际关系
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其主要活动都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进行与实现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信息交流,为大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完善创造条件,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相反,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则会阻碍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大学生活是一种集体生活,需要宽容与合作。但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进入大学后往往不能很快地适应独立的生活。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独立生活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常常会不同程度地存在人际交往困难现象。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不懂交际技巧、人际敏感等原因使一些大学生封闭自我、害怕交往,影响了心理健康。
3.情感问题
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年龄往往在18~25岁之间。他们向往美好的爱情,但由于生理心理还没完全成熟等主客观因素的存在,把爱情简单化、片面化、理想化的倾向在大学生中并不少见,并因此造成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大学生由于年轻,情感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遇到情感方面的挫折,并产生消极情绪和心理。据报道有近35%左右的大学生存在情感方面的困惑,因情感处理不当而引发的案件目前已成为高校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4.就业压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工作强度和生存压力日益增大。伴随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多学生从大学一年级起就开始考虑自己的工作出路问题,并不得不因此而放弃很多施展自己个性空间的机会,甚至不得不压抑自己的个性去做自己本不喜欢做的事。比如用很多的时间去背GRE单词,花很多的精力去准备让自己感到非常烦躁的各类证书考试。但这些努力是否能取得预期效果还是个未知数,这使得一些大学生心理上长期处于紧张和压抑状态。严峻的就业压力,容易让人产生紧张、恐惧、焦虑、逃避的心理,就业压力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哲学的有关原理告诉我们:外因只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即使处于同样的社会环境,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一些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同时,另外一些大学生却保持着良好的状态。因此,应采取有效的方法,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增进自身的心理健康,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1.保持浓厚学习兴趣,正确面对学业压力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现。具有强烈求知欲望和浓厚学习兴趣的大学生,不仅仅局限于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还乐于接受其他学科的新思想、新知识,从而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把被动的学变成主动的学。大学生应积极主动学习各种新知识,发展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一名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主动去适应周围的环境和未来的社会,而不应被动地让环境和社会来适应自己。这就要求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价,树立符合实际的奋斗目标,提前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注重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2.主动进行人际交往,保持和谐人际关系
我国已故著名心理学家丁瓒先生曾经说过:“人类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引发的。”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人际关系与人的心理健康之间具有着密切的联系。积极健康的人际交往有助于大学生培养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的能力,有助于大学生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有助于大学生群体意识和亲和力的提高,有助于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增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往往乐于与他人交往,并且能在交往中用尊重、理解、宽容、信任的态度与他人和睦相处。大学生应把握人际交往的基本策略和原则,积极健康地进行人际交往。同时大学生还应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念,对情感问题合理认知,在积极健康的交往中不断发展自我、提高自己。
3.树立正确自我意识,培养良好个性品质
自我意识是大学生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大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来说自我意识包括大学生对自己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大学生若过高评价自己,就可能会自负甚至狂妄自大;而如果过低评价自己,就可能会自卑甚至自暴自弃。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自我意识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之间具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越接近现实,社会适应能力就相对越强。因此,大学生应在积极开放的人际交往中,通过比较鉴别、客观体验等方法,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而大学生的个性心理主要涉及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大学生应培养自身良好的个性品质,积极悦纳自我,不断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完善自我。
4.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多种兴趣爱好
兴趣是指大学生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大学生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爱好在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使大学生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大学生潜能的发挥和身心健康的维护。大学生积极参加校、系、班级组织的艺术、体育、科技、社会实践等活动,既能从中经受环境的锻炼、丰富自身人生经验,也能增进与他人的交流和友谊,更能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能丰富大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大学生与他人间的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有利于大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学生干部,人际关系
大学生是生活在大学这个特殊环境中的主人,要深刻认识大学生干部人际交往的本质特性,必须对大学生干部的生活环境和交往特征做深入分析。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生存环境与本质
大学是人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集中学习的地方,作为一个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其为人处事已经有很明显的社会化倾向,由大学生组成的群体在本质上是一种亚社会群体。亚社会是不完全具备明显社会复杂关系的社会,但具有近于社会性行为的集群,称为亚社会性的集群。对明显向社会性方向演化过程中的以及与此相类似的类群也包括在内。大学学生干部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强,更具有社会性的亚社会。在这个亚社会中,个体开始独立地步入准社会的交际圈。大学生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而学生干部更是自主的发展人际关系方面,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而且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
(二)大学学生干部人际关系的特点
1、交往范围广,头绪多。大学是人际关系走向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时期。作为一名大学生干部,需要处理的人际关系及其广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同事之间、同乡之间、室友之间,以及个人与班级、学校之间的关系都需要处理。如此众多的关系对于大学生干部来说,多数是第一次面临,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干部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
2、交往人员杂,要求高。由于大学的亚社会性,大学生干部在处理人际关系是必须要接触众多的、素养悬殊的人员。上到学校的校长,下到街上的小商小贩,都要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比如作为一名学生组织的办公室成员,其涉及的工作与公司办公室人员的工作相差无几,组织对外交往、对内协调等都需要一一办理,因此他们要在最初期迅速建立良好的信用关系。
3、交往经验少,可塑性强。由于刚刚进入学校这个社会大环境中来,从稚嫩的少年进入青年的成熟时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甚少,仅仅只是高中校园的同学、老师、家长之间的关系。这种情形决定了大学生干部在建立人际关系网络是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二、亚社会环境下学生干部人际交往现状
(一)功利化交往倾向
学生干部的工作中所扮演的是某项工作地组织者及策划者,甚至拥有某项决定的最终决定权,这无形当中便提高了学生干部的地位,仗着如此之优势地位,一些学生干部便陷入了人际交往中的误区,摆起学生干部中的官架子,见面要恭恭敬敬喊某某部长,某某主席好,甚至居下邀功要所谓的底下人请客吃饭。在学生干部中搞起了腐败,星期一阵腐败之风。如此之领导,那他手下哪些便是乌合之众,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便是对学生群众欺压百态。
(二)官僚化思想抬头
有些学生干部自恃能力高,所有工作都往自己身上揽。同时也有误区思想,认为只有自己能做好此项工作,其他人做的自己都不放心,这是典型的害怕负责任的错误领导,因为所有的后背军,你不放手让他们去做,他们又怎么会去做得好。其实许多人一起干事情并不是坏事,而单干不是对集体有利,甚至会拖坏集体的后腿,让集体成为一个后继无人的局面,更是甚为自私之举,忽视集体的力量。
三、引导大学生干部建立友好人际关系的方法
(一)提高管理者认识,让管理者以身作则。
作为一个管理者,应该要以身作则,做好身边的事情,所以认为有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平等原则。是指交往的双方人格的平等,无论作为学生干部,还是普通学生,它的前提仍是一个社会属性的人。那么人就包括尊重他人和保持他人自我尊重两个方面,彼此尊重是有意的基础,是两心相通的桥梁。交往必须是平等,平等才能与他人交心。贯彻平等原则,就是一味求得在交往中尊重别人的合法权益,尊重别人的感情。故人云:“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发挥众力共创原则。在团队中,一个人的力量永远得不到成功,只有发挥众多人共同奋斗一个目标才能获得巨大成功。因此要发挥众人共创原则,才是学生干部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及时你的能力再强,也只不过是光芒一线,不会留有余光,集体力量是伟大的。
3、调研指导原则。作为一名学生干部的管理者,要适当的引导学生干部搞好人际关系,还必须注重深入学生群体做好调查研究。要从学生干部的生活状况、心里状况、学习状况等等多方面入手,做好调研工作,最终才能给学生以有效的指导。
(二)做好校园主流文化建设,还校园以纯真。
现代大学社会校园文化是作为社会文化系统的一部分,从校园的形成就存在并发挥作用。从这一意义上讲,不管是百年老校,还是只有几年历史的新校,都有其校园文化。所谓校园文化就是一校校办学理念,个性风格,人文精神的综合外观。围绕这个中心,高校要加强指导和组织,整个校园文化活动中注重教育性和针对性,既达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能真正丰富高校在校大学生的课余文化,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作为一个高校学生干部,应该将这份校园文化浊出青泥,还以纯真。因此,我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对校园主流文化的认识要到位,并认识校园主流文化的重要性极其意义,清楚知道它是校园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目的地开展相关的活动,重视活动的效果,每一项活动的开展的明确意义,不仅要抓好过程,更要注重效果。
其次,理清思路要有步骤地开展活动。一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从净化、绿化、美化的纯真校园入手,因地制宜的设计和规划校园环境建设。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是校园生活积极向上,内容朴实纯真。三是开展校园文化教育,在深化教育中,体味思想升华,在内心的心灵空间寻找纯真。
第三,打造特色文化校园,校园文化涵盖面广,不可能也不能面面俱到,故此要有侧重地开展纯真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学校实际创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三)积极培训学生干部,引导正确交往。
学生干部是学生的代表、教师的助手、学校管理的同盟军及有生力量,学生干部的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校风、班风的建设以及班级管理工作的成效。因此,提高学生干部的素质,改进学生干部的工作方法,增强学生干部集体的凝聚力,使其更好地配合学校的整体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扎扎实实地推进我校学生管理工作。具体来说,举办学生干部培训有四个方面的必要性。(一)建设良好的校风,需要全体学生干部能够发挥火车头作用。学校即把校风建设作为新学期校风整改的突破口,狠抓校风建设和学生规范化管理。(二)需要学生干部提高综合素质。学生干部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品德优良、素质全面的未来合格公民。学生干部作为学生工作的主力军,要切实提高综合素质,所以开办学生干部培训,旨在提升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三)从当前学生干部工作方法来看,急需提高学生干部的组织管理能力。目前学生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多数干部工作有成效,有创新精神。(四)从学校发展的角度来看,学生干部必须与学校保持高度一致,密切配合学校的整体工作。当前我校正处在发展时期,方方面面的工作都必须保持方向明确、认识一致、思路清晰、方法得当。学生干部必须要与学校保持高度一致,密切配合学校的整体工作,关注学校的形象和声誉,为学校的腾飞增色生辉。
结语:
[关键词]医学生 社会化 人文关怀
[作者简介]万艳玲(1977- ),女,陕西大荔人,桂林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广西 桂林 54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 2011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基于培养医学生人文关怀素养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JGB088 )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6-0177-02
当前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一大突出特点是医患矛盾和纠纷层出不穷,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人文精神在医药卫生行业中的严重缺失。新形势、新时期推进医学生社会化进程,必须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医学生人文关怀问题的研究。
一、医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阶段性差异较大,思想与行为功利主义明显。随着对社会认识的深入,高年级医学生比低年级医学生社会化完成得更好,同时功利化倾向更为明显。低年级医学生关注学业的较多,而高年级医学生则较关注就业;在课余闲暇时间的安排中,高年级医学生较低年级医学生能更好地利用;在对待明天要交的课程论文,没有完成的同学中,高年级医学生更倾向于上网去搜,懒于动脑筋,应付了事。更为普遍的一个不良现象是随着就读年级的升高,医学生的道德观念在减弱,功利主义倾向越来越明显。很多学生希望只学习实用的医学科学知识,认为社会科学课程没有用,“重医轻文”、重“做事”轻“做人”,导致临床上医护人员只关心病、不关心人的现象普遍存在。
2.信息接触渠道多,道德自律能力不强。医学生的道德素质整体较好,但是在面对道德选择尤其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医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有待提高。网络和手机的迅速普及,特别是手机3G时代的到来,使得大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接触到外界的各种信息。网络媒介具有开放性,为医学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信息。然而,网络也充斥着大量反主流价值和文化的信息。医学生由于涉世不深,没有足够的理性批判能力,面对各种非主流的道德现象,显示出道德自律能力不强。他们会破坏规则,挥霍青春,远远超出了大学阶段社会化的要求,表现为过度社会化,缺乏责任意识和道德羞耻感,不遵守法律规范,不恪守道德底线,生活唯我独尊,并无半点医护角色意识。
3.学业压力大,心理健康问题具有特殊性。医学的学习是一个长期而繁重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资料显示,与非医学生相比,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多集中在学业问题上,而且,女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高于男学生。在不同年级中,医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各不相同。一、二、五年级学生心理问题最多,也最为严重,一、二年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为人际关系敏感、强迫和敌对,五年级学生则主要为恐怖、焦虑和躯体不适,男学生以偏执和敌对为主,女学生以抑郁、焦虑和恐怖为主。而且,医学是专业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的经济压力高于非医学生,高额的学费对不少家庭是个严峻的考验,贫困学生在医学院校不是少数,因受经济拮据困扰,他们常处于郁郁寡欢的不良心理状态。
4.耐挫力差,人际交往能力有待提高。医学的终极目标是人的生命健康,医生面对的是一个有丰富情感和更多诉求的人,而不是“物件”,如何有效地与病人打交道是医学生必备的素质。医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8~23岁之间,这个时期大学生情感归属迫切,社交需求强烈。但是由于中学的学习环境相对封闭,交往对象较为单一,很多学生来到大学在人际交往中自我期望过高。然而,大学生缺乏社会交往能力和技巧,不知如何处理交往中的难题,往往退让回避,加之大学之前单一考大学的人生追求,导致在人际交往中很少遇到挫折,挫折承受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影响了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使得人际交往的空间从现实社会向“虚拟社会”延伸,网络媒介的交互性,使得医学生的心灵更加封闭,人际交往能力更为欠缺。
二、医学生社会化的目标
1.道德社会化,养成良好的医德行为与习惯。道德社会化是通过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内化社会道德规范,形成合乎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医德是从事医疗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是调节医患之间、医务人员之间、医务人员与社会各方面关系的行为规范,是评价医务人员职业行为善恶的标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医患关系发展趋势呈现出经济化和利益化,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备受争议。孙思邈认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提倡医者应当具备良好的医德。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大学期间的道德社会化主要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事业感,其完成的情况直接关系对患者服务质量的好坏。
2.生活技能社会化,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生活技能主要包含生活自理能力、自我谋生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是最基本的社会化。社会交往能力作为生活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医患关系中,医护人员掌握医疗技术,患者对医疗知识了解肤浅,在医患对话中处于劣势,医生的“技术至上”思想使他们非常傲慢,医患双方的交流是不平等的,患者“人”的尊严得不到尊重。2500年前,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讲过一句名言:“医生有三大法宝,第一语言,第二药物,第三手术刀。”可见,面对患者,医生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胜过药物。原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副院长阿达来提·阿合买提江说:“现在所有的医科大学都没有设立人文学科,使很多医生在与患者沟通上存在困难,其实由于医疗事故引起的医患纠纷只占20%,80%是因为沟通不够造成的。医患之间相互理解,才能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医护人员唯有真正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以平等的心态开展医疗工作,愿意耐心倾听,把病人当“人”看,才可以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很多医学生的专业素质较高,但是如何与他人尤其是患者有效沟通的能力非常缺乏,因此,生活技能社会化重点是提高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3.法律社会化,践行依法行医的理念。法律社会化是指大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学习社会主义法律知识,并用法律知识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当今社会是法制社会,医患纠纷产生的原因很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医务人员的法制观念不够强。在医疗活动中病历记录不全,不顾及患者的知情权,不按医疗规范操作造成误诊、误治而引发医疗纠纷。与此同时,患者维权意识增强,医务人员对医疗市场形势认识不足,人们越来越关注医疗技术、服务态度及医疗费用等。法律社会化对医学生而言非常重要,学习相关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自觉规范和调整医患双方的行为,做到依法行医。
三、医学生社会化的途径
1.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人文课程体系。发达国家医学院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通过人文课程在内的医学课程改革,研究资料显示,在其课程体系中,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在总学时中所占的比例,美国、德国最多,达20%~25%,英国、日本为10%~15%。发达国家医学人文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向医学生传授建立医患关系的知识和技能,主要方式是将医学课程与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相互渗透,课程实施上运用讲座、课堂讨论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经过改革,学生毕业后的人际交流、解决病人社会问题的态度发生明显变化。我国对医学生人文关怀素养的培育主要通过医学、护理伦理学、人文选修课程等来实现,尚未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渠道,人文课程资源亟待整合。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各个高校均在开设,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长,通常在2~3年,经过改革之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更为贴近大学生,在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方面作用更为突出。因此,目前情况下,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的人文课程体系最具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开设“医学伦理学”“护理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卫生经济学”“卫生事业管理”“卫生法学”等课程,构成中国特色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模块。
2.分清阶段,开展针对性教育。研究资料表明,医学生大学期间的社会化显示出阶段性特点,据此,医学生社会化的“人文关怀”追求应当针对不同阶段医学生的社会化倾向开展针对性教育。在新生入学时,重点解决医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主要包括对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管理的适应。在一二年级阶段依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低年级开设的优势,借助该课程体系对医学生开展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法制观教育,培养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念,培养他们的法律思维。同时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语文”“大学学习学”“医学社会学”“美术欣赏”“音乐欣赏”等选修课程,重视教育的针对性与层次性。在高年级阶段,医学生开始接触到临床实践,心理问题和道德要求与低年级不同,很多在低年级阶段认同的道德观念,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实践往往会被学生,因此,在这个阶段尤其是学生临床实习时期,重点利用与医学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使医学生对医护人员的职业特征和道德要求有正确的认识,进而形成良好的医德行为与习惯,能够有效地与病人、病人家属等进行沟通,在临床实践中践行依法行医的理念。以限定选修,甚至必修课的形式开设“医患沟通学”“护患沟通技巧”“医学伦理学”“护理伦理学”“卫生法学”“医疗事故防范”等课程,教育和引导学生认识医学与社会的关系,树立医学即“人学”的行医观念。
3.人文教育贯穿医学教育的各个阶段。在我国,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安排比较集中,大多由一、二年级的公共基础课教学来实现,医学人文教育不够系统连贯。医学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因为“人”,因而,不尊重人,无视人的情感需求,医学只会背离其服务宗旨,医患关系的缓和也就遥遥无期。一切医学活动、一切医务工作者都要遵从一个原则:以人为中心。希波克拉底曾说:“了解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病更为重要。”这句话充分说明人文关怀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专业课程教师尤其是临床实践带教老师更应转变观念,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着想,尊重病人、关心病人、善待病人,而不是把病人当做一个可以任意摆弄、处置的物件,具备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把人当人看。医学人文教育也不仅仅是医学院校的学校教育,在医学知识学习和教育的各个阶段均应有所体现,从而提高医疗队伍整体的人文关怀能力,体现出人文教育纵向分布的连贯性。
医学是科学,也是人学,要想造福人类,更有待于人文的引领。医学生社会化的要求不仅是提高专业技术,更要求具备人文素养,因此,必须在人文关怀视阈下开展医学生的社会化教育,提高医学生人文关怀的能力,真正实现医疗卫生工作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转变。
[参考文献]
[1]漆隽玮,苗元江.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综述[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
[2]杨桂华.医学的人文内涵[N].人民日报,2008-04-17(13).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