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蓄水工程

蓄水工程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8-25 05:03:1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蓄水工程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蓄水工程

第1篇

【关键词】供水工程;钢筋混凝土蓄水池;裂缝

1 引言

随着全球天气变暖,我国很多地区都出现了持续干旱的情况,为了有效保证人畜正常饮水,应加大小型供水工程钢筋混凝土蓄水池的修建。而钢筋混凝土蓄水池一旦出现裂缝就不容易根治,因此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应针对成因,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确保混凝土水池不发生渗漏,混凝土水池施工中应采取相应技术措施。

2 底板施工要点

2.1 钢筋混凝土底板浇筑前,应当检查土质是否与设计资料相符。如有变化,须加以处理。基土稍湿而松软时,可在其上铺厚10cm的砾石层并加以夯实,然后浇灌混凝土垫层。

2.2 混凝土垫层浇完后1天~2天(视施工时的温度而定),在垫层面测定底板中心,然后根据设计尺寸放线,定出柱基及底板边线,画出钢筋分布线,依线绑扎钢筋,接着安装柱基和底板模板。

2.3 在绑扎钢筋时,应按设计要求检查校正钢筋的直径、间距、位置、搭接长度,上下层钢筋的间距,保护层及埋件的位置和数量。上下层钢筋均用铁撑(铁马凳或塑料弹块)加以固定,使之在浇捣过程中不发生变位。

2.4 底板应一次连续浇完,不留施工缝,施工间歇时间不得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如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产生初凝或离析现象,应在现场拌板上进行二次搅拌,方可入模浇捣。底板厚度小于20cm时,用平板振动器,厚度较厚时,用插入式振动器振捣。

2.5 池壁为现浇混凝土时,底板与池壁连接处的施工缝可留在基础上口20cm处。如果设计要求有止水钢板,在浇捣混凝土之前,应将止水钢板安放固定。

2.6 混凝土浇捣后,其强度未达1.2MPa时禁止振动,也不得在底板上搭设脚手架、安装模板或搬运工具,还应注意对混凝土的养护。

2.7 混凝土应根据设计要求,一次连续浇捣而成。遇特殊情况就需留施工缝,继续施工时,必须注意认真处理,使新老混凝土结合好。

3 池壁施工要点

3.1 圆形钢筋混凝土池壁施工常用的是立柱斜撑支模方法,即无支撑支模施工方法,先立内模,绑扎钢筋,再立外模。为了使模板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内外模用拉结止水螺栓紧固,内模里圈用花篮螺丝、拉条拉紧,浇注混凝土时应沿池壁四周均匀对称地进行,每层高度约为20cm~25cm,并设专人检查花篮螺丝,拉条的松紧,防止模板走动。容量大、池壁高的混凝土池壁宜用滑升模板法施工。

3.2 矩形钢筋混凝土池壁,采用无撑及有撑支模两种方法,有撑支模为常用的方法。当矩形池壁较厚时,内外模可在钢筋绑扎完毕后一次立好。浇捣混凝土的操作人员可进入模内振捣,或开门子板,将插入式振动器放入振捣,为了不使混凝土从高处倒下产生离析现象,应用串筒将混凝土灌入,分层浇捣。圆形、矩形池壁拆模后,应将外露的止水螺栓头割去。

3.3 钢筋混凝土池壁抹灰要点。抹灰前将池内壁表面凿毛,不平处铲平,并用水冲洗干净。抹灰时可在混凝土墙面上刷一遍薄的纯水泥浆,以增加粘结力,其他做法按设计要求进行。

4 池顶施工要点

模板支撑必须牢固,浇灌混凝土时变形或倒塌,钢筋位置要仔细复核,不能布错。钢筋与模板之间应有保护垫层,防止露筋,浇筑混凝土时,应一次完成,并采用平板振动器振捣,加强混凝土的养护,经常保持湿润。

5 工程质量要求与试水要求

5.1 工程质量要求,钢筋混凝土壁板和壁槽灌缝之前,必须将模板内杂物清洗干净,用水将模板湿润。池壁模板不论采用无支撑或有支撑法,必须将模板坚固好,防止混凝土浇筑时,模板变形,防渗混凝土可掺用木素磺酸钙减水剂,掺用减水剂配制的混凝土,耐油、抗渗性好,而且节约水泥,矩形钢筋混凝土水池,由于工艺需要,长度较长,在底板、池壁上设有伸缩缝。施工中必须将止水钢板或止水胶皮正确固定好,并注意浇灌,防止止水钢板,止水胶皮移位。水池混凝土的强度好坏,养护是重要一环,底板浇注完后,池壁施工时,应注意养护,保持湿润,池壁混凝土浇筑完后,在气温较高或干燥情况下,不宜过早拆模,否则会引起混凝土收缩产生裂缝。因此,应继续浇水养护,底板、池壁和池顶灌缝的混凝土的养护期应不少于14天。

5.2 试水要求。试水工作应在水池全部施工完成后进行,试水目的是检验结构安全度,检查施工质量。试水时应先封闭管道孔。由池顶孔放水入池,一般分三次进行:第一次充水为设计水深的1/3;第二次充水为设计水深的2/3;第三次充水至设计水深。对大、中型水池,可先充水至池壁底部的施工缝以上,检查底部的抗渗质量,当无明显渗漏时,再检查底部的抗渗质量,继续充水至第一次充水深度,充水时水位上升速度不宜超过2m/d,相邻两次充水的间隔时间,不应小于24h。

每次充水宜测读24h的水位下降值,计算渗水量,在充水过程中和充水以后应对水池四周上下作外观检查。当发现渗水量过大时(钢筋混凝土水池渗水量不得超过2L/cm2?d),应停止充水,待处理后方可继续充水。同时要做好沉降观察,整个过程要做好记录。充水到设计标高后,停一天,进行外观检查,并做出水面高度标记。连续观察7天,外面无渗漏及水位无明显降落方为合格。

6 水池裂缝的原因分析

实际上,混凝土水池渗漏主要是由裂缝引起的,裂缝的成因非常复杂,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但每一条裂缝均有其产生一种或几种主要原因,比如: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混凝土的脆性和不均匀性,原材料不合格、施工不当等。混凝土水池裂缝就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6.1 混凝土本身的因素

第2篇

1.1规划目标

工程总体目标是通过新建调蓄水池和供水管线工程,盘活区域水资源,有效解决景电二期古浪灌区设施农业四季用水及高峰期灌溉用水需求,促进灌区生态修复和高质量发展用水,推动当地农业生产发展增收,为区域生态保护和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1.2规划原则

1.2.1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的原则结合景电二期古浪灌区水土资源利用现状,认真做好灌区运行中存在主要问题的调查工作,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科学编制景电灌区调蓄水库工程规划[1]。1.2.2坚持总量控制、高效节水的原则在不增加用水指标的前提下,通过灌溉间歇期和空闲容量蓄水,灌溉高峰期进行错峰或补充灌溉。坚持以灌区用水总量和水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加强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2];灌区农业灌溉用水实行定额管理,用水方式和用水过程中突出节约和科学用水。1.2.3坚持结合地形、就近利用的原则在灌区规划调蓄水库的选址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渠系左、右两侧的洼地、沙坑等现有地形,按就近原则回用至现有渠系中[3]。1.2.4坚持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按轻重缓急原则,结合工程建设条件和经济技术指标等,提出工程项目的分期实施意见;针对行业、产业政策,优先选择具有典范性的工程实施,推广总结经验,以点带面全面实现全区灌区现代化。

2工程地质

根据其他工程勘察资料,区域内调蓄水池场地地层岩性基本为:第①层为风洪积(Q4eolp)粉细砂夹黄土状土,分布于场地表层,分布不均匀,西部较厚,向东逐渐变薄,局部由于采砂场开采,已被挖除,浅黄色,结构松散~中密,以粉细砂为主,夹0.2~1.0m不等的黄土状土夹层或透镜体,局部夹洪积砂砾石透镜体;该层厚1~7m不等,层底高程1824~1837m。第②层为冲洪积(Q4alp)砂卵砾石层,青灰色,表层呈中密状,下部密实,具水平层理,夹薄层粉细砂透镜体或夹层,层厚0.2~0.5m;含少量漂石,卵石含量约占20%,砾石含量约占40%~60%,砂以中细砂为主,含量约占20%~30%,091DOI:10.13487/j.cnki.imce.021991粉粘粒含量约占1%~3%;一般粒径为5~60mm,最大达300mm,砾卵石多呈次圆状,母岩成分以砂岩为主;该层厚度大于25m,层位稳定。调蓄水池场地第四系堆积物深厚,无断裂构造通过。场地内地形相对开阔平坦,不良物理地质现象不发育。

3工程布局

景电二期工程取水水源为黄河水,从景电二期工程五佛乡盐寺坪断面通过景电二期总干一泵站取水,经过景电二期总干渠输送到南北分水闸,景电二期古浪灌区从南北分水闸开始取水,通过南北干渠输水至全灌区。景电二期古浪灌区调蓄工程主要用现有灌区渠系向调蓄水池供水蓄水,铺设输配水管道至支渠,初步形成以调蓄池为水源的补充灌溉系统。调蓄水池布置据地形高程、征地占地、环境保护等综合确定[4-5]。其中,1号调蓄水池从景电总干渠引水,2号调蓄水池从北干渠引水,通过管道自流为北干渠控制面积补充或错峰灌溉。3号、4号、5号、6号调蓄水池分别从南二支渠、七墩台三分支渠、南三支渠引水,通过管道自流或加压供水至南三支、南二支、南一支及七墩台三分支渠,对南干渠控制面积进行补充或错峰灌溉。

4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存在的问题

4.1现状供用水情况

4.1.1供水量2019年,古浪县各类水利工程实际供水量为2.86亿m3,其中蓄水工程供水0.75亿m3,占总供水量的26.2%;引水工程供水0.03亿m3,占总供水量的1.1%;调水工程(景电二期)供水1.56亿m3,占总供水量的54.5%;地下水工程供水0.52亿m3,占总供水量的18.2%。4.1.2用水量2019年,古浪县总用水量2.86亿m3,其中农业灌溉用水2.60亿m3,占总用水量的90.9%;工业生产用水0.05亿m3,占总用水量的1.7%;城镇生活用水0.03亿m3,占总用水量的0.9%;农村生活用水0.11万m3,占总用水量的3.7%;生态环境用水0.08万m3,占总用水量的2.8%。

4.2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灌溉高峰期缺水严重,供水矛盾日益突出景电二期古浪灌区内各乡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特别是养殖产业发展和特色农产品种植,受提灌工程设计供水能力的限制,在每年6月上旬夏秋作物同时灌溉开始至8月份这一时期,灌区灌溉用水时段集中且灌溉面积较大,泵站机组超负荷运行,最大限度地提水灌溉[6]。由于灌区调蓄能力不足,加之泵站、渠道的输配水能力有限,灌溉供水压力较大,造成灌溉周期延长,出现供水量不足和夏灌高峰期供水不逢时,灌区供需水矛盾逐渐凸显,每年都有部分农田因无法及时灌溉而减产[7]。4.2.2调蓄设施缺乏,限制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景电二期古浪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5.2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比例逐年提高,结合景电灌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和农业灌溉实际需求,规划以景电灌区为重点,预计2022年年底将完成10万亩建设任务,参照全县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方案,提高单方水用水效益,促进灌区农业增产增收[8]。现状景电工程除向一期、二期灌区供水外,二期工程还承担向民勤调水、黄花滩的供水任务。灌区运行时间为3月20日~11月25日,其中9月6~20日为检修期,在冬季停水、检修期间及夏季用水高峰期,由于没有调蓄水池,温室微灌等设施农业的用水无法得到保障,严重制约高效节水农业的发展。4.2.3景电二期工程调水压力随着灌溉面积增加逐步增加景电二期工程始建于1976年,古浪灌区设计灌溉面积29.68万亩。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发耕地12.4万亩(其中农田11万亩,生态林1.4万亩),新增灌溉面积12.4万亩,加大景电二期工程骨干工程调水压力,加剧景电二期古浪灌区供需水矛盾,特别是夏灌高峰期供水压力较大。4.2.4渠道工程老化失修,不能正常发挥效益景电二期古浪灌区内渠道工程大多数建成于20世纪,淤积严重、效益衰退,渠系损毁率上升,特别是斗、农渠因缺乏维修资金,部分渠段出现渠体裂缝、底漏边烂等问题[9]。

5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5.1可供水量分析

5.1.1分配水量指标据《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管理局关于2017年度古浪灌区用水情况的函》,景电二期工程古浪灌区的设计斗口水量为11990万m3,推算至十三泵站为13747万m3。根据《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调整实施方案》,民调渠首应向蔡旗调水8700万m3,折算至总干十三泵断面为9262万m3。以上三部分总可供水量27168万m3。5.1.2十三泵站规划供水时段供水能力景电二期总干运行时段为3月5日~12月5日,检修期为9月6日~9月20日。景电二期古浪灌区、黄花滩灌区民调工程均从总干渠末端南北分水闸取水,因此本次以景电二期总干13泵站为控制断面[10]。据十三泵站规划供水时段和供水能力计算,十三泵站年可供水量为25211万m3。

5.2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经分析计算,规划2030年项目区总干十三泵站总需水为25155万m3,其中景电古浪灌区11734万m3,黄花滩灌区4159万m3,民调需水9262万m3。考虑到十三泵站规划供水时段计算的供水能力小于古浪灌区、黄花滩灌区和民调分配水量,因此本次用十三泵站规划供水时段供水能力25211万m3为可供水量。通过供需平衡分析,富余56万m3。因此,完全满足古浪灌区、黄花滩灌区农业灌溉及民调需水要求。5.3调蓄水池规模确定本次调蓄计算以总干十三泵提水过程调蓄计算,经计算,景电二期古浪灌区调蓄水池调蓄规模1128万m3,推荐调蓄规模1200万m3,考虑15%左右的死库容积及运行过程中事故检修容积,调蓄水池总容积确定为1400万m3,结合各调蓄水池控制灌溉面积及地形条件,确定1号调蓄水池600万m3;2号调蓄水池240万m3,3号调蓄水池80万m3;4号调蓄水池100万m3,5号调蓄水池80万m3;6号调蓄水池300万m3。同时,结合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在支、斗渠沿线村民居住点周围布设10万m3以下高标准农田建设调节池总容积200万m3,与1~6号调蓄水池联合运行。本工程调蓄水池总容积为1400万m3,调节池总容积200万m3。

6总结

第3篇

关键词:蓄水安全鉴定;老龙口工程;水利枢纽

老龙口水利枢纽工程是水利部吉林省“十一五”期间77项工程之一,是振兴吉林省老工业基地重点项目之一。该工程位于珲春河干流上,距珲春市区约30km,坝址位于珲春市哈达门乡老龙口村。该工程是以防洪、供水为主,结合灌溉、兼顾发电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老龙口水利枢纽工程建成以后,可使珲春市防洪标准由目前的不足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洪水标准,保护下游人口60.83万人,保护耕地11.91万亩;每年可为城区供水2.828亿m3;为下游15.1 3万亩农田提供灌溉用水;电站年平均发电量5199万kW・h。

老龙口水利枢纽工程主体工程由大坝、溢洪道、鱼道、引水发电系统等组成。

大坝为粘土心墙坝,最大坝高44.5米,坝顶长756.6米,坝顶宽6米;溢洪道位于左岸,为岸边溢洪道,包括引渠段、闸室段(长34米,设5孔弧型门,单孔净宽12米)、陡槽段、挑流段、尾水渠;鱼道位于左岸溢洪道内测,鱼道总长525.5米、宽2.5米、鱼道的梯级数为137级、梯级长3.2米;引水发电系统位于右岸包括引水发电洞(洞长358米,洞径6.7米)、压力管道、电站(总装机容量1.92万kW,3台机组,其中2台8000kW,1台3200kW)。

水库总库容3.674亿m3,该水库为不完全年调节性能的水库。

老龙口水利枢纽工程概算总投资为8.913亿元,工程已经于2012年完成投入使用验收。

1 工程建设过程

1990年省水院完成了吉林省珲春河流域规划报告,1991年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复了珲春河流域规划报告,其中老龙口水库工程列为先期开发的项目。2001年省水院完成了老龙口水库工程项目建议书,2001年5月15日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复了老龙口水库项目建议书。2001年省水院完成老龙口水利枢纽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04年7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复了老龙口水利枢纽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2004年省水院完成了老龙口水利枢纽工程初步设计报告,2005年1月20日水利部批复了老龙口水利枢纽工程的初步设计,初步设计批复概算总投资6.9361亿元,其中:中央水利基建投资安排1.8亿元、吉林省水利建设投资安排2亿元,珲春市地方匹配1.1361亿元,申请国家开发银行贷款2亿元。2009年调概为8.913亿元。工程共占用耕地1593.54亩,林地4571.24亩,搬迁人口1937人。

老龙口水利枢纽工程批复总工期为4年,初步设计报告设计主体工程第一年4月份开工,因受征用土地、林地的影响,主体工程实际开工时间为2005年9月份,主体工程开工时间较初设晚5个月。工程重要里程碑:2004年8月-2005年8月为施工筹备期;主要完成三通一平,临时房屋、临时导流洞、临时交通桥等工程。2005年9月土石坝、溢洪道、鱼道、引水隧洞工程开工。2006年5月专项工程(改线公路、输电线路、通讯线路等)开工,2007年9月底完工;2007年3月电站工程开工,2010年底完工;2007年10月大坝截流;2009年8月进行蓄水安全鉴定,2010年9月工程下闸蓄水;2011年8月31日并网发电,2012年2月完成投入使用验收。

2 主要设计变更

(1)2006年6月25日,公司聘请水利部专家对老龙口水利枢纽工程进行了技术咨询。根据咨询意见,设计院对土石坝工程进行的优化设计,整个土石坝进行瘦身设计,将原来设计的上下游得坝坡进行了优化调整,即原上有坡度由原来的101.04m马道以下的1:2.75改为1:2.5,101.04m以上的坡度由原来的1:2.5改为1:2.25;原下游101.04m马道以下的1:2.5改为1:2.25,原101.04m以上的1:2.25改为1:2.00。

(2)根据工地现场石料场很难开采出符合设计要求护坡料的实际情况,对土石坝上下游护坡也进行了设计变更,即将原来的上游45cm干砌石护坡改成25cm现浇混凝土板护坡,将原来下游干砌石护坡改为预制混凝土块护坡。

(3)引水洞工程根据开挖后的地质条件,设计院对引水洞工程洞出口位置和转弯位置进行了调整。引水洞与导流洞分岔段位置向上游平移84.313m,原引水洞桩号洞0+155~0+239.313m段变更为导流洞桩号导0-020~0-104.313m。

3 重大技术问题处理

老龙口水利枢纽工程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棘手的重大技术难题。针对这些问题,老龙口公司先后邀请水利部、水利厅专家到工地进行现场咨询,许多设计、施工方案得到了优化,技术问题得到了破解。

(1)2006年6月24日至27日,吉林省珲春老龙口供水有限责任公司委托北京海策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组成专家组来老龙口水利枢纽工程就有关技术问题进行了咨询。专家组针对有关资料和报告,与参建各方进行了讨论和交流,对土石坝上下游坝坡、心墙坡率、下游坝体基础垫层反滤层、坝料压实标准、不良地质段的隧洞设计与施工技术、溢洪道堰型和边墙优化等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咨询意见。

(2)2006年4月18日,老龙口供水有限公司邀请吉林省科技咨询部水利专家组张盛世等一行五人来到老龙口水利枢纽工地,就临时导流洞、引水洞的有关施工地质及临时支护问题进行专项咨询。专家组成员对围岩级别进行了准确的鉴定和并提出了许多施工指导性意见,对保证后续洞内施工安全、加快施工进步起到了很大作用。

(3)引水隧洞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不好,大小塌方不断,尤其桩号0+231处附近(断层破碎带NE,断面平直,节理面光滑,带内为断层泥和岩屑,属Ⅴ类围岩,受断层影响,节理裂隙发育,呈松散结构,自稳性及完整性差。两断层相距较近,相互影响较大,使洞顶塌方严重)发生三次较大塌方,塌方量约为600m3,塌方段处理难度大。另外,引水洞出口进洞及引水洞进口龙抬头段施工也存在一些技术难题亟待解决。应老龙口供水有限公司邀请,吉林省水利专家组二次来到老龙口水利枢纽工地,就导流洞、引水洞的有关施工地质及临时支护问题进行专项咨询。专家组成员对围岩级别进行了准确的鉴定和并提出了许多施工指导性意见,对保证后续洞内施工安全、加快施工进步起到了很大作用。

4 蓄水安全鉴定及成果

4.1 蓄水安全鉴定范围和依据

本次蓄水安全鉴定的工作范围是:土石坝、溢洪道(含鱼道)、引水隧洞、基础防渗和已经安装完毕的各类闸门和启闭机等金属结构、安全监测设施,以及涉及工程安全的库岸稳定、工程地质、水文规划、下游消能防冲等。

安全鉴定工作依照水利部《水利水电建设工程蓄水安全鉴定暂行办法》(水建管[1999]177号)、《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SL258-2000)、《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SL223-2008)及《水利工程项目验收管理规定》(水利部令30号)文件。

4.2 安全鉴定准备工作阶段

2008年11月,吉林省珲春老龙口供水有限责任公司委托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承担老龙口水利枢纽工程的安全鉴定工作并签订了委托设计合同,同年12月编制出《吉林省老龙口水利枢纽工程安全鉴定大纲》。从2008年11月至2009年7月底老龙口水利枢纽工程业主、质量监督、设计、监理、质量检测、施工等各参建单位依照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编制的安全鉴定工作大纲,确定了工作范围和内容,工作开展方案,成立了工作机构,明确各参建方的职责和要求。

4.3 安全鉴定工作

安全鉴定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8年12月下旬鉴定单位有关专家到工程现场了解工程情况,与业主单位及各参建单位研究蓄水安全鉴定的重点工作,确定《老龙口水利枢纽工程蓄水安全鉴定工作大纲》,并由业主单位根据《老龙口水利枢纽工程蓄水安全鉴定工作大纲》组织各参建单位准备有关资料和报告。

第二阶段:2009年1月1日至7月31日,鉴定单位派出主要专家对建设各方资料准备情况(中间成果)提出意见和建议,于7月31日前提交最终成果,供专家审阅。

第三阶段:2009年8月14日-8月23日,安全鉴定专家组全体成员17人一行分为综合、水文规划、工程地质、地基处理与灌浆、水工、施工、金结、安全监测8个专业组到工程现场。来到老龙口水利枢纽工程工地,开展安全鉴定工作。

听取了项目法人、监理、设计、施工、质量监督等单位的情况汇报,审查了各参建单位的“自检报告”,查阅了各参建单位的相关资料,对工程的关键部位,工程实体质量进行了重点检查,其中对防洪度汛方案、工程质量检测、工程质量评定、工程检测设施和检测数据的分析资料等进行了详细审查。

4.3.1 检查工程形象面貌是否满足安全蓄水的条件。

4.3.2 蓄水安全鉴定工作重点是:检查工程施工过程中是否存在影响工程安全的因素,以及工程建设期发现的影响工程安全的问题是否得到妥善解决,并提出工程安全评价意见;对不符合有关技术标准、批准的设计文件并涉及工程安全的,分析其对工程安全的影响程度,做出评价意见;对虽符合有关技术标准、批准的设计文件,但专家认为构成工程安全运行隐患的,也应对其进行分析和做出评价。

4.3.3 对影响工程安全蓄水的地质、设计、施工和运行的有关工程问题进行分析做出评价,并提出确保工程蓄水安全运行的意见和建议。

4.3.4 对工程及设备的缺陷、质量事故检查处理报告以及有关资料进行评价。

4.3.5 对关键部位、出现过质量事故的部位进行重点检查,包括抽查工程原始资料和施工、设备制造验收签证等,并进行评价。

4.3.6 建设各方所提供的资料必须真实、准确、可靠;鉴定单位的鉴定结论必须客观、公正、科学。

4.4 安全鉴定成果

4.4.1 土石坝安全评价。蓄水安全鉴定前,建设单位委托有资质质量检测单位对土石坝的粘土心墙填筑质量进行了全面检测,检测结果认为大坝粘土心墙总体较密实、连续、完整,局部含砂量偏高,但对局部含砂量偏高区钻探取样试验,各项检测结果均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鉴定结论为坝体施工填筑中的取样干密度、压实度、相对密度、孔隙率、渗透系数及粘土心墙力学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反滤料成品料级配稳定,总体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老龙口枢纽工程地貌地质情况简单,对地基处理措施属于常规手段,全部基础处理工程合格。

截止到2009年7月底,对11个分部工程中的888个单元进行了评定,均合格,其中优良814个单元,优良率为91.7%,每分部工程中的单元优良率均达到66.7%以上。原材料及中间产品质量优良,施工质量检测资料齐全,全部满足设计要求。

4.4.2 溢洪道及鱼道安全评价。(1)建筑物土石方开挖轮廓尺寸、高程、边坡,已通过业主、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分单元共同评定合格。(2)工程使用的原材料(水泥、钢筋、砂石料)及钢筋接头分批次进行了检验,质量符合国家标准。(3)混凝土工程施工工艺基本符合《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DL5144-2001)要求,经检测混凝土抗压、抗渗、抗冻等级符合设计和相关规范的要求。(4)施工中未发生质量事故。截止2009年7月底,溢洪道(含鱼道)工程已完成619个单元,全部合格,其中优良单元588个,单元工程优良品率为95.0%,原材料及中间产品质量优良,施工质量检测资料齐全,全部满足设计要求。

4.4.3 引水隧洞进口工程评价。(1)工程使用的原材料(水泥、钢筋、砂石料)及钢筋接头分批次进行了检验,质量符合国家标准。(2)混凝土工程施工工艺基本符合《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要求,经检测混凝土抗压、抗渗、抗冻等级均符合设计和相关规范的要求。(3)施工中未发生质量事故。施工中出现的施工质量缺陷已经进行处理,处理质量满足设计要求。截止2009年7月底,引水隧洞工程已完成125个单元,全部合格,其中优良单元99个,单元工程优良品率为79.2%。

4.4.4 金属结构评价。(1)设计成果评价。本次安全鉴定范围内的金属结构设备的总体布置、设备选型、有关技术参数的选择基本合理,闸门及启闭机设备的设计原则、结构选材、结构设计、启闭能力、主要设备的设计应力基本符合现行的设计技术规程规范和有关的规定,可以满足设计条件下的工程运行要求。(2)制造安装质量评价。本次安全鉴定时,溢洪道闸门制作尚未完成,进水口事故检修闸门及封堵闸门安装工作尚未结束,故未对闸门的制作及安装质量进行评价。(3)应尽快安装溢洪道闸门及启闭机,完善进水口事故检修闸门、封堵闸门以及其他尚未完成的后续安装工作,并对闸门启闭机进行全行程的联合调试。

4.4.5 安全监测评价。(1)安全监测项目的设置、监测横断面的布置基本满足规范对2级建筑物的要求,仪器选型能满足安全监测要求;大坝表面位移测点间距偏大,水平位移监测方法不完善,缺少溢洪道闸室的位移和扬压力监测设施,为准确监测建筑物安全运行性态,建议按规范要求补充和完善必要的安全监测内容和监测方法。(2)渗流监测纵断面测点间距偏大,渗流量监测设施尚不完善,建议蓄水后应加强巡视检查,必要时增设监测设施。(3)大坝中已埋设仪器安装方法正确,完好率超过98%,施工期观测基本满足监测要求。由于部分仪器测点未能随施工及时安装,以致大坝目前尚有表面位移、绕坝渗流、渗压力、测斜管(分层沉降)等45个测点未完成安装埋设及确定初始值,建议在蓄水前完成。(4)引水隧洞仪器埋设已全部完成,埋设方法正确,但观测频次和资料整理不规范,应加强技术力量,做好资料整理工作。

5 结论

老龙口水利枢纽工程设计合理,总体符合现行技术规范要求;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已完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严格,施工中发现的质量缺陷已处理完成,总体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工程形象面貌基本达到蓄水要求,具备初期蓄水条件。

6 老龙口安全鉴定工作的几点体会

第4篇

关键词:保泉 泉水 补源区 水土保持

一、南部山区泉水补给区概况

南部山区泉水补给区属玉符河流域,是玉符河上游三川汇集地。该区山峰连绵起伏,属山地丘陵地形,山顶岩石裸露地表有石灰岩及砂石岩丘陵地带,遍布石渣、砂岭土、山麓坡地分布黄土及红土,植被稀少,荒坡凸现,沟川地旁经济林遍布,树种老化,果质较差。该区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698mm,年最大降水量1273mm(1964年),最小降水量396mm(1989年),年际降水变化极不均匀,年内降雨分布也很不均匀,每年在6~9月份的汛期年均降水为527mm。区内多年平均径流深120mm,6~9月份汛期的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80%。

南部山区补给区人口密度408人/km2,人均土地0.245hm2。基本农田占60%,人均耕地只有0.04 hm2。果园约有50%的品种老化,大多数园地蓄水保土功能低,主要果品有苹果、梨、杏。林地多为疏残林或幼林,水土保持功能较低;牧业用地主要为田间隙地或林下草地,生长以禾本科为主的草类,优势草种有黄草、白草、狗尾巴草等。经过对泉水补给区的实地查勘、调研、统计分析、发现区内土地利用率较低,土地利用结构比例不合理,林木品种老化,生态功能较低,经济水保林少,造成农业生产值较低,水土流失严重。

泉水补给区域的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现有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69.4%。其中轻度侵蚀占34.08%,中度侵蚀占35.32%,重度侵蚀占19.28%、极重度侵蚀占11.32%。水土流失造成地表土大量流失,土层的土逐渐被水带走。土壤母质裸露、肥力低下,土壤团粒结构破坏,保土、保水、保肥能力差,土地生产力低。水土的流失还使沟系不断扩张,沟道下切,沟头不断前进,从而蚕食耕地,破坏宝贵的土地资源,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与济南近郊区的发展极不协调,通过对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创造一个山青水秀、林茂粮丰、的济南后花园。优化投资环境,以实现由传统的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观光旅游农业的转变,为济南城区的南部山区的开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泉水补给区示范区原有的治理措施缺少系统的综合规划,多是单项、分散措施,形不成综合的防护体系,水土保持工程也不系统,不完善,有些工程年久失修,水土保持功能降低,原有的林地中疏残林面积仍较多。另外,由于农业不合理的种植模式,使现有的梯田可耕地、水土保持功能下降、保土不保水,对以上问题我们有针对性的进行了研究。

二、治理措施的研究

2.1 措施布局

南部山区多属石灰岩地区,水力侵蚀较严重。坡面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坡耕地,其次是荒坡,治理的基本要求是沟坡兼治,形成坡面、沟道多层防护体系,在坡上部修建窄条梯田,并栽植经济林,坡中部修建水平梯田,坡下部营造乔、灌林或混交林。沟坡防治体系:缓坡修梯田,陡坡造水平阶、鱼鳞穴,造林种草,兴建果园,形成以林草为主,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坡面防治体系。沟道防治体系:从上游到下游,从毛沟到支沟,支沟到干沟,兴建谷坊、塘坝、拦河坝等蓄水工程,以抬高侵蚀基点,防治沟道下切,形成以拦蓄工程与林草措施相结合的沟道防治体系。

2.2 治理措施确定的原则及方法

(1)首先,确定生产发展的方向。南部山区的农业生产要大力发展林业、果业,发展有利于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的高效农业,坚持用材林与经济林、片林与林网、速生林与乡土树并举的原则,合理配置树种结构,将科技兴农充分利用到农业生产当中。

(2)根据地形、地貌、自然条件等因素,进行土地资源等级评价,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科学分配宜农、宜林地,将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的思想渗入其中。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的标准见表一《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标准》。

项目区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标准

表一

评价指标

土地利用现状

耕地

耕地

耕地、林地

林地、荒地

荒地

地面坡度

<5°

5°~10°

15°~25°

25°~35°

>35°

土壤侵蚀程度

微度

轻度

中度

强度

极强度

土壤质地

轻壤

中壤

重壤

粗沙粘土

重粘土

有机质含量(%)

>1

0.5~0.8

0.3~0.5

0.1~0.3

<0.1

水资源条件

较好

一般

较差

土地适宜性

宜农

宜农果

宜农林

宜林

难利用

(3)措施与对策研究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耕作措施来实现。

①生物措施:

生物措施可以改善山区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各产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功能保护的关键条件,二者必相辅相成。生物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适宜泉水补给 区的生态保护。

水土保持林:建设本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适地适树”的原则,在山区立乔、灌、草相结合完整系统的水土保持植被复层结构。在分水岭地带,由于土层浅薄,水土流失严重,多砂砾化,裸岩化,立地条件较差,应以耐干旱而瘠薄的树种全面造林;坡面中上部全面造林,减缓地表径流对下部果园田地的冲刷。水保林要求树木根系发达,固土作用强,枝叶茂盛,易繁殖,萌孽能力强,生长快,抗逆行强。土层瘠薄土地以侧柏、刺槐、黄栌、火炬树为主,立地条件较好的以杨树、泡桐、香椿为主,造林以营造混交林为主,树种用针阔、乔灌混交,布局按带状方式,以形成复层结构。

造林整地时,株行间距按1.5×2.0m,呈“品”字型布设,整成标准的鱼鳞坑,该坑按等高线定位。

果园:果园经济林的建设应成为山区经济发展的支柱,改变传统的玉米、小麦的种植结构,既利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保护,更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果园建设应以市场为导向,选择受市场欢迎,经济价值高的树种。果园地点应设在山地中下部较缓避风、向阳的缓坡地,多在山腰区域,土层较厚,整地的方式以水平梯田、水平阶、大穴为主。

果园在树种上应选择高档次、品质优良的梨、栗子、桃、杏、李子、冬枣、薄壳早产高产核桃等。

②工程措施有以下几种适宜泉水补给区:

梯田改造与重建:现有的梯田质量标准低,地堰年久失修,倒塌严重。将其按高标准进行改造。在区域内5~15°裸岩化荒坡上,通过砌垒石堰、搬运客土建水平梯田。通过研究发现,在梯田上游设置截洪沟,可有效避免冲刷,还可以削高填低使田面外高里低,并修筑内、外拦水埂,发挥拦蓄雨水的功能,另外还可以将地堰边种植金银花、花椒等护堰植物。以上系统科学治理,使原有和新建梯田标准高、水土保持功能强,并且还要注意田间设施如田间道路和灌溉排水的系统科学规划与设计。

梯田一般布设在15°以下的坡地上,主要种植果林与水保经济林不同的坡度,梯田的各个特性指标也不同一般可按表二确定的规格建设较为理想。

石 坎 梯 田 规 格 表

表二

地面坡度

(°)

斜坡长度

(m)

田面宽度

(m)

田坎高度

(m)

清基深度

(m)

清基宽度

(m)

5

5.7

5.7

1.0

0.5

0.7

10

4.6

4.5

1.3

0.6

0.8

15

4.6

4.5

1.7

0.8

0.9

梯田在施工时应首先确定堰坝线。先在坡度适中地方划出一条与等高线正交的基线,然后根据地面坡度按表二确定梯田的规格 。石堰在砌筑时汪基应当特别注意,一般尽可能清理至岩基,以保证地堰的稳定性,清基宽度为0.7~0.9m,由下向上按1:0.2的边坡系数收缩。

③坡面拦蓄工程:

该项工程的实施可有效的拦蓄地表水,减少地表径流对土层的冲刷,也是山区生态功能保护用水的一项重要手段。比较有效常用的形式有蓄水池、水窖、旱井等。

④沟道工程措施:

在沟道内层层布设谷坊、塘坝等蓄工程,可以做到“高水高用,低水低用,梯度开发”。

谷坊可有效地防止沟床下切冲刷,谷坊可分浆砌石谷坊和干砌石谷坊二种。在沟道上游建干砌石谷坊,减少洪水一,拦蓄泥沙在沟道中下游建浆砌石谷坊还可兼顾蓄水,谷坊在位置的选择上应当注意以下几条:

a.谷口狭窄;

b.沟床基岩外露;

c.上游有宽阔平坦的储沙(水)池;

d.在有支流汇合的情形下,应在汇合点下游兴建;

e.在天然跌水附近不兴建谷坊。

在有长流水的河道内,坡降较缓的天然河道内兴建塘坝工程,也可效地在汛期拦蓄地表径流水。塘坝工程的建设应当兼顾蓄水面积、蓄水量和汛期的有效行洪。在规划设计时应当请专业部门具体设计。

第5篇

Abstract: Rainwater accumula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of Yuanzhou district aims to highlight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promote the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djustment, the development of water saving and high efficiency agriculture, cultivate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mote agricultural efficiency and farmers' income.

关键词: 雨水集蓄;必要性;可行性

Key words: rainwater accumulation;necessity;feasibility

中图分类号:TV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7—0132—02

0 引言

原州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主要以蓄、截、提的形式配套水利设施来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解决农田灌溉,为了更好的发挥水土资源利用率,满足设施农业灌溉要求,涉及官厅镇11镇,行政村4个, 3288户,15124口人,回族占46%,规划配套集雨窖150眼,塘坝配套工程8座,配套小高抽工程8处。规划发展节灌面积9300亩,其中塘坝集水及小高抽节灌面积9000亩,集雨补灌面积300亩。

1 基本情况

1.1 自然概况

1.1.1 地理位置及范围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位于固原市原州区东部干旱片带清水河流域东侧及茹河流域上游。其中集雨利用工程主要分布在东部干旱片带和清水河和茹河流域,具置分别集雨窖主要分布在官厅镇的梁壕村;8座塘坝重点分布在官厅镇的张洪村;10处小高抽重点分布在官厅镇的砂窝河镇郑磨村;涉及官厅镇1个镇,总耕地面积5.34万亩。

1.1.2 地形、地貌及土壤 集雨窖和塘坝主要分布在东部山区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为东高西低较平缓;小高抽主要分布在清水河两岸,地势西高东低,地貌类型为较平坦的山前倾斜平原区和阶级地,土壤类型为黄黏土和湘黄土及淡黑垆土。

1.1.3 水文气象 项目区属清水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380—430mm,年径流深20—30mm左右,年均蒸发量1200mm,干旱指数2.3左右,属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年均气温6.8℃左右,日照时间12h/d,相对湿度55%~70%。最大冻土层深1.2m左右。

1.1.4 水文地质 项目区集雨窖和塘坝和主要分布在东部山区村落院庄和主支沟道,具有一定集雨条件和流域面积及拦蓄条件,水源为蓄集雨水和洪水;小高抽主要分布在清水河流域的两岸,河道水相对较丰富,取水为河道常流水。

1.2 社会经济概况 该项目涉及官厅镇1个镇,4个行政村,3288户,15124口人,农耕地面积5.34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约2500亩,人均耕地面积3.6亩。水浇地主要种植蔬菜为主的经济作物,旱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及洋芋等,作物种植结构无规则。由于当地水地面积很少,农业经济收入相对较低,当地农民主要经济收入靠进城打工获得,人均收入约为1850元。结合当地土壤、农业气候特点及距离市区较近的地理位置条件,有些地方适宜发展设施农业,为了有效的利用当地水土资源,加快农业经济发展,原州区政府规划2008年在当地配套水源工程,大力推广低压管道节水灌溉等技术及温棚为主设施农业种植技术,田间根据蔬菜种类可进行膜侧沟灌、坐水种灌溉技术。

1.3 基础设施 项目区在茹河流域已建成塘坝8座,分别为张洪3#、张洪2#、买家庄,青土沟2#,母家沟、母家支沟、海家坪及井沟等骨干坝8座,这8座塘坝共控制流域面积29.37km2,设计总库容454.6万m3,现有效库容280.3万m3,控制灌溉面积3000亩。已经建成集雨窖582眼,蓄水量2.9万m3,清水河上游段23km2的流域面积和浅表层丰富的水源汇集成常流水0.35m3/s,当地群众自发用简易的小高抽进行土渠灌溉,渠道损失大,灌溉效益低下。没有配套渠系工程,无法进行灌溉。项目区有福银高速公路、宝中铁路,临银公路和固蒋公路,乡村大路互相贯通,交通运输极为方便,当地电力设施也基本齐备。8座塘坝基本情况详见表1。

1.4 项目区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调查情况来看,制约小型灌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水利设施不全,水资源利用率低,灌溉制度落后,主要表现在:

1.4.1 土地资料丰富,水利设施不全 项目区土资源丰富,虽然已经建成582多眼水窖和8座塘坝,但是由于缺乏资金,没有配套渠系工程和集雨窖,控制农田面积无法灌溉,周围土地仍为旱作农田。灌区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主要原因是水利设施不全,配套程度差。致使难以达到规划的灌溉面积,从而制约着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1.4.2 当地水资源没有合理开发利用 据调查,原州区清水河河道水资源较丰富,可以采取提灌形式进行灌溉,发挥水利灌溉效益。

第6篇

一、农业节水措施

包括土地平整、深翻深松、免耕少耕,平衡施肥、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改进种植结构和耕作技术,以及防风林建设和水土保持,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降低农田水分蒸发耗水量。农业节水措施,是对水利灌溉技术提出的高标准和高要求,对于提高农业用水效率这项重要的时代工程而言,要想将这项工作的效果发挥到最佳,就必须充分地正视技术创新在这项工作中所能够起到的关键性作用。水利资源的保护,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将整个水利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细节工作纳入到农业节水的系统工程中来。在水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些工程技术,这些工程技术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水利工程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效果。对这些工程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是现阶段提高我省农业用水利用和开发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工程节水措施

包括灌溉工程配套、渠道衬砌、低压管道输水、机电井建设、地面灌溉设施改善、喷灌和滴灌系统,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工程节水是我省水利工程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中应当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我省的水利工程建设正在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在不同的地区进行着不同程度的调整,有一些全局范围内的大型水利工程,同时也有各自水流流域内的一些小型水利工程。无论是大型的水利工程还是小型的水利工程,它们都要为农业灌溉服务,所以对于这些水利工程,特别是以农业灌溉为主要目的的水利工程,就必须重视工程技术措施在整个工程设计中的运用。

三、覆盖保墒技术

在耕地表面覆盖塑料薄膜、秸秆或其他材料抑制土壤蒸发,减少地表径流,蓄水保墒,提高地温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达到蓄水保墒,提高水的利用率,促进作物增产的良好效果。秸秆覆盖一般可节水18%—22%,增产15%—20%,覆盖塑料薄膜可增加耕层土壤水分2%—4%,节水23%—30%,增产35%—40%。

四、考虑农业种植结构

节水灌溉的目的是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但仅靠节水灌溉工程提高水分生产率是很有限的,灌溉和农业措施的结合,不仅是提高水分生产率的需要,而且是农民增收增效的需要。除滴灌和地下灌溉形式外,其余节水灌溉形式都难以减少作物的棵问蒸发,特别在作物生产前期,作物的遮荫率低,棵间蒸发量大。通常推广的农业节水技术有:耕作保墒技术,如“虚实并存”耕作技术;秸秆、地膜覆盖技术;喷洒抗旱剂如旱地龙;使用保水剂;采用抗旱新品种等。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应该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地区特征来选择不同的农业种植结构。

五、加强节水工程管理

第7篇

关键词:需水量,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时变化系数,日变化系数

Abstract: Household water use standard method "and the" growth forecast water demand of Luxi County and the surrounding towns and villages to safe drinking water projec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iving water consumption standard method is more in line with the actual engineering.

Keywords: water demand, water consumption standards of living, when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diurnal variation coefficient

中图分类号:TU82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前言

世界银行项目鉴别团于2011.10.25至2011.11.08走访江西,鉴别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及其流域城镇发展示范项目。芦溪县城区及周边村镇安全饮水工程项目是其中之一。

随着芦溪县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一则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二则也造成了区域内水环境污染,特别是县城周边村镇生活污水无序排放,农药、化肥的使用没有严格控制等给水源造成污染,乡镇的饮用水安全问题更为突出。村镇居民长期接触未经处理的浅层地下水、地表水,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很大。本项目涉及村镇位于芦溪县主城区周边,离城区近,地表水及地下水水质受污染程度更严重,无可靠水源,也因此更具备条件以城区优质自来水作为水源,为合理配置芦溪水资源,保障城乡供水安全,本项目的提出,就是顺应这种要求。

1 研究内容

为解决芦溪县城区及周边村镇安全饮水问题,需要扩建芦溪县的现状水厂(日供水2万m³/d)。本论文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供水范围人口的预测;二、分别采用“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法”和“增长法”对其进行需水量预测;三、供水规模的确定。

2 供水范围人口的预测

2.1 现状供水范围及人口

现状供水范围为芦溪县中心城区,供水范围12.8k㎡,2011年末供水人口约53000人。

2.2 设计供水范围及人口

设计基准年为2011年,设计水平年为2020年。设计供水范围为芦溪镇城区和芦溪镇所辖所有行政村,以及芦溪县北部和西部工业园区。新增供水范围20.9k㎡,2011年末新增供水人口21453人。

从芦溪县人口增长历史看,人口综合增长率保持在低水平。根据《芦溪县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与《芦溪县总体规划(2007-2020年)》,芦溪县人口综合增长率以8‰计。预测采取公式:Pn=P0(1+γ)n 。(式中P0为基准年人口,即2011年末人口;Pn为预测年末人口;n为预测年限, 2012-2020年n=9;r为人口综合递增率。)

2020年设计供水范围内人口预测如下:

现状,2011年,供水范围12.8k㎡,现状管网覆盖人口53000人,新增供水范围人口21453人,合计74453人。

预测,2020年,设计供水范围33.7k㎡,现状管网覆盖人口56940人,新增供水范围人口23048人,合计79988人。

因此,2020年的设计供水人口总计为8万人。

3 需水量预测

根据现状供水资料,预测2020年设计供水范围内的需水量。

3.1 现状供水资料分析

3.1.1 现状供水资料

芦溪县供水公司现状供水规模为2万m³/d。收集其2009-2011年实际供水量资料,并以此进行现状供水量分析,进而预测2020年设计供水范围内的需水量。

表4-1 芦溪县供水公司2009-2011年供、售水情况统计表(万吨)

3.1.2 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的确定

2020年人均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以2009~2011年的人均居民生活用水量计,根据统计资料分析,2009~2011年芦溪县城区平均日居民生活用水量约为164升/人•天。

根据《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第五分区最高日居民生活用水定额为120~180升/人•天;根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第一分区小型城市(≤20万人)人均综合生活用水量指标为240~450升/人•天。芦溪县城区及周边村镇供水工程总供水人口数8万人,供水区域为县城、村镇及农村地区,其居民生活用水量应参照《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标准。

故本工程预测居民日均生活用水量标准为164升/人•天基本合理。

3.1.3 日变化系数

从2009~2011年的供、售水统计数据中可得,三年平均日供水量为1.66万m³/d,最大月平均日供水量为1.98万m³/d。考虑到难以取得逐日供水量数据,无法判断最大日供水量,则以最大月平均日供水量与三年平均日供水量的比值来计算日变化系数。由此计算得日变化系数Kd=1.98/1.66=1.2。而根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小城市的日变化系数取值为1.4~1.8,根据《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规定日变化系数在1.3~1.6范围内取值,因此,综合考虑以上各种因素,确定日变化系数Kd=1.4。

3.1.4 时变化系数

从芦溪县水厂日用水量变化得出图4-1。从图中可知,最高时用水量所占全天用水量比例为6.27,则时变化系数Kh=6.27/4.17=1.5。

图4-1 最高日每小时用水量的变化

3.2 “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法”预测需水量

3.2.1 居民生活用水量预测

2020年设计供水范围内总人口数N为8.00万人,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q为164升/人•天,则平均日居民生活用水量为 Q1=N•q=1.31 (万m³/d )

3.2.2 工业及其他行业用水量计算

工业及其他行业用水量Q2包括:工业用水、行政事业单位用水、经营基建用水以及特种行业用水等。此用水量与居民生活用水量的比例则按2009~2011年的二者比例计,2009~2011年二者的比例为0.5,即Q2=0.5Q1=0.66万m³/d。

3.2.3 管网漏失水量和未预见水量计算

据图4-1,管网漏损水(含非收入性售水量)约占总供水量的21%,高于国内平均水平,主因可能是管网老化,通过加强管理降低漏损率,本工程管网漏失水量按上述用水量之和的12%取值,未预见水量按上述用水量之和的5%取值,二者之和Q3=17%×(Q1+Q2)=0.34( 万m³/d )。

3.2.4 平均日总供水量计算

平均日总需水量为Q均=Q1+Q2+Q3=2.31(万m³/d)

3.2.5 水厂供水规模

水厂供水规模以最高日供水量水量计算,即平均日总供水量乘以日变化系数Kd=1.4。则供水规模为Q供=Kd×Q均=3.23(万m³/d)

3.2.6 水厂自用水计算

水厂取水规模为水厂供水规模与水厂自用水之和,水厂自用水包括滤池冲洗、沉淀池排泥等生产用水以及水厂生活用水之和,一般占水厂供水量的5~8%,根据供水公司实际经验,本工程取6%。即:水厂自用水水量Q4=0.06×Q供=0.19(万m³/d)。

3.2.7 水厂取水规模

水厂取水规模为水厂供水规模与水厂自用水量之和,则取水规模为

Q取=Q供+ Q4=3.42(万m³/d)

3.3 “增长法”预测需水量

3.3.1 年需水量平均增长率预测

售水量近似等于需水量,对表4-1进行分析,可知近年芦溪县中心城区需水量的平均增长率λ约为9.3%,计算如下:

λ=(522.8-425.5)÷522.8÷2=9.3%

3.3.2 设计年2020年最大日需水量预测

3.3.2.1 年总需水量

Q年=425.5×[1+9.3%×(2020-2009)]=860.8(万m³/a)

3.3.2.2 平均日需水量

同“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法”本工程管网漏失水量以及未预见用水量按需水量之和的17%取值,则日均总需水量Qp=(1+0.17)×860.8÷365=2.76(万m³/d)

3.3.3 水厂供水规模计算

水厂供水规模以最高日供水量水量计算,即平均日总供水量乘以日变化系数Kd=1.4。则供水规模为Qd=Kd×Qp=3.86(万m³/d)。

3.3.4 水厂取水规模

同“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法”,本工程水厂取水规模为Q取=(1+6%)Qd=4.0(万m³/d)。

3.4 设计需水量的确定

在上述两种需水量预测方法中,“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法”以当前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设计年的供水人口数进行预测,未考虑居民日均生活用水量指标的变化以及工业用水量的增长因素;而“增长法”采用近年的需水量平均增长率(包含各种用水)来预测设计年的需水量,但因采用的资料年限短,所得平均增长率可能违背实际需水量增长规律,作为设计基础依据缺乏可信度。因此本设计建议采用“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法”的预测结果进行设计,确定本工程水厂总供水规模为3.23万m³/d,水厂设计供水规模为3万m³/d,其中保留原有日供水2万m³/d的生产线,新增日供水1万m³/d。

4 供水规模的确定

根据以上预测结果,确定本工程的供水规模为为3万m³/d,其中保留原有日供水2万m³/d的生产线,新增日供水1万m³/d。

5 结论

设计基准年为2011年,设计水平年为2020年。设计供水范围为芦溪镇城区和芦溪镇所辖所有行政村,以及芦溪县北部和西部工业园区。2020年供水范围为33.7k㎡,供水人口为8万人。

居民生活用水标准为164升/天•人,最高日用水量日变化系数Kd=1.4,最高日用水量时变化系数Kh=1.5。

供水规模为3万m³/d,其中保留原有日供水2万m³/d的生产线,新增日供水1万m³/d。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及其流域城镇发展示范项目鉴别团备忘录,2011年10月25日-2011年11月8日.

[2] 《芦溪县总体规划(2007-2020年)》,江西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第8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生态平衡

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有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在所难免的,如何保持生态平衡,实现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堂。对此,水利主管部门和建设部门一定要理清水利工程建设同生态平衡之间的辩证关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绿色化、生态化的水利工程建设策略。

1 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平衡之间的辩证关系

1.1 水利工程建设与周边生态环境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中,主要是以水资源的控制为主,实现防洪、灌溉、发电、航运、饮用等功能,但是水利工程的建设,必然会改变原有水流的流动方法,打破了原有水系统的生态平衡,甚至使原先的水系统脱离原有的生物群落,降低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进而产生了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总之,水利工程建设会对周边生态环境改良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如果开发建设不当也会产生很多的负面影响,要想实现水利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理清水利工程建设与周边生态环境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减少水利工程建设因为满足人的需求而造成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1.2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追求生态平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产和发展的基础,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生产资料和食物,还在净化空气、维持水循环、抵御自然灾害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进程中,资源与环境的承受压力越来越大,生态系统的综合功能遭到了很大的破坏,水利工程的建设同样也不例外,我们唯有在水利工程建设的项目设计、工程施工等环节多采取预防性措施,因地制宜的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最大限度的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才能促进当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3 水利工程建设可以实现生态系统的平衡与良性循环

随着一系列生态失衡问题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水利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这是因为很多人缺乏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全面认识和深刻了解。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水利工程对水资源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工业用水和城市用水上,而且存在过度使用的问题,所以造成了生态用水的大幅减少,产生了生物群落衰退、河流断流、河道污染等生态失衡方面的问题。但是只要实现水利工程的科学设计与绿色化建设,坚持水资源的合理调度,就能够实现与周边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更好的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2 水利工程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2.1 坚持水利建设与自然相协调的建设理念

要想实现水利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树立同自然相协调的建设理念,在加强生态水利、绿色水利等相关理念研究的基础上,确立生态化水利的建设模式,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与自然环境的主动协调和积极适应。例如,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要实现其供水、发电、防洪等基本功能,还需要让其在修复生态系统、调水调沙、改善水环境等方面的生态功能有所作为,从而实现水利工程建设同周边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例如 ,在舟山市岱山县的水利推进工作中,就应当充分结合当地岛屿较多的特点(由404个大小岛屿组成),多以建设小型水库、山塘工程、灌区工程和高效节水工程为主,避免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否则可能会引起海水倒灌等问题。

2.2 建立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机制

为了降低水利工程在建设之后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有必要在建设前,对水利工程建设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和正面效益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估,并以此作为水利工程建设和周边生态保护的主要参考依据。通常情况下,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机制的建立主要涵盖水利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方面的内容,而且要重点加强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这样才能将水利建设、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水利工程规划、建设与布局的科学性,才能真正降低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对周边生态造成的负面影响,制定更加科学的施工方案,做到扬长避短,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例如,对于岱山县这种淡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地区来说(在2010,岱山本岛年缺水900万m3衢山岛缺水540万m3,秀山岛缺水86万m3),水利工程的建设必然会打破原有淡水资源的分布规律,所以有必要在水利工程建设前对可能引起的水环境破坏进行评估,进而达到水利工程建设趋利避害的预期目标,提高水资源的节约水平和利用效率。

2.3 建立对生态系统的补偿机制

为了减轻和缓解由于水利工程建设而造成的各种损失和生态失衡,减少建设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必要建立和完善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系统补偿机制。这是因为,任何一个水利工程的建设,无论是在建设过程中,还是在交付使用之后,都会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有时甚至要开山断流、大动草木,如果在对周边环境造成破坏后不进行及时的修复,单靠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在短时间内往往很难恢复原状,这就凸显了构建生态系统补偿机制的重要性。具体而言,就是本着 “谁损害,谁补偿”和及时补偿的原则,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对象和具体范围,从而使周边生态能够尽快的恢复到平衡状态。

2.4 建立多学科融合的技术支撑体系

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需要基本的建筑技术作支持,还需要有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技术作为支撑。因此,要在水利工程建设前后加强技术创新,对水利工程建设区域的河流演变、水位变化、动物迁徙、植物繁衍、泥沙运移、气候变化等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科学处理移民安置等问题,这样才能够防止和减轻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实现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岱山县降雨量年内分布不均,拦蓄能力差,该县降雨又主要靠梅雨和台风带来的降雨,集中在4-9月,占全年总量的70%,所以必须加强多学科之间的技术研究,增强该县的蓄水能力、蓝水能力、节水能力才是水利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 结语

总之,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工作,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需要加深对生态环境客观规律的认识,要在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施工、交付使用后的管理等各个环境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积极采取预防性措施实现对周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不断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化和科学化水平,使水利工程真正的造福子孙后代,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武敏.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及利用问题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2] 王吉生. 万家寨引黄工程施工期环境影响和环境管理及保护措施[J]. 山西水利科技,2009,(02).

[3] 崔玉霞,王振东. 浅谈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管理[J]. 水电站机电技术,2011,(04).

优秀范文